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名”股东股东资格的确认

2024-06-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挂名”股东股东资格的确认(共11篇)

“挂名”股东股东资格的确认 篇1

公司诉讼案例2009-07-19 15:46阅读41评论0字号: 大大中中小小作者: 明盛华

股东资格确认诉讼是涉及公司法诉讼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在司法实践中经常遇到,股东资格确认诉讼案情往往并不完

全相同,不能对其单独给出一个简单的结论或公式,无论是旧《公司法》还是新《公司法》均未对股东确权案件的审理作出

明确规定,因此在司法实践中是一个较难的问题。股东资格确认诉讼表现形式趋多样化,如“隐名”股东要求确权、“挂名”

股东要求确权、“干股”股东要求确权等等。本文结合一起案例探讨“挂名”股东能否确认其股东资格问题。本文所称的“挂

名”股东,是指未实际出资但由于某种原因被他人登记在股东名册或工商登记资料中、实际不享有股东权利、不履行股东义

务的人。

一、问题的提出

其一,企业为了符合当地政策有关“股份制改造企业股东最低人数必须达到一定数额”的规定,为凑足股东人数将实际

未出资的亲戚在工商登记中列为股东,当这些“挂名股东”与企业、实际股东发生纠纷要求确认股权时,法院能否确认其股

东身份?

其二,有限责任公司为凑足两个以上的人数,实际出资人在章程中将并未出资的亲戚列为股东,并在公司向银行的出资

缴款单中以及公司章程的股东姓名栏中写上了该亲戚的名字,此时法院应否确认未实际出资人的股东身份?

案例:虞良舜要求盈余分配案。2000年期间,虞明舜(系原告虞良舜之弟)以虞良舜名义向南石桥村前虞村民小组写申

请报告一份,欲成立东成塑料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成公司),并加盖了虞良舜的私章。在征得该村同意后,2001年

2月28日,虞良舜代表东成公司与南石桥村委会签订了租用集体土地协议书。后因故东成公司未设立。2002年10月16日,虞明舜出资68万元以其妻白金媛的名义设立了明乐公司,并制定了公司章程,该章程尾页股东署名为白金媛、虞良舜,并

加盖了各自私章,但虞良舜之名并非其本人所签,而是虞晓萍(白金媛之女)所签。2003年11月5日,明乐公司作出股东会

决议,决定变更股东,将虞良舜股份分别转让给虞晓萍和虞丽萍(均系白金媛之女),虞明舜签上虞良舜名字并加盖了虞良舜

私章。同年11月8日,虞明舜又以虞良舜名义分别与虞晓萍、虞丽萍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也加盖了虞良舜私章。另,虞

良舜提供2002年11月5日中国银行缴款单复印件一份,由常州中瑞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查讫。白金媛出资50万元,虞

良舜出资18万元。原告据此认为履行了出资义务,于2006年6月20日起诉至法院,要求按股东实缴出资比例分取红利约

150万元。

二、实证分析

文涉案例虽然是盈余分配诉讼,但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原告虞良舜是否具备明乐公司股东资格的问题。笔者认为虞良舜不

具备明东公司股东资格,理由是:在一般情况下股东资格的确认应根据工商登记文件记载的资料来确认,但是根据公司章程的签署、实际出资以及股东权利的实际行使等事实可以作出相反认定的除外。我们可以从实质要件与形式要件两个方面加以

分析。

首先,从实质要件上审查。实际出资是股东对公司的基本义务,也是认定股东身份的依据之一。本案中,虽然从工商登

记资料及银行现金缴款单上显示原告虞良舜出资187Y元,表面上符合了股东履行出资义务的实质要件,但是原告虞良舜没

有证据证明银行现金缴款单的18万元是其缴纳的。事实上,银行现金缴款单的68万元均为虞明舜所出,虞明舜由于自身身

份不能成为公司股东,不能参与公司经营,所以列其妻子白金媛及哥哥虞良舜为股东。所以虽然银行现金缴款单中有虞良舜的名字,并不能说明其实际履行了出资义务。

其次,从形式要件上审查。签署章程反映出行为人成为股东的真实意思表示,其效力优于其他形式要件。股东签署的章

程对内是确定股东及其权利义务的重要依据,可以作为在股东内部发生争议时对抗股东名册记载股东的重要依据之一。本案

中,明乐公司2002年10月16日的章程并非原告虞良舜所签,因此不能反映虞良舜有设立明乐公司的意思表示。明乐公司

成立后,原告亦未参与公司的任何决策活动,原告无证据证明其行使过股东权利。

三、审查确认实际股东与“挂名”股东的方法

笔者认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的确认,应当根据出资数额、公司章程、股东名册、出资证明书、工商登记等多种因

素综合审查确定较为适宜。一般来说,运作规范的有限责任公司,其股东应具备的主要特征包括:在公司章程上被记载为股

东并在章程上签名盖章、实际履行出资义务、在工商登记的公司文件中列名为股东、被载入股东名册、取得公司签发的出资

证明书等。这些特征是判断股东身份成立与否的依据,但并不是说具备上述某个特征就能被确认为股东。在这些特征中,出

资是确认股东资格的实质要件,签署公司章程、股东名册、工商登记是确认股东资格的形式要件,参与公司重大决策是股东

资格的表象特征。上述要件或特征必须综合起来分析判断股东资格具备与否。具备某种特征并不意味着股东资格的必然成立。

当股东或公司内部发生股东资格争议时,无论是要求确认未被公示为股东者的股东身份,还是要求否定已公示为股东者的股

东身份,关键是根据当事人具体实施民事行为的真实意思结合上述特征要件进行综合审查认定。因此,判定某人是实际股东

还是“挂名”股东,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审查。

首先,审查是否出资。出资是股东的最基本义务,股东如果不履行出资义务,根据“无对价即无权利”的原则,就不能

取得公司股东资格。即便章程中有该“股东”的名字也不应确认其股东身份。但是,股东未足额出资以及股东未按期出资与

股东未出资是两回事,股东未足额出资以及股东未按期出资是股东出资存在出资额与出资时间上的瑕疵,在这种情况下可以

给予股东一定的宽限期,如果在宽限期内仍未按约履行出资义务,未足额出资的股东按照其实际出资额享受相应的股东权利。

文涉案例的原告均不是未足额出资的问题,也不存在要自愿补缴出资的问题,而是实际并未出资却冒用出资之名要求确认股东资格。

其次,审查是否签署公司章程。《公司法》第25条第2款规定,“股东应当在公司章程上签名、盖章”。设立公司,应当将公司章程交公司登记机关核准,但是,公司章程尾部的字究竟是不是股东本人所签,公司登记机关往往无从核实,这就为“挂名”股东的存在提供了现实可能。实际出资人往往为凑足公司法所规定的最低人数,而将亲戚朋友拉过来做“挂名”股东,这些股东不履行出资义务,不参与公司经营,不参与分红。当双方无矛盾时都能和平相处,但是,一旦双方出现矛盾,“挂名”股东即要求确权或分取公司红利,这是以上案例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这个时候就要严格审查公司章程,看公司章程是否其所签。从现实中发生的案例来看,绝大部分“挂名”股东没有在公司章程中签名,而是他人代为。

再次,审查股东名册是否真实。《公司法》第33条规定:“记载于股东名册的股东,可以依股东名册主张行使股东权利。公司应当将股东姓名或者名称及其出资额向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办理变更登记。未经登记或者变更登记的,不得对抗第三人。”根据该条的规定,股东名册是确认股东资格的依据之一,因此在“挂名”股东资格确认之诉中原告往往会以股东名册有记载为由作为支持其诉讼请求的有力证据。因为在规范运营的公司中都置备了股东名册,一般来说从股东名册中可以直接看出某人是不是公司股东。在“挂名”股东资格确认之诉中,“挂名”股东往往确实在股东名册之中,这时公司必须举证证明股东名册存在虚假性,虽然由此会造成公司可能会受到工商行政处罚,但是权衡二者的利害关系,公司还是会举证证明并主动承认股东名册存在虚假性。这个时候的举证责任就在于公司。

第四,审查出资证明书。规范运作的有限责任公司一般来说会向股东签发出资证明书,证明其出资额以及出资比例,它是一种物权性凭证。但现实中许多公司未向股东签发出资证明书,因此没有出资证明书不能当然否认其股东资格。出资证明书只能是判定是否具备股东资格的方法之一,但出资证明书在审查某人是否“挂名”股东比较有效。一般说来,“挂名”股东不会持有出资证明书,即便其他股东都有出资证明书。实际出资人在签发出资证明书问题上一般都比较谨慎,不会轻易让公司签发,因为出资证明书不是工商登记资料中必须要的材料,所以公司一般不会签发给“挂名”股东。之所以将某人列为“挂名”股东都是为了便于工商登记机关审查时顺利通过,工商登记机关不需要的文件,“挂名”股东一般不会持有。

最后,审查是否实际享有股东权利。《公司法》第34条、第35条、第38条规定了股东的知情权、分取红利权、优先购买权以及参与股东大会决定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等权利。公司的股东会积极行使这些权利,但是“挂名”股东当他心甘情愿被“挂名”时,一般不会积极要求行使上述权利,并不是其怠于行使上述权利,而是其心知肚明自己本来就不享有上述权利,所以在“挂名”股东要求确认股东资格的诉讼中。审查“挂名”股东在诉讼之前的几年是否参与过公司经营和决策、是否分取过红利,这种方法较为有效。如果“挂名”股东称是其他股东阻止其行使股东权利,对此必须举证证明。需要注意的是,享有股东权利是取得股东资格的结果,不是前提条件,审查争议股东是否实际享有股东权利(如分红权)实际上是一种反推的方式,这种分析判断方法和前几种结合起来可以增强法官对事实认定的内心确信。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中级人民法院

挂名股东的股东资格认定

江苏省范群干燥设备厂诉汤凤珍等股东资格纠纷案

文字大小:[ 大 中 小 ]

【案情与审判】

原告:江苏省范群干燥设备厂

法定代表人:范炳喜,该厂董事长

被告:汤风珍

被告:徐亚红

被告:查红琴

被告:汤如兴

被告:展美娣

原告江苏省范群干燥设备厂诉称:1998年10月,原武进市范群干燥设备厂更名为江苏省范群干燥设备厂时,按照相关规定,必须要有八名股东才能办理更名手续,为此,武进市范群干燥设备厂在原先三名股东即范炳喜、范国峰和范颖亚的基础上增加五被告为股东,并从厂里为五被告各提款2万元作为出资款,从而虚报注册资本10万元,而五位被告至今均未实际出资。同时,在股东会决议和章程修正案中,五被告作为股东的签名均系他人代签。2004年12月1日,常州市武进区工商行政管理局曾对江苏省范群干燥设备厂上述虚报注册资本的行为作出行政处罚。江苏省范群干燥设备厂请求法院确认五被告不具有江苏省范群干燥设备厂的股东资格,不享有股东的权利和义务。

被告汤凤珍辩称,我成为江苏省范群干燥设备厂的股东是原股东范炳喜、范国峰、范颖亚以及我本人的真实意思表示;我的2 万元出资己经到位;我也行使过部分的股东权利,并以股东身份接受了股东范国峰转让给我的部分股份;工商部门年检档案多年都记载我为股东;范国峰、范颖亚也认可我的股东身份,原告提起诉讼没有征得他们的同意;原告的起诉已过

诉讼时效。

被告徐亚红、查红琴、汤如兴、展美娣在书面答辩状中认可了江苏省范群干燥设备厂的上述诉讼请求。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民法院经审理后认为:

股东之间就股东资格发生争议时一般应根据工商登记文件的记载确定有关当事人的股东资格,但根据公司章程的签署、实际出资、出资证明书的持有以及股东权利的实际行使等事实可以作出相反认定的除外。

徐亚红、查红琴.汤如兴、展美娣均已认可他们不具有江苏省范群干燥设备厂的股东资格。汤凤珍未签署过公司章程,未实际出资和不持有出资证明书,虽然江苏省范群干燥设备厂的工商登记记载汤凤珍为股东,但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系依据江苏省范群干燥设备厂提供的虚假证明文件进行的登记。因此,汤风珍等五人自始不应具有股东资格。

范国峰向汤凤珍无偿转让出资时未告知找他股东,未经过全体股东过半数同意,并违反了公司章程中关于董事在任职期间不得转让股份的规定,且双方至今未办理变更登记等相关法定程序,故汤凤珍不因该股权转让获得股东资格。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民法院依据《公司法》(2005年)之规定,判决汤凤珍、徐亚红、查红琴、汤如兴、展美娣不具有江苏省范群干燥设备厂的股东资格。

汤凤珍不服一审判决,向江苏省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上诉人汤凤珍上诉称:吸收汤风珍为股东是相关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江苏省范群干燥设备厂法定代表人范炳喜代汤风珍签署章程表明其自愿吸收汤风珍成为股东,其他股东范国峰和范颖亚也有吸收汤凤珍为股东的真实意思。汤凤珍出资2万元已到位,是江苏省范群干燥设备厂代为出资。范国峰向汤凤珍转让股权时已不是董事,不受章程约束;汤凤珍作为股东,范国峰向其转让股份没有必要告知其他股东,没有必要过半数同意,股权转让的事实己经告知江苏省范群干燥设备厂并要求其办理相关登记。关于诉讼时效,原审法院认为江苏省范群干燥设备厂在工商处罚后才意识到权利被侵害是没有依据的。综上请求二审法院撤销原审判决。

被上诉人(原审原告)江苏省范群干燥设备厂答辩称:原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汤凤珍没有出资,没有股东的权利和义务。

原审被告汤如兴答辩称:江苏省范群干燥设备厂代我出资2万元是事实,但我从未放弃股权。范炳喜的160多万元增资也是厂里代为出资,因此我不愿补足出资。

原审被告徐亚红、查红琴、展美娣未作答辩。

江苏省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查明的事实与一审法院查明的事实相同。

江苏省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的确认,应当根据出资数额、公司章程、股东名册、出资证明书、工商登记等多种因素结合当事人具体实施民事行为的真实意思综合审查确定。本案中,汤凤珍、徐亚红、查红琴、汤如兴、展美娣五人实际并未出资;汤凤珍、汤如兴、查红琴在该江苏省范群干燥设备厂章程修正案章程中的签名并非本人所签;徐亚红、展美娣、汤如兴、查红琴在书面答辩状中均认可江苏省范群干燥设备厂的诉讼请求;江苏省范群干燥设备厂未置备股东名册及向汤凤珍等五人发放出资证明书等。综合上述各种因素可以认定,江苏省范群干燥设备厂在决定增加汤凤珍五人为企业股东时有其特定的背景,与其真实意思不符,不能认定汤凤珍等五人具有江苏省范群干燥设备厂的股东资格。范国峰将股份无偿转让给汤凤珍违反了法律规定和公司章程规定,汤凤珍不能因此获得江苏省范群干燥设备厂的股东身份。

【评析】

一般来说,一个无争议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通常具备以下特征:合法取得股权;名字记载于公司章程;名字登记于股东名册;名字登记于公司登记机关;公司成立后签发出资证明书。确认股东资格应当综合考虑实际出资数额、股权转让合同、公司章程、股东名册、出资证明书、工商登记等多种因素,在具体案件中对事实证据的审查认定,应当根据当事人具体实施民事行为的真实意思表示,选择确认股东资格的标准。

一、合法取得股权与股东资格的关系

合法取得股权主要包括已经依法向公司出资或者认缴出资和合法继受公司股权两种形式。

1.实际出资数额与股东资格的关系

关于缴纳出资与股东资格的取得之间的关系,我国法律并没有明确的规定。我们认为,不应一概否认瑕疵出资者的股东资格。如果瑕疵出资者本身有成为股东的真实意思,其虽未依法履行出资或认缴出资义务,但其自始就有出资的真实意思并且事后也愿意补足出资,那么仍可认定其股东资格。只是在行使股东权利时,尤其是与出资义务相对应的权利时,应按照实际出资比例来行使相应的权利;若瑕疵出资者同时又是名义被借用者,即所谓的“挂名股东”,其自始即没有出资的真实意思,则不应具有股东资格。本案中,1998年江省范群干燥设备厂增加汤凤珍、徐亚红、查红琴、汤如兴、展美娣五名股东时,五人实际并未出资,而是山江苏省范群干燥设备厂代为虚假出资,而汤凤珍等五人对江苏省范群干燥设备厂虚拟出资的事实也是明知的,即当时五人并未有自己出资的真实意思.汤凤珍等五人之后也未补足出资,并且五人也未有补足出资的意思表示。因此,五人自始至终未有出资的真实意思,只是江苏省范群干燥设备厂的“挂名股东”,不应具有股东资格。

2.股权转让与股东资格的关系

股权转让人、受让人以及公司之间因股东资格发生争议时如何解决?受让人取得股东资格是股权转让合同生效之时还是股权转让办理变更登记手续之时?我们认为,除法律法规规定股权转让合同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如国家股权、外商投资企业股权转让等,一般来说,股东资格取得的时间应当是股权转让合同生效之时。但并不排除股权转让方与受让方依意思自治原则,通过法律行为的附款(含条件与期限)控制或限制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和生效时间。如股权转让合同约定办理完毕工商和(或)股东名册变更登记手续股权方发生转移的,未办理完毕工商和(或)股东名册变更登记手续之前,受让人仍未取得股权资格。本案中,范国峰与汤凤珍签订的股权转让合同因违反了法律限制性规定和公司章程规定,因此是无效的,汤凤珍未能合法取得股权,不能因该股权转让合同获得江苏省范群干燥设备厂的股东资格。

二、签署公司章程与股东资格的关系

根据《公司法》第25条的规定,公司章程应当记载股东的姓名或名称、股东的权利义务、出资方式和出资额等,股东应当在公司章程上签名盖章。公司设立要将公司章程提交公司登记机关核准,增加股东或转让股权时要变更公司章程并进行变更登记等。据此,公司章程是股东与股东之间,以及股东与公司之间确定股东资格的重要依据。对外而言,公司章程是认定股东资格的重要外现形式之一。因公司章程的内容一般要对社会公开,具有一定的公示力和公信力。对公司内部而言,公司章程实际上是股东与股东之间、股东与公司之间的一份契约,签署章程反映出行为人成为股东以及受章程内容约束的真实意思表示;股东签署的公司章程可以作为在股东内部发生争议时,对抗股东名册记载的股东的重要依据之一。我们认为,签署公司章程是认定股东资格的重要依据,但并不是说仅凭签署公司章程就可以认定股东资格,具体还应审查当事人具体实施民事行为的真实意思。本案中,江苏省范群干燥设备厂章程修正案中虽然记载了汤凤珍等五人认缴的股金和所占股份比例,但其中汤凤珍、汤如兴、查红琴在该章程中的签名并非本人所签,徐亚红、展美娣二人虽在章程上签名,但二人及汤如兴、查红琴在市书面答辩状中均认可不具有江苏省范群干燥设备厂的股东资格,其签署章程的真实意思并非是要成为江苏省范群干燥设备厂的真实股东。范炳喜代汤凤珍在章程修正案签名并未经过汤凤珍本人的书面授权,且汤凤珍也未按章程规定出资,因此,不能体现汤凤珍本人成为股东及受章程内容约束的真实意思。仅凭章程记载不能认定汤凤珍的股东资格。

三、工商登记与股东资格的关系

工商登记也是认定股东资格的级要外观形式之一。除以上两种情形外,应根据个商登记文件的记载确定有关当事人的股东资格:(1)当事人对股东资格有明确约定,且其他股东对隐名者的股东资格予以认可的;(2)根据公司章程的签署、实际出资、出资证明书的持有以及股东权利的实际行使等事实可以作出相反认定的。本案中,虽然汤凤珍等五人在江苏省范群干燥设备厂的工商登记中被列为股东,但名义上列为股东有特定的背景,即该厂在变更企业名称过程中为符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要求所为,反映的不是该厂或全体股东的真实意思表示,不能据此认定汤凤珍等五人的股东身份。对于因工商登记与当事人真实意思不符造成交易安全等问题应如何处理?我们认为,公司内部的权利义务关系包括当事人是否具有股东资格应结合当事人的真实意思综合审查确定。公司对外债务则可由挂名股东在其应认缴出资的范围内承担补充清偿责任,即承担类似于股东的责任。

四、股东名册与股东资格的关系

《公司法》第33条第2款规定,记载于股东名册的股东,可以依股东名册主张行使股东权利。因此,股东名册的记载具有权利推定力,即虽不是确定股东的权利所在的依据,却是确定谁可以无举证地主张股东的形式上资格的依据。因此,股东名册是证明股东资格的充分证据,股东凭借股东名册上的记载可以直接向公司主张权利,除非公司有相反证据予以证明。另一方面,股东名册未记载的股东未必就没有股东资格。若公司未置备股东名册,或者因股东名册登记管理不规范,未及时将出资人或者受让人记载于股东名册,但以其他形式能够认可出资人或者受让人股东身份的,出资人或者受让人仍可向公司主张股东权利。本案中,江苏省范群干燥设备厂未置备股东名册,因此是否具有股东资格的举证责任仍应由汤凤珍承担。

五、出资证明书与股东资格的关系

出资证明书是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出资的凭证,是一种权利证书,也是证明股东资格的凭据之一。有限责任公司向股东发放出资证明书是其法定义务。但出资证明书只是一种物权性凭证,是证明股东所持股份或出资的凭证,仅可作为认定股东资格的初步证明,不能仅以出资证明书即认定持有人具有股东资格;要只有实际出资并持有出资证明书,且能证明是由于办理注册登记的人的过错致使错误登记或者漏登的,才能认定实际出资人有股东资格。持有出资证明书不是认定股东资格的必要条件,若有限责任公司未依法向股东发放出资证明书,但以其他形式能够认定出资人或者受让股东身份的,不影响股东资格的认定。本案中,汤凤珍等五人末实际出资,也未持有出资证明书,因此,不能认定汤凤珍等五人的股东资格。

综上所述,规范运作的有限责任公司,其股东应具备的主要特征包括:合法取得股权、在公司章程上被记载为股东并在章程上签名盖章、在工商登记的公司文件中列名为股东、被载入股东名册、取得公司签发的出资证明书等。这些特征是判断股东身份成立与否的依据,但并不是说其备上述某个特征就能被确认为股东。上述特征必须综合起来才能分析判断股东资格的成立与否,具备某种特征并不意味着股东资格的必然成立。当股东或公司内部发生股东资格争议时,无论是要求确认未被公示为股东者的股东身份,还是要求否定已公布为股东者的股东身份,关键是应根据当事人具体实施民事行为的真实意思结合上述特征要件进行综合审查认定。

“挂名”股东股东资格的确认 篇2

隐名出资在我国法律上并没有明确的定义, 有学者认为隐名投资为:“一方投资人实际认缴、认购出资, 但公司的章程、股东名册或其他工商登记材料记载的投资人却显示为他人的法律现象。”[1]由此来看, 区分显名或隐名的标准在于是否记载于相关材料之上。

一个类似的概念是隐名股东, 这同样是个模糊的概念, 有学者认为隐名股东“是指实际出资人或者认购股份的人以他人名义履行出资义务或者认购股份。”[2]同时指出“这里所谓的匿名或者显名是指其姓名或者名称是否在公司章程或者股东名册中予以记载。”[3]从形式上来看, 两者的差别不大, 只是在判断是否为隐名时采取的标准略有不同。从概念内容上来看, 两者实际上多有混用。问题的重点是隐名的界定, 以及相关的隐名股东 (或者隐名出资人, 下文不进行区分) 在要求确认其股东资格时, 是否支持以及如何支持的问题。

隐名股东的判断标准是未记载于股东名册还是工商登记?从司法判例来看, 大部分的判决没有涉及, 而涉及到的又大多寥寥数笔、语焉不详, 而且意见不同———有的判决认为隐名股东不出现于内部文件, 有的判决似乎认为可以且需要出现于内部文件。股东姓名要在工商登记机关和股东名册上进行登记。因此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出资人在两者都有登记、在两者都未登记、在股东名册上有记载但是在登记机关未登记、以及在登记机关有登记但是未在股东名册上记载的情况。第一种情况出资人就是完全的股东;第二种情况是完全的隐名出资人, 也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可能是后两种情况, 如果股东名册有记载, 则股东可以依据股东名册行使权利, 但是未在登记机关登记, 不为外部的第三人所知, 仍可认为其是隐名。第四种情况讨论意义不大, 类似股权转让后但还未登记的情形。如果没有特别说明, 则本文讨论的情况限于股东在股东名册和工商机关都未登记的情况, 也就是完全隐名的情况。

另外, 本文所涉及的案例都是有限责任公司 (封闭性公司) 。由于封闭公司和上市公司不同的特点, 讨论起来也会有所不同。本文讨论的对象限定为有限责任公司。实践中, 从案由上看, 涉及隐名股东的纠纷原因多种多样, 如股权确认、股权转让纠纷、借贷纠纷、代为诉讼、和清算有关纠纷等, 所有这些都落实于一点, 即隐名股东是否具有股东资格, 以及如果具有股东资格, 应该符合什么要件的问题。

二、理论观点概述

在隐名股东的资格认定问题上, 有多种学说。形式说认为应当以名义股东为公司股东, 隐名股东和显名股东之间只有债权债务关系。实质说认为隐名股东在没有约定时, 具有股东地位, 隐名股东可以依据协议等证据证明自己的股东身份, 从而要求法院对自己的股东身份做出实质认定, 推翻法律形式上的认定, 变更股东名册, 行使股东权利。[4]综合标准说认为应当坚持外观主义, 但是如果公司明知并且认可隐名股东以股东身份行使股东权利的, 可以认定其为股东。双重标准说实际上是区分内外部关系来分别认定的。

比较法上并没有太多的资料, 这个问题更多的被外国学者视为理所当然, 英美法上认为股东名册的记载有推定效力, 显名股东有股东资格, 行使股东权利, 其与隐名股东的关系依据信托法处理。[5]大陆法的规范也比较少见, 在日本商法典和韩国商法典有涉及。日本学界的观点区分内外部关系, 内部关系认为是隐名代理。

三、实务观点概述

《公司法》第33条规定:公司应当将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及其出资额向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 应当办理变更登记。未经登记或者变更登记的, 不得对抗第三人。这条为隐名股东的存在留下了空间。但这是解释论的观点, 很难运用到实务中, 也难以对其加以类型化。实践中, 地方有些高院出台了内部的指导意见, 可以作为实务的一个切入点。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公司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第四条规定:“公司内部关系中股东之间、股东与公司之间的诉讼, 当事人请求确认公司工商登记的股东不具有股东资格、判令公司办理变更股权工商登记的, 法院应根据公司法的相关规定、公司股东应当具备的各项条件对相关主体是否具有股东资格进行判断, 并作出实体认定和判决。”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适用公司法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 (试行) 对隐名股东股东资格的认定规定得比较详细。该意见区分了内外部关系。同时又进一步区分了内部关系:在股东之间发生争议时, 以工商登记为标准确定, 除非有相反的证据。股东和公司之间发生争议时, 根据公司章程、股东名册的记载作出认定, 例外情况是实际出资并且以股东身份行使权利。从以上高院的意见来看, 都认可了隐名股东可以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确定股东资格。除了高院的指导意见, 还可以从法院判决中推断出与高院意见一致的态度。

四、可能的重构

关于是否认可隐名股东的资格, 理论通说和实务界达成了一致认可的态度。从国内的学说、判例和有限的比较法资料来看, 应当承认隐名出资中内外部关系的区分。外部关系比较简单, 为了维护交易安全, 遵循商法中的外观主义和公示主义原则, 维护善意第三人的信赖利益, 在涉及第三人时, 以工商登记的材料为准。在内部关系上, 首先, 这里讨论的是合法的隐名出资, 为规避法律而进行的隐名出资不在讨论范围之内;其次, 笼统地讨论内部关系失之精确, 需要进行类型化进一步分析。笔者选取的分类标准是隐名股东是否实际行使股东权利———或者更精确地表达为公司 (或股东) 是否知情。

在隐名股东不行使股东权利, 显名股东行使权利的情况下———以及公司尚不知情的时候, 隐名股东和显名股东之间常常存在一个委托协议或者其他内部协议。理论上的各个学说其实也都承认隐名股东和显名股东之间的合同关系, 只是对该合同关系的处理采取了不同的态度。[6]这时候似乎可以认为是间接代理, 参考《合同法》第402、403条来构建内部关系。在隐名出资的语境下, 合同法第402条可以解读为显名股东行使权利时, 如果公司、其他股东知道这种委托关系的存在, 那么可以直接认定隐名股东为股东;如果公司、其他股东并不知道这种委托关系, 隐名出资人就不太可能确权成功。由此, 隐名股东确权的要件是实际出资和其他股东知情。在隐名出资的情况下, 合同法第403条的第三人是仅指外部关系中的第三人, 还是包括公司、其他股东是需要解释的。可能的解释途径是, 在公司、其他股东不知情时, 将其也作为第三人比较恰当。但这里至少应该包含外部关系中的第三人, 而这似乎与上海高级人民法院的意见不同。上海高院认为在债权人如果只对名义股东主张权利, 则由名义股东赔偿, 再向隐名出资人追偿, 但是如果债权人将两者列为共同被告, 则隐名和显名者承担连带责任。这条规定似乎并没有坚实的请求权基础。当然, 如果隐名股东确权不成功, 他和显名股东之间的关系依照内部关系处理, 此时隐名出资人只对显名股东享有债权, 这也是隐名出资人应当承担的风险。

隐名股东自己行使权利, 显名股东仅是单纯挂名时———即公司 (股东) 当时知情时是另一种情况。这时隐名股东和显名股东之间可能存在一个协议, 也可能是隐名股东是冒名 (显名人并不知情) , 甚至伪造一个姓名作为显名股东。后者的情况比较简单, 直接确定隐名出资人是股东即可, 各省高院意见也如此规定。但若隐名股东只是借用显名股东的名义, 显名股东也知情, 而且隐名股东自己行使股东权利应该如何处理?

最简单的回答是他们之间的协议是无名合同。但是这样的回答太不负责, 而且无名合同在解释上应当参照契约目的、诚信原则、交易惯例和最相近的有名合同来解释。[7]特别是要寻找最相近的有名合同, 这依旧要判断合同的性质。如果只是单纯地依据诚信原则等来解释, 会给法官过大的裁量权, 不免拟制、虚构当事人的意思, 甚至违反当事人的意思, 并不妥当。而且, 法律规划设计的义务合同已经包括了如此之多的事项, 所以对全新的行为类型的“发明”是很罕见的。[8]

隐名股东和显名股东之间的关系不是代理关系, 原因是代理关系中, 是代理人为行为, 后果归属于本人。但是在这种分类下是隐名股东自己行使股东权利。类似的原因, 这种行为似乎也不是信托, 至少不够典型。按照信托法的理论, 信托一旦成立, 委托人除非明订保留变更终止或者撤销之权利, 即不再对信托事务之执行有任何干预权利。[9]委托人不得设立虚假信托, 自己完全保留随意处分信托财产的一切权利, 使受托人图具虚名或者成为委托人的木偶。[10]因此用信托来构建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也不现实。

换个角度看, 也许隐名股东和显名股东之间协议的性质并不像上一个分类那么重要。在隐名股东亲自行使权利的情况下, 或者可以认为隐名股东在实质上符合股东要件 (当然这需要证明) , 唯独缺少工商登记而已。这种情况实际和股权转让后没有 (或暂时没有) 进行登记的股东类似, 只是不能对抗第三人。这时隐名股东要确权只要证明出资和实际行使权利即可, 可以推定这时候其他股东是知情的。从分配正义来看, 创设财产权的理由在于定纷止争, 创造激励。[11]认为隐名出资人自己是股东也符合创设财产权的理由。

一个问题是, 在股权转让中, 受让股东可以依据股东名册来行使权利, 即使未经登记。如果隐名股东在股东名册上有记载自然可以适用。如果隐名股东在股东名册上也是隐名, 其主张确权可能会有难度, 这时候似乎可以通过证明其他股东知情来解决。毕竟有限责任公司具有人合性, 股东之间的协议在特定条件下具有比较高的效力, 至少也可以获得名册变更的权利。毕竟, 组织关系的基础是股东之间的协议。

在内部关系上, 隐名股东自己行使权利, 也自己承担责任。在外部关系上, 第三人如果知情应该向隐名股东主张权利, 如果不知情应该向显名股东主张权利, 这样, 山东高院关于“债权人有权要求实际出资人和名义出资人承担连带责任”的规定可能并没有坚强的基础。

挂名股东是否享有知情权 篇3

——读者:马丽

你所咨询的情况在实际生活中并不少见。而且,其中不少最后酿成了纠纷。

首先,应当指出的是,依据我国相关外商投资法律法规的规定,外国投资者来华投资,无论是与中国的公司或企业共同举办合营企业或独立设立外资企业,均必须经由国务院对外经济贸易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授权的机关审查批准,并到工商部门办理相应的登记手续。该审批行为是我国法律赋予有关主管部门的行政权利。你公司由境内居民陈先生等人的名义办理工商登记,应为内资企业,张先生系外国投资者,不能成为你公司股东。在没有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外资并购等方式将你公司变更为外商投资企业,以确认张先生的股东身份;但是在目前情况下,要确认张先生为公司实际投资人,只能通过诉讼实现。

其次,股东身份应当由公司的股东名册和工商登记确认。你公司由陈先生等人的名义办理工商登记,因此,工商登记确认的公司股东应为陈先生等人。即使你公司可以提供实际出资情况等证据材料,也必须通过提起确认股权之诉来确认张先生的股东身份。如果陈先生提起诉讼主张股东的知情权,你公司不能以陈先生仅仅是挂名股东为由进行抗辩。

第三,股东享有知情权,在股东知情权受到侵害的情况下,股东可以起诉公司。股东对公司的知情权是股东权利的内容之一。根据我国公司法的规定,股东享有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公司股东有权查阅公司会计账簿,对公司的经营提出建议或者质询。公司作为股东投资载体应当在15日内将公司会计账簿送交股东查阅。如果公司拒绝提供查阅,股东可以请求人民法院要求公司提供查阅。因此,如果你公司在陈先生提出书面查阅要求后15日内没有提供查阅,陈先生可以向法院起诉你公司。当然,如果你公司有合理根据认为陈先生查阅会计账簿有不正当目的,可能损害你公司合法利益的,可以拒绝提供查阅,并应当自陈先生提出书面请求之日起15日内书面答复他并说明理由。如果陈先生仍然提起诉讼,你公司可以以此作为抗辩理由。

挂名股东的法律责任 篇4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0-08-19

回答:

1、被借名股东的法律责任

如果有证据证明经登记注册的股东仅仅是被别人借名而挂名,并未参与公司的治理,未享有过真正的股东权利,也未履行过股东义务,那么法律不会保护其作为“股东”而应享有的权利。因为对公司履行出资义务是享有股东权利的基础,而并未实际出资的挂名股东,则不会享有基于出资而享有的公司知情权、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转让出资权、收益权等股东权利。相反,在公司资不抵债时,因为其股东身份已向社会公示,实际出资人与挂名股东之间的这种私下借名行为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所以挂名股东不但不会享有股东的权利,却存在在其出资范围内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法律风险。

2、约定挂名的法律责任

3-全体股东确认的清算报告 篇5

根据《公司法》及×××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章程》的有关规定,公司已经×年×月×日召开的股东会决议解散,并成立清算组于×年×月×日开始对公司进行清算。现将公司清算情况报告如下:

一、公司基本情况:

公司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注册资本、实收资本、成立日期(如果公司为吊销后注销还应说明公司被吊销执照的情况)

二、清算组成员组成情况。清算组成员由×××、×××、×××组成,由×××担任清算组负责人。

三、通知和公告债权人情况。公司清算组于×年×月×日通知了公司债权人申报债权,并于×年×月×日在《×××报》公告公司债权人申报债权。

四、公司财务状况。截止×年×月×日,公司资产总额为×××元,其中,净资产为×××元,负债总额为×××元。(净资产不能为负,若为负数则无法进行注销)

五、公司财产构成状况。(应以“财产清单”的形式罗列公司财产的名称、数量、价值、存放地点;银行存款应注明开户行及银行帐户)

六、公司债权、债务的清算情况。

1、债权的清收情况;(包括债权的具体种类及金额,是否已清收等情况)

2、债务的清偿情况;(包括债务的具体种类及金额,是否已清偿等情况)

七、公司剩余财产的分配情况。

公司剩余的财产由全体股东按出资比例分配。

八、公司的会计凭证、账册等会计资料的保存情况。公司会计凭证、帐册等会计资料由××负责保存。

九、其它有关事项说明。

全体股东保证截止××年××月××日企业债务已清偿完毕,剩余财产已分配完毕,实收资本为零。所报清算备案材料真实、完整,并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责任,公司注销后,如有隐藏、遗留的债务由全体股东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清算组成员签字:

经全体股东审查确认,一致通过该清算报告。股东签字(盖章):

×××公司(盖章)

×年×月×日

注:

1、本清算报告内“×”部份由公司应根据各自实际清算情况填写。

“挂名”股东股东资格的确认 篇6

股东会决议

会议时间:2014年1月1日 会议地点:公司办公室 会议性质:临时

会议通知情况及到会股东情况:由王XX于2013年12月15日电话通知了全体股东,本次应到股东三人,实到股东三人,分别为王XX、李XX、郭XX,到会股东占股额的100%。会议由王XX主持。会议内容:

一、由于我公司无法持续经营,经股东会决定注销秦皇岛市XX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二、依法成立清算组,清算组成员由王XX、李XX、郭XX组成,王XX为组长。全体股东签字:

秦皇岛市XX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2014年1月1日 秦皇岛市XX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确认报告

会议时间:2014年2月14日 会议地点:公司办公室 会议性质:临时

会议通知情况及到会股东情况:由王XX于2014年1月30日电话通知了全体股东,本次会议应到股东三人,实到股东三人,分别为王XX、李XX、郭XX。会议由王XX主持。会议内容:

一、全体股东对清算报告进行确认并予以认可,此报告真实有效。一致通过。

全体股东签字:

秦皇岛市XX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2014年2月14日

秦皇岛XX有限公司

清算报告

秦皇岛爵美家居装饰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8月15日。因经营不善,故决定注销该公司,该公司于2014年12月25日成立了清算组,清算组对该公司清算结果如下:

1、公司的财务状况:注册资本10万元人民币,实缴出资10万元人民币,资产总额1000元人民币,负债为0元人民币,净资产为1000元人民币;

2、清算公告情况:公司于2014年12月31日在《XX报》发布了清理债权债务的公告;

3、所有税金全部结清;

4、公司无分支机构,无对外投资,债权债务已清理完毕;

5、公司资产分配情况,截止2015年2月16日,公司净资产1000元人民币,由各股东按比例分配资产,孔XX分配资产800元人民币,王XX分配资产200元人民币。

此清算报告真实、准确、完整,没有虚假记载。清算组成员签字:

秦皇岛XX有限公司

论股东资格的认定 篇7

关键词:股东资格,股东的实质,公示主义

一、股东的概念以及取得股东资格的前提

股东, 即是持有公司股份而对公司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人。其前提条件有三①:其一, 与股东相关联的公司合法存在;二, 取得股东资格的主体适格, 一般认为须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其三, 股东资格的取得方式合法。

二、实践中股东资格的判定标准

在实践中, 确认股东的资格往往是根据以下五个标准:

(一) 在公司章程上被记载为股东, 并且在章程上签名盖章

公司章程是公司的大宪章, 对外具有公示的作用。公司章程对于股东资格的认定具有推定作用, 但是其并不存在绝对的推定效力。例如继承, 若其他股东不反对, 自然人死亡时其继受人已经获得股东的资格, 但是此时公司章程往往还没修改, 由此否定继受人的股东资格会有失公允。

(二) 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

工商行政部门的登记对外具有公示公信效力, 对于股东的资格起到了证明作用, 基于商法公示原则, 第三人可以根据工商登记来确定谁是公司股东。虽然工商登记可以证明股东资格, 但这只是涉及第三人时的推定, 是权利证明, 而不是权利设定, 在不涉及第三人时, 则不能严格依据工商登记来判定谁是股东②。

(三) 拥有出资证明书并实际出资

公司应当向股东签发出资证明书, 出资证明书对于股东的身份具有证明作用, 但这只是一种权利证明性文件, 不具有权利创设的意义。此外, 公司法允许股东认缴后在一定期限内完成出资, 未实际出资并不影响股东资格的取得。

(四) 被记载于股东名册

股东名册对于股东的资格具有确认作用, 在名册变更前, 公司以股东名册的记载为依据认定股东。在册股东依此享有股东权利, 承担股东义务。与上述出资证明书一样, 股东名册也只是证权性文件, 外观与实质并不一定相同, 同样基于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的规定, 股东名册对于股东资格认定并不具有绝对的效力。

(五) 享有法律规定的股东权利

成为股东的好处就在于可以享有股东权利, 按照逻辑顺序, 是先成为股东再享有股东权利, 股东资格和股东权利是因和果的关系, 因此我们不能将此逻辑顺序导致, 说先有果再有因③。此外现实中往往存在小股东受排挤而股东权利受到剥夺的情况, 他们虽不享有权利, 但又确实是股东。因此, 实际享有股东权利并不足以认定股东资格。

三、股东的实质

股东的实质在于两点, 其一, 持有公司股份;其二, 享有权利承担义务, 即对公司的一种权利义务关系, 简言之, 即股权。这点从《司法解释三》的条文可以看出。第23条规定:“当事人之间对于股权归属发生争议, 一方请求人民法院确认其享有股权的应当证明以下事实之一: (一) 已经依法向公司出资或者认缴出资 (二) 已经受让或者以其他形式继受公司股权”第24条规定:“当事人依法履行出资义务或者依法继受取得股权后, 公司未根据公司法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条的规定签发出资证明书、记载于股东名册并办理公司登记机关登记, 当事人请求公司履行上述义务的, 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因为依法履行出资义务或依法继受则等同于取得了股权, 且依法履行出资义务或依法继受能使股东名册、工商登记等证明性文件变更登记, 说明股权是使得股东名册、工商登记等变更的条件。且享有股权须具有个默认的前提条件, 即持有公司股份。因此可以看出, 股东的实质在于享有股权。

四、股东资格的认定标准

现在回到股东资格认定的话题上来, 在股东资格的认定上, 基于商法公示主义原则和其他一些交易习惯上的原因, 还是应当内外有别。

对内认定标准实际上前面的论述已经提出了一个较为明确的标准, 既然股东的实质就在于持有股份并享有股权, 那么只要符合这个条件, 就可以认定为股东。如把此标准引入“名义股东”与“实际股东”的情形进行分析, “实际股东”并不持有股份, 也不享有股权, 因此无法认定为股东, 或许有人会提出, “实际股东”享有股权, 在此我们应当清晰的是“实际股东”确实享有很多权利, 但是此权利的享有是基于他与“名义股东”间的协议, 此种权利只是一种合同之债权, 而并非公司法上的股权。

对外往往根据商法的外观主义原则, 以交易当事人行为的外观为准而认定行为所产生法律效果, 只要能够识别为典型的权利或者意思表现形式, 即使该权利或者意思表示形式与真是的权利或者意思状况不相符合, 法律仍然要以权利或者意思的表现形式还作为推定权利或意思的基础, 从而保护交易安全④。对于股东资格的认定则依据工商登记、公司章程、股东名册这三者。若记载一致, 就以书面记载确定股东资格;若不一致, 则应当按照三者公开的程度以及公信力来确定效力的高低, 工商登记具有国家的公信力, 因此效力应当最高, 除此之外公司章程对外公开度高于股东名册, 因此公司章程效力次之, 最后还可以根据股东名册来认定股东资格。讨论至此,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公司股东资格的取得始于股权的取得, 即依法出资或认缴出资;依法转让或依法继受。对于股东资格的认定则应当内外有别, 对内来说, 应当依照实质, 即谁持股并取得了公司的股权, 谁就是股东。但是对外为了保证交易安全, 只能以形式为判定标准, 应当以工商登记、公司章程、股东名册上的记载来判断股东资格。

参考文献

[1]沈贵明.股东资格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年版.

[2]周友苏.试析股东资格认定中的若干法律问题.法学, 2006年第12期.

[3]范健.股东资格认定的判断标准.南京大学法律评论, 2006年秋季号.

论出资瑕疵股东的资格认定 篇8

一、一般出资瑕疵情形股东资格认定

未足额缴纳出资且未缴纳部分占应缴纳数额的比例较小,属于一般的出资瑕疵,因此不应涉及否定公司法人格问题,且危害程度较小,笔者认为,如果在形式要件上有工商登记或股东名册记载或公司章程有记载等事项,且出资瑕疵的股东及时有效地采取补救措施,笔者认为应当赋予其股东资格。

二、严重出资瑕疵情形股东资格认定

在此种情况下,由于出资瑕疵股东严重的违法行为,不仅对公司造成实质性伤害,而且伤害了具有人合性性质的合作者,出资者不仅要承担民事责任,而且可能还要承担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最终会导致公司法上的人格否认,对此将会揭开公司面纱要求出资者承担无限责任,这与公司中股东承担有限责任相悖离,所以在此种情形下是否应当赋予股东资格,国内学界尚无定论。目前我国对严重的出资瑕疵主要有 3 种不同学说:(1)否定股东资格说此说认为,股东出资的严重瑕疵行为(如根本未出资或未按时出资)将导致其股东地位的丧失。股东最根本义务在于出资,只有履行了出资义务,才能够获得股东的身份和资格,如果其没有履行出资义务,就没有股东资格。设立公司的目的在于经营,股东合作的基础在资本,立法者要求股东向公司出资的目的在于确保公司资本的确定真实,从而尽可能地维护交易安全。这种理解符合《公司法》的立法本意和原则。(2)肯定股东资格说。此说认为,违反出资义务的公司股东仅承担违约责任,而其股东资格不因未出资而被否定。相关法律依据为《公司法》第 25 条和《中外合资企业法》、《中外合作企业法》有关分期出资的规定,均采用授权资本制,必然存在股东在未能出资或未能全部出资之前即取得合资公司股东资格的情形,这就与出资取得股东资格的观点相矛盾。《企业年度检验办法》中也未否定出资瑕疵股东的资格。根据上述条款,出资瑕疵股东仍能保有其股东资格,但是应当承担补交出资的义务和违约责任。(3)有限资格说。此说是对肯定说和否定说的折衷处理。这种观点认为,对未出资股东资格的取得不应以实际出资为必要条件,股东只要在公司章程载明和在工商机关登记就取得了股东资格,且这种取得具有公示力和公信力,对此应予以肯定和维持。但是这种股东又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股东,其享有的权利要受到很大的限制。股权是作为股东转让出资财产所有权的对价的民事权利,无对价即无权利,这是民商法的常识,也是限制未出资股东之股权的法理基础。

笔者赞成否定说。无论是法定资本制还是授权资本制,股东出资是公司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司对外承担责任和维持运营的保障。股东出资是法定义务,即便这种义务可以分期履行,但始终必须履行。股东不出资或出资不足,构成了对股东和公司利益的双重侵害,是守约股东无法容忍的,势必影响至公司的存在和运营。一部良好的法律,是最大限度地解决纠纷,维护交易安全和社会稳定,而不是相反。所以笔者认为,瑕疵出资股东经催告仍不缴清出资的,应当视同为自动退出公司,丧失股东资格,守约股东可通过合意和一定的程序将违约股东除名,申请变更股权结构。

不出资,我们也归结到严重出资瑕疵情形下,不出资从主观上分为不能出资和不愿出资,不能出资指的是在出资协议中约定应当出资,但由于非主观方面的原因导致出资不能,如出资人遇到不可抗力或破产等,使其丧失出资的能力。不能出资情形下一般不能取得股东资格,除非恢复了出资能力并实际缴纳出资。不愿出资是指由于出资人主观方面的原因故意不出资,在此种情形下,可以推定出资人有出资能力,只是其不愿出资。从保护交易秩序,维护公司以及第三人合法利益的角度考虑,如果股东名册或公司章程或工商登记中已有记载,经催缴仍不出资,股东可以协议转让出资或退出公司,否则应给予出资人的股东资格肯定认定,同时公司可以责令其补缴,其他发起人对补缴部分承担连带责任。

在实务中,不出资但拥有股东资格的情况普遍存在。除合法的继受股东外,典型的表现形式是挂名股东。挂名股东又称名义股东,是指具备股东的形式特征并实际享有股东权利,但未实际出资的股东。挂名股东在私营企业中普遍存在,挂名股东名下的股权主要来自于实际出资股东的赠与,对外名义上是股东,但无需承担任何实际出资的义务。在认定挂名股东资格时,原则上承认挂名股份持有者的股东资格。在对内关系上,挂名者与被挂者之间存在契约关系,在工商登记资料中显示的股东应当然取得股东资格,其与实际出资人之间就出资而引发的问题属于内部之间的关系。如果其名下出资未实际缴足,挂名股东应负补足出资义务,实际出资人承担连带责任。对外而言,挂名股东是注册股东,与实际出资的股东没什么差别,其不能以股权系赠与或内部契约关系为由主张免除作为股东应履行的责任。

三、不履行出资义务的出资瑕疵和不适当履行出资义务的出资瑕疵

不适当的形式,或为不当的行为,如实物出资、土地使用权出资、工业产权和非专利技术出资,在计量上、价格上出现评估误差,现金出资出现误差等,或延迟出资、给付物的品质不符合求,这些属于一般的出资瑕疵,我们认为不影响股东资格的获得。虚假出资、抽逃出资股东一般符合作为股东的形式要件,而且完成了登记程序,形成对外公示效力,应当认定其为公司股东,并要求该股东补足瑕疵。如果股东未在规定时限内补缴出资,应否定其股东资格,可通过在公司章程中约定,如果虚假出资股东、抽逃出资股东在规定期限内经催缴仍不出资的,公司可以解除其股东资格。

“挂名”股东股东资格的确认 篇9

一、出资证明书的法律效力

出资证明书是有限责任公司向股东签发的股东资格证明,其作用是表明股东履行了出资义务,是行使股东权利的凭证。出资证明书具有证明股东资格的效力,证明股东已向公司出资,本身并无设权效力。只要股东持有出资证明书就应当认定其已合法出资,但不能仅以出资证明书认定具有股东资格。持有出资证明书不是认定股东资格的必要条件,没有出资证明书的实际出资人也可能被认定为股东。因此,出资证明书在认定股东资格时无决定性效力。

二、公司章程记载的法律效力

公司章程记载了公司的主要事项,在公司成立时提交公司登记机关备案,股权变动时要变更公司章程并申请变更登记,因此,公司章程不仅表明了出资者向公司出资,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公示的作用,公司章程记载的规定出资情况对股东资格和股权确认具有决定性的效力,但并不是唯一效力,虽然公司章程中没有记载,但已经实际出资并以股东身份行使股东权利的,也可以认定其具有股东资格。

三、股东名册的法律效力

股东名册作为公司的内部文件,其效力及于公司和股东之间。一般情况下,公司只对在册的股东履行义务。但如果公司没有股东名册,股东名册未记载或记载错误,此时就要结合其他证据来确定股东资格。

四、股权工商登记的法律效力

工商登记机关对股权的登记只是一种宣示性登记,只要投资人认购出资或股份后,投资人就可以向公司主张其股权。公司未到工商机关进行登记,股东的权利只能向公司主张而不能对抗以工商登记为依据而主张权利的第三人。作为对抗证据的公司登记机关的登记文件,虽然不是股东资格的效力证据,但是具有对抗第三人的效力。

作者

公司股东资格问题小结 篇10

一、自然人

(一)党政机关

1、公务员

《公务员法》第53条第14款规定,“公务员必须遵守纪律,不得从事或者参与营利性活动,在企业或者其他营利性组织中兼任职务”。因此,国家公务员是不可以投资公司成为股东的。虽然公务员不能因个人营利目的担任企业董事、监事、经理,但是可以根据上级的决定,到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包括担任董事、监事、经理职务)。【百润股份公务员持股转给其老公,科士达转让给实际控制人弟弟等案例。】

2、党政机关的干部和职工

根据《关于严禁党政机关和党政干部经商、办企业的决定》以及《关于进一步制止党政机关和党政干部经商、办企业的规定》,国家机关法人的干部和职工,除中央书记处、国务院特殊批准的以外,一律不准经商、办企业。因此,国家机关法人的干部和职工不得投资公司成为股东。《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第二条规定,禁止私自从事营利性活动,不准个人或者借他人名义经商、办企业。

3、处级以上领导干部配偶、子女

根据中央纪委《关于“不准在领导干部管辖的业务范围内个人从事可能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的经商办企业活动”的解释》(中纪发[2000]4号)、《关于省、地两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配偶、子女个人经商办企业的具体规定(执行)》(中纪发[2001]2号)和各地市纪委《关于区、县党政机关局级领导干部的配偶、子女不准在领导干部管辖的业务范围内投资兴办可能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的企业。

4、县以上党和国家机关退(离)休干部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县以上党和国家机关退(离)休干部经商办企业问题的若干规定》明确禁止县级以上党和国家机关退的(离)休干部,不得兴办商业性企业。因此,县级以上党和国家机关的退(离)休干部是不可以投资公司成为股东的。

5、国有企业领导人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第5条规定,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不得有利用职权谋取私利以及损害本企业利益的下列行为:(1)个人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和有偿中介活动,或者在本企业的同类经营企业、关联企业和与本企业有业务关系的企业投资入股;

6、国企领导人配偶、子女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第6条规定,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配偶、子女及其他特定关系人,在本企业的关联企业、与本企业有业务关系的企业投资入股。

7、现役军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第127条规定,军人不得经商,不得从事本职以外的其他职业和传销、有偿中介活动,不得参与以营利为目的的文艺演出、商业广告、企业形象代言和教学活动,不得利用工作时间和办公设备从事证券交易、购买彩票,不得擅自提供军人肖像用于制作商品。《中国人民解放军纪律条令》第3章第3节27条:参与经商或者偷税漏税,情节较轻的,给予警告、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记过、记大过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降职(级)、降衔(级)、撤职、取消士官资格处分。

8、银行工作人员

目前没有统一的明文规定禁止银行工作人员投资其他企业,但各商业银行对其员工都有不同程度的限制性规定。目前银监会正在征求意见制定相关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职业行为指引(征求意见稿)》第十条,坚持以客户和所在银行(公司)利益为重。当发生利益冲突时,应申请回避,或向管理层、利益相关人充分披露利益冲突信息,以保障业务处理的公平合理。从业人员如果与客户有亲属关系,批准贷款时应回避;不得在其他公司兼职(本行或本公司委派的除外)或从事第二职业;不得在工作时间炒股票;不得在所在银行(公司)外参与经营性或营利性活动。

9、在职教师

我国《教师法》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没有规定教师不可以做股东。教师也不是公务员,他们只是有些待遇按照公务员或者不低于公务员对待。所以,他们可以投资做股东。但是,不可以做公司的职员,也不可以利用教师的权利为自己或他人谋利益。

(二)其他情形

1、职工持股会

2000年7月6日,民政部民办函[2000]110号《关于暂停对企业内部职工持股会进行社会团体法人登记的函》中特别规定,“由于职工持股会属于单位内部团体,不应再由民政部门登记管理,各地民政部暂不对企业内部职工持股会进行社团法人登记;此前已登记的职工持股会在这次社团清理中暂不换发社团法人证书”。据此,职工持股会不具有社团法人的主体资格,其作为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缺乏法律依据。2000年12月11日,中国证监会亦在其《复函》中指出:“职工持股会不能成为公司的股东。”

2、国有企业职工

《关于规范国有企业职工持股、投资的意见》规定,(3)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鼓励辅业企业的职工持有改制企业股权,但国有企业主业企业的职工不得持有辅业企业股权。国有大型企业改制,要着眼于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满足企业发展资金需求、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竞争力,择优选取投资者,职工持股不得处于控股地位。(4)严格控制职工持股企业范围。职工入股原则限于持有本企业股权。国有企业集团公司及其各级子企业改制,经国资监管机构或集团公司批准,职工可投资参与本企业改制,确有必要的,也可持有上一级改制企业股权,但不得直接或间接持有本企业所出资各级子企业、参股企业及本集团公司所出资其他企业股权。科研、设计、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人员确因特殊情况需要持有子企业股权的,须经同级国资监管机构批准,且不得作为该子企业的国有股东代表。

3、未成年人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于2007年6月25日《关于未成年人能否成为公司股东的答复》(工商企字131号):《公司法》对未成年人能否成为公司股东没有作出限制性规定。因此,未成年人可以成为公司股东,其股东权利可以由法定代理人代为行使。”但是要注意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不得担任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4、家庭成员

家庭成员尤其是夫妻共同设立公司由于涉及到财产的独立性问题,存在公司性质模糊(可能是一人公司)及权利处置(夫妻离婚后的股权分置)的问题。家庭成员共同出资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必须以各自拥有的财产作为注册资本,并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登记时需提交财产分割的书面证明或者协议。

二、法人

1、分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可以对公司制企业、集团所有制企业投资,但其所设立的分公司不能对外投资。

2、一人公司

一人有限公司原则上可以成为公司的股东;自然人只能投资设立一个一人有限公司,而且该一人有限公司不能投资设立新的一人有限公司。

3、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原则上不能成为非金融机构的股东,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如司法判决或抵押质押等不属于主动投资行为。

4、被吊销营业执照的公司

拟上市股东被吊销营业执照,但其法人资格并未就此消亡,营业执照的吊销只说明其丧失了经营资格,其法人资格依旧存在,因此不影响其对股份的持有。但因为营业执照被吊销,可能存在法人资格丧失的风险,由此导致股权的不确定性。因此拟上市鉴于股权的稳定性考虑,若出现被吊销营业执照的法人股东,还是建议转给他人。

5、非营利性非企业法人 总体上来说,机关法人、社会团体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等非企业法人都可以投资设立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外商投资企业等。但是一般来说,国家政府性质的非盈利性的非企业法人不具备股权投资的主体资格。

6、基金公司

基金会可以成为公司的股东。

7、个人独资企业

个人独资企业可以作为有限公司的股东,并可设立分支机构。不得投资设立非公司企业法人。

8、外商投资企业

出资额已缴足、已经完成原审批、已经项目开始缴纳企业所得税的外商投资企业可以作为发起人。

三、合伙企业

1、合伙企业

合伙企业可以作为有限公司的股东,并可以设立分支机构。

2、中介机构

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律师事务所不得设立公司。《公司登记管理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1条规定,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机构不得作为资产主体向其他行业投资设立公司。

四、国有资产

1、事业单位

《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第29条规定,各部门行政单位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不得将国有资产用于对外投资。其他事业单位应当严格控制对外投资,不得利用国家财政拨款、上级补助资金和维持事业正常发展的资产对外投资。

2、高校

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积极发展、规范管理高校科技产业的指导意见》(教科发[2005]2号文),该文对部属高校做出了如下规定:高校除对高校资产公司进行投资外,不得再以事业单位法人的身份对外进行投资。

3、社会团体法人

《民政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社会团体开展经营活动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开展经营活动的社会团体,必须具有社团法人资格。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社会团体,不得开展经营活动。社会团体开展经营活动,可以投资设立企业法人,也可以设立非法人的经营机构,但不得以社会团体自身的名义进行经营活动。社会团体从事经营活动,必须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并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营业执照》。

4、村民委员会

“挂名”股东股东资格的确认 篇11

关键词:股东资格;公司章程;工商登记;出资

一、问题的引入

2004年3月,原告吴某与被告吴某新、吴某平、张某华及陆某伟、徐某春六人协商共同设立三协公司;后原告分三次共出资17万元。2004年8月10日,六位出资人签字确认了各自认缴的出资额。2004年8月23日,吴某新召集其余五名股东召开首次股东会议,该次会议确认了各股东的投资额,制定了公司章程等事项。2004年10月10日,三协公司经核准领取法人营业执照,该公司章程及工商登记载明股东为吴某新、吴某平、张某华,法定代表人为吴某新。从2004年8月23日起至2006年5月21日止,三协公司共召开9次股东会议,原告亦多次参加股东会议并参与公司议事。原告诉称,其投入了入股款但却未被登记为公司股东,未享有股东权利,故诉至法院,请求法院判令被告连带退还原告17万元入股款。

一审法院审理后认为,三协公司虽然登记股东为三人,但实质是由六名股东出资成立,出资人的出资份额具体明确,公司章程及工商登记虽未记载原告的名字,但是在公司成立前后,原告均以股东身份参加股东会议,应为该公司的隐名股东。根据公司资本维持原则,股东在公司登记后,不得抽回出资,同时原告亦未提供证据证实其他股东侵犯其股东权利,故原告要求被告连带退还其17万元出资的诉讼请求不能成立,据此,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宣判后,原告吴某不服,向二审法院提出上诉。认为其在公司核准领取法人营业执照前交纳了投资款17万元,但公司章程、登记档案只有三名股东,上诉人并不是股东身份,所以该17万元投资不是其出资,是登记的三股东中有人未经上诉人同意,占用了上诉人的投资款投入公司作为其出资,故原审判决错误。二审法院审理后认为,吴迅虽未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为股东,但其一直以股东身份参加股东会议,行使股东权利,其应为三协公司的隐名股东。根据公司法有关规定,股东在公司登记后不得抽回出资,故上诉人的上诉理由不能成立,原审法院判决正确,应予维持。

二、股东资格概述

股东资格是指民事主体作为公司股东的一种身份和地位,是其享有股东权利和承担股东义务的基础。股东资格的取得有原始取得和继受取得。原始取得是指基于认缴出资而取得,包括公司设立时的认缴出资和公司增资时的认缴出资;继受取得是指基于股权的流转而取得,包括赠与、转让、继承以及公司合并等。股东资格认定是指依据一定的法律法规和事实对股东资格进行的司法和仲裁认定。公司股东应包括如下几个特征:①在公司章程中登记为股东,并在章程上签名或盖章;②有实际出资;③在工商登记中被记载为股东;④有出资证明书;⑤股东名册中有记载;⑥享有股东权利即享有资产收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的权利。

三、我国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认定的标准

关于股东资格的认定有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之分,实质要件就是指股东要有实际出资、有出资证明书和履行股东实际权利。而形式要件则指公司章程记载、工商登记、股东名册、股东协议等,当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统一时,就不存在股东资格认定的问题,但是当二者不统一时就会出现股东资格认定的问题。那么每一个要件对股东资格的认定的效力如何以及实际享有股东权利对股东资格的认定的效力如何,下面将一一论述。

(一)公司章程

公司章程是由设立公司的股东制定并对公司、股东、公司经营管理人员具有约束力的调整公司内部组织关系和经营行为的自治规则。《公司法》第二十五条对公司章程的内容作了明确规定。公司章程是公司的小宪章,章程具有对内和对外的效力,对内用来约束公司和股东,对外具有公示的效力。股东在公司章程上签名或盖章表明其有成为公司股东的真实意思表示,对内是确认其权利义务的根据,对外是交易相对人用来判断的依据。由此可见,公司章程对股东资格的认定具有决定性的效力,也就是说只要在公司章程中被记载为股东,就具备了成为股东的形式要件,除非与其他股东的资格特征相矛盾并经法院依法否定。但是对这一要件我们也不能进行绝对化的理解。

(二)工商登记

公司法规定,公司应当将股东的姓名、名称以及出资额等向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进行变更登记,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的第三人。公司登记行为是一种证权性登记,登記行为并没有创设股东资格,其目的在于对进入市场的主体进行表面审查,减少市场交易风险,保障市场交易秩序。对内工商登记仅具有权利推定力的作用,即记载于登记簿的名单可以被推定为具有股东资格,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列入登记簿的就不具有股东资格。对外工商登记具有公信力,即使登记具有瑕疵,善意的第三人也可以依据工商登记的名单要求公司或者登记的股东承担责任。因此,工商登记并不是认定股东资格的必要条件,但是其具有优先的效力。

(三)股东名册

股东名册是记载股东名称及其出资等相关法律事项的簿册。《公司法》第三十二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应当置备股东名册,记载下列事项: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及住所;股东的出资额;出资证明书编号。记载于股东名册的股东,可以依股东名册主张行使股东权利。公司应当将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向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办理变更登记。未经登记或者变更登记的,不得对抗第三人”。由此可以看出股东名册不具有设权效力,也不具有确定力,可以主动修正,也可以申请修正,其仅具有权利推定力的效力。根据股东名册的记载通常可以推定被记载人具有股东资格。股东名册是公司出具的股权证明形式,容易具有随意性,现实中很多公司都没有股东名册。因此没有记载于股东名册的股东并不当然不具有股东资格,另外由于法律并未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名册需要进行公示,所以我们认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名册并不需要公示,因为它不像工商登记一样具有公示力和公信力。因此股东名册仅具有确定股东与公司之间内部关系的形式效力,并不能用来直接确定股东资格。

(四)股东协议

股东协议是投资人签订的关于公司出资、出资比例、出资方式、利益分配、公司人员任命以及风险负担、经营管理方式、清算和终止等股东权利义务的协议。股东协议是就公司成立所涉及的问题达成的合意,是公司成立的前提条件,是当事人在平等、自愿协商的基础上签订的,是当事人真实意思的表现,具有合同的效力。股东协议具有对内的效力,如果股东不按协议规定履行出资义务,其他股东有权要求其补足出资,并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但是股东协议不具有对外的效力,公司以外的第三人很难了解到协议的内容。所以在认定股东资格时,股东协议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

(五)实际出资

出资是指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对公司投入资本,理论上认为,出资与取得公司股东资格并没有必然的联系。①实际出资人并不必然成为公司股东,获得股东资格必须以公司实际成立为前提。即使出资人实际出资,但没有签署公司章程,没有在工商部门登记,没有行使过股东的任何权利,根据民法的意思表示主义原则和商法的外观主义原则不能认定为其就是股东。②没有实际出资的人也可能成为公司的股东,他人可以通过继承、赠与等方式取得股东资格,因强制执行股权取得股东资格时,也没有出资。因此不论是在实践中还是在理论中,实际出资都不能成为单独认定公司股东资格的标准,它需要结合其他要件来认定股东资格,可见,实际出资是认定股东资格的一个重要要件,但不是单独的要件。

(六)出资证明书

出资证明书是在公司进行工商登记后向股东签发的出资证明。一般认为,出资证明书只是一种物权性凭证,不具有创设性的效力,它的功能主要是证明股东已经真实的出资。出资者实际出资后,只要公司登记批准成立,出资者就具有股东资格,公司就应当向出资者签发出资证明书。但是我国公司法没有规定股东转让股权后要更改出资证明书,因此实践中会存在出资证明书中记载的股东与实际的股东不一致的情况。所以我们不能仅凭出资证明书的记载来认定股东资格,也不能因为出资证明书中没有记载就否认股东资格,出资证明书只是认定股东资格的初步证明,仅具有辅助性的作用,并没有决定性的效力。

(七)实际享有股东权利

实际享有股东权利是指股东依据其股东身份而享有的对其权利的支配,它是取得股东资格的结果而不是取得股东资格的原因或条件。因此可以得出享有股东权利并不意味享有公司的股东资格。但是因为有限责任公司具有很强的人合性,所以应尊重公司和其他的意愿,如果公司和其他股东认为其具有股东资格,则可以推定实际享有股东权利是认定股东资格的一个依据,而且在涉及到第三人时可以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为了维护公司的稳定发展,当事人实际享有权利就尽量认定其具有股东资格。如果否认其股东资格,必然会导致其在公司中作出的行为无效,使许多已经确定的公司法律关系发生改变,会影响交易的安全和社会秩序。因此权衡各方面的利益,对实际享有股东权利的当事人应赋予其股东资格,但应要求其补全相关的手续。在公司章程记载前和工商登记前,仅认为其可以取得股东资格,可以享受股东权利,但不能对抗第三人。在实践中有的公司不召开股东会、不分配利润、不当剥夺和限制股东权利,使得很多股东没有实际享有股东权利,依此说明不能实际享有股东权利并不能否认其股东资格。因此实际享有股东权利不能成为认定股东资格的必备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其具有辅助的作用。

四、小结

综上所述,在认定股东资格时,所应具备的这些标准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质要件,即实际出资、出资证明书和实际享有股东权利。实质要件的功能是对内的,在于确定股东之间的权利义务。另一类是形式要件,即公司章程记载、工商登记、股东名册和股东协议。形式要件的功能主要是对外的,能够使交易相对人比较容易的判断和辨识,在與公司以外的第三人发生争议时,形式要件对股东资格的认定具有比实质要件更强的作用。但由于这些要件都各有其设置的目的和独特的功能,因此在涉及不同的争议当事人时, 应各自发挥不同的作用。在认定股东资格时,应综合考虑各要件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洪华.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的认定[J]. 暨南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8).

[2]刘丽娜,付燎原. 论工商登记、股东名册与股东资格认定关系—以有限责任公司为考察视角[J].商品与质量,2012(5).

[3]郑丽平.论我国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的认定[D].中国政法大学,2011.

[4]应飞.论股东资格认定[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3(12).

[5]王艺潼,何永泽.论股东资格认定标准[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6).

[6]范健.论股东资格认定的判断标准[J].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6.

[7]吴晶宇.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认定初探[J].经济师,2008(9).

作者简介:

上一篇:中级经济法考试题库下一篇:社区双述双评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