南村小学少先队工作总结

2024-07-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南村小学少先队工作总结(精选12篇)

南村小学少先队工作总结 篇1

本学期,我校少先队工作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以“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为宗旨,以培养少年儿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内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指导,狠抓养成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少先队活动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少先队组

织积极、开拓、自立、创新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完善各项制度,切实抓好少先队的基础建设。

1、加强辅导员的队伍建设。我校少先队组织将始终不渝地抓好辅导员的配备、选拔、培训工作,为辅导员的学习、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组织学习研究工作,提高辅导员的少先队工作水平。本校大队辅导员还有幸参与市关于少先队工作的调研活动,获益良多。

2、加强少先队阵地建设。抓好中队队角建设,学习园地的内容丰富多彩,每个学月至少出好一期黑板报,并进行中队优秀板报的评比工作。继续办好学校红领巾广播站,由队员们自己投稿、采编,每天中午1:00播出。利用阵地认真开展了诚信工作、“民族精神代代传”等传统教育,中间加插各班每天的好人好事。广播站为培养队员们的创新实践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创设浓厚的氛围,丰富了队员的校园文化生活,增强学生的道德观念。

3、抓好少先队的标志、用品管理和使用,使其发挥作用。继续抓好鼓号队的训练工作,为开展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努力做好队刊《少先队员》的订阅工作,全学期共订《少先队员》杂志171份,拓宽队员的视野和增长见识。

二、强化队员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文明礼仪习惯。

1、小学生求知欲旺、可塑性大、模仿性强、是形成良好行为和品德的最佳时期,我们注重狠抓养成教育、及时纠正队员不规范言行。我们从升旗仪式的排队、行礼做起,教他们做到升旗时行队礼或注目礼等,为保证养成教育的实效性,要求班主任严抓实管、经常、反复地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队员记清记牢,我们还通过与家长联系,让家长了解队员在学校时常规要求,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抓好养成教育。

2、学校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通过多渠道,多层面,全方位对队员进行思想教育,并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学校利用清明节、劳动节、香港回归十周年等有利契机,通过举行队活动、出宣传栏,国旗下的讲话,慰问老人、等形式生动的活动,在队员中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学习“台山人精神——开拓进取、艰苦奋斗 爱国爱乡、无私奉献”。在学生中开展宣传发动,让学生了解弘扬和升华台山人精神重要的意义。还积极举办“台山发展我成长,我为和谐作贡献”等活动,最终达到传承台山人精神的目的。使孩子花钱大手大脚、学生间互相攀比等不良风气有所减少,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起建设祖国、建设家乡而努力学习的远大志向。

3、通过国旗下的讲话、班会课、中队活动和邀请交警中队的同志对队员作交通、安全教育的专题报告等形式,组织队员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强化队员的法制观念和交通安全观念,培养安全的法制意识,交通安全意识,使队员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三、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少年儿童整体素质。

1、各中队充分利用学雷锋纪念日、“学雷锋月”,开展“扶贫助残”活动。学校大队部号召队员们发扬勤俭节约、奉献爱心、助人为乐的精神,把自己的零用钱捐到学校的基金,本学期全校师生共捐款427.7元,帮助有需要的人。通过该项活动培养队员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又使队员养成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好品质,增强集体的凝聚力,争做雷锋式的好少年。

2、积极开展“民族就是代代传”活动,大队在清明前后举行形式多样的缅怀先烈、学习英雄的活动。高年级组织队干网上扫墓,在“民族魂”、“血铸中华”、“广州英烈网”三大网站上进行“网上祭英烈,共铸中华魂”的活动,为革命前辈献花、献词,向周总理、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致敬,讴歌中华民族英雄,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低年级组织学生听革命英雄故事,唱革命歌曲。队员们纷纷表示,要导以革命先烈为榜样,激励自己进步。此外,我们学校还不定时放映抗战题材的影片,并组织学生讨论和写观看感。让学生铭记历史,关心祖国前途命运,树立远大理想和振兴中华的远大抱负。

3、在三八妇女节前,我校开展了“表心意,送给妈妈一个惊喜”的感恩活动。教育学生尊敬父母、关爱家人。从小要学会关心、体贴父母,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分担父母负担。学生通过做“我爱我家”温情卡,从中知道父母的年龄、生日及工作情况。此外学生还给妈妈写感谢卡,虽然只是只字片言,但学生的真情流露,让妈妈们感动不已。

南村小学少先队工作总结 篇2

一、注重全面教育与引导,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与良好习惯

少先队工作的推进不仅仅是专职教师的任务,也需要各学科任课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努力。由于小学生大都处于7~12岁的阶段,他们的思想发育还不成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处于培养阶段,因而少先队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更加重要。在推进少先队工作的进程中,广大教师要注意教育、培养的方式方法,要尊重和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更为愉悦、舒适的成长、生活与学习环境;要注重对小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意志品质、良好习惯与思维方向的培养,使学生既能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 也可以快乐、健康地成长。此外,广大教师要把学生心理健康的培育和疏导作为少先队工作的优先方向,努力为学生塑造心理健康成长的人文环境与氛围。

例如,在小学四年级的少先队工作中,语文教师由于承担着重点学科的教学工作,因此要更加注重将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与少先队工作有机结合。语文教师及班主任教师要引导学生们培育良好的日常习惯,比如不带零食进校园,不带废纸进教室,不扔杂物在场所;同学间团结友爱不追逐打闹;推广礼貌用语与普通话。开展“校园之星”评比活动;及时检查反馈,发现问题及时指正。诚然,诸如此类的工作不光语文教师一个人的职责,也是全体任课教师的共同任务。将少先队工作纳入到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优先位置中,本身就是对少先队的重视,也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视。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增加小学生的体验与实践 机会

前面已经提到,小学生都是一群孩子,他们天真烂漫、活泼好动,喜欢新鲜的事物与体验。因此,少先队工作的开展也要结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为孩子们创造实践、参与的机会,在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中增加学生们的见识,为他们的健康、快乐成长“添油助力”。其实,少先队存在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培育小学生的道德修养与思想品质,而这往往可以通过活动顺畅达到。所以,以各种各样的活动为载体,增加小学生的实践机会与体验机遇,是少先队工作的一个优先方向。例如,户外的文体活动可以更好地团结学生们,为同学之间的了解提供了机会;各种各样的法律宣传教育活动,能够有效培养小学生的法律意识与法制精神;针对小学生的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能够帮助未成年人更好地保护自己,形成安全防范意识。

具体说,少先队的思想教育和宣传活动为小学生更好地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提供了良好的机会,这也是广大教师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平时,组织开展弘扬民族精神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节能环保教育、安全教育、食品卫生教育、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增强少先队员的荣誉感、责任感, 激发爱国热情。通过落实《小学生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努力把基本的做人与做事的道理转化为少年儿童的内在品质,培养学生爱自然、爱他人、爱自己的情感。

三、加强少先队的制度建设,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学生整体素质

制度化的少先队工作才能更具活力和生命力,这一点应该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基于此,在少先队工作的前期必须通过相关制度、活动章程的确立与制订为日后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有了合理、科学的制度,少先队的各项活动、工作才能有条不紊地推进,小学生的整体素质也才能有所提升。例如,可以推行“红领巾值日岗”监督制。具体来说,“红领巾值日岗”是学校每日常规考核工作的制度化表述。红领巾值日岗的成员负责检查全校各班的出勤、卫生、纪律等方面的表现,各项检查分工明确,各尽其能,且天天有记录有反馈。学生和老师可以很方便、快捷地获悉自己班级的成绩。

少先队要把“每日升旗仪式”作为一项制度确立下来,坚持不懈。在小学少先队工作中,“升旗仪式”是德育建设的主阵地,深受各级学校的重视。少先队的升旗手可以实行轮流制,每周一师生肃立在鲜艳的国旗下,唱响庄严的国歌,聆听国旗下讲话,接受一次又一次深刻的教育。此外,在升旗仪式之后的国旗下学生代表的讲话,也要追求发言主题、形式与内容的变化,力求不断创新、丰富多彩。

山区小学少先队工作现状与思考 篇3

当前,山区小学开展少先队活动存在的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活动没有计划性和目的性

很多学校对少先队活动没有计划,随意性很强,想起来了就开展,想不起就不管了。更没有目的性,为什么要开展这个活动,开展的目的和效果是什么不明确。

(二)少先队辅导员缺乏基本的活动知识培训

部分学校的少先队辅导员没有经过培训和学习,对少先队工作缺乏全面的了解,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少先队辅导员。少先队辅导员是学校开展少先队活动的关键,负责计划、组织学校少先队的全面工作。如果辅导员不懂少先队工作,那么少先队工作的开展必然受到较大的限制或达不到效果。

(三)少先队活动缺乏主题性

一个好的活动主题是少先队活动成功的一半。在选择和设计少先队活动主题时,应首先选择队员实际生活中最突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这样才能达到相应的教育效果。实际上,很多辅导员在选择和设计活动主题时,往往会出现两种偏差:一是活动的主题选择缺乏相应的针对性:二是活动的主题设计缺乏一定的教育意义。

有效性是少先队主题活动的生命力所在,是辅导员们要花大力气去追求的目标。追求活动的有效性,就应当强调活动的针对性,队员的兴趣和主体性、参与性,以及活动过程的最优化。

(四)忽视了活动的实效性和辅导员的辅导性

一是少先队主题活动是以队员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实践活动为实施形式。活动性是少先队主题活动的基本特征,这一特征必然决定了在活动中应实施活动化教育,采用以全体队员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然而,一些辅导员在实际活动过程中,只是挖空心思地设计了许多能激发队员兴趣的活动,片面追求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不顾实际教学效果。也有一些辅导员在活动过程中,只是为了应付面上的需要,并没有考虑队员的实际情况,使活动仅仅是为了走走过场,而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从而对队员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能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二是少先队主题活动的教学方式是辅导员和队员共同参与主题活动,辅导员的角色应是指导者、支持者、合作者,也可成为“主持人”、“导演”、“教练”等,队员在活动过程中离不开辅导员的指导,辅导员在队员生活和学习活动中的指导作用是首位的。然而,在实际活动过程中,一些队员的发言、议论有时离题万里,吵吵闹闹缺乏目的性,辅导员有时也是不置可否。这是因为在活动过程中,辅导员过分强调了队员的主体性,是跟着队员走,并没有发挥有效的指导作用,从而使队员在队活动中所体会到的认识是肤浅的、表面的,并不能上升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认识。

二、开展山区学校少先队工作的思考

(一)加强培训,提高辅导员基本素质

实施少先队主题活动需要诸多因素的保障,但其中最重要的保障是辅导员观念的改变和政治素质的提高。因为队员的主体实践活动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辅导员精心策划与指导的结果。

主题活动赋予了辅导员新的内涵和要求,因此需要辅导员首先转变教育观念。主题活动要求正确处理好辅导员与队员的关系,辅导员既是活动的指导者,又是共同学习进步的作用者、参与者。因此辅导员在活动过程中应实现以下五个方面的转变。

一是由重“教”向重“学”转变。主题活动倡导辅导员应重视队员的“学”的主体地位,强调队员的能动作用,它要求辅导员从队员的实际出发,设计活动。二是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主题活动倡导辅导员在活动中注重过程,暴露思想的思维过程,从而使队员在活动中思想得到净化,活动能力得到提高。三是由重“传授”向重“指导”转变。在少先队主题活动中,尤其要重视辅导员的指导,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队活动的教育目的。四是由重“模式化”向重“个性化”转变。少先队主题活动需要辅导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根据队员的心理特点,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突破、创新。五是由“教书型”向“创新型”转变。少先队辅导员应具有创造性。其主要特征是,创造兴趣浓厚,具有创造理想以及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热情洋溢,情绪饱满,富于激励,想象丰富;独立性强,认真细致,不畏权威,敢于冒险,意志坚定,持之以恒。

(二)精心设计少先队主题活动,提高活动的实效性

少先队活动的设计在内容结构上,首先要考虑应包含大德育的五大要素,即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在层次结构上要依据队员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及德育的内在规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深刻。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主题活动时应遵循以下几种原则:

一是活动的设计应浅显易懂。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特征,特别是对于中低年级队员而言,知识面狭窄是他们认知结构的一大特点。所以,辅导员在选择和设计活动时,首先应考虑结合队员的认知结构,在最大教育含量的基础上,尽量减缓思想道德知识的坡度,以便于队员能够顺利地接受。如果活动涉及的知识难度大,体验难以获得,这势必挫伤队员的参与意识。二是少先队活动的内容应贴近队员的生活。孩子的认识和感知都具有趋熟性,他们的行为总喜欢在自己生活周围近距离徘徊。所以,少先队活动要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切勿好高骛远。队员对自己生活圈里的事物非常敏感,而对生活圈外的事物的反应灵敏度却极差。反映在学习上,他们对已知领域及其边缘的事物的认识欲相当强烈。三是少先队活动的主题要从“小”着手。在少先队主题活动过程中,我们常会遇到许多重大主题,特别是品牌活动,主题很大,对于这些大主题,我们可以利用孩子认识事物的错觉原理,将它们分解成一个个小主题。利用这些小主题开展少先队小活动,队员们会错误地认为标准降低了,目标变近了,努力就能做到,容易有成就感和荣誉感,所以参加活动都很主动,教育效果也非常好。四是少先队活动的形式要新颖别致。主题是少先队活动的生命,对各种主题的活动,我们必须想方设法赋予其崭新的形式,让多种形式交替出现,每次活动都给学生新鲜的感觉。

总之,少先队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山区学校少先队工作的调研和指导,有利于进一步深入开展德育工作,有利于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有力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南村小学课题研究申报管理制度 篇4

为了加强我校教学科研的领导与管理,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参与教学科研的积极性,特制定《南村小学课题研究管理制度》,为全体教师在教学科研方面显才、施才、展才、成才搭起一个机会均等的平台。

1、课题研究实行自愿、自主、自由的“三自原则”。即:自愿承担教学科研任务,自主选择课题,自由组建课题组。每个课题组要有一个负责人。

2、教师确定研究课题时,可以根据科研室提供的课题自主选择,也可以根据自己教学的实际自主确定。

3、教师选定研究课题后要向校科研室申报,并填写课题申报表。

4、科研室收到教师课题申报表后,即对申报表进行审核,课题确认,建立课题档案,切实做好课题研究的管理工作。

5、教师选定的研究课题竟科研室确认后,可以单独或自由组建课题研究小组,并按申报表上的阶段安排展开课题研究与攻关。

6、科研室根据各课题组的阶段安排,做好跟踪、检查、指导、信息提供等方面的课题研究支持。

7、各课题研究小组的成员应认真学习有关的理论与经验,主动走访有关的科研部门,争取专家指导,发扬协作精神,紧扣课题、勇于实践、积极探索,创造性地展开课题研究工作。

8、课题组在研究的过程中要确定两周一次的研讨、交流时间,并认真做好会议出席、发言内容和资料提供等方面的记录。

9、课题的研究要持之以恒,有始有终。在课题研究取得阶段成果或终结成果时,课题组要组织课题成果展示或汇报;科研室要组织校级课题验收小组对课题成果进行评价或验收。

范南村创建生态村工作汇报总结 篇5

——江苏省海门市四甲镇范南村创建南通市生态村工作汇报

四甲镇范南村村委会

(2011年10月)

海门市四甲镇范南村位于海门市四甲镇东北部,东临海门市王浩镇,北与海门货隆镇相邻,西至三余竖河,南至海门市胜宏村。村辖区总面积共7.5平方公里。由牧童山村、合亿村、范南村、仇家原村合并而成的,本村共有38个村民组,总户数1434户,总人口4123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切实改善农村生活、生产环境、提高村民生活环境和健康素质,优化村容村貌,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今年以来,我村党支部、村委会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引导下,按照创建生态村的标准要求,对创建工作进行了全面的部署、实施和落实,现将所做工作进行如下回顾总结:

一、领导重视,严格落实责任,是创建工作顺利推进的根本 村党支部、村委会对创建生态村的工作高度重视,把创建工作当做改善村容环境、促进三个文明建设和为民办实事的一项重要工作,摆在与村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2008年,紧紧围绕镇党委提出的创建国家生态乡镇的工作目标,我村立即启动生态村工作的创建,班子成员认识统一,创建工作迅速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我们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

(一)搭建班子,组建机构。我村专门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组,由村支书江芳任组长,其他村干部任成员,各负其职,协同推进。同时专门成立以村民组长为本组的创建责任人,确保任务分解,压力传递,责任分担到组,从而在全村形成了领导亲自抓,其他村干部、各村民组长整体联动,协调作战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二)统筹协调,有序推进。为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创建工作,村委会按工作进程相继召开创建工作动员会、创建工作推进会,创建工作攻坚动员会,及时部署各阶段创建工作,明确各阶段具体目标任务、要求措施以及完成期限,确保了整个创建工作的有条不紊、紧抓快干。同时,村委会和村民组长签订了创建工作责任状,明确创建工作的职责和创建工作任务。

(三)强化监督,严格奖惩。创建各项工作能否顺利落实到位,监督和考核时关键。为保证创建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我村建立了健全统筹协调,包干负责,责任追究的工作机制,确保时间安排到每一天,任务落实到每一个人。村委班子成员进行现场监督指导,扎实推进工程进度,确保工程质量,现场解决问题高标准、严舞求,推进创建各项工作,切实提高创建水平。另外,村创建办实行创建周会和月度点评会制度,着重查找创建存在问题和工作薄弱环节并及时加以整改。同时,开辟公开栏,及时公开创建工作情况。

二、搞好宣传,大力营造氛围,是创建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开展南通市生态乡镇创建工作,必须强化公众的生态环境意识,大力营造创建工作的良好氛围,形成人人参与、个个动手的工作局面。因此,开展创建活动以来,我村始终把宣传工作作为工作重心贯穿于

创建工作的全过程,强化宣传、广泛发动、激发全民创建热情,作为搞好创建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在宣传中,我们做到宣传对象的多层化,宣传时间的经常化和宣传内容的广泛化,通过立体式、全方位的宣传,着力培养全镇干部群众的“环保立镇理念”、“生态优先理念”、“创建责任理念”,把全村上下的思想统一到创建南通市生态村上来。

1.阵地宣传.我村充分发挥广播宣传、电视媒介作用,并利用政务公开栏、村务公开栏,张贴环保宣传材料,环保墙体标语158条,横幅45条,张贴标语115份,印发宣传稿等等。

2.活动宣传,举办环保知识培训班,对村委会班子成员搞好环境整治业务培训工作,同时结合创建工作举办环保知识讲座,知识竞赛。利用每年的世界环境日,开展多种形式的环境保护我先行活动。

3.志愿宣传.为加强宣传力量,我们从.退休老干部中挑选人员组建了一支环保志愿者队伍。积极组织村民群众禁烧桔杆我先行承诺活动”和“环保公约家家行签名活动”,通过环保志愿服务活动,大大增强了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同时认真组织老干部夕阳红文艺队创作编排一批具有乡畜土气息、雅俗共赏的环保文艺节目到我村巡回演出,收到了良好社会效果。

三、求真务实,实施“六清六建”,是创建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创建的过程,就是基础设施不断强化、不断完善的过程,就是环境素养不断强化、不断提高的过程,就是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不断提升的过程,创建生态村,必须真抓实干、注重实效,我村循序渐进,实施了六清六建工程,为创建工作取得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清理垃圾,建立垃圾规范化管理制度,今年来为实行垃圾规范化管理,在垃圾管理上除制订垃圾管理制度外,把资金落到实处,设置了垃圾中转房1个,投资了2.5万,全村共建立了固定垃圾箱46个,组建了4人清理队伍,定期、定时进行垃圾清运保洁工作。

2、清理粪便,建立人畜粪便管理制度。我村总户数为1434户,目前建立的无害化卫生厕所1100户,普及率为76.7%,我村耕地面积4530亩,畜禽粪便全年约生产1920吨,其中经无害化处理用于养殖的约600吨,用于还田的为1320吨,长期以来,形成人畜粪便还田的良好传统。

3、清理秸秆,建立秸秆综合利用制度。我村全年秸杆约1676吨,综合利用秸杆约为1625吨,占比达97%,如禁止秸杆焚烧,村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六条措施,规定中除扣分工负责的村委负责人部分报酬处,还加大了宣传力度,发现一处,及时用广播通报批评,并对屡次不改的人员,不得参加文明家庭,五星家庭的评比,通过宣传、发动等措施,今年来,我村未发现秸杆焚烧。

4、清理河道,建立水面管理保护制度,切实改善水环境,确保沟沟相通。我村对水利设施作了大量的投资,并制订了一套沟河畅通工作制度。多年来,我村投资50多万元,重新开挖及疏浚泯沟23条,河面20公尺以上,所有沟河做到水面承包到户,鱼、蟹、虾混养,确保水面清洁,达到每亩水面养殖收入超过400元,预计全村水面养殖收入在32万元以上,我村收到水面承包费1万余元。通过水面发包,不但增加了村集体资金,又对20签订了保洁合同,确保了沟沟

场通,水质良好。

5、清理乱搭乱建,建立村庄容貌管理制度。多年来,对已形成规划、审批的制度,做到家喻户晓,今年来,未发生违章搭事件,为建设新农村,建立居民集聚区,做到条条水泥路畅通,楼房成排,农田道路绿化成荫,投入资金在村5.6公里水泥路以及村主干道两侧植树绿化,缺棵补苗,建成绿化带,种植高干女贞、紫薇、银杏等等,形成了青枝绿叶、鸟语花香、小桥流水清的家园环境。

6、田园、家园清,建立环境卫生管理制度,为方便农业生产,我村对承包的耕地做了一次精确的丈量,作了明确的规定,做到了田间小路一条线,田间排水沟一条线,同时村民宅前屋后,在制度上规定由村民各自承包负责。垃圾由各户袋装后投入到固定的垃圾房,工作检查,采取定期不定期相结合的办法,对屡次不合格的,除通报批评外,不得参与“五好家庭”和评比。

南村小学少先队工作总结 篇6

2009年工作总结

南村坪村地处黄柏河左岸,风景优美、人杰地灵。这里充满了生机活力。本村三个村民小组,227户、1150人,共有党员32人、村民代表25人、中心户6人。在开发区党工委的领导和社事局交安办的指导下,我村道路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取得了很大成效,现将2009年工作汇报如下:

一、根据开发区交安办的工作要求,对全村7500米水泥路进行了全面检查,对全村的机动车、驾驶员进行了全面登记更新。经摸底,现南村坪有摩托车171辆、轿车8辆、大车5辆、农用车4辆,其中新增机动车19辆(轿车3辆、大车1辆、摩托车15辆),与机动车驾驶员补签责任状12份。

二、坚持每月召开一次道路协管员会议,对本村的道路交通安全进行认真分析排查,对排查出的隐患进行认真整改。如村一组公路保坎倒塌,我们及时进行了维修;三组河边公路损坏严重,我们也进行了修补。

三、积极完善开发区交管办检查中指出的不足之处,对存在的隐患积极整改。在村内几个弯道处新安装交通标志牌8处。

四、对村级公路进行了专人养护,并在年初与其签订了养护管理责任状。

五、为了提高群众的安全意识、交通法制意识和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自觉性,广泛开展了宣传教育活动。

1、在3月5日召开的群众会上用文艺表演和相关法规宣讲等方式向群众宣传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安全常识,营造了浓厚的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氛围。

2、认真做好交通营运车辆安全管理工作,做到常抓不懈,确保村民出行安全。

六、平时认真开展四个必查工作,红白喜事安排专人上路维持交通秩序、恶劣天气上路检查、重大节日专人巡查,确保了交通安全,到目前为止,我村未发生任何交通事故。

在2009年交通社会化管理工作中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领导的要求还相差很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更加努力工作、不负众望,为我村营造安全文明的交通环境、确保村民安全出行而努力工作。

南村小学少先队工作总结 篇7

一、整村推进穷村换新颜

南村乡原是乐安县10个省定贫困乡镇之一,近年以来,该乡举全乡之力,采取“争取上级扶持、组织村民出力、发动能人捐赠”等多条腿走路的办法,先后筹资3000多万元,铺设乡村水泥路68公里,13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82%村小组公路得到硬化,村民出行难得到了根本性解决。地处海拨500多米半山腰的炉桐村,群山环抱,翠竹掩映,绿海一片,70多岁老农王五生乐呵呵地指着进村水泥路说道,以前山里不通路,成片竹木烂在山里,而现在通了水泥路,一座山就是一座绿色银行,村民们靠山吃山,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的积极性也比从前大有改进,生活比以前红火多了。有10个行政村兴建了装饰一新的村小教学楼,面积达7600多平方米,全乡村级小学已全部实现了楼房化、花园化,朗朗的读书声从一间间宽敞明亮教学楼里传出,和着鲜艳国旗随风飘向蓝天。“以前吃水要到1里外的河边挑,来回一趟要半个多时辰,而且一到干旱季节,就全靠大缸小缸存水过日子。而现在连我这把年纪的老人在家里拧龙头就可用水,真是享政府的福哟!”山心村80多岁李奶奶笑意盈盈地数说道。该乡已实施安全饮水工程30多处,1200户人家全部用上了自来水,彻底摆脱了靠天吃水的历史。

二、移民搬迁铸就新面貌

走进该乡和谐新村,只见32幢新建的三层楼房整齐划一,村里修通了水泥路,安装了自来水、程控电话、有线电视,还有路灯,村文化活动中心闪现着村民求知求乐的倩影,公路两旁桂花树芳香四溢,荡漾在村民们身旁。村民陈水星指着远山高兴地说:“我们是从地处半山腰的苟洞石村整齐搬迁下来的,以前交通落后、信息闭塞,生活贫寒,现在可好了,新村的生活环境跟城里差不多了”。

和谐新村仅是该乡移民搬迁扶贫的一个缩影。南村乡有1800多名群众居住在深山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生存条件极其恶劣。为改变山区农民生存状况,自2005年以来,该乡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采取整体搬迁、统一安置的办法,对山区农民实行移民搬迁扶贫。为帮助移民解决资金难题,该乡除了安排土地无偿提供给移民建房外,还对移民实行建房补助,建房户人均可获得3000—4000元的补助金,政府争取项目为新村进行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该乡十分注重移民扶贫与新农村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地引导移民发展烟叶茶叶等特色产业,使移民搬得出、富得起、留得住。到目前为止,该乡已有291户、1308人搬出了大山,建设了新居,和谐村等5个移民新村,也成为全县一流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三、“两叶”产业增收助推器

引领群众尽快脱贫致富既是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更是干部的责任所在。该乡根据土壤、气候条件比较适合种植烤烟的特点,积极引导村民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烤烟产业。乡里在每个烟叶村派驻一名烟技员对村民进行手把手的指导;同时,联系扶贫贴息贷款和扶贫互助资金解决烟农购买地膜、化肥、煤碳等生产资料资金短缺之难,给予每座烤房1万元补助。通过大力扶持和科技推广,该乡烤烟产业得到发展壮大。2010年,全乡共种烟2200多亩,总产值550万元,实现税收100多万元,种烟农户为252户,烟农户均增收达1万多元。太平村支部书记、种烟大户陈开元,结对帮助两户贫困户发展烤烟生产,每户担保贷款3万元。陈开元从建烤房,到烟叶种植、施肥、采摘、烘烤、分级扎把等各个环节,手把手地指导帮扶贫困户,两户贫困户当年种烟当年受益,从而找到了致富门路。同时,该乡通过“公司+基地+农民”模式大力发展茶业,现已种植“华盖山”铁观音茶叶达1300亩,居抚州市乡镇之首,该乡的“华盖山”铁观音茶叶被评为华东十大名茶。“今年上半年,仅春茶采摘,公司就为管坊村200多户妇女每户带来了1500多元的收入。”该县大华山茶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董崇芳说道。常年在基地上管理茶叶的农民100多户,每户年收入上万元。“两叶”产业(烟叶、茶叶)已给该乡农民致富插上了腾飞的翅膀,300多户农民依靠种烟种茶摘掉了贫困帽子。

四、技能培训叩开致富门

近年来,该乡着力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烟叶、茶叶等特色种植业。为使特色种植业上档次、上规模、增效益,该乡加大了对农户的科技扶持力度,乡里为每个村安排了1一2名科技人员驻村指导,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同时,该乡加强了对农民的技能培训,每个村都设有科技活动室,配备添置种植、养殖等实用科普图书,并经常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类技能培训班,把培训班办到村组,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大大方便了农民。为拓宽农民致富渠道,该乡还在广东、福建、浙江等发达地区和县工业园区用工企业建立劳务输出基地,优先组织农村富余劳力外出务工。2006年来,该乡先后组织了1000多名青年农民到外地职业学校或企业进行“订单”式培训,并全部实现了就业。据统计,该乡外出务工人员达3000余人,每年可带回现金收入在3000万元以上。

五、扶贫开发带来新风尚

前团村原来是一个上访告状的贫困村,村民深深陷入“越穷寒苦,越等靠要”的怪圈中。扶贫开发犹如一夜春风,吹皱一潭死水,给该村带来了生机和希望。老上访告状户陈大明,在乡村干部指导下靠种烟发家致富,他还发挥自身专长,协助村里组建了文化活动中心和老年协会,带头移风易俗,积极宣传党的好政策。以前,以打牌赌博为生弄得家穷人散的陈贵根,如今看到身边村民依靠种养业发家致富,也一改陋习,在扶贫贴息贷款支持下,发展养猪业,去年纯收入超过2万元。今年5月,刚刚忙完早稻春插的前团村妇女陈桂连就匆匆“洗脚上岸”,来到村竹扇厂上班,当起了蓝领工人。她高兴地说,农忙时务农,农闲时到工厂上班,这样务农务工两不误,不仅可增加收入,而且可使生活过得很充实。如今在该乡,像陈桂连这样农忙时务农、农闲时务工的“两栖农民”有1200余人。

该乡党委书记谢国辉说道,扶贫开发不仅要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发展产业提升生活水平,而且更重要是的要改变群众思想观念。人穷,并不可怕,可怕的就是人心涣散,玩物丧志,怨天尤人。

台山南村的抗日故事 篇8

笔者近日来到南村,寻找这段悲壮的抗战历史。如今的南村,已难寻昔日战争的痕迹,只有碉楼仍在,在村落间,在田野之上,像一个个战士那样,傲然屹立。

碉楼上的“伤痕”见证战争激烈

走进南村,便可见到田野间,村落里,坐落了不少碉楼。经过了近百年风雨的洗礼,碉楼布满了岁月的痕迹。

说起碉楼的故事,南村的很多村民都会提到源兴村的向贤楼,因为那里曾经是击溃日军的主要战场。

源兴村是南村最大的一条自然村,人数最多时村里人口达5000人。这是一个有数百年历史的古村落,村里老民居林立,大部分都是清末民初的青砖瓦片的老式建筑。让笔者吃惊的是,村内仍存有不少辉煌、美丽的祠堂和家塾。这些建筑融合了传统和西方的建筑风格,屋檐下的灰雕分明是中国传统建筑设计,而柱子却是西方的罗马柱款式,两者融合在一起却不显得突兀,更具风情。

向贤楼是位于村中央的一座5层高的碉楼。村民说,源兴村是著名的华侨村。早在民国初期,就有很多华侨在外谋生,村民生活较好,引来了许多盗贼到村里来打家劫舍。因此,该村通过华侨捐资和村民集资等方式,分别在村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以及村中央,建了5座碉楼。

74岁的老人李达华,是向贤楼建设者的后人。他告诉笔者,民国初年,他的先辈移民到美国,经济环境较好,就筹资在村里建了碉楼,并以老祖宗“向贤”的名字为碉楼命名。碉楼高五层,每层都有三个房间。“这个村里,只有我这一家才有碉楼,是私人的,以前村里来了盗匪,全家人就藏到碉楼里。等到安全后,再回到家里。”

如今,百年的向贤楼早已布满了沧桑,墙体上满是雨水冲刷的痕迹,甚至雕刻有“向贤楼”的楼顶石碑也因电击而毁坏。碉楼有一处现代水泥补修的痕迹。“我小时候听说过,抗日的时候,日军打到了村里。村民在碉楼上抗日,日军的炮弹打过来,在碉楼上形成了一个个炮坑。解放后,村民修补了这些痕迹,就成了现在这个模样。”

村民坚守炮楼一天一夜

有多少日军来到南村?村民是怎样击退日军的?整个战争坚持了多长时间?

带着这些问题,笔者查看了不少历史资料,在《台山古今五百年》中,笔者找到了对这一段历史的记载。

1944年七月初五,日军自台城侵犯四九南村。南村壮丁集合在百足山迎头截击,打伤日军数人。5天后,敌人集中1200多人,兵分6路来攻,以图报复。南村的村民,特别是壮丁形成自卫队,大约六七十人,据守在南村的碉楼抗击敌人。他们奋勇作战,打退了敌人的冲锋,捷报频传:有村民打倒日军10多人;也有村民在碉楼上用鸟枪把1个军官轰下马。

战斗对峙了1天1夜,敌人还是攻不下来,他们恼羞成怒,从台城拖来10多门迫击炮、小钢炮,向碉楼发起轰击。南村壮丁毫不畏惧,拚死抵抗。碉楼中的其中5名村民击退敌人几次冲锋,夺门而出。村民李福源、李发源中弹倒地,其他3人跳落碉楼旁边的水溪,绕出敌人包围。其他的壮丁,也冒着敌人的炮火成功突围,仅有村中向贤楼内的壮丁李德胜、蔡介想等8人未能撤出。

向贤楼的村民被困1天,干粮吃光,子弹也用尽了,他们仍然坚持着。突然,敌人1颗炮弹在碉楼北面爆炸,墙壁被爆开一个缺口,敌人的枪弹便从缺口密射过来。几名日军冲过来,在楼门口放置地雷。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6位村民情急生智,在楼内找到村人存放在此的1匹布,从窗口放下来,然后一个个沿着布条滑下冲了出来。正当壮丁撤走时,地雷突然轰响,走避不及的谭德尧当场被炸死;李德胜和蔡齐想被震晕过去,后来被日军捉到绑在树上,被两只狼狗活活咬死。

根据记载,在这场战役中,南村村民阵亡25人,歼灭日军百余名。

日军来攻打台山,并不是为了攻占,因为台山不是重要的军事要地。台山是鱼米之乡,日军把其当成后勤补给区,到处搜刮粮食,以供应主战场。南村靠近台城,台城有通济河,这些搜刮后的粮食在运到台城后,通过水路运到北方。

南村是华侨村。台山的华侨村都有一个特点,村民生活比较富裕,屡遭到劫匪的抢劫,所以纷纷盖起了碉楼。并且每家每户都配备了枪支,虽然火力不强,但家家户户的壮丁都会用枪,也会利用碉楼做简单的防御。正因为这样,当日军来到南村时,当地的村民会有如此强烈的反抗,以至于在碉楼坚守了一天一夜,非常悲壮,为台山抗战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小学少先队工作总结 篇9

一、两报、广播、文明岗、百分赛等阵地活动效果明显。

1、两报:开学初,大队对各班出报骨干进行了专业培训。从版面设计到内容的选材编写,小队员们学得认认真真。使我校的两报水平有了飞跃性的提高。现在的两报都是由队员们自己制定主题、排版、征稿、抄写。尤其是三中队的小队员们,他们中队人人会出小报。每个月到了交报时间,不用催,一张张美观的小报一期期有特色的黑板报到会按时出现在大家面前。成为我校德育教育的一面窗口。

2、广播:广播站采取中队轮换制,各中队根据自己的教育小专题自行制定每期广播。在大队的培训下,队员们完全做到了自编、自主持。水平提高很快。

3、百分赛:本少先大队在各中队实行百分赛活动。少先队的各种活动均纳入百分评比。评比结果每周一公布并在墙上公示,作为学期末优秀辅导员、优秀班集体评选的重要依据。以此激励全体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和上进心。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

1、远足野炊活动

四月23日我校组织全校师生开展远足野炊活动,队员们边走边唱,在路上举行了“拉歌”活动,气氛热烈,愉快向上。到了目的地队员们亲自动手埋锅造饭。这次活动既锻炼了队员的意志,也培养了他们的吃苦精神与合作意识、社会实践能力。

2、“我与爸爸妈妈一同过六一”活动

在六一儿童节那天,我校组织全校师生、家长一同欢度六一儿童节。活动安排了亲子游戏、学校教学成果展示、节目表演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在家长与学生交流感情的同时,也使家长更了解学校、更支持学校的工作。其特点如下:

(1)亲子游戏其乐融融

这次的六一活动,设计了七组亲子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与家长之间、家长与教师之间充满了愉快的情绪。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充满了整个校园。同时,游艺中的奖品为各种各样的蔬菜水果。动员会上,大队提出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家人赢得一份丰盛的午餐。并亲自下厨为爸爸妈妈做一顿“爱心午餐”的倡议。孩子们情绪高涨,家长感动万分。他们又重温了久违的亲子关系。

(2)入队仪式意义非凡

一年级的小同学在这一天,由妈妈给戴上了鲜艳的红领巾。并得到了妈妈的一份寄托希望的礼物。妈妈们当众表达“你永远快乐、希望你永远努力学习”等殷切的希望。新队员备受鼓舞,他们纷纷表示一定记住妈妈的希望,努力做好每件事。这一刻将是他们终身难忘的一刻。

(3)表彰活动仪式隆重

这次的表彰活动,共表彰了三十多个优秀个人和班集体。受到表彰的队员当着自己爸爸妈妈的面接过证书和奖品,心里非常自豪。家长脸上洋溢着骄傲的笑容。同时这些有益的成绩,也给在座的家长们深深的震撼。他们从新认识了学校的教学成果。为学校深入民心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

(4)文艺演出展示风采

今年的文艺节目都是队员们自己编排的,他们各尽所长如:一年级的古诗擂台展示、四年级的谚语相声、五年级的现代舞蹈等。这些节目都充分的展现了本班学生的特长。

校园里一阵阵欢欣雀跃,几乎每个参与的孩子都能得到一份奖品,有的更是满载而归。二个多小时的游艺活动在愉快的气氛下结束了,但是孩子们留下的笑声还荡漾在空中,整个校园似乎也变得更加明媚和朝气蓬勃了。

3、知识全方位——“家乡植物知多少”活动

由于本校处于山区,有着丰富多彩的植物资源。根据这一优势我校组织学生开展了“家乡植物知多少活动”。各中队少先队员以小队为单位利用节假日收集、采集当地植物标本、为植物画像、摄影或植物实体进行养殖。并查阅资料了解收集植物的名字、科别等简单资料进行交流或对植物的某一项为课题进行调查型收集研究。例如:调查本地植物叶子有多少种形状等。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实践能力、创新研究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以及爱家乡、爱科学的情感。为培养具有现代文明素质的高质量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两支队伍建设。

辅导员队伍、小干部队伍工作能力的高低对少先队组织教育作用的发挥及活动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我校重点对这两支队伍进行了培训。辅导员培训每一月一次,小干部培训每两周一次。每次培训都联系工作实际,侧重一点,深入展开学习与讨论。对各项工作起到了具体的指导作用。具有一定的时效性。

曲山小学少先队工作总结 篇10

时间过得真快,二0xx年新年的钟声敲响的同时,曲山小学少先队大队部二0xx秋季的工作也即将结束。在任劳任怨的各中队辅导员的帮助下,在多才多艺的大队委的努力下,曲小少先队工作做得有声有色。现特将本期少先队工作总结如下,以便在日后的工作中取长补短。

一、紧抓常规教育

1、检查督促学生常规少先队继续以往各学期的日常工作,从学生的养成教育和常规教育要求入手,对各位队员进行督促,让每一名队员的行为习惯都能达到示范学校的要求。具体工作有: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依据,检查校内外有无乱丢垃圾、不遵守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等违纪行为;检查校园清洁卫生和课堂纪律;检查红领巾佩带情况、是否讲普通话以及有无骂人打架等不文明事件发生;对学生个人卫生督促;静校检查、安全工作检查等。

2、有特色的升旗仪式升旗仪式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有力的阵地。可以让同学们在《国歌》声中了解和平的不易,珍惜幸福的生活;在演讲中学习英烈的精神,感悟人生的真谛;在誓词中撑好人生的风帆,开往理想的彼岸。本学期的升旗仪式中,主持、升旗、演讲、指挥、带领宣誓、总结主要由三年级的学生负责,在活动中充分的锻炼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给其它队员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本学期 “国旗下讲话”在上学期内容偏难的情况下,改正缺点,选择了很多有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适合小学低段的学生话题,使学生爱听、愿听、想听。将知识性、教育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加上演讲者出色的演讲,使同学们在“国旗下讲话”中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并且,改变了原来由大队委演讲的方法,由各中队轮流选派同学进行演讲,这样还提高了各中队的部分同学的演讲水平。

3、坚持具有特色的七彩晨会七彩晨会是我校的一项非常有特色的文艺演出,一般在升旗仪式结束后由年级或班级组织。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锻炼学生综合能力。西校区由于学生年纪小,开展此项活动的难度较大。不过,为从小培养学生的能力,本学期,我们继续以年级为单位,一月组织一次七彩晨会。在各中队辅导员的支持下,同学们的努力下,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让每一次七彩晨会都成为学生最开心的时刻。

4、“红领巾”电视台红红火火“红领巾”电视台是我校少先队的窗口,它是同学们在学校里与外界交流的唯一工具。为了让同学们的校园生活更加精彩,电视台从新学期开始以学生爱看、想看为宗旨,以给同学们增知长识为目的,重新改版各种栏目,最后拟订星期一播放《英文小天才》卡通英语;星期二播放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动画长廊》;星期三师生共读——《读书时间》;星期四“请你跟我学手工”;星期五经典动画故事欣赏——《故事会》。播放以后受到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同学们积极地为电视台献技献策,还把自己的vcd和建议带来,使我们的电视台成为了同学们最知心的伙伴。在这里,孩子们学到了好些书上没有的知识;特长生也在这里找到了展示自我的舞台;队员们还从这里学到了好多英语词汇,为普及英文口语立下了汗马功劳。当然,电视台的成功还有栏目的小编导们的功劳。他们利用每天的休息时间尽心尽力地工作,从挑选播音员到操作电脑vcd、选择节目等,都做得一丝不苟。在队员们的支持下,我们的“红领巾”将更加“鲜艳”。

5、关爱学生身体健康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进行其他有意义的工作。关爱学生健康是我们教育者的职责。本学期流感虽然没大规模地在我校流行,但是我们也没掉以轻心。预防工作就是重中之重。具体工作有:利用黑板报和晨会时间宣传卫生知识。督促和检查学生个人清洁卫生;坚持晨检和上报制度,配合县防控中心做好流感等传染病的预防工作;配合县公安局做好禁毒宣传;举办安全知识讲座和消防知识讲座。

6、让爱心继续从20xx年起,我校的贫困学生陆续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支助。国家出台的一免一补政策让学校很多困难学生得到了帮助。今年9月,县总工会又向我校赵金诚等 名下岗职工子女伸出援助之手。同时,我校家庭情况好的同学在今年九月也集体捐助了3000余套衣物、100多双鞋、300多本书通过少先队手拉手活动送给了坝底和青片小学的贫困学生,献出了孩子们的一片爱心。

二、大队活动精彩分呈本期,因要进行百年校庆筹备,少先队活动开展得并不特别多。但为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大队部仍然举办了各种各样的活动。

梁漱溟与河南村治学院 篇11

摘 要:梁漱溟是我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的代表人物。他曾任河南村治学院教务长,负责学院的日常教学与管理工作,在学院的筹备与开办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主持的河南村治学院虽因中原大战而被迫终结,但其历史作用是不能忽视的。

关键词:梁漱溟;河南村治学院;乡村建设运动;乡村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6-0005-04

河南村治学院创建于1930年1月, 其校址选在河南省新乡市辉县苏门山百泉乡,是由河南乡治运动领导人彭禹廷提议,在冯玉祥与韩复榘的支持下创办的。该学院由河南省政府设立,直接隶属于省政府,旨在研究乡治理论,培养乡村自治人才,发展当地的乡村自治事业,寻求“民族自救,振兴中国”之路。这所学校从筹备开学直至因中原大战被迫停办,前后只有一年,却取得了不俗的效果,在河南乃至全国的乡村教育运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梁漱溟任河南村治学院教务长一职,负责学院的日常教学与管理等具体工作,在学院的筹备、创办与教学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河南村治学院的创办背景

河南村治学院的创办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它是在民国初年社会大动荡的时代环境下开展的,并且和当时河南社会的具体情况及梁漱溟本人的乡治理论与实践有着密切联系。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危机日益严重,国家陷入列强瓜分和军阀分裂割据的混乱局面,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农村经济社会处于崩溃的边缘。“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此时的中国凄凉萧瑟、腥风血雨,在全国陷入积贫积弱、千疮百孔与动荡不安的困境下,河南省亦无法幸免。彼时河南省的一些有识之士如彭禹廷、王鸿一、梁仲华等人意识到河南农村问题的重要性,着手创办河南村治学院以求“乡村自救”,通过研究与寻求乡村“救穷”和“兴利”的办法,以求治本[1],这无疑与梁漱溟的乡治理论不谋而合。基于对中国乡村衰败的高度关注和中国社会矛盾的独特认识,梁漱溟认为中国的问题是由文化失调和农村社会秩序的崩溃引起的,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在农村,必须从农村入手改造社会,进而解决中国的根本问题,实现民族自救。

理论上的契合使得梁漱溟欣然接受王鸿一等人的邀请,担任河南村治学院教务长,掌管日常教学与管理工作,而其乡治理论为河南村治学院的筹备与开办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发挥了至关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此外,作为乡村建设运动的领军人物,梁漱溟有着独特、丰富的乡村建设实践经历,他曾筹划曹州办学、广东乡治改革运动,为其主持河南村治学院、开展村治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二、梁漱溟对创办河南村治学院的贡献

梁漱溟接任河南村治学院教务长一职后,学院的校址和人事安排都已确定,但各项筹备工作还未展开,梁漱溟到任后马上筹备学院的各项事宜,并在学院日常教学与管理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制定河南村治学院办学宗旨及学则章程

梁漱溟凭着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办学经验,在与梁仲华、王鸿一等人商量下,写成《河南村治学院旨趣书》、《河南村治学院组织大纲》及《学则课程》等件。[2]这三篇纲领性的文件是梁漱溟根据村治学院的旨趣及河南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其乡治理论及先前曹州中学、重华书院、广州一中的教育实践经历悉心制定的,很好地阐释了河南村治学院的办学宗旨与教育理念,是河南村治学院办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所在。

梁漱溟在《河南村治学院旨趣书》一文中,从社会、政治和经济等多角度论述了从村治入手,以达到民族自救、振兴中国的必要性。“故其道何由?曰是在村治。欲求进于组织,夫必有其着手处;则由村落以着手,自为其天然所不易。”[3]“求中国国家之新生命必于其农村求之;必农村有新生命而后中国国家乃有新生命焉。”[3]这表明,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探索,梁漱溟以农村为着落点,从村治(1931年后改成乡村建设)入手寻求解决中国问题的根本出路,从而达到民族自救、振兴中国的“村治”主张已经基本成熟,同时,这也为河南村治学院办学活动奠定了理论基础。此外,《河南村治学院组织大纲》及《河南村治学院学则课程》对河南村治学院的教学与管理作了具体规定,明确了学院的组织结构,课程设置及办学方式,为村治教育提供了制度保障,使学院的办学活动得以高效开展。

(二)接办《村治月刊》

除担任河南村治学院教务长外,梁漱溟还接替王鸿一主编《村治月刊》。他白天负责村治学院的日常教学与管理,晚上进行编刊,将老师和学生的文章相继刊出,在全国各地引起了巨大反响。此外,梁漱溟对编辑方针进行了修订,力图在思想和内容上扭转当时社会流行的盲目学习西方的心理,并阐析村治或乡村建设的设想,发表了《主编本刊之自白》、《河南村治学院旨趣书》、《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等文章。1930年6~7月间,梁漱溟写出《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一文,发表于村治月刊2~4期(连载)。全文计九段:一、觉悟时机到了;二、所谓近世的西洋人及西洋文化;三、中世的西洋社会和他们的文明程度;四、由中世到近世的转悷关键何在?五、中国人则怎样;六、解一解中国的谜;七、我们一向的错误;八、我们今后的新趋向;九、附志。[5]

在梁漱溟看来,所谓乡治或村治,全然不是什么当今建设事业之一,或什么训政时期的一种紧要的工作,而是一种最实在的文化运动。

他强调乡村建设运动的展开是中国民族自救运动四五十年来再转再变的一个新方向,是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与以前的自救运动相比较,具有本质的差异。以前的运动都是往西走,这一次则是往东走。梁漱溟与王鸿一等人一样,在原则上,反对欧化与俄化,根本否认欧洲近代社会制度在中国实现的可能性,而主张在中国固有文化的基础上融合中西文化之优点,建立民族新文化,重新建构中国社会组织系统。

上述一系列从文化哲学、社会分析等角度研讨乡村建设问题的论文,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体系,使他成为中国现代史上乡建派的领袖及代表。

三、河南村治学院的办学概况和终止原因

按照梁漱溟的规划,河南村治学院设立专门的教学部门,建立了一套系统、完整的教学机制。“本院教学,分农村组织训练部、农村师范部二部,并附办村长训练部、农林警察训练部、农业实习部等部。本院教学各部,置主任各一人,会同各学科教员,分任指导各该部学生作业事宜。”[1]农村组织训练部和农村师范部负责学院的主要教学工作,村长训练部、农林警察训练部及农业实习部起辅助教学作用。教学各部设主任一人,为各部的最高领导,负责各部的教学工作并与各科教员协作指导学生作业。此外,村治学院的教学各部职能与分工不同,“农村组织训练部,关于应办社会调查,巡回讲演,及各种乡村事业之改进运动, 农村师范部,在本院左近乡村应办之实验小学,及教育推广等事项”[1]。农村组织训练部注重开展社会式教育,从事各种乡村建设运动;农村师范部注重开展学校式教育,应办实验小学及教育推广。而教学各部组织及办事章程由各部自主制定,表明教学各部拥有较大的教学自主权,也彰显了河南村治教育实验科学、合理的教学机制。

村治学院培养的是乡村自治及服务人才,以推动河南省乡村自治事业的发展,因而学院的课程编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本院以造就实地服务人才为期,不能不从实际问题之具体研究入手,以开发学生应付环境解决问题之能力。而所有课程,皆为综括数部之规定,亦即此意,其或有当于时贤之所倡导,然固非浮慕时下风气也。”[1]河南村治学院开设的课程涉及农村经济问题、农村政治问题、乡村自卫常识与技能、乡村服务人才的精神陶冶以及农林知识技能等多方面内容 ,所有这些课程概不出:“(一)各种实际问题之讨论、研究及其实习试做;(二)为解决或应付实际问题所必要之知识技能之指授训练;(三)实际作事之精神陶炼”[1]。而从课程或专题名目、内容来看,河南村治学院的课程编制既有社会各领域的专门技术及文化知识,也包括乡村礼俗道德、精神伦理以及西方现代的思想观念,尤其突出了农村社会特定生产组织及生活方式的现实需求,这与村治学院培养乡村自治人才,从农村入手寻求解决中国问题的根本出路,进而实现民族自救和振兴中国的办学宗旨是一致的。更为难得的是,梁漱溟除了负责设计河南村治学院的课程编制,还亲自讲授乡村自治组织等课程,一直到学院因中原大战被迫终结。

在组织管理方面,梁漱溟起草的《河南村治学院组织大纲》明确了院长、副院长及教务长等学院领导人的权责,“本院设院长、副院长各一名,由省政府任命之。院长主持全院院务,副院长襄助院长处理院务,院长不在时,代理其职务。设教务长、总务长各一人,由院长聘任之。教务长商承院长、副院长,掌理教务事宜,总务长商承院长,副院长,掌理其他一切事宜”。[1]可见,河南村治学院实行院长负责制,院长由副院长协助总揽全局,梁漱溟作为教务长对院长和副院长负责,掌管学院的日常教务事宜。为保障村治学院的日常运作及院务的实施与执行,“村治学院设院务办公处,为全院中枢办事机关,以副院长、教务长、总务长合组之,督导事务人员分左列各股办事”[1]。此外,河南村治学院借鉴广东省立一中及国内其他学校的的做法,采用部主任制,河南村治学院置农村组织训练部主任、农村师范部主任、村长训练部主任、农林警察训练部主任各一人。于必要时,经院务会议议决,于部主任下,增置班主任,辅助部主任执行其职务。[1]各部主任除了负责教学任务外,主要担负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学生的身心活动、日常起居、思想性情等。依照规定,各部主任需亲自指导学生的身体训练和精神陶冶活动,负责组织学生聚会并与学生同起居共饮食,及时了解及体察学生的思想、习惯、性情以便更好地开展学生工作。综而论之,河南村治教育的开展得益于村治学院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而其管理机构与人员都十分精简,避免了机构冗杂的缺陷,从而提高了村治学院的行政管理效率。

河南村治学院在办学期间遇到很大阻力,饱受官府和土匪的欺压,其生存状况并不乐观。河南村治学院是经彭禹廷提议,在冯玉祥与韩复榘的支持下由河南省政府开办的,它直接隶属于省政府,不受教育厅管辖,因而在学院的办学过程中遭到教育厅和建设厅的阻挠,学院的工作进展很困难。教育厅多次在经费问题上为难河南村治学院,场地问题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加之村治学院对学生在学期间的学习与生活提供优待,如免费提供食宿、衣物等,这无疑加剧了村治学院的经费负担,为学院的日常教学与管理埋下了重大隐患。此外,河南辉县当地的匪患问题一直困扰着河南村治学院。

以上所述经费与匪患问题加重了河南村治学院办学活动的困难,但并不是其终结的主要原因。它终结的主要和直接原因是中原大战爆发,冯玉祥战败,韩复榘到山东任省政府主席,河南村治学院失去了河南省政府的支持而无法继续维持。

四、河南村治学院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河南村治学院作为梁漱溟乡治理论走向成熟的一次重要尝试,在其乡治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继承曹州办学、广东乡治改革的成功之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发展,成功地将社会教育的内容融入村治学院的日常教学与管理中,从而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结合,开创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独特办学模式,对当时的乡村教育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不仅是民国乡村教育一种典型的教育模式,亦是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其性质而言,河南村治学院办学活动属于乡村教育,是一场社会改良运动,即在维护现有社会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兴办教育实现乡村自救,进而解决中国的根本问题,实现民族振兴与国家富强。梁漱溟认为中国与欧美之不同,以为中国社会乃“村落社会”,要解决中国问题,必向三十万村落求之,故而办村治学院即求解决中国的根本问题。[7]所以,梁漱溟等人开办河南村治学院的主观愿望是为了改造农村进而改造中国,实现民族自救、振兴中国。尽管河南村治学院开办的时间不到一年,其自身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也没有找到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根本出路,但是这并不妨碍其成为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一次尝试,也无法否定其在乡村教育史上的重要历史地位。

河南村治学院作为梁漱溟乡治实践的重要尝试,制定了详细而独特的组织大纲和学则课程,它以培养乡村自治人才、发展乡村自治组织为目标,开设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课程,涉及乡村自卫、农村经济、乡村自治及风俗改良等多方面内容,对于丰富乡村教育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的贡献。如果不受战争的冲击而继续开办下去,河南村治学院在提高当地村民的乡村自卫能力及文化素质,改善当地农村经济状况,促进农业发展,改造农村社会风尚,推动农村社会进步等方面还将发挥更进一步的作用。

此外,河南村治学院作为梁漱溟乡治实践的一次重要尝试,为梁漱溟日后开展邹平乡村教育实验奠定了基础。山东邹平乡村教育实验在很大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河南村治学院的办学活动,其主要人员在起初也大都来自村治学院。梁漱溟、梁仲华、王炳程等人不仅是河南村治学院的灵魂人物,而且是山东邹平乡村教育事业的骨干力量。他们在河南村治学院分别担任教务长、副院长和总务长职务,在开展村治教育实践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开展山东邹平乡村教育实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河南村治学院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不到一年,但在这短暂的时间里,它不仅丰富和发展了梁漱溟自身的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为其日后成为国内乡村建设事业的领袖打下坚定的基础,而且为当时的国内乡村建设运动提供了宝贵经验与借鉴,在中国乡村教育史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河南文史资料(第二十辑)[Z].豫刊证字第16号,1986.

[2]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五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

[3]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四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

[4]于天命.一代完人彭禹廷先生[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5]李渊庭,阎秉华.梁漱溟先生年谱[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6]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七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南村小学少先队工作总结 篇12

意见领袖一直是国内外传播学的研究热点。最早是拉扎斯菲尔德提出, 他在1940年关于选民选举的研究中注意到政治领域中意见领袖的存在, 他认为:对于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和观点, 并不是直接流向受众的, 而是要经过部分会积极接受的人, 他们率先从大众传媒获取信息, 并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再以人际传播的方式来影响周围人意见的形成。这部分积极影响他们意见形成的人既为“意见领袖”, 而另一部分人则主要依靠与这些“意见领袖”的接触来指导自己的行动。意见领袖作为媒介信息和影响的中继和过滤环节, 对大众传播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1]从研究对象上, 国外研究主要指向上层社会, 如拉扎斯菲尔德研究就是针对总统选举;国内研究社会学和政治学的关注底层更多, 如费孝通 (1998) [2]提出了“文化英雄”的概念———他提得出办法, 有能力组织新的实验, 能获得别人的信任。这种人可以支配跟从他的群众, 发生了一种权力。它既不同于统治者赋予的施暴权力, 也不同于社会赋予的同意权力, 也不同于依傍传统的长老权力。这种权力是新事物来临时农村民众赋予“文化英雄”———即新事物的解释者的权力。周向红、徐翔 (2005) [3]从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等不同层面对现阶段农村公共政策宣传的重要变量———意见领袖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指出意见领袖将凭借其独特的个性在转型社会刚性制度安排不足的框架下及中国农村特色的人际文化中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从学科角度上, 国外的意见领袖研究更多着重在政治学科上, 国内的是从传播角度来研究, 更多的是在大众传播。如柯涛 (2003) [4]认为新闻节目主持人和意见领袖之间有关联性, 新闻节目主持人想要成为杰出的专业型人才必须具备意见领袖的特征;焦树民 (2006) [5]认为在商业传播中, 意见领袖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本文借助江西省C县的南村与T县的江村进行农村民主选举的调查, 从传播学的人际传播角度关注农村基层政治, 通过实证研究和文献研究相结合, 发现乡村意见领袖的特征和意见领袖在乡村和谐中起“双刃剑”作用, 并提出政府引导的措施。

二、乡村意见领袖的特征

(一) 崛起的南村在野意见领袖

南村位于C县蔡镇, 是一个内陆村, 离镇政府约五里, 有水泥路直达, 交通便利;村旁的仁河边正在建桥, 现在仍是靠摆渡来往两岸;南村村小正在建设中, 学生已经在里面上课, 村委会的办公室设在村小的二楼, 里面还有专门的办公电脑[6]。从这次村主任选举中我们可以看出, 南村的意见领袖是在野村民周某, 本次选举他的得票又是第一, 超过村书记支持的候选人, 最终当选, 崛起于南村的政治核心中。周某的优势是:周某掌握多种技术, 利用技术创业致富, 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其次他掌握多种技术, 加上有意从政, 对村内外的信息就格外关注, 扩大了他的知识面, 让他对事物的理解度比普通农民更高;再者, 周某善于与人接触, 义务为群众帮忙, 得到百姓的认同和好感;在乡村, 宗族也是成为意见领袖的基础力量之一, 所以周某获得自己一房的支持;德高望重、号召力大的老支书和现任支书虽是同一房族的, 但老支书对现任支书独霸权力和贪污不满, 带领他的支持者投了周某的票, 周某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人脉关系。

(二) 飞跃的江村执政意见领袖

江村位处T县吴镇, 与T县城一水相隔。从村旁的集市永昌市到县城十分便利。离镇政府大概一公里。镇政府原址在江村, 后来为了扩大发展, 搬迁新址, 想把永昌市集也搬迁过去, 现在看来主要的永昌市集还是在江村, 吴镇政府所在地发展比较萧条[7]。江村的意见领袖是肖某, 他的当选没有任何悬念, 顺利连任村主任, 还考上了乡镇事业编, 实现了一次飞跃。肖某的特征是:肖某家经营卫生诊所和酒店, 家里经济条件较好;再者肖某的同学和战友多在T县政府部门工作, 肖某社会活动能力强, 善于与他们沟通, 因此他建立了较高层次的人际网络;帮助江村村民, 建立起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工作上主动承担责任, 获得村干部的一致支持;乡政府觉得他做人大方、办事公正;他的威信高过支书尹某, 但在工作上能良好沟通、相互协作, 尹某对他非常信任, 肖某获得村内外的赞同, 具有充足的人力资源和广大的人际网络;肖某有创新精神并敢于接受新生事物, 例如多数农村精英都不会使用网络, 肖某却能较为熟练地通过网络获得信息, 这是他考乡镇事业编的优势。同时肖某还是政治精英, 作为村主任, 肖某有机会详细学习和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内涵, 政治素质较高, 这是他和南村的意见领袖的最大区别。

根据前面的案例, 我们可以归纳出乡村意见领袖具有以下特征:

1.经济精英, 有感召力。乡村意见领袖大多收入水平在当地是中上等, 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富足的经济条件让他们有较广的途径接触更多的知识, 对民众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帮助。

2.见多识广, 有阅历。乡村意见领袖一般由农村管理者、农村知识分子、富裕户、外出务工人员构成[8], 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阅历, 以及较高的教育程度, 这些特点使他们能对各种事物现象做出更为合理的解释和判断, 恰当的处理问题, 从而获得众人的信服。而且意见领袖大多开朗活跃, 对于新生事物敢于尝试。

3.善于沟通, 有资源。乡村意见领袖都善于沟通, 社会活动能力较强, 能够建立较广的社会关系网络, 同时密切联系公众, 利用自己的长处给公众提供帮助, 所以在基层有较大的号召力。

通过对两个村庄的意见领袖的对比分析, 我们总结了乡村意见领袖的特征。作为乡村领头人的意见领袖, 在乡村社会又是起着怎么样的作用呢?笔者将通过两个村庄的实例展示。

三、乡村意见领袖的双刃剑作用

(一) 扩大政策的传播效果, 把关乡村舆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 电视、报纸等大众传播媒介在农村的覆盖面扩大了, 大众传播是农村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 是农民获取新闻的主要途径, 将在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但在调查中发现, 大众传播中针对农村的较少, 现有的涉农传播也存在许多问题。人际传播仍是农村最重要的传播方式。它的传播渠道多、反馈迅速、易于控制的特点在村民直选的信息传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选举信息主要是通过“意见领袖”的两级或多级传播传向村庄的各个角落, 村民往往依靠这些信息来作出自己的决定[9]。当信息有差异时, 大多数村民选择相信现实中的意见领袖。

在选举中发现, 南村对于女性候选人的政策都比较了解。信息来源是人际传播中的意见领袖周某, 周某和南村唯一的女性候选人没有过节, 乐于帮助她, 通过他的掌握和把关后, 帮她宣传政策, 使村民广泛了解并接受这个政策, 助其当选。江村的村民也表示, 在大众传播和意见领袖的观点不发生冲突时, 他们会相信大众传播;一旦有矛盾, 他们更相信意见领袖肖某的说法, 认为肖某的说法更符合基层, 更符合土政策。

(二) 改变乡村的权力结构, 影响基层和谐

虽然现在大众传播的力量逐渐增大, 但是意见领袖仍是农村最主要的力量, 他自身所具备的优势和资源, 使他成为基层力量的把关人和领导人, 示范作用和导向作用很明显。当意见领袖对政治产生兴趣时, 会使基层权力结构发生改变, 对新农村的和谐产生双刃剑作用。引导不当, 把意见领袖直接挡在体制外, 会使意见领袖走向对立面, 使矛盾升级;如果把意见领袖引入体制, 积极引导, 更有利于乡村的新农村和谐社会建设。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四条规定, 选举村民委员会, 有选举权的村民的过半数投票, 选举有效;候选人获得参加投票的村民的过半数的选票, 才能当选。在2005年南村村主任选举时, 周某正式选举得票第一, 选票达到所有参加投票的村民的一半以上, 参加选举的村民也超过总村民的一半, 应该当选。当时乡政府以选举人数没有达到该村所有村民的一半而否认结果, 把周某排斥在体制外。周某对此不服, 于是和老支书带领部分村民集体上访, 村里两派矛盾升级甚至连现任村支书都兄弟反目, 上级领导都认为南村不和谐。乡村社会的和谐是整个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建设和谐的乡村社会就必须认真处理好各种矛盾[10]。周某再次获胜后, 乡政府虽然是几天后才张贴的选举结果, 但已是一个进步, 把周某引入体制内, 使矛盾缓和。

江村的意见领袖和镇政府则是“鱼水”情。肖某违反了计划生育, 不符合镇政府制定的选举条件, 但镇政府考虑到他的影响力, 对他是积极主动的吸收, 使他顺利参选并能够连任村主任, 把他从一般的意见领袖培养成制度内的政治精英, 这也是他考上乡镇事业编的基础。在村支书选举一事上, 乡政府想要实施组织意图, 借助了意见领袖肖某的影响力。前两次选举时尹某和肖某一同入围, 肖某的得票率更高, 在第三次党支委内部选举, 尹某、肖某、何某三个人投票决定, 而何某是肖某的铁杆支持者。在这种情况下, 肖某在选举的当日率先表示自己考上乡镇事业编可能离开, 放弃参选村支书, 使得何某最终投了尹某的票, 应该说肖某一直在积极促进江村的和谐。

(三) 领军新农村的经济建设, 引导农民致富

意见领袖的冒险精神和丰富阅历这些特点, 使他们成为新技术、新品种、新行业的先行者。当他们取得成功, 观望的村民便积极主动地效仿, 新技术、新品种、新行业便很容易普及推广, 为新农村经济建设作出贡献。如南村的周某搞养殖业发家致富, 使别的村民也积极探寻, 黄某就在葡萄园上搞立体农业和衍生产业链, 养鸡和酿葡萄酒。但是这种项目如果一窝峰上马, 也有可能造成投资过多, 农民利益受损。

四、政府的疏导措施

意见领袖是一把双刃剑。有利的一面:通过他们对信息的解读, 使大众传播的信息由他们流向不太活跃的农村群体, 扩大了传播范围。不利的是:在传播的过程中, 意见领袖担当了把关人的角色, 在解读过程中可能增加了个人的非正确的主观意见, 使信息在一定的程度上失真。所以在重视乡村意见领袖的同时, 也要注意对他们作好引导工作, 为了能积极发挥作用, 促进新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 笔者建议政府可采取以下疏导措施:

(一) 拓宽传播渠道, 重视大众传播和组织传播

扩大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信息公开, 消除信息壁垒, 降低信息屏障, 可以减少信息在多级传播中的失真性, 使受众全面了解最新的可靠信息, 能对事件自主地做出判断。调查中发现, 村民对选举信息的了解:67.6%是通过人际传播, 26.8%通过是开会或张贴的通告, 通过电视或者报纸的只有5.6%;说明在农村信息是以人际传播为主, 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处于末位, 容易导致信息失真和信息屏障。组织传播效果不理想是因为被农村管理者有意或无意忽略。而大众传播弱势的原因是大众传媒品种单一, 媒介分布不平衡, 几乎是电视的天下;对农节目较少, 现有涉农节目定位和制作质量存在问题, 不合实际;所以村民的信息来源只能依靠意见领袖。

加强大众传播,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是调节农村媒介分布结构, 利用阅览室和读报栏提升受众对报纸书籍的接触量, 提升广播节目的覆盖区域, 在村委设置电脑, 普及农民的电脑知识, 继续推行村村通电视的方针;其次是加大对农节目的数量, 并且在定位上以农村受众为主, 理解度以中度为主, 切合农村实际, 加强互动性。组织传播提升的途径有以下几点:发挥村喇叭的作用, 负责传递农村政策信息、科技信息、政策信息等, 使与农民切身相关的信息及时传递;定期召开村委大会, 通告村委治理情况;发挥宣传资料和标语的作用。

(二) 规范传者角色, 积极引导意见领袖

1.政府要了解意见领袖是如何积极影响和引导农民的, 与他们建立亲近的情感关系, 使其对政府产生信任合作的心理, 从而对政府所传播的信息能够接受、赞同并传播, 并培养他们为群众服务的意识, 做好信息传播的桥梁沟通作用。

2.政府还可以给意见领袖提供平台和空间展示他们的才能, 发挥积极效果:如村农业协会负责人或是公共事务负责人等;并且肯定和奖励意见领袖的贡献, 树为榜样, 吸纳更多的意见领袖加入这个平台, 为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

3.政府可用意识形态影响基层意见领袖, 吸纳乡村意见领袖和政治精英、经济精英、知识精英加入共产党, 加强党的群众基础, 表现优秀的可安排到体制内担任干部, 从一般的意见领袖转为政治精英, 身份的变化是构建乡村和谐的基础, 有利于意见领袖向积极的一面转变。如肖某作为受党培养多年的乡村干部, 对当地和谐是积极促进, 鉴于他的表现, 政府提升他, 进入乡镇事业单位并兼任江村的村主任, 使他的威信和影响力转为乡村和谐的基石。

(三) 培训农村受众, 提升村民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所传播信息的选择、理解、认识、质疑和评估的能力, 它是传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目前农村信息解码译码的角色由意见领袖担当, 大部分农村受众作为传播对象却缺乏信息解码能力, 他们的媒介素养水平有待提高。政府应结合农村经济文化的整体水平, 采用以下途径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学校教育、成人教育和意见领袖培训, 通过多级传播和混合传播方式, 提升农村受众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必须包含以下几点:介绍媒介和大众传播的基础知识;学习接触和使用不同的媒介, 掌握利用大众传媒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法;对媒介负面信息有一定程度的辨别过滤能力;利用媒介为自己服务, 表达自己意见的途径和方法。提升农村受众的媒介素养, 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对农村的社会稳定、国家的繁荣发展大有裨益[11]。

五、小结

笔者的研究是以传播学为视角, 以中国的基层民主选举为对象, 通过实证研究和文献研究相结合, 分析现代乡村意见领袖的特征, 及乡村意见领袖对农村社会和谐的影响是双重性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他们的特点和能力一方面表现为构建乡村和谐社会有积极意义;但另一方面, 由于他们本身的素质和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起消极作用。所以政府可以拓宽传播渠道, 重视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规范传者角色, 积极引导意见领袖;提升村民的媒介素养, 来消除意见领袖的不利作用, 促进新农村的和谐。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2]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2]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3]周向红, 徐翔.意见领袖:现阶段农村公共政策宣传的重要变量[J].同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1) .[3]周向红, 徐翔.意见领袖:现阶段农村公共政策宣传的重要变量[J].同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1) .

[4]柯涛.意见领袖, 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理想状态[J].传媒观察, 2003 (7) .[4]柯涛.意见领袖, 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理想状态[J].传媒观察, 2003 (7) .

[5]焦树民.论意见领袖及其在广告传播中的作用[J].企业经济, 2006 (2) .[5]焦树民.论意见领袖及其在广告传播中的作用[J].企业经济, 2006 (2) .

[6]肖唐镖.宗族、乡村权力与选举[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2002.[6]肖唐镖.宗族、乡村权力与选举[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2002.

[7]肖唐镖, 邱新有.多维视角中的村民直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7]肖唐镖, 邱新有.多维视角中的村民直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8]彭巧莲, 王志霞.积极发挥农村意见领袖的作用[J].新闻前哨, 2006 (12) .[8]彭巧莲, 王志霞.积极发挥农村意见领袖的作用[J].新闻前哨, 2006 (12) .

[9]邱新有, 章绍甫.村民直选过程中的信息传播—洲村的田野调查报告[J].中国传媒报告, 2008 (1) .[9]邱新有, 章绍甫.村民直选过程中的信息传播—洲村的田野调查报告[J].中国传媒报告, 2008 (1) .

[10]许才明.论乡村和谐社会的构建——乡级政府与村民自治组织关系的调适[J].求实, 2005 (7) .[10]许才明.论乡村和谐社会的构建——乡级政府与村民自治组织关系的调适[J].求实, 2005 (7) .

上一篇:不合格品管理下一篇:胡春同志2012年度述职述廉述学述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