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止小学化(推荐8篇)
学前教育“小学化”十大危害
一、分学科学习小学内容,开设写字、拼音、算术、英语等课程,教授奥数、珠脑心算、诵经等幼儿难以理解的,甚至提出“认读1000个汉字,背诵60首古诗,熟练进行100以内加减运算”等教学目标。
二、小学附设学前班或附设幼儿园,没有独立的符合幼儿园标准的园舍场地,按小学生班额甚至超班额人数编班,有的一个班人数多达六七十人;按一般小学教室的方式编排座位,前后座椅拥挤不堪,幼儿完全没有活动空间。
三、统一使用教材和教辅材料,满篇文字,很少图画,毫无趣味,完全背离了幼儿认知规律。
四、以举办双语班、兴趣班、特长班、实验班、蒙特梭利班等为名进行小学化教学,提前学习文化知识和开展超越儿童发展阶段的强化训练活动。
五、无户外幼儿活动场地或场地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幼儿探究、游戏、运动的需要。
六、采用“粉笔+黑板”的小学教学模式,老师讲,幼儿听;老师问,幼儿答;老师演示,幼儿看,进行填鸭式知识灌输。
七、玩具、游戏材料、操作材料缺乏,无法开展幼儿游戏活动。
八、不按规定年龄编大、中、小班,不根据幼儿年龄阶段组织相应活动,让幼儿提前进入学前班学习。
九、不遵守幼儿园一日活动规范,执行小学作息时间,按小学课表上课,上午3~4节课,下午2~3节课,按每节课40分钟上课。
十、给幼儿布置写、读、算、背等家庭作业,进行文化知识考试,一些小学对入学儿童进行面试,按文化成绩高低录取入学。
学前教育“小学化”八大危害
1.违背幼儿天赋天性。把幼儿当作小学孩子教,过早开发幼儿智力,会损害幼儿的学习兴趣。
2.影响幼儿身体健康。把幼儿封闭在教室里,束缚在座位上,限制了幼儿活动自由,使幼儿缺乏肌肉和骨骼运动,心肺功能缺少应有的锻炼,身体发育受到伤害。
3.过早地介入理性教育,会好心办坏事,给幼儿精神压力,让孩子形成苦闷的心理背景,失去本应该有的童真童趣和快乐,不利于开朗、积极、乐观、自强、自信、自尊等健全人格的形成。
4.抹杀幼儿创造可能。相对于幼儿来说艰深的内容和死板苛严的教育方式,使幼儿生命发展过早定型、个体生命发展的自由被极大缩减。
5.剥夺幼儿幸福生活。不但剥夺了当下的幸福感受,而且会影响今后人生对幸福的感受。
6.影响教师发展。学前教育“小学化”使幼儿教师习惯于简单管理和灌输,缺乏对幼儿教育规律的探究和保教业务的钻研,影响其专业化成长。
7.偏离办园宗旨。幼儿园以各种名目举办特长班、兴趣班,乱买滥购教材和教辅资料,向幼儿家长违规收费。8.误导家庭教育。如果幼儿园大搞“小学化”教学,会让家长误认为,幼儿教育就该教知识,就该和小学一样。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如何
防止
幼教《纲要》明确规定了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那就是幼儿园要让孩子在各种游戏中完成其学习任务,并在保育教育并重的基础上保证幼儿的语言表达力,空间想像力,社会交往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和创造力均得到充分的发展和锻炼。幼儿教育绝不是让幼儿写几个字算几道题那么简单,幼儿园应给幼儿培养出其人生发展所需要的诚心、礼貌、爱心、乐观、坚强、自信、宽容等良好习惯,为幼儿今后的成功发展奠定基础。避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是要以游戏为主,保教并重。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并不是要走向排斥所有知识学习的另一个极端。作为幼儿园首先要明确自己办园的目标,其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做好家长的工作,担负着转变家长观念、提高家长教育能力的责任。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我认为要采取以下措施:
1、帮助家长树立新知识观、让家长真正理解和形成“以幼儿发展为本、终生教育和科学的幼儿教育”新思想,促进家长成为预防和避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主体,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亲子游戏等一系列的活动来宣传科学的幼儿教育,指导家长加强育儿知识,与家长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定期用书面的形式向家长反馈幼儿发展情况和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内容,定期进行家长问卷调查,了解家长意见、建议并及时解决问题。让家长知道幼儿园教育的内容包括健康的心理,愉快的情绪,合作的精神,动手的能力,语言的表达等等,都不是能用成绩衡量的。幼儿的发展水平和认知特征,决定其学习方式更多地依靠实际的活动:游戏、生活、探索、交往,依靠“做中学”。
2、幼儿园一定要遵循幼教规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纲要》中强调指出“尤其要避免只重视知识和技能,忽略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倾向。”学校方面的配合,“别人的孩子提前学了小学知识,我们的孩子不早学上学就会跟不上。”
3、参观学习示范性幼儿园,取长补短。园长和教师要多走出去参观学习,请进来示范指导,吸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及培养,促进教师内涵的发展,使教师的专业水平有进一步的提高,鼓励教师多做教育反思,多积累保教经验,促使教师自我提高。及时进行课后反思,针对幼儿在一日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分析,发现问题进行研究,不断调整计划,改进教育行为,最终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做到每周有反思,在每周一进行上一周教学工作反思检查,并且每月至少一篇保教心得;在不断的学习中使传统落后的教育方式得到改变。
4、为了推动幼儿教育的标准化、规范化。我们采取学前教育培训、请进来、送出去、通过送课下乡、观摩教学、组织优秀教师、专业特色教师开展教研、听课、评课、示范课、优质课等活动,采取“帮扶互助”的方式,推动幼儿园在办园条件、师资水平、教学质量等方面不断提高。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从客观上使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得到解决。
5、正确衔接小学教育纠正和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并不是要割裂幼儿教育与小学的联系,关键是如何将两类教育科学衔接。幼儿教育是入学前的准备教育。实践证明,幼儿教育应该注意正确的与小学教育相衔接,因为搞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能使幼儿较快、较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工作主要是入学准备工作,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整个幼儿园教育过程中促使幼儿在体、智、德、美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二是对大班幼儿做好有针对性的、专门的教育工作,即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良好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培养,入学意识教育。不过,在入学准备工作中,不能无视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无视幼儿的学习特点,简单照搬小学的教学方式,用上课取代游戏。如果这样,就又会回到“小学化”的老路上去了。
6、加强保教队伍建设,纠正和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需要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素质合格并逐步优良的幼儿保教队伍。“小学化”的幼儿园一般都存在保教人员数量不够、素质较低、经验不足的问题,尤其是保育员这三方面问题特别大,这是导致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对这些问题,应当根据《教师资格条例》的有关规定,实行幼儿园园长、教师、保育员资格准入制度,严格实行持证上岗。逐步按照“两教一保”的要求配备保育员,以突出保育工作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有效防止“小学化”倾向。要建立和完善促进幼儿教师、保育员专业水平不断提高的机制。保教人员均应实行聘任制。要建立园本教研制度,鼓励教师立足教育实践,积累丰富幼儿教育经验;开展经常性的园本教研活动,立项课题开展纠正防止“小学化”的教改实验研究;鼓励保教人员在职进修,提高学历和专业素质,提高幼儿保教质量。
7、改善办园条件和环境,纠正和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需要创造幼儿教育必要的条件和环境。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产生,主要原因之一还在于一些幼儿园办园条件差,设备、设施和相关的教育资源不能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基本的、充足的条件。对此,幼儿园的主管部门和举办者(法人)应当千方百计,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投资力度,按照办园标准加快建设,以逐步达到规定的办园条件。同时,幼儿园也要注意丰富、积累和创造园内、社会和幼儿家庭的教育资源,使办园条件更趋完善。总之,幼儿园应当“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通过“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新闻娱乐化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这一现象的存在有着深刻的历史、社会根源。
1.1 国外媒体消费主义的影响
在全球化背景下,新闻娱乐化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潮流。新闻娱乐化潮流的源头在国外,这股潮流的核心理念是媒体消费主义。
传媒消费主义是以市场、商业逻辑为驱动力的,而商业逻辑执行的是利润最大化原则。因此,媒体消费主义认为媒体消费主义要使受众“快乐”并“享受”几乎所有可以享受的感官刺激,为了提供这些“快乐”和“享受”,并使之不受任何其他因素的干扰。国外的许多新闻媒体信奉这样的信条:以自由选择的市场模式经营媒体,必然可以使受众获得所有的“快乐”和“享受”,而媒体也可以因为满足了受众的这些需要而立于不败之地。这样一来,需要理性分析的新闻内容被减少,猎奇的细节报道增多,直到报道的方式花样迭出甚至出现了媒体直接策划新闻事件的现象。
1.2 新闻体制变革的影响
一直以来,媒体常常充当着宣传工具。早期我国的新闻功能是十分单一的,只是一种宣传和教育的工具。革命斗争年代,出于革命的斗争需要,多侧重于宣传组织功能的发挥,而对于新闻的娱乐功能多有忽视。90年代起至今掀起的这股新闻娱乐化的潮流在某种意义上是新闻本体功能的一种回归,也是对以往娱乐功能开发不足的一种阶段性补偿。而市场经济的调节促使我国的媒体真正建立起了受众观念,这是我国新闻媒体新闻观念进步的体现。因此,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体制的变动,新闻的娱乐功能被逐渐开发,能够迎合受众的同时,又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新闻娱乐化潮流便随之而来。
1.3 受众的娱乐诉求影响媒体定位
媒体单方面的娱乐化运作并不一定会从根本上使新闻娱乐化的范围不断扩大,但与此同时,受众也倾向于接受娱乐化运作之后的新闻,便极容易形成新闻娱乐化的潮流。我国在新闻体制转型后,媒体和受众恰恰在这个点上紧密结合了。所以说,新闻娱乐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体制转变后受众接受信息需求的转变。
2 防止媒体新闻过度娱乐化的倾向的策略
2.1 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
新闻娱乐化倾向往往会过于简单地理解受众对新闻内容的需求。古往今来,受众一直扮演着决定新闻媒介命运的关键角色,新闻从业者所报道的事件,必须经得起历史的考验,无愧于社会。要做到这一点,新闻从业者必须有自己的思考。新闻娱乐化的深层次原因是商业主义的原则使我们对新闻价值单一和片面地理解为是异常性和冲突性,这样选择报道出来的新闻就不利于全面、深入、真实地反映客观世界和社会。这就要求新闻从业者必须具有良好的素养和职业道德、有很高的专业学识、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和出色的业务水平。最重要的是,新闻从业者要正确认识新闻价值。
2.2 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引导媒体
媒体将有一定新闻价值的社会事实通过新闻文本的生产转化为新闻事实,再通过大众传媒的传播手段和受众的反馈机制转化为新闻事件。在其中贯穿始终的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实”本身的发展线索,即所报道的人物、单位和事件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另一条是“事件”的“生产”线索,即媒体的采访、组织报道、策划运作、受众反馈这一过程。传统新闻理论中关于新闻客观性的要求,预设了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中立”的报道立场和“不介入”的报道原则——这既是新闻事业发展的规律性品质,也构成新闻伦理的重要内涵。然而,在实践上,许多新闻事件的运作情况却会遇到很多问题,这需要我们新闻工作者在实际运用中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贯彻其中,将科学性和真实性作为新闻工作中的基本准则,将虚假报道、低俗之风等扼杀在摇篮里。
3 结语
新闻的过度娱乐化日益凸显,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并加以矫正。为此,在探讨“新闻过度娱乐化”这一问题时,着重分析了媒体既要生存又要注重社会责任的“两难”处境。在对策部分,肯定了新闻中加入娱乐元素所带来的积极意义,又对其“经济决定论”倾向提出了对应的主张。作为新闻从业者应当肩负起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防止新闻过度娱乐化对人们带来不好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力丹.我国舆论监督的理论与建构[J].新闻界,2004,(4).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关键词:幼儿教育;防止;小学化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7-0082
所谓幼儿教育“小学化”,首先,我们必须给它界定范畴,一般地,它是指幼儿教育的过程中,过早地涉及小学的各项内容,比如幼儿学习的内容涉及小学的学科知识(语、数、外等);用管理小学的方法来管理幼儿等,这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一个崭新的和典型的现象,必须引起所有相关方的高度重视。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原因分析
新时期下,随着应试教育的重心下移,一部分家长产生扭曲的需求。一部分幼儿家长并不能理解和遵循孩子的教育规律,容易受到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影响。其中,以家长的攀比心态尤为严重。比如,在接幼儿放学时询问:“今天幼儿园教了什么知识啊?新学了多少汉字?学会了几位数以内的加减法?……”另外,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带给幼儿的压力,考试一直作为教师与家长检测学生学习成绩好坏与否的主要标准,无论是在小学还是中学,都会进行定期的测试,以此来检测学生学习成绩甚至有的地方在幼儿从幼儿园升入小学过程中也采取了这种方式,影响极坏。在这些极其盲目的教育需求下,使得现阶段的幼儿教学过早地出现小学化现象。
部分幼儿园被较强的功利性所导向,脱离办园宗旨。新时期以来,我国幼儿园办园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公办幼儿园偏少,甚至纷纷被推向市场,民办幼儿园数量迅速增加。这造成我国幼儿园办园体制的市场导向,失了教育立场,只是一味迎合家长、市场的需求。不顾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接受能力而开设一些小学课程,向幼儿提出过高的学习要求。过早地将小学的课程内容融入到幼儿园课程中,而不去考虑幼儿的接受程度、个别性差异、年龄特征等因素。忽视了幼儿在幼儿园课程的学习主要是采用游戏的方式来进行的这一核心幼教原则,而遵循“教师问,学生答,教师不问,学生不答”的小学化的上课模式。这种应试教育的填鸭式和灌输式教学手段,严重违背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
部分幼师水平相对薄弱: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幼师作为核心参与者,其教育素养以及教育理念都会对幼儿教育效果以及幼儿的未来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然而,幼师待遇偏低,现阶段我国部分幼儿园所聘任的幼师,并没有受到专业、系统的幼师专业教育资质培训,导致其并没有较高水平的理论教育素养。不可忽视的是,还有部分幼儿园返聘小学退休教师,这些教师往往教育观念相对传统,缺乏灵活的教学方法,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幼儿教育的小学化。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消极影响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1. 加重了幼儿的学习负担。幼儿教育本身应该是以游戏为主,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之中进行知识学习;幼儿教育是为学生日后的学习打基础的阶段,本身是不该有负担的,幼儿教育“小学化”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负担,不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2. 妨碍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幼儿教育“小学化”,让学生过早地接受小学的内容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给孩子的内心造成阴影,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从长远角度看,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三、改善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重要手段
从社会风气层面上来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社会风气。社会之中存在追求超前教育的风气,在新的时期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要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想潮流,净化社会风气,使社会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从根源出发,为幼儿教育净化社会环境,保障幼儿教育的正确发展。例如,各地区可以通过对幼教专家的定期组织,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对幼儿教育科学知识进行宣传,面向社会提供幼教指导与咨询。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所以,相关部门要协同幼儿园对家长的一系列错误幼儿教育认识加以扭转,使整个家长群体以及幼儿教育群体都能够意识到幼儿园教育不仅仅局限于提升幼儿的知识层面,更重要的是对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帮助幼儿具备良好的自利能力以及集体意识,从而使幼儿得到健康的进步与发展。
从建设幼儿园师资队伍层面来讲,幼儿园要对幼师的业务能力以及综合素养进行提升,主要包括两种途径:其一,要严格把关聘任的幼师资质,并规范聘任幼师要求,只有达到相应的标准,幼儿园方能对其进行聘任;其二,幼儿园要进一步强化培训幼师与幼教管理干部,对其进行再教育,从而使其教育观念得到及时的更新,对其业务能力以及综合素养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从相关职能部门的层面来讲: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幼儿园办园资格的审查与监管,强化指导幼儿园办园的具体行为,包括幼儿园的教师职称评定、考核评价标准、教学玩具以及教学用书的管理,杜绝幼儿园对课程进行任意增设现象发生,同时还要对评估年审机制进行不断完善,科学的考评幼师资质,以进一步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考核制度是考查学生的重要标准,在新的时期,必须要变革考核制度,改变传统中以成绩论英雄的局面,要全面地综合考查学生,给学生以公平公正的评价,给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去学习,从而不断地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四、结束语
桥东四幼
近日我园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保教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 》,“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危害性已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与反思,通过学习大家都清楚的认识到“小学化”教学的危害性,就如何避免“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已经成为我园2012年的工作重点。具体措施如下:
一、注重改善办园条件,创设良好环境。
随着知识经济的深人人心,多数家长在教育投入上舍得花钱,因此对幼儿园硬件设施、服务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我园多年来一直是,多方筹集资金,不断对园容园貌进行改造,先后投资近数万元,改善办园条件。本学年我园将更新教师办公设施,班班配备电脑、打印机,进一步改善了教师的办公条件,对各班进行装修改造,更换幼儿床,新添教具、大型木制积木、利乐多功能玩具,户外大型综合活动玩具,绘制充满童趣的壁画,购置幼儿读物1000本,为幼儿安全健康地成长创设良好的环境,增添乐趣。使幼儿园真正成为孩子生活的乐园、成长的摇篮。
二、规范幼儿园管理,提高保教水平。
我们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以内涵发展为重点,为加快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整体优化,深化改革,强化管理,不断完善幼儿园评估体系。实施分级管理,逐渐落实责任的管理办法,把幼儿的一日常规活动纳入幼儿教师的量化考核。按照工作计划每学期组织两次评估检查,组织幼儿开展各项活动,组织教师各项技能学习、比赛,运用走出去、请进来、听课、评课等多种形式,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与经验,并对结果进行分项划分,把成绩纳入到教师的学期考核。日趋规范的幼儿园管理,将彻底打破吃大锅饭的现象,调动幼儿教师的工作热情,增强她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活力。
三、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开展各项活动。
我园紧紧围绕“以孩子为中心,一切为了孩子”的办园宗旨,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制定保教工作计划,合理安排和组织幼儿一日生活。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灵活运用集体、小组和个别活动等多种形式,锻炼幼儿强健的体魄。创设多种区域活动空间,配备丰富的玩具、游戏材料和幼儿读物,为幼儿自主游戏和学习探索提供机会和条件,激发幼儿探究欲望与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培养积极的交往与合作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本学期将不断组织教师学习《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等法律法规,严禁“小学化”的教育倾向。坚决执行“六个不准”:
(1)不准使用小学教材和其他不规范用书进行教学活动;(2)不准教学拼音、汉字书写、笔算、珠脑心算等小学教学内容;
(3)不准给幼儿布置家庭作业;
(4)不准进行任何形式的知识性测验和考试;(5)不准举办各种形式的小学预科班;(6)不准在正常的幼儿一日活动时间内举办收费性质的兴趣特长班。
我园将严格按照国家《纲要》的规定,对幼儿实施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注重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使幼儿体、智、德、美得到全面发展。
四、以家园共建为载体,营造良好氛围。
幼儿教育“小学化”,也是幼儿家庭的普遍教育现象。幼儿家庭“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急功近利思想和教育行为,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和倾向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使作用。“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希望家长提高教育能力。”为此,幼儿园和教师在端正自身教育思想和办园方向的同时,也承担起开展幼儿家庭教育咨询和指导的责任和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纲要》,使广大幼儿家长了解《纲要》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要让家长主动学习和了解幼儿教育,了解幼儿教育不同于小学教育,了解幼儿大班并不是小学一年级的延伸,懂得“顺展个性”,了解幼儿,尊重幼儿,以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为依据,遵循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成长的道理。从而,纠正家庭错误的幼儿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思想,按照教育规律帮助幼儿健康成长。如2月17日幼儿园召开了“防止和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家长会,家长通过教师讲座和现场答疑对孩子需要什么?幼儿园应该教什么?幼小衔接家长应该做什么等等许多问题有了明确的导向。对幼儿园的“六个不准”表示理解并赞同。只有家园相互沟通,配合一致,才能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
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 防止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
2012年9月国家教育部发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其中谈到了严禁幼儿园提前学习小学内容的问题。教育部指出《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有利于提高广大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家长的科学育儿能力,防止和克服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
2012年11月秦皇岛市教育局也发布了《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通知内容第一条就是深刻认识幼儿园小学化的危害性,要求幼儿园不得过早地把小学的教学内容搬到幼儿园,片面的追求拼音等内容的教学。
2013年10月31日由山海关区教育局教研中心组织小学幼儿园召开会议,要求幼儿园取消拼音教学,要求小学拼音教学零起点。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程教学研究部幼儿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占兰博士发表名为:“小学化”给幼儿带来永久伤害的文章进行了阐述:
无论是学习内容还是学习方式的“小学化”,对幼儿的伤害都是多方面的,甚至是永久性的。幼儿的身体机能和神经系统还在发育之中,易受伤害。如果幼儿长时间注意力太集中,大脑容易疲劳,甚至会对神经系统造成伤害,坐的时间过长或坐姿不正确都会影响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幼儿的心理成熟水平较低,还不具备小学生那样系统学习的能力。超越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无视幼儿阶段学习的综合性和游戏性,人为割裂幼儿的学习内容或采取强化训练的不适当方式,有损幼儿的身心健康与和谐发展。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易使幼儿缺失最重要的早期经验。研究表明,三四岁是幼儿发展独立性和自理能力、建立自信心的重要年龄,要多给幼儿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鼓励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他们更需要伙伴,逐渐积累与同伴交往的经验。四五岁是幼儿发展友谊和伙伴关系的关键年龄。此时,父母应该关心自己的孩子会不会与小伙伴一起游戏和活动,有没有好朋友。被同伴接纳,能够结交到要好的朋友,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非常重要。美国一项长达40年的追踪研究证实,儿童早期积累的社会性经验更具有长效性,早期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后来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不利于孩子小学阶段的学习。相关经验表明,如果孩子在幼儿园提前学习了小学低年级的内容,进入小学阶段的重复学习会让一些孩子感觉到:小学的学习没有挑战性,不用特别用心。这种认识和“经验”不利于孩子良好学习动机和习惯的养成。当进入小学中高年级,学习难度加大时,这部分孩子会出现畏难和厌烦情绪,出现学习成绩滑坡的现象,这不仅影响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也影响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下吉镇阳尹幼儿园王雪明
10月18日,在学前办的精心安排下,参加区教育局在临渭区示范幼儿园组织召开以“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为主题的园长例会,这次例会进行了一天,上午,观摩了示范幼儿园两节示范课,一节是利用自制教玩具开展的室外活动课,一节是中班的整合课《奇妙的鼻子》,接下来大家聆听了西安文理学院副教授王晓萍以“如何防止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为题的专题讲座。下午,在学前办杨主任的主持下,就“防止和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倾向问题”进行了积极的讨论交流,究其造成“小学化”问题的原因、表现形式和解决办法。讨论结束后,区教育局副局长王少贤就防止和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及今后的工作作了重要讲话,要求各参会人员一是要认真学习新的办园理念和方法,提升管理人员素质和办园水平。二是积极改善幼儿园办园条件,打造幼儿园办园特色。三是改善教师队伍的结构,提升教师个人能力和保教水平。四是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幼儿家长观念。学习后,我颇有感触。
幼儿教育是早期教育,是儿童开始接触社会、开阔眼界、良好习惯养成的一个重要教育阶段,是儿童健康快乐成长的乐园。而今,受社会观念和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越演越烈,完全不顾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以小学生的行为规则要求幼儿园儿童,不断灌输小学的各种知识,大量的拼音识字计算挤占了幼儿游戏时间、耽误了开发幼儿智力的最佳时机。如果任由这种教育方式的蔓延,必然会对幼儿的正常教育以及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不利。
我认为,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做法从根本上忽视了幼儿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剥夺了幼儿的童真童趣和游戏玩耍的权利,是对幼儿生理和心理的一种摧残,扭曲甚至扼杀了幼儿的天性,严重影响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心理的正常发展。
一、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
幼儿生理学、心理学的大量研究早已证明,幼儿的身体发育水平、神经系统功能、认识能力和其它心理品质还很不成熟、很不完善,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小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过早地把小学内容搬到幼儿园,开展拼音、写字、算数、珠脑心算等内容的教学,片面强调向幼儿“灌输”知识,甚至布置家庭作业,组织各种形式的考试和竞赛活动等,必然使儿童失去接受世界的兴趣,丧失主动性与创造性,容易形成惯性思维,限制思维的正常发展水平,形成做事机械、教条的习惯,严重的会使儿童对学习产生抵抗心理。
二、违背了幼儿的认知规律,极易使幼儿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产生厌学、畏惧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健康
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盲目超前往往淡化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对进一步学龄教育产生负面影响:会使部分幼儿对学习产生不同程度的害怕乃至恐惧;幼儿进入小学后容易因为“我已懂”而不专心听课,不认真学习,导致幼儿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完成作业等不良学习态度等。
三、降低幼儿学习兴趣,影响小学教育效果 由于幼儿在幼儿园学习了内容不同、要求不
一、参差不齐的小学知识,当其升入小学一年级后,小学教师难以按照教学要求施教,不仅扰乱了小学的教学进度安排,还会挫伤一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既然我们已经认识到了种种危害,那么就应该要消除“小学化”倾向,这也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需要家长的支持与理解。1.转变思想观念,从根本上理解幼儿教育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在不忽视幼儿智力因素发展的基础上,重视幼儿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和培养。2.不提前进行书写和运算、不学小学一年级的知识、不做家庭作业。3.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尊重孩子的真实感受,鼓励孩子的个性化发展,抛弃“家长的需要就是孩子的需要,知识学得越多越好,技能也是越多越好”的错误认识,尊重孩子自身的独特特点;在家庭中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对于孩子的奇思异想要给予重视和引导,要鼓励孩子大胆地去想去做大人们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更重要的是父母自己也要投入进去,与孩子一起构思探索,这样才真正地为幼儿健康教育奠定良好的家庭基础。
一、“形成—发展性评价”与“总结—选拔性评价”很难通过档案袋实现完美结合
看似兼具“形成—发展性评价”与“总结—选拔性评价”两类评价功能的档案袋评价, 实际上很难实现这两种评价功能的完美结合。原因在于, 这两类教育评价在教育评价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是不同的, 所以, 很难使档案袋评价发挥应有的作用。
1. 从数量和教育的根本目的来看, 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更应该成为教育评价的主体。
教育有两大功能, 一是培养人才, 二是选拔人才。人才培养是人才选拔的基础。只有培养人才这一教育功能实现好了, 选拔人才的教育功能才能得到更好地实现。所以培养人才是教育的基本功能, 选拔人才是教育的派生功能。在教育过程中, 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两个方面都存在一个不断受培养和受选拔的过程。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目的就在于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发展, 服务于教育培养人才这一基本功能;总结性评价和甄别性评价的目的则在于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教育活动的结果做出总结, 并以此为依据分别等次, 实施奖惩或选拔, 服务于教育选拔人才这一衍生功能。总结性评价和甄别性评价也努力试图关注教育的过程, 而且也可能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发展产生一定的激励作用, 产生积极的影响, 但是总结性评价和甄别性评价毕竟是一种事后评价, 对教育过程的关注只能是间接的, 对教育发展的激励也只能是一种事后激励, 其作用也只能是间接的。与此相反, 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则是一种事中评价, 能够给教育活动提供持续不断的激励。另外, 与一般具有高利害性的总结性评价和甄别性评价不同, 形成性评价利害性低, 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在促进被评价者发展这一根本目的上完全一致, 更容易沟通和相处, 评价结果更容易受被评价者的接受, 更易产生积极的效果。最后, 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可以随时随地发生, 能对被评价者提供更具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建议。因此, 从教育评价的功能上来看, 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在教育评价中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且, 由于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贯穿教育过程始终, 可以随时随地发生, 因此是教育评价活动的常态, 从数量上来看也构成教育评价活动的主体。而总结性评价和甄别性评价只能发生在教育活动一个大的阶段之后, 它们的规模更大, 程序更严格, 在人、财、物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 因此这类教育评价组织的次数就有限。
2. 从教育权力结构分析, 总结性评价和甄别性评价更易成为教育评价活动的主宰。
一般来说, 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属于教育手段, 总结性评价和甄别性评价则体现为管理手段。作为教育手段的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与作为管理手段的总结性评价和甄别性评价在教育过程中的权力地位不同。这是因为, 在学校教育生态下, 教育者与管理者在教育评价中的地位不同:“在学校教育评价中, 管理者通过规定教育评价目的, 制定评价标准, 规范评价程序, 分配评价资源, 控制整个教育评价活动, 管理者在评价中处于支配地位, 被管理者处于服从地位。”
教育者的教育评价活动对被教育者的评价渗透在教育过程之中, 作用主要体现为促进发展, 而管理者对被教育者以及教育者的评价则更多体现为总结和选拔。就学生评价而言, 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评价主体主要是普通教育者即教师, 他们处于教育权力结构的下层, 其评价结果对被评价者即学生的人生命运并不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就教师或学校评价而言, 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权威性也比较小, 其评价结果对被评价者即教师或学校的命运也不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 而且往往带有更多的情感化因素, 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 对被评价者而言压力都比较小。教师个人虽然也会对学生进行总结性评价, 例如对学生期末考试和操行的鉴定, 但是这种所谓的“总结性评价”, 从大的时间范围来看也是一种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与此相反, 总结性评价和甄别性评价作为重要的教育管理手段, 经常以组织化、规模化的形式出现, 具有很高的权威性, 这就势必对被评价者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如果说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更像和风拂面、细雨润物, 随时发生, 更为宝贵, 对被评价者的发展更为有益, 那么总结性评价和甄别性评价则常常表现为狂风暴雨、严霜寒冬, 以残酷的肃杀来实现优胜劣汰。和风细雨式的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激励被评价者积极主动地发展, 狂风严霜式的总结性评价和甄别性评价则强制被评价者接受和达到某种统一的标准, 实现优胜劣汰。两者对教育发展都具有一定的作用, 都是不可或缺的, 但是正如人们经常忘记和风细雨的日子, 而更容易保留对狂风暴雨的记忆一样, 总结性评价和甄别性评价更容易对教育产生支配性影响, 无论这种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应试教育之所以愈演愈烈, 与升学考试这种总结性评价和甄别性评价方式极高的权威性是分不开的。
3. 档案袋评价是一种事后评价, 本质上更接近总结性评价和选拔性评价。
就发生的时间而言, 对档案袋的充实过程发生在教育的过程之中, 因此能够发挥一定的形成性和发展性评价功能, 但是上级部门对档案袋的评价则在教育过程之后, 是一种事后评价。所以档案袋评价在本质上更接近于总结性评价和选拔性评价。它固然能够发挥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作用, 但是对此我们不应抱有过于乐观的期待。
二、教育评价的过度档案袋化, 容易变成评价者与被评价的学校、教师“同谋”的一场游戏
无论是对于学校评价、教师评价还是学生评价, 档案袋评价法都有一定的意义。就自评而言, 它可以为学校、教师和学生提供自我激励的力量源泉和自我反思的依据, 而自我激励与自我反思对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就他评而言, 通过检查教育教学过程中自然保留下来的一些真实资料, 也的确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学校、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实际表现, 从而使教育评价更为客观和深入, 同时也能够极大地节省教育评价费用。例如对学校的档案袋评价, 在总结性的事后评价中, 档案袋可以在一个时间点上以直观的形式向评价者呈现学校一个长时间段教育工作的过程, 使评价者可以在短短一天或几天时间内完成对该校一年乃至数年教育工作的评价, 大大提高了评价者的工作效率, 又避免了社会上对教育评价只重考试结果的指责, 因此也就很容易受到教育管理部门的喜爱, 成为教育评价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对中、小学校的评价中, “档案袋评价”完全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教育评价方法, 其使用由来已久。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以来, 西方针对学生的“档案袋评价”又借助于比较教育的力量, 漂洋过海来到中国, 成为基础教育课程评价的新宠。尽管一开始就有许多学者们指出这一评价可能“水土不服”, 容易滋生弄虚作假和教育腐败现象, 并不能真正利于高校招生的改革, 至今在高校录取中的作用, 也形同鸡肋, 但是这一评价方法却仍然大行其道, 那么说明它还是很服水土的——它虽然并不能真正作为高校招生这一选拔性教育评价工作的依据, 却有利于上级部门对学校的常规管理和评价。所以看似“洋味”十足的档案袋评价法, 其实是“档案袋评价”在新课改时代的变种。对学生的“档案袋评价法”本质作用不在评价学生, 而在评价学校和教师。
档案袋评价法大行其道的秘密还在于, 它是一种集自评与他评于一身的教育评价方法。一方面教育管理者可以把档案袋评价法作为一种重要的评价工具;另一方面, 对档案袋的充实和完善则基本上是需要被评价者自己来完成的事情。这样, 管理者就可以通过档案袋评价法, 将大量的评价工作量转嫁到被评价者身上, 以求自身工作量的减少, 与此同时, 这也意味着他们要将很大一部分评价权力让渡给被评价者, 使得被评价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以不正当的方式影响和改变评价的结果。于是, 在他评中, 档案袋评价也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方法, 而是一种他评与自评的结合, 甚至成为了像埃贡·G·古贝等人所说的那样一个“同谋”的过程:管理者 (评价者) 让渡部分评价权力获得工作量的减少, 被评价者增加大量工作量来换取部分评价权力 (这使得他成为了自评的评价者) , 二者各取所需, 心照不宣。许多看似轰轰烈烈的他评性教育评价工作, 最后却变成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共同参与的一场表演, 观众是评价者的上级部门。因为这种评价的结果, 也将成为新的档案袋的一部分, 准备接受更高一级教育管理部门的评价。
三、教育评价的过度档案袋化, 压缩了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有效实施的空间
最近十余年, 我国对应试教育弊端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反对应试教育, 提倡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但是实际上应试教育却仍然大行其道, 素质教育依旧举步维艰。我们越是反对应试教育, 越是强调重视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以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实施空间反而越小。这与教育评价的档案袋化在一定程度上不无关系。
在学生评价方面, 在推广档案袋评价法以前, 每个学校都有“通知家长书”、“学生手册”等, 在每一学期结束的时候, 由班主任老师对学生期中、期末各门考试成绩以及平时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表现作出比较全面的评价。尽管这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但是一般来说教师都会比较客观、真实地在“通知家长书”、“学生手册”等上面记录学生的真实成绩, 并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写下能够反映教师自己真实主观印象的评语。然而一旦教师们认识到自己在“通知家长书”、“学生手册”等上面记录的成绩和写下的评语将可能对学生升学产生影响, 他们就容易产生太多顾虑而写下虚假的成绩数字, 在评语中尽量多的使用溢美之词。有时教师所填成绩的数字虽然真实, 但是为了给学生一份“良好的”的“档案成绩”, 就将期末考试的试题故意出得简单一些。学生自评和互评也是如此, 不仅不能发挥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反而在教学生说违心话, 教学生学会虚伪。
在学校评价和教师评价方面, 过去只看学生成绩或升学人数这一“结果”的做法当然存在问题, 那么重视“过程”又如何呢?以前说哪个学校教学质量好, 哪个学校教学质量差, 看升学成绩就可以了。现在要重视过程, 多组织几次大型的会考, 就是重视过程吗?实际上, 这等于是多组织了几次升学考试, 变一次性总结评价为多次总结性评价而已。应试教育由原来的只应一次毕业升学之试, 变成了还得多应几次会考之试, 学生和教师的压力自然更大了。这究竟是进步, 还是退步?
当然, 不片面重视考试成绩、考试结果也行, 如果开展评价学校的基础设施、教育管理、教学过程, 包括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 这总可以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了吧。且慢, 我们不要乐观得太早。上级教育管理部门不可能派人全程跟踪观察一个学校的日常管理和教育教学过程, 学校领导也不可能全程跟踪观察一个教师的日常教学过程, 对学校和教师工作过程的评价, 最后往往还是只能通过过程的“结果”来进行。例如, 教师的教学计划、教学反思、说课、自评、互评、与学生和家长的交流和沟通等, 这些工作有的仅仅表现为一时的内心活动, 有的表现为互动和对话, 都处于过程之中, 并不一定都会形诸笔墨, 但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要评价一所学校, 学校要评价一个教师, 却要求将这些转瞬即逝的心理活动或者对话和互动留下足以备查的“痕迹”——主要是形成书面材料, 有的也可以采取影像的记录形式。总之, 不能“口说无凭”, 一定要“立据为证”。于是大至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估, 小到基础教育学校的各类先进评比, 再到对教师工作的日常考核与评价, 整个教育评价都“档案袋化”了。生动活泼、有血有肉的教育活动过程, 沦为了一个个不断充实档案袋的机械的书面化过程, 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大量时间和精力被用来充实档案袋。上级组织的各类评价越多, 学校和教师用于应付评价, 丰富档案袋的时间和精力就越多, 用于正常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的时间和精力就越少。有研究表明, 我国小学、初中、高中教师的每周平均教学工作量分别为13.0节、12.1节、13.2节, 这个工作量水平比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教师要低。若不考虑学科差别, 以常规的备课、上课和作业批改时间之比“1:1:1”计算, 我国小学、初中、高中教师的纯粹教学活动用时, 分别是平均每周26.01、27.24、29.70个小时。如按5天工作制, 平均每天工作时间不到6小时。但是平均每天实际工作时间则超过8小时, 甚至达到10小时以上, 而且参加新课程改革后, 工作负担更是有所加重, 这可能意味着我国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准备、上课和作业批改之外, 承担了过多教学之外的工作, 如学生管理、撰写各种计划和总结、应对各种检查、参加各种会议等。而大量的计划、总结, 实际上正是为了迎合对学校和教师工作的各种“档案袋评价”。这种“档案袋评价法”以推进素质教育之名, 行的却是损害素质教育之实。只看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的传统教育评价固然存在问题, 但是盲目推崇“档案袋”的教育评价改革无疑也陷入了新的误区和困境。
我们对于教育评价中档案袋法存在问题的讨论, 可能也会遭遇到这样一种反驳。这种反驳在提醒人们不要对任何一种方法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的同时, 却也隐藏着一种危险, 即安于已经找到的有缺陷的方法而放弃不断改进。教育评价当然可以使用档案袋, 但是如果过于迷信档案袋, 无疑就会流于文牍主义和形式主义。
不仅要重视教育结果, 更要重视教育过程, 不仅要重视人才的选拔, 更要重视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发展, 这已经成为我国教育评价改革的共识。
从教育评价的功能上来看, 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在教育评价中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学校教育评价中, 管理者通过规定教育评价目的, 制定评价标准, 规范评价程序, 分配评价资源, 控制整个教育评价活动, 管理者在评价中处于支配地位, 被管理者处于服从地位。
一、培养学生阅读数学的能力
1.培养学生的阅读自觉性,自觉阅读,是主体从无意投入逐渐变为有意投入的过程,它能激发起学生对信息获得与理解的心态,它能跃动起深层次的理性思维。从心理学角度看,即使非自觉目的的随意阅读,也常常能通过这种自觉的心理趋势,使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从而使阅读过程从兴趣到乐趣,再升华为志趣,实现理解力的飞跃。对小学生来说,培养自觉阅读习惯应从课前预习阅读和课后温习阅读入手。
2.将阅读和练习结合起来,我们知道,动手操作是促进理解、减少数学学习困难的有效手段。而解题练习又是巩固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重要途径。与其它学科相比,数学学习尤其离不开操作、练习。在阅读学习中,倡导读做结合、读练结合,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把已初步理解的一些知识,运用到新的知识情境中去,用新的知识体系去解释新的现象。这种过程既是知识的复现,又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把凝固的认知结构转化为能动的能力,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素质。
二、联系生活,让数学教学走进生活
首先,作为教师我们要弄清楚自己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我们要教给学生的是生活的真知,教给学生的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新《课程标准》中再次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通过义务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牢牢把握住这一点,努力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有意识的结合生活实际
其次,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求新知,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数学走进生活的现实中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应用数学不是单纯地做练习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走向社会,搜集和整理有关信息。并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拓展数学问题,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发现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
再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自主能动的把数学用到生活中去,并学会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留意生活中的数学,促使他们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创造性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并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学会用数学的理论,思想和方法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促使他们真正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扩大教学内容
《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以往的数学教材在内容上存在繁、难、偏、旧的情况,与生活联系不紧密。在本次课程改革中,数学内容的领域和范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将数学学习内容分为数学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四个领域。这与以往相比增加了实践与综合运用这个领域,目的在于使学生更多地了解数学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我们的教材基本上是全国统一的、适合各地区的一般化学生的,而对于某一个地区,某一个班级中的每一个个体来说,教学内容就不一定适合他们。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有驾驭和处理教材的能力,有根据地域、学生特点自行调整、选择教学内容的弹性化空间。教材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外在的、不熟悉的,需要教师对它进行加工后,才能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和掌握。所以,弹性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是给他们创造了自由发展的更大的空间,弹性的教学内容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如何防止小学化】推荐阅读:
防止和纠正小学化06-27
防止幼儿园小学化06-24
防止小学化工作总结10-02
2018秋防止幼儿园小学化倾向10-04
如何防止踩踏事故培训12-08
学校如何防止发生拥挤踩踏事故09-17
沉迷网络游戏有哪些危害? 如何防止沉迷于网络游戏?10-15
小学防止校园欺凌制度11-07
防止误操作10-27
防止意外伤害制度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