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性力学

2024-08-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惯性力学(精选8篇)

惯性力学 篇1

高万斯

一、《反惯性:打破惯性枷锁,通释力学现象》原文: 反惯性:打破惯性枷锁,通释力学现象 文生一员

摘要:

惯性是什么呢?按牛顿第一定律的说法就是物体本身具有的属性。那么,物体究竟有没有这个属性呢?这些都是事实存在吗?作者在这里将以铁的事实、雄辩的理论告诉您一个真实的力学现象,揭开一个没有“惯性”的物质世界!关键词:

惯性、惯性运动、动能、势能、能量守衡、作用力、阻力、合外力、力的保持、力的传导、力的转移。

引言:

自牛一惯性理论产生的三百多年来,在理论物理界的反对声就从未停止过,现在也不例外,讨伐之声此起彼伏。其绝对的理想状态令人难以接受,其所谓的匀速直线运动也纯属子虚乌有之说。然而,坚持牛一理论的人却对此充耳不闻,以所谓的抽象思维加推理、以理想状态的不可验证性为借口,以科技共同体的共识为载体,而使错误的理论延续至今,变成了一件“皇帝的新衣”,让世人尴尬。证明:

那么,牛一的惯性理论是否是真的错了呢?为了深究这个问题,我们不妨追根溯源,看惯性理论发展的历史。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不难发现——在17世纪以前,人们普遍地认为: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直到17世纪,意大利著名的物理学家伽利略根据实验才得出了另一种结果,那就是: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摩擦阻力的缘故,如果没有摩擦阻力,物体将保持原来的速度继续运动下去。后来,法国的科学家笛卡儿又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伽利略的论点,他认为:如果没有其他原因,运动的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同一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再后来,才是牛顿在伽利略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并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惯性理论便由此诞生了。那么,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实验让伽利略等人有了这样大胆的想法和推论、并籍此以推翻了两千年来人们已经习以为常、且一直遵循的“真理”呢?咱们不妨先看一下伽利略的理想化实验,小球在斜面上的运动。

如图所示:(实验1)

B A B A

C C C

让小球沿一个斜面从静止滚下来,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的高度。他推论说,如果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面上达到原来的高度就要通过更长的路程,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使它最终成为水平面,小球就再也达不到原来的高度,而沿着水平面以恒定的速度持续运动下去了。我们知道,在伽利略的时代,科技还不发达,理论尚不成熟,还没有能量一词,更不会知道能量守衡定律。而现在我们知道:能量之间是相互转化的、是守衡的。具体到伽利略的理想化实验,我们可以看到——小球从一个斜面上之所以运动不是无缘无故的运动,它是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受势能的影响、由势能转化为动能而运动。也可以这样说,小球在斜面上的运动与其在水平面上受到一个推(或拉)力的作用而运动毫无差别,它的运动实质上也是力作用的结果。

也因此说,当小球在运动的过程中,随着势能的减小、动能愈发增大,当其到达水平点C时,其动能最大。那么,谁能告诉我们,当一个物体从无到有、直到拥有大量动能时,如果不再受摩擦阻力的话,也就是其拥有的能量不再发生转化时,这个物体的表现会是什么? 那回答当然是肯定的,即:物体的运动状态当然要一直持续下去。不过,物体运动状态的这个保持是谁的功劳呢?显然是物体拥有的这个动能的作用,而决非是物体的本意或属性,否则的话,当物体不具有这个动能时,它为什么没有这种表现呢?!

很显然,伽利略的这个实验只是一种空想而已。因为阻力不会消失,所以能量的转化表现为必不可缺,而物体的运动也自然会有终止的时候。这就比如说一个人去仓库储存物品一样,当你储存到一定数量后,你突然宣布你以后将不再对仓库储存、也不再领取仓库里的物品时,仓库里的物品数量将保持不变一样,这不完全是一句空话吗?因为它毫无意义,同时也不能证明这就是仓库的属性!

〔但这个实验却证明了一个基本的道理,那就是:当一个能量(或动能、或力的量)为定值时,该物体所做的功为定值。〕 又比如惯性理论中说: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很显然,这句话也是毫无道理的。

打个比方,如图所示:(实验2)注水 进水管 水面

放水管

放水

水池(物体)

(运动过程的图示)

我们如果将物体比做一个空水池,池上有进水管和排水管两个,则作用力为注水,阻力为放水,动能即为水池中的水。现在我们看物体的一个运动过程。

当水池空空时,虽然排水管永远都是敞开的,但却无水可放,故物体静止。当有水自进水管注入水池中时,排水管放水,物体运动。注水大于放水时,水位增高,水压增大,动能增大,物体加速。注水等于放水时,水位不变,水压稳定,动能不变,物体匀速。注水小于放水时,水位降低,水压减小,动能减小,物体减速。

看了以上实验,请问,如果没有注水的维持,当排水管放完了水池中的水以后放什么? 实际上,上述现象中的放水过程就类同于物体的一个运动过程。试问,世界上哪里会有一个离开了水的维持而发生的放水过程?那么,相对于物体运动中的力呢?!而伽利略和牛顿等人在惯性理论中就完全否定了力的作用,他们不但要关掉进水管的注水,也要关掉排水管的放水,更是否认了水池中的水可供放水(即:运动)的功能。也就是说,他们认为这一切都跟水没有丝毫的关系,即物体的运动不是力的作用,那么,物体在所谓的“惯性”运动中也就不应该有力、且具有力的作用了,然而事实呢? 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如图所示:(实验3)

施加了力F ?

A推了B一把,B身不由已地撞在了C的身上,将C撞得翻了一个跟头。这应该是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例子吧?

在这里,A推了B一把,B自然会身不由已,这是力的作用。说明A对B施了力,这很好理解。问题是B又撞在了C的身上,将C撞得翻了一个跟头。请问,此时的B是以惯性让C改变了运动状态、还是B对C施加了力的作用呢?

你如果说是惯性的话,可惯性不是力,它是物体的属性,也不可能改变任何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只有力,即B对C施加了力的作用,且根据力的定义也可以确定——B就是施力物体,但B的力从何而来?又凭什么给C施加了力的作用呢?这显然与惯性理论中——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惯性运动中的物体不具有力的作用的说法相违背,是其理论不能解释的!其实,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就比如: 如图所示:(实验4)在冰面上滑动的物体

冰面

反作用力?

冰面对物体的作用力

一个在水平的冰面上滑动的物体,虽然滑出了很远的一段距离,但最终还是在阻力的作用下停止了运动。这也算是所谓的“惯性运动”吧。

但众所周知,物体在水平冰面上滑动、由运动到静止的过程中,是一个匀减速的直线运动。也就是说,在这一个匀减速运动中,必有一个力的作用出现。当然了,你自然会认为这是冰面对物体的阻力作用,但由牛三可知,当冰面对物体施加了一个阻力作用F1时,冰面也必将受到来自物体对它的一个反作用力F2,请问,在惯性理论中,这个反作用力F2又来自何处?这是它解释不清的!又如,如图所示:(实验5)物体A

物体A F1=1000N

F2=100N

取两个质量相同的物体m=10kg,使其分别受到:F1=1000N、F2=100N的瞬间作用力。当然了,这个瞬间作用力指的是合力。然后,我们再看它们的加速度、及它们所表现出来的“惯性”大小。

即:a1=f1/m1=1000N/10kg > a2=f2/m2=100N/10kg 很显然,用1000N的力比用100N的力改变同一质量的、两个物体的运动状态要容易多了,其加速度也大多了。也可以说——当用1000N的力作用于同一个物体时、比用100N的力作用于该物体,其“惯性”显然要小多了。这也是惯性理论中让人无法接受的事实!凡此种种,无一不说明了牛顿“惯性”理论的错误与荒谬,那么,“惯性”理论究竟错在何处呢?

引文:(资料)

惯性质量

量度物体惯性的物理量。实验发现,在惯性系中,若在两不同物体上施加相同的力,则两物体加速度之比a1/a2是一个常数,与力的大小无关。此结果表明,a1/a2之值仅由该两物体本身的惯性所决定,与其他因素无关。物理学中规定各物体的惯性质量与它们在相同的力作用下获得的加速度数值成反比。若用m1及m2分别表示两物体的惯性质量,则m2/m1=a1/a2。选定其中一物体的惯性质量作为惯性质量的单位后,另一物体的惯性质量可通过实验由上式确定。在国际单位制中,把保存在国际计量局中的国际千克原器的惯性质量作为单位,称为“千克”(其他常用的单位有“吨”、“克”等)。

现在我们就从所谓的“惯性”质量上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看了以上资料,我们可知——不同质量的物体在相同力的作用下,其加速度必然不同。那么,相同质量的两个物体、在同样的力作用下,其加速度必然相等吧?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此时,可能就要有人笑了,认为这是一个低等的问题,是一个弱智的问题,但我要说,你的笑声马上会在下面的问题面前嘎然而止。这个问题就是:试问在这上下两次的比较中、两个所谓的“相同的力”其相对物体的单位质量来说相同吗?

比方说,一个物体的单位质量相当于一个质量100kg的人,他每天需要1kg的食物维持其一天的生命运动,而物体单位质量的聚合——两个人每天就需要2kg的食物,三个人每天就需要3kg„„依次类推我们不难发现,这样才是维持同样生命运动的同样的食物(能),而不是将1kg的食物分别去维持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的生命运动,这显然是错误的,它也证明不了什么!

压力和压强就是很明显的道理。

压力是指物体受到的与表面垂直的作用力,是物体表面所受作用力的总和。而压强呢?它则是指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也可以这样说,受压力大的物体、其所受压强不一定很大,受压力小的物体、其所受压强也并不一定就小。难道我们能将压力与压强的概念混淆起来、而据此得出什么推论、并说这是物体的一种什么属性么?这显然是不行的!

具体到资料中、所谓的“惯性”质量问题,由牛二可知:a1=f1/m1,a2=f2/m2,若a=a1=a2的话,则必有:a=f1/m1=f2/m2。

也因此说,若想质量不同的两物体的加速度相同的话,其单位质量所受到的力必须相同,这是力作用的必然。但这显然与资料中所谓“相同的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也因此说,“惯性”理论中据此得出物体的“惯性”质量、并以此判断物体“惯性”大小的作法是错误的。可以这样说,这里的质量m不管是引力质量、还是“惯性”质量、其结果都毫无例外。最好的证明就是:真空管中的自由落体运动就能很好地体现了——不论任何质量的物体、在单位质量受力相同的情况下(相同的重力),其加速度相等,即:所谓的“惯性”相同!这是勿庸置疑的事实,从而也证明了物体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惯性”。

但所谓的“惯性”现象毕竟反映了一个物理事实,而这种事实、或者说这种物理表象的背后又必然隐藏着一个秘密、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与存在的道理,而这个事实的真理或秘密究竟又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使我们不得不更深入地思考问题。

而由能量守衡定律可知: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它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能量的总和保持不变。此即能量的不生不灭论。

我们又知道:动能也是能量的一种。它既然是能量的一种就应该遵循能量守衡定律,这是必然的结果。

那么,具体到所谓的“惯性”现象中,我们知道——一个物体在静止中、因受力而运动、因运动其动能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这个过程中,其动能何来?难道是从运动中诞生?难道运动能够创生能量?

“惯性”理论显然无法回答这个问题,而由能量守衡定律及(实验2)我们又知道,通过能量的转化可以做功,而做功就意味着一个物体沿着力的方向、发生了一定的位移。也就是说,当力作用于物体时,使该物体具有了一定的动能之后,即使此刻停止了对该物体的施力,动能也照样具有了令该物体继续沿原来力的方向发生一定位移的能力。

至此,所谓的“惯性”现象真相大白,即:一个物体只所以在停止施力以后还能够继续维持其原来的运动状态,这完全是能量(动能)作用的结果,而这个能量(动能)的来源却是力的作用转化。概括起来就是:力可以使物体运动、并转化为动能让物体拥有,物体拥有的动能反过来又可以转化为力的作用。

现在,伽利略的小球实验、及本文所提及的诸多现象也都可迎刃而解、且得到行好的解释与完美的答案了。结论:

由以上证明,我们完全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物体的运动遵循有力则动,无力则静的运动法则.

2,力是能量的一种,力可以使物体运动,并产生能,能反过来又可以转化为力,使物体发生一定的位移、而做功。

3,在匀加速运动中,是个能量积累的过程,这个能之大小的量就是力所做的功。而在匀减速运动中,又是个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能量的大小等于原能量的大小与物体做减速运动时所做功的差。

而当物体具有的能量保持稳定不变时,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4,任何物体都具有保持、传导并转移力的作用的性质。

5,力的传导和转移是有条件的,它与物体所受阻力、作用时间以及物体的材质有关。6,物体运动的外因是——力的作用;运动的内因是——力作用于物体、让绕核电子发生了异动所致。这种绕核电子的异动造成了物体运动的同时、又产生了热现象,促进、并生成了能量转化。

7,这种绕核电子异动程度的大小跟力作用的时间和大小有关。

8,力的作用以能量的形式影响于绕核电子的同时,将均匀地作用于受力物体的每一个电子层,因此,作用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速度成反比。

9,作用力既然要以能量的形式均匀地分布于受力物体的每一个电子层,因此,它就有一个能量从受力点到全体的传导过程,且阻力又将以另一种力的作用、也就是能量的形式影响于该物体,所以,物体的运动才会有一个加(减)速度的过程,也就是说,物体的运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加速,即加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10,当两种能量、即作用力与阻力为定值、且一个物体的质量一定时,物体绕核电子异动程度所能达到的最大值一定,也就是该物体运动所能达到的极限速度为一个定值。

可以这样说,此理论的出现从根本上回答了物体运动、加速、极限速度及能量转化等问题,摆正了力与能量、运动与时间的关系,彻底解决了困扰了人们几个世纪以来的力学纷争,并顺便给出了牛二律长久以来没有理论推导的尴尬,奠定并夯实了力学基础。全

河南 濮阳 赵石顺 联系:wo6858066hao@163.com 写于:2010年3月19日 发于:2010年12月15日

二、对《反惯性》的评论 高万斯

1、“物体运动状态的这个保持是谁的功劳呢?显然是物体拥有的这个动能的作用,而决非是物体的本意或属性,否则的话,当物体不具有这个动能时,它为什么没有这种表现呢?!”------动能、势能、热能、爱因斯坦质能方程的数学表达式都含惯性质量,因为质和能关系密不可分,它们是两位一体的不同状态,没有质量就没有能量,它们争保持运动的功劳有何意义?当物体不具有这个动能时,它表现出没有动能就静止不动的惯性。不受外力时,动就保持动,静就保持静,都是惯性的表现。

2、“当一个能量(或动能、或力的量)为定值时,该物体所做的功为定值。”

-------此话不通不顺。能量是瞬时值,做的功是过程量。当一个能量(或动能、或力的量)为定值时,这个时刻该物体所做的功为0,楼主何意?楼主的意思是伽利略小球从A落到C动能达到一定值的过程中,小球所做的功为定值?那也不行!因为忽略摩擦,小球下落不做功!

3、“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很显然,这句话也是毫无道理的。”

-----很显然,这句话也是很有道理的。没有外力时,物体的运动会靠惯性继续下去。这在理论上只需高中物理就可拿下,在实验上对伽利略小球毫无想象力的人是脑残患者,为数肯定不多。

4、“此时的B是以惯性让C改变了运动状态、还是B对C施加了力的作用呢?B就是施力物体,但B的力从何而来?又凭什么给C施加了力的作用呢?这显然与惯性理论中——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惯性运动中的物体不具有力的作用的说法相违背,是其理论不能解释的!”

------A推B使B短时内加速到V,继而做惯性运动撞到C,B、C间互相挤压、互相反弹的弹力推倒C,毫不违背惯性定律。

5、“当冰面对物体施加了一个阻力作用F1时,冰面也必将受到来自物体对它的一个反作用力F2,请问,在惯性理论中,这个反作用力F2又来自何处?这是它解释不清的!”------由于物体的弹性,接触作用发生互相挤压、互相反弹,就是作用力必定与反作用力同时出现、同时消失的原因。摩擦力的情况必有正压力使接触面发生形变和反弹,其正前方的凹陷面的反弹力就是阻力F1,物体对凹面的弹力就是反作用力F2。

6、“用1000N的力比用100N的力改变同一质量的、两个物体的运动状态要容易多了,其加速度也大多了。也可以说——当用1000N的力作用于同一个物体时、比用100N的力作用于该物体,其“惯性”显然要小多了。这也是惯性理论中让人无法接受的事实!”------当用1000N的力作用于同一个物体时、比用100N的力作用于该物体,其“惯性”显然不变,变的是力和加速度。楼主的“惯性”显然要小多了是怎么算的?其实,惯性质量等于力除以加速度,你能否认吗?你再算一算?

7、“不论任何质量的物体、在单位质量受力相同的情况下(相同的重力),其加速度相等,即:所谓的“惯性”相同!真空管中的自由落体运动就能很好地体现了——不论任何质量的物体、在单位质量受力相同的情况下(相同的重力),其加速度相等,即:所谓的惯性相同!这是勿庸置疑的事实,从而也证明了物体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惯性”。

------两物体加速度相等,只是合外力与质量(即惯性)的比值相同,不是惯性相同,而是合外力大的,惯性质量就大。

8、“而伽利略和牛顿等人在惯性理论中就完全否定了力的作用,他们不但要关掉进水管的注水,也要关掉排水管的放水,更是否认了水池中的水可供放水(即:运动)的功能。也就是说,他们认为这一切都跟水没有丝毫的关系,即物体的运动不是力的作用”。

------这完全是无稽之谈,请楼主拿出证据来。

9、“一个物体在静止中、因受力而运动、因运动其动能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这个过程中,其动能何来?难道是从运动中诞生?难道运动能够创生能量?“惯性”理论显然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物体受外力运动时,外力对物体做功。根据动能定理,功是物体能量转化(转移或变化)的原因。动能不是从运动中诞生,也不是运动创生,而是外力的施力者通过外力做功给物体输送的。

10、“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

------不一定。太阳等天体的运动是先天就有的。先天的秘密楼主是怎么知道的,能分享分享吗?

11、“物体的运动遵循有力则动,无力则静的运动法则”。------此话不科学不物理,泰山有力(地心引力),怎么不动?地球无力(合外力矩为0),怎么自转?

12、“力是能量的一种”。

------力不是能量的一种。力是物体之间的一种关系,是物体加速即变态的原因。能量是物体状态的单值函数,是决定状态的参数之一。力可以用做功的方式来改变能量,从而改变物体状态。

13、“物体运动的外因是——力的作用;运动的内因是——力作用于物体、让绕核电子发生了异动所致。当两种能量、即作用力与阻力为定值、且一个物体的质量一定时,物体绕核电子异动程度所能达到的最大值一定,也就是该物体运动所能达到的极限速度为一个定值。”--------请问,太阳等天体运动的外因是什么力的作用?有加速度吗?越来越快吗?天下大乱吗?什么是绕核电子异动?怎样计算物体运动所能达到的极限速度?

其实,外力是运动改变即加速度的原因,不是运动的原因。物体运动只因惯性,而不受物体内电子异动或其他内力影响。“两种能量、即作用力与阻力”是说作用力和阻力都是能量?开什么玩笑!你累次把力和能混为一谈,匪夷所思。

惯性力学 篇2

一、基础物理力学

基础力学中, 对力的定义只有一句话,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在这里, 前一个物体被称为施力物体, 后一个被称为受力物体。力的作用, 则是引用了牛顿力学的看法, 即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和发生形变。在日常生活中, 基础力学与我们所知的“基本符合”, 也使学生不会对该定义产生任何的疑问;但是对于严谨的科学来说, 不能用“基本符合”这样模糊的概念来确定一个结论是否正确。

经过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等几代人的研究, 物理学早已超脱我们日常所知。初中基础物理是物理学的一个缩影, 在物理学不断发展的同时, 这个缩影也不应该一成不变。

二、惯性系与非惯性系

1. 惯性系相关定义

为了研究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 首先应确定该物体在空间的位置。因物体的位置只能相对确定, 又应该首先找出另外一个物体作为参考, 这种作为参考的物体叫做参考系。凡是牛顿运动定律适用的参照系, 称为惯性参照系, 简称惯性系;反之即为非惯性参考系, 或者非惯性系。

2. 非惯性系实例

一列以加速度a加速行驶的列车, 车厢顶部悬挂着一个小球, 小球向后倾斜。以地面为参考系, 列车加速行驶, 由于小球拥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 即惯性, 小球倾斜, 对小球受力分析 (如图) , 绳拉力和中立的合力提供小球向前的加速度, 符合牛顿运动定律, 该参考系为惯性系。

若以列车为参考系, 列车与小球均为静止的, 而小球倾斜, 受力不平衡, 不符合牛顿运动定律, 故为非惯性系。

三、非惯性系与惯性力

在非惯性系中牛顿运动定律不成立, 所以不能直接用牛顿运动定律处理非惯性系中的力学问题。若仍然希望能够用牛顿运动定律处理这些问题, 则必须引入一种作用于物体的惯性力。在这个非惯性系中, 所有物体受到所有力之外, 同时还受到一个与参考系加速方向相反的力, 即为惯性力。

实例中的小球, 除了受到绳的拉力和重力之外, 还收到一个惯性力 (F’=-m*a) 的作用, 这样小球又重新处于平衡状态了。但是对于这个惯性力, 我们其实找不到它的施力物体, 它没有任何的来源, 所以认为, 它是个虚拟的、不存在的力。

四、非惯性系中力学性质与初中力学性质的冲突

1. 惯性力是“真实力”还是“虚拟力”

(1) 基础物理力的定义与虚拟力

由上文可以得知, 在基础物理中,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首先可以想到的是一个施力物体和一个受力物体, 然后施力物体对受力物体产生相互作用, 即为力。

再回到列车的例子, 当我们身在车厢中, 看到小球向后倾斜, 是不是会很奇怪, 若小球是受力物体, 我们就无法找到一个对它作用的施力物体。只有当以地面为参考系, 我们才能够明白, 原来受力的并不是小球, 而是列车。不存在施力物体, 就不存在力, 惯性力自然是虚假的。相比较而言, 以地面为参考系, 就完全没有这些问题, 所以一类观点认为, 与非惯性系相比, 以地面为参考系的惯性系是特殊的, 同时两者之间也是绝对的, 即惯性系中牛顿定律成立, 非惯性系中不成立。这就是所谓的基础物理力学观点。

(2) 生活实际与真实力

接着从加速度反向思考, 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没有力, 就没有加速度。这是因为惯性定律认为, 没有力, 物体就会维持原有匀速或静止的状态, 而加速则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一种表现。

再找一个惯性力效应的实例。在汽车急速启动时, 乘客向后倾倒, 一般解释是由于惯性, 但乘客的惯性大小不变, 为什么车的加速度不同, 乘客倾倒的程度也不同呢?显然仅仅用物体的惯性来解释是不够的。合理解释是车的加速度越大, 乘客受到的惯性力也越大, 因而倾倒的越厉害, 这就证明了惯性力的真实存在。

此外, 车辆的刹车、转弯时, 车内的人明显感到力的作用, 这就是惯性力的作用, 并且刹车或转弯越急, 所受到的惯性力越大。

爱因斯坦广义协变性认为, “物理规律在一切参照系里都具有相同的形式”, 其数学方程在任意坐标系变换下形式都相同。所以惯性系中的牛顿定律与非惯性系中应当是等效的。

2. 冲突的原因

上述问题的争论的关键是惯性力不符合力的定义, 既不是相互作用, 没有施力物体, 也没有反作用力。我们认为在牛顿时代人们的认识还是有局限的, 经典物理对力的定义是不全面的, 而初中基础物理, 完全沿袭了经典物理的遗制, 甚至更加简单更加片面。

巧用惯性力速解动力学问题 篇3

我们知道,惯性系是牛顿运动定律成立的参考系,即地球上一切静止的物体,可以看做惯性系,相对于惯性系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也可以当做惯性系,而相对于惯性系做加速运动的参考系称做非惯性系。在非惯性系中,牛顿运动定律是不适用的,也就是说在非惯性系中物体的运动和力的关系是不能用牛顿第二定律表述的。为此,我们引入了惯性力,才解决了牛顿运动定律在非惯性系中的表述问题。那么,在应用非惯性系处理问题时应注意什么呢?

第一,惯性力不是物体实际受到的力,它没有施力物体,也没有反作用力。但在选择了非惯性系之后,分析物体受力时,必须加上这个反映参考系加速运动效应的惯性力,这个力的大小为F1=ma(m为研究对象的质量,a为非惯性力相对于惯性系的加速度),方向与a反向。

第二,研究对象受到的外力(实际受到的力),不随参考系选择的变化而变化,即物体的受力分析与惯性系中相同。

第三,注意运动速度的变化关系。由于我们要在非惯性系中处理问题,而功和位移、动量和速度都与参考系的选择有关,所以我们必须把惯性系中的位移、速度都要变换到非惯性系中去。

第四,在两个参考系中,时间概念的绝对性是一致的,即某物理过程在两个参考系中具有等时性。

下面就选用不同参考系(惯性系和非惯性系)处理某些问题的便捷性举几例加以说明。

例1:如图(1)甲,在以a加速上升的电梯地板上放一质量为m的物体,求電梯地板对该物体的支持力。

解:取以。加速上升的电梯为参考系,质量为m的物体为研究对象。物体除受重力G和地板对其施加的支持力N这两个实际的外力之外,还要

虽然非惯性系在中学阶段属于了解内容,不要求学生在非惯性系中用惯性力处理问题,但目前有学生求解例(2)、例(3),笔者便随以解之。通过比较发现,以上两题若选择惯性系求解反而复杂了许多。若选用非惯性系来处理却很简便,其明确特点有

1.用非惯性系处理动力学问题,可将动力学问题简化为静力学问题。

2.选择非惯性系时,可使选取的研究对象数目减少,也省略了两个运动物体相对于惯性系的位移差求解过程。

习惯性违章 篇4

习惯性违章是一种因沿袭不良习惯和错误做法而在现场作业或施工过程中故意违反安全规章制度的行为。在电力生产过程中,习惯性违章屡见不鲜,如作业前不认真填写操作票(工作票)、不认真审核操作票(工作票)、不携带操作票(工作票)到施工现场;作业前不交代注意事项、不落实安全措施;作业时不停电、不验电、不挂接地线;作业时不使用安全工器具、不穿戴防护用品;作业时不认真进行监护、不严格按 顺序逐项进行操作,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或许在有些人的心目中,这些都是小事一桩,无非是不戴安全帽、不系安全带、不穿绝缘鞋、不填工作票等而已,只要完成任务,不出事故,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对此,若听其自然,任其发展,必将酿成大祸,后患无穷。

违章是事故的温床和祸根,是安全的大敌和杀手,是管理的漏洞和死角。习惯性违章是违章中一股顽固守旧的势力,滋长快,根绝难,危害大。

(1)习惯性违章将导致发生事故或埋下隐患。

它是一种习以为常的工作恶习,是造成事故的主要根源。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在电力生产建设中,有90%以上的事故是由于直接违章所造成,而这些直接违章绝大部分是重复频发的习惯性违章。虽然有些习惯性违章并不直接导致事故的发生,但埋下了事故的隐患,如不戴安全帽,就有可能被掉下来的螺丝砸中头部;不系安全带,就有可能从高处坠落„„。因此说,不彻底消灭违章就无法保障安全。

(2)习惯性违章将淡化安全意识并麻痹思想。

违章者大 都认为违章不等 于事故,事故不等于死人;习惯性违章不但是不大出格的“光荣缺点”,而且还能突破“陈规陋习”的束缚,“省心、省力、省事”。可见,习惯性违章之所以积习难改,主要在于能尝到不少“甜头”,在于有侥幸心理作怪,无疑是慢性中毒,慢慢侵蚀着安全生产的肌体,造成思想麻痹大意,工作 粗心大意,施工随心所欲,安全视为儿戏,安规看成多余。有章不循、违章指挥势在必然,我行我素、明知故犯屡见不鲜,若长此以往,安全观念自行消失,安全意识不断淡化,安全形势岌岌可危。

(3)习惯性违章将放松安全管理且纪律松弛。

违章是缺乏安全管理的一种表现形式,习惯性违章是安全管理的一种极大隐患,违章越演越烈,管理越来越差,安全越无保障。安全生产工作的成败,领导是关键,从发生的事故看,有的领导好人作风盛行,对习惯性违章不指出、不阻止、不敢得罪人、听之任之;有的领导安全观念淡薄,对习惯性违章造成的事故隐瞒不报,欺上瞒下,姑息迁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出了事故抓一抓,不出事故放 一边;有的领导 短期意识严重,重经济效益轻安全生产,重施工进度轻预防措施,甚至拼人力,拼设备,超负荷运转,带缺陷运行,不惜设备安全,不惜生命安全,违章作业,违章指挥,急功近利,疏于管理。上枉下曲,上行下效,久而久之,纪律日渐松弛,制度形同虚设,管理日益混乱,安全无从谈起。

演示惯性实验设计 篇5

彩石小学李 建

实验名称:演示惯性实验

实验目的:体验惯性的存在,认识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实验器材:白纸一张、矿泉水一瓶。

实验步骤:

1、将矿泉水放在白纸上,放到桌边,迅速抽出纸片,观察

矿泉水瓶。

2、进一步烘托效果,将矿泉水瓶口朝下放在纸上,重复第一步骤,观察矿泉水瓶。

实验现象:矿泉水瓶没有随同纸片的抽出而掉下桌子。

实验结论:纸片和矿泉水瓶相对于桌子(参照物)是静止的当突然抽动纸片改变纸片的状态时,矿泉水瓶仍有保持其静止状态的属性,因而矿泉水瓶不会随同纸片的抽出而掉下桌子。从而证明和体验到:物体具有保持它原来运动(或静止)状态的属性,这种属性称为惯性。

实验说明:

1、纸片、矿泉水瓶材料易准备,操作不复杂。而教材提供的试验,材料准备、操作都不如本实验好准备、好操作。

2、当把矿泉水瓶口朝下放在纸上进行操作时,既增加了试

教案示例・惯性现象 篇6

(1)让学生把5个火柴盒摞起来,用火柴盒代替课本图9-2中的棋子.然后像图中那样用尺迅速打击下部的火柴盒,观察上面的火柴盒落在何处.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火柴盒原来的状态(静止),由于惯性,它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落回原处.

让学生自己分析课本引言图0-2鸡蛋掉入杯中的现象.

(2)演示课本图9-3甲.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木块为什么向后倒:木块原来的状态(静止),下部突然向前运动,上部由于惯性仍保持静止,所以向后倒.

(3)把木块平放在小车上,在小车和木块间涂点滑石粉(或撒点小米粒),像图9-3那样做实验.让学生注意观察小车遇到障碍物突然停止时,木块怎样运动.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木块为什么向前滑出?木块原来随小车一起向前运动,小车突然停止,木块由于惯性仍向前运动,所以向前滑出.

(4)看课本图9-4漫画.回答:汽车急刹车时,乘客倒向何方?分析讨论:为什么向前倒?

(5)讨论:①汽车突然开动时,乘客倒向何方?为什么?

②汽车遇到紧急情况刹车时,为什么不能立即停止而还要往前运动一段距离?

3.惯性的应用

拍打衣服可除去灰尘.

使劲甩手可把手上的水甩掉.

撞击可以使锤头、斧头紧套在把上.

摩托车飞跃断桥.

宇航员走出飞船后,仍能与飞船“并肩”前进,不会落在飞船后面.

4.讨论本节后面“想想议议”中的问题.

三、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

2.完成本节后练习题2、3、4.

对惯性与惯性定律的理解 篇7

一、惯性的意义

大家知道, 惯性是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一个物体, 只要不受外力作用, 原来静止的就会一直静止下去, 而原来运动的则会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这里的问题在于:惯性是否是物体的性质?依据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任何物体均具有惯性。因而, 看来惯性不是被研究物体的性质, 因为这一性质是一切物体所具有的, 也就是说它与物体的个别特征无关。因而, 惯性只能是存在的一个特征, 是被研究对象周围的环境在此对象上的表现。换一句话说, 它是存在于物体周围的一种条件, 一种约束。

二、惯性与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难易程度无关

通常认为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是据于这样的理由:质量大的物体在相同的力作用下其运动状态不容易改变。这是由牛顿第二定律所得到的基本结论。而事实上物体运动状态是否变化, 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是难还是容易, 是与惯性无关的。惯性所揭示出的物体之性质不在于其使 (或抗拒)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或代表改变的难易程度的能力, 而在于它的保持某种特定状态 (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的本领:在最相似的物之间, 错觉说着最巧妙的谎;最小的罅隙是最难度。因而惯性与物体的质量无关。倘若惯性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的话, 则我们也可以说力与惯性也有关系。因为对于相同质量的物体而言, 力越小其运动状态就越难改变。因而, 也即力越小物体的惯性越大。事实上, 在惯性概念发展的最初时期, 牛顿就将惯性与力进行等价的思考, 当然现在大家知道牛顿把惯性等同于力的思想是错的了。如果要说质量与惯性确有联系的话, 作者以为也只能从这样的一个视角来看:惯性是由其表现物体周围存在着的与时空有关的天体质量分布情况决定着的性质。这是因为, 根据广义相对论, 空间的性质是由天体质量的分布所决定的。所有的教师都要求学生不要把惯性与惯性定律混为一谈, 可是当我们的教师用动力学的观点来看待惯性———也就是说, 把惯性与牛顿第二定律混为一谈的时候, 对学生的这一期望是合适的吗?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当教完一些物理学的基本概念与规律以后, 就要求学生用它们解释自然现象。事实上, 物理学中有些基本概念与规律不是要求我们去解释自然现象, 它没有这个功能, 它只是告诉我们要去感受些什么, 它提供给我们的不是一种推理的方式, 而是一个判断的原则:它促成我们的判断更接近于自然之美的呈现。

三、惯性定律与牛顿第二定律的关系

当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时, 从牛顿第二定律可知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可是, 仅依据这一点却不能认为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一个特例。因为这两个定律的论述对象其实是不一样的。牛顿第二定律的研究对象是一个物体, 而牛顿第一定律论述的是整个存在的性质。惯性———这个任何物体均具有的性质其实不是我们的个别研究对象所具有的性质, 因为这个“任何物体”, 包括了天地间的万物, 而万物的总称即是宇宙。也即任何个别的物体都不可能无条件地具有惯性:惯性是存在的特性, 是存在着的时空的特性, 是宇宙的特性。

其次, 牛顿第二定律是关于个别物体因果性的规律, 而牛顿第一定律却与个别物体的因果性无关, 它是存在之状态的表述, 它的表述是与具体的特定的时间无关的、瞬时性的。正是这种非时间性构成了牛顿力学的本质特征。也正是牛顿第一定律所成立的时间均匀性与空间对称性构成了惯性系的特殊地位, 从而使我们可以在牛顿第二定律的意义上来研究物体的动力学关系。因为毫无疑问, 物体的运动性质和规律与采用怎样的空间和时间来度量有着密切的关系。由此可见, 不仅牛顿第一定律不是牛顿第二定律和特例, 恰恰相反, 现行的动力学规律正是牛顿第一定律所揭示的存在之性在具体的个体事物上的展现。惯性定律比牛顿第二定律具有更强的基础性。也就是说, 正是惯性现象, 构成了牛顿动力学所以成立的操作平台。由于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下保持其速度不变, 因而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才跟物体的受力相关。

最后, 牛顿把惯性定律放在三个运动定律的首位也是与其对自然的信仰因素有关的。因为在文艺复兴之前的绝大部分思想家继承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运动内在决定论的观点。但在牛顿看来, 基本的物质粒子完全是惰性的, 没有任何自发的运动, 而电、磁、光这些“非物质”的力量则成为神在自然中的行动的载体。也就是说, 惯性定律内隐含着牛顿否定亚里士多德运动观的内在目的论并从而建立新力学的形而上的基础。

四、惯性与具体物体的质量无关

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这个论题, 在几个角度去看都是错误的。第一, 质量不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个别研究对象的质量与其所揭示的惯性毫无关联。因为这两者从数量上来看是一对无穷大的关系, 从内容上来看是个体与存在的关系, 在它们之间, 人类的理性不可能找到逻辑上的因果链。第二, “物体 (的) 惯性”这样的说法缺乏依据, 因为惯性不是物体的性质。物体只是作为惯性的表现者而存在的。第三, “惯性 (的) 大小”这样的说法也缺乏依据, 因为惯性没有大小, 惯性只是存在的一种表达方式, 一种特定状态的显现。第四, 既然惯性并无大小, 我们也不可去进行量度, 事实上, 任何一本教科书上也没有指出惯性与质量的函数关系, 因为这一函数关系并不存在, 它只是人们的一个虚假的逻辑推测, 谁也不能证明质量与惯性成正比或不成正比, 更不能得出它们之间的比例系数, 因为这些关系均是虚假的。因而, 物理学界流传的物体的惯性等于它的质量, 只是人们一个随心所欲的错误言说。

由于物体质量与惯性无关, 所以, 将牛顿第二定律中的质量称为惯性质量就是不当的, 质量的确对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有一种像力一样的阻抗作用, 质量在改变物体运动的状态上而言似乎有一种“消解”“抗拒”力的性质。因而作者认为可将现行的“惯性质量”改称为物体的“抗性质量”。正如牛顿所说:“物体只有当有其他力作用于它, 或者要改变它的状态时, 才会产生这种力。这种力的作用既可以看做是抵抗力, 也可以看做是推斥力。”因为质量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快慢有关, 它事实上具有动力学特征, 当一个物体的质量大时, 它对运动状态改变的阻抗能力就越大。

从逻辑上而言, 我们只有将惯性从物质的内在因素中解除出来, 才能完全地克服牛顿时代的机械论自然观与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之间存在着的深刻矛盾。也就是说, 这样才能使牛顿第一定律恰如其分地建立在由文艺复兴所形成的机械论而不是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的形而上学的基础之上。

五、惯性定律的表述方式

牛顿第一定律是动力学定律的基础, 但它本身并不表征物体的某种动力学性质, 它是关于人类体验认识自然之美、自然之和谐的陈述。据于上面的论述, 对牛顿第一定律的陈述方式作以下的要求是并不过分的:反映时间的均匀性、空间的对称性及自然之美对人的呈现。可是, 现行的许多教科书中对牛顿第一定律的陈述是很不一致的。当然, 这种不一致性用老眼光来看是无伤大雅的, 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 这种差异性就成为值得商榷的了。

例如:一个物体, 如果没有受到其他物体的作用, 它就保持自己的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样的陈述可能离惯性定律的本义较远, 因为这一陈述的方式是在动力学的维度上来进行的, 陈述的对象是“一个物体”。这和牛顿第二定律的研究对象是一致的, 这样方式的陈述毫无疑问地可以把惯性定律认为是牛顿第二定律的一个特例, 因为“如果没有”这几个字就表达了陈述事件的某种特殊性。

另外一种常见的陈述方式是: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这样一种表述比前一种完整多了, 它几乎就是牛顿的原义, 但这里的“一切物体”应当换成“任何物体”。因为在此论述中的“任何物体”实际上是对一切物体的否定, 而“有外力”应当换成“其他物体的作用”, 因为惯性定律是不涉及力的, 操作意义上的力这个动力学的基本概念与惯性无关。

作者试着这样来陈述惯性定律:存在着的宇宙有这样一种性质, 它使任何物体在没有受到其他物体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许, 这样的一种陈述方式是较明晰的陈述方式, 它强调了惯性与惯性的表现者 (个别研究对象) 的严格区分, 这个陈述的主语是性质, 这样的陈述才可称为关于“惯性”的定律。而我们也应当将惯性定义为:使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摘要:对经典力学范围内现行的惯性观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认为对于惯性要区分:个别研究对象的性质与存在的性质;保持某种状态的性质与改变某种状态的性质。

关键词:惯性,存在,时间,空间

参考文献

[1]邓昭镜, 邓玉兰.质量是惯性的量度, 还是物质之量的量度[J].物理教师, 2000 (12) .

[2]徐祖年.质量是惯性或引力的量度[J].物理教师, 2001 (11) .

[3]梁昆淼.力学, 上册 (修订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78.

习惯性升级 篇8

相对于索尼、佳能,松下可谓是走在了潮流的最前头,因为它是最早接连推出升级产品的厂商,在其经典机型FX7的升级产品FX8上市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又发布了一款配置更高的家用数码相机,它就是笔者要介绍的600万像素防抖动机型——DMC-FX9。其实,松下FX9同比上市不久的FX8并没有多大的改善,它将CCD的分辨率提高了100万像素,分辨率达到600万像素。另外一个较为明显的改进是将LCD显示屏的分辨率从11万像素提高到20.7万像素,而在其他方面两者,甚至是三者(算上FX7)基本上是一样的,因此无论从哪方面来看,松下FX9的推出都像是一次习惯性升级。

导言:FX9在外观上的各个结构不但具有各自的用途,同时,精致的设计也使得它们更像机身上的一个艺术元素......

外观:别无二致

FX9在外观设计上和FX8完全一样,采用全金属的修长机身设计,外壳采用磨沙工艺,触摸起来感觉相当高贵典雅,外观有银白、红、黑以及蓝色四种选择。虽然FX9在配置上略有提高,但是它在体积和重量上却没有增加,依然维持了FX7和FX8的数值,携带起来自然十分便利。而修长的机身不但带来良好的操作手感,同时也让这款机型看起来更加高贵端庄。另外,机身正面还增加了一个小型的手柄,同为修长的长条形。它不但可以提高把握的舒适性,同时精致的设计也和整个机身的造型相得益彰。事实上,FX9在外观上的各个结构不但具有各自的用途,同时,精致的设计也使得它们更像机身上的一个艺术元素,使整款相机看起来更加协调、美观。

FX9的镜头和前两代机型一样,也是采用3倍光学变焦的徕卡镜头,镜头焦距相当于35mm相机的35-105mm,最大光圈为F2.8和F5.0。另外松下独家的O.I.S光学影像稳定器自然也不会放过,此项功能对于摄影技术不高的消费者来说用处非常明显。机身背面最为明显的自然就是2.5英寸液晶显示屏,这又与FX7、FX8别无二致,但不同的是FX9的分辨率提高到了20.7万像素,这与索尼T系列等机型达到了一样。另外,通过紧按四方向按键下方的“PWR LCD”大约1秒钟,LCD还可以增强40%左右的亮度,这有助于阳光下的显示效果,当然也比较耗电。从实际显示效果来看,FX9的显示效果清晰,但经过同样尺寸屏幕的FX7和FX8的熏淘,2.5英寸的大屏幕已经很难再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了。而且它的色彩显示却略有失真,鲜艳的色彩往往会显示成暗淡的浅色。

在电池上,FX系列从FX8以来就改用了容量更大的锂电池S005E,FX9也延续使用了这款锂电池。S005E的电压为3.7伏,容量为1150mAh。据松下官方资料显示,它在CIPA标准下可以拍摄大约240张图片。从实际使用效果来看,它的续航能力明显比FX7要好很多,一次充电大约可以拍摄250张图片(关闭闪光灯)。另外,FX9使用的是价格便宜的SD卡同时兼容MMC卡,随机附带16MB的SD卡,不过使用MMC卡只支持拍摄照片,不支持动画,这又与前两代机型完全一样。

导言:FX9在功能上与FX7和FX8并无太大区别,但胜在这些功能大都非常实用,而且也较具特色,值得称道......

功能:略有提升

FX9的功能比较丰富,其中较具特色的是它可以选择三种不同的高宽比格式:4:3,3:2以及16:9。不同的高宽比可以使用在不同的场合中,例如用于浏览的图片可以使用4:3格式,用于打印的可以使用3:2,而拍摄风景时,为了表现恢宏的气势,一般常用16:9的高宽比格式。但是,略感遗憾的是在600万像素下仅能实现4:3格式,而3:2和16:9格式下的最高分辨率分别仅为500万像素和450万像素。而另一项较具特色的功能是它的光学变焦,这款机型除了具有3倍光学变焦以外,如果将图像分辨率设定300万像素以下,那么相机的最大光学变焦将达到4.1倍。

与FX8一样,FX9的菜单设计比较大众,它采用横向和纵向结合的设计方式:横向有录制和设置两个项目,纵向则为不同的参数设定。在菜单中,各项参数非常清晰明了,而且用户只要使用四方向按键即可实现菜单的选择。只是,在录制菜单中保护12项参数设定,使用上下按键选择时略感繁琐。另外在场景模式中,FX9增加了针对弱光的“烛光”场景和针对天文摄影的“星空”场景。在星空场景模式下,快门速度可以在15/30/60秒之间选择,在完成照片拍摄后,机器会自动进行降噪处理。浏览图片时,在原来9幅同显的基础上增加了16幅和25幅同显功能。另外可以对任意的画像打上“我的收藏”标志。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删除“我的收藏”以外的所有照片、或是幻灯播放“我的收藏”照片等功能。但是FX9的曝光模式只有程序自动曝光一种,不过可以进行1/3档步进的-2~+2EV曝光补偿。

FX9的其他功能也比较强大,例如在使用300万像素分辨率拍摄时,FX9与FZ30一样可以使用“EX光学ZOOM”功能提高望远端的等效焦距,640×480、30帧/秒的无限时有声动画,照片语音说明,包围曝光,4种色彩效果等等。虽然这与FX7和FX8并无太大区别,但胜在这些功能大都非常实用,而且也较具特色,值得称道。

导言:FX9仍然延续了FX系列机型色彩还原优秀的特点。它的画面色彩真实、自然,整体画面略显艳丽,同时色调之间的过渡也非常自然......

在样张的选择上,笔者分别选用了广角和长焦端风景(样张1)、傍晚风景(样张2)、微距样张(样张3)以及人像样张(样张4)作为测试样张。从实际拍摄效果来看,FX9仍然延续了FX系列机型色彩还原优秀的特点。它的画面色彩真实、自然,整体画面略显艳丽,同时色调之间的过渡也非常自然。例如样张3的微距图片中,周边若隐若现的背景绿色,花瓣的粉色、花蕊的桔黄色以及花芯的明黄色等,FX9表现的都非常自然通透,层次分明。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噪点控制和曝光宽容度方面,FX9却略让人失望。看来在较小的CCD中集成了较多的像素确实给这款机型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另外FX9的画面宽容度也比较小,在样张2中明暗反差比较大的环境下,画面就显得有点单薄了。不过FX9的微距以及人像拍摄能力确实是很值得称道的。

结语

虽然FX9说得上是一款质优物美的数码相机,但是在一款新品上市还不到一个月的时候便推出它的更新机型,这恐怕还绝无仅有,松下抢在竞争对手之前占领市场的心态却也昭然若揭。不过,笔者倒是认为FX9的推出虽不能说是厂商简单玩弄数字游戏,但比起FX8甚至是FX7也并无太本质的提高,这样的产品恐怕注定将成为划过市场的流星,很快就将被拥有更高数字的机型所取代:比如FX10。

亮点

1、600万像素CCD的采用

2、O.I.S光学影像稳定器

3、超长电池使用时间

4、新增了“烛光”和“星空”场景模式

缺憾

1、不支持手动曝光

2、比起上代产品FX8并无太多本质区别

总体评价

作为一向以“轻薄防抖”为卖点的松下FX系列的最新机种,FX9除去由500万像素升级到600万像素之外与FX8并无太多相同,可以说是FX8的一个高端版本。

规格

有效像素数600万

最大像素数637万

感光器件1/2.5英寸CCD

光学变焦3倍

焦距(相当于35mm相机)35-105mm

微距对焦范围5-30cm

最大光圈范围F2.8-F5.0

快门速度8-1/2000秒

感光度范围自动/ISO 80/100/200/400

液晶屏20.7万像多晶硅TFT LCD

存储卡SD/MMC卡

随机存储卡容量16MB

连接类型USB2.0

电源1150mAH锂电池

外观尺寸94.1×50.5×24.2mm

重量127g

上一篇:难忘的童年糗事作文下一篇:围绕中心 服务重点 切实做好办公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