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和7的分与合教学设计

2025-04-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6和7的分与合教学设计(精选11篇)

6和7的分与合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6、7的分与合教学设计

1、让学生经历6和7的分与合的探索过程,知道6和7各能分成哪 两个数,哪两个数能合成6和7。

2、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接受分与合的数学思想,接受分析和综 合思维方法的熏陶。

3、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6和7各能分成哪两个数,哪两个数能合成6和7。教学难点:正确把6和7进行分与合。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对口令

5可以分成3和几?4和1合成几?几可以分成2和2 ? 1和几合成2?3可以分成几和1?

2、小结:2、3、4、5的分与合小朋友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今天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学习6、7的分与合。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一)教学例题

1、大家看,小朋友手里拿了6个气球,如果让你分在两只手里,你准备怎么拿?我们用圆片来代替气球。

指名一个学生上黑板,2、还有别的拿法吗?(又指名5人)。、没有意见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们分成了几个和几个?看这两个有什么相同?所以他可以合并成一种。谁和谁还可以合并成一种?出示课件。

4、根据他们的拿法你能写出6可以分成几和几吗?请打开书看第一种6可以分成5和几,右边的虚线框是什么意思?第二种6又可以分成几和几,虚线框,6可以分成几和几;第3种6可以分成几和几,为什么这里没有框?

5、谈话:现在沈老师要考考大家了,谁能一个不漏的说出6能分成几和几?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来记吗?(可以谈到另外一种分法,课件也可以设置按纽出示)请同桌相互说说。

(大家一起读一遍,一边读一边记)

7、小结:我们不仅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分,而且也要学会由一种分法想到另一种分法。

8、现在你能说说几和几合成6?(指名3人口答)

(二)教学试一试

1、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分6个圆片得出3种分法。还可以联想到另外有关的分的式子,你能用同样的方法来的出7的分法吗?

认真听好老师的要求:

(1)请小朋友拿出7个圆片,分成两堆。

(2)要按照顺序有条理地分一分。想想怎么分能一个不漏?(3)一边分,一边把结果记录在书本P32页最下面的空格里。

2、教师巡视,找出有序与无序的进行比较:你喜欢哪种?为什么?(课件用颜色区别开来,显示出有顺序,虚线框用别的颜色表示)让学生一起读一读

3、老师要考考你了,(师摆7个圆片,左2右5)谁能根据这种摆法很快说出两个式子?

4、谁能一个不漏的说出7能分成几和几?(指定3人说)

5、谁能一个不漏的说出几和几合成7?

6、看来这个还难不倒我们小朋友,你能把7的分与合连起来说一说吗?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连一连)。

讲述:茄子老师看到大家那么聪明,高兴得不得了,他奖给大家6张数字卡片,哪两张卡片上的点子数合起来是6,请你连一连。(带着学生先连一个)

2、“想想做做”第2题

豆荚老师也有一道题要考考小朋友,哪两个数字合起来是7?(同桌说)

3、“想想做做”第3题(对口令)6可以分成几和几? 7可以分成几和几?

4、“想想做做”第4题

看我们玩得这么起劲,一群小螃蟹也高高兴兴地跑来了,他们想用他们大钳子来和我们做游戏呢!仔细观察,它们的身上还有数呢?你们发现了什么呀?(两只钳子上的数合成蟹身上的数)

5、“想想做做”第5题

南存辉和胡成中的分与合 篇2

裁缝和修鞋匠的合作

1984年7月,“求精开关厂”在温州乐清县柳市镇成立了,创办者是胡成中。不久后的1985年,胡成中邀请南存辉成为了他的合伙人。南存辉和胡成中是同班同学,在小学时,南存辉担任班长,胡成中担任体育委员,两人曾共同领导过一个班级,之后又共同领导一个企业,可谓颇有缘分。

和温州很多知名企业家一样,南存辉和胡成中出身贫寒。南存辉的父母都是农民,初中毕业后,身为长子的南存辉挑起家庭的重担,开始当起了修鞋匠。而胡成中则在初一辍学,子承父业,做起了裁缝。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嗅觉灵敏的温州人率先开始行动。南存辉曾回忆,1979年的时候,他发现柳市整条街上全部都是前店后厂,都在做电器。南存辉发现,这个行业很赚钱,而且隐隐约约感觉政策可能允许做了,便琢磨如何转行。1980年,南存辉终于迈出了第一步,和几个人合伙摆柜台做起了电器生意。在同一时期,胡成中则远离家乡当起了供销员,也就是加入了后来被誉为温州私有经济萌芽前奏的“十万供销大军”。

1984年,胡成中准备创业,南存辉成为了他重要的搭档。两人走到一起的原因很简单,首先是相互熟悉,彼此有深入的了解。此外,胡成中擅长销售,负责“主外”,需要一位懂生产的人“主内”,南存辉是最佳的人选。

在当时,柳市镇已经诞生了众多的电器厂家,大部分都属于家庭作坊式的工厂,走的是“低质低价”的路线,产品质量比较低劣。“求精开关厂”则与众不同,一开始就很注重质量。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南存辉跑到上海,请来了一些国营电器厂的退休工程师作为技术指导。1986年8月,求精开关厂投资建立了温州第一个热继电器试验室。1988年1月,求精开关厂又领取了温州第一张国家机电部颁发的生产许可证。

1989年,质量低劣的柳市低压电器遭到全国的抵制,一些单位门口甚至挂出了“温州电器推销员免进”的牌子。1990年,国家六部一委派出工作组进驻柳市,专查“假冒伪劣”,很多电器厂家纷纷落马。但检查组来到求精开关厂时却眼前一亮,没想到柳市居然有一家领取了生产许可证、有自己品牌、质量过硬的低压电器生产厂家,给予了充分肯定。温州、乐清两级政府也当即决定,将求精开关厂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当其他电器厂家猛然醒悟,开始大打质量牌的时候,求精开关厂已经抓住先机,遥遥领先。

分手:“两个都是想当老大的人”

1990年的打假,让求精开关厂迎来了第一次发展机遇,甩开了一大批同区域的竞争对手。与此同时,南存辉和胡成中却在企业的发展方向上产生了分歧。这种分歧似乎和两人的性格差异有很大关系,胡成中喜欢热闹,总想抓住各种机会,而南存辉沉静稳重,主张专一,提倡 “将一壶水烧好”。

在发展方向上谁也说服不了谁,在话语权上两人又地位相当,各占50%的股权。此外,为了体现“公平”,在创业后,两人采取了轮流当厂长和法人代表的办法,即今年南存辉是厂长,胡成中是法人代表,那明年则是胡成中当厂长,南存辉当法人代表。分手似乎是注定的,温州著名本土经济学家马津龙在那时就已经认识了两人。他回忆道,当时南、胡二人递给他的名片上都印着“厂长”的头衔,马津龙觉得奇怪,两人的解释是“轮着当”。后来,马津龙评价:“都是要当老大的人呀!”

在回忆为何分手时,胡成中表示:“可能在发展的思路啊,有些观念啊,可能有所不一样,我觉得分开以后,也有利处,但是合起来,可能会做得更大一些,现在也很难讲。反正到现在,应该说两个企业分开以后,在同行业当中发展得还是不错的,属于前茅的。”南存辉则表示“大家走到一起是缘分,假如不能走到一起也是缘分,有些东西不能勉强,尤其是价值观。利益多一点少一点无所谓,关键就是价值观,假如说观念不一样想法不一样,一定要把它们揉在一起,那是非常痛苦的。而且价值观也没有对错,你怎么想都可以,怎么干都行,至于怎么干,到最后的话还是以成败论英雄。真正干得好的,干得大的,干得久的,而且你这个企业是持续经营发展,健康发展不会倒的,这个就对了。所以那个时候我想反正从尊重这个角度出发,假如说尊重他扭曲自己的人格也不对,所以想想还是提出来分开干比较好。”

1990年,南存辉和胡成中进行了第一次“分家”,双方共用一个厂名,一堵墙隔开两个车间,各自生产,打同一牌子销售。当时,求精开关厂的总资产是200多万元,年产值已经达到了1000多万元。经过一年的尝试,发展势头都不错,双方决定正式分开。

后记:正泰和德力西的“斗法”

1991年,南存辉成立了温州正泰电器有限公司,胡成中成立了乐清德力西电子元件厂,两人正式分道扬镳。正泰取义于“正气泰然,三阳开泰” ,体现了南存辉“做企业要先做人”的理念。德力西则寓意“赶超德国西门子”,体现了胡成中的雄心壮志。

1990年代是低压电器民营企业的黄金年代,它们抓住了国家电网改造的契机,迅速壮大。和国营企业相比,民营企业灵活而具有吃苦精神,这让它们无坚不摧。在柳市,逐渐形成了低压电器的产业集群,以国有企业为主的六大低压电器生产基地没落了,而柳市则获得了“中国低压电器之都”的美誉。

1996年之前,德力西一直走在正泰的前头。那时,德力西的广告语是“着着领先,德力西电器”,德力西是乐清县的招牌。1996年起,南存辉进行了股权结构改制,让自己的股份一再稀释,凭借稀释家族股权,让更多股东(企业)加盟的方式,正泰进行了快速扩张,在1996年,其销售额首次超过德力西。

1996年之后,正泰和德力西的发展轨迹也体现了两人性格和价值观的差异。正泰一直很专注,虽然在1996年曾短暂尝试过多元化,但在交了三四百万元学费后,南存辉很快收手,并定下规矩:不熟悉的不做;行业跨度太大、没有优势的不做;要多元化也是同心多元化。正泰要用“减法”做大企业,要“烧好自己的那壶水”。也许是为了赶超正泰,也许是胡成中的性格使然,德力西从1998年开始走上了多元化的道路,逐渐进入再生资源、房地产、物流等领域。也许是多元化拖累了德力西,此后,它和正泰的距离逐渐拉远,使正泰成为了低压电器行业毫无争议的老大。

在柳市,正泰和德力西之间“斗法”的小故事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正泰和德力西的办公大楼仅隔着一条马路,当年,正泰总部大楼还没有破土,德力西闻讯,用高于正泰10倍以上的价钱,以50万元一亩的价格买下12亩土地,特意在正泰对面建了一幢更高的楼。仅隔了一年,正泰在白香镇建了一个大规模的工业园区,德力西又花50万元的价格买了一个广告牌,就竖在离工业园50米的距离。

据柳市低压电器行业的人士介绍,因正泰占据低压电器老大位置多年,胡成中在多个场合表现出对南存辉“不服气”的心态。在聚会上,胡成中最喜欢找南存辉拼酒,并曾在公共场合半开玩笑地问南存辉:“打算什么时候兼并德力西?”

2006年12月,德力西和全球500强企业法国施耐德电气成立了合资公司。此前,施耐德一直想和正泰合作,因为南存辉始终坚持品牌的主导权和控制权,两家企业谈了十多年都未谈成。2004年4月,施耐德和正泰谈判崩盘,施耐德电气首席执行官赵国华对正泰丢下一句:“如果正泰不与施耐德做朋友,那施耐德就只有与正泰做敌人了!”

和施耐德进行合作,被视为胡成中对抗正泰的行为,虽然在合资公司中,两家企业各占50%的股份,胡成中还是一度被认为是“引狼入室”。施耐德此前曾兼并多家中国电压电器企业,也引发了外资企业可能对低压电器行业进行垄断的担忧。

和施耐德合作后,德力西的综合实力得到大幅提升,也让正泰神经绷得更紧。 2010年1月,正泰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以低压电器为主业的A股上市公司。南存辉和胡成中的“斗法”还在延续。

6的分与合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6的分与合的探索过程,知道6能分成哪两个数,哪两个数能合成6。

2.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接受分与合的数学思想。3.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教学重点:掌握6能分成哪两个数,哪两个数能合成6。教学难点:正确把6进行分与合。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7以内序数。2.复习5以内的分与合。

小结:2、3、4、5的分与合小朋友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6、7的分与合。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一)教学探究一:6的分与合

1.大家看,秋天到了,森林里的果子成熟了,动物们正高兴地庆祝呢,小猴子的妈妈也给两只小猴子带来了6个桃子,但是六个桃子要怎么分呢? 2.同桌合作。要求:

(1)请小朋友同桌合作拿出6个圆片,分成两堆,想一想可以怎么分。

(2)一个同学边分,一个同学边把结果记录下来。

(3)完成的小组收好学具举手示意。3.展示学习成果

4.谈话:现在谁能一个不漏的说出6能分成几和几?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来记吗?请同桌相互说说。(可以谈到另外一种分法,课件也可以设置按纽出示)

5.小结:我们不仅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分,而且也要学会由一种分法想到另一种分法。

三、巩固新课

1.完成课本第41页的内容。要求独立完成。2.订正学习成果。

3.课堂小游戏(找朋友):谁和谁组成6?

4.茄子老师看到大家那么聪明,高兴得不得了,他奖给大家6张数字卡片,哪两张卡片上的点子数合起来是6,请你连一连。5.看到同学们这么厉害,一群小螃蟹也高高兴兴地跑来了,他们想用他们大钳子来和我们做游戏呢!仔细观察,它们的身上还有数呢?你们发现了什么呀?(两只钳子上的数合成蟹身上的数)

苏教版一数上册8和9的分与合 篇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8和9的分与合的探索过程,知道8和9各可以分成哪两个数,哪两个数能合成8或9。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继续接受分与合的数学思想,接受分析和综合的思维方法和对立与统一观点的熏陶。

3、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重点难点:

掌握8和9各能分成哪两个数,哪两个数能合成8和9。正确把8和9进行分与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预习要求:

8个圆片可以怎么分?

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

8个圆片可以怎么分?

二、质疑讨论

老师这里有8个圆片,老师想把他们分开,可以怎么分呢?请同学们用圆片摆摆看。

三、精讲点拨

复习谈话:我们已经学过了2-7的分与合,谁能说一说7可以分成哪两个数?哪两个数能合成7?(指名回答)

大家再回想一下,我们在研究7的分与合时是用什么办法研究的? 今天我们仍然用这样的方法来研究8和9的分与合。(板书课题)

1、教学8的分与合。

(1)同学们,老师这里有8个圆片,老师想把他们分开,可以怎么分呢?请同学们用圆片摆摆看。

(2)发表意见。如:8个圆片可以分成左边2个,右边6个。(3)教师板书:

也就是说8可以分成2和6。说给旁边的小朋友听。(4)看到这个,你马上就会想到什么?(5)还有没有其他的分法呢?

(6)用同样的方法把其他的分法写出来。(7)齐读8的组成。

2、教学9的组成。

(1)教师启发学生如果没有圆片,你能够说出9的分成吗?(2)先说给旁边的小朋友听。

(3)发表意见,能否一次多说几个呢?(4)教师将9的分成板书。

(5)将9的分成说给旁边的小朋友听。

四、效果呈现

1、完成第1题。联系8的不同分法有序地进行思考。

2、完成第2题。

先数出一共有几层?每层有几块。把数标在合适的位置。说一说哪两层的块数合起来是8。

3、完成第3题。说题意,知道每组两个叶子上的数合起来要等于8。

4、完成第4题。

动手操作有序地分成两堆,请人说一说,再写出相应的分法。

5、完成第5题。

(1)让学生拿出圆片代替红花。

(2)每次移动一个,说说8可以分成几和几?边摆边说。要求说完整话:“8可以分成1和7,1和7组成8。”

(3)先找学生黑板示范。

(4)让学生自己动手摆摆说说。

(5)将分得的结果填写到书上。让学生体会有序的思考。

6、完成第6题。

(1)让学生拿出硬币代替蝴蝶。

(2)每次翻一个,说说9可以分成几和几?边摆边说。要求说完整话:“9可以分成2和7,2和7组成9。”

(3)先找学生黑板示范。

(4)让学生自己动手摆摆说说。

(5)将分得的结果填写到书上。让学生体会有序的思考。

7、完成第7题。

(1)这道题目可以用对口令的形式进行练习,如师:4和4组成几?生:4和4组成8。5和几组成9?生:5和4组成9。(2)教师可以多说几个,让学生进行口答。(3)也可以小朋友之间进行练习。

8、完成第8题。

(1)先让学生想一想:中华结上面的一个数和下面的两个数是什么关系?(2)教师进行说明:中华结下面两个数合起来正好是上面的数。(3)让学生将数字填写在书上。(4)集体订正。(5)读给旁边的小朋友听。

9、完成第9题。

说题意,再填空,最后交流想法。

五、总结延伸

10的分与合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巩固运用学过的知识。

2.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

3.发展学生的有序思考和分析、推理等能力。

教学重点:在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过程中,形成“分”与“合”的思想。教学难点:形成“分”与“合”的思想,为以后的加与减的学习打基础。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9的分与合 2.板书课题:10的分与合

二、主动探索,体会 出示珠子图。

(1)师:老师觉得同学们又聪明,又能干,奖给大家一串珠子,请数数这串珠子有几颗?

(2)师:仔细看,老师来涂珠子,我是怎样涂的呢?从哪边起涂了几颗红珠?分成了几颗黄珠和几颗红珠?你能看着这串珠子说一说10可以分成几和几吗?根据学生的回答电脑演示。

(3)师:动脑筋想一想第二串珠子应从哪边起涂几颗?分成了几颗黄珠和几颗红珠?10可以分成几和几?(老师根据回答演示)(4)你能 有次序地把第3串、第4串、第5串珠子涂一涂、分一分?下面用红色水彩笔在书上涂一涂,分一分,比一比谁涂得有次序。(5)提问:谁愿意来跟大家说说你是 从哪边涂的?涂了几个?(汇报完成情况。说完整。

(6)一起读10的分与合,教师板书。你还能想到什么?看到10可以分成9和1,就可以想到10可以1和9。其它几种分法你能找到他们的好朋友吗?分别填写。

(7)刚才通过大家动手把10分了分,那哪两个数合起来是10呢?10的分与合有几个?10的分与合有这么多,小朋友怎样记就又对又快了?学生回答后,(按一定顺序记交换记)你认为10的分与合只要记几个?(5个)学生读、背

三、应用拓展

1.谈话:看小动物们拿着卡片来玩了(多媒体演示),哪两只动物的卡片数合起来是10?把他们连起来。学生汇报结果。2.向日葵游戏(多媒体演示)

3.谈话:小朋友们看看,什么过来了?(多媒体演示)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火车头上的数是几?(10)你发现第一节车厢上的两个数有什么关系?(合起来是10),现在,只有将每节车厢上的两个数合成10火车才会开起来,大家想让火车开起来吗?我们来比一比哪一小朋友说得又对又快,其他小组的同学都是小裁判。

四、小结:这节课你们玩得高兴吗?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10的分与合的数学教学反思 篇6

这节课的知识点是10可以分成哪两个数以及哪两个数合成10。数的分与合教学,对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数的实际大小,数与数的之间的关系,渗透加、减法的意义以及掌握10以内的加、减的基本计算方法,都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这部分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分与合的思想,初步体会分与合是辨证的,是对立统一的。10的分与合中,教材选用学生所熟悉的珠子为题材,让学生有序的涂色,把每串10颗珠子分成两部分,然后根据每种分法得出10的不同组成,并由一种说法联想到另一种说法。

与前面的教学内容相比,10的分与合提高了教学要求。首先,教材不出范例,让学生自己操作、探索、获取知识。其次,要求学生有序的进行10的分与合,并且要求通过一幅图想到两种说法。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我在本课一开始就安排了“猜彩球”的游戏,通过游戏学生对猜彩球的奥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接着把10颗珠子有次序的涂一涂,分一分让学生自己得出10的几种分与合。接着哪两朵花上的数合起来是10、魔瓶、开火车、做小会计、找朋友等生动活泼的游戏形式,让学生人人参与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体会学习的成功乐趣,增进学习的自信心。

10的分与合这节课的最大特点是寓学生的自主探索于数学活动之中。全课以猜彩球的游戏开始,让学生“抓一抓”“数一数”然后教师猜出抓了几个珠子,提出数学问题,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展开阶段,通过操作学具、涂画珠子的小组合作活动,自主的探索、发现10 的分与合,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合作意识。这一阶段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的构建知识结构。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由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构成的,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学生自主地探索。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积累感性认识,并经过大脑的加工思考,达到理性的认识。

通过实践探索与合作交流由学生自己得出10的组成的各种说法是本课的重点,有序的掌握“10的.分与合”是本课的难点。如何让学生掌握这部分的知识是本课的关键,因此巩固阶段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采用凑十儿歌、哪两朵花上的数合起来是10、对口令、开火车、找朋友等生动活泼的游戏形式,让学生人人参与,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巩固所学知识。

总结之后,又回到猜彩球的游戏,改由老师抓,学生猜,让学生体会学习的成功乐趣,增进学习的自信心。

6和7的分与合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体会分与合的思想,比较熟练地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

2、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并在相互交流中探索简单规律,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课时:共5课时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0--31页的2、3、4、5的分与合。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体会分与合的思想,比较熟练地掌握数2、3、4、5的组成,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

2. 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并在相互交流中探索简单规律,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挂图、小黑板、卡片、圆片、盘子、桃子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今天小明带来了几个桃子和两个盘子,他要分给我们几个最听话的小朋友,但他看到我们这么多听话的小朋友不知道该怎样分?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

二、知识探索

1、出示挂图,结合提问:“把4个桃放在两个盘子里,可以怎样放?”

2、教学4的组成,可以分这样几个步骤进行:

(1) 让学生把4个桃(可以用4个圆片代替)放在两个盘子里,交流各人的放法,出现多种放法。

(2) ;带领学生选择其中一种分法抽象出4的一种组成,再让学生在小组里按照这样思考,从其他几种分法抽象出4的其他几种组成。

(3) 让学生观察4个桃放在两个盘子里有多种放法,数4分成两部分也有多种分法,体会数的组成的学习方法。

(4) 引导学生对应着4的每种分法,认识几和几合成4。悟出4可以分成几和几,也就是几和几合起来是4,感受分与合的思想及其辨证统一。

(5) 可以用对口令等形式,进行必要的练习。

三、知识应用

1、组织学生通过学具的操作来学习5的组成。可以安排学生两人一组共同完成“试一试”,从活动中得到5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合成5。教学重点放在把5朵花分成两堆后,从一种分法抽象出数5的两种组成,从5分成几和几能知道几和几合成5。

2、“想想做做”的题目要重视组织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四、教学总结

五、拓展练习

《分与合》教学设计 ) 篇8

北京第一实验小学 王 梓(初稿)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 李燕燕(统稿)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5以内数的分与合,加深对5以内各数的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简洁;在研究数的组成中,理解分是合的逆向关系;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符号表示的意义,学会用数学符号表达思维过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发现联系、寻找规律,唤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目标分析】本课教学目标是学生在完成对1~5各数的认读写,数序,比大小的基础上,在解决问题体中,通过摆、画、写,自主探究5以内数的组成(能对5以内数进行分与合)。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5以内各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能有序的写出5以内各数的组成,并发现一些规律和联系。

三、教学准备

课件、板书贴纸、学生每人小花卡片10张。

四、教学过程

(一)4的组成 1.提出问题。

我们已经认识了1~5这5个数字朋友,今天我们来和他们做游戏。

(1)黑板上你能看到哪个数字朋友?(2个筐和4朵花)

(2)要把这4朵花放到这2个筐里,有几种放法呢?(3种)2.动手实践。

可以用手中的花朵卡片摆一摆,也可以画一画、写一写,把想法记录下来。【设计意图】回归教材,放手实践,让学生在运用已有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分的过程。

3.从形象到抽象,分享研究成果,掌握4的组成。(1)课件配合演示,展示学生摆一摆的结果。

由学生介绍摆图,教师重点强调从无序的摆放到有序摆放。

先在左边筐里放1朵,剩下的3朵放在右边筐里;从右边筐里拿1朵放到左边筐里,左边添上1朵变成2朵,右边少了1朵也变成了2朵;再从右边筐里拿1朵放到左边筐里,左边变成3朵,右边变成了1朵。三种方法一一呈现。

(2)展示画一画的结果,引导学生发现从画花朵到画圆的抽象过程,感受替代的简洁。

(3)展示写一写的结果,引导学生发现从画到写,从图到数,感受数学的简洁。

(4)展示用符号表示数的分与合。

重点理解符号表达的意思。从上往下看,表示把4分成两部分,1是一部分,3是另一部分。如图所示。

从下往上看,表示把1和3两部分合并在一起。如图所示。

让学生理解分与合的过程,理解符号化形成的过程。从上到下看是分的过程,从下向上看是合的过程。

(5)基于实践,总结方法。

教师要引导进行总结。教师带着学生边拍手边说,变成顺口溜。分:4可以分成1和3,4可以分成2和2,4可以分成3和1。合:1和3组成4,2和2组成4,3和1组成4。

分与合:4可以分成1和3,1和3组成4;4可以分成2和2,2和2组成4。4.梳理不同方法,找联系找规律。

(1)观察4的组成与分解,说说你的发现。

①有1和3,就有3和1,就相当于交换了筐的顺序。

(2)演示2和2交换位置后还是2和2。

总结:可以按顺序写,从1开始写,不容易遗漏,也不容易出错。

【设计意图】整合教材内容,把4的组成当作例题,完成摆,画,写,找的过程,通过展示学生作品,梳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体现数学的简洁,学会数学的符号语言,发现分与合的互逆,初探组合规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5的组成

1.学习5的分与合。(1)写出5的分与合。

黑板上有4朵花,再添上一朵是5朵花,那把这些花放在筐里又有几种可能呢?试着写一写。

(2)说一说。

由学生介绍方法,在交流中完成三项任务。任务一:形成有序思考,有序表达。任务二:用符号表达思维过程。

任务三:总结方法,自编顺口溜,便于记忆。(3)由符号化还原于实物图。

有1和4,就有4和1,就相当于交换了筐的顺序。有2和3,就有3和2,就相当于交换了筐的顺序。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的迁移,把较难的5的组成当作练习,在没有实物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脑海中进行分解过程,借助深入讲解的4的组成这座桥梁,搭建5的组成,并在完成4和5组成的基础上,再找规律,完善认识,增加数学的神秘性,从而增加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巩固练习1.基础应用。(1)猜一猜。

以游戏的形式完成教材第21页“做一做”第1题。

边玩边让学生写出3的组成和分解,然后拍手说一说。(2)对口令。

以学生开火车的形式完成教材第21页“做一做” 第2题,完成对2、3、4组成的复习。

(3)说一说下面的图表示什么意思,再填空。

2.解决问题。

(1)能一样多吗?

以独立书写的形式完成教材23页第3题,并说明原因。(2)怎样就公平了?

更改23页第4题变成6个人,左边2个人,右边4个人,问题是怎样就公平了?以全班讨论的形式完成这道关于6的组成。

【设计意图】在猜一猜和对口令中巩固新知,复习2~5的组成。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突出数的特点,有时可以平均分,有时不能平均分。

(四)全课小结

分与合教学反思 篇9

1、有5串珠子,每串都有10颗。

2、主题图旁边的玉米老师提出的问题是:你能有序地涂一涂、分一分吗?

“有序”一词孩子们第一次接触,我不放心地问:你能理解有序的意思吗?一直提问了4个孩子,才有一个小女生说“就是1、2、3、4、5、那样的。”(孩子们的词汇有限)我赶紧跟上:说的真好,有序就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刚才这个女生说的1、2、3……就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

完成了两件事,我放手让孩子们自己涂、填。我认为孩子们有了8、9分与合的教学基础,会很快的完成两个问题。在不停地巡视中发现:竟然有一半的孩子不知道怎样按要求来完成。我快速地思考着:问题出在哪儿呢?

盯着黑板上的主题图想到:孩子们得到的两点如果分开教学会不会好一些?于是让孩子们停下手中的笔,指着第一行的珠子图问:“这一行有10颗珠子,有几颗涂上了红色?几颗没有涂色?”“把10颗珠子中的一颗涂色,9颗没有涂色就是把10分成了几和几?”孩子们齐答:“把10分成了1和9。”“如果第二行涂色你准备怎样涂?”“涂2颗”“分成了几和几?”“第三行呢?”“涂3颗”“你能完成吗?”“能!”很快,孩子们就完成了涂色和填空。

第一次放手让孩子们自己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算是失败了。还得一步一步地引导完成。究其原因:刚入学不到两个月的孩子们一直是在老师、家长的`引导下学习和作业,还没有养成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所谓“习惯”是长期行为导致的惯性思维。目前我所带的两个班的孩子还没有达到能够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在老师和家长长期引导的习惯中走出来。编写教材的专家们考虑的是:孩子们在入学前早就接触过10以内数的分与合,所有区域、所有孩子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是相同的。在“10的分与合”这个知识点上应该能立完成所要求的两点。课堂现实告诉我:虽然都是6岁的孩子却存在着:区域的差异、知识基础的差异和学习能力的差异。还没有达到脱离引导的习惯。如果这节课我没有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一味地按照教参的要求进行教学,例题下面的练习是不能完成了。

分与合的教学反思 篇10

《分与合》教学反思《分与合》中主要是对4和5的合成进行教学。对于4和5的分与合的掌握,大多数学生已经有比较好的基础了,那么这节课的重点就是让他们通过分红花对4和5的`分与合的合理性进行感性的理解,初步建立数感。让孩子们在练习中、活动中、游戏中记住分与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

因此,本节课我创设问题情境为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动手把4个桃子分成两部分,体会分;接着,再把分实物抽象成分解数,从数的分解体会4可以分成几和几;然后想想“几和几合成4”。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是个渐进的过程,是重点,再让学生知道4可以分成1和3其实和4可以分成3和1是有内在联系的,为后面的教学打下铺垫。在说完所有4的分与合之后,我引入了拍手游戏,让孩子在动手中思考,在说一说中加深记忆,孩子们玩得很开心!在教学5的分与合时,我还是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然后进行交流汇报。

通过知识的迁移,重点引导孩子从实际操作时的一种分法推想出另一种分法,当学生说出5可以分成1和4时,让学生说成5还可以分成4和1,再推理出几和几合成5。接着让孩子自己试着用拍手游戏来说,并请孩子一个一个的展示,有节奏感的拍手游戏,让孩子学得津津有味,拍的动作也强化了孩子脑海中分解与合成的关系。

数学分与合的教学反思案例 篇11

(1) “分”与“合”是数的组成的两个方面,是1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重要基础。大多数学生喜欢计算加法从“合”的角度求和,计算减法从“分”的角度求差。教材引导学生逐渐掌握“分”与“合”的关系。   ① 教学4的组成,先认识“分”,再认识“合”,把“分”与“合”分开教学,便于逐个理解含义,初步感受它们是有联系的。   ② 教学5的组成,同时提出“分”与“合”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分”立即说出“合”,使两者成为有机联系的整体。   ③ 第33页第1、2题,第36页第1题,第37页第1题,教学6、7、8、9、10各数的分解后,专题练习这些数的“合”。用“分”的知识回答“合”的问题,体会“分”与“合”是相互促进的,只要记住了“分”,就能说出“合”。   (2) 除2以外,3~10各数都有两种或多种分解。把一个数的各种分解有序地依次排列是对称的。如5的分解:   掌握这种对称,能提高学习效率,减轻记忆负担。教材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应用这种对称。   ① 教学4的组成,虽然4分成3和1、2和2、1和3是对称的,但考虑到初步教学数的组成,重点应放在理解“分”与“合”的意义和研究数的组成的学习活动上,暂时不揭示这种对称。   ② 教学5的组成,通过两个学生在不同位置观察5朵花摆成1朵和4朵的同一种分法,体会541和 514是一致的,实质上是一组分解的两种表达。然后让学生看着5朵花摆成2朵和3朵的图,写出这组分解的两种表示。教材给一种表达画上虚线框,让学生明白它可以从另一种表达得到。   ③ 教学6和7的组成,根据一幅图写出数的一组分解,虚线框里的表达直接从左边得到。感受研究6、7的组成,只要进行三次操作就够了,为提高8、9、10的组成的教学效率打下基础。   ④ 教学8、9、10的组成,通过“你还能想到什么”引导学生从这些数的一些分解说出另一些分解。体会较大数的组成,只要记住其中的一半,就记住了另一半。

上一篇:会计专业学生求职信下一篇:《牧童》古诗改写成短文、故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