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文化

2025-01-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文化(精选8篇)

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文化 篇1

中国企业在建立核心价值观经常有一些错误的理解,喜欢大而全,所以请一些所谓的专业人士撰写出一本本理念手册,殊不知这些理念可能只是哗众取宠的漂亮文字而已,结果是误导了员工又难于形成价值观体系。中国现在处于过渡时期,机会比机遇多,很多投机行为或不规范操作都可以使人一夜暴富,因此许多鱼目混杂的人经营理念可以说是赚钱而不是事业。伟大的企业懂得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会遵守基本的商业伦理,懂得权衡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利弊,知道为了获取更多的钱而如何放弃钱。所以他们会在当前没有正式形成诚信制度的情况下自觉恪守诚信的理念,甚至为此做出许多别的企业家觉得“傻”的行为,而这恰好是中国企业在未来如何区分优秀企业与一般企业的最大区别。因此,恪守商业伦理,坚持基本的商业信条,从长远出发,甚至为此不惜成本,这才是未来中国企业核心价值观的代表。

那什么是企业文化呢?企业文化是基于企业哲学辨证思考之后确立的基本假设,并由此产生的价值观,以及价值观所指导下的行为模式(这其中包含了行为实施影响下的物化环境);企业文化是企业哲学的外在表达,企业哲学是塑造企业文化的根本。通常,企业会在企业文化的企业理念系统部分,详细地阐述其关于企业哲学的三大命题:那就是“是什么,成为什么”“为什么存在”“如何存在”,也就是愿景、使命及核心价值观三个概念。而核心价值观是毋庸质疑的基础。要弄清企业文化的实质,必须弄清以下两个概念:其一,企业文化不是老板文化,也不是企业家文化,无论在企业发展的哪一个阶段。文化是一个群体概念,文化现象是群体现象。其二,企业文化实施最重要的支点是企业哲学以及核心价值观,只有抓住这一点紧紧不放,才能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突现自身的企业特色。如果不是这样,则我们所讲的企业文化就是一种假文化!讲企业文化是老板文化的人缺乏对人的领导行为原理的基本认识。一个领导者,再好的理念精神,没有其对追随者的灌输,也难成其事;一个追随者,如果其不认同领导者的价值观,最后终将离开追随者的队伍,而只有认同接受至少不反对领导者的价值观,其才能作出行为,并在行为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完善、补充领导者的理念,最终形成一个既以领导者精神为核心,也属于追随者的文化系统。 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只停留在认为是老板文化的人,其对于自己在企业所起的作用也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所以,企业中过于偏激的个体观点将导致在企业文化实施中形神分离,谈企业文化的人都认为那是领导者自己的文化,而不是自己的文化,这样的心态,企业文化是难以真正由虚入实的。同时,产权制度的设计当然是最完美的企业文化的实施基础,普通员工也有企业的股份,他当然说文化也是自己的;但事情不是绝对的,更多的情况是企业的员工持股计划只是一个梦想,但没有企业的股份并不意味着你就不是企业的一员,你就是游离于企业文化之外的。这就需要用事业的观点来看待问题。更有甚者,把企业文化的表征看成是企业家性格的反映,那是非常肤浅的看法。我们强调企业文化是以企业家精神为主导的,但企业文化属于以企业领导人为核心的大部分企业人员。如果说企业哲学突出的是企业群体特色的话,那么核心价值观就是要突出每个企业个体的特色。通过提炼蕴涵于企业之中的核心价值观,并围绕其设置核心价值观制度,才是企业文化实施中的重中之重。目前国内企业的精神文化提炼仍处于口号式阶段,除了内容陈旧、表述杂乱、概念不清之外,最主要的是不知道如何才能将精神文化贯穿于企业经营的过程,多数只是停留在形式主义。企业到底应该使用什么样的词汇来表述自身的企业哲学以及价值观体系均不是最重要的,关键的是要真正捕捉到企业之道、企业之神,并且真正在经营管理中能够在大部分员工中得到澄清、统一,最后形成共同的行为模式。

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如果企业没有一个具有凝聚力的文化,这个企业很难发展;而企业文化一旦被创造出来,其价值和意义就会超越企业,也超越员工心理,它不仅为企业所创造,它也创造着企业。

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文化 篇2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念的提出

中央对我们要坚持的主流价值观给出了24字的精简总结概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对个人、社会和国家价值选择与价值追求的高度凝练和集中概括。将社会主流价值体系同传统文化相结合, 吸收好的养分, 摒弃不好的, 一定可以借助华夏优秀文化把社会核心价值观营造好。“植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有助于社会核心价值观赢得民众的广泛认同”。这是智慧的中华儿女对人类进步的贡献, 也是中华儿女对全人类应尽的义务。

1.2 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着中国的过去、现在以及将来, 它并不只是静静地躺在博物馆中的展品, 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活生生的体现着, 它让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得以保存, 历史得以延续, 它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育中, 中国传统文化是绝对不能被抛弃的, 否则我们的民族就失去了灵魂, 那就更不用去说民族复兴了。

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特色

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就是核心价值观, 是人民群众的智慧结晶。美苏争霸的结束使世界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发生大的全球性战争, 但并不意味着强权与霸权的结束, 只是转化成了和平演变的形式。就是不断对目标国家进行文化传输, 从而使其内部大众否认本国主流价值观, 最终导致国家动乱。这就表明, 在软实力竞争的形势下, 被大众广泛认同的主流价值体系很重要。中国必须要有具备自己民族特色的精神标识和价值体系。只有大众能够深切感受到的、热爱的、认同的才能被广泛的接受。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中国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出发, 具有中国特色。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当今, 我们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潮中阔步前行。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记载着得与失, 成与败。“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 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这就是对传承与创新的最好诠释。

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意义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关于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与目标。从古至今, 中国的繁荣富强理念一直深入人心, 中华民族的富强理念始终是将德治和仁爱与发展相结合的, 如儒家著名的“庶、富、教”思想。在生产发展, 并满足人民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基础上, 我们必须加强教育, 经济和文明要均衡发展。很多人也许认为“民主”是源于西方的话语, 但世界上任何国家和地区的民主都有与其历史文化相关的内涵。为人民服务正是当代中国民主观念最真切的表达, 我们借鉴了古代“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 而“和”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意义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关于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与目标。中国传统和现代法治思想都体现了维持社会秩序, 达到自由、平等、公正的目的。儒家主张“礼治”, 礼是社会的行为规范, 通过启发、诱导、教化的方式来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儒家对中国平等、公正思想的影响较大, 主张“有教无类”, 推行德政、仁政, 倡导贤人政治, “学而优则仕”。《孟子·滕文公下》描述了君子应具备的人格特点, 同时也描述出了儒家自由人格的特点。不是将每个人刻画成统一的形式, 而是和而不同。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之处, 也是其与当代主流价值的契合点之一。

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层面的意义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关于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与目标。可以说它是直接来源于传统文化之中的“爱、敬、诚、信、善”等思想。儒家在中国传统社会有着重要地位, 因而, 儒家的价值观就是传统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可以概括为“仁”或是“仁爱”。从而引申出许多价值观, 如“仁、义、礼、智、信”等, 这些都体现了对爱祖国、爱事业、爱他人等观念的倡导。《大学》提出的“三纲领”和“八条目”关于为学做人的纲领性表达中也包含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内容。

3 如何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 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那我们在生产实践和社会、文化建设中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益的成分借鉴过来呢?

3.1 传统文化的实践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前人的实践中形成的, 是我们进行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思想来源。实践是检验理论知识的最好的试金石,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回归到实践中去, 充分发扬宝贵的传统文化。在经典读本中, 对爱、敬、诚、善等概念有大量的阐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写进教材, 走进课堂, 融入思想, 去理解它的真正意义, 有利于我们去践行这些价值观。公民若能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 做到诚信、友善、敬业, 爱国之情必定油然而生, 从而形成公平正义的社会。

3.2 辩证的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习近平同志曾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 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有鉴别地加以对待, 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这就要辩证的对待历史继承与创新发展的关系。在现代化建设的中国, 最紧迫的就是要明确用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 怎样用传统文化为建设和发展服务, 怎样用传统文化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就是合理的继承, 与时代相符的创新, 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时代特征。

3.3 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一传播到中国, 先进人士就视它为法宝, 也正是马克思主义指导着中国共产党带领我们中华儿女历经艰辛, 完成了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 进行了改革开放。最终取得胜利, 主要是因为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 并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因此, 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也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进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科学性, 更好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之, 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处理好历史性传承与时代性创新发展之间的关系, 要将今天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让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下的建设中发挥最好的影响力。我相信, 只要我们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不懈地奋斗, 人民生活就会更加幸福, 国家就会更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摘要:优秀的华夏文化在现代社会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与使命。用马列主义思想创造性的解读传统文化, 辩证的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扬长避短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当今社会中找到与人们的生活相契合的点。

关键词:辩证,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4.

[2]田海舰, 田雨晴.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02) :48-50.

[3]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4-09-25.

[4]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北京:人民日报, 2013-03-03.

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文化 篇3

关键词: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基础。因此,理清中国传统文化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对于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历程及内涵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历程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的战略任务。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论述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着力点,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国家更多关注的是经济发展,而忽视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长此以往,这必然会影响到经济发展的质量。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引领社会前进的精神旗帜。核心价值观能否深入人心,成为社会共识,主要取决于核心价值观是否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其思想基础,是否根植于传统文化。

2.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由此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对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必不可少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因,一个民族一旦抛弃其文化传统就会失去生命力。中国现时的新文化是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要使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就必须根植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土壤,必须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只有这样,核心价值观才会有生命力。

(二)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

1.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的核心价值观在传统文化中的体现。

富强即富足而强盛,它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推广到政治就是实行“仁政”民主的价值观在传承民本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完善和发展。文明与和谐的思想也是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

2.自由、 平等、 公正、 法治的核心价值观在传统文化中的体现。

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自由、平等的思想。儒家文化中“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思想,意在提醒统治者,国家是公共的,要把公共利益放在第一位。公正的价值观在传承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完善。在传统文化中虽然更多强调的是德治,但也有法治的思想。孟子提出了“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的观点,强调国家治理离不开道德也离不开法律。荀子较之孟子更强调法治的重要性,其思想核心是“隆礼重法”,就是通过法治来补充礼治的不足。法治的价值观是在吸收借鉴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并进行了发展,主张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3.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的核心价值观在传统文化中的体现。

爱国主义在我国是一以贯之的,道教提出了“助国”“保国”的主张。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也体现了一种为国家而奋斗的爱国精神。爱国思想源远流长,深入人心,为人们所崇尚。爱国的价值观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诚信自古就是传统文化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内容,儒家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仁、义、礼、智、信”五个字。诚信、友善、敬业融合到一起的最高境界就是一种爱国情怀。

(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1.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既有优秀的思想,同时也包含落后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思想。因此,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不能一味否定,也不能全盘吸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首先要理清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

2.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起来。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只有传承传统文化精髓,培育民族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注重传承传统文化与创新时代文化的结合,有利于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

3.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发挥教育引导作用。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化,人们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使得他们盲目崇外,而把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抛之脑后。因此,加强人们的传统文化教育已成为社会的迫切要求。所以,要采取多样化的文化形式,作为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培育和践行,需要采取更多为人民群众所熟知、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利用文学、艺术、甚至是传统戏曲以及其它的文化形式,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认同。把学到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精神运用到实践中去,让人们们通过实际行动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乡贤文化与核心价值观 篇4

“乡贤”一词,《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乡里中德行高尚的人。”在漫长的中国历史进程中,一些在乡村社会建设、风习教化、乡里公共事务中贡献力量的乡绅或乡贤之士,也都被称为“乡贤”,由此而形成了乡贤文化。乡贤文化是根植于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曾为中国社会的稳定、中华文明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集中体现在建设乡村、改善民生、谋利桑梓等方面的群体追求和故乡情怀。

传统中国是一个以农村为主体的社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乡贤,他们或以学问文章,或以吏治清明,或以道德品行而闻名。这些最容易引起当地人们的认同感,增强了地方社会的凝聚力。他们中有的人走出家乡,在外面发达之后,仍然与家乡保持密切的联系,并关注家乡的发展,为家乡出谋划策。即便是没有担任过官职的乡贤,他们在地方上也以其特有的身份、地位,维持乡间社会的礼仪和秩序,教化乡里,为一方百姓造福。

乡贤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这样一个阶层,在乡村社会实践儒家的“进亦忧,退亦忧”的理念,传承着中国的传统文化,维系着传统中国乡村社会秩序。他们在地方上热心公益,保家卫国,造福一方;推行以儒家为主的社会价值观,维护乡村社会秩序的稳定。可以说,中国传统乡贤文化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极其珍贵的思想资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丰富的含义,但我们今天只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四个关键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基本规范和要求。从乡贤文化来看,其中也包含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相同的终极追求。

简而言之,“善”首先是个体最重要的道德修养。孔子说:“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孔子在后世被称为“大成至圣先师”,对整个东方文化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但是在当时,他只是春秋时鲁国曲阜地方的一个乡贤。今天我们如果以国际的视野来看,儒家之于中国,孔子则为圣贤。他的各种品质的塑造,与其自身对于“善”的培养分不开。正是在“善”的基础上,促进了他自我人格的其他方面得以不断完善。

我们认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将“友善”置于最后,是因为它是一切价值观的出发点和基础。在实际的践行过程中,则应该反过来看,即从友善出发,进而为诚信,以此为基本原则,本分行事,即为“敬业”。做到敬业,其实就是在为国家作贡献,即是爱国。这四点,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每一个个体做好了这几点,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也就很容易达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目标,那么,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就实现了。

可见,这二十四个字的逻辑关系非常明显,所以我们按照“友善、诚信、敬业、爱国”的顺序,来具体地探讨一下乡贤文化与核心价值观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

友善

一般意义上,我们所说的友善,是指对事物或者他人的一种平和而友好的情感。友爱、互助、善良、正直、宽容、礼让、诚信等都属于友善的范畴,可见,“友善”与其他道德规范的内涵是有交叉的。

传统村落中的乡约、族规和家训等,都由当地的乡贤参与制定,带头遵守。其内容都是规劝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做到友善。具体来说,包括家庭中的孝悌修身、主次尊卑、婚姻祭祀等,进而推及和睦乡邻、规避词讼、调解纠纷、严惩盗贼、保护环境等。

当时的地方官员也提倡制定乡约,促进社会和谐,并鼓励推举乡贤。明代的《南赣乡约》,就是王阳明在当地为官时撰写的。《南赣乡约》整体性纲领指出:“故今特为乡约,以协和尔民。自今凡尔等同约之民,皆宜孝尔父母,敬尔兄长,教训尔子孙,和顺尔乡里。死丧相助,患难相恤,善相劝勉,恶相告诫,息讼罢争,讲信修睦。务为良善之民,共成仁厚之俗。”它详细规定了村民应该如何友善对待身边的亲人,并将友善的行为推及其他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人与人之间和平相处,共同为乡间社会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于人于己都是有利的。如何才能彰显这些友善行为,最重要的是要有乡贤来领导。《南赣乡约》的具体细则第一条就说:“同约中推年高、有德、为众所敬服者一人为约长,二人为约副,又推公直、果断者四人为约正,通达、明察者四人为约史,精健、廉干者四人为知约,礼仪习熟者二人为约赞。”这个“约长”、“约副”、“约正”、“约史”、“知约”和“约赞”,就是乡贤。

一些乡贤的友善行为,特别被当地人传颂,成为他人的榜样。乡贤的名声也许不出当地,但他们所倡导的与人友善的价值观却能教化一方,甚至在人格塑造方面,发生着深远而巨大的历史影响,直至今日还在深深地影响着村民们的行为。

2013年底,在陕西省铜川市的王家砭村,一辆货车侧翻之后,橘子散落一地。村民们自发前来帮助,将25余吨橘子全部转运到另外一辆货车上,帮助司机踏上路途。通过媒体报道,王家砭村被全国知晓,其实,王家砭村与人友善的风气并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它与村里的一些乡贤的言传身教有关。比如,当时带头捡拾橘子的是热心于助人的老人朱北晨,他的品德在当地有口皆碑。1979年,村民的窑洞不慎坍塌,他及时施救;1995年,一辆装满蔬菜的小货车翻了,他组织村民帮忙把菜装上车„„正是在朱北晨这些新乡贤的影响下,王家砭村才会不断地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美德在农家示范点”等大大小小100多项殊荣。

诚信

“友善”重在一个“善”字,而“诚信”则重在一个“真”字。这是传统村落文化中教导人们为人处世的两个基本原则,并不存在孰轻孰重的问题。那么,什么是诚信?

张载说:“诚善于心谓之信。”班固说:“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程颐说:“诚则信矣,信则诚矣。”“诚”是“信”之根,“信”是“诚”之用。

一个人品行诚实就会讲信誉,讲信誉就是诚实,信就是诚,诚就是信,二者的基本内涵都是真实无欺。在古人眼里,诚信到底有多重要?《资治通鉴》中有一段话可以看出来:“夫信者,人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诚信首先是个人的一种品质修为,但最终能够上升到治理国家的高度。千百年来,诚信的品质在乡贤文化中代代相传,夯实了其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通过对乡贤文化的研究,我们发现处处都能显示以诚信来维系人际关系的实例。

在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中,凡有所成就的,大多都出身于耕读之家。他们通过读儒家经典,修身明志,通晓事理,并影响到家乡其他人。比如,湘军中的将领,基本都是起于地方,称之为“乡贤”毫不为过。出身于湘乡农家的曾国藩就是典型例子,他带领出来一大批湘军将领,在近代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曾国藩一生行事为人,都讲究一个“诚”字,他在《湘乡昭忠祠记》自豪地说:“吾乡数君子所以鼓舞群伦,历九州而勘大乱,非拙且诚者之效与?”曾国藩从小就在父亲执教的家塾里读书,接受了正规的儒家伦理教育,奉理学为圭臬,以诚待人。他在募集湘军时,提出专用乡村朴实、诚笃的农夫,对那些油头滑面、不诚不信者,概不收用。湘军能在近代中国赫赫有名,与曾国藩这番用人的标准不可分离。他说:“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他也教育几个弟弟说:吾辈读书,最重要的就是“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在面对出身于城市市民家庭的李鸿章时,曾国藩告诫他说:“少荃,既入我幕,我有言相告,此处所唯一诚字而已。”曾国藩处处以赤诚之心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熏陶后人。故而曾氏后裔,多为国家栋梁。

在几乎所有的乡贤,在制定自己本家的家训时,都将诚信视为重要美德,并要求子孙后代能够以此为行事做人的标准。直到今天,一些传统的家族仍然认为,自己的祖先之所以能够开基立业,都是因为他们身上有一种宝贵的品德:诚信。河南省邓城村叶家是邓城村的大户人家,其家族中在当地有影响力的人物,都可以视为乡贤。这个家族认为,诚实守信是叶家兴旺几百年的秘诀。相传叶氏来祖叶邵逸在明末清初移居于此的时候,在邓城集开一小茶馆维持生计。一日,一个山西客商在此歇息饮茶,将里面装有金银、账本文契的钱褡忘在茶馆。叶邵逸发现后,忙把包裹收好,以待客商来取。客商回头寻找时,叶邵逸将原物归还。客商深为叶邵逸的忠厚实诚感动。随后,客商以合伙做生意的名义,提供资金从山西运来货物交其销售,并资助其经营。由于叶氏忠厚诚信,生意做得有声有色,很快便成为当地大户。

这种类似的故事,在传统村落中几乎随处可以听到。它们大同小异,也许并不一定完全符合历史的真实,但是,它所透露出来的信息足以表明,诚信依旧被今天的村民所普遍看重,所以才一再被津津乐道。这是一种朴实的品格,极其珍贵。我们提倡这种品格,是因为它是我们的立人之本,齐家之道,交友之基,为政之法,经商之魂。

湖南城步县长安营乡南山脚下,有一个叫“岩寨”的侗族传统村落,至今保持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古风。家家户户的门上面,都不设锁。户主出门,门都是虚掩着。过路的客人口渴了饿了,都可以进屋喝水找吃。留不留茶水饮食钱,由客人自主。这种古老民风彰显的,是村人对人的友善和诚信。

敬业

友善和诚信主要在于对待他人,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怎么对待工作的问题。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一文中说:“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他进而指出:“‘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对“敬业”一词,《辞海》引用朱熹的话来注解说:“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

对于普通人来说,努力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干好,就是在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传统的村落中,最重要的工作包括农业和手工业。“民以食为天”,农业耕作的重要性无需强调。按照传统的观点,“士农工商”,手工艺人的地位并不高。但是,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手工艺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也仍然非常重视。一方面,这是因为他们要靠这个行业吃饭;另一方面,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他们也把自己的手艺看得非常神圣。最显著的一点就是出现了行业神崇拜。

行业神的原型出现的时间都很早,大多是在某一个领域卓有成就的人物,有些则是该行业中的祖师爷。按照今天的观点来看,这些人在当地都是有极高的影响力的手艺人,推动了该行业的发展,其实也可以视为乡贤之一。此后,传承这些手艺的师傅,尽管没有摆上神坛,但他们依靠自己的能力,将手艺代代相传,对于当地的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有一定的贡献,也应该作为乡贤来看待。抛开敬神的神秘色彩来看,对于行业神的崇拜其实就是对于自己职业的崇拜。行业神只是将自己的职业人格化了。

木工行业以鲁班为神。历史上,鲁班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启发,经过反复研究、试验,发明了刨子、曲尺、墨斗等工具,是木工艺人立足本职、钻研创新的典范。木匠学徒出师时,都要在师傅的指导下祭告鲁班祖师。尽管木工都需要以自己的手艺为生,但他们的最高目标在于服务社会,做一个好木匠。不仅仅是木工,其他的行业也都有类似的出师仪式。这种出师仪式,实际上是师父向已经完成学业的弟子举行的执业授权仪式。只不过是借助于神的权威和神的监督,来使弟子明白自己这一行应具有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并以此作为自己终身的行为约束力量。敬业乐业的工匠,往往能赢得社会的尊敬,获得好的名声,成为地方上有名望的人物,甚至是那个时代的标杆。

这些传统的手工技艺人认为,辛勤付出、遵循行规和尽职尽责,方能够得神灵的护佑。诚然,行业神崇拜的礼仪多带有功利性,但正是这种现实的需求,让一代代工匠们有了行业遵循的承袭模式,从而较完整地保存了行业的内在精神,使得每一个从业者对于自己的职业有了一种自觉的操守。

“敬业”一词的意思并没有那么复杂,其精神实质其实就是“好好做事”。“把事情做好”首先必须有“好好做事”的态度。

爱国

按传统的儒学归纳,中国传统村落可以说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文理想最具基础性和根本性的文化依托。“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人理想的层层递进,反映了家、宗族与国之间的同质联系。这种精神的传承,自然就离不开乡贤的努力。

乡贤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地域性和地方性。大多数的乡贤一辈子都在某个区域的乡村生活,对于当地的贡献功不可没。乡贤的爱国,实际上都始于爱家乡。张之洞曾引用《尚书》说:“爱其土物,乃能爱其乡土,爱其本国,如此则为存心良善,方能听受祖考之训。是知必爱国、敬祖,其心乃为善;若反是,则为不善也。”清末,许多乡贤参与到地方志的编撰当中来,无一不以这种“家国同构”的观念教育乡人。《南金乡土志》详细地论述了“爱国始于爱乡,爱乡始于爱家,爱家始于爱身”这样一层逻辑关系:

“中华自立国以来,除残虐时代而外,吾先民未有不爱其国者。惟立爱自亲始。爱家必先爱身,爱国必先爱乡。眷怀桑梓,万众一心,大同之景象迄今犹可想见。所惜者,世风变迁,人不古若。今或有于乡之所可爱。与乡之所当爱,以及乡之所同爱。乡之所独爱者,习焉而不见,惜然而不知。以故瞻顾流连,保持护惜之天真,遂泪没焉而不复发露。有如华屋良田,其家非易致矣。传及昏愚之子孙,往往淡而视之而不萦心。又如祖创父守,其业至难成矣。传及昏愚之子孙,往往浪以掷之而不介意。不知爱家,何由爱乡?不知爱乡,何由爱国?是皆失于教育之故也。”

加强乡人对于本乡本土各种风土人情、文化历史、地理物产等内容的熟悉,可使乡人发自内心地热爱自己的家乡,进而达到爱国的最终目的。这一时期的几乎所有乡土类型的志书,其编撰的宗旨都在于此。贵州《安南县乡土志三编》说:“国家为乡土之集体,乡土犹国家之细胞,欲引起儿童爱国心,必自乡土志始。”四川《蒲江县乡土志》说:“国,积乡土而成,爱乡土即爱国之嚆矢。”河北《赞皇县乡土志》:“中国维新,振兴学校。宗旨教人,爱国为要。爱国之道,始自一乡。”诸如此类,不能一一列举。这种观念不是某个地方的特例,而是遍及全国。

可以说,在中国的传统乡贤文化中,“爱国”是其最终的落脚点。敬祖先,重乡土,爱桑梓,培育乡土观念,成为族人、乡人、国人增强凝聚力的一种方式。因此,在这样一种传统文化的氛围中,走出的不仅仅是一代代、一个个的举人、秀才,更是无数的将相栋梁,他们被乡贤文化所熏陶、所滋养而成长起来,由村落之所最终走向国家之殿,并最终以其丰功伟绩而受到万世敬仰。

当代大学者季羡林先生,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官庄村,对于康庄镇来说,季老无疑是当地最有名的乡贤。尽管他在故乡仅仅生活了短短的六年,但始终眷恋着故土。1994年,季老获得了北京大学特别贡献奖,在奖金没有领到手,数目也不知是多少的情况下,季老捐给官庄村一万元人民币,用来发展教育事业。他也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家乡修路积极筹款。他在国内外的大城市里住了几十年,但心里割舍不下的仍是自己故乡的普通小村。爱家乡的人才会爱国家,季老以爱家乡为基础,进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研究倾注了浓浓深情。季老既没有家学渊源,也没有显赫的家族背景,从一个普通农家子弟走上了学术巅峰,与他的家国情怀不无关系。

尽管不是所有的传统村落中,都走出了类似于季老这样影响中国社会的重要人物,但是,那些村落里的普普通通的乡贤,通过自己言行的感召,同样为当地社会贡献了力量。他们默默地服务社会,造福家乡或者家人,间接也就在为国家作贡献。

新乡贤文化的重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随着近些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使得村落被遗弃空置。同时,如同清末民国时期,乡村文化精英出于经济等利益的考虑纷纷走出农村,定居城市。从农村走出的大学生,也很少再返回家乡。

近些年来,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积极倡导乡贤文化。《光明日报》去年推出“新乡贤·新乡村”系列报道,在全国各地发掘“新乡贤”和“乡贤文化”与新乡村建设的新闻故事、新闻人物和新鲜经验,给了我们重要启示。新乡贤的主体范围更加宽泛了,包括乡村干部、文人学者、退休官员、企业家、科技工作者、海外华人华侨等。他们视野开阔,资源广泛,对于哺育自己的家乡念念不忘。他们当年从乡村走出,经过了社会的磨砺,成为精英。如今返回故乡,或以自己毕生所集聚的能力奉献家乡建设,反哺故园。乡贤文化对于新农村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当前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掘与实践表明,乡贤文化是可资利用的重要文化资源。当代乡贤在农村基层建设,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等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我们需要重建乡贤文化,在当今农村社会中呼唤新乡贤。新乡贤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有着重要的意义。

被称为“小草皇后”的长沙当代新乡贤梁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1999年,她辞掉在北京的高薪职位,回到家乡创业,当起了一名在田里种草的农民。创业之初,她经常自己卷起裤管下地干活。十多年来,梁伟一直有一个“添绿自然、产业报国”的梦想。2010年,梁伟根据“万企联村、共同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对长沙市莲花镇立马村的8000亩土地实行整村流转,发起成立农业合作社,农民不仅可以获得租金收入、工资收入,还可以获得优先股股金分红收入。不仅如此,梁伟还带领公司对贫困户家庭进行支援帮助,收购困难户家中农产品,解决残疾人员工作问题。现在,梁伟的天泉草业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无土草毯生产、屋顶绿化和生态护坡的综合行环保企业。天泉生态草业园也成了省“同心工程”重点示范项目。

梁伟不以自己的成功为终点,同时也帮助乡里其他人致富,关爱并资助困难群体,这就是“友善”;能将产业做强做大,这就是因为梁伟身上具有“真诚”的品质和“敬业”的精神,因此而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分担国家的环境之忧并践行“添绿自然、产业报国”的创业理念,就是“爱国”。可见,在新乡贤梁伟的身上,完全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基本规范和要求。

在城镇化的浪潮中,农村优秀人才大量向城市流动,正所谓“秀才都挤进城里”,有人不禁叩问“乡贤何在”?从现实情况看,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成长于乡土、奉献于乡里,在乡民邻里间威望高、口碑好,正日益成为“新乡贤”的主体。

“乡贤文化”从某种意义来看,就是某一个地域中的优秀文化。一方乡贤,在一方乡土中的人文道德力量不可谓不大,由一乡及一县,由一县及一省,由一省及全国,所谓聚溪成流,其影响不可忽略低估。今天我们提倡“新乡贤”文化,既是在延续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也是在新时代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 篇5

当代中国既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对严峻的现实考验。一方面,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社会加速转型,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取向呈现多样性,出现了“道德滑坡”、价值观解构等值得警惕的不良现象和危险苗头。面对机遇,我们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确立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指明未来的发展目标、道路选择与价值取向。应对考验,我们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明确方向、振奋精神、凝聚力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的先进性、民族性、开放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价值取向。从本质属性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必然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与学说,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始终以实现人类彻底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为最终目标。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为了大多数人的进步的社会运动,由此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取向的先进性,这种先进性体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要义,遵循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与规律,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落脚点。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成为大多数人自觉接受并用以规范国家、社会和个人的根本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蕴含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风尚的价值评价标准。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历史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传统与优良的道德 1 风尚,形成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道德准则与价值标准。今天,我们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立足当代中国的现实,又不能无视民族的历史与根基,要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与进步的价值取向,摒弃历史虚无主义和复古主义的极端性思维,对传统文化和道德中的合理方面积极地加以继承、吸收和创新,使之与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相适应,并用符合民族特性和风格的语言加以表述,这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原则,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风格,实现了先进性和民族性的有机统一,现实性和历史性的具体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人类优秀文明的吸收借鉴与当代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但绝不自异于世界思想文化体系,也绝不排斥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中国与世界各国在日益密切的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各民族一样,有着对民主与法治、自由与平等等价值的追求。在世界文明多样共生的情况下,在各民族平等友好交往的前提下,我们提倡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对人类社会优秀的文明成果积极地加以吸收、学习和发展,取人之长,为我所用。

中国梦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光荣梦想

中国梦体现了集体梦想与个人梦想的高度统一。中国梦既不是脱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需求的少数政治家群体的主观构想,也不是推崇自由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的西式“个人梦”,而是将集体梦想与个体梦想有机结合起来。中国梦说到底就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梦想,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梦想,是集体的梦。作为集体的一分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价值追求。无数个体追求个人幸福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努力,汇集成实现集体梦的伟大 合力。个人梦想和价值的实现是实现集体梦想的基础和前提,个人的梦想和价值只有通过集体梦想的实现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只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才能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这一重要价值关系。

中国梦体现了社会发展规律性与党的宗旨价值性的高度统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社会发展离不开人的实践。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共同的梦,每个人为实现共同理想而自觉实践的过程就是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共同的梦,人民群众既是“梦中人”,也是“追梦人”,更是最终受益的最广大的“圆梦人”。倡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推动伟大中国梦的实现,既遵循了社会发展规律性,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坚持了党的宗旨,即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追求,实现了二者的高度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持走中国道路的根本保证。目标能否实现,道路选择是关键,道路选的不对,再美好的目标最终也会沦为空想。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历经艰难摸索形成的中国建设和发展的正确道路,坚持这条道路,我们在过去30多年里取得了伟大的进步和辉煌的成就。要实现伟大中国梦,依然要坚持这条道路。只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才能真正形成思想认识上的共识和价值判断上的一致,才能真正树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才能为实现伟大中国梦提供坚实的道路保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持弘扬中国精神的根本保证。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支撑伟大的事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 3 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共同构成了当代的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既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传统,又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内在地包含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基本属性,并使二者高度统一,共同成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精神支撑。因此,坚持弘扬中国精神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真正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弘扬中国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上的根本保证。

企业文化核心价值如何落地与释放 篇6

企业文化到底是什么?

2003年美国出兵伊拉克之前,为争取西方盟友的支持,国务卿赖斯出访法国,与法国总理握手的同时,赖斯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拥有共同的价值观”。

那什么是价值观,什么又是共同的价值观呢?

价值观是背后主导我们的行为的一套判断依据。企业中所有行为都存在选择,在这些选择背后都由价值观主导,如果企业大多数人面对选择倾向性一致,那么,我们就说,这个企业拥有共同的价值观。

那么企业共同的价值观会对企业带来哪些实质性的影响呢?

简单来说,拥有共同的价值观的企业,员工凝聚力更强,企业决策力更果断,企业方向更加明确。而企业价值观与社会主流价值观,或是市场主流价值观越吻合,那么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以及主流意识也就越强如何正确的传达企业文化核心价值?

CI,也称CIS,是英文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的缩写,目前一般译为“企业视觉形象识别系统”。CI系统是由理念识别(MindIdentity简称MI)、行为识别(BehaviourIdentity简称BI)和视觉识别(VisualIdentity简称VI)三方面所构成。

理念识别(MI),它是确立企业独具特色的经营理念,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设计、科研、生产、营销、服务、管理等经营理念的识别系统。是企业对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的经营目标、经营思想、营销方式和营销形态所作的总体规划和界定。

行为识别(BI),是企业实际经营理念与创造企业文化的准则,对企业运作方式所作的统一规划而形成的动态识别形态。它是以经营理念为基本出发点,对内是建立完善的组织制度、管理规范、职员教育、行为规范和福利制度;对外则是开拓市场调查、进行产品开发,透过社会公益文化活动、公共关系、营销活动等方式来传达企业理念,以获得社会公众对企业识别认同的形式。

视觉识别(VI),业标志、标准字体、标准色彩为核心展开的完整、体系的视觉传达体系,是将企业理念、文化特质、服务内容、企业规范等抽象语意转换为具体符号的概念,塑造出独特的企业形象。

CI设计系统中,视觉识别设计(VI)是最外在、最直接、最具有传播力和感染力的部分。VI设计是将企业标志的基本要素,以强力方针及管理系统有效地展开,形成企业固有的视觉形象,是透过视觉符号的设计统一化来传达精神与经营理念,有效地推广企业及其产品的知名度和形象。因此,企业识别系统是以视觉识别系统为基础的,并将企业识别的基本精神充分地体现出来,使企业产品名牌化,同时对推进产品进入市场起着直接的作用。VI设计从视觉上表现了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精神文化,从而形成独特的企业形象,就其本身又具有形象的价值。

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文化 篇7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年的积淀,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深远。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企业管理哲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中国越来越多的大型国有或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在全球化经济环境下,本土成长起来的大型企业具有深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烙印,数千年占据着正统地位的传统思想深刻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制约着今天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本文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哪些“精华”促进了本土企业的成长;现代中国企业要想基业长青,应该继承传统文化中的哪些因素。

本研究领域以往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的研究和案例剖析。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本文采取对具有典型意义的本土成功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进行调查研究,以期更现实和具体地发现在中国的企业实践中,中国传统文化对本土企业的积极影响因素。

一、企业文化与核心价值观

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指的是企业所倡导的,并被企业成员普遍认同的基本价值标准,指导企业运营和员工行为的最根本的原则。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是企业所有行为的基础。一个企业想要生存和成功,要不断追求发展与变化,但唯一不变的就是核心价值观,这是企业成员对企业的信念,体现企业的基本哲学和精神理念。柯林斯等(2009)将18家高瞻远瞩、取得非凡成就的公司与对照公司进行比较研究,发现这些高瞻远瞩的公司都拥有清晰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核心价值观[1]。中国的本土企业要构建成熟的先进的企业文化,就脱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国传统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国人,传统的思想观念已经内化到中国人的思维理念和行为方式之中。美国著名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认为,管理是以文化为基础的。他指出,“管理是一种社会职能,隐藏在价值、习俗、信念的传统里,以及政府的政治制度中,管理是而且应该是受文化制约的。管理也是“文化”,它不是无价值观的科学”[2]。他在给北京大学光华德鲁克研究会的开幕词中这样写道:“管理者不能依赖进口,即便是引进也只是权宜之计,而且也不能大批引进。中国的管理者应该是中国自己培养的,他们深深扎根于中国的文化,熟悉并了解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只有中国的人才能建设中国,因此快速培养并使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迅速成长起来是中国面临的最大需求,也是中国的最大的机遇”[3]。因此,要提高中国现代企业管理的水平,构建先进的企业文化,就必须把管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胡平在《企业文化》一书的序言中说:“中国的企业文化在与国际交流中最有生命力的还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那部分。要想发展、繁荣中国的企业文化,一方面要吸收国内外企业文化的优秀部分;另一方面要把我们好的传统继承下来,在融合的过程中创新,实现两种文化的对接和超越”。

二、“中华老字号”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企业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深的应属的“中华老字号”。在商务部的《“中华老字号”认定规范》中,将“中华老字号”定义为“历史悠久,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得社会广泛认同,形成良好信誉的品牌”。因此,本文以这些中华老字号企业为研究对象,从中选出已经上市且对本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有明确描述的公司,目的在于选出那些在公司经营管理上运用了核心价值观管理并取得优秀经营业绩的公司,以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产生影响的优良基因。

从这些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描述中发现,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对古训的传承。通过表1对其中的24家企业官方网站上有明确描述的企业核心价值观进行分析。总结归纳,“诚”、“精”、“和”、“义”、“德”、“仁”、“勤”、“善”、“聚”、“合”这几种传统文化因素构成了这些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体系。本文分别从出现频数、学派归属、产生时代、价值观导向类型来进行了统计(具体结果见表2),并展开分析。

(一)以儒家和道家为核心,产生时代以先秦为主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形成了以儒家和道家思想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其中,儒家思想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占主导地位。由于儒家和道家的经典典籍都出自先秦时代,因此这些传统文化的产生时代以先秦为主;只有“精”和“聚”“合”,经查考,先秦诸子典籍缺乏对符合其在本文中意义的相关阐述,因此本文认为这两类应为后世演绎归纳得来。

1. 儒家思想

“诚”:儒家的“诚信观”,贯穿立人、交友、为政之中,孔子坚持“言必信,行必果”、“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民无信不立”。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庸》也说:“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诚”在道家思想中也有所体现,老子说:“诚全而归之。”(《老子·第二十二章》)。庄子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父》)

“德”与“仁”:儒家认为“德”包括忠、孝、仁、义、温良、恭敬、谦让等,“德”是涵盖了仁义等一切美好品行的道德范畴。“仁”是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爱观”,是指君子处世的原则,只有“爱人者”和“敬人者”,才能得到别人的回报。孟子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存其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在孔子仁说的基础上,孟子提出著名的仁政说,要求把“仁”的学说落实到具体的政治治理中,实行王道,反对霸道政治,使政治清平,人民安居乐业。

“勤”: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是对“勤”的集中概括。《说文》中说:“勤,劳也”。《周易》中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尚书》中亦有类似“天道酬勤”的说法。

“义”: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意思是说君子以坚持道义为快乐,小人以追逐财利为快乐。

“和”:《中庸》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因此“中和”、“折中”、“中庸”、“中道”、“和谐”都是达到整体平衡。

2. 道家思想

“和”,在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所谓“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庄子·山木》)。“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达到自然及“天人合一”极为重要的方法。

“善”,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中写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是老子记述的水的上善与谦下的品质。老子说的“上善若水”,将水作为“善”的形象来比喻,意思就是最上等的善就像水,最上等的德行莫过水的德行,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而不相争,且愿意停留在卑下的地方,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这是老子所倡导的处世哲学。

3. 经后世演绎形成的思想

“精”,《论语·乡党》中提到:“食不厌精”。清·刘宝楠《正义》:“精者,善米也。”“精”被形容为质地纯粹、质量上乘、经过加工提炼的东西,后在《荀子·解蔽》中提到“农精于田”、“贾精于市”、“工精于器”。但对“精”在本文中的意义,自唐代韩愈《进学解》中,“业精于勤,荒于嬉”,对后世的思想有较大的影响。“精”代表学业的精进、技术的精通。

“聚”与“合”,在先秦百家的典籍中较少对这二字体现的团队精神有所表述,说明这是近代企业家在经营中悟出来的管理之道。

(二)价值观导向类型分属于内部约束型和外部激励型

通过对以上核心价值观的总结归纳,“诚”、“精”、“和”、“义”、“德”、“仁”、“勤”、“善”、“聚”、“合”这几种传统文化因素构成了这些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体系。高中华等(2011)通过对中国500强中100家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实证研究发现,其价值观导向可以分为四个维度:外部激励型、外部约束型、内部激励型、内部约束型[4]。本文总结发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为主导的这些“中华老字号”企业核心价值观描述中,更倾向于内部约束型和外部激励型。

1. 内部约束型。

内部约束型价值观主要描述企业所提倡的员工工作态度,以及个体与企业、同事之间应该保持何种关系,包括道德和思想两个层面,“诚”、“精”、“德”、“仁”、“勤”、“聚”、“合”、都属于这一类型。

“诚”,是儒家为人之道的重要思想。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也就是说,“诚”是一种真实不欺的美德,为人要说真话,做实事。同样,从我们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诚”在这些企业核心价值观中出现频率最高,尤其是中医药行业或更是将“诚”放在首位。目前中国企业频频爆出“诚信”丑闻,甚至使得整个行业名誉受损,更体现出“诚信”作为企业经商之道、立足之本的重要作用。

“精”,如王老吉的“循妙方制良药”、沈永和的“成于精酿”等,都体现了中国传统行业中对产品工艺和质量的追求。在企业管理中,追求技术的精良、产品的优质以及不断的创新与进步,是“精”的集中表现,核心技术、拳头产品已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德”与“仁”,运用到企业管理中,对外来说,以客户为中心,注重客户体验。对内来说,以人为本的管理,就是指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充分调动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勤”,自强不息是我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在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中,马应龙的“以勤修为”,五粮液的“敬业奉公”,劝业场的“业精于勤”无不体现出对“勤”的追求。如果将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运用到企业管理中,将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整个组织充满活力。

“聚”与“合”,“聚”在全聚德的核心价值观中,代表同心协力、锲而不舍、聚心、聚志、聚力,“合”在金枫酒业的核心价值观中描述为“合力成金”。二者虽字面不同,但含义一致,都体现出了对团队凝聚力的重视。我国也有句俗语:“人心齐,泰山移”,比喻只要大家团结一心,就能发挥出巨大的力量。虽然在我们的调查中“聚”“合”仅出现这两次,但在现代企业管理的研究中,如何管理和增强团队凝聚力已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2. 外部激励型。

“外部激励型”价值观,以外部环境与市场为导向,关注外部环境与市场,认为企业的发展动力来源于外部环境与市场中的压力与机遇,还包括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义”、“善”属于这一类型。

“和”,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不仅肯定人是天地自然的产物,而且更强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人与自然并存,并相资相济,共同发展。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而发展为自然与人相互依存,正是现代科学和人类生活环境面临的问题,正好与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化要求相吻合。因此,对传统文化“天人合一”观的提倡,可以帮助人们提高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认识和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进而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履行起维护整个生态体系内再平衡的崇高义务。在这些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中,体现“和”这一思想的均是医药行业和酿酒业,这两个行业都重视取材于大自然,用料的讲究是质量上乘的保证,同时,医药业和酿酒业所生产的产品也是注重人的体肤之感,因此秉承“天地人和”的理念更能体现出企业的品牌形象、价值取向和质量文化[5]。

“义”,本文通过总结价值观的核心,认为这里的“义”代表了救人、济世和爱国。例如,同仁堂的“以义取利,义利共生”,王老吉的“济世、科学、爱国”,蔡同德的“以期利济於人”以及劝业场的“劝吾胞兴”。从企业的社会价值层面上来说,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一个有价值有远见的企业,不能单纯以经济利益为目标,同时还应兼顾社会利益,这样才能使企业可持续发展。在特殊的时代,有的企业甚至将企业的社会责任提高到了民族复兴的高度上来,都体现了高瞻远瞩公司的战略眼光。当前中国的企业还处于急功近利的历史阶段,如何摆正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如何发挥企业的社会责任,还需要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待。一味地攫取而不付出,只会对整体社会环境产生破坏性影响。企业应将自己的使命与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善”,在我们的调查中,太安堂的“为而不争”与老凤祥的“至善”,都体现了道家这一思想。“上善若水”,水的最大特点是柔,顺势而流,滋润万物。在企业经营中,这一思想应体现在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实事求是,顺应经济规律,不贪多求大,争一时之利,才能达到“无为而治”的状态。

在传统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中华老字号”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着重体现了内部激励型和外部约束型,而另外两种类型“外部约束型”和“内部激励型”则几乎没有体现。“外部约束型”价值观强调的是通过提高制度完善性或员工自主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挑战。“内部激励型”价值观关注的是企业与员工双方的自我实现与成就。这说明,在传统文化中,对员工工作态度和思想的管理占据主要地位,同时注重与环境的相生相偕,且体现出对国家和民族的社会责任。这反映出中国传统思想中极其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集体主义思想。与现代企业相比,传统管理理念缺乏对管理制度的完善性、员工的自主性及其自我实现的重视。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文化的积极影响策略

1.加强内部约束,将理念层的企业文化落实到制度层面。

理念层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经营理念、经营精神、愿景等。制度层面的企业文化则是指企业的经营方针、经营模式、内部机制、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6]。将理念层的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制度层上,由制度来保证企业文化的落地,才能使企业文化渗透到企业的各个业务流程中,体现到员工的行为态度上。

2.注重内部激励,加强个人导向的文化,以人为本应重视员工的自主性及其自我实现。

中国人的“好面子”观念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群体主义,对群体有较强的依附性和内向性,以人际和谐为善,这就导致个人容易成为群体的附庸,容易丧失独立性,造成了对个体需求和利益的压制。因此,加强个人导向的文化建设,建立内部激励机制,提倡公平竞争,实现员工的自我价值,才真正实现了人本管理。

3.“以德服人”,强调道德领导。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德行”,更关注个人品行。所谓“内圣外王”,就是要求领导的德行品格一定要超越普通人。因此在本土企业中,要实现高效领导,领导者首先要“正己”,才能“正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要求我们在本土企业的管理中,强调考核管理者的道德品格,使其心正、行正、言正、身正,用实际行动树立良好形象,确立领导威信。

4.加强外部约束和“诚信”的理性制约。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强调的是一种道德自律,是一种崇高的理想追求和信仰,缺乏他律性。同时,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基于血缘和地缘的生活格局,形成了中国人的信任模式是由“亲”而“信”。即熟人社会中,由于熟人之间的人情关系,形成了相互间行为的监督和制约,因此中国人的诚信带有比较浓的人情色彩,缺乏理性。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生活格局全面打破,在陌生人之间如何建立诚信,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如何保持诚信,需要法律制度的制约和社会舆论的监督。当前中国经济社会中面临的诚信危机,正是由于缺乏制约与监督而造成的。因此,在企业内部应健全自我控制体系,在企业外部应健全监督保障体系,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企业的诚信建设。

5.注重外部激励,以“义利并举”的思想重建企业的社会责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获取利润是企业从事经营活动的根本目的所在,但并不等于说可以不择手段去获利。对企业来说,应做到见利思义,以义生利,当义利发生冲突时,不能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优秀的企业与社会的发展是相生相偕的,只有真正理解并践行社会责任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美好的未来。

摘要:历经五千年的积淀,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企业管理哲学。通过调查分析部分上市的“中华老字号”企业核心价值观,本文总结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构建本土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影响本土企业文化的策略。

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文化 篇8

2012年以来,对当前的大学教学改革、对大学学生学习模式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席卷全球,在教育改革和创新的讨论中,翻转课堂是不可避免的话题。

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3次集体学习时又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翻转课堂模式给我们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带来了巨大影响。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正渐渐发生改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升华,因此应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点,将其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翻转课堂模式是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全新挑战,因此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应用翻转课堂模式无疑也是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由此,我们有必要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应用翻转课堂的模式。基于翻转课堂模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必将有效促进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一、翻转课堂模式的研究现状

翻转课堂模式的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我们一直高度关注并在一线积极实践。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技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提高传统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完成教学目标,实现个性化学习方面功不可没。同时,该模式还能提升学生的交际、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能力。翻转课堂的“课下学习基础知识—课上探讨艰深难题”模式改变了传统课堂“课上讲授基础知识—课下研究艰深难题”的模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教师及时提供反馈,都可以通过翻转课堂得以实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给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旦离开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便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今同样需要将自己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来完成现代意义上的新生和置换。因此,学界近年来努力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问题,也取得了丰厚的成果。这些成果主要涉及以下三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重新阐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复兴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我们应当肯定,现有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以及翻转课堂的探讨中取得的可喜成果,但也应当看到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大多数学者都只是泛而不深、杂而不专。在宏观层面上的形而上的讨论是目前学界热衷的,但在具体操作上较少涉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具体的操作不应在宏观的讨论中止步不前。现有研究中对翻转课堂背景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暂无先例,这是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全新视角。从实际出发,在大学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中,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基本范式,以文献研究、实证研究为基本研究方法,尝试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实际,从实践操作层面对其进行进一步探讨。

二、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为例阐述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在教育部关于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14〕3号)的指导下,为弘扬中国几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开设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选读》这门特色课程。希望通过该课程,借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经典,在帮助学生学语言、学文化、学做人的同时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一)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选读》课程

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选读》课程中,我们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于国家、社会以及个人的价值内容,在课程中融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在接受圣贤遗教的同时体悟民族大义,在认同传统美德的同时陶冶高尚情操,在培养人文精神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自觉性、责任心和使命感,重点培育学生的理想人格、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质,并提升其政治素养,激励学生奋发向上、成才报国的斗志,达到锦城学院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教学目标。

(二)翻转课堂模式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选读》课程中的应用

1.教学内容的传达。为了该门课程教学顺利进行,我们在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邹广严教授的指导下,在教研室主任李海涛老师的带领下,分工合作编写了同名教材《中华传统文化经典选读》,该教材已在2015年8月出版并投入教学使用。

该教材包含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由9个专题和20篇散文构成的“散文”篇;第二部分是由76篇诗作和30多副对联构成的“诗歌”篇;第三部分是500余句先秦儒家、诸子百家、历代先贤的语录构成的“名言”篇;第四部分是由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 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中国历史朝代简表、中国成语典故、中国传统节日、中国文化景观这5个中国传统文化常识资料构成的“附录”篇。

通过整理文献,整个教学活动融入了如下几个价值观的取向:

(1)“修身为本”(节选自《大学》3段);(2)“仁者爱人”(节选自《论语》《孟子》8则语录);(3)“天人合一”(节选自《道德经》《孟子》《荀子》《管子》);(4)“和而不同”(节选自《国语》《左传》《论语》《孟子》);(5)“以民为本”(节选自《尚书》《孟子》《管子》);(6)“礼义廉耻”(《管子》《日知录》《荀子》《淮南子》《官箴》);(7)“天下为公”(《礼记》);(8)“好学·力行·知耻”(《中庸》《论语》《孟子》);(9)“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周易》《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报任安书》《近思录拾遗》)。

nlc202309081516

对学生展开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教学活动的安排。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我们积极尝试了翻转课堂的模式(课前有预习,课上有互动,课外有作业),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升课程的教学品味,增强艺术吸引力。翻转课堂要求学生在课前学习专题基础知识,并在网络教学平台完成观看相关视频的课前自学;在课上采用多种方式开展教学互动,包括自学心得交流活动、经典作品鉴赏活动、经典名句和诗文背诵竞赛活动、扩展阅读活动、教学情境对话、专题研讨活动、课本剧创作表演以及视频制作、辩论等;课后合理布置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应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和实践核心价值观,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3.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非常注重教学反馈。所有任课教师,都全身心地投入课程的基础建设,包括教材的编写和修订,相互学习和切磋,积极参与集体教研、集体备课等,利用优质的课程资源,积极进行科研并充分利用研究成果,认真研究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虚心听取课上督导组的老师听课时提出的宝贵教学意见和建议,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程品质。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对课程进行评价,督促教师不断更新课程理念,丰富其内涵。

4.教学目标的完成。健全的人格必须靠自我领悟和积极行动来塑造,因此中国优 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启发学生联系实际,最重要的是鼓励学生通过翻转课堂进行自主学习和领悟。教研室按照“以九个专题为主线和重点,择要选学相关内容,其余的指导学生自学,纳入成绩考核”的思路来安排,采用“读、议、赏、写、记、讲”有机结合的方式展开课程教学,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学院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的。

三、研究意义与实践价值

我们在论述大学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将翻转课堂引入中国文化课程,并在课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想,并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实施策略,以此探索提升该课程教学质量的途径;通过该模式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促进学生主动汲取传统文化知识以丰富其知识结构,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探索翻转课堂模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应用的可行性、技巧和效果,希望能为今后翻转课堂在大学中国传统文化教学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上一篇: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体制机制下一篇:《让世界充满爱》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