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抗战家书家书》读后感(通用13篇)
重读抗战家书,是为缅怀过去。曾几何时,在民族解放的召唤下,多少热血青年抛妻弃子,告别家乡,义无反顾地走向战场,把一腔热血、年轻的生命熔铸成永远的丰碑。岁月褪得掉伤痕,却永远抹不去情感的共鸣。如今,当我们重新捧读一封封抗战家书时,我们一同感受到了赤子满腔的爱国热情,感受到了战士“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情,感受到了亲人血浓于水的柔情。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发扬起来,中国才真正地进步。”所以,重读抗战家书,让我们深情缅怀那些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奉献的年轻生命,缅怀那些为我们今天创造一切的先烈们。重读抗战家书更为珍惜现在。一封封抗战家书能让我们得到心灵的滋养、思想的引导和精神的激励。“此生合是忘家客,风雨登轮出国门。”
几天来,已重读了赵一曼、左权、吉鸿昌、蔡炳炎、张自忠等抗日英烈的抗战家书。一封封弥足珍贵的抗战家书,读出了抗日英烈的民族大义、家国情怀,足以让当今时代的人们产生心灵震撼。
一封封抗战家书,让我们宛如穿越了时空,走进硝烟岁月、走进抗日英烈身边。“为国家民族之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绝无半点改变。”这是张自忠的抗战家书。“日寇不仅要亡我之国,并要亡我之种,亡国灭种惨祸,已临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头上,我们决心与华北人民同甘苦共生死。我军将士都有一个决心,为了民族国家的利益,过去没有一个铜板,现在仍然是没有一个铜板,过去吃草,准备还吃草……”这是左权的抗战家书。每位英烈的抗战家书无不凝聚了崇高的民族精神和坚韧不屈的理想、信念。
其中第11篇为《王传馥致父母书》,展现的是烈士王传馥在奔赴革命前写给父母的一封信。这既是一封家书,更是一封立志报国的“宣言书”。他的青春很短,牺牲时只有22岁;他的生命却很灿烂,用铮铮铁骨和一腔热血谱写了一曲舍生取义、奔赴国难的爱国之歌。下面,就让我们从这封家书的字里行间去体味这位热血青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
王传馥的这封信是1937年底赴陕北前在浙江菱湖写给父母的,当时的他只有17岁。就让我们追溯过往,从故事中了解这位年轻革命战士的血脉亲情与革命抱负。
王传馥从小生长在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父亲王德鸾,是银钱业(也就是现在的银行)职工,抗战前因为受聘于苏州钱庄任襄理,所以全家都居住在苏州。王传馥排行第二,是家里的长子,小时候在苏州读书,毕业后,就来到上海读书。在这里,他开始接触到许多革命书籍、进步报刊,还经常表兄汪绍增一起开展讨论,为他未来的革命之路开启了思想的大门。
七七事变”爆发后,王传馥全家逃难到浙江湖州,他却留在上海继续求学。在这期间他住在正康钱庄宿舍,仍然不忘报国,坚持对宿舍职工进行抗战救亡教育。1937年8月,“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上海、苏南、浙北地区相继沦陷,他所在的学校也从上海搬到浙江菱湖。他在这封信中写道:“菱湖也不成安全之区了,我想或者会搬到安徽”。当时动荡不定的读书生活,使他深感国家危在旦夕,自己有责任挽救民族危亡,献身民族解放事业,因此没有随学校搬到安徽,而是毅然投奔革命中心——陕北。这封信就是他赴陕前写给父母的信,信中充分表明了他对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主张的信任和自己立志救国救民的愿望,以及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决心
正是这些忘家客们,舍小家给了我们一个温暖幸福的大家,给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生活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中,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没有理由不努力向上。让我们一同坚守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坚守光荣传统,坚守和平与幸福。
透过这些抗战家书, 我看到了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共御外侮的壮烈, 看到了抗战英烈奋勇杀敌、血染疆场的伟大, 耳边仿佛响起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怒吼, 思绪被带到了那个炮火连天的抗战岁月。84年前, 日寇悍然发动对中国长达14年的侵略战争。一时间, 祖国山河破碎、生灵涂炭。面对祖国母亲惨遭蹂躏, 中华儿女怎么可能无动于衷?为了祖国和中华民族的尊严, 无数中华儿女纷纷驰骋沙场、抛头洒血, 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洪流之中, 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 中国人民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
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 牺牲随时可能到来, 写给家人的只言片语, 也随时可能成为诀别之言。因此, 这些抗战家书, 是抗战英烈最真挚的情感表达。家书字里行间流露出抗战英烈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 表达了对民族解放、祖国强大的热切期盼, 充满着对家庭和亲人的无限爱恋, 感人至深、令人动容。
感动我的, 首先是一种责任。战争与人, 是生与死的对话。面对残酷的战争和强大的敌人, 抗战英烈舍生忘死、杀身取义, 这是为什么?琼崖华侨回乡服务团团长符克说, “我之自动参加救国工作, 不惜牺牲自己生命, 为的是尽自己的天职, 尽其能力贡献于民族解放之前而已。”新四军连长程雄说, “为了民族, 为了阶级, 为了可爱的家乡, 为了骨肉相连的弟妹, 求得生存和幸福……走上最前线, 消灭敌人, 保卫中华。”正是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这一沉甸甸的历史责任, 激励着抗战英烈们将生死置之度外, 誓与敌人血战到底。他们对历史责任无限忠诚, 光荣地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赢得了历史和人民的尊重和永怀。
其次, 是一种情怀。抗战英烈也是人, 他们也有家庭, 也有父母双亲、兄弟姐妹和妻子儿女。但是, 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 在忠孝不能两全之际, 相比尽孝奉亲乃至恋妻顾子, 先国后家、临危赴难成为抗战英烈的共同选择。家书中, 处处可见抗战英烈这一炽热的家国情怀, “国将不保, 家亦焉能存在”“倭寇不除, 国无宁日, 谈何家全”“国不保, 家何能存”, 等等。也正是因此, 抗战英烈对家人的惦念、对亲情的眷恋显得更加深沉而醇厚。赵一曼在给儿子的遗言中写道,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 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我最亲爱的孩子呵!”字字泣血, 句句滴泪, 读起来心中有一种被撕痛的感觉, 久久不能释怀。
第三, 是一种气节。中华民族自古重气节, “志士仁人, 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 “历尽难中难, 大节定不亏”, 这些名言警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爱国明志、厚仁守节。抗战英烈是民族气节的典范,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捍卫了中华民族“威武不能屈”的民族尊严。1940年11月, 年仅19岁的金方昌被日军逮捕。凶残的敌人砍掉了他一只胳膊, 挖去了一只眼睛, 金方昌强忍疼痛, 在牢房里用剩下的手蘸着眼睛里冒出的滴滴鲜血, 写下了“严刑利诱奈何我, 颔首流泪非丈夫”的诗句, 把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表达得淋漓尽致。在血与火的考验、生与死的抗争、光明与黑暗的较量中, 中华儿女直面日寇的铁蹄, 迎着战争的硝烟, 前赴后继、顽强抗争, 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浩然正气, 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篇章。
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同志曾说:“袁国平同志是一位我所尊敬的在党史、军史上有重要影响的英雄人物,牺牲时只有35岁,生命短暂却又波澜壮阔……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末,风起云涌的大革命史和土地革命史中许多重大事件,特别是我军艰难创建发展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都留下了他坚定而光辉的足迹。”
我1939年出生在皖南那红旗飘扬的地方,年仅8个月我就被送回老家湖南邵东由祖母抚养。父亲袁国平1941年1月15日在皖南事变中牺牲,所以我的出生之日实际上就是我们父子生离死别之时,父亲没有在我脑海里留下任何印象。父亲的封封家书让我认识到他是怎样的人,他怎样走过短暂而又艰难的人生之路。
在北伐战争后期,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开始了反革命政变。大屠杀开始前,父亲在整装待发之际,曾寄给我奶奶刘冬秀一张照片。照片背面,写了这样一段话:“1927年顷,反动派谋袭武汉,形势岌岌,革命之士莫不愤恨填膺,舍身赴敌。斯时,余在第十一军政治部服务,亦奉命出发鄂西,抗御强寇。此行也,愿拼热血头颅,战死沙场,以搏一快。他日,儿若成仁取义,以此为死别纪念;万一凯旋生还,异日与阿母重逢,再睹此像,再谈此语,其快乐更当何如耶!”
“战死沙场,以搏一快”;“万一凯旋生还,……其快乐更当何如耶!”死也是“快”,活也是“快”,这就是父亲那一代共产党人为理想、信念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境界。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父亲正在陇东高原,担任中共陇东特委书记兼八路军驻陇东办事处主任。在民族危亡之际,他炯炯的目光早已投向驰骋杀敌的抗日疆场。在给亲人的信中,父亲表达了渴望着到抗日前线去歼灭敌寇的强烈愿望。在给哥哥醉如的信中,他写道:“国事如此,愿以最后一滴血贡献于国家民族”;在给侄儿振鹏的信中说:“我过惯了战壕生活,正请求党中央派我到抗日前线去工作,愿为我中华民族之生存、解放和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而英勇战斗。纵然捐躯疆场,死而无憾。”
到达皖南,就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后,父亲为新四军的发展壮大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呕心沥血。他针对统一战线条件下的特殊情况,围绕“协同抗日”的中心任务,开拓了新四军的政治工作。他紧抓政治工作这个人民军队的生命线,同新四军其他领导一起,按照中央的方针,经过艰苦的努力,使来自各个山头、各自为政、游击习气严重的游击队,创建成一支纪律严明、思想统一、有战斗力的鐵军。
父亲与万千抗战英烈一样,“是以殉道者的精神为革命、为国家民族服务的”。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他贡献了自己的一切,这其中,也包括我们一家。我出生后被送回老家,在日军占领邵东时,我们与组织上失去了联系,我一度牵着双目失明的奶奶讨饭度日,曾因病重险些丧命;此前我的二姐已经死于因病无医,我的大姐因外公外婆在逃难中相继身亡而给人做了童养媳。在1941年1月的皖南事变中,父亲身中四弹,重伤难行。为了不影响部队行动,不连累战友,他为部下、为战士英勇自尽,实践了他“如果我们有100发子弹,要用99发射向敌人,最后一发留给自己,决不当俘虏”的阵前誓言。
父亲在皖南给家人的信中说:“我置身革命是以牺牲一切为代价的,无法帮助家里,望能原谅我。”我清楚地知道,我父亲是著名文学大师田汉的得意门生,才华横溢,在文学艺术上有很高的造诣。有人曾说如果当年他选择的是另一条道路,很有可能成为中国文坛上的一颗璀璨明星。然而,他选择的是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奋斗的事业。正是无数像他这样的革命先烈的奉献和牺牲,才有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我们幸福的今天。
值此皖南事变75周年到来之际,谨以此文献给我的父亲袁国平和所有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革命英烈!
(责任编辑 党亚惠)
或许你从电影里,书里,已经认识一位叫做赵一曼的抗联女英雄。她曾以纤纤弱质率众抗击入侵东北的日本侵略者,被捕后又顽强不屈,直至英勇就义。但你可能并不知道,她是一位普通的母亲。在生命的最后,她给儿子留下了一封家书。而这封家书,整整迟到了。
她在信中对自己的儿子说:”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说明赵一曼对孩子的教育是用大爱来表现,而不是用普通家庭的溺爱来证明。
其实我们可以从赵一曼的经历中就能了解到她为什么能这么大爱无疆。赵一曼,原名李坤泰,19出生在四川宜宾一个富裕家庭,是家里最小的孩子。21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进入黄埔军校学习,成为该校唯一一届女学员中的一员。今年有幸参观了广州的黄埔军校纪念馆,在得知当时赵一曼该校极少数女学员中的一员时,内心除了感叹,也只剩下敬佩了。
记得小学的课本上有一篇课文叫《一个粗瓷大碗》,里面描写了她的一个日常的小故事,这只粗瓷大碗是她曾经使用过的,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现陈列在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从侧面反应了她对身边同志的爱护,赞美她关心同志胜过关心自己的高尚品质。
当代,我们很多家庭对待孩子就像对待封建社会的`小皇帝一员,要什么就给供着,教育就是上各种兴趣班,很少想到以身作则去给孩子做个榜样来教育他们下一代,造成的结果就是现在一代比一代的个性更强,自私的心态却越来越严重。
在未来孩子的教育中,我们要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大爱,对孩子的教育要以身作则,让孩子们知道什么叫大爱无疆,这样他们才能一辈一辈的把中国的这些好传统传递下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中,无数仁人志士告别父母,远离亲人,走向战场,在紧张的工作与残酷的战斗间隙,他们将对亲人的思念付诸笔端,写成一封封充满亲情、激情与爱情的家书。这些家书或柔情似水,或豪情壮志,是革命者与亲人间的心灵交流,承载着战火的记忆,蕴涵着无穷的思恋,诉说着无尽的思念,寄托着殷切的祝福。这些家书是老一辈革命家和革命先烈留给后人的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今天接受爰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一封封抗战家书,呈现出革命先烈报效祖国的矢志不渝,呈现出革命先烈为国捐躯的义无反顾,呈现出革命先烈面对亲情时的难舍难分。他们的革命精神、牺牲精神、忘我精神令我肃然起敬,值得我们永远缅怀。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唐代诗人杜甫的这首〈磨望)〉让我们感受到烽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战场,感受到家书抵万金的弥足珍贵,感受到作者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任何一封家书都带有时代的特征,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书写的家书,其时代感就更加突出和鲜明。当我翻阅着这本《抗战家书》,字里行间依然能够感受到战争硝烟的扑面而来,依然能够体会到彼时人们因战争而遭受的伤痛,依然能够感受到革命先辈义愤填膺投入战斗的英勇义举。一封封家书,一句句家常,英雄们用朴实的语言、纯真的情感,抒发了他们发自内心的爰国爰家的赤子之心,抒发了他们为民族解放和为家园安宁而甘愿奉献青春的壮志豪情。抗战家书,通过一封封笔纸交汇的信件,通过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再现了那段令人难忘的中华民族抗争史,再现了战争年代革命将士的铁骨柔情,再现了在国破家亡的危急关头,勇往直前、义无反顾的抗日将士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
《抗战家书》记载的许多故事都可歌可泣、令人感动,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牺牲在我们山西辽县(后更名为左权县)的抗日名将左权的故事。左权是湖南醴陵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协助指挥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取得了百团大战等许多战役、战斗的胜利。战争间隙,左权将军用书信向亲人表斗志、述思念、寄相思。比如1937年12月3日,左权在洪洞县给母亲写去_封长信,其中写道:为了民族国家的利益,过去没有一个铜板,现在仍然是没有一个铜板,准备将来也不要一个铜板,过去吃过草,准备还吃草。从书信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左权将军对革命事业的坚定和忠诚,对民族未来的担当和自信,对家人的愧疚和眷恋。在左权将军不幸遇难后,他的母亲请人代笔撰文悼念儿子,言道:吾儿抗日成仁,死得其所,不愧有志男儿。现已得着民主解放成功,牺牲一身,有何足惜,吾儿有知,地下瞑目矣r多么坚强的母亲,多么伟大的母爱,面对丧子之痛并未凄凄惨惨,而是表现出对儿子为国牺牲的自豪之情,这种大公无私的母爰让人动容、令人感动!
1942年5月22日,左权在第11封,也是最后一封家书中写道:在闲游与独坐中,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太北与我在一块玩着、谈着。特别是北北非常调皮,一时在地下,一时爬到妈妈怀里,又由妈妈怀里转到爸爸怀里来闹个不休,真是快乐。可惜三个人分在三处,假如在一块的话,真痛快极了。我虽然如此爰太北,但时局有变,你可大胆的(地)按情处理太北的问题,不必顾及我一切,以不再多给你受累、不再多妨碍必要之行动为原则。读到这一段,我的两眼湿润、心情悲痛,仿佛看到了左权将军一家三口的幸福时光,仿佛看到左权将军置身战火纷飞的战场,真切感受到左权将军思念妻子和女儿的情愫。在抗日战争时期,无数像左权将军这样的先辈为了国家的解放、为了民族的独立、为了革命的成功,远离亲人,抛妻弃子,将别离之苦埋在心底,将思念之情寄托在书信里。他们为了大国舍弃小家,为了大家牺牲小家,这种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精神值得我们尊敬。如今,我也已为人父,有了可爰的女儿,每当与妻子女儿在一处陪伴玩耍时,我都会想到像左权将军这样的革命先烈,他们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为了革命事业永远地离开了自己的家人。
除了左权将军的家书,令我感动的还有赵一曼的家书。赵一曼,原名李坤泰,19出生在四川宜宾一个富裕家庭,21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进入黄埔军校学习,成为该校唯一一届女学员中的一员。
1932年春,儿子宁儿未满3岁,赵一曼就接到党中央派遣,从此音讯杳无,留给宁儿的,只有一张合影。1935年冬天,赵一曼为掩护战友不幸被俘,虽然受尽敌人折磨,但是赵一曼咬紧牙关,什么都没有说,最后壮烈牺牲。1936年8月2日,赵一曼临死前留给儿子一封家书,内容是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我最亲爱的孩子啊!
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母亲死后,我的孩子要代替母亲继续斗争,自己壮大成长,来安慰九泉之下的母亲卩读到此处,我的心隐隐作痛,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我被赵一曼坚定的革命意志打动,更被她饱含母爰的真情打动。每个母亲都深爰着她们的孩子,然而为了革命事业,赵一曼丟下未满3岁的宁儿,义无反顾地奔向抗曰前线,在临死之前也未能再见到自己的儿子,但她在就义前仍不忘嘱托儿子,希望儿子代替母亲继续斗争。多么伟大的母亲,多么无私的母爰,无数像赵一曼这样的共产党员,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牺牲了自己乃至亲人的生命,为了国家牺牲了自己的小家。今天,当我们享受与家人团聚的愉悦的时候,当我们享受与孩子嬉戏的快乐的时候,一定不能忘记那些为新中国付出生命的革命先烈,不能忘记那些为大家舍小家的英雄先辈。
抗战胜利已经过去70多年了,今天的许多年青一代可能已经淡忘了那段历史,抑或只是通过一些书本和影视剧形成模糊的抗战印象。历史不容忘记,英雄不能忘却,怀念英雄、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地认识当前和展望未来。抗战家书作为形成于特殊历史时期的文献资料,可以帮助
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了解英雄的真情实感,可以让我们年青一代认识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认识到革命先辈忧国忧民、为党为国的伟大情怀。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与此同时,一些党员干部和群众出现了生活奢靡、铺张浪费的不良之风,产生了骄傲自满、不思进取的情绪,他们忘记了革命先辈的遗训,忘记了党的奋斗目标和历史使命。今天,当我细读《抗战家书》,能够感受到先辈的爱国热忱,能够感受到普通战士为国为家一往无前的豪情,能够感受到英雄和他们的亲人之间血浓于水的柔情。
读完《抗战家书》,掩卷而思,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在想,革命先辈为什么能够冒着生命的危险,丟妻弃子,远离亲人,投入轰轰烈烈的革命事业?为什么能够在敌人百般折磨、受尽苦痛的时刻英勇不屈、凛然就义?我想答案就是信仰的力量。伟大高尚的信仰是净化灵魂的甘露,是催人奋进的动力。信仰坚定,才能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全国人民取得革命的一次又一次胜利,背后都有信仰力量的支持。革命时期,信仰的力量让共产党员冲锋陷阵、视死如归;解放初期,信仰的力量让共产党员甘于清贫、艰苦奋斗;改革开放后,信仰的力量让共产党员敢于冒险、勇于创新。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部分党员在信仰上出现了动摇,他们在利益的诱惑下贪污腐化、生活堕落,在金钱和女色的诱惑下道德失守,滑向犯罪的深渊。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离共产主义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和平与发展时期,信仰依然非常重要,没有信仰,我们党的工作就难以顺利开展,我们的梦想就难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会议上反复强调: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部分党员中存在的问题,指出理想信念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性。
他的女儿菊一个字一个字的念给他听:“我一切都好,只是钱不够用。春节路上挤,不回家过年了。”
延叔长长地“嗯”了一声,倒满一盅酒,咕咚喝下。菊娘一看延叔脸色不对劲儿,忙打起回场:“收到信就好。伢子在大学念书很忙,没工夫写许多话。”菊妈妈说,写今年的老母猪生下了小猪仔,卖猪仔还了债。老母鸡被打断了腿,让她心痛了好几天……延叔让菊写下了她的成绩,她写道:“上次期中考试我第一名,得了一张奖状和一支钢笔。娘还蒸了鸡蛋给我吃,那支笔很漂亮,我舍不得用,收在枕头底下……大学里也发奖状吗?你也要好好学习,争取得到奖状,让全家都高兴高兴。”……菊嚷嚷起来:“没纸写了。”延叔看到那密密麻麻的三大纸,说:“就不写了。”菊娘便说“对。你哥不相信这些。再说,写多了他也没时间看,他的信那么短。”延叔也硬邦邦的甩出一句:“重写一封。”正在有滋有味嚼饭锅巴的菊愕然睁大眼睛,随即就按延叔的话庄重地写好第二封信:信收到。钱就寄。儿子对父母冷冷淡淡,可父母依旧像跟儿子分享自己这里发生的趣事;儿子只说了点点的几个字,而父母却写了满满的三大张;儿子连春节都不回家过,父母还在信中一遍又一遍的叮嘱儿子……“心中不能只有金钱,更重要的还要拥有情意。”延叔和菊妈脸上虽然没有变现什么,但是心里却一定不好受。
我的爷爷朱德是农民出身,我的父亲朱琦出生不久,奶奶因病去世。我爷爷一边要打仗,一边又要照顾孩子,很不容易,又娶了陈玉珍。
投身革命后,爷爷常年无法顾家,也没有财力帮助家里。亲人们的境况令爷爷十分牵挂,他给陈玉珍写下三封家书。
字里行间流露的革命意志
我爷爷给陈玉珍的第一封家书,写于1937年9月5日,在奔赴抗日前线的途中。毕竟十年没见,不知对方境遇如何,所以写了一些试探性的话。
“玉珍:别久念甚。我以革命工作累及家属,本属常事,但不知你们究受到何等程度,望你接信后将十年情况告诉我是荷。理书、尚书、宝书等在何处?我两母亲是否在人间?你的母亲及家属如何统望告。近来,国已亡三分之一,全国抗战已打了月余,我们的队伍已到了前线,我已动身在途中。对日战争,我们有信心有把握打胜日本。如理书等可到前线来看我,也可以送他们读书。自别了你后,我的行动谅你是知道的,不再说,此问近好。”
这封信中提到的“两母亲”是我爷爷的生母钟氏和养母刘氏,理书是我爷爷二哥的儿子,尚书是我爷爷的养子,宝书是我父亲朱琦。
陈玉珍接到这封家书后,立即给我爷爷写了回信。爷爷接到回信时,正在五台山前线。9月27日,他给陈玉珍写了第二封家书。
“……我对革命尽责,对家庭感情较薄亦是常情,望你谅之。我的母亲仍在南溪或回川北老家去了,川北的母亲现在还在否,川北家中情况如何?望调查告知。庄弟及理书、尚书、宝书、许杨明等现在还生存否?做什么事,在何处?统望调查告知。以好设法培养他们上革命战线,决不要误此光阴……我们的军队是一律平等待遇,我为了保持革命军队的良规,从来也没有要过一文钱,任何闲散人来,公家及我均难招待,革命办法非此不可……”
我父亲当时已经20多岁,接到爷爷来信以后,他迅速赶赴延安,在一次突破敌人封锁线的战斗中负伤。那时我爷爷也在山西抗战前线。我爷爷作为八路军的最高领导人,自己只有一个儿子,还把他送上前线。
清贫到拿不出200块钱
此间,陈玉珍给我爷爷写了几封信,告知家中十年来的详细情况。1937年11月6日,我爷爷在山西昔阳县给陈玉珍写了第三封家书。
“……唯两老母亲均八十,尚在饿饭中,实不忍闻。望你将南溪书籍全卖及产业卖去一部分,接济两母两千元以内,至少四百元以上的款,以终余年,望你千万办到。至于你的生活,切不要依赖我,我担负革命工作昼夜奔忙,十年来艰苦生活,无一文薪水,与士卒同甘共苦,决非虚语……也只有这样才能将革命做得成功……”
毕竟已经10年了,爷爷10年前买的东西、置办的家当,基本上都没有了,所以陈玉珍收到爷爷的家书之后,也没办法,没能给爷爷办成这件事。
百般无奈之际,我爷爷想到另外一个人,这个人叫戴与龄。戴与龄过去在滇军时任朱德旅部的军需官。爷爷给戴与龄写了一封信,商借200元。写这封信的时候,我爷爷是上将,蒋介石在抗战期间任命了31名共产党员为将军,其中上将只有我爷爷一人。但我爷爷手里连200块钱都没有。爷爷每个月拿到5块钱,其中1块属于自己,剩下4块是招待费。戴与龄收到信非常感动,二话没说,借给了爷爷200块钱……
1966年,我爷爷和毛主席一起登上天安门城楼,这时碰到一位意大利记者,记者问我爷爷一生中最大的遗憾是什么。爷爷说:“我没能侍奉老母,在她离开人间时,我没能端一碗水给她喝,很遗憾。”
拆迁安置办 王莉
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被侵掠被殖民的血泪史,也是一部自卫抗战革命史。正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写的那样:“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 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在那个炮火遍地,峥嵘岁月里涌现出许许多多革命英豪,其中就有那么一位巾帼女英,她勇敢,善战,她的名字让敌人闻风丧胆,她就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女英雄——赵一曼。
从赵一曼成长的轨迹中我们就不难看出其共产党人的高贵品质,少年时期她不裹脚,当众洗脚,反封建陋习;青年时她受五四**影响,加入共青团,组建“妇女解放同盟会”;在与敌军战斗中,她英勇、睿智堪比男儿,被战士们尊称为“我们的女政委”。
然而,在1935年11月,赵一曼为掩护军队撤退被日军所俘,在狱中,日本人见其不肯屈服便动用酷刑,马鞭狠戳其腿部伤口,身负重伤的赵一曼表现出了一个中国人保卫民族的决心,痛的几次昏了过去,仍坚贞不屈说:“我的目的,我的主义,我的信念,就是反满抗日。”没说出一字有关抗联的情况。在被俘期间,她仍不忘播撒革命的种子,对看守的警察、护士进行反日爱国主义思想教育。1936年6月,赵一曼在逃离日军魔掌奔往抗日游击区的途中不幸再次落入日军手里。日本军警对她进行了老虎凳、灌辣椒水,电刑等酷刑。但她始终坚贞不屈,没有吐露任何实情。日军知道从赵一曼的口中得不到有用的情报,决定把她送回珠河县处死“示众”。
赵一曼在牺牲的最后一段时间里,给自己那年只有七岁的儿子,留下了两封遗书。两封信,寥寥数百字,却表达了赵一曼对儿子宁儿的期盼,她希望宁儿能够记住,自己的母亲是为了反满抗日而牺牲的,是为国而牺牲的,她虽死不悔。在“跨江渡海走天涯”时,她就已经做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准备,是共产党人的信仰支撑她无所畏惧,勇往直前,她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这种精神传递给孩子,把这样的信念传递给每一个人。“男儿若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她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和九死而不悔的无畏气概。即使在临别前表达慈悲母爱时,她也不忘叮嘱孩子,期盼孩子能够赶快成人,希望他能好好学习,替母亲继续斗争,完成她“笑看旌旗红似花”的愿景。
赵一曼受过的苦楚,催人泪下,让人心中大恸。她是一位普通的母亲,更是一位要永远纪念的英雄。“红枪飒飒杀倭寇,白马萧萧驱豺狼。”、“四海今歌赵一曼,万民永忆女先锋。”是人们对她的赞颂。读《红色家书》,穿越历史时空,回溯革命年代,一封封感人至深的书信、一股股不可摧折的锐气,深藏着一批批革命先烈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舍身取义、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令人肃然起敬;一段段刻骨铭心的英雄事迹、一幕幕可歌可泣的炽热情怀,饱含着一位位共产党员的满腔热血和难以割舍的至爱亲情,品之彻夜辗转,潸然泪下。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就是要将红色精神融入血脉,从血肉深情中不断汲取“精神营养”。不忘初心,方能点亮我们奋勇前行的明灯。牢记使命,才能心无愧疚地致奠于烈士的灵前。
——读《傅雷家书》有感有一本书,可以装进无限的牵挂。有一本书,可以装进无限的父爱。它就是《傅雷家书》。
当我每看完一封傅雷和傅聪这父子的书信时,总有温馨的画面定格在我的脑海中。
我品读的次数最多是傅聪在演奏会上演奏成功时,傅雷给儿子的那封信。信中有这样的一段,“孩子!要是我们在会场上,一定会禁不住涕泗横流的。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上过于欣赏艺术,更莫过于欣赏自己的孩子和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看到这时一幅画面定格在我的脑子里。一个小女孩骄傲地站在领奖台上,台下的一个角落里,一名中年男子正看着那个小女孩。他的神情比他自己得奖还要高兴,一只翘起大拇指的手在他的胸前。
还是那个中年男子轻轻推开小女孩卧室的门,看
看小女孩依然在学习,便说:“累了就休息一会,要劳
逸结合,不要累坏了自己。”这是一幅温馨的画面。它
是在我看到那封信时涌现的。“我只担心一件,一天十
二小时的工作对你的身心压力太大。“我断定你现在没”
有一天练十二个小时的必要。”
又有一封信中这样写道,“对客气的人,或是师长,或是老年人,说话时手要垂直,人要立直。”当我读到
这句话时,又是一幅画面浮现出来。仍是那个小女孩,她面前也仍是那个中年男子。但这个画面不是温馨的,而是严肃的。“你应该尊敬你的长辈,不应对他们大嚷
大叫,这是极其不礼貌的。”男子对女孩大声说道。女
孩惶恐地点了点头。
那个女孩不就是我,那个中年男子不就是我的爸
爸吗?几个画面的呈现,让我知道虽然傅雷和爸爸是
不一样的父亲,但所表达的父爱都是相同的,都是深
厚的父爱。在书信中,傅雷对儿子演奏会的成功,给予肯定。
而当我获奖时,爸爸给我竖起的大拇指,同样让我感
受到了爸爸对我的鼓励。傅雷在书信中不仅仅关心对
儿子的学习,而且又担心儿子的身体状况。而当我学习时,爸爸一句关心的话语难道不透露着爸爸对我的爱吗?傅雷作为傅聪的父亲,朋友和讨论者。和他在音乐,并在举动,礼貌各方面提醒他。而当我的做人
方面出现问题时,爸爸严厉的批评随及而来。虽然傅
雷和儿子是在书信里,我和爸爸在生活中。但都可见
父亲对教育儿女的细心程度,和那比海都深的父爱。
我这只小船,需要父爱那样的大海。因为如果没
有了大海,我将无法航行。而父爱这片大海,也同样
需要我这样的小船。因为如果没有了小船,他将毫无
生机。
在这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一通视频电话就能穿越大洋与远在异国的家人通话,用信件交流的方式逐渐被现代化的通讯方式所替代,虽然现在的通讯方式更加便捷高效,可我认为书信的作用却是现代通讯无可替代的。家书承载着十分厚重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更是写信人真实情感的流露,通过阅读一封封家书,我仿佛感同身受,先辈们用朴实无华的话语述说着对家人的牵挂,对事业的一腔热血,对党的无限热爱,沐浴在这种纯洁的感情里面,我的情感也会得到升华。
《红色家书》中的一封封真情实意的家书,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一张张刻着岁月痕迹的老照片都能直击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敬佩每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无论他们多么的平凡,都仍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完成本职工作,每一位党员都是祖国建设这部机器上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而我知道无数这样的榜样就在我们身边。
八路军战士冯庭楷含着热泪给家里写了一封长信。信中写道:“灾难深重的中国少衣无食者,不仅咱一家,弟这几年来正是为了自己,为了这饥寒的一群,奔波奋斗。妈妈,我们应擦干自己的眼泪。我万一不幸为人民战死,那也无须乎哭。你看,疆场上那些死尸,哪一个不是他妈妈的爱儿?”读到这里我潸然泪下,我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由许多像冯庭楷这样的战士用生命换来的。他们思念亲人,却在面对敌人时无所畏惧;他们和我们一样是家里宠爱的孩子,但在国家危难之际他们毫不犹豫地走上战场去为新世纪的自由浴血奋搏,他们——这些可爱的人是我敬重的榜样。我们身处和平年代虽不能像他们一样走上战场献出自己的生命,但我们可以在学业上攻坚克难,在工作上尽职尽责,努力完成自己应该承担的使命。
杨杰,1945年与爱国民主人士组织了“三民主义同志会”,同年五月中国共产党中央通知杨杰赴北平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9月正当杨杰离开昆明准备北上时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在此期间,杨杰写给儿子一封家书,信中这样写道:“世道艰苦,奋斗才是出路。幼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好运气总是落在有本钱的人身上(本钱者,有技术、有学问、有能力)。今后做事要立定脚跟,敦品卖力,要谨慎奋发,或可有成。”天下父母心都一样,都会为自己儿女的未来而日夜担忧,危难时刻,杨杰也只能选择用一封家书来告诫自己的儿子。无论是动荡的从前还是安稳的现在,年轻人总会面对未知的道路或许顺利无阻、或许艰难万分,我们为有不断的提升自我做一个有本钱的人,才能凭借自己闯荡出一番成就,因为机会从来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比如在学习音乐方面,傅雷以自身的音乐修养给予孩子在音乐学习上客观的评价。他们不像是父子在教导,更多的是以知心朋友的身份来相互交流经验。视儿子为一个平等的音乐人,而不是以一个父亲的身份来施压儿子,为儿子留足了尊严和余地,并使他拥有独立思考的自我空间。从而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和进步,日渐成熟。
再比如人际交往方面,傅雷不同于传统的中国式家长,只是说教,自身没有行动,傅雷则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傅雷让他儿子首先独自面对经历,解决这些成长中出现的问题。以提高适应生活的能力,并不会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缺少风雨的浇灌。
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给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爱子的精神令人感动。
从书中我体会了爸妈对我含辛茹苦的养育,他们勤勤恳恳的工作,为我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我在一个舒适的场所学习,用功努力,能为将来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过上不愁吃不愁穿的生活。他们辛苦了!而我们还总是不懂道理,不顾爸妈的苦口婆心,一意孤行。其实到最后吃亏的还是我们!没有才能、水平,以后如何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
我读了《傅雷家书》后,我学会了许多做人的大道理,还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
诵读《红色家书》后,我热泪盈眶,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在硝烟弥漫、烽火连天的革命峥嵘岁月,革命先烈们为了独立和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抛头颅洒热血,才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新中国的历史,是用鲜血写就的;新中国的未来,是用拼搏铸就的。我们要向革命先烈表示最崇高的敬意,永远怀念他们、牢记他们;要学习他们坚定信仰、对党忠诚,不屈不挠、舍生取义,攻坚克难、无私奉献,艰苦奋斗,清政廉洁的革命精神与高尚品质,要铭记他们的遗愿,永志不忘他们为之流血牺牲的伟大理想,传承伟大的红色基因,汲取无尽的前行力量。
作为陈家新任第一书记,使命光荣,但面对脱贫攻坚、发展集体经济、乡村振兴、民生服务等中心工作,倍感责任重大,压力重重。我必须对得起组织信任与领导重托,以一种敢做善成的勇气,逆势飞扬的豪气,挑起这负重担,变压力为动力,攻坚克难,读书笔记。以昂扬的斗志和优良的作风迎难而上,共克时艰。一是尽快进入角色。坚定理想信念与信心,珍惜锻炼机遇,尽快融入新岗位着手开展各项工作,不成功便成仁;二是沉下身静下心。走到人民群众中去,与群众融合,打成一片。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为民服务,解忧,做群众冷暖的贴心人;
三是是找准工作思路。严格按照上级要求,摸清陈家情况,因地制宜合理定位,找准工作思路,确定发展方向。三是要有所作为。以不屈不挠、攻坚克难的精神积极做好党建+精准扶贫、党建+发展集体经济等工作,不断推进陈家村党建和经济发展。四是树立良好形象。传承勤政廉洁,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建立威信,获得群众拥护。
【《重读抗战家书家书》读后感】推荐阅读:
《读抗战家书》有感11-04
《伤逝》重读06-07
重读闭音节词10-11
抗战的观后感05-31
抗战电影小学生观后感06-30
抗战电影《诱狼》观后感XX07-26
爱国抗战影视小兵张嘎观后感07-20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观后感10-30
抗战胜利75周年抗战精神学习心得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