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树散文(精选11篇)
青春,在路上,一个人走,风景正好。
——题记
我喜欢一切美丽的东西,也喜欢一个人独处。
傍晚放学,告别了同学,一个人踏着夕阳的霞光漫步在回家的路上。
顺着河堤,愣愣的往前走,旁边只有一排桂花树与我为伴。八月已过,但仍有一丝余香夹杂在空气中,氤氲着芬芳。我深深地吸一口气,再吐出内心的忧愁,望着前方,有着数不尽的迷惘。
河岸上过往的人极少,但这恰和我心意。我宁愿一个人,静静地,没有旁人来打扰,就在这夕阳西下、花香萦绕的河岸上,一个人,孤独地享受着所有。
我轻轻地、慢慢地走在风中、走在夕阳里、走在自己的世界里。我不由自主地伸开双手,想要拥抱那神奇无比的`自然,任凭熏风在我的指尖流淌,任由时间悄然流逝,那一刻,我只知道,我与那风、那树、那花已经融为一体。
这是我自己的小秘密,我只愿与那些懂我的人分享。在这,也许城市的喧嚣,人心的疏离也能被风吹得荡然无存。
不知不觉,路,已走了一半。感觉自己好累好累,也不知从何时起,我已褪去了那份天真,那份单纯,以及那颗最美好最珍贵的童心。
好想回到那些纯真时代,看无忧无虑的岁月如此多彩,可惜我们已经长大,要被生活赶着往前跑。
我曾无数次安慰自己:“你没有变,你还是你自己!”
可是,那是如果的事。
走着走着,已走到河堤的尽头,我回头,往往来时的路,是那么的长,又是那么的短。转头,抖一抖身上的包袱,收拾好复杂的心情,然后在短暂的休憩之后,继续微笑着向前奔跑。
也许,经年之后,在车水马龙的俗世里,我也能遇见我的挚友,然后,举杯投箸,月影之下,倾诉一世衷肠······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预设;生成
【中图分类号】G63.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8-0-01
一、生成性课堂教学提出的背景
“预设”是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教案环节和程序,“生成”则是在程序实施过程中引发出来的有关问题,预设的任务要完成,生成的问题要解决,因此形成了“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目前教师教学放不开和不敢放开的原因,主要是观念上受固有模式的约束,思想没有彻底解放,新理念构建模糊,不敢放开,生怕一放就乱,一发不可收,这是胆识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不少教师缺乏生成意识和及时捕捉、随机处理课堂新信息的能力。当新的问题出现时,教师为了教学设计的不被打乱和冲击,“果断”地采取了避开的原则。这样的选择,也就把学生的创造性全抹杀了,这无疑是与现在的教学改革方向相冲突的。
二、生成性课堂的应对策略
首先是学会倾听。学会倾听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用来从那转瞬即逝,稍不留神就被忽视的生成性资源中捕捉有效的信息。二是给自己一个平静心态以及对捕捉的信息进行思考、分析的时间与空间。倾听时,教师要用自己的眼睛注视着说话的学生,用点头、微笑等方式来表达你的理解与赞同,并做出适当的鼓励。在捕捉有效信息的同时,更传递着对学生的尊重。
例如:《阿长与〈山海经〉》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六课,我本已备好课,按照分析阿长的人物形象的思路来突现主体,可课堂上当我讲到阿长将“我”渴慕已久的《山海经》递给“我”时,“我”的反映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有个学生小声地说:“哇噻!太夸张了吧,不就是一本书吗!”看着他不屑的神情我纠结了,怎么办?置之不理吧,就等于我默认了;批评他吧,又破坏了课堂气氛,更何况我还没想好反驳他的理由。这时我灵机一动,来了个顺水推舟。便让学生小组讨论,看看“我”当时的反映是否真的夸张。没想到收到了异想不到的效果:
要想探究答案就不得不分析这句话的语境,当时阿长告假回来后,“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大有玄机:“有画儿的”说明阿长并不知道里面到底画的是什么,只不过是根据“我”的描述知道里面有许多图画,画的是什么,以及要表达什么内容阿长并不关心,她真正关心的是满足孩子看书的需要。“三哼经”说明阿长并不识字,并且当她来问我《山海经》是怎么回事时,“我”心理其实并没对她抱有多大的希望,因为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只是觉得“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可见“我”当时对阿长来问《山海经》一事爱搭不理的,就没放在心上。因为我曾试着“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因为谁会在意一个孩子的想法呢?更何况没文化的阿长呢?“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这又怎么能不令“我”震惊呢?
难道仅仅是因为我意想不到没文化的阿长能买来《山海经》就“全体都震悚起来”了吗?
阿长给我书时心情很急切,所以她“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一……就”写出了阿长想快点给我的急切心情。而且从时间上来看,阿长来问《山海经》的事到她把书递给我“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从她见面时那么急切的表情和动作看,阿长买书一定经历了不少困难,比如不识字等,不然,她要是早买到了就会早给我了。
阿长给我书时“高兴地说道”,她为何高兴?因为她满足一个孩子的读书的强烈愿望,她也为“我”马上就能看到“渴慕”已久、“太过于念念不忘”的《山海经》感到高兴,她多么懂孩子的需求,多么在乎孩子的愿望啊。而且阿长把书递给我时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句尾用了一个“!”为什么不用“。”呢?因为叹号比句号表达的感情更强烈。感叹号更能表现出阿长把书给我时的欣喜与轻松的心情。似乎买到了《山海经》阿长比我还开心。可见阿长想孩子所想,急孩子所急,喜孩子所喜。这是一个不仅从生活上照顾我,而且从精神上关注我的人,是真正爱我的人。而“我”直到这一刻才醒悟。在这之前,我一直对她没有太大好感,因为她喜欢“切切察察”“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一个拟声词一个典型的动作描写便将一个饶舌多事,行为粗俗的农村妇女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她的“大”字型睡姿更让我苦不堪言,再加上她懂得那么多“烦琐之至”的道理。就更别提她谋害“我”的隐鼠的事了,气得我“就叫她阿长”。虽然由于她给我讲“长毛”的故事,我曾对她产生过敬意,但那也只不过是出于一个孩子天生的好奇心罢了。可就是在我看来拥有这么多缺点的阿长克服了种种困难给我买来了《山海经》。这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这其中包含了多少关爱啊。
由此看来,“我”接过书时的反映一点都不夸张,非常符合人物当时的情境和人物的心理。“全体都震悚起来”实非夸张,恰恰能够彰显阿长善良的本性与“我”对阿长的深切怀念之情。
再次是善于引导……
学生可能无心的“刁难”,但聪明的老师总是睿智的发现教学的突破口,变被动为主动,将学生偏离的地方纠正过来,这要求老师有深厚的功底和吃透教材。把握引导得当,便能让课堂异彩纷呈。
我在教授《木兰诗》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一句时,为了突出木兰回家的欣喜之情我特意强调了木兰欢天喜地的坐在闺房时的感觉。结果我们班一个调皮的孩子直接喊道:“床上落满了灰尘吧!怎么坐啊!”听到这里,我便冲他笑了笑,并表扬他很善于思考,接着便展开师生之间的一场唇枪舌战。
师:那么说书中在什么地方提到木兰的家人了呢?
生:是在第6段的开头,写家人迎接木兰回来时的情景。
师:这是怎样的情景呢?
生:欢天喜地,迫不及待。
师:同学们在你们的想象与叙述中老师感受到了家人对木兰的思念和爱。那么你们觉得木兰不在家的这些年,她的房间有没有打扫呢?
生:会的,睹物思人,家人会将木兰的房间打扫的干干净净的。
生:难怪木兰会心甘情愿地奔赴战场,原来她有这么和谐的家庭,怪不得“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总之,只有精心地预设,才能在预设中留有生成的空间。课堂中让我们容忍孩子们在生成中伴随的“乱”,把舞台留给学生,并且敏锐地捕捉生成的资源,把它放大这样才有可能巧妙地生成。懂得尊重学生阅读感受的老师总能把握好课堂的生成,因为在他们心中永远相信“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参考文献:
[1]刘华锦《教师如何备好课》,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年3月第一版。
[2]雷实等《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
曾几何时,你被大海的汪洋所吸引,而忘却了小溪的蜿蜒流淌;曾几何时,你沉醉于广袤无垠的万里星空,却遗忘了努力闪烁的星星,曾几何时,你忙于歌颂人类辉煌历史,却忘却了那些小人物的执着不屈;曾几何时,你忙于讴歌国家的富强,却淡然了小家的努力拼搏。
世间万物,皆有灵性。含苞待放的玫瑰,是否让你惊艳?她的风情万种,她的扑鼻香气,足以让人为之痴迷,可是,如若没有刺的万般呵护,它是否仍会无虑绽放,是否能够依旧美丽?枝繁叶茂的大树是否把你吸引,它的巍峨挺拔,它的生机盎然,足以让人为之赞叹。可是,如若没有纵横交错的根的万般努力支撑,他是否仍会持续生长?是否可以依旧挺立?人们痴迷于玫瑰,赞叹与大树,但却忽视了刺与根的执着。可即使这样,他们也毫无怨言。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即使平凡,也可展现出不一样的强大工人削人,消防员,清洁工这些看似平凡的职业,都有着自己不同的责任。那时的满地疮痍,此时的高楼林立;昨日的大火肆虐,今日的安然无恙;那刻的脏乱不堪,这时的整洁干净;都是这些不起眼的“小人物”所努力的结果。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曾经的中国饱受屈辱与折磨,经历苦难与蹉跎,对此,我们没有退缩,没有逃避,而是选择正式自己的愚昧和不足,如今的中国变得富强,变得繁荣。而这一切的辉煌都离不开在这强国背后无私奉献着的伟大的可爱的人们。邓稼先、南怀仁、林俊德、袁隆平……这些或熟悉或陌生的名字,这些在背后默默奉献着的人们,是他们用自己的力量撑起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小流汇江海,跬步至千里。精卫填海,女娲补天,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方有难,四方支援,一根易折,数筷难断,你我的力量或许卑微,但我们的力量却无比强大。所有平凡,所有卑微,所有弱小的背后,都有着抵抗万千险阻的力量,他们不过是在等待,等待一个迸发力量的正确时机。
前几日,爸爸不知从什么地方搬来了一盆不知名的花,放在自家的阳台上,悉心照料。搬来时,若仔细观察,便可看到几个成形的小花骨朵儿。当听到爸爸说:“我们一定要好好地照顾这一盆小花,希望它过年时可以开花,听说它开花时可漂亮了!”我当时还对此嗤之以鼻:“不可能!在寒冬腊月这么冷的天气里,它这么娇弱,能活到春天就已经很不错了,怎么可能再开花呢?”而现在,当日我信誓旦旦的话语看起来是那么地可笑。只因,它真的开花了。
腊月二十八的早晨,我起床后,照例走到阳台前,打开窗户,为房间通风换气,就在此时,有一抹亮色闯入了我的眼帘。我定睛一看,原来是这盆不知名的植物,绽开了花朵。仔细看去,果真有一种别样的美感:数十朵小花,安静地绽放,这里一朵,那边一簇。叶子苍翠欲滴,衬着粉红色的花朵,给人一种充满活力的美感。嫩黄色的花蕊,让人心生怜爱。清风拂过,摇摇欲坠。阳光氤氲,泥土芬芳,远观,仿佛云雾缭绕,如梦似幻;近看,好似鬼斧神工,浑然天成。我默默地站在那里,用心欣赏着这寒冬中的一抹亮色,仿佛一个新的世界正在我的面前展现开来。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大千世界,多姿多彩,各种各样新奇的事物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仿佛下一刻就会在这光怪陆离的世界中迷失自我。这时,你不妨养一盆植物,让自己沉浸在这世间最纯净的颜色中,放松心灵,让它被大自然所洗涤。你可以闭上眼睛,用心地感受着这一抹世间最初的色彩,让它带领你寻找到初心,并且不断前进。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是了,这曾是你最爱的词句,也曾是我最爱的词句。可恍惚间,你低吟浅唱在唇间的已不再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了。它已成为历史,如同我们的友谊。
如今相争不如不见的场面,是如何而来的呢?而你又是什么时候常挂嘴边的词句,便了呢?是时间,还是志向疏远了我们?我此生一定要做一只鸿鹄,翱翔于云层之上。而你只愿做一只燕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我不信,你也不信。你对我说过:燕雀并非不知鸿鹄之志。只是,他们真的做不到。他们唯能朝霞初升时觅食,夕阳西下时归巢,平平淡淡一辈子。
我信,我努力去做。可你终究没有做到你许下的承诺。你不再知我懂我。而我,为了艰辛不亚于凤凰涅槃,鹰之重生的通往高处的道路,也只能放弃了你。我相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可我错了,除了吃得苦中苦,还要耐得住孤独寂寞。
原来,这条路,比我想象的还要艰辛。可我最终登到你们所谓的高处时,只望得见四面北风,身边终是空无一人。没有温暖,只有无数孤独与寂寞。高处不胜寒——原来,这就是所谓的高处。寒风呼啸,只余我一人,兀自翱翔。
元旦时精益求精的论文,课前修改了无数遍的演讲稿,都是我们最真实的写照。课上生动自如地讲解,美文美图的穿插运用废了我们同学多少心血。这是我们9班的课堂,也是永远的课堂。
课上那优美的文章是我们三年来的写照。9班三年,荣耀不败。每一个9班人,都是9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缺一不可。有人说这是9班收官之战。我说:“不!”九班的荣耀将会继续传承,无可匹敌。
这堂课让我想到了我在9班三年的学习生涯,有欢笑,有眼泪。那在湖实中的点点滴滴,早已近融入我们的生活,内心。如今已是初三,回望语文学习,确实有些坎坷,不过自己付出了努力,就一定会结出成功的果实。我认为自己就是一只蜗牛,沿着九班这根登天的藤蔓上慢慢攀爬,迟早有一天会登顶。
桂花
桂花开花前,外表为淡绿色,低垂下来,好似一个个娇羞的姑娘,穿着清新小巧的花裙,迎风飘舞,哦,是仙女下凡了吗?八月,是桂花盛开的时期,在这时期,种植大量桂花树的地方可谓十里飘香,桂花小巧玲珑,有金黄、桔黄、淡黄等颜色,一簇簇紧密相连,却又错落有致,好似一个个坚强的女孩。但是,再美的花,终究是会凋谢的。桂花悄悄地谢了,正如它悄悄地盛开,飘飘扬扬,打着小璇儿,落下来,落下来,滋润大地,在树上的,只有枯萎的残花,一捏即碎,弱不经风,好似生命危在旦夕的老人。
梅花
梅花不像腊梅花那么得风欺雪压,它会在稍暖和的时候开花,长得有点像桃花。梅花不是密密麻麻的,但也不是稀稀拉拉的,每朵花的位置都恰到好处,似乎是事先安排好的,一棵树上的梅花似乎一朵比一朵艳丽,好像各国的公主在选美。梅花树可是有着千姿百态,远远地望去,树上的梅花如一个个点缀;慢慢地走进细看,别有韵味:含苞娇羞,含情脉脉;绽放潇洒,落落大方;怒放自由,青春洋溢。有的憨态可掬,端庄大方,有的超凡脱俗,热情奔放。她们或躺、或仰、或倚、或语、或舞、或思……奇姿异态纷呈,美不胜收。
牵牛花
我对牵牛花并不怎么欣赏。在小时候,牵牛花在我心里是好玩的,现在大些后,牵牛花的地位又低了一点,变成易活的。因为我没有从它身上看到哪怕一点点的高尚品质,但是缺点却不少,一是姿态不优美,占位子,因为它似乎只会拼命往上长,以前种牵牛花的时候,牵牛花把另外植物的位置都占了,害得阳台上拥挤不已;二是花像一个个喇叭,一点美感也没有;第三点嘛,就是常见不稀罕。“易活”这个词倒是当之无愧的,在泥土里随意撒几粒种子,只要不让它死,一般都能活下来,可见它生命力还是满强的。
一座山与另一座山是不同的,纵使它们的外形以肉眼瞧之丝毫不差,但区别终究是有的;一条溪涧与另一条溪涧也不会雷同,纵使它们出自同一源头,也决不能说没有区别;一滴水与一滴水之间,一朵浪花与一朵浪花也不会完全一样。我们不是常说:“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一哲学上的观点与物理中所列的“物体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相统一,无非是想说明事物是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的,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有差异的,哪怕是粉尘也有千万种!而正是这些千姿百态、与众不同的万物构成了缤纷、五彩的世界。
大自然毫无疑问有其最杰出的功绩,她孕育了天地的精灵--人类。我们人类竟然是宇宙的一部分,也当然遵循着大自然的规律。
在人类社会,生活定是复杂于鸟兽虫蚁的居住。我们人是有思想的,这是区别于其余“兄弟”最主要的一点。正是那种抽象的而又极富威力的“武器”,亦或是“工具”,才有我们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我们人类能用思想创造许许多多的精神财富,当然精神财富是需要以物质为基础的,而物质是人创造的,人创造这些物质时也必定要开动脑子,动用精神;精神与物质可谓相辅相成,相依相伴!可惜呀!在这个好坏交杂的社会里,人们的思想已经受到种种因素的限制;已被种种不良的风气所侵蚀,保守而又迂腐。真正能做到创新、能做到与众不同而又符合潮流、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又有几个?不知你们可曾观察过蚂蚁的爬行?也不知你们是否会觉得它们的爬行是纷乱如麻的?是的,蚂蚁的爬行是纷乱如麻的,但那只领头的蚂蚁若不改变原有的路线,若是没有勇气去挑战前人的步伐,能有那样的结果吗?我想应该是不会有的,那将只会是一条单一的路线。蚂蚁尚有这点智慧,那么想想我们人类自己,是不是该感到惭愧呢?创新的思想对于我们人类社会是何等的重要!!
每个人的思想都是不同的,正如一花一叶一世界。思想的碰撞、个性的展现将带来惊世之作,从而将带动社会更好的发展。
有人把迷失自我,盲目追随别人的现象,叫“羊群效应”。羊群是一种散乱无组织的群体,为了能寻到新鲜肥美的草,就是喜欢跟着个头壮大的羊东一头、西一头地四处乱撞。
邯郸学步的故事妇孺皆知。故事的主人一心想学得一身绝活儿,却丧失了原本的步行本事,最终只能爬回自己的国家,贻笑后人。东施看见西子捧着心窝妩媚动人,惹人怜爱,羡慕不已,便学者东施的样子,用手捧心,特意招摇地走过众人。于是,学美而不美反更丑。中华民族的解放之路和复兴之路,有许多惨痛的教训,也留下许多宝贵的经验:盲从别人行不通的;尝试着走自己的路,才可能走向未来。“用农村包围城市”的决策,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明智的选择。
无志者不肯远行,无智者轻信盲从。那年,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核危机震动了世界,有人居然相信食用盐可以抵御核辐射,于是满城为抢盐而排队。更为甚者,浙江爆出某男子因吃过量碘盐一命呜呼的事件。无知者必无智,无智者必盲从跟风。盲从跟风,必然演闹剧和悲剧。
所以,追随模仿别人,终究不是本真的自己,因盲从迷失自我是可怕的。
其实,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舞台上的一花一草,自有其独具的生机与芬芳,哪怕是芦苇,也要做与众不同的那一枝,学会思考与欣赏、懂得在坚守中发展自我。
有人说:“不善思考的有才能的人,必定以悲剧收场。”只有学会思考,才给人以自信和力量。说到底,追随与盲从,是不自信的表现。因为不善于思考,不相信自己,所以一味地去模仿别人;如果善于思考,懂得辨析,丧失了自信心,就可以保持本真不迷信,就可以避免亦步亦趋,人云亦云,盲从跟风。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别人纵有万千灵通,那是别人的,或只适用于他自己;想要活出精彩的自己,还得眼睛向内,发掘自身的优势。是一朵梅花,就不要去羡慕夏花绚烂,请在冬天一展傲骨;是一株青草,就不要去崇拜大树的伟岸,请在初春尽情吐绿。
请甘心做好一花一草,要么盛开,展示自己的艳丽与芬芳;要么吐绿,为世界呈现一派葱茏与生机。
是谁在桃花潭水种下千尺深情?是谁在匈奴胡地弹响千载琵琶?是谁在乌江岸边拔剑铸成永恒?是谁在赤壁战场唱响大江东去?是谁在灯火阑珊处独上高楼?是谁在音乐殿堂点亮二泉明灯?是谁在民族危亡时彷徨呐喊?是谁在桃花源中悠然见南山?我想,他们的名字与他们的精神气质早已深深印入人们心中,他们的形象因他们内心深处的壮美在历史的长河中永恒。
如果说,伟大的形象是历史天空中的明星,那么,平凡的形象则是滚滚岁月中沁人心脾的浪花。
小时受伤时,妈妈的怀抱是明媚的天空;遭受委屈时,爸爸的目光是温柔的港湾;落寞惆怅时,来自同学的安慰是花香阵阵;不辨方向时,老师的苦口婆心的指点是黑夜中的明灯;遭遇困境时,来自社会的帮助是春风雨露;孤独痛苦时,周围理解的目光如甘霖沁心。
是的,大千世界中最令人难忘的是那些用精神、用爱、用内心淌出的清泉浇灌的形象啊!正是这些平凡而伟大的形象,把人间呵护得温情脉脉,正是这些纷繁而渺小的形象,把大地装点得万紫千红!
假如世上只有玫瑰,人间定会失去爱的浪漫;假如人间只有牡丹,世上便没有国色天香。在大地母亲的怀抱中,每一朵花都是平等的,大自然少了任何一种花的点缀,都会减少一分生气。
曾看过昙花开谢:静静的夜晚,寂寞的枝头,没有光的`渲染,没有叶的烘托,纤纤叶片,纯纯白色,从绽放到谢落,短暂得甚至没引起周围一片叶的注意,但她却如闪电一样,毕尽全力向生她养她的世界奉献了自己的光和热,奉献了自己的理想、信念乃至血肉之躯。没有因为无可奈何的短暂而怯懦、自暴自弃,没有因为短暂得遭人嘲弄而厌倦和逃避这个世界。其内心是多么的丰富、博大,又是多么的曲折、完整!
也曾品味过含羞草的“娇羞”:被手轻轻一碰,或与在风中舞动其他枝叶稍一接触,立刻收缩身子,低下头作害羞状。她真的是在害羞吗?是遇到危险就退缩逃避吗?不!她的行为使我想起在拥挤的公交车上自己的脚被人踩了还向别人赔不是的人的修养和境界。生命的世界多么拥挤,世间的争斗不都是为了谋取生存空间和生活利益吗?假如世人都像含羞草一样自律和忍让,把空间留给别人,世上还会有犯罪和战争吗?
大自然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画家,在他神奇画笔的描绘下,雨雪云雾,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向人们展示着一种美,使人们触景生情,或赞扬、或感叹,并想用语言文字将这美景及瞬间的感情记录下来,这便是写景作文的内在动力。写景,就是用语言文字把人们看到的、听到的和接触到的各种自然景物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来,以此来烘托环境气氛,突出文章的中心或衬托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怎样才能把景物写出特色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特征。
世界上的景物千差万别,千姿百态。同样是山,但山与山的形态不同;同样是水,而水与水的姿态各异。如,南方的山与北方的山、冬天的山与夏天的山,江河的水与小溪的水各有特色。即使是同一时间的同一景物,因观察的人、观察角度不同而出现不同的观感,这就是苏轼笔下所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但不管如何,任何景物自有其自身的特征。所谓特征,就是指此一景物不同于其他景物的独特的个性。把景物独特的形象通过叙述、描绘再现出来,尽可能使读者对你所描绘的景物有亲临其境之感。老舍先生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为了突出天气变化的过程,就着力描写了杨柳的动态:“一点风也没有时——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有一点凉风时——枝条微微动了两下;风大起来时——柳条横着飞。”通过杨柳的动态显示了风的从无到有、由小到大,而对暴风雨降临时其它景象的变化,作者作了简略处理。这样,抓住特征,既形象地表现了天气变化的过程,又避免了描写的呆板重复,使得文字准确而精练。
二、调动感官,把景物写活。
感受景物需要调动各种感觉器官。每种景物都有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形状、颜色、音响、气味、姿态、质地等方面,这就需要我们充分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去感知,不仅要用眼睛看,还要用耳听,用鼻闻,用手摸,多方面调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感受事物的特征。既观其形与色,又听其音,嗅其味,“色、香、味、形”俱全,从而描写出景物的特点。朱自清的《春》正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去感知春天,敏锐地抓住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特点,从而把充满生机的春天景象描写得细腻精彩,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把握写景顺序,写出层次。
我们描写景物时,可以由高到低,由远到近,由整体到局部,由物到人,由动到静等。总之,把握住写景的顺序,描写出的景物才能层次分明,清晰自然。
描写景物的顺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时间顺序,比如写一棵树,我们可以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写出它在各个季节的样子;一种是空间顺序,例如我们描写一座山峰,就可以写远处看它是什么样子,近处看它是什么样子,或者从上看是什么样子,从下看是什么样子等。人们观赏景物都有一定的规律:或定点环顾,或边走边看。描写时也应该“顺其自然”。例如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一文,描写济南城周围的环境时写道:“小山把济南整个儿围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景物描写与作者的定点鸟瞰相吻合,自然清晰,形象准确。
四、意在笔先,注意情景交融。
【一花一树散文】推荐阅读:
一花一世界高二作文01-18
一花一世界--个人自传06-15
《一花一世界》读后感09-13
一树繁华诗歌10-17
拈花一笑成语的认识10-20
一树梅花的唯美句子05-27
三讲一树演讲稿10-14
两评一树整改提高阶段实施方案07-09
《散文家谈散文》课堂教学实录11-24
主动优秀散文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