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名篇赏析

2025-02-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散文名篇赏析(精选11篇)

散文名篇赏析 篇1

眺望远处大地苍凉,幻想它曾经的树木茂密,草盛花鲜。一如人的心,哪怕再热烈,到头也会慢慢归于荒芜,抵不住时光沧桑。

俯瞰地上细小如尘的人来人往车水马龙,抬起头看到天空变得似乎近在咫尺,一种放空的感觉油然而生,但我终究没伸手去触碰。伸出手就以为能摸到天,那不过是孩子的想法。风在吹,云在动,慢慢的爬向了另一片天空,就像刚学会爬的孩子,不得片刻安闲。

我沿着台阶慢慢地向下走,并不在意这过程如果乘电梯只需片刻。哒哒的脚步声使得静谧的楼道里清晰的听到时间的流过。曾几何时,我也如此悠然索然地沿着楼梯爬上爬下,无谓无味的时光。

那时候即便在黑灯瞎火的大半夜走路,狂风暴雨也不害怕,头也不回地一路向前,简单而又勇敢。

那时候不愿看破人心,不愿拆穿谎言,不愿违背不被看好的条框。纯真的年代,充傻竟也是那样快乐的。那个时候的我,或许从未想过,几年以后的自己会在岁月的打磨下,变成另一个人,让自己都陌生的人。

从前呼后拥的青春年少渐变成独来独往的苍茫孤影。不是意外的,也是意外的。

只是乏了。

距离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远与近总让人不甚明了。

走楼梯的时候转弯处那一小段平地算不算是台阶呢?就像是人与人之间似识非识的关系,算不算相交?重新踏在地面,再次仰望天空,它不复那般触手可及,但是拉开一段距离以后,便可产生朦胧生疏的美。

我摊开掌心又用力的握紧,再摊开。指甲在手掌鱼际处留下浅浅的痕迹,而后渐渐恢复原样。

“哎,不好意思!”

“没关系。”

走出大楼不远处,我和一个陌生人擦肩相撞,然后又快速分开各自离去。

生活中,有些人的相遇就像是荧屏两道光的交错,凭空而短暂,真实而不可思议。

一条路,缓步前行,诸多琐碎的记忆纷至沓来,于脑海中绽放一朵朵烟花,原来消磨时光也是一种美丽。

我年少时候做过很多梦,拥有过不少凌云壮志,但几乎都没实现,未曾了解过现实的梦想,从来都是又梦又想,或梦或想,我从不认为那些天方夜谭般梦会有成真的一天。

诚然,许多不可思议般的梦想真切地发生在这世界上。或许每个人都可以随口说出若干事例,但我还是认为那不是该人人都有的。

我的直觉准,也不准。

记忆里有些人的痕迹历久弥新。如回忆里的一卷书画,翻开那一篇就会清晰看见。

那年,青春正好。我遇见了一个女孩,善良,温雅,又美丽。

那是个当时大我两岁的女孩。或许她的思想思维已与我不同,她的温雅善良不假,现实偏颇也不假。

后来,没有后来了吧。

繁华如梦,梦已无痕。尘缘路上相遇总是刹那,相离也是一念之间,无法挽留的是时光,无法回头的是情感。

这是我渐渐体会出来的。从她那里。也使得我从今后再想起这个道理,只会再想起她,以及那时的我。

无论我们将日子过得如何小心翼翼,都不可能彻底的让过往思绪清宁。

每当我再回到那片风景里,却是不能确定是否与记忆一样。

我并非来寻她,也不是寻找往日的回忆。我只是来寻找我自己。

可惜的是,那一片风景再无法让我有当初的舒适喜爱感。

年少轻狂,肆意奔放。我曾在风景里某处睁开眼睛,打开情绪的门,欢畅大笑,酣畅大哭,酩酊大醉。

然而如今重又回到某处,再不复轻狂,再不复豪情,再不复——青春。

每个人在人生的渡口,一路或急或缓的走下去,深味生命历程的滋味。在渐行渐远的时光里,在奔流激荡的年华里,模糊而清醒的活着,看自己的心被岁月慢慢掏空。

这就是时间赋予我的。

我想,也许是的。

记得有人说过:你曾失去多少,时间就会还给你多少。

我曾失去与否,已无法回头。而我知道,我如今正在失去。时间是否会在以后还给我,我不知道。

只是,从时间所带给我的来看:

散文名篇赏析 篇2

关键词:睡美人,贝洛童话,格林童话

一、夏尔·贝洛与格林兄弟简介

夏尔·贝洛虽然不如格林兄弟名气大, 但是在童话史上的地位却十分重要, 其1697年出版的童话集《鹅妈妈的故事》是欧洲最早出现并被广为传播的童话集, 被视为幼儿文学的里程碑, 标志着西方儿童文学向自觉形态发展。

雅各布·格林和威廉·格林两兄弟对儿童文学影响极大, 他们积极的搜集民间童话故事并对其进行整理和加工, 用了数十年的时间终于出版了《儿童与家庭童话集》, 中间经过了数次修订, 到1857年的第七版时已经收录了210篇作品, 形成后世所说的《格林童话》, 它是对世界影响最大的巨型民间童话集, 一经出版就受到了儿童的欢迎, 后被译为各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国。

二、《贝洛童话》与《格林童话》

《贝洛童话》中收集的11篇童话是《灰姑娘》《小红帽》《林中睡美人》《小拇指》《穿靴子的猫》《小凤头里凯》《蓝胡子》《仙女》《格里赛利迪》《驴皮记》《可笑的希望》, 而其中前三篇在《格林童话》中也出现了, 并且被认为是其名篇, 下面我们就以两部童话中都出现了的名篇《睡美人》为例进行一下简单的比较。

三、《林中睡美人》与《玫瑰小姐》

贝洛童话中的《林中睡美人》也就是我们熟悉的那个睡美人, 在格林童话中同样的故事称呼却略有不同, 其中人民书籍出版社出版的《格林童话》中, 相应的篇目叫做《玫瑰公主》 (杨武能翻译) ;而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格林童话全集》中则叫做《玫瑰小姐》 (魏以新翻译) 。不管是格林童话还是贝洛童话, 内容都是一位公主因为受到了诅咒, 在15岁的时候陷入了漫长的沉睡, 直到100年后才苏醒并和来到了她身边的王子成婚的故事。下面来具体说说两篇作品中的不同之处。

1.细节描写。《林中睡美人》和《玫瑰小姐》中的开头都描述了国王和王后获得女儿极度喜悦, 并决定举办盛大的宴会来庆祝。在细节上《林中睡美人》中国王和王后邀请了七位仙女来担任小公主的教母, 在洗礼结束后设宴款待仙女们, 仙女们的餐具是国王专门为其定制的, 文中对餐具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纯金铸成并且镶嵌了昂贵的宝石, 从侧面凸显了国王和王后对仙女们的重视。而《玫瑰小姐》中只是大致交待了事情经过即金盘子只有12个。同样在后面的祝福描写中, 《林中睡美人》挨个描写了七位仙女的祝词, 而《玫瑰小姐》则比较简略。不过从幼儿童话角度来说, 前者的描写为后文做了铺垫, 后者简略的开头更符合好动的幼儿的欣赏特点。

2.谋篇布局。睡美人如何被诅咒, 被纺锤刺伤和诅咒解除是全文中的重点部分, 其中《林中睡美人》讲的是国王和王后共邀请了七位仙女并用精致的餐具和盛大的宴席来款待他们, 结果宴会快开始时来了一位没有被邀请的老仙女, 因为很多年来都没人见过她。因为临时加上的餐具无法和其他七位仙女相同, 老仙女怀恨在心, 诅咒公主会被纱锭刺破手指并且死亡, 其他仙女赶紧补救成了公主只会因为被刺破手指而沉睡一百年, 最后由一位王子唤醒她。于是国王下令国内禁止使用纱锭。公主健康的成长到了15、6岁, 在某天国王和王后不在的时候跑去了瞭望塔顶的某个房间, 其中有个老人正在用纱锭纺线, 公主好奇上前结果因为被刺中手指而陷入了昏迷。

3.语言的精炼性。虽然《玫瑰小姐》比起《林中睡美人》来说细节描写略显不足, 同时谋篇布局不够合理, 但是语言的精炼性更胜一筹, 全文字数比起《林中睡美人》要少很多。在描写公主被纺锤此中沉睡后, 只用了寥寥几句话就描述出了整个皇宫被睡眠传染, 整体陷入了沉睡的情形, 言简意赅立意巧妙。而《林中睡美人》则用了五段去描写后续故事的发展, 到底是怎么样才让整个国家其他的人和动物睡去的, 非常冗长并且给读者的感受也不够简明。对于幼儿来说, 他们听故事更注重的是情节在易理解基础上的曲折、人物在粗线条下的鲜明特征, 精炼的语言更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4.从结局上。在《玫瑰小姐》中公主醒来之后, 就和王子举行了盛大的结婚典礼, 两人开心幸福的生活了下去, 并没有后续的描写。《林中睡美人》在公主和王子婚后还描述了很多情节, 其中包括王后其实是个妖精, 并且还想吃掉自己的孙子最后惨死木桶中, 但是却给人以画蛇添足之感, 一方面, 幼儿童话篇幅不宜过长;另一方面, 幼儿童话要带给孩子们的是纯真积极的引导、真善美的熏陶, 以美好的大团圆作为结局其实是最好的, 而那些较为残忍和阴暗的情节描写其实是不适合幼儿阅读的。

四、结语

综上比较分析两篇作品可以说是各有千秋, 在相似的基础上存在差别, 有可能是分别从民间故事中收集的, 也有可能是格林兄弟在贝洛收集的故事基础上进行了删减, 以达到他们所认为的童话要求, 却绝不能单纯的认为是格林兄弟抄袭了贝洛。

不管是《格林童话》还是《贝洛童话》, 都是优秀的童话作品集, 为各国儿童的成长增添了许多欢乐, 带来了深厚的影响, 其中的名篇直到现在为止都是耳熟能详, 作为童话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产物, 虽然都存在一定不足, 但是都不失为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戚晓磊.《睡美人》和她的“说书人”[D].上海师范大学, 2010.

百步名篇赏析 篇3

没有大起大落的故事情节,没有让人热血沸腾的激狂,也没有让人伤感流泪的悲伤,只是平平淡淡的故事情节,却包含着太多的感动。

《国王的演讲》讲述一个因紧张伴随着口吃的国王在语言治疗师的帮助下努力走出阴影的故事。整部影片故事性很强,或者说这是一个严肃的故事,所有的努力都在为最后的就职演讲作铺垫,越看到后面就越期待理应将影片推上高潮的演讲。在期待的同时也免不了对此作一番推测,如果讲得突然流利了会流于俗套;如果依旧如此那影片便失去了意义,所以在最后的演讲到来前我猜不出会是怎样的故事安排,就更多了份期待。影片也在试着告诉人们,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有一个默默支持他的女人,对于领导者来说,会有更多的幕后英雄。题外话,如果说拍出一部好电影,就是讲出一个好故事,没有太多浮华的修饰,只是把故事平静、坦然、清楚地讲给大家听,那这部影片无疑就是典范。

都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女人的存在。的确,若是George VI身边没有这样一个帮助他,爱他,不管怎样都不离开他的妻子——Liz,我相信他也不会有这么大的勇气去克服一系列的障碍。或许这在人们看来是很正常的事情,夫妻夫妻,注定是要相互扶持的。可是真正可以在心里面互相信任的也并不多,往往一些小小的困难就可以把两个人分开。可是Liz却不是这样,她一直以来都在支持着他,即使有时Bertie想要放弃,她也体谅,并继续为他找医生,因为他了解自己的丈夫,知道他的埋怨、气愤都只是对自己无能的郁闷之情。

而我现在还要说,一个男人成功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他有支撑自己走下去,理解自己的朋友。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讲,有一份真正的友谊尚且困难更不要说是作为国王的George VI。虽然在他们在相识之时国王并不是国王,只是拥有爵位的王子,而另一个也只是一个没有学历,没有执照,只是靠自己的努力帮助结巴患者的没人要的业余演员。但罗格没有因为George VI是王子就趋炎附势,而是秉持着一贯的尊重患者的风格,让他将自己当做朋友,以一个朋友地身份去帮助他。他叫George VI为Bertie,George VI也叫他Lionel。其实George VI的结巴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来源于自己的心理,他的爸爸给他极大的压力,他无法摆脱这个阴影,况且他本来也不会成为国王,只是一个帮助自己哥哥的辅臣,哥哥也同样给了他很大的压力。所以罗格就让他知道有个人愿意听他的倾诉,愿意帮助他。这样朋友相称,让他把自己内心的许多秘密都说了出来,并且教他很多方法来克服自己的障碍。那些方法或许很多看起来都不是正规的矫正方法,甚至有些还会使他的名誉受损,可是却意外的有效。

之后他们的友谊也一直持续着,每次George VI演讲罗格都会在他身边帮助他,鼓励他。后来Lionel受到了三等勋章,这份国王的感恩之情开创了先例,这是唯一一枚为王室服务的骑士勋章。

《国王的演讲》的题材和主创班底在开拍前就已经注定这会是一部成功之作。意外的惊喜是电影想要使人思考的意图。虽然故事沿着乔治六世如何矫正口吃,如何获得王位,并如何雪耻九年前演讲的轨迹行进,但隐含的寓意却包罗万象。或许乔治六世不是王子,是你认识的某某某。从小在重男轻女或被冷落中长大,成年后发现自己不得已“小心谨慎”“乖巧听话”的生存态度竟然早在父母心里赢得了肯定,而此时,父母已不在,自己也在压抑的成长中伤痕累累,严重缺乏自信与斗志。瞧瞧,可以随便找出类似的人物与故事,多么现实而又平常的事例。即便不是那样的,还是有可合并的同类项。“惩罚教育”“否定教育”显然是错误的,结果导致的不只是独立人格的残缺,还会引发各种生理疾患。口吃是复

杂的语言失调症,与后天因素有很大的关系,各种负面的心理情绪与外部压力,都会加剧症状的恶化,所以首先要纠其病因,要打开心结,治疗心理创伤。这不单单表现在说话上,我曾经见过一个小朋友,他的妈妈责备他学习成绩差,他就会用课本敲打自己的脑子,一敲就是半个小时、一个小时,无法阻止。总之,《国王的演讲》另一方面也探讨了任何家庭中都存在的育儿教子问题,乔治六世给两个小公主讲故事的那段,温馨提示了不再“重复错误”的现身行为。

于这里我也觉得,作为教师这个职业,他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要一切从他们的心理出发,而且要以平等的地位来对待他们,不能让他们感到压力,不表达自己的想法。

除此,国王与治疗师之间踏破阶级界限的友谊,感动人的瞬间,却揭露了尘世的冷酷复杂,或许都不是故意的,但“人心隔肚皮”想来已经在普通的人际交往上有了用武之地。治疗师面试舞台剧演员,插入的这段无关国王的情节,是最好的说明,有时不是不能欣赏肯定,是不愿欣赏肯定,是无心欣赏肯定。再说国王乔治六世,唯独在面对妻儿时可以不设防线的他,终于又找到了一个让自己百分百信任的人——语言治疗师。因为他赢得了乔治的心,靠真诚宽容的情,靠毫不吝惜的赞美与鼓励。做一个“懂得赞美的人”让身边的人因你的存在而倍感幸福,也让身边的人因你的真心赞美,学会赞美别人。

反战的寓意是因升华全剧而被利用的深刻主题,也是顺理成章的事。这说起来只有坚持正义的大话,没有模棱两可的立场。可是,话题不在对与错,这里要探讨态度。融入了人的真情实感,“演讲”这工作就能做得出彩。情节中有希特勒的史料视频,那斗志昂扬的演说是一种武器,而乔治成功的讲演,那深沉悠缓的语言同样是一种境界。情到深处就能忘我,就能彻底放松心情,就能流利地说出任何一句你想说的话。

其实从这整个故事中我也可以感到语言魅力的伟大,George VI的演讲在战争期间成为英国抵抗精神的代言人,激励这这些英国的战士和公民们抵抗法西斯,保护自己的国土不受侵害。

当然,明显的教育意义还在打通所有人“自立自强”的脉络。克服恐惧,认识自己,面对并不完美的自己,更要爱自己。人是群居的物种,不论多么鄙视红尘俗世,人依然渴望被别人需要,渴望拥有“存在感”。其实,坚不可摧的“自我”永远存在于自己的心里,无关别人一时的热情与冷漠,只要不抛弃它,等待知己也好,寻找伯乐也罢,成功指日可待,总有一天能看到闪光的自己。

美国文学诗歌名篇翻译赏析 篇4

我射出一支箭……

---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

I shot an arrow into the air,我把一支箭射向空中

It fell to earth I knew not where;

不知它落在何方

For so swiftly it flew the sight

飞得那么快

Could not follow it in its fight.眼睛难以追寻它的方向

I breathed a song into the air,我对着天空轻轻唱歌

It fell to earth I knew not where;

不知它消逝在何方

For who has the sight so keen and strong

谁的眼光能如此敏锐犀利

That can follow the flight of a song.能跟上歌声的翅膀

Long, long afterwards in an oak,很久很久以后,在一棵橡树上

I found the arrow still unbroke;

我找到了那支箭,仍未折断

And the song, from beginning to end,也发现了那支歌,自始自终

I found again in the heart of a friend.在朋友的心中欢唱

This poem is written in a traditional iambic form with the feet “aabb aacc ddee”.In the poem, Longfellow sings the friendship implicitly and skillfully.The arrow and the song in this poem stand for the friendship.When he shot an arrow and breathed a song into the air, he did not expect to find them any more.But many years later, he came across with the arrow and found that his song was always in the heart of his friend.This suggests that the friendship is everlasting.I’m Nobody!

我是无名之辈

Emily Dickinson

I’m nobody!Who are you?

我是无名之辈!你是谁?

Are you nobody, too?

你也是无名之辈吗?

Then there’s a pair of us----don’t tell!

那么我们就是一对儿了!千万不要透露出去

They’d banish us, you know!

不然我们都会被他们驱逐,你知道。

How dreary to be somebody!

做一个某某,是多么沉闷无聊

How public, like a frog

众人像是青蛙

To tell your name the livelong day

整日地把你谈论啊

To an admiring bog!

对着他们倾慕的泥沼

This poem is Dickinson’s most famous and most defense of the kind of spiritual privacy she favored, implying that to be a Nobody is a luxury incomprehensible to a dreary somebody—for they are too busy keeping their names in circulation.But to be somebody is not as fancy as it seems to be.A traveler comes to a fork in the road and needs to decide which way to go to continue his journey.After much mental debate, he picks the road “less traveled by”.The poem describes the tough choices people stand for when traveling the road of life.The words “sorry” and “sigh” make the tone of poem somewhat gloomy.Different choices will lead to different life journeys.And all these depend on one’s momentary decision.The road not taken

未选择的路

------------Robert Frost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And be one traveler, long I stood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

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Then took the other, as just as fair,但我却选择了另一条路

And having perhaps the better claim,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Because it 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Though as for that passing there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And both that morning equally lay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In leaves no step had trodden black.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Oh, I kept the first for another day!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Yet knowing how way leads on to way,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I doubted if I should ever come back.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Dreams

梦想

------------Langston Hughes

Hold fast to dreams

紧紧抓住梦想

For if dreams die

梦想若是消亡

Life is a broken-winged bird

生命就像折了翅膀的鸟儿

That cannot fly.再也无法飞翔

Hold fast to dreams

紧紧抓住梦想

For when dreams go

梦想若是消失

Life is a barren field

生命就像贫瘠的荒野

Frozen with snow.雪覆冰封,万物不再生长

写景散文名篇 篇5

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题了这样几行字:

“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我想念昆明的雨。

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雨季。“雨季”,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受的。

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我的那张画是写实的。我确实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旧日昆明人家门头上用以辟邪的多是这样一些东西:一面小镜子,周围画着八卦,下面便是一片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上。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种了仙人掌,猪羊便不敢进园吃菜了。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

雨的散文名篇 篇6

此时,我独步庭院,思绪若有若无,心情好似这天地间的花草,沐浴在柔柔的春风里,像是有所期待。不知不觉,四周暗了下来,似有白雾笼罩。

啊!原来是久违的春雨,不期而至。

开始,她悄无声息,“犹抱琵琶半遮面”,像是一位情窦初开的少女,怕见情郎似的,躲躲闪闪,羞羞答答,扭扭捏捏。渐渐地,她向我走来了。我能感觉到她那轻盈的脚步,就落在我屋顶的瓦片上,还有瓦片下面的雨棚上,若即若离,若有若无。恰似少女那一二声温柔的叹息,真是“未成曲调先有情”。我的脸,接受了她的亲吻,感觉轻轻的、悄悄的、甜甜的、痒痒的……我的心飘飘然了。不知过了多久,她已撩去了朦胧的面纱,将她的容颜完整地展现在我的眼前:像根根蚕丝,迷蒙亮丽,口中说着软语,淅淅沥沥,缠缠绵绵,似有千言万语在倾诉,而雨棚上的话语,有似“大珠小珠落玉盘”。

于是,我从院中转入屋内,又躺在了床上,静听这美妙的天籁之音,仿佛在聆听优雅古典的轻音乐。她轻轻地流进了我的耳里,又悄悄地流进了我的心里。

我该怎样感谢你,啊,多情的春雨!

此时此刻,我对床听春雨,似睡非睡,有一种真切的思念在心头萌动,温柔又感动——绵绵的春雨呀,你分明就是天对地无比奇妙的爱语!

写景散文名家名篇 篇7

五月一日晨七时,步至柯岩。有庙,殿后有潭,石壁外覆,色纹黑白,斧凿痕宛然。有一高阁,拾级登之。殿傍又一潭,小石桥跨其上,壁间雕观音像。岩左一庙,大殿中石佛高三四丈,金饰壮严。审视,殿倚石为壁,就之凿像。庙后奇峰一朵,镌“云骨”两隶字,四面珑玲,上丰下削,峰尖有断纹,树枝出其罅,谛视欣赏不已。稍偏一潭,拨草临之,深窈澄澈,投以石块,悠悠旋转而下。

十时返掉,移泊雷宫,道中山川佳秀,左右挹盼。午后二时,以小竹兜游兰亭,约行七八里,沿路紫花繁开,而冈峦竹树杂呈翠绿。四山环合,清溪萦回。度一板桥,则兰亭在望矣。亭建于清乾隆时,新得修葺,粉垣漆楹,有兰亭流觞亭竹裹行厨鹅池等,皆后人依做,遗址盖久湮为田垅。然以今所见,雷宫兰亭之间,所谓“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则风物故依然也。流觞亭傍有右军祠。张宴小饮,清旷甚适。归途夕阳在山,得七律一首:缕缕霞姿间黛痕,青青向晚愈分明。野花细作便娟色,清濑终流激荡声。满眼千山春物老,举头三月客心惊。苍峦翠径微阳侧,凭我低徊缓缓行。

舟移十里,夜泊偏门。村人方祭赛演剧,云系包爷爷生日,四乡皆来会。其剧跳荡嗷嘈,而延颈企足者甚夥。傍舟观之,盖别有致。枕上闻雨声,入睡甚早。

二日清晨登岸,不数武抵快阁。乃一小楼,栏杆蔚蓝,额曰“快阁”。屋主姚氏,就遗址缔权。通谒而入,阍者导游。先登小楼,供放翁像,联额满壁。屋主富藏书,殆佳士。有图圃三处,虽不广。而池石花木颇有曲折。白藤数架,微雨润之,朗朗如玉璎珞。亭畔更有紫藤,相映弄姿。挪舟会稽山下,谒大禹庙,垂旒"|笏,容像壮肃。殿上蝙蝠殆千万,栖息梁栋间,积粪遍地。据云,蝠有大如车轮者。殿侧高处有窆石亭。石高五尺如笋尖,中有断纹,上有空穴。志载石上有东汉顺帝时刻文,已漫漶不可辨。宋刻文尚可读。石旁有两碑,一曰“禹穴”,一曰“石纽”,篆势飞动。出庙门,访峋嵝碑,系乾隆时摹刻。又谒禹陵,墓而不坟,仅一碑亭楷书曰“大禹陵”。后出林木苍蔚。

午食时天气炎热,移泊大树下。饭后以山儿入出,三里至南镇,庙宇新整,神像威武,茶罢即行。七里至香炉峰绝顶,山径盘旋直上,侧首下望,山河襟带,城镇星罗。秦望天柱诸山,宛如列黛。野花弥漫郊垌,如碎紫锦。中途稍憩小庙。又逾岭冈数重,始见香炉峰。峰形峭削,山径窄而陡,旁设木栏以卫行客。有石梁跨两崖间,逾之不数武,路忽转,两圆石对峙,舆行其间,乘者须敛足曲肱而过。绝顶仅一小庙,绝湫隘,闻值香汛,香客来者以千数。峰顶尖小,故除庙外无立足地,仅可从窗棂间下窥,绍兴城郭庐舍楚楚可辨,钱江一线远亘云表,群峰多如培土娄,惟秦望独尊。天色欲雨,舆人催客,匆促下山。至南镇,见疏雨张盖。

返舟,移舟十里,见绕门山石壁。过桥,桥有闸,泊舟东湖,为陶氏私业。潭水深明浓碧。石壁则黑白绀紫,如屏如墙,有千岩万壑气象,高松生其颠,杂树出其罅。山下回廊间馆,点缀不俗。绣球皎白,蔷薇娇红,与碧波互映。风尘俗士,乍睹名山,似置身蓬阆中矣?细雨飘洒,石肤弥润。雨乍止,拿舟行峭壁下。洞名仙桃,舟行其中,石骨棱厉,高耸逼侧,幽清深窈,不类人间。湖中大鱼潜伏,云有长逾丈者,天气郁蒸方出,虽未得观;而尺许银鳞荡跃水面,光如曳练,是日数见之。晚饭后易乌篷小艇而出,篷可推开,泛月良宜,并放棹外河,约半里许方归。是夕宿东湖舟中。

三日晨五时,船开,舟人喧笑惊梦。七时起看山,晓雾未收,初阳射之,与黛色银容相映,蔚为异采。遂泊舟攒宫,此名殆自宋已然,相沿未改。以山兜子行,道中密箐乔松,苍翠一色中,晓日侵肤都无炎气。挑柴者络绎于道。继而畦亩间黄绿杂呈,牛郎花遍山,数里不断。映山红犹未尽凋,错杂炫目。谒南陵(宋孝宗)北陵(宋理宗),树木殿宇尚修整。又访度宗陵,仅存碑碣而已。归途经郭太尉殿,乃护陵之神,不知何许人也,殆南宋遗臣耶?殿中比附灵迹,如送子降纸等,甚夥。

归后船即行,移泊吼山下,一名狗山,拾级而登。一庙正当石峰下。峰之怪诡不可状,逼视而怪愈甚。左峰笔立,上置石圆锥形。右者尤奇,峰顶两石如倚,中有罅,罅有殿宇在。闻昔有僧居之,以缒汲通饮食,坐关行满而后下。复至庙后仰观,见峰颠庙榜曰“灵霄”,峰势欹侧如欲下压。凝盼移时,神思悚荡。

午食于沈氏庄,临水石荡,荡为其私业,蓄鱼甚多。饭后以小艇遍游之。岩壁高耸,萝薜低垂。有青狮白象之目,狮肖其首,象状其鼻。幽峭微减东湖,而弘深过之。安巢舅氏即在象鼻峰下题名,词曰:庚申三月长沙张显烈约游吼山,风日晴美,山川奇丽,谈宴画欢,醉后题记。同游者德清俞陛云铭衡,钱唐许端之之引之贤之仙宝驯。钱唐许引之题记。

五时后舟歇绕门下,换舟而游。山正在开凿,皑皑似雪。一潭正方而小,其深骇人,下望懔然。投以钜石,半晌始开声轰然。又燃爆竹,回响如钜雷,亦一奇也。仍返泊东湖,晚饭后月色明洁,荡小舟至西面石壁下,形似小姑山,尖削如笋。泛月直至西郭门外。小步岸上,见铸锅者,熔铁入范时,银彩四流,伫观移时,始返舟睡。

叙事抒情散文名篇 篇8

所谓浸种,就是将选好的种子放入清水中浸24个小时,然后加入强氯精再浸12小时左右。这加入强氯精的量,目前大部分是每10克强氯精,加3.5公斤的水浸3公斤的种子。最后将浸后的种子反复冲洗,彻底去掉药味,再用蛇皮袋装好进行催芽。

浸种的目的是使种子较快的吸水,达到能正常发芽的含水量。而加入的强氯精则是一种消毒抗菌的药物。等到浸好的种子发芽后,也就是每年的4月上旬就可以播种了。播种后的种子用塑料薄膜盖好,等到下旬左右就可以插秧。之后,经过施肥、打农药、除草……到7月中旬就可以收割。我这里说的是早稻,像我们南方一年可以种两季。早稻一般是4月上旬播种,下旬插秧,7月中旬左右收割,晚稻播种一般在6月底7月初,在7月中旬左右插秧,11月上中旬左右就可以收获。

记得以前,每到放暑假时,也正是收割的时候。那时,我们那里还没有收割机,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收割方法。一到收割的时节,我们就全家出动。正值骄阳似火的六月,早早吃过早饭后,哥哥便挑着挡木板,父亲和母亲一起扛着“滚筒”式的打谷轮子,(打谷轮子外形是一个圆柱形,用生铁铸成两个带孔的圆盘,两圆盘之间穿入多跟木条,每根木条上钉有一排U型的八号铁丝,把一捆割好的的稻穗放在上面,稻谷和稻草就分离了。)而我呢,拿着割稻草的镰刀,提着水壶跟着他们身后。到达田地后,我和母亲还有哥哥便开始割稻穗。割稻穗是把田地里的稻穗割成一束一束的,母亲割的一束有很多根稻穗,而我割的一束却很少。我主要考虑的是,等会儿递送稻穗时好拿一点,而母亲则是希望能快点收割完这亩地,以便收割下一亩。

而父亲呢?则要再回去,把打谷桶搬来。打谷桶是外观略显梯形的容器,底下有一个踏板,把打谷轮子装上去,带动“滚筒”轮子高速转动。打谷人将稻穗放在“滚筒”式的打谷轮子上,即可完成稻穗脱粒的功效。踏板一般由两个人同时踩,这样没有那么吃累。一边踩着踏板,带动打谷轮子高速转动,一边同时双手紧握稻穗束的末端,把有稻谷的一头放在轮子上就可以脱粒。打谷机旋转时,会发出“嘭嘭嘭”的急促声响,踩得越用力,声音就越大,就好像旧火车发出的声音一样。每当收割的时节,这个声音,就成为了空旷的田野里最动听,最悦耳的乐章。而为了不使已脱粒的谷,飞射到桶外,就在打谷桶周围插上4块挡木板,就像给打谷桶戴上一顶帽子一样,这样已脱粒的稻谷,就基本全部落于桶内了。

等父亲把打谷桶搬来,组装完成后,就可以收割稻谷了。而我和哥哥扮演的常常是递送稻穗的角色。我们倒拿着稻穗束递给父亲与母亲,就好像医生做手术时,护士倒拿着机械,给主刀医生一样,一束接着一束来。有时候,天黑了,怕收不完这一亩田的稻谷,父亲与母亲就会用力将打谷机的踏板踩得飞快,那打谷机,就像发了飙一样的野兽似的吼叫,也有点像千军万马的阵势。而此时,我和哥哥便会小跑式的递送稻穗。为了节省递送的路程,一般打完一段,就会把打谷机往前挪一段。

一天收割下来,全身无力疲累极了。而父亲母亲则会更累。他们不仅要用脚使劲的踩踏板,而且双手还不能停着,几乎全身都在费力。一天下来整个身子都快要散架。但不能就不收割了,等休息一晚,明天再继续,直到把田地里所有种的稻谷都收割完为止。有时为了挣钱,还得帮别人收割。早稻收割又是在每年的六月伏天,太阳如火一般的灼热,就是人站在外面不做任何事情都流汗,更何况是全身都要运动呢?

不仅全身疲劳,而且手和腿还会又痒又痛。因为割稻穗或递送稻穗的时候,手会时不时地被稻穗的叶子割伤,有些是被飞射出来的稻谷所伤。特别是在手上,会被稻穗叶子,割出成百个红红的小点儿。整只手就像患了天花的脸一般。最惨的是洗澡,冷水还好,洗热水澡时,真是疼痛难忍,那一种痛苦,就犹如伤口上撒辣椒、盐水一般的难受。

稻谷收回来以后,还要把它晒干,然后才能入自家的粮仓。晒谷也是一件既不省心、又不省力的事情。收割回来的稻谷里中,还夹杂一些琐碎的稻穗叶子与叶毛毛,而且还有打屁虫。不像收割机那样,在收割的时候,所有的杂质都被吹走了。所以晒谷时,务必把这些杂质都清除干净。经过拿竹扫把在平摊的稻谷上轻轻地扫,用筛子筛,等到谷快要晒干时,再用转谷风车进行筛选,留下的就是一颗颗饱满的稻谷了。转谷风车是利用风力原理,把空壳的谷选出来,颗粒饱满的谷由于重,自然就不会被吹出去。

六月伏天,虽然天气很好,温度也高。但是南方的夏季也是雷雨多发的季节。天气变化莫测。明明是大晴天,一到中午时分,顿时黑云密布,雷声阵阵,一场雷阵雨随时来临。在这吃午饭的时候,我们会把晒的稻谷赶快收回来,有时因为雨下得急,晒的稻谷又太多,来不及收完全部时,我们就会把晒的谷推成一个土堆,然后用塑料薄膜将它们盖好。雷阵雨来得急,去的也快,农民早就有经验了。等雨停了,太阳又出来时,我们又会把稻谷推平晒出来去。有时一天要做两三次这样的举措。老天爷也常常会跟你开玩笑,明明有一场雷雨即将落下,可当你赶紧把稻谷收回家后,它又偏偏不下了,我们只得又把刚收回的稻谷,担出来继续晒。

写景散文名家名篇冬季 篇9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适明的水晶模样;边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描写儿童的名篇散文 篇10

1

打开衣柜,着实吃了一惊。不知什么时候,衣服基本都变成深色系了,以一片肃穆寡欲为主,即便带点颜色,也是偏向暗沉的浊色。

以前的我,从来不是那种简素派,衣服颜色要多明亮有多明亮。鲜艳的红,扎眼的黄,翠翠的绿,俏俏的粉,穿在身上,张扬极了。

可不知什么时候,慢慢恋上了素色。每次买衣服,似乎唯有灰色,黑色,藏蓝才入得了我的眼。或棉或麻的质地,朴素,低调,内敛中带着一份厚重的力量。

我喜欢这种感觉,像保存了好多年的酒,慢慢品,才品得出它醇香的味道。

这应该是生活本来的样子吧。

口味也是一样。

以前最喜味道强烈的饮料,芬达,可乐,雪碧。咕咚咕咚喝下,一片酣畅淋漓,痛快不已。如今,最爱喝的都是很淡的东西,白开水,绿茶,花茶,白茶。随着一股淡淡的甜或苦入口,觉得日子就这么安安静静地走过去了,很美,很好。

淡中得味,这是岁月所赐。

2

有些女人带着热烘烘的肉的欲,腻歪的气息,粗鄙乏味;有些女人像A4纸,素白的规范,说不出哪好,又说不出哪不好;有些女人带着自命的清高劲,认为周围人都比她矮一截,大家都得围着她转,跟着她走。还有些女人除了钱一无所有,生活中只有花钱一件事 – 买衣服,做美容,用名牌,一掷千金,可是仍然空虚,寂寞,无聊。

我喜欢植物般的女子,岁月绵长中凝透出贞静的气息。爱花爱草,爱原汁原味的生活。姿态里不张不扬,眉眼间自行清明。

闺蜜敏就是这样的一个女子,像朵朴素的小花,有着明确的生长姿势,不大众,不随波逐流,也不过于小众,不落落寡欢。

每次去北京,喜欢找她待会儿。饱满的贞静,不浮,不躁,不腻。娴静淡然地坐在那里,有着惊天动地的静气。

我喜欢看她说话,她一说话的认真模样,像婴孩,干净,纯真。她笑起来也好看,有一种朴素的明媚,她沉静时又如静影沉璧, 可是最打动我的还是每个刹那,一颦一笑,全是清静与自然。

她喜欢花草,看她家阳台里的那些花花草草,茂盛动人地生长在各类坛坛罐罐中,全是生命的喜悦。她也自己扦插或移植,看着它们活下来,一天天长出嫩芽,心中满满的成就感。

她喜欢画画,喜欢收集小物件,喜欢日常的琐琐碎碎,动人地温暖着活着。

是日,她旅行回来,邮寄给我一个在旅行中选的小本子。精巧的做工,超棒的纸质,只看一样,就深深的喜欢上了。我告诉她,我最喜欢里面书签里的那个古铜色的小坠子。她大呼,这也是她的最爱。

是的,同类,连嗅觉都一样,爱花草,爱生活。

生活很美,我们不能丢了它。

3

喜欢慢慢地过日子, 把日子过成诗。仿佛与世隔绝,但分明又感觉到内在的力量,饱满,生动,丰盈。

清丽的晨光透过窗户,斜斜地照进来。热了牛奶,煮了鸡蛋,与家人一起慢慢地吃着聊着,心里充满了喜悦。

和了玉米面,放点糖,加点葡萄干,在锅里烙着,旁边的宝贝坐在灶台上,和我一起聊着,欢快着,看着玉米饼慢慢烙上了一层诱人的金黄,这是我的柴米油盐。

经常一边洗碗,一边听歌,以前喜欢听古典音乐,轻缓的流行歌曲,现在也喜欢听崔健的摇滚,荒凉,沧桑,有时候听一首歌会想起一段光阴来。

越来越少聊天,有时宁愿沉默,或选择阅读。阅读也变得挑剔,一本书,入手,翻阅两页便知气息。朋友也一样,杂杂碎碎,闲谈是非的聊天内容甚觉乏味,空洞。

可是却要命地喜欢跟走进心的朋友拉家常。不多,三五知己。他们都是些与自己一起走过青葱岁月,走过悠悠时光的红颜,蓝颜。

我们看着对方从青涩到厚重。

如我了解他们一样,他们知道我的好,我的不好,我的坚强,我的软弱,我的快乐,我的落寞。

我们喜欢看着对方认认真真过生活的样子。我们开始懂得放弃一些东西,删繁就简去伪存真,那些不必要的人,东西会毫不犹豫地从精神硬盘中清除。

我们相互温暖着,深情地活着,一步一步地走在时光里。

我们一起把自己活成一种属于自己的方式。

4

我喜欢这样的生活,波澜不惊,小桥流水。

喜欢睁开眼看到身边有老公和孩子,睡眼惺忪中享受他们甜蜜一吻。喜欢在晨光中开始自己琐碎的一天,上班时把每一件该做的.事情做好,回到家和家人一起在欢乐中柴米油盐。

喜欢在闲散的时候,读着欢喜的书,写着散淡的字。

喜欢在岁月绵长中历练自己的刚柔并济,凝练沉着。吃得了苦,担得了雨,也享得了彩虹,始终保持对自然的厚朴之心,从不炫耀自己所有,也不羡慕别人所拥,踏实过好每一天,到老都有赤子之心。

喜欢把光阴与岁月的耐心加进去,把挫折与伤痛加进去,去掉浮躁,保持天真,保持独立的思想,人格,情怀,不攀附,不矫情,不做作,依靠自己的精神强度,不依赖那些空洞无物的外在来装修内心,保持自己的精神图腾。

喜欢生活中的世事打磨,时光里的千锤百炼,喜欢一步一步走在光阴里,一针一线过自己的日子。

5

撮上一点绿茶,放进白瓷杯中,随心随性,守着自己的拙朴淡然,闻着它的余香袅袅,品尝着世间一点点的好,一段段的光阴。

欧阳修的散文名篇 篇11

欧阳修(10071072) 字号: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籍贯:吉州永丰(今江西永丰)人

个人简介: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是宋朝第一个在散文、诗、词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的杰出作家,当时公认的文坛领袖。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

【1】

醉翁亭记

【原文】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①。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涂,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③。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④。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⑤。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⑥。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⑦。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注释】

①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

②林霏:山林间的雾气。暝:昏暗。

③负者:以背负物的人。涂:同途。伛偻(yǔ_lǚ):弯腰曲背。指老者。

④蔌(s):菜蔬。前陈:摆列于前。

⑤觥(gōng):酒器。筹:饮酒时用来计胜负的筹码。意谓饮宴时酒杯和酒筹交相错杂。

⑥颓:神情颓靡的样子,形容醉态。

⑦阴翳(y):指树林茂密遮蔽成荫。

【赏析】

本文是欧阳修散文的名篇之一。全文通过写景、写人,描绘出一幅太平盛世、官民同乐的谐和图景,从而表达了作者的生活和社会理想,展示了作者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治理滁州的政绩和才干。同时也寄托了其被贬后放情山水、外似超然实则郁愤的心情。

全文可分四段。首先交代醉翁亭方位和命名由来,段末点出乐字贯穿全文。次写山间朝暮四时之景,又以乐亦无穷承上启下。再写山中游人之多及亭中饮宴盛况,摆脱凡俗,各尽其乐。末写醉归之乐,在知与不知的映照中,衬托出作者乐其乐的愉悦心境。

【2】

归田录

【原文】

陈康肃公①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②。尝射於家圃,有卖油翁释担③而立,睨之④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勺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⑤者何异?

孙何、孙仅⑥俱以能文驰名一时。仅为陕西转运使,作《骊山诗》二篇,其后篇有云秦帝墓成陈胜起,明皇宫就禄山来⑦。时方建玉清昭应宫,有恶仅者欲中伤之,因录其诗以进。真宗读前篇云:朱衣⑧吏引上骊山,遽曰:仅,小器也,此何足夸!遂弃不读。而陈胜、禄山之语,卒得不得闻⑨,人以为幸也。

钱思公⑩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杀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其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京师诸司库务,皆由三司举官监当。而权贵之家子弟亲戚,因缘请托,不可胜数,为三司使者常以为患。

田元均为人宽厚长者,其在三司,深厌干请者,虽不能从,然不欲峻拒之,每温颜强笑以遣之。尝谓人曰:作三司使数年,强笑多矣,直笑得面似靴皮。士大夫闻者传以为笑,然皆服其德量也。

【注释】

①陈康肃公:陈尧咨,字嘉谟,阆州阆中(今属四川)人。善射,自号小由基,能百步穿杨。②自矜(jīn斤):自夸。③释担:放下担子。④睨(n匿)之:斜着眼睛看他射。⑤斫(zhu卓)轮:见《庄子?天道》中轮扁斫轮的故事。⑥孙何、孙仅:二人均是宋太宗时进士。⑦秦帝:秦始皇。陈胜:秦末农民起义领袖。明皇:唐玄宗。他曾在骊山上建造温泉宫。⑧朱衣:唐贞观四年规定四品、五品文官的服色为朱色。这里是说由高品级的宫廷服役人员导引。⑨卒得不闻:终于没有被真宗知道。⑩钱思公:钱惟演,字希圣,吴越王钱俶之子,从其父归宋后,官至使相,卒谥思。西洛:西京洛阳。洛阳在北宋东京汴梁(今开封)之西,为北宋西京。僚属:官府的佐助官。当时欧阳修、尹洙、谢绛等都是钱惟演的僚属。小说:在中国古代指神话传说、志怪志人、传奇讲史、杂言琐记之类的作品,与今天小说概念不同。谢希深:谢绛,字希深,宋仁宗时历任知州、知制诰。欧阳修友人。宋公垂:宋绶,字公垂,宋仁宗时官至翰林学士、参知政事,家多藏书,以读书敏慧强记著名。史院:史馆,宋代史馆称为国史实录院,有修撰、编修、检讨等官,属翰林院。琅(1ng郎)然:读书声清朗响亮。属思:构思命意,撰写文章。三司:宋朝主管财经的机构。田元均:田况,字元均,宋仁宗庆历年间任三司使。

【赏析】

《归田录》共二卷,是欧阳修的笔记集。成书于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当时作者辞去参知政事,仅以观文殿学士、刑部尚书知亳州。以《归田》为名,表示了作者希望及早引退,远离官场祸患的愿望。

笔记这种文体,是宋代特别繁荣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们较全面地反映了有宋一代的时代风貌,文字也大多生动活泼,富于趣味性。《归田录》是其中较早出现的一部书。书中追记朝野遗闻轶事,内容丰富,充分体现了欧公从容不迫的行文风格,不但可以增广知识,有些还颇具启发教育意义。此处因篇幅限制,仅撷取四篇加以品读。

第一则卖油翁的故事,说明人们熟知的熟能生巧的道理。作品中写了两个人物,一个是善射箭,以能够百步穿杨自觉了不起的陈尧咨,一个是走街串巷,酌油熟练的卖油翁。写陈尧咨,主要突出写其思想变化,写卖油翁则侧重表现其对事物的见解。

写陈尧咨的转变也是从卖油翁观察的角度写的。睨之,对陈的自矜略微显示出几分不以为然,至多不过是十中**,但微颔之。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流露出了陈的自许甚高,狂妄自大,目中无人。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这句漫不经心、平淡朴素的话,却包含着他对生活真理的深刻认识。任何技艺无论高下,都必须经过长期的刻苦锻炼,努力钻研,才能得心应手,技艺高超。这则故事,把熟能生巧的.道理,很自然地寓于故事之中,展示得具体生动,耐心寻味,令人信服。

第二则故事写孙仅作《骊山诗》二篇,歌咏骊山的史迹,因后篇有秦帝墓成陈胜起,明皇宫就禄山来的句子,竟被要陷害他的小人把他的诗和当时皇帝大建宫室联系起来,认为是影射宋朝江山不久,于是将其诗呈送到皇帝面前,幸亏宋真宗只读了第一篇,觉得写得不好,就丢在一边,没有读下去,这才幸免一场大祸。

欧阳修的这则故事,从字里行间流露出痛恨小人中伤告密的恶行,也折射出封建社会文字狱的现实。人以为幸也,也反映了众人同情孙仅,为他庆幸。

第三则主要记载介绍了钱思公和宋公垂这两个人的读书故事,并补充作者自己三上的写作经验。可见天才来自勤奋。

作者采用白描的手法,把三人勤奋好学的人的不同方法体现得淋漓尽致。钱思公,作者抓住坐卧上三个字表现他平生惟好读书,经史是圣贤的书,读时必须正襟危坐;小说差一等,可以卧读;小辞在当时还算不上文学正宗,所以上厕阅读。可以说,用字极准确形象。宋公垂更是分秒必争,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读古文就要这样大声诵读。故事富于趣味性,寓庄于谐。

第四则主要讲述的是田元均的宽厚老实。欧阳修选择了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通过人物富有特征的片言只语,行动细节,以小见大,去表现其性格、心理和神韵。读起来如见其人,鲜活可爱。田元均一句作三司使数年,强笑多矣,直笑得面似靴皮,当了几年官,媚笑的太多,以致脸面都像靴子皮那么厚了。令人忍俊不禁,笑毕又发人深思。

【3】

秋声赋

【原文】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①:异哉!初淅沥以潇飒,忽奔腾而砰湃②。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铮铮,金铁皆鸣③。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④。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乎来哉⑤?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而可悦⑥。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馀烈⑦。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⑧。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⑨。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⑩。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注释】

①悚(sǒng)然:惊惧之状。

②淅(xī)沥:细雨声。潇飒:风声。砰(pēng)湃:波涛汹涌声。

③□□(cōng)铮铮:金属相撞击之声。

④衔枚疾走:口中含着枚,急速地前进。枚,形如筷子,两头有带可系于颈,古时行军出击敌人,为行踪保密,常令士兵口中衔枚,以防喧哗。

⑤胡为:何为。

⑥缛:繁密。

⑦一气:天地之气,这里指秋气。余烈:余威。

⑧刑官:《周礼》按官职分天、地、春、夏、秋、冬六官。秋官为司寇,掌刑狱,故称秋为刑官。于时为阴:古时以阴阳配合四时,即春夏属阳,秋冬属阴。兵象:战争的气象。古时战事多发生在秋天,故称秋有兵象。金:古以五行配四时,称秋天属金。义气:指天地刚正之气。肃杀:形容秋气凛冽,使得草木枯萎。

⑨商声:古以宫、商、角、徵、羽五音分配四时,秋天属商声。夷则:古十二乐律之一。古以十二律与十二个月相应,七月属夷则。

⑩渥然丹者:形容面色红润,这里用以比喻青年。槁木:枯木,用以比喻衰老。黟(yī)然:黑貌。黟黑,形容头发乌黑,借指壮年。星星:头发花白貌,借指老年。

戕(qiāng)贼:伤害。

【赏析】

这是一篇具有散文的笔调,赋的铺陈手法以及诗歌的形象、意境、韵律的优秀散文赋。全篇文章,多层次多角度地描写了秋声、秋色、秋气、秋意,抒发了作者浓厚的悲秋之慨和对政治、人生的深沉喟叹,既是作者庆历新政失败以来政治上、思想上极度苦闷的一种反映,同时,也是自宋玉《九辩》以来悲秋之叹在宋代的一种继承和延伸,从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题材上的悲秋传统,影响颇为深远。

文章借秋声发端,摹声状物,惟妙惟肖。又于草之零落而有感于人事之推移、年华之易逝,转入悲秋本意。一起始,就突现主人公活动场所及其神态,给人以真实感。当一个万籁俱寂的夜晚,欧阳子正在书斋凝神诵读,室外传来了阵阵震撼心灵的声音。于是作者由声而听,听得认真,感到惊奇,因之产生联想,便采用一连串形象的事物来形容,化虚为实,而童子的回答又引发了主人公的深沉感慨。随之以秋声领起,以咨嗟惊叹渲染气氛。于是从秋之色、容、气、意等着力描摹,积蓄气势,以突现秋声肃杀之威、摧残之力。又从人事、时令、五行、音乐等方面,说明秋之威力合乎自然之常理,从而过渡到社会人生。欧阳修一生阅历甚丰,具有穷、达两方面的生活体验。文章的结尾,写出作者对人生的大彻大悟。正因为有动于中,有为而发,故写得生动感人。末句又从秋声中添出一声虫声,以作余波,蕴含着不尽的叹息。

上一篇:音乐教师汇报材料下一篇:入团积极分子考核表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