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共10篇)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直观比较物体长短和高矮的方法,这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基础。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对厘米和米这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有过接触,但即使经历了认识、巩固、单元练习后,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仍不甚理想。究其原因,认识厘米和米是建立抽象的数学概念的过程,需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具体的过程,学生要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实践和交流反思,形成理性认识。这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二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
1、猜一猜。让学生先根据头脑中已有的表象猜一猜:1厘米有多长?再请猜得准的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猜准的?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许多知识是自己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的。
2、看一看。观察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就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之间也是1厘米?从0到2之间是多少?2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0到5之间是几厘米?0到10之间呢?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和几厘米的长度。
3、画一画。让学生在纸上画出1厘米、几厘米,直观感知1厘米和几厘米。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领悟到:长度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
4、剪一剪。让学生用吸管剪出1厘米,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然后问学生:你怎么能肯定你剪的就是1厘米?大部分学生都是用尺子量出1厘米。那么,怎样测量呢?请一名学生演示测量过程,明确测量的方法。
5、量一量。给学生提供学具,让学生利用学到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6、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7、比一比。让学生用两个手指间的距离表示出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建立起长度表象。知道 2厘米里有2个1厘米,进而明确几厘米里有几个长度单位。
总之,在“厘米”概念的教学中,利用猜、看、画、剪、量、找、比等环节,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清楚地建立起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空间观念,并学会了测量物体的长度。
(二)抓住联系,认识“米”。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抓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利用“厘米”学习“米”。
1、找关系。学习了厘米以后,我让学生用手比划出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然后让学生把10张10厘米的学具条排成一排,使学生认识:这是100厘米。再让学生从老师提供的学具中找出 和100厘米同样长的尺子。学生会很自然地找到米尺或者 1米的皮尺,从而引出单位“米”。接着问学生:比较两者,你发现了什么?得出:1米=100厘米的结论。
2、认识1米。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米尺或者皮尺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1米有多高,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3、估量。让学生利用刚刚建立的表象,估计一下黑板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同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反馈。
(三)利用比较,深化认识。
让学生对照板书或者手中的学具想一想:为什么数据都是1,它们的长度却不同?引导学生认识:单位不同引起长度的不同。使学生知道:“米”和“厘米”大小不同,“米”是高级单位,“厘米”是低级单位。测量较长的距离时用“米”做单位,测量较短的距离时用“厘米”做单位。从而使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用法。
1.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建立表象
2.通过联想和比较来巩固对厘米和米的认识 3.建立初步的估计意识和估计能力
【教学目标】
1.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
3.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正确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建立1厘米的表象,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每生1厘米、7厘米的小棒各一根。
学生准备:直尺(每生一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故事引入。
谈话:同学们,我们都有一双灵巧的手,双手相互配合,能帮助我们完成很多事情。我们来认识一下我们的手指朋友吧: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大家像老师这样,四根手指并拢,大拇指尽量往外伸。看看哪两根手指指尖之间的距离最远啊?
根据学生回答介绍:像这样伸开以后,食指指尖到大拇指指尖的距离就是一拃。
师:关于“拃”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想听吗?请仔细听,听听故事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儿?
播放故事《阿福的新衣》。
师:大家听到了阿福穿上新衣很不高兴,小徒弟也很纳闷,这是怎么回事呢?谁来说一说?
2. 学生同桌讨论,交流看法。
学生可能说:
(1)师傅和徒弟的手不一样大。
(2)两人的一拃不一样长,应该用同一个人的手去量。
……
(只要学生说得合理,都要予以肯定)
追问:怎样做才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指名学生回答,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体会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 小结:看来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必须有统一的标准。为了测量的准确和交流的方便,人们发明了尺子。
学生交流生活中见过的尺子,老师列举常见尺子的用途。
认识尺子:刻度、刻度线、单位“厘米”。
揭示课题,板书:厘米(cm)
【设计意图:以故事引入,并给学生留下悬念,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也为学生体会测量长度需要工具和统一单位的重要性创设了具体的情景。】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 认识1厘米。
谈话: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让学生在直尺上找一找,比一比,还有哪些刻度间的长度是1厘米。
学生交流:
(1)从刻度2到刻度3是1厘米。
(2)从刻度3到刻度4是1厘米。
(3)……
结合学生回答小结:在尺子上,每相邻两个刻度(也就是1大格)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师:请同学们对照尺子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
让学生借助长度为1厘米的小棒来比划一下;放下小棒,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再用手势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
师:通过摸、想、比划,你感觉1厘米怎么样?
小结:所以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或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学生讨论交流。
课件播放老师找到的一厘米(食指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设计意图:通过摸、想、比划,将抽象的1厘米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物体,让学生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
2. 认识几厘米。
(1)从0刻度到3刻度之间的一段有多长?从0刻度到5刻度呢?你是怎么知道这些长度的?(板书:数一数)
结合学生回答总结:从0刻度开始,到几就是几厘米。
(2)从2刻度到6刻度是几厘米?
学生交流:
(1)数格子的办法(教师强调一大格就是1厘米)
(2)我是算出来的,用6-2=4,所以是4厘米。(板书:算一算)
小结:如果不是从0刻度开始,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的小的刻度数,差是几就是几厘米。
3. 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
(1)怎样测量一拃的长度。
师:如果我想知道一个物体的大约长度,可是又没带尺子,这个时候怎么办啊?可以让我们的小手来帮忙,怎样测量1拃的长度?
学生尝试测量自己的一拃是多长,然后交流测量的方法。
预测方法可能有:
(1)用其中的一个手指对准0刻度线。
(2)手指对准“1”或其他刻度线。
……
估一估:老师的1拃大约有多长?找学生上来测量一下。
追问:通过刚才测量拃长,大家发现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多指名几位同学发言,尊重学生的想法,给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和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在测量、比较中,自己感悟测量的方法。】
(2)怎样测量一根小棒的长度。
估一估:请同学们拿出绿色小棒,估一估这根小棒大约有多长?
量一量:请同学们动手测量一下这根小棒的实际长度是几厘米?
学生交流,并说一说测量的过程。
小结:结合学生的交流,总结测量儿歌,帮助学生掌握测量方法。
测量长度用直尺,物体放平是第一,左端要与0对齐,看看右端对着几,长度就是几厘米。
判一判:哪种测量方法是正确的。
交流汇报,重点说一说不正确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对厘米的认识更加深刻了,估测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更难得的是他们尝试着独立解决问题。】
三、拓展提升,练习巩固
1. 怎样用断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同学们都有尺子,可以准确测量物体的长度,老师只有一把断了的尺子,还能测量出小棒的长度吗?
课件出示:如何用一把断尺测量一根小棒的长度?
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
生:可以让小棒的一端对齐刻度3,对齐刻度4……
2. 练习:我当小裁判,谁跳得远?
四、全课总结
让学生谈谈所学、所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学习的主要内容,表达真实的感受,不但总结知识点,也帮助学生总结数学学习方法,进一步提升学生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课外实践
你还想测量哪些物体的长度,课下进行测量,同桌交流。
教学内容:
第66页的全我3,完成第66页的“做一做”,和练习十七的第4―8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步掌握“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指名板演
在尺子上指出2厘米、4厘米。
二、新授
例3
量一量下面纸条的长度
(图见书本)
本题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1厘米的长度观念的基础了进行教学的。
要让学生量出纸条的长度,在量之前,师要向学生说明量的主法。量时要把纸条左边的端点对准尺上标有“0”刻度线,然后再看纸条另一个端眯所对着的尺上的刻度是几厘米。提误码“这纸条是几厘米?指名学生回答。
根据师的示范,再让学生操作一遍。
师注意学生在量的过程中的.步骤和重点处。
三、巩固练习
第66页“做一做“ 、第1题的看一看这支铅笔长厘米。
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看铅笔的左端对着尺子的什么地方?右端对着哪里?铅笔的长度是多少厘米?先让学生按照步骤量出长度。并指名学生板演过程。
让每个学生都实际操作一遍,师要注意学生量的方法是否正确,及时发现及时纠正。
三、作业
1、课堂作业:第5、7、8题。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厘米”作单位量较短的物体。【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师生交流引入
教师:同学们,在古代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的?指生说,然后出示资料: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
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单位长度。下面,请同学们用拃
认识厘米和米
教学设计
教案
作单位来量一量桌的长度。
学生量。指生说是多少?
生:拃
生:3拃
让学生谈自己在量的感受。(有大有小,测量的不准确)
教师说明:在测量桌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同样单位拃,虽然得出了结果,但测量的不准确,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还有什么好的方便的工具?
生:
师: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量长度最常用的工具是米尺,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实物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在不同位置的两张纸条,引起学生认知冲突:虽然统一了单位长度,但用同一物体作标准摆放时受到限制。激发学生想用比较方便的测量工具——刻度尺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介绍认识尺子。
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尺子?你仔细观察过尺子吗?
(1)出示刻度尺,请小组内先说说自己知道刻度尺的那些知识。
(2)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小结结题:刚才,你们对刻度尺的认识还真不少,今天就让这把尺子帮助我们认识一个测量较短的物体时用到的较小的一个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你能在米尺上找到刻度线吗?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尺子上的这些线叫刻度线。
(演示,认识刻度线)
指出0刻度线在哪儿?标有的刻度线在哪儿?
师:0刻度线也表示尺子的起点。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厘米可以用字母表示,1厘米可以写成1。(演示)
[设计意图]学生现有的数学经验是学生学习认知的起点,也是探索、建构新知识的“支架”,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教师了解学生对刻度尺的认识程度,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1厘米有多长?: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表示出来。
交流得出: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演示)师:请同学们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看看还有哪段是1厘米。
学生活动: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
交流得出:每标有相邻数字的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演示)
(2)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想一想,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学生交流后,演示)
(3)认识几厘米。
师: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有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
4、、9的长度。
[设计意图]采用多种方法到直尺上找出1厘米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直尺,知道1厘米不仅仅是从刻度0到刻度1的距离。通过多种形式,巩固1厘米的表象,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使学生在头脑里建构了丰富、科学的厘米表象,深刻理解了直尺上的1厘米就是1大格,2厘米就是2大格……为后面自主探索测量物体的长度打下了坚实的认知基础。
3、用厘米量
(1)比一比:在刻度尺上比一比,一根油画棒有多长?
(2)量一量:纸条有多长?
(汇报量的方法,全班评价)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纸条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再看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演示)
请学生再测量一次。
(3)估一估,小正方体,角硬币的长分别是多少?
(4)量一量。用正确的方法量出小正方体,角硬币的长分别是多少。(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探索、交流、分析、反思,体会到从“刻度0”开始测量的优势,并且能根据实际的情况选择合理的测量方法,测量的方法在学生不知不觉的体验中生成。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
三、方法应用、用直尺量一量,看看自己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2、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先估一估,再量一量有多长。
3、判断题。(演示)
4、量一量。
量出数学书的宽度
量出你的橡皮的长度、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6、想一想,你的一拃有多长?
()厘米
人体上的“尺”
人的身体很有趣。如果把一个成年人头的长度当作一把尺,那么身高相当于7个头长,肩宽等于2个头长,上肢等于3个头长,下肢等于4个头长。用脚长也可以测量,因为人的身体约是脚长的7倍。但人体的几把尺不是一成不变的,小孩的头要大些,身子短一些。在不同地区,人体的几把尺也不完全相同。
[设计意图]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加深用厘米量的正确测量方法。培养了学生的估测意识。使学生明确: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必须建立在对“厘米”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
四、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我们一同解决。(请生回答)
师:这节,我们知道了量比较短的物体,要用“厘米”作单位。认识了1厘米的实际长度。进一步认识了刻度尺,学会了用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并能估计一个物体大约的长度。同学们采用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成功的掌握了本节的学习重点,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但是,还有几个同学,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向这些同学学习,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积极回答问题,好吗?
习题
一、试一试,填一填。
(1)直尺上从刻度4到刻度10是()厘米,从刻度12到刻度7是()厘米。
(2)从尺的刻度2到刻度()是6厘米。
(3)小明的手掌宽约6();教室的宽大约是6()。
(4)一本字典的厚度大约是5();我的食指长大约是5()。
(5)1米是()个1厘米那么长,6米是()个1米那 么长,6米是()个1厘米那么长。
二、换算单位。
5米=()厘米 3米=()厘米
100厘米=()米
500厘米=()米
1米25厘米=()厘米
110厘米=()米()厘米
3米30厘米=()厘米
415厘米=()米()厘米
三、比一比。
21米○12米
4米○4厘米 20厘米○2米
100厘米○10米
50厘米○48厘米
99米○99厘米
99厘米○1米
700厘米○7米
3米○300米
50米○50厘米
3米○40厘米
900厘米○8米
四、画一画。
(1)画一条比10厘米短7厘米的线段;
(2)先画一条5厘米线段,再画一条比它长2厘米的线段;
(3)以A点为起点,画两条不同方向的2厘米长的线段。.A
(4)在下面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一共画出几条。
()条()条()条
五、解决实际问题。
1、一根木头长1米,做凳子用去80厘米。还剩多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根绳子用去它的一半后,还剩下10米。这根绳子原来长多少米?
学设计(苏教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通过前面“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教材注重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尤其是教材在引出长度单位时,注重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通过让学生了解测量长度的单位,长短不同导致测量同一物体,结果却不相同,进而产生认知冲突,深刻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材的编排注重了活动形式的多种多样,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观念,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短”形成鲜明的对比,进而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和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本单元安排了测量线段和按要求画线段的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巩固本单元知识,掌握测量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学生对线段的初步认识,为今后研究直线打下了基础。
学生之前已经学会了对实际物体的长短比较,掌握了“比长短”的基本方法,对物体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本单元的学习意在使学生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初步学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1.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应用。
2.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量线段的长短,所以教材首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线段对学生来讲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要注重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初步认识线段并用图形表示,再通过画线段活动,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
.注重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教学时,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亲身经历测量同一物体,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量得的数量也不相同这一过程,确实要让学生通过切身体会来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在活动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教学时应该多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了解1厘米、1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认识线段
课时
认识厘米
课时
认识米
课时
练习十
课时 我们身体上的“尺”
课时
认识线段。
.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会画线段的方法。
学会画线段的方法。
毛线、直尺、正方形纸和。
师:同学们,拿出我们已经准备好的毛线,随意地放在课桌上。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得出:这条毛线是弯的。
教师拿起毛线,两手把它拉紧,提问:看看现在怎么样了?
学生发现它变直了。
讲述:我们把两手间拉直的这一段叫作“线段”。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手拉一拉、比一比,体验并得出线段“直”的特点,为新课的教学埋下伏笔】
师:你能说说线段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通过比较确认线段是直的。
讲述:线段可以这样表示,看看线段还有什么特点?
讲述:我们用手掐住了毛线的两头,两头也叫两端,两头的点叫作端点,线段有两个端点。现在同学们能完整地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点了吗?
师: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哪些地方有线段?
生:黑板边、桌子边、书边等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师:把正方形纸对折,折痕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长的折痕吗?比这条线段短的呢?
生1:如果把正方形对角折,折出的折痕就比这条线段长。
生2:把这条折痕对折,折痕的一半就比这条线段短。
师:说得很好。你会画线段吗?
生:我们可以沿着直尺画线段。教师边演示边画线段,提醒学生画线段时要画出线段的两个端点,要沿着直尺的边画直。学生模仿画线段,教师巡视,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线段的特点:直的,有两个端点。加深对线段的认识,帮助学生形成线段表象。学生对线段认识后,鼓励学生尝试画线段;经历画线段的过程,自己得出并掌握画线段的方法】
师:今天我们又学习了新知识,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学生相互补充,说说对线段的认识。
认识线段
.在讲解线段的认识时,直接给出几条线段的直观图,告诉学生这些都是线段。并通过线段与曲线的对比,帮助学生认识线段的直观特征。
2.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由于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低,所以我们采用直观的方式来说明什么是线段,比较严格的定义到高年级再予以介绍。
3.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归纳等系列活动,使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发现规律,并在合作交流中相互补充、修正,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
A类
.下面哪些是线段?在里画“”。
2.下面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组成的?
B类
画一条线段,跟同桌画的比一比,谁画的线段长。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1.2.4 6 10
B类:略
教材习题
第60页“想想做做”
.第二条和第四条是线段。
2.4 3 4 5
3.连接两点可以画1条线段。图略。
4.能画3条线段,画出的是三角形。图略。
5.能画6条。
认识厘米。
.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
2.让学生会使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的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让学生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
能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的物体长度。
、直尺。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瞧,这三位同学的测量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出示:教材第61页例2图。
生1:第一个小朋友说课桌长大约7拃;第二个小朋友说大约有5个铅笔盒长;第三个小朋友说大约有4本数学书长。
生2:他们说的数量不同。
师:为什么同样是一个课桌的长度,测量的结果却不相同呢?
生:我觉得数量不同的原因是用来测量的工具不一样。
师:是啊,测量工具不同就是导致测量结果不同的根本原因。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采用相同的工具进行测量——直尺。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物体出发,引导学生自己测量发现所用测量工具不同即使测量同一物体,结果也不相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
.教学例2。
师: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现在我们认识一下简单的测量工具——刻度尺,请大家都拿出尺子,认真观察一下,然后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交流汇报。直尺上有“厘米”,有小格,有数字0、1、2、3……还有cm等。
师:尺子上的“厘米”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一个长度单位,用字母“cm”来表示。1厘米有多长呢?直尺上从“0”到“1”这一段长度就是1厘米。你还能在直尺上找到1厘米的长度吗?
启发学生找一找,说一说。如:直尺上从3到4这段长度是1厘米等。
师: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两根手指比画1厘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对照直尺用两根手指比画1厘米的长度;教师巡视指导。
师: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学生可能会说:
生1:食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生2:田字格的一条边的长大约是1厘米。
生3:订书钉的宽大约是1厘米。
……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各有多长呢?请同学们在直尺上找一找,然后用手比一比。
学生观察直尺,交流。如直尺上从0到2的长度是2厘米,从3到5的长度是2厘米。
【设计意图:直尺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学具,通过直尺认识厘米,既直观,又便于学生体会1厘米、几厘米的实际长度。在直尺上认识1厘米和几厘米,亲身体验1厘米的长度,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教学例3。
师:认识了“厘米”这位新朋友,我们能借助尺子进行测量吗?
出示:教材第62页例3。
师:请仔细观察图中的蜡笔长是多少?说一说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注意什么。
生1:蜡笔长是8厘米。
生2:测量物体长度时,要从直尺的0刻度量起,物体的末端对准直尺刻度的几厘米就说明该物体的长度是几厘米。
3.教学例4。
师:你想画一条线段吗?我们来试试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学生利用工具尝试画线段,教师巡视,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师:说说你是怎样画出4厘米长的线段的。
生1: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4厘米的地方就是长4厘米的线段。
生2:可以先画一条线,然后用直尺从线上截取4厘米长的线段,画好两端的端点,把多余的线擦掉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学生积累了对线段的认识后,鼓励学生尝试画线段;经历画线段的过程,自己得出并掌握画线段的方法】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长度的单位——厘米,知道了1厘米大约是一个手指那么宽,并且知道了测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还学会了量出物体的长度,注意测量时要从0刻度对齐。
认识厘米
测量较短的物体:厘米
.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过程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通过学生参与活动过程中的每一环节,进而深刻认识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1厘米是今后学习测量和估测的重要基础,利用多种形式丰富学生对1厘米实际长度的体验,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A类
估计一下一支铅笔的长度大约等于几根蜡笔的长度?
B类
.量纸条的长,哪种量法是正确的?在下面的里画“”。
2.看图填空。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一支铅笔的长度大约等于2根蜡笔的长度。
B类:1.第二种量法正确
2.5 5 19
教材习题
第62页“想想做做”
.第二种量法对。
2.第一条线段长,长3厘米。
3.8 8 8
4.7 14 课桌的高和椅子的高略
5.长4厘米 宽3厘米 左边4厘米 右边4厘米 下边3厘米
6.3 6 8
7.认识米。
.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使学生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通过实际的测量活动,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以米为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的实际长度。
、米尺。
师: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厘米”,知道了测量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长度测量的知识。
师:同学们,测量比较短的物体,一般我们用“厘米”作单位。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我们该怎么办呢?这就需要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新的测量工具——米尺。在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用“米”作单位,“米”也是国际上通用的一个长度单位,“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描述一下1米有多长。
学生可能有多种回答,如:学生边用两手比画边说,学生边比画自己的身高边说,学生说出课桌的长是1米等,老师要给予鼓励。
师:同学们说得都挺好。其实,你们的手臂伸开看看伸到什么程度就是1米?用尺子量一量。学生用米尺进行测量,教师巡视,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同学。
组织学生交流,演示自己伸开手臂比画1米长。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1米有多少个1厘米,说一说你是怎样知道的。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再交流。学生可能回答:
生1:一个格一个格数,1米是100厘米。
生2:从1到10之间有10个小格,是10厘米,10厘米10厘米地数。
师: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测量,教室里的黑板长大约是多少米?
小组同学分工合作,测量黑板的长。教师巡视,了解不同做法,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重点说清测量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米尺认识“1米”的实际长度,既直观又简便。用自己的方式描述,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经历“米”和“厘米”之间关系的探索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师: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米,知道了课桌的长大约是1米。并且知道了测量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要记住1米=100厘米。还学会了量出物体的长度,注意测量时要从0刻度对齐。
认 识 米
米=100厘米
测量较长的物体:米
m
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活动,自己发现规律,并在合作交流中相互补充、修正,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
A类
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正确的在里画“”,错误的“✕”。
一颗图钉约长1米。
课桌的高是70厘米。
小红的身高是1米45厘米。
学校的环形跑道长400厘米。
B类
在括号里填上“米”或“厘米”。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
B类:米 米 米 厘米
教材习题
第65页“想想做做”
.测量教室的长,测量操场的长度等可以用米作单位。
2.教室的门大约高2米。
3.长估计10米,实际11米;宽估计5米,实际6米。
4.23厘米 23厘米。
发现一庹的长度大约等于人的身高。
5.25+5=30
6.小明需要走85米,小红需要走64+30=94,所以小明走的路近。
练习十。
.使学生更加巩固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估测技能。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生:厘米和米。
师:一般情况下,“厘米”用来表示较短的物体长度或距离,“米”用来表示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距离。你能举出例子吗?
如果学生举出的例子合适就要给予表扬肯定;如果学生没有说出恰当的例子,教师可以说:“老师的食指宽是1厘米;我们的课桌长是1米,也就是100厘米。”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什么情况下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情况下用米作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举例,帮助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点,结合具体情况帮助学生进一步建构1厘米、1米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准备】
师:看下面的物体,用米作单位合适,还是用厘米作单位合适?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出示:教材第66页第1题。
生1:我自己的身高就比1米要多一些,床的长度比我的身高要多,所以床长2米。
生2:我的一拃大约是10厘米,粉笔盒的高大约是一拃,所以粉笔盒高是8厘米。
生3:黄瓜的长大约有两拃,所以是20厘米比较合适。
生4:旗杆的高度比大树还要高,大树的高度一般用米作单位,所以旗杆高是15米。
师:同学们都找到了自己用来作比较的事物,跟图中的事物进行对比,然后做出了正确的判断,非常棒!
讲解:当选择合适的单位时,就应该这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自己熟悉的事物作比较进行判断区分,才能选出合适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说想法其实是帮助学生建构模式,从而使学生明白不能靠感觉解决问题,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选取有可比性的事物作比较,然后确定正确的答案】
师:我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的同学,解决问题时说得有理有据,真棒!希望今后大家都能做生活的有心人,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练习十
估计实际物体得长度,并进行实际测量。
.结合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明的表象,就能正确地运用米进行估测,也容易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
2.引导学生之间交流,给学生创造分享、相互学习的机会,提升学生生活经验,培养学生良好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活动经验。
A类
用尺子量一量你家中各种物品的长度,并把它们记录下来。
B类
在里填上“米”或“厘米”。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略
B类:厘米 米 米 厘米
教材习题
第66页“练习十”
.米 厘米 厘米 米
2.> = <
3.一样长
4.60-32=28
5.98-6=92 可能是95厘米。
6.11 17 19
7.略
思考题:
测量略 发现长方形的对边长度相等。
任意折一折、量一量略 长方形的对角线那条折痕最长。
我们身体上的“尺”。
.在活动中发现人的身体上特有的规律。
2.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
3.感受用身体的一部分测量物体的普遍性,养成估测意识。
在活动中发现人的身体上特有的规律。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估测技能。
尺子。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可能随时随地都带着尺子,那有没有什么办法进行简单的测量呢?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身体上都有“尺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身体上的“尺”。
【设计意图:借助谈话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认识“身体尺”。
师:你的一拃、一步大约各是多少厘米?一庹大约比1米多多少厘米?一脚大约长多少厘米?先量一量,再填写教材第68页表格。
学生同桌两人合作,互相测量,填写表格;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一拃、一步、一庹、一脚,都是我们身体上的“尺”。
师:你知道1米大约有几拃?大约有几步?大约有几脚长吗?先量出1米的长度,再用这些“身体尺”量一量。
学生测量后,组织交流:1米大约有7拃;1米大约有2步;1米大约有5脚长。
2.用“身体尺”量。
师:如果测量课桌的长,你准备用哪种“身体尺”?实际量一量。
生:我是用拃量的,课桌长大约有7拃。
师:如果要量黑板的长,你选用哪种“身体尺”?是多少?
生:我用的是庹来测量的,结果是黑板长3庹多一些。
师:测量教室的长用哪种“身体尺”呢?
生1:测量教室的长可以用脚,大约是50脚。
生2:测量教室的长也可以用步,大约是20步。
师:在教室或校园里选择一些物体,用“身体尺”量出它们的长度,再和同学交流吧!
【设计意图:在实践中发现身体上秘密的过程,感受估测的价值】
师:回顾测量的过程,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我们身体上的“尺”
.认识“身体尺”。
2.用“身体尺”量。
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发现规律,并在合作交流中相互补充、修正,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
A类
用步量一量你的卧室的长度、宽度,并把它们记录下来。
B类
量一量自己拳头的周长,再和自己的脚长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我们的身体上还有哪些类似的“秘密”?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略
本节课在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时,由于我直接告诉学生并用自己的手势表示出1米的长度,所以在让学生用手势表示1米的长度时,很多学生都在模仿老师的动作,不能准确表示出1米的长度,米的认识教学反思。这时我马上意识到老师起了误导,学生并没真正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所以并没有急于往下讲课,而是让学生用各种方法去亲身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虽然本节课认识米花费的时间太长,但我认为值得,因为学生已经真正建立了1米的长度观念,有效地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学反思《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也使我深深意识到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应该强调学生的参与性与实践性,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全过程,在学习中不仅让学生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用自己的手操作,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去真正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意识。
这节课我设计的环节是先复习线段和厘米的部分,然后教授新课部分。最后将三部分串联起来总结。在感受一米有多长的部分,学生比较激动好奇。我在组织这部分的时候没有说清楚,学生有的不太明白。在量黑板,讲台,门有多长的时候,我直接拿出米尺让学生来量。这中间我应该让学生自己选择测量工具,并提问为什么选择它?这样能更直观的让学生感受到米和厘米的不同。新课部分结束后,我让学生自己总结厘米和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复习加新授,学生还是能比较全面的罗列出来。但是没有一定的方向性,这需要我稍微点播和提醒才合适。想想做做中有个问题,怎样走才是最近的路线?这个问题学生知道都知道,但是如何让学生彻底明白,我感觉我讲述的还不够清楚。本节课我重点让学生感受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通过同桌互相合作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同桌的身高等长度,让学生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米的概念,使孩子们对米的认识更加具体化。
整节课,学生很积极,但动手操作的时候,课堂纪律不太好。学生的一些不良习惯暴露无遗。这点需要我反复纠正和教导。尤其是动手操作结束后,学具如何摆放等细节问题做的还不够好。有些学生趁机玩起了米尺,很多的细节需要我反复琢磨改进。总的来说,学生对米的认识还是比较直观深刻的。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我尤其需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方式。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页及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的: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地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展示台、皮尺、卷尺等。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引入长度单位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咱们先来听一个童话故事。
(出示课件)画外音:在蚂蚁王国里有一座小桥,有一天,一阵狂风把小桥的一个扶手刮断了,这可怎么办呢?小蚂蚁们准备再用木头做一根扶手。同学们,你们知道扶手有多长吗? 师:扶手到底有多长呢?在你们桌上每人都有一根和扶手一样长的小棒,请四人小组合作,选用盘子里的工具,量一量扶手有多长。
(学生操作:选用橡皮、大小回形针、硬币等量出“扶手”的长度)学生汇报结果。
师:奇怪了,同样长的“扶手”,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生:因为我们选用的工具有的长,有的短,所以结果不一样。
(二)质疑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认识厘米
(一)认识尺子
师:下面咱们就来认识尺子。请大家拿出直尺摸一摸,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后汇报,教师课件演示,使学生了解尺子的结构。)生:在尺子上有很多数。
(课件在尺子上出示0、1、2、3等数)师:对,有数。你们按顺序自由地读一读。(生自由读)
师:你们看,尺子最左端的数是几? 生:是0。
师:0咱们以前已经认识了,那你们猜猜看,尺子上的0表示什么?(课件闪烁“0”)
生: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
师:对,0对着的这根长刻度线就表示起点,咱们给它取个名字,叫0刻度。(课件闪烁0刻度并板书)
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尺子上还有很多线,有的长有的短。生:尺子上还有字母“cm”。
师:“cm”就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今天咱们就一块儿来认识厘米。(板书课题)
(二)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师:(出示课件),你们想想看,红色这一段是多长? 生:是1厘米长。生:是2厘米长。„„
师:到底是多长呢?(同学们,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师:你们再看看,尺子上还有哪段也是1厘米长呢? 生:从刻度1到刻度2。(师点击课件反馈)生:从刻度2到刻度3。(师点击课件)„„
师: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长。
师:对,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其实,每一小格的长度也可以用一种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咱们以后来认识。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1厘米是多长,下面我们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 生:小纸条的短边长是1厘米。生:图钉的长是1厘米。生:手指的宽约是1厘米。
(全体学生比一比自己哪个手指的宽最接近1厘米,之后汇报,投影反馈。)师:用手比画一下,1厘米是多长呢?
师:互相看一看。记住了吗?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呀?((三)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几厘米又是多长呢?你们看,这一段是几厘米长?
那4个1厘米是多长?
师:你们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长的一段吗?(生指出后汇报是怎么指的)
三、用厘米量
(一)估几厘米
师:请你们把蓝纸条举起来。咱们先估计一下,它大约是几厘米长? 生:6厘米。生:4厘米。生:5厘米。
(二)量几厘米
师:究竟是几厘米长呢?咱们用尺子来验证一下。(学生试着用尺子进行测量,量好了的可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量的。指名学生上台边演示边介绍量法,其他学生评价他量得怎么样。)
师:请大家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然后在括号内填数字。
师:请同学们按刚才的量法,赶紧帮助蚂蚁们量出“扶手”的长度吧。(学生测量“扶手”的长度)师:大声告诉小蚂蚁,“扶手”长几厘米? 生:9厘米。
师:蚂蚁们知道了“扶手”的长度,一定能很快做好一根新“扶手”,你们想不想去看看?
四、巩固练习
(一)判断
(出示课件)画外音: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小桥比以前更漂亮了,从那以后,蚂蚁们深深体会到尺子的作用,于是蚂蚁王国举行了一个“测量大赛”。同学们,你们来当评委,如果你们认为选手量对了就举“对”牌,不对就举“错”牌。好,比赛开始了。
刚才,蚂蚁王国的测量大赛举行得热火朝天,你们想不想也举行个测量比赛呢?
(二)测量 师:)下面请四人小组合作,量出正方形纸片的边长,铅笔的长,练习本的宽和墨水瓶的高,并做好记录。比比哪组量得又快又准。
(三)拓展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学会了用厘米量,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出色。老师想请你们帮个忙。前几天,我做衣服的时候,需要知道手腕一圈的长度,可用直尺怎么量都不方便,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可以用纸条绕手腕一圈,然后量出纸条的长度就行了。生:也可以用绳子先量手腕的长度,再来量绳子的长度。生:可以用软尺量。
师:对呀!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其实人们为了测量更方便,不仅发明了直尺、三角尺、还发明了皮尺、卷尺等(教师边介绍边演示),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尺子。在你们抽屉里都有一把软尺,拿出来看一看。下面你们可以用软尺,也可以用直尺,选择你最想量或最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可以离开座位,也可以和小伙伴合作着量。
(学生开始测量,有的量自己鞋底有多长,有的量同伴的肩宽,有的量自己的腰围,有的量手臂长,有的量桌子的长,有的量椅子的高„„之后汇报自己的测量结果。)
五、布置课外练习
“厘米的认识”这节课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第一节,对于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节课,从儿童的认知心理出发,给学生留出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充分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新知,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感受,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设计时,突出以下特点:
1、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动手操作。
(皮亚杰)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方式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同时伴有一定的直觉动作思维。本节课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动手操作这一直观手段,来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测量和练习,到最后的开放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
2、建立表象,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本节课,注重学生在脑中建立1厘米的表象,而建立这一表象的过程是让学生不断的感知、思考、测量、判断、验证的活动过程。通过先估计再测量,强化练习、加深表象逐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3、注重合作探索,培养创新意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认识手中尺子的刻度线,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够在尺子上找1厘米或几厘米,然后由小组合作进行测量物体长度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此外,还注重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侧面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在生活中具体观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观察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一厘米有多长。会以厘米为单位测量长度。
3、在学习中,我们要认真观察、勤于思考。
重点:
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难点: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活动中体会厘米的意义,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及意图:
一、谈话,同意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同学们,看看我们这儿的桌子,好不好?学校准备再添置一批一样桌子,你能量量它有多长吗?
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测量并汇报测量结果。
师:大家的方法真多啊?为什么你们的说法不一样呢?
测量同一个物体,所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也就不同。看来啊,要有一个统一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才好啊(出示各种工具),我们测量物体时一般用米尺,有了统一的工具,还要有统一的测量单位才行,孩子们请看:
妈妈的身高165厘米
文具盒长20厘米
英语课本长23厘米
这些测量结果都是以什么作单位的?(厘米)板书:厘米,孩子们读一遍,现在你知道厘米是什么了吗?(一个长度单位)它不是我们吃的黑米、红米、小米、大米、它是一个―――――(长度单位)?面对一个新的单位名称,孩子们,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吗?
预设:1、1厘米有多长?2、怎样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那么这节课我就一起这节课来解决这两个问题吧?再说一遍,哪两个问题?在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仔细观察、还要善于动脑思考哟!(暗中告知孩子的“起点导航”)
(设计意图:结合身边的生活情境,有助于学生感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尝试探究
孩子们,拿出你的尺子,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尺子上都有什么?
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有多长?
三、小组互助(一)
活动要求:
1、拿出你的尺子,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尺子上都有什么?
2、在小组内,说说你的发现。
四、反馈点拨
学生汇报:尺子上有――
(数字、竖线、0、还有cm)
解释“0刻度线”
师:尽管我们用尺子可以去测量的物体可能不相同,但1厘米可是相同的,你能在尺子上找到1厘米有多长吗?你是怎么看的?
从0到1,从1到2,从2到3、、、(一句话每相邻的两个数间距离就是1厘米)。
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说说身边有哪些长是1厘米的物体呢?
我们了1知道厘米的长度,也找出了身边1厘米长的物体,孩子们伸出你的小手用手指比划下1厘米有多长,再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知道了1厘米的长度了,你能在尺子上找到2厘米有多长吗?5厘米呢?
师:孩子们,刚才通过我们观察知道了1厘米、2厘米、5厘米有多长,你说知道这些是为了什么呢?
(学会测量物体)
怎样以厘米为单位测量物体呢?这也就是我们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参与从尺子上找出1厘米,比一比1厘米的大约有多长,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找一找生活中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一系列活动,经历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认识过程,有利于学生加深对1厘米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小组活动(二):
活动要求:
1、先估一估手中的纸条有多长?
2、自己动手测量,在小组内说说测量方法和结果。
反馈点拨:
根据孩子测量的方法及结果,及时进行点拨。
总结:测量物体时,先用物体的一端对准0刻度,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同桌再互说一遍。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估计―验证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在学习测量方法的同时,体会数学思想方法)
五、课堂评价:
1、看看这几位小朋友测量的对吗?
2、小红的尺子折断了,在测量时她遇到了难题,你能用学过的知识帮帮他吗?
铅笔长?厘米
(设计意图: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乐趣)
六、课堂总结:
在上课开始我们提出了两个问题,到现在为止,你感觉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吗?一厘米有多长?知道了吗?说说第二个,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反思,再次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结束语:
孩子们问题解决了,你们高兴吗?其实啊都是你们在课堂上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结果,你们不但收获了知识还收获了很多的快乐,厘米只是长度单位家族中的一员,下节课我们接着认识另外的一员长度单位。回到家,用尺子量一量你喜欢的物品的长度。好吗?孩子们,下课!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厘米和米的教学设计09-11
厘米和米的复习教学设计06-19
认识米的教学反思07-24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教学反思07-03
《认识厘米》教案09-27
2024年秋二年级上册教案课题: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07-28
一厘米教学设计07-04
200米的运动会加油稿09-18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米,厘米练习题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