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银行业面临的转型与发展

2024-08-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传统银行业面临的转型与发展(共10篇)

传统银行业面临的转型与发展 篇1

余额宝推出以来互联网金融似乎来势汹汹,大家都在担心,有一天互联网会革了银行的命,是不是以后就没有业务了!这个问题银监会创新监管会主任王秀云给出我们答案,现在来说维持过早,余额宝这样的业务并不是太复杂的业务,大部分银行家都有实力,也有能力做这样的事情,只不过是因为我们的监管并没有展开当前情况下物理的网点,监管和合规的经营仍然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们说狼来了现在还是为时过早现在金融业态再一次给我们金融从业者提出新的挑战,业带来了新的思考!

目前银行业面临的主题是转型与发展,这个是非常复杂,也是当前迫切讨论的题目,转型和创新,这个是经济体制改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需要,也是银行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最近一段时期以来金融市场发生一系列的事件非金融支付的发展,以及货币市场短期的流动性紧,宏观经济的调整,使我们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存量改革,流程创造,加快技术创新,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创新和技术改革,以及商业银行流程的再造,网络银行的创新,怎么推动银行业的转型升级!随着宽带传输,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这样的新的特征的出现,互联网进入新的时代,这个新时代正在快速的改变人类社会的传统,也给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带来的很大的冲击。一个是互联网新时代给银行客户带来很多便利的同时,客户也对银行的服务,或者对金融的服务,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很重要的要求就是要实现原来必须去银行办的业务,现在可以随时随地去办,原来必须由银行柜员替他办的,现在他可以自助办理,原来必须在银行上班的时间办理的,现在可以拓展到24小时,随时,随心,随地的金融服务,这样的要求对我们的传统的银行业,网点柜员为核心,传统的银行金融模式,必然带来很大的冲击。

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正在快速向金融业挺进,这也给传统的商业银行带来的很大的影响,刚刚人民银行授予新浪支付科技公司249张支付的牌照,第三方支付,特别是阿里巴巴的模式,他们以平台加大数据,加综合服务的模式,正在迅速的突破传统行业的壁垒。正在用新的高效率的经营模式给传统的,包括商业,包括金融在内的传统的行业,带来深刻的影响,这些都是传统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国的银行业必须加以高度关注的,不仅来自于银行业同业之间的竞争,来自于客户提出新的需求,也来自于新的互联网金融的挑战,需要银行从业者的高度关注。

中国银行认为互联网新时代,所提供的互联网的平台一定是为了银行发展的重要领域,不管叫互联网金融,还是网络银行,店商银行,总之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通过互联网的金融来提供原来传统的银行根本没有办法提供的业务,来改进传统银行根本没有办法满足的服务,这个是必然的要求。

首先、要研究互联网新时代技术的特点,以科技为引领,改造传统的银行业,作为银行提出,要打造智慧银行,打造智慧银行下面的网络银行,要做这些必然有很大的挑战,因为传统的银行也是应用科技,现在金融是高科技的金融传统上银行的科技应用主要是交易的处理,应用的技术主要是封闭式的平台,银行开发出产品以后卖给客户,新的网络,往往用的都是开放式的平台,是和传统的银行是不一样的!

其次、传统银行原来更多注重交易环节的处理,及时准确把资金到位就算完成任务了,而网络公司用平台大数据把双方的信息都归集,信息进行深加工,取得更多的有用的价值,了解客户,了解产品,了解市场,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开发产品一对一进行营销,进行产品的设计,这个都是我们传统的技术理念,技术架构和技术基础所不具备的,必须要加以改造。

同时也要改进用户界面,用新的技术成果,比如自然界面,移动支付,各种终端,要解决入口的问题,通过多样化的便捷的各种入口来吸引客户到这个地方来,银行即使这样去做的话依然面对很多的挑战,很大的挑战就是当今我们平台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投入,大规模的投入。另一个原因是现在的技术并不是很稳定的,替代率很多!我们现在认为很好的,很有发展的前景的技术,一个新的技术出来以后马上就把它就替代了。还有网络金融,正处在新的起步阶段,并没有稳定的成功的模式,所以这个模式还是在探讨的过程中的!怎么去做好规划,怎么依托传统银行独有的优势做好网络银行,对目前的银行业来讲充满挑战。所以不是简单的搞店商,搞一个平台,而是要依托银行已经有的风险管理的专业知识,已经有的良好信用基础,和已经具备的客户的关系,特别是大中小微综合服务的客户关系,来拓展新的领域,像网络金融推进。我们也认为网络银行的建设,不是简单的技术的应用,它是需要银行有全新的思维,要有新的体制机制应对它,技术的革命,推动我们产品流程的改革,组织架构的调整,企业文化的重塑,一块来推动才能适应这个要求。

另外我们认为这里风险控制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这个风险不仅仅来自于可能它的投入产出是很大不确定因素,有可能投了很大,最后可能收不回来。

传统银行业面临的转型与发展 篇2

1 经济转型对中医药提出的挑战

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的提高都对养生保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国内市场对中医药需求旺盛,经济转型为中医药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对中医药行业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1. 1 民众不断高涨的传统医药养生、保健需求与中医药供给不匹配的矛盾

我国的经济结构已经发生明显的变化,2014 年消费在GDP中占据50. 2% ,人均收入已经达到7800 美元,经济转型已经初见成效。我国是人口大国,消费市场巨大,卫生总费用及人均卫生费用均以每年10% 的速度增加。消费升级直接带动了人们对医疗保健品需求的提升,民众从吃药看病等较为低端的需求,转向保健、保养、美容等较为高端的需要。但是传统中医药为居民提供的中医药消费品的品种、药剂极其有限,炮制方法陈旧,携带、服用方式、味感都弱于西医,虽然很多人相信中医药在治疗、保健方面的作用,但快捷的生活节奏使很多人放弃了对中医药的选择。

1. 2 西医药迅猛发展的压制与中医药发展缓慢的矛盾

西医药产品不断创新,发展迅猛,挤占了中医药的生存空间,中医药发展缓慢,使中西医发展严重失衡。近年来,国内进口西药快速增加,医院为了追求利润大量进口西药。中医药由于服用量大且不够方便,创新产品有限,使用量被西药挤占。

1. 3 产业急剧壮大与产品相对匮乏的矛盾

中医药市场面临巨大的市场需求,产业规模也急剧壮大,但是,企业在享受了利润的同时,却没有重视产品的研发和创新,产品品种相对匮乏。中药饮片市场多为中小企业,由于规模有限,厂商竞争激列,利润都只有10% 左右,大多数企业采用作坊式制造,质量堪忧。由于价格较低,对优势品种形成冲击,正规企业则面临着运营成本高、利润薄的尴尬局面,在国内和国外市场都缺乏竞争力。

1. 4 中医培养批量化与中医人才短缺的矛盾

中医教育主要有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两种模式。学校教育开始于20 世纪中叶,在中医药中专、大专和本科教育的同时,又扩展第二学位教育、成人教育、网络教育等。至此,我国已经形成中医药教育多层次、多规格的教育结构。20 世纪末,我国出台了 《做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决定》,开始了师承教育的新模式,但是师承教育中人才的知识和技能、中医药教育的组织、教学方式及传承内容均面临诸多问题,中医人才短缺的矛盾越发突出。

1. 5 互联网营销与产品非标准化的矛盾

互联网购物逐渐成为人们购物的主要方式。一方面中医药互联网营销市场空间极大; 另一方面中药产品标准化程度均较低,缺乏品牌产品,行业缺少旗舰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中药在互联网上的推广和使用。如中药饮片在市场上无序竞争,行业标准混乱,鱼龙混杂,相比于中成药生产,中药饮片的生产仍处于较为原始和不规范状态,严重制约了中药的互联网营销发展。

1. 6 国际竞争加剧

虽然中医药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使用,但是,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市场份额并不大,据统计,国际市场的中药及植物药销售额每年达300 亿美元以上。其中,日本汉方药占70% 以上,韩国汉方药约占10% ,而中国中药仅占5%的份额,其中的70% 还为廉价原料药材。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国际上很多大西药公司加大了中医药的研发投入,像辉瑞、瑞士诺华公司等,纷纷在华设立研发机构,抢占中医药市场。

2 新形势下中医药行业的选择

2. 1 联合上、下游企业,建立自身独特的服务平台

中医药行业发展要在现有基础上,整合资源,实现战略转型。打造新的平台,形成新的服务模式。比如老字号中药企业可以联合医疗机构,开创为工薪阶层治疗未病的平台。药店向养生会馆、中医院等业态拓展,为高端人群提供养生保健服务平台。利用互联网实现线上线下中医对接服务。

2. 2 发展标准化中药种植,积极挽救种质资源

目前中药材污染、造假现象严重,造成中医疗效负面作用较大。稀有种质开采殆尽,面临危机,必须对中药材进行拯救和行业管理。一是建立标准化种植基地,制定验收抽查标准,杜绝污染和假冒药材流入医疗市场。二是保护、培育稀有种质药材,建立相应的法律制度,对于私自开采、捕杀中药种质给予惩罚。

2. 3 创新中药品种,提升中药品的便捷性

中药一次服药量是西药的十几倍或几十倍,服用不便,且煎制费时费功,难以适应现代人的需求。创新中药品种和中药剂型是当前中药创新的主要方向。一是发展中药深加工产品。在培育中药材与配伍生加工的同时,大力发展单一中药的深加工产品,如 “极草5X冬虫夏草”纯粉片系等。二是创新中医药系列产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饮片、中药剂型进行改造升级,提升中药品携带、保存、服用的便捷性。

2. 4 探索中药创新模式,提升中医药的核心竞争力

加快中医药的协同创新。一是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产品创新链条。以为民众解决疾病为导向,实现中医药行业的组织再造。二是勇于打破壁垒,创建战略联合体,实现中医研究、中医院、药厂、互联网的链接。三是推进中医药行业的制度创新。以优化资源、产品创新为目的,制定中医药研发、评价、专利审批、商标注册等一系列有悖于西药的制度标准,为中医药发展清除壁垒。

2. 5 建设多元化中医人才培养模式,造就中医药专家队伍

要寻求多层次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探索形成新一代高水准中医药技术人才和专家队伍的教育手段,在高校批量化的教育模式中融入师承教育、继续教育。中医药继续教育是继承和发展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重要手段,是造就专业技术队伍建设的重要方法。师承教育注重承袭,但难免有失狭隘,在师承教育中导入

继承科学发展的现代教育内容,才可规模化、集成化地塑造未来健康的中医药队伍。

参考文献

[1]马启武.中医药产业发展态势分析[J].首都医药,2014(12):17.

[2]张桂珍.我国中医药行业发展的现状[J].内蒙古中医药,2012(10):123.

[3]王月,于海龙,郭利平.浅谈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点[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7):769.

[4]毕京峰,孙新华,李永志.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思考[J].中外医学研究,2015(17):153.

传统银行业面临的转型与发展 篇3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互联网金融以其独特的优势将对传统商业银行的竞争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在银行业长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包括改变银行传统盈利模式、调整业务结构、改变客户基础、改善服务水平、建立和引入新的信息管理系统等。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就多次提到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阿里巴巴主席马云豪言,将用互联网的思想和技术改变存贷模式,重建整个社会未来的金融体系。

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普及,大大推动了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功能业务非常丰富。最近几年,国内以招商银行和工商银行为首的网上银行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在国际上获得了众多奖项。其中最大的成就是实现了大数据集中,形成了数据评估中心和相关机制。在搭建一体化金融网络服务平台上,产品开发能力进一步加强,业务也实现了全能化,品种越来越丰富。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中国的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平台交易量、虚拟货币的发行和流通量越来越大,涉及的用户越来越多,第三方支付已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总额已经突破8万亿元,相比2011年的6万亿元,增长了32.4%。据权威机构发布数据显示,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互联网用户的数量已由1993年的2005人猛增至6.3亿人,移动智能终端出货量达2.1亿部,超过我国历年移动智能终端出货量的总和,2013年智能手机出货量占比已达67.48%,网上银行注册用户为5.7亿,全年交易额高达1066.97万亿元。

互联网金融的优势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与金融相结合的新兴领域。现在的互联网金融,主要是指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统一环境下的金融业务。与传统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有两大优势。

基于网络内外部平台的数据洞察能力。互联网金融可以通过网络社交网站或电子商务平台收集、获取各类金融相关的信息,得到许多个人或机构没有完全披露的信息。例如,腾讯、微信超过4亿实名制的客户形成了巨大的信息充分共享网络社区;阿里巴巴淘宝通过其先进庞大的电子商务平台,可以通过分析平台使用客户的交易流量、交易时间和交易习惯等对客户进行信用评级、风险评估、客户分类。在将来,通过互联网可以实时查看交易记录、评估个人信用等级、分析财产状况、消费习惯等等。这些优势是传统银行目前无法做到的。

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金融服务需求。在传统模式下,客户一般通过银行这个中介去完成借款的需求,无论是申请信用类贷款还是抵押类贷款,都需要借款人先去银行申请,并提供相关信用证明,资金用途说明等各种材料,还需上门拍照,写贷款申请资料,抵押贷款在审批后还需去房管中心登记,期间还需多次往返银行,耗时耗力,抵押率还不一定能达到客户的要求。另外,有很多人有许多剩余资金,却缺乏投资渠道,更多的是将钱存在银行,只能获取定期利息收入。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资金需求和投资人可以通过智能搜索引擎,获取大量供求信息。比如在陆金所和宜人贷,借款人只要输入需求关键词,搜索引擎便从海量信息中找到最能匹配用户需求的内容,各种产品特色一览无余,如果对某产品动心,只需简单提交个人信息,信贷员就会主动联系借款人。这种方式下,信息充分透明,定价完全竞争,效率得到提升,资金效益最大化。

传统银行如何在互联网金融的大潮下,体现自我,实现跨越发展提供平台化的创新服务,以互联网方式重构产品的创新体系和敏捷化的互联网营销能力。传统银行应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以高效率整合低效率,实现核心生产要素的重构,提升系统的整体效率,将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神融入到产品体系和服务中去,提升产品的快捷化程度和吸引力。

强化数据洞察能力,提升内外部数据与用户特征分析的个性化定制能力。随着国内信用机制和数据环境的日趋成熟,传统银行可以学习互联网金融的数据化风控模型,利用大数据丰富风险管控手段,提升在信贷业务开展过程中的风险控制能力,有效选择客户、识别风险、指导利率定价。

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客户中心意识。从产品至上到客户至上。商业银行需要转变其传统的产品至上观念,培养“开放、平等、创新”的互联网思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洞察客户需求、提升客户交互、创新产品/定价与服务,真正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模式转型。

传统行业转型成功的例子精选 篇4

诚品书店颠覆的是传统的书店卖书模式。在诚品书店,除了买书外,每一层还有无数的创意礼品店、特产店,甚至还有一些自由品牌和私人定制的服装店、时尚用品店,顶楼有画廊、互动空间,楼下有餐厅、咖啡馆、超市、鲜花店,但在布局上让人感觉以书店为主。

这种商业模式需要庞大的客户流量为依托,初期为培养流量,只做最有黏性但利润空间单薄的商品——图书。而当读书人都把诚品作为买书和读书的圣殿时,再恰如其分地引入符合读书人品味和诉求的其他创意服务和餐饮等增值服务,让这一客户群体感受到更好的一站式体验。

国内类似诚品书店的书店转型不少。但是品途网认为,大部分都得其形而未得其神。请注意一点:诚品书店更注重场景的融合。而不是简单的在书店卖咖啡、卖衣服等附加消费品。他们重视了“场景”的概念。

传统银行业面临的转型与发展 篇5

2017年8月22日,由山西省银行业协会和山西帆宇达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共同在太原市龙城国际饭店举办互联网环境下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实践与探索讲座,邀请了全国多家培训机构核心讲师杜老师和银行互联网金融与实战管理专家刘老师作了专题讲座。

参加人员有山西银监局有关处室人员,各会员单位分管领导、人力资源部、科技部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工作人员,有关媒体记者,会员单位50多家共200多人。

讲座针对互联网环境下商业银行在服务渠道、方式、产品销售及服务对象等方面,力图全面互联网化的具体实施中面临的困惑与挑战,提供了可借鉴性思路。

刘老师以“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的机遇和挑战”为主题,通过阐述“金融模式的突变,互联网金融的财富,野心家的挑战,互联网金融领航金融服务,传统金融的优劣势,面对互联网金融怎么办,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前景及明天的钱应该放在哪儿”这条主线,引领大家洞悉银行业改革发展前沿动态,汲取同业领先者的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精华,开阔视野,提升认识,增强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杜老师以“银行网点金管家实训”为主题,以“构建区域客户的一站式精准服务平台,打造全能团队的一整套经营管理模式”为主线,从“五个新”切入主题:即经济新常态引发客户结构转型,智能机具化引发人员结构转型,金融脱媒化引发网点结构转型,利率市场化引发盈利模式转型,互联网金融引发服务模式转型,并结合大量实际案例来讲解。

传统百货商店的转型发展路径论文 篇6

目前,百货商店直接面临的是电商的冲击,网上销售的蒸蒸日上靠的是直击百货商店的软肋以及不足,从而构成了竞争优势。那末,传统百货商店又该如何应答呢?

网上销售的优势:

一、开放式、全天候

因为电脑、网络的普及化,再加之iPhone,iPad等智能通信工具的广泛使用,使随时随地上网购物成为可能。由于互联网的互联互通性,人们可以利便地在任何1个零售网站购买自己爱好的物品,并且不受时空的限制。而传统百货商店每一天的经营时间则是有限的,上班1族常常难以抽出时间去逛商场,喜欢捉住点滴空闲购物的消费群,更是1般不去百货店。从市场营销的四C理论可以看出,便利性(Convenience)是网络零售的主要优势,也就是百货商店的劣势。

二、商品价格低

网上零售企业只需树立相干的网站而不要实店,因此能够减少可观的费用开支。而传统百货商店要有实体店面,人工、房租等运作本钱居高不下,造成其商品售价偏高,因此网上销售的低价对于于传统百货商店的冲击是巨大的。从市场营销的四C理论可以看出,本钱(Cost)是网络零售的主要优势。

三、商品品种多、个性化、交互性

通过因特网,人们可以利便地查询自己感兴致的商品,能够患上到商品的多方面信息。同时,网络还可进行个性化的商品设计,通过在线交换与顾客树立优良瓜葛,增添用户粘合度。而传统百货业经营范围常常遭到场地限制,商品品种显患上单1,难以为顾客量身定制,尽管商场也举行1些推行流动,但与网络零售相比,与顾客的互动交换不够。网络零售企业通过“微访谈”,“微调查”等网络互动,及时了解顾客需求,实时回答顾客发问,通过“网络抽奖”、“网络秒杀”等流动蕴蓄人气,增进销售。因而,沟通(Co妹妹unication)也是网络零售的主要优势。

百货商店转型发展的症结点

一、施行顾客战略,注重顾客占有率

所谓顾客战略是指通过对于顾客交流进程与交流瓜葛的分析评价,对于顾客进行准确分类,予以差别化营销,保持与顾客的.优良瓜葛,以寻求顾客终身价值的最大化。这就是百货商店转型发展在战略上的新思惟。

百货商店必需以保持顾客的重复购买以及交叉购买作为主要目标,因而,提高顾客虔诚度是营销的重中之重。寻求顾客质量而非顾客数量是百货商店以及电商竞争的症结。

二、科技引领转型,重视顾客体验以及客户服务

电商竞争击打的是百货商店的软肋,那末,百货商店面对于挑战就一样必需针对于电商的弱点予以还击。

强调以科技立异晋升服务体验。在店面中可以通过热度分析系统、摘机系统、客流计数系统记录店内客流的总数及散布、消费者对于产品的体验次数等,以便对于消费者的需求有更准确的分析,从而制订更精确的销售方案,使患上店面的经营水平逐步提高。

以顾客为中心,通过优质的客户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从而吸引顾客的“2次”乃至屡次消费,是百货业1贯的经营策略。但在新时代,除了了要做好1般意义上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还要凸起信息技术在整个运作进程中的利用。包含顾客需求分析、商品采购、物流配送、库存管理、销售管理以及客户瓜葛保护等方面。

比如在销售管理上,每一天的销售信息和从顾客那里搜集到的需求信息,都需要以最快的速度汇总到信息中心,通过信息系统分析顾客每一次购买商品的种类、消费偏好以及消费特性,再把信息传递到代理商或者出产商,用最快的效力出产出相符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并且在新产品上市的时候,向目标顾客发送新产品信息,推介新产品,以有效地增进新产品销售。

例如在CRM中,即客户瓜葛的管理中,就可以应用信息系统树立客户的详细档案,以加强与客户的瓜葛保护。只有具有先进的信息技术,才能知足百货店顾客服务的发展需求,晋升物流体系运营能力,施行精准配送、快速配送,晋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三、发展电子商务,线上线下调和发展

村镇银行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篇7

关键词:村镇银行,市场准入制度,同业竞争

一、引言

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 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 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主力军, 其设立和发展无疑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村镇银行发展的步伐加快, 理论界和实践部门对村镇银行的研究逐渐增多, 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意义的观点。

对于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具备的优势, 杨晓东、常文利 (2010) 认为村镇银行在运营方面具有与生俱来的优势, 以服务“三农”为初衷, 得到地方政府高度重视, 另外制度设计上产权明晰、机制灵活, 有助于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章芳芳 (2009) 认为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基金会、村镇银行各具特色, 村镇银行的主要优势在于能为农民、农业、农村经济提供更便利、更充分、更有效的金融服务。

对于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唐晓旺 (2008) 认为, 由于村镇银行组织创新能力不足、存在较高的市场风险和逆向选择等问题, 村镇银行在进行组织创新过程中要逐步建立创新扶持机制、可持续发展运营机制、风险转移机制、合理的监管机制, 村镇银行的创新机制要在探索中不断前进。

对于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的定位, 阮勇 (2009) 认为村镇银行在产权制度、法人治理结构、经营目标三个方面的定位不够明确, 从而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发展。朱海城 (2010) 认为金融监管部门应支持业绩优良的村镇银行扩大股东人数, 防止一股独大, 这样既能扩大村镇银行的资金来源, 实现资本构成多元化, 又可以改善村镇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应注重维护村镇银行作为独立法人的经营管理的自主权和决策权, 推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邹力宏、姚滢 (2008) 认为应从产品、客户、主要竞争地三个方面对村镇银行进行合理定位, 减少政府的不当干预、建立科学合理的村镇银行管理制度。

目前虽然理论界和实践部门对村镇银行的发展优势、存在问题和市场定位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探讨, 但是现有研究成果还存在许多遗憾和不足, 有待在理论上进一步深化, 尤其是在村镇银行的市场准入制度、盈利能力、金融同业合作及政府扶植力度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较为缺乏。基于此, 本文拟在对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现状分析基础上, 着重对我国村镇银行发展所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 积极寻求有效的解决办法, 以促进我国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二、村镇银行发展的现状

为解决部分农村地区“金融真空”和农村金融服务不足等问题, 2006年12月20日, 银监会出台《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 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按照“低门槛、严监管”的原则, 调整和放宽了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 村镇银行的设立首先从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湖北等6省 (自治区) 开始试点。2007年1月, 银监会制定并发布《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 为村镇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以及合法地位提供了法律依据。我国村镇银行从2007年3月1日开始试点, 全国首家村镇银行———惠民村镇银行成立, 2007年5月, 银监会发布《关于加强村镇银行监管的意见》, 进一步加强了对村镇银行的监管。2007年10月, 中国银监会决定扩大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试点范围, 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范围由先期6省 (区) 扩大到全国31个省 (区、市) 。截至2011年末, 共有726家村镇银行成立。

目前, 村镇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的地位稳步上升。首先, 村镇银行业务品种创新较多, 除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中长期贷款、结算、贴现等银行金融机构的传统业务外, 各地村镇银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相关业务, 如土地流转质押贷款、林权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业务品种。其次, 村镇银行运营效率较高, 由于村镇银行层级简单, 决策链条短, 使得村镇银行提供贷款程序便捷、时间短, 这使得村镇银行在金融市场竞争中逐步建立了坚实的客户基础。最后, 村镇银行的设立在增加农村地区金融供给的同时, 推动竞争有序的农村金融市场的形成, 提高了农村金融市场的整体运行效率。与农村社相比, 大部分村镇银行贷款年利率都较低, 且借款和还款时间更为自由, 如湖北汉川农信社一年前贷款利率在7%~12%左右, 民间借贷利率在18%左右, 而村镇银行平均利率为7%~8%左右。较低的贷款利率降低了农户的融资成本, 扩大了农户的融资需求, 同时有利于农村地区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服务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的构建。总之, 村镇银行的设立标志着农村金融改革由存量改革进入到增量改革阶段, 为艰难发展的农村金融体系注入了新鲜血液, 为我国“三农”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 是农村金融改革重要的里程碑。

三、村镇银行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 市场准入制度存在缺陷

村镇银行的大规模推广进展受到抑制的根源在于村镇银行的市场准入制度存在缺陷。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 虽然在县 (市) 设立的村镇银行, 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300万元人民币;在乡 (镇) 设立的村镇银行, 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00万元人民币。但村镇银行的主发起人、最大股东必须是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且单一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持股比例不得低于20%, 单个自然人股东持股比例、单一非银行金融机构或单一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及其关联方合计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总股本的10%。这样的规定, 一方面将市场上一些积极想进入金融市场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拒之门外, 致使市场准入门槛抬高, 发起人选择面过窄, 限制了村镇银行的普及推广;另一方面大型商业银行从自身利益角度考虑, 村镇银行盈利能力低、运营风险大、员工素质低、投资回报慢, 如果发生破产风险还会影响发起行的信誉, 所以主要商业银行设立村镇银行的态度很不积极, 村镇银行的推广进展相对比较缓慢[1]。另外, 2村0镇12银年行大第多8是期作为中独旬立刊法人机构设立的, 这样的银行经时营规模代金融机构融有关事宜的通知》, 为村镇银行提供了三种发N展O.模0式8—, ——20“1总2小 (, 总综合第服4务89水期平) 低, 发挥的功能不到位并且发起行设立T独i立m的e村s Fi分n行an制c”e、“管理总部制”、“控股公司 (制C”u。m这u三la种ti模ve式ty各N自O的.优48势9和) 镇银行管理成本较高, 经济效率较低, 不具有规模效应, 而且新设银

行经营管理易受发起行干预严重, 丧失自主性, 逐渐沦为发起行的分支机构。

(二) 盈利能力受到限制

由于农村市场的特殊性及客户群体的局限性, 村镇银行主要的业务以向农户和微小企业发放小额贷款为主。目前村镇银行发放的贷款额度一般为2~10万元, 其中二万元一下的小额农户贷款无需实物抵押担保, 只需根据农户的信用状况来决定是否贷款, 且贷款的期限较灵活, 利率也可以在国家基准利率的基础上略作上浮自行商议决定, 通常较农信社低。

这种小额贷款限制了村镇银行的盈利能力。首先, 村镇银行作为独立的法人机构应该追求利润最大化, 和其他商业银行一样, 客户结构以大客户为主, 但是, 村镇银行为了服务三农, 业务必须符合农户和中小企业需要, 也就是必须经营适合农村市场需要的小额贷款为主。村镇镇银行因为其出身的特殊性, 限制了其在更广阔的市场上攫取利润。其次, 与一般的贷款业务不同, 小额贷款业务考察的并非商业信用而是个人信用。因此, 贷款的风险难以量化评估, 通常的办法是派专门人员实地调查。但是每个客户的贷款数量少, 而贷款的人数又非常多, 如果村镇银行想在小额贷款业务上取得成绩, 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 经营成本很高。最后, 小额贷款因其发风险大, 成本高, 应采用更高的利率来维持经营的高成本, 但是在中国农村市场推动高利率非常艰难, 社会上普遍认为村镇银行如果要为“三农”服务, 利率越低支农效果才越明显, 现在村镇银行的小额贷款利率甚至比农信社还要低, 这严重制约了村镇银行的盈利水平。

(三) 市场竞争实力弱

在原有的农村金融市场上, 高端的较富裕客户业务规模较大, 是大中型商业银行的稳定客户, 中层客户市场长期被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占领, 低端客户往往金融需求较小。村镇银行在这种环境下拓展业务、抢占市场, 势必加剧竞争。第一, 大型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上本来就具有很多优势, 如结算系统完善、公信度较高、服务质量较好等。许多农村企业及经济状况较好的农户一直是大银行的固定客户。为了攫取市场利润, 很多大银行开始关注中小客户需求, 甚至推出了一些专门的支农产品和业务[2]。第二, 县级以下的金融机构竞争日益激烈。农村信用合作社虽然在制度和经营上存在一些缺陷, 但是因为其进入农村金融市场时间较长, 经营与农村相关的业务经验较为丰富。此外, 近几年, 小额贷款公司在农村市场比较活跃, 争夺了部分贷款业务。部分农户也通过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解决了部分金融需求。第三, 一些外资金融机构, 也参加到竞争的队伍当中, 相对于国有控股商业银行, 外资银行对设立村镇银行的热情更高[3]。

(四) 政策扶植力度不够

村镇银行自成立伊始, 就肩负着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社会责任, 而支农贷款的特殊性使得村镇银行的发展受到很多限制, 但村镇银行在政策优惠上却并未获得与农村信用社同等的待遇。村镇银行在营业税、所得税方面, 比照其他商业银行的标准, 但农信社不仅在税收上享受优惠政策, 财政还对农信社发放农业贷款进行贴息, 由于村镇银行在履行支农使命时的负担较之农信社更为沉重, 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 村镇银行则逐步放弃支农目标, 而像盈利目标倾斜。

四、促进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创新村镇银行设立的新模式

显而易见, 村镇银行设立的条件过于苛刻制约了村镇银行的推广进程, 但是由于银行业风险的特殊性和监管部门的监管能力有限, 短期内设立村镇银行的条件放宽可能性较小。而规模化、批量化的成立村镇银行更有利于发起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为推进村镇银行发展, 2010年5月, 中国银监会下发《关于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劣势都很明显, 因此, 在今后设立村镇银行的过程中, 选择何种模式应该因地制宜, 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发展模式。比如, 总分行模式适合发起行在一个地区内发起设立村镇银行, 而如果发起行想将网点铺设至全国各地, 管理总部制和控股公司制应该更符合要求[4]。

以上三种发展模式至今都还处于尝试阶段, 并没有大规模扩张, 也没有任何一种模式对村镇银行的设立表现出强大的推动或促进效应, 因此仍需对村镇银行设立的新的模式不断探索, 不能拘泥于现有模式, 对于那些可行性强、对村镇银行的发展确实有推动作用的模式都可以积极大胆的尝试, 争取早日帮助村镇银行走出发展困境, 推动村镇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的扩张。

(二) 提高业务盈利水平

首先, 小额的贷款业务因其具有支农的社会效应, 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商业目标之间存在矛盾, 所以村镇银行应该在盈利也服务社会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 如果村镇银行业务不能做强做大, 就将小额贷款业务持续经营下去, 逐渐培养自己优秀的稳定的客户群, 在这种长期的流动中获得相对稳定的收益。

其次, 推进村镇银行利率市场化进程, 这样村镇银行经营的小额贷款可以根据市场的供求决定而提高利率水平, 银行经营小额贷款的高成本才能收回, 利润空间才能扩大。

最后, 村镇银行应该学习吸收外国社区银行经营小额贷款的经验, 在此基础上, 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例如农行在推行小额贷款时, 曾借鉴格莱珉银行经验推出一套“五”字客户调法———看、摸、查、访、网。这个方法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但也要注意因为中国农村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环境与国外差异较大, 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 研究符合自身特色的小额贷款经营方式, 提高村镇银行的盈利能力, 推动村镇银行持续发展。

(三) 加强与金融同业合作

村镇银行以现在的实力与其他金融机构竞争不具备优势, 但为了在农村站稳脚跟, 就必须面对来自其他金融机构的压力。村镇银行不能以价格战略等“硬碰硬”的手段竞争, 而应争取在竞争中求得共赢。首先, 可以积极与大银行展开合作, 如面对金额过大的贷款, 村镇银行可以与大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合作完成, 这样既不损失客户, 又有效的分散了风险。其次, 村镇银行要学习其他金融机构在农村开展业务成功的经验, 吸取教训, 少走弯路, 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强大起来。由于金融产品具有易复制性的特点, 不同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严重趋同。村镇银行作为未来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力军, 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 就必须凸显自己的特色与优势, 争取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村镇银行要充分发挥自己机制灵活、决策链条短等优势, 积极开发符合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要根据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 有针对性的进行产品创新。例如, 在种植业为主的地区开发适合种植业的贷款、在养殖业为主的地区为农户提供适于养殖的金融产品[5]。

(四) 加大政策扶植力度

首先, 政策上应该政策上应该给予村镇银行贷款性利差补贴, 并允许村镇银行申请央行在贷款, 提高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的积极性;其次, 使村镇银行享受与农信社相同的税收优惠政策, 并对村镇银行发放涉农贷款进行风险补偿或奖励, 降低村镇银行提供涉农贷款的经营成本, 促使村镇银行坚持服务“三农”的目标不动摇;最后, 应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存款保险制度, 提高村镇银行的风险抵抗能力, 增强存款人对村镇银行的信心, 同时, 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 开发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保险品种, 增强农户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艺良.村镇银行模式之困, “控股公司制”美梦难现[N].农村金融时报, 2011-5-9 (7) .

[2]邹力宏, 姚滢.我国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分析[J].金融与经济, 2008 (4) :58-60.

[3]章芳芳.村镇银行的界定与特点分析[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3) :50-52.

[4]李凌.村镇银行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J].金融经济, 2010 (4) :114-115.

传统银行业面临的转型与发展 篇8

关键词:社会转型;传统村寨;翁丁;机遇和挑战

按照当今学者的普遍看法,我国现在处于社会转型期,即从传统社会转变到现代社会①,社会转型不是一蹴而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会持续相当的时间。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各行各业都在转型期自觉不自觉的转型以适应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趋势。现实告诉我们,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只有加快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才能确保民族地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②对此我们需要弘扬和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做到去粗取精、推陈出新,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③民族传统村寨的发展也社会转型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在充分发掘自身的历史、人文、自然资源的基础上,适时适应社会转型期的现实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将自身做强做大,才能带动民族传统村寨的可持续发展。

一、翁丁村现有资源梳理

作为存在了数百年之久的佤族传统村寨翁丁村,是整个沧源县乃至全中国境内保存的最完好的佤族原始群居村寨。在这里,佤族人民的祖先们生生世世生产生活,创造了大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财富。除了辉煌的历史,宏辉壮观的崖画,先人们还通过辛勤的劳动,建造了徒具特色的房屋、庄严的寨桩、神圣的神山神树神林,这些都是不会动的历史文化资源,属于静态文化。先人们创建的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直到如今还被佤族人民所继承和发扬,古老的道德和价值观也被传承至今。这些都是活的文化,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就像是血管里的血液,一直流淌在佤族人民的身体里,是动态文化。这一动一静两态文化相互作用,都为翁丁村当前和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无穷的资源。

1.保存完好且特色鲜明的原始村落

由于身处大山之中,交通不便,翁丁村免遭战火的侵扰,也没有收到政治运动的迫害,现如今依然保持着原始的姿态。翁丁村中,佤族传统的干栏式和落地式茅草屋顶建筑颇具规模,村舍布局合理,富于美感,一派美好田园景象。村寨中还保留有寨栅、寨门、古青树、寨桩、牛头桩、火塘、锅桩、木雕、木鼓、牛头等与佤族宗教信仰有着密切关联的标志和象征物,民族特色鲜明。

2.雄壮粗犷充满气概和民族特色的独特部落文化

翁丁村被众多雄伟的山峦环绕,从古至今一直交通闭塞,这虽然给佤族人民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利,但也使得此处很少受到纷繁外界干扰,文化一直独立存在和发展,传承有序,变异很少。而佤族人民崇尚自然,在与自然的相处中锻炼出了强健的体魄和粗犷的性格,使得翁丁村的文化带有鲜明的充满民族气概的部落文化。

3.精彩夺目的佤族节庆文化

节庆文化是一个民族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具体表现。作为充满激情、粗犷豪放的民族,佤族的节庆文化一样的丰富多彩。除了一些传统文化意义上的传统节日,如贡象节之外,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佤族也有一些新创的节日。比如,2004年就开始举办的“ 司岗里狂欢节”等 。优质的佤族节庆文化,也为翁丁村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二、在社会转型中翁丁村面临的机遇

1.翁丁村与沧源西部民族文化走廊形成资源的互补

沧源佤族自治县的东边是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沧源县东部和东南部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相连,北邻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西部和南部与缅甸国接壤,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沧源县的旅游资源相当丰富,近几年,沧源县以翁丁村原始村落旅游和沧源西部民族文化走廊作为主打的旅游路线,使得翁丁村与西部民族文化走廊形成了一个互补,一个展示佤族文化,一个展示自然风光,在旅游风格上形成了互补,促进了翁丁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2.学术研究带来了旅游聚焦效应

沧源县的佤族部落是由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现代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是少数民族跳跃式发展的一个缩影,由于具有这样的历史机缘,佤族部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存方式等经历了多方面的变革,这些变革对人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科学研究都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翁丁村的佤族部落得到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为翁丁村赢得了国内外的关注和支持。

3.翁丁村的原始佤族文化具有较强的文化表现力

云南省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在众多的少数民族中,佤族具备有鲜明的民族性格、和相对其他民族比较特殊的村落布局、佤族具有本民族的奔放的歌舞音乐、佤族的民族服饰是红黑相间的服饰色彩和原始的图腾崇拜,佤族是中国最具有地域特殊和文化的少数民族之一。沧源县是佤族自治县,是中国佤族文化的荟萃之地,佤族文化在沧源县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吸引这中国乃至世界的人们去感受那震撼人心的感染力。

4.翁丁村受到国家战略的契合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使得民族文化得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推动社会主義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任务。今年党中央政府的相关民族工作会议也指出,我们应加大力度增强民族地区发展,大力发展具有优势的特色产业,集中精力在具有优势资源的产业上,同时还应当加快服务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在未来将旅游业做成民族地区的一个支柱性产业。这些重要的论断,充分体现了国家队少数民族事业的重视,也预示了,通过开发旅游资源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大有可为。在此背景下,加紧开发翁丁村的旅游事业,很好的契合了国家的战略安排,大有可为。

三、翁丁村面临的挑战

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资金缺口较大

虽然翁丁村拥有巨大的旅游资源宝库,但沧源县一直是经济建设比较落后,各项社会事业基础相对薄弱、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的民族自治县,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层次低,基础设施条件差,贫困人口多,一直以来都是受国家扶助的国家级贫困县。在此情况下,十分有限的财政收入使得沧源县能对旅游开发的直接投入非常有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市场经济下,没有雄厚的财力,很难做出好的旅游市场。现实情况是尽管翁丁村的旅游资源异常丰富,也极具特色,但是如果想要对其进行开发,无疑要运用大智慧。

nlc202309041157

2.远离区域中心城市,交通不便

沧源县地处云南的西南部,距离省会昆明距离较远,距离玉溪、大理等省内交通枢纽也有相当的距离。并且,虽然临沧市区已建设有航空港,但航班数少,路线也少,无法满足大批游客同时到达的情况,因此,现在的实际情况时,旅游交通基本上还是依靠大巴等陆运模式。大巴等陆运模式不仅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也不如火车、飞机之类的交通工具快捷和舒适,游客到达目的地昏昏欲睡,容易造成游客体验不佳,从而产生客源距离衰减效应。

3.品牌效应尚未凸显旅游品牌尚未形成影响力

作为佤族传统村寨,翁丁村已经在人类学、民族学等学科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知名度,有一定的影响力,在原始村落相关范围也有一定的美名,曝光力度也有一定的增加。但是我们也要明白,这些主要还是研究领域或者新闻摄影领域有一定的影响,对于最普通的消费者而言,翁丁还不是如雷贯耳,更不具备大理周城白族村落、丽江宁蒗摩梭人落水村、文山普者黑仙人洞撒尼人村等那样的知名度。

四、社会转型中翁丁村的发展策略和原则

1.对翁丁村进行旅游等的保护性开发。

在中国仅有的少数民族村寨中,佤族传统村寨翁丁村算是优秀的历史文化遗存村寨,在经济效益优先的当代社会,对翁丁村的各种开发,应当要注意保护和保存村寨文化的原生性和真实性。旅游开发是当代边远少数民族村落开发的一个重要手段,而在当代了旅游开发过程当中,人们容易被利益冲昏了头脑,对村寨的环境、存在的个性特征加以改造,以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翁丁村在进行旅游开发时,应当注意保护当地原始群村落生活的方式,在不损害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开发,科学合理的衡量村寨的旅游承载力,适度开发。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和村寨群落的保护,对民族原始遗迹和民族生活习惯等相关的佤族文化进行保护性的开发,通过旅游带动翁丁村的发展和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2.鼓励村民参与改革发展。

在政府或商业集体一经济利益为目的去开发翁丁村时,应当充分考虑当地居民是否愿意去参与发展当地的旅游业。根据调查研究表明,村寨发展旅游业,村民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较大的效益收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存发展环境。④但对村寨进行旅游开发,会对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民族文化有一定的破坏,如果当地居民不配合发展旅游业,那么对村寨进行旅游开发将是失败的。翁丁村是原始的佤族文化村寨,如果要充分的发展旅游业,必须发动当地居民参与旅游业的开发,实现旅游业带动当地经济的作用,利益村寨的本土自然人文资源进行资源重组,促进翁丁村旅游可协调的稳定发展。开村民参与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旅游开发商或政府才能切实的将村民的生活方式、生活習俗等加以保护,同时有利于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和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从而达到旅游开发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根据调查显示,翁丁村近几年来接受过不少的国内外参观者,由于旅游聚到没有打开,来参观旅游的客人大多都由政府接待,并没有给当地村民带来切实的利益,所以引进旅游开发商是有必要的,只有将佤族的特色文化资源通过市场的手段进行开发,才能使村民得到切实的利益。

3.产品开发民族地域风情原则。

在对村寨进行旅游开发时,应当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首先,翁丁是属于民族文化保护去,是迄今保存最完整、特征最典型的佤族原始群居村落,所以旅游开发应当打造出属于佤族特有的民族风情作为旅游的核心产品。有核心产品衍生出和相关的原始宗教类旅游产品、民族建筑类旅游产品、民族歌舞类旅游产品和民族风味类旅游产品。其次翁丁村具有典型的亚热带立体气候,翁丁村的周围群山连绵、林木苍莽、溪涧奔流,处处充满热带丛林的野性气息,在旅游开发时,可以打造出与热带丛林先关的旅游重点产品,围绕这一资源环境,从分开发热带雨林旅游、生态科考旅游、原始农耕旅游和运动探险旅游等特色产品。

4.旅游的开发应当以政府为主导

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如果全部交由商业机构负责,则商人会以经济效益为优先考虑,忽略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所以翁丁村的旅游开发应答由各级政府负责,针对翁丁村的现实情况制定适合翁丁村的村寨旅游发展规划,这其中包括对旅游设施的布局和村寨道路扩建和建筑改造等。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通过原理旅游开发商,引导村寨旅游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5文化保护

中国的民族文化生态保护政策,是我国通过借鉴国外的生态保护措施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后提出来的文化保护与利用的发展政策。在民族生态村的背景下,通过旅游开发来有效的对民族文化进行传承保护和宣传,是实现文化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相互协调的一种原始村落的发展模式。翁丁村应当以“回归自然”为主旨,建立原生态、和谐的自然及文化保护系统,从分利用当地的民俗民情来改善当地的生存生活环境。⑤同时应当尊重和维护当地佤族人民的传统文化的完整性,保护佤族人民的利益的同时,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最终达到经济的繁荣发展。

注释

①韦岚,何为“社会转型”——基于关键词搜索的中国社会转型问题研究综述[J].《南方论刊》,2012年第5期。

②参见《人民日报》(2014年10月11日01版)

③王正伟:做好新时期民族工作的纲领性文献[J].《民族论坛》,2014年第10期

④肖洪磊.我国旅游小镇开发状况及模式研究[J].江苏商论,2010(5):

⑤马晓京,《民族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民族旅游的有效模式》[J].《人文地理》2003年第3 期。

作者简介:冷燕(1982-),女,傣族,云南临沧人,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教,研究方向:人文地理

杨明辉(1981-),男,白族,云南临沧人,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云南近现代历史文化研究

传统银行业面临的转型与发展 篇9

苗晓坤 王冬梅 卫绍元 陈昕

摘要:现在我国的运输业已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传统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已成为大势所趋。本文科学分析了传统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的模式,积极探索传统运输企业发展的对策和传统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发展和转型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不但有利于运输企业的健康发展,而且也能为运输行业的结构调整和运输组织方式的改善提供参考。

[关键词]运输企业;现代物流;转型

[中图分类号]U1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09)02-0140-031、向现代物流发展和转型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1 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需要向现代物流发展和转型

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越来越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据统计,到2007年8月底,中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3.5万家,世界500强企业已有300多家进入中国市场。外资企业的进入,一方面带来了现代物流的观念和先进的运作方式,另一方面也迫切希望中国能有方便、及时、低成本、高效率的现代物流作为跨国生产和营销的服务保障。过去主要依靠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的做法,已不能完全适应境外投资者的需求。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对接、联系将更加紧密,外资企业会更多地进入中国市场,面对这一必然趋势,同样需要发展现代物流。

1.2 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需要向现代物流发展和转型

现代物流已被广泛认为是企业在降低物质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整合创造的第三利润源泉重要举措,也是企业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的重要环节。我国企业长期以来“重生产、轻物流”,对生产领域内的各个环节和企业内部管理比较重视,也有一定的基础,但对生产领域以外的采购、运输、仓储、代理、加工、配送等环节顾及甚少,可控能力十分有限。加上历史形成的条块分割体制,“大而全”、“小而全”、“自成体系”的“万事不求人”等传统观念,在“采购黑洞”、“物流陷阱”中造成的损失和浪费难以计算。2007年年底,列入国家统计局统计的18,2万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资金6094亿元人民币,占其全年产品销售收入的9.6%;如果加上应收账款12315亿元人民币,两项资金占用为产品销售收入的29.1%。2007年这18.2万家企业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为1.41次。可见,通过企业改革,推进现代物流,压缩企业资金占用和加快资金周转、降低利息支出和财务费用大有潜力可挖。

2、向现代物流发展和转型的几点探索

我国正处于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的大好时机,人们的思想意识正在转变,基础设施条件日益完备。加快建立现代物流体系,加强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高社会综合服务能力,构筑货畅其流、方便及时、经济合理、用户满意的物流环境,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及工目标。

2.1 增强物流基本理念的认识

物流是制造商的产品工艺流程通过物料采购和实物分配这两个功能性活动分别向其供应商和客户两个方向的纵向延伸所构造的一体化供应链。因此,物流也是以制造商为中心即以产品的生产制造和市场营销为主线,以相关信息流协调供应商和客户行为的协作性竞争体系或市场竞争共同体,物流企业是服务供应商。

物流管理的核心实质是供应链中流动的存货。所以物流管理在本质上是对存货资产的管理。这是企业理解物流体系,把握物流过程的关键所在。一般来说,企业存货的价值占企业资产总额的25%左右,占企业流动资产的50%以上。因此,控制存货的数量、形态和分布,提高存货的流动性就成了企业可追求的“第三利润源泉”。也有的学者从企业资产运营的角度,把物流解释为是对供应链中各种形态的存货进行有效协调、管理和控制的过程。作为现代物流企业必须为制造商的存货管理提供解决方案。

物流系统的功能目标是满足客户需求。因此,从客户服务的角度来说,物流的定义应为:要以正确的成本和正确的条件,去保证正确的客户在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地点,对正确的产品的可得性。

由于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物流系统是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手段,故把波特教授有关《竞争战略》“价值链”的概念引人物流的系统管理,形成了“供应链”或“增值链”的概念。实际上,物流系统的竞争的优势主要就取决于它的一体化。

企业是营利性组织。物流系统管理的首要技术经济问题,也是系统管理的总体目标,就是以尽可能低的物流总成本支出来满足既定的客户服务水平,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企业的利润率。

2.2 传统运输向现代物流发展和转型整合的基本途径

发展物流产业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去整合的问题。事实上,功能整合是发展物流产业的核心业务,—是物流企业运作的灵魂。

2.2.1 激发物流的需求

生产制造企业由于拥有产品的物权,又处于供应链的中心,所以有权力也最有可能对物流全过程实行有效的安排和协调。因为物权属于制造商,所以相对而言物流服务企业处于从属的地位。物流企业是为制造商的客户服务战略提供服务的。制造商是物流服务的需方。它所要考虑的是自营物流还是外购物流的问题,要进行“服务/成本”的效益测算。但不管是自营物流还是外购物流都要考虑功能以及相关的资源整合。从企业竞争战略的优势考虑,自营物流对分散于不同职能部门的物流服务功能进行统一管理。外购物流则须对市场上的物流服务功能进行协调安排。所以,发展物流产业最根本的是要激发起制造商的物流服务需求。

2.2.2 向现代物流企业方向发展

一般来说,现有的仓储、运输、货代中介等企业在产业性质上都属于物流企业,所以不存在还要进人物流产业的问题。但从现代物流的观点来看,如果它们不能作为制造商或特定产品的物流服务供应商参加供应链的一体化运作,不能与制造商等结成策略联盟,则还不能算作现代物流企业,只能算作传统物流企业,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传统物流企业是否能进入制造商的一体化供应链,升级为现代物流企业取决于市场的选择。从分工协作的观点来看,制造商选择其物流服务供应商时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一是其市场营销战略需要;二是与市场营销战略匹配的物流系统设计;三是能获得高水平的物流服务;四是能获得降低物流总成本的好处。制造商的“服务/成本”分析将是至关重要的。换句话说,物流企业拥有物流服务的资源如仓库、货场、铁路专用线或线路经营权等只是进入一体化供应链的必备条件,而生产制造企业的市场选择则是其进入一体化供应链的充分条件。每一项具体的整合都是一系列技术经济权衡的结果。

物流企业在供应链中的服务定位取决于资源配置所具有的比较优势。为此,物流企业必须实行服务的专业化,必须抓产品。不同的货品具有不同的物流特性。围绕产品的物流特性所进行的服务技术开发将为物流企业创新服务并形成核心服务能力提供强大的动力。传统物流企业融入一体化供应链就会很容易。需要说明的是,核心服务能力也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就是“比竞争对手略胜一筹之处”,就是特色服务。毫无疑问,物流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服务品种的不断创新将为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永恒的动力。物流企业发展了,物流产业自然就发展了。

2.2.3 延伸物流服务

功能整合本质上就是延伸服务。物流企业延伸服务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沿供应链“顺流而下”,即在制造商的产品销售渠道内作为服务供应商。另一个是沿供应链“逆流而上”,即在制造商的物料供应渠道内作为服务供应商。如果同时向两个方向延伸,把制造商的物料管理和实物分配都承担下来,就成了所谓第三方物流服务商。

物流企业延伸服务的起点就是前述各种物流服务功能。特别是运输、仓储、信息集成、存货管理、订单处理、物料采购等核心功能最可能成为服务延伸的起点。必须指出,服务延伸的过程就是在核心功能的基础上对货主的服务需求细分再细分,对服务品种创新再创新的过程,也是对制造商的经营运作参与再参与的过程,是学习的新过程。

服务的延伸将对物流企业的信息集成功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在线服务”和“信息共享”随着网络的发展已经成为时尚和服务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可以说,物流功能的整合正在从业务整合转向信息整合。用网络的优势来整合现有物流服务资源,提升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已成为物流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3 将现代物流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新的增长点重点培育

发展物流产业是应对经济一体化和市场全球化挑战的重要战略手段。发展物流产业就是发展物流企业。物流企业的发展需要科学的物流理念来引航:物流是服务。物流是存货管理。物流是功能整合。物流是策略联盟。物流产业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

从中央政府部门到地方各级政府,已充分认识到物流业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近年来,工业生产部门、内贸和外贸部门、交通运输部门,都加大了发展现代物流的工作力度,纷纷举办学习班、研讨会,组织人员到国外培训考察,指导所属行业企业向现代物流方向发展。中远集团、中海集团、中外运集团、中国邮政等已在进行大规模的战略重组或者将其物流业务分撤出去,以期打造现代物流企业,一些制造企业如海尔、春兰等纷纷抛出了自己的物流计划。深圳市已明确将现代物流业作为实现跨世纪经济发展目标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很多企业,从企业战略发展的角度认真研究后,已将企业的物流能力定位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另据中国仓储协会组织的一次典型调查,反馈信息的企业中有45.3%的企业正在寻找新的物流代理商。由此可见,现代物流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

我国现代物流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迫切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推动。政府部门应通过政策引导、改进管理、搞好服务,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3、传统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发展和转型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3.1 运输资源的整合问题

资源实质上关系到运输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在目前没有形成物流的条件下,对一些较大的生产制造企业,应在企业体制上进行改革,建立企业的物流公司,将供应、销售、仓储、铁路运输、公路运输、代理配送机构合为一体化,从原料到产品两极发展物流,然后,根据运输资源的多少决定吸收具有较高资质的运输企业,实行强强联合或战略同盟,向现代物流转型与发展。

3.2 网络问题

我国有几家大的物流企业拥有全球性的仓储货运网络,但是这个网络的覆盖区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客户在选择物流合作伙伴时,很关注网络的覆盖区及网络网点的密度问题。有关网点的建设问题应引起物流企业的重视,政府主管部门在大力培育物流企业时,要搭建网络管理平台,实行资源共享。

3.3 信息技术

世界上大的物流企业都拥有“一流三网”,即订单信息流、全球供应链资源网络、全球用户资源网络和计算机信息网络。凭着先进的计算机管理技术,这些物流客户也成为了高附加值的生产企业,国内物流企业必须在信息系统上增加投入才可以改变自己的市场定位。

总之,加快传统运输业向现代物流发展与转型,国内环境气候、条件、时机都已经很成熟,我们必须抓住这一机遇,创造条件,迎难而上,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唯有发展才能有变化;归根

传统银行业面临的转型与发展 篇10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优良传统和作风,除了人们熟知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三大优良传统和作风外,还有实事求是、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廉洁自律、爱憎分明、大公无私,等等。随着党自身地位的变化、社会环境的变革、体制转型期出现的体制缝隙和党员队伍的复杂化,保持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面临相当大的挑战。

一、党自身地位的变化使弘扬党的优良传统面临新的挑战

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一个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革命党转变成为一个执掌全国政权的执政党。党执政后,掌握了大量公共权力和社会资源,党自身的地位、党员和党员干部的地位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能否在执政条件下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成为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面临的新的考验。

执政党的地位使党容易产生脱离群众的倾向。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执政前,党可以调动的资源十分有限,党要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就必须不辞辛苦地做群众工作,千方百计地引导群众跟党走。执政后,大批党员担任了领导职务,掌握了许多重要权力,密切联系群众的条件更优越了。但是,这种变化也使党容易脱离群众,不愿再与群众同甘共苦,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反而可能变得淡漠。

执政党的地位使党容易滋生官僚主义的倾向。中国共产党从土地革命时期开始,一直十分重视反对官僚主义。党的领导人在讲话中多次痛切表达反对官僚主义的立场,深刻阐述官僚主义的特征和危害。但是,党执政后,由于中国强烈的“官本位”传统和中国政治体制的不完善,官僚主义作风明显抬头,一些党员干部养成了脱离实际、独断专行、做官当老爷的领导作风,脱离群众、不务实效、劳民伤财的工作作风,饱食终日、无所作为、不学无术的生活作风,使得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延续面临很大的困境。

执政党的地位使党容易出现脱离实际的倾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所在,也是党的思想路线和工作作风。背离实事求是、脱离实际有两种表现:一是思想和行动落后于实际,因循守旧,不能与时俱进;二是思想和行动超前于实际,陷入急躁和冒进。党执政后,由于党的地位、党员和党员干部地位的变化,脱离实际的现象很容易发生,一些人可能由于好大喜功、追求政绩而导致思想和行动超前于实际;一些人则可能由于不思进取、因循守旧而导致思想和行动落后于实际。这两种现象都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工作作风,在实际工作中都可能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二、新时期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弘扬党的优良传统面临新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和物质财富的丰富可能使部分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难以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揭示了一个规律:“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在1949年3月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提醒全党同志,要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可以说,条件艰苦之时,艰苦奋斗,容易;条件改善之际,艰苦奋斗,困难。当前,一些党员和党员干部或者贪图享受、铺张浪费、追求奢华,或者满足现状、固步自封、不求上进。老百姓讽刺这些人:“白天围着桌子转,晚上围着裙子转,工作坐着车子看,开会拿着文件念。”这些都是与艰苦奋斗的作风相背离的。

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可能会使党员出现信仰危机。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各种社会思潮竞相登场。自由主义、保守主义、新“左”派等社会思潮已经有较大影响。生态社会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等社会思潮也有一定的市场。历史虚无主义、现代犬儒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社会思潮对政治信仰的影响不可低估。同时,由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施,宗教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必然会影响到一些立场不坚定的共产党员,并使他们的信仰发生动摇。

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可能导致部分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放松思想修养和自律要求。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其他各种不良风气也有了滋生的土壤。在这种背景下,要“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身手;抗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谈何容易?老百姓讽刺某些人把党的三大优良传统和作风变成了:“理论联系实惠,密切联系领导,吹捧与自我吹捧”。还有的领导干部脱离实际,大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路边工程”,结果劳民伤财,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

三、体制转型期出现的体制缝隙使弘扬党的优良传统面临新的挑战

当前,中国正处在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在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和教育体制等改革的过程中,一部分旧的制度规范需要改革和调整,新的制度规范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一方面,在新旧体制的交替和转换过程中,旧的体制可能已经破除,而新的体制没有建立起来,这样,就会出现大量的体制缝隙和漏洞;另一方面,中国的改革采取了渐进策略,“双轨制”成为一定时期和部分领域改革的策略选择,这样,也导致体制缝隙和漏洞的大量存在与产生。

体制缝隙和漏洞使贪污腐败者有可乘之机,并由此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为了遏制腐败现象的产生和蔓延,曾采取过一系列重要措施,并十分重视发挥制度的规范和保障作用,不断推进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的法治化和制度化。但是,中国的反腐败机制并不健全和完备,使贪图享受、以权谋私和自私自利者有机可乘。中国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机制也存在严重不足,使腐败分子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加上对腐败的惩处力度不够,使一些党员和党员干部产生了侥幸心理,开始贪污腐败,一些人甚至滑向了犯罪的深渊。

体制缝隙和漏洞不利于形成弘扬党的优良传统的良好的激励机制。在体制转型时期,体制缝隙和漏洞造成好的作风得不到正向激励和发扬,而不良作风得不到有效惩处和遏制。有时候,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光明磊落、清正廉洁之士得不到应有的奖励,甚至反受他人攻击;而拉帮结派、损公肥私、心理阴暗、鼠窃狗盗之徒难以受到应有的惩罚,甚至还被提拔重用。这样,不仅正向的激励机制没有形成,反而出现了一种逆向的激励机制。在许多地方和单位,“小人总是得逞,好人总是吃亏”,结果,“君子不与小人斗”成了处事“格言”,更谈不上与坏人坏事做斗争了。更有甚者,一些意志薄弱的党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廉洁自律意识丧失,逐步丢掉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四、党员队伍的复杂化使弘扬党的优良传统面临新的挑战

经过90年的发展壮大,中国共产党已经由建党初期的50多名党员发展到现在的7800多万名党员,成为领导13亿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从党员队伍的总体情况来说,党员数量将稳步增加,质量不会降低;党员队伍的主流和基本面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当前,大多数党员没有经过艰苦生活和复杂斗争环境的磨练,自身并没有养成优良的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从党员整体年龄构成看,当前35岁以下的党员已占近1/4;从党员干部

情况看,不仅新中国成立前成长起来的干部已经退下来了,而且“文化大革命”前培养出来的干部也几乎都已经退下来了,一大批年轻干部已经走上了重要领导岗位。可以说,这些年轻党员和党员干部绝大多数都没有经历过复杂环境的考验,他们必须通过进一步的培养和一定时间实际工作的磨练才能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党员来源构成的多样性使得弘扬党的优良传统面临挑战。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社会阶层分化日益明显,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明显呈现多元化特征。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从社会各个阶层中吸纳了不少党员,这样,党员来源变得复杂多样。来自不同行业、不同社会阶层和不同教育背景的党员,他们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和处事风格都有很大的不同。要让他们接受党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的作风,难度可想而知。

一些党员没有从思想上入党,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也使得党的优良传统的传承面临问题。思想建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重要原则,也是中国共产党90年来坚持的重要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党员首先要从思想上入党,才能在组织上入党。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一些党员干部自身素质不高,没有充分认识到思想入党的重要性,使许多不具备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不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混进了党的队伍,甚至让一些动机不纯的投机分子也入了党。有的人就说:“入党为当官,道理很简单:有官就有权,有权就有钱。”这样的人,要他为党工作,为人民服务,根本不可能;要他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必要的时候为党和人民牺牲一点自己的利益,只能是笑谈;一旦他掌握了一定的权力,对党、对国家、对社会的危害就会更大。

上一篇:兴业信用卡什么卡好下一篇:小学生暑假安全教育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