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协议范本

2025-01-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协议范本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协议范本 篇1

甲方:________________有限公司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有限公司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甲方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的董事会决议和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的股东大会决议,甲、乙双方经友好协商,就共同出资设立新公司具体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一、新公司名称、注册地及注册资本

公司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有限公司

公司注册资本为__________元

公司注册地址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新公司的企业性质

新公司为有限责任公司,甲、乙方以各自的出资额为限对新公司承担责任,新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新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

三、出资方式、出资金额及出资比例

甲方以其拥有的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面积为______平方米、使用期限为____年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资,出资金额为______元(具体以____资产评估有限公司的评估值为准),占新公司注册资本的____%;乙方以现金出资,出资金额为______元,占新公司注册资本的____%。

四、出资时间及违约责任

甲方投入新公司的土地使用权应于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前办理完毕过户手续,乙方投入新公司的现金亦应于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前到达新公司银行账户。

未按期履行出资义务的,每逾期一日,应向新公司缴纳尚未出资部分万分之____的违约金。

五、新公司经营范围

公司经营范围为: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新公司组织结构

1.公司设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

2.公司董事会由五名董事组成,其中甲方委派______名,乙方委派______名,董事长即法定代表人由甲/乙方委派的董事担任。

3.公司监事会由三名监事组成,其中甲方委派______名,乙方委派______名,监事会主席/召集人由甲/乙方委派的监事担任。

4.公司设总经理一名,副总经理二至三名,均由董事会聘任。

七、其他

1.本协议未尽事宜,由双方平等协商解决。

2.本协议经双方授权代表签字后生效。

3.本协议一式______份,均具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____________股份有限公司 授权代表:(签字)____________ ____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日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协议范本 篇2

公司在面临财政收入赤字时, 或者企业经营面临困境时, 或者起因于人合性的破裂, 公司往往会做出让股东退股或者是除名的事情, 以此来保证企业正常的运行以及其它股东的利益, 但是股东决定全部转让出资在现实中并非轻而易举, 如果没有合适的受让人或双方就受让价格达不成一致意见, 股东在公司中“形同坐牢”, 于此同时,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之间的信任也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丧失的可能, 一旦这种合作的基础丧失, 公司的治理就会陷入僵局, 整个公司竟然也因锁闭而被“捆绑”在个别股东身上, 眼睁睁受个别股东的拖累无法从僵局中脱身。

有限责任公司闭锁性带来的问题在世界范围内都存在, 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为了打破这一现象, 一些国家从股东和公司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设计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其中较为受人瞩目的有解散公司、股东出资转让、股东退股和除名制度。所谓退股, 就是公司股东基于特定事由, 依个人意志退出公司的机制。所谓除名, 就是公司基于特定事由, 依公司意志将某一股东开除出公司之外的机制。此两类制度设计, 前者作为股东不可剥夺的一种权利, 以维护股东的利益为目的, 侧重股东意志的自由表达;后者作为公司的集体防御权, 以维护公司的利益帷幕的, 侧重公司意志的实现。

二、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除名退出存在的问题

针对有限责任公司而言, 股东的股份既是股东财产的权利凭证, 同时又是公司的法人财产。股东有权利自由支配自己的股份, 因此, 股东将其股份全部转让, 然后退出公司似乎是很合乎情理的。但是, 由于股东的退出肯定会对公司资产产生影响, 进而债权人的利益也受到的影响, 因此, 公司股份退出必须由企业法律对其进行限制。另外, 股东转让股份, 使得股东资格被取消, 公司股权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并且其他股东利益也会受到影响。因此, 就需要用司法来规范公司股东退出。但是事实上, 目前很多公司的都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就如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进入途径在公司法的规定而言, 其规定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

三、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除名退出的途径

(一) 协议自愿除名退出

协议自愿退出是股东之间或者公司股东与其他公司的第三人之间的合同行为。股东退出一般以股份转让协议 (退出股东与受让人) 来实现。通过立法来完善协议自愿退出。首先, 在完善协议自愿除名退出的立法时一定要与《公司法》的第三十五、第三十六条规定相适应。其次, 针对目前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协议自愿除名退出时存在的问题,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改善。

(1) 公司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部分或者全部;

(2) 公司股东在将股份转让给公司以外的人时, 必须通过半数以上的人同意转让股份;而对于那些不同意股份转让的股东, 其应该以合格的价格对其进行购买, 因此, 股东将其股份转让给公司以外的人时, 要提前三个月告知公司其他股东, 公司其他股东对这部分股份有优先购买权。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 其他公司股东没有表示要行使这优先购买权的书面意思, 则视为同意, 或者如果对这部分股份没有以合理的价格进行购买, 则直接视为同意;

(3) 如果公司其他股东的有限购买权受到非法的侵害时, 其他股东有表示股份转让协议无效或者提起诉讼的权利。

(二) 法定强制除名退出

法定强制除名退出其有法律来规定的, 具有强制性。为规范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法定强制除名退出,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必须除名退出公司的股东主要表现在: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死亡, 其股东资格不能被继承;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的民事行为能力丧失;全部股份被依法强制执行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由于其他因素导致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丧失了股东资格依赖的基本条件。由于上述原因而导致股东除名退出公司时, 其股东还享有股份等价交换的权利。

(2) 在有限责任公司中仍然存在股东与股东之间的不公平待遇, 导致弱势股东权益的落空, 为了保护其权益经济其采用除名退出方式。由于这种方式而除名退出的股东, 必须通过诉讼途径, 依据法院的判定才能生效。这种弱势股东也同样享有等价交换股份的权利。

(3) 以下情况公司有权将该股东除名退出:具备公司章程规定的除名条件;未依出资协议履行出资义务, 经催告, 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从事《公司法》所禁止的行为, 给公司所造成的损失难以弥补的;经人民法院生效判决确认, 无理控告或严重毁誉公司其他股东的事实成立, 而又不能取得受害股东的谅解时。有限责任公司对股东除名, 必须经过其他股东75%以上的同意才可。至于股东除名决议形成当天起, 在未来的10天内制作书面的除名通知, 并将其发送给除名股东, 其通知自送达除名股东时开始生效。如果被除名股东对其裁定有争议时, 可以在一个月内进行诉讼。如果法院撤销了对该股东的除名, 则该股东在这期间的所有损失都由公司承担。

总之,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除名退出应该根据公司自身的情况而决定,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应该借鉴国外的处理方法, 共同来维护股东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戚枝淬.论中小股东权利的司法保护[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1)

[2]齐爽.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除名权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 2007

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的认定 篇3

关键词:股东资格公司章程;实际出资;工商登记;股东名册;股东权利

中图分类号:F203.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6-0046-02

2006年9月,台北市的陈某与福州市的周某签订一份协议。协议约定,陈某拟出资100万与河南的韩某成立大置业有限公司。陈某委托周某以周某的名义在大置业公司中出资,并代为行使在大置业公司中的股东权利,但涉及到股东权的实质内容如股利分配、股权转让、增资扩股等重大问题,周某应当取得陈某的同意。对此,韩某知情。按照协议的约定,2006年10月,按照协议成立了大置业有限公司。出资各方在工商部门办理了登记,登记显示周某和韩某系大置业有限公司的股东。2007年10月,在陈某不知情的情况下周某与韩某召开股东会决议,吸收富豪公司向大置业公司投资,富豪公司成为大置业公司的新股东。大置业公司在工商部门办理了增资扩股变更登记。2008年1月,陈某知道公司变动后遂向法院起诉,请求法院确认其为大置业有限公司的实际股东资格并确认周某和韩某作出的大置业有限公司增资扩股决议及与富豪公司签订的协议无效。

有趣的是,本案的一、二审法院对于该案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判决结果。一审法院认为,陈某的出资行为因缺乏形式要件而不具有股东资格。因此依法判决驳回陈某的诉讼请求。而二审法院却认为认定股东资格的因素有其内在的判断标准而陈某具备成为股东资格的因素。因此判决支持陈某为大置业有限公司股东的请求,但对陈某的后一主张却不予支持。

从本案当事人的请求和审理法院的裁判要点来看,在这起诉讼中争议的焦点在于陈某是否具备股东资格。而且他们认定陈某股东资格的依据有公司章程、股东名册、工商登记、实际出资以及实际享有股东权利。那么这些认定依据是否都有法律依据呢?各自对认定股东资格的意义以及具体在认定股东资格中又应该如何适用呢?

一、对各种认定依据的分析

(一)关于公司章程

我国《公司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公司章程应当记载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股东的出资方式、出资额等,股东应当在公司章程上签名、盖章。此外,公司法还规定在公司设立时应当将公司章程提交公司登记机关核准,在转让出资时要进行变更登记。据此,公司章程载明的股东签署章程的行为,说明行为人有作为公司股东的真实意思表示。股东签署并经工商登记的公司章程对内是确定股东及其权利义务的主要依据;对外具有公示的效力,是相对人据以判断公司股东的依据。因此,公司章程的签署对股东资格的认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关于股东名册

《公司法》第三十三条第二款规定,记载于股东名册的股东可以依股东名册主张行使股东权利。该规定说明股东名册虽不是确定股东权利所在的依据,但是股东名册的记载具有权利推定力,即它是确定谁能无举证地主张股东的形式上资格的依据。因此一般来说,股东名册上记载的股东通常可确认其股东资格,否认股东名册上记载的股东具有股东资格者应承担举证责任。但是应该注意的是,股东名册未记载的股东也不是必然没有股东资格。根据我国《公司法》的规定:公司应当置备股东名册记载股东的姓名或名称、出资额等。这就表明将股东记入公司股东名册是公司的义务,而现实中有的公司在股东名册的记载中出现错误或者拒绝载入股东名册,这是对自身义务的履行不当,当然不能产生剥夺股东资格的效力。

(三)关于工商行政部门对公司股东的登记

《公司法》第三十三条第三款对公司股东的登记作出了规定。尽管对该条规定的合理性存在质疑,但是对法条的语义进行正、反面解释,我们不难得到工商登记对认定股东资格具有公信效力和对抗效力这一认知。工商登记的公信效力包括正确性推定效力和善意保护效力两方面的内涵。如果说工商登记的公信效力是为了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利益而设,那么其对抗效力便是为了保护公司自身的利益。工商登记的对抗效力使公司可以以登记的事项对抗第三人的主张。因此,当公司或股东与其他善意第三人就股东资格的认定发生争议,工商行政部门对公司股东的登记具有相对优先的效力。

(四)关于实际出资

实际出资在认定股东资格中的意义,2011年12月6日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以下简称公司法解释(三))有相关的规定。该解释第二十三条提到当事人之间对股权归属发生争议,一方请求人民法院有股权的,应当证明其已经依法向公司出资或者认缴出资,且不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这条规定为实际出资在公司股东间的股东资格争议中的作用首次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但是这是否意味着未实际出资就不具有股东资格呢?答案或许是否定的。首先,从该条规定来看,它仅适用于公司股东之间发生的争议,不涉及公司以外第三人;其次,从公司法第二十八条、第三十一条以及第二百条对股东出资的规定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实际出资是股东对公司的最重要的义務,但是股东不出资只会导致相应的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并不必然否定其股东资格。这是因为确保股东实际出资是为使公司资本真实、确定,而对股东在公司设立中的出资瑕疵可以采取事后补交差额等办法来弥补,公司也可以通过调整股权结构或依法减资取消未出资股东的资格以实现公司资本的确定、维持和不变。相反,如果仅仅因为股东出资不实或未出资就轻易否定股东的资格,这会影响公司法律关系的稳定性,可能会使得公司已成立的行为变成无效,不利于公司的稳定,也不利于对公司以外第三人利益的保护。所以,是否实际出资不是股东资格的决定性条件,不能仅以未出资否定股东资格,也不能简单地认定实际出资者就是股东。

(五)关于实际享有股东权利

享有股东权利是取得股东资格的结果,而不是取得股东资格的条件或者原因。但是从保持公司稳定性的角度来讲,如果否定已实际享有股东权利的当事人的股东资格将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原则上一般对实际享有股东权利的当事人认定其有股东资格。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却不能因此而反推。因为实践中小股东的股东权利被限制或者不当剥夺以及不召开股东会、不分配利润的家族性公司也是大量存在的。

综合对以上各种认定依据的分析可以发现,这些认定依据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签署公司章程,实际出资及实际享有股东权利具有实质性特征;公司章程和股东名册的记载以及工商行政部门对公司股东的登记具有形式性特征。实质性依据的优越性主要是用于解决股东之间的争议,而其中的签署公司章程的效力又优于其他实质性依据。形式性依据的优越性则主要体现在解决与公司以外的第三人的争议中,尤其是工商登记的效力更优先于其他形式性依据。

二、各种认定依据的具体适用

从上述对认定股东资格的各种依据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以公司为中心发生的法律关系是多方面、多层次的,简单的以一种依据来认定所有股东资格争议是有失偏颇的。大体上来说围绕公司发生的涉及股东资格认定的纠纷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公司股东与股东或者公司之间就股东资格认定的争议,这主要是涉及公司内部法律关系;二是公司股东或公司与善意第三人间发生的争议,这主要关系到公司的外部法律关系。区分开两个不同层次的法律关系,就可以依据相应的形式或实质的认定依据来认定股东资格了。本文将选择两类在实践中较典型的需要进行股东资格认定的纠纷,分别从内、外两个层次来讨论在具体的情况下应如何适用这些认定依据。

(一)关于隐名投资人的股东资格纠纷

本文一开始介绍的就是一起典型的隐名投资人股东资格认定的案例。在该案中隐名投资人陈某是否能认定为公司的股东呢?如前所述,应该坚持从内、外两层法律关系来进行考察并作出相应的认定。本案中公司内部法律关系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当周某与陈某就股东资格发生争议时,应当以具有实质性特征的依据特别是实际出资、实际享有股东权利来认定,也就是说应当认定陈某具有股东资格。对此,公司法解释(三)第二十五条有明确的规定: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因投资权益的归属发生争议,实际出资人以其实际履行了出资义务为由向名义股东主张权利的,人民法院予以支持。另一方面即是陈某与大置业公司间股东资格的争议。对此应当认定陈某具有股东资格。因为大置业公司另一名股东韩某对于陈某与周某间的挂名协议是知情的,这就意味着公司对于隐名股东的股东资格实质上是默许认可的。基于民法诚实信用原则,禁止公司在诉讼中以形式性依据为准来反言否认陈某的资格。并且陈某在公司设立、经营中也实际出资并实际享有股东权利,所以应认定其为股东。而从外部法律关系来分析,当隐名股东陈某与富豪公司间就股东资格发生争议时,不能以陈某与周某间挂名协议的约定对抗善意第三人。在这种情形下,应该认定在工商行政部门登记的股东周某具有股东资格。这既是工商登记的效力的体现,也是出于维护交易制度的需要。

(二)關于股权转让中的股东资格纠纷

所谓股权转让,是指股东将其对公司所有之股权转移给受让人,由受让人继受取得股权而成为公司新股东的法律行为。在股权转让资格认定中比较有争议的就是股东名册的变更登记与工商变更登记在股权转让中的效力如何的问题。

股东名册的变更登记应为设权性登记,标志着受让人取得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资格。《公司法》第七十二条规定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虽然这条规定实际上对股权转让几乎不产生限制作用,但是从它维护有限责任公司的人合性的立法意图来看,它的主要目的是在于让公司知晓当事人间股权转让这个法律行为并对该股权转让主动进行审查,审查其是否符合公司章程和法律的规定来决定是否变更股东名册登记。因此股权转让合同成立后仅在转让人与受让人间生效,受让人要取得股东资格就必须要求公司进行股东名册的变更登记,否则在与公司发生股东资格确认纠纷时就不能对抗公司。据此针对实践中有股权转让后,而公司股东名册却未变更引起的受让人与公司间股东资格的争议时,应该区别对待:如若公司董事或高级管理人员在股东名册的未变更登记中存在过错时则应该认定受让人具有股东资格。但公司确实不知道股权转让行为的,受让人则不能取得股东地位。由此可见在这种情形下,能否证明公司是否知道股权转让行为是认定受让人股东资格的关键。该证明责任应由公司自己承担,即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由公司来证明其不知道该股权转让行为。这是出于对股东利益的维护的考虑。

股权转让后的工商变更登记是宣示性登记,是受让人取得股东资格的公示行为。工商行政部门的登记在认定股东资格中具有公信效力与对抗效力。股权转让后因未办理工商变更登记而与善意第三人发生纠纷时,应认定工商登记的原股东享有股东资格。但是受让人可以要求转让人承担赔偿责任,同时对于未及时办理工商变更登记的公司董事或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也可要求承担责任。

三、认定股东资格应坚持的原则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都看到在确定有限责股东资格时应始终坚持以下的原则:(1)保护各方主体的利益平衡;(2)坚持商法的公示主义和外观主义

作者单位:重庆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

参考文献:

[1]蒋大兴主编.公司法律报告[M].北京:中信出版社.

[2]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民事专业委员会编.公司法律师实务[M].北京:法律出版社.

有限责任公司增资股东会决议范本 篇4

有限责任公司要完成增资手续,需要经过以下程序:

一、股东会决议:

根据《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增资需要经股东大会以三分之二以上有表决权的股东多数通过,同时修改公司章程。

股东会决议范本

AAAAA公司第X届第X次股东会决议

时间:

地点:

议题:

1、增加注册资本;

2、讨论通过《公司章程》修正案

主持人:

记录人:

根据《公司章程》的规定,应到股东X人,实到股东X人,代表股权100%,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和章程的要求,参加会议的股东一致通过以下决议:

1、同意增加公司注册资本,由100万元增至400万元;

2、同意公司增加部分的注册资本300万元,由原股东CCC以货币出资。

3、变更后,公司注册资本为400万元人民币,各股东出资情况如下:

BBB以货币出资20万元,知识产权30万元(合计50万元),占注册资本的12.5%;CCC以货币出资320万元,占注册资本的80%;DDD以货币出资30万,占注册资本的7.5%;

4、通过了修改后的公司章程(见附件);

5、其他登记事项不变。

全体股东签字:

日期:

二、办理入资手续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合作协议书 篇5

第一章 总则

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经过友好协商,就共同投资成立_________(以下简称公司)事宜,股东三方合作宗旨:坦诚相待、携手共进、互赢互利、互相信任、一致对待、一致对

外、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第二章 股东各方 第一条 本合同的各方为:

甲方:_________,身份证:_________,住址:__ ___ __

__ 乙方:_________,身份证:_________,住址:__________

__ 丙方:_________,身份证:_________,住址:__________

__

第三章 公司名称及性质 第二条 公司名称为:_________。第三条 公司住所为:_________。第四条 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为:_________。第五条 公司是依照《公司法》和其他有关规定成立的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合作协议书

第一章 总则

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经过友好协商,就共同投资成立_________(以下简称公司)事宜,订立本合同。第二章 股东各方 第一条 本合同的各方为:

甲方:_________,身份证:_________,住址:__ ___ ____ 乙方:_________,身份证:_________,住址:____________ 丙方:_________,身份证:_________,住址:____________ 第三章 公司名称及性质

第二条 公司名称为:_________。第三条 公司住所为:_________。

第四条 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为:_________。

第五条 公司是依照《公司法》和其他有关规定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甲乙丙三方以各自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的债权债务承担责任。各方按其出资比例分享利润,分担风险及亏损。股东不按照前款规定缴纳出资的,除应当向公司足额缴纳外,还应当向已按期足额缴纳出资的股东承担违约责任。以及说明原因.第四章 投资总额及注册资本

第六条 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_________整(RMB_________)。

第七条 各方的出资额和出资方式如下:甲方:_________;乙方:_________;丙方:_________。第五章 经营宗旨和范围

第八条 公司的经营宗旨:充分发挥企业的优势,面向全国市场,积极开展多元化经营,全力追求最优经营业绩和利润的最大化,为全体股东提供优厚的回报。

第九条 公司经营范围是:太阳能光伏电池行业。第六章 股东和股东会 第一节 股东

第十条 各方按照本合同第六条规定缴纳出资后,即成为公司股东。公司股东按其所持有股份的份额享有权利,承担义务。

第十一条 公司股东享有下列权利:

(一)依照其所持有的股份份额获得股利和其他形式利益分配;

(二)参加或者推选代表参加股东会及董事会并享有表决权;

(三)依照其所持有的股份份额行使表决权;

(四)对公司的经营行为进行监督,提出建议或者质询;

(五)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及公司合同的规定转让所持有的股份;

(六)依照法律、公司合同的规定获得有关信息;

(七)公司终止或者清算时,按其所持有的股份份额参加公司剩余财产的分配;

(八)法律、行政法规及公司合同所赋予的其他权利。(九)有权查阅股东会会议记录、复制公司章程、董事会会议决议、监事会会议决议和财务会计报告 第十二条 公司股东承担下列义务:

(一)遵守公司合同,遵守公司章程、遵纪守法;

(二)依其所认购的股份和入股方式缴纳股金,在公司办理登记注册手续依法成立后,股东不得抽回投资;

(三)除法律、法规规定的情形外,不得退股;

(四)法律、行政法规及公司合同规定应当承担的其他义务。

(五)不得从事或实施损害公司利益的任何活动, 无合法理由不得干预公司正常的营活动;

(六)甲股东和丙股东按股份比例共同承担对乙股东的贷款份额进行担保,对甲股东和丙股东按股份比例作相应利润提成(经股东会同意)

(七)股东不得再投资相关行业;

(八)保守公司秘密;

(九)《公司法》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十三条 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其全部出资或者部分出资,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其出资时,必须经过全体股东过半数同意,不同意转让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出资,如不购买该转让的出资,视为同意转让。经股东同意转让出资,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对该出资有优先购买权。第十四条 公司的股东在行使表决权时,不得作出有损于公司和其他股东合法权益的决定。第二节 股东会

第十五条 股东会由全体股东组成,股东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

第十六条 股东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决定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

(二)选举和更换董事,决定有关董事的报酬事项;

(三)选举和更换由股东代表出任的监事,决定有关监事的报酬事项;

(四)审议批准董事会或执行董事的报告;

(五)审议批准监事会或监事的报告;

(六)审议批准公司的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

(七)审议批准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

(八)对公司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作出决议;

(九)对发行公司债券作出决议;

(十)对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出资作出决议;?

(十一)对公司合并、分立、变更形式、解散和清算等事项作出决议?;

(十二)修改公司合同;

(十三)其他重要事项:如以后企业发展需增资扩股,经股东会同意外来股东按原始股价格的2倍以上计算。公司发展以本公司积累发展为主;

甲股东派遣会计,丙股东派遣出纳。如派遣的人员不胜任甲、丙股东重新派遣。

第十七条 股东会的决议须经代表二分之一以上表决权的股东通过。但有关公司增加或减少注册资本、分立、合并、解散或者变更公司形式及修改公司合同的决议必须经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决权的股东通过。

第十八条 股东会会议由股东按照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第十九条 股东会会议每年召开()次。代表四分之一以上表决权的股东,三分之一以上董事或者监事可以提议召开临时会议。股东会会议由董事会召集,董事长主持,董事长因特殊原因不能履行职务时,由董事长指定其他董事主持。第二十条 召开股东会会议,应当于会议召开十日以前通知全体股东。股东会应当对所议事项的决定作成会议记录,出席会议的股东应当在会议记录上签名。

股东经通知后既不参加股东会又没有书面委托他人参加的,视为自动放弃表决权。

第七章 董事和董事会 第一节 董事

第二十一条 公司董事为自然人。

第二十二条 《公司法》第57条、第58条规定的人员不得担任公司的董事。

第二十三条 董事由股东会推选或更换,任期三年。董事任期届满,可连选连任。董事在任期届满前,股东会不得无故解除其职务。

第二十四条 董事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公司合同的规定,忠实履行职责,维护公司利益。董事应承担以下义务:

(一)在其职责范围内行使权利,不得越权;

(二)非经公司合同规定或者董事会批准,不得同公司订立合同或者进行交易;

(三)不得直接或间接参与与公司业务属同一或类似性质的商业行为,或从事损害公司利益的活动;

(四)不得利用职权收受贿赂或取得其他非法收入,不得侵占公司财产;

(五)不得挪用公司资金,或擅自将公司资金拆借给其他机构;

(六)未经股东会批准,不得接受与公司交易有关的佣金;

(七)不得将公司资产以其个人或其他个人名义开立帐户储存;

(八)不得以公司资产为公司的股东或其他个人的债务提供担保;

(九)未经股东会同意,不得泄露公司秘密。

第二十五条 未经公司合同规定或者董事会的合法授权,任何董事不得以个人名义代表公司或者董事会行事。第二十六条 董事连续两次未能亲自出席,也不委托其他董事出席董事会会议,视为不能履行职责,董事会应当建议股东会予以撤换。

第二十七条 董事可以在任期届满以前提出辞职。董事辞职应当向董事会提交书面辞职报告。

第二十八条 如因董事的辞职导致公司董事会低于法定最低人数时,该董事的辞职报告应当在下任董事填补因其辞职产生的缺额后方能生效。

余任董事会应当尽快召集临时股东会,选举董事填补因董事辞职产生的空缺。在股东会未就董事选举作出决议以前,该提出辞职的董事以及余任董事会的职权应当受到合理的限制。第二十九条 董事提出辞职或者任期届满,其对公司和股东负有的义务在其辞职报告尚未生效或者生效后的合理期间内,以及任期结束后的合理期间并不当然解除,其对公司商业秘密保密的义务在其任职结束后仍然有效,直至该秘密成为公开信息。其他义务的持续期间应当根据公平的原则决定,视事件发生与离任之间时间的长短,以及与公司的关系在何种情况和条件下结束而定。

第三十条 任职尚未结束的董事,对因其擅自离职给公司造成的损失,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一条 公司不以任何形式为董事纳税。

第三十二条 本节有关董事义务的规定,适用于公司监事、总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第二节 董事会

第三十三条 公司设董事会,对股东负责。董事会由七名董事组成。

第三十四条 董事会对股东会负责,行使下列职权:

(一)负责召集股东会,并向股东会报告工作;

(二)执行股东会的决议;

(三)决定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

(四)制订公司的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

(五)制订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

(六)制订公司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的方案;

(七)拟订公司合并、分立、变更公司形式、解散的方案;

(八)决定公司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

(九)聘任或者解聘公司总经理,根据总经理的提名,聘任或者解聘公司副总经理、财务负责人,并决定其报酬事项;

(十)制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

(十一)制定修改公司合同方案;

(十二)股东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第三十五条 董事会应当聘请经验丰富的,在高新技术领域内有造诣的技术专家及其他管理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辅助董事会进行对管理层递交投资项目的决策。公司董事会可以自行决定以不超过公司总资产80%的资金进行投资,但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三十六条 董事会设董事长一名,董事长由大股东担任 第三十七条 董事长行使下列职权:

(一)召集和主持董事会会议;

(二)督促、检查董事会决议的执行;

(三)签署董事会重要文件和其他由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其他文件;

(四)行使法定代表人的职权;

(五)在发生特大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的紧急情况下,对公司事务行使符合法律规定和公司利益的特别处理权,并在事后向公司董事会报告;

(六)董事长不得签属占年销售额50%以上的供应及销售合同。

(六)董事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第三十八条 董事长不能履行职权时,董事长应当指定其他董事代行其职权。

第三十九条 董事会每年至少召开两次会议,由董事长召集,于会议召开十日以前书面通知全体董事。

第四十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董事长应在七个工作日内召集临时董事会会议:

(一)董事长认为必要时;

(二)三分之一以上董事联名提议时;

(三)监事会或监事提议时;

(四)总经理提议时。

第四十一条 董事会召开临时董事会会议应于会议召开三日以前书面通知全体董事。

如有本章第四十三条第(二)、(三)、(四)规定的情形,董事长不能履行职责时,应当指定一名董事代其召集临时董事会会议;董事长无故不履行职责,亦未指定具体人员代其行使职责的,可由二分之一以上的董事共同推举一名董事负责召集会议。

第四十二条 董事会会议通知包括以下内容:

(一)会议日期和地点;

(二)会议期限;

(三)事由及议题;

(四)发出通知的日期。

第四十三条 董事会会议应当由二分之一以上的董事出席方可举行。董事会决议采取记名方式投票表决,每名董事有一票表决权,董事须在赞成、反对或弃权项中选择一项举手投票。董事会作出的决议经全体董事的过半数同意后生效。第四十四条 董事会临时会议在保障董事充分表达意见的前提下,可以用书面或传真方式进行并作出决议,并由参会董事签字。

第四十五条 董事会会议应当由董事本人出席,董事因故不能出席的,可以书面委托其他董事代为出席。

委托书应当载明代理人的姓名、代理事项、权限和有效期限,并由委托人签名或盖章。

代为出席会议的董事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董事的权利。董事未出席董事会会议,亦未委托代表出席的,视为放弃在该次会议上的投票权。

第四十六条 董事会会议应当有记录,出席会议的董事和记录人,应当在会议记录上签名。出席会议的董事有权要求在记录上对其在会议上的发言作出说明性记载。董事会会议记录作为公司档案保存,保留期限为五十年。第四十七条 董事会会议记录包括以下内容:

(一)会议召开的日期、地点和召集人姓名;

(二)出席董事的姓名及受他人委托出席董事会的董事(代理人)姓名;

(三)会议议程;

(四)董事发言要点;

(五)每一决议事项的表决方式和结果(表决结果应载明所投赞成、反对或弃权的票数及投票董事姓名)。第四十八条 董事应当在董事会决议上签字并对董事会的决议承担责任。董事会决议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公司合同,致使公司遭受损失的,参与决议的董事对公司负赔偿责任。但由会议记录证明在表决时曾表明异议的董事可以免除责任。

第八章 总经理

第四十九条 公司设总经理一名,由董事会聘任或解聘。董事可受聘兼任总经理、副总经理或者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但兼任总经理、副总经理或者其他高级管理人员职务的董事不得超过公司董事总数的二分之一。

第五十条 《公司法》第57条、第58条规定的人员,不得担任公司的总经理。

第五十一条 总经理每届任期三年,总经理可连聘连任。第五十二条 总经理对董事会负责,行使下列职权:

(一)主持公司的经营管理工作,并向董事会报告工作;

(二)组织实施董事会决议、公司计划和投资方案;

(三)拟订公司内部管理机构设置方案;

(四)拟订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

(五)制定公司的具体规章;

(六)提请董事会聘任或者解聘公司副总经理及财务负责人;

(七)聘任或解聘除应由董事会聘任或解聘以外的管理人员;

(八)拟定公司职工的工资、福利、奖惩,决定公司职工的聘用和解聘;

(九)提议召开董事会临时会议;

(十)公司合同或董事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十一)决定正常经营所需的财务开支(如单次或一定期限累计超过3万,由董事长签字确认或电话通知,决定开支)第五十三条 总经理列席董事会会议,非董事总经理在董事会上没有表决权。

第五十四条 总经理应当根据董事会或者监事会的要求,向董事会或者监事会报告公司重大合同的签订、执行情况,以及资金运用情况和盈亏情况。总经理必须保证该报告的真实性。

总经理不得签属占年销售额11%以上的供应及销售合同。第五十五条 总经理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合同的规定,履行诚信和勤勉的义务。

第五十六条 总经理可以在任期届满以前提出辞职。有关总经理辞职的具体程序和办法由总经理与公司之间的聘用合同规定。第九章 监事

第五十七条 公司设监事会。监事会的组成方式及成员的产生由股东会另行通过决议。

第五十八条 《公司法》第57条、第58条规定的人员,不得担任公司的监事。董事、总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兼任监事。

第五十九条 监事每届任期三年,连选可以连任。第六十条 监事连续二次不能亲自出席董事会会议的,视为不能履行职责,应由股东会予以撤换。

第六十一条 监事可以在任期届满以前提出辞职,合同第四章有关董事辞职的规定,适用于监事。

第六十二条 监事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合同的规定,履行诚信和勤勉的义务。第六十三条 监事行使下列职权:

(一)检查公司的财务;

(二)对董事、总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合同的行为进行监督;

(三)当董事、总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行为损害公司利益时,要求其予以纠正,必要时向股东会或国家有关主管机关报告;

(四)提议召开临时董事会;

(五)列席董事会会议;

(六)公司合同规定或股东会授予的其他职权。第六十四条 监事行使职权时,必要时可以聘请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性机构给予帮助,由此发生的费用由公司承担。

第十章 财务会计制度、利润分配和审计

第六十五条 公司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制定公司的财务会计制度。

(一)公司依法建立财会制度。具体制度由执行董事或董事会提出方案,报股东会表决通过。

(二)利润分配是指公司在支出各项费用,依法纳税后的纯利润按股东出资比例进行分红,股东的投资逐年以利润分配的方式进行回收,股东不得随意撤回投资。如公司经营亏损,则依法进行亏损弥补.应作亏损原因的详细书面说明。

(三)公司三年内不得分红;以后分红不少于每年利润的30% 财务会计报告必须包括下列财务报表及附属明细表:

(一)资产负债表

(二)损益表

(三)财务状况变动表

(四)现金流量表

成本分析表

月度分析表

(五)财务状况说明书

(六)每月15日前把财务报表给各位股东

(六)债权债务清单,包括发生时间、履行期限、数额、发生原因等项内容;

(七)亏损原因说明书。

(八)公司总负债率(贷款)额不得超总资产的60%。如发展需要,超60%需经股东会同意。

(九)公司贷款抵押物优先。

(十)公司对外一律不担保,资金一律不外借。

(十一)对外投资需经股东会同意。

(十二)董事长、总经理业务费用交错签字。

公司成立前各股东所花的开办费用计入股东的出资额,股东足额认缴出资的公司依法注册成立后,各项开支计入公司费用,从公司注册资金中支出,股东个人不再承担公司支出费用,股东用于公司正常经营所花的实际费用由公司予以报销。

第十一章 解散和清算

第六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司应当解散并依法进行清算;

(三)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依法宣布破产;

(四)违反法律、法规被依法责令关闭;

(五)亏损的情况下不能撤资;

(六)五年内不得解散,赢利的情况下,如撤资在股会同意的情况下,无分红权利;

(五)其他引起公司不能持续经营的原因。第六十七条

公司因前条第(一)项情形而解散的,由人民法院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组织股东、有关机关及专业人员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

公司因前条第(二)项情形而解散的,由有关主管机关组织股东、有关机关及专业人员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第六十八条 清算组成立后,董事会、总经理的职权立即停止。清算期间,公司不得开展新的经营活动。第六十九条 清算组在清算期间行使下列职权:

(一)通知或者公告债权人;

(二)清理公司财产、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

(三)处理公司未了结的业务;

(四)清缴所欠税款;

(五)清理债权、债务;

(六)处理公司清偿债务后的剩余财产;

(七)代表公司参与民事诉讼活动。

第七十条 清算组应当自成立之日起十日内通知债权人,并于六十日内在至少一种报刊上公告三次。

第七十一条 债权人应当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向清算组申报其债权。债权人申报债权时,应当说明债权的有关事项,并提供证明材料。清算组应当对债权进行登记。

第七十二条 清算组在清理公司财产、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后,应当制定清算方案,并报股东会或者有关主管机关确认。

第七十三条 公司财产按下列顺序清偿:

(一)支付清算费用;

(二)支付公司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

(三)交纳所欠税款;

(四)清偿公司债务;

(五)按股东持有的股份比例进行分配。

公司财产未按前款第(一)至

(四)项规定清偿前,不分配给股东。第七十四条 清算组在清理公司财产、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后,认为公司财产不足清偿债务的,应当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破产。

第七十五条 清算结束后,清算组应当制作清算报告,以及清算期间收支报表和财务帐册,报股东会或有关主管机关确认。

第七十六条 清算组应当自股东会或者有关主管机关对清算报告确认之日起三十日内,依法向公司登记机关办理注销公司登记,并公告公司终止。

第七十七条 清算组人员应当忠于职守,依法履行清算义务,不得利用职权收受贿赂或者其他非法收入,不得侵占公司财产。

清算组人员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给公司或者债权人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第十二章 合同修改

第七十八条 本合同的任何修改应由各方以书面形式作出并签署。第十三章 附则

第七十九条 本合同所称以上、以内、以下,都含本数;不满、以外不含本数。

本合同一式_________份,自签约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甲方(签字):_________

乙方(签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签订地点:_________

______

丙方(签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签订地点:_________

签订地点: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协议范本 篇6

1 股东资格的确认

《公司法》第三十三条第一款规定:“股东有权查阅、复制公司章程、股东会会议记录、董事会会议决议、监事会会议决议和财务会计报告。”第二款规定:“股东可以要求查阅公司会计账簿……”。可见, 具备股东资格是行使股东查阅权的必要条件。

股东在现代公司法中是指向公司出资或者认购股份并记载在公司章程或者股东名册上的人。由此可见, 股东身份的确定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向公司出资或者认购股份;二是股东姓名或者名称被记载在公司章程或者股东名册。然而, 现实情况中, 隐名股东、瑕疵出资股东等情况大量存在, 股东资格确认争议纷繁复杂, 为股东查阅权的主体确定造成了困扰。

2 普通股东

我国公司法仅规定行使查阅权的主体是股东, 没有对股东的持股比例、持股期间等条件进行任何限制, 将股东的查阅权规定为一种单独股东权。笔者认同这种规定。因为实践中提出查阅公司相关资料的主体一般是中小股东, 这部分股东需要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 监督董事、监事及高管的经营行为, 而在我国经理人制度不发达的现状下, 这些人往往由大股东担任。这样如果还要求一定的持股比例和持股期间, 对小股东的保护则失去了实际意义。

3 几种特殊类型的股东

3.1 瑕疵出资股东

关于何为瑕疵出资, 学界有不同的观点, 在此不赘述。简而言之, 其是指股东对公司出资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其具体表现为未足额出资、不适当出资、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等情形。

我国现行《公司法》第二十八条第二款规定:“股东不按照前款规定缴纳出资的, 除应当向公司足额缴纳外, 还应当向己按期足额缴纳出资的股东承担违约责任。”第三十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后, 发现作为设立公司出资的非货币财产的实际价额显著低于公司章程所定价额的, 应当由交付该出资的股东补足其差额;公司设立时的其他股东承担连带责任。”由此可见, 出资瑕疵的股东仅承担对公司的差额补足责任以及对其他足额出资股东的违约责任, 并不因此而丧失股东资格。

鉴于出资瑕疵股东仍然具有股东身份, 即使其出资有瑕疵, 也不必然否定其股东资格。股东的查阅权仍应得到肯定, 即出资瑕疵的股东也具有股东查阅权。

3.2 隐名股东

隐名股东是指实际认缴公司资本但不具备股东身份形式要件的出资人。其对应的概念是名义股东, 即未认缴公司资本却具备股东身份形式要件的人。显名股东与隐名股东之间通常存在一种协议, 双方当事人自愿协商确定双方在公司中充当的角色, 只要不违反强制性的法律规定或者危害到公司的利益, 我国法律是允许的。

有学者认为, 隐名股东在投资时隐藏自己真实的名字或名称而以他人的名义进行注册登记的行为, 本身是一种规避法律的行为, 对隐名股东不应赋予查阅权。笔者则认为既然隐名股东已实际向公司出资, 对其应分两种情况对待:一种是隐名股东故意隐瞒其真实身份对公司出资或者以规避法律强制性规定为目的, 则其不应该享有查阅权。另一种是非以规避法律强制性规定为目的或者公司从开始就知道隐名股东存在的情况, 该隐名股东可以通过出示与显名股东之间的协议以及出资证明来向公司说明自己是实际出资人, 以此获得股东权利。因此, 公司不能因为隐名股东的“隐名”而一概拒绝其行使查阅权。

3.3 新任股东

新任股东是指通过公司合并、转让、继承等股权交易方式取得股权的股东。对于新任股东能否取得股东查阅权, 同样需要区分情形讨论。

首先, 对于取得相应股权并已在股东名册上进行变更登记的, 对其成为正式股东后的公司经营管理信息当然享有查阅权。

其次, 对于已通过上述股权交易方式取得股份, 但由于种种原因股东名册未进行变更登记, 此时新任股东对于股东名册变更登记前的资料是否享有查阅权。笔者认为, 若仅因其没有在股东名册上登记体现而否认其股东查阅权, 是对公司法规定的僵化适用, 不能使股东权益得到很好的保障。基于对公司制度的深化解读, 笔者认为这种情况下的新任股东享有股东查阅权。

最后, 也是争议最大的是, 新任股东对其加入公司之前的公司相关资料是否享有查阅权。笔者认为享有, 理由如下:第一, 通过转让、继承等继受方式取得公司股权的新任股东, 其同时继受原任股东在公司的一切权利和义务, 故应当承认新任股东知情权的追溯权;其次, 公司的相关资料尤其是会计账簿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只有赋予新任股东对加入之前资料的查阅权, 才能更好的行使其加入后的知情权。

3.4 原任股东

原任股东是指己经将公司股权转让他人, 或退股后的股东, 实践中常出现原股东要求行使股东查阅权的情形, 究其原因大部分是原股东在转让其股份后才发现在其担任股东期间, 公司隐瞒了真实的经营状况并导致其在分红或其他事项上受到了损失。

理论和实务界对原股东是否享有查阅权看法不一。有观点认为, 一旦股东转让了其股份, 则意味着脱离了公司股东的身份, 而股东查阅权的设置是为保护股东的权益, 因此这类主体当然不再享有股东查阅权。也有观点认为, 如果在合理期限内确有证据表明公司隐满利润导致其利益受损, 就应该赋予其查阅其在担任股东期间公司财务状况的权利, 否则有违诚实信用原则, 也不能贯彻保护股东这一宗旨。

笔者认为, 前一种观点仅以法律层面的查阅权基础不复存在为由剥夺了股东诉权层面的股东查阅权, 股东受到损失却无法得到很好的保护, 不利于公司法精神的贯彻。而后一种观点以诚实信用原则为出发点, 以保护股东为落脚点, 体现了公司法的立法宗旨, 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股份转让后原股东的查阅权, 更为合理。在此基础上, 笔者认为应对原任股东查阅权的行使加以必要限制。例如, 设置限定的日期, 原股东可查阅资料的日期只能从其离开公司之日起向前推移。因为只有该部分的资料是与该股东相关的;再比如, 设置查阅资料的范围, 只允许其查阅涉及其特定问题的资料。这种折中的办法能够尽可能在维护原股东的利益的同时又不损害公司的利益, 尽量实现二者的平衡。

3.5 母公司股东

母公司股东对子公司的查阅权在学理上也称为股东查阅权的穿越行使。作为母公司的股东, 对于子公司并不当然享有股东查阅权, 要想获得对于子公司的查阅权, 则是一种股东权利的“穿越”行使。对此美国特拉华州、俄克拉荷马州在立法中明确规定母公司股东可以查阅子公司文件资料, 日本也在其1999年“商法典”及2005年“会社法”中对此表示支持, 其目的在于防止子公司董事的不当行为。我国现行立法中并未对此问题作出规定。

笔者认为, 子公司在法律上是人格独立的, 母公司股东取得对子公司的查阅权并无法理依据。由于母公司股东不是子公司的股东, 母公司股东并不拥有子公司的股东查阅权, 如果需行使, 也是以法人股东的形式, 在股东 (大) 会上进行决议, 最终由董事会予以执行, 而非母公司股东直接查阅。这种方式相比母公司股东直接行使股东查阅权更加繁琐, 但却能够在法理与法律中找到依据, 能够最终为其提供法律上的救济。从《公司法》设置股东查阅权的立法目上进行分析, 此种方式也能实现对股东投资信息的知悉利益的保护, 在获得相应的信息的同时, 对子公司的经营管理层也能起到监督作用。

4 关于股东可否委托他人代为行使查阅权

查阅权的行使主体通常为股东, 但是查阅公司账簿时需要较强的财务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对公司的财务信息做出分析, 很多的自然人股东并不具备这样的专业知识, 使得其在查阅会计账簿时不能得到有效信息, 所以实践中, 股东经常会请第三方介入以帮助他们行使查阅权。然而由于我国公司法没有相关的规定, 公司经常以保护商业秘密为由拒绝股东该请求。笔者认为, 从知情权的设置目的来说, 我们没有理由阻止股东委托专业人士对财务报告和公司运营资料进行专业的分析, 下面分析具体理由。

4.1 股东委托他人代为行使查阅权未违反相关法律规定

依据我国《民法通则》第六十三条第三款规定:“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按照双方当事人约定应当由本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 不得代理。”第六十七条规定:“代理人知道被委托代理的事项违法仍然进行代理活动的或者被代理人知道代理人的代理行为违法不表示反对的, 由被代理人和代理人负连带责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 (试行) 》第六十六条第三款规定:“代理人和第三人串通损害被代理人的利益的, 由代理人和第三人负连带责任。”第七十八条规定:“凡是依法或者双方约定必须由本人亲自实施的民事行为, 本人未亲自实施的, 应当认定行为无效。”根据上述法律规定, 有两类法律行为不能成立有效代理:一类是结婚、离婚、收养、认领等身份行为, 由于具有专属性, 不能有效代理;其次, 违法或者违反公共利益和善良风俗的法律行为, 不能成立有效代理。而股东查阅权并非是一种专属性身份行为, 委托他人查阅也并不违反社会公共利益和善良风俗, 因此股东委托他人代为行使查阅权并不违反民法中关于“代理”的规定。

4.2 股东委托他人代为行使查阅权有利于实现股东知情权

公司会计账簿大多内容庞杂、专业性强, 申请执行人必须具备相应的会计知识并花费大量的时间才能读懂。如果不允许其委托代理人查阅, 股东无法监督公司的经营管理, 股东的重大决策权、受益权将失去基础, 与法律设置股东查阅权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 从代理制度设立目的和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出发, 法院无理由拒绝股东委托代理人行使查阅权。

当然从公司的角度来讲, 也应明确规定该委托行为不能损害公司的利益, 应对委托代理人的资质进行限定, 如果公司有证据证明该专业人士的行为造成或可能造成公司利益的损失, 则应否决股东的提议, 对造成的实际损失要求股东承担责任。对此, 我国台湾“公司法”早有涉及:“董事会所造具之各项表册与监察人之报告书, 应于股东常会开会十日之前, 备置于本公司, 股东得随时查阅, 并得偕同其所委托指律师或会计师查阅。”笔者认为这可以作为我国公司法的参考。

5 结语

股东查阅权是股东知情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作为平衡公司中相关利益个体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利器, 有助于实现股东对公司经营管理情况的监督, 维护股东自身权益。我国2005年公司法虽然对该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完善, 但在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本文围绕实践中几类特殊行权主体进行讨论, 分析各类主体是否具有适格的主体身份, 力图在兼顾公司和股东利益的前提下, 尽可能赋予更多的主体以股东查阅权, 更大程度地发挥股东查阅权在保护股东权益、监督公司经营管理中的功用。

参考文献

[1]吴高臣.有限责任公司法论[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9.

[2]孙晓洁.公司法基本原理[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6.

[3]施天涛.公司法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5.

[4]倘军伟.股东查阅权规范化行使之路径选择[J].人民司法, 2013, (17) .

[5]袁楠.股东可委托他人代为行使查阅权[J].人民司法, 2013, (10) .

[6]谢星洁.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查阅权的行使[J].法制博览, 2012, (7) .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协议范本 篇7

关键词:股东资格;公司章程;工商登记;出资

一、问题的引入

2004年3月,原告吴某与被告吴某新、吴某平、张某华及陆某伟、徐某春六人协商共同设立三协公司;后原告分三次共出资17万元。2004年8月10日,六位出资人签字确认了各自认缴的出资额。2004年8月23日,吴某新召集其余五名股东召开首次股东会议,该次会议确认了各股东的投资额,制定了公司章程等事项。2004年10月10日,三协公司经核准领取法人营业执照,该公司章程及工商登记载明股东为吴某新、吴某平、张某华,法定代表人为吴某新。从2004年8月23日起至2006年5月21日止,三协公司共召开9次股东会议,原告亦多次参加股东会议并参与公司议事。原告诉称,其投入了入股款但却未被登记为公司股东,未享有股东权利,故诉至法院,请求法院判令被告连带退还原告17万元入股款。

一审法院审理后认为,三协公司虽然登记股东为三人,但实质是由六名股东出资成立,出资人的出资份额具体明确,公司章程及工商登记虽未记载原告的名字,但是在公司成立前后,原告均以股东身份参加股东会议,应为该公司的隐名股东。根据公司资本维持原则,股东在公司登记后,不得抽回出资,同时原告亦未提供证据证实其他股东侵犯其股东权利,故原告要求被告连带退还其17万元出资的诉讼请求不能成立,据此,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宣判后,原告吴某不服,向二审法院提出上诉。认为其在公司核准领取法人营业执照前交纳了投资款17万元,但公司章程、登记档案只有三名股东,上诉人并不是股东身份,所以该17万元投资不是其出资,是登记的三股东中有人未经上诉人同意,占用了上诉人的投资款投入公司作为其出资,故原审判决错误。二审法院审理后认为,吴迅虽未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为股东,但其一直以股东身份参加股东会议,行使股东权利,其应为三协公司的隐名股东。根据公司法有关规定,股东在公司登记后不得抽回出资,故上诉人的上诉理由不能成立,原审法院判决正确,应予维持。

二、股东资格概述

股东资格是指民事主体作为公司股东的一种身份和地位,是其享有股东权利和承担股东义务的基础。股东资格的取得有原始取得和继受取得。原始取得是指基于认缴出资而取得,包括公司设立时的认缴出资和公司增资时的认缴出资;继受取得是指基于股权的流转而取得,包括赠与、转让、继承以及公司合并等。股东资格认定是指依据一定的法律法规和事实对股东资格进行的司法和仲裁认定。公司股东应包括如下几个特征:①在公司章程中登记为股东,并在章程上签名或盖章;②有实际出资;③在工商登记中被记载为股东;④有出资证明书;⑤股东名册中有记载;⑥享有股东权利即享有资产收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的权利。

三、我国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认定的标准

关于股东资格的认定有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之分,实质要件就是指股东要有实际出资、有出资证明书和履行股东实际权利。而形式要件则指公司章程记载、工商登记、股东名册、股东协议等,当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统一时,就不存在股东资格认定的问题,但是当二者不统一时就会出现股东资格认定的问题。那么每一个要件对股东资格的认定的效力如何以及实际享有股东权利对股东资格的认定的效力如何,下面将一一论述。

(一)公司章程

公司章程是由设立公司的股东制定并对公司、股东、公司经营管理人员具有约束力的调整公司内部组织关系和经营行为的自治规则。《公司法》第二十五条对公司章程的内容作了明确规定。公司章程是公司的小宪章,章程具有对内和对外的效力,对内用来约束公司和股东,对外具有公示的效力。股东在公司章程上签名或盖章表明其有成为公司股东的真实意思表示,对内是确认其权利义务的根据,对外是交易相对人用来判断的依据。由此可见,公司章程对股东资格的认定具有决定性的效力,也就是说只要在公司章程中被记载为股东,就具备了成为股东的形式要件,除非与其他股东的资格特征相矛盾并经法院依法否定。但是对这一要件我们也不能进行绝对化的理解。

(二)工商登记

公司法规定,公司应当将股东的姓名、名称以及出资额等向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进行变更登记,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的第三人。公司登记行为是一种证权性登记,登記行为并没有创设股东资格,其目的在于对进入市场的主体进行表面审查,减少市场交易风险,保障市场交易秩序。对内工商登记仅具有权利推定力的作用,即记载于登记簿的名单可以被推定为具有股东资格,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列入登记簿的就不具有股东资格。对外工商登记具有公信力,即使登记具有瑕疵,善意的第三人也可以依据工商登记的名单要求公司或者登记的股东承担责任。因此,工商登记并不是认定股东资格的必要条件,但是其具有优先的效力。

(三)股东名册

股东名册是记载股东名称及其出资等相关法律事项的簿册。《公司法》第三十二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应当置备股东名册,记载下列事项: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及住所;股东的出资额;出资证明书编号。记载于股东名册的股东,可以依股东名册主张行使股东权利。公司应当将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向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办理变更登记。未经登记或者变更登记的,不得对抗第三人”。由此可以看出股东名册不具有设权效力,也不具有确定力,可以主动修正,也可以申请修正,其仅具有权利推定力的效力。根据股东名册的记载通常可以推定被记载人具有股东资格。股东名册是公司出具的股权证明形式,容易具有随意性,现实中很多公司都没有股东名册。因此没有记载于股东名册的股东并不当然不具有股东资格,另外由于法律并未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名册需要进行公示,所以我们认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名册并不需要公示,因为它不像工商登记一样具有公示力和公信力。因此股东名册仅具有确定股东与公司之间内部关系的形式效力,并不能用来直接确定股东资格。

(四)股东协议

股东协议是投资人签订的关于公司出资、出资比例、出资方式、利益分配、公司人员任命以及风险负担、经营管理方式、清算和终止等股东权利义务的协议。股东协议是就公司成立所涉及的问题达成的合意,是公司成立的前提条件,是当事人在平等、自愿协商的基础上签订的,是当事人真实意思的表现,具有合同的效力。股东协议具有对内的效力,如果股东不按协议规定履行出资义务,其他股东有权要求其补足出资,并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但是股东协议不具有对外的效力,公司以外的第三人很难了解到协议的内容。所以在认定股东资格时,股东协议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

(五)实际出资

出资是指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对公司投入资本,理论上认为,出资与取得公司股东资格并没有必然的联系。①实际出资人并不必然成为公司股东,获得股东资格必须以公司实际成立为前提。即使出资人实际出资,但没有签署公司章程,没有在工商部门登记,没有行使过股东的任何权利,根据民法的意思表示主义原则和商法的外观主义原则不能认定为其就是股东。②没有实际出资的人也可能成为公司的股东,他人可以通过继承、赠与等方式取得股东资格,因强制执行股权取得股东资格时,也没有出资。因此不论是在实践中还是在理论中,实际出资都不能成为单独认定公司股东资格的标准,它需要结合其他要件来认定股东资格,可见,实际出资是认定股东资格的一个重要要件,但不是单独的要件。

(六)出资证明书

出资证明书是在公司进行工商登记后向股东签发的出资证明。一般认为,出资证明书只是一种物权性凭证,不具有创设性的效力,它的功能主要是证明股东已经真实的出资。出资者实际出资后,只要公司登记批准成立,出资者就具有股东资格,公司就应当向出资者签发出资证明书。但是我国公司法没有规定股东转让股权后要更改出资证明书,因此实践中会存在出资证明书中记载的股东与实际的股东不一致的情况。所以我们不能仅凭出资证明书的记载来认定股东资格,也不能因为出资证明书中没有记载就否认股东资格,出资证明书只是认定股东资格的初步证明,仅具有辅助性的作用,并没有决定性的效力。

(七)实际享有股东权利

实际享有股东权利是指股东依据其股东身份而享有的对其权利的支配,它是取得股东资格的结果而不是取得股东资格的原因或条件。因此可以得出享有股东权利并不意味享有公司的股东资格。但是因为有限责任公司具有很强的人合性,所以应尊重公司和其他的意愿,如果公司和其他股东认为其具有股东资格,则可以推定实际享有股东权利是认定股东资格的一个依据,而且在涉及到第三人时可以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为了维护公司的稳定发展,当事人实际享有权利就尽量认定其具有股东资格。如果否认其股东资格,必然会导致其在公司中作出的行为无效,使许多已经确定的公司法律关系发生改变,会影响交易的安全和社会秩序。因此权衡各方面的利益,对实际享有股东权利的当事人应赋予其股东资格,但应要求其补全相关的手续。在公司章程记载前和工商登记前,仅认为其可以取得股东资格,可以享受股东权利,但不能对抗第三人。在实践中有的公司不召开股东会、不分配利润、不当剥夺和限制股东权利,使得很多股东没有实际享有股东权利,依此说明不能实际享有股东权利并不能否认其股东资格。因此实际享有股东权利不能成为认定股东资格的必备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其具有辅助的作用。

四、小结

综上所述,在认定股东资格时,所应具备的这些标准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质要件,即实际出资、出资证明书和实际享有股东权利。实质要件的功能是对内的,在于确定股东之间的权利义务。另一类是形式要件,即公司章程记载、工商登记、股东名册和股东协议。形式要件的功能主要是对外的,能够使交易相对人比较容易的判断和辨识,在與公司以外的第三人发生争议时,形式要件对股东资格的认定具有比实质要件更强的作用。但由于这些要件都各有其设置的目的和独特的功能,因此在涉及不同的争议当事人时, 应各自发挥不同的作用。在认定股东资格时,应综合考虑各要件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洪华.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的认定[J]. 暨南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8).

[2]刘丽娜,付燎原. 论工商登记、股东名册与股东资格认定关系—以有限责任公司为考察视角[J].商品与质量,2012(5).

[3]郑丽平.论我国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的认定[D].中国政法大学,2011.

[4]应飞.论股东资格认定[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3(12).

[5]王艺潼,何永泽.论股东资格认定标准[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6).

[6]范健.论股东资格认定的判断标准[J].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6.

[7]吴晶宇.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认定初探[J].经济师,2008(9).

作者简介: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协议范本 篇8

本股东合作协议(以下简称“本协议”)由下列各方与二零一四年__ 月__日在_________签订。上述各方,以下单独称“一方”,合称为“各方”。

以下分别为三方:A、B、C。

A方—XX

名称:

住所:

电话:

B方—XX

名称:

住所:

电话:

乙方—XX

名称:

住所:

电话:

A、B、C等三方在平等自愿、友好协商的基础上,就投资设立湖南XX资本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相关事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及相关法律的规定达成如下协议,以资共同信守。

一、拟设立公司的名称、经验范围、注册资本、法人地址、法人代表人

1.1公司名称:湖南XX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

1.2经验范围:基金管理、投资咨询、财务顾问

1.3法定地址:长沙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法定代表:XX

二、公司的企业性质及责任、法人地位

2.1公司为有限公司,A、B、C等三方以各自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

2.2法人地位

公司依据中国法律具有独立法人地位,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三、出资方式及占股比例

3.1A方以货币作为出资,出资额为_______万元人民币,占公司注册资本的_______%;

3.2B 方以货币作为出资,出资额为_______万元人民币,占公司注册资本的_______%;

3.3C 方以货币作为出资,出资额为_______万元人民币,占公司注册资本的_______%;

四、注册资本的变更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协议范本 篇9

关键词: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预期利益

中图分类号:D922.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09)02-0091-06

作为一种独立的企业法律形态,有限责任公司已经历了100多年历史的检验。然而,其中却贯穿了存与废的争议,在实践上则典型地表现为日本新公司法将有限公司从名称上的废除。中国公司法修改过程中改进了有限责任公司法律制度,但于实践上仍存在很多困惑。笔者认为,或许正视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东的关系,对于制度的完善以及股东利益的救济能够提供有效的路径。

一、有限责任公司对股东预期利益的保障

有限责任公司在创设之始即吸纳了股份有限公司和合伙企业的特有优势,从而在实践中表现出形态上的优势。这种形态上的优势,恰恰契合了特定投资者的特定需求,即有限责任公司对股东预期利益的承载。有限责任公司一直为投资者所青睐,无疑就是从实证的角度证明了有限责任公司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对投资者需求的满足。

(一)追逐利润与规避风险

“公司蓬勃发展的光辉前景,原来是与每一个投资者都是息息相关的”,“公司的成功,实际上也就来自于公司对这些投资者和客户需求的满足”。投资者选择任何企业法律形态进行投资,最基本的目标就是追求利润,这也是由资本的本性决定了的。但是,如果在追逐利润的过程中风险过巨,出于对风险的一般厌恶,理性的投资者将会选择其他投资方式。所以,尽管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在税收上没有企业所得税的负担,业主和合伙人可以在更大程度上享有企业的利润,并发挥对企业的控制,但是投资者承担无限责任或无限连带责任的法律约束可能使投资的风险过高。因此,有限责任公司投资者在实现对利润追逐(利润的直接回报就表现为股东按照投资份额或者约定分享企业利润)的同时,投资者在通常情况下责任的限定性降低了投资风险,从而激发了投资热情。换言之,有限责任公司既满足了投资者对利润的追逐,又化解了投资风险。

(二)控制与责任

如果投资者仅仅单纯地追逐利润和降低投资风险,股份有限公司无疑是最理想的企业组织形式。但是,正如前文所述,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成本高昂,而且严格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绝对的资本多数又使一般投资者对企业利润的满足在一定程度上受控制股东、机构投资者或者公司管理层的操控。因此,未来的预期收益在很大程度上不能由一般投资者所控制,也几乎不能由个别投资者所掌控;或者设立中的企业无力承担高额的设立成本。同时,众多的投资者缺乏亲密的合作关系,许多投资者表现出“理性的冷漠”,根本不关心公司的经营和长远的发展。而合伙企业或者独资企业尽管可以实现投资者对企业的控制,但是又无法满足投资者降低风险的需求。

有限责任公司有限的投资者在合作之前一般已具有某种亲密关系,投资后一般都参与公司的管理和决策以及为公司所雇佣而在公司内部实现了股东、管理者和雇员身份的高度融合。有限责任公司的治理并不绝对取决于资本,投资者对公司事务的管理和控制可以在一种比较融洽的气氛中进行。除了与雇佣相关的利益之外,投资者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也是因为期望成为公司的董事或其他管理人员。而作为公司的董事或其他管理人员,不仅仅是获得了与该职位相关联的身份以及其他无形的利益,还有机会有效地控制其投资。在有限责任公司中,这种控制能力非常重要。股东将其财产的很大一部分投资于公司,不管是为了保障自己投资的安全,还是有效地巩固自己被公司雇佣的地位,他们都期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对公司实施控制或施加实质性的影响。尽管股东基于正当目的拥有可以查阅公司账簿、财务记录和会议记录等法定权利,但是这种权利很容易受到控制股东的阻挠。因此,有限责任公司的一些股东(小股东)既缺乏对公司决策的发言权,也没有机会知悉公司事务。而参与管理使股东既可以参与公司决策,也可以有效地控制公司事务。由于有限责任公司控制能力的重要性,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的许多股东都期望他们的投资能使他们有权在公司管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实际上,除非股东在管理参与上达成共识,理性的投资者一般都不愿意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三)创业与个人价值的实现

对于有限责任公司的许多投资者来说,期望被公司雇佣是促使其投资的主要动机。但是,许多有限责任公司起步的时候规模都非常小,而且面临失败的风险。由于企业能否最终生存或盈利的不确定性,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最初决定投资主要是考虑了被公司雇佣的直接利益,而不是对未来利润分配的乐观估计。所以,“在闭锁公司中,作为股东的雇员的利益在工作岗位和股份中经常是孪生的,纯粹从经济的视角,为投资而持有闭锁公司的股份可能不是理性的。小企业面临失败的风险非常高,为了补偿这种风险水平,预期的回报也应该非常高。而且,小企业的许多投资者将其财产的很大一部分投资于企业,这不利于他们分散投资及其风险,从而使其面临特定企业或特定行业的特别风险”。“如果闭锁公司的投资者是理性的,那么他们选择这种投资是因为他们相信投资于公开公司无法获得补偿利益,而在许多案件中,这些补偿利益(比如非常高的薪金、工作保障,以及对工作的满意)都是通过雇佣获得……因此,闭锁公司的股东经常在其工作上有明显的投资利益,他经常为了获得一份工作、工资以及其他利益作为投资回报而投资”。因此,有限责任公司投资者可能认为被公司雇佣是其所有投资回报的关键组成。而一般情形股东的有限责任又限定了投资者所承担风险的范围并提供了可预测性。直接分配公司利润和以劳务报酬形式分享公司利润实现了投资者对投资的经济上的回报,而投资设立企业并为之经营,本身也体现在创业上的精神上的追求和满足。尽管独资企业或合伙企业也发挥了这方面的优势,但是正如前文所述,风险的过于巨大和无法预测不仅约束了企业规模的扩展,而且本身也限制了投资的热情。因此,选择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创业方式,不仅体现了投资者物质上的追求,也是在精神上给予投资者以追求。

二、股东预期利益实现的制度约束

尽管有限责任公司在形态上契合了股东的预期利益,但是,有限责任公司的基本属性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约束股东预期利益的实现,主要包括人合性容易破裂,并使股东合作的预期以及相应的预期利益落空;公司的闭锁性使股权转让受到限制,并使被压制股东对公司利润、公司管理或控制参与的预期利益落空;股东的有限责任使股东的预期利益超越法律的限制,并将风险转嫁于他人或社会。

(一)有限责任公司的人合性

在选择以有限责任公司的组织形式进行投资之时,投资者之间一般已经具有了比较亲密或信任的关系。在公司存续中,股东之间具有不同于股份有限公司股东之间的相互信任、合作和凝聚力。基于股东间熟知与信任的良好合作关系是公司得以正常经营运转的基础和保障。有限责任公司这种人合性的维持也是公司设立当初股东之间所抱有的合理期待。因此,“即在有限责任公司的成员之间,存在着某种个人关系,这种关系很像合伙成员之间的那种相互关系”。

由于股东之间的亲密关系没有也不可能有外部制度的保障,仅仅取决于个人的生活经历和认知,所以,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之间的亲密关系可能由于某种事由而破裂。比如朋友关系的疏远,家庭成员身份上的解除(比如离婚)。而一旦股东之间的亲密关系不复存在,相互间信任丧失,则在公司的经营决策中便很难达成多数或者一致同意,公司的经营会变得非常艰难,甚至出现公司僵局(公司僵局更容易发生在有限责任公司,公司的人合性不能不认为是根本原因)。而且,由于在组建公司之时,投资者之间的信任在一定程度上也阻却了详细讨论将来公司中发生争端的事先解决机制,使公司章程内容相对粗糙,甚至沿用现成的公司章程范本以应付公司登记机关的要求。在公司经营中出现投资者无法预测的争端时,如果不能通过协商达成事后的解决方案,其结果可能是公司中的中小投资者(股东)将处于一种被锁定的状态;或者可能使公司陷入僵局。一旦某特定有限责任公司人合性的基础丧失,股东对未来利润的预期落空,其参与管理或为公司雇佣可能只是具有形式意义,甚至反而妨碍企业决策。换言之,人合性丧失就会使股东的预期利益落空;而缺乏人合性基础的投资者又不愿意选择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投资的组织形式。

(二)有限责任公司的闭锁性

有限责任公司具有很强的人合因素,该种性质决定了公司股东股权的转让不像股份有限公司股东的股份转让那样自由。股东擅自退出公司,是对设立公司时自己承诺的一种违反,会损害其他股东的利益,或者被迫增加出资而受让该转让的出资额(其他股东本无此义务),或者听任该股东转让出资额与他人,被动地接受与缺乏相互信任的人合作。显然,这对守约的股东是极不公正的。严格限制股东转让股权与他人,对股东退出或进入公司附加严格的条件,是有限责任公司封闭性质的具体体现。

新的股东加入股份公司,对公司和其他股东的利益不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因为股份有限公司的基础在于公司的资本而不在于股东的信任与信赖。但是新的股东加入有限责任公司,则可能对该公司本身和其他股东的利益造成重大影响。因此,制度需要限制股权的转让。但是,有限责任公司设立以后会发生重大的变化,诸如公司股东死亡、退休或退出公司等。在这些情况下,公司股东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发生重大变化:公司股东如果死亡,其股权可能会转由某些继承人所继承,该继承人可能会取代被继承人而成为公司股东;公司股东如果退休,他们可能希望自己的股权转让给第三人,该受让人即成为公司股东;当公司股东由于其他不得已的意愿而被迫退出公司时,比如,对其他股东的信任丧失,或者在短期内需要大笔资金,而除了转让股权之外没有其他筹集资金的渠道,他们的股权也将面临被转让给第三人的问题,第三人也有成为公司股东的可能。

法律制度已经预设了有限责任公司股权不能在市场公开出售,所以,公开股份市场缺乏既是制度的首肯,又是现实中股份转让的障碍;股东人数限制、股东会限制、公司章程的限制和程序的要求有利于维持公司的人合性和闭锁性,但也加剧了股权转让受限制的处境。公司股权很难实现自由转让,拟转让股份容易被“锁定”,如此,使需要转让股权的股东利益遭受侵犯。现实的或潜在的限制股权转让在许多情形不管是对股东利益还是对社会福利都会减损。所以,限制股权转让又有不能忽视的弊端。如果公司控制股东滥用权利(力),小股东不能像股份有限公司那样自由转让股份,则小股东可能在权利遭受侵犯时不能获得及时有效的救济,其股权容易被锁定,对公司的预期利益落空,权利遭到侵犯,从而使公司陷入僵局。因此,过分严格地限制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无疑将影响潜在投资者选择或者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的积极性。

投资者应当理性地预期股权转让限制的潜在困境并采取适当的事前防范措施。由于有限责任公司相对于股份有限公司更多的是通过公司章程体现股东的意思自治,而且对股权转让的限制也多是通过公司章程进行约定,所以,在制订公司章程之时,应该理性地预期在公司存续期间可能发生股权转让的情形。因此,在公司章程中明确约定股权可以转让的情形和难以转让时其权利的救济应该是投资者最好的选择,从而在尊重股东意思自治的同时实现股东的预期利益。此外,立法也应当提供适当的事后救济。由于信息的不完备和对未来合作的过分乐观,投资者总是难以完全预期在公司存续中可能面临的各种合作风险以及投资者个人可能遭遇的各种风险。所以,对股权转让限制一般在章程中都会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对于特殊情形的股权必须转让。章程的内容多显不足。而特殊情形的存在,对于临时急需转让股权的股东(比如面临临时的资金需求)或者希望永久退出公司而转让股权的股东(比如退休或者长期卧病不能参与公司管理也不愿意继续持有公司股权,甚至股东的死亡)面临股权转让的限制却无法保证其公平的转让。所以,必须赋予法院有限制的介入。具体的介入方法,一般包括在能够维持公司运转的前提下,基于效率的考虑,强令公司或其他股东购买拟转让的股权,在美国法上被称为“买断”(buy-out),在德国法上被称为“退股”(With-drawal);如果公司不能继续经营,可以由法院应申请而解散公司。

(三)股东的有限责任

在所有与控制基本上没有分离的公司结构下,股东更容易为自身利益转嫁公司的风险。有限责任对股东的适用确实在相当大程度上对债权人、雇员等不利。所以,Easterbrook和Fischel已经意识到有限责任适用于闭锁公司时其经济效率合理性开始丧失。即主要因为股东同时也是公司的管理者,道德风险容易滋生。但不可忽视的是,对于股东而言,“控制权的拥有者可以借助控制权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如果公司股东滥用有限责任实施有害债权人和社会利益的行为,法律作为最后的防线与救济,可以发挥充分的保障作用,即通过司法否定股东所承担的有限责任。公司的独立人格和有限责任成为公司的“面纱”,它把公司与其股东分开,并保护股东免受债权人的直接追索。但是,公司股东有可能滥用公司人格,利用公司从事不正当活动,直接损害债权人的利益,而股东却只承担有限责任。当公司资产不足偿付部分债权损失,则由那些完全无辜的债权人来承担,股东却不用承担这种风险。“公司债权人不能穿过公司的面纱,直接向公司股东行使迫偿权,以

或者公司的自治法,最大化理性的股东可以设计公司未来,可以预测争端的解决方式。而对于后者,由于股东对有限责任公司都寄予了一般合理预期和特定合理预期,公司的争端影响公司的效率是理性的股东所不愿的结果,因此,当公司章程没有预见或者不愿意预见的争端出现时,股东一般可以在自治的范围内达成一致意见。除非公司发生股东难以解决的争端。此时应股东的请求,法院方可介入。否则,法院应该尽量克制自己的行为。尚且,所有股东都对其投资寄托了预期利益,尽管现实中小股东的预期利益更容易遭受侵犯,但是“对少数股东进行过度保护,会过度增加社会成本”。所以,司法也应当克制其行为和保持限度。换言之,“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是有边际的”。

尽管意思自治和自力救济在有限责任公司适用广泛,但是,由于股东的有限理性和有限信息,尤其是股东对于未来合作过分乐观的估计,公司章程的约定很难满足有限责任公司存续期间的所有需求。因此,当股东的争端无法由股东解决时,法院的介入可以救济股东困境,使公司得以继续运转或者终结。而解散公司会使股东的合理预期(比如管理利益和雇佣利益)遭遇实质性的挫败,并且没有任何挽救的可能,因此,各国都将司法强制解散公司作为救济的最后手段。作为强制解散的替代性救济措施,各国在司法实践中主要由法官创设了退出(买断)、开除等多种方式。当替代性救济措施得到广泛采用之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必须接受市场的检验,这对法官的商业判断能力也提出了挑战。换言之,法官不仅可以创设能够为市场所接受的救济措施,而且必须有效地发挥其自由裁量权,有效地解决股东难以解决的争端。所以,从法院裁判的视角,法院在积极介入公司内部法律关系的时候,应当审慎而为。作为权利保障的最后一道屏障,“尽管法官可能没有相应的背景使他们能仔细检查公司的决策,当有关行为是欺骗性的、秘密的或自利的,他们就会有资格处理”。

四、结语

有限责任公司对股东预期利益的契合,正是有限责任公司的优势所在。因此,保障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预期利益的实现,就是张扬有限责任公司及其制度活力的有效路径。而从股东自身到立法制度构建以及司法的运行,则为股东预期利益实现的必然保障。

上一篇:关于中秋节作文:如是中秋下一篇:中秋晚会串词(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