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盏一盏的灯》读后感

2024-09-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盏一盏的灯》读后感(精选10篇)

《一盏一盏的灯》读后感 篇1

审视自己走过的路,才能思考我们要往何处去。早在1936年,爱因斯坦在论述教育时就指出“只有个人才能思考”。观察教育史,真正有风格有独创的教师,无一不是富有智慧的思想者,唯此,学生才有从师而学的必要。一名善于思考、有辨析能力的教师

他的学习机会无所不在,他能获得一般人所不具备的学习力。

《一盏一盏的灯》这本书一共分为三辑,第一辑是美丽的爱与微笑,第二辑是为了人,第三辑是先照亮自己。每一辑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会给人留下不同的印象。当然会有印象最深的几篇,比如《小志的石榴》,在他的背后隐藏的是他对老师的与众不同的爱;例如《呵护灵性》一文中我知道教师的工作是有灵性的一种生活。这种灵性不在于教师如何教,不在于学生如何学习,它基于彼此的信任,在心灵中累积了对善的体认和对美的感悟;更如在《两次印象深刻的评奖事件》一文中我深切地感知到作为一个班主任,最为重要的不是凭借自身的权威将学生规训成驯服的机器而是要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唤醒学生内在的美好,让他们懂得对自己和世界的责任,成为果敢、坚毅,懂得关爱、勇于承担的公民。当然这些目标说着容易做起来非常艰难,但正因为这些目标在一个人生命中的庄重地位,我们责无旁贷......一盏灯,首先照亮的是自己。只有身上有了光,才能宽容地把光撒到学生身上。对于儿童来说,我们的每个笑容都在培育他们的真诚和善良。一句温暖的话,一个信任的目光,甚至于一个亲切的微笑都可以让我们的孩子开心上一整天,对他们来说这就是人间给他的爱和温暖。而想要做到这一些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难,只是有时候的我们吝啬了。虽然平时的工作繁琐,可这是一种伟大的繁琐,在课堂上,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看上去也许是那么不起眼,可这里面却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和教育的价值。我想,一个优秀的教师就是善于将这些琐碎的细节不断累积起来的人。

一盏灯,首先照亮的是自己。如此,教师应该比学生更善于学习,比学生更清楚学习的作用,也只有这样他的“教”才能体现出价值来。一个善于思考、善于学习的教师,必定能让他的学生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远,看得更广。就像所有有智慧的的人一样,他们都比较有前瞻性,他们让我们学习,让我们习惯,给我们的最好建议就是读书。而校长给我们未来的规划就是每周读书,小到个人做笔记写感想,大到我们的书香校园,都与苏的观点不谋而合,可见有教育智慧的人都比较有前瞻性。所以开启我们的小马达行动起来,在我们几位领导的带动下也做有智慧的人。

时代在变,教育在变,但孩子们还是孩子。对于学生,成长不是一件着急的事,得慢慢来。书上提到,当下的教育太需要一种静待花开的从容,优雅的心态,当我们迫不及待地追求完美、迷恋优秀时,很多儿童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即使心智成熟地早一些,也常常是提前耗尽心力,昙花一现。反思自己的教育工作就有这些问题,例如对学生要求过于严格,对待学生不够包容。其实学生还是孩子,他们的不足正是需要我们帮助点拨的地方,正是我们该为他们点亮一盏灯的时候。所以在面对孩子的错误时多提醒自己,他们还是孩子。是啊,他们毕竟还只是一群孩子,孩子总会犯错误,一味地责备他们只会换来不满和挫败,和颜悦色地和他们沟通或许是一个更好的方法。

《一盏一盏的灯》读后感 篇2

2005年, 我和钱理群教授讨论一名合格教师的必备素质时, 我们就三个关键词———思想者、学习者、实践家———取得共识。钱老师又提出, 教师应当是“写作者”, 因为教师的职业意义, 还在于有所传承, 因而教师必须具有比较强的写作能力。我对“写作者”的提法有些犹豫, 他则坚持己见。我之所以犹豫, 在于我了解教师的工作和境遇, 钱老师的坚持, 则是出于对教师职业素养的期许。事实证明, 很多教师的确有这方面的自觉追求。教师的写作, 能让社会了解教师, 让教师认识自我, 也让我们的学生看到, 他们的老师是真正的读书人。

所有的教师都必须是优秀的表达者。常听一些教育干部介绍某位教师“人很老实, 不怎么会说话”。我总感到惊讶:“不会说话”怎么会成了优点?这样一名教师, 如果让他负责教训“顺民”或奴才也就罢了, 当今之世, 他何以胜任教师职责?我也常听到教师叹息:“想写, 就是没时间。”怎么会“没时间”呢?在我看来, 他们的时间真是太多了, 娱乐消遣, 游戏网聊, 我亲眼见到教师一边“斗地主”, 一边抱怨没时间写作。他们为什么不直接承认“我懒”或“我不会写”呢?

时下中小学设置了完整的职称序列, 有没有这个必要姑且不论, 至少体现了对中小学教师社会地位的重视。既然称作“专业技术”, 申报职称必须提交论文与教学案例, 设这个规定也是不得已, 否则对社会没法交待。然而, 几百万教师都要写中规中矩的论文, 为论文而论文, 这个“论文”必然“滥”上加“烂”。某些学科刊物上一些“论文”实在没什么价值, 有时只有三个人会认真看———作者, 编辑, 校对。我每月看专业杂志, 也编杂志, 往往感到无趣无味。有篇课文的教学案例, 几年来我看过50多篇, 网上还有几十篇, 大多没什么新意。然而, 十几万高中教师教过这篇课文, 大家都要申报职称, 没办法。

有教育学者谈到中小学教师理论修养差、不读理论书, 我不以为然。中小学教师那么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 为什么不去关注呢?再说, 有些学者把普通教育常识演绎为艰深、繁复到让人无法卒读的大部头书, 而不肯做通俗平易的理论普及工作, 也是应当反省的。每每和中小学同行在一起, 听他们述说工作的种种经历, 我总是很惊喜:这么聪明, 这么有趣!你是怎么想到要这样做的?这么好的故事, 写出来吧。可他们会说, 这有什么, 谁会在意我的事?或者会说, 这也能算文章吗?没有哪家报刊愿意登的。其实他们可能不知道, 有很多报刊编辑一直很苦恼, 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会失去读者, 他们不知道哪里能找到“鲜活的有生命的教育故事”。

从实际出发, 中小学教师职评论文的范畴可以也应当有所拓展, 对发展滞后的边远地区, 有些规则可不可以做点变通, 教育教学随笔是否可以作为考评基层教师研究与写作能力的一种参照, 至少目前可以就此进行调研。

编这本书, 就是要让老师们读后都能想到去寻找并重拾自己的经历, 让老师们能通过回顾与反思, 写出自己的故事。当一盏一盏的灯都亮起来的时候, 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教育工作的幸福。

我想对老师们说:写作并不难, 只要你不给自己找懈怠的理由;静下心来, 先把从教以来印象最深的一件事、一节课写出来, 读给你的同行听, 读给你的学生听———如果他们的眼睛亮了, 那就是你的灯亮了。

一盏一盏的灯读后感 篇3

一盏一盏的灯读后感1

上一周,去常老师办公室送作业,向常老师报告完作业情况后,又报名参加了“学生论坛”和“师生赛读”这两项活动,报完名后,我无意间看到了,在常老师办公桌上那一座“书山”,好想拿一本书看一看呀!我心想。到后来,我终于忍不住了,便问道:“老师,我可以从您这借一本书看一看吗?我保证不损坏!”老师考虑了一会儿,说:“凡报名学生论坛的同学都可以借书,你报名了,那就借你一本吧!”我欣喜若狂的说:“谢谢老师!”。说完,我就兴致勃勃的从常老师办公桌的“书山”里选书了,选完书,向老师道别后,我便风风火火的跑到教室,坐在座位上,开始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的读了起来,这时的我就像一头饿狼,扑在鲜肉上撕咬一般。

在安静的环境下,我慢慢走进了书的海洋,《一盏一盏的灯》的主编是吴非,吴非写的这本书,一共分为三辑,第一辑是美丽的爱与微笑,第二辑是为了人,第三辑是先照亮自己。其中我最喜欢第一辑美丽的爱与微笑里的第三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名字叫:“小志的石榴”。小志的石榴中讲了一位老师有一位学生叫:小志,当老师走进教室时,小志给了老师一个掰开很久、撕开的皮都打着卷,都绣黑了。老师委婉的拒绝了他。中午吃饭时,小志又跑过去,把石榴递给老师,第二次老师看到那石榴比上次更黑了又委婉的拒绝了小志,下课了,老师刚要走时,小志又追了过去,又把那半个石榴递给了老师,老师刚要说什么,全班同学都纷纷说:“老师你要吧!”一个同学站起来说:“您就拿着吧!小志早上就带来了,一直在手里握着,上课还握着那!”又一个同学站起来说:“老师这个石榴,他连让碰都不让碰,哪个老师都不给,就给你的……老师愣住了,眼前的小志手里的石榴,哪里是石榴,分明就是他捧给自己的一颗鲜嫩纤弱的心!老师有些后悔,于是老师接过石榴,轻轻剥开,和小志一起吃完了这个石榴。

刚开始我认为《一盏一盏的灯》指的是路旁的路灯,后来我才渐渐明白,一盏一盏的灯指的根本不是什么路旁的路灯,而是老师传授我们知识,教我们做人的道理……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为我们亮起一盏一盏的灯!在许多时候老师对我们是严厉了一些,但我们应该学会体谅老师,在老师走入我们心灵的大门时为老师敞开一条捷径!

一盏一盏的灯读后感2

开学以后,幼儿园领导为了提高我们的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推出了每天读书40分钟的活动;说实话当时真的没有时间去读书,但是下班后利用晚上的时间简单的在网上欣赏了《一盏一盏的灯》之后,使我受益匪浅,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书中的每一篇文章、每一个段落、每一句话,里面都有一件平凡而又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这些故事就像一盏一盏的灯,衬托出我们教师的平凡和伟大、辛苦而幸福、简单而高尚,很好的表现了我们美丽隽永的教书育人精神和伟大的使命和责任。

作者用非常真实的事实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情感,讲述了自己从教过程中印象深刻的每一节生动的课、每一个优秀案例、每一段感人的经历。读着这一个个故事,仿佛置身于其中,许多故事又似曾在自己身上也发生过或正在发生着。阅读这些故事的过程,仿佛就看到一盏盏的灯在逐次点亮,温暖着我的心灵,让我感受着教育工作的幸福。整本书,看似零散的一个个小故事,其实却是浑然一体的。因为每一个故事都是一种真情的流露,每一个故事都有发人深省的地方,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又想到了:灯,要点在暗处,放在高处,光才能照射的又广大又深远。生命的灯也是这样,你要时时留意,你的灯还有没有油?有没有接上电源?不要让你的灯熄灭,不要让你的灯成为一种装饰品。想着点,不仅为自己也为别人亮一盏灯。人间总有许多灯为我们每个人亮着,只是我们不知道罢了,但是我坚信只要我们不断努力、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肯定会是最棒的!

做为幼儿教师,必须为活泼可爱的孩子们在成长道路上点亮这盏光荣而又神圣的灯。我们的灯亮了,孩子们才能走的远;作为幼儿教师,应该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强大光源,坚持正确的教育观,培育幼儿的创造性人格。要用自己挺直的腰杆和教育的光辉,照耀孩子们人生的道路,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我愿为孩子点亮那盏最美最亮的灯。

一盏一盏的灯读后感3

吴非老师的《一盏一盏的灯》一书,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他将老师的作用比喻成“灯”。里面有几句话说的非常好。“灯光亮一些,学生就走的远一些,灯光暗淡,学生就会徘徊。”所以,老师是学生的成长道路的引路人和指导者。书里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案例,向我们传递了教育的智慧和思考,洗涤着我们的心灵,启迪着我们的智慧。张小兵老师写的《不一样的“阿慢”》,黄雅芸老师写的《我想听你把话说完》,《开在角落里的花》,《窗帘钩成了精》……这些有爱心,耐心的老师,用心呵护着每一个幼小孩子的心灵,成为一盏盏明灯,照亮了孩子前进的道路。

我也回想起在我十几年的学生生涯中,有几个老师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们的余光依然时时影响着我,我的幼儿园的老师,我的小学的班主任,我的初中的英语老师,我的高中的第一位英语老师和第二位班主任,我的大学的一位老师,想想他们之所以给我留下这样深的印象,绝不是他们严厉严肃,甚至批评或者殴打,而是他们对我的爱,他们对我的宽容,给我的温暖,虽然我也有错的时候,可是他们的殷切的希望感染着我,让我一直怀念着他们。还有他们人格的魅力。

反思自己的教学,也应该给予孩子爱和温暖,呵护他们的心灵,在他们的成长中用真诚和真心浇灌心灵的花朵。让自己也能成为一盏灯,也能引领学生走一段路程。

一盏一盏的灯读后感 篇4

学习,学习,再学习,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正如一个商人所说,如果你不善于去捕捉商机,去抓住机遇,你将被无情的商海所淹没!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善于学习,不在夹缝中提升自己,终有一天将会被教育所抛弃,沦为平庸。这些话,我用来告诫自己。平时应多向优秀教师学习,或看教学视频,或欣赏现场课堂,或品味优秀书籍,学习他们的一言一语,借鉴他们的一招一式,锤炼自己,希望让自己远离平庸,让自己与梦靠近一些,再近一些。

有身上有了光,宽容地把光撒到学生身上。对于儿童来说,我们的每个笑容都在培育他们的真诚和善良。一句温暖的话,一个信任的目光,甚至于一个亲切的微笑都可以让我们的孩子开心上一整天,对他们来说这就是人间给他的爱和温暖。而想要做到这一些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难,只是有时候的我们吝啬了。小学的工作显得繁琐许多,可这是一种伟大的繁琐。在课堂上,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看上去也许是那么不起眼,可这里面却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和教育的价值。我想,一个优秀的教师就是善于将这些琐碎的细节不断累积起来的人。

同样作为教师,自己离优秀还有好大的距离。有时候面对学生的错,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只是沉下脸来面对他们。书上有这么一句话,课堂上允许我们的学生犯错误。是啊,他们毕竟还只是一群孩子,孩子总会犯错误,一味地责备他们只会换来不满和挫败,和颜悦色地和他们沟通或许是一个更好的方法。

成长不是一件着急的事,得慢慢来。书上提到,当下的教育太需要一种静待花开的从容,优雅的心态,当我们迫不及待地追求完美、迷恋优秀时,很多儿童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即使心智成熟地早一些,也常常是提前耗尽心力,昙花一现。看到这样一句话,沉思许久,自己不也是这样?常常为了班上的成绩而“揠苗助长”,没有一种静待花开的耐心。是啊,那些后进生犹如一株冬日里的梅,只有等到寒冬的到来,他们才会绽放傲雪的风姿,我还得耐心培育,用心耕作,静候花开。

读《一盏一盏的灯》有感 篇5

八滩镇实验小学孙荣俊

吴非老师的《一盏一盏的灯》一书中,一个个平凡而又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读了使人心情澎湃,受益匪浅。

六十个故事中,最能打动我的是巫小书老师写的《从心底笑起来》这一篇文章,它认为教育素质高的老师,能从与学生的精神交流中获得美的享受和愉悦,摆脱世俗的纷扰。当教师真正把学生当作“弟子”时,学生就会视教师为朋友,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可以让学校生活成为我们最美好的记忆。

书中收录的这六十个故事,就像一盏一盏的灯,以小见大深入浅出,提炼美丽隽永的教书育人精神、教育教学常识和教师职业道理,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一线教师的思考与智慧。他们用自己的真情,讲述了自己从教过程中印象深刻的一节课、一个案例、一段经历。读着这一个个故事,仿佛置身于其中,许多故事又似曾在自己身上也发生过或正在发生着。阅读这些故事的过程,仿佛就看到一盏盏的灯在逐次点亮,温暖着我的心灵,让我感受着教育工作的幸福。整本书,看似零散的一个个小故事,其实却是浑然一体的。因为每一个故事都是一种真情的流露,每一个故事都有发人深省的地方,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又想到了:灯,要点在暗处,放在高处,光才能照射的又广大又深远。生命的灯也是这样,你要时时留意,你的灯还有没有油?有没有接上电源?不要让你的灯熄灭,不要让你的灯成为一种装饰品。想着点,不仅为自己也为别人亮一盏灯。人间总有许多灯为我们每个人亮着,只是我们不知道罢了。

读一盏一盏的灯有感 篇6

——读《一盏一盏的灯》有感

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 倪娟

最近,手捧吴非老师主编的《一盏一盏的灯》一书,细品一个个平凡而又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心情澎湃,受益匪浅。书中收录了十多个省市各学段教师的六十个故事,这些故事就像一盏一盏的灯,以小见大深入浅出,提炼美丽隽永的教书育人精神、教育教学常识和教师职业道理,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一线教师的思考与智慧。他们用自己的真情,讲述了自己从教过程中印象深刻的一节课、一个案例、一段经历。读着这一个个故事,仿佛置身于其中,许多故事又似曾在自己身上也发生过或正在发生着。阅读这些故事的过程,仿佛就看到一盏盏的灯在逐次点亮,温暖着我的心灵,让我感受着教育工作的幸福。

整本书,看似零散的一个个小故事,其实却是浑然一体的。因为每一个故事都是一种真情的流露,每一个故事都有发人深省的地方,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又想到了:灯,要点在暗处,放在高处,光才能照射的又广大又深远。生命的灯也是这样,你要时时留意,你的灯还有没有油?有没有接上电源?不要让你的灯熄灭,不要让你的灯成为一种装饰品。想着点,不仅为自己也为别人亮一盏灯。人间总有许多灯为我们每个人亮着,只是我们不知道罢了,赢得一份别人的关爱并不难,只是我们必须首先敞开真诚的心扉去爱别人。在六十个故事中,最能打动我的是保志明老师写的《 “低效率”的事》和张小兵老师写的《不一样的“阿慢”》这两篇文章都是反映现代社会以分来衡量学生是非常不可取的。现在,许多教育新政部门和校长用分来衡量学生,也以分数来衡量教师,势必导致“一切向分看齐”,而那些“低效率”的事情恰恰是培养孩子能力必不可少的过程。就像保志明老师所讲的那样,如果只为分数,可以在几分钟内搞定一个化学定义或化学公式,要让学生通过化学实验来解决这些就需要花费很多时间。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最后一段话,摘抄下来让我们共勉: “很多教师教学中常常有种莫名的紧迫感,总是担心来不及,于是不舍得花时间做实验,不舍得花时间探究,不舍得花时间讨论问题。科学课上,很多老师特别重视那些掷地有声的科学结论,心急火燎地把这些 ‘真理’塞给学生。可是,比科学结论更重要的是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方法的掌握要通过体验,思维的形成要长期培养,这些都不是短期能见效的事。如果一味地追求高效率而直奔着结论而去,甚至以题代教,以考代教,那将与科学教育背道而驰。”现代是经济社会,无论什么都与经济挂钩。许多教师之所以有上面所说的紧迫感,究其原因还是与教育行政的评价体制有关。如果一个老师很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其所教学科就难以保证学生的分数一定会高,校长以分数来评价老师,评聘职称也以教学分数来衡量,难怪老师们会有莫名的紧迫感;难怪许多老师会走捷径,心急火燎地把这些 ‘真理’塞给学生;难怪许多老师会以题代教,以考代教。学生是家庭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是活生生的人,怎能被沦为学习的机器?《不一样的“阿慢”》讲的是一位凡事比别人慢一拍的“阿慢”,虽然慢一点,但总是能做到最好。运动会三千米比赛,“阿慢”获得了第三名是他建立自信的一次契机,他的成功与张小兵老师“纵容”他的慢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啊,教育最像农业和林业,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要经历必需的过程。欲速则不达,学校和教师不能违背教育教学的规律,拔苗助长;要尊重、保护、发展学生的学习个性,并启迪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树立自信心。正是当年张小兵老师“纵容”他的慢,使他有了自信心,才有了他博士毕业和获得四项专利,到材料研究所去工作这样的结局。

《一盏一盏的灯》读书心得体会 篇7

从诸多的小故事中,我得到了一个共同的认识,那就是爱。正是用爱点燃的心灯,指引着学生们不断前行。

从古到今,有许许多多的学者、诗人用他们热情的笔触对“教师”二字进行了诠释:园丁,蜡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一些,都无疑是对教师这一行业极高的赞誉。但是,我个人认为,用王非老师所说的灯来进行比喻则更为恰当。作为教师,我们能做的,就是利用自己的学识,引领学生走过人生中的某一段路,每个学段的教师均是如此。我们教师只是一个引路人而已,至于怎么走,这全靠学生自己。在这一条路上,不可能永远一路坦途,这其中会有荆棘,有坎坷,有暗流,有波涛。学生们途经险阻的时候,他们可能会心生恐惧,甚至退缩,而我们教师若是能用爱点燃心灯,那将能使引路之光更亮,更温馨,让学生有更足的勇气迈步前行。

从教多年,我无可避免地也产生了一些职业倦怠。耳边时常听到一些同行在抱怨学生,抱怨家长,却很少听到有人抱怨过自己。是啊,时代变了,社会变了,家长变了,学生也变了,其实,我们做教师的何尝不也是在悄然地发生变化呢?

还记得我刚刚毕业的时候,年富力强,劲头十足,那时候,我是以一位大哥哥的身份与学生们相处在一起,很容易就同他们打成一片,学生们也很乐意同我交心。那时我住校,周末的时候,时常跟着一些学生到他们的家里去,深入家访,所有的村落,所有的学生家庭,我都一一走过,对所有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我了然于胸,那时的学生思想稍微有点变化,我便能立刻察觉,并以一位大哥哥的身份去做好思想工作。那时的我,心中从不会想着放弃某一位学生,哪怕他的学习再差。可是后来,在这经济高度发展的社会,我发觉自己却渐渐地失去了教育的耐心,对几个吊里啷当的学生,我狠狠地批评了几次并告知家长之后,就在潜意识里给那些学生贴上了一种标签——“差生,无可救药”。从此之后,对这类学生选择略过。而这一类学生也真的不负所“望”,变得越来越糟糕,朝着“无可救药”的方向发展。现在想想,对于那一类学生,我又何曾有过当年的那一份耐心?若是对他们多一分关爱,他们又怎会沦落到“无可救药”的地步?

这一点,其实在近年来就得到了验证。现在我任教的班级里面有一名学生赖某非常特殊,由于小时候他受伤的缘故,他的智力大概保留在七八岁的水平,自制能力极差,偷窃、撒谎、旷课、钻女生厕所……身上毛病一大堆。初一年刚入学的时候,他一有违纪行为,我就打电话向其家长投诉,并对该学生严厉训斥,可是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收效为零,而且还将自己的心情搞得乱七八糟。后来我转念一想:“对这样的学生我何必太过较真呢?只要他能够按时来到学校,能够好好地坐在教室里,又何必再强求他做到什么呢?”一放宽对他的要求,我发觉他身上的毛病似乎少了不少。有一次,班里有几位同学要欺负他,我狠狠地批评了其他几位同学,并在班上强调任何人都不得欺负他。他居然对我心存感激,并经常主动打扫讲台桌的卫生,班里的脏活累活他也抢着干。在班会课上对他进行几次表扬之后,除了学习之外,在其他很多方面他做得越来越好了。我对他也多了几分关爱,并同他几番交谈之后,他的自我约束能力似乎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进入初二年以后,虽然他身上还有不少的毛病,但是我惊喜地发现,很多老师以及班上所有的学生,几乎没有一个很讨厌他的,甚至有时还会觉得他很可爱。我很庆幸,一年多以前我对他没有选择放弃,那些许的耐心,那些许的关爱,正在使他一点一点地转变。

做一盏温暖的灯 篇8

做一盏温暖的灯

福建省安溪县城厢中学初二年1班初三年5班 林荣祥

教室里,同学们正在专心听课,忽然一声闷响,“砰――”教室门突然打开了,准确地说,是被人用脚使劲踹开的。

同学们顿时大惊,眼睛齐往大门方向望,老师也惊住了,停了讲课,把头转向门口。

是小A的爸爸!他简直是冲进来的,手里抓着一黑色塑料袋,他径直冲向小A的课桌,把袋子往桌上一摔,吼道:你个臭小子,笨小子,什么时候改改你丢三掉四的毛病!给!作业!

“啪!”又一声闷响,作业本被甩在小A的课桌上,“啪”,一声闷响,又一个本子被甩出,飞落在课桌下。

“以后少让老子着急!听到没有?!”

“老师你继续上课,继续上课!走了!”

“砰!”虽然这一声关门,似乎没那么刺耳了。但从这一声闷响中回过神来的老师和同学们,都不约而同把目光投向了小A。

而坐在小A侧边的我,分明的看到了,小A正低着头捡起本子,低着头很机械地把课桌上的书和本子挪过来又挪过去,低着头不说话。在教室瞬间的沉默中,他那低着的脸似乎已经绷成了酱紫色,又转而变得惨白。一张脸就这样一直深深地埋着,如千斤重一般再也抬不起来。

小A,在我们班老师、同学心目中一直很优秀的小A,此刻,陷入了无限的窘迫之中。这窘迫的`气息传染到了我。我明白,换成是我,这样一个父亲,哪怕他是那样为我着急,那样爱我,当他以如此不文不雅、粗鲁无状的形像出现在老师和同学面前时,除了低头,我还能做什么?

在窘迫的气息中,老师又继续讲课了,课堂又恢复了常态。而那“砰”的一声闷响,却在我耳边挥之不去。

那一声闷响,让我想起了杂志上写的,一个大学生因在面试时顺手把地上的废纸捡起放垃圾筒,而PK掉两个视废纸而不见的竞争对手被录取的故事;那一声闷响,让我想起了爸爸曾经讲起的,他的朋友在见客户时因不打招呼就坐下还翘起二郎腿而把生意谈黄了故事。

我终于懂得了,在这个世上,无论是亲人,是朋友,还是陌生人之间,文明与素养四个字,就如一盏灯。灯光黯淡,会把人推向冰河,心门紧闭;只有灯光温暖,才能照亮四周,点燃笑容。

“同学们,下课时间到了……”,广播里,下课铃声响了,是伴随着柔和的音乐声和柔和的广播女声响起的。我知道,那一声闷响逐渐远去了。我和小A,和我的同学们,都愿意看到有更多讲文明、懂素养的人,为这世界平添更多的和谐之音,温暖之光。

一盏照亮死角的灯的美文 篇9

第31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落幕,比赛评选出了10位“创意之星”,而来自浙江的尤晟宇成为获得“创意之星”称号的唯一小学生。他的作品《源源不断的“电路”》内容是关于未来世界的马路建设,如果马路上开的汽车是电动的,随停随充;夜晚的路灯变成声控式,时刻准备照亮漆黑的夜晚……这样的画面不仅美好,而且不久的将来实现的可能性很大,既实用又充满梦幻,不少专家给尤晟宇十分的称赞。

读书的时候,尤晟宇喜欢阅读有关科幻类的书籍,只要有空闲,他就会看得很认真,不时用笔在书上做记号。正因花了不少精力在科幻书籍,尤晟宇在班上并不活跃,班级活动很少参加,也比较少说话。一开始,同学老师认为他是怪人,后来他在课上回答问题总能出人意料,逗笑同学们的同时也让老师猝不及防,大家才知道尤晟宇不是怪人,只是他的`思维有些独特。

尤晟宇经常去老师办公室问问题,不过不找语数英主科老师,而是科学老师。问的问题也不是课本知识和作业内容,竟然是尤晟宇从科幻书里看来的觉得不可思议想要确认的内容。科学老师哭笑不得,也只好知无不言,详尽地告诉尤晟宇。一来二去也和科学老师变熟了,每当尤晟宇想要做一些小实验,科学老师都会准许他拿一些实验器材。

每次有重大发现了,尤晟宇总会发出一股子废寝忘食的狠劲。一次,因为一个灯泡的电路问题,尤晟宇手里拿着电线、电池、灯泡,上学拿着,吃饭拿着,回家拿着,一直在琢磨这个问题。父母刚开始还挺开心,认为儿子具有钻研精神,可后来儿子手里拿的东西越来越奇怪,有时还拎着一笼小白鼠到处晃悠,父母忍不住问:“你手里整天拿着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做什么?”尤晟宇说:“拿着这些能发挥我的想象力。”父母笑着问:“要那么多想象力做什么?”尤晟宇很认真地说:“没有想象力的灵魂,就像没有望远镜的天台。”这句话是爱因斯坦的名言,之后尤晟宇经常把这句话挂嘴边。

一天傍晚,尤晟宇发现家里楼道的灯变成了声控式,叫一下就亮。尤晟宇看到后想象力被激发出来:要不要装一个声控灯在家里呢?回去后他搜索了相关声控灯的资料后,拿出一把螺丝刀,准备研究家里的电线,父亲看到后连忙制止,并不允许尤晟宇碰家里的电线,太危险。尤晟宇无奈只好拿着自己房间里仅有的小零件,试图做一个迷你声控灯。正在研究着关于声控方面的实验时,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来了,尤晟宇看到关于比赛的资料后,想到自己最近研究声控灯时有不少灵感,于是让父母给自己报了名。

在学校里,一直呼吁节能减排与能源节约,尤晟宇走在街上看到汽车排出的乌黑尾气,还有夜晚要么不亮要么一直亮的路灯,他心里很不是滋味。在有这样感受的同时,尤晟宇也升起了做一个马路发电厂的创意:汽车能像电动车那样随停随充,马路上的路灯出现声响或压感后才亮,这样多环保啊!尤晟宇把创意投到了比赛主办方。主办方的回信,更是让尤晟宇欣喜若狂,他竟然获得了“创意之星”的称号。去领奖时,尤晟宇发现自己的年龄是最小的,但夸奖自己的人却是最多的。其他人的作品,突出的仅仅是“创意”两个字,脑洞怎么开怎么来,可像尤晟宇这样脑洞加现实的着实不多,专家们称赞这样的创意符合实际,有可行性,在不久的将来或许能够实现。听到这番赞美,尤晟宇心中对想象力又多了一种看法:想象力也许并不单纯只是看得更远的望远镜,它还是能够给人类带来发展的一盏明灯。

母亲节点燃一盏感恩的灯作文 篇10

纪伯伦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的嘴唇所能发出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的确是这样,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它跨越了生与死,用其独特的力量,时时刻刻保护着我。在我小时候,妈妈冒着生命危险生下了我,又把我一点一点地养育,虽然说:“滴水之恩应当涌泉相报。”但就算是金山银山,也难以报答母亲对我的恩情,母亲对我的爱,只有付出没有奢求,以一颗宽广的心细腻地爱着我——宛如一条小溪,缓缓流向远方;宛如一轮明月,放出清淡柔美的光芒;宛如不枯的泉源,滋润我们的心脾;宛如一杯清香的茶,散发出缕缕沁人心脾的淡香;宛如一盏明灯,照亮我前途的方向。

今天是母亲节,我不由得想起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中的一句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寸辉。”是的,像小草一样的儿女竭尽一生的心意,也难以报答如春晖一样伟大的母爱。我为了给妈妈一个惊喜,在一大早拿出一个早已包装好的礼物盒,在里面还夹了一张小卡片。礼物虽小,但心意却十分的真实,让妈妈感受到我对她的爱。

上一篇:交朋友原则高三作文下一篇:交换生导师推荐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