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建设建议

2024-07-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社区建设建议(通用12篇)

社区建设建议 篇1

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对策

1、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要妥善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即正确认识农村社区建设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农村社区与村民自治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农村社区建设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

2、要从农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满足群众公共需求。能否满足农民的需求和尊重农民的意愿,关系是否能够调动农民主动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以农民的需求为导向,才能保证农村社区建设的正确方向。农民的需求有轻重缓急之分,有层次高低之分,只有在满足较低层次需求的基础上,农民才会关心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对高层次需求感兴趣;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农民也会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区域的农民需求也会不尽相同。各类需求急缓程度不同,不同地域需求层次差异性明显。因此,在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中,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愿望和实际需求,首先要从群众最欢迎、最满意的活动做起。

社区建设建议 篇2

1)农村社区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三农问题是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的问题,十六大以来,围绕三农问题,每年都出台相关的政策、文件,十六届五中全会更进一步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那么无论是三农问题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其中都包含着农村社区建设问题,应该说,农村社区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题中应有之意。农村社区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没有新农村建设就没有农村社区的发展,反之,没有农村社区建设新农村建设也是不完整的。所以在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了农村社区建设的任务,“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十八界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农村社区建设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社会公正的选择。城乡之间的差距是社会不公的主要表现之一,其中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是城乡差距的重要方面。要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城乡一体化化发展,农村社区建设是重要举措之一。农村社区建设,有利于推动教育、医疗、环境治理等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有利于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一体化,进而实现改革成果全民共享。

3)农村社区建设是推进农村社会治理的必要途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治理的概念,社区是社会治理创新工作的重要载体,农村的社区建设是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社会治理在农村的探索和尝试。农村社区是农村社会服务管理的基本单元,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有利于促进政府行政管理、公共服务与农村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更好地衔接互动,有利于增强农村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为农民幸福安康、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和谐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二、农村社区建设的相关理论

1、社区和社区建设

社区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提出的,在我国有燕京大学的一批学者翻译而来的,一般来讲,社区是指以共同居住的地域为基础,具有共同的社会联系,和价值认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市一中地方性社会。国外一般使用社区发展这个概念,在我国一般讲社区建设这一概念。我国有关社区建设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才去过一些社区建设的措施,但都没有用这一称谓。直到2007—2008年,民政部先后通过多次申报审评,在全国选择了304个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印发了《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市、区)工作实施方案》,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正式启动。2015年初,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指导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开展。

2、农村社区建设的任务和模式

1)农村社区建设的任务。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农村基本公共设施建设,也就是村屯人居环境建设;二是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主要是提升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推动农村社区公益性服务、市场化服务创新发展,强化农村社区文化认同;三是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主要是完善在村党组织领导下、以村民自治为基础的农村社区治理机制,促进流动人口有效参与农村社区服务管理,畅通多元主体参与农村社区建设渠道,推进农村社区法治建设。

2)农村社区建设的任务。一村一社区模式,具体做法是社区设置与建制村合一,建立社区服务大厅或者邻里服务中心,完善两位办公楼、村民议事、文化教育、社会救助、社区警务、文体活动时等基础设施;村民委员会自治、管理与社区服务职能合一,以村两委干部为主,其他社区服务岗位可以通过政府够买公益岗位的方式聘请人员;中心之下设小区,小区主要是实行自治,发展社会互助。多村一社区模式:在中心村或原有的乡村之间的管理片,设立社区服务中心,有中心村社区提供公共服务和市场化服务,其他村作为社区里的小区;每个中心村安排7人左右的服务人员,纳入乡镇干部管理体制;组建中心社区党支部和社区发展协调委员会,主要是社区服务中心,不是以及行政机构,与各村也不是隶属管理系,主要是提供公共服务。山东诸城等地实行这一模式。乡村三级服务网络模式:在镇一级设立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在中心村或管理片设立农村社区服务站,其工作人员由乡镇派出,或者政府购买公益岗位,在村组设立社区服务室和法务岗。青岛胶州等地实施的是这一模式。

三、进一步促进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发展的建议

1)动员群众参与。社区化管理是一个百姓凝聚共识的过程,形成共同意志的过程。但目前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问题恰恰在于百姓参与的不足,而群众的参与是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根本,关键,只有群众真正积极参与进来,工作才能真正取得实效。这就需要农村社区工作人员沉下去,下功夫到各家各户去走动,去宣传,真正让农民从心理上、意识上接受、欢迎、参与。

2)创新和丰富服务体系的内容。还需要进一步创新和丰富农村社区服务的内容。比如苏北地区村村都有“红白理事会”,由德高望重的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军人、老农民等“五老”人员组成,管理各村各家各户在红事白事时的花销规模,有利于革除陈规陋习,倡导新风尚。重庆江津地区开展的“互助服务一呼通”,将辖区内的代理服务机构、志愿者服务队伍、相关服务站点、通信联络方式等装订成册,发放给到各家各户,采取求助式、咨询式、关爱式等互助形式,为村民提供快捷服务。好的经验可以进一步推广。

对社区医疗体系建设的看法及建议 篇3

关键词:社区医疗服务体系;健康;全科医生

中图分类号: 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1-0124-01

社区医疗即社区卫生服务最早起源于18世纪,那时由受过一般医学训练且不分科的基层医生提供医疗服务,这种基层医生被称为全科医生。全科医生大多是在社区独立行医,他们生活、工作在社区,解决患者的一般健康问题,为社区的居民排忧解难。其后,社会与政府对于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设日益重视,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先后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在20世纪五六时年代第一次卫生革命时期便开始起步,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还没有获得长足的发展。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起步较晚并且早期社区建设不完善,这都是导致我国社区医疗服务相对比较落后的处境。

一、我国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的基本建立模式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主要服务对象是社区、家庭和居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等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疾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

(一)我国的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的设置是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主体,诊所、医务室、护理员等其他基层医疗机构作为补充,形成一个完整全面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二)关于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人员配置及培养。我国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人员配置都要求是全科医生专业的临床类执业医师、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公共卫生执业医师、注册护士等人员。对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配置来说,规定的较为全面并且多种服务人员较为合适。但我国现有的工作人员大部分是医院下派或招聘的,并非是全科医生,部分偏远地区的从业人员并没有职业资格认定。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中,全科医生缺乏,社区护士也较少。

二、对我国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的看法及建议

我国社区医疗体系的宣传工作较差,很多人的常见病或者多发病还是习惯到大医院进行就诊。这使得一方面大医院超负荷工作,另一方面社区的医疗资源被很大程度的浪费。所以在合理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规划下,还是应该妥善的做好宣传工作,居民习惯去社区的医疗服务站就诊。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投资主体是中央和地方政府,这是我国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的较明显的一个优势,同时也是劣势。中央和地方政府主导建设社区医疗服务体系首先能较快推到体系的建立、普及和宣传,这一方面可以有效控制我国各地社区医疗体系建设的统一性、完备性以及服务者的专业性,但另一方面,我国国土面积辽阔,社会自发力量的参与度较低也导致了国家对于建设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的压力巨大。在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注重引入市场机制,大量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私人开办,形式多样化的非盈利组织和慈善机构参与到社区卫生服务当中,这对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社区卫生医疗服务体系的促动是很大的。而我国目前对于这一建设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暂时中央和地方政府仍处于主导地位,加大资金的投入的同时也鼓励市场资源和民间力量的参与,以弥补国家财政力量的不足。

关于社区医疗服务的人员培养和人员配给问题。我国的大部分医护人员集中在大医院,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全科医生和注册护士比较缺乏。全国医学类的高校,还有很多并没有开设全科医学系或家庭医生学科,而现有的医护人员很难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这些对社区医疗体系的建设是一个很大的阻碍。未来应该更加注重全科医生和护理人员的培养,提高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合理分配卫生资源,采取鼓励措施,促使优秀人员流向基层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和中西部偏远地区。鼓励专业性和志愿性人员,更多的参与到社区医疗的建设之中,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样化需求。

社区医疗服务体系所提供的诊断服务毕竟只是一些常见病、多发病,所以当遇到重大疾病或意外,如骨折等,在无法及时就诊大医院的情况下,社区医疗服务应该作为一种应急处理的角色及时的缓解或减轻患者的病痛。而这一应急能力,在处于社区医疗卫生体系的发展初期的我国,是明显不够的,尤其是中西部偏远地区。面对这种局面,除了培养和配给外医疗人才,还应建立一种社区医疗服务水平的监督机构,去诊测各个社区医疗单位的应急能力是否合乎需求。对于不合乎需求的社区,应及时注意并配给较好的医护人员或者给当地医护人员进行培训。

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是为了更好的保障社区居民的身体状况,如果可以建设社区成员的健康档案,则会更好的帮助社区医疗工作者开展工作。社区成员的健康档案是包括居民的基本状况和身体素质的全面搜集,除了听力、视力、血压、血型等基本状况,及心脏、肾、肺等主要器官的健康状况外,还应包括居民历次的病例、治疗方案及用药情况等。但档案建立的初期,居民对于这项工作的信任度较低,缺乏有效配合,建档难度大等问题都是不可避免的。这样除了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宣传外,也应尊重社区居民的意愿,从自愿原则出发。档案建立好后,由专人看管整理,有条件的地区甚至可以进行微机管理,以方便查阅和储存。这些资料也是属于个人隐私,未经居民本人同意其他人不可翻阅。

我国的社区医疗服务体系毕竟还不够完善,很多问题很多地方需要去解决去改善,而社区工作者在这之中也应该起到一种配合建设、宣传的作用。并且尽可能的把社区医疗做的更加全面更加具体,而不仅仅局限于医疗一块,更可能多的去增加社区保健、社区康复、健康教育以及社区照顾等多方面的内容。使得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健全。

参考文献:

[1]汪大海 魏娜.社区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徐勇 陈伟东.社区工作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赵志强 刘善敏.环境伦理与社区卫生[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4]侯岩.中国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班组建设建议 篇4

有人即有组织,将组织更进一步的细化,可分为一个一个的团队,在每个团队里,大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是一致的,但是各个团队所肩负的职责和任务却不尽相同,如何建立起高效、务实的团队,需要从最基层的组织做起,在高速公路,最基层的组织就是班组,将班组建设成为一支强有力的团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以队伍建设为基础,全面提升班组成员综合素质

1、明确目标理念,树立团队意识:将不同的人团结到一起,需要大家有共同的目标,及时把目标和任务传达给班组成员,使大家都充分认识到各自所肩负的责任,有了明确的前进方向,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块使,形成一个具有团结协作能力的团体,不计较个人得失,而是充分考虑到整个班组的需要和集体的力量。

2、相互沟通,增进了解,营造和谐、进取的氛围:班组成员从不同的环境进入高速公路,彼此的思维方式及处事方法不尽相同,因此在工作中难免会产生分歧,这时就需要相互间加强沟通和交流,增进班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建立彼此信任的良好关系,从而使整个班组充满着一种和谐的氛围,打造班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

3、充分注重个性发展,实现价值体现:“三人行,必有我师”,要发掘班组内成员的优点和长处,并且给予一定的空间让其发展,同时注重引导,使班员从工作中得到对自身价值的肯定,对工作的前景有更高的目标和理想,克服消极的情绪影响,更加热爱本职工作,变被动工作为主动工作。

二、以班务建设为动力,推进班组规范、高效运转。

1、强化班长模范带头作用:在班组内,班长是最直接的领导,其一言一行对班组成员起着直接的影响和带动,因此,要使一个班组形成良好的风气,班长首先必须要使自己业务精通,思想先进,作风正派,不仅在业务上起到指导作用,更加要在思想和素质上为班员树立榜样,使班员信服,从而才能带动整个班组前进。

2、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及档案资料:我们所有的工作都必须在制度的框架下进行,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并且根据工作中的变化不断完善制度,使制度真正意义上起到作用,即体现了以人为本,同时也起到约束、管理的效果。针对班组的情况,要建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资料档案,从班组的例会、活动到班员的考核档案、学习记录,都要详细全面的整理,同时以文字、图片的方式将班员与班组共同成长的过程反映出来,让班员从各个细节方面融入到班组建设中。

3、坚持教育培训,拓宽学习范围:一方面,社会在不断的发展进步,另一方面,工作生活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使得我们更加重视教育培训的作用,首先,对各项收费政策文件要及时的学习、掌握,使工作更加有利于政策的执行,同时加强对领导讲话的学习和领悟,从而明白自己所处的大环境。其次,要拓宽学习的范围,以达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要求。

三、以现场管理为重点,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1、转变观念,培养特情处理能力:在很多的班组中,一旦有特情,班长总是第一个出现和处理,这反映了一名班长对班组成员的关心和爱护,但在另一方面,却忽视了对班员能力的培养,凡是亲历亲为,将自己做为一名“大”收费员,这样使班组成员得不到锻炼的机会,一个班组依赖班长一个人,将大大降低整个班组的工作效率,制约个人的发展,班长适当指导,班员独立处理,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2、灵活机动,妥善处理各种问题:在现场管理中,经常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要保证收费现场的秩序及收费政策的落实,最根本的前提就是要掌握各项收费政策,吃透文件精神,正确处理各种争议问题,然后还要对现场设备熟悉、了解,对于出现的小故障能及时排除,大问题找到原因,及时反映,针对随时可能出现的问题,灵活处理,提高应变能力。

3、监督指导,及时化解隐患:正确发挥班长的职能作用,从对收费流程的指导到收费人员的监督,做到公平、公正,加强与监控人员的联系,避免各种问题的产生和激化,关注班员的工作状态,及时加以引导和开解,处理好与司乘人员之间的矛盾,保证优质服务。加强对班组成员思想道德的建设,从思想上树立廉洁自律的意识。

学风建设建议 篇5

学风,是读书之风,是治学之风,更是做人之风,是一个班级的气质和灵魂,也是一所大学的立校之本。只有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才能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增强全班及全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为促进我班学风建设的深入开展,根据我班实际情况,特做以下学风建设建议。

一、班级现状:

1、迟到早退现象严重:往往要么逃课(连体育课也不例外)要么点名之后走人

2、上课不认真:上课不带书本、并几人聊天大声说话;上课睡觉、换位置、看小说、打游戏,做与上课无关的事情;

3、班级参与度低:该有班级集体活动的时候大家的参与热情很低

二、大体的想法

1、鼓励同学们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上课不迟到早退,认真听讲;鼓励同学多到图书馆自习、吸收课外知识、丰富知识库;在宿舍,也可以同学之间互相监督、共勉学习。改正不良恶习,争做文明好学生。

2.班级定期开展班干部会议,通报学风建设状况,或在班主任讲话期间穿插关于学风、学习方面的活动,从而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让大家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及趣味性。

3.杜绝上课迟到、无故旷课的情况,屡犯者班干部应该做其思想工作;杜绝在课堂上吃东西、老师上课时高谈阔论;做到最好不在课堂上玩手机,上课时手机等通讯工具设定为关机,或者振动。

4.加强学生宿舍电脑的使用管理。目前学生宿舍的电脑普及率较高,一部分同学使用电脑促进了学习,但是有一部分却因为有了电脑反而降低了对学习的兴趣,远离了课堂,学习成绩亮红灯。所以,将加强学生宿舍电脑的管理,一方面对重点对象进行约谈,促其改变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应该严格控制上网时间,做到健康上网,文明上网。

5.加强学生与任课教师的沟通,提高课程吸引力。一方面,充分发挥班级学习委员的作用,做好老师和同学的桥梁,注意收集学生对课程的合理化建议和意见,定期在同学之中做好调查,及时向教师反馈。另一方面,学院督促教师听取学生的合理建议,了解同学的学习动态,及时做适当改变,以尽力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三、具体措施

1.为提高同学学习成绩及兴趣,进一步促进班级学风建设,应在班级组织成立学习兴趣小组,计划如下:

1).人数以7到8人为一组,自由分组,成绩较好者担任组长。一星期每个小组必须有2次以上参加早晚自习(即早自习2次、晚自习2次),并做相关记录。

2.)组长须对班委写一份简易的学习情况报告。

3)要求排名最后10名的同学每周必须有4次早晚自习。

2.为杜绝旷课现象,在任课老师不点名的基础上,班长或学习委员也应进行点名并记录,对情节严重者上报老师,给予相应的处分:

1)对于迟到15分钟以上者一律按旷课处理。

2)对于请假的同学,需要出示有关证明,病假(需要医院证明)、事假(需要注明真实原因),并附有相关负责人的签字。否则也视为旷课

3)提前早退者也视为旷课,如有特殊原因提前早退,请向老师等有关人申请,并附带假条。

4)对于多次违反者,上报学院,进行相关的处分。

3.搞好评优表彰工作,按照班级记录的早晚自习参与情况和上课情况的相关数据并与各科考试成绩相结合,奖励学风建设中的优秀学生,促进班级学风建设。

4、为提高大家对班级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增强班级凝聚力,应多组织一些体育活动比赛、一起外出游玩等课外活动项目,增加同学间的交流。

社区建议书 篇6

您好!

我是育德小学六年级一班的学生。同学们都在优雅的学校上学。每天早晨来上学时,我都能听见鸟儿迎接我,我都能看见大树挥舞着它的树干在欢迎我。走入校园,一种自豪的感油然而生。

在我们的校门口不到50米的地方,一幕幕场景不禁让大家皱起了眉头:下午放学,每天都有大人在徘徊,他们不是来接学生的,而是在麻将馆周围轮流接位打麻将的。我们在校门口总能听到麻将碰撞的声音,这声音并不和谐。一些文具店、小卖部,时不时出售“三无”产品,食物袋上写着好听的名字,什么“美味牛肉干”啦,牛肉价格这么高,在外面用五角钱可以买到一袋子牛肉吗?在我们班上,有名同学经不起诱惑,常常吃那些食品,结果他突然发高烧,送去医院治疗,医生说毒素在身体里积累太久、太多而引起高烧。

小卖部的店铺经营也有问题,摊子都摆到了马路上,车子进出时总会不小心留下几道刮痕。

您是社区主任,社区不和谐的场景影响了我们浏河村的形象。为了我们的绿色家园,和谐社区建设,请您想法管好育德小学校门口,让我们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祝您身体健康!

贺韦芳

社区建设建议 篇7

1 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1)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不断完善城乡社区体制机制建设。莲都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社区建设, 区政府常务会议、区委常委会先后多次听取工作进展情况汇报。根据上级要求, 及时调整城乡社区建设领导小组, 修订《莲都区城乡社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 进一步明确了党委、政府以及有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 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的以农民为主体、全社会参与的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 并将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人, 确定专职联络员, 建立了切实有效的工作责任制。在借鉴和学习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莲都区根据实际情况,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聚居人口适度、服务半径合理、资源配置有效、功能相对齐全等原则, 经反复征求意见, 不断修改完善之后编制完成《莲都区农村社区布局规划》, 提出了到2012年建成12个乡镇社区服务中心、185个村级社区服务中心的建设任务。同时, 出台了《关于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莲都区农村社区建设实施方案》等相关实施意见和配套政策, 明确了农村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并根据不同类型要求设置了具体细化的考核评估体系, 指导工作有序推进。

(2) 分步实施, 完善功能, 稳步推进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社区服务既是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又是社区建设的根本所在, 其生命力在于为农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1]。为推进加快基本公共服务进农村社区的步伐, 实现城乡一体化, 莲都区根据“以点带面、分布实施”的原则, 将农村社区分为示范类、标准类、普通类3个类型, 并制定年度实施计划, 确定了丽新乡畎岸社区、大港头镇北埠社区、黄村乡李村社区等10个社区为首批示范型农村社区。目前, 10个示范点硬件建设全部到位, 均统一配备了电脑、电子显示屏, 统一制度上墙, 统一制作背景墙, 整个服务大厅焕然一新。软件建设上, 把城市社区管理中形成的适合农村实际的做法延伸到农村新社区, 从方便村民办事出发, 将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行政审批、社会事务、社会保障、卫生计生、农业信息等服务事项统一纳入村级便民服务中心的服务范围, 实行“一站式”集中办理和“全程代理”, 对于有些由社区服务中心或社区组织做起来有优势的行政服务工作, 采取“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 委托社区服务中心或社区组织承担。使村民不出村 (社区) 就能享受到代办、咨询等各种方便快捷的服务, 初步形成了有农村新社区特点的管理模式, 体现了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要求。

(3) 加强队伍建设, 强化人才支撑, 切实提高为民服务的本领。为建立一支专兼结合、承揽政府公共服务的工作队伍, 莲都区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一是从享有政府补贴的专业人员 (如村双委主要干部、大学生村官、计生联络员、农业信息员、基层社保员、报账员及护林员等) 挑选合适的人员作为农村社区服务基本力量, 通过“一站式”便民服务窗口和“三个一”制度 (即一日一值班、一周一沟通, 一月一集中) 、全程代办等制度, 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便民服务。二是积极发展农村社区志愿者队伍, 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让农村老年群体、青少年群体之间形成邻里守望、互帮互助的氛围。三是结合争先创优活动, 开展以提高专业服务能力、社会协调能力、处理复杂问题为重点的专业培训。2011年9月, 莲都区采取实地观摩和专家授课相结合的方式, 对各乡镇干部、农村社区干部进行业务培训, 区民政局、人劳社保局、农业局、计生局、卫生局、建设分局、国土分局8个部门的8大类59项服务内容的申报条件、申报材料、办理程序以及工作要求等进行了详细地讲解[2]。

2 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 莲都区的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开局良好, 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但是农村社区建设整体工作还刚刚起步, 特别是与城市社区工作相比, 当地基础还比较薄弱, 发展还不平衡, 推进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乡镇、村级组织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还有待进一步增强, 存在“上头热、下头冷”的现象, “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二是村庄规模小, 村集体经济薄弱, 财政保障不足, 直接影响到农村社区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三是人力缺乏, 需要建立一支专兼结合、承接政府公共服务的工作队伍;四是部门间仍需进一步形成合力, 将政府的各项公共服务资源进行更好的整合和有效配置。

3 建议

(1) 加强组织领导, 形成共建合力。农村社区建设涵盖面非常广, 涉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 政治性、政策性很强, 工作任务重。人劳社保、组织、卫生、计生、农业、建设、国土、供销等各有关部门应立足自身职能, 各司其责, 对照实施方案, 落实配套措施, 努力形成工作的整体合力, 防止出现各自为战的局面。民政部门要切实担负起牵头的责任, 强化业务指导, 搞好统筹协调。各乡镇街道应承担起农村社区建设的组织领导责任, 坚持一把手亲自抓, 加大推进力度, 切实解决问题;分管领导要对照年度目标任务, 集中精力, 打造特色, 培植亮点。新闻宣传部门要在当地加大舆论宣传力度, 广泛宣传农村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方针政策和先进典型, 全力推动农村社区建设健康顺利的开展[3]。

(2) 加大投入力度, 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农村社区建设仅依靠政府补助是远远不够的。要通过农民自筹、政府扶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 才能把农村社区建设好。要建立“财政安排一点、部门支持一点、社会各界捐助一点、群众自筹一点、向上争取一点”等“五个一点”的多元投入机制, 解决农村社区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同时, 应调动社区本身的积极性, 积极探索“村企结对”等方式, 变“输血”为“造血”, 真正使社区建设工作造福于大众, 扎根于农村。

(3) 专兼结合, 加强培训, 切实提高社区干部队伍为民服务的本领。社区工作者是社区工作的主体, 是社区建设各项工作开展的执行者。要进一步完善村级组织的选举制度和方式, 大力选拔政治素质好、能创业致富、有奉献精神、公道正派、廉洁自律的农村优秀人才进入村级组织班子, 使其成为农村社区建设的组织者、管理者、服务者。建议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到农村社区挂职锻炼、蹲点服务。各涉农部门及部门基层站所应组织相关的业务培训, 有针对性地加强代办事项的业务指导。同时, 建议参照城市社区的模式,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社区, 向社会统一招聘一批农村社区专职工作者, 制订具体的分配方案和福利待遇[4]。

(4) 整合资源, 突出为民服务, 完善农村社区服务功能。社区的基本功能是服务, 生命力在于为农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在建设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过程中, 应发挥好社区为民服务的基本职能, 主要做好以下3个方面工作:一是搞好社区公共服务。特别是对于“多村一社区”的社区, 建议乡镇职能部门及部门基层站所探索“集中审批服务日”的模式, 固定每月某日为“农民建房审批服务日”、“计生卫生服务日”、“法律咨询纠纷调解日”等, 让所辖村的村民都可以享受到相关部门所提供的集中办公、联合服务。二是搞好社区市场服务。积极发展农资供应、农产品购销、日用品超市以及金融、保险代办、邮政代理等服务网点,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 为社区群众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生产生活服务。三是搞好环境卫生、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服务, 不断提高社区服务管理水平。

摘要:介绍丽水市莲都区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指出其存在的问题, 提出建议, 以促进当地农村社区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农村社区,建设,成效,建议,浙江丽水,莲都区

参考文献

[1]孙文芳.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背景下的农村社区建设——基于清原县的调研报告[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11, 25 (5) :44-48.

[2]王伟.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提高农民生活质量[J].科技信息, 2011 (32) :78.

[3]贾宗岩, 李显嵩, 李星.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 28 (6) :28-29.

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建议 篇8

“房地产调控新政”绝不仅仅只解决一个商品房房价问题。然而,现在要顺应社会心态,政府必须不断地报出房价的动态,和各界一起互动讨论房价问题。但我们做理性的探讨,一定要把眼光放得开阔:要在“双轨统筹”的这样一个视野之内,以“调控新政”已经实现的进步为基础,来把握好我们往前走还要怎么样进一步地作动态改进。

我们的保障房的供给,要从最低端的棚户区改造开始,进而提供在定义上和实际形态上都很好把握的廉租房和公租房,来给我们的低收入阶层和收入“夹心层”的“住有所居”托底。于是,“经济适用房”这个概念应该尽可能地淡化,一些地方政府愿意用它也可以,但是必须明确它应该是有限产权。

在保障房的规划上面,我们应该按照一个土语的说法:“花插”着设计、“花插”着建,避免出现大片、连片的低端住房。也就是说,叫做廉租房也好,公租房也好,虽然说不能硬把它跟高端别墅拼在一起,组合在一个小区里,但至少要考虑廉租房、公租房和一般商品住宅之间,应能相对合理地形成中国式的群落关系。这样可以避免以后很多的社会问题。在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实践中,大片低端住房就往往成了贫民区、贫民窟的代名词。

在具体图纸设计上,还有很多经验值得总结。比如说,大家已经认识到,保障房应该是偏向于小户型,要有相关的一定限制。各个地方什么叫小户型?当然可以有一定的差别,但不能差得太离谱。

公租房应该设计一个和产权房的转换机制,至少在很多地方值得试验。比如说,我作为一个年轻白领——收入“夹心层”,住进了公租房,好处就是没有房主来动不动威胁我提高房租,我可以非常安稳地住进来。有没有可能建立一种机制,在一开始签合同的时候,就规定,在三年、五年或八年的时点上,租户有一次选择权:在收入提高的情况下,可以再出一笔钱,把这个公租房转换为产权房。我不赞成原来的那些“限价房”、“两限房”的“售”,但我主张积极探索这种很规范的、也封杀了设租、寻租和套利空间的公租房向产权房转换机制的“售”。

在退出机制的探索和完善方面,我们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有什么样的信息渠道能够使管理部门及时知道入住保障房人群的收入水平高到了他应该退出?这些事情,这个信息系统的建设、相关的管理,一定在成本上是相当高的,但这是政府必须牵头做好的。

社区建设建议 篇9

关于推进红花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主要问题的想 法 与 建 议

(2012年3月16日)

目前,西华县红花镇整镇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随着各项工作的陆续展开和逐步深入,我们感觉到有这几个方面的现实问题,制约着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亟待寻求突破。

一、关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土地瓶颈问题

在推进工作的过程中,我们遇到的最棘手问题是土地问题。不论是城中村、城边村、城乡结合部,还是乡镇政府所在地及其他乡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一般都采取先建后拆的办法进行,原来国家试行过一段城乡建议用地指标增减挂钩政策,但现在国土资源部门的这项政策停止了。一些社区由于土地得不到解决,被迫拖延甚至停滞不前。鉴于县、镇两级执行国家土地政策的空间有限,我们建议:周口在这方面要先行一步,建议由市政府牵头,抓住当前国家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机遇,按照全市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和产业规划,一次性将土地规划调整到位,没有开始建设的也要预留出社区建设用地。

我们愿意在这方面闯出路子。目前,红花龙池头社区的用地已通过申报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得以解决。红花镇区和杜岗、田楼、南凌等其他三个社区的用地问题还没有妥善解决,肯请市政府支持我们大胆尝试,帮助协调省、市国土部门,允许我们边报批、边建设。

二、关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资金瓶颈问题

- 1 -

周口是平原农业大市。西华是传统农业县,也是省级贫困县,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在这样的条件下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闯出经验和路子意义很大,如何解决资金问题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借鉴外地经验和我们的实际,破解资金瓶颈方面我们认为至少有两条路子可走。

(一)加大政策性项目和资金的整合力度,解决社区建设公共设施投入问题。公共设施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必须先期投入、先期进行的建设任务,群众需要但多数不愿负担或负担不了。我们认为,近年来国家立项了很多针对农村的建设项目,由于分散使用有些效果并不能显现,如果集中投放、集中使用,必定能起到更大作用。建议市政府牵头,按照“项目捆绑、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各类涉农项目向红花镇倾斜,原争取的项目资金能调整的也要调整到红花镇,支持红花镇新型农村社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二)解放思想,出台政策,引入市场机制破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问题。根据专家的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有钱可以搞政府主导型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政府没有钱可以走市场参与主导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市场主导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关键是要解放思想,出台政策支持。这里面,有两种类型应分类考虑:一种类型是城乡结合部、乡镇政府所在地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外地经验是由开发商按照与政府的协议和群众认可的规划设计,先行垫资进行社区建设,并妥善安置群众入住后,原村庄腾出来的节余土地,由开发商通过招拍挂方式取得,在符合城乡总体规划的前提下自行从事商业开发,主要用于二三产 - 2 -

业,以这种方式弥补先期投入和保障投资风险。另一种类型是相对偏远村庄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可以由具备实力的投资商把新型农村社区用地先行购买或租过来(当然能通过统一调整的更好,现在不容易实现),然后垫资按照设计规划进行建设,建设好的房屋以最低的成本价格卖给群众,群众安置任务完成后,原村庄腾出来的土地使用权(一定年限)归投资商,用于现代农业开发,以此逐年收回先期投入成本。

三、关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组织领导问题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群众是主体,政府是推动,很多工作必须由基层去做去落实。就红花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来讲,除县、镇两级分别成立指挥部以外,当务之急是每个社区都要在原隶属关系不变的情况下,先行统一建立党总支部,然后逐步建立统一的居民自治管理组织和其他综合服务组织,通过组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进度。这方面,建议市里也要拿出指导性意见,便于我们操作落实。

附:目前可供整合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议的涉农项目

工业园区建设建议 篇10

工业园区建设建议:工业园区建设在规划中要注重考虑到功能区、功能设施用地,每个工业园区除生产与住宿外,还应考虑生产物资采买、文化娱乐、卫生医疗、邮政通讯等基本服务,脱离基本服务的园区只注重生产设施建设,可能会导园区畸形发展。

城镇建设建议:城镇建设应适当考虑公共绿地、交通工具停放场地建设用地,道路宽度的界定应以未来交通工具的发展变化作为参照依据,风格上建议根据城镇文化特征、文化面貌进行确定,或现代、或民族都能自成一体,全民族化风格建筑相反会使得民族风格不突出。对于老城区的改造与建设,应作好前瞻性规划,拆建设片区应与新城区开发设计保持格调一致。

加强党内监督机制建设的政策建议 篇11

【关键词】:党内监督 政府内部监督 外部监督

中图分类:E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6-0148-02

当前,我国腐败现象愈演愈烈,已经成为我们必须正视和下大力气解决的问题。而要想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权力腐败现象,就必须将权力置于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之中,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建立和完善一个行之有效的廉政监督体系,在这个廉政监督体系中,党内监督、政府内部监督、外部监督是三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重要方面,其中党内监督更是重中之重,是其核心与关键所在。

1 加强党内监督机制建设的政策建议

无论是从党风廉政建设方面来说,或是从反腐败方面来说,抑或是从加强党的执政地位方面来说,党内监督都是至关重要的。我国廉政监督体系内各部分之间是一种密不可分,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加强党内监督,不仅要从党内监督自身着手,而且应该结合其与政府内部监督、外部监督的关系着手。

1.1从党内监督自身看

一、要做到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

回顾近年来一些重大的贪污腐败案件,我们都能发现大多数腐败案件都来自领导干部的堕落腐化,而个中原因之一就是缺少对领导干部权力行使的必要监督。有鉴于此,一是我们必须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二是必须完善干部人事制度,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三是加强领导干部接受监督的意识观念。

二、加强党员相互之间的直接监督

党员相互之间的直接监督,是党内监督的一个重要内容。党员之间的相互批评与建议对于改进党的工作方式、提高党员的个人能力、保持党员的先进性、防止权力的滥用及暗箱操作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加强党内民主监督,进而构建一个行之有效的廉政监督体系,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党员之间的相互监督。

三、应当健全党内监督制度和规范。

虽然目前我们党已经在实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但该条例仍然缺乏成套成体系的正式的法律法规。故就目前情况而言,我们应努力健全《领导干部回避制度》、《领导干部个人财产申报制度》、《领导干部考廉制度》等规章制度。①

1.2从党内监督与政府内部监督的关系看

政府内部监督是政府约束自身行为的一种机制,是一国廉政监督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做到全面有效地加强党内监督,就必须使二者结合起来,所以,加强党内监督,就必须结合其与政府内部监督的关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党的监督机关与政府内部监督机关之间的合作,尤其是二者专门监督机关之间的合作。

需要明确的是,党的监督机关与政府内部监督机关并非领导或者隶属的关系,而应该是平行并列的关系。由于在我国,多数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是中国共产党党员,这就为二者之间的合作提供了理由和可能性。因为,政府内部监督作为政府约束其行为、汲取合法性的一种机制,必然对其各级机关组织和工作人员产生制约作用,这自然也就包括其中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二、针对政府内部工作人员中的党员制定必要的规范准则,以约束其行为。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党员有许多是政府内部工作人员。对于这部分党员,要想让其认真行使其职权,履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有必要针对其制定必要的规范准则,以约束其行为,这既有利于加强政府内部监督,也是加强党内监督机制建设的客观要求。因为,作为中国廉政监督体系中密切联系的两个部分,其中任何一个部分的发展都将促进另一个部分的发展。

三、建立和完善均衡监督机制、双向监督机制,丰富和完善多种监督方式。

目前在我国,政府内部监督存在着监督对象失衡、监督方式单一、监督主体地位不高等重要问题。汪永清认为,一个完善而有效地政府内部监督机制应符合四个条件:监督纳入了法制的轨道;监督的效能明显提高;监督的双向关系形成;监督的自我调整机制健全。②同样,只有这样完善和有效地政府内部监督机制,才能保证切实加强对政府机关内党员的监督,将政府内部监督与党内监督统一起来。

四、合理我国政治结构,做到党政分开,消除以党代政的现象。

近年来,尽管我国一直强调要党政分开,防止以党代政,但在现实政治生活中,该现象仍然严重存在,不仅影响了政府内部监督机关行使其职权时的独立性、权威性,同时也间接影响了党内监督的力度。为此,我们必须减少党组织机关在政府内部监督机关行使监督权力、履行监督职责的时候对其的干扰和制约,保证其独立性、权威性。

1.3从党内监督与外部监督的关系看

在这里,不能将外部监督与党外监督混同。外部监督主要是指监督力量主体来自政党和行政机关之外的一种监督方式。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③中国共产党要想制约权力,端正党风,遏制党员腐败现象,光靠党内监督是不够的,还必须借助人大、司法、政协及民主党派、群众舆论等外部监督力量,内外结合,方能有所成效。我们在加强党内监督机制建设的时候,必须依据二者关系和特点,将二者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要充分利用各种外部监督力量和主体,发挥监督的整体效能,提高党务活动的公开性、透明度。

针对当前我国党内监督机制中所存在的党务不够公开透明、缺少吸纳外部监督力量参与渠道的不足,我们必须重视执行党的主要领导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认真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努力做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公开化、选用评价的科学化,让群众和其他外部监督主体参与其中,从而从外部促进党内监督。

二、建立健全党内监督与外部监督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二者之间的合作。

我们应充分形成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让党内监督与外部监督实现有机结合,使其在依法独立开展工作的前提下,定期或不定期地沟通信息,共同制定工作计划,整合彼此监督力量,实现党内监督与外部监督的信息和资源的互动。所以,通过各种沟通协调机制,加强党内监督机关与司法监督、人大监督、人民政协监督、民主党派监督等外部监督力量在反腐倡廉工作中的合作与互动,使二者经常性地进行信息及资源互动,是加强党内监督机制建设的客观要求。

注释:

① 吕景城.提高党内监督有效性的基本途径探析[J].企业家天地,2009(2).

② 汪永清.对完善政府内部监督体制的探讨[J].中国法学,1993(4).

智慧城市建设思路建议 篇12

一、智慧城市背景介绍

1.1智慧城市的概念及特征

智慧城市是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 以宽带泛在互联网络和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为基础, 以知识社会的创新和智能融合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发展高级形态。智慧城市的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 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顾名思义, 智慧城市的核心特征是“智慧”。围绕这一核心, 有研究提出智慧城市需要具备四大主要特征:

(1) 全面透彻感知。智慧城市利用各类随时随地的感知设备和智能化系统, 智能识别、立体感知城市环境、状态、位置等信息的全方位变化, 对城市运行的核心系统进行测量、监控和分析, 能够采集不同属性、不同形式的信息, 并能与业务流程智能化集成, 继而主动做出响应, 促进城市各个关键系统和谐高效地运行。

(2) 宽带泛在互联。智慧城市的全面感知是以多种信息网络为基础的, 如固定电话网、互联网、移动通信网、传感网、工业以太网等。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城市中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的全面互联互通提供了基础条件。宽带泛在网络作为智慧城市的“神经网络”, 极大的增强了智慧城市作为自适应系统的信息获取、实时反馈、随时随地智能服务的能力。

(3) 智能融合应用。智慧城市拥有体量巨大、结构复杂的信息体系, 这是其决策和控制的基础, 而要真正实现“智慧”, 城市还需要表现出对所拥有的海量信息进行智能处理的能力。基于云计算, 通过智能融合技术的应用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存储、计算与分析, 大大提升决策支持的能力。智慧城市将处理后的各类信息通过网络发送给信息的需求者, 使个体间能通过智慧城市的系统进行信息交互, 从而完成信息的增值应用, 推动了“云”与“端”的结合, 进一步彰显了智慧城市的整体价值。

(4) 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智慧城市的建设尤其注重以人为本、市民参与、社会协同的开放创新空间的塑造以及公共价值与独特价值的创造。智慧城市的信息应用并不仅仅停留在政府对信息的统一掌控和分配上, 而是搭建开放式的信息应用平台, 使个人、企业等个体能为系统贡献信息。政府、企业和个人在智慧基础设施之上进行科技和业务的创新应用, 为城市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1.2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的区别

数字城市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 以宽带网络为纽带, 运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测、仿真-虚拟等技术, 对城市进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的三维描述, 即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城市的过去、现状和未来的全部内容在网络上进行数字化虚拟实现。数字城市为人文、社会以及环境提供了数字资源, 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

智慧城市是城市数字化、信息化沿革的产物。它除了具有数字城市的相关特征外, 还包括人的智慧参与、以人为本、可持续创新等内涵, 是数字城市向更深入、更广泛、更智能的方向发展, 可以看做是数字城市的高级发展阶段。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在初期建设上基本一致, 在后续发展上则更强调通过政府、市场、社会各方力量的参与, 协同实现城市公共价值塑造和独特价值创造。

二、国内智慧城市建设进展

建设智慧城市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为规范和推动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 住房城乡建设部于2012年末启动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各主要城市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情况:

(1) 北京。北京的城市信息化建设已达到世界发达国家主要城市的中上等水平。“十二五”期间, 北京市将围绕城市智能运转、企业智能运营、生活智能便捷、政府智能服务等方面, 全面启动智慧城市建设工程。为进一步明确智慧城市建设重点领域的发展目标、行动计划和关键举措, 2012年3月北京市发布《智慧北京行动纲要》, 提出市民数字生活、企业网络运营、政府整合服务等八项行动计划, 希望在2015年实现从“数字北京”向“智慧北京”的全面跃升。

(2) 上海。按照2011年9月上海市政府公布的“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 未来三年内, 上海将基本建成真正意义上的宽带城市、无线城市, 推动智能技术、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技术研发应用, 加快三网融合。2012年上海浦东率先发布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为国内其他城市和地区提供了有益经验。

(3) 广州。近年来, 广州市高度重视“智慧广州”建设, 提出了“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幸福生活”三位一体的城市发展理念。已开通第一个由政府主导、牵手运营商的无线城市官方门户网站, 推动市民、企业及社会各界高效便捷的无线宽带网络服务。“智慧广州战略与实践”荣获2012年巴塞罗那世界智慧城市奖。

(4) 深圳。深圳市在2010年2月首次提出“智慧深圳”理念。作为国家三网融合试点城市之一, 深圳市着力完善智慧基础设施、发展电子商务支撑体系、推进智能交通、培育智慧产业基地。依托于领先的信息化进程, 深圳正从科技、人文、生态三个方面打造新时期的“智慧城市”。

(5) 重庆。重庆在2009年12月启动了物联网工程建设, 于2010年12月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重庆提出要以生态环境、卫生服务、医疗保健、社会保障等为重点建设智慧城市, 提高市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打造“健康重庆”。

(6) 沈阳。沈阳是全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 近年来致力于创新从老工业城市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转型。为此, 沈阳市政府与IBM合作, 借助“智慧城市”建设, 创新运用绿色科技和智慧技术, 以互联网和物联网的融合为基础, 努力实现打造“生态沈阳”的战略目标。

三、智慧城市建设思路

智慧城市的建设在我国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然而智慧城市的建设并非一蹴而就, 该领域仍存在缺乏统一规划、缺乏相应技术标准和法律规范、受制于技术和资金瓶颈、缺乏坚实的产业基础和充分的人才支持等诸多问题。笔者认为, 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可以遵循如下思路:

(1) 明确自身定位、统一协调、分步实施。从当前智慧城市发展实际来看, 各地对于智慧城市的认识并不一致, 不同部门、不同地区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容也有诸多不同。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 应认清城市自身的发展现状和所处的发展阶段, 找出与智慧城市概念的主要差距。这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前提。在此基础上审慎地确定智慧城市建设的长远目标和分阶段目标, 从容易实现的、效果明显的项目起步, 选准有迫切需求的项目作为突破点。之后在已取得的经验和效益的基础上逐步扩张。智慧城市建设的涉及面非常广泛。任何一个行政部门所主导的智慧城市建设都会面临诸多问题。因此, 必须建立一种跨部门的, 能够综合协调各方需要, 统筹解决项目建设、业务协同与资源共享等问题的建设机制, 避免陷入盲目建设、重复建设的困境。

(2) 破除信息孤岛、构建一体化的信息资源体系。信息是城市智慧化的基础。现今的城市信息, 由于行政管理的条块分割, 信息共享的程度较低, 信息孤岛大量存在。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只有实现了信息间的交互共享和整合提升, 信息资源所带来的效益才是最大化的。建议加快政府部门信息公开化和透明化的进程;制定和完善信息共享的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制度规范, 明确统一的数据共享格式, 明确共享信息资源的责任与义务;研究和探索建立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制度, 引导企业、公众、社会组织等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与供给, 促进公共信息资源市场的有序利用。以信息的集约采集、有序共享、安全保障为目标, 构建一体化的城市信息资源体系, 提高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

(3) 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的政策法规建设。智慧城市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建设“智慧城市”需要大力提升上述网络的基础设施能力。要加快城市光纤宽带网的建设, 新建住宅小区和楼宇按光纤到户标准进行建设, 已建住宅小区和楼宇加快光纤到户改造;加快下一代互联网和下一代广播网的建设;完善移动通信网络, 提升无线宽带数据业务承载能力;加快物联网试点推广, 提高网络业务承载和支撑能力;推进云计算产业发展, 加快形成海量数据收集、利用和处理等能力。与此同时, 要加紧制定与基础设施建设配套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根据信息化发展的需求依法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 为智慧城市建设创造的良好政策环境。

(4) 政府主导、打造开放合作的发展模式。智慧城市的建设, 除了要有全面、整体的规划, 还要有良好的运作模式。智慧城市的建设涉及政府、通信运营商、设备制造商、系统集成商、终端供应商、内容提供商等, 仅凭产业环节中的某一方, 是难以系统而健康地推进智慧城市发展的。政府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组织和管理者, 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加强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 做好产业规划与投资引导, 以多元化投资替代单一财政投资, 打造公平有序、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建设环境。通信运营商作为智慧城市运营和应用提供者, 是产业链中的主体力量。运营商应本着集约化建设和资源共享的原则, 加快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服务水平, 增强信息网络综合承载能力。在政府引导和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下, 产业链上的其他环节分工合作、互补互利, 充分整合到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环节, 实现智慧产业的协同创新和融合发展。

四、结束语

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表现。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城市级别的复杂系统, 没有可供照搬的现成模板。每个城市都应从实际出发, 注重针对自身发展需求和城市特色, 创造性地借鉴和吸收他人的经验, 因地制宜地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工作。

摘要:本文对智慧城市的概念、特征及与数字城市的区别进行了概括分析, 简要介绍了国内几个主要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进展, 并对智慧城市的建设思路提出建议。

关键词:智慧城市,建设思路

参考文献

[1]王震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全球共识与我国的提振策略[J].宏观视野, 2011

[2]张梅燕.苏州智慧城市建设现状与建议[J].开放导报, 2012

上一篇:小学英语四年级教学设计下一篇:孝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