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市旅游昌产业发展

2024-09-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随州市旅游昌产业发展(精选7篇)

随州市旅游昌产业发展 篇1

根据市委“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安排,10月14日上午,工商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永凯带领全体班子成员、系统副科级以上干部共27名党员干部赴长葛市坡胡镇水磨河村,参观新时期农村支部书记的典型--燕振昌同志事迹展览馆,学习燕振昌同志先进事迹。

大家首先来到燕振昌事迹展馆,一边听取展馆讲解员的讲解一边观看展馆里的图片、实物。参观学习的党员干部认真聆听了燕振昌同志的感人事迹,瞻仰了他生前工作和生活的遗物及图片。94本工作日记,一张张照片,记录着他每一天的工作安排,记录着一个贫瘠村庄的凤凰涅??,见证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呕心沥血。参观人员被燕振昌同志扎根基层,一心一意谋民利的公仆情怀所深深感动,被他“心中有党、心中有责、心中有民、心中有戒”的高尚品质所感染。

随后,大家在报告厅收看了燕振昌同志先进事迹纪录短片。纪录片真实展现了燕振昌同志44年如一日,一心向党一心为民的情怀,他为自己总结的“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永远尊重群众利益,民生改善多办实事,工作顺手村民满意”四句话也深深印进了参观人员的脑海中。

随州市旅游昌产业发展 篇2

红色旅游, 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 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 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介于达州的红色旅游区绝大部分是革命老区, 属于经济不发达地区, 但革命老区同时又具有其深刻的革命内涵的特点, 将红色旅游作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领头羊显得尤为重要,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充分利用革命老区的旅游文化资源, 打造自己的旅游品牌, 扩大知名度, 提升综合实力, 从而以品牌的力量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在借鉴了前人的研究和学习之上, 采用阻滞模型研究以神剑园———张爱萍故居为例 (张爱萍1910年1月9日至2003年7月5日, 四川达县人。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 原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 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央军委原副秘书长, 原副总参谋长兼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 。通过对历年达州市红色旅游人数, 即旅游消费等相关数据的收集, 将这些数据整合, 作为对地方经济起阻滞作用的因素。

阻滞增长模型的原理:阻滞增长模型是考虑到阻滞因素对经济增长的阻滞作用, 对指数增长模型的基本假设进行修改后得到的。阻滞作用体现在对经济增长率r的影响上, 使得r随着经济收入x的增加而下降。

二、问题分析及模型的建立、求解

(一) 拟合最小二乘法。

对于旅游业来说, 旅游人数是衡量一个景区发展的重要指标, 而旅游人数的变化, 主要受交通、旅游资源、环境、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根据达州的旅游现况, 采用拟合最小二乘法对达州红色旅游的游客数量进行预测, 在减少经济和环境损失的同时, 实现达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曲线拟合问题的提法是, 已知一组 (二维) 数据, 即平面上的n个点 (x, y) , i=1, 2, ……, n, x互不相同, 寻求一个函数 (曲线) y=f (x) , 使f (x) 在某种准则下与所有数据点最为接近, 即曲线拟合得很好。

线性最小二乘法是解决曲线拟合最常用的方法, 基本思路是, 令:

其中, r (x) 是事先选定的一组线性无关的函数, a是待定系数 (k=1, 2, 3, …, m, m<n) 。拟合准则是使y, i=1, 2, 3, …, n, 与f (x) 的距离和的平方和最小, 称为最小二乘准则。

系数a的确定:

为求a, …, a使J达到最小, 只需利用极值的必要条件=0 (k=1, 2, 3, …, m) , 得到关于a, …, a的线性方程组:

即:

方程组 (3) 可表示为:

当{r1 (x) , …, rm (x) }线性无关时, R列满秩, RTR可逆, 于是方程组 (4) 有唯一解:A= (RTR) -1RTY。

达州市近几年红色旅游人数如表1所示, 为了更明确地反映出旅游人数的动态变化, 将其转化为图1形式。 (表1、图1)

用MATLAB软件对达州市红色旅游人数进行曲线拟合, 如图2所示。 (图2)

可以看出, 红色旅游人数呈指数增长趋势, 为了在旅游人数达到最大饱和容量之前, 加快红色旅游经济发展, 并达到利益最大化。

(二) 指数增长模型。

模型中, 单位时间的经济总增长与当时的经济呈正比, 比例常数为r;假设t时刻的人口为x (t) , 因为经济增长量一般是很大的, 所以将x (t) 近似地视为连续、可微的函数, 初始时刻 (t=0) 的经济量为x0。

表明经济将按指数增长规律无限增长 (r>0) 。

对 (6) 稍加分析可以看出, 平均每ln2/r年经济收入将增加1倍, 由 (6) 给出的模型, 与20世纪以前达州市经济收入统计数据可以很好的吻合。对于人口经济增长率长期稳定不变的国家和地区用这个模型进行预报, 结果令人满意。但是, 当人们用20世纪以后许多国家的经济增长统计资料显示与指数增长模型比较时, 却发现差异很大。在这个模型当中, 其中t以一年为单位, x0=8.7241×106为2007年的实际经济总量, r=0.1512是由2007年和2008年的实际经济增长按 (6) 确定的。 (表2)

从表2中数据可以看出, 用这个指数增长模型预报的结果远远超过了实际经济的增长。通过图3可以直观地看出, 在2011年, 达州市红色旅游年收入发生了跳跃性的变化, 产生了较大误差, 如图3所示。 (图3)

引起误差的主要原因是在过后的几年时间里, 经济增长率会小于0.0664, 因为达州市的经济收入量不会无限制的增长, 达到某一时刻时会达到一种饱和状态。说明本模型关于经济增长率是常数的假设与实际不符。 (图4)

产生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随着经济的增长, 红色旅游资源、环境容纳量等因素对经济继续增长的阻滞作用越来越明显。当经济较少时, 因为环境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小, 因此我们可以近似的认为经济增长率是常数, 这就是该模型之所以在一开始符合预测的原因, 但是到了后期, 达州红色旅游的经济总数较大, 环境等各方面因素造成经济增长率逐渐减小, 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此模型中考虑环境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

在对达州旅游经济有了一定预测的基础上, 需要知道达州红色旅游经济在旅游经济中所占比重, 本文采用阻滞模型进行研究。

(三) 阻滞模型。

假设经济增长率r (t) 是t时刻经济x (t) 的函数, 按照分析, r (x) 应是x的减函数。一个简单的假设是假设r (x) 为x的线性函数r (x) =r-sx (s>0) 。考虑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所能容纳的最大经济数量xm (称最大经济容量) 。当x=xm时增长率为零 (经济饱和) , 即r (xm) =0, 在线性化假设前提下, 可以得到:

其中r, xm通常根据经济统计数据或经验确定。在 (1) 式的假设下, 指数模型可以修改为:

上述方程称为阻滞增长模型 (Logistic模型)

注:在Logistic模型中, 并不一定只能把r看成是x的线性减函数, 仅需要存在xm使

通过阻滞模型的建立, 结合红色旅游的相关因素y=f (x) , 对达州市红色旅游进行如下分析:

(一) 为了不受达州当地经济条件的影响, 应当加快红色旅游基础的建设, 摆脱因基础设施不健全而严重限制了达州市红色旅游经济的发展。同时, 还应加大对红色旅游重点保护景区以及周围环境的保护措施。

(二) 在保证旅游人数不出现大幅度变化的同时, 加强红色旅游周围餐饮业、旅店、纪念品等经济体系的发展, 并全面组合红色旅游线路, 将红色旅游景点高效联系在一起。还可以提供一日游、两日游等线路作为参考。

(三) 要想将达州市红色旅游推销出去, 必须将其与达州旅游营销结合为一体, 通过广告、电视、旅游专栏、知名旅行社团等多种途径形成达州市红色旅游宣传综合效应。

摘要:本文通过对达州市红色旅游的人口和经济消费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 分析红色旅游资源、环境、交通、服务质量等因素对达州市旅游产业的影响, 并以“神剑园”张爱萍故居为例, 建立关于红色旅游需求的阻滞增长模型, 通过数据统计发现达州市红色旅游人口数目在呈现一种指数增长的趋势, 而红色旅游经济增长与人口数目和平均经济消费成正相关。

关键词:红色旅游,神剑园,拟合最小二乘法,阻滞模型

参考文献

[1]黄细嘉, 龚志强, 宋丽娟.红色旅游与老区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0.

[2]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 1988.33.

[3]达州市统计局.http://www.dazhou.gov.cn/STJJ/.

池州市旅游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篇3

旅游业是产业关联度高,就业安置空间大,资源消耗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旅游消费比重的不断提高,旅游业正在成为池州经济新的增长点。

一、池州市旅游经济发展潜力

(一)区位优势 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北临长江,南接黄山,西望庐山,东与芜湖相接,是长江经济带上重要的滨江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面积8271平方公里,人口159万,辖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九华山风景区。长江流经池州160公里,通江达海,承东接西,池州港是长江干线重点港口,是800里皖江外籍游轮、国内大型游轮进入“两山一湖”地区的定点停靠码头;

318、206国道纵贯市内,沿江、安景高速公路,铜九铁路已全线通车;宁宜高速铁路、九华山旅游国际机场已动工建设,不久将通车、通航。

(二)资源优势 池州是泛“长三角”地区的“后花园”,环境优美,生态优良。境内气候温暖湿润,江河水系发达,森林覆盖率达57%,是中国第一个生态经济示范区,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是全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是安徽省旅游资源最集中、品质最高的“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游客进入“两山一湖”区域的重要出入口。池州境内以九华山为中心,分布着大小旅游区300多个,其中有4处国家级旅游品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区、国际性佛教道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九华山;被誉为华东“动植物基因库”的国家级野生动植物保护区—牯牛降;被誉为“中国鹤湖”的国家级湿地珍禽自然保护区—升金湖;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九子岩。还有首批4个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以及平天湖国家级水上运动训练基地和杏花村等人文景观,是理想的休闲胜地。

(三)人文优势 池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先秦时代,池州的高山深谷,由习惯于“山处水行”的越国人盘踞,像一个钝头巨楔一样,插在吴、楚之间,直到三国时期,池州山区仍是战国时代被楚国打散后的越国人的君、王部落的聚居繁衍之地,因此地表地下具有丰富的越文化遗存。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五游秋浦,三上九华,写下秋浦歌十九首和“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等绝世佳作。杜牧曾任池州知府,并写下著名的《清明》诗。历代名人陶渊明、苏轼、岳飞、陆游等都曾驻足池州,并留下宝贵的文化珍品。源远流长的佛文化、诗文化、戏文化、茶文化,古老的贵池傩戏、目连戏和青阳腔,具有池州地域特色和深厚底蕴的“九华文化”,享誉海内外。

二、池州市旅游发展现状

自“十五”开始,池州市便确定旅游兴市的战略目标,“十一五”便确定了“大九华、大旅游、大产业”的战略构想,明确提出了“把九华山建设成为国际性佛教道场、世界级旅游胜地,把池州打造成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目标,结合安徽省“两山一湖”发展战略,大力提升九华山品牌效应,以发展九华山旅游文化为主,发展秋浦仙境、牯牛降生态、尧舜胜境等四大旅游板块。

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300.8亿元,是“十五”末的2.6倍,“十一五”年均增长15.3%,高于全省2.1个百分点;财政收入43.4亿元,是“十五”末的3.7倍,“十一五”年均增长30%,高于全省4.2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97元,是“十五”末的2.0倍,“十一五”年均增长15.2%,高于全省1.9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5827元,是“十五”末的2.0倍,高于全省542元。累计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3.1%、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29.9%。池州市旅行社发展到73家,四星级旅游饭店发展到5家,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7处。旅游总收入138亿元,旅游接待人次1545万人次。

一是加大旅游板块开发

积极以开发三大旅游经济带为核心,突出四大旅游板块建设,以九华山为龙头,整合九子岩—将军湖旅游景区、青阳南部自然与文化生态旅游景区,打通景区间旅游通道,形成集宗教旅游、自然生态观光、旅游中转和接待、旅游商品集散等为一体的大九华胜境旅游板块;以秋浦河、清溪河、大王洞、万罗山、霄坑等自然山水风光为基础,深入挖掘傩文化、诗文化、杏花村文化等旅游内涵,形成千载诗人地的诗文化旅游中心、度假休闲基地、民俗旅游基地的秋浦仙境旅游板块;神奇的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台溶洞群、仙寓山、富硒村等为基础,突出生态休闲旅游、乡村旅游特色,形成集生态观光、回归自然、科学探险、休闲度假、乡村体验为一体的牯牛降自然生态旅游板块;依托历山尧舜文化、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流古文化区、香口温泉、南溪古寨、龙泉万亩生态茶园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东至玩具城及海螺集团等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点等,成为圣贤朝拜、升金湖观鸟与科考、古文化体验、温泉度假、边贸购物以及工农业旅游基地的尧舜胜境旅游板块。

二是加大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开发建设九华山旅游机场,积极与合肥、黄山对接,开辟旅游班线,扩大客源输入,建设完成铜九铁路及沿江城际客运铁路,完成“合铜黄”、“沿江”、“安景”三条高速公路建设,建设好冬至—九江高速公路,建设池州旅游专用港,将池州作为皖江定点旅船停靠点。完善旅游景区配套设施建设,特别是A级以上景区的公路沿线旅游标识牌、旅游厕所、生态停车场的建设。

三是加强旅游市场管理。旅游部门依法行政,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旅游行业标准,实施一年一度的旅行社、星级宾馆、A级景区的年检、复核工作;加大检查力度,重点整治涉及超范围经营、安全隐患、无证上岗、星级宾馆服务不达标等问题;全面推行旅游合同标准化工作,强化旅游责任保险和意外保险,实行统一投保;认真落实旅游安全工作责任制,加强对饮食、宾馆、运输等企业的安全监督管理;大力整顿规范旅游市场,严格查处零负团费、欺客宰客等现象,旅游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四是加强区域协作,整合资源

以“区域联动、行业联合、企业联系”为中心,抓住省委、省政府推进以黄山为龙头,“两山一湖”地区为重点,皖南六市为基础,自然文化遗产为品牌,打造大皖南国际旅游区的发展战略,加强与黄山和省内其他城市的联系和合作;借助长三角旅游合作组织等区域旅游合作平台,加强与周边省份城市的联系和合作,互送客源、对等宣传,增加池州旅游景区(点)在全省、沿江和华东旅游线路中的比重,扩大池州旅游在区域内的影响力。

三、存在的问题

1、景区效益形成慢

各景区效益形成速度缓慢,投资回收率低。以齐山—平天湖生态旅游景区为例,其总投资达10亿元。但未能有效提供消费型游客,从而带动周边旅游经济发展。

2、旅游商品品牌度不够

“十一五”池州市便确定了旅游商品开发工程,明确了十七类旅游商品开发,但目前尚未有一项商品知名度超出省外。

3、旅游竞争压力大

池州特殊的地理区位,南有黄山,北有合肥,开发国际市场面临强劲竞争,同时随着各地对旅游发展的重视,各省市均出台了相对应的旅游主题,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池州市的客源。

4、文化旅游融合不够。

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文化、旅游部门沟通配合不够,存在“各唱各的戏,各打各的牌”的现象。旅游资源文化价值、商业价值挖掘不够,许多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项目,没有转化成产品进入旅游市场,池州深厚的文化内涵没有挖掘出来,文化资源价值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

四、对策和建议

为推动池州市旅游业快速发展,全面实施“大九华、大旅游、大产业”发展战略,把旅游业培育成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和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行业,为发展通道经济打好基础,正确处理好突出重点与兼顾整体的关系;合理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旅游开发与文化品位的关系;近期开发和长远规划的关系。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认识,提升现代旅游发展理念。市委、市政府全面实施“大九华、大旅游、大产业”发展战略,打造“生态池州、佛国九华”旅游主体形象,确立两大发展目标,即“把九华山建设成世界级旅游胜地、国际性佛教道场,把池州打造成为皖江首选、全国著名、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城市”,为发展旅游业指明了方向。因此,要充分认识发展旅游业对于扩大经济总量,优化经济结构,建设生态城市,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大战略意义。结合开展“旅游发展年”活动,建议举办现代旅游理念引领旅游业发展的学习讨论或专题辅导,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更新观念中突破陈规,树立旅游产业是典型的生态经济,发展旅游业就是发展生态经济的思想,自觉地把旅游产业发展放在通道经济大背景下来谋划,增强大旅游观念、以人为本观念、文化观念、市场观念和一体化观念,以旅游促开放,以旅游惠民生,以旅游增和谐,以旅游促发展,推动池州市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

2、深入开发,优化旅游文化内涵

围绕打造“九华文化”品牌这一核心,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按照“整合文化资源,扩大文化景区,提升文化品位,打造文化特色,做大文化产业”的思路,加大对四大旅游板块的文化内涵开发,建成杏花村民俗文化、齐山平天湖休闲文化、南湖节庆会展文化、池州傩文化、九华山大愿文化、青阳农耕美食文化、东至陶公文化、石台绿色养生文化八大文化圈,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3、科学规划,加快旅游景区发展(1)九华山风景区:

精心打造莲花佛国朝圣游品牌,形成深度宗教旅游产品,吸引国内和东亚、东南亚国家的游客前来朝拜。

整合九华佛文化、朝拜文化、九华陵园往生文化、禅茶文化、养生文化,科学转化文化资源,形成特色经济发展。结合九华山99米铜像建设、“印象九华”文艺汇演、九子岩综合开发,充分营造氛围,积极推进黄山—九华山路段沿线旅游服务业建设,突出陵阳、蓉城、朱备、庙前区位优势,积极打造“朝山拜佛上九华、吃喝娱购在XX”的氛围,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业、农家乐、商贸区等旅游区风格,形成百亿旅游产业园。

(2)齐山—平天湖旅游景区:

整合平天湖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训练基地、齐山文化公园和齐山森林公园资源,加大平天湖文化内涵开发,宣传其独特的诗文化氛围,突出文化品位,加快文化效益转换,形成独具山水野趣、浓厚文化底蕴,集康体运动、休闲度假为一体生态环境优越的旅游胜地,成为池州中心城区旅游接待和市民休闲、居住最佳场所。开展“最美平天湖”工程,吸引全国各地的优秀诗人来此采风,打造全国最大的游湖、赏景、品诗基地,进而推动全市旅游接待服务业的高端发展。

(3)九子岩旅游景区

错位发展,加快与九华山的对接速度,积极举办特色活动,做好做足佛教生态名山文章,打造九华山最美后花园。

(4)大王洞、万罗山旅游景区统一协调发展,突出秋浦仙境风味,开发自然博物馆,展现山水和谐、天人合一、自然与人文相互交融的旅游风采,“千古诗人地,悠悠秋浦情”,打造集休闲度假、康体娱乐、水上运动、商务会议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度假园。

4、整合资源,加大旅游商品品牌开发力度

提到宁国,人们都会想到詹氏食品,提高江西土特产,都会想到绿滋肴,品牌即效益,只有扩大品牌知名度,才能形成良好的消费收益。加大培植本地特色旅游商品品牌的力度及对企业的扶持,包装打造,如利用素食文化打造全省知名的素食企业;整合黄石溪茶、九华佛茶的资源特点,通过禅茶文化,打造国内知名商标;对九华玉、傩戏脸谱等进行更好的艺术创造、加工,使之真正成为池州具有代表性的旅游纪念品;设立打造专业的旅游商品销售市场;整合十七类旅游商品,统一品牌,使之成为池州标志。

5、强化宣传,积极开拓旅游促销市场

随州市旅游昌产业发展 篇4

摘要:惠州市有着丰富的滨海旅游资源,也具备开发的潜能,但目前还没有形成具有广泛市场影响力的滨海旅游特色产品。针对惠州市滨海旅游业发展中存在主要问题,提出了合理规划、扩大投资规模、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发展思路。

关键词:惠州;滨海旅游;现状;对策

惠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端,滨海旅游岸线长达20多km,滨海地区主要位于惠阳区和惠东县,属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依山傍海,景色优美,气候宜人,自然地理条件十分优越,具备发展滨海旅游业的先天条件。其中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2006年全年接待游客10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 420万元。大亚湾旅游区,2006年全年接待游客53.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近5亿元。尽管惠州市有着得天独厚的滨海旅游资源,具备把滨海旅游业做大做好的基础条件。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惠州市滨海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少的问题,影响了滨海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惠州市滨海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滨海旅游产业规模不大,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薄弱

目前惠州市滨海旅游产业规模不大,与旅游景区相配套的交通、通讯、环保、安全等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仍然满足不了游客的需要,远远落后于滨海旅游业发展的需求。以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为例,县政府及有关部门投入2 000多万元新建的海滨公路从根本上改善了主干道的交通状况,但仍存在着供水、供电以及景点交通等“瓶颈”。特别是供水问题,高峰期的矛盾尤为突出。

此外,旅游景区公共交通发展滞后,二轮摩托车参与交通运输较多,秩序比较混乱,存在安全隐患。

2.滨海旅游产业仍处于粗放型的发展阶段

一是缺乏科学管理。对于旺季游客过分集中的现象缺乏科学的疏导而在旅游淡季又忽略了景点维护,造成了旅游资源的破坏。比如在黄金周期间,旅游景区人满为患,缺乏合理的疏导措施。住宿、饮食、购物等价格比平时高,出现价格乱调现象。

二是重产值、轻视环保。发展旅游业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加速

了资源的损耗、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虽然国家反复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对于基层领导和经营者而言,保护环境和经济增长始终是个两难选择。许多旅游景点在开发过程中,以牺牲环境代价来换取短期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是旅游从业人员聚散过频,经营分散,质量控制缺乏保障,产品低级庸俗,影响了滨海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3.滨海旅游业的无序开发,影响到产业结构的调整

滨海旅游资源的开发过渡,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影响附近海域的滨海养殖业,破坏海岸带山体、植被,也限制了工业的进入。目前,惠州市滨海资源开发上,比如大亚湾中海石化的落户,将带动以石化为龙头的上、中、下游石化产业圈的形成。由于这一产业的特性和该区土地资源、环境资源因素,在大亚湾的部分海岸已无法开展以沙滩休闲为主的休闲旅游。但是目前从惠州的产业发展结构来看,第二产业仍然是主导产业,旅游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还是比较小。惠东的稔平半岛,就其滨海资源的特点,为保护环境和利用滨海资源,也不能建立大型工业项目。稔平半岛对大亚湾的海洋生态环境起保护作用,为大亚湾核电和南海石化及上中下游产业产生的环境问题,承担着环境净化和生态再生的功能。

4.滨海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管理人才缺乏

目前,惠州市从事滨海旅游业管理和服务人才缺乏,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总体不高,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缺乏一定的专业技能。服务意识淡薄,应对市场的能力较低。互联网和计算机等现代管理方式应用不够,很多滨海景区的发展只停留在网站的建设上,缺乏高级的管理技术来进行滨海旅游业的管理,这些都影响了惠州市滨海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5.滨海旅游业宣传促销力度不够,客源市场有限

目前惠州滨海旅游市场的辐射范围比较狭窄,游客主要局限在广东省内和港、澳地区,客源市场有限。而广大的周边地区以及内陆地区游客比例偏低,这与惠州市滨海旅游宣传的力度不够有关系,难免有“养在深闺无人知”的情况。

6.滨海旅游业的发展规划比较滞后,景点硬件落后,特色不突出,旅游景区缺乏区域综合竞争力

目前,惠州市的滨海旅游资源除巽寮湾滨海旅游度假区外,各景区景点没有编制详细规划。滨海旅游业仍以“3S”(阳光、沙滩、海水)为主调的传统滨海旅游模式,各景区(点)功能单一,档次较低,规模小,品位不高,不利于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如巽寮湾滨海旅游度假区目前的开发,实际上仍处于各个投资商圈地和分割自然景区的状态。沙滩被投资商分割成若干块,未能按照原来的总体规划的土地使用功能进行安排,小而散的特点相当突出。同

时,由于缺少总体规划,各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缺乏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无法形成有效的景点结合,缺乏有整体特色和吸引力的品牌景区。又如双月湾景区,缺乏有效的规划,景色单调。

此外位于平海镇的南门海,仍处于原始未开发的状态,造成滨海旅游资源的严重浪费。明代洪武年间修建的平海古城,经历了600年沧桑,至今仍较完整地保留着四座城门楼、部分城墙。但是这些历史人文资源略显单调,现代民居与古城楼搭配不协调,缺乏有效规划。

二、惠州市滨海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抓好滨海旅游资源的规划修编工作,促使滨海旅游业走集约型发展之路

2000年市人大通过的《惠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部分内容已不能适应旅游业发展形势的要求,因此迫切需要进行修编工作。

一是惠州市滨海资源的规划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促进惠州市滨海旅游业实现更高层次的目标。

二是规划设计中强调控制开发强度,合理确定最大承载容量,把滨海资源的保护同国土整治结合一体。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坚持走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集约化发展的道路。

三是规划中注重培育特色“拳头滨海旅游产品”,使滨海旅游内涵丰富化。以“百里生态旅游长廊”建设为龙头,加快培育特色滨海旅游产品。包括以龙门温泉、惠州汤泉、南昆山温泉、矮陂温泉为主的健身度假游;以大亚湾华海度假区、东升渔村、小径湾大甲岛、三门岛、巽寮湾旅游区、海龟自然保护区为主的滨海休闲旅游;以大亚湾中海石化、数码工业园等为主的园区工业游;以惠阳镇隆、惠东客家围龙屋及惠东黄狮古宅为主的客家风情游;以平海古城、香溪堡及龙门古建筑群、惠州黄氏书屋等古迹为主的历史文化游。

2.不断完善滨海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逐步完善通往各旅游景区(点)的道路,把各个旅游景区(点)的线路有机地连接起来。加快旅游景区(点)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设置多种类型和级别的住宿设施,为国内外观光客提供各种档次的宾馆、商业旅馆、度假村、野营帐篷区。同时布置一部分吸引房地产的度假别墅,以增加经济效益。

三是商业餐饮服务设施坚持多样化原则。惠州的滨海游客多来自广东、港澳,广东人在饮食方面有着特殊的文化,俗语“食在广东”。因此应该在坚持不污染环境的前提下,丰富各

种饮食文化内涵。

四是做好安全工作,整顿旅游景区交通运输秩序,规范二轮摩托车运输行为,为滨海旅游业发展创造一个安全的氛围。

3.深化企业改革,做大做强旅游企业

市、县旅游管理部门要积极引导和支持旅游企业,深化内部改革。要以资本为纽带,引导企业进行股份改革,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争取今后几年内形成若干个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各旅游企业要深入开展“以改革创新求发展”的活动,按照现代企业标准,建立健全各种竞争、激励机制,转变粗放型的经营模式。市、县旅游管理部门要积极参加全国诚信旅游示范单位和省百佳诚信单位的创建,推动诚信信息库建设。继续开展“十佳旅行社”、“星级饭店服务明星”、“优秀导游员”等评优、评先活动。

多渠道引进资金雄厚的企业投资滨海旅游项目,建设旅游精品。以南海石化项目为依托,打造惠州旅游新亮点。大亚湾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集聚了一大批大规模的下游产品生产企业,并成为惠州市商务旅游的最大宣传亮点,拉动了整个惠州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吸引了各类人流陆续涌进大亚湾,涌进惠州。各级政府要抢抓机遇,借壳牌石化项目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吸引旅游项目投资资金。

4.加强滨海旅游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服务于滨海旅游业

科技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惠州市滨海旅游业要获得健康发展:一是要加快人才尤其是高中级人才的引进步伐。特别要注意引进旅游规划、旅游营销、导游、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才,发挥他们的作用。二是要抓好现有队伍的培训和教育工作,这是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培养一支业务精、服务好、作风正的旅游人才队伍,为惠州市滨海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三是要建立和完善用人、留人的工作环境和关心人才的良好氛围,旅游企业要舍得用好的待遇和发展前景留住人才,这是人才工作成败的关键,也是惠州市滨海旅游业能否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步骤。四是惠州市各滨海旅游景区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卫星遥感技术的等现代资源管理方式,服务于惠州市滨海旅游业。

5.加大滨海旅游业的宣传促销力度,扩大客源市场份额

客源市场是滨海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应扩大惠州市滨海旅游城市形象的宣传,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作用,通过电视、报纸、网络、户外广告等多种媒体,加强对惠州市整体滨海旅游业形象的宣传促销,同时强化对个体滨海旅游产品的宣传。继续扩展旅游客源市场,将重点客源圈的范围扩大,逐步向省外、国外市场延伸。

经过惠州市各级领导以及全体滨海旅游产业工作人员的努力,把惠州市沿海区域建设成集观光游览、娱乐度假、海上运动、休闲避暑等多功能的滨海旅游区。

参考文献:

[1]洪贤兴,韩立民.2007年中国海洋论坛论文集[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10-20.[2]惠州市滨海旅游资源开发情况汇报

兰州市旅游业发展思路探析 篇5

一、绪论

(一)背景

中国加入“WTO”后,给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不仅能够扩大关联行业,而且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兰州市旅游产业的发展正处于黄金时期,但相对中国东南部地区,兰州市旅游业的发展依然相对滞后。兰州处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属于工业城市,而现有的产业结构并不利于兰州市今后的经济发展。同时产业结构的不完整,必然会引起政府的关注,从而计划向新型产业进一步转变,产业的转变必将转向第三产业,其中旅游产业无疑成为发展方向中之一。在第三产业的发展中,旅游业逐渐占主导地位,是最具活力的新型产业。

(二)意义

近些年,兰州市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呈现递增的形势,对全省和全市的经济收入做出巨大的贡献。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境况下,大力发展兰州市旅游业,充分发挥旅游业的辐射作用和带动功能,对兰州市及兰州周边区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二、兰州市发展现状

(一)研究区概况

1、兰州市区位条件

兰州市是甘肃省省会城市,坐落于甘肃省中部,并处在内蒙古、黄土高原以及青藏高原的交汇地段,有“陆都心脏”的称号。整座城市群山环绕,南北走向,东西黄河穿城而过,依山傍水,山静水动的地理特征使这座城市形成了独特且散发魅力的中型城市。兰州市整体分为三县五区。同时“丝绸之路”上有唐僧玄奘西去印度挥洒的汗水,也有马可.波罗探险的身影,还有成吉思汗南征北战的号角声,充分体现出兰州这座城市地理位置的无可替代性。

2、兰州市气候条件

兰州市地处内陆,平均海拔1500米左右,气候适宜人居,是明显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是降水量少,日照较多,具有较大潜力的光能,无霜期180多天,昼夜温差较大,四季分明。兰州特有的气候,使当地的瓜果香甜,有“瓜果城”的美称。

3、兰州市旅游资源

兰州旅游资源景系、景类多样,但是旅游资源的单体总量并不富裕,尤其争对含有高品位旅游资源单体,其数量极少。综合分析,兰州市旅游资源总体状况属于中等偏下的水平。

4、兰州市人文状况

兰州市是一座沿着丝绸古道寻古访胜的旅游热门城市,是多类文化的聚合地。中原农耕文明与西部游牧在兰州相接壤,汉族与西部少数民族文化与兰州融合。兰州市内,黄河穿城而过,外来游客以及当地居民可沿滨河路的绿色长廊参观各类景点和标志性建筑,有黄河母亲雕像、水车园、中山铁桥。也可观赏白塔山公园、五泉山公园等各类景点;在兰州市周边,分布有吐鲁沟、兴隆山和鲁土司衙门等不同景点。

5、兰州市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甘肃省2014年第一季度接待游客,兰州472.5万人次,天水298.11万人次,平凉160.51万人次,兰州市接待游客数量最多,表明兰州市旅游业发展前景较为客观。兰州市区的旅游具有两大特征:一是以黄金周为首选时间,收入越高,选择黄金周的人数比例越大;二是学生旅游有较大比例,这与兰州本地高校较多有很大关系。

6、兰州市交通状况

在西北地区,兰州处在“座中四联”的优势区位,是黄河上游经济区重要的经济中心,也是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的重要辐射源和关键点,同样是我国中东地区联结西部地带的桥梁以及西北地带的交通通信枢纽。陇海、兰新、兰青、包兰四大铁路干线交汇于兰州,使得兰州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货运站。经过兰州的国道线共8条,主要国道线有4条。

(二)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兰州市旅游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实力大大提高,可从兰州市社会经济的角度看,旅游业发展远落后于其他省会城市。兰州市第一季度旅游收入36.57亿元,天水16.95亿元,兰州旅游收入比天水高出一半多,比甘肃其他城市高出更多,与表明兰州市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

三、兰州市旅游区发展思路

(一)结构布局与分区规划

兰州市旅游景点分布类型属于密集型,市中心主要集中在黄河河谷盆地中,呈现东西走向的狭长带状。兰州市旅游景点布局有两方面的特殊性:一是由于兰州市狭长带状型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东西流向的交通,使得城市旅游景点在空间布局上较分散;二是建城历史悠久,遗留下较丰富的古代文化遗迹。

(二)形象定位

城市旅游形象主题能充分体现兰州市旅游的基本内涵、城市特质以及文化精髓。

形象定位:中国水车之都,避暑旅游佳地,丝路夏宫,山水之城、黄河之都。

定位依据:兰州“水车之都”的称号,据此而建设“水车博览园”作为兰州城区旅游的一大品牌。

(三)游线组织

1、区域主题旅游线路

(1)东线游(寻根访祖游)—兰州→秦安的大地湾遗址→天水麦积山→伏羲庙→西安→河南洛阳;

(2)西线游(丝绸之路精品游)—兰州→武威→张掖→酒泉→嘉峪关→敦煌→吐鲁番→乌鲁木齐;

(3)南线游(回藏风情草原风光游)—兰州→临夏→甘南→拉卜楞寺→四川九寨沟→黄龙风景区;

(4)北线游(黄河奇观、石林探险游)—兰州→白银景泰→宁夏沙坡头→银川→包头

(5)东北线游(黄土高原风情、红色旅游线)—兰州(八路军驻兰办)→会宁(会师楼、纪念馆)→平凉(崆峒山)→庆阳(华池南梁陕甘宁边区政府,溶洞)→陕西延安;

(6)东南线游(锦绣陇原自然风光游)—兰州→陇南→四川广元、成都;

(7)西南线游(神奇青藏天路游)—兰州→青海西宁塔尔寺→青海湖→格尔木。

2、游线日程安排

(1)一日游精品旅游线路

黄河风情线一日游:水车博览园(水车园→黄河铁桥→白塔山→碑林→黄河母亲雕塑→省博物馆→仁寿山);黄河三峡太极岛一日游;什川梨园一日游;五泉山、兰山一日游;石佛沟、云顶山一日游;兴隆山、官鹅沟一日游;

(2)两日游精品旅游线路

鲁吐司衙门、吐鲁沟国家森林公园二日游;青城古镇、景泰黄河石林二日游。

(四)功能分区

“三个旅游区”

1、市中旅游区:该区主要包括白塔山公园、雁滩公园、水车博览园等市区著名景点。加深旅游者对兰州的美好印象,深层次加强各景点景区间的连接。

2、南片城市休闲旅游区:

此区主要包含五泉山公园旅游风景区、兰山公园生态旅游区、石佛沟国家级森林公园、关山省级森林公园、烈士陵园、兰山钟院、千佛阁、登山索道等景点和基础设施。

(五)旅游市场营销

1、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机制,净化旅行环境,规范旅游市场的秩序,使得兰州旅游业更好更快的向前发展。

2、促进旅行企业制度的创新变革,加大力度推进旅游业的多元化改革,解决多头管理的问题;

3、完善甘肃省交通落后的旧局面,提高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质量。旅行社根据市场发展要求,需从本质上改善兰州市旅游景区及景点散、小、弱的状况。

四、总结和展望

兰州市旅游业发展前景分析 篇6

兰州是甘肃省的省会城市,甘肃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西北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在我国大陆版图处于“陆都心脏”位置,占据“坐中四联”的区域优势。

兰州拥有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条件和区域条件。首先,兰州具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且类型多样、品味较高。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具备了这点,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就有了“本”。其次,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座中四联的区位优势,这对于旅游市场的开发是很大的优势。再次,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区层面,兰州都拥有发展旅游业的区域性扶持性政策和导向。这些问题在本人的论文《兰州市旅游业发展条件分析》中已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在此再不累述。总之,如果兰州能利用好政策利好,充分发挥本地区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使自身区位相对优势得以发挥,就能创造可观的旅游经济价值。

二、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兰州市将文化旅游业列为国民经济八大支柱产业之一,有效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2012年推出了“中国西北游、出发在兰州”文化旅游形象宣传标志语,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攻势。

(一)接待人次与接待设施

(1)接待人次逐年提高

(1)“十一五”期间整体状况。“十一五”期间,兰州全市累计接待游客2284.3万人次,年均增长24.9%;累计实现旅游总收入180.74亿元,年均增长25%,旅游业已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2)近五年整体状况

根据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兰州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总收入两项指标均日益提高;同时,旅游收入占GDP的份额也逐步攀升。

(2)接待设施逐步完善

(1)景点景区

到2010年,兰州市景区景点共计64处,其中国家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森林公园4处,省级森林公园4处,A级旅游区(点)19处。

兰州市在上述景点、景观的基础上,利用黄河穿城而过的无二条件,以及独特的历史人文和浓郁的地方特色,经多年的打造、锤炼,逐步成型了六条旅游线路(如下表所示)。

(2)旅游住宿业

目前兰州市拥有五星级酒店1家(全省共4家,此项指标占全省份额的25%)、四星级酒店10家(全省共55家,占全省份额的18%),三星级酒店31家(全省共4家,占全省份额的18%),二星级酒店8家(全省共4家,占全省份额的7%);以上数据截至2012年12月31日,根据甘肃旅游政务网资料计算。

(3)旅行社

目前兰州市拥有旅行社企业207家,占全省45.7%(截至2013年3月,甘肃省共有旅行社452家);以上数据来源为甘肃旅游政务网。

(二)旅游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旅游业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经济活动及其类型,其效益和价值不但包括景区景点以及旅行社的收益,还包括由旅游活动关联纽带形成的有关投资、社会经济结构调整、以及推动市场发育完善等作用。

(1)旅游业发展强于其他省内城市

2012年1月-9月,甘肃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前五位的地区分别为:兰州1592.6万人次、天水870万人次、酒泉695.7万人次、平凉563.3万人次、张掖419.6万人次。甘肃全省旅游收入前五位的地区分别为:兰州124.2亿元、酒泉61.2亿元、天水48.5亿元、平凉29.1亿元、张掖22.5亿元。

根据甘肃省旅游局公布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兰州在甘肃省省内在“接待人次”以及“旅游产业收入”方面遥遥领先于其它省内城市。

(2)旅游业发展弱于其他省会城市

虽然兰州旅游业发展在省内城市中遥遥领先,但与周边省份的中心城市相比还是较弱,如下表所示。这是由于缺乏精品景区、思想观念陈旧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三、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的前景分析

基于对兰州旅游发展的基础、以及对兰州旅游发展的现状分析,综合考虑兰州旅游市场环境及承载能力、类型、产业特征及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这里从兰州旅游市场需求分析和发展愿景(对“11469”大旅游圈空间总体布局的展望)两点对兰州旅游发展的前景进行分析。

(一)市场需求分析

经济学中的市场有两个最基本要素,即需求与供给,二者是相互关联的,旅游市场也概莫能外。

(1)旅游需求变化

旅游需求,即旅游者有购买力支持的旅游需要,因此旅游需求的变化应当体现在旅游者方面。自改革开放,我国旅游走过了三十多个春秋,目前也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多个方面。

如旅游者有丰富的旅游体验,讲究效率;普遍接受低碳出行的理念;在旅途中希望减少“旅多游少”的情况;借助电子商务体验“未出行、先体验”的旅游消费模式等。

(2)旅游供给市场变化

根据兰州旅游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国家将把甘肃建成文化大省的要求,充分发挥丝路文化、黄河文化、民俗文化三者交融的优势,以黄河为主要平台,凸显“黄河明珠、山水城市、丝路重镇、水车之都”的兰州城市形象,兰州在旅游供给方面有以下动作:

(1)观游览业方面。第一、有形产品层面。重点建设黄河文化主题公园,改造并提升五泉山、兰山、白塔山、金城关、兰州碑林,形成黄河风情线骨干景区。第二、无形产品层面。做大做强《丝路花雨》及《大梦敦煌》等代表性文化精品,精心创作《黄河魂》等文化旅游演出剧目,积极挖掘民俗等文化遗产内涵。第三、旅游商品(纪念品)方面。加大彩陶复制、黄河水车、黄河奇石、微雕葫芦等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强化与提升旅游商品的质量与内涵。(2)旅行社方面。在旅行社方面,兰州针对旅游资金投入不足问题,拟成立旅游投融资公司,吸引社会投资;创新发展模式,集中优势资源整合上市;并且鼓励引导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和外商投资者开发旅游资源。

(二)发展愿景剖析—对“11469”大旅游圈空间总体布局的展望

按照甘肃旅游区域发展战略,兰州将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一个重点”,整合开发“四大旅游业态集聚区”,培育“六个特色旅游小城镇”,打造“九条精品旅游线路”,着力推进旅游产业全面发展。

(1)“一个中心”——围绕把兰州建成西北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这一目标。(2)“一个重点”——突出打造百里黄河风情线。(3)“四大旅游业态集聚区”——打造以以兴隆山、官滩沟为核心景区的避暑度假会务旅游;以森林公园和两山绿化为依托的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以吐鲁沟、鲁土司衙门为核心景区的山野生态、民族文化体验旅游;以八盘峡、柴家峡、小峡、达川、什川等黄河“三峡两川”为核心的水上运动、黄河风情旅游等四大旅游业态集聚区。(4)“六个特色旅游小城镇”——把青城、连城、什川、中川、苦水、达川等六个小城镇培育成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示范镇等六个小城镇培育成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示范镇。(5)“九条精品旅游线路”——打造兰州经河西连接新疆的丝绸之路游等九大精品旅游产品。

面对旅游业发展的新形势,兰州市委、市政府重新定位兰州旅游业发展方向,按照全省、全市旅游业总体发展思路,在“十二五”期间,兰州旅游接待人数年均增长将会达到20%,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将会达到22%。明确提出,到2015年,全市旅游总收入占GDP总量的8%以上(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达到16%)。

兰州市城关区旅游业发展研究 篇7

㈠兰州市城关区旅游业发展取得的初步成效

1. 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2006年至2010年, 城关区旅游收入分别为19.43亿元、23.26亿元、27.72亿、33.96亿元和42亿元, 分别增长19.71%、19.17%、22.51%、23.67%, 旅游收入占全区第三产业的比重达14.5%, 同比增长23%。2010年, 全区共接待入境旅游者705万人次, 分别占全市的84%和85%。其中入境旅游者3万人次, 收入0.68亿元, 国内702万人次, 收入41.32亿元。旅游业的发展, 对扩大经济总量、推进对外开放、带动服务业发展、增加劳动就业和居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在国民经济中正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2. 旅游产业体系日趋完善。

城关旅游立体交通设施建设不断推进, 基本形成了多条高速公路通往省内各地和邻近省区、多家航空公司航班经停兰州, 与国内多个城市通航, 陇海、兰新、兰青、包兰、青藏五大国家铁路干线在这里交汇的公路、铁路、飞机立体交通网络, 旅游可进入性和通达性得到根本性改善;辖区宾馆、饭店的建设、改造力度加大, 旅游饭店共有200多家, 其中星级饭店35家, 旅游社136家, 其中国际社15家, 提高了辖区旅游接待能力;旅游购物、旅游娱乐、旅游商品也发展迅速, 构建了以“盘旋路-东方红广场-南关什字—西关什字—小西湖—西站”为主线的旅游观光购物专线, 初步形成了有一定档次和规模, 功能较齐全, 完善旅游商品销售网络, 满足游客消费需求。

3. 旅游带动作用绩效显著。

城关区旅游业在带动农业、工业, 联动服务业发展的同时, 在一定程度上, 也解决了城市以往应届大学毕业生和乡村富余人员的就业问题, 缓解了就业压力。尤其提倡发展以“农家乐”为代表的旅游新型居民收入增长模式。截止目前, 城关辖区内共建设农家乐及休闲山庄102家, 其中农家乐64家、休闲山庄38家。“十二五”期间, 旅游就业容量进一步增强, 实现每年解决城市和乡村直接就业人口4000人以上, 间接就业人口1.8万人以上。

4. 旅游行业管理逐渐规范。

城关区旅游局从“游客满意与否、管理标准与否、监管得力与否”出发, 定期开展旅游行业纠风活动, 维护正常旅游市场秩序和地区形象, 依法治旅, 推动旅游业整体素质提升。

㈡兰州市城关区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旅游产品竞争力不强。从产品类型看, 几乎以观光产品为主, 结构单一, 没有形成集“观光、度假、生态、探险”等配套的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从产品设计看, 还处于初级开发水平, 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和享受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替代性较强, 容易被抄袭;从品牌塑造看, 目前城关区缺乏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品牌, 没有形成1个~2个在全国旅游业中能够起支撑作用的、特色鲜明的“亮点旅游产品”, 缺乏大型的旅游度假区和著名旅游景区, 与高端游客的需求尚存在一定差距。

2.旅游文化整合挖掘不足。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缺乏文化的旅游是没有内涵、没有生命力的旅游。黄河文化、民俗文化、丝路文化是城关区文化的三大特色, 尤其是黄河文化, 但现有城关旅游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充分体现该处的文化内涵。并且各旅游景区 (点) 民俗文化表现形式单一, 低水平重复, 体现方式过于形式化, 参与性较低, 普遍缺少展现当地生活习俗的内容或只注重形式忽略内涵, 同时没有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到旅游产品开发中, 缺乏体现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

3.高素质旅游人才匮乏。兰州市城关区旅游行业人才队伍尽管在迅速扩大, 但总体素质与产业发展要求仍不相适应。旅游业规划、经营、管理等方面高级人才不多, 受过正规旅游专业教育培训的人才总量偏少, 在基本职业技能和道德素养、外语能力、计算机技能、市场营销能力等方面参差不齐。

二、进一步推进兰州市城关区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㈠提升旅游目的地形象依托“黄河山水名城”、“丝路文化重地”、“西部休闲之都”等旅游品牌, 整合城关自然、人文旅游资源, 大力发展黄河风情观光、丝路古迹寻访、民俗文化体验、现代科教参观、都市观光购物、休闲娱乐度假、生态民俗体验、商务会议展览等旅游项目, 开发旅游新品, 提升服务质量, 全力打造“山河名城、魅力城关”。

㈡构建兰州市城关区三大旅游区

1.“大兰山”旅游风景区。

以兰山和五泉山为主体, 以三台阁为核心, 以夜揽金城胜景为品牌, 以兰山山地生态公园开发、伏龙坪整体改造、民族风情园建设和兰山索道改造为重点, 以华夏第一长廊和台地式公园为设计特色, 构筑“黄河之都, 南山之韵”———“大兰山”旅游风景区。

2. 北山休闲度假旅游区。

依托金城关、白塔山公园、五一山公园、徐家山公园, 重点实施徐家湾餐饮商业旅游区和九州生态园、儿童公园、生态体育公园等“三园”建设项目, 构建以观光、娱乐、休闲、度假为主题的北山休闲度假旅游区。

3. 都市观光购物旅游区。

借助“黄河名城”、“西部夏都”的优势资源, 重点改造提升东方红广场、南关什字和西关什字三大商圈, 加快建设武都路中心商务区、兰州红楼时代广场等城市综合体, 全力推进甘肃财富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 加快张掖路步行商业街、农民巷风味一条街、甘南路酒吧休闲街、麦积山路酒吧街、大众巷饮食街等十二条特色商业街区规范打造建设步伐, 同时配套设立现代都市观光旅游精品专线, 大力发展都市观光购物游, 力促将城关建设为我省知名都市观光购物旅游区。

㈢加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强旅游与文化的融合, 把兰州特色文化资源融入旅游业发展之中, 提升旅游业的文化含量。继续办好黄河风情文化周、迎春庙会、社火表演等文化旅游活动。扶持发展以陇萃堂、渭河源、塞纳河等旅游商品企业为主, 挖掘和推出一批既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又有便携性、实用性和纪念性的旅游商品。积极开发重离子加速器、佛慈制药等工业观光旅游和《读者》杂志出版集团等文化观光旅游。以“一碗面”为切入点, 大力宣传兰州牛肉拉面的饮食文化;以“一台戏”为特色点, 大力发掘敦煌文化, 定期推出精品, 形成以“大梦敦煌”为代表的敦煌舞系列, 让我们的敦煌文化进一步走向全国, 享誉世界。

㈣大力发展旅游配套产业

1.加快交通设施建设步伐。要把改善交通条件作为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工作和首要任务, 加快推进国家高速公路通达重点景区建设步伐。增加兰州、敦煌、嘉峪关至全国主要城市的航线、航班密度, 尽快开通兰州和敦煌国际口岸, 开辟兰州至港、台、日、韩等地区和国际航线。建设具有鲜明视觉效果和有效引导作用的旅游交通标识系统, 完善重要交通枢纽和二级公路沿线服务区、加油站的旅游咨询、商店、餐饮等配套服务体系。

2.加快乡村旅游建设步伐。引导城关辖区农户利用乡村自然风光、乡土民俗风情、民间文化艺术、传统劳作方式, 发展农业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等乡村旅游业态, 以景区、郊区四周为重点, 把乡村旅游作为城关区内旅游重要目的地, 积极创建“一乡一景”、“一村一品”、“一家一特”的乡村旅游品牌, 形成“吃在农家、住在农家、娱在农家”的乡村旅游模式, 以适应日益扩大的短途、小长假、郊游需求。

3.加快本土餐饮业发展步伐。围绕“金城”特色, 从“文化”入手, 营销“金城餐饮”, 将城关特色美食“金城酿皮”、“灰豆子”、“冬果梨”等“土餐饮”发展成为“金城饮食产业”, 在满足老金城居民饮食需求的同时, 吸引来自五湖四海的观光客, 为“金城旅游”增添一笔餐饮亮色。

4. 加快景区宾馆改造升级步伐。

按照“景区创A、宾馆创星”的发展思路, 对景区内传统的宾馆酒店从外部硬件和内部软件两方面进行提升改造, 推进景区旅游酒店的星级化发展, 满足游客物质和精神需求, 使景区在宾馆酒店的引进和管理发展方面体现国际化, 洋溢本土化, 中西合璧, 发展壮大景区宾馆酒店业。

5. 加快旅游商品购物街建设步伐。

兰州市城关区委、区政府在确定张掖路步行商业街、农民巷风味一条街、甘南路酒吧休闲街、麦积山路酒吧街、大众巷饮食街等十二条特色商业街, 并开展规范、打造特色街活动的同时, 建设一条“旅游商品购物街”, 势在必行, 不但可以整合兰州城关旅游商品, 也为外地观光客来兰提供了一个全面采购本地旅游商品的绝佳购物场所。

㈤加强旅游宣传促销紧紧围绕“山河名城、魅力城关”这一主题, 抓好城关旅游宣传工作:以突出兰州城关主题为主线, 拍摄一部城关旅游宣传片, 制作一套旅游宣传指南;开设城关网络宣传专栏, 内设景区简介、游览路线、交通信息、酒店介绍、餐饮、娱乐、购物信息及意见、建议、投诉专线;省、市、区内各大报刊、电视台、政府网站等媒体要将旅游宣传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开辟专版第一时间报道最新旅游信息;在门户口岸 (机场、车站等) 、重要公共场所等地方设立旅游宣传广告或播放旅游宣传片;在交通主次干道线规范设立中英文对照的旅游指示标志;借申办和组织各类国际性、全国性会议、会展及文体、经贸活动之机, 大力宣传城关, 推介城关, 提升城关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

上一篇:瞧我们这些小耗子小学六年级作文下一篇:留学申请书汉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