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易错易混知识点(通用6篇)
高中地理易错易混知识点
1、利用指向标定方向时,指向标总是指向北方,不能指示其他方向(博主左岸右岸注:特别注明除外)。
2、在经纬网地图上,必须根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取劣弧)”的法则来确定方向;不能简单地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法则确定方向,但当经纬网地图上的经线和纬线都是直线时,也可以利用这个法则确定方向。
3、进行比例尺换算时,特别要注意实地距离和图上距离单位统一。
4、在等高线图上判断河流流向时,要注意等高线的弯曲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5、进行地方时和区时计算时,一要注意北京的时间(北京的地方时)与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120°E经线的地方时)的区别;二要判断两地之间的东西位置关系,确定是应该加或减时间差(东加西减);三要注意是否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减一天;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加一天)。
6、判断晨线和昏线的前提条件是地球自转方向和昼夜分布状况:顺着地球自转方向,晨线以东为昼半球;昏线以东是夜半球。
7、在经纬网地图上推算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时要主要取通过这两点的球面大圆上的劣弧进行计算。
8、要注意区别正午太阳高度和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是特殊时刻(地方时为12时)的太阳高度。太阳高度与物影长度的关系:太阳高度越大,物影越短;反之,物影越长。
9、判读光照图和统计图时要注意利用图中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光照图中的晨线和昏线、太阳直射纬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中央经线;统计图中的横坐标名称和纵坐标名称、数值的正负、线条的升降等。
10、注意南北半球月份相同、季节相反。如7月份,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11.理解热力环流原理时,要注意从影响气压高低的因素入手分析气压的高低分布规律,气压高低与海拔高低相关:同一地点近地面气压总是高于高空气压,高空气压的高低与近地面相反。
12.分析实际生活中风与等压线的关系时,要注意区分近地面与高空:近地面要考虑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一般不考虑摩擦力,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随着高度的增加,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逐渐减小。
13.分析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时,要注意季节的判断和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附近时,北半球为夏季,赤道低气压带位置偏北;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附近时,北半球为冬季,赤道低气压带位置偏南;太阳直射赤道(春分和秋分)时,赤道低气压带一般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
14.南亚的西南季风是由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形成的,即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而形成的,不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
15.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与江淮准静止锋有关,夏季的伏旱是受副高控制形成的。
16.判读锋面图时要注意锋面的倾斜方向总是向冷气团一侧;画冷锋和暖锋简图时,要注意三角形与半圆形的凸出方向,即总是指向锋前,冷锋指向暖气团一侧,暖锋指向冷气团一侧,它们的指向也可代表锋的移动方向。
17.判断气候类型时,要注意根据气温最高、最低值出现的月份判断南北半球——7月份气温最高为北半球,1月份气温最高为南半球。
18.分析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时,要注意气候类型的特殊分布,如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但有些地方比较特殊,如澳大利亚东北部、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巴西东南部等地区都远离赤道,其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与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暖流的影响有关。
19.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的区别:相对来说,风化作用是静态的破坏作用,主要破坏因素有地面温度变化、水、大气和生物因素等;侵蚀作用是动态的破坏作用,主要破坏因素有流水、风力、冰川、海浪等。
20.六大板块中,亚洲的阿拉伯半岛和印度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中南半岛属于亚欧板块,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而落基山脉是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形成的。
21.干旱灾害与降水之间的关系:并非降水最少的地区,干旱灾害就最严重。干旱灾害主要是对农作物而言的,是受供需关系影响的。我国西北地区降水比华北地区少得多,但华北地区对水的需求量更大,故华北地区比西北地区干旱灾害严重。
22.寒潮危害最大与寒潮势力最强是有区别的:寒潮危害最大主要是对农作物而言的,一般发生在秋末和春初;寒潮势力最强一般发生在冬季。
23.利用等值线图判断河流与地下水补给关系时要注意两者的海拔高低和水位高低:河流水位高,河水补给地下水;地下水水位高,地下水补给河水;黄河下游是“地上河”,始终是河水补给地下水。
24.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不一定都在夏季,如地中海气候区冬季为汛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则全年水量丰富。
25.注意利用河流与等高线的关系判断湖泊的性质——咸水湖或淡水湖:等高线向湖泊一侧弯曲,表示湖泊海拔高,湖水外流,一般为淡水湖;等高线背向湖泊弯曲,表示湖泊海拔低,河水注入,一般为咸水湖。
26.注意北海渔场(西欧)与北海道渔场(日本)的区别;注意秘鲁渔场形成原因(上升流形成)与其他三大渔场形成原因(寒暖流交汇形成)的区别。
27.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的区别:相对来说,风化作用是静态的破坏作用,主要破坏因素有水等;侵蚀作用是动态的破坏作用,主要破坏因素有流水、风力、海浪等。
28.六大板块中,亚洲的阿拉伯半岛和印度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中南半岛属于亚欧板块,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而落基山脉是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形成的,安第斯山是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相撞形成的。
29.“背斜谷”从地形上讲是山岭被侵蚀成了山谷,但从地质构造上讲还是背斜。
30.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但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地理气候特点小口诀
秦岭淮河线,南北农特点:以北为旱地,多用水浇灌;
东北春小麦,作物一熟年;华北冬小麦,两年能熟三。
秦淮线以南,耕地多水田;年熟两或三,水稻为重点。
水文特征变,北河汛斯短;有冰流量小,水混位变显。
南河流量大,水位变不显;沙少汛期长,冬季无冰现。
气候分界线,五个大方面:无霜生长期,长短南北反;
湿润半湿润,八百等降线;亚热暖温带,一月零度线。
植被界以南,绿色为常年;亚热阔叶林,热带雨林南。
以北温草原,落阔叶广泛;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北边。
地表十分陆占三,亚欧非洋两美南。亚欧两洲本一体,乌拉高加分两边;
亚非原本相结连,苏伊运河来割断;亚洲北美隔水望,白令海峡在中间;
中美南北来牵线,巴拿运河又阻拦;数大洋洲面积小,似断不断亚下边。
亚欧非洋东半球,南北美占西半边,唯有南极搞独立,冰层覆盖称高原。
西经二十度,东经一百六,一刀切下去,东西两半球。南北半球分,赤道零纬度,四季温带显,南北相反出。
地球表面积,总共五亿一;水陆百分比,海洋占七一。
陆地六大块,含岛分七洲;亚非南北美,南极大洋欧。
水域四大洋,太平最深广;大西“S”样,印度北冰洋。
板块构造学,六块来拼合;块内较稳定,交界地震多。
东北三省黑吉辽 北部边疆内蒙古 两河两山连京津 两湖三江接皖沪
南部琼台闽粤桂 川黔云藏加重庆 西北陕甘宁青新 港澳特别行政区
如何学好高中地理
背好地理地图
简化地图法是根据学习的需要,把地图作简化处理,删去大量繁杂的图例,只保留有关知识的信息的方法。通过简化图的构思设计,达到突出重点、有利记忆和反映动态、易于理解的目的,并更深刻地揭示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规律。
坚定学习地理信念
不要轻易放弃学习地理的念头。
这个是很重要的,在你没有努力过或者尝试学习地理之前,就不要轻易地放弃,这是最可怕的。一旦开始有这个信念,地理就很难学好了。良好的开始是一切美好的起点,带着这个信念出发吧!
不懂就问
刚开始接触地理的时候,肯定会有一些地方不懂,甚至别的同学很容易理解的问题,放到自己那儿,总是不能理解。别不好意思了,主动去问!不要怕被笑,知识是自己的,不懂的就一定要去问!
地理要联系生活
一、古代世界历史部分
1. 知识点:地理环境对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易错点:误将地理环境当成影响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易错点辨析:星罗棋布的海岛、纵横的山岭、交错的河流造就了独立自主、小国寡民的城邦政治。地理环境对其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但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产生是历史、经济及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雅典以海洋为依托, 航海条件优越, 工商业发达。工商业和对外贸易过程中形成了雅典人的平等、自由、民主等文化传统。对雅典民主政治形成起主要作用的是工商业的发展与繁荣。
例1 (2013·福建·四地六校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7) 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与古希腊的城邦国家时期处于同一时代, 但双方却创造了不同的政治文明模式。造成这种不同政治文明模式的主要原因是
A. 地理环境不同:中华文明产生于大河流域, 而希腊文明产生于蓝色海洋
B. 公民素质不同:古代中国人的参与意识、社会公德意识远远落后于古代希腊
C. 政治制度不同:古代中国实行专制集权制度, 而古代希腊雅典实行民主制度
D. 经济制度不同:古代中国小农经济发达, 而古代希腊商品经济发达
【答案】D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开始出现专制集权的政治趋势, 同一时期的希腊雅典则出现了奴隶制民主政治, 出现这种不同的决定性因素是各自不同的经济形态, D项正确;地理环境和公民素质对政治形态有一定影响, 但不是主要因素, A、B两项不符合题意;C项是两种不同政治文明的内容, 并非原因。
2. 知识点:罗马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易错点:误以为罗马法的内容仍适用于当代社会。
易错点辨析:罗马法对近代以来欧美资产阶级的立法、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罗马法中的很多原则和做法也为现代许多国家所借鉴, 主要原因在于罗马法中的某些立法、司法原则和思想符合近现代以来的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但罗马法中的很多具体的内容是维护奴隶制的, 显然与近现代以来的政治、经济生活不符。
例2 (2015·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一次模拟·文综·27) 近代欧洲曾出现“罗马法复兴”的现象。例如, 14世纪意大利兴起的评论法学派注重罗马法与现实社会的关系;l7 世纪荷兰以格劳秀斯为代表的理性法学派主张从人类理性出发研究罗马法;19世纪德国以萨维尼为代表的历史法学派则主张在民族法学中复兴罗马法传统。这一现象说明, 罗马法
A.基本内容仍有生命力
B.适用于不同国家和地区
C.某些原则仍具借鉴意义
D.成为史学研究的指导理论
【答案】C
【解析】罗马法的立法、司法原则与立法技术对近现代的立法与司法产生重要影响, C项正确;罗马法的基本内容在于保护奴隶制度和奴隶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 其基本内容并不符合近现代社会发展需要, A项错误;B项说法过于绝对;罗马法是史学研究的内容, 并不能为史学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D项错误。
3. 知识点:苏格拉底的人文主义主张是对智者学派的批判性继承与发展。
易错点:误认为苏格拉底从根本上否认了智者学派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主张。
易错点辨析:普罗泰格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 而苏格拉底则认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等一系列主张。两者的主张都是人文主义精神的本质体现, 后者正是对前者的继承与发展, 克服了前者思想的消极影响。
例3 (2015·河北·衡水中学高三第五次调研·文综·32) 普罗泰格拉等称自己为“智者”或“有知识的人”, 苏格拉底则“自知自己无知”。这种差异反映出
A.前者的文化素养更高
B.后者兼顾知识与道德
C.两者受教育程度不同
D.两者对知识认识不同
【答案】B
【解析】普罗泰格拉是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 但他忽视道德、法律、制度的作用;而苏格拉底则提出“美德即知识”, 并要求“认识你自己”, 他在智者学派的基础之上, 兼顾知识与道德, B项正确。题干反映出苏格拉底的文化素养更高, A项错误。C项与材料无关。题干材料未反映两者对知识的认识不同, D项错误。
二、近代世界历史部分
1. 知识点:“地理大发现”时代是由西班牙、葡萄牙两个国家最早开启的。
易错点:误以为只有西班牙、葡萄牙两国进行了新航路的开辟活动。
易错点辨析:西班牙、葡萄牙两国是开辟新航路的先锋, 两国支持的航海家所开辟的新航路加强了各个孤立的文明之间的联系, 对世界市场的形成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紧随其后的荷兰、英国等西欧国家也开始探索新航路, 如英国航海家发现了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例4 (2015·湖北·黄冈中学高三4 月适应性考试·文综·27) 1596 年, 一个叫巴伦支的荷兰船长, 试图找到从北面到达亚洲的路线, 但是他们被冰封的海面困住了8个月。在恶劣的环境下, 17 名水手中有8 个人死去。但他们丝毫未动别人委托给他们的、可以挽救他们生命的衣物和药品。最终, 幸存的商人把货物完好无损地送到委托人手中。从上述事实中可以得出
A.人性的启蒙迫在眉睫
B.“地理大发现”仍在继续
C.唯利是图是商人的本性
D.商业成功取决于诚实
【答案】B
【解析】人性的启蒙是在18 世纪启蒙运动中, A项错误;“试图找到从北面到达亚洲的路线”说明“地理大发现”仍在继续, B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恰恰是商人的诚实, 并不是唯利是图, 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商人的诚实, 但不能说明商业成功取决于诚实, D项错误。
2. 知识点:宗教改革的领袖们只是提出了符合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宗教主张, 并不倡导理性思考。
易错点:误以为宗教改革进一步发扬了人文主义就是反对宗教信仰, 倡导理性思考。
易错点辨析:宗教改革运动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进行的反封建的政治运动。宗教改革只是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经济压榨和政治控制, 宗教改革倡导的“信仰得救”“《圣经》至上”等宗教思想, 在不同程度上符合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弘扬了人文主义精神, 但宗教改革中出现的新教并没有倡导理性思考, 甚至阻碍科学文化知识的发展与传播。
例5 (2015·湖南·长沙市高三4月模拟·文综·32) 哥白尼的“日心说”曾遭到路德的恶毒诅咒, 而著名的西班牙人文主义者塞尔维特, 在正要发现血液循环的时候, 虽然逃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监狱, 却最终惨死在加尔文教的火刑架上。这说明
A.宗教改革发展了人文主义
B.教会对人文主义爱恨交加
C.宗教改革具有反理性特点
D.新教反对宗教信仰自由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哥白尼的‘日心说’曾遭到路德的恶毒诅咒”“塞尔维特……惨死在加尔文教的火刑架上”等信息, 说明宗教改革具有反科学、反理性的一面, 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C项正确;A、D两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材料中未体现教会对人文主义的态度, B项错误。
3. 知识点: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宣扬了资产阶级的思想主张。
易错点:误以为文艺复兴运动指导了欧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易错点辨析:发生于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宣扬了人文主义思想。人文主义者批判神权统治, 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他们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来表达资产阶级在经济、政治、思想、生活方面的诉求, 但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并没有为欧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提供思想理论指导。为欧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提供思想理论指导的恰恰是宗教改革 (如加尔文教指导了尼德兰革命, 清教指导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和启蒙运动。
例6 (2015·浙江·东阳市高三5 月模拟·文综·23) 历史学中史料与结论的关系必须严谨、符合逻辑。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 李大钊将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由此发端
B.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
C. 文艺复兴宣传了资产阶级思想主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到来
D. 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西方人文精神开始产生
【答案】D
【解析】古希腊的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标志着西方人文精神开始产生, D项正确;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A项错误;1956 年新中国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标志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 B项错误;启蒙运动宣传了资产阶级政治主张, 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到来, C项错误。
4. 知识点:《权利法案》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的确立, 但国王仍有较大的行政权。
易错点:误以为《权利法案》颁布后, 英国国王就成了“统而不治”的虚位君主。
易错点辨析: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虽然国王权力受到了议会的制约, 不再像专制君主那样可以为所欲为, 但国王仍有较大的行政权, 可以领导政府和内阁。直到责任内阁制确立以后, 英王才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虚君地位。
例7 (2015·湖南·株洲市高三质检·历史·20) 有学者认为:“英国政体是典型的君主立宪制……英国政体体现的权力关系, 首先是国王作为虚位元首凌驾于各种实质权力之上, 行使形式上的立法、行政和司法大权。在实质权力部分, 拥有立法权的议会下院作为民选代议机构产生首相及其领导的内阁……”这表明, 近代以来的英国
A.英王权力凌驾于议会之上
B.立法权高于行政权和司法权
C.行政权和司法权平行
D.从1689年开始英王成为无权虚君
【答案】B
【解析】从材料看, 掌握立法权的议会下院拥有实质权力, 掌握行政权的首相和内阁由其产生, 说明英国的立法权高于行政权和司法权, B项正确;英王是虚位元首, 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行政权和司法权平行, C项错误;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以后, 英王仍拥有较大的行政权, D项错误。
5. 知识点:三权分立的机制下, 立法、行政、司法三权独立平等、相互制衡。
易错点:误以为美国的三权分立中, 立法权高于行政权和司法权。
易错点辨析:完整的三权分立学说是由孟德斯鸠提出的, 他认为三权分立, 权力相互制约与平衡, 可以有效地防止专制独裁。美国的开国元勋们正是这一思想的最早实践者, 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实行三权分立的政体, 三权之间的地位和关系是独立平等、相互制衡, 这正是美国政治制度创新的体现。而在英国的政体当中, 立法权是国家权力中的最高权力, 高于行政权和司法权。
例8 (2015·黑龙江·哈尔滨市三中高三第三次模拟·文综·31) 1787年的美国制宪会议代表们经过激烈讨论, 最终放弃立法权为最高权力的早期实践, 加强行政、司法权力, 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制衡。这一变化说明, 美国
A.政权建设注重制度创新
B.三权分立学说深得民心
C.两党之间斗争异常激烈
D.深受英国政治体制影响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 美国放弃了英国将立法权作为最高权力的做法, 而实行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做法, 这是三权分立学说的最早实践, 是美国制度创新的表现, A项正确;代表们的激烈争论体现了三权分立学说并非深得民心, B项错误;美国两党制形成于19 世纪50 年代, C项错误;美国放弃了立法权为最高权力的早期实践, D项错误。
6. 知识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否定了牛顿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
易错点:误以为相对论否定了整个经典力学体系。
易错点辨析: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只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 没有否定整个牛顿力学。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力学在低速状态下的一个特例。牛顿力学是整个力学的基础, 牛顿所创造的概念, 至今仍指导着物理学研究。相对论发展了牛顿力学, 打破了牛顿力学的绝对时空观。
例9 (2015·北京·昌平区高三第二次模拟·文综·23)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答案】C
【解析】由美国占世界工业生产量的比重和世界黄金储备的比重可以得出二战后美国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 C项正确;孤证不立, 单纯的一个史料不能证明当时青铜器已经被人们广泛使用, A项错误;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只是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 而不是淘汰了经典力学, B项错误;材料仅涉及农业开垦面积的增加和全国粮食产量的增加, 并不能由此得出赫鲁晓夫改革成功, D项错误。
7. 知识点:工业革命实现了以轻工纺织为代表的工业化。
易错点:误以为英、法、美诸国通过工业革命就实现了工业化。
易错点辨析: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实现的。工业革命只是实现了以轻工纺织为代表的工业化, 而以重工业、石化工业为支柱的工业化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才实现的, 直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 德、美、英、法、日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才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 完成工业化进程。
例10 (2015·福建·福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质检·历史·21) 布罗代尔说:“18世纪50—60年代在英国发端或崛起的工业革命……可以说是若干世纪前早就开始的‘工业化’进程的终点。”在这里他强调, 工业革命
A.是技术经验积累的结果
B.是世界市场扩大的产物
C.始于英国的“光荣革命”
D.是“工业化”进程的终点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工业革命“是若干世纪前早就开始的‘工业化’进程的终点”的信息可知, 布罗代尔认为工业革命是手工生产经验大量积累后发生质变的结果, A项正确;B、C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第二次工业革命才是英国“工业化”进程完成的标志, D项错误。
三、现代世界历史部分
1. 知识点:俄国二月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易混点:易将俄国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性质相混淆。
易混点辨析:俄国二月革命不是社会主义革命, 而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只是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是十月革命的开端和准备。十月革命则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 属于社会主义革命 (无产阶级革命) 。
例11 (2013·吉林·通化市一中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19) “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 结束了封建专制统治。二月革命的胜利使俄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推动了俄国历史的发展, 使落后的俄国的发展进程大大加速, 仿佛一下子‘就赶上了意大利和英国, 并且几乎赶上了法国’。”材料反映的主题是
A. 二月革命的胜利有助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B.二月革命使俄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C.二月革命使俄国变成资本主义强国
D.二月革命使俄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答案】A
【解析】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为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除了障碍, A项正确;十月革命使俄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项错误;二月革命后, 俄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 C项错误;1861 年农奴制改革以后, 俄国逐渐走上资本主主义道路, D项错误。
2. 知识点: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重新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易错点:误将利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恢复和发展经济当作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易错点辨析: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根据俄国特殊的国情 (20世纪初的俄国是一个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 而探索出来的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它主要是通过商品交换、货币流通和自由贸易活跃经济, 培植国家资本主义, 并利用外资和技术加快经济发展, 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其目的并不是要恢复资本主义经济。
例12 (2015·福建·福州市高三3月质检·文综·23) 1921年, 列宁宣布说:我们搞错了, 我们的一举一动似乎表明可以在一个几乎不存在资本主义的国家建成社会主义。在建成一个社会主义社会之前, 我们必须重建资本主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俄国从未经历资本主义阶段
B.列宁主张积极发展资本主义
C.“搞错了”的原因是脱离了国情
D.“重建”的手段是加强国家干预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 可知列宁认识到布尔什维克党之所以会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是因为没有认清俄国社会经济落后的国情, C项正确;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 俄国逐渐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利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社会主义, B项错误;“重建”的手段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减少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D项错误。
3. 知识点:斯大林模式在苏联的工业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也具有严重的弊端。
易错点:错误地认为应该全盘否定斯大林模式。
易错点辨析:斯大林模式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 在苏联建国初期有其实行的必要性与特定的合理性, 它使苏联在短期内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但它在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否定商品价值规律;在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严重损害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对于斯大林模式不能全盘否定, 应该肯定其特有的积极作用。
例13 (2012·湖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文综·34) 斯大林模式从形式上看表现出来的特点是高度集中, 实际上它的关键问题是教条主义地理解、照搬马克思主义, 盲目追求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 片面追求公有制, 政治上忽视民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斯大林模式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完全一致
B.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从反面证明新经济政策的正确性
C. 斯大林模式不可能推动苏联的现代化建设
D.斯大林模式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
【答案】B
【解析】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否定商品市场的作用和价值规律, 企图超越商品经济这个发展阶段, 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甚至共产主义社会, 其弊端证明了新经济政策的正确性, B项正确;斯大林模式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明显不同, A项错误;斯大林模式实现了苏联的工业化, C项错误;斯大林模式是教条地理解和照搬马克思主义, 不是背叛了马克思主义, D项错误。
4. 知识点:二战后, 美苏两国“冷战”的根本原因在于彼此国家利益的矛盾。
易错点:误认为美苏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是两国“冷战”的根源。
易错点辨析:在国际关系中, 影响国家间关系的最主要因素是国家利益。二战结束后, 美苏走向“冷战”, 虽然两国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矛盾也是重要原因, 但主要原因仍在于两国利益的不同:战后的美国企图称霸世界, 而苏联成为美国称霸道路上最大的障碍。
例14 (2015·河南·郑州市第二次模拟·文综·32) 1946年初, 美国外交官凯南首先提出“遏制政策”, 被华盛顿当局积极采纳。“凯南本人……不相信苏联真的在为共产主义‘圣战’卖力。”这反映出美国对外政策的出发点是
A.对抗共产主义 B.争夺世界霸权
C.实行政治封锁 D.采用经济制裁
【答案】B
【解析】材料中“不相信苏联真的在为共产主义‘圣战’卖力”说明美国认为苏联不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A项错误;材料认为苏联是为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而奋斗, 是打着共产主义的旗号与美国争霸, 因而美国也要积极与苏联争夺世界霸权, B项正确;实行政治封锁、采用经济制裁是措施, 不是目的, C、D两项错误。
5. 知识点:20 世纪70 年代以后,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进行了调整。
易错点:误将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调整理解为恢复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经济政策。
易错点辨析:20 世纪70 年代初,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干预过度, 导致经济发展出现“滞胀”, 于是纷纷减少国家干预, 发展出一种将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相结合、私有制与国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这种调整并非放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完全恢复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政策, 而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例15 (2015·贵州·遵义市普通高中第四教育集团高三5月联考·文综·33) 20世纪80年代撒切尔夫人上台后, 她首先让大批公务员下岗或转入竞争机制, 然后掀起私有化浪潮, 把英国石油公司、电信公司、天然气公司等国有企业统统卖给私人, 还大力推动货币主义。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这些政策是应对“滞胀”的重要措施
B.推行货币主义旨在扩大货币供应量
C.撒切尔政府强化了对经济的全面控制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已过时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20世纪70年代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进入“滞胀”阶段, 为此, 各国纷纷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减少国有化规模, A项正确;推行货币主义旨在运用货币供应刺激经济发展, 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撒切尔政府弱化对经济的控制, C项错误;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只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的调整, 并不能说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已过时, D项错误。
6. 知识点:20 世纪70 年代的美国经济经历了“滞胀”, 但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了较快发展。
易错点:误认为20 世纪70 年代初美国经济经历“滞胀”后一直低迷。
易错点辨析:二战后, 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美国经济经历了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的“黄金时期”;20 世纪70 年代初, 美国经济进入“滞胀”阶段, 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开始动摇;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 美国出现了新经济的增长模式, 经济获得较快发展。
例16 (2015·湖南·长沙市雅礼中学高三4 月月考·文综·35) 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泰勒提出了“裙边理论”:当经济增长时, 女人会穿短裙, 因为她们要炫耀里面的长丝袜;当经济不景气时, 女人买不起丝袜, 只好把裙边放长, 来掩饰没有穿长丝袜的窘迫。一个时期的时尚和流行元素是当时时代特征的反映和缩影。下列时尚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当时的是
A.15 世纪新航路开辟后, 超短裙在欧洲广泛流行
B. 二战后到20 世纪70 年代初, 超短裙成为引领全球的时髦装束
C.20 世纪六七十年代, 超短裙传入中国, 受到中国女性的追捧
D.20 世纪90 年代初开始, 美国流行色彩灰暗的长裙
【答案】B
1. can与be able to通常可以互换,但是can只能用于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而be able to可用于各种时态。如:
Who can/is able to work out the math problem? 谁能做出这道数学题?
Can you guess what his job is?你能猜到他的工作是什么吗?
Shall we be able to select two red balloons at a time?我们能够一次选择两只红气球吗?
2. be able to可以与其它情态动词连用,而can不可以。如:
You should be able to hear us from the garden. 你从花园里应该能听到我们的声音。
3. be able to表示经过一番努力才做到,而can只表示客观情况。如:
The fire spread through the hotel quickly but everyone was able to get out. 大火迅速蔓延到整个宾馆,但每个人都逃了出去。
Can you join us in the football game? 你能和我们一起踢足球吗?
1. must表示说话人的主观看法,意为“必须,一定”,其否定形式mustn’t意为“禁止,不允许”。如:
You must learn to control your temper. 你必须学会克制你的脾气。
You mustn’t park here!It’s an emergency exit. 这儿是紧急出口,禁止停车。
2. have to表示客观情况,其否定式和疑问式要借助于助动词do。如:
We have to admit that everybody has limitations. No one is perfect. 我们不得不承认每个人都有缺陷,没有人是完美的。
You don’t have to buy a gift for her. 你不必给她买礼物。
Do we have to make a new model plane?我们必须得做一架新的飞机模型吗?
在一般疑问句中,表示征询对方意见或请求指示时,shall用于第一和第三人称,will用于第二人称。如:
Shall I fry the fish for dinner? 我把鱼炸了做晚餐好吗?
Will you go there with me tomorrow?你明天可以和我一起去吗?
1. need和dare用作实义动词时,其否定式要借助于助动词do。如:
The table doesn’t need repairing. 这张桌子不需要修理。
Alice doesn’t dare(to) go out alone at night. 艾丽丝晚上不敢独自外出。
2. need和dare用作情态动词时,need用于否定句,过去式仍然为need;而dare用于否定句、条件句和疑问句,过去式为dared。如:
You needn’t sweep the floor today. 你今天不必扫地。
Dare you catch the mouse?你敢去抓那只老鼠吗?
could,would,might用来提问时,表示委婉语气,回答要对应使用can,will,may。如:
— Could you please help me?你能帮帮我吗?
—Yes, I can. 好的,我能。
—Might I use your laptop?我可以用一下你的手提电脑吗?
—Yes, you may. 好的,可以。
1. 以may开头的问句的肯定回答用may,否定回答用must not或had better not,表示“禁止,不允许,阻止”。如:
—May I take this book out of the reading room?我可以把这本书拿出阅览室吗?
—No, you mustn’t. You read it here. 不,不行。你得在这儿看。
2. 以must开头的疑问句的肯定回答用must;否定回答用needn’t或don’t have to,表示“不必”。如:
—Must I come here this afternoon? 今天下午我必须来这儿吗?
—Yes, you must.(No, you needn’t/don’t have to.) 是的,你必须来。(不,你不必来)。
3. 以need开头的问句的肯定回答用must,否定回答用needn’t。如:
—Need she turn in her homework? 她必须交作业吗?
—Yes, she must.(No, she needn’t.) 是的,必须上交。(不,不必)。
1. “must have done”表示对过去发生事情的肯定推测;如果表示对过去发生事情的否定推测,通常用“can/could+not+have done”。如:
Liu Xiang won a gold medal in the 16th Guangzhou Asian Games. He must have prepared for it carefully. 在第16届广州亚运会上,刘翔获得了一枚金牌。他一定为此做了充分的准备。
She can’t/couldn’t have forgotten it. 她不可能忘记了。
注意 “could have done”用于肯定句表示本来可以……但事实并非如此;用于疑问句表示对过去发生事情的推测。如:
You could have made greater progress. 你本可以取得更大的进步。
Where could I have lost my laptop?我会把手提丢在哪儿呢?
2. “may / might+have done”表示“可能已经……”,表示对过去发生事情的推测。如:
My mother might have known the matter. 妈妈也许已经知道了这件事。
3. “should have done”表示“过去应该做而没有做……)”,语含责备,相当于“ought to have done”。如:
Tom, you should have come here five minutes earlier. 汤姆,你应该早5分钟来的。
You shouldn’t have watered the flowers yesterday. 你昨天不该浇花的。
4. “needn’t have done”表示“本不必做某事(但事实上已经做了)”;而“needn’t do”表示“不必做某事(动作还没有发生)”。如:
I needn’t have brought my umbrella with me today. 我今天本不必带伞的。(事实上已经带了伞了。)
Now you needn’t sweep the floor. 现在你不必扫地。(事实上地还没有扫。)
1. — you help me buy two monkey stamps?
—Certainly. I am just going to post the letter.
A. ShallB. Must
C. WillD. Need
2. The girl is so shy that she her opinions in public.
A. daren’t to expressB. doesn’t dare to express
C. daren’t expressD. didn’t dare to express
3. —Must Andy finish the paper within an hour?
—No, she.
A. had better notB. mustn’t
C. shouldn’tD. doesn’t have to
4. As we all know, accident happen on such rainy days.
A. canB. should
C. be able toD. will
5. — Might I ask you some personal questions?
— Of course you.
A. mightB. must
C. shouldD. may
6. —You have applied for the position in which the manager has decided to put you.
— Oh, really?I didn’t know about the decision
at all.
A. needn’tB. mustn’t
C. couldn’tD. wouldn’t
7. —The present is for you.
—You bought it!I don’t know how to thank you.
A. oughtn’t toB. shouldn’t have
高一《政治生活》易错易混知识点梳理提纲
一、制度类
1、我国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性质)。(1)最大特点:对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人实行专政。(2)本质: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P5-6)
2、我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P59)
3、我国基本政治制度:(1)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政党制度(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村民自治与居民自治制度
二、权力(利)、职权(能)类
1、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基本民主权利)(2)政治自由(3)监督权(P9)(公民的政治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2、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4)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P37)(提示:履行政府职能的主体只能是政府机关,而不能是其他的国家机关)
3、人民代表大会(权力机关)的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P55)
4、人大代表的权力: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P57)
5、人民政协的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三、性质类
1、(1)国家的根本属性:阶级性(2)我国的国家性质:即我国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P5-6)
2、(1)村民委员会的性质:死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P24)(2)居民委员会的性质: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P25)
3、我国政府的性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P37)
4、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大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P55)
5、(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2)民主党派的性质:作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3)人民政协的性质:是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四、原则类
1、民主的原则:平等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P6)
2、公民参与政治生活,依法行使政治权利、依法履行政治义务要遵循的基本原则:(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3)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P10-11)
3、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P39-41)
第1页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P59)
五、意义类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意义:(1)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我国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政治基石。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已被写入我国的宪法(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3)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P7)
2、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意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P9)
3、公民享有政治自由的意义: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这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表现。(P9)
4、公民珍惜自己选举权利的意义:(1)公民只有确实行使好这一权利,才能更好地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2)是否积极参加选举、认真行使这一权利,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3)怎样行使选举权,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与公民政治素质高低的重要体现(P18)
5、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重大意义:公民采用不同方式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过程,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环节。(1)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2)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3)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4)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P22)
6、实行基层民主自治的意义:(1)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P23)(2)实行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以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我国正把它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P26)
7、实行民主监督的意义:(1)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2)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P29)
8、公民学会向政府部门求助、投诉的意义:(1)有助于解决自己面临的困难,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2)有助于促使政府不断改进工作(P42)
9、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1)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20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3)有利于防止政府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4)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P44)
10、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的意义: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保证(1)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2)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3)才能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作出正确的决策(4)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从而建立起一个具有权威和公信力的政府(P47)
11、建立政务信息公开制度(阳光工程)的意义:(1)这一举措有利于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便于群众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监督(2)有利于群众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3)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P48)
六、形式(方式)类
第2页
永安三中政治复习资料:模块二《政治生活》易错易混知识点
1、民主选举的方式:(1)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P16)(2)我国采取的选举方式: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P18)
2、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1)社情民意反映制度(2)专家咨询制度(3)社会公示制度(4)社会听证制度(P20)
3、公民参与基层民主管理的形式:(1)村民自治(A、村民自治的基础:民主选举;B、村民决策的形式:村民会议;C、村民管理的形式: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D、村民监督的形式: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P24)(2)居民自治(A、居委会干部产生方式:选举;B、民主决策的方式:居民会议;C、居民监督的方式:办事公开制度)(P25)
4、民主监督的方式:(1)信访举报制度(2)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3)舆论监督制度(4)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P28-29)
5、公民向政府求助或投诉的方式和途径:(1)开设热线电话(2)发展电子政务(3)设立信访部门(4)依法建立行政仲裁、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制度(P42)
6、行政监督体系(方式):权力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社会与公民的监督、司法机关监督,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P46)
7、党的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基本方式)(P64)
七、关系类
1、民主与专政的关系:我国的民主与专政是辩证统一的(1)一方面,民主与专政相互区别、相互对立,民主只适用于人民内部,专政只适用于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2)另一方面,民主与专政相辅相成、互为前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族的保障。(P6)
2、公民与国家的新型关系:(1)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权力来源于人(2)国家通过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以及应履行应尽的政治性义务(P8)
3、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离(1)权利与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权利与义务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2)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3)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
4、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1)在我国,国家与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尊重和保障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2)公民在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时,要把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这是公民爱国的表现。
5、人民与人大代表之间的关系:(1)各级人大的代表都是由民主选举产生(2)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3)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与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4)人大代表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的监督。(P56-57)
6、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1)人大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在人大的活动中,法律的制定和重大问题的决策,由人民代表充分讨论,实行少数服从多数,民主决策。(3)对违反人民意志和利益的或不称职的代表,人民有权依照法律程序罢免。(P59)
7、权利机关与其他机关的关系:(1)只有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是由人大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2)人大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但它所决定的事情不是自己直接去办,而是由国家的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而去贯彻执行。(P59)
8、中央国家机构与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好地方两个积极性。(P60)
第3页
八、要求(如何做)类
1、公民如何做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一方面要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的义务。(P11)
2、公民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的关系:公民在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时,要把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这是公民爱国的表现。(P11)
3、中学生怎样进行政治参与:参与政治生活,必须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需要学习政治知识;贵在实践(P14)
4、公民怎样行使选举的权利1)要不断提高自己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端正参加选举的态度,提高选举能力,选出切实能代表人民利益的人。2)要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和公民参与意识,积极参加选举,认真行使自己的选举权。3)公民行使选举权应出于公心,以人民利益为重;要了解候选人的品德和能力表现,在理性思考、判断的基础上,审慎投票。
5、公民如何实行监督权:(1)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监督权。(2)必须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6、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要求:有序的政治参与(P31)
7、公民如何处理与政府的关系:(1)了解政府的性质和职能,相信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支持政府的工作(2)寻求政府的帮助,监督政府的行为,是我们的公民意识和政治素质的体现。(P38)
8、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基本要求:(1)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态度(20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3)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P40-41)
9、(1)政府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P44);(2)政府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的具体要求:①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执法行为;②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③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P44)
10、政府如何树立权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P51)
九、探究类
1、如何举办一次模拟听证会:P22
2、如何对居委会的工作做个调查:P25
3、如何制定监督方案:P30
4、如何选举村委会(居委会)主任:P18
分析:生活决定哲学,哲学反作用于生活。
2.哲学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表现为哲学促进实践发展。
分析:分析关系要注意辩证,既要注意哲学产生于实践,又要看到哲学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这一双向关系;哲学作为一门学问,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只有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哲学才能给人智慧,才能指导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3.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根本看法。
分析: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4.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分析:哲学可能是科学的,也可能是非科学的。5.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总和。
分析: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6.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
分析:概括和总结不同于总和或相加。要区别共性与个性、整体与部分。7.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
分析: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指导,二者不可颠倒。8.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分析:不能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与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混淆。
第二课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分析:“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不同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而“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分析: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本源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而“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基本问题的观点。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的。
分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何者是世界的本原(哲学基本问题之一)展开的。
4.物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及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平等的。
分析:两个方面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其中第一个方面是根本的,第二个方面是从属的。首先,第一个方面问题的解决是第二个方面问题解决的前提和基础,第二个方面内容是第一个方面的展开和身后。其次,第二个方面的解决也影响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彻底解决。5.不可知论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分析:不可知论的观点主要有两种: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6.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分析:唯物主义中的具体形态也存在程度不同的缺陷,唯心主义也有局部可以借鉴之处。7.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分析: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第三课
1.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分析: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2.哲学都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分析:真正的哲学是先导。3.哲学推动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
分析:对于思维、意识、认识、社会意识、价值观等主观事物,要注意其反作用的双重性,即如果正确反映客观就能促进客观事物发展,反之则阻碍。4.哲学决定社会进步。
分析: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对社会变革有着巨大的反作用。但这种反作用始终从属于社会变革对哲学发展的决定作用,它是第二位的,不能认为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5.世界是物质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分析:实践的观点
6.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阶级性和实践性。7.旧哲学是唯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
分析:旧哲学既有唯物论也有唯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8.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巅峰。
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不自封为终极的真理,而把自己看作是一门创造性的科学,它随着实践与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不断地完善。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分析:该观点看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之一,但忽视了毛泽东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之一,犯了内容片面的错误。
第四课
1.哲学上的物质即具体科学中物质的总和。
分析:哲学上的物质和具体科学中讲的物质也就是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特殊、抽象和具体的关系,而非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哲学上的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分析:物质和具体物质形态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而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大与小的关系。3.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分析: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此外还有可知性等。4.哲学中的规律是具体科学中规律的总和。分析:二者是一般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关系。5.规律有好坏之分。
分析:规律在不同的条件下发挥作用,会给人带来积极或消极影响,但这不能说明规律本身有好坏之分。
6.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分析:具体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否认规律是客观的,是唯心主义的体现;认为规律是永恒不变的,又是形而上学的表现。7.规律是可以改变的。
分析:规律发挥作用的形式和效果随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而变化。即:规律在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人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条件,但不能改造、消灭、创造、发明规律本身。8.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相互制约。
分析:规律是客观的,人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条件,但无法改变规律本身。规律的客观性始终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否按规律办事决定了能够取得积极效果,按规律办事的程度决定了取得积极效果的程度。
第五课
1.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实在在大脑中的反应。
分析:“客观实在”应为“客观存在”,“大脑”应为“人脑”,“反应”应为“反映”。2.意识来源于人脑,有了人脑就有意识,意识是人脑的产物。分析:意识的源泉在于物质,其内容归根结底来自于客观事物。3.意识离不开物质,物质也离不开意识,两者相互依存。分析: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并非相互依存。4.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分析:意识的内容是对物质的反映,所以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5.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的区别在于是否对客观事物作出了反映。
分析:任何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区别在于是如实还是歪曲反映。6.意识能够直接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分析: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指的是在实践中借助一种物质的东西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7.意识促进事物发展。
分析: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发展。8.树立正确的意识,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出发点。
9.要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必须做到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分析:应为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上述观点犯了唯心主义错误。
第六课
1.实践具有社会性,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
分析: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动,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同时,个人的活动也不排斥实践的社会性。2.物质是认识的来源。
分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物质是意识的来源。
3.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地实践是不存在的。分析:盲目的实践一般指的是没有正确认识指导的实践活动。4.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指导实践。
分析: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是认识的根本任务。5.认识的反复性就是形成认识的过程中不断经受挫折。
分析:人们对每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就是认识的反复性。6.多数人公认的就是真理。
分析:一种思想是否是真理,取决于它同客观事物是否相符,而不取决于是否被社会公认。尽管真理迟早会被社会公认,但被社会公认的思想不一定就是真理。因此,上述观点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
7.真理是人们对事物现象的正确认识。
分析: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与规律的正确认识。8.科学理论是真理,真理也是科学理论。
分析:只有将真理系统化、理论化后,才形成科学理论。
第七课
1.联系、发展、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分析: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2.联系是无条件的,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分析:事物处于联系中,这一点是无条件的;两个具体事物之间是否有联系是有条件的,条件是否具备关系联系能否发生,条件的情况关系联系的情形,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联系的多样性。3.联系是客观的,意味着人只能尊重客观联系。
分析:联系是客观的,指的是人不能臆造、不能强加、不能否认、不能割断联系;但人可以认识联系;可以根据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从而建立新的联系;可以创造或限制条件从而使事物间对人有利的联系发挥更大的作用甚至化害为利。4.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分析:在实践中人们可以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其根据是事物的固有联系以及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而不是自己的需要。
5.整体功能等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并随着部分功能的增大而增大。
分析: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6.任何情况下关键部分对整体都起决定作用。
分析: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才能对整体起决定作用。7.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与共性和个性的是等同的。
分析: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但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不包含共性的个性是没有的。8.整体的地位、利益、功能始终高于部分。
分析:整体利益和地位永远高于部分,但整体功能与部分功能的关系要分情况讨论。9.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分析:注意“一定意义上”才是。一般而言,那种内部结构优化的整体才可以称为系统。
第八课
1.运动、变化就是发展。
分析:发展是一种运动变化,但并非所有的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那些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
2.新事物不可战胜是因为旧事物总是比较弱小,总处于被支配地位。
分析:新事物不可战胜是因为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和强大的生命力;旧事物的力量有一个从强到弱逐渐衰亡、不断丧失其支配地位的过程。3.事物发展的各个具体阶段的发展方向都是前进的。
分析: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事物发展的途径。4.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分析:变化分为三种,前进的、上升的;循环往复的;倒退的、下降的。其中只有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5.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曲折的。
分析: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6.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时每刻都是上升的。分析:前进和上升是就“总趋势”而言的。7.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质变就是发展。
分析:前对后错。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但只有前进性的量变引起质变才是发展。8.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必然引起质变。分析:前两句对后一句错。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
第九课
1.矛盾即联系。
分析:矛盾是联系的根本内容,联系实际上就是矛盾双方的联系,但二者的具体内容有所不同,联系强调双方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矛盾强调双方既对立又统一,而相互统一除强调相互依存外还强调相互转化。2.矛盾即斗争和对立。
分析: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既包含了排斥和斗争,也包括了统一与包容。3.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因此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分析:具体事物之间的矛盾是有条件的,必须处于统一体中。4.哲学上的斗争和日常生活中的斗争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分析:二者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5.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分析: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能理解为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6.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
分析:说反了,类似的错误提法有“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包含特殊性”。7.解决了主要矛盾,其他次要矛盾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分析:解决主要矛盾只是取得成功的关键。主要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同时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又相互转化。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虽然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但次要矛盾反过来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所以我们在着重解决主要矛盾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既要抓重点,又要统筹兼顾。8.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
分析: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9.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一切从实际出发都是要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二者没有区别。
分析:前对后错。二者是有区别的:世界观依据有别,具体内涵有别。
第十课
1.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
分析: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根本否定,而不是全盘否定。2.辩证否定就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排拒或毁灭。分析: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3.“扬弃”就是“抛弃”。
分析:把“扬弃”理解为“抛弃”,割裂了新旧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实际是否定了事物的发展,是形而上学的表现。
4.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创新就是创造出全新的事物。
分析:科学的使命就是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从而指导人们通过实践推动事物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是通过创新实现的,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因此
创新必须吸收、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创新并不意味着创造出与旧事物没有联系的全新的事物。5.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创新就是不断否定旧的矛盾。分析:矛盾具有普遍性,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是正确的。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创新需要不断否定旧事物、旧矛盾,但不是简单地否定旧矛盾的一切,而是辩证否定,是既克服又保留,即扬弃。
5.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和具体领域中的价值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分析:二者是一般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而非整体和部分、多数和少数的关系。6.人生的真正价值是贡献和索取的统一。
分析: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索取)。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与个人相比较,社会更为根本,起决定作用。在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第一位的,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第十一课
1.凡是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分析:唯物主义分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才涉及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说明社会意识有时取决于社会存在,有时不取决于社会存在。分析:社会意识归根结底都取决于社会存在。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
分析: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或阻碍双重作用。4.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分析:适应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才推动生产力的发展。5.上层建筑的发展必然促进经济基础的变革。
分析: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6.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的。
分析: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的。7.我国现阶段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改变现在的生产关系。
分析:我国现阶段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其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8.生产力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分析: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第十二课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分析:所有的价值观都起导向作用,科学的、正确的价值观才起促进作用。2.追求个人利益就是坚持个人主义。
分析:个人利益分正当和不正当之分;坚决反对个人主义。
3.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就能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分析: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存在的客观规律,同时还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4.一个人拥有的物质财富越多,其人生价值越大。
文章来源:福州五佳教育网(中小学直线提分,就上福州五佳教育)
《政治生活》易错易混部分选择题训练
第一单元
1.某市公民李某出于好奇,在网上散布甲型H1N1流感疫情谣言,李某因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受到该市公安机
关行政拘留5日的处罚,这一事实告诫我们
①公民在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利益②公民必须在法律的范围内行使权利和义务
③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必须坚持权利与义务的对等④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应受到法律的制裁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
2.2010年12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工伤保险条例》作出修改。修改后的《工伤保险条例》扩大了工伤认定范围。上下班途中的工伤认定范围,由原来的机动车事故伤害扩大到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这表明我国:
①尊重和保障人权②坚持人民民主专政③保护公民的权利不受侵犯④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3.我国新的《国家赔偿法》规定,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时,侵犯公民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受害人
有权依法取得国家赔偿。对新的《国家赔偿法》颁布实施,下列评论中正确的是
①它进一步保护公民权利,推进政治文明建设②它规范了国家机关行为,全面保障人民利益③它扩大了公民权利,体现人民民主的广泛性④它加强了法律保障,体现人民民主的真实性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4.下列对“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理解错误的是 任何公民都享有同等的权利.任何公民的权利都受到法律的保护 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制裁 .任何公民都有平等地履行宪法、法律规定的义务
5.下列国家采取的举措中,可以“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的有
①组织制定教育规划纲要 ②修改选举法,实现同票同权③公民要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④积极推进新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7.2009年10月,新疆乌鲁木齐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的被告人进行公开审理并当庭宣判。这表明我国:
①尊重和保障人权②坚持人民民主专政③保护公民的权利不受侵犯④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8.某社区居民委员会的一名成员提出一个事关居民利益的方案,建议在社区活动中心内设立日间照料室,以帮助老年人解决生活困难。该方案应该:
A.由居民委员会主任决定B.由居民委员会讨论决定
C.提请居民会议讨论决定D.报请有关行政部门批准
9.某市民发现,当地有关行政部门的个别工作人员没有切实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于是打电话给该部门反映问题并提出建议。该市民行使监督权的方式是()
A.社情民意反映制度B.舆论监督制度C.社会听证制度D.信访举报制度
10.某村依法定程序对村委会主任进行海选,贯彻村民自治.村官民选.村事民管,从而使干群关系融洽,其经济在稳定中迅速发展。有人认为“这种选举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步的体现,是公民依法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一观点
A.正确,对村委会进行海选是基层民主选举 B.错误,将村委会主任选举与人大代表选举混为一谈
C.正确,村委会作为国家最基层的政权组织,进行海选,是国家政权组织的具体形式 D.错误,对村委会主任的海选不是基层民主选举
1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领导干部定期接待群众来访的意见》要求,要把领导干部接访的重点定位在“事要解决”上,努力在“案结事了”上狠下功夫。领导干部定期接待群众来访有利于①公民参与民主决策,决定国家重大事务②改善干群关系,杜绝腐败现象③公民表达权益诉求,维护自身合法权利④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2.今年“两会”召开前,多名农民工建议全国人大代表向“两会”提交一份关于农民工医疗、养老等问题的提案。农民工的行为是
A.依法直接参与民主决策B.依法间接参与民主决策
C.依法直接参与民主管理D.依法间接参与民主管理
13.小廖同学发现当地某行政部门的个别工作人员没有切实履行食品安全监督职责,于是就打电话给该行政部门
反映情况并提出建议。下列对小廖同学的行为评价正确的是
A.运用行政裁决机制向政府投诉B.通过信访举报制度行使监督权C.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行使监督权D.属于社会与公民对行政系统的内部监督
14.小林同学希望厦门市政府有关部门能增加上下班高峰期部分BRT线路的班次、车辆增大空间,以方便市民出
行。下列可以让他表达这一意愿的方式有
①通过人大代表转达②电话、信函、电子邮件 ③拨打“市民热线” ④社会公示制度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15.2010年7月7日起,交通运输部就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简称“十二五”规划)面向公众征求意见和建议,公众可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及留言、电子邮件、传真和信件等多种方式,为“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建言献策。公众的做法属于
A.BC.D
A.通过信访举报制度参与民主监督B.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c.通过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参与民主监督D.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第二单元
16.现在北京等一些城市将百姓“幸福感”纳入到和谐社会指标体系的调查中。要提升百姓的“幸福感”,政府应该:
①执政为民,强化政府的权力②求真务实,把人民群众利益作为工作的着力点③以人为本,尊重老百姓的一切利益④转变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17.国务院19个部委主要负责人,于2008年先后深入14个省区市的基层单位对“三农”、社保和医改体制等问题进行考察调研,总计45人次。很多部长通过基层调研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及时发现并解决了许多问题。这表明我国政府:
①高度关注民生问题②坚持民主执政③坚持群众路线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8.2009年8月,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会议,正式启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工作。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有利于促进药品生产流通企业资源的进一步优化和整合,确保基本药物的质量公平可及、合理用药,减轻群众基本用药负担,最终让群众得到实惠。这一举措体现了我国政府:
①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②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③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④政府坚持依法行政 A.①④B.③④C.①③D.②④
19.近日,广州市财政局做了件破冰之举,把全市114个职能部门200亿元的预算全公布在政府网站上,供社会各界浏览和下载。这是国内第一次在网络上将政府“账本”完全“晒”在阳光下。实行政务公开的根本目的是:A.使政府更好地发挥领导核心的作用B.使政府更有效地塑造权威形象 C.使政府提高工作效率D.使政府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20.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年3月联袂召开。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和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分别于2010年3月5日和3月3日在北京开幕。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中首次提出“老百姓活得有尊严!”。这再次说明国家机构坚持
A.对人民负责的原则B.民主集中制的原则C.依法治国的原则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21.2009年8月15日,公安部部署在全国开展为期两个月的严厉整治酒后驾驶交通违法行为专项行动。公安交通
管理部门对酒后驾驶者,严格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从严处罚。这体现了公安交通管理部门
①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法②坚持公正司法,违法必究③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④坚持以人为本,对人民负责
A.③④B.②④C.①③D.①④
22.政府公信力,即政府通过自己的行为得到社会公众信任和认可的能力,它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和
满意度。在下列措施中能有效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是
①某市政府为完成节能减排指标,实行全民强制拉闸限电②某市环保局投入巨资治理河流污染,关停多
家高污染企业③某市市委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共商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大计④某市认真贯彻执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保障公民的知情权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3.我国某村300名村民因质疑县政府对该村的征地批复,提请县政府行政复议,遭拒绝后,村民将县政府告上
法庭。经过法院审理,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村民胜诉。材料中体现的对行政机关的监督形式有()①社会与公民的监督
②上级行政机关的监督 ③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 ④司法机关的监督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第三单元
24.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同国家、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毫不动摇地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挥其优势和功能,这是因为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其他国家机构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符合人民当家作主的宗旨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决定了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是
A.互相监督、分工合作的关系B.领导与被领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C.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D.立法机关与执法、司法机关的关系
2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
①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②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长期奋斗的重要成果③决定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④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①④
27.2010年12月22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召开分组会议,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实施情况的报告。由此可看出全国人大常委会:A.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B.行使表决权C.行使监督权D.行使立法权 28.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的共同之处在于
①它们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 ②两者都是我国体现民主的重要组织形式 ③前者是国家机关,后者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④两者都行使国家权力 A.①②③B.①②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9.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选举法修正案草案明确规定:取消城乡差别,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
实现城乡“同票问权”有利于
A.完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人大代表更好地履行法定职责
C.保证公民平等地参与国家立法D.完善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制度
30.2011年,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走过了57年的历程,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无比的优越性。这一制度
①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②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③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④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31.在政治协商会议上,人称“麻辣”委员的蒋洪,尖锐地提出了《阳光财政,我盼得头发已白了》的提案,呼吁我国各级政府的财政应该加强透明度,而不能让老百姓一头雾水。委员之所以呼吁,是因为 A.政协委员有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B.政协与共产党是亲密友党关系
C.政协委员是人民选举的,代表人民的利益D.政协委员可行使国家权力 32.人民政协在履行职能时围绕的两大主题是
A.参政和议政B.和谐和发展C.监督和协商D.团结和民主
33.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同志深入阐述了我们党和国家共同奋斗的宏伟目标,并明
确指出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保证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不折腾”蕴藏着我们对旗帜、道路问题的深刻理解,包含着我们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更体现了我党的高超智慧。要做到“不折腾”对中国共产党的要求是
①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②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③坚持立党为公、依法行政 ④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②③
34.2011年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审议国务院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
划的建议》制定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这体现了
①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②国务院增强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③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④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35.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
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建议》提交全会审议期间,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征求意见。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畅所欲言,对文件稿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这表明A.中国共产党坚持民主执政B.人民代表大会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C.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
D.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36.在海瑞陵园的亭柱上,挂着海瑞写的一副对联:“政善民安歌道泰,风调雨顺号时清”。这副对联反映出海瑞①崇尚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具有积极的历史价值②强调执政为民的民主思想,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遍意义③憧憬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环境友好的发展观念④主张勤勉清廉的从政道德,具有净化官风的积极意义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37.2月17日在央视元宵晚会揭晓的“郎酒·红花郎杯我最喜爱的2011年春节联欢晚会节目评选活动中”,西藏自治区参选央视春晚的踢踏舞《欢歌起舞》荣获歌舞类特别奖。
《欢歌起舞》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充满激情的舞蹈,使广大观众对新西藏的新发展、新变化、新生活以及西藏的优秀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西藏的发展表明 A.我国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B.我国坚持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
C.我国现阶段各民族之间的差别已经消失D.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8.2010年是我国西部大开发10周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已开工重点工程102项,投资总规模
1.74万亿元。民族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达8.5%。这表明西部大开发有利于
①完善区域自治,促进和谐稳定 ②推动经济繁荣,实现跨越发展③消除民族差距,实现政治平等 ④促
进民族团结,巩固国家统一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第四单元
39.根据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自2008年l2月20日起,中国政府已五次派军舰到海盗活动猖獗的亚丁湾和索马里海域参加对过往商船的护航。我国参加护航行动:
①是我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应尽的职责②是巩固我国同联合国其他成员国战略联盟的需要③是我国作为负责任国家承担国际义务的具体体现④与我国国家利益和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相符合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0.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传统文化,被誉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黄金法则”。在我国
外交政策的阐释中,最能体现这一“黄金法则”的是
A.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B.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C.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D.外交政策的宗旨 41.2010年11月在韩国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强调,通过“全面、合作和各自政策行动”来推动“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的共同目标的实现。这表明
A.各国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B.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
C.共同利益是各国发展对外关系的出发点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各国处理对外事务的基本准则 42.中美关系在2009年基本保持了平稳发展。2010年伊始,中美关系因美国对台军售、贸易保护、谷歌事件一波
未平一波又起,中美关系陷入低迷。中美关系时而平稳发展时而低迷体现了
①国家间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 ②国家间利益的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③国家根本利益的变化导致了国家间关系的变化④国际社会需要协凋好国家间关系以促进国际关系健康发展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43.2011年1月14日外交部副部长崔天凯14日在京表示,维护好朝鲜半岛和平稳定符合有关各方利益。中方呼吁各方共同努力,创造条件,尽快恢复六方会谈,使当前半岛问题通过一个适当的机制加以处理。我国做法:①与我国国家利益相符合②是巩固我国同联合国其他成员国战略联盟的需要③是我国作为负责任国家承担国际义务的具体体现④与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相符合A.①② B.①③C.①②④D.①③④附件1:律师事务所反盗版维权声明
【地理易错易混知识点】推荐阅读:
初三历史书易错易混知识点10-10
一轮复习易错易混点07-16
高一政治易错知识点总结06-11
科目四考试易错知识点09-23
CPA会计知识易错点总结06-03
拼音易错点07-12
初中常见易错成语06-09
高等数学易错问题总结10-02
高中政治必修一易错点11-18
高考常考易错成语汇编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