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024-11-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精选8篇)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篇1

人类区别与其他动物的显著特点是,人类有思想,善于总结经验,对自己做过的事情进行反思,并在反思中再创新,再总结反思,再提高。做为教师,教学反思尤为重要,因为它关乎着知识传授的准确程度,学生理解的难易程度,关乎着学生的未来,本人涉足教途三十余载,几乎对所教授的每一节课都进行反思,下面就《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一节知识的讲授过程做如下反思。

一、本节课的总体设计

1、通过设问导入

“人与自然是大家都喜欢的电视节目,在节目中经常出现幼小动物跟他的双亲玩皮戏耍的场景,这对小动物来说,有什么意义呢?”这样的设问学生在电视节目中已经知道答案——幼小动物在向他的双亲学习本领,这样的行为是学习行为,这样本人就可以直接切入本节的主题,在黑板上大字写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趣味讲解展开

在讲授学习行为前,首先,要讲清先天性行为。在上节课中已经学过动物行为的概念,因此本人可以先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先天性行为的例子来启发学生,如家养的小猫、小狗等宠物,他们刚出生时不用谁教,就会吃东西,就会睡觉,这些行为是怎么来的呢?学生自然知道是“与生俱来”的,教者进而点拨“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而动物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为学习行为,前面所例举的猫狗生来就会吃、睡等属于先天性行为,幼小动物与双亲嬉戏就是学习行为。

3、通过资料分析巩固提高

这节课的教材中给出了6个图文资料,本人要求学生逐一分析,哪些是先天性行为?哪些是学习行为?进而总结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对动物维持生存的意义有什么不同?先天性行为有哪些局限性?不同的动物的学习能力有差别吗?学习行为有遗传因素的作用吗?

学生讨论分析做答后,教者再给予肯定总结,使这节课达到预期效果。

二、在本节课中我觉得有以下优点:

1、用最快的方法拉近距离。在开始上课前走到学生中间,指导学生预习,用亲切的语言和他们进行沟通。在讲课进行时刻关注学生,用手势、眼神引导,用话语鼓励,讲课思路清晰,抓住学生的思维变化,缩短距离。

2、尽可能少的时间了解学生,开始问题的难度降低,鼓励学生回答问题,通过简单的问答,快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作出判断,用浅显的语言讲课,面向中等生,推动潜能生,通过问题的解决,将知识还原在生成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学习生物学的方式和方法,促进优生的发展。

3、教学策略的选择上

1)在判断动物的行为是先天性行为还是学习行为时,通过大屏幕展示动物的图片,及行为产生的原因文字辅助,对教材进行补充。在判断大山雀喝牛奶属于什么行为时,播放录像片段,将过程真实再现了,促进学生实际生活与理论的理解和沟通。

2)教学方法以教师引导为主,以问题为线索,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分析、思考、解决、理解,促进思维发展。,充分利用教材,以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形式进行,教师深入小组内部,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中互相研讨,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小组长综合本组观点,选派发言人表达本组观点,全班大组交流时组织大家及时评价,在问题交锋中教师适当引导,水到渠成地解决问题。恰当的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避免“审美疲劳”。

3)及时评价学生的回答,不仅在知识的对与错上面,还在学生表达是否流畅、语言是否恰当、态度是否积极等方面及时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全面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反思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在个别小组回答问题时,看到他们不能恰如其分的按照我想要的思路回答问题时,抢过学生的话,直接说出老师的结论,过于直接、过于着急了,如能再稍加引导,多给些时间,或许效果更好。

2、对小组学习评价过于简单,没有来量化考核,对学生来说有些遗憾。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篇2

1.教材分析

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 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方式。根据课程标准要求, 在本节中, 学生只需学习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课本一开始由“想一想, 议一议”创设学习情境。例子虽然新鲜有趣, 但缺乏相关视频, 不足以在最短的时间抓住学生眼球。于是在本堂课中将导入一环的内容替换为视频《鹦鹉妞妞》。在区别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篇幅中, 课本先是罗列了动物多种多样的行为 (在课件中以图片逐一展示) , 再分析这些行为从获得的途径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即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在这一阶段, 课本只是对概念进行一个阐述。而为了让学生巩固这一概念的学习, 课本紧接着又安排了资料分析。例子鲜活生动, 设置的讨论题目由浅入深。让学生在资料分析中逐渐加深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后, 又让学生去往更高的学习层次, 让其思考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对动物生存有何意义。至此,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以及两者对动物生存的意义便已跃然纸上。

2.学情分析

学生对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有模糊的认识, 也能说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 但是并不能给两者下一个很好的定义。需要在教学中给予学生适当的提示, 让学生自己去得出定义, 并可以用定义去区别其他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在此基础上, 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但在学生理解动物的行为对其生存的意义时, 存在一定难度, 需及时给学生以提示, 让他们在更短的时间内收获更多的知识。

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老师要做的只是给予引导, 让他们自己去探索问题的答案。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 以及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教学难点:动物的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概念。

2.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实例, 知道这些行为对生物生存的意义。

能力目标

能在视频、资料和所给提示中快速获取有用信息, 提高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情感目标

1.由“乌鸦反哺”等动物行为引发学生思考———何为“百善孝为先”。

2.体会到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 应与其和谐相处。

四、教学策略和手段

课堂始终贯穿“知识性加愉悦性”, 以视频、图片和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作为兴趣点, 激发学生自觉进行思考并解决相关问题。在学生自主学习遇到困难时, 及时给予鼓励并加以提示。关注学生本身, 尽可能照顾到学生的每个需求。

五、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点评: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教学设计的教材处理非常恰当, 教学策略比较新颖, 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过程采用视频、图片等, 既能很好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取知识。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图片, 分析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从多角度理解本节教学内容, 又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 将三维目标落实到位。突出特点如下:

1.导入新课环节, 观看《鹦鹉妞妞》视频, 提问:鹦鹉妞妞的唱歌行为是与生俱来的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为本节课的学习营造了宽松的氛围。

2.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让学生明确这节课我们应该掌握哪些知识, 使他们的学习目标更加明了。

3.展示动物行为的各种图片及资料, 以小组为单位将这些动物行为进行分类, 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和分析, 让学生准确理解这一教学内容, 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表达能力。

4.情感升华环节, 展示了斑羚飞渡、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等动物行为图片和播放自制视频《我爱爸爸妈妈》, 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内涵, 及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篇3

【关键词】中职生 体育课 学习特点

要分析中职学生的体育课学习行为,首先要了解他们的背景和心态,做好充分的调查,最后才能得出客观的结论。基于这些结论,我们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指导和提升工作。总的来讲,我们应该分析好中职学生的生源特点、年龄特点和中职教育的特点。

一、中职学校的生源特点

不得不承认,很多中职学生是以考试失败者的姿态进入学校的,同时,家长也存在把学校当托儿所的心态。这就容易导致学生自由散漫,缺乏目标和动力。但是这些同学在体育上却有相当明显的优势,这些同学往往在以往的生活中更注重运动、自由、热情等反应试教育的元素,所以,这也是我们开展体育教育的有利因素,很多中职学生都表现出了各类球类运动的精湛技艺。不少中职同学存在一定的迷茫心态,因为往往中职学校是他们不得已的选择,一旦学生形成了这样的心态,那就代表他们不在学习的状态,所以从他们喜爱的体育出发往往能够凝聚他们的信心。从历年情况来看,同学们的运动偏好主要集中在球类,同时男女生的差别比较明显。

从表中可以看出对体育课表示有用的仅仅占到四成,但是表示喜欢体育项目的同学又占到了八成;同时,对于球类的倾向比例达到了八成。这些看似矛盾的数据恰恰表明了当下种植体育教育的现状,那就是:学生喜爱体育运动,但是受应试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影响,越到高年级越来越表现出对体育的不重视。实际上,体育对于舒缓人的压力,锻炼反应速度是十分有效的,搞好体育锻炼将会是终身受益的一件事。所以,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作出因势利导的举措。根据学生的心态,将人文关怀和自信教育纳入到体育教学中,而不是单纯地仅仅让同学学习体育技巧。作为体育教学工作者,可以有意识的在体育课程成加入团队训练来加强同学们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同时,也可以加入思维力、反应力的训练,例如棋牌类竞技和高反应速度类竞技,这样可以做到劳逸结合还能提高学生的反应速度。

二、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

中职学生一般处于青春期的黄金时代,他们爆发力强,喜爱运动,喜动不喜静。有的青少年在瞬间的爆发力甚至能够超过成人,但是,他们也存在着耐力不足和容易形成运动损伤的情况,另外,中职学生的可塑性也非常强,这是他们这个年龄重要的特点。例如在短跑运动中,中职学生往往能够有很强的爆发力,但是如果他们在运动中盲目追求刺激,往往也会造成机体的损伤。所以,在中职学生的体育教学中,我们要将针对性训练和塑造性训练结合起来,同时还要给他们制定合理的健身计划。

在针对性训练中,要做好弥补和提高两方面。例如对于耐力较好的同学,可以继续用长期的训练强化,对于反应较慢的同学,可以用敏捷训练加以提高。另外,对于即将进入职业岗位的同学来讲,塑造一个优秀的体质也是很重要的。对于不同的专业,也许我们的塑造不尽相同。例如对于文秘专业,我们的塑造往往就要以耐心细致为主,我们可以引入一些舞蹈,对他们进行塑造。对于销售类的工作,我们可以着重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和反应速度,这是其他文化课程无法提供的。

三、中职教育对于体育课的影响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优秀的劳动者,建设我们的和谐社会。但是由于我国现阶段的教育体制,导致了我们的体育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例如不重视体育课的备课、更新、管理,体育课被随意占用、借用等的情况屡禁不止。

从现实来看,我们体育课的占用情况还是很严重的,不管是中职还是普高,往往都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有很多老师表示,这是为了挤出更多的学习时间帮助同学升学、就业。由于体育课的形式化,导致了广大体育老师不管内容的充实和形式的创新,照搬老黄历。所以,这也是应试教育的一个硬伤,只注重考试的科目,不注重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很多同学都有体育课被占用的情况,特别是年级的学生,体育课基本上就干脆取消了。

另外 ,现在的中职学生几乎都同属90后。90后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善,很少参与劳动,这就导致了他们缺乏锻炼体质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学习负担的沉重,导致了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管准备考试。这样一来,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就更加下降了。特别是在高年级的同学,体育课被占用,或者上了体育课也在做作业。

四、对策建议

素质教育必然是我们教育改革的方向,应试教育有可能早就一些高分低能的学生,但是素质教育则更多地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表现。如果考试评价系统里面不包括一个人的体育表现,那么必然会对学生的思想认识造成错误的引导:体育是没用的。这样,与我们现代社会的健康理念是相悖的。因此,将体育指标纳入学生的评价系统之中,或许可以成为体育教育那只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突破口。这也将对我们的职业教育产生重大影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为体质无法胜任职业的例子越来越多了,因此,我们确实需要重新对职业教育中的体育现状做一番优化了。

【参考文献】

[1] 禹健,赵伟. 南京市市区高中体育课现状调查分析[ J] . 南京: 南京工程学院, 2008.

[2]王永明, 申高禄, 王德科. 山西省学校体育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J] . 体育科学, 2008, 24( 9) : 78- 80.

[3]曲宗湖, 杨文轩. 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 .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2.

项目来源:河北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中职学校学生学习特点和学习行为存在的不足及解决途径》(ZJY11277)

(作者单位:河北省霸州市职业技术中学)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教学反思 篇4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性行为”是第五单元第二章的第二节知识,本节知识内容不多,但有些知识不容易理解,并且本节课强调培养同学们的对比分析能力和实验探究的能力,因此课堂中充分列举实例,并结合板图和练习,使同学们边学边练,总体上教学效果还不错。回顾本节课,既有收获也有不足,现总结如下:

八年级的学生思维敏捷、灵活,对生物这门学科比较感兴趣,有热情。他们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但对于知识掌握不够系统,深层次分析能力较弱,立体够建立有限。针对这一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以故事导入着手,从而快速将学生带人课堂,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了便于同学们充分理解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性行为,给同学们列举了大量动物行为的例子,并且充分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使学生更加清楚、直观的判断出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提升了学生的认识水平。但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面稍有欠缺,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讲课内容缺乏与学生自身相结合,还有课堂练习时间过少,导致学生对本节内容掌握不够深入。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发现了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努力弥补不足,争取每一节课都成功,都有好的效果。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篇5

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阐明动物的行为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能力目标

1.对动物行为的观察和研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2.通过教材中的资料分析,使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分析资料的内容,得出结论,解决问题。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课本所给资料图片的观察分析,使学生对动物界的“母爱”加深理解,具有热爱亲人的美好情感。

2.对课本资料图片的观察,联系自然界中一些有趣的动物现象,从而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研究兴趣。

3.使学生认同动物的学习行为,结合学校省级课题《农村初中利用网络及其资源加强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试验与研究》,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纠正。

●教学重点

1.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使学生对一些动物行为判别。

2.使学生能够阐明动物的行为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教学难点

1.使学生能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使学生懂得学习行为的复杂性和遗传性。

●教学方法

讨论式、演示式、启发式、举例法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各种动物行为的影像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播放幻灯片,导入新课]

教师采用谈话式教学法,边放幻灯片边和学生对话,借此组织教学。幻灯片是取食、繁殖、攻击、防御等行为。幻灯片观看完毕,组织学生分析,[继续观看录像,引申教学内容]在刚才播放的录像中哪些是先天性行为,哪些是学习行为。使学生能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两点去区分:一是行为由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二是动物的某种行为是否生来就有的行为。

然后,引导学生对比课本所给资料所示的图片进行比较并讨论。最后组织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刚才,大家对课本的资料进行了讨论。现在,我们以小组形式交流一下各组的意见。

第3组:我们认为小袋鼠如果没有爬向妈妈育儿袋的本能,它就不可能成活。所以,小袋鼠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是最基本的生存行为。

教师:噢!你们认为先天性行为是最基本的生存行为。哪个组来说说对资料2的理解呢?好,第1组来说说。

第1组:我们觉得蚯蚓走迷宫,这个迷宫是人为设置的,所以,蚯蚓最终学会了走迷宫是一种学习行为,学习行为要比先天性行为复杂得多,同样是生存,学习行为比先天性行为适应性强。

教师:很好,你们组认为学习行为比先天性行为的适应性强。第7组再来说说对于资料3你们是怎么理解的?

第7组:我们认为美国红雀总是给养鱼池的金鱼喂食,它不辞劳苦就像一个慈爱的妈妈。

教师:噢!你们对资料3得出这样的结论。也不错。那么,咱们每个人都有妈妈,想想看,在你的生活中,有多少事情是妈妈含辛茹苦、不计辛苦为你不停付出。所以,咱们每个人都应该永远记住:要热爱自己的母亲。好,现在我们还是回到课本上,接着讨论资料3和资料4,哪个组再来说说呢?好吧,让第8组说说看。

第8组:我们组认为美国红雀喂养金鱼的行为毫无意义……

至此,每个小组的讨论都各有特色或者毫无结果,或者转移主题,此时,教师应该最好地发挥自己的组织教学才能。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把移走的主题拉回来;另一方面,还应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分析问题,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生物行为对于生物生存的意义,以培养学生学会随时总结所学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的概念。

[小结教学内容,巩固练习,结束本课]

师生共同总结,采用谈话式教学法,教师要向学生点明本课的重、难点,难点中的“让学生懂得学习行为的复杂性和遗传性”。在小结时一定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使学生明确不同动物的学习能力不同,学习能力的差别取决于生物对外界刺激产生反应的神经结构。神经结构高等则学习行为复杂,神经结构简单则学习行为也简单,而神经结构的简单与复杂又取决于各种生物的遗传素质,最终归结到结构与功能是相统一的这一辩证观点,从而树立学生全面辩证看问题的人生观点。

[巩固练习]

练习题:

1.小羊出生以后,不用母羊教,就能找到母羊奶头,碰到奶头就能吸吮乳汁。这属于什么行为。

答案:先天性行为

2.饲养员在给猴子喂甜薯时,不慎把一个甜薯掉进水池里,一只小猴费了好长时间,才把甜薯捞上来。几个月后,饲养员发现给猴子喂甜薯时,有相当多的猴子把甜薯拿到水池中擦洗,再也不吃沾满泥土的甜薯了,猴子的这种表现属_____________行为。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篇6

此次有幸参加了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为期4天的“行为决策和风险管理” 短期培训,时间虽短,但感觉获益良多,尤其是张志学教授和王晓田教授分别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人们在各种情形下的不同行为决策和对风险的把握进行的分析和探讨让我颇有感触。

一、做好信息收集,多角度分析问题,理性决策。人的一生总是要做出各种不同的决策,学习上的、工作上的、生活上的,很可能一个决策就改变人的未来发展道路,因此要尽可能的多采用理性决策。怎样才能做好理性决策呢?第一要针对问题收集相关的信息,而且要尽可能的收集全面,第二要根据信息建立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案,第三要做好方案的评估,第四要选出最佳方案。在做决策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锚定效应和框定效应,多换位思考。做好了这四步,就能更好地应对处理过程中的许多不确定性,减少决策偏差。正如课堂上学习的陈天桥创业案例中所写到的那样“在每一个转折点,如果没有做出正确的决策,陈天桥的创业故事都会重写。”我们也一样,在每个转折点,我们都要理性的分析和判断,慎重决策,这样才会给未来的人生道路奠定良好的基础,才能不偏离自身理想的发展道路。

二、避免判断与决策偏差,做好风险管理。在工作中,由于个人知识、素养、成长环境、教育经历、工作背景等因素影响,我们的思维会出现各种偏差,有感觉偏差、认知偏差、记忆偏差、环境偏差,可能会出现“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出现“群体思维”,而这些都有可能导致错误的决策及风险的产生。从巴林银行倒闭的这个案例中,我再次感受到风险的管理是多么的重要。肇事者尼克.里森违规操作,加之严重的赌徒心理,过于乐观地估计形式,然后又隐瞒重要信息,在利益驱动下,完全忽视了风险的存在,再加上巴林银行混乱的内部管理和不得力的监控措施,使巴林银行失去了多次遏制风险进一步扩展的机会,最终导致百年(文秘园地提醒您:请根据实际修改)银行毁誉一旦。因此,我们应当不断增强风险意识,在与市场的博奕过程中,将风险锁定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做好风险管理。

三、按照三参照点理论,做好底线调控与目标调控,管理好日常生活中的风险决策。我们常常会给自己制定一些奋斗目标,以此来不断激励自己为着既定的目标而努力,可我们可能很少考虑过自己的底线是什么,有时还可能将底线就设置为了目标,也因此无法管理好日常生活中的风险决策。例如在给客户理财的时候,就要充分了解客户的需求,他的底线、现状和目标是什么。这样才可能为客户制订出可行的理财方案,告之客户在何种情况下可获得高的收益,在何种情况下可保本不亏。否则如果只乐观的设定益目标,那么在出现风险状况时,客户将很难接受和认同。决策和风险一样,无处不在,怎样管理好风险,做出正确的决策,我想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因此想用《大学》里的这句话与大家共勉“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全面风险管理

定义

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目前主要应用于企业管理领域,所以以下都围绕企业管理进行阐述。这里的定义是参照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2006年6月发布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

所谓全面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

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与企业内部控制

说到风险管理,有个概念是必须要提到的,即企业内部控制。在实践中有很多企业不能真正理解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区别和联系,要么将两者完全隔离开来,要么只是简单地将它们等同起来。那么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差异呢?目前国际上基本上是接受了美国COSO(全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的发起人委员会)2004年发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国内也有译作《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对两者的阐释。按COSO框架,两者的联系为:

(1)全面风险管理涵盖了内部控制。COSO框架中明确地指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框架包括内控,将之作为一个子系统。

(2)内部控制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环节。内部控制的动力来自企业对风险的认识和管理,对于企业所面临的大部分运营风险,或者说对于在企业的所有业务流程之中的风险,内控系统是必要的、高效的和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同时,维持充分的内控系统也是国内外许多法律法规的合规要求。因此,满足内部控制系统的要求也是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应该达到的基本状态。

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的差异为:

(1)两者的范畴不一致。内部控制仅是管理的一项职能,主要是通过事后和过程的控制来实现其自身的目标,而全面风险管理则贯穿于管理过程的各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在事前制订目标时就充分考虑了风险的存在。而且,在两者所要达到的目标上,全面风险管理多于内部控制。

(2)两者的活动不一致。全面风险管理的一系列具体活动并不都是内部控制要做的。目前所提倡的全面风险管理包含了风险管理目标和战略的设定、风险评估方法的选择、管理人员的聘用、有关的预算和行政管理、以及报告程序等活动。而内部控制所负责的是风险管理过程中间及其以后的重要活动,如对风险的评估和由此实施的控制活动、信息与交流活动和监督评审与缺陷的纠正等工作。两者最明显的差异在于内部控制不负责企业经营目标的具体设立,而只是对目标的制定过程进行评价,特别是对目标和战略计划制定当中的风险进行评估。

(3)两者对风险的对策不一致。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引入了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风险对策、压力测试、情景分析等概念和方法,因此,该框架在风险度量的基础上,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战略与风险偏好相一致,增长、风险与回报相联系,进行经济资本分配及利用风险信息支持业务前台决策流程等,从而帮助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的四项目标。这些内容都是现行的内部控制框架所不能做到的。

从国际国内发展趋势来看,随着内部控制或风险管理的不断完善和变得更加全面,它们之间必然相互交叉、融合,直至统一。

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的产生和发展

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概念是在实践中逐步产生、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在20世纪30年代,由于受到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约有40%左右的银行和企业破产,经济倒退了约20年。美国企业为应对经营上的危机,许多大中型企业都在内部设立了保险管理部门,负责安排企业的各种保险项目。可见,当时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主要依赖保险手段。

1949年美国审计程序委员会下属的内部控制专门委员会经过两年研究发表了题为《内部控制,协调系统诸要素及其对管理部门和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专题报告,第一次对内部控制做了权威性的定义。1955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施耐德

教授第一次提出了“风险管理”的概念。

20世纪70年代中期,作为美国“水门事件”调查结果,立法者和监管团体开始对内部控制问题给以高度重视。为了制止美国公司向外国政府官员行贿,美国国会于1977年通过了“国外腐败实务法案(1977)”。该法案除了反腐败条款外,还包含了要求公司管理层加强会计内部控制的条款。该法案成为美国在公司内部控制方面的第一个法案。1978年,美国执业会计协会下面的柯恩委员会(Cohen Commission)提出报告,一是建议公司管理层在披露财务报表时,提交一份关于内控系统的报告;二是建议外部独立审计师对管理者内控报告提出审计报告。1980年后,内部控制审计的职业标准逐渐成形。而且,这些标准逐渐得到了监管者和立法者的认可。

1970年代以后,随着企业面临的风险复杂多样和风险费用的增加,法国从美国引进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并在法国国内传播开来。与法国同时,日本也开始了风险管理研究。此后20年来,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先后建立起全国性和地区性的风险管理协会。1983年在美国召开的风险和保险管理协会年会上,世界各国专家学者云集纽约,共同讨论并通过了“101条风险管理准则”,这是风险管理走向实践化的一个重要文件。1992年9月,美国COSO委员会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整合框架》,这份框架此后被纳入政策和法规之中,并被各国数千家企业用来为实现既定目标所采取的行动加以更好的控制。1995年由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联合制订的AS/NZS 4360明确定义了风险管理的标准程序,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澳新ERM标准,这标志着第一个国家风险管理标准的诞生。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篇7

关键词:情绪障碍,学习障碍,行为,精神卫生,学生

学习困难(learningdisability,LD)是由生物、心理、社会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具有高度异质性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在获取与应用听、说、读、写、推理或数学能力上的困难[1,2]。学习困难已成为影响学龄儿童认知发展、人格发展以及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3,4,5]。情绪和行为问题是导致儿童学习困难的因素之一,24%~52%的学习困难儿童存在不良情绪和行为问题[6]。本研究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学习困难儿童的述情障碍和行为特征,为改善和矫治儿童学习困难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1.1 抽样方法

整群抽取安宁市某小学三~六年级儿童共1 786名,其中男生902名,女生884名。采用学习障碍筛查量表和多重成就测验成绩,筛出学习困难儿童158名作为研究组。按随机配对原则,选择同年龄、同性别、同班级的非学习困难儿童158名作为对照组。

1.1.2 研究组入组标准

(1)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ofDisease,ICD-10)[7]中学习困难的诊断标准;(2)学习障碍筛查表(PRS)总分<60分;(3)多重成就测验成绩居班级的第10百分位以下;(4)韦氏智力测验的智商>70,排除智力低下引起的学业不良;(5)排除躯体、神经疾病和精神发育迟滞、广泛性发育障碍、特定性言语和语言发育障碍、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等精神疾病;(6)儿童及家长均知情同意,自愿配合调查和提供相关资料。

1.1.3 对照组入组标准

(1)学习障碍筛查表(PRS)总分>65分;(2)多重成就测验成绩居于班级的第10百分位到第90百分位之间;(3)韦氏智力测验的智商>70分;(4)排除躯体、神经疾病和精神发育迟滞、广泛性发育障碍、特定性言语和语言发育障碍、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等精神疾病;(5)儿童及家长均知情同意,自愿配合调查和提供相关资料。

1.2 研究方法

1.2.1 工具

1.2.1.1 学习障碍筛查量表(PupilRatingScaleRevised-creeningforLearningDisability,PRS)

由言语和非言语2个类型的5个功能区(A为听觉理解和记忆;B为语言;C为时间与方位判断;D为运动;E为社会行为)及其分属的24个项目构成,采用1~5分的5级评分法。量表总分<65分即为学习困难,其中言语型得分(A,B区)<20分为言语型学习困难,非言语型得分(C,D和E区)<20分为非言语型学习困难[8]。该量表除1个功能区的α信度系数为0.84外,其余4个功能区α信度系数均在0.90以上。言语型和非言语型部分α信度系数均在0.95以上;该量表用于筛检学习障碍儿童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0.2%和83.6%,ROC曲线下面积为0.821[9]。

1.2.1.2 多重成就测验(Multiple Achievement Tests,MATs)[10]

包括2个分量表,其中语文分量表包括注音注字、词汇、阅读、语法、文学常识5个分测验,数学分量表包括数概念、数运算、数应用、几何、数推理5个分测验。

1.2.1.3 中国修订韦氏儿童智力量表(ChineseWechslerIntel-ligenceScaleforChildren,C-WISC)[11]

共11个分测验,其中6个言语测验,5个操作测验。由分测验的粗分(原始分)换算成年龄量表分,然后换算成智商(IQ),量表分按年龄组计算。

1.2.1.4 少儿述情障碍问卷(AlexithymiaQuestionnaireforChildren,AQC)[12]

由Rieffe等根据TAS-20修订而成,有20个条目,分为情感辨别障碍(disorderofidentification feeling,DIF)、情感描述障碍(disorderofdescribedfeeling,DDF)、外向性思维(extraversionoutwardthinking,EOT)3个因子。为了提供更为简化、清晰的条目答案分类,问卷采用0~2分的3级评分替代了原量表的5级评分,总分在0~40分之间。中文版的Cronbach'sα系数为0.75,重测信度为0.84,总分与各因子的相关系数在0.68~0.82之间,各因子间的相关系数在0.23~0.52之间,条目对因子负荷系数在0.12~0.73之间[13]。

1.2.1.5 Conner's行为量表父母问卷(Conner'sChildrenBe-haviorScaleParent'sQuestionnaire)[14]

有48个条目,采用0~3分的4级评分法。归纳为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障碍、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6个因子,基本概括了儿童常见的行为问题,信度、效度已经过较广泛的检验,能满足一般需要。

1.2.2 量表评定

由学校教师分别对2组儿童进行多重成就测验并评定成绩;学习障碍筛查量表(PRS)由班主任在接受培训后,对照PRS手册按标准化方法进行测评;韦氏智力测验按照韦氏儿童智力量表中国修订本操作手册要求,由专业人员对研究组与对照组儿童逐个进行智力测验;少儿述情障碍问卷由专业人员朗读,逐条解释后由儿童按自身实际情况填写;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由儿童父母按儿童实际情况填写。所有问卷均严格按规定程序进行评分。

1.3 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进行分析。2组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u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研究组和对照组儿童述情障碍问卷评分比较

由表1可见,研究组儿童情感辨别障碍、情感描述障碍、外向性思维因子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2.2 研究组和对照组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父母问卷评分比较

由表2可见,研究组儿童行为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问题、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因子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

3 讨论

学习困难儿童存在较多的情绪问题[15,16],抑郁、焦虑和情绪障碍对学习成绩具有显著影响。述情障碍是一种独立于抑郁的人格特质[17],是抑郁的一种状态反应[18]。本研究发现,学习困难儿童述情障碍问卷评分中的情感辨别障碍、情感描述障碍、外向性思维得分高于对照组。提示学习困难儿童相对缺乏情感描述、情感辨别的能力,内在愿望和情绪及感受的表露比正常儿童差。学习困难儿童的学习技能障碍不但影响学业成绩,而且在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中感受到更多的挫折和压力[19],又加重了述情障碍。

本研究还发现,学习困难儿童的行为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问题、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因子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学习困难儿童由于成绩较差而受到教师、家长的批评指责,同时还遭受到同学们的拒绝和歧视,在心理上易出现受挫-攻击转变,从而出现焦虑、孤独、撒谎、逃学等行为问题;品行问题、多动等行为问题又会影响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正常发挥,导致学习困难。

导致儿童学习困难的原因复杂,涉及生物学因素、心理认知因素和环境因素等,这些因素又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因此,学习困难的预防与矫治应该采取早期干预和综合治疗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儿童学习困难的原因,制定出针对性方案,并采取个体化训练,因人而异、有的放矢,确定相应的训练目标、内容和方法;采用认知和感觉统合训练的方法,进行针对性训练,使学习困难儿童克服和补偿认知方面的偏异,通过视听通道的激活和整合,使学习建立专门化的通道;对父母进行培训,改善儿童的亲子关系、心理健康状态和生活质量,使学习困难儿童恢复较好的心理和社会功能。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篇8

关键词:新课程 教学行为学习方式

在新课程下,教师的教学行为不但要不断提高组织教学能力,方式方法要切合实际,合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能够有效的控制课堂教学秩序、节奏和气氛,做到放得开,收得拢,严而不死,活而有序,而且还要使学生学习方式方法得到转变。尽量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己多看、多听、多说、多做,去获取知识,创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充分展现、愉快合作、自我体验的开放型教学环境。就此与同仁们共同探讨、交流“新课程下的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之我见:

一.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创新意识。

未来的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归根到底是对教师的要求。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育教学方法、手段的革新都取决于教师的工作,教师的态度。因此,真正樹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学生营造出民主、和谐、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学习。教育活动是促进学生成长的自觉实践。我们要把素质教育的着力点和课改的立足点放在注意学生个别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要求上,开发他们的潜能,促进他们的发展,使教师的教学行为有效地实现以下五个方面的转变:

(一)教学关系由“学跟着教走”转变为“教为学服务”。

因为备课时,在了解课标、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还需了解学生和学生集体的需要、兴趣、学习基础、学风、班风诸方面,否则就难以做到教学的针对性,不能把教学信息的有效输出变为学生的有效输出。只有因材施教,确定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保证最有效地将教学信息传递给学生,使学生轻松的接受所学的知识,应用所学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教学过程由教师“牵引式”的教转变为学生“自主式”的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并不是全盘吸收、机械反应,而总是要经过自己的思考,根据自己的认识作出选择,按照自己的态度、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作出反应。这就意味着只有通过他们在活动的实践中所显示的积极性、能动性,才能成为它们发展的决定因素。

(三)学习过程由“吸收——存储——再现”转变为“探索——转化——创新”。

过去的教学,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学生只能机械地吸收教师传递的知识,并把它储存起来,需要的时候进行运用。完全把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的角色定位本末倒置。这样根本培养不出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只有让学生去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了解周围的社会环境,关注了解自我,初步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正确认识,养成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求知欲及乐于尝试、主动探索的精神。能与伙伴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探索,倾听别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相互交流。经历从发现问题、尝试探究、初步解决问题到成果展示和交流的研究过程,获得相应的各种研究活动的体验和经验,能从周围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提出与研究主题相关的问题,初步形成问题意识,学会根据研究的问题选择研究的方法和设计简单的研究步骤,然后将研究的结果用图画、实物、语文字等形式进行初步的表达和展示,这样就把知识转化成能力,具备了能力,就会厚积薄发创造出新的奇迹。

(四)学生的学习由“学会”转变为“会学”,再到“创造性学”。

大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的教”。由此可见“学会”不如“会学”,而“会学”只是基本技能,要想学好、学精还要“创造性学”。如让学生对书中的每一问题都经过小略不等,规格有异的“细嚼慢咽”,在真懂后还要把书中各部分内容穿起来,形成结构。以便融会贯通,更要学生弄清其主要问题的关系,抓住全书的基本线索,用以贯穿全书。同时还要让他对过去所学的知识进行比较。想一想这本书给自己添加了什么东西。原先就懂的部分可以快读或不读,紧要的是对重点进行钻研,对新的东西要花更多的力气,使学生做到“凡读书就能添加点新方法、新内容”。这样,基础逐渐宽厚,就能越读越快。形成习惯后,知识便能用、多用,就有变活用和创新的趋势。知识有序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养成和增强了。

(五)学习的时间、空间由禁锢、封闭的课堂转变为开放性的课堂。

俗话说的好“处处留心皆学问”,其实生活处处有语文。让学生把课堂、校内、校外彼此连接形成学语文、用语文、求发展的广阔空间。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能只限于课堂和书本,课外同学之间的交流,校园环境开展的各项活动,校外社会、家庭还可以通过看报刊、看电视、听广播等诸多方面,都可获取丰富多彩的有价值的语文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成长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在新课程下的教师在教学中,重视教学方法的革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获取知识, 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教师应做到:“多一些自由,少一些限制;多一些民主,少一些灌输;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多一些讨论,少一些讲解;多一些辩论,少一些批判;多一些创造,少一些模仿;多一些开放,少一些封闭;多一些全面,少一些片面;多一些简、易、新,少一些繁、难、旧;多一些有效教学,少一些无效训练”等十大措施,构建起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一是以“重读书、重感情、重积累、重运用、重习惯”为原则,抓住“文贵自得”,“读中有悟”的特点,指导学生读思结合、读述结合、读问结合、读议结合、读写结合,形成自学自悟——评价深化的阅读教学模式。二是以“重感情、重内容、重语言、重评议、重激励”为原则,抓住“读写结合”的特点,指导形成“自主审题,明确要求——选定内容,酝酿材料——自练互说,口述作文——独立写作,交流评改”的自主学习作文教学模式。三是以“重生活、重情境、重经验、重想象、重活动”为原则,抓住“多向互动”的特点,形成“激发情趣”‘我要学’——明确要求‘说什么’——互动练习‘怎样说’——交流汇报‘我能说’——形成能力‘我会说’的口语交际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方法的改进,进一步强化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实践活动,使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三.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人一生受益。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意味着学生在学习上具有一种内化的、稳定的、自动的良好学习品质,它往往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当然也为创新奠定了必然的基础。它包括许多方面,如学习时间的合理安排、课前预习与课后及时复习,认真做作业等。尽管这些学习习惯是学生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但它们并不一定必然导致创新行为。因此,导向于创新的学习习惯,除了这些必备的外显行为以外,当前更应当强调内陷的“思维习惯”的培养。对于创新,“思维习惯”尤为重要,创新首先意味着“思维”的突破与超越,那首先应具有不同寻常的思维,才有可能创新。创新为本的“思维习惯”的培养,就是要创设各种自由宽松的氛围,努力培养学生敢于冲破各种现成的传统观念,不拘常规,经常作超功利的追问,作自由的思索、自主与独立的思考,作大胆的推论和猜测,不懈的探求真理,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

除了上述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外,好的学习方式方法也很重要,它们是学生获得必备的知识与创新能力的工具,甚至是学会创新素质的组成要素,基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新课程十分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此确立了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理念,以自主学习、合作学探究学习等为工具形式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的实质是学生主体性的彰显,个性的呈现,即学生以一个“主人”的身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适合自己个性的方式。自己决定自己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独立分析、独立思考、独立决定,并且对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控制。

合作学习表面上看是一种学习方式,其实质是人的社会性的本质体现,是人的生活方式的最主要层面。它是学生的一种基本需要和天赋的人权,只不过这种天生的权利被长期的接受式学习所剥夺罢了。

探究性学习从本质上讲,是人类基本的存在和生存方式,是人的本质体现。探究、学习是人类固有的“天性”与“冲动”,只有在不断的探究中,人类才能持续探索、积累新的经验,不断提升人的境界,探究、学习是人的本真状态,更是学生的天性。

总之,在教学中的“教”与“学”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教”离不开“学”,“学”也离不开“教”。在新课程背景要求下教学,主要凸显的是教师的教学行为革新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问题,这需要我们每位教师,在教学工作的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出一条符合素质教育新课程标准要求,符合“以人为本,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新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师业务素质的整体提高,使教师与新课程得到同步成长。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思想专辑》;

2.《创新教育专辑》;

上一篇:初一年级班主任的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金牌班组长能力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