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扶贫调研报告

2024-07-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企业扶贫调研报告(精选8篇)

企业扶贫调研报告 篇1

——***********公司总经理******

尊敬的各位领导,朋友们:

大家好,感谢县委县政府给我们这次回报社会的机会,我有幸代表力达塑业全体员工,向各位领导和朋友们简要汇报我公司的扶贫工作,有不足之处,敬请给位批评指正。

扶贫工作,任重道远,责任重大,这项工作不仅关乎国计民生,而且带动一方脱贫致富,对企业的发展也会相辅相成,共同进步。

我公司的扶贫对象是神南乡南神南村,该村位于顺平县西北部深山区。全村1678人,党员62名。农民人均纯收入1485元,是新阶段首批扶贫开发重点村。现结合该村的特点,我公司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帮扶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

一、深入调研,紧抓落实

全市扶贫开发工作动员会后的第二天,我就带领公司一班人在县扶贫局和乡党委有关领导的陪同下到该村进行调研,认真了解了该村的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南神南村地处偏远山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农民收入主要来自于外出务工、林果种植和水稻种植,经济来源比较单一。调研深入实地、并现场查看了南神南村的灌溉饮水,三优富士基地等建设情况,并表示要和村两委班子一起进行身日研究,结合当地实际,帮助帮扶村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和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尽最大努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并结合该村的实际特点,注重帮助该村调整饮用水安全以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特色种植,帮助

贫困村改变面貌,促进增收。

二、重点规划,统筹安排

进一步完善扶贫长远规划。我公司根据上级对重点村扶贫实行有规划、分阶段、集中投入、分批扶助和整体扶助的要求,对神南乡南神南村的扶贫情况进行了具体安排,确定了新的发展思路。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扶贫开发规划,进一步细化目标任务,使扶贫开发工作按步实施,有序推进。

一是依托全村发展“三优”红富士苹果产业的资源、技术、政策优势,确定了打造全省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三优”苹果基地的目标。二是发展水稻种植及草编加工业,在唐河沿岸发展水稻种植。利用稻草大力发展草编加工业,通过示范引导,发展草编业。三是推进劳务输出产业,开展技能培训,发布用工信息,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

三、重质量,办实事

我公司为神南乡南神南村村委会无偿提供了一台电脑,以解决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趋势,这也是解决贫困山区农村产业优化升级和对外信息沟通的关键环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偏远农村面临着向信息时代的过渡和变革,信息对经济、农业发展起着日益重要而独特的作用。没有信息化,农业产业化就难实现,就不可能有农业现代化,也就没有神南乡南神南村脱贫致富。农村蕴含着巨大的信息需求。农民急需方针政策、市场变化、实用技术、优良品种、农资供应、气象等多方面的信息。信息若扩大覆盖到农村,就会加快对信息资源的开发

和利用,推动信息产业与农村市场的有机结合,给村民提供及时、准确、高效的致富信息,才能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贫困地区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发挥优势,促进就业

在扶贫工作中,输血不如输入造血功能,这样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我公司在顺平是上规模的企业,用人缺口很大,公司在市委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扶持下,有了突飞猛进的长足发展,这既得益于顺平的投资环境,也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大力帮助,企业有了发展,创造了价值,理应回报社会。公司自创建以来,始终坚持科技兴企和制度制企的道路,历经15年的全面稳步发展,开拓创新,逐步形成集科研、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县委县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是我们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公司上下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发动广大员工,集思广益、献计献策、加倍努力,帮助神南乡南神南村脱贫致富,为政府分忧解难,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企业扶贫调研报告 篇2

十二五期间, 岢岚县羊饲养量由2011年的46.1万只增长到2015年的70万只, 羊存栏由2011年的30.6万只增长到2015年的44万只, 岢岚县羊产业产值由2011年的1.7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2.45亿元, 羊产业纯收入由2011年的0.87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1.736亿元, 人均羊产业纯收入由2011年的1278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2618元。岢岚县畜牧业总产值由2011年的2.8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3.98亿元, 畜牧业纯收入由2011年的1.28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2.1亿元, 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由2011年的1800元增长到2015年的3166元。

2011年“晋岚绒山羊”新品种通过农业部国家畜禽品种资源委员会认定后, 本县把“晋岚绒山羊”良种繁育作为全县“一县一业”主导产业, 把扩繁推广、提质增效、转型发展作为主要抓手来推进产业发展。按照“工业化理念, 产业化运作”的发展思路, 本县抓住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一县一业基地县建设、退耕还林棚圈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项目建设的机遇大力发展晋岚绒山羊现代规模养殖, 本县已建成标准化晋岚绒山羊规模养殖场50多个, 其中存栏1000只以上的规模养殖场14个, 500~1000只的规模养殖场40多个, 规模养羊四万余只。本县30只以上100只以下的养殖户发展到4130户, 100只以上的规模养殖户发展到1520户。

二、畜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存在的困难

1. 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

(1) 有健全的畜牧业生产服务体系。本县先后建成完善了8个基层中心站、6个改良点、25个村级服务网点, 逐步形成了以县繁改站、牧草站和兽医防治站为依托, 乡镇畜牧兽医中心站为支点, 村级改良点和服务网点为终端的三级服务网络, 构建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畜牧业服务体系。

(2) 有县委、县政府坚定的政策扶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实施绒改以来, 岢岚县绒山羊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一直离不开政策的引导和扶持。十二五期间, 岢岚县委县政府在政策引导、扶持绒山羊产业发展的同时, 不断加大投入力度, 形成了以财政投入为主导, 群众自发投资为主体, 积极引导带动民间投资的多元化投入格局。2014年完成畜牧产业投资4.7亿元, 2015年完成产业投资6亿元。特别是2015年羊产业市场整体下行的情况下, 为了稳定推进全县的羊产业发展, 通过多次调研, 县委县政府出台了支助羊产业发展实施办法 (羊十条) , 整合各类支农、惠农资金5901万元, 撬动、激活金融资金10000万元, 对养殖技术培训、防疫服务、饲料补贴、规模以下圈舍建设、引种扩群、种公畜引进、养殖贷款、羊产业保险、畜禽交易市场建设等方面予以补贴和扶持, 力求实现羊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存在的制约因素和困难

(1) 转变生产方式缓慢。由于存在养殖习惯、思想观念、饲草短缺、圈舍建设资金短缺等原因, 羊产业没有摆脱粗放经营, 生产成本高。

(2) 晋岚绒山羊覆盖率不高。晋岚绒山羊是新申报的国字号羊品牌, 还处于品牌推广的起步阶段, 改良技术落后, 品种的更新换代速度慢, 优种率不高, 没有达到县内全覆盖, 国字号品牌对羊产业发展没有起到较大的提升作用。

(3) 深加工、精加工发展滞后。岢岚先后扶持发展起暖神绒毛、芦峰食品、佑铭皮革等龙头企业, 但这些企业以生产初级品为主, 市场占有率不高, 对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较弱。

三、发展畜牧产业促进农民脱贫的思路做法

1. 发展思路

确立以市场效益为主的品牌化发展道路, 强化科技兴牧的推动力和市场开发的拉动力, 通过抓两个动力, 产业发展的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 相互发力, 使岢岚羊产业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实现羊产业的升级发展。科技兴牧推动上, 一要加大“晋岚绒山羊”优良品种培育和扩繁育种, 充分利用晋岚绒山羊种羊场和县种羊场的品种优势及改良点的扩繁优势, 搞好育种及扩繁推广, 提高良种生产性能和良种覆盖率, 不断推广科学饲养管理, 推进养殖方式向集约化发展。二要加大“晋岚绒山羊”的宣传推介力度, 让晋岚绒山羊成为周边县市乃至全省山区农民的致富首选。市场开发拉动上, 要强化产业链延伸建设, 抓住“岢岚柏籽羊”地理标志产品、“暖神”优质品牌的优势, 发展分割部位肉、熟肉制品、绒毛被、羊绒衫的精细化、高端化深加工产品, 借助羊产业电子商务平台的作用, 把“晋岚绒山羊”精加工产品推向市场, 占有市场。在品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 促进畜牧产业稳定发展, 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2. 主要做法

(1) 创优发展环境。加大资金扶持。通过支养贷资金、扶贫资金、畜牧业建设专项资金投入, 对羊产业发展实行补助。简化用地手续。县国土部门简化用地审批手续, 对规模化养殖用地进行整体规划, 在尽可能的少占和不占耕地的前提下, 保障养殖场建设用地。

(2) 建设羊产业电子商务平台。利用县级羊产业发展扶持资金50万元完善岢岚县羊产业电子商务平台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开发, 加快“晋岚绒山羊”商品羊网络销售和优质种羊推广。

沭阳县财政扶贫政策调研报告 篇3

关键词:财政;扶贫;调研;报告

为全面总结“十二五”期间财政扶贫政策落实情况,总结经验和查找不足,提前谋划“十三五”期间财政扶贫工作,近日,江苏省沭阳县财政局会同扶贫办等部门,对沭阳县“十二五”期间财政扶贫政策落实情况进行摸底调研,对不足之处进行深入细致分析,提出改进措施。

一、沭阳县“十二五”财政扶贫工作情况

(一)主要成效。“十二五”期间,沭阳县抢抓全省脱贫奔小康重点县政策机遇,围绕低收入农户脱贫和经济薄弱村新“八有”建设达标两大目标,充分利用财政奖补资金,强化措施,精准发力,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全县有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9.5万户、32.7万人,其中扶贫开发人口25.9万人,江苏省级经济薄弱村120个,分别占全省总量的9.6%和7.8%。目前,已脱贫人口14.6万人。

1.低收入农户收入显著增加。沭阳县认真落实财政扶贫政策,整合资金,实施脱贫攻坚到户项目19023个、规模项目868个,新增高效农业面积28.6万亩,建成扶贫产业园72个,建设标准化厂房62.1万平方米,促进了低收入农户增收。

2.经济薄弱村新“八有”建设加快。通过产业带动、整村推进、集体经营(资源承包、资产承包)等方式,取得了良好的脱贫效果。加强村集体经济培育,采取集体经营、资产出租和县乡财政扶持等形式,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目前省级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5万元。同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村民服务中心全覆盖,120个省级经济薄弱村中有114个村基本实现新“八有”目标。

3.产业扶贫有了新进展。在产业化扶贫方面,重点通过发展高效农业项目、标准厂房、发展“三来一加”和加强技能培训等措施,带动贫困户脱贫。如“安阳工艺”公司,先后在胡集、塘沟、十字等8个乡镇、社区设立28个加工点,每个加工点月均产值近百万元,带动农户月增收10万元。在劳动力培训方面,加强对农村贫困劳动力免费进行转移培训、发展高效农业的技术培训和“三来一加”项目的技能培训,4年共培训转移低收入劳动力4.23万人,受培训农民的就业率达97%。

4.金融扶贫有成效。加大扶贫小额贷款公司和扶贫互助社建设,抓住财政贴息奖励、财政资金扶持贫困村互助社等政策机遇,全县共投放扶贫小额贷款22.31亿元,发展村级扶贫社38个,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低收入农户发展生产经营服务项目的资金困难。如刘集镇郇河扶贫互助社,入股会员134户,互助资金72万元,其中上级财政补助30万元,会员入股42万元,农户借款67万元,借款农户102户,低收入农户的入社率和借款率均达60%以上,62家建档立卡户因此而脱贫。

5.社会救助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主要体现在农村低保制度、农村五保供养、新农合制度、新农保制度覆盖率的提高和临时性救助的增加等方面,为农民提供了基本社会保障网络,贫困户因此脱离贫困。

6.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日益规范。主要实行“四制”管理模式:一是专户管理制。在金融机构开设支农专户,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做到专户管理、封闭运行。项目主管部门负责项目计划的落实,财政部门负责项目资金的管理和拨付。乡镇财政所在收到专户拨入的财政扶贫资金后,根据县扶贫及财政部门的审核意见进行报账,确保专款专用。二是分段拨付制。项目启动并完成工程量50%后,拨付财政奖补资金的30%;项目完工后,再拨付财政奖补资金的50%;剩余的20%财政奖补资金,待政府审计后,根据审计结果拨付。三是乡镇财政报账制。扶贫资金支出实行乡镇财政报账制,建立“以乡为单位、项目为载体、县扶贫办审核、县财政复核、乡镇财政报账”的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模式。项目达到付款要求时,由项目单位向所在乡镇提出验收申请,经乡镇初验,确认达进度要求的,申请县级项目主管部门复验,县扶贫办会同项目所在乡镇和专业技术人员对项目进行验收,实地查看项目及相关资料。县财政局按县扶贫办验收意见,批准项目单位在乡镇财政所报账,乡镇财政所负责项目资料的保管和项目实施账目管理。四是跟踪审计制。扶贫项目建设完成后,由本级审计部门对全县扶贫项目资金开展审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处理,对建设完成的项目拨付最后预留的20%财政奖补资金。

(二)存在问题。

1.扶贫投入仍然不足。上级投入扶贫资金虽然较大,但到具体项目资金还是较少,有限的扶贫资金项目只能覆盖到一部分自然村;地方可用财力不足,配套资金很难解决根本问题,农田水利设施严重老化,村组道路、灌渠急需维修。投入与需求矛盾十分突出。

2.财政扶贫资金形成的资产难管理。全县纳入建档立卡范围的农村低收入农户共计258891人,扶贫资金达3.11亿元,资金大多用于种植业、水产养殖业、畜牧业等农业项目,由于农业项目抗风险能力较差,形成的扶贫资产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难以管理。建议上级以文件形式,规定脱贫奔小康财政奖补资金使用形成的资产归村集体所有,由乡镇农经部门负责对扶贫资产进行登记管理;扶贫资产的经营管理要接受县级财政、扶贫部门的监管,不得擅自转让或出售,确保资产保值增值;产生的收益用于巩固脱贫成果、提高发展能力和对贫困农户的帮扶、救助。

3.财政扶贫项目申报投资规模难把握。按上级要求,扶贫资金主要扶持村级农业产业化项目、村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及片区整体发展项目,项目资金的分配要与低收入人口数量和脱贫奔小康目标任务完成进度挂钩。但在项目申报上,由于无具体标准要求,项目的投资规模与经营效益只能预测,因此申报的项目(除村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外)投资规模难以把握。

4.扶贫基础工作不扎实。脱贫与返贫并存,边缘经济薄弱村现象日益显现,贫困户培训针对性不够强,小额信贷政策标准与需求存在差异,互助合作社资金来源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社保政策体系对贫困户的特殊政策不完善,扶贫主体单一,“等、靠、要”现象突出。

企业扶贫调研报告 篇4

省扶贫开发办并州委、州政府及县委、县政府:

6月27日至6月30日,在永顺县扶贫开发办田志贤主任带领下,湖南省扶贫开发协会副秘书长、湖南扶贫开发网总编辑刘明,湘西州委原常委、宣传部部长田景安等一行4人,先后深入到列夕乡、泽家镇、高坪乡、松柏镇和芙蓉镇进行调研,实地走访了农车村、拔古村、若西村、场坪村、马鞍村、坝古村、兴棚村、花桥村、松柏居委会及河畔新区。

我们通过听取汇报、走访农户、实地察看、查阅资料、座谈讨论等方式,比较全面地掌握了这些乡镇的扶贫开发工作情况。不同地理位臵,不同自然条件,不同的发展模式,通过对比,令人感慨,并由此产生了如何进一步推进永顺县扶贫开发工作的一些想法。现汇报如下。

一、永顺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明显。

近年来,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及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永顺认真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本世纪头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不断加大扶贫投入力度,创新扶贫机制,大力推进扶贫开发,扶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以去年为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整村推进村基本脱贫。永顺县第一轮整村推进村有30个,其中国扶村25个、省扶村5个。全年共为25个国扶村下达财扶资金3431.36万元,村平97.3万元,且每村均超过50万元省定标准,为5个省定村下达财扶资金324.12万元,村平64.8万元,且每村均超过30万元的省定标准。同时,30个整村推进村共整合行业部门资金1.01亿元,村平330万元,年底,30个村人均纯收入达2970元,绝大部分村摆脱了贫困的帽子。

2、产业开发有了新突破。去年,永顺县共投入财扶资金350万元,整合资金1030万元,为贫困村实施猕猴桃、烤烟、罗汉果、杜仲、中药材等产业开发14220亩。全县全年完成烤烟19.7万担,名列全省第二,使项目区农村人平增收400元,猕猴桃市场均价达1.6元/斤,农民高标准、高规格,自发开发热潮迅速高涨,开发面积达5700亩,使该产业总面积达7万亩,成为继柑桔以后的第二大支柱产业,也是永顺今后主推的重点产业。

3、精细化扶贫深得民心。永顺去年完成两项制度贫困户在册登记1.16万户,4.3万人,9月底,1620万元的专项资金全面打卡发放到乡镇、到村、到贫困户。经统计,有1700多户,4400人经扶持达到了脱贫的目标。雨露计划共扶持基地学校在校学生478人;贫困大学生救助项目共为新入学的大一新生发放救助金140万元,扶持贫困大学生464人;实施种养业实用技术培训1.6万人次,发次技术资料1.1万多册,有力地提高了劳动者素质和种养业水平。

4、各级资金投入创了新高。去年,省州扶贫办共为永顺投入财政扶贫资金4500万元,彩票公益金1500万元,共计6000万元,是向上争取资金最多的一年,为2011年3000万元的2倍,是2010年2000万元的3倍。全年共为整村推进村、高寒山区村及面上村办实事、好事467件。

二、永顺扶贫开发启示深刻。

永顺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湘西州北部,属于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县,也是湘西州面积最大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87.1%。人多山高地少,自然条件恶劣,这些年,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明显,无疑给我们深刻启示。

1、国家扶持政策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保障。在永顺调研,无论是广大干部,还是普通百姓,他们都说,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没有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扶贫开发工作不可能取得重大实效。近年来,国家和省州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扶贫资金投入逐年增加,项目支持力度前所未有。以去年为例,永顺一年共争取和整合各类扶贫资金上亿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4500万元。高坪乡连续3年共计投入扶贫开发项目资金也有300余万元。

2、加快产业发展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核心要素。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农业产业结构不优,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可以说,越是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的效果越明显。以松柏镇为例,1997年,开始种植猕猴桃,当前,猕猴桃种植面积达2.8万亩,去年产值过9000万元;2009年,发展现代烟草,今年,全镇种植烤烟达1.55万亩,产值5000多万元;松柏有“湘西粮仓”之称,去年,2.3万亩优质水稻,收入4780万元。仅三项收入相加,全镇农民人均收入超过万元,成为永顺乃至湘西最富裕的乡镇。

3、实施整村推进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有效方式。永顺以贫困村为重点,把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帮扶、小额信贷和各类涉农项目资金捆绑使用,集中力量解决问题,有效提高了扶贫资金、资源的利用率。上半年,永顺共争取财扶资金960万元,为28个第二轮整村推进村每村安排40万元,其中每村基础设施建设28万元,产业开发12万元。目前,项目资金已到乡到村,各乡镇、村、驻村工作组正按项目相关要求积极组织项目实施工作。

4、开展“造血”型扶贫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长远之策。调研中,我们发现,在积极开展以政策、资金、项目为支撑的“输血”型扶贫的同时,坚持走“造血”型发展的扶贫路子,充分发挥扶贫对象参与脱贫致富的主体作用,切实提高贫困村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有效促进扶贫工作由“政府大包大揽”向“群众自主建设”的转变,对继续做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至关重要。以高坪乡为例,乡党委政府抓住国家加大投入契机,通过“产业带动基层设施、基础设施促进产业发展、大户带动群众,科技支撑产业”等措施,从过去的“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充分调到了农民致富的积极性,发展态势喜人,令人振奋。

5、做好大户带动、片区开发是很好的扶贫方式之一。“富不富,看干部,只有自己有能力先富起来,才能带动大家一起致富。”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越是经济条件发展较好的乡村,其必然有一些致富带头人,而他们又大多是村干部。如高坪乡场坪村支书李宗校,多年来,一直就是村里产品发展的带头人,且带动了一大批村民纷纷发展红提葡萄、蔬菜种植、猕猴桃、油茶等产业。同时,以高坪、松柏、石堤西和芙蓉镇为核心的产业片区开发,也是永顺一大特色,这样可以有效地利用气候、土壤、特色产业等优势资源,发展特色效益产业,用产业发展带动片区整体脱贫。

三、永顺扶贫开发工作难题不少。

调研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扶贫开发给当地带来的巨大变化,也为永顺扶贫开发的工作目标和任务感到欣慰。充分肯定这一切的同时,我们也了解到,永顺扶贫开发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仍然不少。

1、贫困人口仍然较多。国家新扶贫标准从农民纯收入1274元提高到2300元,按照这个标准测算,全县还有26.2万人处于贫困线以下,占总人口的49.4%,全面小康实现度69.7%,比全国低13.5个百分点。

2、扶贫难度仍然较大。永顺崇山峻岭,溪谷纵横。贫困人口大多零散分布在偏远山区,基础设施滞后,自然灾害频繁,干旱缺水,人员素质相对偏低等问题突出,是扶贫开发的“硬骨头”,脱贫难度很大。

3、扶贫面仍相对狭窄。十二五期间,永顺整村推进村为81个,同样贫困,甚至更边远差的村尚有96个,十三五期间,有150个村需要给予扶持,如不拓宽扶持范围,势必无法完成到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4、巩固成果仍然较难。部分初步解决温饱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尚未根本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脆弱,脱贫基础仍不牢固,一旦遭遇较大自然灾害或市场风险容易返贫,扶贫成果巩固难度较大。

5、整合资金难度较大。永顺财政十分困难,各单位的资金压力都较大,从2011-2012年的整合资金情况看,部分单位没有完成任务,个别单位甚至因为政策原因,投入到整村推进村的资金项目很少。

6、地方财政无力支撑。去年,永顺财政收入3.12亿元,实现翻番,但人均582元,比全国平均低了8074元。经济总量很小,去年生产总值41.42元,人均7731元,比全国平均低3.06万元。财力拮据,支持扶贫开发工作有限。

具体来说,造成永顺农村群众贫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基础设施落后。永顺等级公路率仅6%,与县外大通道未形成,绝大部分村组道路尚未硬化。农网改造仅为23%,电网承受负载、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大部分农村水利设施严重老化、损毁,有效灌溉率不足40%,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还有28.5万。我们在泽家镇拔古村走访,该村9个自然寨,行路难,用电难,喝水难,几乎成为普遍现象。

2、科技信息滞后。“通讯靠吼,交通靠走,治安靠狗。”闭塞的交通状况和落后的通信条件,使得贫困农民无法在生产生活中及时、准确、有效地获取足够的信息,贫困地区在经济发展中的弱势地位愈加明显。我们在泽家镇和列夕乡一些农村发现,不是当地农民不勤劳,也不是不能吃苦,关键是缺少对科技信息的了解,靠天不能吃饭,只能远走他乡。

3、自身素质较低。贫困农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不但影响到科技信息的接收,更是他们走向城市务工的“硬伤”。泽家镇拔古村资料显示,全村家庭主要劳力是文盲和半文盲的约占60%以上,小学文化程度约占80%,初中文化程度约占1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只占1%。由于文化程度低,导致贫困人口素质不高,脱贫能力低下,严重制约脱贫进程。

4、企业带动不强。农民收入,除了外出务工外,很大一部分靠特色产业,而产业壮大,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永顺乃至于湘西,在全国叫得响的龙头企业十分稀少。就拿老爹公司来说,去年在松柏镇收购的猕猴桃不过500多万公斤,约占产量的七分之一左右。至于椪柑,由于果贱伤农,永顺长官一带出现了大面积毁果树现象,情况堪忧。

四、永顺扶贫开发工作相关建议

永顺是湘西州面积最大的县域,也是人口第二大县,为中国土家族主要聚集地,境内山清水秀,地灵人杰,人文荟萃。其扶贫开发工作直接关乎湘西富民强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为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进一步加大对永顺扶贫开发工作的财政支持。永顺是贫困大县,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23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55%,但全县财政扶贫资金总量仅名列全州第5,远少于龙山、凤凰等县,甚至比人口只有永顺四分之

一、面积只有永顺三分之一的古丈县都少。建议州委、州政府考虑永顺实际,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永顺也应不遗余力地搞好配合。

2、进一步加大对永顺劳动力资源的培训支持。中国城镇化过程,也是农民进城过程。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劳务经济在农民收入中分量很重。如列夕乡农车村,全村885人,常年外出务工农民达392人,人均收入过万元。而这些人,大都接受过州劳动局上世纪90年代初的对口扶贫培训。这种培训不但送技术,也是送法制送信念。永顺有职业中专,但目前学校条件还远远满足不了需要。建议州委、州政府及相关部门给予支持。

3、进一步完善永顺两项制度工作的政策支持。2012年,永顺扶持的在册贫困人口4.3万名,但是,真正将资金用于发展产业的不多,甚至个别村还存在撤拼户或平均分配等现象。近170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还没有到村资金500万元的效果好。同时,由于“僧多粥少”,26.2万贫困人口只给4.3万名指标,为贫困户评定带来了难度,群众意见大,建议压缩扶持面。

4、进一步整合永顺扶贫资金整村推进的力量支持。扶贫资金包括多个门类,这些资金分属于财政、扶贫、发改委、民委和民政等多个部门。管理部门不同,投资的重点和服务对象也就不同,但项目实施的内容却绝大部分相同,多部门管理项目使资金难以捆绑使用,整体效益不明显。同时,涉农部门资金受项目申报要求限制,难向贫困村覆盖,整村推进整合资金难。

5、进一步实施永顺扶贫开发异地搬迁的项目支持。针对永顺县扶贫开发工作的实际,绝大多数贫困人口相对集中在边远山区,居住分散、基础设施、生活条件极其落后。全力改善投入过大,也很不现实,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又容易返贫。因此建议在充分调研和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对这些人群逐步分批实施异地生态搬迁扶贫。

6、进一步增加永顺扶贫开发工作办公的经费支持。贫困仍然是永顺最大的县情。县扶贫开发办的重要职能,就是贯彻执行上级党委、政府和县委、政府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方针、政策,当好县委、政府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的参谋助手。但据了解,永顺县扶贫开发办每年工作经费只有20万元,建议相关部门增加至50万元,确保各项扶贫开发工作顺利开展。

调研人:田志贤 刘 明 田景安

农村扶贫调研报告 篇5

农村扶贫工作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坚持

真扶贫、扶真贫,以实施

“三大工程”

为载体,不断推进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领导重视,政策支持,不断推进扶贫工作。

1月20日,**市召开脱贫攻坚大会,深入贯彻中央、省、市脱贫攻坚大会精神,全面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的脱贫攻坚工作,动员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杜中伟指出,扶贫开发是各乡镇、各单位、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通过落实领导责任、整合项目资金、加大考核督查力度等措施,整合各类资源,调动各方力量,坚决啃下扶贫攻坚这块“硬骨头”,确保脱贫工作取得如期成效。他强调,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坚持“输血”与“造血”有效结合、扶贫与救助无缝衔接,认真落实“五个一批”政策措施,抓好产业开发扶贫、转移就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教育助学扶贫、社保扶贫,确实做到能扶尽扶、该搬尽搬、应保尽保。胡宝结合全市实际,要求各级各部门,从三个方面打好脱贫攻坚战。一是明确目标,坚定信心,正视问题,保持清醒头脑,科学研判,把握发展机遇,力争使中央、省、市每一项政策支持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扶贫成果。二是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基本方略。要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要求,明确重点,精准发力,着力在产业发展致富上、易地搬迁脱贫上、提升教育水平上、社会保障兜底上、体制机制完善上实现突破。三是推动工作落实,奋力夺取脱贫攻坚新胜利。要强化组织领导、队伍建设、扶贫考核、宣传引导、合力攻坚,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和良好氛围。

今年以来,**市认真贯彻落实各级扶贫工作部署,通过开展建档立卡、教育扶贫、雨露计划等工作,大力推进精准扶贫,改善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该市扶贫办开展的“建档立卡”数据采集和更新工作目前已经完成。在去年基础上,对贫困人口增减变化作了变更,最终确定了3043户8471人,涉及9个乡镇(街道)79个村。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参加2015年普通高考并被录取、就读的二本B类以上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每生给予一次性补助5000元。20名符合条件的贫困大学生通过教育扶贫获得补助。此外,该市还实施了雨露计划,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参加职业教育并符合相应条件的在校学生,给予2000元的生活困难补助,目前正在接受报名、审核。

一、存在的问题

我市扶贫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限制农户增收的外在因素还较多。

一是农村立地条件差、生产性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我市耕地量少、块小、分散,而且生产性基础设施落后,不少己年久失修,制约了我市农业发展和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

二是特色产业扶贫水平较低。全市农业龙头企业总量少、规模小、设备差,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弱。

三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全市农民合作组织规模小,资金实力弱,再加上技术、人才等方面因素制约,专业合作社组织从事种养业的比例高,粗放经营的多,从事农产品深加工的少,产生的经济效益低,带动作用不明显。

四是低收入农户增收渠道单一。城镇产业规模小,三产业发展慢,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不足,难以让低收入农户从第第三产业获得更多的收入。

五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向下延伸不够,低收入农户对市场信息和市场行情缺乏了解,对农业结构调整方向不明确,致使农业生产难以与市场对接,加之部分农村文化阵地萎缩,公共文化体系缺失,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不强,影响了低收入农户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

六是一些村级组织自我发展能力较弱,缺乏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无法带领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

(二)制约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的自身因素也不少。

扶贫工作要靠

“内治外帮”,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最终要靠自身的努力,只有把他们的潜力挖掘出来,才能抓住扶贫工作的牛鼻子

。目前影响他们脱贫致富的自身因素主要有三个:

一是一些低收入农户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给自足的传统生产模式,离开土地的脱贫致富能力较弱,有的仍未摆脱“养猪为过年,养牛为犁田,养鸡养鸭为了找点油盐钱”的自然经济状态,他们的商品意识、科技意识和市场开拓能力都很低。

二是由于受科技文化素质等因素影响,一些低收入农户生产仍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和传统的自然习惯,部分农民接受科技知识和适应市场经济能力较差。

三是部分低收入农户“等、靠、要”思想较为严重,具有强烈的依赖性。过去长期实施“送钱、送粮、送衣”的扶贫方式,致使一些地方的低收入农户产生了靠政府靠社会救济度日的依赖心理,失去了改变贫困的信心,存在着一种比物质贫困更严重、更难治愈的“志气

贫困”。

(三)扶贫的方式方法还需改进。

一是强调经济的多,重视人的精神、文化因素的少。有些地方往往强调的是增加物的因素,而忽视人的因素,一谈到扶贫就强调加大资金投入、发展项目等等,对于树立自强自立、艰苦奋斗的精神宣传不够。

二是缺乏对症下药、分类指导。有些扶贫资金、项目,采用平均分配办法,直接影响了扶贫的效益和效果;机关干部在帮扶中,下去的人多,但帮助分析贫困原因、指导脱贫办法的少;在帮扶措施上,有些地方对不同类型贫困户缺乏有针对性的帮扶,采用的办法不多、措施单一。

三是有些地方基础工作不够扎实。主要反映在一些基础数据上,包括低收入农户、低保对象的确定,有些就由于人为因素造成不够准确、真实、可靠。比如有些贫困户是由于家庭成员不承担或少承担赡养和扶养义务造成的,但这类情况在一些地方仍把他们列入扶贫对象,以致造成不良影响。

(四)一些政策、措施还不尽科学合理。

一是资金投入不足,诱发新的债务。二是资金渠道多头分散、门槛高,受益难。据了解,近年来中央、省、市各级财政投入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资金也不少,但这些资金各有各的主管部门,各有各的投向,各有各的管理方式,造成项目规划、实施、验收不好统筹协调,增加乡镇村的操作成本、农户的生产成本。其中很多扶贫项目资金都是以“以奖代补”的形式下发或申请条件要求较高,而低收入农户由于无资金、无能力进行启动实施,根本无法争取项目资金,所以扶贫效果收效不大。再是有些规划项目不尊重群众意愿和不切合实际,有的地方农民想做的项目,相关部门没有规划,就不能申请扶持资金,而部门规划的项目不一定适合在当地实施,但为争取资金又必须申报,最终效益不好。三是低保扩面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低保将能更有效解决农村最低贫困群体的生活问题。但低保下达比例指标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一是低保对象难确定。由于分配到乡镇、村的指标是固定的,造成部分农村出现

“粥少僧多”或者“僧少粥多”引发农村一些新的不稳定因素。二是部分乡镇因财政困难,配套资金难落实,对这项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出现落实不到位情况。

(五)扶贫的机构、力量有待加强。

一是扶贫的主管机构不健全。目前本市扶贫办没有独立,大多与农办或农业局合署办公,而且办公室没有专职工作人员(或很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市农村扶贫工作的开展和深入。二是扶贫的资源、力量有待整合。扶贫工作要求多部门协作,但当前的协调主要在资源动员上比较有效,在资金和项目的管理上部门间的协作明显不足,形成职能部门单打独斗的局面,没有很好地将部门的资源、资金整合运用,形不成合力,造成各方面都在抓,而各个方面又都出现资金缺口、项目效益不明显的问题。而且多数县(市、区)缺乏统筹兼顾、有效整合的机制,降低了扶贫的效率。

二、对策与建议

做好农村扶贫工作任重道远,我市必须在认真总结过去扶贫工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狠抓工作落实,完善工作机制,扎实有效推进扶贫工作,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各级党委、政府要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认真贯彻实施市政府[2015]63号文件的同时,理清思路,加强扶贫工作的针对性,进一步理清扶贫工作思路,把扶贫开发看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和基础,抓住扶贫关键环节,用统筹的眼光看扶贫,综合的手段抓扶贫,真正把扶贫开发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纳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框架之中。

一是加大生产性基础设施投入。根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生态农业、高效特色农业的需要,统筹规划,加大对生产性基础设施的投入,努力改善农林生产条件,为可持续发展打实基础。

二是进一步规范扶贫对象的审定。扶贫对象的确定必须坚持标准,规范程序,规避人情因素,确保准确、真实、可靠,把真正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农户纳入建档立卡对象,扶贫项目与低收入农户对接到位。

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篇6

“八个到村到户”让政策真正“滴灌”到了根部,照这样抓下去,花垣县脱贫致富奔小康大有希望。

三、好班子、好作风比什么都强

“班子强,领头羊;作风好,带着跑。”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差,工作基础薄,矛盾困难多,更要重视建设“扎硬寨、打硬仗”的干部队伍。

近些年来,省委、省政府加强乡镇“五小”设施建设,即小食堂、小澡堂、小厕所、小图书室、小文体活动场所,为乡镇干部办了件实事、好事,对稳定基层干部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对极少数还没有“五小”设施的偏远乡镇,要给予财力支持,使之尽快完善;另一方面,对一些“五小”设施标准不高的困难乡镇,要加快改造提升,为乡镇干部安心基层工作创造条件。

2.选准带头人。“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班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这次看的菖蒲塘村很能说明问题。这是一个水果专业村,去年全村水果收入1000多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的大户20户,5万元以上的187户,全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95%的农户修了楼房,98%的农户实现了电器化,组组通公路,户户自来水。谈到村里的变化,老百姓众口一词,全靠村支部书记王安全这个村民的“主心骨”、致富的带头人。花垣县委组织部介绍,全县288个村,像王安全这种“能人当村官、村官做能人”的,大约占37%;28%的村支部书记工作能力强,但缺乏致富本领;还有26%的村支书既缺能力又缺本领。花垣县通过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选拔大学生村官等方式,加强村支两委建设,下一步准备把致富能人作为村级带头人培养,这是一个好办法。扶贫先建班子。只有建设一支“不走”的工作队,才会出现“村民富、村庄美、村风好”的新局面。

3.建好工作队。“村村有工作队,户户有干部帮”的帮扶格局在花垣县已经形成。在十八洞村,扶贫队长龙秀林说:“和农民打交道,你得实打实,要带着感情、带着技术、带着效益帮助他们。”工作队就要这样,真扶贫、扶真贫。但有些驻村工作队还不是这样。有的下车伊始,一厢情愿,这里开荒种树,那里劈山修路,还有的强迫老百姓把“吊脚楼”改为砖瓦房,结果水系改变了,生态破坏了,习俗丢掉了,老百姓“被幸福”了。扶贫工作一定要顺应老百姓的幸福意愿,决不可盲目蛮干。因此,工作队不能滥竽充数,要挑选那些熟悉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

4.健全责任制。花垣县建立了“县级领导包乡镇、县直单位包贫困村、党员干部包贫困户”的责任体系,明确要求驻村工作队每月驻村不少于20天,帮扶单位分管领导一个月入村指导一次,主要领导两个月入村调研一次,党员干部一季度入村帮扶一次。这些做法都好,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建立严格的考核验收机制,重点要考核验收到村到户,将考核验收结果作为帮扶单位绩效评价、党员干部评先评优和晋职晋升的依据。同时,对帮扶不力的要采取约谈、诫勉谈话等方式加强督促,明确“不脱贫不脱钩”的要求;对工作不力的工作队员要及时予以调整。

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篇3

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相关要求,根据县委统一安排部署,近期我乡在11个村范围内开展了精准扶贫摸底调查,通过广泛走访农户,深入交流,实地查看,对群众生产生活情况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查找出了贫困户致贫的原因,全面理清了扶贫工作的思路。现就前期的调查摸底情况报告如下:

一、安排部署情况

20xx年7月14日省委召开了文朝荣先进事迹报告会暨全省扶贫攻坚动员会以来,市、县和乡三级分别召开了扶贫攻坚动员会,8月7日我乡再次安排部署精准扶贫工作,在此次会议上,乡党委、政府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和部署,全乡政府机关全体干部职工、乡直单位负责人、村干部和党员群众代表共计90人参加了摸底调查工作。会后,各扶贫工作专班深入村组开展了摸底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一)做到了“三个认清”,明确了工作的意义。一是认清了时间的紧迫性。此次活动从省到村动员会一开到底,充分显示各级党委、政府对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视,会上明确了襄阳市和保康县完成脱贫的目标,时间紧任务重,在摸底调查中每位党员干部集中了全部精力,利用5天时间顺利完成了摸底调查任务。二是认清了贫困的多样性。在此次摸底调查中,工作专班明确了贫困户的标准,特别注意到了户与户之间的差距,找出了农户贫困的不同原因,找准了问题的症结,也理清了下一步对户的思路,为今后开展精准脱贫奠定了基础。三是认清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性。此次活动的摸底调查,是为下一步推进精准扶贫,解决全乡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顺利实现预期脱贫目标的一次重大活动,参加调查摸底成员在此次行动中,走访认真细致,数据核对准确,收集了影像和纸质资料,准确无误的完成了既定任务。

(二)做到了“四个明确”,保证了行动的高度统一。此次活动时间短、任务重,所有参与调查摸底的党员干部在下村入户中做到了四个明确:一是明确了时限。8月份正是农忙季节,工作专班人员不分昼夜开展工作,在三天内顺利完成入户调查,两天内把所有户表汇总完毕;二是明确了任务。根据工作安排,工作人员认真填好入户摸底调查表和汇总表,特别是对边远村组农户进行了重点摸底,做到了逐村逐组不落户,逐家逐户不落人,摸清了两峪的家底;三是明确了内容。工作队成员每到一户都认真对照住房状况、产业发展、人口劳动力、文化教育状况和民生保障等五类情况,一项一项的问,一笔一笔的算,准确的填写了农户的基本情况;四是明确了方式方法。现在正是农忙季节,在摸底调查中,工作队成员不分白天黑夜错时进行调查,深入到田间地块开展工作,确保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不受影响。

(三)做到了“六个落实”,完成了预期的目标任务,乡党委、政府要求此次活动必须要把纪律和规矩放在前面,严禁出现走过场、打水漂的现象,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规定,进行了全面落实:一是走访户户到。8月7日至11日,利用5天时间走遍了全乡11个村,43个村民小组,可以说,在每家农户堂屋里都留下了工作人员的脚印,准确摸清楚了全乡困难群众的详情;二是表格项项填。此次调查摸底内容涵盖面广,调查仔细深入,共涉及了5大类,29小类,60项具体内容,每一项专班成员都认真进行了核实填写;三是摸底数据实。在调查中,对于农户的生产发展、住房、受教育等情况,专班成员认真与群众算好经济账,拍摄照片留存档案,每一项数据都进行了认真核对;四是核实项目准。针对户表上面的项目,专班人员通过实地调查与农户核对相结合,村干部与邻居反映情况相结合,进行了全方位核实;五是与农户交流深。在调查过程中,工作人员克服各种困难,力争把情况摸准,在与群众深入交流中,工作队员为了把情况摸准,每到一处都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帮助农户批烟叶、绑烟叶、上杆子,有的帮忙摘胡椒、除草等,无形中拉近了干群关系,与群众增进了感情、拉近了距离,了解到群众的真心话和真想法,为全乡扶贫工作开了好头;六是工作作风实。此次扶贫调查中,乡党委对纪律要求非常严格,明确规定在走访中不能影响群众正常生产生活,不能损害群众切身利益。在此次调查摸底过程中,工作队员都能够严格要求自己,时刻把纪律和规矩放在面前,不分领导、干部职工和普通党员,一个标准一把尺子执行到底。例如在走访偏远农户时,乡党委书记骑摩托、走小路、住农户、入户走访,乡长步行数里了解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干部职工深入偏远村组农户一住就是两三天,党员和群众代表顶着烈日翻山越岭,各专班成员都发扬了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充分展现了党员干部严明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得到群众广泛认可。

二、摸底基本情况

通过5天时间,走访摸底群众7293人,2314户,通过对住房、产业发展、人口劳力、文化教育和民生保障五个方面的调查,对全乡基本情况有了深入地了解,具体情况如下:

(一)住房结构状况:通过走访和实地查看,共走访了2314户农户,调查房屋总数为2326栋,具体情况如下:砖木195户,占总户数的8.43%;砖混349户,占总户数的15%;土木1768户,占总户数的76.4%;石木14户,占总户数的0.6%;重度危房户432户,占总户数的18.7%;危房户1368户,占总户数的59.1%。

(二)产业发展状况:据统计,截止20xx年底,全乡农户占有山林面积111347亩,耕地面积15948亩,其中核桃种植面积3158亩,占耕地面积的19.8%,烟叶种植面积4685亩,占耕地面积的29.4%,粮食油料作物种植面积10335亩,占耕地面积的64.8%;种植袋料1756680袋;生猪存栏2643头,羊存栏837头,牛存栏3010头,鸡存栏13799只。

(三)人口劳力状况:根据摸底调查情况来看,全乡摸底调查人口有7293人,其中:劳动力人口5120人(含60岁以上有劳动能力的),占总人口的70.2%;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938人,占总人口的25.6%,占劳动力人口的37.9%;重病重残605人,占总人口的8.3%;在校学生896人,占总人口的12.3%。

(四)文化教育状况:根据向本人了解和查阅户口信息统计,目前全乡小学学历3145人,占摸底调查总人口的43%,初中学历2301人,占摸底调查总人口的31.5%;高中学历863人,占摸底调查总人口的11.8%;大专以上学历253人,占摸底调查总人口的3.5%;在校学生人数896人,义务教育阶段人数为455人,其中,学前教育191人,小学332人,初中125人,高中155人,大专以上93人。

(五)民生保障状况:针对全乡2314户居民的水、电、路等方面调查情况可以看出,目前全乡有饮水困难农户521户,占总户数的22.5%,涉及1781人,占总人口的24.4%;用电困难农户372户,占总户数的16%,涉及1169人,占总人口的16%;不通公路农户338户,占总户数的14.6%,涉及1058人,占总人口的14.5%;分散五保户29人,农村低保421户,共计753人,占总人口的10.3%;低于3000元以下的有437户,1041人,占总人口的14.3%。

三、目前存在问题

根据实地走访和调查数据分析,目前造成全乡贫困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劳动力短缺、文化水平低、基础设施跟不上、民生保障不足等方面。

(一)劳动力短缺。根据调查摸底情况来看,劳动力人口不足目前是制约两峪乡发展的一大难题,走访实有户籍人口7293人,其中劳动力人口5120人,在外务工的有1938人,也就是说在家的劳动力只有3182人,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属60岁以上具有一定劳动能力老年人。造成此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在家务农辛苦,投入大,收入不高,造成中青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二是户口外迁,造成空挂人口较多,根据统计外迁有500多户,1700多人,主要分布在荆门、当阳、宜城、南漳、襄阳市区和保康县城、马良镇等地。同时,还有部分年轻人在本地娶亲难,在外地招婿,也是造成人员外流的原因;三是人口结构比例失调,重病、重残和年龄较大人员比较多,无劳动能力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28.2%。

(二)文化程度不高。根据统计情况来看,全乡有小学文化程度人口3145人,初中2301人,高中863人,大专以上人口253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人(低碳生活绿色环保调查报告)口占走访人口比例的74%,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接受新事物、新技术较难,对于农业发展的认识,还停留在“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做咱咋做”的层面,致富无技术、增收无门路。

(三)住房条件较差。根据走访来看,调查的2326户房屋中,危房户1368户,占总户数58.8%,其中重度危房户432户,占总户数的18.7%,土木房和石木房屋1782户,占总户数的76.6%。通过数据可以看出,土坯房已经成为我乡推进精准扶贫的一大障碍,严重制约了农户住房环境改善。分析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建新房旧房没有拆除。部分农户建新房后把旧房用于堆放杂物或者转让他人居住;

二是无意愿建房。部分农户因为居住位置偏远、闭塞,物流商贸不畅,基础设施滞后,生活不方便,认为建房无意义,不愿意建房;

三是无能力建房。主要集中在年纪较大、重病重残等农户中,全乡共计432户,并且房屋均处于重度危房。

四是新建房屋难度大。主要表现在:

1、农民意愿不强,无意愿农户占总户数的40.7%;

2、困难户无能力建房,占总户数的26.2%;

3、基础设施不完善,建房原材料运送成本较高,特别是二次搬运成本高于成本价,挫伤农民积极性也是一些农户不愿意建房的原因;

4、没有合适居民点,例如百庙、长河部分村组,都属于大于30°坡地,无法找到合适的居民点;

5、建房资金短缺,主要集中在完全无能力建房和贫困户两个方面,总计609户,占总户数37%。

(四)产业发展不优。两峪乡全境山地居多,目前虽然全乡有烟叶、食用菌等主导产业发展,但是部分农户致富能力依然不足,主要表现:一是部分农户在家务农没有主导产业,外出务工没有劳动力;全乡2314户,烟农534户,菌农484户,两产业交叉累计发展110户,还有1406户无主导产业,占总户数的60.7%;二是外出务工人员1938人,占全乡劳动力人口的37%,务工虽然增加了收入,但是也造成了劳动力和人才的外流;三是商贸、物流不畅,缺少第三产业发展,无法促进本地就业和经济发展。

(五)民生保障不足。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加大对基层民生保障的力度,但是还不能够达到基层群众的需求。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保障能力还比较弱。低保户、五保户基本上得到了保障,可是一些因病因残致贫的农户,虽然新农合报销一定比例,但一遇大病,个人承担部分仍然是一笔很大数目,导致部分农户因没有得到有效帮扶,致使脱贫之后再次返贫。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够。通过调查两峪目前有338户群众不通公路,有372户群众用电质量差或用电困难,有521户,1781人还存在饮水困难等问题,行路、饮水、用电等民生难题还相当突出,也成为摆在群众脱贫致富路上的一道鸿沟。

(六)项目资金有限。根据两峪乡的实际来看,近年来开展的扶贫工作主要集中在“脚疼医脚,头疼医头”的层面上,缺少具有支撑性的扶贫项目和项目资金,没有有效带动群众发展致富的门路,近三年来,两峪乡争取到的扶贫项目30个,项目资金218.2万元,主要集中在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两个方面,但由于资金额度小,项目比较分散,发挥效果不明显,与实际要解决的民生难题差距比较大。

(七)时间紧任务重。根据整体的摸底调查情况来看,目前我乡确定为贫困户的有1177户,共计3273人,占总人口的44.9%,可以看出贫困人口的基数大,群众住房改善难,劳动力人口短缺,人员素质偏低,产业发展不强,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还相当突出,与市、县提出的20脱贫任务差距还比较大,扶贫任务相当重。

四、下一步计划。

在今后扶贫工作中,立足两峪乡实际,牢牢把握中央、省、市、县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精神,抢抓“十三五”保康扶贫开发和全省脱贫致富奔小康试点县建设的重大机遇,切实加大精准扶贫力度,不断完善精准扶贫措施,全力推进两峪乡扶贫工作。

(一)明确目标,细化任务。

按照省、市、县委提出的关于在年实现全面脱贫的要求,以及“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目标,结合两峪实际,对全乡确定为脱贫对象的1177户,3273人,实行分类管理,分步实现脱贫,力争在今后三年内顺利实现精准脱贫,与全县人民同步实现小康。

此次精准扶贫工作,我乡按照三类标准制定脱贫计划:

一是基础条件差致贫。就具体调查情况来看,我乡人均在3000元以上,但是收入不稳定的人员还有543户,1738人,他们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改善方面,通过争取政策,加大力度改善饮水、交通、用电等方面的难题,明年底可以脱贫。

二是无劳动能力致贫。这类人群主要集中在农村低保户和五保户,此类人群还有317户,614人,他们脱贫的方式就是通过争取国家政策,实现政府供养,帮助其2018年完全脱贫。

三是因病因灾致贫。此类对象有317户,921人,本身有发展能力,但是因病、因残或因灾致贫,主要通过争取政策资金,在生活上给予扶持,在生产上帮助谋划产业发展,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困难,确保以前完全实现脱贫。

以上贫困户将根据年度逐步实现脱贫,按照20xx年前脱贫235户,766人;脱贫283户,839人;20脱贫361户,1074人;2018年脱贫298户,594人,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任务,顺利实现“精准脱贫,不落一人”。

(二)分类施策,分步实施。

实施精准扶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千家万户,情况千差万别,为确保精准扶贫工作成效,应从实际出发,因村因户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实行扶贫对象全覆盖,做到每位干部都参与帮扶贫困户,每户贫困户都有干部帮扶服务。

1、产业帮扶。充分利用“三万”“五联”和扶贫工作队驻村机会,制定村级产业发展规划,在稳定本村烟叶、食用菌等主导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按照驻村干部和工作队联系农户的方式,积极鼓励群众发展新型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力争实现“一村一项主打产业、一户一个致富项目”的产业发展格局。

2、基础设施帮扶。积极开展整村推进扶贫工作,有效整合相关涉农资金,重点对贫困人口比较集中的村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严重滞后的地方,帮助改善通路、通电、通水条件,改善农田水利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改善村容村貌。

3、移民搬迁帮扶。按照自愿原则,积极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整合生态移民、地质灾害搬迁等项目,对居住在生存环境恶劣、基础设施极差、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的贫困人口和村落实施移民搬迁。重点推进村内居民点建设,力争每村规划建设1-3个新居民点,积极引导群众改善居住环境。加快推进弱势群体居民点建设速度,着力改善困难群体和留守老人的生活条件,力争三年内建成两峪片、麻坪片、芭桃片3个弱势群体集中居民点,彻底解决群众住房难和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

4、结对帮扶。坚持以“三万”“五联”活动为抓手,积极开展干部结对帮扶活动。制定好驻村领导、驻村干部和乡直单位干部帮扶计划,确保每名干部帮扶3-5户贫困户,各村定补干部也要结对帮扶贫困户1-2户,对于帮扶的贫困户,要有计划有措施,确保规定时间内实现脱贫目标。

(三)强化领导,保障有力

1、组织领导上给予保障。在实施精准扶贫工作中,乡党委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党委副书记、乡长为常务副组长,班子成员为副组长,相关单位和驻村干部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实行专项专人负责抓落实。坚持落实党政“一把手”精准扶贫责任制,明确各单位精准扶贫的任务分工,将精准扶贫作为全乡的中心工作来抓,逐步将精准扶贫成效、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提高和减贫数量作为各单位、各村考核的工作重点内容和新指标,形成精准扶贫人人有责的共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2、财力上给予保障。加强政策资金整合力度,特别是对公共服务体系财政奖补的支持力度要逐步加大,促进基层民生工程建设。同时,乡政府还将在今后三年的工作中拿出本级财政收入的可用财力大部分用于精准扶贫和改善民生基础设施建设。在扶贫过程中,要建立扶贫到户资金使用管理公开、公示制度,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做到公开透明、程序规范、手续完备、发挥效益,确保扶贫到户资金用于扶贫对象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上。

3、建立考评机制。为抓实抓好扶贫到户的实施,应建立健全扶贫到户考核评比激励机制。一是督促检查机制。建立对工作专班、乡直单位和村督促检查机制,做到“半年检查、年度考核”。二是考核评比激励机制。制定考核评比奖励办法,将精准扶贫纳入到村和单位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进行考核。各村、各单位应把实施精准扶贫的资金落实、目标任务、完成进度等进行细化分解,逐项落实,综合评比,奖惩激励。对组织实施完成任务好的给予奖励,对未完成任务的给予通报批评。

五、建议对策

(一)政策给予倾斜。建议省、市、县在政策制定上,应充分调动各方面政策资源,把项目、资金向基层倾斜,特别是住房、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等方面要加大扶持力度。在住房上,对重度危房和土坯房,加大对危房改造、易地搬迁、生态移民、地质灾害搬迁和弱势群体居民点建设等政策进行整合,提高扶持力度,鼓励农户改善环境;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对边远乡镇、村组农户的水、电、路、小流域治理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改善基层生产生活条件差的现状;在产业发展上,利用政策导向,鼓励一村一品,一户一个致富项目,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二)集中优势力量。在加派工作队的力度上,对于基础条件差、扶贫任务重的村应加大扶贫力度,把一些实力比较强的工作队,选派到边远贫困村组,帮助谋划经济发展和脱贫计划。在过去的选派驻村工作队上,例如两峪乡芭桃、王家坡、麻坪、长河等村由于地处偏远,交通闭塞,安排的工作队均是单位小人员少,甚至是一单位挂多村,尽管工作队非常努力,但毕竟财力、人力、物力有限,支持力度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基本上很难实现预期的扶贫任务和目标。

企业扶贫调研报告 篇7

1.1 概况

1) 金华镇连片特殊贫困地区综合扶贫开发项目。连片区开发财政扶贫项目中农村产业发展财政扶贫资金620万元, 项目实施时间为2012年至2014年。项目类别:冬桃项目20万;大棚蔬菜建设项目210万;中药材33.33hm2项目20万;200头奶牛项目10万;文华村刺绣机项目100台 (25万) ;梅园村石雕交易场项目20万。后备母猪1000头 (100万) 。200头奶牛项目 (100万) , 250只山羊扶持项目, 项目资金25万元。该项目今年10月份已全面完成;

2) 2012年度第二批产业扶持资金项目。项目主要涉及向前村、龙营村2个行政村, 项目内容为向前生猪养殖场地、剑川高原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140hm2续断建设项目、金华镇 (龙营) 东片区生态养殖场, 项目总资金150万, 项目已实施完成。

3) 2013年第一批产业扶持项目:2013年第一批产业扶贫项目为种植300hm2中药材续断、养殖5万只特色土鸡、种植66.67hm2檧木, 项目资金为130万元。目前该项目除特色土鸡项目未完成外, 其余已经完成, 计划在2015年内完成。

4) 2013年第二批产业扶持项目。项目为高原优质地方鸡养殖项目, 项目资金100万元, 其中:扶持贫困养殖户购买鸡苗6万羽, 项目资金60万, 农户鸡舍等设施补助30万, 示范基地建设补助资金8万, 养殖户养殖技术培训费2万, 目前, 项目已实施完成。

5) 2013年度扶贫新农村建设项目。项目为龙凤村喜乐自然村和登凤自然村, 项目资金每个自然村60万共120万。项目主要为大棚蔬菜、发展生猪、实用技术培训等。目前已实施完成。

6) 2014年整村推进扶持项目。项目涉及向前村和邑平村, 项目资金为每村100万。项目建设主要内容为蔬菜大棚建设、道路硬化、水利设施建设, 大棚蔬菜建设正在实施中。

7) 2014年第二批产业扶贫项目。2014年第二批产业扶贫项目为种植66.67hm2玛咖, 项目资金为50万元。项目在庆华、清坪、双河村实施, 现在正组织实施。

1.2 成效

1) 带动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金华镇是全县第一大镇, 项目的实施有助于全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帮助贫困地区改善贫困落后状况。二是通过种植业的发展, 各项产业项目陆续建成, 延长了产业链。同时利于全县招商引资, 中药材加工生产企业将入驻金华镇。

2) 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一是通过农村扶贫产业项目的实施, 种植业约增收了3 000多万元, 养殖业约增收了1 200多万元, 解决农民群众致富途径单一的问题。二是通过项目的实施, 有利于找准高原特色农村产业发展新路子, 可使土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林果业的发展, 增加了森林面积, 减少水土流失, 改善生态环境。

3) 是提高了贫困地区农村发展的自身“造血”功能。项目实施使“帮眼前”与“扶长远”两个有效结合, 真正践行深入贯彻落实走群众路线, 是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

2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 农村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 管理粗放, 技术薄弱, 生产与销售还没有建立良好的产业链, 使个别扶贫产业项目没有收到预期目标, 规模化经营和现代化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2) 养殖业发展不平衡, 规模化程度不高。目前, 养殖业分布于部分村, 家庭零星养殖占大部分, 疫病防控困难, 项目产出受市场影响大, 影响项目的推广。加之部分群众综合素质不高, 没有远见, 使扶持项目流产。

3) 金华镇辖区面积广, 经济结构不合理, 农民自主脱贫意识不强, 贫困群众多且基础设施薄弱, 到户项目资金补贴量少, 群众自筹资金难度大, 引资融资能力较弱, 因而现有产业规模小, 缺乏龙头企业的有力拉动, 资源优势得不到有效转化, 产业化进程迟缓。

4) 农业产业化发展虽然迈出新步伐, 但项目实施地域分布多样, 受当地条件、基础设施、投入标准、劳动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产业经济效益不高。个别产业, 因为前期缺少经济带头人或缺乏资金注入等原因导致“流产”, 打不开局面, 形不成规模, 产业发展任重道远。

5) 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组织松散, 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承载品牌能力差;如刺绣手工业, 统筹发展和品牌意识不强, 主打产品单一产业投资不足、生产技术不高和宣传促销滞后, 市场竞争力不强。

3 思考和建议

1) 合理布局农村产业发展规划。按照“生态立村、产业富村、基础强村”的发展思路, 农村产业发展实施布局:城区重点是古城保护与开发、旅游小城镇建设, 非公经济发展;山区重点在脱毒马铃署、肉牛肉羊、中药材种植、花椒种植等产业培植。

2) 重点扶持高原特色农业。以市场为导向, 巩固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成果, 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和品牌农业, 做大做强高原生态农业发展。加快推进反季蔬菜产业、中药材产业和高原特色养殖产业。

3) 推进农村产业现代化、标准化发展。主要培育壮大主导产业, 按现代化、标准化, 发展规模种植业和养殖业、专业合作社, 建立行业协会。

4) 加大农业投入, 强化基础地位。继续坚持金融扶持、增强面向农户的小额贷款, 农村承包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后贷款, 通过对贷款的用途、方向限制、扶持农户扩大生产规模, 引导其产业化发展, 弥补其产业化经营的资金不足。

5) 做好主打产业、特色产业品牌创建和营销。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宣传剑川的特色品牌, 同时赋予剑川的白族文化, 打造2~3个产业品牌, 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和产品。在抓好产品推介宣传, 搞好区域特色农产品市场销售的同时, 充分发挥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的作用, 从重点产业和产品入手, 向订单农业、期货交易、网上洽谈运行机制发展。

6) 以产业为支撑, 大力开展科技培训和指导, 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 逐步培植支柱产业群体。强化科技服务体系, 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农民教育“三大体系”, 实施农业产品、新技术、新模式“三新工程”, 加快设施农业建设, 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参考文献

企业扶贫调研报告 篇8

【关键词】精准扶贫;入户摸底;调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分析

矿山村位于红旗营子乡西南部,离乡政府所在地20公里,距离县城9公里,全村面积23平方公里,有山地面积20925亩,耕地面积3200亩。村民收入主要以玉米种植、柞蚕养殖及外出打工为主,该村无集体收入。全村共有9个村民小组,目前村委成员4人,共有中共党员3名。

二、精准扶贫入户摸底分析

1.入户调查的原则:按照深入、细致、准确、实事求是的原则开展摸底工作。

2.入户帮扶工作组情况:由驻村工作队2人,乡政府扶贫工作小组5人及村委会成员4人,共11人组成。通过分户到人,责任到户,由帮扶工作组11人,对全村建档立卡户进行入户摸底。为了摸清贫困户的真实情况,了解具体的贫困原因,工作组每个人对所包扶的贫困户,都要精准入户调查,采集真实信息,谋划脱贫办法。

3.入户摸底情况:全村有9个村民小组,497户167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9户120人,占全村比例为11.9%。其中低保贫困户43户96人,占贫困户比例72.8%,五保贫困户11户15人,占贫困户比例18.6%,一般贫困户5户9人,占贫困户比例8.5%。

入户调查中,通过详细了解村民家庭成员情况、生产经营情况、经济收入情况、种植和养殖情况、房屋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对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详细了解,明确每一个贫困对象是因病、因残、因学、缺资金、缺劳力以及自身发展意愿不足等具体致贫因素, 及时记录各种问题,为下一步实施扶贫,打下坚实的基础。

4.入户调查发现的问题:一是信任问题,某些贫困户对扶贫帮扶人员没有充分信任,不愿意把家底亮出来,对自身情况存在一定隐瞒。二是收入问题,贫困户认为自家的一些种、养殖项目由于各种原因,收入不理想,就认为没有收入,而忽略了国家的各项补贴与救助,这些都是家庭人均收入的一部分。三是思想问题,贫困户的懒、等、要的思想严重,没有寄希望于靠双手致富脱贫,而是关注于各种社会救助。

三、主要贫困原因分析

1.文化程度低致贫:在前期计划脱贫的47户中,有3户是高中文化因残贫困,占比6%,有9户是初中文化,占比19%,有2户是文盲,占比4%,有33户是小学文化,占比70%。文化程度低必然造成思想落后,提高家庭经济收入无计划、无技术,无管理能力,即便是外出务工,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加之贫困户思想观念落后,依赖性较高,许多贫困户有消极悲观情绪,缺乏致富的信心和勇气,脑子里充满了小农意识,“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凡事都等国家和社会的救助。

2.因病、因残致贫:其中43户低保贫困户都是因病、因残致贫。由于身体原因,不能外出务工,只靠种地吃饭,收人甚微,常常是小病扛,大病拖,对不能再扛、不能再拖的病,医疗费用就成了这部分贫困户的沉重负担, 虽然农村有新型合作醫疗,但是报销比例以外的部分,对于贫困户来说,仍然无法承担。

3.因资金、项目致贫:一般贫困户中的5户都属于这种情况,由于曾经致富多次失败,导致没有资金、没有信心,顺其自然听天由命。对于此类贫困户需要心连心的沟通,多做思想工作,分析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加强致富技能培训,帮其筹集资金,重新选择合适的致富项目。

4.因缺乏劳动力致贫:贫困户家庭劳动力严重缺乏,往往一家一户中,只有一个劳动力,又要照顾有病的老人,又要照顾上学的孩子,又要外出劳动,无法平衡各个方面。另外劳动力少,收入就少,以户为经营的致富项目实施较困难,外出务工也非常不方便。

5.因子女读书致贫:因供养子女读书致贫的2户,占贫困户的3%,在我国小学和初中都是义务教育,所以此类涉及的都是高中和大学阶段,随着子女高中大学毕业,通过打工就业,减轻家庭负担,也能慢慢脱贫,但是通过采取各方面帮扶,可以提早脱贫。

四、制定扶贫帮扶措施

1.项目扶贫:即帮助贫困户谋划致富项目,通过入户调查,与农户谈心,通过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了解他们需要什么项目,能上什么项目,帮助他们筛选可实施的项目,并通过经常回访,监督项目发展情况,提出合理建议与意见,确保贫困户因致富项目的可持续收入,实现脱贫。

2.就业扶贫:对于上不了项目,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帮助其谋划就业岗位。不能外出务工的,可以考虑本地农村的保洁员,水管员,护林员,农村公路养路工,民政福利企业员工等,大力增加政府公益性岗位,大力帮助贫困户就业。

3.兜底扶贫:针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虽然纳入低保范围,但由于每月低保金额不多,又没有其它收入,不足以维持日常生活和生产,需要政府加大救济力度,实施兜底扶贫,或者由地方统一申请低保提档兜底。

4.社会保障扶贫:通过建立完善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及时有效地保障农民特别是贫困户基本生产生活权益,势在必行。目前有关部门已出台相关政策,农村居民可加入新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档立卡户中的五保低保可根据规定,不需要本人交钱,可直接纳入新农村合作医疗。

5.培训扶贫:通过定期免费开展各种技能培训,传授给他们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争取几年内,使每个贫困户家庭都有一个劳动力,掌握一至两门实用技术和技能,提高其在项目经营,外出务工,或基本农业生产活动的收入,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6.资金扶贫:通过国家的专项扶贫资金,扶持农户,扩大项目规模,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提高土地收入利用率,改变单纯农业种植方式,提高农业的产业化,通过产业化的经营方式,延长农业产业链,让从事农产品种植和农业养殖的农民没有后顾之忧。

7.政策扶贫:利用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例如单亲母亲建房,贫困户建房,贫困大学生救助,无息小额贷款等优惠政策,减轻农民负担。

8.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扶贫。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扶贫开发,实现社会帮扶资源和精准扶贫有效对接。

另外扎实做好脱贫攻坚宣传工作。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准确解读党和政府脱贫攻坚的政策举措,及时报道脱贫攻坚取得的实际效果,宣扬社会帮扶的好人好事,传递正能量,营造脱贫攻坚的良好氛围。

五、扶贫工作不足之處

1.部分帮扶干部对扶贫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认识不到位,对包扶的贫困户各类情况掌握不清楚、分析原因不具体。

2.部分帮扶措施不够详细、太笼统,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帮助贫困户解决实际问题上,帮扶措施达不到长远效果。

3.包扶部门和帮扶干部对贫困户的教育引导不够,导致贫困户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脱贫意识不强,信心不足。

六、扶贫工作的几点建议

1.转变思想观念,坚定脱贫信心。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扶贫工作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出“科学扶贫、精准扶贫”新要求的同时,强调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以要使贫困群众树立勤劳致富、自强自立的信心。加强思想引导,帮助困难群众克服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的传统观念,增强科学发展、合作经营和规模经营理念,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2.扶贫工作以造血为主,以输血为辅。精准扶贫的最终目的,即要解决贫困户的暂时困难,又要解决他们的长远发展。谋划好长远规划,以村为单位整合项目,整合支农资金、帮扶资金,发展特色产业,逐步形成以“造血”为主、“输血”为辅的帮扶格局,让贫困农民尽快奔小康。

3.关爱留守学生,关爱空巢老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关心农村留守的空巢老人安度晚年,做好这些特殊困难群体关爱帮扶和救助工作,是切实做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大决策部署的急事难事。为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特殊困难群体多办实事、多做好事、多解难事,确保每一个有实际困难的特殊困难群体都得到及时关心和救助,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及社会各界的关怀。

4.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实事求是,是做好精准扶贫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衡量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的关键,不应是追赶脱贫时间、攀比脱贫数字,而应是实事求是、立足农村实际、掌握贫困实情、注重脱贫实效,打造农村贫困户与非贫困户的自主帮扶和生产技术自愿帮扶的社会风尚,形成外部多元扶贫与内部自我脱贫相结合的机制。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群众才能有信心、有决心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摆脱贫困。

参考文献:

[1].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分析.[J].农村经济,2014,6:78-81

[2].刘溢海.宋德勇.农村贫困问题探源.[J].特区经济,2006,6:146-147.

[3].张伟宾.汪三贵.扶贫政策、收入分配与中国农村减贫.[J].农村经济问题, 2013,2:66-75.

作者简介:

上一篇:(6)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教案下一篇:收购企业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