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英语教育热的冷思考

2024-09-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幼儿园英语教育热的冷思考(推荐8篇)

幼儿园英语教育热的冷思考 篇1

提要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英语为主要交流语言的大国的崛起,人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与日俱增。然而,出

于对早期智力开发的重视,许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就接触英语,因此,纷纷将孩子送进开办有英语教学的幼儿园。对此,幼儿双语教学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大家对此褒贬不一。本文从“双语教学”以及“幼儿双语教学”概念的界定开始,通过分析我国幼儿双语教学的现状、开展的利与弊以及借鉴国内成型幼儿双语教学的成果展开论述,对我国幼儿双语教学热的问题进行思考。关键词 幼儿双语 双语教学 现状 利弊 借鉴

一、引言

什么是双语教学?什么是幼儿双语教学?对二者的概念有哪些界定?在我国开展的幼儿双语教学的现状是什么?对幼儿开展双语教学有哪些利弊?本文将对这些问题作出分析和展开思考。

二、“双语教学”以及“幼儿双语教学”概念的界定

许多学者对“双语教学”的概念进行界定,即将学生的外语或第二语言,通过教学和环境,经过若干阶段的训练,使之能代替或接近母语的表达和应用水平。在中国,双语教学是指除汉语外,用一门外语在各种知识学习中作为课堂主要语言进行学科教学,目前绝大部分是用英语。本文中所提到的“双语”也是就汉语和英语而言。而“幼儿双语教学”是指在同一个幼儿园幼儿教师使用两种语言工具组织幼儿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对幼儿而言,这两种语言是他们的学习对象,也是他们获得其他新知识和参与各种活动的工具。也就是说“幼儿双语教学”是指在运用发展幼儿母语的基础上,对幼儿进行第二语言启蒙教育的教学。而对于真正的“双语教学”要求是:①必须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同时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② 必须将“二语”或“外语”作为教学媒介语(medium of instruction)去教授目的语以外的部分课程或全部课程。③必须以培养双语人才为目的;④ 必须认识到双语教育是一个教育系统, 单纯的学校教育只是其中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 要真正实现双语教育还需要有合格的教师、良好的语言环境、社会环境、教育环境相应的设施和相关的政策等等。可见,“双语教学”要求是比较高的。“幼儿双语教学”对于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学”来说,只是一个准备阶段,它的实质是语言教学。

三、我国幼儿双语教学的现状

在我国,随着对早期智力开发的重视,人们对学习英语的兴趣与日俱增,许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就接触英语,因此纷纷将孩子送进开办有英语教学的幼儿园。家长都是秉着望子成龙的心情,而办学者的目的却不尽相同。有的是为了“树立形象”,有的为了“追风赶潮”,有的是为了取悦家长和社会,更有的是为了吸引生源,追求自己在经济上的利益。但是,不管家长、社会还是办学者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幼儿双语教学热的现象在升温,呈现一派“红火”的景象。下面从教学“大环境”、教材、师资、场景、仪器设备的几个方面呈现我国双语教学的现状。

1、在教学“大环境”上

我国的幼儿双语教学还不算成熟,缺乏具体实施的“大环境”。幼儿园双语教学与小学英语教学有很大不同,小学英语教学目标是“达标”教育,有明确的等级目标;而对于幼儿园的双语教学,我国教育部没有一个明确的教育政策,只是像“跟风”一样,把幼儿的双语教学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比如,有些幼儿园对幼儿双语教学的理解出现了偏差,这些幼儿园仅仅开设了一两个英语兴趣班, 或稍微强化了英语教学, 如在班上简单地教授几个单词, 几个短语、句子, 或每周集中一两次专门学习英语, 就冠名“双语”幼儿园。可以说这是这些幼儿园为了某种利益而设的噱头。而且各地的幼儿双语教学基本上是自发的、零散的、孤立的, 缺乏互相合作、统一配合。由此可见,我国在幼儿双语教学的“大环境”上,很不成熟。

2、在教材上

英语教材的选择是影响幼儿英语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照现状,幼儿双语教学甚至是双语教学,是一种新兴起来的事物,我国对于幼儿双语教学的实验研究和社会实践还远远不够,因此市面上还没有一套比较完备而又系统化的适合幼儿双语教学的教材。而对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幼儿园,根据自身发展的不同特点,结合自身的需求,在教材的选择上也是基于一套或者几套幼儿双语教材。对于教学质量较好一些的幼儿园,虽然还会结合一定的教学心得,适时地、适用地选择教材,但是由于幼儿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经验还不够成熟,在教材的选择上还是缺乏一定的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可见这也是影响幼儿双语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问题。

3、在师资上

高水平的师资是高质量的幼儿教育的保证,因此对于我国新兴的幼儿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来说,幼儿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样一来,对于幼儿双语教师的师资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扎实的英语知识,还要有卓越的教育知识和技能,比如幼儿心理学和教育学,更要有把知识和应用结合在一起的外语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技能。同时,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风格、教育经验也对幼儿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目前,有些幼儿园的教师的英语水平较低,但是出于自身开展双语教学的需要,英语课又不得不开展,在课堂上造成的教学错误会对幼儿以后的英语学习造成误导;有的幼儿园聘请的教师在发音上有一定的乡音,这对日后幼儿正确读音的纠正产生了阻碍;还有的幼儿园聘请学园周边大学的老师或者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对于这些一直对大学生授课的老师来说,他们对幼儿心理的了解不够专业,采用成人的教学方法,课堂枯燥乏味、没有特色,使学生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对于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层次不一, 往往把少儿英语教学当作兼职, 在周末进行。加之本身学习等事务的繁忙, 对少儿英语的教学不够重视。

4、在场景、仪器设备上

场景和仪器设备对幼儿双语教学的质量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幼儿双语教学对活动场所的空间、环境的创设以及电器教学设备的要求比较高。

在活动场所上,幼儿双语教学应该设置更小的班级规模,这样一定多的幼儿有了更多的活动空间,而受我国国情的影响,在人口居多的我国,幼儿园的班型都比较大,影响了幼儿双语的授课质量;在环境的创设上,我国大多数的幼儿园可以通过精心的斟酌和巧妙的设计,在墙饰、走廊以及各种公共场所做出布置。而对于英汉双语环境的创设,如在活动室分设汉语区和英语区, 英语区摆放的物品和墙上饰品下注明英文, 也可放置一些英文图书, 使幼儿置身于两种文化背景之中,大部分幼儿园可以做得到;在电化教学设备上,更充分地利用电化教学设备,可以使幼儿获得更多的感性经验,在语言和主体的已有经验中建立联系。然而,受资金的影响,再考虑到本园费用的支出,在我国幼儿园在这方面的投资较少。

四、采用幼儿双语教学的利与弊

对幼儿开展早期的“双语教学”到底是利多弊少还是弊多利少,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学者认为幼儿双语教学有利于幼儿的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又有的认为双语教学对儿童的自然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本文的以下部分分别从赞同的角度和反对的角度对幼儿双语教学的利弊进行分析。

1、赞同角度 赞同者认为:“在3~ 10岁年龄阶段的儿童的大脑的可塑性很强, 尤其在自然交际的环境下, 他们在语音‘习得’方面比成人占有更大优势, 比较容易学到较好的甚至接近本族语者的语音, 语言习惯也比较容易形成。这一时期学习外语可能在他们的大脑中会留下一定痕迹, 对以后的发展会有一定的好处。”(刘晓东,2000)从实验的角度出发,兰泊特等人的实验也表明:“ 双语学生不但在解决一些需要智力上的创造性和灵活性的任务中占有优势,而且进行双语教学可以加大语言训练的分量, 特别是培养儿童倾听的习惯, 带动他们听说的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还可以促进幼儿认知、记忆、想象等能力的协调发展, 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 提高人际交往的积极性。”(彭梅,2003)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体格健康的婴儿, 在五个月大时已经可以发出人类语言中涉及的所有声音。但幼儿最初的发音, 没有固定目的, 口腔内各部分肌肉活动自由不受限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 儿童开始语言学习, 发音器官的肌肉活动逐渐定形, 并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日益牢固。这样看来,幼儿尽早地接触地道而又准确的外语,能够促进儿童发音器官的定型化和发音方法的习惯化,有利于幼儿对语言的学习。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幼儿早期学习外语,会使他们对发音的过程感兴趣, 对自己能发出各种声音有新奇且自豪的喜悦。而且幼儿心理负担轻、乐于并善于模仿、喜欢作语言游戏, 这相对幼儿成人时对他人态度的敏感, 怕出错、怕被别人笑话而常常不敢开口而言,都是幼儿在早期学习外语的优势。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幼儿早期习得的语言会使他们终身受用。因为人类有效习得语言的关键期在12岁之前,在这个时期之后学会的语言就会很快被遗忘。国内也有许多学者认为:“语言技能在青春期前更易掌握, 一旦过了这个时期, 大多数人的心理机能和认知方式都已经基本定型, 对掌握语言技能不再那么敏感有效了。”(中加教育合作英语浸入式教学实验课题组,2002)

2、反对角度

对于幼儿双语教学的开展,有些人也持着反对意见。有的学者认为:“儿童时期如果太早对他们进行双语教育是拣了芝麻放了西瓜、既不利于学好母语, 也不利于非语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ELLIS E,1994)张思中先生也说道, “学习外语必须建立在良好的母语基础之上, 学好了母语, 才能真正理解和更好地掌握第二门语言。”(王旭东,2004)

台湾也有教育专家指出,“语言学习最好由近到远,先学好母语再学英语。幼儿越早学习英文,也越早有挫折感,反而提早排斥英文。如果先把母语学好了,将来在原有的经验上再学习外语,反而会又快又好。如果因为学习英语而抹杀了其他能力的发展,对孩子的一生都会很不利。”(杨连瑞,1998)

语言学家Collier对此也持类似的看法,认为若儿童不能持续发展使用母语的认知能力,那么其语言能力(包括母语和外语能力)的发展往往会受到影响。在母语毫无基础时开始学习外语既会影响其认知能力的发展,又不利于外语水平的提高。

有时,过早的对幼儿进行这种定向的双语培养,可能导致幼儿学习的东西较多,压力过大,不但没有起到对双语意识的促进作用,反而影响其智力和身心的健康成长,使幼儿失去童年的快乐。对此,我们不得不进行思考与反思。

五、国内成型幼儿双语教学成果的借鉴 以国内一知名幼儿园双语教学的实施为例,通过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师的聘用和培育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来谈谈开展幼儿双语教学的问题。

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此幼儿园提出了“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乐于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对话,发展幼儿的英语口语能力”的教学总目标。另外,对于不同的年龄班该幼儿园又设置了不同的教学目标,比如大班双语教育目标是“敢于在全班幼儿面前大胆完整地讲述和表演简单的英语故事”;中班双语教育目标是“在各类有趣的英语游戏活动中,体会学习英语的乐趣,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小班双语教育目标是“通过各类生动形象的英语游戏,激发学习的兴趣”等。对此,把行为和情感目标作为幼儿园双语教育的中心,既符合幼儿现实需要,又利于其长远发展。在幼儿双语教师的聘用和培育上,该幼儿园大胆引进非幼教专业教师(主要是本科和大专英语专业毕业生)担任幼儿园英语教师,为了让幼儿英语教师尽快成长起来,使她们的教学更适合幼儿的发展,该幼儿园的园领导注重对幼儿英语教师的培养培训,包括英语知识、英语技能、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在培训中,主要帮助英语教师学习如何从幼儿教育专业的特点出发,组织生动、有趣、有效的英语教学。同时在幼儿园中,为了促使英语教师尽快地与其他教师在专业上互相融合,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幼儿园改变了以往中、英语教师各自为政的局面,选择懂点英语又有幼教经验的教师与英语教师组对,开展中、英语教师共同备课、听课、评课,每周定期研讨等活动。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该幼儿园将双语教学活动渗透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如当幼儿每天来园离园时,英语教师和扮演卡通形象的小朋友可用英语迎送幼儿和家长,并与其进行简单的交流;在吃点心、进餐、睡眠、盥洗、散步、游戏活动、区域活动等日常活动中,英语教师都可反复地运用常用英语词句,引导幼儿进行听、说练习。这样,幼儿自然地从日常活动中接受了英语表达的方式。

六、结语

终上所述,开展幼儿双语教学是一个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有利又有弊。对于办学者来说,要借鉴成型的幼儿双语教学的成果,在进行幼儿双语教学的实施之前,要进行深刻的思考,认真的分析,秉着一个科学认真的态度去承办。更重要的是,他们要在教材的选择,教师的聘用,场景、仪器设备的设置上花费更多的心思,尽最大力量使幼儿双语教学达到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使其对小学的英语教学起到一个过渡的作用。虽然,在我国的幼儿双语教学的开展还很不成熟,但是我们需要秉着“先试验、后推广”的原则,有选择地、实验性的开展,而且要考虑到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遵守科学的教学规律量力而行,切不可为了追求一定的经济效益等不同目的“速成”或“作秀”。无论是学校、家长,还是社会,都不能操之过急,要对幼儿的双语教学足够的重视,为幼儿双语教学的全面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附 注

[1]刘晓东.幼儿学外语问题之我见[ J].教育研究, 2000,(11): 23.[2] 彭梅.刍议小学开设英语课的可行性[ J].外语界, 2003,(3): 66-67 [3]中加教育合作英语浸入式教学实验课题组.加拿大.第二语言浸入式教学模式及其在我国双语人才早期培养研究的尝试[ J].教育导刊, 2002(2).[4]王旭东.关于 双语教学 的再思考[ EB/ OL].http: / /, 2004-11-10.[5]杨连瑞.关于外语教学中的年龄问题[ J].国外外语教学, 1998,(2): 36-38.[6] ELLIS E.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参考文献

幼儿园英语教育热的冷思考 篇2

据百度百科及360百科等介绍,所谓“翻转课堂”,就是指由教师将教学内容制作成视频并在互联网发布,学生通过互联网课前观看视频提前学习,课堂上交流、讨论、完成作业与检测、实现内化吸收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起源于美国,后被我国引进推广。

“翻转课堂”尊重学生主体性,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翻转课堂”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将教学内容视频化,使讲解内容形象直观;“翻转课堂”将教学内容碎片化,使视频容量短少精简,化整为零,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翻转课堂”少受时空限制,课前观看视频可以有一定的时空选择自由。这些,或许是“翻转课堂”的“利”。然而,许多事物常常是利弊相生,有时甚至是弊大于利。目前的“翻转课堂”就是如此。其弊主要有:

1.自主学习质量不高

“翻转课堂”的突出特点是让学生课前观看视频,自主学习,变“课堂学习—课后巩固”模式为“课前学习—课堂巩固”模式,其“翻转”抑或“反转”因此得名。这也可以叫“作业前置”或者“先学后教”。这种所谓的“翻转”“前置”抑或“先学后教”,常常被宣传者津津乐道,说它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然而,这种放羊式的自主学习,其质量值得怀疑。且不谈学生是否有足够的时间用于课前自主学习,即便学生真有足够的时间,他们真有如宣传者所说的那么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都愿意课前观看视频自主学习吗?如何监管、督促、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进行了充分的、认真的课前自主学习呢?这些,恐怕是不容回避且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样看来,这种自主学习的质量是得不到保证的,至少是值得怀疑的。而课前自主学习的质量得不到可靠保证,课堂讨论、测试等就会落空,就无法顺利进行。

2. 先学后教负担加重

以上讨论的问题被限定在“假设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用于课前自主学习”的前提内,然而要知道,这仅仅是假设而不是事实。事实上,目前全国普遍存在的疯狂应试且越来越疯的现象,早已使广大学生连起码的睡眠休息时间都得不到保证,更遑论足够的课余时间!且不说被央视等权威媒体广泛报道的河北某中学、安徽某中学等将时间利用搞到极致,实行“全方位立体式无缝管理”的情况———让学生从早上6点开始学习,到晚上11点方才结束,一天的时间被一张作息表严丝合缝地分解;周周小考,月月大考———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各地学生每天十多个小时呆在学校,有赶不完的作业、做不完的试卷,有无处摆放、堆积如山的复习资料……试问:哪一所中小学情况不是这样?它们与被央视等媒体报道的学校只不过是“五十步”与“一百步”的区别罢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科搞“翻转”学生尚且不堪重负,科科搞“翻转”简直难以想象!面对如此情况,作为教师,我们能忍心布置“翻转”作业,榨取学生的课外休息时间,让学生课前“翻转”吗?如果硬要狠心布置,能保证“翻转”质量吗?与其如此加重负担而难保质量让学生课前“翻转”,何如让他们在课堂教学时间内学习呢?当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时间内学习不叫“翻转”,但教学既要保证质量,又要减轻负担啊,为什么非“翻转”不可?总之,“翻转”加重负担,有悖减负,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具有人本情怀,努力减轻学生负担,力争在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而不要动歪脑筋,千方百计榨取学生的课外休息时间。

3. 网络学习条件“苛刻”

不言而喻,网络学习需要教师有娴熟的视频制作及发布技术,需要家庭、教室等场所有互联网、电脑等发布、接收、观看、下载、储存的硬件设备,这些,目前对不少教师、家庭和学校(特别是对广大农村的教师、家庭和学校)来说,还是相当“苛刻”的条件。虽然随着国家城镇化进程的逐渐加快、农村学校教育投入的逐渐增多及师资配备的逐渐改善,这些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但目前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些问题毕竟还难以解决。目前,不少教师PPT制作尚且困难,遑论视频制作!而且,许多农村家庭温饱问题尚未解决,许多学生连起码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尚且缺乏,何来电脑、手机等“奢侈品”!这些,媒体常有报道,并非笔者杜撰。

4. 零碎学习体系难建

“翻转课堂”的视频,要求短小精简,这决定了它只能将教学内容化整为零,作碎片化处理,这决定了学生只能零碎化学习。这虽然有利于突出重点与分散难点,但毫无疑问,这些碎片化的视频,难免缺乏内在逻辑联系。这不利于学生系统学习,建构知识体系。而且,“翻转课堂”的学习,时间安排也是碎片化的,为让学生保持最佳学习状态,每段视频时长或每次学习时间最多只能10分钟左右,这决定了教学容量十分有限。由于每个视频具有相对独立性(如都有导入、展开、小结等),在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假设学生能够自主观看视频),每次如果观看一个视频,则内容太少;如果观看几个视频,则每个视频的导入、小结等显得前后繁复、浪费时间,不能保证最佳学习状态。同理,在教师组织课堂讨论的环节,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总之碎片化有碍科学化,有碍系统知识的学习和知识系统的建构。

5. 视频学习弊端较多

教学借助视频,能将教学内容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直观感性地了解,有其合理性与优越性。但要知道,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能够视频,都适宜视频化。语文教学中的很多内容,是不能视频化、也不宜视频化的,而要靠咀嚼、品味、想象、思考。如许多描写心理的内容、许多塑造形象的内容、许多侧面烘托的内容、许多揭示哲理的内容,等等,是不宜甚至不能视频化的。如感悟柳永《雨霖铃》中“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所抒发的作者的惆怅之情;如感悟《陌上桑》中的“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所烘托的罗敷的形象之美;如感悟白居易《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所描写的音乐之美;如感悟秦观《鹊桥仙》中“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的似水柔情与如梦佳期,以及“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人生哲理与情感体验;等等。是不宜甚至不能靠视频手段的,或者说,与其牵强附会地用视频展示,引导感悟,不如让学生品读文字,想象思考。当然,视频展示的不仅仅是文本内容,还可以是教师的讲解,但无论何种情况,视频手段都不能取代学生的品读文字与想象思考。福建师大教授孙绍振先生参加真语文讨论,发表《真语文拒绝“豪华包装”》[1]一文,非常具体、深入地分析了多媒体视听作用的局限性。或许正因为多媒体视听手段的作用有限,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温儒敏先生指出:“我并不看好语文课上使用多媒体,甚至认为现在滥用的多媒体,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毒药’。”[2]这里谈的是滥用多媒体的弊端,虽然多媒体不等于视频,但视频绝对属于多媒体;而且,“翻转课堂”的突出特点就是视频化,教学内容视频,必然导致学生产生视频依赖症,削弱品味语言文字的习惯与能力。习惯了声光电的热闹就不屑于品读文字的冷寂,这正如吃惯了洋餐就不愿吃中餐,穿惯了洋装就不愿穿民族服装一样。对此,温儒敏先生也有精辟论述,他在《语文课要“聚焦语用”》(博文《多媒体滥用给语文教学带来“灾难”》)中指出:“现在的语文课不断穿插使用多媒体,虽然很直观,可是把课文讲解与阅读切割得零碎了。多媒体给学生提供了各种画面、音响与文字,目迷五色,课堂好像活跃了,可是学生的阅读被挤压了,文字的感受与想象给干扰了,语文课非常看重的语感也被放逐了。这样的多媒体对语文学习并没有好处。多媒体滥用给语文教学带来‘灾难’。”[2]

存在和流行的东西,自有其存在和流行的原因及合理性。“翻转课堂”亦然。作为“翻转”热的冷思考,本文着重谈了目前存在及今后一段时间有可能存在的“翻转”之弊。利弊存在于一定的时空,会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或许,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在不算遥远的未来,国家城镇化了,人民富裕化了,资源均衡化了,教育素质化了,学生负担轻了,以上谈及的“负担加重”“条件苛刻”等“翻转”弊端将不复存在。那时,“翻转课堂”有可能利多于弊,更为流行。但可以预言,不管社会经济文化怎样发展,“翻转课堂”充其量只能作为教学模式多样化的一种辅助与补充,而不能一统天下,取代一切。

参考文献

[1]孙绍振.真语文拒绝“豪华包装”[J].语文建设,2013(10).

“翻转”热的冷思考 篇3

据百度百科及360百科等介绍,所谓“翻转课堂”,就是指由教师将教学内容制作成视频并在互联网发布,学生通过互联网课前观看视频提前学习,课堂上交流、讨论、完成作业与检测、实现内化吸收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起源于美国,后被我国引进推广。

“翻转课堂”尊重学生主体性,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翻转课堂”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将教学内容视频化,使讲解内容形象直观;“翻转课堂”将教学内容碎片化,使视频容量短少精简,化整为零,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翻转课堂”少受时空限制,课前观看视频可以有一定的时空选择自由。这些,或许是“翻转课堂”的“利”。然而,许多事物常常是利弊相生,有时甚至是弊大于利。目前的“翻转课堂”就是如此。其弊主要有:

1.自主学习质量不高

“翻转课堂”的突出特点是让学生课前观看视频,自主学习,变“课堂学习—课后巩固”模式为“课前学习—课堂巩固”模式,其“翻转”抑或“反转”因此得名。这也可以叫“作业前置”或者“先学后教”。这种所谓的“翻转”“前置”抑或“先学后教”,常常被宣传者津津乐道,说它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然而,这种放羊式的自主学习,其质量值得怀疑。且不谈学生是否有足够的时间用于课前自主学习,即便学生真有足够的时间,他们真有如宣传者所说的那么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都愿意课前观看视频自主学习吗?如何监管、督促、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进行了充分的、认真的课前自主学习呢?这些,恐怕是不容回避且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样看来,这种自主学习的质量是得不到保证的,至少是值得怀疑的。而课前自主学习的质量得不到可靠保证,课堂讨论、测试等就会落空,就无法顺利进行。

2. 先学后教负担加重

以上讨论的问题被限定在“假设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用于课前自主学习”的前提内,然而要知道,这仅仅是假设而不是事实。事实上,目前全国普遍存在的疯狂应试且越来越疯的现象,早已使广大学生连起码的睡眠休息时间都得不到保证,更遑论足够的课余时间!且不说被央视等权威媒体广泛报道的河北某中学、安徽某中学等将时间利用搞到极致,实行“全方位立体式无缝管理”的情况——让学生从早上6点开始学习,到晚上11点方才结束,一天的时间被一张作息表严丝合缝地分解;周周小考,月月大考——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各地学生每天十多个小时呆在学校,有赶不完的作业、做不完的试卷,有无处摆放、堆积如山的复习资料……试问:哪一所中小学情况不是这样?它们与被央视等媒体报道的学校只不过是“五十步”与“一百步”的区别罢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科搞“翻转”学生尚且不堪重负,科科搞“翻转”简直难以想象!面对如此情况,作为教师,我们能忍心布置“翻转”作业,榨取学生的课外休息时间,让学生课前“翻转”吗?如果硬要狠心布置,能保证“翻转”质量吗?与其如此加重负担而难保质量让学生课前“翻转”,何如让他们在课堂教学时间内学习呢?当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时间内学习不叫“翻转”,但教学既要保证质量,又要减轻负担啊,为什么非“翻转”不可?总之,“翻转”加重负担,有悖减负,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具有人本情怀,努力减轻学生负担,力争在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而不要动歪脑筋,千方百计榨取学生的课外休息时间。

3. 网络学习条件“苛刻”

不言而喻,网络学习需要教师有娴熟的视频制作及发布技术,需要家庭、教室等场所有互联网、电脑等发布、接收、观看、下载、储存的硬件设备,这些,目前对不少教师、家庭和学校(特别是对广大农村的教师、家庭和学校)来说,还是相当“苛刻”的条件。虽然随着国家城镇化进程的逐渐加快、农村学校教育投入的逐渐增多及师资配备的逐渐改善,这些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但目前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些问题毕竟还难以解决。目前,不少教师PPT制作尚且困难,遑论视频制作!而且,许多农村家庭温饱问题尚未解决,许多学生连起码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尚且缺乏,何来电脑、手机等“奢侈品”!这些,媒体常有报道,并非笔者杜撰。

4. 零碎学习体系难建

“翻转课堂”的视频,要求短小精简,这决定了它只能将教学内容化整为零,作碎片化处理,这决定了学生只能零碎化学习。这虽然有利于突出重点与分散难点,但毫无疑问,这些碎片化的视频,难免缺乏内在逻辑联系。这不利于学生系统学习,建构知识体系。而且,“翻转课堂”的学习,时间安排也是碎片化的,为让学生保持最佳学习状态,每段视频时长或每次学习时间最多只能10分钟左右,这决定了教学容量十分有限。由于每个视频具有相对独立性(如都有导入、展开、小结等),在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假设学生能够自主观看视频),每次如果观看一个视频,则内容太少;如果观看几个视频,则每个视频的导入、小结等显得前后繁复、浪费时间,不能保证最佳学习状态。同理,在教师组织课堂讨论的环节,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总之碎片化有碍科学化,有碍系统知识的学习和知识系统的建构。

5. 视频学习弊端较多

教学借助视频,能将教学内容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直观感性地了解,有其合理性与优越性。但要知道,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能够视频,都适宜视频化。语文教学中的很多内容,是不能视频化、也不宜视频化的,而要靠咀嚼、品味、想象、思考。如许多描写心理的内容、许多塑造形象的内容、许多侧面烘托的内容、许多揭示哲理的内容,等等,是不宜甚至不能视频化的。如感悟柳永《雨霖铃》中“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所抒发的作者的惆怅之情;如感悟《陌上桑》中的“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所烘托的罗敷的形象之美;如感悟白居易《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所描写的音乐之美;如感悟秦观《鹊桥仙》中“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的似水柔情与如梦佳期,以及“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人生哲理与情感体验;等等。是不宜甚至不能靠视频手段的,或者说,与其牵强附会地用视频展示,引导感悟,不如让学生品读文字,想象思考。当然,视频展示的不仅仅是文本内容,还可以是教师的讲解,但无论何种情况,视频手段都不能取代学生的品读文字与想象思考。福建师大教授孙绍振先生参加真语文讨论,发表《真语文拒绝“豪华包装”》[1]一文,非常具体、深入地分析了多媒体视听作用的局限性。或许正因为多媒体视听手段的作用有限,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温儒敏先生指出:“我并不看好语文课上使用多媒体,甚至认为现在滥用的多媒体,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毒药。”[2]这里谈的是滥用多媒体的弊端,虽然多媒体不等于视频,但视频绝对属于多媒体;而且,“翻转课堂”的突出特点就是视频化,教学内容视频,必然导致学生产生视频依赖症,削弱品味语言文字的习惯与能力。习惯了声光电的热闹就不屑于品读文字的冷寂,这正如吃惯了洋餐就不愿吃中餐,穿惯了洋装就不愿穿民族服装一样。对此,温儒敏先生也有精辟论述,他在《语文课要“聚焦语用”》(博文《多媒体滥用给语文教学带来“灾难”》)中指出:“现在的语文课不断穿插使用多媒体,虽然很直观,可是把课文讲解与阅读切割得零碎了。多媒体给学生提供了各种画面、音响与文字,目迷五色,课堂好像活跃了,可是学生的阅读被挤压了,文字的感受与想象给干扰了,语文课非常看重的语感也被放逐了。这样的多媒体对语文学习并没有好处。多媒体滥用给语文教学带来‘灾难。”[2]

存在和流行的东西,自有其存在和流行的原因及合理性。“翻转课堂”亦然。作为“翻转”热的冷思考,本文着重谈了目前存在及今后一段时间有可能存在的“翻转”之弊。利弊存在于一定的时空,会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或许,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在不算遥远的未来,国家城镇化了,人民富裕化了,资源均衡化了,教育素质化了,学生负担轻了,以上谈及的“负担加重”“条件苛刻”等“翻转”弊端将不复存在。那时,“翻转课堂”有可能利多于弊,更为流行。但可以预言,不管社会经济文化怎样发展,“翻转课堂”充其量只能作为教学模式多样化的一种辅助与补充,而不能一统天下,取代一切。

参考文献:

[1] 孙绍振. 真语文拒绝“豪华包装”[J].语文建设,2013 (10).

幼儿园英语教育热的冷思考 篇4

据不完全统计,从去年11月以来,由中央政府各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各协会学会和高等院校等举办的各种物流高峰会、研讨会、展览会和研讨班达20余个,密度之大可谓空前。互联网上以物流冠名的网站已达160余个。一时间,谈论物流成了一种时尚。“物流”和“网络”并驾齐驱,在种种媒介上纵横驰骋。似乎未来“新经济”的发展就靠这两轮子了。

物流真的有那么大的能耐吗?回顾现代物流理念引进近来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面对新一轮的物流热,业界同仁必须进行冷思考,要防止“物流泡沫”现象。因为运作物流企业和发展物流产业是不能靠爆炒的。

新一轮物流热的特点

产、官、学一起热是这一轮物流热的显著特征。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有三点:一是在去年11月,国家经贸委首次召开了面向生产制造企业的物流管理研讨会,这就从物流发展的源头上抓住了激发物流需求的牛鼻子。这次会议在我国物流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二是跨国公司和国际著名的物流服务品牌以“分享”的名义频频在各种会议上推出各自的中国市场物流发展战略计划、物流服务标准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物流解决方案。三是我国企业各界对物流产业开发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纷纷制定物流发展战略,调整组织和资产结构,培训物流管理人才。

第一轮物流热的诱因

1.我国物流市场的开发潜力巨大。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我国当年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16.9%,达718亿美元。若按国际平均水平12%估算,我国物流企业和生产制造企业可以分享的物流利润空间应在208亿美元左右。

2.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后,经过自带物流伙伴(供应链复制)和自建物流企业(包括合资和合作)阶段以后,希望用物流的理念来整合我国国内现有的物流服务资源,进一步降低初始资本投入,扩大市场空间。

3.我国加入WTO已经指日可待,面对1---3年的过渡期,国内物流企业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希望尽快提升服务水平、扩大服务规模并与国际物流接轨。

4.传统仓储运输等企业,急于用物流的理念盘活大量闲置的储运资产,以改善生存条件。

5.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物流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

6.“会议经济”概念也对这一轮物流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应当冷思考的几个问题

思考之一:市场化程度的问题

物流作为服务业,它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程度直接相关。市场化水平在微观形态上表现为分工的不断细化和协作体系的不断完善,而在宏观的形态上则表现为产业结构的高速变化。具体来说就是看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仅为30%,比美国低近40个百分点,比韩国、泰国和俄罗斯平均低20多个百分点。甚至比印度、越南、印尼平均还低10多个百分点。由于小农经济“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利润独占意识和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束缚,造成了物流服务市场需求的严重不足,极大地制约了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

从目前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在我国沿海地区,从南到北呈现出明显的温降梯度。深圳市将物流产业与高新技术和金融业并列为深圳市的三大支柱产业,规划了平湖物流基地,出资30万美元请国际咨询公司做方案,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倡议设立粤港运输协调机构,同时进行《深圳经济特区道路货物运输管理条例》的立法工作,实际已经进入实施阶段。上海市认为物流业将成为其新世纪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重点,但上海物流业与先进国家和地区相比还有不少差距,要通过现代化、系统化、社会化和国际化的发展道路,逐步实现与国际物流业的接轨?quot;大北京地区“的天津市和北京市基本还处于课题研究阶段。显然,这种温降梯度是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大北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即市场化程度的背景相适应的。

思考之二:制度环境的问题

美国物流企业的发展一般来说得益于计算机技术的商业化应用、信息技术革命、质量创新理念和企业联盟竞争战略,但最主要的是得益于制度环境的优化。1980年通过的《汽车承运人规章制度改革和现代化法案》,即通常所说的《MC-80法》和《斯塔克司铁路法》大大减少了联邦法规对运输业的.管制,使作为物流服务重要手段之一的运输业更为接近自由竞争的市场体系,进而导致运输费率总体的下降。有资料表明,从1981年到1986年,美国的物流费用占当年GNP的总水平,从14.7%下降到了11.1%。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物流费用总支出基本上稳定在当年GDP的11%左右。与此同时,物流服务市场的容量则从1982年的约4000亿美元增长到19的8490亿美元。考虑到这一时期正好是美国新经济的成长期,即自里根政府开始的刺激供给,放松管制,减轻税负,降低利率,鼓励创新,特别是废除了产业政策,使市场更接近于充分竞争,为物流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因此,从经济运行的总体上来看,在降低物流服务总成本的同时,物流产业也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是制度和市场的双赢。

如果要问我国物流产业发展最稀缺的资源是什么?毫无疑问是制度环境,而一个良性互动的环境的创建肯定是要有一个过程的。

思考之三:信用体系的问题

市场经济也是信用经济,但现阶段我们却面临普遍的企业信用危机。以企业间拖欠货款为例,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企业间逾期应收帐款发生额约占销售额的0.25%-0.5%,而我国这一比例高达5%以上,且呈逐年增长势头。全国法院受理的经济纠纷和债权债务民事纠纷案件为289万件,约占法院全部受理案件的51%。

与生产销售不同,物流服务的动作实际上是一系列委托与被委托、代理与被代理的关系,是完全以信用体系为基础的。服务的无形化特点,各种复杂的费率协商机制,服务的标准和衔接,物权的转移和控制,结算的主体常常涉及多方面的物流服务参与主体和复杂的规制。特别是在第三方物流服务或有更多层次的外包服务需求时,没有一个完善的信用体系做基础,什么凭第三方交单结算甚至由第三方代为收款是无法想象的。

在缺乏普遍的商业信用的情况下,货主对物流服务的需求必然采取审慎的态度,其结果就是自营物流,进而表现为物流服务的市场需求不足。另一方面,信用体系的欠缺直接导致物流交易成本的增加和物流服务效率的降低。显然,信用体系是否完善,将直接影响物流产业的发展。然而,目前我们离”征信国家“的要求还有相当一段距离。

思考之四:第三方物流的问题

毫无疑问,第三方物流应当成为物流企业所追求的目标业态。物流企业在与生制造企业建立起研发---营销---物流”三位一体“的市场竞争策略联盟以后,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但这同样需要时间,需要长期的合作,需要长期的参与,需要具有价值交换意义上的优势互补。所以,做第三方物流企业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不能脱离国情。

事实上,即使在发达国家,物流服务业的主体仍然是功能性的物流服务。仍以美国为例,其1994年第三方物流的产值约为100亿美元,仅占当年物流产业总值的2.5%。,在总值为5000亿美元的物流产业中,第三方物流的比重仅占到6%。第三方物流的产值为460亿美元,仅占当年物流产业总值的5%左右。有调查表明,美国第三方物流企业中的大部分是在美国本地的市场赚钱的。这同样说明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是与经济市场化水平直接相关的。因此,我国的物流企业在现阶段不应盲目地追求一下子成为第三方物流企业,或不切实际地向生产制造企业承诺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

思考之五:传统物流企业转型的问题

虽然许多学者和企业家认为物流产业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但这往往是针对以第三方物流服务为基础的、能够提供全过程在线服务的和已经成熟的跨国物流公司而言的。过分的强调这一点将造成我国物流企业进入市场的心理障碍,并有可能将物流企业一下子就引入建立”大而全“的硬件系统的歧途。

在物流发展的初级阶段,传统物流企业往往只能提供阶段性和功能性的物流服务。货主方面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将企业的物流服务全部外包出去。这是物流市场供需状态的客观现实。即使在新经济形态下,也仍将是一个分工协作的社会化的生产体系。所以,在单个物流企业的层次上,应当强调物流服务的专业化,鼓励物流企业大力开发核心物流服务技术。因为由核心服务技术支持的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所在。只有专业化才能市场化,只有本土化才能国际化,这应当成为传统物流企业应对变化的市场并完成转型的不变的准则。

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应当在优势互补和双赢的原则下,逐步推进现有物流服务资源的整合。如“物流基地”或“物流园区”的建设方面,应当在开始规则的时候,就贯彻整合的原则,在全社会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而不是重新划地重复建设。因为网络技术已经为我们解决物流节点的协同运作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当然,发展物流产业与盘活储运资产有时也会由于渠道结构的效率和成本等问题不能同时兼顾,因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也是要支付成本的。再比如现行的六个物流系统包括海运物流系统、物资储运物流系统、生产企业物流系统、口岸城市物流系统、电子商务物流系统和外资物流系统等,也应当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整合,实现跨系统、跨行业、跨地区以至跨国的物流服务系统的整合,是我国物流企业构建供应链策略联盟、参与全球化市场竞争的必由之路。

思考之六:与国际接轨的问题

传统物流企业转型的外部力量就是跨国公司供应链的全球化扩张,以及由此引发的与国际规则接轨的要求。总的来看,我国物流企业与国际接轨主要包含这样几个方面:一是与服务标准的接轨;二是与服务规范的接轨;三是与服务体系的接轨;四是与服务管理方式的接轨。但最主要的是与国际物流服务理念的接轨。就现有中外合资或合作的物流企业而言,合资或合作双方大多貌合神离,许多跨国物流公司私下抱怨将来不再搞合资,甚至有外方管理人员撤离或合作解体的情况。这固然有加入WTO在即、跨国公司想独占市场的因素,但冷静地来看,还是物流服务理念上的差距造成的。而物流术语标准体系与国际接轨,将有助于缩小物流服务理念的差距。

”物流“这一术语与后勤在本质存在很大的差异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物流是对现象的描述,非常符合国人的语言习惯和思维结构,但容易使人望文生义。对物流的过于宽范的理解将使物流产业的发展推动特定的领域和方向,进而推动其应有的产业地位。与物流不同,后勤是与战略、战术共生的一个有机整体,是为实现既定的战略和战术目标服务的。事实上,当我们还在争论物流是什么的时候,跨国公司已经在我国的市场上实施供应链管理的联盟竞争战略了。美国物流管理协会也已经在19修订了前对物流的定义,认为”物流是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更有西方学者已经在讨论”再造供应链“或”供应链管理的革命“。

物流术语标准体系与国际接轨是不可避免的,早一些接轨会更有利于我国后勤产业的发展。

结束语

幼儿园英语教育热的冷思考 篇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内容是:新的一代要学会求知(learn

how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

how

to

do);学会合作(learn

how

to

live

together);学会生存(learn

how

to

be)。

我国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和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大学课程改革正迎合了这一趋势。根据我国教育部2003年12月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1.多媒体教学方式在目前大学外语教学中运用的现状

大学英语教学是通过英语课堂上和谐高效的教学氛围的创设,使学生主体性得以更大发挥,学生在积极参与、口脑并用中主动发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实现学生学习英语的终极目标——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这里有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那就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我们英语课堂教学中最缺的是什么?最需要什么?最困难的是什么?我们英语教师最希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什么难题?结论显然不是语法条文,不是词义辨析,不是句型句式,而是真实:真实的语言,真实的语言环境。多媒体教学模式因其多媒体电脑的强大功能,多媒体课件的模块化、智能化、网络化等特点,对大学外语教学无疑会起着促进作用。多媒体电脑的交互性和智能化,成为医治中国学生“哑巴英语”这一通病的良药。利用多媒体电脑的强大功能,学生们不仅可以和多媒体电脑设置的虚拟人物对话,还能依据电脑的评判(包括语音、词法、句法甚至习惯用语)修正自身的错误。这对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2.大学外语教师的素质与多媒体教学的关系

由于电脑在我国普及时日尚不久,我国大学外语教师接触电脑的时间同样不是很长,很多是在职培训或是通过自学,大学内从事多媒体教学研究的外语教师职称、学历结构偏低,讲师和学士居多等诸多原因,无一不制约着多媒体教学方式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正常开展。大学外语教师的综合素质在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高校对教学的要求并没有完全体现“素质教育”的原则。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了目前的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已经偏离了其原有初衷,提出应该对其进行改革或转轨,高校不应该以此作为衡量大学外语教学水平的标准。唯其如此,教师才不会被动地让它牵着鼻子任其摆布,而无法进行其正常的教学;教师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发挥其能动性,进行行之有效的素质教育。考试成绩毕竟不是衡量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否则,我们的教育及其“产品”就还会重蹈“急功近利”、“高分低能”之覆辙。

显然,在信息化社会里,知识的综合程度越来越高,传统的分科教学显得日益局促。每位教师既要从事本学科教学又要善于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进行合科教学;相同学科的教师要加强合作,不同学科的教师也要相互协作。所以在硬件资源达到一定标准的同时,中心任务应该是队伍建设——人力资源的培养开发。要培养一支善于钻研、勤于创新、乐于合作、有较强学科知识和较高信息素养的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师队伍,把有限的人力资源整合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才有可能使资源整合的各个环节得以优化,使课程整合的过程真正活起来。教师角色的转变,意味着原有的不适应网络教育的角色将不断地被解构、被消除、被更换,而整合为新的角色,即将由知识内容的传授者、课程体系的呈现者、教育教学的管理者逐渐转变为网络教学环境的创设者和网络教学内容体系的研究者。

3.多媒体教学在“大外”教学运用中的误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者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应该说,在大学外语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是进行这种情景创设的利器。然而,遗憾的是,在实际教学中,大学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开展存在着以下认识上的误区:

误区之一,舍本逐末,换汤不换药,外语课堂成了电脑功能演示厅。

教师在花精力制作花哨、精美的电子课件以拒绝学习者的“审美疲劳”方面做足了工夫,但恰恰忽略了学习者的认知规律,既没有对教育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设计,也没有对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学生在课件中漫游,教师在讲台上不停按动鼠标,电脑成了插足的“第三者”。这样的课堂与传统教学没有本质的区别,甚至不如传统教学。误区之二,画蛇添足,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方式,忽略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功能。

有的教师在外语教学中,不论什么教学内容,均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有的教师甚至摒弃了板书教学,这显然没有认识到多媒体教学仅仅是一种辅助教学方式,而绝不是大学外语教学的全部。

误区之三,仓促上马,对多媒体教学认识不清,技术掌握不够。

由于新教学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有些教师囿于传统习惯与观念的影响,对课件的认识还不深,因此,课件制作旧瓶装新酒,仅停留在教案+板书+资料的层次上,缺乏针对性,缺少说服力,课件在质

量上也很难有所突破。

4.多媒体教学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前景展望

教学媒体的现代化不等于教学最优化,教学最优化的决定因素不在于使用哪种媒体,而在于教师所持的教育观念。“如果在使用现代教学媒体时,依然以落后的教学理论作指导,采用落后的教学方法,只是向学生灌输知识,那么就从原来的教师的人灌变成电灌或人机共灌。”

现代教育技术的功能再强大,也只是一种技术手段,只是为大学外语教改提供了一种可能,但它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不能包揽一切,喧宾夺主。对它过分的依赖,反而会失去人的主体性与主动性。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课堂上各自的角色定位,学生的主体、教师的指导地位不能动摇。优秀教师之所以教得好,关键在于能够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调动起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主动性。因此,即使此时仍然只是教师的讲授,但此刻的教与学和后者的教与学可以有本质的不同,其根本区别就在于教与学的立足点是学还是教。优秀教师是把教师的教融化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了,教是手段,是为学生更好地学。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教师观念的转变远比一种教学法或教学方式要重要得多。多媒体教学方式,究其实质,它终究属于计算机辅助教学,它显然不能替代全部教学模式。唯有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加强教学设计,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才能实现大学外语教学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2.《关于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若干问题》[j]桂诗春.外语电化教学.1994.4.3.《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中的应用》[j]莫锦国.外语界.2003.6.4.《关于

低龄学生出国热的冷思考 篇6

金秋送爽时,校园里开始变得热闹起来。不过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等待他们的是远赴重洋,在另一个国度里开始自己新学期的生活。没错,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留学生”。

中国的留学生市场从来都是如此“高温”。据教育部涉外监管网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13.4万人,创历史新高。另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6年调查数据显示,全球留学生总人数中,14%是中国留学生。随着近年来出国留学热的持续升温,留学低龄化现象也愈益明显,中学生出国留学每年都在以两位数的速度递增,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尤为明显。出国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

出国留学成为“救命稻草”?

曾几何时,“海归”是皇帝女儿不愁嫁,高就业率促成了“出国热”。如今,虽然曾经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虽然有那么多的“海待”涌现,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海归”头上的光环仍然一时难以抹去。较好的就业仍然是出国热的首要动因。

然而,如果说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多是精英出国深造的话,那么如今的出国则更显“平民化”。有文章说,出国留学30年,走的正是从精英到平民的路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经济的富裕是首要原因。老百姓的生活富足了,用在教育上的支出比例也相应地增大;另外,出国门槛的降低,也是出国人数增加的重要原因;此外还有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国内教育体制的一些问题、教育国际化的步伐加快等等。

留学的“平民化”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出国留学不再是优等生的专利。这跟自费留学的浪潮直接相关。十几年前,自费留学是受歧视的。而今,自费留学已经是经济富裕家庭的寻常游戏,自费留学不但不被轻视甚至还带有了些炫耀的意味。

然而,与之相关,留学生源自然也鱼龙混杂。据报道,很多中学生之所以选择出国留学,有的是盲目跟风,甚至是相互攀比,因为在很多人眼里,出国留学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有的则是因为难过国内狭窄的高考“独木桥”,在国内只能上一所一般院校甚至考不上大学,在国外镀金后则可以增加就业竞争力;有的则是因为父母准备移民,孩子出国留学不过是移民的第一步;有的是反正在国内读书费用也不低,索性把孩子送往国外,还可以多学东西……等等,不一而足。再加上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越小,学习语言的优势就越大,于是,低龄留学也就成为一股热潮。

在这里,出国留学似乎更像是一棵“救命稻草”,仿佛抓住了它,孩子就可以学好外语,增长见识,开阔眼界,学会自立,避免国内教育的弊端等等,很多家长不惜为此节衣缩食。然而,看看众多的“海归”成“海待”,就知道把这份重任寄托在出国留学上,结果是多么不尽如人意。

而且,问题似乎不仅限于此。

触目惊心的“留学垃圾”

首位来自中国大陆在美国获得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的专业心理医生宋志颖博士通过电子邮件接受了《记者观察》记者的专访。她在去美国前,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医学系,后在中国中医研究院从事中医研究,去美国后获得亚利桑那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现执有美国维吉利亚州和马利南州的临床心理医生执照和马利南州心理健康咨询师执照。宋志颖2007年在大陆出版的《学来的幸福》一书,在读者群内引起强烈反响。她也被大家称为“幸福博士”。

每年9月和10月都是中国留学生出国的旺季,对于越来越多的低龄孩童选择出国留学,宋志颖认为,“出国无疑是个机会,但不同年龄的孩子自主能力的程度不同,可能给孩子造成的压力影响也不同,这也跟孩子出国前的心理素质有关。”当记者提到很多未成年出国留学生不能自立时,这位“幸福博士”解释说,心理素质的培养不光是“独立自理”,如果孩子心理素质不好,出国遇到困难不能及时得到调理,出国就可能变成孩子的一个“大灾”,心理的阴影会影响孩子的前途。最近听到几起华人行凶作案,大多是因为留学异国,压力困难太大,自己不善调理,结果心理变态,所以对此一定要慎重。对于很多父母认为出国留学可以给孩子一个美好的前程,甚至认为把孩子越早送出就越光荣,“幸福博士”认为,其实这就是一种攀比心理,很多家长觉得身边的同事朋友的孩子都出国留学了,自己家孩子呆在国内就是落后,就没面子。这种心理可以理解,主要原因是对国外不太了解,当然也不排除国内的某些地方确实存在教育局限性。所谓“孟母三迁”,有时改变环境,也许有利孩子的成长,但孟母是跟着“迁”的,所以有条件的,父母可以陪伴孩子在国外读书,以保证孩子能得到父母的正常关怀。当然,关键还在父母,要是父母能减少攀比,帮助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未来观和成功观,孩子也未必会这样。

国内外一些媒体不断披露:中国已经成为盛产留学垃圾的最令人头痛的国家。所谓的“留学垃圾”,是指没有明确学习目的,到国外也未完成任何学业,稀里糊涂地鬼混,最后完全脱离学校,成为“社会垃圾”。

16岁出国的少年王濒,在英国留学期间,几乎没有学到任何知识,整天沉溺于网络游戏,耗尽了3年的青春和父母50万元的积蓄,最终一事无成,悄然回国。由于无颜面对父母,他没有回家,而是在一家宾馆当服务员,回国3个月后才被父母找到。一位广州女孩赴澳洲留学4年,没有拿到任何文凭,反而抱着自己的“黑婴儿”回家。

这并非个别行为或个别现象,而是存在于整个中国留学生队伍中的且占据相当比例的一个群体。产生的原因,一个是留学生的低龄化,还有一个是留学的富裕化。花钱如流水、“留”而学未成的小留学生正是“留学垃圾”的典型,也是对留学富裕化的很好诠释。

“留学垃圾”的形成跟现在中国孩子普遍所缺乏的能力有关。很多中国孩子缺乏积极动手和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缺少宽容谅解和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而国外的生活环境、教育方式等,都对他们的这方面素质提出挑战。

除了能力的欠缺外,更多的是与心理问题相关的。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的重要阶段,如果在这一时期留学国外,远离父母,则不能得到父母的直接关爱和引导,孩子走弯路的可能性就大很多。再加上,环境的陌生、文化的差异、学业的压力、父母的期盼,都给留学生造成心理阴影,使他们处在一种焦虑状态,如果还没有融入当地,孤独会悄悄缠住他们。所以留学生一般会走两个极端,要么坚持再坚持,在困境中磨炼自己;要么就在焦虑和孤独中放纵自己,走入歧途。

游弋于东西方文化的边缘人

“除非特殊情况,不赞成低龄化留学。”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如是说。过早出国造成的结果很可能是“里不白外不黄”:西方文化的营养没有吸收充分,中国文化中的优良基因也丧失殆尽。于是,在安全问题和心理问题之外,还有一个文化问题同样不可忽视。

小留学生不仅在心智上不成熟,在文化认知上存在缺陷。十几岁的年纪,中国语言和文化还没学好,就跑到另一个陌生的文化世界里去,会不会造成传统的文化没有根基、外国的文化又难以接受呢?或许有人会说,十几岁就出国的前辈多了去了,像鲁迅、郭沫若等文坛大家出国时年纪也不大,他们也没有因此成为边缘人啊。话虽如此,然而有一个事实不可忽略,那就是20世纪初的出国热潮中的留学生绝大部分都有相当深厚的国学功底,因此才会有比较和鉴别,在“别求新声于异邦”的同时,仍保留有相当清醒的头脑。况且那时的出国,学知识固然是一方面,更重要的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以西学图强。

文化认同、文化归属从来都不只属于一个群体,它的深刻之处就在于它属于每一个人。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民族性,都有文化归属感。相对于未成年人来说,成年人的文化认同相对稳固。未成年人则易于变动。十几岁的年纪正是吸收文化知识的关键阶段,巩固旧有文化,吸收新的文化,这个消化期会比较漫长也相当痛苦。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成为游弋于东西方文化的边缘人,“在而不属于”任何一种文化。

在国内的文化教育都堪忧的状况下,国外小留学生们的文化认知并不是一个杞人忧天的问题。还有一个更实际的问题就是,许多跨国集团在选聘人才时都强调本土化,包括专业技能和外语之类的辅助技能,所有的选择都牵扯到文化。此外,对中外文化的兼收并蓄和融会贯通,学识上的长足进步,对于塑造新型人格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低龄留学需三思而后行

在众多的负面效应面前,低龄留学要三思而后行。

外面的世界固然精彩,但是外国的月亮未必就比中国的圆。出国留学不是短期旅游,它更是一次文化和生活的全面融入。因此,要考虑的问题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问题。俞敏洪说,出国留学是高风险投资。如果全家经济并不很富裕,那趁早有个心理准备,现在的“海归”不再有当年的荣耀,花费掉全家的积蓄,可能依然换不回好工作。

孩子的心理素质问题是值得好好考虑的。在计划出国留学前,对于孩子的心理素质、个人自理能力、自控能力和辨别能力都要进行一番考量。这不是短期可以完成的培养,因此娇生惯养、极度缺乏自理能力的孩子,不要指望一出国这一状况就会得到彻底改观。如果以前的心理素质极差,出国后在短期内也很难改观。

安全问题依然值得重视。从学校的选择到中介公司的选择,每一步都存在安全隐患。这几年随着中国留学生市场的繁荣,国外很多人也瞄准了这个庞大的市场,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这个市场变得鱼龙混杂。“洋野鸡学校”层出不穷,安全问题仍然值得重视。

黄金热的冷思考 篇7

面对火热的市场,我们更应该冷静地思考。当决定投资黄金前,我们要多问自己一些问题,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了解了黄金投资。如果我们并不是真的懂黄金,那么最好还是遵循股神巴菲特老先生的教诲——不熟悉的产品不轻易投资。

要判断自己是否适合投资黄金,投资者先要问自己以下这些问题:黄金的开采成本是多少?黄金的年产量和消费量是多少?决定黄金价格的因素有哪些?黄金投资的方式有哪几种?各种交易方式的优缺点又是什么?海外的机构投资者都是采取什么方式进行黄金交易的?等等。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回答上面的问题,那么黄金就不是我们熟悉的投资品,哪怕黄金最终涨到5000美元/盎司,也不值得我们参与投资。因为,投资不熟悉的产品,我们就很难做好风险控制,也很难在风险出现时,做出正确的决策。

即便我们对上面的问题都能做出很好的回答,也只能说明我们对黄金投资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并不能保证我们一定能通过黄金投资获得收益。比如国内有的黄金期货和黄金T+D有交易时间的限制,不是全天交易,如果非交易时间遇到海外价格波动,想止损都不行。即便是交易时间上可以和国际接轨,我们也没有精力做24小时的交易。而国外的机构投资者大多利用金融工程的原理,建立起数学模型,并采取程序化的交易方式,操作成功的概率要大很多。从交易者的结构上看,海外的黄金投资者大多是机构,而我们这里则主要是散户在玩,实力之悬殊不言自明。散户要想战胜海外的机构,你说胜算能有几成?

事实上,真正对黄金价格有话语权的是主要国家的央行,因为它们手里握有大量的黄金。上世纪80年代,欧洲多国央行不断抛售黄金,导致了黄金价格一泻千里。近期,又有不少国家央行增持黄金,直接推动了黄金价格走高。然而,我们不知道未来这些央行还会采取什么行动,这也导致了我们很难对黄金的未来走势做出准确判断。

另外,一些不可知因素也会对黄金价格产生影响,如交易所提高保证金比例等。今年4月底,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提高了白银投资的保证金比例,直接造成了白银价格的暴跌。而国内由于“5•1”假期,多数交易无法进行,导致相当数量参与白银保证金交易的投资者损失惨重。近期,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又提高了黄金交易的保证金比例,上海黄金交易所同样也提高了保证金比例,虽然还未对黄金价格产生重大影响,但白银投资的教训还是应该汲取的。

当你能够坦然面对黄金投资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又掌握了足够的黄金投资的知识和技巧,也发现了适合自己的投资品种和渠道,那么,我们要恭喜你,你可以在这场正在进行的黄金盛宴中,分到属于自己的那杯羹。

书画收藏热的冷思考 篇8

俗话说,“乱世黄金,盛世收藏。”在经历房产热、股票

热的同时,不少人将目光转向艺术品投资,一些名家书画因而被誉为“挂在墙上的股票”。但为数不少的人抱着暴富心理,盲目跟风,拿着积攒半生的血汗钱想从中捞一把,结果被牢牢套住,翻身不得;也有的花高价买了赝品,叫苦连天。在书画收藏上,失去理性甚至理智,钻牛角尖走极端的悲剧时有耳闻。透过收藏表面的繁荣,带给人们深深的思考。

几年心血付之东流

家住北京的赵先生在身边朋友的感染下,2003年进入收藏品市场。经营了四年书画,却赔了个血本无归。“看到朋友投资书画大把赚钱,经不起诱惑懵懵懂懂从几个熟人那里买了一些。因缺乏专业知识,当时只觉得买些便宜的,可能升值会快些,没想到却上当了。”赵先生无奈地说。他也曾花高价买了一幅获奖作品,获奖证书、专家认定书、画家本人在此画前的留影一应俱全,后来才知道是赝品。此后,他又花20万元亲自到画家家里购买了一批真货,哪知都是画家的应付之作和平时的习练之作。

几次上当后,赵先生对收藏品的兴趣有所降温。“去年,我把收藏的部分作品以2000元/幅的价格卖给一个很熟的画廊老板,后来才得知市场价格近5000元/幅。因不懂行情,高买低卖使我损失惨重。”

无独有偶。某电视台节目主持人黄辉,出于对书画的爱好,还专门注册了一家文化公司。她卖掉父辈留下的两套房子,在一次拍卖会上购得数十幅书画作品。原本以为很好脱手的名家作品,辗转好几个城市参加拍卖会却无人问津。想起此事,她就追悔莫及。

被奉为投资热、增值快的书画收藏,缘何在实际操作中屡遭惨败?如何化解书画收藏中的矛盾?如何把投资风险降到最低?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却不易找到答案。

收藏界的怪现象

这几年,我国收藏品市场不断升温,但并不代表这个市场已经完全成熟,相反,还呈现出许多缺陷和不足。比如:现在有些拍卖公司,鉴定力量根本跟不上;有的拍卖公司又过分看重经济利益,藏品进入市场后,竞拍无底价,对真伪、优劣概不负责;专家鉴定的藏品到了拍卖公司被斥为赝品,而拍卖公司推出的拍品又被专家认定是假货。投资者和收藏爱好者常常被截然相反的鉴定结论搞得不知所措。

以最热的书画藏品为例,造假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造假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分工明确。有人寻找旧宣纸和老墨,有人作画有人刻印章,有人仿造落款,还有专人销售。仿冒者将仿冒作品的照片进行暗室后期合成或电脑合成后,往往十分逼真,甚至可以蒙骗鉴定专家。原浙江中澳纺织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定林在杭州的一次拍卖会上,以140万元的价格竞拍得十件书画作品,后经专家鉴定,其中六件作品是假货,由此引发了中国拍卖史上第一起因画作真伪而引起的买家状告拍卖公司的诉讼,这就是当年沸沸扬扬的“中国拍卖第一案”。

由于假货泛滥,文物鉴定专家特别抢手。于是有人在金钱诱惑下,打着文物鉴定的幌子,昧着良心为卖家出具虚假鉴定证明。某些鉴定家只是略懂皮毛,有的甚至只是上了几天培训班,混了一张证书就走行入市。书画作品动辄成百、上千万元的报价被这些“鉴定专家”频繁刷新。目瞪口呆的人们不禁要问:中国书画真值这个价吗?人们怀疑这种高温跟疯涨的楼价一样,到底还能持续多久?

央视《鉴宝》栏目自2003年10月开播之日起,就一直伴随着很多争议。有不少收藏家和鉴定家认为,节目中专家给出的价格水分太大,一件鉴定为20万元的书画作品真实的市场价格最多5万元。另外,鉴定过程过于短暂,不符合文物界业内常规,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鉴定的学术性和严肃性,容易对投资者产生误导。《鉴宝》栏目产生的争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收藏市场的混乱状况。

指点迷津,十招制胜

如今画廊遍地开花,有综合性的(中国画、西画都经营),也有工贸型的(卖画与装裱结合在一起)。由于缺少机制,经营比较成功的画廊为数并不多。

在书画投资领域,画廊经营者张宏的成功个案让不少人心驰神往。他的成功可以归结为一句话:瞄准眼下默默无名却很有潜力的中青年画家,以稍低的价格购买其作品,若干年后则数十倍甚至数百倍升值。

“穷则思富,富则思贵,贵思艺术。”张宏对记者说,“通过绘画作品可读懂时代所反映的内在东西,一个画廊经纪人应该有全面的文化素质和修养,要有敏锐的商业感觉,要有宽广的待人胸怀,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交往空间。艺术品是不可再生的,我更注重的是艺术的延续性。”

对于书画收藏初学者来说,为自己找准定位无疑很重要。张宏认为,书画收藏初学者不能盲目崇拜名家,一是名家作品流通少,真正名家的作品多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流通,在本地很少,如果去那里竞买名家书画,价格不菲;二是名家作品不易判别,市场上有很多“牡丹大王”、“猴王”,不懂的人就可能上当。初学者要先注意本地区的著名书画家作品,尔后才是全省、全国,而且要特别关注中青年书画家的作品。

张宏说:“我看重的是中青年书画家的真品、精品和高回报率,乃至作品是在什么状态下创作的,注重用艺术的审美观来选择投资机遇。”

张宏根据20多年办画廊的经验总结了挑选画家的十点法则:(1)天赋;(2)正规院校毕业或任教;(3)个性风格;(4)色彩和笔墨;(5)画路多元;(6)人品;(7)持之以恒;(8) 目前只有一点点市场;(9)参加好的拍卖会;(10)锁定60~70年代的中青年画家。

投资收藏品要多向老前辈、老专家请教,这样才会不断提高自己的眼力。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葛鹏仁表示:“我国国民,包括企业家、收藏家在内,在美术知识上普遍欠缺,对于艺术品以及市场相关知识储备普遍不足,这些障碍可能会为拍卖市场带来一种非理智的结果。”因此,投资收藏品要有平和的心态,不要急着发大财。玩收藏要有进有出,买的时候就要考虑能不能出手,一个行当、一种类型的藏品,不会永远都热门。

上一篇:初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下一篇:仓储物流企业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