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节约成为一种习惯作文(精选19篇)
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记得很小的时候,我们学的第一首唐诗就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节俭,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今天的社会里,更显得意义深长。
但是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人出现一种比阔斗富的不良现象,把勤俭的美德当作“过时”的观念加以否定,甚至认为勤俭节约是一件特丢人的事。
作为21世纪中国的建设者,必须从有效开发和利用资源出发,崇尚节俭、适度消费,牢固树立资源危机意识、勤俭节约意识和节约资源人人有责意识,以崇尚节俭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要求,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时刻牢记勤俭是美德,节约是责任这句话。
建设节约型社会也离不开我们每一位职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努力实践,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社会环境的净化需要从我作起,从身边作起,从一点一滴作起。节约其实很简单,伸出手关掉空教室的电灯,轻轻扭紧放水的龙头,购物时带上环保袋,一张纸可以双面写,集体聚会饭菜不多点,剩菜剩饭打包回家。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圣贤的生活十分节俭,经常穿粗布衣,吃米饭,喝米菜汤。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也把节俭作为自己的生活习惯,以节俭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他在生活上坚决反对奢侈浪费。有一年,他被贬黄州,俸禄减少,这给生活上带来了诸多不便。为了渡过困境,它不仅辞退了身边所有的仆人,而且自己更加节俭,他给自己制定了一份完整详细的开支计划,把所有的收入和手边的钱都集中起来,然后将这些钱分成十二份,每月一份,每份又平均分成三十份,每天只用一份。他就是这样“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度过了难关。
节约,是对家庭幸福的盘算,更是一份社会义务的担当。节约是一种远见,一种态度,一种智慧。一个没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繁荣昌盛的;一个没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社会是难以长治久安的;一个没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
诸葛亮曾说过:“静以修身,俭以美德。”这不正体现出节俭对于提高自身道德的修养有着重要的作用。让节约成为生活方式,坚持从自己做起,从每一天做起,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粒粮,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只有时时处处、点点滴滴都节约,我们才能节约资源。祖国未来的蓝图需要我们描绘,民族的理想需要我们实现,建设新时代社会的过程中更应有我们每个人的节俭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优秀是一种习惯”。如果我们一直习惯性地认真做事, 认真对待每一件事, 将每一件简单的事都认真做好、做优秀, 那么, 优秀就会成为一种习惯。一个优秀的人是缘于习惯的优秀, 一个个优秀的习惯便成就了一个优秀的人。
优秀的习惯使我们向气质、风度、胸襟、学识俱佳的高素质人才靠近, 因此要走向成功获得幸福, 不仅要具备丰富而有用的知识, 更要养成优秀的习惯和优良的品行。优秀其实就是你做得比别人好一点, 比别人多一点爱心与责任, 比别人多一点耐心与细致, 比别人多一点付出与奉献。有时, 是一点点的差距, 就有泾渭分明、截然不同的结果。优秀就是一种坚持, 成功需要积淀, 需要经过量变才能到质变。坚持读书, 你的内涵和气质就与别人不同;坚持写作, 你就会笔力大进, 落笔成文;坚持钻研, 你的工作必然创意迭出, 成绩斐然。优秀就是创造性思考, 要保持积极思考的习惯, 保持思维的独立性与前瞻性。优秀是一种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 如果你充满热情、积极主动地去工作、去学习、去生活, 想不优秀都难。
一、作文修改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都会发现一个现象:学生写完作文后,往往就认为万事大吉。至于修改作文,就由教师完成了。那造成这个现象的始作俑者是谁呢?其实就是我们劳心劳力的教师。负责任的语文教师,会把学生作文中的错别字、错用的标点符号一一找出,甚至逐字逐句地进行大面积的修改。学生没有了修改的体验,更谈不上养成乐于修改的习惯。因此对待教师千辛万苦修改后的作文,学生往往匆匆一瞥便束之高阁。这样对于作文水平提高是很不利的。叶圣陶先生就说过:“文章要修改,学生只有学会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教师应重指导,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地为学生改作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修改作文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因此,教师应把培养学生“养成自己修改文章的习惯”作为作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力求通过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从语文作为“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这一性质及学生的长远利益来看,这确实是抓住了作文教学的关键所在。
二、作文修改的习惯养成
“三分文,七分改”。作文修改其实是一种习惯。初期为“敢改”阶段(三、四年级):学生刚开始习作,认知能力不强,这时作文修改贵在习惯的培养。修改的要求不要太高,学生能够发现并修改小至一个标点、一个错别字、一个词语或加入一个好词句都应给予鼓励,循序渐进,切不可操之过急。教师应教给学生修改用的符号。初期教师应做到辅改,在学生作文之后应用标准的修改符号为学生标出需要修改的地方,或用鼓励式的语言让学生通过自己读文后,尝试添加教师提供的好词佳句。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好老师。教师可在作文修改初期运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比如:啄木鸟小诊所、全民找找茬、我为森林添绿意等。后期为“会改”阶段(五、六年级):学生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修改作文成为习惯,教师再加以修改作文的技巧指导,自然水到渠成,学生除了小修小改之外,对原先的文章结构和立意都敢于尝试改变。
三、作文修改的辅助方法
培养学生作文修改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循序渐进,要讲究方法。除了教学生规范的修改符号和基本的增补、删除、改换、调整的修改方法外,为了提高修改质量,确保文章形象、鲜明、生动,下面再介绍几种辅助修改方法:静心朗读法、提供素材法、互动协作法、比较借鉴法和再次体验法。
(一)静心朗读法
学生写完作文后,修改不要一味求快,要学会静心朗读。“心者,神之舍也,心静则神安。”先让自己的头脑清醒清醒,再去朗读自己的文章是修改作文的关键所在。在作文修改中应培养学生认真的态度,让学生一边朗读,一边审思,一边体会。这样,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遇到句子不通顺的、有语病的地方自然读起来感到别扭。当学生注意到这一点时他们自然会多读几遍并修改直到读通为止。关于标点,自己读时有停顿而在作文中此处无标点;读的是疑问的语气,而在作文中用的却是句号或其他符号,错误就会显而易见。可见,朗读特别有助于学生对作文的修改。但在初用这种方法时要让学生明确静心朗读法的要求,如注意句子是否顺口?标点是否和你读时的停顿及语气一致?学生明白了要求之后,自然而然地就会在这方面多加注意,以达到朗读修改的目的。
(二)提供素材法
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由于认知能力较差,词汇积累量不足,在习作中语句相对简单。在修改自己的作文时,教师应成为他们的“引路人”。在学生作文后,可为他们提供与本次作文关联密切的好词、佳句。适当引导,让学生理解所提供词句的意思,并参考提供的素材,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添加、增补。如作文《我的妈妈》中描写妈妈外貌的部分:“我的妈妈长得很漂亮。圆圆的脸蛋,一双大眼睛充满了智慧。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看上去很斯文。”我们就可以为学生提供“水汪汪”“小巧玲珑”“金边紫框”等词语。学生修改后:“我的妈妈长得很漂亮。圆圆的脸蛋,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扑闪扑闪着,充满了智慧。小巧玲珑的鼻梁上架着一副金边紫框眼镜,看上去很斯文。”提供素材法可以让学生在修改作文时不至于“词穷”“脑空”,也不容易出现“无米可炊”的畏难情绪。在添添加加的过程中,学生收获了自信,也可以培养学生善于积累好词佳句的好习惯。
(三)互动协作法
由于小学生认知和文字表达水平的局限性,在修改自己作文的时候,往往容易陷入固定思维,误认为某些错的问题是对的,这就导致无法发现自己习作中的问题。到了五、六年级,学生可以采取互动协作法。因为每个人的阅读经历不同,对问题的认识的角度也不同,这就产生对对方作文中的字、词、句、段、篇有不同的认识。当两种不同的看法碰撞在一起的时候,就会产生美丽的火花。真假、优劣就十分明显了。在课堂中,可鼓励学生同桌或组成修改小组,互阅互评,互批互改。作文写完之后,读给同学听听,或是请人看看,集思广益,取众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在家里,也可请家长配合,协助学生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自主合作的习作、改作,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为他人改作的成就感,分享习作、改作的乐趣,培养他们修改作文的积极性。
(四)比较借鉴法
俗话说得好:依样画葫芦。可以借助于教材,或是让学生将自己的习作与内容相似的文章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异同,分析优劣,吸取精华。加以借鉴,从相似的内容比立意,从相似的题材比取材角度和写法,从相似的角度、写法比语言的风格,从相似的结构比设计的技巧等等。通过比较,学生不但从中得到借鉴,而且会有新的启示。
再具体些,如写《游森林公园》的作文时,就可以仿效课文《鸟的天堂》。《鸟的天堂》中写道“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起了一声鸟叫,接着……有的……有的……有的……”在写《游森林公园》作文中描写鱼池的部分就可以充分借鉴。“起初水面是平静的,后来撒下一些鱼食后,起了涟漪,一条锦鲤蹿了上来,接着……有的……有的……有的……”这样,善于借鉴自己学习过的一些课文中如何抓景物特点、如何选材、如何描述、如何过渡等方法进行作文修改,给学生带来“依葫芦画瓢”的喜悦,更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文修改习惯。
(五)再次体验法
众所周知,文章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发现学生往往并不重视生活过程中的观察和素材的收集。一个人的长相特征,一个物的构造特点,一处地方的景物形态,一个工艺的具体流程……在写作过程中,学生总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但一时又想不起来,在行文中就“说不清”“道不明”了。解决这个现象的最好秘方就是重返生活,带着具体问题,再去观察,再去体验,将实际的详情、新的发现写进去。把原文不具体的改详细,欠缺的弥补上,不真实的修改好。这样文章就更真实、更具体、更完美了。如写《我学会了炒蛋》,学生在描述的过程中,往往会忽视炒蛋的具体步骤,蛋在锅中的变化,蛋出锅时的色香味。那么,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在修改自己的作文前,在家中再次尝试炒蛋。要求他们注意观察,进行必要的记录,然后根据自己的再次体验修改作文。相信修改后的作文较之原作会有很大的变化。
“好文不厌百回改,多改出佳篇。”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一旦形成,便会在“落笔”之前勤于思考,“成文”之后反复推敲,长此以往,写作水平必将大有提高。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记得很小的时候,我们学的第一首唐诗就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古人言“尽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节俭,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今天的社会里,更显得意义深长。
但是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人出现一种比阔斗富的不良现象,把勤俭的美德当作“过时”的观念加以否定,以致出现以铺张浪费为荣,艰苦朴素为耻的歪理。我国就形成了一种通病——“节俭冷漠症”。身边的小事就足见这种病态的严重。白天明亮的教室里非得开灯,洗手间的水龙头“细水长流”,电脑永远处在待机状态,简直是“不知节俭何滋味”。前不久看到一条报道,就是电视,电脑,空调,热水器等等电器,如果不用能直接拔掉插座,全国加起来所节约的电够东北三省一年的电量。还看到一篇报道,南京2万多家餐馆一年倒掉20多亿的剩菜剩饭。如果这样浪费下去,有多少能源将被这样白白的浪费掉。为国家造成多大的经济损失。长此下去,即使我国再强盛,恐怕也支撑不了多长时间。我们知道,改革开放后,国家的经济在不断提高,但是,我国尚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相当一部分地区是比较贫穷落后的。在城市里,还有许多下岗工人靠社会救济金生活,在农村,还有许多孩子因交不起学费而失学。在西部山区,还有许多人为解决温饱问题而奔波。我们国家还没有富裕到可以比阔斗富的时候,勤俭节约的美德不能丢。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时刻牢记勤俭是美德,节约是责任这句话。
作为21世纪中国的建设者,必须从有效开发和利用资源出发,崇尚节俭、适度消费,牢固树立资源危机意识、勤俭节约意识和节约资源人人有责意识,以崇尚节俭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要求,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滴水可以成河,聚沙可以成塔,集腋可以成裘。建设节约型社会离不开我们每一位职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努力实践,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社会环境的净化需要从我作起,从身边作起,从一点一滴作起。节约其实很简单,伸出手关掉空教室的电灯,轻轻扭紧放水的龙头,购物时带上环保袋,一张纸可以双面写,集体聚会饭菜不多点,剩菜剩饭打包回家。。。。。。举手之劳,这就是节约。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圣贤的生活十分节俭,经常穿粗布衣,吃米饭,喝米菜汤。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也把节俭作为自己的生活习惯,以节俭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他在生活上坚决反对奢侈浪费。有一年,他被贬黄州,俸禄减少,这给生活上带来了诸多不便。为了渡过困境,它不仅辞退了身边所有的仆人,而且自己更加节俭,他给自己制定了一份完整详细的开支计划,把所有的收入和手边的钱都集中起来,然后将这些钱分成十二份,每月一份,每份又平均分成三十份,每天只用一份。他就是这样“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度过了难关。“君子以俭德辟难”,苏东坡就是这样做的。
节约,是对家庭幸福的盘算,更是一份社会义务的担当。节约是一种远见,一种态度,一种智慧。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整个人类,要想生存,要想发展,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这四个字。一个没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繁荣昌盛的;一个没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社会是难以长治久安的;一个没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所以今天,我们应该大声倡议: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牢固树立节约意识,“让节约成为习惯”、“让节约成为生活方式”,坚持从自己做起,从每一天做起,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粒粮,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只有时时处处、点点滴滴都节约,我们才能节约资源,也只有时时处处从我做起,这样我们的地球家园才会永远美丽富饶!
父母的爱是绘画在天地间的一幅极其精妙的而感人的画,而你对感恩是这幅画的点睛之笔,如果让感恩成为一种习惯,这更是锦上添花,让父母天天觉得你在成长,这就是对父母爱的回报,即是对父母的感恩。在小时候,我们会因为某些事情而让父母笑了起来,随着慢慢的成长,我们也由曾经的天真无邪,变成了如今的风华正茂。越长大,越觉得自己离父母越远,其实不然,父母在我们会走路的时候,从怀里把我们放了下来,我们一直在后面追并关爱着我们,我们的脚步越来越快,他们的步伐渐渐的慢了下来,当我们猛然回头,却发现我们已然走远,而他们却一直在微笑,因为他们能天天感受到来源于你的快乐,感恩就成为了一种习惯,比如我们的成绩,对自己成绩的负责,这是父母最关心的问题,我们应该把它做好,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为父母因此感到高兴,这也是一种感恩的行为。
当你看到父母经历了一天的劳累,下班回家,第一句话不说说自己有多辛苦,而是关心你的情况,我们应当问问父母他们的情况,给他们倒一杯热水,给他们说说自己今天经历的事情,父母一定会为之而感动,脸上一定会溢出幸福的笑,这也是种感恩的行为,让感恩成为一种习惯。
父母的爱是无时无刻的,我们对父母爱的回应也是一种感恩的习惯,如在父母做家务时,整理你的房间,我们应该帮助父母一起整理,当父母说到一起去看电影时,即使你不喜欢看,也要陪伴他们,你的陪伴是他们最高兴的事情,也是一种感恩的习惯。
父母看着我们渐行渐远,心里一定为此感到一些不舍和伤感,你的感恩是父母最大的安慰,让感恩成为一种习惯,对父母的爱做出回报成为一种习惯,这是对天地间最爱你的让对我们的爱,我们应该感谢他们,像他们爱我们一样爱他们。
4月19日,一个普通的日子,因有幸亲自聆听王林老师的阅读讲座而让我记忆犹新!早上,一连下了整夜的细雨没有丝毫要停的意思,温度一下子降了好多。来到我们学校报告厅,讲座还没有开始,但人群已开始沸腾:有家长、有老师、有学生!定睛看了看,来听课的家长里还有几位白发苍苍的`老者,他们有的全程录像、有的戴着老花镜认真记录、有的目不转睛的盯着王林老师……态度是那么的虔诚!我和他们一样,第一次慕名听王老师的阅读讲座,心情是何其的激动?今天的讲座王林老师以“为什么阅读?读什么?如何读?”三个话题为线,以一个个图文并茂的绘本故事为引展开,用一个个真实生动的例子告诉家长老师们一个道理:让阅读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习惯!我们做大人的要首先告诉自己:“我是阅读人!”,然后也告诉自己的孩子:“你也是一个阅读人!”
什么是阅读人?一个热爱阅读、且能够长期坚持阅读的人;一个把阅读当成一种追求的人;一个把阅读养成习惯的人!今天的讲座,不仅更加坚定了我为孩子大声朗读的信念,而且为我的亲子阅读指明了方向,也把我从一些“误区”中引出。讲座后有幸与王钢老师的交流,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阅读、对孩子的那份热情、执着。这是一个有深度、有思想、有才学的“全才”老师!这让我想起了朋友常说的一句话:“与大师对话,能让你豁然开朗、激情飞扬!”是呀,听一次讲座,就有一次的收获;进行一次交流,思想就能前进一步。阅读公益讲座结束了,但,我们的阅读没有结束!真的希望自己,还有众多的老师、家长从现在开始,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让孩子从今天开始爱上阅读!让我们的阅读能成为一种习惯!
可见, 预习的确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很有必要明确预习的重要性, 让学生端正预习的态度, 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 提高学生预习的能力。同时教师还应加大检查力度, 使得课前预习深入人心, 落到实处, 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一、明确作用, 端正学生预习的态度
在日常的学习中, 许多学生对预习的认识不够, 有的同学认为既然上课要讲, 到时候认真听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预习呢?还有的同学错误地认为, 预习就是浮光掠影地看一遍课文, 划划字词而已。针对这类普遍存在的现象, 教师首先应该向学生阐明预习的意义和作用, 让学生意识到预习的重要性, 从而端正预习的态度。
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随着社会的进步,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未来社会中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自学能力的人。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所谓预习, 《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显然, 预习是学生主动的学习行为, 是独立地阅读和思考。如果一个学生能坚持进行预习, 不仅阅读速度加快, 思维变得敏捷, 而且发现问题、分析综合和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提高。
预习可以提高听课效率。不经过预习的听课, 只能是教师讲什么就听什么, 分不清难点和重点, 失去了听课的目的性和选择性。做课堂笔记, 就会盲目地抄教师的板书, 往往会导致“眉毛胡子一把抓”。学生只有通过预习, 上课听讲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有的放矢。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 才能快速地整合答案, 对于教师没有讲到的问题, 学生也可以大胆地向教师质疑, 在师生和生生对话交流中, 将会碰撞出更多的思维的火花, 课堂才会更精彩, 学生的收获才会更多。只有学生有效地预习, 才能真正打破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才能真正贯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新课改精神, 提高课堂效率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二、指导方法, 提高学生预习的能力
学生明确了预习的重要意义, 端正了对待预习的态度之后, 教师还必须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预习方法, 让学生明白预习什么, 怎样预习, 在日复一日的预习训练中, 切实提高学生预习文本的能力。
1.诵读
诵读专题导语。苏教版教材每个专题一般由导语和两三个板块组成, 导语对专题内容作扼要的介绍, 每一个板块再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专题的人文内涵, 同时提出阅读与鉴赏, 表达与交流的具体要求。诵读专题导语, 宏观了解专题内容及要求, 有利于指导每篇课文的微观预习。
诵读文本。这是预习最为主要的内容, 让学生从声感出发, 因声求气, 循气得情, 整体感知文本。教师应指导学生不同文体文本的阅读要点:散文预习应该关注写了哪些景、人和事, 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小说预习应该紧扣小说的情节、人物和环境三要素展开;议论文预习就要理清论点、论据和论证之间的关系;诗歌预习要结合意象, 发挥想象, 把握诗歌言志抒情的主题。
2.勾划
勾划字词。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 首先把读不准的字音、辨不清的字形、不理解的词语勾划出来, 借助工具书, 扫除字词障碍。字词是高考必考的内容, 应该踏踏实实地落实在日常学习中, 不能推到高三搞突击复习。
勾划疑难处。在文本阅读中, 对于一些难理解的或有疑问的句子、段落, 学生可以勾划出来, 在书的边角上做记号, 当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时候, 学生带着问题听课, 可以大大提高课堂听课效果。
勾划关键或优美的句子, 并做简单的点评。这一步是预习较高层次的要求。如《荷塘月色》四至六段月光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描写十分生动优美, 学生预习时就可以将其划出来, 简单点评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准确的动词好在何处, 上课教师带领学生赏析时, 学生就会心领神会, 触类旁通, 理解得更为透彻深入。
3.查阅
预习时还应借助手头资料和网络, 查阅与文章有关的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文章是在特定环境下人的情感抒发, 知人论世是解读文本的一把钥匙。如果不了解苏轼、柳宗元的生平遭遇, 就无法理解《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内心的痛苦和对痛苦的超越。如果不了解当时日本正准备大举侵华, “华北危急, 北平危急”的时代背景, 就无法深入理解老舍在《想北平》最后“好, 不再说了吧, 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啊!”所饱含的深情。
三、督促检查, 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
预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预习也是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的, 但在高中阶段, 学生时间紧、作业多, 如果教师不加大检查力度, 预习不是被挤掉了, 就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形成不了良好的习惯。
检查预习有多种渠道, 可以上课前巡视, 看看学生课文的勾划情况, 可以用投影的形式检查学生字词掌握的情况, 也可以用口头表述的形式, 让学生陈述与文本相关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 还可以设计几个简单的问题, 检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最为行之有效的是让学生制定预习卡片, 在学生诵读、勾划和查阅的基础上, 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情况自行完成。它可包括作者及相关资料, 重点字词, 文章内容梳理以及提出的疑难问题等。教师通过检查预习卡片, 筛选、归纳、整合学生预习中的问题, 再把它融入课堂中去。只要教师坚守“没有预习不上课”的习惯, 督促检查学生预习不放松, 天长日久, 学生也就会养成主动预习的习惯。
“花钱买隐患”是祁东矿去年推出的安全监管新机制。他们将生产过程中所可能出现的各类安全隐患先期界定,准确定价,安监员将发现的安全隐患出售给责任单位,责任单位在付出相应的代价后限期整改。多劳多得,安监员天天在炼“火眼金睛”,做到检查时不留一处空白,不放过一个死角。实施这项措施后,祁东矿各类违章现象与工伤事故逐月降低,截至2月15日,这座瓦斯突出矿井已连续安全生产1056天。“工程竣工验收后,施工单位再也不管不问的现象,在任楼矿行不通了。”在皖北煤电集团任楼矿,矿长谢绍颖介绍,该矿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追究制,对各类井巷工程、所有修护巷道及机电设备等指定责任主体,建立责任人档案,让工程质量责任档案与责任人相伴终生。无论何时出现工程质量事故,不管当时项目负责人调到哪里工作,都追究相应 的责任。
“矿长当教员,井下成课堂”,则是皖北煤电集团孟庄矿传出的新鲜事。2月10日早班,风井南翼运输巷矿灯闪烁、人头攒动,该矿精细化管理现场培训在这里进行,培训的是几名生产副矿长。在讲授光面爆破时,矿长们先是画线点眼,再到确定打眼角度、控制装药量,边讲边示范。“感觉与平时就是不一样。”矿工们感触很深。这样的现场培训,在孟庄矿经常举办,为全矿安全生产提 供了有力的保障。
“细节决定成败”,皖北煤电集团董事长葛家德说:“我们已经找到了一种矿山安全管理的新模式,那就是精细化管理——打造本质安全型煤矿”。去年, 皖北煤电集团以打造“平安皖北、效率皖北”为目标,加大安全投入,着力推进质量标准化动态达标,安全信息闭合管理和安全事故的系统追查,向管理精细化要安全、要效率,矿区安全水平不断提升。
“动态达标”是皖北煤电集团的一个创新。他们制定了《安全质量标准化动态检查实施办法》,把动态达标检查在季度质量标准化评比中所占的比重由原来的40%提高到60%,同时将检查内容上实现了由“套餐”到“点菜”的转变。所谓“套餐”,是指过去检查由矿上确定检查哪个头,哪个面,检查组就去哪个地方“点菜”是指检查组根据检查计划,自主确定要被检查的头和面。“点菜 ”式检查真实地反映了井下头面的安全质量情况,为及时消除隐患打下了基础。
“闭合管理”是皖北煤电集团的一项重要措施。为治理瓦斯,该集团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资金在所有8对高瓦斯矿井建立瓦斯监测系统,去年8月,又引进安装“瓦斯浓度超限手机短信群发系统”,对煤矿瓦斯监测系统实时采集的瓦斯浓度数据进行过滤,当瓦斯浓度超过0.8%以上时,就根据出现的具体数值和程序设定的级别要求,向相应的责任人发送报警信息。同时,他们还推行安全隐患整改“一事一册五定表”制度,使安全信息件件有回音,安全隐患条条有落实。据了解,去年皖北煤电集团累计投入2亿元资金对矿区的安全隐患进行了有效治理。
为挖出事故背后的根本原因,皖北煤电实施了系统追查,对矿区发生的各类典型事故进行系统分析,从设计、技术管理、现场管理、安全监督、个人行为;心理因素上等诸多方面查找事故背后深层次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
让感恩成为一种习惯,为家庭筑造爱的港湾。感恩,是用孝心编织的纽带,联系亲人之间的心灵,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三国时期蜀国的李密为侍奉刘祖母以报养育之恩写下《陈情表》,请求武帝准许他应完成的孝义之任,武帝感其诚恳,李密由此留在家中,“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他用他的的孝心为刘祖母的生命送来了灿烂的美景。清代思想家陆陇也是个大孝子,他年轻时赴京应试时听闻父亲病逝的噩耗,连夜奔回家中,寝食难安。在任官职之后,他为照顾年迈孤寡的母亲,一忙完政事就马上奔回府衙照顾老人的饮食,陪伴母亲。古往今来,这些流传千古的经典故事,无一不为我们展示了那些孝子们身上所具备的优良品质。他们用细节,用行动,用习惯为感恩绘画了一幕幕感人的画面。
让感恩成为一种习惯,为社会传达爱的火炬。感恩,是用爱心制造的“风车”,传达善良的力量,给予了人们希望。20xx年的10月,成都市体育馆地铁站外,触目惊心的“风车满街”的`场面依旧让人历历在目。一位七旬老人――胡远根,靠他那一双朴实而又灵巧的手制作了这些工艺品。他为感恩社会曾在他身患重病时伸出救援之手,决心通过用自己的一门手艺筹集资金以回馈社会。从那以后他隔三差五的把卖风筝的钱捐献给公益事业。面对记者的采访,他低调地说:“我做这些事情是发自内心的,不是为了求回报,不是为了出名……对于手工风车的爱心义卖,我会进行到底……”老人将感恩化为自己人生的一种动力,将感恩化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他用他的风车放飞了那些病患者的梦想,为他们送去希望的火苗,他用他“将感恩进行到底”的态度与行动让社会因为“感恩常在”而更加和谐美好。
让感恩成为一种习惯,为国家建筑爱的家园。感恩,是用责任架起的“顶梁之柱”,赋予了人们安定生活。一名普通民警――崔光日从警28年,对待工作尽职尽责,尽管身患重病,却依然不辞辛苦,坚守岗位。在外人看来,他是“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是“时代楷模”……可在他自己看来,他是一民普通民警,是一民。作为一民公安民警,他要凡事都以人民利益为重,以国家利益为重。是国家赋予了他现在的一切,国家是他的灵魂!他将以他毕生的荣耀去辉煌国家赋予的灵魂!生活中,像崔光日这样的“国家楷模”还有很多,正是因为他们用一个感恩之心承担起国家的责任,我们的国家才会变得更加的富强。正是因为他们感恩的习惯诠释生命的真谛与价值,我们的国家才会充满人情的温暖。
说到底还是不够上进啊!为什么优秀?!优秀给谁看?!为谁而优秀?!又有什么用?!
为什么要努力变得优秀呢?
相信自己,回头看看自己,别人的优秀耀眼而诱人,羡慕嫉妒恨时,也真正运用到自己的身上来啊!看重它!
压力不是优秀的源泉,一个人连人生是什么都不知道,连自己都不会做,都做不好,优秀还有什么用?
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强者,我们应该逐步进步,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什么时候让优秀成为了习惯,而不是目标,那就是强者。
从前有一个孩子,每次都考第一,有一次考了第二,他表示不能承受。
有的时候,当优秀成为习惯,一旦失败,就很不容易接受了。
优秀?!优秀是什么?!不是样样全能!不是品学兼优!不是德才兼备!不是高不可攀!是习惯!是高尚!是心灵!是奉献!
谁说了做不到优秀?相信明天!摆脱昨天!做好今天!优秀,是人人可以有的!没有一个孩子是傻孩子、笨孩子!不要因为小小的过失否定他!否定他的人生!否定他的未来!不是只有牛顿能发现引力,不是只有你是个有脑子的人!
优秀只是一件闪闪发光的勋章!再大的外表吸引人,也不过是层皮,扒开它,你能看到自己的内心,封闭着失败、挫折与落魄,哪儿会有天才?!优秀、成功与完美,不都是从失败、挫折与落魄一步步地走过来的吗?!
优秀了又能怎样?工作?钱财?车子?住房?
只有习惯了的优秀才是真正的优秀!
我们要努力在生活体验中养成优秀的习惯。优秀的习惯使我们向气质、风度、胸襟、学识俱佳的高素质人才靠近。因此,我们要走向成功获得幸福,不仅要具备丰富而有用的知识,更要养成优秀的习惯和优良的品行。
优秀其实就是你做得比别人好一点点。比别人多一点点爱心与责任,比别人多一点点耐心与细致,比别人多一点点付出与奉献。有时候,就是一点点的差距,就有泾渭分明、截然不同的结果。
优秀其实就是一种坚持。很多成功是需要积淀,需要经过量变而质变的。坚持读书,你的内涵和气质就与别人大不同;坚持写作,你就会笔力大进,落笔成文;坚持钻研,你的工作必然创意迭出,成绩斐然。
优秀其实就是创造性思考。保持自己积极思考的习惯,保持自身思维的独立性与前瞻性,让其闪烁思想的光芒。
优秀还是一种态度。而态度决定一切,如果你充满热情、积极主动地去工作去学习去生活,想不优秀都难。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实际上是好方法--思想的方法,做事的方法,做人的方法。“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即是在寻找一种成功的方法。
你的好习惯越多,你就越优秀,你离成功就越近。
关键词:朗读,兴趣,习惯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 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能正确地进行朗读, 这是学好英语的第一步。然而, 很遗憾的是, 有很多人包括一些考了英语四级甚至六级的或在读研究生也未必能够做到很正确地朗读英文文章。如果不能让学生从小养成正确朗读英文的习惯, 那么, 他们在学校里花了很长时间、费了很大精力才学会的英语也可能会很快丢光。
美国著名的功能派语言学家侨姆斯基 (Jomsky) 提示人们:学习母语是说在前、读在后;而在没有外语语言环境的情况下学习外语, 是读在前、说在后。现在, 小学生是在汉语语言环境里学习英语, 所以, 要能达到用英语交流的目的, 他们就必须先学会朗读英语。学英语为什么非要进行朗读呢?首先, 英语是一门语言, 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学好语言, 必须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 这四者是紧密相关的, “读”是前提, 是说的基础。《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读”是任何语言教学中任何阶段都需包含的一个重要环节, 小学阶段对英语学科“读”的教学须给予更多的关注。现在使用的新教材, 就特别注重听说和朗读, 注重让学生养成正确朗读的习惯。其实, 朗读并不仅仅是为了把所学的东西背下来, 而且也是一种观察和模仿的过程。初学英语的人没有必要刻意去钻研语法, 只要反复进行大声的朗读实践, 并注意模仿运用, 到一定程度就会自然而然地记住所读的内容, 并将其说出来。朗读时, 脑、眼、心、口需协同并用, 是一系列的复杂的心智活动, 既能培养学生的技能, 又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就是在强调“读”的作用。
小学阶段如何关注朗读呢?
1 优美准确的教师范读, 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英语与语文一样, 也是一门语言艺术。作为英语教师要以自身优美、纯正的语音语调感染、熏陶学生, 英语教师的范读将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 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会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从而引起学生的朗读欲望。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 要教会他们正确运用升调或降调, 注意重音、节奏、连读、脱音和爆破等现象, 做到不增不减, 不误不倒, 如:A cup of milk?读升调表示“要一杯牛奶吗?”但读降调则表示“要一杯牛奶。”所以不同的声调赋予了句子不同的含义。如果学生在说英语时是平铺直述, 没有一点感情, 这样不仅影响学生的口语水平, 甚至有时候会连意思都表达不清楚。此外,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小学生学习的原汁原味的教学材料供学生模仿朗读, 通过朗读训练正确的语音和语调, 培养口头上运用语言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 就为大胆地说英语奠定了基础。从一句到两句、从少到多地开口说使自己产生了学会的信心, 从而越学越想学, 越学兴趣越浓。
2 形式多样的朗读, 带给学生朗读的乐趣
教师要抓住小学生的心理, 针对学生好动、争强好胜、爱表演等特点, 根据朗读材料的特点, 积极运用情景、游戏、多媒体、奖励等手段。尽力让小学生保持对英语朗读的持续注意, 还可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 使学生乐于朗读。如在三年级上册, 为了让学生能够准确区分boy, girl与man, woman两组对应词时, 结合家庭成员的单词, 我编了下面一个chant:
由于chant的节奏感强, 再给这个chant加上动作, 学生很乐意朗读、表演,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当学生看到自己想出的动作被大家采用, 成功感就油然而生。在教学对话时则可采用分角色朗读、表演读 (如不同年龄的人物用不同的声音来读, 不同人物的性格用不同的语速来读) 、感情读 (用不同的感情来朗读, 悲伤的, 兴奋的, 快乐的, 愤怒的等等) 、比赛读 (男女赛读、挑战读等) 、接龙读等多种形式, 让学生体会英语也可以学得很艺术。单元学习结束后还可开展“朗读之星”“表演之星”“模仿之星”活动。只有这样, 小学生才会在丰富多彩的训练中增强对英语朗读的兴趣和信心。
3 重视朗读方式,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3.1 大声读。
大声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大声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语音语调和节奏感;大声朗读还有利于英语语感的培养和记忆的加强。声音太小或没有声音不能称其为朗读, 当然也不提倡声嘶力竭的朗读, 这样会影响注意力、体力, 削弱记忆与理解, 极易造成疲劳, 不利于持久学习。
3.2 跟录音读。
录音磁带大多是由英、美等外籍人士录制而成的, 语音语调相对比较规范、纯正, 对于初学英语者, 应尽可能多地多听、多模仿, 增强感性认识, 感受不同角色的语调、语气、音质和感情色彩等, 把好语言的“入门关”。
3.3 用“心”读。
用“心”读首先要做到用“心”听。小学生模仿能力强, 但缺乏自控能力, 往往一听到教师或录音的示范发音就急于开口模仿, 轻声跟读, 但往往发音不准确, 还影响其他学生听课。因此在英语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要训练学生仔细听教师的示范发音, 提醒学生边听发音, 边注意观察教师的口形, 然后再模仿。在模仿过程中要求学生达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之境界, 要求口、眼、耳与大脑并用, 最初可能达不到这个要求, 可以先要求做到“眼到———口到”, 逐步达到“口到——心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低年级的学生, 可让学生进行指读。指读的习惯就是培养学生对单词或句子的有意注意。读到哪, 指到哪, 既使学生集中了注意力, 又训练了学生认读单词、句子的能力。
3.4 及时读。由于小学英语课时少, 训练项目又较多, 课内朗读训练是有限的, 把朗读延伸到课外势Á在必行。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绘制的第一个“遗忘曲线”表明:人们对于所学习的材料, 最初的遗忘曲线是“急剧下降”的, 但随着时间的进展而逐渐减慢, 也就是说, 遗忘是“先快后慢”的, 它提醒人们要“及时复习”。因此, 放学回家后及时放录音, 并反复跟读, 及时地复习一下刚学过的教材, 这样效果较好。但是小学生自控能力比较弱, 往往需要家长的监督以及教师的一些检查和鼓励的手段, 教师可以利用家长会等时间向学生家长说明“朗读”对英语学习者, 特别是初学者的重要性, 教给家长监督的方法, 指出学生在家中朗读英语的要求, 发给家长“朗读作业”登记表, 由家长监督签上评价和日期, 见下表:
实验还证明:两次外部刺激之间一次睡眠, 易于记忆。对于高年级的学生, 教师应该教给他们更科学有效的朗读习惯, 要求学生每天朗读两次, 临睡前一次, 起床后一次, 每次20至30分钟为宜。
4 开展课外活动, 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各种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 对学生的心理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当朗读比赛活动成为英语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时, 学生就会表现出对朗读的极大兴趣。例如:在班级中设立“英语朗读明星”、“每周朗读一星”等。对于学习落后的学生, 评选出“朗读进步明星”, “勇敢朗读学生”让班级全员参与, 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班级的朗读气氛热烈, 也促进了英语成绩的提高。
5 开展小组学习法, 为后进生创造朗读环境
小学生朗读习惯的培养离不开对后进生的辅导, 后进生是最需要老师关心的群体, 后进生大多朗读有困难, 帮助他们纠正错音, 对个别难读的句子, 多领读几遍尤为重要。我的班级采用了“一帮一”朗读法, 后进生的同桌安排的是语音语感很好的学生, 这样每次新课跟读录音后的自读时间, 他们的效率才能达到最高。就是朗读能力一般的学生, 同桌“互帮”提意见, 时间长了, 朗读水平也会见长。当然, 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 要及时肯定和表扬, 使他们树立信心, 获得初步的成就感, 产生进一步学好英语的动力。
教师在培养学生英语朗读能力的同时, 要注意自身英语朗读水平的提高, 学生对英语语音的感性认识绝大部分来自于对教师的模仿。如果教师的英语朗读不地道, 学生的朗读必定会受影响, 如果教师的朗读没有感情、没有节奏, 要求小学生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读是不现实的。
“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学生良好的朗读能力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培养的, 它是一项长远的任务, 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不断创新, 总结出更好的训练学生朗读能力的方法, 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晶斌“.读”出有趣的英语课[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5, 6.
[2]黄和斌.外语教学与理论[M].北京:译林出版社, 2001.
“奋斗”二字,意蕴无穷。为了学有所成,你埋头疾书,日夜兼程,这是奋斗;为了成就学子,你燃烧自己,教书育人,这也是奋斗;为了事业发展,你伏案思索,挥斥方遒,这是奋斗;为了服务集体,你默默耕耘,发光发热,这也是奋斗。若干年后,当步入暮年,也许你的一生没有荣誉富贵,但你可以大声对自己说,“我的青春没有虚度,我的人生始终在奋斗,我为自己感到自豪。”
有人因奋斗为自己带来了荣誉、财富或者地位,有人因奋斗为他人辛勤服务默默付出,使团队收获更大的成功,自己也感到无比欣慰。在一个团队中,并不是每个角色都那么耀眼,掌握着至关重要的权力,也有我们容易忽略的基层角色。他们是团队顺利运转的基石,是一颗颗不那么起眼的螺丝钉,但因着他们的默默艰苦奋斗,团队中的其他人可以无所顾虑的去前线拼搏争取荣誉。我们的事业要发展、我们的集体要振兴,需要每一个人埋头苦干,尽职尽责,需要我们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也需要这样永不生锈、永不松劲的螺丝钉。从他们身上我仿佛看到,奋斗已成为一种习惯。
我身边即有这样一位优秀的同事——丁龙梅,我们亲切的称呼她“龙妹”。作为部门的一名商务专员,每天都有大量琐碎繁杂的事情等待着她,例如部门成员请款、报账的审核、上递,办公用品的采购、发放,公司通知意见的下达、宣传,员工福利的发放、签收等等。她的工作内容里从没有直接为公司带来成百上千万的订单业绩,从没有直接为公司或部门赢得任何举足轻重的荣誉奖励,听起来反倒是一些微不足道容易忽视的小事,但正是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细心负责的做着这些小事,部门同事得以没有后顾之忧各自拼搏在自己的岗位上。多少次,她拿着厚厚的一叠报账单,仔细核对后逐条逐条的录入到表格里,然后反复核查不出差错;多少次,她接到公司通知和政策后不厌其烦的给我们宣传说明耐心讲解,尽可能让我们知晓透彻;多少次,看到作为部门接口人的她忙碌的身影,在部门内、部门间争分夺秒疾走奔波,生怕耽误了工作进度。作为通信事业部的一员,我和部门其他所有人一样,都由衷地想感谢丁龙梅为我们所做的一切,谢谢她一直以来做的这些“小事”,却为我们创造了方便、没有后顾之忧的工作环境,这何尝不是她为自己的工作,为部门的事业奋斗的汗水与见证,我们都为她点赞!有句话说不以成败论英雄,当然我们也不能以荣誉成果小觑一个人奋斗的价值。每一颗螺丝钉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丁龙梅只是公司众多辛勤工作默默付出的同事们的一个缩影,因着每一颗螺丝钉的存在,筑起高楼大厦、航空母舰才变得皆有可能,因着这些可爱的同事们的存在,公司未来的发展才会充满想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让我们把奋斗当成一种习惯,每一个人每一天的坚持奋斗,最终我们一定会收获集体的大成功!
在我小时候,其实并不喜欢读书,但在爸爸妈妈的威逼利诱下,我非常不情愿地读了一些书,可总觉得很无趣,也许是还理解不了书中的意思,不能坚持读下去,相比之下,我更喜爱那些漫画类,层次不高的书籍,如《阿衰》《星太奇》等,但始终没有形成阅读的习惯。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真正爱上了阅读。那是一年暑假,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假期阅读作业,当时我也没有多大兴趣,就按照老师说的,买了相应的书回去看,我心里想着就随便看一看,用不了多大功夫,但是当我拿回家“看”时,一下子被书中的故事吸引住了,在短短几天之内就读完了《双筒望远镜》。我从书中感受到主人公鲁科、鲁赛那种勇于探索、见义勇为的精神品格,我也想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我非常喜爱这本书,在一个假期内读完了这部书的全部系列,真正从中感受到了阅读的乐趣。
我又陆续读了一些其他的书籍,虽然一些书还读不太懂,但也使我受益匪浅,从中获得了极大的精神财富,使我语文、言语、思维等各方面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我读过的所有书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这样的两段话:上天给了我浩瀚的书海,和一双看不见的眼睛,即使如此,我依然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盲人作家博尔赫斯)。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台湾作家龙应台我觉得这两句名言真正的影响着我的成长,更诠释了阅读的重要性。
阅读,是成功的秘诀,更是成长的源泉,通过阅读,我们才能更好的改变自己,选择命运,而不是被命运选择。
然而, 作为这样一种能力它既很重要, 又不能像其他技能一样可以培训速成, 因此就必须从小抓起, 从基础学起。正因为如此, 语言表达能力也成为学生综合素质的突出体现, 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但是对此广大中学生却并未给予充分的重视, 在社会上我们可以看到无数中学生因为对“好男儿”宋小波的崇拜, 而全身心投入对手语的学习, 而于丹教授那精彩绝伦的语言表达却并未吸引多少中学生。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 这些现状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心痛, 更是对自己肩上责任的思索。我想语言表达作为一项我们每天都必须接触的基本活动, 学生却始终无法得到真正的提高, 应该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自身心理上的排斥———不想提高;二应该是能力上的不足———难以提高。针对这两方面问题, 我们应该循序渐进地解决, 要让学生由“要”提高到“想”提高, 最终解决“能”提高的问题。
一、让学生认识到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学生还没有走上社会, 他们对于好口才有多重要的认识无外乎通过两个方面一是考试, 二是教师的引导。所以,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可以经常给学生展示涉及到语言表达的题目, 借助考试这支指挥棒提醒学生重视培养言表达却并未吸引多少中学生。言表达的题目, 借助考试这支指挥棒提醒学生重视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另外, 教师可以用摆事实的方法, 列举凭借高超的语言艺术立下丰功伟绩的人以及他们的经典事例, 古往今来从唐雎不辱使命、墨翟止楚攻宋、触龙说赵太后、烛之武退秦师、诸葛亮舌战群儒到现代社会政治家和外交家以口齿伶俐、能言善辩为基本素质;商业工作者靠精湛的口才推销商品、招徕顾客。当你炼就了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 便可赢得行走社会和成就事业的万能绿卡!在课堂上, 教师一定要把这些重要性迫切性灌输给学生, 让学生有一个足够的认识, 让学生意识到语言表达其实是一种基本需要, 就像饿了就要吃饭、渴了就要喝水一样, 它不应该是想不想做的问题, 而是必须要做的。经常性的这种舆论教育会让学生从心理上迈出表达的第一步, 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潜能。
二、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兴趣和自信心
多年的循环教学中, 我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初一的学生很有些“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感觉, 回答问题时举手非常积极, 可是到了初二的下半学期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就开始降低, 而且随着年级越高, 举手发言的学生就越少。以至于到了初三只能采用点名或齐答的方式来回答问题了。随着学生进入青春期, 他们的内心世界逐渐复杂起来了, 不愿轻易地敞开自己的心怀, 回答问题时, 生怕自己说错了而招来别人的嘲笑, 长此以往, 使得他们在心理上形成了一种越不说, 越怕说;越怕说, 越不会说的恶性循环。
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 我们应该从激发调动学生口语表达的兴趣着手, 努力探索使学生走出语言表达困境的方法。为此我首先积极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 热情鼓励并认真倾听、尊重学生的回答, 同时向学生提出回答问题的五个允许:允许说错, 允许补漏, 允许争辩, 允许设疑, 允许创造。其次我还经常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激发他们的发言欲望, 在设计问题时注意从教材和学生的认识之间寻找到思维的“爆破点”。如《我的母亲》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你眼中的母亲”;《吆喝》中设计了“说说你听过的吆喝”。这些问题都较贴近学生的生活, 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和踊跃的争辩, 使他们在心理上冲淡了“不好意思”的障碍。
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一) 结合语文课文夯实语言基础
在学生打开了心结, 拥有了想要表达的欲望后, 接下来就要解决该怎样说好的问题。学生不会说最基本的原因是因为文学积累太少, 即使想表达有时也因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词语而无从说起。所以, 想要解决这一根本问题还要从语文基础抓起, 充分利用好教材, 教材中大部分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样板文章, 通过由读到说的“外化”过程, 可以为学生树立典范。
1.朗读背诵。经常反复地读和背不仅可以使学生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目的, 还可以帮助他们积累词汇, 增强语感, 进而充实自己的语言, 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在读课文的时候还可以通过接龙、找茬儿、分角色等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读的兴趣;背课文的时候, 可以要求学生在头脑中再现诗文的“意境”, 深入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 通过广泛的阅读、积累, 让学生“腹有诗书气自华”, 说起话来自然也就底气十足, 从而也实现了一石二鸟的阅读目的。
2.复述课文。如果说“读”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学底蕴, 那么复述课文内容则是由读向说过渡的一种好方法, 它使学生对原文的依赖性降低了, 开始着眼于对原文进行加工、创造。在教学中除了详述和简述之外, 还可以使用创造性复述, 即对原文内容、形式进行调整, 如在《喂———出来》中, 我设计了以《洞的自述》为题来复述课文;《故乡》中以《闰土的变化》为题复述课文。这些课堂活动都会大大激发学生发言的兴趣, 从而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
3.评析文章。这种形式一般是由教师提出特定的议题, 然后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再总结汇报的一种形式。如在《敬畏自然》的学习中, 我设计了“世间万物都是平等的, 我们应该敬畏他们就像敬畏我们自己一样, 对此你是怎样看的?”主题的讨论, 参与的学生很多, 发言的机会多, 学生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
(二) 联系生活实际培养表达能力
除了课堂训练, 我还指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比如利用课前五分钟让学生讲讲自己的周末见闻, 关注新闻时政进行一分钟新闻播报或结合社会热点话题“老人摔倒该不该扶”谈谈自己的看法, 看完“汉字听写大赛”谈谈感受等, 这些身边事不仅给说话练习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还使得说话的目的性, 场合性得到提高, 经常这样训练,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练说兴趣, 还可以突出学生说话能力的社会性。
(三) 寓训练于活动增强表达兴趣
“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学生活泼好动且好胜心强, 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开展活动, 如开演讲会、辩论会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锻炼提高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比如, 在让学生辩论“网络的利与弊”时我先给学生播放1995年“狮城舌战”的录像, 通过观看录像学生不仅全面地了解了辩论的规则和技巧, 也因为辩论者精湛的口才而激发了强烈的表达欲望, 之后我组织学生同邻班进行比赛, 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更是激发了学生无限的热情。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1.建立“三级图书网”
为了让学生时时刻刻感受到书的气息,能随时随地在书海中遨游,我们提倡建立“三级图书网”,即家庭图书架,班级图书角,学校图书馆。
家庭图书架:学生每天放学后和休息日都是在家中度过的,因此家庭的读书氛围也很重要。我们利用家长会建议爸爸妈妈们适当投资,购买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图书,并利用每晚30分钟陪孩子一起看书,和孩子一起讨论,让孩子在亲情的气氛中感受到读书的快乐,逐渐地由“要我读”变为“我要读”“我愿读”,从而达到学生读书兴趣的培养。
班级图书角:班级是孩子们的第二个家。所以这个“家”里也要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班级图书角的建立为孩子们提供了充分的阅读空间。现在的孩子有一定的好胜心,事事唯恐落后于人。我们要抓住孩子们的这一特点,鼓励孩子们将自己喜欢的书放到班级图书角中,“以一本换百本”,只要有空余,孩子们都会在班级图书管理员的指导下从图书角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书,再由图书记录员记录借阅的书目及时间,回到座位上细细品读。班级图书角中的书,既可以当天借当天还,也可以借3~5天,每周五由图书管理员对图书进行彻底清点。对损坏图书的行为进行警告,严重的损坏或将图书弄丢的要赔偿。这样,学生既懂得了爱护图书,又知道珍惜时间,用心读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学校图书馆:我们学校购进了大量的图书,建起了学生阅览室,学校进行统一安排,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让学生融入书的海洋中去:一、二年级的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利用中午时间进行阅读;中高年级的孩子在每周二、周四的大阅读课上轮流到阅览室中吸取“书的营养”。
2.每天“课堂两分钟”
这是我们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让孩子们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每天的这两分钟,孩子们将自己每晚读书半小时的读书收获讲给大家听,可谈体会,可复述,可背诵,可朗诵……这既锻炼了孩子们在大家面前敢于说话的勇气,又提高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表现出色的孩子还可以得到一颗“读书小状元”或“朗读小明星”的激励章,这样保护了孩子们的读书热情,吸引更多的孩子参与到读书的行列中来。
3.每月“阅读考级场”
为了使每个孩子的阅读兴趣一直处在高潮期,我们还特意安排了“阅读考级场”,由参加考级的孩子填报阅读级别,由教师和学生评委共同出十道题,检验孩子对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理解的程度,能答对六道以上者即过评委关,颁发“考级证书”。还可以由同学当场提问,共同探讨书中的有关问题。这种方式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考级场”上更是时时出现精彩的回答,常常爆发热烈的掌声。
4.学期“阅读大擂台”
这是我们为每个孩子提供的展示自己语文能力的大舞台。通过激励性评价中对语文八个方面各小能手的成绩记录,先评出单项小能手。对能获得五个以上小能手的学生进行综合考评,颁发“语文小博士”的荣誉证书。举办“阅读大擂台”就是为了检验学生阅读的能力。几份不同层次的试卷,给孩子们自主地选择空间,根据自己的能力确定自己的试卷档次,让每个孩子“跳一跳够得着”,享受到读书带来的快乐,激励孩子们去读更多更好的书。
二、灵活运用激励性评价
1.愿摘录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此话虽有些“土”,却道出了“摘录”的重要性。因此我们提倡学生在读完文章之后,能回过头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得好,就把它暂时记在摘记本中,可以是词、句、段、篇,以备有时间进行巩固记忆,逐渐地转化成自己的积累储备。我们主要做法是定期进行“摘录”展评,开读书汇报会,分类别摘录比赛……
2.能背诵
阅读过程中记录只是最基本的要求,但如果能把记录变成自己的知识储蓄就更好了。每一次的大阅读课最后的十分钟是学生兴致最高的时候,比一比谁背下的好词好段最多,再谈谈自己为什么要背这段话。对背得流利的学生授予一颗“积累章”,对体会谈得好的学生授予“口语小明星”章。如此一来,边读边记忆的习惯就在这一次次的小检验中逐渐养成了。
3.巧运用
能摘能记习惯的养成固然很重要,但是否会活学活用则是阅读的一个高层次。在对小学生的心理品质的培养上,强调了“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因此要让知识变活,无论是在习作中,还是在口语交际课中以及日常交谈中,都可以运用到阅读课中记录的好词好句。如果用得恰到好处,还将得到“习作小先生”和“口语小明星”的称号。
4.会圈点
这是判断学生是否会读书的标准之一。我们提倡每个孩子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会用不同的符号表示自己的喜怒哀乐,会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写出自己的观点……
5.写体会
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它的闪光处,也可能会引发读者的思考。因此除了在读的过程中动动笔,还要养成写读后感的习惯。每一本书每读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如果能坚持写读后感会使自己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我们不定期在各班开展读书交流会或利用校电视台的“畅游书海”栏目进行宣传交流,谈谈学生对某一本书或某一篇文章的理解,展开讨论,取百家之长,更好地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6.善提问
提问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一个人的思维强弱。在读一篇文章的过程中,要边读边想,看看自己读懂了多少,还存在哪些问题。如果大家都读过这篇文章,就看谁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能引发最大范围的讨论。对能提出这类问题的孩子授予“提问小行家”的称号,鼓励孩子们在读中思考,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三、落实课外阅读
1.时间落实
一是落实统一指导的时间,每周开设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列入课表,专时专用;二是落实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作业减少了,自由阅读的时间也就多了。
2.活动落实
开展一些小学生喜爱的活动,使课外阅读成为一种有组织的集体行动。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举行读书故事会、佳作欣赏会、人物评论会、读书心得交流会、速读赛、优秀诗文朗诵赛、读书知识赛、辩论赛、好的读书笔记的展评等。
3.指导落实
教师的指导,主要是引起兴趣、提示方法。故事性强的作品,介绍一个有趣的开头;语言优美的作品,朗诵一段;知识丰富的作品,择要讲一些学生前所未闻的知识。阅读的方法多样化,可以指导理清情节,评论人物;可以提几个思考题,要求读后回答;可以指导欣赏语言、写法;可以指导做活页卡,写各种类型的读书笔记;可以看录像,欣赏音像资料提供的内容,指导写观后感等等。对课外阅读指导,教师同样要精心准备。
4.检查落实
对课外阅读要经常检查、督促、交流、评价。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篇目、字数要经常统计,对阅读笔记要经常检查,以督促学生形成习惯。要及时发现好的典型,组织交流,扩大影响。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讲的是一棵小树和一群大树一起生活。但小树却认为大树挡住了它的阳光和雨水,让它无法成长。于是便请求伐木工人把自己周围的大树都砍了。伐木工人照做了,当小树正在高兴终于没有大树阻挡自己接受阳光和雨露时,一场大风暴却来临了,没有了大树们的遮挡,顷刻之间小树便被风暴连根拔起。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呢?小树被大树保护着,却不知道感恩,而是嫌弃它们挡住了阳光和雨露,最后被风暴吹断,追悔莫及。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不知道去感恩,而却嫌弃那些默默无闻关心你的人,爱你的人。
那么,为什么有这么多人不会去感恩呢?那是因为他们没有去发现,没有去在意那些细小的`事。哪些爱他们,默默关心的人。
有一个故事,说有一个人养了一群猴子。他很喜欢这些猴子,便经常喂养它们,甚至把自己的干粮也拿去喂猴子。当没钱时,甚至砸锅卖铁。到后来,那个人家里什么也没有了,便对猴子说:“你们走吧!我不能养你们了。”猴子们上蹿下跳,十分生气。那个人说:“我这样对待你们,甚至砸锅卖铁也要喂你们,现在我让你们离开,为什么你们要如此愤怒呢?”猴子们说:“因为你一直养着我们,我们不会去捕食,有你喂就行了。现在你却不喂我们了,我们理所应当生气了,”
很多人正如这些猴子一样,因为别人一直服务于你,你便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但一旦别人不这样做了,你便又气又闹,认为这件事不公正,认为这是你应得的东西。这样的人,不就如同猴子一般吗?
那么我们应学会去处处留心,处处感恩。其实很多事都值得我们去感恩。比如父母在你上了晚自习放学后来接你时。你应该感恩,感恩他们这么晚了也愿意来接你回家。当家人早起为我们做早饭时,你应该感恩,感恩他们愿意起这么早来为你做早饭。人应该处处知道感恩,让感恩成为一种习惯。留心于每一件小小的事情,让感恩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比如在学校,各科老师对我们孜孜不倦的教诲,下课了老师还在为同学们讲解不懂的题。老师用自己休息的时间来为我们辅导晚自习,我们都应该感恩!
当然我们是学生,没有什么物资的东西来感恩父母和老师,我们只能努力学习用优异的成绩来报答他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和学习中我们也要学会对别人付出,我们感恩为我们付出的人,更多的人也得到我们的付出,于是每个人都会去感恩,那么这个世界就将会变得更和谐更美好!
让感恩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伴随一生的好习惯,它能影响他人,也能改变自己。感恩身边的小事,感恩爱自己的人,关心自己的人,就算那“寸草心再小,也想要去报答那阳春光辉。”
还记得我在坦洲七村住的时候,我家旁边有一间火砖制成的小火砖房子,面积应该只有五十平方米左右,里面住了一个六七十岁老爷爷,我爸妈还有邻居们都叫他茂叔。听说他女儿都在香港打工,一年也只回几次,老人每天都以捡垃圾维持生活。但我有些纳闷,爸爸妈妈为什么说她其实是一个很有钱的老人。既然他是有钱人为什么会住火砖房呢?电视里有钱人应该是住别墅的呀?
每天早上茂爷爷都会早早起床,总是第一个前往垃圾池内捡纸皮等能卖的东西,他的衣服也总是那么朴素。他总是很热心地帮助我们每个人。对任何人都是那么的热情,那么爽朗。和他相处久了,我也渐渐知晓他的故事,在很早之前他的老婆就因病去世,在老婆去世后,茂叔一直都是一个人,他总是喜欢帮助一些穷人。他退休后,把他的退休金还有儿女给他的生活费都捐给了贫困山区没书读的小朋友,就靠自己每天捡一些垃圾卖的钱来维持自己的生活。
他的生活过的很简单,一日三餐几乎都是吃素,他的餐桌上很少有荤存在。他省吃俭用也就是为了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有一次我问他:“茂爷爷,你怎么总是这么节省啊?”他一边忙他的事,一边笑眯眯地说:“习惯了,我就这个苦命,哈哈!”
茂爷爷原来把节俭当成一种习惯了!现在我终于知道了他为什么要住火砖房了,在茂爷爷身上我看到了乐观,看到了美德。他是我做人的榜样,做人就应该向他那样勤劳简朴,就应该学习他那种踏踏实实,不图虚荣,乐于助人的好品质。
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勤俭持家,是一种美德;文明礼貌,是一种美德――让拥有美德成为一种习惯吧!我相信有了它们,社会一定会更和谐美丽。
一、通过创设阅读环境,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们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浓郁的书香教室文化。教室文化是一种硬文化, 每时每刻都在潜移默化地感染和熏陶着教室中的全体学生。一个不凡不俗、清新雅致的教室书香环境, 能浸润和感染全体学生, 使他们在优雅的环境中沐浴书香, 享受文明, 心灵得到净化, 情感得到升华, 欲望得到催生。因此, 我们应力求把教室布置得像家里的书房一样书香浓郁, 让学生在静态的班级文化中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精神, 让学生在优雅的班级文化中得到审美的启迪、精神的润泽、心灵的陶冶。
例如, 我们可以围绕阅读对教室四周的墙报进行富有创意的设计, 选择一些古今中外名人贤士读书的事迹和感想张贴其中, 以激励所有学生想读、乐读和常读;也可以把班级内涌现的大家耳闻目睹的“小书虫”的事迹和感言上墙, 以感召其他学生。
二、通过语文课堂学习,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首先, 从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入手, 启发学生发现课文中值得探究的信息点, 进而通过各种途径去查找、搜集与课文探究点相关联的信息, 并在课堂上反馈、交流, 达到满意的互动效果。如, 教学《郑和远航》一文, 针对学生对郑和知之甚少的情况, 课前布置学生查找资料, 了解郑和的人物形象, 扩大知识面。
其次, 在预习感知、查阅资料的基础上, 学生是带着个人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 带着查阅到的资料的储备、理解进入课堂, 这就增强了学生课上主动参与阅读活动的积极性和独立性, 并成为启动学生学习的起点, 也成为教师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的宝贵资源。教师和学生都以大量的信息作为课堂教学的背景, 有了信息化、生活化的教学环境作为前提, 教学过程就产生了“课外学习”与“课堂教学”的互补效应。
最后, 利用课后延伸促进学生在广阔的阅读背景中学语文、用语文。如, 学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后, 可以介绍《史记》中的故事让学生去阅读;学了寓言《画龙点睛》后, 要求学生搜集寓言故事, 开展“说成语, 讲故事”的活动。
三、通过榜样示范,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是一面镜子、一个楷模。教师要用个人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用自己的热情和朝气去感染学生, 让孜孜不倦的“读书精神”永远根植于学生的生命深处。每到午间阅读、阅读课或可能利用的闲暇时间, 教师都要与学生一起捧起书本, 共同阅读, 共同汲取。“身教重于言教”, 我们要用自身的行动感化学生, 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 让我们的教室真正书香弥漫。
教师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 而同学间的榜样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是更为经常性的。所以在教学中, 我十分注意树立“书香楷模”。凡是愿意读书、乐于读书、坚持读书的学生, 都是我竭力标榜的“读书精英”、“书香楷模”。他们喜欢阅读, 潜心阅读;他们热情不减, 激情不退;他们已把读书当做生活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其他学生也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不经意地将他们这些宝贵的品质外化为自身的行动, 将他们已经形成的平常习惯内化成自己闪光的美德, 经久不衰。
相对于学校来说, 家庭教育对学生个性成长、爱好形成的作用和影响更巨大、更直接。所以, 在每次的家长会上, 我都极力要求父母和孩子一起阅读, 以“亲子阅读”的感召力和向心力去引发孩子的阅读情感, 带动孩子的阅读行为, 催生孩子的阅读热情。
四、通过开展活动,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 给予学生展示、交流课外阅读收获的机会, 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使其从中感受到掌握知识和收获的喜悦, 又能进一步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 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增强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1. 美文推介活动。
让学生从课外读物中选取一篇自己认为最好的文章, 推荐给全班同学。这样, 推荐者为了向其他学生介绍该文, 必须深入透彻地阅读, 而其他学生听了介绍后, 如果产生兴趣, 也会找来细细一读。
2. 阅读交流活动。
定时组织开展成语接龙、读后感展览等活动, 并进行课外阅读星级评定, 将课外阅读的质和量作相应的规定, 分别设为一星到十星的等级, 只要达到相应的目标, 及时定级或升级。
3. 组织编辑手抄报。
手抄报集中展示了学生的读书、编辑、绘画、书写等各种能力, 教师还可以从中了解学生的读书所得。每次安排手抄报的内容时, 教师要根据主题, 提出相应的编辑要求, 有意识地推荐一些课外读物。学生按照要求, 自主阅读相关的课外读物, 独立或合作编辑手抄报。教师定期组织评比, 逐步提高要求,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多读书、多积累、善于收集的好习惯。
【让节约成为一种习惯作文】推荐阅读:
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读后感10-06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广播稿11-09
让运动成为习惯07-19
《让优秀成为自己的习惯》读后感06-26
让文明成为习惯3分钟演讲稿10-10
小学教师演讲稿:让读书成为习惯06-23
让温暖的问候成为生活的习惯演讲稿07-10
读书成为习惯作文09-14
让作文成为孩子生命的体验06-30
让师生成为自己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