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的世界文化遗产(通用15篇)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nx.offcn.com
2016宁夏三支一扶公共基础知识: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概念
2016年01月13日
13:40:41 来源:宁夏中公教育
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是人类祖先和大自然的杰作,有效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就是保护人类文明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17届会议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对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分别规定了定义。
文化遗产——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具有考古意义的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穴、住区及各类文物的综合体;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因其建筑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观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遗址: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地带。
自然遗产——从美学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由地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定的濒危动植物物种生态区;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只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定的自然地带。宁夏分校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nx.offcn.com
文化景观——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包括出于美学原因建造的园林和公园景观,它们经常(但并不总是)与宗教或其它纪念性建筑物或建筑群有联系;有机进化的景观:它产生于最初始的一种社会、经济、行政以及宗教需要,并通过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相联系或相适应而发展到目前的形式;关联性文化景观:这类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与自然因素、强烈的宗教、艺术或文化相联系为特征,而不是以文化物证为特征。庐山风景名胜区是我国“世界遗产”中的唯一文化景观。
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方棋是在宁夏回族聚居区尤其宁夏南部山区流行, 简便易行又变化无穷, 回族方棋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在2007年6月, 宁夏公布的第一批3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 宁夏同心县方棋就是其中一项, 2009年5月宁夏公布的第二批31项 (新入选项目23项, 另有已进入第一批区级非遗名录8个项目新增的申报地区, 扩展进第一批区级非遗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 海原县和泾源县的方棋作为扩展地区入选。到目前为止, 方棋在宁夏的同心、海原和泾源县发展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而且普及度很高, 但目前相关领域的研究仍是很少。发掘和研究宁夏方棋的发展进程和项目特点对于深入了解和传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进而加以创新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宁夏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方棋的概述
笔者查阅宁夏、甘肃、青海、陕西和新疆等地的《地方志》, 有记载表明, 方棋始于明朝 (1368-1644年) 年间, 发祥地位于宁夏南部山区固原地区, 后传入陕西、甘肃、青海和新疆等地。就像一首流传于西海固地区的花儿——“漫一段花儿下一盘方, 解一解阿哥的心慌……”生动地道出了方棋在宁南山区群众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方棋是根据围棋、象棋和其他民间棋类进行糅合创造而成的。下方棋用不着什么专业的设备和器材, 方棋方便有趣, 没有专门的棋盘和棋子, 也不需要裁判, 只要找一块平坦干净的地方蹲下或坐下, 用树枝、石子或砖块在地面上画上横七竖八的交叉线, 便成为42个方棋、56个棋眼的棋盘。下棋双方用不同的棋子, 如石子、土疙瘩或瓦片、柴棍子或羊粪蛋、蚕豆等等。方棋在宁南山区回族群众俗称“下方”, 每当劳动休息期间或茶余饭后, 三三两两蹲在一起下方棋, 有时下棋的人多了就摆几摊。下棋前一般讲好规则, 是否允许悔棋, 之后便开始下棋。走棋都是以吃掉对方棋子、堵死对方棋眼为胜负。下方棋就像下围棋、象棋一样, 有时两人下棋, 围观参谋、助威者不少, 大家吵吵嚷嚷, 非常娱乐。
宁夏、新疆、青海、陕西、甘肃等省的方棋, 棋盘的构成略有不同。如新疆的方棋棋盘由七横七纵交叉构成, 棋盘上共有49个交叉点。而在宁夏, 方棋的棋盘以15条线横七竖八构成56个交叉点, 对弈双方各执棋子28枚, 子数均等。虽然方棋只有56个交叉点, 但形式变化很快, 攻守双方的实力总在变化之中。方棋与围棋的区别在于, 围棋的棋子下完一步后就不能再动了, 而方棋的棋子每走成一个小方块就打掉对方一个子, 每一步都是在走动过程中, 看谁成方的速度快、成方多, 获胜的机会就越大。
二、宁夏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方棋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从1984年至今, 宁夏的体育工作者让方棋从民间上升到正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比赛的大雅之堂, 他们所做的第一步工作就是规范棋盘、统一规则和研究方棋棋法。1984年, 宁夏体育工作者刘宏章开始着手整理归纳方棋棋法和规则。为了研究方棋, 他也开始学下方棋。他先拜固原方棋高手杨秀仁为师学习, 摸清基本套路之后, 又到宁夏南部山区各县区调查各地的棋法, 整理出宁夏统一的方棋比赛规则, 棋盘就是沿用到现在的横七竖八56个交叉点。并制定了规范的方棋规则文本。
1985年在固原举办了宁夏首届方棋比赛。本次比赛从全国范围来看, 也是首次方棋比赛。这个比赛的新闻当时还在中国体育报上刊登。从这次比赛开始, 方棋就得到了自治区体育部门和民族部门共同的重视。
1986年宁夏第一届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上, 将方棋列入了正式比赛项目。到现在为止, 已经举行了7届 (1986年第一届至2010年7月第七届) 宁夏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 方棋始终是正式比赛项目, 而且宁南山区的方棋选手显示出了雄厚的实力, 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2009年5月举办的宁夏全区首届智力运动会上, 特别把方棋列入比赛项目。在项目的发源地固原市, 来自全区的50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在观赛区和活动区里, 观看完运动员的专业对局, 有的业余爱好者就到活动区摆开棋盘开始下方过过瘾。
笔者在固原市泾源县泾河源镇田野调查发现, 在镇子的街道两边, 随处可以看到围成一堆的人, 基本都是在观战方棋的对决。在商店门前的台阶上, 一群人把两个对弈人围得严严实实, 水泥地上是用土块或红砖块画成的简单“棋盘”, 而棋子是用蚕豆、石子、柴棍子或羊粪蛋代替。在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 方棋名列其中, 这充分体现了各级政府对这项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目前方棋并不存在着失传的危险, 因为这项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仍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使方棋进一步在宁夏普及和推广, 使方棋早日进入全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 使方棋从农村进入城市, 使方棋在青少年中进行发展普及。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访谈和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 对宁夏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方棋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 以期为方棋的发展和传承提供参考。
关键词:回族,方棋,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
参考文献
[1]牟延林、谭宏、刘壮:《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010.1。
[2]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田野工作方法》,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8.9。
一、明确“非遗”保护的范围和重点保护项目
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和重点项目,是开展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抓手和切入点,保护范围主要是对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科学地划分,既要全面客观又要有重点和层级,只要是有价值的东西都应纳入保护范围,这就要求我们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打破一切束缚,将历史遗留下来的珍贵的文化资源原生态地保存下来。在保护范围内,抢救保护是第一位的,在保护范围的基础上,要根据“濒危灭亡、独具特色、唯一拥有、自成体系”的标准确定重点保护项目。
二、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总体工作目标
要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首先要明确保护的总体工作目标。这个总体工作目标是整个保护工作的首要和基础。总体工作目标要搞好四个结合:一是客观管理和微观要求相结合;二是整体目标与具体目标相结合;三是年度规划与阶段量化相结合;四是远期目标与近期目标相结合。根据这四个结合,笔者认为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总体目标应该是在5至10年内,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工作机制、经费投入机制,制定和出台有关的政策法规,加强保护工作的制度建设,建立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和网站;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保护传人、保护乡村和分级保护体系;编制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拍摄和制作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音像制品和相关图书,实现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网络化。
三、保护工作具体的工作措施
明确了总体工作目标、保护范围和重点项目及建设的主要任务,就要采取相应的工作措施,使“非遗”的保护工作能够顺利完成。这些工作措施应该包括这么几个方面:一是组织措施,包括建立健全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工作班子和专家委员会;二是政策措施,要制定出台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法规;三是激励奖惩措施,要建立一套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激励奖惩机制和措施;四是培训措施,建立培训基地和制定培训规划,进行分级分类培训;五是专业工作措施,包括制定统一的业务工作标准、规范和一些技术层面上的具体要求等等;六是宣传措施,加大媒体对民保工作的宣传力度,增强全社会自觉保护的意识;七是管理措施,包括工程、项目、资金、人员等等的管理;八是部门措施,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年度进行考核考证检查;九是试点措施,在区域内建立三级保护工程试点,摸索经验以点带面。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很多,有动态保护、静态保护、文化线路保护等等。最重要的是要根据本地的工作实际开展保护工作,走出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路子。笔者认为要积极从法律保护、工程保护、活动保护、节庆保护、展示保护、传习保护、传人保护、项目保护、基地保护、制度保护等方面去探索。
(一)立法保护
要加快立法,从根本上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国家和地方政府应积极制订保护法规和政策,进一步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范围,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属,明确政府行政部门的职责,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将立法保护和制度保护结合起来。
(二)项目保护
确立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对那些确有重大价值的保护项目,要鼓励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开展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将项目保护和工程保护结合起来。
(三)传承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依赖特定的人群和特定环境而存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保护其文化形态,更要注重以人为载体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承。抓好人的传承和培养,也就抓住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源头。因此,要特别注意搞好普及教育工作,尊重民间自发性传承方式,全力挖掘尚存的传承地和传承人,加强对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技能的艺人的调查登记,明确需要保护的对象,出台优惠政策和措施,提供一个长期的传承平台,鼓励他们传承,将传人保护和传承保护结合起来。
(四)节会保护
要积极开展节日节会活动,举办具有独特魅力的民间传统节日节会,表演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传统歌舞,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活动中得以传承和展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族传统节会中复“活”,将节会保护和展示保护结合起来。
2、师生交流,教师小结,把握技法。
(1)要选择好文化遗产
选择文化遗产是首要任务,在选定好某处之后,还应收集这个景点的资料。以免写时空洞无物,或张冠李戴。所引用的数据、资料必须真实,不能道听途说、添枝加叶。当然,涉及到的一些故事、传说、笑话等可以借题发挥。
(2)结构清楚,写有条理。
动笔前可以列一个简单的提纲,已确定描述的内容,安排材料的先后顺序。
(3)恰当引用。
适当加入文化遗产名称的由来,背后的神话、传说、故事等等,增加习作的神秘感。
四、独立习作,教师巡视。
1、明确习作要求。
【出示课件11】
(1)将整理后的资料用自己的话写下来,也可以引用别人的话,但要注明资料来源。
(2)注意使用图片、表格等辅助形式,使介绍的内容更加生动、准确。
(3)写完后,和同学交流,看看你的简介是否清楚,再进行修改。
2、学生独立完成习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提醒学生格式要正确。(板书:撰写简介)
五、全班交流,师生评议。
1、习作完成后自己阅读并修改,保证句子通顺,没有错别字。
2、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同学把自己的习作在小组里读一读,小组同学互相评议,提出修改意见。也可以大家一起帮助修改,并选出最好的一篇习作作为小组的代表作。
3、课件出示教师巡视时发现的优秀学生习作。
(1)学生自由阅读。
(2)自由发言,进行评议,发现亮点,提倡借鉴。
4、课件出示教师巡视时发现的存在普遍性问题的学生习作。
(1)学生自由阅读。
(2)自由发言,进行评议,发现问题,提出建议。
(3)集体交流,进行修改。
5、小组交流。
(1)把自己独立修改后的习作读给小组同学听,和同学一起分享习作成功的快乐。
(2)互相评价。
六、自我修改,誊抄习作。
1、请同学们根据交流情况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试着用好修改符号。
2、小组内交流再次修改后的文章。
3、把自己的习作认真誊抄。
师生互动,相互交流,资料共享,拓展视野。
范文引路,感悟写法,掌握技巧,提高能力。
引导学生在分享中学会借鉴和模仿。
引导学生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3)分钟
七、教师小结,鼓励积累。
1、教师小结:今天,同学们写的作文很精彩,老师都被你丰富的知识折服了。课后,以你写的作文为基础,向你的家人、朋友介绍一下我们祖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吧!
2、布置作业:阅读有关介绍中国风景名胜的书籍。
板书
内容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1)搜集资料。
(2)整理资料。
(3)撰写简介。
课后反思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是部编本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习作七的内容。这一习作题要求学生选择一处感兴趣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搜集资料,写一份简介。怎样使学生在习作中能确定重点,选有特点或有价值的内容,把资料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实用的语言,在习作中体会历史遗产的魅力或感受祖国美好山河的美丽是本次习作教学的`关键所在。
一、课前指导,收集材料。
我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景观虽然都是著名的旅游景点,但是能亲自去游览的学生却并不多,而且以前学生很少接触过简介文化遗产一类的写作,这无疑增加了习作的难度。这次习作,如果课前没有收集资料,学生将无从下笔。因此几天前,我就布置学生确定景点,然后通过书籍、网络等收集材料。为了让学生人人课前对“文化遗产”有所了解,对上网收集资料有困难的同学,我让有条件的同学助他一起合作查找资料,力争人人手中都有一点资料,准备习作素材。
二、抓住重点,适当取舍。
如今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材料。但在大量的材料面前,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有用的信息是现代人应具备的能力。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力,要老师一步一步指导,才能逐步提高。在课前收集材料的时候我告诉学生,一处世界遇产的资料很多,不可能都摘录下来,要有所取舍,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有用的、有趣的收集下来,待习作课上用。课堂上我着重指导学生如何取舍材料。引导学生重要的就保存,不重要的就删掉,这样步步教给学生处理和运用材料的方法,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先说后写,降低难度。
“说”是前提,写是说的书面表达,只有在充分“说”的基础上,写才有望水到渠成,在动笔前,我先让学生交流收集和整理的资料,目的是使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通过汇报和教师的及时点评,使学生进一步感悟习作的写作方法;在听、说中,可使学生找出自己的差距,从同伴那里学习多角度表达。
四、参与实践,获取新知。
本次习作蕴涵着很强的实践性。在课前查找资料,给了学生大量实践的机会,学生在这种实践的过程中很自然地也是很快乐地学习知识,学生也非常感兴趣。在课堂中也注重让学生结合实际在实践中学习新知。学会写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简介,掌握写作技巧。正如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沿着陡峭的山路,我来到了长城脚下。抬头望去,长城是多么雄伟,壮丽。蜿蜒曲折的长城宛若一条巨龙,盘旋在云雾笼罩的崇山峻岭上,连绵不断,此起彼伏。真有“城随山势转,关并云齐”之势!
长城的石阶又高又陡,再加上湿滑,必须细心翼翼地攀爬。我扶着一旁的铁栏杆,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不一会儿,我就气喘吁吁了,但我还是坚持爬上了了第一座烽火台。站在烽火台上,我眺望着远处,居庸关景色尽收眼底,习习清风使人心胸豁然开朗,豪气顿生。
居庸关形势险要,两旁山势雄起,群峰傲立,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休息了片刻,我继续向上攀登。石阶越来越陡,我更加细心了。豆大的汗珠顺着我的脸颊流下来,滴在脚下的石阶上。“坚持,坚持,再坚持!”我在心底默默地为自我打气。好累啊,我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又努力地往上爬。此刻,虽然没有火辣阳光的炙烤,但我依然感觉有股热流包裹着我。我一鼓作气,最终登上了第三个烽火台。我站在烽火台上,抬起被汗水浸湿的脸,心头涌起一种强烈的自豪感。真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啊!长城下身着五颜六色衣服的人们,把古朴的长城点缀得像一条绚丽的彩带。望着长城,它如一条即将腾飞的巨龙,随着山势的陡峭,蜿蜒盘旋在山间,好似神龙摆尾般若隐若现的感觉。我靠着城墙往下望,郁郁葱葱的树木如同碧波般荡漾在四周,此刻,我真正体会到“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滋味是多么完美!
我不禁轻轻地抚摸着古老的城墙,仿佛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的场景,又仿佛看到了中华儿女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奋勇杀敌的英姿。古老的长城为中华立下了赫赫战功,它不仅仅展现了中华儿女的豪情壮志,也向世界展现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国龙精神!我又一次惊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有一次我去了一趟西安去看兵马俑,我刚一进门就像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大家都纷纷打开手机拍照留念。
兵马俑雕刻的非常逼真,每个兵马俑的神情各异,有些兵马俑眼神里表现出了愤怒,可能是被抓来的不想当兵,但也不敢说有些兵马俑看上表现出了忧愁,可能是害怕自己死在沙场上。
关键词:申遗,丝绸之路,媒体责任
在人类生存繁衍的几千年乃至上万年间,创造了无语伦比的有形和无形财富。从人类文明的起源到当今世界进入飞速发展的21世纪,“文化”,始终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变革如影相随。文化的承载是人,一种文化的倡导与沉淀,当以人的意识为拓展,以事物的根本为前提,相交而各立,相容而共鸣,从而孕育出文化的意识和生命,从而体现出人的精神与文明。随着现代文明的滚滚车轮,沉淀在历史长河中,曾经绽放绚丽光芒的“文化”载体——大到一座城池,小到一种手势,开始受到当代社会的关注、追溯、保护和传承。
作为全世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最高等级,由联合国支持、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负责执行的国际公约建制——世界文化遗产,以保存对全世界人类都具有杰出普遍性价值的自然或文化处所为目的。现在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城市,谁进入了“世界文化遗产”的目录,谁就拥有了一份沉甸甸的烫金名片,拥有了用具体经济指标无法衡量的发展潜力,拥有了无可替代而又坚实的竞争实力。
固原作为一座享誉全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从两千多年前的大原、高平、萧关、原州,走到今天的固原市;从公元前114年建城,成为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明代九边重镇之一、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到今天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省域副中心城市,“左控五原,右带兰会,黄流绕北,崆峒阻南,据八郡之肩背,绾三镇之要膂”“回中道路险,萧关烽堠多”,这是历史和时间给予固原最丰厚的馈赠。
当固原成为西安、兰州、银川三省会城市所构成的三角地带中心,成为宁夏五个地级市之一和唯一的非沿黄城市,成为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中心城市、宁南区域中心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时,当固原迈着稳健的步伐奋力前行之时,那些尘封在历史记忆中的文化遗迹、城池遗址、自然遗存,渐渐的被拂去尘埃,绽放出闪烁着历史和文化的耀眼光芒。
2014年6月22日,当与固原的须弥山石窟基本始建于同一个时期的甘肃省麦积山石窟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世界文化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之后,固原也开始无比渴望在自己的土地上,先人和时间遗留下来的众多自然遗迹中,也有一个能够属于“世界文化遗产”。
在固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条漫长而艰辛的旅途中,作为当地媒体工作者,作为此项工作的固定记者之一,笔者本着一名有着十几年基层媒体工作者的职业素养,一直在思索这样个问题:媒体应该发挥哪些作用,才能助申遗一臂之力,也是本篇论文的中心所在。
1 媒体要成为客观真实的记录者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对于一个城市有着十分的意义。以麦积山石窟“申遗”成功为例,从2014年6月份申报成功之后,经媒体将此消息广泛发布之后,“十一”黄金周时麦积山石窟的游客数量就是往年的3倍,以前麦积山石窟是为游客少而发愁,现在为游客多、接待能力弱而发愁。不仅如此,申遗的成功,无论是今后的保护级别、经费支持,研究项目还是开办论坛、举办活动,都将有一个更高的层次。
“世界文化遗产”,就是要以世界的眼光、世界的水平、世界的要求发掘、保护。因此,在“申遗”过程中,媒体要负责任、尽可能全面而真实的记录所申报的“文化遗产”的历史变革、文化艺术成就、现状现貌以及挖掘保护情况。既要追溯时间,和历史对话,又要探寻过程,与现在交流。不仅如此,对于“申遗”之路上每一个重大的进展、相关工作人员的辛勤与付出,更要见证,要记录。这种记录不是流水账的日记,而是在见证记录的同时,发现闪光点和动人之处,运用媒体的手法真实表现,已达到“记录历史”的高度。
2 媒体要成为记录历史的宣传者
“申遗”是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地区重大的历史事件。一个文化遗产申遗成功,意味着这个文化遗产拥有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那么,对于正在奋力前行的固原市来说,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无论是完善机构、编制规划、建档立卡,还是文物保护、系统监测、环境整治,以及展馆改进、资金投入,每一个环节、每一项工作都会认真严谨。因此,媒体在跟进报道过程中,要把这项庞大、系统工程中的具体工作,尽可能全方位的展示。既要有统筹规划的决策者,也要有默默无闻的工作人员;既要展示申遗工作的重要意义、大型活动,又要刻画在这项耗费了几代文化工作者心血的工作中,遗产地的变化、发展和面临的机遇。
“申遗”的成功、群众的广泛参与必不可少。而文化遗产、自然遗存大多位于山野乡村,现在大多成为旅游景点,人们知道的少,去的也少。那么,为了让人们详尽了解文化遗产的历史变革、保护意义,特别是“申遗”工作的重要作用、进展情况,就需要媒体发挥宣传作用,通过广播、电视、网络,运用新闻、专题、活动、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方式,让人们了解、熟知、掌握并参与到申遗这项工作者。毕竟,申遗工作既是政府部门的职责所在,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喜事。因此,在申遗之路上,媒体责无旁贷的担当起了“宣传者”的重要角色。
3 媒体要成为宣传造势的倡导者、发动者
Q:针对中国,突尼斯会有哪些推广优势先占商机?
A:突尼斯对于中国游客来说还是一个相对新颖的目的地,其国土面积并不大,中国游客也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欣赏到这个目的地尽可能多的风光。例如:地中海的浪漫,撒哈拉沙漠的广袤以及三千多年历史带来的震撼。
Q:您能阐述下突尼斯丰沛的旅游资源并兼具有代表性的项目?
A:突尼斯得益于独特的地势,北边是1300公里的地中海海岸线,南部是撒哈拉沙漠,全境内还有七大世界文化遗产。比如说迦太基,是腓尼基文明的代表;埃尔·杰姆斗兽场是古罗马文明的代表;凯鲁万是伊斯兰文明的代表,被誉为“50个清真寺之城”的凯鲁万是突尼斯人的精神家园。突尼斯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旅游产品,比如自驾游,今年也是我们主推的旅游项目。
Q:您觉得哪个季节是最佳去突尼斯旅游的季节?这个季节到访后,有哪些适合的旅游线路?
A:我们建议旅客避开7、8月份,这两个月撒哈拉沙漠温度较高,并且地中海边较多酒店的房源紧张;当然如果大家想感受地中海夏季充足的阳光及突尼斯夏季热闹的气氛,这两个月则是不二之选。就中国游客来说,进行突尼斯全境游,均涵盖了海滨都市及南部沙漠,贯穿其中的还有迦太基、圣城凯鲁万等世界文化遗产。
Q:中国游客喜欢旅游购物,突尼斯有很多特色的手工艺品,以及葡萄酒一类的产品,请您介绍一下当地特色?
A:说到当地特色,突尼斯多个城市都有“麦地那”,它是淘宝购物的最佳去处。有很多女孩喜欢阿拉伯风格的银饰,耳环、项链等,还有葡萄酒和橄榄油。突尼斯作为一个地中海国家,橄榄油是它的一大特产。葡萄酒是3000多年前腓尼基人留下的遗产。
Q:您能为我们介绍下贵局近两年来的旅游发展情况和2015年有哪些规划和重要举措?
A:突尼斯一直致力于世界上不同市场及地区的发展,近些年到访我国的游客数量也在稳步上升,我们的人口是1100万,每年接待700万游客。此外,我们将计划推出中文版的突尼斯旅游应用软件,以方便更多的业者及游客对突尼斯旅游信息的查询。
Q:去突尼斯旅游会有中文服务(包括中餐,中文向导等)吗?有免费的WIFI吗?
A:中餐在突尼斯有,但目前还比较少。我们正努力培养可以说中文的导游来服务中国客人。大部分酒店大堂都有免费WIFI,全境都有3G覆盖。
万里长城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片稀稀壤壤的土地站了几百年了吧?你让多少中外游人赞不绝口,将祖国美景尽收眼底。
登上去,闭上眼睛,呼吸着绝无仅有的古老气息,眼前浮出一幅悲壮的历史画面,中国被其它国家踩在脚下,受尽欺凌。可现如今,东方雄狮,你站起来了,就像这万里长城一般永久屹立于世界东方,沐浴着璀璨的阳光,蓬荜生辉。在长城内外群山之间的最高处,傲然挺立着许多烽火台,它们历经风雨,每一砖一瓦都姿态各异,各具特色。
“不到长城非好汉”,那陡峭忐忑的“好汉坡”在万里长城也颇有名气,是一道独具色彩的风景线。
再次凝望长城,我不禁浮想联翩,古人是多么伟大,他们当时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下,持之以恒。烧出一块块石砖一点点砌成坚不可摧的城墙,可谓是贡献了青春美好时光,贡献了终身。我们要弘扬中华人民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还要将这种美德代代传承下去,将祖国各行各业建设得欣欣向荣,一步步迈向富强。
故宫坐落于我国首都北京市区中心,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始建于14,建成于1420年,占地7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由此可见,故宫规模的宏伟。
来到故宫面前,一入眼帘的便是壮观的天安门,正门是午门,里面便是故宫内部。故宫规模非常宏伟,内有屋宇9000余间,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环绕,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角楼风格绮丽,整个建筑群气势宏伟豪华。不仅如此,故宫也有很多细节作为装饰:不管是廊道门窗,都有很多的生龙活虎的装饰,十分漂亮。布局开阔对称,内外装饰壮丽辉煌,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可是一看到这些美景,我立刻就会想到当时古代人们在建造故宫时的艰辛,在故宫建成之前,故宫不知历经了多少的风雨,经历了多少的重修与改建,但是伟大的劳动人民毫不退缩,用智慧与勤劳,终于将故宫建成了,才形成如今宏伟的样貌。
圣基尔达岛位于苏格兰的刘易斯岛外海,属于赫布里底群岛的外围,是一个火山密布的群岛。圣基尔达岛由4座岛屿——赫塔岛、丹村岛、索厄岛、博雷岛和3座海礁组成,面积约8.53平方千米,该群岛位于大西洋大陆架上,在尤伊斯特西北部64千米处,距离大陆160千米。这里属于凉爽的大西洋气候,湿度很大,风力很强,而且火山爆发和冰川侵蚀形成了岛上起伏的丘陵山脉和延绵的悬崖峭壁。这里有欧洲最高的悬崖,高达430米,有英国岛屿中最高的岩石,阿明岩高达191米,利岩高达165米。1986年,圣基尔达岛由于其自然特色和野生动物被首次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现今,这里又被列为文化遗产地,成为一项综合性遗产。
圣基尔达岛有着很高的考古价值,岛上还有一些青铜时代的遗迹。这里保留着人类在赫布里底群岛的极端条件下生活两千多年的证据——人类生活遗迹,包括建筑结构、农田系统和传统的高地石屋。经考证,巴伊村落和莫尔河谷的人文文化大约持续了2 000年。18世纪时这里已经有近200人居住,还饲养了大约近2 000只羊。公元1836年和公元1865年,人类还成功地建造了两个定居点。这些居民以海鸟为食物,同时饲养绵羊并种植少量谷物。但这个位于北大西洋的孤独小岛四周海水变化无常,终年受到强劲的海风侵蚀。1930年,在圣基尔达岛上与严酷的自然苦苦抗争,挣扎着延存下来的村民,终因毁灭性的传染病肆虐以及岛外环境的吸引,在当年8月29日,全岛仅存的36名居民带着他们的牲畜一起乘船迁至苏格兰主岛。至此,一种存在了千年的生活方式随之消逝。
现在,登上圣基尔达岛也非易事。因其周边风大浪高,所以每次登岛需要在外赫布里底群岛等待多日才有船出海,而且要在风浪中行驶近3个小时,圣基尔达岛才会出现在雾色笼罩的海面上。岛上散落着十余座已经荒芜破败的石舍和几百个储物石室,这些残存的遗迹已成为野羊与海鸟的巢穴,人类反而成为外来的访客。人类文明的消失为一些稀有的物种和濒临灭绝的鸟类提供了安全的栖息地。岛上陡峭的山坡随处可见野羊悠然漫步,而那些嶙峋的峭壁和海礁则栖息着数十万只各类海鸟。而且岛上还有世界上最大的塘鹅群——约6万对塘鹅在这座海岛及附近的海礁上繁衍生息。
目前,圣基尔达岛的维护经费来自国家拨款和非政府组织“圣基尔达俱乐部”的捐款。苏格兰国家信托基金会的考古及科研人员在每年四至十月来到岛上,守望着这处被遗弃的文明。
小贴士
很多濒临灭绝的鸟类都把圣基尔达群岛作为它们的栖息地,尤其是海鹦和塘鹅。
海鹦,别名善知鸟,属于海雀科,主要生活在挪威北部的沿海地区。海鹦靠捕食海洋鱼类为生,生存本领极强。它们喜欢群居,把巢穴筑在沿海岛屿的悬崖峭壁上的石缝沟中或洞穴里。
塘鹅,鹈形目鹈鹕科鹈鹕属的7或8种水禽的统称,拥有大而具有弹性的喉囊,主要栖息于全世界许多地区的湖泊、河流和海滨。某些种的体长可达180厘米,翅展可达3米,体重可达13千克,是现存鸟类中个体较大的。
1 遗产地概况及遗产资源特征
1.1 区域概况
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 界于114°18′50″E、36°07′36″N, 海拔约80m, 遗产地保护区核心面积414hm2、缓冲区面积为720hm2。殷墟横跨洹河南北两岸, 古称“北蒙”, 甲骨卜辞中又称为“商邑”、“大邑商”。自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 到公元前1046年帝辛亡国, 经历了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共8代12位国王255年的统治, 这里一直是中国商代晚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商灭亡后, 这里逐渐沦为废墟。1961年3月, 殷墟被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7月, 殷墟被定为全国首批100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6年7月13日, 在立陶宛召开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0届会议上, 殷墟以符合世界遗产的第 (ii) 、 (iii) 、 (iv) 、 (vi) 条遴选标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1年3月19日, 殷墟通过国家级评审验收, 跻身国家5A级旅游景区。
1.2 遗产资源及其特征
殷墟范围广阔, 东西长约6km、南北宽约5km, 总面积约为2400hm2, 现已考古发掘并进行保护和展示的宫殿宗庙遗址与王陵遗址, 是殷墟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的保护范围腹地。在此腹地周围, 还有洹北商城遗址、后岗遗址、各类手工作坊遗址等遗迹, 集中展现出殷商王都的宏伟规模和气派[2]。殷墟的总体布局以小屯宫殿宗庙遗址为中心, 沿洹河两岸呈环型、放射状分布, 是一座开放形制的古代都城[3]。殷墟拥有着众多无价的文物资源, 从类别上将其分为不可移动的遗迹资源 (表1) 和可移动的遗物资源两类。
在80多年的殷墟考古发掘过程中, 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殷商时代遗物, 包括约15万片甲骨, 以司母戊鼎、牛方鼎、鹿方鼎为代表的青铜礼器1000多件, 乐器铙10套 (约30件) , 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艺术品和杂器也有不同数量的出土, 玉器约2400件, 一定数量的白陶、骨器、蚌器、象牙器与石器、纺织品、动物骨骼等[4]。这些器物类别不仅包括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 也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活动, 为后人研究殷商历史提供了独特的见证。
注:根据芦佳洁《安阳殷墟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西北大学2010年6月) , 中国文化遗产网发布的信息综合整理得出, http://www.cchmi.com/default.aspx。
2 殷墟遗产研究概况和遗产价值
2.1 殷墟考古分期及国内研究概况
殷墟的考古发掘基本上可分为三个时期 (表2) 。进入第三阶段, 尤其是申遗成功以来, 许多学者对殷墟的保护、管理等进行了研究。郑振香和陈志达[5] 研究了妇好墓的发掘对殷墟文化和卜辞断代的三个意义, 提出进一步细分殷墟第一期文化的可能。范毓周[6]提出以建立在大司空村分期的基础上, 综合现有殷墟出土陶器、甲骨文和青铜器的分期研究, 建立一个新的综合分期体系。何毓灵和岳洪彬[7]认为, 殷墟申遗成功后, 遗产地将得到更加完善的保护, 殷墟的发掘将有更强的针对性和主动性。时保吉[8]研究了图书馆和博物馆在殷墟保护中发挥的特殊价值。吴进甫和吴娜[9]研究了殷墟的古地理环境, 为恢复古地貌以及当时的自然和生态环境开拓了新思路。朱炳泉[10] 研究了中国商代资源利用的几个地球化学迷案, 提出殷墟青铜器矿料来自云南的假说。
注:根据中国文化遗产网发布的信息整理得出, http://www.cchmi.com/default.aspx。
2.2 殷墟遗产价值
历史和考古价值:殷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殷墟族邑聚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形成稳固的宗法结构, 至今在中国农村仍保留着这种以“族”为基本社会组织的形式。殷墟王陵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完整的大型王室墓葬群, 其东西分区的陵墓建造原则, 开创了中国昭穆制度的先河。殷墟王陵的埋葬制度、分布格局、祭天祀祖礼仪等, 集中反映了商代中晚期的社会组织、等级制度、亲属关系, 代表了中国古代早期王陵建设的最高水平, 并被以后中国历代王朝效仿, 逐渐形成中国独具特色的陵寝制度[11]。此外, 殷墟的发掘历史是中国考古学发展史的缩影, 发掘殷墟所创造的许多方法及理论还被应用于其他遗址考古发掘实践中。
科学和艺术价值:殷商时期在医学、数学、天文学等领域都达到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据甲骨记载, 商代晚期殷人己能认识10余种常见疾病, 除用药物治疗外, 还能应用针砭、按摩等辅助疗法。在数学方面, 殷人己有了个、十、百、千、万等数字概念, 并采用了十进位制。在天文学方面, 殷人已能够准确地记录星象、日食和月食, 殷历法采用阴阳合历, 将一年分为12个月, 这些方法仍为中国现行的农历所沿用。殷商时期的手工业发达, 不但门类齐全, 而且工艺水平很高。殷墟青铜器代表了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最高成就, 是古代科技与艺术、绘画与雕塑的完美结合。
3 殷墟与世界主要考古遗址对比研究
截至2011年7月, 全球153个缔约国的936项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其中混合遗产28项、自然遗产183项、文化遗产725项, 而考古遗迹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均有分布, 本文选取国外主要考古遗址与殷墟进行对比 (表3)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 殷墟所代表的殷商文明持续时间较长, 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深远, 尤其是呈现的青铜文明为世界罕见, 与甲骨文一脉相承的汉字经过3000多年的发展演变, 至今仍为世界上1/4的人口所使用。
注: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发布的信息整理, http://whc.unesco.org。
4 殷墟遗产地存在的问题
目前, 殷墟遗址的展示方式主要有露天保护、建筑室内馆展、地上复层陈列等。露天保护主要是对原有地下遗址进行封存, 地面用草皮、整形灌木或砂石等标识遗址轮廓;陈列展示主要是修建室外甲骨文碑廊, 文物仿制品展示和馆藏文物展示等[12];地上遗址复原, 除已复原的几处建筑外, 更多的建筑基址仍采用地下封存, 地面用夯土复原基址、柱础等。
4.1 管理体制滞后
世界遗产地的管理模式仍沿袭传统的运行机制, 实行的是多层次管理体制, 缺乏统一管理及科学决策, 未形成真正适应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制[13]。与国内外其他优秀的世界文化遗产地相比, 殷墟遗产地具有世界遗产知识结构的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所占比例偏低, 遗产地数字化管理系统和自然灾害监控系统还需改善。
4.2 生态状况堪忧
在王陵区, 各大墓间的木质栅栏已有部分倒掉, 但并未进行及时的修葺。王陵区范围内绿化树木有死亡的迹象, 树下有零星“点火”的痕迹。在王陵区动物祭祀坑中, 许多原来设置的玻璃钢材质的墓盖已缺失, 祭祀坑旁用于解说的石刻部分也已脱色斑驳。按原出土物放大的仿制器皿内充填着矿泉水瓶、烟盒等杂物;很多树桩被铁皮包裹着, 混凝土涂于其外, 而混凝土有掉落现象。
4.3 展示手法亟需提升
遗产地现有的展示集中在宫殿宗庙区和王陵区, 洹北商城遗址和后冈遗址尚未进行有效展示, 这与殷墟国家大遗址公园建设的目标不符。遗产地绝大部分宫殿宗庙建筑基址、王陵大墓仍采取地下封存与地表植被覆盖相结合的保护方法, 这种展示形式不能全面揭示殷墟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不易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无法让普通受众在参观过程中获取更多的信息, 在建设中较少考虑游客需求, 缺乏与游客之间的互动参与。
4.4 宣传与营销有待改善
殷墟作为世界遗产, 人们对它的了解远不如洛阳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殷墟作为旅游资源开发起步较晚, 另一方面宣传不到位, 保护与利用脱节, 导致殷墟长期不为人所知。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和青铜器在国内外均有深远的影响, 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 但安阳对相关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不够, 远远没有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产品, 旅游产品单一匮乏旅游购物仍是殷墟旅游发展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5 文化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5.1 完善管理体制
健全科学管理体制, 完善遗产地行政管理和技术管理机制, 开展数字化管理建设,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相关工作, 加强遗产保护的科学研究, 引进人才, 培训员工, 提高管理人员的科学管理水平[14]。殷墟遗产地的管理应与世界先进管理技术接轨, 作为遗产管理者应关注世界遗产领域的最新动态、全球战略和发展趋势。
5.2 注重遗产教育
普及世界遗产教育, 建立学术交流机制, 建立和完善与高校世界遗产相关教学和科研机构的设置, 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 将世界遗产地作为教学和科研基地[15]。主要包括:在相关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普及世界遗产教学, 完善师资培训制度, 培养世界遗产管理专门人才。通过举办“全国商史学术研讨会”、“殷商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等学术交流活动, 既可推广世界遗产价值又能借鉴先进的遗产教育模式。
5.3 完善生态环境监控体系
在殷墟遗产地建立监控中心, 完善数字化监测系统, 对遗产地的气候灾害 (雷电、暴雨、洪灾等) 、地质灾害 (地震等) 、生态环境等进行实时动态监测, 完善防灾、减灾及控灾体系。世界遗产申报成功, 绝不意味着“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作用的终止。恰恰相反, 该原则作为所有世界遗产保护的核心精神, 在世界遗产保护的全程中都将扮演最重要的角色[16]。殷墟遗址虽然“申遗”成功, 但对遗址的科学保护和管理的路还很长, 因此需要强化大遗址保护体制建设, 建立健全保护法规, 增强文物行政执法的力度和手段等。
5.4 改善现有遗址展示
要充分借鉴国内外大遗址先进的展示理念, 结合殷墟遗产地自身的特点, 通过复原手工作坊遗址, 模拟考古现场, 创作精品情景剧、歌舞剧等来充分挖掘殷商文化的深厚内涵, 进一步完善殷墟的展示内容。在洹北商城遗址, 采用植物标识和原状复原相结合的分段展示方法, 以进一步展示殷商时期的宫殿建筑形制;在后冈三叠层遗址的展陈模式可参照“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展陈方式, 利用不同的砂质地层模型显示不同层位的文化积淀。
5.5 塑造殷墟品牌形象
安阳地方政府应着力打造“以文化为核心, 以‘山水旅游’为引领, 以中华文字起源地为品牌”的安阳旅游形象。旅游商品的包装设计要注重挖掘文化内涵, 建议把甲骨文化、青铜文化等印刷在日用品上, 或制作成小玩具, 让其具有购买和收藏价值。旅游商品的发展方向应是大众化的, 依靠生产海内外游客既喜欢又买得起的中低价位商品, 形成大市场, 满足大需求, 实现旅游购物大增长;注重企业间的联合, 把旅游购物纳入旅游线路[17]。
6 结语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的皇家园林,前后一共修建了一百五十年,整个建筑富丽堂皇,收藏的珍宝不计其数,还有各种艺术品,被誉为“万园之园”。
1860年,英法联军在龚半伦的带领下,看见这么美丽的圆明园,都惊叹不已。他们就像野人一样,开始入侵圆明园,他们能抢就抢,抢不走的销毁,他们拿车来运,拿牛来拉,圆明园被盗走的文物大约有一百五十万件,其中有王羲之的画、铜虎首、铜牛首等等,现在已经有许多文物经爱国人士之手陆续回到祖国。但是我们还不能忘记这个耻辱。
最后,英法联军一把火把圆明园烧了,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一个富丽堂皇的圆明园就这样毁灭了,成为了一座废墟。当时烟雾把这座城市弥漫三天三夜。时至今日,有人提出重建圆明园,让它重现以前的辉煌,也有人不想重建圆明园,让人记住这件事,勉励国人不忘国耻。
小雁塔位于西安荐福寺内,又称“荐福寺塔”,建于唐代景龙年间,是中国早期方形密檐式砖塔的典型作品。塔原有15层,现存13层,是唐代佛教建筑艺术遗产。
进了荐福寺,沿着小路往里走,就能够从茂密的草丛中看见小雁塔的上半部分塔身。虽然表面上脱了一些墙皮,但还是属于保存较好的唐代古塔。这里风景优美,鸟语花香,瞧!小鸟正耸立于树枝上,高声拍着拍子唱着歌,周围都是青山绿水,听,多么美妙的“水流交响乐”啊!每当我去那里玩时,我的心情都非常地舒畅。走进来看,小雁塔的大门独具特色:门框用青石砌成,门楣上图案非常美观。从塔下向上看,一层比一层稍小一点儿;整体轮廓刻圆则圆,刻直则直。走到塔后面,仰起头,向上看,在塔的上方有一点儿小裂痕,这道小裂痕,这裂痕还有个百思不得其解的故事呢!
487年,陕西发生了6级大地震,小雁塔从上到下裂开了一道30多厘米宽的“痕迹”。然而,又过了34年,在152年的一次大地震中,小雁塔的这道“伤痕”在一夜之间又合拢了。1555年9月,一位小京宫把这段史料刻在了小雁塔北门的门楣上。有人推测,古代的工匠们根据西安的地质情况,特地将塔基用夯土筑成一个半圆形球体,像树根一样,紧扒着土地。塔身受震后,压力均匀分散,就像一个不倒翁一样,虽历经70余次地震,仍巍然屹立。这不得不令人叹服我国古代能工巧匠建筑技艺的高超。
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是1992年12在美国圣菲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十六届会议时提出来的一个全新的遗产类型。而20年之前, 也就是1972年的《世界遗产公约》中, 只确定了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这三种类型的遗产。
世界文化景观作为“连接自然与文化的纽带”, 它的确立, 拓宽了我们关于生物和文化多样性相互交叉关系的思维, 督促并促使人们按照明确的目的去保护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多样性[1]。文化景观的概念被世界遗产委员会采纳并用以表达“人和自然相互作用产生的作品”。“它们说明并展示了人类社会和聚落随着时间在自然环境的限制或所提供的机会以及来自外在或内在的延续社会、经济和文化力量等诸多因素共同影响下的演变过程”[2]。根据世界遗产委员会公布的《操作指南》 (2008) , 文化景观遗产主要划分为以下三类[3]:人类有意的设计或者建造景观、有机进化的景观、关联性文化景观。其中有机进化的景观又分为残留物 (或化石) 类景观和持续性景观。
2 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分布及主要原因
据统计, 到目前为止, 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名录总共是73处[4]。和总数为981处世界遗产比起来, 只是凤毛麟角。由图1可以看出, 分布最多的地区是欧洲和北美地区, 占了一半左右。分布最少的为阿拉伯国家。作为面积辽阔的亚太地区, 其文化景观遗产只有10项, 占全球的19%。而中国仅有3项, 分别是1996年申遗成功的江西庐山、2009年申遗成功的山西五台山和2011年申遗成功的杭州西湖。显然, 当前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分布不均, 而造成这种分布不均现象的主要原因, 笔者认为一是这些地区的人们或者世界遗产委员会尚未意识到他们的传统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上的重要地位, 二是因突发事件、东西方差异、城市化进程等原因而造成的地区原有的文化景观被忽略或者破坏, 从而达不到申请世界文化景观的标准。
3 世界文化景观遗产评定标准
根据《世界遗产公约》, 世界文化景观遗产评定标准等同于世界文化遗产评定标准, 但是因为其第一个类型条件是“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 所以又与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不同。而据统计, 目前已申请成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项目大部分符合世界文化遗产评定标准的第 (Ⅲ) (Ⅳ) (Ⅴ) 条。具体见图2: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在评定世界文化景观遗产时, 世界遗产中心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为看中两点:一是景观地所具备的对研究人类历史、宗教、艺术等文化范畴学科的特殊文化意义;二是该文化景观与人类的关系是否和谐自然。
4 案例分析———菲律宾的稻米梯田
2000多年前, 当地的土著居民需要生存, 又受当时落后生产力的影响, 使得当地人在他们裸露的山地上开垦出更多的耕地, 如此代代相传, 年年积累, 再加上神圣的传统和微妙的社会平衡, 稻米梯田就渐渐形成规模, 最后成为这里一道十分亮丽的风景。这是一种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征服和融合的表现, 直至成为现在被美誉为“通往天堂的天梯”的稻米梯田, 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5], 如图3所示。
1995年被联合国相关组织列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菲律宾稻米梯田, 在2001年被纳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 最后在2012年6月又从世界濒危遗产名录中去除。到底在科迪勒拉梯田发生了什么事, 让她在世界遗产这条路上走得如此曲折辛苦?
4.1 稻米梯田概况
作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菲律宾稻米梯田, 绝对是有着它独特的个性与韵味。梯田主要由分布在吕宋岛科迪勒拉山脉沿线的伊富高省的基安干市、洪都安市、梅奥瑶市以及巴纳维这4个市, 大大小小共5个梯田群组成, 分布于海拔700~1500m的高山区域, 总面积约达2万km2。受当地地形等条件的影响, 梯田开垦顺势而为, 面积大小不一, 其中, 面积最大的有0.25hm2, 最小的4m2左右。为了更好地巩固和防止水土流失等问题, 当地人完全依靠肩扛手扶, 用石块堆砌成一条条的高山梯田, 只梯田的外石壁, 就高达4m左右, 砌造所用的石料石材甚至超过了人们所熟知的古埃及金字塔, 迄今为止, 已有2000年历史。聪明的伊富高古人还利用台阶式的水渠从山上引来清澈泉水盘山而下进行灌溉, 来确保梯田能够保持全年有水, 渐渐成为种植水稻的良田。据称水渠总长加起来, 竟达1.9万km, 能绕地球半周。
4.2 稻米梯田的遗产特征
稻米梯田符合 (Ⅲ) (Ⅳ) (Ⅴ) 三条遗产标准。
(Ⅲ) 稻米梯田是当地伊富高古人为了生存而在荒山野岭上开垦出来的, 是当地居民的主要粮食来源;伟大的伊富高部落人们在建造梯田群的同时, 用竹筒将山顶顶部的泉水和溪水引出来, 通过因地而建的灌溉渠道和水闸, 层层流向梯田, 由高至低。这体现了他们的稻米梯田工程技术和水域生态的结合, 是人和自然的共同杰作。这种灌溉系统同时也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历史保存最久的人工灌溉系统, 它是历史的见证, 它是人类伟大发明的奇迹。
(Ⅳ) 稻米梯田景观由千百代人共同努力, 是一种可持续使用的自然资源景观。传统的技术知识在稻米梯田的耕作方式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形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使土地资源的利用最大化, 同时也是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Ⅴ) 稻米梯田完全依靠人为的力量, 在极限的土地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极具智慧的耕作方式, 是古菲律宾人民文化传统底蕴的体现。它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充分证明了科迪勒拉山稻米梯田的突出普遍价值, 同时它也是活态文化景观的杰出代表, 是亚太地区第一个文化景观, 是第一个列入有机进化类型的文化景观[6]。
4.3 稻米梯田现存问题
4.3.1 物质文化的需求
菲律宾的稻米梯田的存在, 是为了解决当地居民的生存问题, 可是随着世界经济和文化水平的提高, 当地居民不再满足当地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 伊富高梯田水稻一年的水稻总量压根就满足不了当地人的需求, 人们需要更加多的机会和条件来让自己和子孙的生活更加理想, 于是, 许多年轻人和劳动力, 开始离开家乡去外地务工、求学等, 最后举家迁移, 作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菲律宾的稻米梯田, 只能被荒置甚至是遗弃。
4.3.2 生产力的落后
当年在水稻梯田上, 能够体现菲律宾人民智慧的灌溉技术和工程技术, 在与世界自动化、智能化的机器相比, 显然是落后的, 人们需要更加便捷、简单的耕作和更加现代的灌溉技术来解决农业问题, 这样, 势必会对传统的农业技术带来冲击和破坏, 这些破坏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在当地居民曾经耐以生存的菲律宾的稻米梯田上。
4.3.3 思想文化的变迁
在古代, 人们用原始的手工耕种梯田, 是理所当然的事, 但如今, 年轻一代的居民, 不希望自己的一生就耗费在收益少、付出多的梯田上面, 他们有着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生活选择, 也在不同程度地接受各种文化的洗礼和熏陶, 这些外来文化的介入, 导致了他们对古老的传统文化的接受程度和原始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变化, 这种变化, 对有着“世界第八大奇迹”的菲律宾水稻梯田文化来说, 是一种巨大的损伤。
4.3.4 政策实施与现实的脱节
虽然, 菲律宾政府有采取一些措施或成立一些相关组织来保护科迪勒拉的水稻梯田文化景观, 但是, 实施中却有不足, 有些组织甚至已经取消。原因就是这种梯田文化景观遗产再珍贵, 如果不能满足当地伊富高人的生活需要, 就会有被荒废的危险, 毕竟, 伊富高人民需要生活, 需要与世界同步, 他们是活生生的, 不是永久不变的陈列物, 这种现实中的无奈, 使得文化景观的保护政策无法更好地实施。
4.3.5 生态恶化, 环境问题的出现
当年为了增加梯田土壤肥力, 许多专家提议而引进的巨型蚯蚓等生物, 在缺少天敌的情况下, 这些蚯蚓的日常活动, 直接导致了梯田天然结构的破坏, 造成蓄水流失和众多堤堰垮塌。外来物种的入侵、水土流失、气候的变化等生态问题的出现, 不但破坏了原有的地形地貌, 使得可以耕种的面积减少导致了菲律宾的稻米梯田数量的急剧减少, 最后使得当地居民对这些遭到破坏的田地表示无能为力, 有的干脆完全放弃耕种, 另谋生路。正是由于居民迁移, 进而造成对灌溉系统维护的忽视, 约有25%~30%的梯田被废弃。
4.3.6 旅游开发的影响
被列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后, 菲律宾的稻米梯田立马成为菲律宾的著名旅游区, 一时间享誉全世界, 当然, 旅游开发直接带来的经济效益是不容忽视的。但是, 旅游也是一把双刃剑, 带来积极效果的同时也伴随着消极的影响。舞台化和商业化的模式, 对当地的民俗风情也是一大冲击。当地居民为了发展旅游, 增加收益, 势必要做好宣传、接待之类的工作, 而这些都是需要场地、资金以及劳力的。所以随着而产生的是一系列无序又无统一规划而新建的宾馆、展览馆、会场之类的, 这些建筑群无疑是对水稻梯田原始生态风貌的一种破坏。并且, 为了制造和销售木雕以获得更高收入开始无序地砍伐树木, 结果造成水源涵养林破坏, 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 造成梯田面积的大幅缩减, 从而在2001年底, 被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濒危遗产名单。
4.4 对菲律宾的稻米梯田保护的建议措施
4.4.1 生态技术的发展与运用
菲律宾水稻研究所的相关研究证明, 现存中的某种地鼠, 能够在消灭蚯蚓的同时, 而不对庄稼造成危害, 这种地鼠可以作为蚯蚓的克星而广泛运用, 既环保又能非常有利地解决梯田问题, 或是加强植树造林项目, 选用尽可能多的本地树种类型来保护水稻梯田水域生态, 防止在私人或公有水稻梯田水域引入外来物种。
4.4.2 经济发展、旅游开发、生态保护相结合
由于这种水稻梯田文化景观具有它独特的历史文化意义, 是一种受地形制约, 受当时代经济影响和落后生产力的作用下产生的景观成果, 它的保护措施必须是要先把当地的经济发展起来, 改变落后的生产力, 然后通过旅游开发的途径来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注意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在环境允许的情况下, 适度开发当地土地, 不可以无节制地使用土地, 只有这样, 才能使得菲律宾的稻米梯田文化景观得以生存和发展。
4.4.3 政府经济与法律手段的有机结合
首先, 当地政府可以对伊富高地区的梯田景观进行分区保护, 通过法律等手段, 使得保护区的居民必须采用原始的生活方式来生活, 传统的手工耕种和灌溉技术, 来维系和经营自己负责的梯田, 保证这些景观能够得以保存和延续。
其次, 保护区居民的生活必须受到政府的照顾。这些照顾, 可以把精神上的鼓励和嘉奖与金钱物质上的补助补贴相结合, 使得这些居民能够把保护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看成是一件很值得称赞的事。
最后, 文化景观的保护不是一个组织或一个国家的责任, 它需要全世界的努力, 所以相关国际组织的援助, 对菲律宾的稻米梯田的保护是很重要的。
4.4.4 传统文化的传承
这些文化的传承, 可以采取多种手段来实施, 如用文字和歌曲的形式, 来颂扬古老的梯田文化是多具魅力, 古老的伊富高人们是多具智慧与勤劳;政府和媒体加强宣传力度, 使得这种世界性的景观, 能够被更多的人所熟知等等。这种类似于口口相传的做法也许过于落后, 但是由于媒体和网络的快速发展, 可以使现在的传播速度达到惊人的效果。
5 结语
中国, 作为一条拥有数千年历史文化的巨龙, 一直有着十分绚烂夺目的风姿。她, 幅员辽阔, 物产丰富, 民族众多且各具特色, 对世界各民族的文明和进步, 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华民族, 是一个极具智慧, 又拥有旺盛生命力的伟大民族。中国各地不仅基本都拥有人类长期生活的景观或遗迹, 而且这些景观或遗迹所体现的文化也是有着巨大的历史价值和意义的, 基于此, 中国应加速文化景观遗产的研究、规划和申请, 早日使更多的文化景观进入世界遗产名录。
摘要:指出了世界文化景观遗产是人类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象征着人类无穷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作为一个新增的遗产类型, 主要介绍了目前尚不为人所熟悉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定义、分类、评定标准以及分析其在各大洲的分布状况和原因, 并以菲律宾的稻米梯田为例, 介绍了其文化景观遗产特征, 浅析了稻米梯田的现有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建议措施。最后, 提出了中国作为文明古国, 在开发文化景观遗产方面的潜力巨大, 应该加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研究、规划和申请。
关键词:世界文化景观遗产,评定标准,稻米梯田
参考文献
[1]侯卫东.从遗产中的“文化景观”到“文化景观”遗产[J].东南文化, 2010 (3) :24~27.
[2]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er.Operational Guidelin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orld HeritageConvention[R].2008:14.
[3]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er.Operational Guidelin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orld HeritageConvention[R].2008:86
[4]黄纳, 袁宁, 张龙.文化景观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浅析——以杭州西湖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2, 28 (2) :187~189.
[5]卢叶.困境中的菲律宾科迪勒拉水稻梯田[J].中国文化遗产, 2009 (1) :34~39.
【宁夏的世界文化遗产】推荐阅读: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五年级满分作文06-05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小学五年级作文12-04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作文600字06-09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之秦兵马俑作文07-15
世界文化遗产梵蒂冈07-12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学生作文07-16
世界文化遗产导游词400字06-07
中国世界文化景观遗产中学生作文12-18
我眼中的世界遗产大会小学作文10-06
世界遗产的作文:黄鹤楼导游词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