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资助(精选9篇)
案例背景
2012年4月,根据工作安排我开始接触学生资助工作,我的服务对象是全市从学前到大学所有需要资助的各级学生,经过4个月工作历练,我深刻认识到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性。学生资助工作是以保证家庭困难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为前提,以改善教育民生为重点,以促进我市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
学生资助工作历经五年的发展历程,建立了从学前到大学的全覆盖的资助体系。并得到了社会广大爱心人士,以及各大媒体的全力支持。
解决方案
1、深入了解各项资助政策,精读、细读,把握关键,把握重点,耐心解决每一位咨询人士的问题。
2、协调县市区做好各县资助政策执行工作,保证将各项政策落实到每一个贫困学生。
“奖贷助、勤补免”加“绿色通道”, 各项政策成体系
问1:国家对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哪些资助政策?
答:近年来, 普通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不断健全, 从制度上保障了不让一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让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享有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政策内容上, 以奖贷助为主、勤补免为辅。一“奖”。本专科生有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 研究生有国家奖学金和学业奖学金。二“贷”。有生源地和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两种, 本专科生、研究生都可以申请。三“助”。本科生和研究生都有国家助学金。除了国家级奖助学金之外, 各地各高校还设有各级各类奖学金、助学金。四“勤”。本专科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从事高校提供的勤工助学, 研究生可以申请从事助教、助研或助管的“三助”岗位津贴。五“补”。有路费和生活费补助, 有特殊困难补助、伙食补贴等, 有毕业后应征入伍或基层就业的学费补偿贷款代偿政策, 还有退役士兵学费资助政策。六“免”。包括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费减免政策、新生入学“绿色通道”等。
问2:每年有多少大学生可以获得这些资助?
答:各级各类资助政策的大门, 向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敞开。据统计, 全国普通高校每年约有3700多万人次获得资助。以2013年为例, 全国2600多万普通高校在校生中, 一是近1/3获奖学金。770多万人获包括国家奖学金在内的各级各类奖学金, 占在校生的29%。二是近1/3获助学金。700多万人获包括国家助学金在内的各级各类助学金, 占在校生的27%。三是1/10获国家助学贷款。265万人获国家助学贷款, 占在校生的10%;330多万人获国家助学贷款财政贴息, 占在校生的12.6%。四是1/10新生通过“绿色通道”入学。2013年秋季学期, 74万新生通过“绿色通道”办理入学, 占当年本专科生新生总数的10%。五是1700多万人次获其他各类资助。其中, 1100多万人次获特殊困难补贴和伙食补贴, 310多万人次获勤工助学, 24万人获学费减免, 20万人获新生入学项目资助, 10万多毕业生获学费补偿贷款代偿, 8万多师范生享受免费教育, 140万人次获其他资助等等。平均下来, 每位在校生可获得1.4人次资助。
问3:高校学生资助资金都有哪些来源渠道?
答:普通高校学生资助投入以财政投入为主, 来源渠道日趋多元。根据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统计, 2013年, 普通高校学生资助资金总额是574亿元。一是1/2的资助资金来自财政。其余, 21%来自高校事业收入提取, 26%来自金融机构国家助学贷款, 3%来自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个人捐助。二是2/3的财政资金来自中央。288亿元财政资金中, 中央财政安排了171亿元, 占60%;地方财政安排了117亿元, 占40%。三是近八成的资助资金用于奖助贷。资助资金总额中, 各级各类奖学金和助学金占到54%, 发放国家助学贷款及用于贴息的资金占到26%。
问4:如何保障高校学生资助政策落实到位?
答:为保障高校学生资助政策落实到位, 中央有关部门及地方各级政府、各学校, 在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 建立健全了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保障机制, 努力做到让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助尽助、应贷尽贷。从中央到地方, 一是机构健全。已经基本建立起了国家、省、市、县和高校五级管理体系和领导机制, 形成了中央宏观指导、省级统筹领导、地市积极配合、区县认真实施、高校全面落实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二是制度完善。基本建立了高校学生资助制度体系, 每一项资助政策都制定了相应的配套办法。例如, 对国家奖助学金, 有名额分配、资格认定、评审公示、发放管理等制度, 对国家助学贷款, 有风险补偿、奖励返还、风险分担、征信管理、绩效考核、以奖代补等机制。三是宣传到位。各地各高校通过多种形式宣传、解读国家资助政策, 努力做到家喻户晓。
从家门到校门、从高中到高校, 资助政策无缝衔接
问5:拿到录取通知书的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可申请哪些资助?
答:每年6月份, 财政部、教育部都要印制数百万份《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简介》、《高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 让每一所高校随录取通知书一起寄到每一位新生手中。新生在了解国家资助政策后, 如实填写调查表, 经当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核实、盖章后, 据此申请办理入学前和入学时的资助项目:一是路费和入学后短期生活费有困难的, 可申请中西部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资助项目。这是中央财政利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设立的, 向中西部地区考入全日制普通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高中应届毕业生, 一次性补助入校报到的交通费及入学后短期生活费。可以向当地县级教育部门申请办理, 也可以直接向原就读高中申请。经认定、评定后, 每生可获得省内500元、省外1000元的一次性补助。二是缴纳学费和在校期间生活费有困难的, 可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目前, 大部分省份均已开办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覆盖全国30个省份、86%的区县。大多数学生可以在线提出申请或在就读高中提出预申请, 经当地民政部门或所在高中审查盖章后, 到县级学生资助中心签订《借款合同》, 领取贷款受理证明, 入校时由学校帮助办理贷款确认回执手续。每人每年最高贷款额度本专科生不超过8000元, 研究生不超过12000元, 在校期间的利息由财政全部补贴。三是无法缴纳学费、住宿费的新生, 还可通过“绿色通道”先行办理入学。家庭经济困难新生一时筹集不齐学费和住宿费, 首先可通过学校开设的“绿色通道”按时报到;入校后再向学校申报家庭经济困难, 由学校核实认定后采取不同措施给予资助。
问6:可以通过哪些渠道进行政策咨询和问题投诉?
答:为畅通群众信访渠道, 方便广大高校学生及其家长了解学生资助政策, 反映资助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 教育部全年开设统一监督举报电话:010-66092315、66093315。每年8月15日-9月15日, 在新生入学期间专门开通了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热线电话, 每天从早上8点开通到晚上8点。同时, 教育部还通过门户网站设置的政策咨询专栏答复相关咨询, 学生和家长也可通过信函方式反映资助政策执行有关问题。在校生可以到学校学生管理部门咨询及办理手续。除教育部门外, 个别金融机构也开设了咨询电话, 如国家开发银行全年开通95593热线电话, 想了解国家开发银行助学贷款业务的学生可拨打咨询。
表现好、手脚勤, 获取资助更光荣
问7:在校期间, 哪些人可以获得哪些国家奖助政策?
答:包括高职学生、第二学位学生在内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生, 以及纳入招生计划的全日制研究生, 都可以申请获得以下三类奖助项目:一是家庭经济困难的, 可获得国家助学金。这是助困类资助项目, 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出资设立。全国平均20%的本专科生可获得;从2014年秋季学期开始, 凡是纳入全国普通高校研究生招生计划的所有全日制研究生都能获得。资助标准是每生每年本科生平均3000元, 硕士生不低于6000元, 博士生不低于1万元。国家助学金由学校按月发放, 用于解决在学期间的基本生活支出。二是特别优秀的, 可申请国家奖学金。这是奖优类资助项目, 由中央财政出资设立, 每年奖励4.5万名特别优秀的研究生和5万名特别优秀的二年级及以上本专科生。奖励标准是每生每年本专科生8000元, 硕士生2万元, 博士生3万元。国家奖学金属于一次性奖励, 与目前的学费标准相当甚至有节余, 获得者可以基本解决在校期间的学费支出。三是家庭经济困难且品学兼优的, 可申请国家励志奖学金或学业奖学金。这是奖优助困相结合的资助项目, 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出资设立。国家励志奖学金面向二年级及以上、品学兼优、家庭经济困难的本专科在校生, 3%的本专科生每生每年可获得5000元奖励。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设立, 用于奖励支持学业成绩优秀、科研成果突出的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更好地完成学业, 每生每年硕士生不超过1.2万元, 博士生不超过1.8万元。励志奖学金和学业奖学金都可以用来解决在校期间的学习费用问题。也就是说,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来说, 在获得国家助学金以后, 还可以通过勤奋学习, 申请获得国家奖学金或国家励志奖学金、学业奖学金, 可以基本解决在校期间的学费、住宿费、基本生活费或学习费用等支出。
问8:这些国家奖助政策需要怎样的程序获得?
答:每年秋季学期开学后, 都由各高校统一组织国家奖助学金评审工作。一是本人申请。有意参评国家奖助学金的学生, 都可以向所在院系提出申请, 填写提交申请审批表并附相关证明材料。二是资格认定。申请国家励志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的学生, 需要通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格认定。其中, 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在同一学年内不能同时申请获得。三是综合排名。申请本专科国家奖学金的学生, 原则上学习成绩排名与综合考评成绩排名在评选范围内都要位于前10%, 若其中一项或两项排名超出前10%, 但均在前30%以内, 只有在其他方面表现非常突出的情况下, 才可以申请国家奖学金。四是两级公示。院系将通过组织答辩、民主评议等方式进行初评, 形成推荐名单报学校审定。为保证评审结果公开、公正, 国家奖助学金评审一般实行院系和学校两级公示, 公示期间学生如有异议, 可向相关部门申诉。
问9:除获得国家奖助学金之外, 高校学生在校期间还可以通过哪些渠道获得资助, 以及如何获得?
答:一是部分师范生, 可以享受免费教育政策。如果是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 以及部分地方试点师范院校的师范生, 在校学习期间, 可以享受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 并补助生活费的政策。二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可通过申请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 解决学费问题。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生和研究生, 可以通过本校学生资助部门向经办银行申请办理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贷款额度本专科生每人每年最高不超过8000元, 研究生每人每年最高不超过12000元。随着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大力发展, 大部分省份已停办校园地助学贷款业务。如要办理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 可先与就读高校联系, 咨询是否能够办理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二是应征入伍的在校生可申请学费补偿贷款代偿, 解决学费和还贷问题。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高校在校生, 对之前在校期间缴纳的学费或获得的国家助学贷款, 可在应征报名时登录大学生征兵报名系统, 在线申请一次性补偿或代偿, 经学校审核盖章和县级征兵部门盖章后, 由学校帮助办理。退役后自愿复学、或入学的 (高考录取后保留入学资格直接入伍学生) , 入学报到后向学校提出学费减免申请。本专科生每人每年最高不超过8000元, 研究生每人每年最高不超过12000元。三是退役士兵, 可享受学费资助。对退役一年以上, 考入全日制普通高校的自主就业退役士兵给予学费资助。本专科生每人每年最高不超过8000元, 研究生每人每年最高不超过12000元。从2014年起, 退役士兵学费资助将采取“先免后补”方式, 即各高校要先免除符合资助条件的退役士兵学生应资助的学费, 待审核后, 中央财政按程序将退役士兵学费资助资金拨付给相应高校。四是学有余力的可申请勤工助学和“三助”岗位津贴, 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学生在学校组织下, 利用课余时间, 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合法报酬, 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活动。本专科生原则上每周不超过8小时, 每月不超过40小时, 每小时酬金不低于8元人民币。高校统筹利用教育拨款、科研经费、学费收入、社会捐助等资金, 设置研究生“三助”岗位, 并提供“三助”津贴。高校通过建立健全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 为研究生提供助研岗位, 调动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助研津贴主要通过科研项目经费中的劳务费及科研间接费列支。同时, 研究生还可向学校研究生管理部门申请助教和助管岗位, 助教津贴和助管津贴所需资金由高校承担。六是除此之外, 还可以申请校内设置的各种资助项目。包括高校利用从事业收入中提取的资助资金以及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捐助资金等设立的校内奖学金、助学金、困难补助、伙食补贴、校内无息借款、减免学费等。
学费有补偿、贷款可代偿, 下基层和去当兵“不吃亏”
问10:学生毕业期间和毕业后, 可以申请哪些奖助项目?
[关键词]高校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多维度资助模式 育人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8-0071-02
一、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自身内涵提升和外延扩展,高校资助工作成效成为考察社会教育事业的基本核心指标,它是社会责任感的高度体现,也是我们维护社会教育公平,保证让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下简称“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物质和行为载体。当前,高校资助政策体系完善,对贫困学生的经济和物质资助力度越来越大,但贫困学生主体往往还存在着一些缺陷,体现在其社交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有所欠缺或相对薄弱上。从这个角度而言,高校对于贫困学生个体的内在价值的挖掘和精神世界的关注等方面存在欠缺。无论是从受资助个体发展本体需求的模式上,还是从夯实资助基础引导贫困学生由物质追求向精神思想转变方面,都对更好地推动高校贫困学生资助模式的多维度构建提出了更高、更完善的人性化创新指向。
二、高校贫困学生资助模式的工作内涵与理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国家逐步构建起一种以社会公平为导向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高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这个体系具有双重使命,包括完善和维护教育公平,建立满足个体成长需求内涵发展的长效机制等。
当前,我国已建立起完善的“奖、贷、勤、助、免”资助政策体系,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及国家助学金资金投入巨大,助学贷款渠道畅通,学校和社会捐赠的各类奖助学金充足,再加上勤工助学、特困补助、学费减免等政策,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困难。
对于贫困学生的资助,目前主要是以国家助学金和助学贷款为主要形式,其他形式为辅,资助覆盖面已达到100%。但在实际工作中,资助方式的供给是否与学生的需求意愿相符合;大量资助专项资金是否发挥效益真正解决了学生的实际困难,解决了多大程度上的困难;各类资助政策是否对学生的学业和成长成才产生有效的激励作用,是否造成负面影响,这些将是高校重点关注和努力寻找合理解决方案的问题。
2007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经济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对经济贫困学生资助,以不同资助内涵为基本要求,赋予个性化人才培养的资助新内涵。体现到育人这个目标上,高校应以传统的资助政策为基石,将人文精神贯穿于日常教育管理,更多地满足多样性的学生个体需要,将“在教育思想上要求人性的回归,而在教育实践上要求向人类的情感世界趋同”。[1]
现阶段各高校仍是更多地将物资发放作为资助工作的主要目标,对学生的精神引导和心理疏导则处于一种次要的从属地位,这样的理念存在一定的偏见和误导。学生是学校的存在主体,我们对贫困学生的帮扶不仅要体现在物质资助层面,而且还要体现在精神的建构和心理的呵护层面,并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受助思源、获奖思进、传递爱心、回报社会”[2]的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文化观,推进学生自我构建正确的并适应社会发展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资助育人视角下对贫困学生资助的情感解读
资助育人是高校教书育人体系中维持社会稳定发展的协调元素,统筹协调提升学校跨部门的工作机制是群体能力最典型的表现。这个机制主要关注不同贫困生群体、不同学生层次的心理感受和成长需要,目的是通过多种资助方式(直接资助、鼓励资助、有偿资助)对学生进行精神与情感的慰藉,帮助他们解决成长所要面对的问题,增强其核心竞争力,真正激发贫困学生群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人本观念下的高校资助育人新境界
“人本”是当下时代精神的重要体现,坚持以人为本的主要教育事业发展脉络,以经济资助和育人、帮扶和救助、服务提升和情感关怀等主要形式,发展传统的时代哲学体系进入高校资助育人的环境中,这就要求我们更多地关注困难群体的个体发展和需求,开启资助贫困学生视角的新维度和路径,把以人为本观念置于人文关怀、爱心捐助的实践生活中,体现出以人为主线的情感诉求。
(二)情感诉求和育人能力相结合的资助精神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高校从事社会公益活动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群体,一方面,特定的人文关怀的资助模式使得高校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将超越特定群体的物质需要;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特定困难群体在面对国家和社会的资助时所表现出来的自律内涵。不可否认,这一群体在思想上存在一种自信心不足的情况,并对自身的学习状况、生活空间、社会实践等有着很大的与现实生活的隔断化。我们可以从思想、情感塑造着手,改变其原有的“等、靠、要”思想,为其树立以资助育人为方向的并富含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念的意识,引导其自强、自立、自尊和感恩的思想知识提升。我们还要规范和完善资助流程,鼓励贫困学生参与公益活动,逐渐使个体的情感与核心创造力转向更加开放的为社会服务的空间维度上。
(三)创新资助育人模式的时代要求
高校资助制度应符合时代发展,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我们要把一种秩序化、情感化的资助育人模式引导成为一种具有创新模式的战略要旨,并在其中构架一套有形的实践体系,包括创新高校资助育人机制、创新高校资助体系以及工作思路等,真正地将党和国家的资助育人的美好意愿融合到我们工作的实际中,充分满足贫困生的个性内涵需要,关注贫困生家庭背景以及所具有的社会关系,以点带面、以创造性的辅助资助政策使贫困生家庭从贫困转向脱贫。高校可以“通过提高学生的诚实守信等道德意识和主体意识,使其以‘内圣的标准来要求自己”,[3]从而将社会核心价值观明确到这种个体性的意识形态中。
四、资助育人理论体系的架构
众所周知,面对教育产业化的迅猛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越来越成为高校本科教学的重中之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应当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赋予学生推动社会前进和国家进步的义务与权利,这是社会层次上高校追寻内涵发展的长效机制之一。
(一)社会共同参与,多维度培育
高校资助贫困学生通常采取直接资助、有偿资助和鼓励资助的模式。贫困学生顺利成长成才是高校资助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但是不同学生面对不同的资助方式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和愿望往往有较大偏差。在提供经济资助和情感关怀的同时,高校、社会以及家庭应积极倡导对学生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引导和培育,以心理脱贫与经济帮扶相结合并实现以教育为根本的价值诉求,为学生提供符合各自独特优势和性格的路径,完善有助于学生自身发展的空间或平台。
(二)全面推进勤工助学工作,教育学生自强自立
学校资助育人模式不但在物质上进行资助,而且要使个体自身理解物质生产的实践和策略。勤工助学就是表达这一资助意义的载体和承担体。勤工助学使学生在取得合理报酬的同时,能树立坚定的自强自立自信的情感世界,有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有意识地培养创造能力和深化对课堂理论与实践活动的认识,它可以解释为一种资助身份认同和象征符号的自我归属感,借助这种方式使个体能够亲近社会、奉献社会,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三)建立动态的信息管理和监督与跟踪机制
资助贫困学生是我国实现教育公平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以学生管理系统为信息化数据平台,将真实、客观的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在校生活表现、学习情况、学习态度、个人品质等内容形成完整的贫困学生数据库,强化和梳理对贫困学生的动态实时跟踪与调研,以大数据的分析来拓展对贫困学生的综合评价。这样既能使高校以社会文化为支撑点,培养了贫困学生的感恩意识、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又体现了教育管理者对贫困学生社会意义上的人性化关注。
五、结语
综上所述,以人为本视角下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与育人体系是一项提升个体创造能力和精神需求满足度的战略政策,也是新时期以资助育人为内涵的凸显个体情感和内心世界的工程,它重视贫困学生群体的心灵本源,是高校建构更加完善的助学政策体系的源头,更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实践活动。
[ 注 释 ]
[1] 李瑞清.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取舍[J].高教探索,2009(4):120.
[2] 王涛.资助中坚持育人,育人中创新资助——陕西师范大学资助育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1(12):42-45.
[3] 李德福,黄军利,肖亚飞.略论普通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3(9):60-66.
汇报
xx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成立于2010年9月,近一年来,在县教育局领导和省、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指导和关心下,全面落实学生资助各项政策,组织实施了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资助管理、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资助和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等工作,现将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落实学生资助政策,建立健全资助体系
学生资助工作是党和人民政府落实惠民政策的民生工程、爱心工程。只有准确把握、落实好国家学生资助政策,才能将此项惠民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因此,我们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先后出台并印发了《xx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资助管理办法》、《xx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办法》、《xx普通高中资助管理办法》和《xx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文件,要求各相关学校及时将有关文件精神传达到校园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知道和了解国家相关资助政策。为了使学生资助资金的配套、划拨和发放更为及时,去年年底,我们会同教育局计财科与县财政局建立了财政定期协商制度,定期召开由两个单位一把手参加的协商会议,及时将上级学生资助有关文件和资助标准进行通报和协商,并将结果以《送阅材料》的方式,直接报送县政府主要领导。同时,我们请县财政部门出面,主动协调各有关商业银行,在中职学生资助专用卡的制作办理和资助资金的及时发放等工作上创造了便利条件。由于我县学生资助体系的不断建立和完善,使我县各项资助资金都能按照上级要求,及时准确地发放到学生手中。
二、完善资助认定制度,加大资助监督力度
为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享受到国家资助政策,应该受资助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我们在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资助、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资助、中等职业学校资助和普通高中资助等资助工作上,都制定严格的认定制度和程序,要求各有关学校成立学校评审领导组和班级评审小组,严格把关,按照并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学生上交的有关材料进行认真评审,并在班级和学校内进行不少于5个工作日的公示。经公示无异议后,将学校汇总名单报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由资助中心统一办理银行储蓄卡,直接将资助资金发放到受助学生手中,从程序上根本杜绝了以其他形式抵顶或扣减学生资助金的现象。为进一步加大资助工作监督力度,我们根据《宣城市学生资助工作月巡视制度》,制定了《xx学生资助工作督查办法》,成立了由分管局长为组长,学生资助中心主任、计财科长、监察室主任、教育科科长和职成办主任为成员的资助工作督察组,每一学期对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和普通高中督查1—2次(如果存在问题需整改的学校,可以增加次数),对中等职业学校每月督查1—2次。重点督查学校的资助认定程序、名单公示情况、受助学生人数(中职实际在校生数)、校内资助的实施情
况以及各项制度及资料整理的完善情况,现场反馈督查结果,并督促学校限期整改。
三、改进中职资助管理,做好政策宣传工作
中等职业学校资助工作是一项覆盖面大、情况复杂和工作量相对较大的工作。为使资助款项按月及时发放到学生手中,今年我们采取了以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网络平台为核心的管理模式,3月份,我们会同职成办,分别组织人员到两所职业学校现场培训,指导学校做好新生信息入网入籍和老生各项信息的补充完善,要求学校每月20日前将当月资助信息维护完成,资助中心将从网络平台导出的资助名单发放到各学校,经各学校核对盖章后,由银行将资助款项直接打到学生的资助卡上,每月也按照此名单到各班级督查,确保资助工作的及时准确。为向全社会广泛宣传国家此项惠民政策,充分发挥资助育人功能,2—3月份,我们和各高中学校共同印制了《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指南》传单,和《入学通知书》一起发放入学新生手中;4月份,我们和县民生工程办公室一起印制了《深入实施民生工程,促进和谐广德建设——致城乡广大居民一封信》张贴画,在学校等公共场所广泛张贴;5月份,在教育局公共宣传栏张贴了《国家开发银行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办理流程》彩色喷绘,并在广德教育网站开辟了《学生资助工作》专栏,将国家各项学生资助政策及时向社会宣传,接收社会监督。
四、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法
1、关于开行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
国家开发银行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我县开始于2008年,当时人数只有34人,2009年贷款人数为287人,到2010年办理贷款人数就达558人,今年预计将在1000人左右。根据省教育厅和开放银行的协议,县级资助中心工作范围包括:前期贷款申报办理、贷中管理和贷后的本息催缴,工作量巨大。随着还款期的到来,贷款本息的催缴将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希望能相应提高代理费用,否则将挫伤基层此项工作的积极性。
2、关于和有些部门工作衔接的问题
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是根据上级有关文件和教育形式发展而成立的新部门,是属于新生事务,因而和有些部门出现工作交叉问题。如上级有关资助拨款文件流转和资助资金的配套申请、发放等工作和计财部门衔接问题,中职涉农专业和第三年顶岗实习困难专业的认定与职成办衔接问题等等,都需要我们在工作中探索和创新,希望市资助中心多组织我们到市内和省内外学习交流,不断提高我们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县林业局帮助复兴镇贫困学子罗永龙圆大学梦
爱是与生俱来的,在血液里流动,在骨子里结晶,它源源不断的由心而生,永不枯竭,只要人人都愿意奉献一点爱,就如甘霖沐浴大地,人间处处盛开幸福之花。
2012年9月,就有一簇幸福之花盛开在了复兴镇高岩村的上空。罗永龙,复兴镇高岩村高岩组村民罗德坤的大儿子,今年高中毕业,被广**洋大学录取。考上大学,按理说一件高兴的事,但罗永龙同学却高兴不起来,几千元的学费对经济条件好的家庭来说是小菜一碟,对他家却是天文数字。虽然母亲在外打工,每月可以挣得壹仟多元回家,但他患上尿毒症后期的老爸罗德坤每月的血液透析费就要2000元以上,真是入不敷出。因为生病,罗德坤既不能外出务工,也不能干活,罗永龙与其弟弟正在读书,家里的农活无人做,就靠微薄的土地租金维持生计。大学录取通知书只带来孩子稍许的兴奋,学费,学费在哪里呀?像一座大山压着他心上。
这样的困难不仅让罗永龙一家夜不能寐,也时时牵动着咱们复兴镇党委领导的心,“四帮四促”活动在各个地方有声有色的进行中。县林业局挂帮复兴镇高岩村,考虑到罗德坤家庭困难,情况特殊,村里把他家纳入林业局干部一对一帮扶的对象,帮扶他家的是林业局林业派出所干警林玉。林玉同志帮扶期间总是关心罗德坤一家的生活情况,常常进行力所能及的帮助。在得知罗永龙考上大学而为学费发愁时,局领导非常重视,号召全局职工献爱心,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众人拾柴火焰高。帮助莘莘学子上大学,圆他的大学梦。
当复兴镇高岩村贫困学子罗永龙在**县林业局会议室接过杨局长7500元现金时,感动得热泪盈眶。这笔钱是该局全体职工自愿捐助给罗永龙同学的,是该局全体职工爱心的凝聚,以资助罗永龙同学顺利读上大学。为感谢林业局全体职工对自己一家的关怀,罗德坤发自内心的送给林业局一面锦旗,上书:“四帮四促”见成效,扶贫助学显真情。
双南小学郭焕清(辅导)
亲爱的爱心伯伯:
您好!今天,站在这里,我要代表我的全家,代表所有受您们资助的学生,代表所有受资助的家庭,说一声:谢谢!谢谢您们的爱心,谢谢您们的善良!谢谢您们的心有他人!
我的命运是不幸的,在我很小的时候失去了父亲,失去了经济来源,失去了家庭的支柱。我和妹妹、母亲一度对生活绝望了,就在我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是您,爱心伯伯,伸出了无私的双手,是您的关爱让我多了一份生活的保障,是您们的高尚给我莫大的感动,鼓励我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当我利用这些钱时,我会想到父亲般的慈爱,感到母亲般的关怀。我一定不辜负您热情的期望,更加努力,克服暂时的困难,努力成才,回报社会。
我感谢您的不仅仅是钱,更感激的是您的爱心,感谢社会上的热心人们!因为生活有了你们才更美好更和谐。。。
我非常感激您的善良和仁爱,感激您对贫困学生的热心关注和真诚的帮助。
您知道吗?从此以后,我又多了一位亲人,那就是您-----爱心伯伯!您知道吗?您的爱心,能驱散冬日的寒冷;您的爱心,能融化我们心灵的坚冰!因为有您,阳光更加灿烂;因为有您,世界更加多彩!永远的祝福您工作顺利,一生平安,家庭幸福,生意兴隆。
再次祝福您好人一生平安!
双南小学六(1)班:陈文凤
2004年, 河南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成立, 至今已整整十年。
十年风雨兼程, 河南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在各级领导和各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下, 在学生资助工作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在曲折中探索出独具特色的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 逐渐建立了完善的资助政策体系和工作体系。十年春华秋实, 随着政府财政投入的不断加大和资助政策的不断完善, 河南省资助水平快速提升, 有效保障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十年耕耘, 十年收获。据统计, 从2007年新资助政策体系建立到2013年全省资助经费的总投入超过300亿元。仅2013年, 河南省资助经费总投入就达到68.6亿元, 比2006年增加了3.3倍, 资助学生1017.万人次, 比2006年增加了4.2倍。河南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工作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各相关部门的高度认可, 赢得了社会的支持和群众的赞誉。
2014年, 是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实施的第十个年头。十年前, 正是在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实施的背景下, 河南省教育厅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建立了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十年来, 河南省按该模式累计发放贷款47.6亿元, 不仅实现了“应贷尽贷”, 而且回收状况良好。而今, “河南模式”实现了良性运行, 为全国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开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十年不短, 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已经响彻全国, 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已经覆盖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各个阶段, 财政投入日益加大, 惠及数千万学子十年不长, 河南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刚刚起步, 学生资助工作仍面临诸多新情况, 完全实现“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依然任重而道远。可谓, 发展还在路上, 同志仍需努力。所以, 十年, 是一个节点更是一个起点。
一我国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缺陷
(一)贫困生界定缺乏合理机制
对于贫困家庭的界定标准,以及贫困等级的合理定义,尚无统一的评定标准。目前很多高校比较普遍适用的界定方法是通过学生平均消费水平界定法和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界定法比照。所谓学生平均消费水平界定法是将学生个人消费水平与全校学生平均消费水平相比较,低于该水平的则为贫困生。而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比照界定法是将学生在校消费水平与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对比,低于此线的为特困生,略高于此线的为贫困生。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学生的月收入、生活消费支出水平、支付教育费用的能力等因素均十分难以进行精确评估,加上学校不能对所有贫困学生的经济情况作全面的调查,只能采用“大概其”的方法确定,其中漏洞自然是不言自明,更重要的是这很有可能导致那些真正需要的贫困生得不到及时帮助,反而导致贫困生资助覆盖面变小变窄。如何科学地界定“贫困生”,是我国教育制度改革面临的一个难题。
(二)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与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贫困生人数的不断增加相比,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增加幅度却不大。从最初2000年的2562.61亿元,到2009年的12231.09亿元,翻了近5倍,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也是不断增加的,但增长非常的缓慢,这比例一直徘徊在2%至4%。而发达国家的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始终高于我国,其教育经费的投入占GDP的比例最高达到8%,不少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发展中国家其比例也在5%左右。
同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有关数据显示,自 1999年各高校扩招以来,2000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220.6万人,在校生556.1万人,高校发展规模和速度都在逐步增大,到2010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招生增加至661.8万人,同时在校生也增加到2231.8万人。也就是说,在十年时间里,普通高校的在校生人数增加了1675.7万人。我国教育经费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学生需求,教育财政上的投入和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并不相符。
(三)资助经费来源渠道狭窄
目前我国高校助困主要有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社会捐赠经费、事业收入(包括学费和杂费)和其他教育经费这么几个渠道,除高校自身的事业收入以外,财政性拨款依旧占据着主要位置,是一种单一的国家资助模式。
虽然越来越多的爱国侨胞、企业家、社会团体开始参与支持高校的奖学事业,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企业、团体、个人等社会力量资助高校贫困生尚不能统一规模,更多的还属自发的行为,真正公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都十分薄弱,其性质仍属于一种非义务、自愿、缺少激励机制的涣散状态,并且很多社会资助主要集中在一些办学水平高的学校,资助范围不具有普遍性。
(四)助学贷款呈现“双高”局面
1助学贷款门槛过高
助学贷款制度是我国高校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助学贷款制度是以学生信用为担保的一种新的资助模式,助学贷款制度的建立对完善我国学生的诚信评价体系、健全助学贷款有关法律制度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实生活中银行设置的贷款本身门槛过高,一定程度上将部分急需资助的贫困生拒之门外。
2还款违约率高
目前,我国已建立起比较完整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其中助学贷款如果能确保正常运行,资金得到良性循环,高校贫困生问题是能够得到解决的。但由于一些大学生的诚信缺失,严重影响了贫困生资助政策的实施和资助效果。甚至有些家庭并不十分困难的大学生投机取巧,将助学贷款这笔资金挪为他用,甚至成为拖缴甚至不交学费的借口,使原本可以得到资助的困难学生却失去贷款机会。
由于前面的贫困生失信,不仅影响后来的贫困生申请助学贷款,也影响学校声誉,同时也严重打击了银行提供助学贷款的积极性。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贷后管理,强化借款人还款意识,以及完善助学贷款政策的方案设计将成为今后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点。
(五)勤工助学岗位未充分挖掘
勤工助学制度对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意义重大。但校内勤工助学工作开展力度不够,勤工助学岗位未得到充分挖掘。
第一,勤工俭学双方被动性十分明显,由于国家体制的强制要求,现行模式大多为高校安排,学生接受,但实际上双方之间的需求经常脱节,真正做到双方同时满意较为困难。
第二,高校教育管理体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主积极性,学生边学习边工作的时间有限,而劳动时间过长又影响学习,不能实现勤工助学和学习双收效果,很难说是正常进行。
第三,校内校外勤工俭学岗位差别明显,校内的岗位多为福利性质,以照顾学生为主要目标,而校外虽然工资可能会高点,但因为各种因素限制,数量相对较少,质量要求也较高。
第四,资金缺乏、形式单一、勤工内容缺乏技术含量。目前大学生勤工助学一般接受的和能找到的是诸如发传单、家教、促销、礼仪、代理、服务员等类型。
二构建我国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若干举措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贫困生认定体系
对于贫困生本人而言,他们需要做的就是将相关材料准确、详尽地整理提交。在此基础上,生源地人民政府有必要将贫困生情况统一建立资源信息库,这一资源信息库的建立,既有方便高校审核查询的作用,同时也能达到公平、公正的效果。当然,及时更新至关重要。endprint
作为连接桥梁的高校也要负担起相关责任。为了保证材料的真实可靠,高校在不考虑成本的情况下,可以不定期地实地考察,但这种认定方法只能偶尔使用,毕竟考察费用太高,得不偿失。但偶尔实地考察,有利于促进、监督当地政府更严格地执行贫困生认定标准,使贫困生认定工作从基层开始就规范起来。
(二)拓宽资助经费筹资途径
1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资力度
发挥高等教育中政府财政性经费的作用,是解决高等教育贫困资助事业资金短缺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主要方式有国家、省、市等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在教育税费、企业支持教育拨款、校办产业园等方面给予税费优惠,将国家的财政收入合理有效地应用到高校教育事业中。
2拓展资助资金的来源
在依靠财政拨款的同时,高校应放宽眼界,转变工作思路,将人才的社会效益从高校就开始发挥起来,积极鼓励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支持教育,将这些资源专业化、有序化、系统化地利用起来,获取更多资金支持。
3征收高等教育保障税
国家为了保障贫困生接受高等教育,在一定时期内设立了高等教育保障税,它属于特定目的税。将高等教育保障税作为税基,所得税包括企业所得税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个人所得税,在税基较大的情况下,可以适当降低税率,比如采用企业所得税的2%征收高等教育保障税,既降低了税收负担,又可以获得纳税人的理解,可谓是一举两得。
4将特困生家庭纳入社会保障范畴
特困生的困难程度反映了所在家庭的收入状况和经济现状,当地政府或社会可以试行向贫困户设立经济保障,特困生的家庭若能得到这样稳定的、有效的帮助和资助,将会大大降低特困生的思想压力。同时,也减轻了高校资助工作的强度,加大了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准确性。
(三)完善奖学金制度,以充分发挥奖学金的助学功能
1完善奖学金的评审工作
高校设立奖学金由来已久,设立奖学金的目的就是奖励优秀学子,同时兼顾助困的功能,激励贫困生奋发向上,努力拼搏,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奖学金,解决部分求学费用。笔者认为完善奖学金制度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要根据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学习成绩、思想品德、校规校纪、体育锻炼等具体指标制定各项奖学金申请条件的具体标准,即综合测评办法。其次,本着公开、公正、公平为原则,将公示工作贯穿始终。要发挥中央主管部门和省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督作用,使得奖学金的发放符合标准,实行名单全校公示制度,杜绝弄虚作假行为,遏制不正之风。
2设立多种奖学金,并尽可能地向贫困生倾斜
对奖助学金的设立要有的放矢,在奖励力度和受益范围上都要认真细致,增加受助比例,落实受助政策,真正实现贫有所保,学习无忧的目标。例如,可以扩大单项奖助学金的受奖面,将单项奖学金普及化,设立包括优秀贫困大学生品行奖、学习奖、文体奖、创新奖、荣誉奖、学生干部等单项奖,单项奖的奖金也应相应增加。
3设立专门的贫困生奖学金
大部分贫困生受当地经济条件、文化、教育、办学条件的限制,进入大学后,学习比较吃力,再加上经济困难造成生活和思想上的压力,即使经过努力也可能与家境优越的学生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可以设立专门的贫困生奖学金。
(四)改进助学贷款申请和偿还机制
1完善贷款制度
一是一次审核,一次贷款,一次放款。实行贷款学生学费、住宿费一次申请、一次发放的统一模式。由学校统一设立账户,实行资金统一集中管理,按年划分。二是改变学生贷款门槛高的限制。有生源地人民政府提供经济困难证明或者低保证明即可。三是考虑继续攻读学位的大学生的经济状况,继续发挥财政付息的作用。
2构建灵活宽泛的贷款模式
除了继续发挥政府、银行、高校三方当事人的主要作用外,可以考虑适当加进其他社会部门和机构参与到贷学金的管理工作中来,提高生源地贷款金融机构的参与积极性,将贷学金与社会机构的财务管理联系起来,让生源地的金融机构融入其中。
(五)建立助学贷款个人信用体系
为了形成良性的贷款机制,加强大学生的自律精神,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1加强在校期间的诚信教育
笔者认为,良好道德素养是对一个人的基本要求,对于贷款学生而言,信用理念和金融知识教育更是非常必要。因此,解决办法主要是将诚信教育彻底融入大学四年教育过程中。
2完善经济助学相关法律
法律是一项政策得以贯彻并长久实施下去的保障。除了要继续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保证国家贷款政策能够得到良性循环外,制定法律、法规才是长久之道。
3建立学生助学贷款奖惩机制
惩罚和奖励双管齐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那些履行诚信或者提前还贷的同学,应当对其进行适度奖励,奖励主体可以是学校,也可以是银行,奖励方式可以是在奖学金、优秀大学生、素质拓展奖学金评定时优先考虑,也可以是银行给予一定的优惠。与之相对,违约现象也要受到公正处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全社会树立良好诚信、积极向上的道德风尚。
4建立学生助学贷款的个人信用制度的主要措施
制定贷款违约记录,多途径催款。目前违约记录的公布点主要有校内网站、大学生就业网、学历文凭查询网以及国家助学贷款网,公布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姓名、毕业院校、违约信息等。学校可向用人单位通报借款人催缴记录并要求就职单位督促贷款学生积极还贷,同时告知其直系亲属催还贷款。具体操作方式可以由银行扣减或者书面通知学生所在地的村委会或者父母工作所在单位。特别是那些还款意愿相当恶劣、甚至有蓄意赖债行为的学生,在综合考虑时间、地点等因素后,亦可以向仲裁机关申请仲裁或者向法院提起诉讼,督促还本付息。
建立个人信用体系。目前个人信用体系在世界其他国家都已经十分盛行。从2001年至今,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一直在不断摸索着,对于刚刚起步的信用管理体系,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宏观把握目前的商业风险的预警机制,建立大学生资助信贷审核制度已然迫在眉睫,助学贷款的良性循环必须构建,尽快完善学生信用体系建设。放任学生恶意拖贷、欠贷的行为滋生,不仅不利于他们自身的长远发展,对整个社会的健康良好发展都是危险重重。endprint
(六)完善勤工助学机制
勤工俭学是国家政策的硬性要求,在各个高校中都有各自的操作模式,因此也存在了不少的问题急需解决。主要表现为:校内外岗位两级分化,数目、质量上存在严重差别,尤其是校外岗位更是质量参差不齐,学生相对处于弱势状态,被骗情况屡见不鲜,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适度改革:第一,发挥校内勤工俭学岗位优势,将专业学习和岗位需求恰当结合起来,定时、定量、定质地提供相关岗位,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锻炼学生能力、解决学生基本生活费,不断提高校内岗位层次。第二,转变大学生的观念,主动参与勤工助学。挫折困难不可怕,心理健康是关键。学校要本着积极乐观的宗旨,用恰当的途径、活动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摒弃诸如攀比、自卑、自傲等不良心理,认真对待学习,与同学友好相处,积极面对社会,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等。第三,完善勤工助学制度,使流程趋于规范化。高校应充分了解国家要求设立勤工俭学岗位硬性要求的背后意义,要彻底理解“勤工俭学”四个字的含义。实现“勤工”,就应该建立勤工俭学协会、勤工助学中心,以信息化管理模式实现勤工俭学现代化。要实现“俭学”,笔者认为这需要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学生要牢记自身本职,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实现全面发展,能力提高。只有高校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国家倡导勤工俭学的意义。第四,改革学籍管理制度,实行完全弹性的学分制。针对贫困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实行完全弹性的学分制。具体操作模式是通过保留学籍,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学习年限,甚至可以边学习边工作,或者先工作后学习,等经济条件允许后再回学校学习。在这一操作模式的鼓励下,可以促进大学生及早适应社会需求,了解自身理论和实践的不足,在以后的学习中也更有针对性。对于社会而言,也可以将资源最大化利用以获得更高效益,成本降低了,周期缩短了,也有助于贫困生早日脱贫。
教育制度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完善和构建对我国的教育制度改革意义重大。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难”的现实问题,我国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初步建立起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总体而言,这一制度使越来越多的处于贫困线上的家庭及其他经济相对较困难的学生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以体现教育的公平性。本文在分析当前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工作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完善和构建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若干路径,诸如:建立科学合理的贫困生认定体系、拓宽资助经费筹资途径、完善奖学金制度,以充分发挥奖学金的助学功能、改进助学贷款申请和偿还机制、建立助学贷款个人信用体系、完善勤工助学机制等针对性的举措,希望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成亚平.我国现行高等学校学生资助制度研究[J].政法论坛,2003(6):162-163.
[2]黄兰,尚文生.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问题及对策[J].统计教育,2007(4):55-56.
[3]李佩颖.新政策下的国家助学贷款现状分析[J].科教文汇(上半月),2006(6):34-36.
1、两免一补”政策好,上学“一个都不少”;
2、不用买书不缴费,住校还补生活费;
3、“两免一补”政策好,农民负担又减少;
4、贫寒学子求知路,“两免一补”来帮助;
5、“两免一补”助孩子,发展教育奔小康;
6、“两免一补”做到位,贫困家庭得实惠;
7、关注贫困家庭,关爱贫困家庭学生;
8、实施“两免一补”是党和政府的德政之举;
9、实施“两免一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10、贫困孩子要读书,党和政府把你助”
11、家庭困难不用愁,孩子上学勿需忧
12、“两免一补”来帮你,家长孩子皆欢喜
13、一切为了困难家庭,一切为了贫困学生
14、落实“两免一补”政策,保障农村义务教育
15、实行“两免一补”政策,体现党的关怀
16、认真落实“两免一补”,不让孩子因贫困辍学
17、政府资助贫困生,好好学习快成才
18、“两免一补”送关怀,农村学生贫困学生上学,政府“两免一补”
高中
1、唤醒爱心、伸出援手、关怀贫困学生。
2、乐善之本、助人为快、会聚爱心、共创未来。
3、关注教育、关注贫困学生。
4、财富源于社会、爱心回报社会、关注贫困学生。
5、救助一个学生、改变一个人生。
6、用我们的`真心、真情、真意关爱贫困学生。
7、只要你我都献出一点爱、贫困学生就会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8、凝集社会之力,资助贫困学生;
9、爱心点燃希望,关注寒门学子;
10、知识改变人的命运,扶贫共奔和谐之路;
11、关注困难家庭,关爱贫困学生
13、家庭困难不用愁,孩子上学勿需忧
中职
1、读中职,受资助,升学就业两不误
2、资助政策就是好,就读中职花钱少
5、贫困孩子不要愁,职校受助有盼头
6、国家出资学技艺,职教就业有优势
7、不挤高考独木桥,选择中职阳光道
8、读中职,受资助,早脱贫,快致富
9、家富国盛光明一片,中职资助举市展颜
10、国家资助学技术,轻松就业有门路
11、资助政策就是好,为咱百姓解烦恼
高职教育宣传标语
1、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法》,推进职业教育科学发展
2、走进中职校,跨进致富门
3、就读职业中专,涉农专业学费全免
4、家有万金,不如一技在身
5、接受职业教育,摆脱贫困落后,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6、读中职,受资助,升学就业两不误
7、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合格人才
8、读中职学技术,升学就业两不误
9、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10、就读中职不要怕,学到技能闯天下
11、中职学校硬是好,升学就业路不少
12、致富一家,带动一片,中职学校如你愿
13、农村青年要致富,就读职校有出路
14、想要家庭快致富,走进职校学技术
15、中职学校拿双证,脱贫致富有保证
16、就读职业中学,实现顺利就业
17、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教育质量
18、就读职业学校,国家每年补助生活费
19、就读中职好选择,学到技能好就业
20、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培养建设人才
21、国家出费用,学到真技术,轻松来就业,事业有出路
2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动手能力培养
23、千苦万苦,没有技能打工最苦,七算八算,读职业学校最划算
24、国家资助学技术,轻松就业有门路
25、资助政策就是好,就读中职花钱少
26、外出打工要技术,就读中职是门路
27、学会技能和本领,成为社会有用人才
28、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教育
29、国家出资学技艺,职教就业有优势
30、今天选择中职校,明天走上致富道
31、读完职业中专,就业工资翻番
32、读不了高中读职中,打工赚钱好轻松
33、中职毕业去打工,挣钱又多又轻松
34、创社会认可的职业学校,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35、要想工作有门路,报读中职学技术
36、围绕市场办职教,办好职教为人民
37、读中职学技术,贫困家庭能致富
38、全力打造优质教育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39、不挤高考独木桥,选择中职阳光道
40、要致富,学技术,职业教育是门路
41、中职学生俏,企业争到要
42、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43、贫困家庭不用愁,就读职校有补助
44、到中职,学技能,就业踏入致富门
45、贫困孩子不要愁,职校受助有盼头
46、读中职,受资助,早脱贫,快致富
47、资助政策就是好,为咱百姓解烦恼
48、要想就业有出路,快到中职学技术
49、中职学校学技能,进入社会样样行
【学生资助】推荐阅读:
学生资助诚信教育06-25
学生资助评审办法07-27
学生家长资助感言11-03
学生资助工作核查报告07-12
学生资助工作心得感悟09-30
学生资助政策问答11-26
精准扶贫学生资助政策11-27
学生资助年度工作计划05-24
高校学生资助岗位职责06-26
资助贫困学生建议书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