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下语文《桥 》教案(精选12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板书桥)通过上一课的初步学习,你感受到,这是一座怎样的桥呢?(窄窄的桥、危险的桥、不结实的桥)
2、(出示课件危桥图片)然而,就是这样的一座()的木桥,当面临洪水的袭击时,却成为了唯一的救命桥。它真的能够抵挡住洪水的凶猛吗?它真的能够救出村民们吗?自由读课文1—14段,画出其中描写洪水的句子,说说你从句子中的哪些词感受到了洪水的凶猛?你有什么样的体会?做好批注。
二、感知洪水
1、自读找句。
2、交流,出示句子:谁来说说你找到的描写洪水的句子?(提问学生)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嗯,这里写出了洪水的可怕)
②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嗯,洪水特别的凶猛)③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对,凶猛的洪水已经渐渐的逼近了)④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嗯,洪水太可怕了)
3、细读品味,抓关键词:你从哪些句子最能感受到洪水的凶猛?
(找生说)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你能说一说从这句话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洪水的凶猛吗?
预设:
1、咆哮。可以说的具体一些吗?
“咆哮”两个字,都是——口字旁。什么动物你觉得会发出咆哮?谁能说一说洪水咆哮的样子?请边读边想象。可能洪水还会说些什么?
2、像一群受惊的野马
(提问: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将什么比作什么?这样的比喻,让你有什么样的体会?)(带着咆哮和受惊的野马的感受,读出洪水的凶猛,咆哮着的洪水怒吼着扑来!找生再读,齐读)
②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找生读。)
(提问:你从哪些词感受到了洪水的凶猛?——近一米高,跳舞)(“跳舞”,一般人在高兴的时候才会跳舞,这是一个美好的词,在这里却说“洪水”在跳舞,你可以想象着,给我描述一下洪水舞蹈的场面吗?(回答后追问:嗯,洪水的胳膊可能什么样?还有可能什么样?咆哮着,狞笑着,舔着人们的腰„„总之要串起来)这样的洪水,让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洪水的可怕,凶猛,让人毛骨悚然)
(再找生读,读出洪水的凶恶可怕,全班齐读)③找出剩下任何两个拟人句中的一个,都顺带让生补充出来剩下的一个拟人句:你觉得洪水狞笑着,舔着人们的腰,还会有哪些动作?)
(课件再次出示全部四句描写洪水凶猛的句子,带着自己对洪水凶猛的体会,全班齐读)
4、按顺序体会洪水凶猛。
师:这是文中所有描绘洪水凶猛的句子。洪水越来越凶猛,越来越逼近,形势也越来越危急村民们越来越危险。让我们分组来再次读,感受这越来越凶猛的洪水!课件再次出示全文所有描写洪水的句子。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②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③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④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5、小结
师:洪水凶猛,步步紧逼,村庄危在旦夕。这个危急的时刻,我们来看一看村民的反应。
三、感受恐慌
师: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生接读)
2、师: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于是——(出课件,生接读: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3、师:面对这样慌乱的村民,你有什么担忧的吗?找生回答。(怕没有秩序的村民挤塌木桥,怕村民掉进水里)
4、但是,这一切都没有发生。因为谁?(老汉)是啊,这究竟是一位怎样的老汉,才让村民转危为安呢?
四、感悟老汉
1、自读7到23段,说说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汉?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联系上下文,做好旁注。
2、提问。出示课件:这是一位()的老汉。
(提问中,鼓励各种回答,首先讲解与“无私”接近的回答)预设答案:
①这是一位无私、先公后私、爱民的老汉。师:说一说你的依据。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 你从这句话的哪些词看出了老汉的无私?(揪、吼)你能体会到老汉此时怎样的心情?(气愤、着急)
老汉可能怎样想的?(你是我的儿子,怎么可以不让村民先走?你是党员,怎么可以先走?)
你能吼出来老汉着急而气愤的心情吗?
师:是啊,生死攸关的时刻,老汉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儿子拉到了队伍的最后面,将生的机会留给了村民。所以我说,老汉是无私的,他不爱自己的儿子。你同意吗?找出你的依据。
②生: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你从哪里感受到老汉的父爱?(“推”字)
你觉得老汉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着急、紧张、害怕)
老汉此时可能会想些什么?(别磨蹭了,洪水就要来了,儿子快跑!)我们带着老汉的感受,一起再来吼出这句。
师:一个“推”字,让我们知道,老汉其实爱着自己的儿子,只是,他爱的深沉。
这还是一位怎样的老汉?
③这是一位镇定的老汉。师:说一说你的依据。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师:很好,继续说,这句话的哪里让你感受到了镇定?
盯:这个时候的老汉在想些什么?(我要想办法让村民转危为安,我不能慌)是啊!因为村民越慌乱,老汉就要越镇定,镇定的像什么?(一座山)谁能像老汉一样,稳稳地站住,读这句话?找生读。师:老汉盯着慌乱的村民,镇定的像一座山。让我们一起起立站稳,像老汉一样站成山,再读这句话!
④这还是一位让村民信任的老汉。你发现了吗?说一说你的依据。
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师:很好,继续说,这句话的哪里让你感受到了信任? “望”字,意思是远看。这个时候的人们已经跌跌撞撞、迫不及待地拥向了木桥,这个时候却停了下来,远远地看着老汉。村民可能在想些什么?找生答。对,因为有了依靠,因为信任,所以可以放心的停下来。
你还从哪些句子感受到了人们对老汉的信任?(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若学生答不出,可以提示:老汉出现之前,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那么,老汉出现后,人们是怎么做的?)
师:深深爱着儿子的老汉有太多的无奈,因为,他要拯救好几百条人命啊。所以,老汉一个人镇定地站在桥头,一直在沙哑地喊话——(出示课件)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标点有什么特别之处?找生读,读出紧迫的感觉,临危不乱的感觉。全班齐读。
师:木桥前,在没腿深的水里,老汉本可以一走了之,可是他没有。他独自站在水中,喊——全班齐(擦板书)
木桥前,在没腰深的水里,老汉本可以一走了之,可是他没有。他独自站在水中,喊——全班齐(擦板书)
木桥前,在没胸深的水里,老汉本可以一走了之,可是他没有。他独自站在水中,喊——全班齐(擦板书)
水越来越高,越来越急,木桥轰地一声塌了。老汉与小伙子被吞没了。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音乐起)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可是雨后的天空,出现了一座高大美丽的桥。(画板书)这个时候,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的丈夫和她的儿子。直到这时候,我们才知道,被老汉拉到最后的一个人竟然是他的儿子。作者将这个悬念放到最后一刻,更让我们敬佩老汉的精神。
面对洪水时,他是一座桥。
承载着村民的希望,渡到安全的彼岸。
仿写,补全这首诗。(巡视,指导,请生回答,念全诗,点评)
五 总结:
前不久,笔者听了一位教师执教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桥》,执教者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的有效方法值得借鉴。案例如下:
师:我们来看看这些语句:“像泼。像倒。”用两个字为一句,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生:说明情况非常紧急。
师:人们遇到紧急情况时会怎样说话?
生:语言很简练。
师:再来看看这个句子,自己读一读:“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这三个感叹号说明什么?
生:老汉的语言很简练。
生:老汉的语言很干脆。
生:说明老汉的心里很着急。
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马之先
以人教版
五下︽桥︾为例
呢?
生:能让读者感受到当时的情况很危急。
师:对,这三个感叹号让我们感觉到了当时危急的情形,也表现了老汉的当机立断。
师:如果换成“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和原句相比怎么样?
生:没有气势。
生:不能说明当时危急的情形。
师:看来,标点符号在表达人物的情感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这个片段教学,教师采取品读、联系生活实际和换标点符号的方法,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体会情感,使学生既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同时也领悟了写作方法,这比单纯地理解课文更有深度,也更有意义。
阅读课是读书训练课,感受语言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反复诵读,在读中感悟、品味和鉴赏,从而感受语言文字背后所饱含着的作者的情感,以及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语感训练,可以采取说的形式,可以采取仿写的形式,也可以采取批注的形式;可以通过调换词语位置的方式与原句进行比较,在读中体会,还可以采取删减词语的方法引导学生品味,也可以采取咀嚼优美、规范的句式和重点词句,领悟文字所表达的情感,以此培养学生的语感。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感还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打通课堂教学和生活之间的联系,这样既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又能使学生体会深刻,培养语感。
语感训练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只有重视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让学生品味、体会和揣摩语言文字内在的含义,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安徽蚌埠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摘 要] 《桥》这篇课文内涵丰厚,情节险象迭起,悬念暗藏潜伏,人物个性鲜活,结局豁然悲壮。教学设计时遵循课文的叙述特点,从山洪危急之势入手,再现危急,追求蓄势而发。借势入境,在险境中复活老支书个性,塑造老支书形象,实现顺势入境。在老支书与桥的联系中设疑,设疑解义,诠释文题内涵,升华学生情感。三个环节环环相扣,注重势、境、情的融合,层层推进,随势而就,顺境而生,让学生视觉与情感在文本的客观图景中与作者的主观情思相碰撞,再现情境现场与人物形象,构建道法自然的教学风格。
[关键词] 教学设计;随文蓄势;借势入境;融境释义
《桥》这篇课文以山洪暴发的情势为线索,紧扣“桥”的人文内涵,以迅猛的暴雨,狂飙的山洪,窄窄的木桥为事态场景。以人群惊慌地过桥为情境,抓住老支书指挥人群过桥脱险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行人物形象塑造,最后以老支书与儿子的牺牲为结局。故事题义内涵丰厚,情节险象迭起,悬念暗藏潜伏,人物个性鲜活,结局豁然悲壮。课文在表达手法上巧妙地在场景渲染中蓄势,在人物对比中塑造,在事态叙述中设伏,体现出势、境、情的统一。教学设计时遵循课文的叙述特点,以读为主线,以联想为主导,以体验为主轴,从山洪危急之势入手,再现危急,追求蓄势而发。借势入境,在险境中复活老支书个性,塑造老支书形象,实现顺势入境。在老支书与桥的联系中设疑,设疑解义,诠释文题内涵,升华学生情感。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构建随势而就,顺境而生,道法自然的教学风格。
一、在随文蓄势中感知课文
根据各种因素的相互影響在语言铺陈中随文蓄势,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在层层渲染中再现危急,既交待了事件发生的原因,又为后面人物的出现提供了富有情境感的背景。《桥》一文的前五个自然段中紧扣“危急”,从雨势之大、山洪之猛、人群之慌、桥窄之危四个角度进行蓄势。“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两尺多高的洪水已经开始在路面上跳舞”造成“百多号人你拥我挤的疯狂与惊慌”。在山洪狂飙与人群惊慌之下,一句“窄窄的木桥”为危机埋下伏笔。形成危机相叠,势势相逼的场面,勾勒出危机四伏的客观环境。这种危急之势的铺陈与积蓄,在老支书指挥人群过桥时,又生动地烘托出老支书的坚毅、镇定、果敢的形象,体现出客观描述与主观烘托的统一。教学中,在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遵循课文由远及近的叙述顺序,围绕危急之势,紧扣关键词、句,抓住雨势之大、水势之猛、慌势之乱、窄桥之危,让学生在初读中读懂文意,把握突发事件的形成要素。让学生在扣词扣句进行联想的基础上再读,读出画面。眼中有画,心可入境。在学生对语言描述的情境获得危急感悟的同时,进行再品读,采用多样化与个性的朗读,运用气息控制、节奏与声调变化等朗读方法的指导,品味中读出暴雨、洪水交织的声势感,读出事态发展的紧迫感,读出人群在灾难逼近时的恐慌感。依势推进,层层渲染,顺势而入,在朗读声中外化紧张之态,再现危急之势。
二、在借势入境中塑活形象
故事场景不仅仅是为了点明事件发生、发展的客观环境,同时也在追求表达手法的主观需要。人物传神的表情、语言、动作描写蕴含着人物鲜活的个性,只有在情境的烘托与渲染中去解读人物,才能让文学表现的人物个性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复活为丰满的人物形象。文章在描述老支书指挥群众时,着力从他的凝重和愤怒表情、不容置辩的话语、果敢有力的动作三方面,集中笔墨围绕老支书的鲜活个性,进行形象化的精神刻画,语言简洁明快,巧妙把老支书的鲜活个性与闪亮的党性浓缩在“他,像一座山”的形象化描述中。教学中,紧扣“他,像一座山”,联系人群之慌的情境,结合“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乱哄哄的人群……”的慌乱情势,从老支书站立桥头的姿势与神情中读懂老支书像大山一样无畏、沉稳的个性与党性;联系水势之猛的情境,结合“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的情境渲染,从他指挥人群过桥时的嘶哑喊话与冷冷的反驳中,读懂他像大山一样无私而博大的胸襟与党性;联系刻不容缓的危急情势,结合“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的紧迫情势,从他把儿子从人群中揪出的动作读懂他像大山一样威严而深沉的父性与党性。让学生在情境与情势中,从人物个性入手,读中联系情境,读中联想情势,读中人物比较,读中揣摩心理,把人物话语的焦虑与果断,人物神情的凝重与威严,人物动作的迅捷与有力等形象要素读活,由外向内,点滴积蓄,层层塑造,从感受人物形象走向感悟人物境界,从感受人物个性走向感悟人物党性,多维度地感悟“他,像一座大山”的深刻内涵,最终实现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复活的人物个性,体验出人物崇高的党性光芒,也为下一环节的融境释“桥”之义奠定基础。
三、在融境释义中升华内涵
象征是作家运用形象化的事物对情、义、理等抽象化的人文内涵进行形象化的诠释。如何在形象与抽象之间建立链接点,让学生从人物形象感悟人文抽象,实现顺理而明义,就成了教学的关键。《桥》这篇课文依托“桥”这一形象化事物,运用象征的手法,巧妙地借助老支书临危赴难、舍生取义的党员形象,构建出党与群众的生命之桥、联系之桥。由于“桥”的象征意义深刻,五年级学生缺乏对象征手法的感性认识,如何让学生在理解上从“窄窄的木桥”过渡到老支书用生命在党与群众之间架设“生命之桥”,这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运用学生在感悟人物形象后形成对老支书的崇敬之心,直接碰撞悲壮性的结局——“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引发学生对老支书牺牲的悲痛之情,顺势创设问题:“群众成功脱险了,老支书和他的儿子却消失在一片白茫茫的世界中。在危难时刻,是什么让老支书选择群众,放弃了自己和儿子逃生的机会?”让学生结合文本信息和自己的阅读感悟畅所欲言。老师以“责任”作链接点,从老支书的选择代表党的选择,他的责任就是党的责任这一角度,顺势引导,实现老支书与党的结合。学生明白老支书代表着党形象之后,再次整合文中的句子,形成“突然,那木桥轰地塌了。只剩下一片白茫茫的世界”这一背景描述,以桥的不同意义作链接,再次创设问题:一片白茫茫的世界中,窄窄的木桥轰然倒塌,但是另一座桥却在群众的心中高高架起。那么,群众心中的桥又是怎样的一座桥呢?激励学生再度思考。老师根据学生的感悟随机点拨、归纳,自然而然地从“窄窄的桥”过渡为视责任如泰山的“生命之桥”、党联系群众的“精神之桥”,从而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感悟。依托感悟,抓住“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的结尾,老师运用课堂语言进行情感渲染,如“为了群众,老支书永远离开了他们。如果你们是前来祭奠老支书的群众,此时此刻,你们定是泪流满面,百感交集,那么又会对老支书说些什么呢?”用写出群众的心里话作为小练笔,升华内涵,外化情感,实现读写结合。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语文教学设计时尊重文本,遵循作者的作品立意与表述方式,注重势、境、情的融合,层层推进,随势而就,顺境而生,让学生视觉与情感在文本的客观图景中与作者的主观情思相碰撞,再现情境现场与人物形象,构建道法自然的教学风格。
张洪镇中心校
宫海燕
一、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引导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点:
从描写老汉的词句中感悟老汉的崇高精神。
三、教学难点:
理解“桥”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山洪的凶猛
1、一连下了几天的大雨,一场可怕的灾难降临到这座美丽的小山村,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这个可怕的黎明。(播放山洪视频)
2、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可怕的场面,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概括山洪的特点。(大、猛、狂)
(二)扣课后提示,领悟表达特色
同学们,课文一次次地写到山洪和暴雨,请大家找出这样的句子以小组为单位读一读这些句子。(课件出示)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短短的四个字构成了两句话,不仅描写出了雨水之大,而且雨水的来势凶猛。)齐读这句话让我们感受雨水的大而凶猛。下面请同学们再来说一说雨水的来势凶猛: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天动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你觉得怎样才能把这个句子读好?):指名读、齐读。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势不可当”是什么意思?
(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让学生自己发现。(指名回答);找出文中这样的句子读一读。(教师课件出示);你们看,“跳舞、舔、爬”,单独看,似乎很美好,很亲昵,可是在这里,一点也不美好,反而写出了洪水的——?(可怕、令人畏惧、胆战心惊)句后批注洪魔的恐怖;指导朗读。
(三)抓关键词语,对比中感受形象
1、在突发的山洪面前,村民怎样?书上是怎么写的?读3----10自然段,划出关键词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找出的关键词语,并结合句子指导朗读。)()这些句子让我们感受到了村民什么样的心情?(恐慌、紧张、害怕)
2、同样是在山洪的突发时刻,谁的表现不一样呢?(老汉)继续读3---10自然段中找出描写老汉的句子。(学生汇报,指导朗读。)读完这些句子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自己心目中的老汉。(镇定、沉着、冷静)在大家惊慌失措的情况下他依然镇定的指挥着大家。出示: “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
(1)引入:在镇定的老汉面前,纷乱的人群终于安静下来。(播放影象:汹涌的洪水。同时出示字幕: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洪水中响起了老汉的声音:“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生读)
(2)你觉得应该怎样读,你想读出老汉的什么呢?(指名说,并读一读)坚定的信念、沉着的性格
引入:老汉的声音虽然是沙哑的,但是三个感叹号传出来的声音就像大山一样坚定,就像大山一样铿锵有力,谁来读读这段话,咱们铿锵有力地读读这段话。
(四)寻一个“情”字,走进人物内心
引入:在撤离的过程中还有这样一幅画面(出示画面)。(1)这是谁?(老汉),老汉在干嘛?(把小伙子从队伍中揪出来),小伙子是谁?(党员)从哪看出来的?(2)找出文中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出示句子: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1)自已读读,看看老汉此时给你什么样的印象?(很凶)从哪看出的? 谁能读出老汉的凶(指名读)
(2)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揪”(狠狠地、用力的、坚决果断的、公事公办的)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分组读
(3)你觉得老汉揪出的仅仅是小伙子吗?还揪出了什么?联系上下文想想“揪”字还揪出了什么?
小组交流(揪出了村民的希望,老汉的大公无私,群众生命的安全,作为一名党员的责任以及作为一名党员决不能损害群众利益的价值观。)
(五)——“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这样好的老支书,最后“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只剩下一片白茫茫
齐读最后一部分(24——27自然段)配乐
引入:老汉和小伙子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在课文结尾才说明小伙子是老汉的儿子?小组交流
(设置悬念,更有利于突出和表现老支书的高风亮节、大公无私的精神,是文章更具有震撼力)
(六)领悟“桥”的内涵。
1、现在你觉得题目中的“桥”仅仅是指那座窄窄的木桥吗?文章以“桥”为题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交流(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2、千言万语都不足以表达我们此时对老支书深深的崇敬。请听——这响彻云霄的赞歌——《为了谁》
总结:老支书,你是一座桥,是一座把党和人民紧密联系起来的桥!他和千千万万的共产党员中的一员,为的是我们的党,为的是我们亿万人民群众的幸福,他们是最让我们感动的人,最后,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这课的学习。布置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板书:
16.桥 生 命 桥
1.草原
⑴课文简析:
课文摘选自老舍写的《内蒙风光》。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 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最后以凝炼的诗句总结全文。情景交融是本文的最主要特点。
⑵对句子的理解。
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碧”是形容青草很绿。“千里”指草原的范围辽阔无边。“一”是“全”和“都”的意思。总起来是说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这句话写出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但不因空旷而显得苍茫。这句话也是这一段的中心句。
②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渲染”“勾勒”均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涂抹画面,以取得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勾画出轮廓。“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老舍将草原拟为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置身于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中,作者自然会惊叹、并产生舒服之感,因此,既愿久立欣赏,又想吟诵诗篇。
③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光如诗如画,有着无限乐趣,因此连静立的牛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这种拟人的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④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远处”看出草原人民从很远的地方来迎接客人,体会到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群马疾驰”体会到主人迎客心切。这句话是写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作者将这些景物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⑤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句诗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涯,边际。天涯,天边,大地与天空相接的地方。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举目皆是诗情画意,所以才让人流连不已,难分难舍。
⑶对词语的理解。
境界:事物所到达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鲜,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时可以随心所欲。迂回:回旋,盘绕。文中指河像带子,弯弯曲曲的样子。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不自然。
“毯”的最后一笔为点,“吟”“貌”不要多一点,“襟”“涩”不要少一点。
3.白杨
⑴课文简析:
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本文在人物描写上也很有特色。对兄妹二人通过几句简短的对话,就凸显了不同的性格特征。而对爸爸的描写则抓住了神情的变化,来暗写他心理的变化、是“又陷入沉思”,是由树想到了子女,从自己想到孩子的未来;最后一次是“是想到孩子们也将扎根边疆,为事业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⑵对句子的理解。
①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运用排比句写出了戈壁的荒凉。“茫茫”“浑黄一体”体现了戈壁环境的恶劣。用环境描写来烘托白杨。②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过渡句。运用比喻写出了白杨防风固沙的作用。
③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儿子的问题很严肃,引起了爸爸的沉思。
④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段话是全文体现借物喻人的典型句子。作者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样的关联词语,一气呵成地刻画了戈壁上的白杨树。一方面描述了白杨树外在的特点:高大挺秀,能顶住任何自然灾害,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茁壮成长。一方面表现了白杨树的精神: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坚强执著。这正是边疆建设者身上特有的奉献精神,听从祖国安排,无怨无悔地扎根边疆,无私奉献地建设边疆。这是人与树的神似处,也是以物喻人的连接点。
⑤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是一个设问句。表白:解释说明。一个“也”字,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在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他的表白正是无数边疆建设者身上令人肃然起敬的奉献精神。
课文从爸爸的神情变化以及爸爸介绍白杨的话里,可以体会到爸爸“也在表白自己的心”。⑥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看见“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爸爸嘴角“浮起一丝微笑”,含着的意思是:爸爸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扎根边疆,成长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之材。他为此感到欣慰。爸爸的微笑正表达了边疆建设者愿为祖国建设作出无私奉献的志向和理想。在课文的结尾处,作者再一次通过父亲神情的变化,来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爸爸自己已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反映了老一辈的西部开拓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博大胸怀。
⑶对词语的理解。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出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一、知识与技能
1、会认“肆、揪、瞪„.”等生字,会写”咆、哮、疯„..”等生字。能正确理解并积累“咆哮、祭奠„..”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知道在洪水来临时老汉沉着冷静地引导村民逃生的故事。
二、过程和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合作学习等方式,体会老汉的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做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感受老汉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人格与精神。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思考能力、理解能力,而且部分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所以此时需要进一步地巩固、拓展学生对语言的认识与技巧的运用。【桥】这篇课文的语言有很多比较精彩的部分,但是老师只要稍加点播就能够理解。对于他们来说难的在于本文中是如何塑造老汉这一形象的,学生对于老汉的形象一般停留在文中的语言中,而老汉身上充满人情味和亲情味的地方显得难以理解。尤其是对于文末中交代了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后会让他们陷入模糊的状态,所以在教学和引导中要以老汉为线索,引导学生体会老汉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内容,领悟老汉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与精神。
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在写作时的 表达方法和从侧面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合作型教学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洪水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1.出示课件(洪水肆虐的情景)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假如这样的情景就发生在你的身边,你会有怎样的反应?
3、揭示课题(板书课题:16桥)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请学生汇报自学成果。
3、总结: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支书冒着生命危险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4.出示生字,示范读后学生齐读。
三、感受险情
1、找出描写洪水的句子,说说你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
2、用自己认为合适的语气读一读。
3、观察文中第一幅插图。
(1)结合课文说说这样的险情,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员你会有什么反应。
(2)当时人们的反应是什么相?找到相关语句。
4、此时老汉又是怎么做的,找到相关语句。(学生答后同时课件出示描写老汉的语句)
A“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1)
老汉已经到了木桥前为什么不离开?
(2)
老汉受到村里人的拥戴,想想这是为什么?
B“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1)老汉为什么不说话,此时他可能在想什么
(2)感悟“他像一座山”,说明此时老汉的神情怎么样?怎么形容此时的他?(严肃、不近人情)
四、小练笔
把老汉站在桥前的心理活动写一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出示课文插图,说说课文大意。二 感悟体会
(一)、快速默读课文9—23段,找出描写老汉的句子。
A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的像只豹子。
1、找出老汉的动作,从这些动作看出此时他是怎样的? 想一想老汉的“冲”说明了什么?“吼”说明了什么?
B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1、老汉为什么这么做?
2、再一次出现了老汉的“吼”,这次有什么不一样?
C、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1、小伙子和老汉的结局是什么?
2、这里应该怎么去读?
3、全班有感情地齐读。三品读尾声
1、自由读课文第24—27段。
2、说说通过读你发现了什么?
3、总结:原来老汉和小伙子是老太太的丈夫和儿子,感受到老汉的公正无私和最后桥要塌前叫儿子快走的浓浓的父爱。
五、理解题意
1、出示文中桥的投影。
2、题目为什么叫“桥”?
3、能不能更换为“洪水”“爱”或者”老汉和小伙子“呢?
4、文章题目和结尾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六、课堂小结
把你在本堂课的收获总结一下吧。
【练习】
五、布置作业
五、作业布置
一、清明节就快要到了,假如你来到老汉和小伙子的坟前祭奠,你最想说些什么?把你的想法写一写。
二、写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
(1)山洪咆哮了,像一群受惊的野马。
()(2)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3)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
(4)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老汉舍己救人、无私无畏、不徇私情的精神。
3、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色。教学重点:
通过感情朗读,体会老汉无私无畏、不徇私情和舍己为人的精神。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营造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
1.出示课件(带声音的洪水肆虐的情景)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或想到了什么?
2.今班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抗洪救灾的课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评价,并指名回答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主探究,学习课文
(一)感受洪水的疯狂肆虐。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划出文中描写洪水的句子,并选择其中感受最深的一句做出标记。
2、出示课件(课文1—6自然段),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这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像泼。像倒。”为什么独立成句?指导朗读。
3、指名说说自己感受最深的描写洪水的句子。师相机指导朗读。
4、出示描写洪水的句子,学生齐读。再次感受洪水的疯狂、肆虐。过渡:面对这样的洪水,你心情怎样?那课文又是怎样描写人们的?
(二)感受人们的惊慌、恐惧。
1、指名朗读描写人们反应的句子,师相机出示课件。
2、读了这些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恐惧不安放进句子中去。
3、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人们几乎疯狂崩溃,失去了理智。这时,人们发现了什么?
4、这是一座怎样的桥?师相机出示描写桥的句子。
过渡:这样又窄又不结实的木桥,怎么能承受得了人们疯狂的拥挤踩踏。这时的人们急需什么?
(三)细读课文,探究人物 出示学习菜单:“自由朗读7—23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思考,他是一个怎样的老汉?用几个词概括你对老汉的评价,并在最打动你心灵的地方写上自己的感受。”
1、指名回答,老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让学生到黑板上写出老汉的特点。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是通过哪些句子来表现老汉的。
4、师相机出示课件,指导朗读,体会人物特点。
(1)“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引导质疑:为什么急着逃生的人们见到老汉会停住了脚步,听从老汉的指挥?(同桌讨论,受拥戴的老汉曾为他们做过什么?)
“像一座山”怎样理解?让我们全班起立,像老汉一样稳稳地站着,读这两句话。
(2)“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指名读,这段话连用了什么标点?怎样读?学生评价。通过这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3)“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指名读。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老汉当时怎样的心情?(气、急)你从哪几个词看出来?
老汉为什么要这样做?当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况? 引导读悟“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读着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
老汉揪出的那个小伙子是谁?(师相机板书:儿子)你是从哪看出来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爱自己的儿子吗?
(4)师相机出示“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仅剩老汉与小伙子两人,还你推我让,这是为什么?当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况?指名回答“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知道朗读描写老汉的话。(5)引导小组讨论,“一推一吼”前后形成了明显的对比,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6)出示课文15、20自然段,将文中的老汉和小伙子分别换成父亲和儿子读,你体会到了什么?
四、理解题目,深化主题
1、老汉最终没有留下,和他儿子一起被无情的洪水吞没了,师边说边把老汉和儿子的板书抹去。五天以后,洪水退了,面对这残破不堪的木桥,你最想说什么?
2、再读课题,你对题目有什么理解?
3、师相机出示课件,深化题目含义。
五、拓展延伸
我们主题丛书有很多这样的文章,课前老师也布置同学们进行阅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来读,谈谈自己的体会。
六、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如果你是被救村民中的一个,在老汉的坟墓前,你想说些什么?请拿起手中的笔,用饱含深情的笔触,记录下你对英雄的哀思,对英雄家人的宽慰吧。
2、这篇课文感人至深,除了内容的原因外,还因为表达方式上的独具匠心。比比谁发现最多。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教学时,我先通过播放带声音的洪水肆虐情景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或想到了什么?营造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然后导入新课。接着检查预习,指名
读课文,回答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朗读描写洪水和人们反应的句子,感受到洪水的肆虐和人们的惊慌恐惧。在此,引导学生思考,这样又窄又不结实的木桥,怎么能承受得了人们疯狂的拥挤踩踏?这时的人们急需什么?借机出示学习菜单,让学生朗读课文,思考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用几个词概括自己对老汉的评价,并在最打动自己心灵的地方写上自己的感受。在学生的回答下,教师相机出示描写老汉的语句,通过朗读感悟,体会到老汉的舍己为人和不徇私情,从而很好地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理解课文之后再次就题目展开讨论,说一说课文为什么以“桥”做题目,从而深刻体会“桥”所蕴含的深意,深化主题。阅读主题丛书,谈感受,拓展延伸。最后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运用了以下几点:
特点一: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带声音的洪水肆虐情景的多媒体课件,营造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将学生带入到课文描写的情境中。然后导入新课。
特点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在课堂中仅仅起到了引导作用。整节课,学生主动探知,通过同桌讨论,小组合作,学生尽情的听、说,从而有效地掌握了本课的重难点。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本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某种需要,想象当时的情境,写一份发言稿。
2、激励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并且通过想象,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往。
4、培养学生独立构思和认真修改自己习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某种需要,想象当时的情境,写一份发言稿。
教学准备:信封、纸条、发言稿范文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信封里准备六张小纸条,三张上有幸运数字1、2、3,学生参与抽奖戏,抽到幸运数字的同学讲台前。
2.学生根据大屏幕上的话题进行发言。
①、我的理想
②、我的兴趣爱好
③、尊重别人的劳动
(要求:发言内容围绕话题即可,发言时间可长可短,内容可多可少。)
3.教师以“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为题,现场发言。(手持发言稿)
4.比较教师和三位学生的发言谁的精彩,并说明理由。
(预设:生:老师的发言精彩,因为老师是照着稿子读的)
5.师:是的,老师的发言之所以精彩得益于我手中的这份稿子,像这样的稿子称之为“发言稿”。
6.学生说说对发言稿的认识,教师补充说明。
二、直观感知,了解格式
1.将发言稿和作文的一般形式进行比较,了解发言稿的基本格式(出示刚才教师的发言稿)
第一点:标题
第二点:称呼
第三点:开头
第四点:主体(所谓的正文)
第五点:结尾
第六点:谢谢大家(之类的)
(板书)整体格式:
标题 如:我的发言稿
尊敬的莫莫莫:
大家好!
开头:~~~~~~~~~~~~~~~~~~
正文:~~~~~~~~~~~~~~~~~~
结尾:~~~~~~~~~~~~~~~~~
谢谢大家!
二、范文引领,交流写法。
1.师:看板书说说看,写好发言稿最关键是写好什么?(正文)
2.师:但是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听众,根据不同的需要,发言稿的内容也就不一样,究竟发言稿的内容怎么写,让我们来看两篇例文,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所启发。
3.出示例文《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六一儿童节教师发言稿》,师生交流正文写法
写好发言稿,最为关键的是符合不同场合的不同要求,切合具体的需要、具体的情境。即你发言的目的是什么,你要让听众从你的发言中知道什么,受到怎样的情感感染„„你必须在写之前把握准确。
1、明确发言的目的:
①班里要改选班干部,你打算竞选生活委员,在这个场合发言,你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通过你的发言,得到大家的认可、支持,让大家主动投你的票。② “六一”联欢会上,要你代表全班同学作个简短的发言,在这个场合发言,其主要目的是代表大家祝贺同学们节日快乐,所以,在发言稿中要尽量表达出自己祝福之情,要使同学们从你的发言中受到情绪的感染。
2、写清发言的内容:
①为竞选准备的发言稿,一要讲清楚为什么竞选这个岗位,既可以是因为自己喜欢这个岗位,也可以是想通过这个岗位锻炼自己的能力;二是讲清楚在担任这个岗位上自己拥有的优势,如竞选文艺班委,可以讲自己从小就在文艺上具有天分,并且一直在坚持学习钢琴、舞蹈,钢琴技能已达到国家六级;三是讲清楚竞选成功后该怎样为同学服务,就是要写清楚自己的打算,具体的做法。
②要在联欢会上发言,则要在发言稿中写清楚参加联欢会的心情和感受,希望联欢会给大家带来快乐和幸福,并预祝联欢会取得成功。所写的语言要热情洋溢,表达出欢乐的心情和向上的情绪。
四、老师为你提供几种发言稿的内容提要。
1、竞选性发言稿:①为什么竞选这个岗位,②自己有哪些优势③如果竞选成功怎样为同学服务。
2、表彰性发言稿:①我是如何取得成绩的,在取得成绩的背后得到了哪些人的帮助、支持,并表示由衷的感谢之情;②取得成绩之后,我打算怎样继续努力,戒骄戒躁,争取更大的成绩。
3、表决性发言稿:①我为什么要这样做,②怎样才能做得更好。
4、联欢性发言稿:在这个场合发言,其主要目的是代表大家祝贺同学们节日快乐,所以,在发言稿中要尽量表达出自己的祝福之情,要使同学们从你的发言中受到情绪的感染。
5、祝贺性发言稿:要讲清楚为什么要祝贺,代表什么样的人前来祝贺,尽量表达出祝福之情、赞美之情,并祝福其取得更大的成绩。
6、动员性发言稿:要讲清楚动员的主题,提出具体做法的建议,根据对动员对象的充分了解,表扬先进,激励后进,并鼓励、希望动员对象努力地按照动员的要求去做。
三、范文引领,交流写法。
1、趁机出示 以下情境进行交流
情境一: 你参加朗诵比赛获得一等奖,请你在领奖的时候做一个简短的发言。
情境二: 班上要竞选班长,小明打算参加竞选。
2、师:虽然发言稿和我们以往的习作格式有所不同,但语言表达上却有着
共同点。
3、师生交流习作中,语言表达上应该注意些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言之有“物”
言之有“度”
言之有“序”
(言之有“物”指的是观点要鲜明,抓住重点,要能明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言之有“度”指的是语言表达一定要通顺,正确,不要使用啰嗦的句子或深奥难懂的词句,尽量使用大众化的语言;言之有“序”指的是发言稿要谈几个方面的问题,每个问题要谈哪些条目,都要安排的有条有理)
三、自主选择,完成习作
①班里要改选班干部,你打算竞选生活委员或其他职位,为竞选准备的发言稿,(①为什么竞选这个岗位,②自己有哪些优势③如果竞选成功怎样为同学服务。)
②“六一”联欢会上,(要在这个场合发言,其主要目的是代表大家祝贺同学们节日快乐,所以,在发言稿中要尽量表达出自己的祝福之情,要使同学们从你的发言中受到情绪的感染。)
③手抄报比赛获得全校冠军(①我是如何取得成绩的,在取得成绩的背后得到了哪些人的帮助、支持,并表示由衷的感谢之情;②取得成绩之后,我打算怎样继续努力,戒骄戒躁,争取更大的成绩。)
④开学典礼上代表全校同学做表决性发言稿:①我为什么要这样做,②怎样才能做得更好。
四、精彩片断任你挑选。
〈一〉精彩开头
1、在开学典礼上学生代表的发言
(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踏着九月的金色阳光,我们又迎来了新的学习生活,从今天开始我们又回到了我们美丽的校园,作为永新小学的学生,我们倍感自豪。今天,我有幸代表全校同学在这发言,心里更是无比激动。
我们的校园壮丽整洁,这里有最好的领导,有学识渊博、认真负责的老师,有精神饱满、好学上进、求实创新的学生。能融入到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是我们每一个永新学子的幸运。这里,绿色的校园是那么的吸引人,五彩缤纷的花坛,绿草如茵的操场,似乎都在向我们招手。在明亮的教室中,与可亲的同学一起学习,知识的大门向我们敞开。
2、在教学质量表彰会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五月,春晖融融,风光无限。新的学期转眼已经过了一半。今天,我们聚集在这里,为全体同学获得的优异成绩而庆祝表彰,借此机会我代表全体同学向参加今天表彰仪式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深情地道一声: “尊敬的老师,您辛苦了!”
〈二〉精彩句段
1、记得有个哲学家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整个地球。”我也想说,请你们给我这个支点,我将不辜负你们的信任和期望,我将竭尽全力与大家共创美好的未来,迎接新世纪小学辉煌灿烂的明天!
2、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起点。不要过分地追忆过去,不要太多地憧憬未来,踏踏实实、无怨无悔地过好现在。只有把握现在、忘却过去,才能创造出辉煌的未来。
3、大海在召唤你扬帆远航,高山在激励你奋力攀登。人生之路坎坷不平,怯弱者停步不前,勇敢者永不退缩。只要心中有一片希望的田野,勤奋耕耘将迎来一片翠绿。
4、今天,新的校园,新的书籍,新的同伴,新的师长,新的要求,新的步伐。在这万象更新的生机盎然的春日,让我们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踏上新的征程,拥抱硕果累累的风和日丽的夏天!
5、雷锋叔叔曾说过:“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能永不干涸。”是啊!一个人就像一滴水一样,如果离开了集体这个大海,他将一事无成。〈三〉精彩结尾
1、每一张选票,都凝聚着小伙伴对我的信任,我也真切地希望我能为大家说话,替大家做事,想你们所想,急你们所急,忠实地做你们的代表。请相信,我将用实际行动为少先队活动插上理想的翅膀,让它飞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2、我们是新世纪的雏鹰,今天,我们磨练羽翼;明天,我们将搏击长空!我们付出了辛劳和汗水的,必将收获源源不断的学识。是金子,总有放光的时候;是玫瑰,总有盛开的时候。我们在65知识的海洋中,踏浪而歌,奋勇前进。沿着夸父的脚步追逐太阳;循着精卫的身影修补蓝天。趁着火红的青春,抓住希望的机遇,撑起命运之舟,托起明天的太阳,为少先队的未来而努力!让明天为我们骄傲!
同学们,21世纪属于我们,让我们时刻准备着迎接新的挑战,创造新的辉煌!
最后祝同学们节日快乐!谢谢大家。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谈何容易”、“平安无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教学难点:
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
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老师出示板书:跨越海峡的桥)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情景?(学生自由发言)
老师总结导入:桥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毛主席曾在一首词中写到“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而我们这篇课文的题目却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生命桥”是什么意思?围绕海峡两岸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二、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力求读正确、读通顺。指名读。老师随机指导。
2、学生交流初读所得: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初读课文,你对“生命桥”一词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课文主要讲台湾一名青年为大陆的另一名青年捐献骨髓,用爱心架起一座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的故事。
这座生命桥联结着大陆和台湾,让我们跟随作者手中的笔,一同走进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1自然段,读完谈一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明确:环境描写,点明时间,写出环境的幽美与清新,语言明快、轻松。
2、当我们从甜美的梦乡中醒来,打开窗子,灿烂的阳光洒在身上,呼吸着带着花香的清新的空气,你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1)老师范读,请同学们闭着眼睛想象一下:在这样的一个早晨,城市的各个角落有哪些我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呢?
(2)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教师总结: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啊!
3、然而这一天,对于小钱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总结:生命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
4、指导朗读:“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像即将调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1)感情朗读:在这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在这个充满花香的城市里,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充满生机,而小钱,却只能躺在病床上,命运对他是如此的残酷:让十八岁的他得了白血病。把十八岁的年纪比作一朵“含苞的花”,意思是说十八岁太年轻了,今后的路还很长,然而可恶的白血病却要使这朵含苞的花“即将凋零”。
(2)创设情境:假如小钱没有得白血病,此时此刻,他会做些什么呢?(学生畅谈)
当同龄人吃过晚饭后,携着父母的手在绿荫道上散步时,然而小钱…… 当同龄人在球场上奔跑追逐,为每进一个球欢呼跳跃时,然而小钱…… 当同龄人的脚步走过祖国各地,尽情浏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时,然而小钱…… 当同龄人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时,然而小钱…… 教师总结:十八岁,多么美好的年龄!
5、合适的骨髓对小钱来说那么宝贵,是挽救他生命的唯一途径,然而找到合适的骨髓容易吗?找出相关句子。
明确: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
指导朗读这段话。
6、读第1自然段和第2自然段的感受迥然不同,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第1自然段描写幽美与清新的环境,第2自然段写生命垂危急需骨髓救命的如花般青年小钱。作者这样安排反衬出移植骨髓必要性和紧迫性,更能扣住读者的心弦。
患了白血病,生的希望是如此渺茫,小钱有没有一线希望获得重生呢? 教师点拨:学生齐读第2自然段最后一句。有的同学可能会发出感叹,小钱真幸运;有的同学可能会质疑:小钱怎么会在台湾找到合适的骨髓呢?在这里我们必须提到一个人,也就是下文所提到的李博士。
(出示课件:李博士照片及简介)
教师明确:正是因为有了像李博士这样热心公益的人,还有许多自愿捐献骨髓的热心人,才会使像小钱这样的白血病患者看到了生命的曙光,让我们发自内心地向他们表示敬意!
四、课堂小结,铺垫下文
同学们,这场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是否能够成功?小钱最终能否获得新生?海峡彼岸又发生了哪些惊心动魄的故事?下一节课,我们将把镜头切换到宝岛台湾,一同去关注事情的发展,相信你对“生命桥”这个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并通过品读课文,感受到小钱所遭受的不幸,以及合适的骨髓对小钱的重要性。我们在为小钱感到惋惜的同时,也为他感到庆幸,因为在海峡彼岸,有一位台湾青年,正无私地为小钱捐献骨髓,来挽救他十八岁的生命。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同去关注事情的发展吧!
二、质疑探究
1、默读3~6自然段,说说海峡彼岸的台湾花莲慈济医院所发生的一切,用一个词来谈谈你的感受。
明确:李博士正准备为捐骨髓的青年在余震中艰难地抽取骨髓;震撼人心。
2、为一个毫无关系的陌生人捐献骨髓,对于这件事,你是怎么看待的? 学生谈自己感受,老师引导:帮助他人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3、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人们竭尽全力拯救这个普通而宝贵的生命,从未轻易放弃。边读边用横线画出来。
明确:“李博士正步履匆匆地走进手术室”;“但是……但是……”;“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
4、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点拨:同学们,当地震发生时,我们最担心的是谁?回答当然是自己的家人;当突如其来的地震过后,我们最想见的人是谁——自己的家人。是呀,此时此刻这位青年还没来得及见到自己的家人,对于他来说,哪怕是得到家人的一点点消息也是好的呀。
5、有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余震的可怕?找出来读一读。
教师点拨:想象余震每一次发生时的情景:大地颤抖,房屋摇晃,玻璃破碎,人们惊慌失措……这一切让人感到多么可怕,而此时,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反应又是如何呢?
明确:一个是沉着地站着,一个是静静地躺着,他们的表现竟如此的一致,谁也没有想到放弃,因为他们知道放弃手术就等于——放弃生命。
6、“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你能想象他们经过了多少次的努力,经过了怎样的努力吗?点拨:围绕抽取骨髓的恶劣环境及对生命的执著与坚定信念展开。
7.此时此刻,他们会想些什么呢?
教师引导:更深入地体会台湾同胞不顾亲人安危,冒着生命危险来帮助小钱的精神的可贵。
8.捐献骨髓的事例,并不止这一件,而作者却单单写了这件事,那么这件事例有什么特别让人感动的地方?请找出来并读一读。
学生交流令自己感动的地方以及感动的原因,教师点拨:这例骨髓移植手术跨越海峡两岸,有着深远意义。
9、“小钱得救了……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说说你此时的感受及原因。
明确:感动;原因是小钱得救了。这是一个美好的结局,患有严重白血病的小钱最终得救了,很多人在这样的时刻会流下幸福的眼泪,这是一种感动。
三、课堂小结
1、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再次感受“生命桥”一词的深刻内涵。你认为是什么架起了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仅仅是一座生命桥吗?
教师点拨:爱心、血脉亲情、对生命的决不放弃;这不仅仅是一座生命桥,更是两岸同胞将要共同传承下去的生命火种。
2、我们可以设想,小钱在进行骨髓移植手术后,他的身体一天天恢复健康,苍白的脸也红润起来了,生命之花傲然绽放,他的心中一定会充满感激。假如你就是小钱,你想说些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情感得到升华。
教师点拨:围绕答谢救命骨髓,捐骨髓危险,血脉亲情展开即可。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情真意切,很适合感情朗读。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以“读”为突破口,将“读”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通过“朗读——体会——再朗读” 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一步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同时,创设情景,帮助学生体会台湾青年的危险处境和其内心的复杂情感,引导学生体会台湾青年外表平静下的“心潮澎湃”。当讲到在余震中抽取骨髓,我让学生想象又一次余震发生时,手术室里的情景。通过让学生描述,引领他们进入情境,帮助他们把握相关内容,感悟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初识泰象
1.谈话:泰国有“大象之邦”称誉,腿粗如柱,身似城墙的庞然大象,在泰国人民的心目中是吉祥的像征。有泰国人向游人炫耀说,泰国的大象,善解人意,勤劳能干,聪明灵性,既是廉价的劳动力,又是乖巧的旅游宠物。
2.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出示后,请学生读一读,读通顺说说:读了这一段,你对泰国的大象有什么印象?
3.出示课题:“与象共舞”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泰象
1.自由读课文,把文中的生字新词读准确。
2.读了课文,说说你喜欢泰国的大象吗?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比如:
泰国的大象勤劳、善良,有时调皮,有时乖巧,有时活泼。泰国大象已经成为泰国的一分子。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大象。
三、抓住重点,深入了解泰象
1.泰国人的生活已经和大象融为一体。何以见得呢?自由读课文,划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2.自由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可以概括成这样几个方面:(1)象是泰国的国宝。(2)象与人之间没有距离。
(3)象是一种聪明而有灵气的动物,爱与人开玩笑。(4)看大象跳舞是一种享受。3.随机指导。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象是泰国的国宝。课文是怎么具体写的?你了解到泰国的大象还为当地人做哪些事?
①驮着武士冲锋陷阵;为泰国人做工服役;充当旅游大使;表演杂技,带去欢乐„„
②你还知道大象能干哪些事?在泰国,没有大象行吗?为什么? ③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④读后说话训练:
在战场上,泰象与人是()关系;在舞台上,泰象与人一样是();在国际上,泰象充当的是()角色;当遇到困难时,泰象则是();在农场里,泰象就是();在„„可见在泰国,大象与人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2)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
①哪些地方写出了大象的聪明、灵气? ②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中的描写。
③如果你就躺在地上,让大象按摩,你敢吗?引导学生抓住“小心翼翼、轻轻地抚弄”等词:什么才叫“抚弄”?这个词写出了什么?
④出示大象逗女士的一段话:找出描写大象动物神态的词,读一读,这些词写出了什么?
⑤这一段是用哪几个句子把几层不同的事例连在一起的? 出示三句话:
◇据说象是一种聪明而有灵气的动物。
◇最有意思的是大象为人做按摩。
◇有趣的是,它偶然也会跟人开开玩笑。这三句话可以去掉吗?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四、总结课文,领会写法:
1.读了课文,你喜欢泰国的大象吗?你最喜欢它的什么?有感情地朗读相应的段落。
2.透过泰国的大象,你看出泰国是怎样的国家?泰国人有怎样的性格? 3.仿照课文总分结构写一道话介绍泰国的大象。可以自己写总起句,也可以选择:
第一课时 感激生命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感受父母的伟大与平凡,感受父母与我们的关爱,愿意与他们真情沟通
2.通过活动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时刻都处在社会的关爱中。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光盘 搜集的关于父母与儿女的资料 学生准备自己小时候的照片 自己印象最深的感动故事 活动过程:
一、温暖的故事
1.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观看教学光盘温暖的故事。
2.让学生《看小时候的我》。让学生从中知道父母养育自己是多么的不易。
3.让学生光看多媒体教学光盘《孩子在我心中的位置》。4.通过以上三个故事让学生说自己的感受。教师及时地对学生加以引导,我们应感谢生命,感谢赋予生命的父母。
5.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己小时候的照片,并说最让自己感动的故事。
6.每组推选一名同学将自己最受感动的故事。7.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教师积极地加以引导。
二、社会大家庭
1.让学生看课本第二页画面。
2.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教师积极地加以引导。
3.让学生说自己生活中感受到的、看到的或听到的社会大家庭温暖的故事。
4.教师举例说明。
5.学生谈感受,教师积极加以引导。使学生认识到我们时刻都受到社会的关注,我们是社会大家庭的一员。
三、生命多么美好
1.让学生说自己感受到的生活有多美好。教师积极加以引导。2.让学生观看多媒体教学光盘《生活在阳光下》。3.让学生观看多媒体教学光盘《美丽的生命》。
4.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教师积极加以引导。生活多么的美好,我们应该热爱生活,珍爱自己的生命。
.第二课时 珍爱自己教案 活动目标:
1.教育学生懂得珍惜自己、珍爱生命。无论遇到什么挫折与困难,都不能放弃,都不能失去信心。
2.在每个人独特、神奇、美丽的生命之旅中,时时刻刻在接受来自各方的关爱。本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体会周围人的爱心,懂得如何感激在生命过程中支持和帮助过自己的人,从而明白自己生命的重要意义,珍惜眼前这美好、温馨、幸福的生活。活动准备:学生收集有关热爱生命,奋发向上的相关资料。活动过程:
一、召开总结交流会
1.同学们,今天老师向你们展示一个关于黑人乔丹的故事。(让学生看多媒体光盘中关于黑人乔丹的故事。)
2.同学们,你们看完这个故事后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说自己的感受。)(教师及时加以引导,引导学生理解站在人生的起跑线上,我们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让学生明白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要对自己失去信心,要相信自己。)
3.学们刚才说得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珍爱生命”这个主题。珍惜自己,因为这世上只有一个自己;珍惜自己,因为每个人都应当从小就看重自己;珍惜自己,因为“天生我才必有用”!如果我们连自己都不珍惜,又会去怜惜谁?如果我们连自己都不看重、不肯定自己的存在,又怎么要求别人来肯定我们呢?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伟人的必要气质,是他自以为必须伟大起来。”可见,在别人肯定你之前,你先要肯定自己。
4.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学生各抒己见,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从旁点评。
(1)让学生说自己收集的资料,其他学生可以做点评,教师对学生做的点评及时地加以补充。(2)教师可以向学生讲几个故事。如张海迪的故事,张海迪五岁的时候患脊椎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瘫。在残酷的命运面前,她没有沮丧和沉沦,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作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他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课程。每次她总是用灿烂的微笑激励着我们。安徒生的故事,有一篇广为流传的童话叫《丑小鸭》。这部童话是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送给孩子们的礼物。有人说,在这篇童话里可以找到安徒生的影子,安徒生自己就像是变成天鹅的一只“丑小鸭”。安徒生12岁时,当兵的父亲不幸在战争中生病死亡,家境更贫困了。母亲不得已而改嫁,继父不喜欢安徒生。安徒生长的不漂亮,穿得又破烂,常受到富人家孩子的殴打、羞辱。母亲为他的前途考虑,千方百计让他读了几年书,希望他长大当个裁缝。但是,安徒生在首都看到了繁华,也看到了比家乡更多的穷人。他想学舞蹈,被拒绝了;相当话剧演员,剧团经理说他“太瘦”,形象不好。为了生计,他去做木匠学徒,又因体力太弱被解雇了。后来他幸而被一位音乐家收留,学唱歌,但因为天冷没衣服穿,冻哑了嗓子,只好又离去。可是,安徒生并不灰心,他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尝试写剧本、写诗、,也写散文,终于被名家赏识,作品得以发表。经过十几年的奋斗,这位贫苦人家出身的孩子走进了文学殿堂。从安徒生的身上,我们该吸取什么呢?
(3)在老师讲完故事后,让学生说自己的感想,教师要及时加以补充。
二、填写希望号列车
1.让学生看课本第七页内容,并让学生说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自己做过并感到自豪的事;自己曾为他人带来的快乐;遇到挫折时,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理想。
2.让学生填写课本第七页内容。
三、活动延伸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唐朝时候,人们却以从师为耻。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著名的文章《师说》。
二、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四、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学生自读课文,查字词典疏通文字,并根据注解初步弄清文章的含义。教师巡回指导。
(2)请学生统计本课的生难字词,并注音解释,可将有关的内容整理在笔记本上,教师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将自己整理的内容写出,然后全班同学一起订正、补充。
2.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
(1)请学生自由翻译课文,要放声翻译,提倡讨论。
(2)学生相互讨论,将自己的疑难问题提出,以求教于周围同学,最后全班统一讨论,请同学向全班学生和老师询疑问难,教师或引导学生回答,或亲自回答。
(3)学生朗读课文。
(4)教师范读课文。
(说明:本课主要任务是在理解写作背景、熟悉作家的基础之上把握文意,以学生自学为主,培养其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诵读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通过诵读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第二课时
一、研习课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开门见山,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全文,概 1 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
2.分析第一段: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中心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讨论后明确:第一层:提出中心论点;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践,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3.分析第二段:
(1)说说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讨论后明确: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中心论点。
(2)这一段的分论点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第一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3)为了论证分论点,为了抨击“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
讨论后明确:
a.纵比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作者的议论: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
b.自比
对其子:择师而教。
对其身:耻学于师。
作者的议论: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横比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土大夫:群聚而笑之。
作者的观点: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4.分析第三段:
(1)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作出了什么论断?
讨论后明确: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圣人无常师”的论点,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结论。
(2)本段的分论点?所用的论证方法?
讨论后明确:圣人无常师。举例论证。
5.分析第四段:
提问:(1)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2)这段文字的作用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1)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2)说明写作本文的原因。
二、欣赏品味
问题: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讨论后明确:
(1)整句散句结合: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第二段结语一句比一句重。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三、课堂训练
(1)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四题。
【人教版五下语文《桥 》教案】推荐阅读:
人教版初二上册《桥之美》教案09-17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桥》教学设计06-09
北师大版五下教案打印06-14
苏少版五下美术第12课《综合版画》教案07-10
六下语文人教版教案07-06
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07-07
人教版初三语文复习教案06-03
小学语文教案人教版11-01
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教案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