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依法行政

2024-08-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依法行政(共8篇)

浅谈依法行政 篇1

摘要: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行政法制监督体系,但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和不足:行政法制监督制度的权利配置在整体安排上不合理;监督主体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在监督范围上过窄、监督对象上缺乏制衡性;在监督手段和监督方式上效果差;在监督程序上,缺乏应有的透明度;在监督机制上缺乏双向性和全面性。针对这些问题,探索性地提出了改革和建设我国行政法制监督机制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行政法行政法制问题解决方法

依法行政是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现代行政所普遍遵守的行使行政权的基本准则,依法行政的内涵包括着法律优先和法律保留及比例原则。当然,静态的依法行政是一种行政主体在职权范围内依法而为的行政,但行政中广泛存在的自由裁量权及随着行政权利的日益扩张,静态的依法行政将被突破,出现大量的动态行政,对行政的监督和制约变得越来越困难,单靠行政主体自身约束自己来实现依法行政,已无法实现法制模式下的依法行政。目前,我国最需要解决的是如何理顺行政法制监督中的各种关系,建立科学、合理、健全、高效的监督体系,对行政行为真正做到有力监督和制约,早日实现行政权的依法行使,使人民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使依法治国方略得到实现。

一、我国行政法制监督的现状评价

虽然从纵向看,我国政府责任监督机制在近年来已有所发展和完善,但不可否认,政府责任监督机制还存在不少缺陷和不足,突出变现为政府责任监督不力,阻滞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假设的进程。要解决政府责任监督不力的现状,首先要发现问题,找准问题。当前我国政府责任监督机制体现出一种制度堕距,主要有一下几个问题:

(一)监督主体问题

我国现行政府责任监督主体存在着多元性的特点。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有权对我国政府责任进行监督的国家机关包括国家权力机关(人大及其常委会)、行政机关(包括监察机关、审计机关等)、司法机关(人民检察院与人民法院)。

从政府(行政机关)的角度来看,国家权力机关和司法机关为外部监督主体,而行政机关的监督为内部监督主体。这些主体由于存在着职权或地位上的问题,而无法顺利地发挥其作为政府责任监督主体的作用。

(二)监督对象问题

政府责任的监督对象的存在决定了政府责任监督机制存在的必要。政府责任监督对象的复杂程度决定了政府责任监督机制需要达到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政府责任监督对象的确定既是政府责任发生现实的需求,也是实践选择的结果。当前我国政府责任正处于一个高发期,而对政府责任的监督实践中对于监督对象选择却并未能完全反映当前的实际,使得我国的政府责任监督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三)监督程序问题

西谚有云:“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得以实现”。这句谚语充分说明了程序的重要性。而我国法律实践中历来有“重实体、轻程序”的倾向,对政府责任监督也存在程序未被重视的问题,首先就反映在立法上的不成熟,对监督程序的规定过于原则。但就当前我国政府责任监督实际工作来看,现有立法的监督程序规定还是能够满足工作开展的需求的,而更主要的问题反映在实践中政府责任监督程序的不被遵守甚至随意创制上。监督缺乏程序,是我国政府责任监督无法常规化的重要原因。

(四)监督效力问题

我国监督效力的问题与监督主体的地位有着密切联系。由于我国政府责任监督主体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足,往往无法完全排除相关利益单位的干扰,依法独立工作,导致责任监督无法顺利进行,监督效力权威不足;同时,政府责任监督主体与党纪监督主体的过分紧密的联系,使得政府责任监督难以避开政治的影响。在这种政治体制与行政管理体制的双重影响下,当前我国政府责任监督效力存在与预期不相符的现象。

二、完善我国政府责任监督机制的建议

我国政府责任监督的机制问题存在于立法和制度实施两个方面,因此,完善我国政府责任监督机制,需要从立法和制度实施两个方面入手,找准问题,对症下药。通过对我国政府责任监督机制现状和问题的分析,完善政府责任监督机制需要从法律规范和制度运行两个方面进行整合,并着重解决具体的现实主要问

题,从具体的方面进行完善。

(一)完善途径:法律规范和运行制度的整合针对我国政府责任监督机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应在我国现行的责任监督基础上,结合我国经济、社会新形势,不断强化和完善我国政府责任监督的立法工作。通过法律规范间的整合,使各主体的职权及相互监督制约关系得以合理设置,明确职权行使及监督的方式、程序及确定的后果,使政府责任监督机制从立法层面上得到确立,为我国政府责任监督机制的实践提供指导依据和规范保障。

监督制度数量的繁多并不能代表监督制度的完善。事实上,由于这些监督制度将监督对象分得过细,监督资源和力量被分散,各种监督制度的实施情况并没有都达到预期的目的。同时,由于各种制度在具体的构架和实施方式上存在着许多重合的方面,难免导致监督的冲突。因此,由于各制度未经过合理的优化组合,所起到的监督效果,并不是一加一等于二或大于二。

综上,要完善我国政府责任监督机制,使对政府责任的监督达到最优的效果,在实践层面上,应对现有监督制度做一个清理和整合,纳入到一个相对统一、完整的监督机制中来。

(二)几个主要问题的解决和完善

完善我国政府责任监督机制,要从法律规范和制度实施两个途径进行。在这过程中,需要着重解决理论与实践中已发现的主要问题,从具体内容上做出改进和完善。针对我国政府责任监督机制的主要问题,需要进行如下完善:

1、加强监督主体的地位和职权

加强监督主体的地位和职权包含两个层次的意义:首先是明确监督主体身份,赋予其作为监督主体应有的地位和职权,体现作为监督主体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如果监督主体缺乏相对的独立性而依附于被监督者,控制权力的基本目标就无法实现”其次是加强监督主体地位和职权,使其监督对监督对象具有足够的约束力。

2、廓清监督对象范围

政府责任监督对象的范围决定了政府责任监督主体所需的职权配置和能力发挥,监督对象范围的确定,是政府责任监督机制结构设置的重要依据,因此,完善我国政府责任监督机制,必须廓清监督对象的范围。廓清监督对象范围,有

利于政府责任监督力量的合理配置和有效行使,既能避免因介入非行政法律责任的监督而分散原本就不强大的监督力量,也能使预设的监督对象都能真正得到监督,维护监督机制的完整和公正。

3、监督程序的完善和遵守

“法律监督程序必须符合正当法律程序或者程序正义的要求,才能实现其价值”。政府责任监督主体的监督职权行使需要有合理的政府责任监督程序作为约束和保障。当前,我国政府责任监督法律规范和实践中,程序随意的现象较为严重,是政府责任监督主体的职权未能得到充分行使的重要原因,也是我国政府责任监督非常规化的集中体现。

因此,要提高政府责任监督机制的权威,关键还是在于从法律规范上对权力结构进行重新配置,加强监督主体的权力配置,使之获得有力的法律指称,同时在实践中排除来自行政权力尤其是行政首长的权力的干扰,从而维护政府责任监督的权威。

总之,健全行政法制监督制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还要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监督工作极为重视,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已出台了《党内监督条例》,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正在制定实行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的监督法以及行政监督法规。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行政法制监督制度必将进一步完善,人民期盼建立的民主、法制、高效和廉洁的政府也一定会实现。

参考文献:

浅谈依法行政 篇2

西方学者在论述行政权的合法来源时都主张和借鉴了“人民主权说”:政府的权力是由人民赋予的。这一学说为规范政府行为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根据这一学说, 很容易将行政主体定位为服务型的。既然如此, 其在从事行政行为时, 就必须是抱着“服务”的态度的, 即便是其所制定的行政法规、规章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大众。另外, 西方大多信仰宗教。他们恪尽职守只是出于自身的动力和源于内部的觉悟, 绝不是因外部的鞭策。自身的动力, 便是信仰。此外他们还注意把工作做得尽善尽美, 精益求精, 为此, 他们竭尽全力, 兢兢业业。因为他深深地感到相信上帝在默默中监视着自己所从事的劳动工作, 无论自己是在工厂, 或在农场, 或在其他任何环境中, 都在注视着自己。因为他们的纯正信仰, 不允许他们把精力耗费在无谓的不眠和非法的娱乐中, 不允许他们涉足杯盘狼藉的酒宴, 或者以赌博旋转的桌前, 或者以色情为诱惑者的身边。

我国的文明史可谓源远流长。一千多年的封建中央集权使人民习惯了“明哲保身”和“逆来顺受”。即使觉得受了委屈也只好憋在心里。因为“衙门口, 朝南开, 有理无钱莫进来”。即使是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 这种心理也没能很好地得到扭转。一方是柔弱的行政相对人, 另一方是权力膨胀的行政主体, 这与法治社会所应有的行政关系南辕北辙。通过与行政人员的一次近距离接触, 让笔者对我国行政执法现实深感不安。以行政征费为例。由于国家财政拨款有限, 为了有更好的工作、生活, 不得不自己创收。然而由于这些收费名目不是法定的, 相对人没有给付的义务。只要一条街上有一户不交, 其他几户也不会交。因此像‘擒贼先擒王’一样, 得先抓‘重点对象’。为了使收费工作更加顺利, 我们会委托当地一些“地痞”协助征收, 并给予他们好处。这些“地痞”的自身“优势”——一是土生土长, 对每户的家庭情况十分了解;二是知道各自的弱点, 便于“对症下药”往往能促使他们圆满地完成任务 (不对相对人造成人身侵害) 。

被访者将如何征收各种费用的方法说得淋漓尽致, 丝毫看不出有任何同情相对人的神情, 而笔者却越听越心寒。以下便是笔者的一些看法。

1 回应“合法行政”

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有:一是行为主体合法, 即代表行政主体实施具体行政行为的工职人员, 必须是合法取得工职人员身份的人员;二是行为权限合法, 它要求具体行政行为必须是在行政主体法定权限内所做的行为, 且具体行政行为的实施设有滥用职权;三是行为内容合法。它要求具体行政行为具有事实依据, 适用法律正确;具体行政行为的目的符合立法本意;四是行为程序合法;五是行为形式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第44条规定:“税务机关根据有利于税收控管和方便纳税的原则, 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委托有关单位和人员代征零星分散和异地缴纳的税收, 并发给委托书代征证书。受托单位和人员按照代征证书的要求, 以税务机关的名义依法征收税款, 纳税人不得拒绝。”由此看来, 行政机关委托“地痞”收费是有法可依的。反过来说, “地痞”向老百姓收费有着“政府委托”的合法外衣。只要收费时间相对人出示代征证书, 相对人交费就天经地义。然而, 不可否认的是, 收费项目超出了法定标准, 也就是说这一行为超越了法定权限, 构成行政权的滥用。即使“地痞”收费遵守了法定程序, 也不能改变行为违法的事实。

2 求诸“行政复议” (或行政诉讼)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11条第七款规定“认为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可以提起行政诉讼;《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七款规定“认为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可以提起行政复议。也就是说, 上述案件中的当事人是可以提起诉讼或复议的。然而, 实践中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却很难得到保障。

原因在于:

2.1 行政机关间官官相护

在我国现实生活中, 尽管由行政系统内部专门从事法制工作的机构来办理行政复议案件, 但这一机构充其量也不过是隶属于行政复议机关的一个极为普通的内设机构而已。它不但没有独立的法律上的人格, 需要完全听命于、服从于其所属的行政机关及其首长, 而且对行政复议案件也没有最终的决定权, 只能将其处理建议送交行政复议机关的首长进行审批。更重要的是, 在我国现实的政治生活中, 行政复议机关作为被申请人的上级---无论是同级人民政府还是上级主管部门, 本身就与被申请人有着“说不清, 道不明”的关系;行政复议机关需要照顾到上下级或者整体与部门的关系, 需要“爱护”、“关怀”下级, 体谅下级的难处;下级为了表示对上级的尊重, 往往在做出某项决定前都要向上级请示汇报, 在得到明确许可或默许之后才“放心大胆”地做出决定;上级时常向下级发指示、加任务, 为了完成指标, 下级不得不“突击执法”甚至公然违法。可见, 在行政复议机关与纠纷一方法事人的被申请人已经存在很多利害关系。

2.2 司法机关难以对抗行政机关

2.2.1 体制改革不彻底。

1954年《人民法院组织法》制定开始, 我国建立了以行政区划为依据, 司法与行政管辖区相重合级人民代表大会陆续设置了常委会, 法院的地位才象征性的有所改变。但是, 体制上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在人们的观念中法院仍从属于政府, 于是, 法院作为政府的“直属单位”便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党政机关的“红头文件”当中。在这种体制下, 法院当然要受政府长官意志的摆布, 因而失去了“正义天秤”的作用, 完全成了政府的办事机构, 审判的独立和公正便无法保障。现实生活中, “法只管老百姓, 以言代法, 以权废法”等现象的存在就是明证。

2.2.2 法院地位远低于行政机关。

根据政府统管财政的原则, 法院的人员开支, 业务经费, 统统由同级政府负责。在人权、财权均受制于同级党委和政府的情况下, 法院要独立审判而不受其干涉, 根本不可能。一个人事不独立, 经费不独立, 装备不独立的审判机关还谈得上独立审判吗?审判人员往往处于要坚持原则, 秉公办案而被撤职、免职或调离, 要么听之任之, 违心保住“乌纱帽”的两难境地。法院也面临着要么抵制干涉而被削减经费, 要么接受“指示”而增加经费的尴尬局面。

2.2.3 行政机关甚至领导司法机关。

司法在许多重要方面都受制于同级行政, 依附于同级政府。法院接受同级党委领导, 因此法院必须唯同级党委之命是从, 否则“乌纱帽”难保。而同级政府的主要官员又都是同级党委的常委和委员, 法院服从党委决定实际上就是服从同级政府调遣。特别是由于行政权的扩张及习惯思维的影响, 政府常常把法院与自己的一个职能部门同等看待。事实上, 政府与法院之间形成了上下级的关系, 加大了行政干预司法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2.3 裁判难以执行

《行政诉讼法》第六十五条第三款规定了行政机关拒绝履行判决、裁定的, 人民法院可以采取的措施。然而现实中法院却很少借助这一条款使裁判得以执行。其一是“重审轻执”的思想作怪。有些审判人员认为把案件审理好是自己的职责, 至于执行人员能否以生效的法律文书为依据执行到位, 则与己无关。其二是基于法院在行政机关面前的“底气不足”。前面已经谈到法院地位远低于行政机关、行政机关甚至领导司法机关, 这里就不赘述了。其三是一些政府部门的法制意识淡薄。他们全然不把法院的判决当一回事, 认为政府机关不兑现, 法院也不敢把他怎么样, 依仗自己的权势和关系, 对法院的判决置若罔闻。法院因顾忌执行后果一般也不敢采取强制措施。

仅是一个行政收费就印发出如此之多的行政困境, 不妨“断章取义”一下, 行政行为种类那么多, 里面的黑幕及“猫腻”自不必明说。在法律有明文规定禁止行政主体为之的情况下尚且有腐败。更不用说行政主体可以自由裁量的领域了。想想最近学者提出的扩大行政行为外延、修改行政诉讼法等主张以更好实现对行政行为监督、保护相对人合法权益, 不免觉得他们所做的努力有点“力不从心”、治标不治本。从理论上讲, 这样确实能更好地约束行政,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 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的人使用权力一直遇到有界限的地方为止。对政府权力的控制必须依赖于严格的责任体制和监督机制。”然而上升到实践层面, “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设计得越完善, 仍然有人会钻空子, 只是机会少一些罢了。笔者并非认为不需要改进政法理论及其立法, 而是觉得相比法的监督、制约机制, 行政主体的观念和意识在其从事行政行为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更大。我们要完善各项法律、法规, 但是要积极转变行政观念。因为法治意识是依法行政的意识支撑,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是否具有法治意识, 是能否实现法治政府的关键所在。只有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尊重、服从和遵守法律, 公民才可能信仰法律。

参考文献

[1]谢婉莹.大学人文讲义[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2]南怀瑾.论语别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浅谈依法行政的意义及实现途径 篇3

摘要:依法行政,是行政法治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现代法治国家开展行政活动所必须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实现依法行政要树立依法行政的观念,加强行政立法,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完善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机制。

关键词:依法行政;意义;实现途径

一、依法行政的意义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它贯穿于行政管理的全过程,是行政管理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的途径和保障。因此,江泽民同志曾指出:“一切政府机关都必须依法行政。”

首先,依法行政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依法行政既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实行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国家事务最大量、最主要的是行政管理事务,主要由行政机关执行。我国大部分的法律和地方性法规以及全部行政法规、规章都是由行政机关组织实施的。如果行政机关不能依法行政,国家主要部分的公共事务就不能依法管理,依法治国就失去了最主要的内容。并且,行政机关人数最多、权力最广泛,与公共利益和公民权益关系最密切,其活动影响国家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的发展,影响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和提高,影响公民权益的保障。如果行政权力不能得到法律的控制,人民的民主权利和利益就难于得到保障。

其次,依法行政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安定有序是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的前提条件,也是我们党和全国人民的最大愿望和根本利益所在。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可以使人们更好地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并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为全而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无需强调和维护社会稳定。因此,行政机关应从“执政为民”的高度,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维护社会稳定和群众利益有机地统一起来,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全面推行依法行政,保持行政管理的统一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建设一个政治稳定、经济运行稳定、民心安定、社会管理有序、社会生活有序的和谐社会。

最后,依法行政有利于高效、廉洁政府的建设。

效率是行政的生命,高效性是行政的一个特点,也是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目标。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政府具有高效率的办事速度。当前,行政机关职责不清,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行政效率低下。所以,实现政府机关依法行政,要严格执行《公务员法》,提高行政执法人员业务素质、执法水平和道德修养,保证国家行政管理活动高效率;注重行政时效性,要求行政行为迅速及时,接受各方面的监督和约束,严格依照行政程序法行使行政职权,克服政府机关的官僚作风,降低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遏制腐败,维护政府的廉洁性,是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艰巨任务。法律具有公开性和确定性,依法行政要求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权必须依法公开,按法办理,接受社会监督,从而有利于防止暗箱操作,权钱交易。因此,依法行政是建设廉洁政府的必经之路。

二、实现依法行政的途径

根据宪法和组织法的有关规定,各级政府是行政的主体,各级行政机关又实行首长负责制,因此,依法行政的责任在政府,关键在领导。要做到依法行政,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树立依法行政的观念。首先必须解决行政与法的关系问题。法高于行政,行政必须从属于法,这是行政与法的基本关系。总的说来,要确立“法律至上”的观念。目前,少数领导干部固守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对依法行政工作未予以高度重视。这充分反映了部分行政部门和行政执法人员对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到位。因此,要不断加强行政主体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制意识的培养,加强宣传教育,经过培训、轮训的形式不断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定期考核,结果与职位晋升挂钩,形成一种长效机制。

第二,加强行政立法。行政机关不能随意采取行动,只能在法律的授权范围内采取行动,否则行为是无效的。目前,我国行政立法不可谓不多,但是存在立法无序,局部立法、部门立法,片面追求立法数量的现象。所以要规范立法,清理和废止那些过时的、不合时宜的法规,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变革。还要根据现时依法行政的要求,完善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同时,在行政立法中,还要特别强调对行政程序的立法。依法行政本身就是按程序行政。行政程序法是行政实体法得以实施的保障,也是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保障。所以,应尽快使行政程序法典化。

第三,进一步提高公务员的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公务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行政法律法规的实施。为了确保政府公务人员依法行政,掌握现代服务行政的执法手段,提高行政执法水平,首先要在公务员的选拔录用上提高门槛,经考核合格方可上岗执法。经常组织学习有关的法律知识,促使公务员形成守法意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部门、任何人都不能例外。公务员守法更为重要。只有行政执法者人人守法,政府才能做到依法行政。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奖励机制、竞争机制和保障机制,促进他们的勤政敬业。

浅谈运管部门依法行政的重要意义 篇4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其中,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关键。因为,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联系最广泛,最直接,最紧密。特别在我国这样一个行政管理范围十分广泛的国家更是如此。所以,依法治国,首先必须依法行政。结合运管部门依法行政工作的实际,充分认识到依法行政是运管部门工作运行的基本准则、是履行管理职责的基础工作、是行使公共权力的基本特点。具体来说,依法行政工作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依法行政是运管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依法行政的核心是通过实施反映客观规律的法律法规来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依法行政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本质是一致的,至少在两个最基本的方面是相同的,一是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人民利益至上,体现人民大众的利益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社会主义的法律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我们的法律在制定过程中能够广泛地征求意见,最大限度地吸收群众的建议,代表人民的利益。二是两者都坚持科学精神、反映客观规律。科学的发展观是能够反映客观规律、符合客观规律的发展观;法律是客观规律的反映,法律的制定过程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断论证的过程,就是把那些经过实践检验的能够反映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东西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运管部门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就是尊重人民的利益,就是尊重客观规律,就能体现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也只有通过依法行政,把我们所有的管理活动都纳入法制的轨道,尊重法律的权威,科学发展观才能在运管建设、管理等各项活动中得到真正的落实和体现。

二、依法行政是运管部门构建和谐运管的客观需要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基本的特征。只有大力推进依法行政才能构建出真正的和谐运管、真正的和谐社会。首先,运管系统只有大力推进依法行政才能维护社会公平。在运管系统通过依法行政所创造的法治环境,可以确立行为主体间的平等地位,从而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其次,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是加强运管行业管理、维护交通行业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的需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打击各种违法行为,净化道路市场环境,建立安定和谐的行业秩序。最后,在运管系统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三、依法行政是提高运管行业管理水平的可靠保证

全面提升运管行业管理的综合水平,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在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经济成分多元化、群众法律意识越来越强的背景下,政府的行政能力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对运管行业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严格执法、不公正执法、不文明执法。这些均属于违法的执法行为,它们常常引发行政相对人的不满、抗议、甚至产生过激行为,使群众对政府产生不信任感,人为地增加了管理阻力。这些现象的出现都与没有严格依法行政有关,都可以通过推进依法行政予以解决。我们可以通过严格规范执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打击违法行为,树立运管部门的威信和权威,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大力推进依法行政,运管行业管理水平就一定会不断提高。

四、依法行政是加快交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形势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运管事业的发展,全面提升行业管理的综合水平,全面增强运管队伍的综合素质,全面健全廉政保障的综合体系。必须在运管工作中坚持依法行政,才能够推动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够促进构建和谐运管、能够提高运管行业的管理水平。

浅谈“依法治企” 篇5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为求生存和发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寻求新的发展战略,强化企业管理,壮大企业规模。但是,企业要适应市场经济,就必须依法经营,“依法治企”既是落实国家依法治国方略的客观要求,也是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内在需要。所谓“依法治企”,就是依照法律、规章制度来治理企业,这是一个成熟企业、成功企业的治企之道、强企之基、兴企之本、健企之策,是企业能够发达的关键,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和长青不败的根本。法律能够帮助企业有效避开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法律暗礁,增强企业抗击法律风险的主动性、前瞻性和计划性,将企业在法律方面的经营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总而言之,企业的发展需要法律保障,企业的壮大需要法律指引,企业的权益需要法律维护。那么,如何落实“依法治企”的要求呢?本人以为至少要从以下四方面着力:

一是建章立制,有法可依。无以规矩,不成方圆,要推进依法治企,首先须有法可依,即抓好制度建设是前提。任何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健全和完善的规章制度体系,就会无规章可循、无制度可依,管理必然会出现混乱,甚至会濒临绝境。因此,企业要长远发展,守法经营是底线,制度建设是治本之策,要使法律有效地融入企业管理,必须将法律融入到企业的规章制度之中。“国有国法,厂有厂规”,坚持按制度管人、靠制度控权、遵从法律法规并结合企业实际,着力提高企业内部依法经营、依法管理水平,促进企业走上法治化、规范化管理轨道,使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因此要注意公之于众的制度条款要切合企业实际,界面清晰、职责明确、奖惩具体,实现“靠制度管理、以规则办事、按流程执行、凭标准奖惩”,便于员工“对号入座”,有益于形成决策科学、管理高效、执行有力、运转协调的工作秩序。通过建立规章制度,使企业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依法建立科学、规范的经营决策机制,构筑起依法治企的防护屏障。

二是加强普法教育宣传,营造良好管理环境。木受绳则直,人学法则慎,开展普法与依法治企增强了员工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法律、规章制度的教育宣传不能局限于领导和有关人员,应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和宣传。宣传教育形式建议要采取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如漫画、图文等方式,使员工自觉接受和维护各项法律规章。“依法治企”的目的是提高企业全体人员依法经营的能力,促进企业管理规范化、法治化。要想保证“依法治企”的实效,就要结合企业管理工作需要,切实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企业全体人员诚信守法、依法经营、依法办事的观念。同时还要将宣传教育与考核相结合。为保证宣传教育的效果,要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定期组织法律知识考试考核,保证考核奖惩机制的公平、公正。只有不懈努力,做到人人都知法、人人都遵章、人人都守纪,才能保证法律法规及制度的执行力,才能使“依法治企”深入有效地贯彻落实。

三是将法治文化建设融入企业实践之中。企业不仅要注重企业法治文化培育,把法治精神融入企业文化,形成崇尚法治的氛围,还要注重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努力建好企业法治文化广场、企业法治文化公园等普治阵地,增强法制宣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将企业价值理念和已取得的文化建设成果用规章、制度固定下来,注重法治文化成果的固化和传承。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依法规范管理是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因此,企业要严格依法进一步建立完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加强企业建章立制工作,促进企业走上法治化、规范化管理轨道。

四是配备专业法律人员,依法维护企业权益。为了更好地实现“依法治企”,企业应注重培养配备专业的法律人员,由考取企业执业法律顾问资格的企业员工担任本企业的法务工作,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为企业提供全过程法律服务。尤其在企业重大经营决策或经营体制变革,通过向专业法律人员进行咨询和确认,能够保证有关决策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对维护企业自身利益至关重要。同时,在企业涉及纠纷时,通过专业法律人员应诉,不但能保证获胜的几率,也可降低成本。

浅谈依法行政 篇6

【文章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国有企业行政管理凸显了许多问题。在当前形势下,为了确保国有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构建国企行政管理新体制已经刻不容缓。

【关键词】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新体制

一、引言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分工日趋深化,整个社会通过广泛的分工协作关系使得各个行业、各个企业的生产活动十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就要求各个环节必须最大可能保证协调一致。因此企业要有效的组织内部的生产经营,就必须具有高效的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需要具备一定的强制力和权威性,以保障企业生产决策得到彻底地服从并且执行。行政管理就是具备这些优点的管理体制。

从广义上讲,行政管理(AdministrationManagement)是指国家权力机构运用权力来管理社会事务的一种活动。在狭义上行政管理也可以指企业或者事业单位的内部行政事务的管理工作。企业行政管理是指企业的行政系统为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依靠一定的国家法律、公司规章制度及管理方法对企业进行行政性管理的总和。企业行政管理一般具有管理、服务和协调三大功能。在管理上,处理日常事务,确保整个企业的企业系统运行平稳,此外还也需要全盘考虑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策略、企业精神文化建设,进而为高层做出决策提供参考;在服务上,必须确保企业每一个部门后勤无忧;在协调上,实现生产和营销的连通,确保企业各个管理部门、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良好。因此,尽管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并不像企业其他部门一样能够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其却依然是企业不可或缺的一个部门。

二、行政管理在我国国有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增强了我国国有企业的适应和生存能力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支柱。然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一度国有企业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为了改变这样情况,国企改革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唯一的选择。在改革过程中如何加强国有企业管理,提高国有企业适应和生存能力,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国企领导者们面临的首要问题。企业行政管理成为了解决该问题的有力手段。如今国有企业管理以现代化企业管理理念为指导思想,以现代企业管理方法为主要手段,通过企业管理来积极高效地实现这些战略思想和战略目的,成为了国企改革的方向。近年来,由于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一些经营不善,效益不好的国企被市场所淘汰,使得国有企业数量大幅精简,质量和效益大幅攀升。简而言之,行政管理模式使得我国国有企业更好地适应了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极大地增强了我国国有企业的适应和生存能力。

(二)提高了我国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当前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也是现代企业的所有能力中最重要和最根本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关系到一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发展前途。在经济全球化愈演愈烈的背景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的逐步开放,我国国有企业不仅面临着与国内其他民营和私营企业的竞争,同时还面临着同国外其他的跨国公司的激励竞争。因而如何提高我国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我国国有企业的做大做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企业行政管理不仅具有管理功能,而且能担负着后勤供应的任务,并且在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我国国有企业可以通过行政管理,努力打造学习型创新型企业,将先进的管理经营理念和科学技术转化到企业的生产和发展的各个环节中,这样提高了企业的科技竞争力和经营能力,也就提高了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确保了我国国有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能力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通常体现在企业的自主创新水平和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以及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三部分上。国有企业大力推进自主创新,为国企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技术支持。但是企业的新技术新专利通常都是在高效的行政管理下得以快速转化为经济效益。人才培养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保障。人才队伍的建设需要保证投入,加强管理,才能建立起一支精干高效的人才队伍。企业的内部管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科学的管理,企业也就谈不上发展。国有企业通过行政管理提高管理效率,确保企业各个环节有序、有效运行,立足当前并且着眼未来,健全各项管理体制,并结合各项体制共同发挥作用,推动企业稳步健康持续发展。

三、当前我国国有企业行政管理凸显的问题

(一)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模式僵化

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导致当前国有企业在行政管理容易受到以前的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当前在我国企业行政管理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还仍然存在着一些“党政机关的习气”,企业行政管理人员不顾及国有企业的实际情况和企业的特点,完全照搬套用党政机关的行政管理模式,特别是一些企业领导者在行政管理过程中,违背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企业行政管理的特点,搞形式主义,不讲实效,华而不实,死板僵化,脱离实际,造成大量浪费,企业管理效率低下,这严重影响了员工的积极性,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意识缺乏

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企业行政管理意识缺乏的情况。许多国有企业的行政管理人员由于根本不熟悉和不了解自己企业具体的生产经营情况,然而在进行管理时推行的政策与企业实际情况脱离,与企业发展规划相背离,不但不能起到应有的协调作用,反而制造出不应有的混乱,导致企业员工反感并且排斥行政管理人员的指挥,根本不能保证行政管理措施的有效实施,发挥不了行政管理应该具有的.职责和作用。

(三)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体制不完善

企业管理应当明确,有章可循。然而当前在国有企业并没有建立起适合各企业实际发展需要的行政管理体系,导致管理过程混乱。有的企业职能分配重叠,导致对事情处理效率低下。一方面,企业管理是一个简单的行政机关管理的副本。不重视的管理的具体内容和工作,这是肤浅的。往往脱离企业的实际出发,不知道所谓的管理程序的实施情况的具体情况。另一方面,各部门的行政主管部门职权相当,双方之间的深刻矛盾不想插入管理。造成许多管理层次人员,工作相互推诿扯皮。这两个机构的一些工作职能重叠,严重影响了国有企业行政管理的效率。

四、我国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新体制的构建

(一)形成国企行政管理新概念

行政一词一般表示国家机关对于国家机构的管理。除此之外,行政还表示企业日常管理。之前对于企业行政管理的所有的定义或多或少地均存在误解。之前将企业的行政管理主要集中于企业内部活动管理。实际上,不只是企业内部的活动,在企业几乎所有的活动中都存在行政管理的身影。行政管理无处不在,时时刻刻影响着企业的日常活动。企业行政管理不仅对企业活动进行管理,而且对企业工作人员进行管理,为提高员工素质,对员工进行培训。为提高经济效益,而对企业管理制度进行变革,等等。这些都属于企业行政管理的范畴。

(二)树立国企行政管理新目标

从管理学的角度分析,现代企业行政管理的目标来自于生产经营活动和行政管理自身的要求。生产经营活动要求的行政管理主要侧重于正常组织经济活动,包括财务和销售管理、信息、沟通以及公关和劳资关系等。从本质上来讲,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新体制建立的要求也属于企业生产经营范畴。现代企业行政管理的目标是通过科学高效的管理,优化企业结构,提高整个企业的工作效率,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进而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

(三)构建国企行政管理新机制

通常来说,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是通过以下方式发挥作用:

(1)制定计划。

制定计划确定了行政管理的内容和目标以及怎样达到这些目标。现代企业行政管理必须具有计划性,这是国有企业实现行政管理科学化和保证行政管理成功的必要条件。

(2)科学组织。

国有企业的各级行政管理人员必须明确工作内容,并将其按性质分类,逐级建立自上而下的责权关系,保证行政管理管道畅通无阻。

(3)协调指挥。

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中采取的具体措施,调动和协调各级行政管理人员按要求完成各项工作。

(4)统筹控制。

对指挥工作的各项措施进行监督、控制与调整,包括建立激励机制、监督系统和制定奖惩条例并认真执行。

我们要深化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国企行政管理新体制,就是要根据现代企业管理学原理,按照科学化、市场化和规范化的要求,从国有企业实际出发,建立健全国有企业本身的行政管理体系,包括与政府的关系、与市场的关系、企业自身的管理制度,约束制度、激励制度、人力资源开发机制等。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符合国有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行政管理体制,才能为国有企业发展服务。

五、结语

浅谈依法行政 篇7

党的十六大指出, 面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 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这是党中央依照我们所处的历史地位和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依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 对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提出的一项新要求, 是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重大历史课题。

在我们国家, 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 同时又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 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开展各项活动, 这是我们党领导和执政的显著特点。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关键在于党必须依法执政, 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范围、程序、内容和手段来行使执政权力。因此, 坚持依法行政, 是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要途径。只有坚持依法行政, 才能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 才能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使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化、规范化、法律化, 也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政权的巩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只有充分认识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才能使乡镇领导干部树立依法行政的思想意识, 提高其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 认真学法, 进一步提高法律意识, 增强法制观念, 是依法行政的前提

首先, 乡镇领导干部要做到依法行政, 必须抽时间、挤时间认真学习法律法规知识, 只有不断掌握、了解法律知识, 才能做到心中有法, 处理实际问题时有法可依。有的乡镇领导干部由于长期从事基层工作, 事头多、工作杂, 平时学习抓得不够, 特别是极少数乡镇领导干部不知法、不学法, 在处理实际问题时胸中无法, 违规操作。有的在抓计划生育工作时, 组织工作组撬老百姓的住房, 有的在推广农业科技时对农民已种下的庄稼强行铲除, 凡此种种时有发生。因此, 乡镇领导干部只有努力学法, 才能做到有法可依, 才能更好地增强依法行政的自觉性, 减少行政中的违法现象。

其次, 乡镇领导干部要做到依法行政, 必须切实增强法制观念, 尤其要树立两个观念。

一是树立职责法定和权责统一观念。任何职权的取得和行使都必须符合法律规定。承担责任是现代法治政府的第一要务, 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 政府理应承担起与权力对等的责任, 对人民负责。政府违法行使权力要承担责任, 违法不作为也要承担责任。

二是树立法律权威的观念。乡镇领导干部除了自己带头尊重法律、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权威, 严格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外, 还必须要求辖区内干部职工人人遵纪守法, 争做学法、守法、护法的楷模。

3 坚持执政为民, 是依法行政的根本要求

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集中体现, 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依法行政, 就是政府依照人民的意志行使权力, 为人民服务。因此, 依法行政的思想基础就是执政为民。

执政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永恒的政治理念和行为准则,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是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途径和正确选择。历经革命, 建设和改革, 我们党已经从领导人民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 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权力是人民赋予的, 执政的基础在于人民, 执政的目的为了人民。

执政为民的关键在于努力实践, 抓好落实。要落实到政府的决策中, 落实到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 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中, 从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事情抓起, 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执政为民的表现, 就是要在乡镇领导干部中大力倡导和积极培育亲民作风, 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乡镇领导干部是否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树立亲民作风, 影响到一个乡镇全体干部职工工作作风的转变。领导是楷模, 是表率, “榜样的力量是无家穷的”。能否树立亲民作风关系到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 关系到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地位和威望, 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因此, 要真正树立起亲民作风, 必须对人民群众做到“三真”。

真正尊重。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我们国家的主人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亲民, 首先要尊重群众, 相信群众, 依靠群众, 自觉坚持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尊重群众, 要真心实意, 不能虚情假意, 切忌流于形式, 力戒变成“作秀”。真情交往。尊重群众, 依靠群众, 其前提是深入群众, 联系群众, 始终同群众心连心, 同呼吸, 共命运。把群众当亲人, 当朋友多走动, 多交往, 多谈心, 到最困难的地方去, 到群众意见最多的地方去, 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把党的温暖、关怀送给群众, 倾注深情帮助群众。

真诚服务。亲民为民, 最终都要落实到关爱群众、服务群众, 不断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凡是涉及群众实际困难的事情, 都要看成大事、要事、急事, 以真诚的态度抓紧研究解决, 竭尽全力地去办。

4 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是依法执政的保障

依法执政的核心是规范行政权力, 防止行政权力被滥用。领导干部要做到严格依法行政, 坚持执政为民, 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一切权力来自于人民并服务于人民, 这是以克思主义权力观的根本观点。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在我们国家,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作为人民公仆, 其权力从本质上说是责任、是奉献、是服务, 权力越大, 责任越重。如何运用手中的权力, 是领导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始终不渝地做到权为民所用, 是领导干部的立身之本和行为准则。因此, 乡镇领导干部一定要努力改造主观世界,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倍加珍惜人民赋予的权力,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 更要经常自省、自重、自警、自励、自律, 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要守得住清苦, 耐得住寂莫, 经受得住诱惑, 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总之, 乡镇领导干部身在基层, 上面千条线, 下面一颗针, 地位不高, 权利不大, 管事不少。直接面对群众, 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跟乡镇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 工作作风, 是否勤政廉政有密切联系, 乡镇领导干部只有加强学习, 不断增进各方面的知识, 进一步转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 清正廉洁, 勤政高效, 把群众的好事办实, 实事办好, 才能真正做到依法行政、执政为民。

摘要:本文就乡镇领导干部必须充分认识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从而提高其依法行政的自觉性, 探索乡镇领导干部如何搞好依法行政。

浅谈依法改革 篇8

摘 要:现阶段我国的改革已逐渐步入深水区,如何避免改革带来的巨大风险呢?选择一条怎样的改革路径呢?经验和理论告诉我们依法改革才是应有之义。笔者结合街区制小区改革,提出三条建议:决策科学,公众参与;效果预判,政策解读;依法改革,程序之上。

关键词:改革;依法改革;街区制小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在探索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举措与路径,力度不断加大,并且已经步入了改革的“深水区”。而我们自身对于改革路径的认识,也由“摸着石头过河”,发展到“试点先行,总结经验然后全面铺开”,进而发展到今天的“依法改革,顶层设计”。2014年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的观点。这标志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法制化、有序化、正规化的新阶段。

但如何将改革步骤推进的更平稳、更科学、更能使人民群众易于接受呢?这就需要我们在现行法律框架下,努力探求更大的智慧。在此,笔者学问、知识浅薄,故仅从街区制改革这一案进行分析、建议。

街区制小区是相对于我国常见的封闭式小区,指由城市主干道围合、中小街道分割、路网密度较高、公共交通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就近配套的开放街区模式。其相对于封闭式小区,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使得城市生活更便捷、交通循环更通畅。[1]最早源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指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此消息一出,瞬间引起了广大网友和民众的热议。其中,涌现了民众对此项改革举措的诸多疑问,如是否违反《物权法》、小区安全问题、停车问题等。笔者再次提出开头的问题:如何将改革步骤推进的更平稳、更科学、更能使人民群众易于接受呢?

一、决策科学,公众参与

街区制小区改革所引起的巨大质疑,并不影响其本身的科学性。以北京为例,机动车保有量基数大,交通压力紧张。但很多公路建设却碍于封闭小区的限制,不得不“故意绕弯延长”,这极大的影响了城市交通压力的缓解,也无形中增加了建设成本。2016年2月23日,最高院民事审判庭第一庭庭长程新文在答记者问时也指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到了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正像有关部门所介绍的那样,封闭住宅小区是农耕时代的产物,我们现在已经处于21世纪工业化、信息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新时代,推进现代化城市建设需要我们有新的理念和探索。我们认为,上述举措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物和有关资源效益的最大化,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前瞻性的、与时俱进的城市发展理念,是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共享发展理念的体现,也是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重要举措,符合当今世界的潮流和发展趋势,对于推进城市现代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为什么这么一个具有前瞻性的、与时俱进的城市发展改革措施会引起巨大的反对声呢?问题似乎就出在了政策制定初期,缺乏民众的积极参与,民众了解程度不足。

二、效果预判,政策解读

一项改革举措的推出,势必会引来各种质疑与反对,这是正常现象。但并不代表我们可以不进行政策效果预判与充分的政策解读。缺少这两个步骤,民众就会产生误读。深究误读产生源头,并不是民众,而是政策制定者自身。白岩松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也指出:“我觉得大家之所以对拆墙误读,是因为这个政策出台时没有附带相应的使用说明书。住建部没有更早的预见这个政策会引起社会这么大的反弹,没有预见大家简单地把这条政策理解为拆墙。所以说,我们的政府工作部门在出台政策的时候,一定要有“情商”。这里说的情商,可以理解为政府工作部门要预见政策出台后公众对此的接受度和情绪变化,然后在政策出台前就配套“使用说明书”,这样公众的误解不就少了嘛。我经常看到一个政策出台后公众反应很大,政府部门还很不高兴的说公众大量质疑都是误解。我想反问这些部门,公众为什么误解呀,是政府的责任呀,政府没有对政策进行解读呀。这次拆墙的事情也提醒了政府部门,在出台政策的时候,要有预判。”[2]

三、依法改革,程序至上

什么是依法改革呢?简单讲,就是指依照法律程序进行改革。结合本案,从宏观层面看,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城市发展改革意见属于党和国家政策的层面,由于涉及包括业主在内的有关主体的权益保障问题,所以仍需通过立法实现法治化的过程。从微观层面看,就是依法进行“试点”试验,从而发现、推广成功经验。我国《立法法》第十三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可以根据改革发展的需要,决定就行政管理等领域的特定事项授权在一定期限内在部分地方暂时调整或者暂时停止适用法律的部分规定。”,这为改革试点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也对试点决定权利归属进行了规定,即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从而有效规制了政府的乱作为、乱试点。就在2016年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国务院在北京市大兴区等三十三个试点县(市、区)行政区域暂时调整实施有关法律规定,就提供了一个依法改革的范例。同时,《立法法》在修改过程中,增加了这样的内容,“没有法律或者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的依据,部门规章不得设定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或者增加其义务的规范,不得增加本部门的权力或者减少本部门的法定职责。”这也为行政机关的改革行为设置了红线。

注释:

[1]http://baike.sogou.com/v128817048.htm 搜狗百科词条:街区制.

[2]http://news.ifeng.com/a/20160308/47742759_0.shtml 凤凰资讯《白岩松谈政府拆小区围墙:出台政策时一定要有情商》.

作者简介:韩阳(1993-12-4),男,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研究方向:法学。

上一篇:特许金融分析师下一篇:当爱来临情感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