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写作复习资料

2024-10-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闻写作复习资料(通用8篇)

新闻写作复习资料 篇1

一、新闻报道样式

(一)常见的新闻报到样式:消息类(最常见)、通讯类、边缘文体、专访、其他样式。

(二)消息概述

消息的定义:以简明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是新闻报道中经常采用的体裁。完整的消息一般都标有“消息头”(“本报讯”或“电头”),结构上多采用由“导语”和“主体”组成的“倒金字塔式”。

1.简讯定义: 以很简短的文字,尽快地对最新发生的事实或事实的最新状态作最概要报道的一种新闻体裁。它是消息中最简短的一种样式。

简讯也称为简明新闻、新闻摘要、新闻简报、短讯、快讯、短波、零讯。此外,一句话新闻、标题新闻等也属简讯类。

例1.中国银监会昨天发布:去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113万亿元,同比增长18.9%。

(《参考消息》 2012年2月20日)

简讯写作形式简单,但作为新闻写作的训练来说,是重要的基础,是消息写作的基本功:(1)训练要点把握能力和概括能力;

(2)训练新闻语言的表达能力——简练、准确、具体、清楚。

写好简讯也同时为消息导语写作打下基础。二者的写作思维类似,不少简讯与导语几乎完全一样。

2.短消息定义:这是报纸和通讯社最主要的体裁形式,从两百到七百字左右的信息都可以称为短消息,一般为五六百字,多采用“倒金字塔结构”。

基本要求:(1)较完整报道事实的基本情况;(2)有具体的典型材料,但不加以详细描述;(3)一般要简明地交代背景;(4)尽可能不作议论,靠事实本身和运用一些“客观手法”来说明问题(解释因果、意义等)。

国内外重大事件、突发性事件、以及各种时效性要求较强的事实,首先大多用短消息的形式迅速及时进行报道。

实例:

法医生完成世界首例超远距离遥控手术

[ 据新华社今晨专电 ] 法国一医疗机构19日宣布,一名身在美国的法国医生日前通过遥控机器人为远在大西洋彼岸的一名法国妇女成功实施了胆囊手术。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进行的第一例超远距离遥控手术。

(《成都商报》 2001年9月20日)

上例是典型的“倒金字塔结构”。可以发现,从最后一段开始删,报道可以再任何一段停下来,剩下的部分仍然是完整的报道,直到只剩下导语,形成一个简讯。3.长消息:八百到一千多字左右的消息。

要求: 较详细地报道事实的具体情况(包括事实的来龙去脉,或者事实发生场景的具体描

绘),背景材料较充分,有较多的解释。

注意:新闻写作中,“解释”一词的含义并不是指记者自己来说明事实原因或性质是什么、意味着什么,而是“用事实来解释事实”,是“客观的解释”,是运用各种其他的相关事实及背景来引导、启示读者的思维和判断。如纵横对比、借用他人的说法、一些专家及权威人士的评价等等。

长消息的题材内容主要涉及那些较重大、社会影响较大的新闻,包括那些重大事件、经验、问题的报道。

“短”到“长”的转换:概述—具体—进一步具体—详述(包括来龙去脉、典型情节、细节等);背景简明—背景充分。

(三)通讯概述

1、通讯的定义: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比消息更详细、深入、形象、生动地再现(报道)新闻事实和新闻人物的新闻体裁。

2、通讯与消息的主要区别:通讯在写作上的思维和表现方式与消息不同,通讯就是讲故事,讲一个人们感兴趣的故事,它与消息的主要区别是:

(1)、消息重在记事,主要目的是报道新近发生或多或少变动的事实,传递新信息;通讯不仅记事,也重于写人,要围绕多方面事实再现特定的人物形象。

(2)、消息内容概括、简明,多数是一事一报(单一事实);通讯内容详细、具体、深入,要充分展示事件或人物的全貌,有情节、细节,故事性强。

(3)、消息以叙述手法为主,语言简洁,直截了当,要点突出 ;通讯可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来写人记事,注重人和事的形象再现。3.通讯分类

A、人物通讯: 是以人物的思想、言行、事迹和命运为报道内容的通讯。B、事件通讯: 是以具典型意义的事件为报道对象的通讯。

C、工作通讯: 这是介绍某单位先进事迹,传播其典型经验和做法,以指导一般的通讯。D、“风貌通讯”,这是记述某地区、部门、行业、工程的新面貌、新气象的通讯。报刊上常见的“见闻”、“纪行”、“巡礼”、“散记”均属此类。

此外,还有以写一段片断、一个场景、一场冲突为对象的“新闻故事”、“小通讯”之类,它们以生动、快捷的形式宣传新人新事新风尚,实为通讯家属中不可忽视的一员。

(四)边缘文体:特写、速写、新闻小故事(小通讯)、现场新闻、目击报道、暗访纪实等。

(五)专访定义:指对事先选定的专门的采访对象进行专题性访问的纪实报道。

专访的题材往往是较重大的、引人关注的或热点性的。成功的专访往往具有独家新闻性质。专访的分类:(1)人物专访:对某新闻人物本身进行的专题性访问报道,它集中回答新闻人物当前某一方面活动所引起人们兴趣而产生的问题。

(2)事件专访:对新近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所引起的某方面问题的专题采访报道。

事件专访不同于事件通讯,事件专访不是对某一事件本身的发展过程的再现,而是集中针对该事件所引发的某方面问题,对最有权威回答这些问题的专门人士所作的专题采访报道。

(3)现象专访(4)科技专访

▲专访最早被归为通讯类,但由于其题材内容的专题性及写作上的现场回答纪实形式,现在新闻界大都把它看做一种相对独立的体裁,报上刊登它时也常特地表明“专访”字样。专访的写法:

1.专访要“专”。专访的最大特色就是在于“专”。写人、写事、写问题,都要专一,不能散。倘若是“本报专访”,其内容还要适合本报读者的口味,例如运动会期间的专访,则要报道运动员和权威人士对运动会相关问题的评价等等。

2.专访要“访”。访,是专访的又一特色,记者问,被访对象答,问答交谈,记录成文,构成专访的主要篇章。报刊上有些冠以“专访”的报道,只在开篇处交待记者就什么问题访问某某人,然后就通篇记录被访人的谈话,有如答记者问,虽然简洁,但形式呆板。这类作品叫做谈知记录更为确切。专访,就得有访的特色。

从叙述人称看,专访写作一、二、三人称均可采用。采用单纯记录式,则通篇是第三人称。如作者出场,采用问答交谈形式,则一、二、三人称都得运用。用第一、二人称比第三人称更为亲切,更有现场感。

3.记言准确。专访,主要是记录被访者的谈话。记言要准确,这是最要紧的。不仅要准确表达概念、意义,还应当准确地体现被访者的性格、身份。就是说,要抓住被访者个性化语言和表达风格,再现于专访作品。被访者的话可以直接引用,也可以转述,即间接引用。直接引用,显得更真实,有现场谈话感;间接引用,便于概括集中。具体写作应根据表达需要两种手法结合运用。

4.再现场景。这里的场景,是指访问现场。再现场景于作品,一是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作品的表现力;一是以景写人,用场景衬托人物身份、性格、情趣和精神风貌。5.新鲜活泼。新鲜是指内容而言,活泼就是形式而论。内容新鲜,一是要及时捕捉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新人新事;一是要选择好新闻的由头。另外,专访的结论结构应灵活、自然。写人物,可以按几个片段组织材料;写事件可以按几个侧面安排层次;无论写人、写事、写问题,都可以按访问谈话的自然次序写来。可以直接入题,也可以从环境写起,6、透出时代气息。选择专访对象,要选具有先进思想、先进事迹或者掌握先进知识、先进文化的代表人物。

(六)其他报道形式:典型报道、深度报道、解释性报道、精确新闻报道、调查性报道、调查附记、采访札记、记者来信、记者述评

(七)软新闻和硬新闻

软新闻:主要指写法轻松人情味较浓的各种社会新闻或娱乐性的报道。读者阅读时能产生“即

时报酬效应”,即有较强的阅读兴趣,能立即获得新闻阅读的满足,效果是即时和短暂的。硬新闻:主要指题材内容较严肃的政治、经济以及一些社会问题的报道,阅读时,主要产生“延缓报酬效应”,读后引人思索,给人以启发,报道效果是延缓和较长时期的。

二、新闻写作准则

(一)客观报道原则与真实性

1.写作观念转换:习惯的文章写作观念是“文以载道”,写文章时,写作者提笔往往自然有一种表达个人思想情感、发表见解的欲望。但这种写作观念在新闻写作中却必须放弃,特别在表达形式上放弃,因为它很可能偏离新闻事实,或丧失客观地“事实的雄辩力”,或误导受众,或描述不准确、可信性降低,甚至可能引起法律纠纷。因此,所谓“写作观念的转换”就是指写新闻是,你的注意力首先是在事实本身,你首先考虑的应当是“怎样把事实尽可能准确、清楚地告诉读者“,而不是怎样用漂亮的文词来抒发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情感。2.客观报道原则(这是新闻报道最基本的原则。)

(1)事实第一。(2)核实。所使用的材料不能仅仅局限于任意的某种“消息来源”的说法或马马虎虎的传闻。(3)真相。挖掘事实真相是记者能动性的最重要表现。“只是如实地报道事实已经不够了,现在需要的是报道事实的真相„„花费时间研究他们技巧的新闻工作者懂得,他们能够把客观新闻具有的巨大力量应用到他们深入挖掘的新闻中去。由两种客观性:一种,把具有表面价值的说法当成新闻;另一种,深入挖掘这种说法的背景材料,并且用客观性检验这些发现。”“客观性,仍然是记者处理他们的报道时的基本指导思想„„当代记者更少作为记录者出现,而是更多地作为具有批评的理解力和全面能力的人出现。”([美]麦尔文·曼切尔:《新闻报道与写作》,艾菲等编译,广播出版社1981年2月版,第55~56页)(4)事实与意见分离。即:不在报道中直接和随意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评论,这是客观性原则的重要基础。(5)平衡与公正。(6)用事实解释事实。

A、客观性在写作上的三个最基本方面:(1)新闻基本要素的真实准确。(2)细节的真实准确。(3)禁止任何“合理想象”。B、公正、全面C、说事实,少言论

把观点或意见寓于对事实的客观公正的叙述中,这就是所谓“用事实说话”。3.避免材料的“非故意性失实”

我们可以简单地把来源不同的事实材料分为两类:第一手材料;第二手以上材料。→一个相关概念“新闻过滤”:a.记者对事实及事实材料的主观选择;b.新闻报道所涉及的任何事实材料,如果不是通过记者的直接观察、参与,而是通过中转环节所获得,这种情况就称为新闻过滤。凡经过过滤的材料都有失实的可能性。因此,对任何消息来源提供的事实材料,记者的一个基本态度就是“存疑”,记者首先应当假设材料是不确定的,他可能符合事实也可能偏离事实,然后想法对其证实或证伪。有些材料被蓄意安排,如大跃进时的一些报道,至今一些当年报道过这些“新闻”的记者,回顾往事仍感羞愧。

→在世纪的新闻采访中,记者获得的材料更多、更经常是第二手以上材料,应尽可能从多方面进行核实,是之最大限度地接近事实的本来面目。写作中,运用第二手以上材料通常要交待来源,注明出处,使报道具有客观性和可信性。→另一个相关概念:“新闻归属”

“凡不是你亲眼看到的,一定要指出消息来源,除非是最起码的常识。”—麦尔文·曼切尔

(二)新鲜与压缩原则

1、时效:主要指时间上的新鲜性——及时报道。也有报道的时机和时宜。

2、题材内容(选题角度):题材内容新体现的是记者的新闻敏感问题,也是新闻角度中的“选题角度”问题。

→记者要善于在平常生活中抓不寻常之事,发现新问题、新动向,在“冰点”中挖掘新闻。→在相关的一系列事实中,突出具有最高新闻价值的事实,或单独成篇。会议报道是最容易发生淹没真正新闻的现象。

对一个记者来说,培养新闻敏感的基础是共同的。一方面要“吃透上头”,对有关宣传政治、方针、思想和重点要熟悉和理解。另一方面要“吃透下头”,即对所报道领域的情况熟悉。

3、表现角度

4、压缩——简化信息 四个基本途径:

a、主题单一集中,即明确报道的中心;b、精选典型材料,删除重复性材料;

c、尽量减少作者主管附加的话语,即时必要,也要点到为止;d、语言简练、具体、实在。语录:“所有创造性的活动都是建立在删节艺术之上的。”

“少些就是多些。表达得经济,是艺术家的标志。”

“干报纸就是要懂得省略、善于压缩。”

——麦尔文·曼切尔(美)

(三)充分揭示新闻价值的原则:新闻价值要回答的具体问题就是:事实的一些什么素质能使受众产生兴趣?这就是所谓新闻价值要素。

(四)新闻背景——用事实解释事实:在新闻报道中,有时需向读者特别交待他并不知道的“寻常”事实,与新闻事实形成比较、烘托,由此读者才能真正理解新闻事实的“不寻常”,这就是所谓“用背景材料充分揭示事实的新闻价值”的含义。

三、新闻报到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

(一)新闻语言特点

a、确切。要特别注意不要轻易使用批判性的、定性的词语。多用中性的词语应当成为记者写作的基本意识。如:“老人们一个个脸笑得像盛开的菊花。”真是妙语,但用在新闻报道中它显得调侃味太随意,易于使读者对报道产生不信任感。

b、具体。“说事实”也同时要求要让每一句话都有具体明确的事实,尽可能不要使用那些抽象的、通用性的词语。如:不要说“这声音像山崩、像海啸、震颤大地”,而要告诉读者,这声音大得“连自个儿的尖叫声都听不见了”。让人有身临其境感。

c、简练。以最干净利落的语句提供最实在的信息。多用短句子、简单句,少用长句子、复合句。

最易读的句子——8个词一下; 易读的句子——11个词; 较易读的句子——14个词;标准句子——17个词; 较难读的句子——21个词; 难度的句子——25个词;很难读的句子——29个词以上。一般读者在阅读17个词左右的普通句子时将没有什么困难。多用短句子并非只用短句子,长短句自然配合能使句子富有节奏感,增加可读性。

d、通俗。尽可能多用大众化的语言,减少专业性、技术性和理论性的叙述,使之易读易懂。e、朴实。不要追求文章表面的文采,写“具体”的事实。

(二)新闻写作的基本表现手法

1、叙述:注意“具体、真实、客观、叙述语言简练”。

2、描写:新闻报道中,描写是经常使用的手法,尤其在特写、通讯类写作中。新闻的描写重于“白描”,即“细节的叙述”。

3、议论:一般而言,记者常用如下一些方法来处理事实与意见的关系:

a、对事实及事实材料的选择和组合安排。根据“顺序”效应,如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把最重要的放在开头或结尾,一般注重首因效应。

b、通过事实的比较来揭示事实问题和矛盾,引导读者的判断。记者还常常通过下面的手法来间接地评价事实:通过背景材料的印证按时问题。用背景事实深化因果解释。c、引用他人的看法来间接表达意见。

4、抒情:只用于一些特殊的、能引起读者较强情感共鸣的情感中。但只需要“点到为止”,一定不可过度渲染。

四、消息导语写作注意事项

(一)有关概念

导语:消息中有一定独立性和统领性的开头部分。它要求简明扼要地表现出消息中最重要、最新鲜的内容,充分揭示新闻价值,同时唤起读者的注意。

消息导语具有提纲挈领、概况要点、引导全文、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重要作用,被看成是记者的“硬功夫”,故有“导语写好,消息就至少写好一半”之说。

导语可能是开头的一句话,或一两段文字,有的复合性多元素导语可以达到四段(不要超过四段)。

导语写作基本要求:

1、突出显示核心要点,告诉读者一个简明又相对完整的基本信息:发生了何事。

2、充分揭示事实的新闻价值,向读者表面这一新闻事实究竟“新”在何处。

3、吸引读者。

4、简练。

(二)新闻要素在导语中的表达

总体而言,6个新闻要素中(5W+H),“何事“和“何时”两个要素是不可省略的。

(三)直接性导语样式:直接写出事实的核心的导语。多是陈述性的像速记一样地反映事实。实例:以上导语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不事渲染,不设悬念,简洁明了,不予铺垫,完全靠新闻事实本身来吸引读者,这就是直接性导语的特点和风格。

1、直叙性

“直叙”是最有效的方式,而这正是受众对新闻的最基本需求,所以任何消息使用它首先是正确的,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是好的。直叙性导语是一切导语样式的基础,任何其他样式的导语不外都是在此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因此,它是记者首先应当熟练掌握的写法。直叙性导语有相当部分是引述某人的话构成的。注意:事实要点与特点结合,避免使导语一般化,埋没新闻性。因此,动笔时思考清楚下面两个关联的问题是很有帮助的:

a、报道的中心事实是什么?b、事实最能引起读者兴趣,最不寻常之处是什么?

2、说明与解释性导语:这种定语方式的简练说明较常见,它能以最少的文字突出显示事实的某种独特点,增强新闻感。

3、议论式:涉及有关政治、经济或其他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报道,在于让事实显得更有力。

(四)延缓性导语样式:多用于“软”消息。即所报道的不是正在发展中的、变化中的或突发性的事件。它通常用来设置一种现场或创造某种气氛。多是解释性、说明性的。九种常见延缓性导语:描写式、特写式、悬念式、引导式、引喻式、对比式、假设式、情感式、故事体。

延缓性导语一般用于故事性、趣味性较强的新闻导语写作。其最为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的趣味性、故事性、可读性。

导语禁忌——导语写作中力求避免的几个主要毛病

1、避免写“瞎导语”:指缺乏核心要点的导语,它没有告诉读者“真正的新闻事实”,国外称“埋没了导语”。会议新闻报道及记者采访某人的“谈话”类报道最容易出现“瞎导语”。

2、避免写“臃肿导语”:当代导语写作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简明地突出显示具有最高新闻价值的核心要点。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善于“简化信息”。

3、避免写“模糊导语”:导语模糊有多种情况,如时间模糊、新闻来源模糊、必要的因素脱漏等,但最主要的是核心要点模糊,关键的实质性信息不具体、不清楚,显得较抽象笼统。

4、在多元素导语中,注意重要性顺序的正确安排,否则可能淡化最重要的内容。

5、避免导语与标题的简单重复

五、新闻写作的结构

(一)倒金字塔结构:定义:按重要性递减的方式来安排报道内容层次和各项事实材料的一种消息结构方式。它以最重要的事实开头,依次递减,以最不重要的事实结尾。从消息的总量上说,迄今为止,倒金字塔结构运用最多,成为消息写作的标准样式。

结构详解:倒金字塔结构主要由导语和主题两部分组成。导语过后就是主体。消息主体是消息中跟着导语之后的、包含有完整和具体的事实材料的主干部分。

它的基本功能是:

1、展开。对要点进行展开叙述使报道完整、充实。

2、主题。通过事实的开展,充分表现报道主题。

3、补充。用附加的相关次要材料,对事实进行补充介绍或说明。主体写作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善于运用短段落。

2、尽量少用关联词句。

3、尽量避免材料、语句、概念的简单重复。倒金字塔结构消息的结尾问题

1、自然结尾。大多数动态性、事件性报道不特别考虑专门的结尾方式和内容,事实交待清楚报道即结束,或者说,是一种“自然形成的结尾“

2、安排结尾。涉及问题、矛盾、争议等事实的报道,其主体常为逻辑结构、对比结构、时序结构,通常会有特别安排的结尾。常见的主要是对事实做出某种总结、评价,或提出问题。这种结尾方式最好是“引述”他人的话,如权威人士的评价,以使“近因效应”发挥得更好。

(二)非倒金字塔结构:类型:时间顺序结构、悬念式结构、散文式结构。

六、通讯写作

(一)定义:一种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比消息更详细、深入和形象地报道新闻事物和新闻人物的新闻体裁。与消息这样的狭义上的新闻简单比较,可以说消息是传递简明信息的新闻,而通讯是把简明信息写成故事的新闻。通俗点,消息就是快速简明地“告诉你一件新鲜事”,而通讯是耐心地“给你讲一个新闻故事”。西方新闻概念中没有“通讯”这一体裁名称。西方新闻界习用的“特稿”或“特写”这一含义广泛的词,即包含我们所说的“通讯”。代表当代中国长篇通讯类新闻报道水准的是1995年《中国青年报》推出的每周一次的《冰点》专版的报道。此外,《南方周末》有关社会“时事、现象”的报道也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报纸深度报道的代表。

(二)通讯的基本特征

1、故事性:重于展示事物发展的过程,把它的典型情节和细节再现出来。写通讯与写消息在观念上的最大差异就是要有“讲故事”的意识和感觉。如你不是只记一个人获了奖,而要给读者讲述他所经历的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苦恼。

2、注重“再现”形象。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关键是细节描绘,要求特色、具体、清晰、生动,让读者透过你的文字,“看到”当时的情景画面和状态,感受到气氛和人物个性。

3、注重写人。事因人生,人以事观。无论是何种通讯,一些事情总是人的行为构成的,没有人,就没有故事。在事件通讯中,记者一般很注意情节和细节,但“人”却常常被表现得很弱,缺乏个性显现。

情节、细节、人,这三个要素是讲故事的基础,是通讯的“血肉”。

(三)通讯常用的结构:纵式”和“横式”是两种最基本的结构思路。

一般来说,纵式写作因为符合事物发生发展的自然状态,有助于清楚表现事物进程的脉络;横式写作由于能更自主地安排材料,有利于体现记者的报道意图和思想。

(四)通讯的开头和结尾:写通讯对开头和结尾均重视,与其他文章的写作一样,要求善始

善终,但它却没有严格的限制性规则。它以所描述事物本身的特性和对结构的整体构思而定,也往往带有个人写作的习惯和风格。著名的写作大师常常都给人留下回味的开头和结尾。关于结尾,提出以下几点作为参考:

1、结尾思考的基点——与全文连贯,留住读者阅读时的心情;

2、精彩的引语常常是结尾的好材料;

3、不要再结尾作套话式的抒情和空论,读者会窃笑你;

4、如果你的整个写作顺当,结尾也会顺利产生。

有人喜欢在结尾处生发开去,表现一种希望和趋势。但要警惕:这种方式容易使作者自我感动太过,忘记了事实本身的现实条件和逻辑性,被导入一种不切实际的忘形想象中。

(五)事件通讯写作的基本方法

1、以几个骨干情节及情景来展示时间的全貌。

有时为了更简练,文中常常用小标题直接对不同的情节内容进行划分,而小标题同时也是内容的简要提示,这样既便于写作,也便于读者理解,还能缩减一些过渡性的描写。

2、在事件的描绘中,突出几个主要人物的个性形象。事件通讯写作最容易忽视的问题就是人物个性形象的显现。记者常常把思维单纯集中在事件本身的情节过程上,忽视了恰恰在“事件”这个“非常状态”中,正是身处其中的人物其个性集中和突出显现之环境。

3、着力写好事件的高潮。事件高潮是事件发展过程中具有转折性意义的阶段,是故事最吸引人的部分,也是全篇报道的着力点。没有高潮的描绘,整个报道就会显得平淡、机械和零散。高潮的细致描绘实际上同文学或影视故事的表现道理是完全一样的。

▲以上三方面的思考,能帮助我们在写作构思时,整体地安排好文章的层次和节奏,避免报道的平面感和零散感。

(六)风貌通讯写作

定义:风貌通讯是反映国内外各地的发展状况、社会生活、风土人情等方面新变化的通讯体裁。也常被称为概貌通讯、旅游通讯。

风貌通讯不是游玩后的消遣闲笔,而是有心观察后的时代记录——以社会学的目光透视人的生存现状,以历史学的视野穿越人的今昔,以美学批评的心灵感悟人生活的神韵。你会有常人的激情,也有观察家的冷静。风貌通讯写作要领:

1、新奇与时代动感。记者采写风貌通讯时,自己首先要对这种“日常性”有背景感:纵向的“过去”情况,横向的其他同类事物的情况。

2、展示人与环境共存的具体状态。

新闻写作复习资料 篇2

一、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的内涵和要求

(一) 新闻采访的内涵和要求

新闻采访作为新闻制作的关键环节和流程, 是新闻业特有的社会活动, 主要是指新闻记者为了能够使新闻报道更具新闻特性, 深入实际进行调查、访问、分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是挖掘新闻线索、获得新闻事实、整合新闻资源的重要手段, 是新闻写作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

随着我国新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 新闻媒体越来越多, 传播速度越来越快, 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必须把握“时间性”这个特点, 能够对新闻事件进行快速反应、快速采访、快速整合和快速反馈, 否则就会延误新闻的时效。新时期新闻采访还要求新闻记者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采访, 必须把握新闻采访技巧, 既要多跑、多深入一线, 又要多问、多记、多看、多想, 只有这样才能做好新闻采访工作。

(二) 新闻写作的内涵和要求

新闻写作作为新闻制作最为关键的环节, 直接决定了新闻的质量和效果。所谓新闻写作, 就是围绕选题, 依托采访, 对已经掌握的新闻素材特别是通过新闻采访获取的新闻事实进行加工、整理、升华的过程, 是对新闻采访的提炼和升华。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新闻写作的质量和效率, 对于制作出高质量、高水平、高层次的新闻具有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具有较强的理论功底和文字功底, 必须对国家的方针政策有所掌握, 才能具备较强的新闻敏感性和新闻鉴别力, 才能对新闻采访获取的资源进行整合和分析。新闻记者必须把质量和效率作为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最大限度保证新闻写作的优质高效和严谨严密。

二、新闻写作与新闻采访的联系

(一) 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

在新闻行业有这样一句话, 那就是“七分采访、三分写作”, 可见新闻采访的重要性。我们说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 无论是从新闻制作流程, 还是从新闻制作质量来看, 新闻采访从根本上说是新闻写作的第一道工序, 如果不进行采访就开展“闭门造车”式的新闻写作, 根本不可能体现新闻写作的真实性。新闻写作需要新闻线索、新闻事实和新闻资源, 而这些的获取必须通过新闻采访来完成, 这是重要的材料基础。新闻记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掌握深入的新闻事实、详细的新闻资源, 对于撰写出高质量的新闻稿件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能够提高新闻写作的层次和水平, 这是新闻写作的重要基础。只有全面了解和掌握情况, 新闻记者在写作过程中才能应用自如、得心应手。

(二) 新闻写作是新闻采访的升华

我们说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 主要是在新闻写作过程中是对新闻采访主题、新闻采访导向、新闻采访资料的提炼和升华。尽管从本意上说, 新闻采访的过程也是获取资料、深入思考的过程, 在一定程度上也要进行新闻写作的“腹稿”或者“勾画”, 但并没有进行升华。因此在新闻写作过程中, 实质上就是对新闻采访的主题、导向、资料的进一步提炼和升华。在提炼和升华过程中, 必须要对新闻采访所获取的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在庞杂的新闻事实和新闻素材当中, 必须通过综合整理和研究分析, 对各类素材进行重新排列组合, 提炼出具有新闻价值的主题并进行谋篇布局和组织撰写, 特别是在舆论导向方面, 新闻写作必须要从获取的资料当中进行筛选, 使舆论导向符合主流而不至于偏离方向。只有这样, 才能撰写出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率的新闻稿件。

(三) 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互动

尽管新闻界有“七分采访、三分写作”的说法, 但本文认为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具有内在的联系性, 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具有较强的互动性, 新闻记者只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互动性, 才能更好地做好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这种互动性的突出表现就是, 在进行新闻采访之前, 必须要对新闻写作的主题、内容和框架进行必要的准备, 否则新闻采访就会缺乏针对性甚至“无的放矢”;在进行新闻写作之前, 必须对新闻采访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整理, 如果缺少综合分析整理, 只是简单地进行罗列, 新闻写作就会缺乏高度、深度和广度。

新闻写作的意象 篇3

由此看来,“意”、“情”、“理”是通过生动、具体、形象,富于生命力、可感性的事物反映出来的。文学是这样,新闻也是这样,新闻意象不同于文学意象之处并不在于“虚”的不同,因为,这两种意象中所传达的“情”、“意”、“理”都必须符合客观规律与现实生活的逻辑,它们二者的不同点在于“实”的不同,即新闻意象中的人、物、景、事都必须是现实生活中确确实实客观存在的,是经得起核实的事物;而文学意象中的人、物、景、事可以并且在很多情况下都是虚构的。当然新闻注定要与虚构绝缘,但作为美学范畴中的意象,并不排斥新闻的参与。没有虚构作为“长袖”,新闻仍然可以舞出妙不可言的“舞蹈”。

请看下面一篇新闻稿:

(美联社汉城2000年8月15日电)在今天韩国电视台直播的画面中,100名朝鲜人悲喜交加,紧紧拥抱着他们半个世纪以来一直未能见面的南方亲属,他们都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今天从平壤同时到达这里的这些上了年纪的北朝鲜人被人们簇拥着走进汉城的一个大会议厅,他们的亲属早已等候在那里。哭声和呜咽声立刻充满了整个大厅。

一个68岁的老汉对他95岁的母亲说:“妈妈,别伤心,你的儿子来看您了。”这位母亲的情绪太激动了,一名护士马上跑过来为她量血压。

另一位情绪异常激动的男子跪在地上向他的父亲磕头。坐在轮椅上的父亲身体虚弱,已经无法做出反应。

人们相拥而泣。他们拍着对方的背相互安慰,递上手帕擦去泪水。待到激动的心情平静下来,亲人们相互讲述各家的往事,并一同翻看老照片。

此次团聚的一幕使人看到,在封锁的军事化的边界两边,数以百万计的朝鲜人在经历着离别的痛苦。

时隔半个世纪的会面,哭声、呜咽声,拥抱、磕头,场景历历在目,那种无法描述的思念之情、离别之痛,还有那渴盼统一团圆的意念无不跃然纸上。这俨然是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回响在耳畔。

在这里,记者给读者所呈现的新闻意象,并没有因为情感的突出而破坏新闻的客观真实性,反而正是由于这种刻骨铭心的情感凸现,更加深刻地反映了客观真实。

当然,新闻毕竟是对客观事实的报道,它离不开具体事实的记录,这是新闻立足的基础。我们若说有的文章存在有“象”而无“意”的不足,但其新闻性仍能得到具体的体现的话,下面的有“意”无“象”的新闻则是更不足取的了。

据《海峡导报》2000年8月4日报道,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在福建省机关效能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工作。他说,如果一些可以而且应该公开的事情不向群众公开,那你怎么说代表了人民利益?人民群众怎么与你同心同德呢?习近平说,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才能有效防止腐败。现在,干部群众对一些领导在重大事项,比如工程发包中搞“暗箱操作”的意见很大,这种“暗箱操作”也确实害了一些干部。我们搞政务公开,就是要把群众最关心、最担心的问题作为重点予以公开,让群众满意。

这里不止一次地提到的是“习近平强调”、“习近平说”、“他说”,通篇就只有一个干巴巴的理念——“要加强政务公开(意),而没有鲜活生动的哪怕是具体的一点的一个小事(象),完全是空话、套话。这样的新闻稿不仅没有说服力,更无美感可言,虽然屡见报端头版头条,但读者寥寥。而同样是一篇有关政风的报道,下面这篇就别有风味!

因为出差花费过多而被解除职务的丹麦前教育大臣丽特·比耶雷戈尔夫人,在偿还超支的差旅费后,最近又被提名为新内阁社会事务大臣。

丽特·比耶雷戈尔夫人去年10月间在巴黎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会议时浪费公款,于去年12月20日被解除职务。在这以后,她向政府偿还了5300丹麦克朗(约合1000美元)。这笔钱是她在出差时花费的私人开支,其中包括雇佣一辆小汽车和司机的费用、电话费和邮资。

(《中外新闻选》)

通篇未提一句政风的建设(虚),而是报道了一篇活生生的事件(实),虚实结合达到通向“虚”的良好效果。与之相比,第一篇最大的不同不是报道意图不同,而是“新闻意象”的营造意识不够,当实不实,当虚不虚,给人的印象就是“客里空”。

新闻写作复习要点 篇4

 新闻的定义:陆定一 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王中 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播。(1981年《辞海》)范长江 读者欲知未知而应知的重要事实报道。

    新闻5要素:5W: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 西方新闻要素:5w+h: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为何 新闻的地位:报纸上主要的文字体裁,在舆论导向中占主导位 写作的基本要求:真、短、快、活、强

a)真:所谓真就是新闻必须真实、准确。真实是新闻的生命。b)短:新闻必须简短,要短些,短些再短些; c)快:新闻必须迅速及时,在时间上应力求新,快; d)活:新闻要写得生动、活泼、形象 e)强:是思想性要强,主题要深刻

 导语的定义:是新闻的眼睛、灵魂、开头第一句话、第一层次,引导读者阅读新闻之语。①.导语是放在开头的文本②文本要简要③.把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放在前面来全文的目的、中心、主题或结论。

 第一代导语,第二代导语,两者的区别。

 第一代导语,即产生于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的这一代导语,我们也称为五要素俱全(即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因)或六要素俱全(五个W+H)的导语。因为此时的导语要求片言片语里涵盖五个或六个事实要素。它的长处是交代事实具体、完整,看了导语,对整篇新闻主要内容大体有了了解,但缺点也明显:内容太多、主次不清、重点不突出,给读者第一印象不那么深刻。所以第一代导语也被人谑称为“晒衣绳式导语”。 任何主体,包括写作形式与方法都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既然第一代 导语的产生有此类得失,随着时间长河的磨砺,又出现了一种新型的 导语,我们称之为部分要素式导语,它诞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也可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我们称之为第二代导语。这种导语,只要求突出一、二个或二、三个新闻要素,其余的要素放到后面,放 在新闻的主体或结尾处交代。这种导语的基本要求有二条:“一是要 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优点是:把最重要、最新鲜、最能引起读者兴趣的事实,点缀在导语中,使导语先声夺人的魅力。

 消息头的定义:消息头又称为电头,是消息的开头,置于导语的前列,是消息用来区别于其他文体,特别是区别于通讯的重要标记,用来交代新闻发出的时间、地点、记者姓名与社别。

 导语写作的基本要求(注意要点):

1.用事实说话,用事实概括新闻的要点与轮廓 2.用简洁、精练的话语来表述

3.将说明主题的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放在导语中,写出新闻的极致。

 主体定义:主体是指围绕导语而展开的中心内容,对新闻事实作近一步的解释、分析与介绍  主体写作要注意:

1.注意分层次、分观点交代事实,忌流水帐 2.着重回答为什么与怎么样

 新闻背景的定义:新闻背景就是指与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有机联系的条件与环境。有的新闻事实本身简洁明了、一清二楚,就不必再加背景材料,而有的新闻事实较为复杂,必须讲清人物关系与事物关系,就一定要有背景材料。 背景的类型:历史背景、人物背景、地理背景、事物背景、 背景的作用:

1.点缀事实,突出事实,增强新闻的显著性 2.揭示主题,深化主题

3.增加知识,增强文采,写出特色 4.分析事实,找出原因

5.使事实通俗化、形象化。

6.背景运用的基本要求(注意点):

(1)总则:灵活运用、因文而异、密附其间、渗透其中、得体为止,避免模式化。(2)注意以下几点:

A、一定要紧扣主题,注意背景材料和新闻主体材料配合得当。

B、要求简明扼要,突出重点,详略适宜,不喧宾夺主。

C、新闻背景材料要灵活穿插,力求生动活泼。

 结尾的方法:自然结尾法、卒章见义法、拾遗补缺法、别开生面法

 新闻结构的定义:即指消息的内部构造成分(导语、主体、背景、结尾)它们不同的排列、组合就组成各种不同的结构方式。

 新闻结构的类型:倒金字塔结构、金字塔结构、倒顺相结合的结构、悬念式结构、散文式结构、并列式结构

 倒金字塔结构:也称为倒三角,它的特点是:头重脚轻地安排组织材料,把新闻的高潮或结论放在最前面,然后以事实重要性递减的顺序来安排,从大到小突出最重要、最新鲜的内容,即按事实或材料的重轻、急缓、主次来谋篇布局的结构方式。

 优点:

1.首先是快,使用这种结构很快能组成一篇新闻 2.使新闻的“新”得到体现 3.使新闻容易写短

4.切合读者的阅读习惯与心理 5.便于编辑作及时而有效的删节

 缺点:

1.如果都是一种结构,报上的报道会流于单调、老一套 2.导语与主体、标题易重复。3.文句和段落之间连贯性差。

4.对非事件性新闻、故事性强人情味浓的新闻不太适合

 新闻注意类别: 1.动态消息:一般是以一人一事的信息为主的新闻,比较简洁,包括简讯、一句话新闻、标题新闻,动态感强,稍纵即逝,是报上最大量的新闻。

2.综合新闻:多数是综合报道一段时期内工作情况的消息,带有回顾性、总结性,报道面广、声势大,适合于一段工作或一个宣传战役结束后的回顾、总结与报道。

 新闻语言的特点:具体、简练、准确、通俗

 准确是新闻语言的核心、灵魂所在,务必做到以下几点:

1.观点的正确; 2.事实表术的准确;

3.力戒笼流、含混、模糊的语言; 4.注意词性、词义与词序

 外国新闻写作技巧中注重客观方法包括:

1.善于“用事实说话” 2.到现场去,多写目击式新闻 3.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4.注重信息,注重新闻根据

 通讯发展概况:早期通讯阶段,分三个层次

1.“新闻记事”又称“概要记事” 2.长篇记事”,又称“详记”、“委曲” 3.印象派记事

 通讯的定义:通讯是一种比消息详细生动地报道客观事物和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 通讯写作的特点包含两个层次:

1)通讯与消息的共同点:

1.都强调要有新闻性。

2.都力求用真实、准确的事实说话。

3.都力求选择鲜明、有意义的主题和题材。2)

通讯与消息不同点:

(1)文字上:通讯力求详尽、仔细地描述。

消息力求简洁、明快地概述。

(2)形式上:通讯往往高潮在后,读到最后,读完全文,对人对事对主题才有一个全面、深刻的了解。

消息高潮在前,导语开门见山,将最重要、最新鲜的内容公之于众。(3)内容上:

A、通讯以报道人以中心,消息以报道事情为主。

B、通讯不仅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着重要回答为什么与怎么样。消息往往主要是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是什么。

C、通讯,特别是一些较大的通讯,强调以情感人,而消息寥寥几百个字,很难要求它以情感人。(4)篇幅、容量上:

通讯的篇幅可长一些,容量大一些;而消息篇幅短,文字简要,容量大一些。(5)时效上:在强调快与及时的前提上,通讯晚一、二天发表五方,消息要求争分夺秒,力求快。

 通讯的表现手法三个特点:

1.强调叙述的直接性 2.描写的直观性 3.抒情议论的实在性

叙述(最基本)(直接性)、描写(最重要)(直观性)、议论和抒情(实在性) 叙述包括:顺叙、插叙、倒叙、夹叙夹议  插叙的作用:

1.有助于读者对故事情节、人物身份有更详尽的了解; 2.有助于叙述上的生动活泼、跌宕有致、波澜起伏; 3.还有助于主题的深化

 对话描写,在通讯中起着重要作用:

A、再现人物声调语气。

B、反映人物的性格、思想与气质。C、交代内容、展开情节、表述过程。

 人物通讯写作的基本要求:

1.着重写人,写人物思想,揭示人物的心灵美

①按人物思想线布局。②思想基础要写扎实。③思想活动要写真切。

2.写矛盾,将人物放在矛盾斗争中写,放在风口浪尖上写

①放在矛盾斗争的焦点上刻划人物,在典型环境中刻划典型人物。

②通过多侧面矛盾写人。③矛盾的两方面要充分展开。

3.抓情节,抓细节,抓特点

A、抓情节:情节即通讯中矛盾的进行过程。B、抓细节:细节是通讯的细胞。4.正确反映先进人物与党群的关系

A采用相互辉映的写法,把握“水涨船高”的原则,忌“水落石出”。B在突出一面时,防止暴露另一面,注意写作上的辩证法。5.写出特定的时代精神,环境气氛与生活气息。

A 将人物放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写,写出时代精神。B 将人物放在一定的家庭生活中写,写出生活气息。C 将人物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写,写出一定的意境。

 为什么人物通讯要强调揭示人物思想:

1.先进人物的先进行为和事迹,是在某种思想支配下进行的,没思想人物行为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2.不同先进人物有不同的先进事迹,学习先进人物很难从具体行为去模仿而先进人物的思想却有普遍的教肓意义。

3.俗话说“画龙画虎难画骨”,好的人物通讯形象丰满、栩栩如生,其原因是“形神兼备”,此神或神韵就是人物的思想与情感。

 工作通讯写作要求中怎样揭示事物的规律和本质:

a.由现象到本质。

b.由点到面。由点上提出问题,对面上进行指导。

c.还要善于抓取有表现力、说服力的材料。如:典型性材料,对比性强的材料等。d.要作连续报道,旧矛盾解决了,新矛盾又产生。

《新闻写作教程》复习概要 篇5

名词解释:

1、再现场景:就是把新闻事实的某些现场情景具体地描述出来。

2、通讯:通讯是一种详细的、生动的新闻报道体裁。

3、新闻背景:一般消息写作中所说的新闻背景,是指在新闻事实之外,对新闻事实或新闻事实的某一部分进行解释、补充、烘托的材料。

4、新闻角度:记者发现事实、挖掘事实、表现事实的着眼点或入手处。

5、新闻语言:通过新闻媒介,向受众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文字语言就叫做新闻语言。

6、新闻特写:特写是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实中某个最能反应其特点或本质的“片段”、“剖面”或者细节,作形象化的再现与放大的一种新闻体裁。

7、导语:导语是消息开头用来提示新闻要点与精华、发挥导读作用的段落。

8新闻跳笔:是指在新闻写作中,对新闻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不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次序和逻辑次序对事件进行详尽、面面俱到的叙述和描写,而是把不太重要的情节、片断和段落省略掉,简练概括地勾勒出新闻事件,从而达到特定的艺术效果。(新闻跳笔特点——一是文体结构上的多段落;二是主张“跳”)

9、倒金字塔结构:也称“倒三角”结构,是消息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结构方式。它以事实的重要性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依次递减的次序,先主后次地安排消息中各项事实内容,犹如倒置的金字塔或倒置的三角形,因而得名。它多用于事件性新闻。

10、华尔街日报体:“华尔街日报体”是美国《华尔街日报》惯用的一种新闻写作方法,主要适用于非事件类题材的叙述。其基本特征是,首先以一个具体的事例(小故事、小人物、小场景、小细节)开头,然后再自然过渡,进入新闻主体部分,接下来将所要传递的新闻大主题、大背景和盘托出,集中力量深化主题,结尾再呼应开头,回归到开头的人物身上,进行主题升华,意味深长。这种写法从小处落笔、向大处扩展,感性、生动,符合读者认识事物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颇受读者青睐。

简答题:

1、怎样做到新闻报道写得简短?(P64)

2、通讯与消息文体特征的区别?(P317)

3、导语写作的基本要求。(P155)

4、新闻语言的特征。(P127)

5、如何寻找最佳新闻角度?(P96)

6、选择新闻角度的几种方法。(P100)

7、特写与消息的共同点和区别(P516)

8、特写与通讯的共同点和差异。(P517)

9、新闻写作如何避免失实?(P26)

10、新闻背景的任务、作用。(P198)

11、如何运用背景材料说话?(P45)

12、如何做到新闻时效中的“新鲜”?(P59)

13、新闻跳笔的写作方法:

一、断裂行文——不按照时间、空间、逻辑顺序,而是用跳跃的方式组织文字;

二、短段落,多分段;

三、加大跨度——加大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跨度,采取大跨度、大跨越的手法;

现代新闻写作教程复习讲义 篇6

第一章 新闻报道概述

1、新闻报道基本要求: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事实是新闻的根本、时效是新闻的魅力、舆论引导是新闻的灵魂。

2、如何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引用的各种资料;人物语言、心理、环境细节等)、客观(客观事实及对其解释分析)、全面(要用“两点论”看问题,反对片面性)。

3、选择事实的标准(可能涉及简答):1)真实的、重要的、有政治价值的事实。2)最新鲜的、昨天或者今天发生的事情,不是陈旧的事实。3)具有代表性、典型意义的事实。4)最精炼、从许多同类事实中提炼出来的、本质的的现象。5)形象的、生动有趣的、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事实。

4、时效性内涵:时间性、时新性、时宜性。

5、舆论引导:又称舆论导向,指的是运用舆论影响人们的意见,引导人们的意向,从而控制自己的行为,使他们按照社会管理者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从事社会活动的传播行为。

6、新闻主题(04名词解释、重点概念):是指新闻事实所体现的基本观点和中心思想,是贯穿一篇新闻作品的主导思想,是新闻作品的统帅和灵魂。

7、选择主题三个原则:政治上重要的、关注受众注意的问题、涉及最迫切的问题。

8、报道角度的选择:1)对某方面工作有全局性影响或者有重要意义的角度2)选择最能揭示事物本质或人物精神面貌的角度3)选择适合读者心理的角度

第二章 消息的写作(重点章节)

1、消息:在新闻报道的文字体裁中,消息是使用量最大最常见的一种基本文体。它以简明扼要的文字,准确、迅速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报纸上刊登的消息一般带电头或“本报讯”,统称消息头。

2、消息的种类:(从报道内容上分)政治新闻、经济新闻、文教新闻、军事新闻、体育新闻、法制新闻、社会新闻等;(从新闻和事件关系上分)事件新闻、非事件新闻;(从反映的对象上分)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从篇幅长短上分)长消息、短消息、简讯、一句话新闻、标题新闻等;(按写作特点)动态消息、综合消息、经验消息、述评消息。

3、动态消息(重点概念):就是准确、迅速地报道新近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国内外重大事件、新鲜事实的一种消息形式,具有短、快、新的特点。

4、简讯(重点概念):简讯是动态消息的一种形式,又称短讯、简明新闻。它是动态消息中文字更短、内容更为单一的一种体裁,一般只有百字左右,甚至几十个字,通常只报道事情的结果,而不交代其过程和背景。

5、如何改进会议新闻的报道(2010简答):1)报道各类会议新闻要看是否有新闻价值,不能有请就到,到则必报;2)对一些会议新闻报道可压缩长度,不能动辄就大段大段地摘引讲话、决议、指标,可以编成一组会议动态、会议简讯或会议花絮;3)改变会议报道的角度,不报会议本身,而是抓住会议的特点及有新闻价值的内容加以报道,把会议作为新闻来源在开头或结尾点一下即可。

6、经验消息(重点概念):是指反映一些具体部门和单位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在某一方面取得明显效果和成功经验的一种报道,也称典型报道。

7、综合消息(重点概念):是在同一主题的指导下,综合反映某一个时期、某个地区、某条战线带有全局性的情况、动向、成就或问题。

8、述评消息(重点概念):也称记者述评,它是一种以夹叙夹议、边述边评的方式及时分析形势,阐述重大事件,揭示问题本质,用以指导现实生活、工作和斗争的新闻体裁。可分为形势、事态、工作、思想述评四类。

9、消息的结构:“倒金字塔”式、“金字塔”式、“自由式”。

10、“倒金字塔”式结构(重点概念):把最重要、最新鲜、最精彩的新闻事实放在最前面,然后按照重要性依次后推,形成“虎头蛇尾”形状。这是一种最常见、传统的新闻结构形式。多用于动态消息。

11、“金字塔”式:即上小下大,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最重要的结局放到后面去写。常用于目击式新闻。

12、新闻标题种类:正题(主标题、主标、主题)、引题(肩题、眉题、上副题)、副题(辅题、子题、下副题)、提要题、插题(小标题、分题)。

13、新闻标题的作用、制作要求(2011论述,结合网络中标题党现象):【作用】:1)揭示新闻内容,烘托和突出新闻主题;2)吸引读者,增强新闻的阅读率;3)对新闻事实进行评论,渗透着记者(编辑)的观点、倾向和感情。【制作要求】:准确、鲜明、简洁。

14、新闻由头(2004简答,重点概念):又称新闻根据、新闻依据,是新闻发布的依据或契机。一般指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或事实的出处,是一个事实之所以成为新闻的根据。

15、如何寻找非事件性新闻由头(2004简答):1)从事实渐进性的变动中,发掘出一个阶段性的最新变动;2)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通过访问寻找一个契机;3)有些成就性或经验性的报道,可采取见闻的手法。

16、新闻导语(重点概念):即消息的开头,它用极简洁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重要、最精彩的事实,提纲挈领,牵引全文,吸引读者。

17、导语的演变:第一代导语(六要素俱全)——第二代导语(从六要素中挑选一两个最重要的的要素突出地写入导语,其他要素则放到下文分述,“倒金字塔”结构特征最明显的导语)——第三代导语(丰富型导语)。

18、导语的形式:叙述式、评论式、提问式、描写式、谈话式、引语式、对话式、对比式、感叹式。(了解各自特点与适用情况)

19、新闻导语写作需要注意的问题(可能涉及简答):1)导语中必须突出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部分;2)内容要具体、实在,不能空对空;3)导语中应能突出最能引起读者兴趣的内容;4)要有针对性;5)背景材料不宜过多;6)导语句子要简洁;7)不要重复标题。

20、新闻背景/背景材料(2006、2010名词解释,重点概念):即事件产生的历史环境、客观条件以及它与周围事物的联系,也被称为背景材料,相对于新闻事实而言,它是报道中的一种辅助性材料。

21、背景材料的作用(可能涉及简答):1)有助于突出、烘托、阐述、深化主题,增强说服力;2)可以提高新闻事件的意义和价值,使消息大为生色;3)有助于增强新闻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

22、背景材料的种类:对比性材料、说明性材料、注释性材料。

对比性材料(2004名词解释、重点概念):指那些能与新闻事实形成某种对比的材料,可以是过去和现在比、正面与反面比、正确和错误比、此地与彼地比等,通过对比,可以揭示新闻的深刻意义,说明事物的本质特点。

说明性材料(重点概念):是用来说明和解释事物产生的原因、条件和环境的背景材料,如介绍政治背景、地理环境、历史演变、思想状况、生产面貌、物质条件等材料,这些材料的运用能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与接受新闻内容,突出新闻意义。

注释性材料(2005名词解释、重点概念):用来帮助读者看懂新闻内容,增长知识与见闻的背景材料,如对人物的出身、经历、性格特点,产品的性能、作用及技术性问题、文史知识等等。

23、需要交代背景的条件:1)报道某些比较复杂的新闻事实时,需要交代它的来龙去脉或讲清人物关系与事物关系时;2)科技报道,特别是有关新事物的含义,新技术、新产品的性能、特点、意义;3)报道读者不熟悉的,或时间相隔久远、淡忘了的人物和事物时;4)靠交代背景才有价值的人和事,一定要交代背景。

24、交代新闻背景应注意事项:1)背景交代要为表现主题服务;2)要简明扼要;3)要灵活多变。

25、消息主体(重点概念):是消息的骨干部分,也是消息的展开部分。它承接导语,用足够的、典型的、有说服力的材料对新闻内容做具体全面的陈述,以体现全篇的主题思想。概括讲,即表述和说明新闻主题的主要部分。

26、新闻主体写作要求:1)写事实要确切,具体,有说服力;2)概括性材料和具体事例相结合;3)结构 2 要严谨,层次要分明。

27、消息结尾常见形式:总结式、启发式、交代式、展望式、希望式。

第三章 通讯的写作(重点章节)

1、通讯:是一种比较详细、生动、形象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新闻体裁。

2、通讯的特点(可能涉及简答,可以与消息结合,分析二者异同点):

1)从内容看,消息一般以报道事实为主,通讯则以人物为中心,着重写人的活动,思想,写各种思想的斗争和变化。写事件也常常是为了通过事件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因此,通讯不仅要写清楚事实,还要写的较为具体、详细。2)从表现方法看,消息和通讯都以叙述为主,用事实说话,但通讯除叙述外,可以较消息多一些描写、议论、抒情或说明。3)从篇幅看,在报道同一内容时,消息比通讯简短。消息要求简明扼要,朴实、概括地报道事实;通讯则要求比较完整、细致地展开所报道的事件和人物活动。4)从时间性看,消息比通讯时效性要求更高。

3、通讯的种类:就文学性多少分为新闻通讯和文艺通讯;从内容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概貌通讯。

4、人物通讯(重点概念):是以写人为中心的通讯,通过对人物行动、语言、先进事迹的具体生动的叙述描写,反映先进人物的崇高精神境界,为广大群众树立学习的榜样。

5、采写人物通讯要注意的几个问题(2006简答,2007、2008考察穆青人物通讯特点,结合穆青人物通讯相关知识点记忆):1)要正确处理先进人物与党的领导和群众的关系;2)辩证地把握先进人物,正确处理好先进人物的优点和缺点;3)记者要和人物的思想感情息息相通。

6、事件通讯(重点概念):事件通讯是以记事为主,通过某一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束的记述,反映我们时代精神的通讯。

7、事件通讯的特征:1)强烈的新闻性2)事件的典型性3)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

8、事件通讯写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把事件放在广阔的背景上来认识和表现;2)突出主要线索,写好典型情节;3)处理好事件和人物的关系、以事带人,写好群像(注意事件通讯写人和人物通讯有何不同);4)调动多种技巧,为事件增加色彩;5)写好情节单一的小故事。

9、工作通讯(重点概念):是指写经验、问题的通讯,是用通讯的形式来反映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中的成就与问题,总结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或者探讨有争议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其最大特点是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10、工作通讯的写作要求(可能涉及简答):1)提出的问题要有普遍意义和迫切感;2)瞄准时机,抓住火候;3)要善于分析问题;4)力求写得生动活泼(生动的事例,人物的行动、思想,语言生动、活泼,讲究结构艺术)。

11、概貌通讯(2004名词解释):又称风貌通讯、旅途通讯。它侧重反映某一地区、某个单位、某项工程在发展变化中的新面貌、新气象、新成就,用以展示社会风貌、各地风光、风土人情、社会状况等等。

12、概貌通讯反映的内容和形式:1)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新气象、新风貌;2)介绍名声古迹、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形式主要有见闻式、巡礼式、侧记式,通常见到的还有诸如XX印象、XX掠影、XX一瞥、XX览胜等等。

13、概貌通讯的写作要求(可能涉及简答):1)抓住重点,突出见闻;2)对比衬托,着力写变;3)缘物寄情,情景交融;4)传播知识,饶有风趣。

第四章 专访的写作

1、专访(2010名词解释):记者事先带着一个比较明确的专门目的到现场去,对有关人员进行专门的采访。它是记者对于现场人物的谈话,对现场的观察、包括对人物的音容笑貌、思想性格,以及对周围的环境的印象和认识,因而对采访对象的原谈话的记录为主,穿插有关的背景材料连缀成篇的一种特殊的通讯。简言之,专访就是对新闻人物或单位、部门进行专题访问的报道。

2、专访的种类:人物专访、事件专访、问题专访、风物专访。

3、专访的特点:1)采访内容、对象的单一性;2)强烈的新闻性和时效性;3)写作手法自由,灵活多变,现场气氛较浓。

专访和消息相比,都要求及时、集中,但专访比消息更具体、翔实、细致,而且富有现场感;和通讯相比,都要求生动、形象,但专访的报道内容比通讯更集中,专题性更强;和新闻特写相比,都要求内容专一,具有强烈的现场气氛,但专访的内容并不局限于某一个“片段”,而是涉及这个“片段”有关的问题。

4、专访的习作技法:1)确立专访主题,注重报道时机;2)熟悉采访对象,拟制访问提纲;3)有访有问,突出现场。

第五章 新闻特写

1、新闻特写(2011名词解释):是介于新闻通讯和报告文学之间的一种新闻式样,它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断和场面,通过形象描绘,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许多新闻素描、新闻速写可归为此类。

2、新闻特写的特点:1)严格的真实性2)较强的时效性3)反映事物的瞬间性4)表现手法的描绘性5)再现事物的动感和立体感。

3、新闻特写与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的异同:1)与消息相比,消息比较简明扼要概括,着重交代事件发生、发展的纵的过程;新闻特写则更为具体、形象、生动、更富有立体感和亲切感,着重点在于某一重要瞬间是如何进行与发展的,重在写横断面,报道上更“细”。2)与通讯相比,通讯常常要求叙述一个或数个较为完整的情节,主要表现手法是叙述,描写也是白描,很少精雕细刻;新闻特写要求比通讯更为集中、细腻、富有动感,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典型事物的横断面。3)与报告文学相比,报告文学题材一般比较重大,背景极为广阔,时间跨度较大,既要用重笔浓墨去刻画典型人物和事件一瞬间的横断面,又要相当的笔墨去叙写人物、事件发展变化的纵剖面;新闻特写在表现手法上鱼报告文学有相近之处,但它报道的对象不如报告文学那样宏大、复杂、曲折,背景显得简洁、洗练。

4、新闻特写的种类:人物特写、事件特写、场面特写、风貌特写。(了解各自概念、特点)

5、新闻特写的写作技法:1)落笔集中,突出一点;2)浓淡相宜,真切再现;3)幽默风趣,耐人寻味。

第六章 现场短新闻

1、现场短新闻(重点概念):是记者亲临新闻事发现场,通过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而写出的短小精悍的报道样式,可以是消息、通讯、特写等体裁。

2、现场短新闻三要素:1)新闻价值高;2)现场感强(最鲜明的个性特征);3)短小精辟。

3、如何使现场短新闻增强现场感:1)记者采访要亲临现场;2)要善于选择典型细节,再现典型环境(典型细节包括突出人物性格特征的、再现场景的、渲染气氛的,有行动、有对话、有静物,更多的则是动态事物);3)要善于正确处理背景材料。

4、现场短新闻的背景穿插应符合以下几点要求:1)有利于突出、深化对新闻事实的解释、说明,突出新闻事实的价值;2)有利于突出、深化主题,增强新闻的说服力;3)有利于拓展视野、交代与之相关的社会“大气候”、“大环境”,增强新闻的力度;4)有利于交代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反映事物发生的过程,以增强新闻的厚度;5)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力求化“旧闻”为“新闻”,巧妙地将二手或三手背景材料转化为第一手材料,灵活穿插与文中。

第七章 记者来信

1、记者来信(重点概念):是记者抓住现实生活中带有普遍意义的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用书信形式反映出来的一种报道形式。它是我国社会主义报纸和广播所独有的新闻文体。

2、记者来信的作用:1)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要求、情绪、愿望,起到信息反馈的作用;2)介绍典型,推广经验;3)表扬先进,批评错误,揭露坏人坏事。

3、记者来信的特点:1)选材的社会性2)事实的可信性3)鲜明的倾向性4)写法的灵活性。

4、记者来信的类型:批评型、表扬型、呼吁型、调查报告型、讨论型。

5、如何写好记者来信:1)选题要有普遍意义;2)写作形式灵活自由;3)感情真挚亲切生动。

6、读者来信(相关概念):读者来信是读者写给新闻单位的一种书信体的稿件,内容包括:表扬好人好事,反映现实情况,批评不良现象,监督干部言行,提出建议、要求,发表意见、看法,呼吁解决问题等等。

第八章 深度报道(重点章节)

1、深度报道(2005、2006名词解释):深度报道是对重要社会问题或重要事件进行多视角、多层次、多穿插的广泛跟踪,深入剖析的报道。(深度报道共同特点:①题材重大,引人注目②纵关横联,有因有果③透视现象,触及本质④分析深刻,富有预见)

2、深度报道的兴起与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适应当时复杂的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而大量采用的一种报道形式。深度报道真正在我国新闻文坛上形成一种趋势,是在80年代中期以后。发展:1985年12月,《中国青年报》系列报道《大学生毕业成才追踪记》——1987年《关广梅现象》、《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的“三色”报道》——90年代作为一种基本的采访写作及新闻思维方式、新闻意识,被潜移默化在报纸、广播、电视等多种新闻体裁之中,融入新闻工作的各个环节,央视“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21世纪,深度报道逐渐演变成各类媒体相互竞争的重要砝码。

3、深度报道迅速发展的原因:1)改革呼唤深度报道;2)读者对新闻的需求发生了变化;3)电子技术的发展迫使各种新闻工具展开竞争。

4、深度报道的特征(可能涉及简答):1)读者的笔触大胆地伸进了改革开放浪潮的漩涡中,提出了改革中尖锐的、为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并且是有争议的问题。2)所有这些报道都不是传统意义的“正面报道”或“反面报道”,而是对复杂事物的多侧面、多层次的描绘和剖析,提供全面的、翔实的事实,让读者去思考、判断。3)这些报道无一例外地都用一种与读者平等对话的方式来报道事物,字里行间有一种探索和研究的气氛,即使是讨论,也绝不是命令式的“指示”,或灌输式的“教导”,而往往是心平气和地提出问题,或循循善诱地点出矛盾的症结所在。4)这类报道常把被报道的事物当做一个正在发展变化之中的“过程”。5)在具体的写作上,这些报道大都跳出了只写一人、一事的窠臼,而进入了更加广阔的时空领域。

5、深度报道的常见形式:连续报道(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阶段性过程)、系列报道(以延伸新闻领域、深入新闻事实内部、揭示新闻事实的含义为目的的一种深度报道形式)、组合报道(拓宽新闻领域,详尽报道同一新闻主题的各个方面事实为目的的深度报道形式)、问题讨论(开辟对话渠道、发扬民主、变硬性说教为心灵交流的一种形式)。

6、深度报道的写作技法:1)注意宏观思考,敢于触及矛盾(注意记者的宏观意识这一知识点);2)强化理性思维,发掘事物多样性;3)调动多种手法,创造新颖形式。

7、采写深度报道常用的理性思维方式:纵向思维、横向思维和纵横交替思维;多向思维;多因果思维;辐射思维;求异思维;综合思维;系统思维。

8、深度报道写作误区应如何避免:1)要遵循新闻传播的规律,克服贪大求全、时效性差的毛病。2)并非深度报道就一定要连篇累牍。3)要处理好新闻事实和理性思考的辩证关系,克服为深度而思辨的倾向。4)深度报道要有建设意识,不能满足于单纯揭丑,图一时痛快,而应以正面宣传为主。5)深度报道要反映历史的深度和我们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克服“媚俗化”倾向。

第九章 典型报道

1、典型报道(重点概念):通过对具备典型意义的人和事的剖析,引出带有普遍性的经验和教训,用以指导工作,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正确认识事物,从而推动时代前进。

2、典型报道特征:形象性、广泛性、可读性、权威性、指导性。

3、典型报道在新时期的发展(2006、2010论述):【1】在典型报道对象的外延上有了新的扩展:一是从单纯地表述个体扩展为个人与群体相结合,二是从关注狭义人群扩展至更为广阔的报道区域,三是从“以人 5 带事”的典型人物报道扩展为“以事带人”的典型事件报道。【2】从新闻的叙述能力及表现力上看,主要在方法论上的调整,核心旨趣在于日趋“深度化”。由此可以看出新时期深度典型报道具有以下特征:1)深度典型报道不满足于仅向受众揭示“何时、何地、何人、发生了何事”,而是把注意力放到了“为什么”和“未来会怎样”这一类开放式问题上。2)通常选择那些具有显著新闻价值,能引起受众广泛关注的题材作为报道对象,而且,这些新闻事实对绝大多数受众来说还不了解,在内容的纵深上有值得解释和分析的地方。3)不再孤立地报道单个的新闻人物与事件,而是注意从时空上尽力开拓。

深度旨趣体现在写作方法上,集中表现为以下特征:1)塑造典型人物时,要更多挖掘其丰富性;2)在叙述新闻事件时,要更多探究事件的动因、展现事件的过程与背景;3)在传达新闻报道的启迪意义时,应更多表现出不同思想内容之间复杂的相关性,以及价值判断时的多种可能性;4)在题材的选择、鉴别、处理上,应更多地考虑到新闻受众的接受心理,摆脱“公文化”,趋向于“新闻化”。

4、用创新思维搞好典型报道(2008简答):1)拓宽典型报道的范围(注意处理好多样性与主旋律的问题,既要反映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又必须突出社会主旋律);2)改变“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3)写人不写神;4)突出细节。

5、典型报道采写技巧:1)写性格;2)具象描绘;3)“两面说”;4)复合背景;5)辞章化。

第十章 经济新闻

1、经济新闻:报道人类社会最新的经济关系、经济活动和最新的自然经济现象及其发展趋势信息的报道。

2、经济新闻的职能:1)沟通职能(传达贯彻党和政府关于经济工作的政策法令,又要及时迅速地反映群众的意见呼声);2)信息职能(经济新闻提供大量的重要、准确、权威的经济信息,这些信息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资源);3)引导职能(对思想观念、经营方法和消费方式进行引导);4)监督功能(对经济活动中的改革思想、道德行为、竞争机制以及工作中的失误、建议等等)。

3、经济新闻的特点:政策性、业务性、服务性、开放性、保密性。

4、经济新闻的类型:政治性经济新闻、信息性经济新闻、人物性经济新闻、自然经济现象新闻。

5、经济新闻的写作技法:1)选好角度,写出新意;2)贴近生活,增强可读性;3)掌握知识,写出经济报道的深度;4)写出具体的人和事;5)边缘交叉,多视角反映经济现象;6)深入现场,写出视觉效果;7)巧用数字语言;8)表达形式多样,把经济新闻写得生动形象(对业务性较强的名词用巧妙的解释或俗称,用通俗形象的描写来代替专业术语的表达,写作角度新颖等)。

第十一章 社会新闻(重点章节)

1、社会新闻(重点概念):是反映当前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风气的报道。有广泛的社会兴趣,并以社会道德伦理为基础。写作上富有人情味,讲究趣味性。

2、社会新闻的作用:1)独特的舆论引导作用;2)独特的道德规范作用;3)独特的舆论监督作用;4)独特的大众娱乐作用;5)独特的传递科学知识的作用。

3、社会新闻的报道领域:1)社会的新人新事新风尚;2)反映社会意识和道德观念的变化;3)群众关心的社会问题和社会事件;4)有普遍教育意义的灾害、事故性报道;5)当地风光、风土人情、名人遗址等;6)社会生活和自然界出现的一些奇异现象和趣闻。

4、社会新闻的特点:社会性、知识性、趣味性、人情味、服务性。

5、社会新闻的采写要求(可能涉及简答、论述):【采访要求】:1)闻风而动,刻不容缓;2)深入调查研究;3)广泛建立新闻线索网(广交朋友、设立热线电话、“读者来信”、各种会议、资料等);4)具备丰富知识;5)细心观察,勤于提问。【写作技巧】:1)既要迅速及时,又要准确无误,保证新闻性和真实性的统一;2)寓思想性于知识性、趣味性中;3)要有故事性,富于变化;4)背景衬托巧妙、及时;5)连续报道。

6、服务性社会新闻:服务性社会新闻即为受众的社会、经济、生活需要而提供的具体服务信息报道。

7、服务性社会新闻的体现:1)重视带有共性的问题,把政策服务放在首位;2)舆论监督也是服务;3)6 个性鲜明的生活类服务;4)积极策划组织群众参与的社会活动。

8、服务性社会新闻的要求(2009简答):1)增加新闻的含量,提高新闻的质量(①经营独家新闻,做到你无我有,不仅有独家事实,更有独家观点、独家编排、独家制作②经营好主体新闻,告知受众新闻事件的背景和发展趋势以及媒体的观点等,从而满足受众接受信息口味的变化;③经营好栏目新闻,突出栏目的不同功能,办出栏目的特色和个性。);2)内容要真实、准确、迅速、及时;3)讲究实用性;4)应提供独特鲜明的特色服务;5)行文应亲切自然,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9、社会新闻的负效应(2005论述):【表现】:1)低秽、庸俗,品位低下,缺乏人文关怀;2)渲染色情和暴力场面;3)假新闻泛滥成灾;4)对所谓“热点”猛炒爆炒。【应对】:坚持正面报道为主,追求积极的社会效益,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倡导社会新闻的道德教化作用。新闻工作者必须对新闻来源负责,报纸要尊重他人的名誉,不得诽谤、攻击他人,不得出现污秽的语言和对罪恶情节的详尽描写等。对于灾难新闻、犯罪新闻、婚姻恋爱新闻、各种纠纷新闻、个人生活秘闻等社会新闻,在报道时要慎重,注意分寸。

第十二章 科技新闻

1、科技新闻:内容以宣传科学技术为主,反映科技新事物、新动向、新进展、新成就、新知识、新问题、新人物等的新闻可称之为科技新闻。

2、科技新闻的特点:科学性、知识性、通俗化、适宜性。

3、科技新闻的类型:科技成果类报道、科技人物类报道、科技政策类报道。

4、科技新闻写作技法:1)用科学的事实说话;2)精心提炼典型的人和事;3)综合运用多种语言手段。

第十三章 法制新闻

1、法制报道:对立法、司法、执法、及守法、普法等方面的报道。

2、法治报道的特点:1)较强的政策性、严肃性;2)题材的全面性、宽泛性;3)事实的准确性;4)写作手法灵活多样。

3、法制报道的写作要求:1)用深入本质的事实说话,用规范社会的法理说话;2)选准角度,深入开掘;3)充分运用背景材料和解释;4)严格遵循法律程序,掌握最佳报道时机;5)写作形式上要不拘一格,不断创新。

4、媒介审判/报刊裁决(重点记忆):是指新闻媒介超越正常的司法程序对报道对象所持的一种先在性的“审判预设”。记者应避免出现此类状况,因为新闻媒介不用有专业的调查手段,难以全面掌握事实;媒介行使舆论审判的积习深厚,忽视司法的独立性,新闻从业人员的法律知识有限,再加上媒介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媒介对司法报道呈炒作态势,在对法制新闻报道中就出现了与法治原则相悖的现象,使法制报道具有民间审判的意味。

5、法制报道应注意几个问题:1)记者应该广交各种朋友,开辟新闻源;2)置身“被告”,写批评性的法制报道;3)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写法制报道;4)法制报道要促使法制建设不断完善。

第十四章 体育新闻

1、体育新闻:从狭义上讲,包括各项体育竞技活动和体育新闻人物的报道;从广义上讲,则涵盖更多的与体育相关的内容,如体育运动的有关政策、法规,体育产业以及体育教育等。

2、体育新闻的特点:激烈的竞争性、强烈的时效性、鲜明的专业性、报道的国际性、采访的相对固定性。

3、体育新闻的采写:1)短小精悍,以快取胜;2)宏观把握,准确预测(注意预测性体育新闻的概念,是指对即将发生的体育赛事的过程,尤其是结果的预测性报道,它是体育场报道,尤其是重大赛事报道中常见的报道内容);3)注重观察,钟情细节;4)辩证分析,讲究平衡;5)善用图片,真实再现。

4、体育记者的素质要求:1)掌握必须的理论和专业知识;2)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特别是资料;3)有较好的外语水平和高新技术能力。

第十五章 娱乐新闻(重点章节)

(可以结合的知识点如电视节目娱乐化倾向、新闻娱乐化现象,当代一些媒体职业道德的下滑、缺失以及社会责任意识的泯灭等等)

1、娱乐新闻的特点:1)大众化与重要性的统一;2)趣味性欲思想性的统一;3)可读性强。

2、娱乐新闻中的“伪娱乐”现象:1)低级庸俗;2)盲目炒作;3)假新闻肆虐;4)不尊重明星人格,大搞人身攻击;5)爆炒明星绯闻。(结合教材补充阐述)

3、娱乐新闻出现伪娱乐现象的原因(理解记忆):1)从娱乐新闻自身来看,现代社会是市场经济社会,媒介作为一种产业,必须按市场经济的规律运营。娱乐新闻也必然采取商业化运作的方式来吸引受众,提高阅读率和收视率。除此,娱乐新闻自身的通俗性也是产生伪娱乐现象的一个原因。2)受众本身的需要是产生伪娱乐现象的主观因素;3)各方面对利益的追求,也是导致娱乐新闻中一些不良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4)我国变化的社会环境为娱乐新闻的不正常现象的泛滥造就了一定的社会基础。

4、娱乐新闻的写作(2005论述):1)增加娱乐新闻的厚度;2)娱乐新闻要有感染力;3)重视报道边缘(非主导)的娱乐人物(事件);4)要客观地报道娱乐现象。

5、娱乐新闻记者的素养:1)娱乐记者既要掌握经典,又要把握流行;2)要比其他类记者“多一只眼”;3)尊重明星,和明星交朋友;4)加强娱乐记者的新闻职业道德建设。

第十六章 网络新闻(重点章节)

1、网络媒体(重点概念):是因特网中被人们用作信息传播工具、用以进行信息传递与交流的部分,具有传播方式多媒体、传播环境全球化、传授关系交互性、传播速度快捷、传播内容广泛的特点,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体”。

2、网络新闻(2005名词解释):组织或个人在因特网上利用网络技术和网络功能对最新发生、发现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3、网络新闻的特点:1)时效性强;2)充分考虑不同受众的不同需求;3)报道内容丰富,方式灵活多变。

4、网络新闻标题的常见形式:1)一句话标题;2)标题加提要;3)以最能说明新闻内容的关键词语作为标题。

5、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要领(可能涉及简答):1)多用实题(网络新闻标题与正文不在同一页面,受众要通过超链接的方式点击标题而进入正文,因此标题是否具有吸引力,在最短的时间抓住受众的注意力,就显得尤为重要);2)多用一行题(为了尽可能用简短的标题吸引住匆匆浏览的受众,以及在有限的页面空间内最大限度地提供新闻,标题多用一行题);3)力求准确、简洁、生动(无论任何媒体,这是标题制作的首要原则)。

6、超文本结构(2006名词解释,重点概念):是指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关键词如人名、地名、机构名称等,都可以通过超链接的方式连接到与之相关的文字、音频或视频文件上,读者可以通过这种方式阅读到对新闻事实的深度挖掘和更为丰富的背景资料及相关信息。

7、超文本写作:在写作时,将新闻素材划分为若干层次:第一层为最关键的新闻事实,第二层或第三层为相关的新闻事实,如背景、细节等。每一层的有关细节,均用超链接的方式给出,读者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点击进入细节阅读。

8、滚动式动态写作:网络新闻的写作时一个开放式的动态过程。

新闻写作复习资料 篇7

一、解读报纸新闻与网络新闻

报纸新闻与网络新闻最明显的差异就是载体不同。顾名思义, 报纸新闻的载体是报纸, 而互联网新闻的载体是互联网。由于报纸新闻的载体是报纸, 因此不受时间、地点和共组的限制, 而且具有信息量大、报道深入等特点。而且报纸能唤起很多受众“读书的感觉”, 很享受看报的过程, 因此报纸依旧有很多忠实的受众。另外, 报纸新闻还有利于读者查找和保存。当然,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 对报纸新闻的写作创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网络新闻的载体是互联网, 时效性和互动性较强, 而且新闻比较全面。网络新闻打破了传统的新闻传播观念, 让受众体验了全新的新闻氛围, 甚至很多人不是为了了解信息而看新闻, 而是为了互动吐槽而看新闻。网络新闻将大量的新闻进行整合, 满足了网民在短时间内了解更多信息的需求。但网络新闻在新闻深度等方面还有所欠缺, 网络新闻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二、报纸新闻与网络新闻写作过程比较

(一) 写作主体

1. 报纸新闻。

报纸新闻资料的搜集除了通过官方渠道, 从政府各部门发布的一些方针政策中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和受众提供的新闻线索外, 最主要的还是要依靠传统的记者采访的方式。“新闻采访, 是记者为获取新闻对客体所进行的观察、询问、倾听、思索和记录等活动。”新闻采访最基本的原则就是真实性, 要想还原事实的真相, 记者一定要去现场采访调查。报纸新闻的采访过程中, 从信息采集到编写新闻稿到最终传播的整个过程中, 如果没有记者的参与则新闻媒体无法运行, 记者是报纸新闻的写作主体。在某种程度上说, 一篇成功的新闻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者细微的观察和对新闻深度的挖掘。

2. 网络新闻。

网络新闻的写作突破了记者这一特定的群体。微博、朋友圈、QQ等的兴起, 宣告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 为个体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方式。而第三媒体的声音会对主流媒体的声音产生影响。网络新闻的传播具有互动交流性, 以前只能单纯接受新闻的受众也参与到新闻的写作中, 成为“公民记者”。例如2015年4月4日, 一句“世界那么大, 我想去看看”轰炸了微博界和朋友圈, 这简单的10个字来自河南省实验中学的一名女教师的辞职信。一封辞职信引发全民热评, 众多学习“粉丝”团、南方日报、扬子晚报等全国大V, 官媒纷纷转发, 记者反而成了网友的受众。有些时候记者通过对网友所发布的信息, 进行细心地解读发现新闻线索。不过网络新闻写作主体的多元化, 导致网络新闻质量参差不齐, 相关部门和网站必须把好关, 尽量避免假新闻的出现。

(二) 新闻标题

新闻标题是读者最先接触到的信息, 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好的标题是成功新闻稿件的开始。报纸新闻中标题和主体不分离, 所以记者需要在标题制作商多下功夫。报纸新闻的标题一般分为引题、正题和副题、提要题。网络新闻的标题制作则不同, 它更加注重的是效率以及博人眼球。网络新闻的标题与正文是分开的, 点击标题后进入另一个页面才能看到正文, 这决定了网络新闻的标题制作必须简短、醒目、有创意, 吸引人们的目光。并且网络新闻大多数标题是单行标题, 标题风格相对于报纸新闻更加随意和活泼。针对报纸来说, 新闻的标题体现出的功能是多样化的, 报纸在版面的处理过程中, 对标题进行字体和颜色上的美化, 使得能够突出层次性;而网络的新闻标题在功能上就相对比较单一化。

(三) 语言表述

1. 报纸新闻。

报纸新闻的写作语言最基本特点是简洁、准确, 版面的限制要求语言必须简洁, 语言句式通常为短句, 语言风格偏严肃, 一般运用正式官方的语言, 特别是数字的运用必须准确, 绝对不能出现任何虚假的数字报道, 必须做到认真核实做到准确无误。另外, 报纸新闻中切忌出现口语化的表述和掺杂个人感情, 做到客观公正地进行新闻报道。

2. 网络新闻。

网络新闻的语言继承了报纸语言的准确、简洁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又发扬了网络语言。由于网络新闻的载体是互联网, 受众是众多网民, 所以网络新闻又具有以下特点:首先, 句式更加短小和零散, 多用口语句、感叹句和祈使句等。其次, 词语用句新颖有创意。如运用“给力”“duang”等网络词汇。当然官方新闻还是保证基本的严肃性。再次, 带有个人感情色彩。最后, 具有语言多媒体性。报纸新闻是文字传播, 网络新闻则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新闻传播, 提高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并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阅读新闻的方式。

三、网络新闻写作和报纸新闻写作方式异同

针对报纸新闻的写作和网络新闻的写作两者间存有一定的差异, 首先从网络新闻的写作方式上来看, 网络新闻的写作过程中所采用的超链接能够把新闻写作主题思想和关键词等以此形式进行发送, 并能够对新闻进行分层。报纸新闻的写作方式主要是按照一定的模式进行, 也是进行的线性写作, 是通过平面排版技术进行发行的, 将版面中的图片文字整合在同一版面当中, 而作为记者的思维模式就会被新闻的主题所固定, 所以只能够按照新闻的主题进行寻找写作的素材以及拟定思路。

网络新闻的写作过程中就比较注重受众的参与度。从受众的角度来说, 能够结合自己对新闻的理解进行再次创作, 这样就能够使网络新闻中文字图片和超链接得到了有机结合。所以对网络新闻的写作而言, 其并不是以篇章的形式结构呈现, 而是在超链接的形式结构下呈现的, 在受众阅读的过程中直接进行点击就可以进行查看新闻内容。

网络新闻和报纸新闻间的关系是比较密切的, 这一发展的趋势也引起了新闻界的学者高度重视。网络新闻的写作和报纸新闻的写作发展在今后将会呈现出新的发展局面, 主要体现在网络新闻和报纸新闻将会在竞争上愈加激烈, 在新闻的内容表现形式、传播形式以及对报纸新闻信息反馈等方面造成的冲击是不可小觑的。另外, 两者的融合发展也将成为一种趋势, 报纸新闻在资金和人才方面占据着优势, 而网络新闻和报纸新闻的合作也比较多。

四、结语

总而言之, 报纸新闻和网络新闻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目前, 网络新闻与报纸新闻更趋向于一种融合发展的态势, 而不是谁取代谁的关系。报纸新闻和网络新闻的生命力到底如何, 谁也无法估量, 但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 两者是竞争者关系更是互惠合作的关系。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我们已经进入了互联网和新媒体时代。网络新闻也随之兴起, 过去传统的报纸新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必须要进行改革并且与网络新闻相融合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网络技术的进步发展使得人们在网络阅读的方式上逐渐形成惯性, 网络新闻和传统的报纸新闻标题以及其他方面都有着各自的差异性。基于此, 主要就网络新闻和报纸新闻在写作过程中的差异进行详细分析, 并对网络新闻和报纸新闻的写作方式及发展趋势加以简要分析, 希望此次理论研究对实际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网络新闻,报纸新闻,写作过程,比较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5.

[2]孙天牧.新闻采访技巧之我见[J].现代交际 (下半月) , 2011 (3) .

[3]苏艳红.报纸新闻写作与网络新闻写作的差异分析探讨[J].新闻传播, 2015 (1) .

[4]李傲.浅谈写好气象新闻的几个要素[J].新闻传播, 2014 (10) .

[5]常擎旗.新闻稿写作的语旨意识[J].新闻传播, 2014 (10) .

新型短新闻写作探索 篇8

如今社会已进入了一个网络信息时代,报纸、广播、电视新闻的显著特点是具有时效性和导向性。人们收听收看新闻、阅读报纸,越来越倾向于信息量大且能快速浏览的媒体,希望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有价值的新闻、更多的信息。这就要求记者把新闻报道写的短一些、再短些,把时效性强、鲜活的新闻奉献给读者。因此,笔者觉得,短新闻最能符合广大读者的这一要求。那么,要写好短新闻,应注意哪些环节呢?

培养新闻敏感

短新闻之“短”是新闻“新、快、活”的特点决定的。在信息爆炸时代,捕捉新闻要靠速度、要靠新闻敏感。新闻敏感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永远是一个“没有最强,只有更强”的“现在进行时”。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逐步养成大事多留心,小事不放过的习惯,凡事在脑子里过一遍,想一下这其中是否有新闻线索,信息是否有新闻价值,采取怎样的方式进行报道,可不可以尝试用新型写作方法进行采写,等等。如此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多看、多问、多想,新闻点就时有出现,有时还应接不暇。

让新闻更有现场感

业界有语“七分采访,三分写作”。时下,我们的信息源非常广泛,采访的途径、渠道也多种多样,听会议、看材料、打电话,甚至搜网络,都可以获取新闻素材,掌握新闻事实,写成新闻报道。但是,这些都难以支撑新型写作。因此,在有了新闻线索后,要争取在第一时间到达新闻事实发生的第一现场去做实地采访。实地采访,耳闻多、目睹广、感受深,每次都有很多收获。实地采访写出来的东西及时、新鲜、实际、生动,受众读了,如身临其境,很有现场感。而那些“不着地”的“遥控”和“远程”采访,则会让你心中无底,唯恐挂一漏万,什么都想写上去,这样就越写越长;反之,现场采访,会让你心中有数,就能大胆取舍,做到要言不烦。

短新闻要有充实感

由新闻素材到新闻成品,是一个转化过程。如何将“新型采访”的理念变成一篇篇可读性强的鲜活的新闻,需要基于新闻素材的提炼、打磨等深加工和精加工。要做到下笔有言,言之有物,行文流畅,必须先做到胸有成竹或心中基本有数,此之谓“打腹稿”。在这一阶段,要对所有素材认真研究,细致的筛选,然后再决定取舍。从主题到主体,从文体到篇幅,从标题到段落都反复琢磨。短新闻的主题要单一化,主体要集中化,文体要与内容相适应,构思框架时就要考虑篇短而精。我们反对长而空,更要反对短而空。这样,写出来的新闻,才会精当,短而充实。构思出几种框架,甚至列出提纲,然后优选,进入成文程序。

短文要有浓缩感

“新闻故事化,故事细节化,细节矛盾化,人物个性化”,是人们对新型新闻写作的一种描述方式。在新闻写作过程中,要努力朝这个方向靠拢,用短导语,短句子、短段落,直截了当,简明扼要。但重要的情节要写细,让人物“出场”,让故事感人。写成初稿后并不就此了事,交给编辑就万事大吉了,而是要反复修改,字字推敲,句句雕琢,能用一个字表意的,绝不用两个字,能用一句话说明的,绝不用两句,进一步浓缩精华,实现文章的短而精。

标题要有新鲜感

“文好题一半”。在新型写作已成大势,读题时代、网读时代、简读时代、俯读时代以及悦读时代为主导的当今,新闻标题更加凸显其重要性。对此,从消息到通讯,从言论到新闻图片,都要花些气力制作标题,努力用最短的文字反映最抢眼的新闻点。首先让标题在编辑眼前一亮,然后才有可能有机会吸引更多的读者的眼球。精心打磨标题,既要虚实结合,也要动静结合,还要点面结合。

上一篇:纪检监察机关公文写作材料下一篇:小学四年级班级年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