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

2024-07-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通用8篇)

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 篇1

『教学论坛』『加入时间』:2005-5-26 16:29:06『访问量』:2059 相关

新闻

陈 彦凌 云

(湖南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湖南 长沙410128)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着重大机遇,挖掘高职人才培养中的问题,探索出高职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只有培养出素质过硬、市场需求、企业满意的高级技术人才,才能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立于不败之地。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21世纪是竞争日趋激烈的世纪,高等职业教育如何面向市场,适应竞争,是高职教育的重要问题。因此,办出高职特色,研究与探索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高职人才,成为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热点与难点。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教育发展空间巨增,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规模迅速扩大,办学模式逐步趋向多元化,但人才培养模式至今尚未完善,人才培养质量很难保证,这既严重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也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因此积极探索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势在必行。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主体是高等职业教育,因为我国目前大量缺乏的不是学术型人才,而是高级技术人才。根据劳动就业培训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2001年对全国2084个企业进行的抽样调查结果的初步分析,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在企业人才结构中所占比例仍然最高,今后一段时期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仍然很大[1]。而目前全国高级技工人数只占到工人总数的5-6%,我国高级技术工人还大量缺乏。我国高职院校应如何培养出高级技工?高职院校现行实施的课程设置、管理模式、实验室设备等等又能否培养出社会所需求的高级技工?这些都还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现行人才培养体制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生源质量难以保证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类型比较复杂,包括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普通初中毕业生、普通高中毕业生等,而绝大部分来自普通高中。这几年高等院校一再扩招,高等职业教育的新生录取线一降再降,几乎已经是无线可以控制。生源的素质下降,但教学质量不能下降,从而提高了教育成本,增加了教育难度。

2、过于强调“做事”教育

高职教育不仅是“做事”教育,目前来说更应该是“做人”教育。由于受传统“就业至上”价值观念的影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忽视学习人文课程、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状况。原有的高职课程体系过于强调 “专业对口”,强调“做事”教育,强调学生对科学知识、专业技能的掌握,忽视对学生“做人”教育、合作精神以及与人共事的能力的培养;追求所学课程的完整性,忽视了课程之间的联合与融会贯通,学生学到的往往只是一门门具体课程知识的堆砌,不会举一反三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2],高职教育所培养的学生普遍存在着技能单

一、知识面狭窄的状况,缺乏为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服务的后劲,难于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

3、高职特色没有体现

高等职业教育既有高等教育的属性,又有职业教育的属性,所以既要遵循普通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更要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殊要求,办出高职特色。然而许多高职在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管理方式甚至在教材使用上较多地沿袭了本科教育或是以往中专教育的模式,没有很好的理解高等职业教育在技术与实践上对学生的要求,强调课程本位忽视能力本位,素质教育抓得不力,使高职教育发展成了“本科压缩型”或者“中专增补型教育”,很多学生和家长也把“专升本”作为选择来高职学习的主要目的之一。专业设置的特色也不明显,许多地方性高职院校为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扩大办学规模,专业设置纷纷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大而全、小而全;课程设置重复率高,造成了高职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而不是一个教育层次,它在专业设置、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践环节等方面应该都有自己的要求与特色。要真正与普通高等教育齐头并进,高职院校必须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和“怎样培养的人才”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3]。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浅析

中国要在“入世”后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且立于不败之地,高职院校必须培养出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术型专门人才。职业教育必须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既要为就业做准备,也要为其终身发展做准备,为其成为合格的公民做准备。

1、素质过硬:思想道德素质是所有素质中最重要的,首先必须加强诚信教育,使高职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其具有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与合作能力,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加强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高职不能培养“工具化”的人,盲目追求工厂的“模具”效应,这样不仅压抑学生的创造性与智能发展,而且也将造成社会生机与活力的缺乏,经济活动竞争力的丧失。

2、知识扎实:当前很多人认为职业教育不必上文化课,要充分强调技术的培养,实现零距离上岗。实际上对于高职人才来说,具备中高级专门人才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是胜任当前技术密级型岗位的需要,也是实现知识迁移、进一步学习和将来岗位转换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不同领域的科技知识出现了更多的渗透与融合,社会上出现了许多跨学科的职业岗位,这就要求高职人才必须具备与专业相关的多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和知识迁移能力,为将来转换岗位做准备。

3、能力全面:高职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以学科为中心”的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必须坚持“以能力为中心”培养学生,这里讲的“能力”不仅仅是操作技能(Ability),而是一种职业能力(Competence),它不仅包括动手操作能力,还包括任何行业都必须的基本能力,这些是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完成职业任务所需的综合素质。

三、抓观念、抓改革、抓条件、抓特色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四个根本环节

1、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高职院校实现培养目标的先导

首先要认真学习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系列文件、方针、政策,学习先进高职院校的改革经验,端正办学方向、明确办学思想、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以市场需求、社会需要为目标培养人才。同时要掌握学生的个性发展方向,现代社会中人的发展,归根到底是职业的发展,选定合适的职业方向,通过职业的发展来达到促进个人的发展的目的。高职院校应该为不同类型的个体提供发展的选择性,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定职业方向,这样才有利于扬其所长,避其所短。高职院校中存在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并不感兴趣的情况,原因之一是因为他们当初只是为了考上大学成为科学家,并未过多的考虑兴趣爱好与就业成为技师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平平的现象。因此新时期必须遵循人文主义原则,采用多元智力理论教育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使学生的学习有更大的选择余地,提高学生的信心,为他们个性化学习创造更大的空间。高职院校必须十分注重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引导教师在观念上逐渐消除“师道尊严”的思想,确立尊重学生、主动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学生与教师真正实现学习互动、教学相长,从根本上改变“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教师满堂灌”的授课方式。

2、加强专业建设,改革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模式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措施

高职院校必须搞好专业建设,这是关系到培养出的人才有用与否的关键。必须加强经济技术发展趋势对劳动力市场需求规律的研究,做好市场调研,搞好人才需求预测,使专业设置尽可能符合市场的需求。因为如果专业不对口,毕业生不能“适销对路”,那么即使引进先进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损失和人才的浪费,所以势必弄清楚各专业的发展前途,力求做到以需定产、人才供需对路。同时要做到“厚基础,宽口径”,以便在强调对口就业的同时,解决可能出现的相对对口就业和职业迁移。建立适合高职教育的课程模式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课程模式要从学科结构转变为工作活

动结构,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构建适应用人单位和个人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实现理论能力与实践能力并重提高;重视自身教材建设,能优先选用省部级以上获奖的高职教材,尽量选用近三年出版的高职教材;教学内容要反映当前社会技术先进水平和最新岗位资格要求,有创新特色。教学模式要从照本宣科到活动管理,在教学方法上通过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方法突出训练性,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让学生接触实践,培养其动手能力。

3、提高高职院校软硬件设施条件建设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有力保证

培养模式改革能否深入开展关键在于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业务水平、教学能力的增强。教师具有“双师”资格是高等职业教育对专业课教师的一项特殊要求,“双师型”教师是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集于一身的教师[4],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是落实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应加大教师队伍能力建设,使之既具备系统的学科理论知识,又具有必要的现场生产及管理经验;采取灵活开放的教师聘任制度,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竞争意识;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或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实现高职院校教学与科研互动;聘请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使实践教学环节更加富有成效。高等职业教育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还要靠先进的教学手段,因此在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广泛运用实物、现场等直观教学手段的同时,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采用多媒体技术,有效实施电化教学。

4、充分挖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色是实现培养目标的生命线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有别于普通教育的一类教育,要提高自身的质量,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具有特色。

采用学研产训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与产业、培训、科研部门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是当今世界上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一方面学校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毕业生,为企业解决生产实践过程中的难题;企业也向学校提出人才培养的要求,给学校提供实训场地,为学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供实地保障。另一方面,社会企业、行业部门参与培养计划的制定有利于学校依据企业和社会的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与教学计划,这也是高职教育主动适应社会的充分表现。校企合作、教研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理所当然应当承担科研成果转化的职能。高职院校同企业共同进行科技开发,在企业中实现成果转化,同时将技术前沿知识及时反映到教学当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学研产训结合可以实现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学生不仅应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也应具备从事某个职业或技术领域实际工作所要求的能力和资格,因而高职教育应强调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调动学生参加鉴定和获取与本专业相近劳动岗位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竞争能力。针对高职学生去向基层化的特点,开展对学生创业和就业的指导,使学生清楚地把握自我定位与社会需求,增加就业

信心和能力;给学生提供就业信息,使人才能够尽其所能;教育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我国的合资企业与中小企业还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高职毕业生若能放开眼光,不因为目前的收入和眼前的利益,在这些企业从基层做起,一样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和发展的要求,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更新,这既是应对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带来的挑战,也是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参考文献:

[1]程方平.中国教育问题报告[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1

[2]王前新.高等职业教育学[M].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

[3]冯晓光.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J].教育发展研究,2002.9

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 篇2

一、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一词源于拉丁文humanists, 即人性与教养, 亦即人的精神文化。人文包括了人的文化、知识、宗教、信仰、道德、法律、文学、艺术乃至风俗习惯等, 凡属人类精神活动的内容皆包括其中。对于这种现代医学教育培养目标的推崇和强调, 其实是由医学性质决定的, 并一直受到历代医学教育家的重视。现代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 (Hippokrates of Kos) 提出, 医生应具备哲学家的全部最好品质:无私、谦虚、高尚、冷静的判断、必要的知识和不迷信。我国的传统医学将医术称为仁术, 晋代的《论医》中便有“夫医者, 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宫福清学者认为:医学人文精神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个角度加以理解, 广义上是指固化于人脑中的医学人文价值观念, 包括人道精神、人文批判精神与道德人格精神等。狭义上是指对于人类生命的敬畏、人的生活的关爱以及对于人类身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集中关注。基于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 可以进行相关的医学人文的培养与研究, 但是, 高职医学院有其特殊性, 不同于一般的本科医学院校, 其具体问题分析如下。

(一) 高职医学教育状况分析

高职医学教育主要是为广大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 学生不光要学习医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和知识, 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在医疗卫生岗位中的动手能力, 能够在医疗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但是, 高职医学教育的整个教学活动往往以实用性为原则, 突出专业学习和实践能力, 认为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高低对就业影响不大, 没必要在人文教育上浪费时间和精力。同时, 教学资源相对本科院校来说, 也存在师资比列不足的问题。

(二) 学生整体状况分析

高职医学院和本科院校学生整体文化素质不同,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高职医学院学生的高中知识底子薄, 基础差, 学习主动性差;在大学学习中, 对人文素养类课程不感兴趣;对自己要求不严格;高职院校许多学生都来自于农村, 受教育程度不同, 学生多缺乏自信。因此, 针对这些情况, 如何更好地培养高职医学院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 是我们今后在实践教学中需要思考的。

(三) 教学情况分析

高职医学院校与本科医学院校相比, 办学层次较低, 学制较短 (一般学制为三年, 在校学习两年, 到医院实习一年) , 其主要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教学计划的设计上来看, 本科医学教育以医学理论知识为主, 而高职医学教育以培养医学技术能力为主;在课程体系方面, 本科医学教育更加注重医学学科系统性, 强调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 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厚基础、宽口径;高职医学教育则以医学技能应用为主线, 不强调医学课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从教学方式来看, 本科医学教育注重讲解和灌输, 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 把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高职医学教育注重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方式, 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考核方面, 本科医学教育以测试学生的医学知识和理解能力为主, 而高职医学教育以技能测试为主。

(四) 医学人文课程开设情况分析

目前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共开设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和康复治疗技术4个专业, 临床医学相继开设了医学心理学, 医学伦理学和卫生法规等课程。其他医学技术类专业暂未开始此课程。但是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 都应该要开设医学人文素养的相关课程, 培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在医疗工作中, 医务工作者 (医生、护士、技师、医院管理人员) 随时都有可能和患者及其家属接触, 进行沟通和交流。因此, 对于学生来说, 培养他们的医学人文精神有其必要性。

二、高职院校医学人文精神培养模式的探讨

鉴于以上情况的分析, 对于医学人文精神培养, 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培养模式:

(一) 理论教学培养模式

培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 理论课堂教学是最直接的一种培养模式, 是一种系统的教育方法。在这种培养模式中, 每一名教师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 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 主要形式包括开展医学人文素质理论课程教学和医学人文学术讲座。

第一, 医学人文素质理论课程。医学院学生的文化课程比较丰富。如2002年医学与哲学专业委员会提出七门核心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医学史、医学社会学、医学逻辑学, 医患沟通, 设置这些课程恰恰是考虑到学生未来职业素质的需要。笔者分析认为, 医学人文素养的课程应该还有必不可少的三门:医学心理学、医院管理和社区卫生管理课程。结合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的实际和学生将来工作的具体情况, 目前该校应该开设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医学心理学、医院管理和社区卫生管理课程。医学人文素质类课程教学, 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课堂中来, 进行案例分析讨论, 使课堂不那么枯燥乏味。在去年的医学伦理学教学过程中, 笔者结合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医疗案例, 选取经典视频“2013年寻找乡村医生大型公益活动颁奖晚会”的视频放映给学生观看, 许多在场学生都被那一个个感人的场面所感动。

第二, 医学人文学术讲座。对于高职院校来说, 开展学术讲座受到一些条件的限制。首先, 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时间只有两年, 需要学习的课程比较多, 一般情况下周一到周五都是排满了课, 在实验条件差一点的学校, 在星期六星期天都得做实验;其次, 受到学校自身条件的限制, 经费不足等情况下, 聘请名师来校讲学的机会也比较少。因此, 可以组织学校里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 给学生做一些关于人文精神方面的讲座。比如在去年两学期中, 学院共给学生开展了医患沟通—人际交往、热爱生命教育、死亡与医学人文关怀、医学与敬畏生命、医疗事故案例分析等讲座。可以说, 这些讲座都是培养医学院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讲座, 让学生懂得与患者, 患者家属, 以及同事沟通, 认识生命, 珍惜生命, 敬畏生命, 了解医疗事故, 对预防自身在将来的医疗工作岗位上发生不必要的医疗事故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 第二课堂培养模式

第二课堂培养模式就是让学生到医院进行社会见习、临床实习, 这是另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培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模式。

1. 学生的医院社会见习

在高职医学院校当中, 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的时间只有两年, 在寒假、暑假要求学生去医院见习, 一般情况下, 学生见习的时间比较短, 多数情况下安排一到二周比较适宜, 要求学生在医院见习, 主要是观察、思考和寻找他们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医院临床实践当中的结合点, 因为在医院, 学生必须要和医务人员和患者接触, 让学生感受医院文化氛围, 他们就能亲身地感受到医学人文精神在工作中的重要性, 那么在学校, 他们就会努力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 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 从宏观上提高自己的医学人文精神素养。

2. 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医学院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主要是开展一些义诊、巡诊类的活动, 到乡镇、乡村、社区去, 给百姓做一些免费的检查和体检, 既能让学生得到锻炼, 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 同时也是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将来工作环境。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偏远的乡村, 当地人们的淳朴乡情, 对医生的尊重与崇敬, 也会促使其努力学习, 领悟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

3. 临床实习教学活动

在临床实践培养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引导。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基本理论, 在临床工作中, 有些根本就用不到。同时, 有些医院的管理制度不规范, 特别是对医生的言行、医德方面教育的缺乏, 导致了这些医生所带教的学生也潜移默化地就模仿并形成不好的行为习惯, 所以在临床实践过程中, 一定要正确地引导学生。不光给病人看病, 而且还要学会与患者、家属等进行沟通交流, 学会从语言, 行为, 心理等方面对患者进行关心和照顾。学生在临床实习期间的医学人文精神培养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阶段。但是, 医院的医生往往都只注重技能, 不注重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感化。所以在临床实践阶段, 应该要正确地引导学生, 在培养学生医学技能的同时, 更要注重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

三、高职医学院医学人文精神培养模式的意义

对于高职医学院来说, 如何正确地培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 是我们需要不断探索的过程。因为普通本科医学院校, 主要培养的是中高层的应用医学型人才, 高职医学院校培养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型人才, 主要解决的是贫困地区、边远山区医疗卫生比较差的地方百姓看病问题。培养高职医学院校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 其培养模式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先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这个因素在高职医学院学生当中是很关键的, 因为一些学生因高考发挥失常, 最后不得以才选择高职, 一些学生是本身就不爱学习, 所以成绩不好, 这两类学生往往都会产生不自信的心理。因此在培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过程中, 必须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 提高医学技能, 更好地为病人治病, 减轻病人痛苦, 挽救病人生命。

然而, 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培养他们的医学人文精神, 具体做法就是在课余时间, 多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中找到学习的兴趣, 寻找差距, 查找不足, 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 在实践中进行感化教育,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二) 有利于进一步合理地培养学生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职医学院校因其自身的独特性, 所以培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 需要吸收和借鉴其它本科医学院校好的经验, 同时也要根据其自身的情况和环境, 探索出有利于培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合理路径。学生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 是直接影响以后职业生涯的关键因素。因此, 正确地培养学生, 培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 让学生懂得医生这个职业的特殊性, 要懂得关心病人, 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 在工作中尽心尽职, 要把病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 才能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 有利于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高职医学院校, 其招生范围主要是以特定的地方区域内, 主要是为某一特定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为特定的地方培养专门应用型人才, 其学生毕业后主要工作就业选择地是乡镇和乡村卫生服务部门, 可以说工作环境是比较艰苦的, 有的工作条件甚至比较恶劣。因此, 通过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教育,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 艰苦奋斗的精神, 鼓励学生到艰苦的乡镇和乡村的去工作, 扎根基层, 改善我们乡镇和乡村的医疗卫生服务。

摘要:医学人文精神对于当代医学院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 但目前对高职医学院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不足, 这与高职医学院对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视程度、教学水平以及学生自身的素质等都存在着关联性。高职医学院培养的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型人才, 因此, 如何正确地、全面地培养适合在乡镇和乡村工作, 为农民治病的, 具有医学人文精神的学生, 是我们高职医学院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关键词:医学院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卫平.医学教育中的人文回归——王卫平教授在复旦大学的讲演[J].文汇报, 2010 (12) .

[2]宫福清.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研究[D].辽宁:大连理工大学, 2012.

[3]冷和平.高职医学院校人文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 2010.

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 篇3

【关键词】学徒制 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1-0006-02

传统学徒制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前的培养技术工人的主要形式,80年代中期后,学校职业教育逐渐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在高技能人才的培養中如何借鉴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一、国外“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现状

1.英国的“现代学徒制”

为了达到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新型技术劳动者而不是纯技术劳动力的目的,1993年英国政府宣布了现代学徒制(MA)计划。现代学徒制旨在提高16~24岁的青年人在技术、管理和手工艺等方面的水平并帮助他们获取国家职业资格(NVQ3),国家职业资格(NVQ)与全日制职业性普通国家职业资格(GNVQs)以及全日制学术性高级水平资格(A level)可沟通并等值,使青年人可以在横向和纵向两方面更加自由地选择未来的发展道路。

在现代学徒制中,主要组织机构包括国家产业领导组织(ILB)、产业培训组织(ITOs)、教育与就业部(DFEE)、培训和企业委员会(TECs)等部门。职业技术院校通过与政府部门、行业和企业建立起新型的合作关系,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及培训项目来满足行业、企业的职业教育与培训需求。

2.德国的“双元制”

1948年由德国教育委员会正式确定职业教育模式“双元制”的称谓。1969年,德国《职业教育法》及其之后的一系列法律规定出台,使其逐步制度化、法制化。

在“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中,企业与学校的行为是基于政府的协调与立法的约束。如企业培训行为主要由联邦一级的法律进行约束,而职业学校行为则在各州颁布的《学校法》内进行调整。除了立法约束,德国政府还直接充当企业与职业学校联系的桥梁,以保证双方培养目标的一致。如德国职业学校不向社会直接招生,也不与企业直接联系,而是由企业招好培训生,提出申请,由州文教部统一调配去哪所职业学校;在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上,由文化部下属的教学研究机构根据企业提出的要求,向文化部提出建议,州文化部根据建议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再由学校根据专业教学计划执行教学。

3.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

1996年,澳大利亚政府将学徒制与受训生制合并,统一称为“新学徒制”。政府规定,新学徒将和雇主签订正式培训协议,学徒期满可以获得全国认可的、与学历文凭互通的资格证书。

新学徒制的培训项目和依据标准是澳大利亚全国统一的资格框架(Australian Qualification Framework)和在资格框架下的培训包(Training Package)。新学徒的全日制脱产培训主要由各地方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TAFE)承担。TAFE学院根据产业和企业的要求,开设灵活多样的课程,以满足社会的职业教育培训要求。课程强调市场导向,在课程开发中注重能力标准的统一性以及将行业标准转化为课程。政府专门研究并制定了国家能力标准,其内容主要由相关行业的能力标准委员会确定。

二、高职院校实施“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

现代学徒制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工学结合,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学生入学即与企业签订实习协议,校企双方共同担负人才培养任务;二是专业教学与现场实践紧密结合国家有关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标准进行,纳入国家职业培训体系。

1.职业教育的政策导向

2002年以来,国家关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出台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为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政策支持。2002年9月,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了建立并逐步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2005年10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了职业学院要转换办学机制,实行“工学结合”,强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思想。2010年6月,国务院《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加强职业培训,统筹职业教育发展,整合利用现有各类职业教育培训资源,依托大型骨干企业(集团)、重点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建设一批示范性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

2.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实践

近年来,许多职业院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具体形式上,各学校采用了比较灵活的方法,如学生可以在学校集中学习一段时间,然后到企业实习;还可以在学校和企业实行工学多次交替的学习方式,学生边学习边工作等等。不少学校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共同研究制订订单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有的学校实行了弹性学习制度,保证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时间;有的学校探索了工学结合条件下教学质量评价的标准和学生考核的办法等等。

三、“学徒制”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1.统一的职业能力标准的构建

在我国,国家和省市都缺乏系统的、行业认可的统一的职业能力标准,并且政府、企业与行业并未就岗位要求以及职业能力标准达成共识;同时,职业院校没有严格按照行业标准规范职业教育与培训项目,结果只能是各职业院校低水平、高成本的重复开发。在政府的支持与主导下,制定行业、企业认可的统一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培训标准规范不仅可以提高培训质量和规范性,还便于更有效地评估。

2.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目前,“双证书”制度已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学徒期满获得全国认可的、与学历文凭互通的资格证书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做好证书的有效衔接,获得企业、劳动力市场的认可,使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真正体现学徒(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

3.职业院校与大企业(集团)深度合作

现代学徒制的顺利推行离不开企业的积极参与,而企业自身的规模和实力则影响着学徒制实施的效果。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培训,企业无须广告、招聘,无需适应期,就能获得本企业所需的后备职业人才,大大节约了人力资源成本。同时,社会对企业职业教育的认可也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

在各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实施现代学徒制时,无一例外地都是在政府政策、法律的推动下开展的。当前我国的校企合作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尤其需要政府出面协调各方利益,保障校企合作的有效开展。

4.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的学徒课程开发

职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应以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的资格证书制度为依据,并将行业标准转换成课程。坚持由市场决定课程设置的改革思路,开设哪些课程等问题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及各行业协会等根据产业发展需求、企业团体提供的课程信息、就业市场信息、相关岗位的技能要求与能力标准来确定,并且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不断修订。按岗位需求,将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进行分解,按相应模块组织学徒课程开发。

参考文献

1 张为民.职业教育呼唤师徒制[J].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8(2):13~15

2 黄日强、黄宣文.瑞士学徒培训制度的新模式[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7):118~123

3 胡秀锦.“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11):97~103

4 刘俊、谢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与思考[J].当代职业教育,2010(9):35~37

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 篇4

摘要:

关键字 :农村写作教学;教学设备;教育资源;语文教师;

作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很大的比重。提高中学语文整体教学质量,必须从作文这块着手。关于农村中学作文写作教学的问题,已有很多前辈对其进行过研究,如今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农村中学生作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究其原因,并寻找相应的对策。希望能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尽绵薄之力。

一、农村中学生的作文写作教学现状

现今在农村,中学语文写作教学处于一种尴尬境地。语文教师极力想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但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在作文写作教学中显得无能无力。作文写作课上,某些教师在讲台上高谈阔论,学生在下面呈现出搔首挠腮的状。理论与实践脱节,致使学生写出的作文犹如海绵里面挤出的水,只为凑字数,应付老师,语言苍白无力;要么就是大段截取符合主题的他人之佳作,东拼西凑,最终落得个“四不像”,缺乏独立思考的精神和对事物独到的看法。读一些中学生的作文,写来写去一直围绕一个点“转磨盘”,根本找不到写的东西。学生学语文最害怕的就是写作文,一提到写作文就头疼。学生想提高作文写作水平,却又不知该从哪里入手。

因此,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出现普遍偏低的现象。然而,造成农村中学生作文写作水平普遍偏低的原因主要由以下几种:

二、导致农村中学生作文写作水平普遍低下的因素

(一)、农村学生作文写作水平难以提高因素——落后的教学设备

国家虽然关注到农村的发展,但由于长期的闭塞、落后,农村的经济、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都要滞后于城市。农村没有大型图书馆和丰富的网络资源供学生汲取知识来提高文化素养;也没有游乐场、少年宫等场所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农村物质条件匮乏,教育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导致农村中学的教学硬件设施不完备。新教学理念的实施需要相应配套的硬件设备,如图书馆,化学实验器材,多媒体设施,体育器材等等。没有完善的设备,学生找寻资料十分困难,教师也只能空谈理论,难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比如,学生想写一篇有关化学或物理实验的记叙文,但由于缺乏教学设备,实验只能由教师高谈理论或单独摆弄实验仪器,而学生只能结合教材做“观众”、“应声器”。“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未能亲自动手操作,感触不深,记叙的事物自然是干瘪无力的。长期如此,没有更多新鲜奇异的东西来刺激学生的眼球,渐渐地对学习产生倦怠敷衍心理,笔尖流出的文字自然苍白无力,作文就只是几百汉字的堆砌,缺乏思想的深度及深度。作文的写作需要丰富的信息来充实整体框架。教学设备落后导致学生,寻找、积累信息的途径闭塞,对于语文作文教学来说是一个严重的打击。

教学设备落后造成农村中学生作文写作水平整体偏低这一因素是比较客观的。作文教学 的主体之一的教师也是相当大的因素。

(二)、农村学生作文写作水平难以提高因素——教师

农村师资力量较城市而言要薄弱得多。教师整体素质低于城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落后的教学观念

农村教师中存在年龄较长的教师,他们辛苦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孩子走出大山,脱离农村。但由于他们年龄和如今的中学生相距甚远,他们很难将自己换位到中学生的年龄去揣摩学生的想法。新课程教学理念走进农村,却没能真正走进农村教师的心中。新课改理念重视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传统的教学的模式“教师教,学生学”侧重于教,重视教师的主体地位。教师稳居教学的主体地位,不能将课堂还原给学生。且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把考试放在第一位,忽略了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培养。

除了教师观念落后,由于农村条件不充分,教师自身水平偏低也影响了作文教学水平的提高。

(2)、教师自身水平偏低

1、方言教学现象。在偏远地区,甚至还有用地方方言教学的情况。语文教师用方言进行教学,那么,学生不知道该怎样用普通话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把思想纸质化,得出的大都是地方方言,或是口语化现象严重。比如,一次在改作文时,看到学生在作文中写到,“他们和你去乜,阿们我就懒得和你去了”。“阿们”是地方方言,就让我研究了好久才弄懂。

2、不懂多媒体的运用。很多农村教师不懂的多媒体的运用,而一些作文教学如果用多媒体的展示效果会更佳。比如教师要训练学生写观后感这种问题,组织学生看电影,教师不会摆弄“洋机器”,不知该如何连接计算机和投影仪,学校即使配备了多媒体设备,教师却不能将多媒体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之中。

3、教师知识面狭窄。一些农村教师本身阅读面狭窄,讲解知识点时,无法拓展开来。比如,讲解优秀古文《滕王阁序》,教师知识面狭窄,只简单的进行文字梳理,把教学重点定为让学生明白文面意思,会翻译,能理解文章即可。而对文中作者引用的典故只如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施展不开。那么,学生的知识面就仅限于对文章的理解,对文章的赏析及其写作技巧却不是很了解。学生难以在平时语文学习中就形成对作文写作的积累习惯。

教师自身水平影响着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但农村学生作为水平低主要还是受教师模式化的作文教学方法的影响。

(3)、模式化的教学方法

新课改实施了,但农村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法仍一层不变。

首先,教师重量不重质的教学方法。教师没有重视作文写作的教学,要写作文时,教师随便找一篇相关的体裁和题材给学生练习。轻视作文的批改。学生完成后教师就“埋头苦干”,批改作文,且批改作文非常随意,随便翻看一下,不去细查学生的优点与不足。学生拿到老师发下的作文,只有大而红“阅”字和日期。所以,当学生写到关于教师的文章时,大多是“夜深了,老师还在灯光下为我们辛苦的批改作业”。教师不注重作文教学的方式方法,学生即使写的再多,作文水平也难以提高,还加重了学生和自己的负担。其次,教师作文讲解存在问题。作文讲解之前,教师自己不先搜集资料,亲自动笔写文章,在讲解作文时,空谈理论,讲解起来很空洞,学生难以理解。教师一般采取范文欣赏的作文教学方法,讲的都是黄学生不知如何去写作文金模板作文,选取一些优秀的范文读给学生听。但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听了的感受就是文章写的很好,就是自己写不出来,这不仅打击了学生对作文写作的自信心,学生不知如何去写作文,就只有抄袭模板作文来应付老师。那么,学生写出来的文章都是千篇一律,毫无新意可言。再次,教师平时忽视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想象力和观察力是作文写作的基础和源泉。据心理学研究“一个缺乏想象的人,将不可避免地幽闭在他个人的狭窄的情感的紧促的圈子里。”并且,“想象力不是生来就有的先天素质,而是后天开拓的结果,它是完全能够培养的一种能力。”农村教师平时没有加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也很少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具体方法。

教师的作文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对学生作文写作影响极大,可直接影响学生的作文写作的兴趣及作文水平。当然,农村中学生作文写作时素材缺乏的原因不仅在于教师作文教学上的有待提高,学生也有其自身因素。

(三)、作文写作水平难以提高——学生的自我因素

(1)、贫乏的生活经历

范围狭小,体验感悟的东西就像太阳底下的海农村中学生整天就是“宿舍——教室——食堂”或“家——学校”直线式的生活,周而复始,毫无新鲜感可言。在假期,中学生回家偶尔做家务,却认为是帮父母的忙,不知从劳动中体验生活,体会父母的辛劳,只知一味抱怨;或有的就整天蜗居家里与电视剧为伴。当懒惰的习惯养成和发现新事物的能力下降,对自然、社会的敏锐的观察力就会降低,对生活及自身缺乏思考反省。如此下去,学生的生活绵里的水,逐渐枯竭,在作文中就没有可写的东西。

(2)、狭窄的阅读面和知识面

中学学习科目众多,中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而且必须把精力合理分散来学习各科。农村长期实行应试教育,只关注分数,不注重学生个性、素质的培养,“分数才是硬道理”。如此,学生的学习重心就偏向分

数提高得较快的数理化等科目。对于语文,学与不学,积累与否,分数也难以提上去。于是就出现索性破罐子破摔,放弃自我的现象,更不用说为了积累素材进行广泛阅读了。然而,作文写作需要的是大量而广泛的阅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毕竟作好文章是一个循序渐进,重在积累的过程。没有宽阔的知识面

(3)、被动的学习习惯和消极的学习态度

农村中学教师在教学中长期居于主体地位,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地位就形成被动的学习习惯。被动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课堂上,教师在讲台上辛苦板书,而学生在下面卖力地记笔记。

三、与问题相关的解决对策

图书馆,多媒体,小报刊

(二)、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1、促进农村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作文教学提出了更高更合理的要求:“善于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有意识地考察写作的目的和对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教师应起到一个引导作用,而不是占主体地位。教师要还课堂予学生,真正做到“授之于渔”。所以,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应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根据农村中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走出一条适提高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的的路子。

2、提高农村教师职业技能和素养

语文教师要上好第一堂作文写作课。学生刚步入中学,并没有深入了解作文的含义,只知道写作就是记叙发生的事,自己所看到,感受到的东西。中学语文教师必须上好第一节作文写作课。让学生明白写作应该做什么,作文有些什么作用,让学生了解作文的意义和重要性。这样学生才会重视写作。并且,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事迹写作的真实情况,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作文教学方法。

3、改进农村教师作文教学方法

(1)教师必须身先士卒,写下水作文。每一次作文写作,教师必须身先士卒,查找资料,写下水作文,“语文教师教学生写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题目的作文,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1]如果教师只教而不作,那么作文讲解时只会空谈理论,学生无法进行深刻的理解。要求学生作文练习,教师不能存随意心理,选题要具系统性、科学性,有价值。

(2)多样化的作文批改方法。中学生作文批改方法,应多样化,可教师批改,也可学生自改或师生共同批改。教师批改作文应注意多采用鼓励性语言,帮助学生树立写作的信心。详细指明学生的优缺点,让学生更深入了解自己的作文写作情况,只有了解了自己,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批改,教师教给学生批改作文的方法,指出批改作文应注意的事项。让学生自改或当堂相互批改作文有两个好处:学生掌握了批作文的方法比教师批改还要认真,学生不仅能学习其他同学写得好的方面,还能尽量避免同类的错误;同时,这样可减轻了教师的教师的负担,一举两得。采用多样化的作文批改方法,不落俗套,不单一,可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教师不能只在作文课堂上培养学生写作水平,语文教学是一个连贯的整体,不能将某一个环节分离出来。那么,语文教师就可以在平时教学中来引导学生写作。

(3)教师须不断完善教学环节。教师平时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着手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巧设悬疑,激发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课文的内容和特点,设置一系列悬念让学生放开想象力的翅膀去猜想,如在课文导入中,多用巧设悬疑的导入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充满好奇地走进课文,一步

步地去寻找答案,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语文充满好奇,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语文产生兴趣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作文写作。

创设情境,引发想象。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丰富多彩的图片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让学生“想入非非”。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教师有感情的朗读或播放的录音,让学生闭上眼睛,在大脑中勾勒出月色中荷塘及荷塘上的美景。也可用图文结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拓宽学生想象空间。教师要深入挖掘农村丰富的教学资源,将农村独具特色的资源,如迷人的自然风光、浓浓的乡土民情、独具魅力的风俗文化等都可纳入语文教学的课堂,让学生感受家乡、祖国山河与文化的美,形成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主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学生作文写作时就可以写农村过节时浓浓乡土情,也可以写村里一家有事百家忙的邻里情„„基于强烈的热爱家乡、祖国的情感,有情感积于心中,学生充满写作欲望,自然有感而发,那么抒发出的情感才来得真挚、感人。

言有尽而意无穷。当一堂课的教学接近尾声部分,如果教师就匆匆结束课文,那学生也势必跟随教师的步伐走出文章。但教师布置一些拓展学生思维的随笔练习,学生将更进一步深入解读课文。如教学沈从文的小说《边城》节选部分,可以让学生续写《边城》。“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让学生去猜想并续写,“这个人”会不会回来?回来以后故事又会有怎样的发展?长期如此训练,学生在大脑中存储大量的片段,到需要用时,就像播放幻灯片一般出现在大脑的“屏幕”上,然后截取有用的部分。写作的时候就不会无话可说了。

要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教师只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真正的主体是学生。针对以上提出的中学生作文写作水平偏低学生方面的原因,从学生角度出发,提出相应的对策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三)、扫除农村中学生作文写作障碍

1、积极参加活动,用心体验生活

农村学生在每天枯燥乏味的直线生活中,养成了“动眼不动心,动心不动笔”的习惯,作文时找不到可写的东西。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里,整个生活时时在那里向上发展,写作材料自会滔滔汩汩地无穷尽地流注出来,而且常是澄清的。” [5]农村中学生的生活犹如一汪封闭的潭,没有鲜活的水注入。在可以充实生活的寒暑假,农村中学生也没有也没有像城市孩子那样参加夏令营,辅导班,少年宫等。而是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或窝在家里看“泡沫剧”。写作素材就没有来源。农村是一片独具特色的生活天地,学生可自行春天到生机勃勃田野去踏青;夏天到小河里去游泳、嬉戏;秋天去稻田里体验收割的喜悦,体味父母的辛劳;冬天到雪地里打雪仗,这些都是农村特有的生活。从中,学生可以体验到生活的喜悦、心酸、劳苦、美好等等。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同时把自己的体验、感悟记录下来,写作时,文章自然有活水注入。

2、广泛阅读,扩宽知识面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组织诗歌朗诵会、学生作文展、教室小报刊读书报告会等。让教室每天都有新鲜事发生,有新消息传来。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新消息,时事热点,社会热点展开讨论,让学生知道发生了这么件事,还相互交换自己对这件事的方法。学生开始关注社会热点,自然会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同时阅读面不断扩宽,写作素材便也有了。这些活动可在课间进行,也可以在语文课上课前五分钟开展。如此便不会挤占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的时间。一举两得的事学生还是乐意做的。学生乐意去学,就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最好的老师,学生成绩自然提升得快。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才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自觉自愿去学习,就会主动阅读书籍,阅读山水,阅读生活,阅读社会来增加自己作文的底色。那么,学生作出的文章便呈现出应有的深度和广度。

3、变被动为主动,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文件 篇5

专业建设是高校教学的基本建设,为了加快专业建设步代,推进我校专业教学改革与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全面提高我校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形成办学特色与办学优势,以适应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1、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要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始终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建设的核心,以培养出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3、专业建设要全面促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整体改革。

4、专业建设采取整体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专业建设与高职特色相结合;专业建设与学校教学改革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学校重点支持与普遍加大投入相结合。通过重点建设,切实突出优势和特色专业。对个别专业重新进行调整,使其与学校的总体发展和布局相适应。

5、强化各系部在专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二、组织机构

1、专业建设是一项探索性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为加强领导,有效协调,学校成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统筹该项工作,各系部设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实施。

2、专业建设领导小组人员组成:学校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由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务处长和有关专家组成;系部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由系部主任任组长,主管教学副主任任副组长,其成员由教研室主任、专业骨干教师4-6人组成。

3、党校专业建设领导小组职责:

(1)对学校重点专业建设进行总体规划,明确专业建设目标和专业建设近、中、远期目标规划,并分解为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目标。制定或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根据社会需求进行专业建设调整,根据培养目标设置调整专业课程体系。

(2)努力创造条件,逐步抓落实,不断探索科学的、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模式。

(3)对专业建设文件(档案)材料进行建档管理。

(4)组织专家对系部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的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

4、系部专业建设领导小组职责:

(1)贯彻落实学校有关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具体工作。

(2)负责制定和实施专业建设的规划,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全面总结,并结合实际情况,修改完善建设方案。

(3)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开展教学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及时完善。

三、重点发展专业建设方案

1、重点发展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

(1)坚持优化专业结构和提高专业质量相结合的原则,加强专业建设。(2)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口,以专业课程群建设为核心,以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建设为保障,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3)重点发展专业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必须与党校整体专业建设与发展及学校的整体改革与发展相结合。

(4)重点发展专业建设坚持重点与普及相结合的原则,在学校专业整体现划、改造、发展的基础上有重点的建设。

2、重点发展专业建设目标:

(1)在我校高职现有重点专业建设的基础上,在2007年和2008年分别将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对外汉语专业列为我校重点发展专业。

(2)通过重点发展专业建设,进一步优化我校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建设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效益的竞争力。

3、重点发展专业建设标准 重点发展专业建设标准

重点发展专业是指学术水平高、师资力量强、教学质量高、教学基础条件好、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专业。它应符合下列标准要求:

(1)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建设单位师资队伍满足教学要求,综合素质水平较高,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较为合理;

(2)有较好的办学条件和先进的教学手段;(3)有较好的办学条件和先进的教学手段;(4)学术水平较高,学生创新能力强,教学质量高;(5)专业特色鲜明,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声誉好。

4、重点发展专业建设内容:

(1)能够提高专业水平的教改项目,包括专业核心课程建设、重点教材的建设和教学方法与培养模式的改革。

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能纳入学校重点课程建设计划,最终能够达到校级以上精品课程标准。

重点教材的建设:能纳入校重点教材建设计划,最终能够取得校级以上优秀教材奖。

教学方法与培养模式的改革:能够取得校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2)引进高水平原版教材和自编学生参考学习材料;

(3)开展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或实验基地;(5)承担结合专业建设的科学和教学研究,组织高水平学术讲座;(6)课堂教学设备购置;(7)其他项目。

5、重点发展专业建设的管理

(1)凡重点发展的专业,除正常的教学投入外,学校每年拨付一定经费,主要用于该专业建设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专业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改革等相关研究费用。

(2)重点发展专业在建设过程中,每年学校将组织专家进行检查,在检查中如发现该专业建设与改革进展缓慢,学校将予以警告,或取消重点专业建设资格。

(3)被已确定为重点专业的专业,学校将每年进行一次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项目将限期整改,整改仍不达标的中止项目建设。

四、示范性(品牌)专业建设方案

1、标范性(品牌)专业建设的原则:

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宗旨,以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为重点,强化品牌意识、特色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在不断加强专业结构调整和新办专业建设的基础上,遴选部分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社会声誉佳、发展潜力大、特色较为鲜明的优势专业重点加以培育和建设,逐步建成品牌和特色专业,以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推动我校各项教学基本建设。

2、标范性(品牌)专业建设的目标:

(1)在我校高职现有示范性(品牌)专业建设的基础上,在2007、2008、2009和2010年分别将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与维护)专业、市场开发与营销专业、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和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建设具有较高水平的较强示范性的专业。

(2)按照“思想先进、目标明确、改革领先、师资优化、设备精良、教学优秀”的要求,开展示范性(品牌)专业建设工作。进一步优化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提升学校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使示范性(品牌)专业在教学条件、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方面形成优势和特色,促进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带动我校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篇6

论文关键词:高职商务英语就业导向职业能力人才培养模式

论文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针对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从课程体系设置和职业素质培养等方面阐述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经验。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它决定高等学校所培养的人才的根本特征,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思想和理念。

一流教育最根本的标准是要培养出国家需要和受社会欢迎的人才。换言之,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标准是社会适应性的高低。教育部部长周济曾多次强调“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aoo4y号文)中指出:“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是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高职教育目标定位已形成共识。针对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从课程体系设置和职业素质培养等方面阐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经验。

1以就业为导向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我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外开放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好局面。对熟悉经贸知识、了解国际惯例的应用型外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据权威部门预测,我国人世后有7种人才走俏,其中商务英语类人才占第三位。目前,社会急需能胜任涉外商务第一线工作的大量人才。人事部门根据各类全国性专业协会有关资料的统计,预测本世纪初我国急需的人才中,国际商务人才位居前列,尤其是熟悉国际商务的外语人才。

地处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广东,对外经济往来非常频繁,其外贸进出口总值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还多。在广东的外贸部门、金融部门、以及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各类大中小型企业中,涉外商务活动极为活跃,导致对商务人才的极大需求,同时也对商务人才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在文化素质、职业道德、商务知识、国际服务意识、工作语言(特别是外语)的水平和沟通技巧以及使用现代化办公设备的知识能力方面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他们必须是具有国际竞争意识、既通晓外语又具有较强的商务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因此,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高职商务英语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熟练掌握系统的商务知识,熟悉文秘工作,并能熟练运用现代办公设备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复合应用型高级人才。”

2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构建商务英语课程体系

2.1课程设置模块化

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以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为依据,以社会未来需求为导向,以培养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商务业务能力和办公设备操作能力为核心,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培养复合应用性商务英语人才。

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方法,采用国际上通行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模块化体系,首先学习通用英语模块,后经专门用途英语过渡到商务课程模块和办公技能模块,以体现语言与专业学习的规律。本专业全部课程由五个模块构成:

1)语言类课程模块。这是本专业英语语言能力培养的中心模块,通过英语听说、综合英语、写作及翻译等课程的学习及语言强化训练,使学生全面掌握英语听、说、读、写、译各个方面的综合运用能力。

2)商务类课程模块。本类课程强调通过一系列涉外商务、贸易、金融、营销、管理、商法等课程的学习及校外实习,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商务业务的实际操作能力。

3)办公技能类课程模块。本模块是学生赖以实现其语言能力和商务能力及日后从事商务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能力基础,培养学生熟练操作电脑,运用电脑从事涉外商务活动及使用其他现代化办公设备的能力。

4)公共类课程模块。本类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强健的体魄,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5)专业素质拓展类课程模块。本模块课程主要是选修类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相关课程,拓展专业素质、提高综合能力,增强学生未来就业的适应性。

以上五个课程模块,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既有系统性,又有灵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国际意识、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有利于形成科学、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职业能力结构。

2.2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设计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为了突出培养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的适应性,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本专业根据课程模块,设计相应的实践课程,使学生的三大职业核心能力得到加强。

1)针对语言类课程模块,设置了以强化语言能力为目的的实训课,如:英语语音强化训练、英语口语强化训练、英语综合能力强化训练。

2)针对商务类课程模块,设置了基于网络软件的单证缮制、商务见习、商务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

3)针对办公技能类课程模块设置了办公软件操作及考证培训、中英文打字等实训课程。

2.3产学合作,实现学校一就业岗位的“零过渡”

周济部长在2002年湖南永州召开的会议上指出:“产学研结合是高职高专发展的必由之路和重要的指导性方向。”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学科型高等教育的区别在于它的培养目标是职业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技能培养是它最核心的内容,脱离了这个核心内容,就不能称其为职业技术教育。为了突出培养学生适应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和学生作为职业人所具有的职业素质,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要进行实践性教学环节,并且不能只在模拟状态下完成。实际工作岗位的.真实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经历和体验,即真正“职业人”顶岗锻炼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而这些只有产学研结合才能实现。 为此,根据商务英语专业的特点,本专业建立了运行良好、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和实训场所、提供真实的就业演练舞台,以满足高职教育教学的需要,实现学校一就业的“零过渡期”。

2.4突出以就业为导向,把职业资格证书纳入教学计划

为适应社会对就业人员职业资格的需求,商务英语专业把职业资格考证纳人教学计划之中,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强化学生技能训练,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

3构建“三个课堂”的育人体系,打造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是学生未来从事职业活动的基础,它是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由于现代社会的岗位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因此它对从业者的职业素质要求是多方面的。胜任本职工作,不仅要有好的专业技术技能方面的素质,还要有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社会交往和适应素质、学习和创新方面的素质。

3.1第一课堂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要素出发,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在教学内容上,商务英语专业根据社会市场调研、企事业专家的建议、毕业生反馈、对外交往等及时了解和洞悉社会一线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需求,充分利用互联网、报刊杂志、教学软件等,丰富教学内容并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以保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满足社会发展与学生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在教学方法上,始终贯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主体思想,培养学生学习、调研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研究习惯,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针对不同课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在语言类课程教学中,采用小组讨论、个人演讲、课堂辩论和项目研究等形式开展教学,加强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培养;在商务类专业课程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分别由教师和学生讨论、分析、总结案例,同时要求学生通过校内及网上图书馆以及相关项目的企业与社会调查进行口头汇报,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商务问题的能力和研究能力;在实训课上,采用“任务型”教学法,由教师提出教学任务、教学要求、考核方式和考核标准,在教师的指导下,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办公技能的培养,训练学生熟练操作电脑、网络和现代办公设备,以英语为工具开展商务运作和文秘业务的能力。

3.2第二课堂活动锻造学生良好的就业能力

1)举办各类学术讲座和专业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本专业定期邀请有丰富企业工作经验及教学经验的专业人员来到校内,就相关专题进行讲座,向学生介绍专业知识,使学生了解本专业最新动态、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和要求,树立学生职业意识、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和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对未来的就业岗位有较全面及正确的认识。

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

本专业重视在学生中开展高品味、高水准的第二课堂活动,坚持用高雅的文化艺术浸润校园,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通过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如科技文化节、挑战杯、开口讲英语等及系内组织的英语广场、英语配音大赛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增强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同时,这些活动与教学工作联系紧密,有效地把语言技能、英语知识和相关知识三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教学工作有较好的反拨作用。

3)抓好学生的就业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

①通过新生人学教育和专业教育为契机,灌输职业使命感。

②专业教师参与就业指导工作。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专业知识,为学生分析就业形势、就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为学生未来更好的就业打下基础。

③开设就业指导课,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需要,将课程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大一开设社会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职业生涯规划等专题;大二开设社会调查、择业观和择业心理等专题;大三开设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政策分析、求职技巧等课程,增强了指导的实效性。

④为了使毕业生能顺利踏进职场,实现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零过渡,开办相关讲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3.3第三课堂的校外实习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 篇7

近年来, 随着教育的发展, 各国的职业教育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国外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 主要有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CBE模式, 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模式和以日本为代表的“产学合作”模式等。有关专家曾对国外的专业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做了研究, 研究发现:国外的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 其以职业能力、技能, 特别是职业岗位要求的具体岗位需求的特定技能为依据组织教学, 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而我国的职业教育大多仍然停留在教师的课堂讲授和学生在实训室的实践上, 虽然大多职业院校提出了工学交替、产学合作、订单培养。但是, 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上仍然存在重普教、轻职教, 重理论、轻实践, 职业教育中专业的设置仍然跟普通的专科教育本质上没有区别, 甚至跟普通本科教育上都没有本质的区别, 仍然延续了普通本科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 只是在教学时间上比普通本科缩短了一年, 并把本科的公共课缩减了而已;同时, 我国的职业教育还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较差、实践实训力度不够等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1 创新教育教学理念,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行业发展, 系于人才, 教高[2004]1号文件《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 高职院校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 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 实践能力强和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经调查发现, 我国可真正用于企业一线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需要的专业型、技能型人才短缺非常严重, 而出现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在于目前的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一线生产和建设、管理和服务的需要。因此, 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课程的开发、提升国际交流及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等策略, 来培养专业型、技能型人才, 以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2 创新教育教学理念,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措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的教学建设与改革, 必须以改革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为先导。我国的职业教育要想更好地发展, 专业型、技能型人才要想更好地适应企业一线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需要, 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转变观念, 转变传统的职业教育观念。其次是进行创新,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校要实施杰出技能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 探索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等教学模式;鼓励因校制宜, 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管理, 探索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课程等自主学习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因此, 高校尤其是职业院校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首先, 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方式。对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想真正意义上地提高, 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和创新:一是必须改变过去教师传统的“满堂灌”、学生被动的“满堂听”, 要由教师这一课堂的“主体”转变成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教师逐渐要实现“教师只讲10分钟, 由学生来做40分钟”的课堂教学方式。二是进行教育教学理念上的转变, 转变过去的以“学生”为中心为以“问题”为中心。有关专家曾经指出, 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是实现不了的, 我们应该学习国外所倡导的以“问题”为中心, 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 学生树立一种目标:一节课、两节课、一天、一周、一个月、一年甚至是三年一共可以解决多少个问题, 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意味着学生在不断地成长。三是考核方式也要根据科目的需要改变传统的试卷考核方式, 可采用竞赛、论文、项目等多种考核方式。其次, 要进行准确定位。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 有的传承的是技校的办学和管理方式, 也有的模仿的是本科院校的教育模式, 只是把在校时间缩短了而已, 由本科的四年缩短成专科的三年而已。这两种教育方式的采用, 都非常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 不利于专业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因此, 要想真正培养出能很好适应企业一线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需要的人才, 必须打破传统观念, 进行准确的定位。把职业院校定位成培养企业一线生产、建设和服务需要的真正的可用之才。

3 建立和完善中职与高职教育有机融合的体制机制

逐步建立和完善中职与高职教育有机融合的体制机制, 并在教育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深层次探究, 使我省的中高职专业布局和设置更加趋于科学合理, 培养出更多适应“地理位置特殊、民族成分多元、生存环境恶劣”, “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 更好地为青海省经济建设的“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服务。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 以校校合作为契机, 结合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行业、企业标准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逐步建立“一体化分阶段培养”的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 明确中职和高职各自承担的教学任务, 科学统筹、合理安排课程和教学内容, 明确各阶段的培养目标、评价方法和标准, 减少重复, 加强衔接。通过课程、教材、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的创新, 推进高职和中职教育教学的整体设计, 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转变,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4 专业设置有效衔接

中职与高职的专业设置本着“市场有需求, 办学有条件, 质量有保证, 就业有出路”的原则, 满足区域经济建设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首先要科学合理地做好两方面的调整:一是专业布局结构的调整, 二是专业层次结构的调整。避免重复设置,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 做到统筹协调发展。这是职业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贯彻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关键性的调整与衔接。

5 探索中高职衔接模式

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发展不是中职与高职两个系统的简单链接, 而是两个系统在多种特征上兼容性的繁杂适配。经过不断的摸索与实践, 我院校的中高职教育的衔接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 “3+2”模式。学生在接受3年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再接受2年的高职教育, 毕业后获取相应的高职文凭。

(2) 对口升学模式。中职毕业生完成三年中职学习, 通过对口升学考试进入我院接受三年的高职教育模式。

(3) 直通制模式。学院直接招收初中毕业生入学, 前三年按中专教学计划实施教育, 然后按三年的学业成绩和综合表现择优选拔部分学生升入专科, 再经过两年的学习, 完成高职专科学业, 颁发专科毕业证书。

6 课程体系衔接

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关键问题是课程的衔接。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有一个由浅入深、从低到高的教学顺序, 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两种阶段的课程标准不同, 但相互之间应该衔接。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课程要充分考虑基础性、应用性和拓展性, 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性。中职教育要在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中, 适度加强文化基础课, 特别是在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文化课程上达到相当于普通高中的水平。由原来的文化课、专业课与实践的课时比例1.5∶3.5∶5, 调整到3∶4∶3;高职教育课程课时比例1.5∶3.5∶5。这样既能使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能使其中的优秀学生适应继续深造的要求。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 系统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由浅入深:中职课程重基础, 强应用, 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高职课程重实践, 强创新, 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 又要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 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

7 教学模式的衔接

教学模式是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落实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 但由于二者在培养目标上对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的要求在程度上有着不同的差异, 决定了二者在教学模式上的衔接, 即:一是实践性教学体现完整的生产、服务过程所必需的各个环节;二是要有生产服务现场的真实性;三是从原来的实训场所上升为生产性实训基地;四是在实施产教结合方法基础上, 提升至产学研结合的层次上;五是体现任务目标, 项目载体, 学生主体教学模式。

8 结论

通过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机衔接, “逐步形成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共同发展、协调发展、相互衔接、比例合理、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体系, 使其更加符合用人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制度。

摘要:随着用人企业不断强化自身的管理制度, 职业教育在制度设计时千万不能仅仅只做“学历嫁接”, 要让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这两种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不同阶段和层次的教育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实现有效衔接, 要体现出终身教育的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职教体系, 既要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需求, 同时要符合现代企业制度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关键词: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影响

参考文献

[1]谭家德.高职生创业能力模型研究——基于内容分析技术[J].中国商贸, 2013 (11) .

[2]李颖, 戴良铁, 周彦增, 李芸.无边界职业生涯管理、发展与对策——基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视角[J].中国商贸, 2013 (9) .

高职英语语法教学的探新尝试 篇8

关键词:语言教学 英语语法 教学方法

随着20世纪70年代交际法的兴起,随着交际教学思想的传播,一直在语言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语法在教学中被严重削弱。在我国,甚至有人把学生口头交际能力较差的原因归结于语法学得太多,因而也出现了“淡化语法”的现象。语音、词汇、语法都是一门语言的基本要素。在英语教学中,语言的三要素都是学生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其中语法是研究词形变化和句子结构的规则体系,它是为培养语言技能,形成语言交际能力服务的。语法知识对高效率的交际起着制约作用,语法是交际能力的一部分,语法教学要重视,决不能淡化和排斥。

事实上,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既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常规的教学任务,又要努力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和英语等级考试的通过率并非易事。这对于英语基础薄弱也已经习惯了汉语语言,且又具备了逻辑思维能力的高职生来说,彻底放弃语法规则的学习也并非明智之举。问题的关键是我国的语法教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一直处于教学方法陈旧、形式落后的状态。因此,怎样使枯燥的语法规则具体化、生动化,并力求使学生在运用语言的实践中比较轻松地逐步熟悉和掌握语法就成了英语教师在当今的教学中不断研究和探索的课题。下面是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并参考一些专家的理论实践得到的体会。

教师在讲解语法内容时,一般都是按照教材顺序,先讲清规则和注意事项,然后举例,再就是让学生根据例句大量地模仿和练习。表面上学生一听就会,一做也对,但一到综合运用时,却经常由于句型复杂而混淆,导致失分较多。究其原因,除了概念模糊、粗心大意外,与教师的教学方法也不无关系。一堂课虽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和组织恰当的教学内容,但没有适当的教学方法,也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是适当的教学方法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并参考一些专家的理论实践,总结了三种有效的方法。

一、探究性教学法

探究性教学法,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中心,研究为手段,实践为途径,过程体验为重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目的的一种学习方式。实施中有三个相互交叉推进的阶段——进入问题情景、实践体验、表达和交流与外语教学“3P模式(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在Presentation这一阶段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即发现、探究问题);在Practice这一阶段中,让学生前后联系,探求相应的记忆策略,加上教师的适当指导,然后操练(即探究、实践问题);在Production这一阶段中,让学生展开联想,实际运用。比如在学习比较级、最高级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实物比较(如三个球、三个高矮不一的学生、三本大小不一的书)和学生问答,引出所讲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给他们相应的例句,让学生从中找出不同之处,尝试总结其中的规则,同时加以适时提醒并总结。然后让学生进行反复操练,如根据其用法,创编对话或说一段话进行free talk。这样学生既掌握了语法知识,了解了英语的语言结构,又学会了灵活运用语言,达到了语言交际的目的。

二、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即教师应利用真实的环境或设置模拟情景进行语法教学。其中包括利用实物、真实的语境、状态语言、非语言手段及多媒体手段,使语法教学更加形象化、直观化、真实化和趣味化。可利用图片实现语法情景化。比如教师讲“be going to do…when”这个句型时,教师可以用flash制作两幅有联系的图片。如一幅是女孩开门出去,另一幅为电话铃响的情景。教师先做提示,让学生理解图意,然后说:“The girl was about to go out when the telephone rang.”学生理解后,教师呈现出句型,然后再出示几组意义有联系的图画,练习后让学生以小组方式用所学句型造句。通过这几种情景活动,可把抽象的语法知识具体化,降低了难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以致用。

三、活动教学法

活动教学法,即学生在活动中运用语言,调动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这也可以说是充分发扬高职学生性格比较外向的优势。学生思维活跃,记忆就会更深刻。教师应把语法规则活化为活动,把教学活动活化为交际活动。设计巧妙、难度适宜的游戏活动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练习“if”引导的虚拟语气时,教师可设计“接龙游戏”,即一个学生说完一个由“if”引导的虚拟语气的主从复合句后,下一个学生造句时须将前一个学生所说的主句内容作为自己从句的内容。比如:S1:If you came here,you would know the truth .S2:If you knew the truth ,you would change your mind.S3:If you changed your mind,you would fly there with them。S4:If you fly there with them ,you would have an usual experience.这种开放式的练习,既练习了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所学语法现象的理解, 同时学生造句不乏幽默与乐趣,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

总之,现代教学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讲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形式,语法教学也应该顺应教学改革的潮流,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规律,在运用中掌握语言。在教学语法时教师要切记把握好尺度,不能过分强调,如果把语法单纯当作知识来教,有可能会使学生学成哑巴英语或是文盲英语,且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失去了学习兴趣。如果不教学语法,学生仅靠模仿很难学好英语,难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些方法既避免了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在教学中满堂灌输语法知识的倾向,又在一定程度上使枯燥的语法规则具体化、生动化,使学生能够在运用语言的实践中比较轻松地逐步熟悉和掌握语法。同时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他们学会如何学习。

参考文献:

[1]Yalden,Janice.The Communicative Syllabus: Evolution,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M].Oxford:Pergamum,1983.

[2]安美华.大学英语语法教学问题种种[J].外语界,2000,(3).

[3]陈慧媛,吴东旭.任务难度与条件对EFL写作的影响[J].现代外语,1998,(2).

[4]刘树珍.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方法初探[J].东营教育研究,2005,(5).

[5]杭宝桐.中学英语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上一篇:寂静的春天读后感500字下一篇:中学创城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