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做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题(通用6篇)
语文阅读题方法归类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2.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4.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5.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6.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7.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8.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9.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10.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11.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1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3.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14.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15.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16.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17.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8.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19.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20.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21.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22.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23.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高考小说技巧类题型
艺术技巧的内容很广泛,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安排、语言技巧等。
一、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五种。
(一)记叙(叙述)方式
1、顺叙:按时间、空间或内在逻辑顺序来写。作用是使记叙有头有尾,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2、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叙叙述下去。作用是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作用是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内容作某些交代,使文章结构完整;使得文章留下了悬念,能够吸引读者;使得行文富于变化,故事情节波浪起伏;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
5、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插叙与补叙的区别】
①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
②此外,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而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③补叙和插叙虽然都是对主要情节的补充和交待,但它们有不同:补叙大都无情节,前后不必有什么过渡的话;插叙有情节,前后衔接处要有过渡句提示。
④插叙是为了丰富文章内容,塑造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中心而另作安排的;补叙一般不发展情节、事件,只是对原来的情节起必要的补充作用。
例题:(小说阅读《吃饭》[王琼华])小说第2自然段写了“我”以前与陈宝山交往的情况,这属于什么叙述方式?就全文来看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1)插叙。(2)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为下文情节的展开作铺垫,让故事的结局出人意料。(答“与结尾形成反差”或“与结尾形成对比”也可)
(二)记叙(叙述)人称(视角)
1、第一人称:(1)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2)便于直接表达“我”内心的喜怒哀乐,亲切自然。第一人称属于有限视角,受时空的限制性很强。
2、第二人称:(1)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2)便于作者的感情抒发;(3)有呼告效果,可加强感染力;(4)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3、第三人称:(1)直接地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更灵活自由;(2)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作客观的叙述,便于反映更广阔的画面和更丰富的内容;(3)拉开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具客观性。第三人称属于全能视角,不受时空的限制。
例题:( 浙江卷《第9车厢》)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
参考答案:第三人称叙述。效果:突破开篇以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的局限,较为自由地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距离,更具客观性。
(三)描写手法
1、正面描写:动静描写,虚实描写,细节描写,白描,细描(工笔),色彩渲染描写,观察角度变化描写,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2、侧面描写:对比、衬托、渲染、烘托。
3、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社会环境描写
4、场面描写: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中,展开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的描写。主要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相互发生关系而构成的人物活动的“动态”描写上,同时也表现在作为人物活动背景的特定环境渲染上。通过场面中环境和人物活动的描写,来渲染气氛,刻画人物思想性格。场面描写与环境描写的不同在于:环境描写是描写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是“静态”的描写;而场面描写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的描写。
场面描写是刻画人物、展开情节、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场面描写的几种作用:
(1)塑造人物,表现主题。场面描写的最主要的作用是为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作品主题服务的,但在具体运用中来看,作用又各所侧重。如吴伯萧的《记一辆纺车》中纺线场面的描写,具有“万马奔腾”之感。作者通过这一宏大的纷纭场面描写,把当年大生产运动的动人景象再现出来,深刻地表现了“延安军民自力更生的乐观精神和豪迈欢快感情” 这一重大主题。
(2)渲染气氛,烘托事物。有的场面描写刻意渲染气氛,或喜悦、恬静,或悲怆、紧张,让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真实地展开活动。都德的《最后一课》写上课的情景,巧妙地借助于一个无知顽童的冷静观察和心理分析,特别是对韩麦尔先生临下课之际感人至深的神态言行的细摹,在肃静而凝重的氛围的层层烘托渲染中,最后突然如火山爆发般地喷出爱国主义的激情,收到了强烈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
(3)明示或者暗点主题。有的场面描写着意突出主题,或明示,或暗点,让人物在活动中完成自己的使命,将作者的倾向在具体的场面描写中自然流露出来。杜鹏程的《夜走灵官峡》中有小成渝的妈妈指挥交通的一段场面描写:“已经变成了一个雪人,像一尊石像。”这个场面描写表现出中国工人阶级不畏艰苦、坚守岗位的责任感和革命精神。
5、细节描写:有环境细节、语言细节、动作细节、心理细节、神态细节、外貌细节等。基本作用:绘制场景、勾勒环境、营造意境、渲染氛围、烘托气氛、奠定基调、埋下伏笔、设置悬念、铺垫照应、对比衬托、推动情节、刻画人物、深化主题。
例题1:(安徽卷《董师傅游湖》【宗璞】)董师傅每晚到湖边闲坐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反映了董师傅淡定平和的情感世界。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或“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例题2:(小说阅读《母亲的<锁麟囊>》)请从描写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那却是她不喜欢的,她觉得那是下里巴人爱听的东西,她宁愿一个人选择沉默地呆着。一天黄昏,她还是一个人发呆,看着外面的天空,暮色沉沉,好象要下雨了。她就突然又听到了单田芳的评书,在这寂静的黄昏里,那评书显得更沙哑吵闹。她歇斯底里地嚷了一句:“你能不能不听这种东西!”
参考答案:(1)语言描写:“她歇斯底里地嚷了一句:‘你能不能不听这种东西!’”形象地表现主人公内心的抑郁、烦躁等心情。(2)环境渲染:“暮色沉沉,好像要下雨了”形象地表现她心情的压抑、失落、绝望等;(3)心理描写:“她觉得那是下里巴人的东西”形象地表现出她内心的烦躁、痛苦等。
二、表现手法
1、象征:凭借具体的物象来表达与之相似或相反的概念、思想、情感或社会意义。
象征和比喻的区别:(1)两者的表现不同:象征的象征体与本体之间要求“神似”,比喻的喻体和本体之间则要求“形似”。(2)两者介绍的对象不同:象征是以物示义,即不把意思直接说出,而让读者去理解。比喻是以物比物,比喻的对象一般是让人看的见、听得见或摸得着的一种具体事物、具体人。(3)两者范围大小不同: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对象是整篇的文章,至少是文章中的一大段话,因此在范围上远远超过了比喻涉及的范围。比喻的范围比较小,一般局限于一两个句子中。
2、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主体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分为两类:正衬和反衬。
3、对比: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作用:突出对比物的鲜明特征,增强文章感染力,彰显主题。
对比与衬托的区分:(1)衬托有主、宾之分,陪衬事物是为被陪衬事物服务的,是为了突出被陪衬事物的。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是平行的并列关系,并无主、宾之分。(2)衬托描写的是两个事物;对比可以是两个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3)衬托的表达效果主要在于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对比的效果主要是用比较的方式提示事物的本质,使好的显得更好,使坏的显得更坏。
4、悬念:提出悬而未决的矛盾,引起读者注意。作用:激发阅读兴趣,引发下文情节,推动情节发展。
5、照应:对后文对前文的内容作补充或加深,前文对将出现的内容作暗示,前后呼应,使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6、突转:也称陡转、突变,指剧情向相反方面的突然变化,即由逆境转入顺境,或由顺境转入逆境。它是通过人物命运与内心感情的根本转变来加强戏剧性的一种技法。
7、伏笔: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作用: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使情节发展合理,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注意:有伏必有应。
8、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作用: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突出主题。
9、抑扬:对写作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作用:两相对照,形成反差,突出中心;出乎读者意料,引人入胜。
10、铺垫:也称铺叙衬垫,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和事物以作衬垫。作用:蓄积气势,突出人物或事物,突出文章主旨。
11、渲染:对文章中环境和人物着意描写、烘托,以加强气息,深化主题。常用方法:(1)反复,指用形式相同或相近的句子反复出现,以抒发情感,渲染情绪,突出主题。(2)烘托,指借描写环境或特定的气氛,表现人物的一定情绪。(3)环境描写。(4) 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12、烘托:指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作用:使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
烘托与衬托的区别:烘托是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13、其他手法:巧合、联想、想像、动静结合(包括以动衬静和以静衬动)、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白描、工笔、以小见大、托物言志。
例题:(小说阅读《傻牛然》)从结构上看,作者是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牛然这个人物形象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①从结构上看,作者采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先通过具体事件写牛然的傻,同学们对他的捉弄,老师的责怪,最后再写大家对他的认可和拥戴。②这样写使人物前后境遇形成鲜明的反差,给人以深刻印象;情节上,造成跌宕,更引人人胜,发人深思。
三、修辞手法
比喻(包括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等)、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设问、反问、对偶、借代、夸张、排比、反复。
四、结构安排
结构严谨,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首句点题、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详略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总领(统摄)全文、领起下文(引出下文)、总结上文、承上启下、画龙点睛、深化主题、升华主题等。
五、语言技巧
1、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传神等。
2、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平实、清新、幽默、典雅、辛辣、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口语化等)。
3、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对偶、借代、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反复等)。修辞手法一般针对欣赏具体语句的技巧。
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是高考的重要题型, 也是难度较大, 考生易丢分的题目。其实, 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基本上都是从“写什么”、“怎么写”和“为何这样写”这三个角度来设置的。据此, 笔者拟从上述三个方面对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一般主观题的设题规律作一些探索, 并总结出相应的答题特点, 以期对我们的高三复习备考有所帮助。
一、从“写什么”角度设题
主要从概念把握、句义理解、主题提炼、形象概括等方面设题, 有时和“为何这样写”结合设题;题目一般突出写作的“内容和情感”。
(一) 概念类
1. 典题选粹
(1) 作者为自己的小说取名“绝顶”。结合这篇前言, 说说作者所理解的“绝顶”包含了哪几层内涵。 (2012年北京卷《心灵的篝火》)
【答案】登山者所攀登的雪山峰顶;人类所追求的精神顶峰;作者所冲击的文学创作的高峰。
(2) 根据全文概括“柴禾”在文中的含义。 (2012年四川卷《柴火》)
【答案】生活物资, 家力的象征, 家的一部分, 传统生活方式, 精神寄托。
(3) “渔翁”在文中有何寓意? (2010年江西卷《饮一口汨罗江》)
【答案】寓意: (1) 指只关注眼前物质利益的人; (2) 指明哲保身的遁世者。
2. 设题角度和答案特点
该类题目从品味语言、领悟文章中重要词语内涵角度设题。因设问角度是“写什么”, 答案回答“是什么”即可, 一般不涉及“怎么写”和“为何这样写”方面的内容。有时须借助表现手法来理解词语的内涵, 如第 (1) 题运用了比喻, 第 (2) (3) 题运用了象征。
3. 相关知识解析
(1) 明确“概念”的特点。是指该概念在上下文中产生的语境意义, 这个意义是临时性的, 而非它在词典中的规范意义, 因此理解概念应紧扣语境。
(2) 分清“概念”的类型。分清是褒义还是贬义, 是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还是指代义等;要考虑是否包含了表层义和深层义。如第 (1) 题的“绝顶”主要是比喻义, 第 (2) 题的“柴禾”就包含了象征义, 第 (3) 题则为指代义。
(3) 把握“概念”的位置。文中的概念一般包括局部性概念和全文性概念, 前者重点结合概念前后文内容概括, 如第 (3) 题的“渔翁”;后者则须紧扣全文内容提炼, 往往涉及文中的主旨。如第 (1) 的“绝顶”和第 (2) 的“柴禾”等。
(二) 句义类
1. 典题选粹
(1) 你如何理解“心里仿佛陆续注入一缕一缕的光亮”这句话? (2012年天津卷《掐辫子》)
【答案】 (1) 比喻句。“他”的讲述使“她”对农村的了解由模糊到清晰, 带给“她”温暖。 (2) “陆续”“一缕一缕”说明这种了解是一点点逐渐加深的。
(2) 怎样理解“他的画里没画过一个太阳, 然而, 每幅画都能让人感到众山之上, 那轮太阳充满理性的跳跃”这句话的含义? (2012年重庆卷《太阳梦》)
【答案】 (1) 老刘的画中没画太阳, 却是以太阳照耀为背景。 (2) 画中蕴含着他对理想境界———“太阳梦”的追求。
(3) 怎样理解第13自然段“他是否像那个铁铃铛, 尽情地唱过了呢”在文中的含意? (2011年四川卷《锈损了的铁铃铛》)
【答案】爸爸就像铁铃铛那样“尽情地唱过”, 在艰苦环境中忘我工作, 透支健康甚至生命, 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2. 设题角度和答案特点
该类题目从品味语言、领悟文章中重要句子内涵角度设题。类似“概念”类答案, 围绕“是什么”、而非“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来组织答案。解答此类题目, 应特别注意句子是否含有深层的含义。
3. 相关知识解析
(1) 把握句中的关键词语。虽是对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 但并非句中的每个词语都是“重要”的, 应抓住其中最关键的词语揣摩。如第 (3) 题, 只要抓住“沉静”和“啮碎”这两个关键词语, 就可以由表及里发掘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内涵。
(2) 明确句意的类型。一般分为表层义和深层义, 表层义即句子的基本义, 不难把握。深层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概括义, 即对某些文段或全文内容的概括; (2) 比喻义, 即采用比喻修辞手法而产生的句子的临时含义, 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的特点, 如第 (1) (3) 题; (3) 哲理义, 即用简练的语言表现出来的关于宇宙和人生的深刻含意; (4) 象征义, 即象征的本体意义, 通过分析象征本体的特征去探求其背后隐藏的作者本意, 如第 (2) 题; (5) 双关义, 即包含表面义和隐藏义的句子, 隐藏义才是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意思。
(三) 主题类
1. 典题选粹
(1) 你认为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2012年山东卷《被时间决定的讲述》)
【答案】 (1) 对生生不息的乡土文明和从容恬淡的劳作生活的敬重 (或“赞叹”) 。 (2) 对奢华、喧嚣的城市文明的排斥与反感。 (3) 对城市文明冲击乡村生活的现状深表担忧。 (4) 对贫困落后的农村生活的同情。
(2) 文章第 (11) 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谈谈你的看法。 (2011年福建卷《走进腾格里》)
【答案】 (1) 对城市“物资”生活的不满和批判; (2) 对沙漠的不舍和不得不离开的无奈; (3) 对未来生活的希望。
(3) 联系全文, 概括本文主旨。 (2009年江西卷《木车的激情》)
【答案】文章通过对几千年前孔子及其弟子的“木车的激情”的怀想和高科技时代人们精神现状的反思, 抒发了作者对“木车的激情”的崇敬之情, 表达了作者对现代人心灵缺失现状的忧思与批评。
2. 设题角度和答案特点
该类题目从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角度设题, 侧重考查概括文章思想感情或主要内容的能力。概括思想感情或主要内容类答案, 语言要简洁, 层次要清晰, 有时可分要点作答;概括主旨类答案, 有时可采用“通过……抒发了阐述……”的模式。解题时应注意文中议论性的语句, 这类句子往往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有时能对我们理解文章的结构和主题起重要作用。
3. 相关知识解析
概括作品的思想感情或主要内容, 一般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对段落感情或内容的概括, 如第 (2) 题, 一般可抓住主要语句、提取关键词语概括。二是对层次感情或内容的概括 (有时一段即为一层, 有时若干段组成一层) , 概括层意须以归纳段意为基础, 在分析段意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 简明扼要地进行归纳概括。三是对全文感情或内容的概括, 如第 (1) 题和第 (3) 题, 须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 对全文核心内容和思想感情作总体提炼概括。
(四) 形象类
1. 典题选粹
(1) 马裤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2012年新课标卷《马裤先生》)
【答案】 (1) 颐指气使, 目中无人, 缺乏公德; (2) 斤斤计较, 爱占小便宜, 自私自利; (3) 不讲卫生, 不顾他人感受, 趣味低下。
(2) 综观全文, 分析鲁迅笔下韦素园形象的特点。 (2012年湖南卷《忆韦素园君》)
【答案】 (1) 韦素园是一个“瘦小, 精明, 正经”的进步文学青年; (2) 他有一种踏实苦干的精神, 虽然穷困但仍“钉住着文学”, 支持、经营未名社; (3) 他性格认真而激烈, 关爱别人胜过关心自己。
(3) 依据小说的相关内容, 概括蒙铁尔形象的特点。 (2011年安徽卷《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
【答案】蒙铁尔:当地的财主, 粗暴、专制、冷酷、吝啬。
2. 设题角度和答案特点
该类题目从欣赏作品的形象角度设题, 通过欣赏作品的形象来揣摩人物的情感特征和心理表现。概括时宜选用那些最能表现人物情感和心理的词语或句子概括, 如形容词或动词 (或短语) 或包含有这些词语或短语的句子;如果题干没有要求分析或说明, 宜用最简洁的词语作出概括, 答案一般不涉及“怎么写”和“为何这样写”的内容。
3. 相关知识解析
(1) 散文中的形象, 是指作品中的人物、事物、景物等;小说中的形象主要是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形象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 因此往往是考查的重点;记人叙事类散文设题常常也会涉及人物形象的欣赏。
(2) 散文中人物形象的考查重点通常是要求考生透过形象来把握蕴含其中的情感, 其情感表现往往体现在文中的议论和抒情句中;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欣赏则主要通过分析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等来完成。
二、从“怎么写”角度设题
主要从文章的结构安排 (作者的写作思路) 和表现手法角度设题, 有时和“为何这样写”综合设置。题目突出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一) 结构类
1. 典题选粹
(1) 文中加点处是唐诗名句, 请任选两处, 简要分析其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 (2010年湖北卷《烟花三月下扬州》)
【答案】 (1) “烟花三月下扬州”是作者谋篇布局的着眼点, 在结构上收束上文, 引起下文, 有贯通全文的作用。 (2)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在结构上总结第一段, 意在和北地风光进行对比。 (3) “秋尽江南草未凋”在结构上承上启下, 意在引出下文对扬州三月时节的景色描写。 (4)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在结构上照应前文, 意在凝聚全文的审美意趣, 引出下文。
(2) 结尾作者呼吁“对树充满敬意吧”, 文章是如何逐层表现这一主旨的? (2006年江西卷《秋光里的黄金树》)
【答案】由秋天的表情, 写到落叶及孩子和老人对落叶的态度, 接着写树的成熟完美和作者对树的赞美, 然后写树木被人类摧残的命运及作者的忧虑、谴责, 最后写到作者的呼吁, 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3) 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 并作简要分析。 (2008年江西卷《朦胧的敬慕》)
【答案】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1) (2) 段总写作者对死人的不同心理感受。 (3) ~ (10) 段分写:其中 (3) ~ (5) 段写作者为鲁迅守灵的所见所感, (6) ~ (10) 段写作者回忆幼时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时的所见所感及对自己的深远影响。 (11) ~ (12) 两段总结全文, 点明主题, 照应标题。
2. 设题角度和答案特点
该类题目从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角度设题。一般有三种设问方式: (1) 单纯分析文章结构, 要求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 如第 (3) 题, 答案特点一般是:总说 (简要概括) →分说 (具体说明层次大意) ; (2) 通过分析文章结构 (作者的写作思路) 来概括文章的主题, 如第 (2) 题, 类似于概括层次大意, 答案突出文章的脉络和作者的思路; (3) 说明某句话或某段落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 如第 (1) 题, 答案特点一般是:总说 (怎么写) →结合句子或段落前后内容分析说明 (为何这样写) 。
3. 相关知识解析
(1) 常见的文章结构方式有四种:一是并列式, 文章的各部分没有轻重主次之分;二是总分式, 可分为总—分, 总—分—总, 分—总;三是对照式, 文章两部分内容对比, 或用这部分内容烘托另一部分内容;四是递进式, 文章几部分内容逐层深入。解答时须先分清文章的结构属何种类型。
(2) 说明某句话或某段落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 须结合该句或该段在文中的具体位置来分析:如果是在开头, 一般是开篇点题;或提示下文;或为下文埋下伏笔;或设置悬念, 激发兴趣;或渲染气氛, 为下文内容作铺垫等。如果在中间, 一般是承上启下, 或承上, 或启下等。如果在末尾, 一般是照应前文, 或深化主题, 或卒章显志等。
(二) 手法类
1. 典题选粹
(1) 本文采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何好处? (2012年山东卷《被时间决定的讲述》)
【答案】顺叙 (以时间为线索) 。与标题相呼应, 使文章条理更加清晰 (或“能更好地展现农村一天的生活场景”) , 暗示了千百年来农村的生活节奏。
(2) 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 (2011年浙江卷《第9车厢》)
【答案】第三人称。效果: (1) 突破开篇以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的局限, 较为自由地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 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 (2) 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 更具有客观性。
(3) 从表现手法上, 选择一个角度对第 (9) 段作赏析。 (2010年上海卷《天目山》)
【答案】虚实结合, 将现实场景与历史回忆交织起来 (由林中景色联想到战争岁月和庄重的活动, 欢快的场景与悲壮的场面形成对比) , 突出了萧洪明坚毅不屈的形象, 表达了母亲对青春岁月的追念。
2. 设题角度和答案特点
该类题目从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角度设题, 要求指出文章的表现手法并作分析说明。解题时须先说出表现手法, 然后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说明手法的具体体现。 (此类题目一般和“为何这样写”综合设题, 前一问一般回答“写什么”, 后一问回答“为何这样写”)
3. 相关知识解析
散文和小说的表现手法较为复杂, 我们只能选择某个角度大致把握: (1) 表达方式:记叙 (倒叙和插叙) 、抒情 (直接和间接) 、议论、说明和描写 (人物描写———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细节, 景物描写等) ; (2) 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3) 其他:象征、抑扬、白描、衬托 (正衬和反衬) 、对比、铺垫、伏笔、设悬、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小见大、人称, 等等。 (注:“其他”表现手法有的是表达方式的“细化”)
三、从“为何这样写”角度设题
主要针对语句的品味, 形象的赏析和艺术的效果方面设题, 有时会和“写什么”综合设题。题目突出文章写作的“作用和效果”。
(一) 语句品味类
1. 典题选粹
(1) “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 (2012年江苏卷《邮差先生》)
【答案】这句话借说天气, 表达了邮差对小城生活的满意心情;写“这个小城”的天气好, 说明是对生活通常状态的感受。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即对于小城生存状态的礼赞。
(2) 结合文意赏析两处画线部分。 (2011年山东卷《审丑》) (附赏析句子: (1) 不少人默默地注视着老头, 每张脸都板硬, 盛着或显著或含蓄的恶心。 (2) 心坠得他累。)
【答案】第一句:侧面描写, 通过写“不少人”脸上的表情表现曾老头的貌丑。第二句:心理描写, “坠”字形象地刻画了赵无定此时的内心感受, 表现出此时无定对老人的同情和对小臭儿夫妻言行的反感。
(3) 第 (6) 自然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 (2012年四川卷《柴火》)
【答案】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逐层再现柴火被冷落忽视、逐渐朽去过程中的三个细节, 层层渲染, 画面生动, 富有感染力;四个“看见了”突出柴火朽去过程中我始终在场又始终旁观的态度, 传达出深深的自责和无奈情绪。
2. 设题角度和答案特点
该类题目从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角度设题。解答此类题目, 须在把握句意的基础上, 侧重说明该句子的表达效果;所考查的句子一般含有丰富的内容和情感, 有时须借助相关的表达技巧知识赏析。
3. 相关知识解析
(1) “重要语句”一般有两种:一是在文章结构中起重要作用的句子, 二是内涵丰富包含作者情感或思辨的语句。对于有深层含意如哲理义、比喻义、双关义的句子, 应在纵览全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解。 (双关义还须根据语境和话者的用意来揣摩)
(2) “写什么”中的“句义类”题目考查重点是句子的内容;“语句品味类”的设问重点则在“为何这样写”, 表述重点在写作效果方面, 如上述题目。因此在回答句子基本意思或采用的表达技巧后, 须着重说明句子的表达效果和丰富情感。
(二) 形象赏析类
1. 典题选粹
(1) 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 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012年新课标卷《马裤先生》)
【答案】 (1) 勾画一个衣着言行与众不同、令人发笑的人物形象; (2) 为后文即将发生的幽默、可笑的故事作铺垫; (3) 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 梅里雪山在作者的小说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根据文意, 谈谈这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2012年北京卷《心灵的篝火》)
【答案】 (1) 触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 帮助作者超越困惑, 获得心灵的解放。 (2) 提供了小说主人公活动的严酷环境, 烘托了登山者的探索精神。 (3) 凸显了小说的探索永无止境的主题。
(3) 请结合全文谈谈“铁铃铛”在文中的意义。 (2011年四川卷《锈损了的铁铃铛》)
【答案】铁铃铛是文章的线索, 实写铁铃铛虚写爸爸;铁铃铛的命运象征爸爸的命运;铁铃铛寄寓了勉儿与爸爸之间的深厚感情。
2. 设题角度和答案特点
该类题目从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角度设题, 有时跟“写什么”中的“形象类”设问相结合, 要求赏析作品中形象所体现出来的艺术效果。解题时注意在把握形象特点的基础上, 侧重回答形象在小说中情节发展、主题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艺术魅力。
3. 相关知识解析
(1) 形象包括作品中的人物、事物和景物形象等;艺术魅力主要指作品在形象塑造、语言运用、结构安排以及表达技巧的使用方面所展现出来的能吸引读者的艺术力量, 一般来说, 这种魅力需通过欣赏形象、把握作品的内涵才能获得。
(2) “写什么”中的“形象类”设题主要要求回答形象“是什么”, 即形象的特点;“为何这样写”中“形象欣赏类”设题主要要求回答“为什么”, 即这样塑造形象的艺术效果。
(三) 写作手法类
1. 典题选粹
(1) 简析第3段中的“抓药”细节。 (2012年浙江卷《母亲的中药铺》)
【答案】 (1) 用白描手法, 通过“瞟”、“抓”、“称”、“添”、“减”、“包”、“扎”等一系列动作, 表现了她们娴熟的抓药技艺与细致、耐心的工作态度。 (2) 用质朴的语言真实地再现人物及相关场景。
(2) 请指出小说开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 (2011年江西卷《晚秋》)
【答案】 (1) 反衬瓦萨卡心情烦闷, 处境凄凉; (2) 照应标题 (或渲染氛围) 。
(3) 谈谈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运用第二人称的好处。 (2011年湖南卷《想飞》)
【答案】 (1) 运用第二人称, 如对朋友殷殷相告, 有一种亲切感; (2) 有利于作者对不能飞的“你”倾注同情与关怀, 与“你”共同感受不能飞的痛苦。
2. 设题角度和答案特点
该类题目从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角度设题, 设问类型一般有明问和暗问两种。明问:告知表现手法的名称或范围, 要求说明或分析其好处或作用, 如第 (2) 、 (3) 题。暗问:先要揣摩具体的写作手法, 然后再分析说明表现手法的作用或效果, 如第 (1) 题。
3. 相关知识解析
(1) 跟“怎么写”中“手法类”相比, 该类型设题侧重回答“为何这样写”, 即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如第 (1) 题的“表现了……”“再现……”, 第 (3) 题的“有利于……”等。
(2) 常见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对比: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主要方面的特征, 使形象鲜明。比喻:化平淡为生动, 化深奥为浅显, 化抽象为具体。比拟:生动形象, 给人以鲜明的印象。衬托 (正衬和反衬) :突出本体的特征。抑扬:突出强调事物或人物的特征。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 情节紧凑。照应:使文章整体感强, 突出主题。景物描写: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心情或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倒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使文章产生悬念, 更引人入胜。插叙:补充人物和事件, 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实, 结构曲折有致。人称: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 能自如地表达思想感情, 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 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 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一、明确科学语言和文学语言的区别
文学作品一般采用文学语言形式,而现代文(文学类)阅读题的答案表述则应该运用科学语言形式。文学语言和科学语言究竟有何区别与联系,先看科学语言和文学语言的示例:
所谓科学语言,就是把意思准确直白地表达出来的语言,科学语言具有精确性;所谓文学语言,就是富有联想意义的形象含蓄的语言,文学语言具有模糊性。所谓现代文(文学类)阅读题的答案,就是把文学语言转换成科学语言。
二、学会深入文本细读语段
高考现代文阅读在强调整体感悟的同时,要求考生深入文本进行语段细读,在贯通上下文意的基础上获取答案信息。有的考生却缺乏语段细读的阅读品质,答题时仅凭感觉,就很难做到全面而准确的回答。细读步骤如下:
1.分析句群。先以句末标点为标准,来标注句子的序号,再概括每句话的大意,然后理清句间关系,切分层次。
2.体味联想意义。如果遇到形象化的语言,或分析其修辞技巧,或挖掘隐含信息,将文学语言转换成科学语言。
3.把握关键词句。关键词句对于准确而全面的答题至关重要。所谓关键词就是能体现语段中心的词语;所谓关键句主要是提起句、过渡句、归结句。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请问文段的主旨是什么?
(1)夕阳的生命是有限的。(2)它在天边一点点沉落下云,它的光却在我的书房里渐渐升高。(3)短暂的夕阳大概知道自己大限在即,它抛给人间的光芒是最依恋也最夺目的。(4)此时,连我的书房的空气也是金红的,(5)定睛细看,空气里浮动的尘埃竟然被它照亮。(6)这些小得肉眼刚刚能看见的颗粒竞被夕阳得极亮极美,它们在半空中自由、无声和缓缓地游曳着,好像徜徉在宇宙里的星辰。(7)这是惟夕阳才能创造的境象一一它能使平凡的事物变得无比神奇。(8)在日落前的一瞬,夕阳残照已经掷到我书架最上边的一格。(9)满室皆暗,只有书架上边无限明媚。(10)那里摆着一只河北省白沟的泥公鸡。(11)雪白的身子,彩色翅膀,特大的黑眼睛,威武又神气。(12)这个北方著名的泥玩具之乡,至少有千年的历史,但如今这里已经变为日用小商品的集散地,昔日那些浑朴又迷人的泥狗泥鸡泥人全都了无踪影。(13)可是此刻,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14)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15)这叫声似乎也感动了夕阳。(16)一瞬间,高高站在、书架上端的泥公鸡竞被这最后的阳光照耀得夺目乖通红,好似燃烧了起来。
——选自冯骥才《夕照透入书房》(2006年广东高孝卷)
第一步,标识句子的番号,共16句。
第二步,概括每句大意。
第三步,理清句间关系,分清层次。得知第7句是对1到5句的归结,因此,第7句是归结句、关键句。根据第s句的大意可知,由面到点,下一层重点写书架上的泥公鸡。可见7、8句之间应该分层。那么这个语段可以分两层,前面从面上描写夕阳映照书房的景象,后面从点上着重描写书架上的泥公鸡,而后者是重点。而且,得知从第10句到第16句关于泥公鸡的描述应该是主旨升华句。要把握主旨必须准确理解描写泥公鸡的句子。
第四步,理解主旨升华句,概括语段中心。10到16句是主旨句,但句意比较含蓄。其实用了修辞“泥公鸡”代指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日用小商品的集散地”代指日下的商品经济,夕阳映照泥公鸡象征传统文化虽然很美,但日渐衰落,泥公鸡的哀鸣则用拟人手法赋予作者对传统文化消逝的同情和不满。由此得出本文段主旨: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传统文化日渐消逝,表达了作者的同情和不满。
如果不深入文本细读,仅凭感觉,很难读出语段的中心,也很难理解最后几句话的含义。
三、掌握两种重要的答题方法
1.抽取法
抽取法即直接抽取文本中直白的词句作为答案的方法。这是针对现代文阅读答案信息的精确性而采取的方法。所谓直白的词语和句子也就是文本中那些提示性、总结性和概括性的词语和句子。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整体把握文章主旨或语段中心。
第二步,理清文章思路或语段层次。
第三步,抽取段首句、总结句或议论句。
第四步,抽取文章或语段概括性、总结性、议论性的能揭示主旨或要义的词语。
第五步,分条理地组织抽取出的语言。这些重点往往像金子一样散布在文段中。需要结合文章主旨和语段中心以及题干要义去抽取。
阅读下面的文字,请回答:作者从“乡村的瓦”中感受到了什么?
(1)乡村的瓦大都呈蓝色,那种蓝不是天蓝也不是海蓝,是近似土蓝;我们乡下有个词说得准确——“瓦蓝”。这个词属于瓦的专利。
(2)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
(3)瓦曼像是乡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带羽的蓑衣,在苍茫乡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雨的清气里漂浮。若在雨日来临时刻,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雨来了,那一颗颗大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的羽毛上,胆子犬的会跳起,多情的会悄悄滋润到瓦缝;最后才开始从速面蓑衣上滑落,从屋脊上,再过渡到屋檐。浩浩荡荡穿越雨瓦的通道,下去,回归大地,从而完成一方方瓦存在的全部意义。
(4)瓦有对称之美,任何人看到乡村的瓦,都会想到一个成语,叫“鳞次栉比”,如观黄河的鱼鳞与母亲的梳篦。瓦在骨子里是集体主义者,它们总是紧紧地扣着,肩并肩,再冻再冷也不松手。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像肌肤相亲的爱人,贴得密不透风,正团结在月亮缓缓上升的乡村里。
(5)当瓦还没有走上屋顶,生命里的“籍贯”一栏早就填上了,是两个粗拙的字,叫“乡村”,像一个孩子或者老人用颤巍巍的笔所写。是的,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在瓦的记忆里,所有的飞鸟都是浪子与过客,都是浮云与苍狗。
一一选自冯杰《乡村的瓦》(2006年四川高考卷)
第一步,通读全文,感悟全文的主旨和思路。本文借写乡村的瓦回忆童年生活,表达自己对童年的向往和回归。
第二步,理清文章思路。(1)(2)段总说,提出对乡村的瓦的回忆;(3)到(5)段具体描写乡村的瓦的特点、感受。
第三步,抽取文章或语段概括性、总结性、议论性的能揭示主旨或要义的词语。发现(3)段中的“神韵与魅力”、(4)段中的“对称之美”“集体主义”“团结”、(5)段中的“乡村的坚守”等具有概括性、直白性且符合题干“感受”的要义。可以抽取出来直接作为答案。
第五步,分条理地组织语言,得出准确答案:作者从“乡村的瓦。中感受到了雨中的神韵与魅力;对称之美;团结与温情;对乡村的坚守。
2.提炼法
提炼法即对文章、语段或句子的修辞义、潜在义、归结义、情感义等联想意义进行揭示、挖掘、归类和感悟的方法。它是针对现代文(文学类)答案模糊特点而采取的方法。文学语言的形象性、含蓄性导致答案的模糊性,对模糊性语言的语义理解可采用提炼法。
怎么提炼?首先,明白前述文学语言和科学语言的区别,提炼的本质就是把文学语言转换成科学语言;其次,掌握提炼的诀窍,就是弄清两类语言的关系,即“象与义”以及“具与类”的关系。所谓“象与义”的关系,可以解读为形象与被赋予的联想意义的关系。比如古典诗歌中的意象,都负载有丰富的情感意义,如“柳”在古代诗歌中隐含的可能是离别时依依不舍之义。此处的提炼就是从形象的外在特点挖掘隐含的、内在的情理意义和文化意义。所谓“具与类”的关系,可以解读为具体的描述内容与所属语义类别的关系。文学语言通常是具象的,但答案需要概括,概括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对具象的事物予以归类。此处的提炼就是从具体的描述言语概括出其所属的类别语义。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为什么说地坛“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国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权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人教版教材第二册)
第一步。回到原文,在段未找到“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一句,可见这是结论,理由应该在上文去寻找。
第二步,细读语段,发现“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一直到“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段关于小昆虫的具体的景物描写讲的就是“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的理由,但没有直白的词可以抽取,需要对隐含的答案信息进行提炼。
第三步,可以从“象与义”的关系入手进行提炼。这里的“象”有”峰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这些景象都具有”微小、充满生机和活力、具有生命力等特点,再结合下文的”竞相生长“可知这些具象隐含的联想意义应该是”微小的生命也具有生命力。
第四步,组织答案语言,准确回答:因为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等让“我”感觉到微小的生命也充满生机与活力,所以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阅读下面文字,请回答:作者从哪些方面谈了自己应该感激的对象?
我跟自己说,从明天起,我要尝试赞美每一个早晨,每一个中午,每一个悄然到来的黄昏和夜晚。甚至,尝试赞美每一个失眠的寂寞的深夜。同时,我还要尝试感激。感激一份简单的早餐,感激吹到我脸上的风,感激我身上的棉布裙子——也连带着感激那个种棉花的农人,感激一杯水,一个苹果——心里对它说:“你的核要在我的身体里生长,你来世的嫩芽要在我的心中萌发,你的芳香要成为我的气息,我们要终年地喜悦。”最后感激我的先生,是他,不是别人,陪伴我走了大半旅程。
一一选自华姿《寂夜的虫子叫》(成都2010级“一诊”试题)
第一步,回到原文,明确答案的信息分布在“同时,我还要尝试感激”一句的后面直至结束。
第二步,细读语段,找到他要感激的具象依次是“早餐”“风”。“棉布裙子”“农人”“水”“苹果”“先生”。
第三步,对具象进行归类概括,风属于自然的赐予,早餐、水、苹果属于物质条件。农人属于劳动者,先生属于亲人。这个提炼的过程就是明确“具与类”的关系。最后,分条理地组织答案:作者从①大自然的赐予;②简单的物质条件;③为我创造物质生活的劳动者;④陪伴我的亲人四个方面谈了自己应该感激的对象。
3.抽取法与提炼法的综合运用
抽取法与提炼法在现代文(文学类)阅读中不可能截然分开,常需综合运用。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作者描写了寂夜的虫子的叫声,虫叫的特点是什么?
也许是下过雨的缘故,虫子的叫声特别清脆,特别晶莹。不是一只,是一群。一会儿是合唱,一套儿是二重唱,再过一会儿又变成了独唱。听得出来,它们很欢快,由衷地欢快。我想,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激和赞美吧。只有感激和赞美才能激发这样的喜悦。
一一选自华姿《寂夜的虫子叫》(成都2010级“一诊”试题)
第一步。细读语段明确从“也许”到“由衷地欢快”是描写虫叫的特点,而后面两句是写作者的感受。答案应该在前面去找。
第二步,运用抽取法,抽取直白的词语,诸如“清脆”“晶莹”“欢快”。
第三步,运用提炼法,对具体描写部分“不是一只,是一群。一会儿是合唱。一会儿是二重唱,再过一会儿又变成了独唱”进行提炼,从“象与义”的关系入手提炼,发现运用的拟人手法修辞其隐含的联想意义是富于变化。学生往往漏答这个答案信息。
第四步,分条理地组织语言,得出准确答案:虫叫的特点是清脆、晶莹、富于变化、欢快。
-1-
出题有规律
阅读主要考察学生的理解思辨、归纳总结、书面表达等综合能力。其中论述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考察学生从文本中提炼信息并提炼归纳的能力。这是选择题的出题规律。
下面说说问答题。高考语文试卷上阅读部分的问答题考察的莫过于人物(事物)形象、情节、主题、环境描写、表达技巧、语句(语段)赏析等等。不会超出这个范围。
总之出题是有规律,绝对不是无厘头。
-2-
答题有规律
高考语文阅读部分的选择题,答案写在文本中,考生们需要的一是耐心,耐心到文本中去找相对应的内容。二是思辨能力,把找到的文本内容跟题目的四个选项做比较,找出要选择的答案。
当然,有两道选择题比较特殊,一道是文言文阅读里的断句题,一道是文言文阅读里的文学常识题。这两道的解答跟考生对文言常识的掌握、语感以及平时的积累有很大关系。
高考语文主观题答题具体方法很琐碎,平时老师肯定也都讲过,我在这里教大家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的终极方法:两点一线法!
什么叫两点一线法??这个名字是我自己取的。考生们都知道,给一个点让你画直线的话,你可以画很多很多;给两个不重合的点,让你经两点画直线的话,就只能画一条了。答高考语文阅读题也能找到两个点,一个点是题目,另一个点是文章的主旨(或者作者的感情等等,总归是作者想说的东西)。这就是我要教给大家的一个方法。两个点找到后,根据题目的要求,去文本中找依据,把题目往主题上靠拢,归纳总结出答案。
这样出来的答案基本上都是八九不离十的。这就是解答语文阅读题最有效的方法。学生们即使是到了高三最后复习阶段甚至是高考前夕知道这个方法都不迟!这就是答题规律。
-3-
判分有规律
阅过试卷的语文老师都很清楚主观题的给分标准:合乎要求,言之有理,就能给分。
并不是像大家所想的那样必须跟标准答案一样才能得分。只要考生回答的合理,阅卷老师就会给分。那么,肯定有人要问什么叫回答的合理?这又回到我教给大家的方法上了:两点一线,即,合乎题目要求和文章主旨,就是合理的。
给大家总结一下,三个规律就是出题有规律,答题有规律,判分有规律。一个方法就是两点一线法。祝高考顺利金榜题名!
[高中语文知识点]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
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如:“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中的“去”,古义是“离开”,后来演变为“到某地去”。还有一些字原本是古今异义,但不一定都是:“臭”在古文中原指“香”,但“朱门酒肉臭”此诗句中还是臭的意思。这类词语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加以注意。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
古今词义的差别:
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
①词义扩大
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中的“江”“河”与“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
②词义缩小
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
③词义转移
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
④感情色彩变化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
⑤名称说法改变
如,文言中某些事物的称呼,在现代汉语中已换成另一种说法。只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或固定短语中还保留着。如成语“目不识丁”现在已改用“眼睛”一词;“寡不敌众”中的“寡”现在已改用“少”字。
⑥词义弱化
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
⑦词义强化
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除此之外还有:古褒今贬、古贬今褒、名称说法改变
常考古今异义词:
1.亲戚
今义:旁系亲属;古义:指父母兄弟,统指家里亲人。例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妻子
今义:爱人(女方);古义:妻子和子女。例如: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赤壁之战》)
3.中国
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古义:中原地区。例如:或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赤壁之战》)
4.非常
今义:很、大(副词);古义:意外事故(名词);例如: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人与非常也。(《鸿门宴》)
5.所以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古义:
①缘故(名词)。例如:余即所以(《狱中杂记》)
②表原因的虚词。例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用来,靠它来。例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6.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古义:与外界隔绝之地。例如: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7.无论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古义:更不必说。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8.用心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事肯动脑筋(褒义)。古义:思想意识的活动(中性)。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9.稍稍
今义:稍微;古义:渐渐地、慢慢地。例如: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
10.更衣
今义:换衣服;古义:上厕所。例如: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
11.无日
今义:不知还有多少时候服久;古义:不久。例如: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赤壁之战》)
12.殷勤
今义:热闹,周到;古义:关切、问侯。例如:肃奉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赤壁之战》)
13.唧唧
今义:低声交谈,也可指虫的叫声;古义:①织布机声。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②叹息声。我闻琵琶又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琵琶行》)
14.豪杰
今义:才能出众的人;古义:①有声望、地位的人。例如: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起义》) ②英雄人物。例如:山东豪杰遂并起…《陈涉起义》)
15.何着
今义:不值得做,犯不着;古义:哪怕,怕什么;怎怕。例如:而山不加增,何若而不平!(《愚公移山》)
16.肉食
今义:肉类食物;古义:指享受优裕的大官。例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17.鱼肉
今义:鱼的肉古义:鱼和肉,意为被欺凌的对象(名词)。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18.卑鄙
今义:品质恶劣;古义:卑,指出身低微,鄙,指为人粗野。常用作谦词(《出师表》)例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出,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19.不过
今义:转折连词;古义:不超过。例如: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久已疲。(《赤壁之战》)
20.其实
今义:实际上(副词)古义:
①它的果实。例如: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使楚》)
②那实际情况。例如: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李固与黄琼忆》)
21.春秋
今义:①春季、秋季;②时代名称;
古义:①年龄。例如:天子春秋鼎盛。(《治安策》) ②一年。例如:蝼蛄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 ③书名。例如:孔子成春秋而知臣赋予惧。(《轩子·藤文公》)
22.垄断
今义:把持独占;古义:山川阻隔。例如: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愚公移山》)
23.美人
今义:美貌女子;古义:歌伎、宫妃。例如: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廉颇·蔺相如列传》)
24.左右
今义:①大致范围(方位词);②控制(动词);古义:侍卫人员。例如:王顾左右而言它。(《孟子》)
25.结束
今义:事情做完,一个过程的完结。古义:整装。例如:婉贞于是集诸少年结束而出。(《冯婉贞》)
26.约束
今义:限制;古义:盟约。例如:秦自缨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7.大风
今义:大的风;古义:麻疯病。例如:可以已大风。(《捕蛇者说》)
28.一切
今义:所有的;古义:一律、一概、任何。例如: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梦溪笔谈》)
29.宣言
今义:表示政见的公告;古义:公开扬言。例如:宣言日:“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30.烈士
今义:为革命而牺牲的人。古义:烈,有节操有抱负;士,一般指男子。例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31.牺牲
今义:为正义而死;古义:用作祭礼的牲畜。例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判论战》)
32.交通
今义:来往和运输;古义:①交结。例如:因其富厚,交通王侯。(《论贵粟疏》) ②互相通连。例如: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
33.扶老
今义:扶着老人;古义:拐杖。例如:策扶老以流憩。(《归去来辞》)
34.秋天
今义:秋季;古义:秋季的天空。秋天漠漠向昏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5.可恨
今义,令人憎恨;古义:痛惜。例如:用人不当其才,闻贤不试以事,良可恨也(《马钧传》) 36.留意今义:当心、注意;古义:考虑。例如:先生可留意矣(《中山狼传》)。
37.举手
今义:表赞同,或要求发言时的动作;古义:①动手。例如:先生举手击狼(《中山狼传》) ②告别时的动作。例如: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孔雀东南飞》)
38.老子
今义:①父亲;②自我的粗俗称谓。古义:老人。例如:遥望老子杖藜而来。(《中山狼传》)
39.鞠躬
今义:行礼;古义:①弯着身子。例如:我鞠躬不敢息(《中山狼传》) ②恭敬地、谨慎地。例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
40.小生
今义:古典戏剧中的一种角色;古义:青年人。例如: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日恕己,曰奉壹。(《小石潭记》)
41.虽然
今义:用于让步复句的关联句;古义:虽,尽管;然,如此,尽管如此或虽说如此。例如:王日:“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造云梯,必取宋。(《公输》)
42.一毛
今义:一角钱;古义:①一根小草;例如: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一根汗毛。例如: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孟子·尽心》)
43.怠慢
今义:冷淡、待人不够殷勤;古义:松懈、轻忽。例如: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劝学》)
44.口舌
今义:由说话引起的是非、争吵;古义:口和舌,指说明。例如:国事如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指南录后序》)
45.不好
今义:坏;古义:不美。例如:是女子不好。烦大巫为人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西门豹治邺》)
46.丈人
今义:岳父;古义:①老人例如:愿文人一言而生。(《中山狼传》) ②长辈。例如: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47.风流
今义:生活浪漫放荡;男女关系不正当;古义:①杰出、英俊。例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②繁华的景象,流风余韵。例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③学问才华,雍容的风度。例如:摇落深知朱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卿。(杜甫《咏怀古迹》)
48操持
今义:料理、筹划;古义:拿着。例如: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苏武传》)
49.开张
今义:店铺开业;古义:广泛。例如: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50.学者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古义:求学的人,读书人。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
古今异义之词义扩大 :
(1)把ba [古义]动词。握住,端着。 ①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卖炭翁)) ②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岳阳楼记》) [今义]①握住。②把持。③介词,将。④量词。
(2)股gu [古义]名词。大腿。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口技》) [今义]①大腿。②事物的一部分。③量词。
(3)竟jing [古义]①动词。完毕,结束。②副词。终于,最后 ①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②或竟成痼疾。(《狱中杂记》) [今义]①完毕。②终于。③居然。④全。
(4)履 [古义]①动词。践踏,踩。②名词。鞋子。 ①足之所履,(《庖丁解牛》) ②郑人有欲买履者。(《郑人买步履》) [今义]①践踏,踩。。②鞋子。③脚步。④实践。
(5)再zai [古义]数词。两次,第二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今义]①又一次,再一次,多次。②继续,还有。 (二)词义缩小
(6)夫fu [古义]①名词,成年男子。②丈夫。③夫子,对老师的称呼。④指从事体力劳动或奴役的人。⑤读fú,文言句首发语词、句中助词和句末语气助词。⑥读fú ,指示代词,这那种等。 ①一夫不耕,或受之饥。(《论积贮疏》) ②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口技》) ③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④渔夫、夫役 ③今若焉,悲夫。(《黔之驴》) ⑥是叶公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叶公好龙》) [今义]丈夫。
(7)购gou [古义〕①动词。悬赏。②动词。购买。 ①穷饿无聊,追购又急。(《(指南录)后序》) ②于购三百盆皆病者。《病梅馆记》 [今义]指购买物品。
(8)或huo [古义]①不定代词,有人,有的。②副词,也许。③有时,间或。 ①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③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 [今义]①选择连词,或者。②副词,也许。
(9)君jun [古义]名词。①封建帝王,一国之王。②对有地位的人的尊称。③对人的敬称。⑥[君子]指称有才德的人。 ①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原君》) ②今君与廉颇同列。(《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④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劝学》) [今义]对人的敬称。
(10)劝quan [古义]动词。①鼓励。②劝说。 ①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论贵粟疏>>) ②肃劝权召瑜还。(《赤壁之战》) [今义]规劝
(11)狱yu [古义]①名词。监牢。②名词。官司。诉讼案 ①狱中成法,质明启钥。(《狱中杂记》)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今义)监牢。 (三)词义转移
(12)科 [古义]①名词。法律条文。②名词。科举制取士的规格和年分。③动词。征税,判刑,摊派。④戏曲术语,多指元杂剧剧本中关于动作、表搞的舞台提示 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 ②登科。 ③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促织》) ④卜儿哭上科(《窦娥冤)) 〔今义]①课程或业务的分类。②机关企业分职办事的部门。生物分类的等级之一。
(13)熙xi [古义]同“嬉”,开玩笑。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宴子使楚》) [今义]光明。熙熙,和乐的样子。
(14)爷ye [古义]名词。父亲。阿爷无大儿,本兰无长兄。(《木兰诗》) [今义]祖父,常重叠使用。
(15)窃qie [古义]私下,私意,“我”的谦词。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答司马谏议书》) [今义]偷窃。
古今异义的双音词释例
1.中心:今义:①文章的主旨;②主要场合或指挥机构;②事物的重心古义:心里。例如: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叶公好龙》)
2.中间:今义:当中。古义:中,当中;间,夹杂着。,例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3。束手:今义:没办法。古义:投降。例如:近者奉辞伐罪,族麾南指,刘琼束手。(《赤壁之战》
4.指示:今义:为指导工作而发出的口头或书面意见。古义:指给人看。例如:壁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荫相如列传》)
5.行为:今义,举动。古义:行,品行;为,做。。例如: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五人墓碑记》)
6.父兄:今义:父亲和长兄,泛指家长。古义:有时偏指兄。例如: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孔雀东南飞》)
7.赤子:今义:小孩子。古义: ①百姓。例如:皆我东南赤子膏血也。(《方腊起义》) ②初生婴儿。例如:赤子之心。(《孟子?离篓》)
8.以为:今义:认为。古义:以,把;为,当做。例如: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9.可以:今义:能够。古义:可,可以,能够;以,凭,。例如: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10.从而:今义:连词。古义,从,跟随;而,而。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之)而师之。(《师说》)
11.至于:今义:表示另提一事的连词。古义:终于达到。例如: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
12.初一今义: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古义:刚刚开始。例如:初一交战,操军不利。(《赤壁之战》)
13.祖父:今义:父亲的父亲。古义:祖辈和父辈。例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六国论》)
14.会计:今义:管理财务计算的人。古义:会,聚会;计,商议。例如: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一会计事。(《陈涉起义》)
15.不必:今义:用不着;不需要。古义:不一定。例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16.作文:今义:语文中进行的写作训练。古义:写文章。例如: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17.以往:今义:从前。古义:而往……。例如: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18.感激:今义:深深的感谢。古义:感,感动;激,奋激。例如: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19.因:今义:表示结果的连词。古义:趁此。例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20.具体:今义:明确,不抽象,细致。古义:具,具备;体,形体。例如:亦雁荡具体而微者。(《雁荡山》)
21.智力: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古义:智,智谋;力,力量。例如: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
22.前进:今义:向前行进,思想进步。古义:前,走上前去;进,奉献。例如:相如前进岳,因跪请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23.或者:今义:选择连词或副词。古义:有的人,有些人。例如:或者曰: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封建论》)
24.即使:今义:表假设性让步关系的连词。古义:即:就,让,叫。例如: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西门豹治邺》)
搞定托福阅读句子简化题那些小秘密
人在出生的时候,最先拥有的感观能力是“听”,但随着长大,真的懂得“听”的人却很少。所以我们今天要说的就是“把握言语重点”对托福阅读理解的影响。
例1.有这样一位小赵同学,收到了他人这样的评价:小赵同学工作勤恳,为人上进,人见人爱,花见花开(此处省略100字)...但是她有些冒傻气。
请问这句评价是想表达什么意思?
A. 虽然小赵同学有点冒傻气,但是瑕不掩瑜,她仍然是位难得的好同学。
B. 小赵同学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总体来说,是位好同学。
C. 哎,这位小赵同学真是傻呀,不过为了避免伤害她,在戳穿这句大实话以前,先说些优点安慰安慰她吧。
或许善良的你想要选择A或者B,但是正确答案,却残酷冷峻地指向了C。
可爱的善良的单纯的小朋友们,切记切记:一个“但是”毁所有。无论“但是”前面的内容,说的多么天花乱坠,本质上都是些给赤裸裸的真相打柔光、加滤镜的非重点,随便听听即可;而“但是”后面的内容,无论多么简短、伤人、辣眼睛,也请含着泪,默默拿出小本子记重点。
除此以外,能够透过千变万化的外表,发现其中不变的内核,也是闯荡江湖艳惊四座的必备技能。
例2:读过《红楼梦》的朋友们,一定都对其中提到的一道叫做“茄鲞”的珍馐佳肴印象深刻。刘姥姥在品尝完这道菜后,只觉得美味异常,却怎么也猜不出主要的食材,甚至连凤姐说出主食材是茄子后,刘姥姥也难以置信。这也难怪刘姥姥无法辨识,平素最为熟悉的茄子,竟然可以包装变身成如此这般——“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签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丁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子一拌就是。”虽然这道菜对于茄子的包装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做到了极致,但是茄子就是茄子,无论配上了多么华丽丽的配菜与作料,也无法改变这一事实。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桌珍馐美食宴上的座上客,主人也端上了一道“茄鲞”,但与刘姥姥不同,你功力深厚,可以通过层层美味的包裹,识别出其中茄子的真面目,然后悠然自得地感慨一句,“这道茄子做得可真用心啊。”是一件多么叫人佩服的事情呀。
人生如题,题如人生(咳咳,有这样的类比嘛?),会抓重点,能识别同义转化,是各位同学在做对题目,过好人生的进程中必备的技能。
在托福阅读的十大题型中,解决一类叫作“句子简化题”的题型时(在托福阅读考试中,几乎每篇文章中都会有一句长难句被标上高亮,考生需要在4个选项中,选择出与原文中的表达最为接近的同义改写句,这类题目被称为句子简化题),常常需要我们运用到以上2种技能。
例3:文章中标亮了这样一句话
“Inequalities of gender have also existed in pastoralist societies, but they seem to have been softened by the absence of steep hierarchies of wealth in most communities, and also by the requirement that women acquire most of the skills of men, including, often, their military skills”
题目问
Which of the sentences below best expresses the essential information in the high lighted sentence in the passage? Incorrect choices change the meaning in important ways or leave out essential information.
A.Despite the fact that wealth is relatively evenly distributed in pastoral societies, gender inequality still exists because only men can acquire military skills and social status.
B.In equalities of gender existed in pastoralist societies until most communities began to require women to possess the same skills as men and take part in the military.
C.In equalities of gender in pastoralist societies were caused by steep hierarchies of wealth and differences in military training between men and women.
D. In pastoral societies, gender in equality is comparatively mild because wealth is relatively evenly distributed and women have to learn most of the same skills that men do.
首先,根据托福阅读解决句子简化题的一般顺序,我们先要判断一下这句长难句主要的逻辑关系。而句子里的“but”一词非常明显地显示出,这句话主要的逻辑关系是转折。回忆一下上文中提到的,我们就会知道重点一定出现在“但是”的后面!后面!后面!
所以回到这道题目,这句话强调的重点在于“they(inequalities of gender) seem to have been softened”(性别不平等的矛盾被缓和了),而非“inequalitiesof gender have also existed in pastoralist societies”(在农业社会也存在性别不平等的矛盾)。
明确了这一点之后,让我们先来扫视一下四个选项,可以发现A与C选项后面的两句话,论述的重点都在于“农业社会存在性别不平等的矛盾”,这显然与原文的论述重点相左,所以我们就可以放心大胆,潇潇洒洒地先将A于C两个选项排除啦,yeah, so easy!
接下来,让我们再睁大眼睛,仔细找一找原文中有没有什么重要的关键词,可以在剩余的两个选项中找到同义转换。
此处需要特别提醒一些单纯的小朋友:托福阅读文章中的关键词,一般不会以一模一样的形式再现在正确选项中,而是会用它的一些近义词进行同义改写后,再放回到正确答案中。而错误的答案,则往往会把原文中出现过的一些关键词照搬进来,再以一些错误的逻辑关系,把这些关键词胡乱地组合在一起,所以大家在做题的时候,千万不能只抓局部的关键词,而是要将关键词所在的整句话都通读一遍。
相信眼尖的同学,很快就能在在原文中抓住一个关键的动词 – “soften”,放在这里表示“缓和”矛盾。而在D选项中,这个动词被同义转换为了一个形容词词组“comparativelymild”(相对缓和)。辨识出了这一点,解决这道题目的工程,基本上也就大功告成了。
最后,如果时间允许,让我们再来通读检查一下D选项的表达,是否真的与原文一致,是否有遗漏关键信息 (同学们要注意,在句子简化题的题干中,出题者非常善良地提醒了我们,不正确的选项,除了有一类是与原文表达意思不符外- change the meaning in important ways,还有一类是遗漏了重要信息- leave out essential information, 所有我们要选择的正确答案所传达的信息一定要又准又全)。
原文当中,导致一些农业社群中性别不平等的矛盾有所缓和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介词“by”表手段、方式,原文中有两个“by”,所以可以判定应该有两种主要的原因)。其一是“财富分配没有明显的等级差异”(theabsence of steep hierarchies of wealth in most communities),其二是“女人需要习得与男人一样的技能”(therequirement that women acquire most of the skills of men, including, often,their military skills)。显然,D选项的表述不打折扣地重复了这两点原因,可谓是又准又全,所以,让我们一起放心潇洒地选择D选项吧。
综上所述,成功搞定一道句子简化题,需要我们有清晰的逻辑思路,准确的重点判断和敏锐的识别同义转化的能力,同时还需要我们有识别陷阱的警觉力。
作者简介:
赵雅君,主授托福阅读,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 托福阅读满分, 多次在全球健康大会,亚信峰会等大型国际会议中担任翻译, 性格随和开朗,授课生动有趣。
托福阅读:句子简化题中的意群指代和逻辑
托福阅读中的句子简化题通常是让同学们一头包的题型,原句一般语义晦涩而且句式结构复杂。同时,同学们匹配答案选项的时候一般会仔细完全研读四个选项,选项看上去都“好像差不多”。长难句中复杂的意群很容易迷惑同学们去注重语义分析而不注意句法逻辑本身,今天我们就借用一道TPO真题来分析如何简化句中的复杂意群同时勾勒原句逻辑,迅速通过逻辑检验排除错误选项。
The temperature increased dramatically 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years rather than centuries), allowing for a growth of the hunting-gathering population due to the abundance of resources.
Which of the sentences below best expresses the essential information in the highlighted sentence in the passage? Incorrect choices change the meaning in important ways or leave out essential information.
O The resources needed by the growing hunting and gathering population increased rapidly once temperatures rose.
O Dramatic temperature increases andthe simultaneous growth of the hunting and gathering population led to the need for more resources.
O Higher temperatures led to the existence of increased resources, thus enabling the hunting and gathering population to grow.
O The dramatic temperature increase occurred during the few years when abundant resources allowed the hunting and gathering population to grow.
STEP 1: 先分析逻辑标识:allow for 表示允许,导致;due to 表示因为。
STEP 2: 意群简化 “The temperature…centuries”用A指代,”a growth …population”用B指代, ”the abundance of resources”用C指代。
STEP 3:原句简化为A allowing for B due to C (A 导致B且B因为C, 即A→B & C→B)
STEP 4: 归纳得出B为最后的结果,即 growth of population 为最后结果。
选项分析:
A. The resources (needed by the growing hunting and gatheringpopulation) increased rapidly once temperatures rose.
错误:括号内为后置定语可以忽略,主干表示一旦气温上升物资增加。并没有提到我们需要的结论(人口增加)。
B. Dramatic temperature increases and the simultaneous growth of the hunting and gathering population led to the need for more resources.
错误:led to 表示导致,B选项的结论为the need for more resources (对于物资需求增加),与原句的结论(人口增加)不符。
C. Higher temperatures led to the existence of increased resources,thus enabling the hunting and gathering population to grow.
正确:本句逻辑为A→C→B, 的确B为结果(人口增加为结果),合理构造了A→C的关系。
D:The dramatic temperature increase occurredduring the few years when abundant resources allowed the hunting and gathering population to grow.
错误:迷惑性非常强。我们看这句:Mysister was having a burger when I came home. When 表示主句和从句发生的同时性,主从句并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所以D选项逻辑为 A When C→B (A和C→B同时发生),但原句明显有A→B的逻辑,选项D中忽视。
托福阅读:读懂句子,攻克托福阅读简化题
托福阅读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读不懂:文章读不懂,或者问题和选项读不懂。一切所谓的解题技巧也是为了帮助我们读懂,而不是在读不懂文章的基础上仍然能够解题。在一篇700多单词的文章中,“读懂”从上到下分成三个维度:读懂文章(小结题考察重点)、读懂段落(修辞目的题、否定事实题、推断题考察重点)、和读懂句子(事实信息题、简化题考察重点)。那今天柚子老师来带大家从最基本的读懂句子讲起:怎样读懂一个句子?认识单词叫读懂吗?不认识词就一定读不懂吗?读懂句子在解题中究竟有多重要呢?我们来一一解答上面的问题。
在托福阅读的框架中讨论读懂句子的方法,那么一定逃不开句子简化题。这个题型是对我们是否能读懂句子最直接的考察。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个题型的提问方式:
Which of the sentences below best expressthe essential information in the highlighted sentences in the passage?Incorrect choices change the meaning in important ways or leave out essentialinformation.
这个题型要求我们选出表达高亮句“核心信息”的选项,所以我们在做题时,第一步就是要读出原句的核心信息,第二步再将这个核心信息与选项一一比对,排除核心含义不符的选项。而对于任何一个句子来说,它内容上的核心一般与语法上的主干相对应。所以做题时,我们可以略读句子的次要信息,先抓住主干和核心进行排除。下面,我们将用两个一易一难的题目,来具体讲解这个思路,帮助大家掌握阅读句子的方法。大家在看分析之前,一定要自己先思考选出答案哦。
例题1:TPO9 Passage1 Colonizing the Americas via the Northwest Coast (Paragraph 3)
Fladmark’s hypothesis received additionalsupport from the fact that the greatest diversity in native American languages occurs along the west coast of the Americas, suggesting that this region has been settled the longest.
A. Because this region has been settled the longest, it also displays the greatest diversity in Native American languages.
B. Fladmark’s hypothesis states thatthe west coast of the Americas has been settled longer than any other region.
C. The fact that the greatest diversity of Native Americas languages occurs along thewest coast of the Americas lends strength to Fladmark’s hypothesis.
D. According to Fladmark, Native American languages have survived the longest along west coast of the Americas.
下面,大家来校对一下答案吧,这题的正确答案应该是C. 我们一起来看看该如何分析吧:
我们遵循以上的做题思路:
1. 读出原句的基本含义,既语法上的主谓宾。在原句中,主语是Fladmark’s hypothesis,谓语动词是receive,宾语是support.在support之后的from the fact是一个介词短语,属于次要信息。而在fact之后由that引导的同位语从句旨在阐述fact的具体内容,也属于次要信息。所以这句话最中心的意思就是Fladmark’s hypothesis received support(假设得到了支持).
2. 接下来,我们就需要将上面读出的句子的中心含义跟选项进行一一比对和排除啦。
? 我们先看A选项。A选项的前半句是一个原因状语从句,属于次要信息,该句的主干是itdisplays the greatest diversity(它展现了最大的多样性),核心明显与原句不相符,直接排除。
? 然后,我们看B选项。B选项的主干是Fladmark’s hypothesis statethat…(假设表明…),that之后引导宾语从句,阐述“表明”的具体内容,核心也没有提到“假设被支持”,直接排除。
? 接下来我们看C选项。C的主语是Thefact. 这个句子的谓语动词很多同学会找错。在fact之后是that引导的同位语从句,occur是从句中的动词,而这个句子主句的谓语动词是lends. 所以这句话的结构是Thefact that…lends strength to Fladmark’s hypothesis(事实借给假说力量),与原句主要信息相同,作为备选答案。
?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D选项。D选项的主语是NativeAmerican language,动词是survive, 所以D选项的主要含义是NativeAmerican languages have survived the longest(本土美国语言存活最久),也与原句的核心含义不相符,排除。
3. 所以这个题,通过读懂句子的主要信息,我们就可以直接选出C答案了。
做完第一题呢,我来给大家总结一下。对于任何一个句子来说,不论是大家自己阅读,还是做简化题,亦或是做其他题型,我们都要抓住句子的重点、理解作者要表达的观点(readfor imformation and comprehension),做到筛选出并读懂句子的核心,这样才能理解作者思想、做对题目。对于次要信息(状语、定语、介词短语等),我们可以读,但是它们绝不是我们理解的重点。
那接下来,我们再做一道难度稍微大一些的简化题。大家仍然要自己先思考,再看解析哦。
例题2:TPO40 Passage2 Latitude and Biodiversity (Paragraph 2)
The tropics contain a larger surface area of land than higher latitudes—a fact that is not always evident when we examine commonly used projections of Earth’s curved surface, sincethis tends to exaggerate the areas of land in the higher latitudes—and somebiogeographers regard the differences in diversity as a reflection of thiseffect.
A. Some biogeographers believethat the tropics have large surface areas than they actually do because of thedistortions produced by projections of Earth’s curved surface.
B. High levels of diversity inthe tropics are sometimes attributed to the fact that the tropics have moresurface area of land than the higher latitudes do, though distortions incommonly used projections may seem to suggest otherwise.
C. Because biogeographersdisagree on whether or not the tropics are correctly represented in projectionsof Earth’ssurface, it is difficult to 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 their surface area hasto their diversity.
D. Most biogeographers agreethat the tropics contain a larger surface area of land than higher latitudesdo, but they disagree on whether or not the tropics’ level of diversity is areflection of that larger surface area.
这一题的正确答案选B,大家选对了吗?根据之前讲的步骤,我们来分析这个题的原句:
1. 读出原句的基本含义:这个题的原句非常长,但是我们可以略去两个省略号之间表示解释的内容。我们发现,该句话是一个and连接的并列句,有两套主谓结构。所以,我们在理清句子基本含义的时候,要注意这个句子是有两套主干,也就是有两层重要信息的,而这两层信息,是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的。第一层是Thetropics contain a larger surface area of land than higher latitudes(热带包含比高纬度更大的表面积),第二层是biogeographersregard the differences in diversity as a reflection of this effect(生物地理学家把多样性的不同看做面积不同的反映)。
2. 接下来,我们把这两层含义跟选项进行一一比对和排除。
?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A选项。A选项的主语是biogeographers,谓语动词是believe,宾语是一个that引导的从句thetropics have large surface areas than they actually do(热带的面积比它们实际上大),这句话与原句的第一层重要意思不相符,而且选项A也没有写到第二层重要信息,所以直接排除。
? 接着,我们看B选项。B选项的主语干是High levels of diversity inthe tropics are sometimes attributed to the fact (热带高的多样性被归因于一个事实),在“fact”的后面是一个同位语从句,表明这个事实的具体内容:thetropics have more surface area of land than the higher latitudes do(热带的表面局比高纬度大),这样原句的两层重要含义都体现在该选项之中了,后半句的though引导让步状语从句,属于次要信息。所以B选项暂时保留。
? 然后我们来分析C选项。C选项的前半句是一个because引导的原因状语从句,属于次要信息,我们可以暂且忽略。然后往后看到句子的主干:itis difficult to 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 their surface area has to theirdiversity(很难决定表面积与多样性的关系),这里缺乏了原句中的第一层重要信息,第二层重要信息也说错了,直接排除。
? 我们最后看一下D选项。D选项也是一个并列句,由转折连接词But连接。在but之前的小分句对应了原句的第一层意思,然而在But之后,theydisagree on whether or not the tropics’ level of diversity is a reflection of thatlarger surface area的意思是“他们不同意热带的多样性是否是表面积的反应”与原句第二层重要意思不符合。
3. 那么复合原句两层重要信息的就只有B选项了。
雅思态度题正确选项和错误选项的特征和作者态度有关的一些词汇
1.一般不可能对的选项:分成两大类
1)语气过轻,过于轻描淡写、轻快的选项
indifference (漠不关心、冷淡),jocular (玩笑戏谑的)ambivalence(模棱两可)
2)语气过重的选项:
condemnation (咒骂、侮辱),indignant(愤慨的),envious(嫉恨的), offensive(冒犯的,攻击性的),defiance(蔑视),cynical (愤世嫉俗的),spiteful(怨恨的)complete, entire, absolute (均为绝对的,完全的) unmitigated (不缓解的,绝对的), unrestrained (无限制的)
2.正确的可能性较大的选项
积极类:
objective(客观的):concerned(关注的);confident(有信心的); optimistic(乐观的); positive(正面的); impressive(给人以深刻印象的)
中立/折衷类:
Impartial(公正的);neutral (中立的);impersonal (非个人的);factual (根据事实的); detached (不含个人偏见的)
否定类:
doubtful(不相信的);critical (批判的);suspicious (可疑的)
这只是一个大致的倾向,“烤鸭们”在具体做题时候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如何通过把握作者态度做题
从直接用词来直接判定作者的态度
在文章当中,作者的态度主要分为三类:赞成、反对或中立。这需要我们从文章中找出一些旗帜鲜明的词来帮助我们判定:例如有一篇先容GMOs(转基因生物)的文章中,第一句话是:Genetically-modified organisms (GMOs) are a double-edged sword(双刃剑)。这句话是全文或至少是全段的主题句,表明出题者的观点是中立的,以为转基因生物给人类带来益处的同时也带来了危害。下文的论述则会围绕着两方面加以展开。在阅读这类文章时,考生应留意把住这两方面的论据在心里加以分类。
通过理解转折词来看作者的态度
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往往在雅思的文章中有一个先扬后抑的过程,会通过一些转折词表现出来,前面会列出很多幌子来迷惑考生。这些常用的有:although,though,while,on the other hand,however,rather,but,despite,in spite of等。从这些词中我们可以得知出题者表明的是与期待相反的情况。如:
While the conventional wisdom may be that all people who have reached retirement are enjoying a life of leisure,there are,in fact,a sizeable number of aged workers。Net population gains through interstate migration have been experienced in Queensland and Western Australia。In Victoria and Tasmania,on the other hand,net losses have occurred。
The main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ore recent and older teaching materials is that vocabulary and grammar are not longer taught by using long quotations from literatureorendless repetitions of isolated sentence。Rather,they are taught in the context of everyday situations。
In spite of his wealth,Mr。Jones lived very simply in a one-room cottage。
在阅读中,表示转折的词是猜测单词词义的很好的线索。另外,在一句话中,转折词后的部分往往是出题者表达的重点,所夸大的东西。假如时间紧张的话,考生甚至可以跳过这些词前面的部分,直接阅读后半句话,由于这经常是题目涉及到的。
通过原因和结果推测作者的意图
在阅读过程中,了解出题者解释某个事件或情况的原因是很重要的。因果关系是帮助考生理解文章的线索之一。因此,考生应把握下列词汇。解释原因的:because,because of,due to,result from,as a result of,be a consequence of,be attributed to;表示结果的:as a result,result in,lead to,cause,contributed to。
以上就是雅思阅读态度题该怎么做?有什么特点的全部内容,通过前文,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类题型还是有一些技巧的。在赞成,反对,中立的三种态度中,一般情况下文中作者的态度不会很偏激,且我们可以在文中通过一些表达句子间,段落间关系的词语来判断作者态度。
雅思阅读题型分析:完成图表、示意图题型
完成图表、示意图题型是雅思阅读题型中高频题型之一,那么辨别回答问题(short-answer question tasks)是怎么样的,又该如何解决此类问题呢,下面就来看看天道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完成图表、示意图题型解题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文中观点仅供参考。
雅思阅读题型——完成图表、示意图题型介绍
这部分题型是要根据文章所给出的信息,将图表内缺失的内容(或数据)填补出来。在IELTS阅读测试中,有很多种图表及示意图。这些图表中虽然词/语不多,但却能够明确说明问题的答案。通常这些图表会附在所给阅读文章之内,作为文章的一部分。切记不可忽略这些图表。图表填空的关键在于分析图表中已存在的文字信息点所在,然后根据已给出的信息点寻找对应的信息。
雅思阅读题型——完成图表、示意图题答题步骤:
1. 详细查看答题指引,以确定图表为何种信息。
2. 查看例句,了解图表内容及答题方式。
3. 查看图表题目栏中词语及数字符号。
4. 查看图表中的说明及注释部分。
5. 利用问句中的关键词语,在所给图表中寻找答案。
以上就是雅思阅读题型—完成图表、示意图题型的相关介绍以及解题方法说明,考生朋友遇到此类题型不妨尝试着用这样的方法试试,最后祝大家都能考出好成绩。
雅思考试阅读辅导资料
Almost everyone with or without a computer is aware of the latest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destined to change forever the way in which humans communicate, namely, the Information Superhighway, best exemplified by the ubiquitous Internet. Already, millions of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are linked by computer simply by having a modem and an address on the `Net“, in much the same way that owning a telephone links us to almost anyone who pays a phone bill. In fact, since the computer connections are made via the phone line, the Internet can be envisaged as a network of visual telephone links. It remains to seen in which direction the Information Superhighway is headed, but many believeit is the educational hope of the future.
The World Wide Web, an enormous collection of Internet addresses or sites, all of which can be accessed for information, has been mainly responsible for the increase in interest in the Internet in the 1990s. Before the World Wide Web, the `Net” was comparable to an integrated collection of computerized typewriters, but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Web“ in 1990 allowed not only text links to be made but also graphs, images and even video.
A Web site consists of a `home page”, the first screen of a particular site on the computer to which you are connected, from where access can be had to other subject related `pages“(or screens) at the site and on thousands of other computers all over the world. This is achieved by a process called `hypertext”. By clicking with a mouse device on various parts of the screen, a person connected to the `Net“ can go traveling, or surfing” through a of the screen, a person connected to the `Net“ can go traveling, or `surfing” through a web of pages to locate whatever information is required.
Anyone can set up a site; promoting your club, your institution, your company“s products or simply yourself, is what the Web and the Internet is all about. And what is more,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 is not owned or controlled by any one organization. It is, perhaps, true to say that no one and therefore everyone owns the `Net”. Because of the relative freedom of access to information, the Internet has often been criticised by the media as a potentially hazardous tool in the hands of young computer users. This perception has proved to be largely false however, and the vast majority of users both young and old get connected with the Internet for the dual purposes for which it was intended - discovery and delight.
TRUE/FALSE/NOT GIVEN
1.Everyone is aware of the Information Superhighway.
2.Using the Internet costs the owner of a telephone extra money.
3.Internet computer connections are made by using telephone lines.
4.The World Wide Web is a network of computerised typewriters.
5.According to the author, the Information Superhighway may be the future hope of education.
6.The process called`hypertext“requires the use of a mouse device.
7.The Internet was created in the 1990s.
8.The `home page”is the first screen of a `Web“site on the `Net”.
9.The media has often criticised the Internet because it is dangerous.
10. The latest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will change the way humans communicate.
;
Answer Keys
【怎么做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题】推荐阅读:
孩子高考前家长怎么做07-25
高考语文的十个怎么办10-16
高职高考怎么报名?09-12
对口高考怎么报名10-24
呐喊高考名著阅读题01-14
山西高考作文怎么写06-15
英语高考怎么提高成绩10-23
高考英语改革怎么改?英语究竟怎么学?07-11
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题10-09
高考小说类文本阅读题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