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材料分析题

2024-11-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近代史材料分析题(通用8篇)

中国近代史材料分析题 篇1

1.材料一: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二:割辽东半岛,···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材料三:清政府拆毁···不准中国人居住(1)上述三段材料是什么条约的内容?

(2)上述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的严重影响是什么?

1、(1)《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2)《南京条约》使中国从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2.“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结果是入侵和反侵略的连锁反问。。”(1)材料中所说的使中国人···是哪三次战争?

(2)请举出两位在“反入侵“的斗争中涌现的民族英雄和爱国将领(3)对于这段历史,你有什么感想和看法?

2、(1)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2)邓世昌、关天培等(3)落后就要挨打(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3.材料一: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大炮···省时省钱,益国利民

材料二:姚莹认为:···他主张:出“夷之上者,赏给进士。”

(1)中国有识之士提出那几个方面来发展经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结合以上材料,对他们提出的军事经济改革思想作一简要评价。

3、(1)中国有识之士从兴修水利,重商力,准开矿,辟财源,提倡海运,革除漕运积弊等方面来发展经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要内容包括:欲治夷患,必知夷情,承认“夷之长技”才能制夷;“师夷之长技”,关键在“师”;“师夷长技”,要重视人才。

(2)由于顽固派的专权,未能立即发挥大的作用。但他们的思想反映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军发展的要求,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对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军事经济向近代化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4.材料一:鸦片战争以后的中英贸易(表格)

材料二:1895—1919年间中外贸易(表格)

材料三;列强对华输出···而到了1919年猛增至14亿日元以上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19世纪40—50年代英国···这种趋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造成上述趋势的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在华经济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原因是什么?

(4)从上述材料的分析中,你能引申出什么认识?

4、(1)1840-1845年英国输华商品总值迅速增加,1845-1853年英国输华商品总值呈下降趋势。迅速增加的原因是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放通商口岸,英国工业品大量涌入;出现下降趋势的原因是自然经济对外国工业品的抑制作用、通商口岸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以及中国白银大量流失造成的。)

(2)1895-1905年中国人超呈剧增局面;1914-1919年中国入超呈下降趋势。入超剧增的原因是列强控制中国海关,加紧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入超呈下降趋势的原因是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3)英、法、德等国忙于欧洲战争,无暇东顾,而日本乘机扩大在华势力。4)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不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况,中国的经济根本不可能得到发展。(本问只要回答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5.材料一:《厅大洪告示》说;“天下贪官···心之苦极矣!”···输一亩之课而不足 材料二:“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皆国库以养” 材料三:规定:主张“禁朋党之弊”···对穷人“宜令作工,以受所值”(1)造成材料一得社会背景是什么?并造成了怎样的结果?(2)材料二出自哪部纲领?主要内容是什么?

(3)材料三出自何处,有何积极意义?

5、答:(1)①清政府为了支持赔款拼命搜刮百姓;②鸦片贸易泛滥,白银大量外流,导致银贵钱贱;③工地兼并加剧,地租剥削率日高。结果:通使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群众走上反抗斗争道路。(2)1853《天朝田亩制度》,①把土地平均分给农民;②建立基层政权组织“两”;③设立“圣库”制度。(3)《资政新篇》是中国第一部以纲领形式颁发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体现当时的时代性,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崛起和发展。

6.材料一:奕忻认为强国灭敌之策···必先练兵

材料二:李鸿章:但求外敦和好···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材料三:冯桂芬在《校郡庐抗议》中指出···辅以诸国富强之术(1)简述洋务派为富国强兵都采取了那些措施?举列说明

(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有哪些?其以失败而告终,原因有哪些?

6、答:(1)①兴办近代企业,包括军用工业,民用企业,如1865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轮船招商局。②建立新式海陆军,如北洋、南洋、福建水师。③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如京师同文馆,培养翻译人才。(2)作用:①对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②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知识; ③有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原因:①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②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③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7.(1)材料一中孙中山对“诸友邦”的评价是。。思想根源(2)材料一二共同点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3)材料3与一二想必。变化(4)材料四反应孙中山的认识又有怎样提高?这说明什么?

7、答①不符合。根源是中国与西方列强都提倡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政权,所以列强能够理解,不会干涉。②都幻想得到外国列强对中国革命的支持。说明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和妥协性。③多次斗争失败使孙中山认识到向帝国主义妥协也不可能得到同情和支持。

④由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到彻底反帝反封建,说明了孙中山勇于探索、总结经验教训、改正错误的革命精神。8(1)依据材料一二说一说当时中国人的社会心态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重要原因(3)上述材料中有关社会心态的表述是否正确?为什么?

8.(1)剪发辫;更新服饰;肯定西方社会生活习俗,否定传统生活习俗;接受西方生活习俗成为时尚。(2)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并颁布了许多法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不完全正确。因为这种现象只出现在一些大城市,而在广大农村并不显著;社会上还有一些人眷念过去,存在浓厚的皇权心态,如袁世凯掌权后企图复辟帝制等。(言之有理即可)(1)概括材料易得核心观点?据学只是说明其实践的结局并分析造成此结局的原因?(2)材料二。本质?如何看待清末宪政?(3)据材料二三概括20世纪。所起的重要作用

9、(1)实行君主立宪是国家富强的根本。未能在戊戌变法的措施得到体现。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和妥协,不敢真正实践;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阻挠。

(2)本质上为了维护君主专制。看待:借立宪遏制革命形势的发展,维护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客观上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3)特点:由君主立宪到共和宪政。作用: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1)试比较康有为孙中山向西方寻找真理的路径和选择有何不同b(2)。。结局如何?(3)。民主的迫切愿望? 10.1)康有为主张通过变法在中国建立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挽救民族危机。孙中山主张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在中国建立美国式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2)“想向日本人学”反映的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主张。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激发新的民族觉醒,“公车上书”揭开变法维新的序幕。为了宣传变法,维新派人物创立报刊、组织学会、开设学堂、编译著作,“百日维新”将维新变法运动推向高潮。由于封建守旧势力的阻挠和破坏以及资产阶级改良派自身力量的薄弱、策略的失误等原因致使维新变法运动以失败告终。

3)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取,中国开始进入北洋军阀的黑暗腐朽统治时期,北洋军阀对内图谋武力统一导致军阀混战不休、对外投靠帝国主义。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辛亥革命没有实现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愿望。

11.(1)阅读材料一,可看出这是哪次运动的宣传材料?概括学生的基本主张(2)1998年是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发表于5月4日?(3)综合以上材料和···有何现实意义

11.(1)五四运动;基本主张:召开国民大会,外争国权,惩办卖国贼。(2)戊戌变法中开办京师大学堂;五四运动中北京大学的学生起到了先锋作用。(3)结合自身实际,就五四运动中的一点展开,如爱国主义或学生的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12(1)支出大会的名称、地点、时间(2)最低纲领指定的依据是什么/革命的动力是什么

12.(1)1922年7月中共“二大” 上海(2)依据:中国国情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革命性质。指出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段、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13(1)长辛店、将按大残杀是指那个历史事件(2)工人们为什么。(3)这次惨案给中党什么教训 1)“二七”惨案(2)既无政治地位又无经济地位,更没有自己的武装(3)工人阶级单枪匹马、赤手空拳无法战胜强大而凶残的敌人。(1)分析材1说明近代中国社会城乡关系特点及原因(2)阅读2 分析。实质(3)。主要基本点

14.①特点:城市没有力量统治广大的农村,农村可以脱离城市而相对独立地存在。原因:近代中国经济政治发展极端不平衡,自然经济占着显然的优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很微弱;统治阶级内部四分五裂,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的状态。②在材料2中,①、④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③主张以乡村为中心,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分歧的实质,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还是照抄照搬俄国.③客观依据:近代中国国情决定了强大的敌人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广大的 农村是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基本点:将当的工作重心放在农村,把落后的农村变成先进的根据地,在农村积蓄和发展革命力量,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15(1)材料1,2关于中国革命中农民问题提出哪些基本点(2)材2。理论依据是什么

15.(1)材料1中,①认为农民阶级虽然占中国人口的多数,但落后保守,因而很难参加到中国革命中来。这反映了陈独秀轻视农民阶级的右倾错误观点。②指出中国广大农民阶级迫于中外压迫,已经积极参加到革命运动中来,并且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天然同盟军。这是在农民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材料2指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广大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农民愈发动起来,对中国革命则愈有利,中国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

(2)基本理论依据:中国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消灭农村中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同时,农民阶级深受中外反动势力的压迫,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革命军队的来源,是反帝反封建革命的主力军,是无产阶级的天然同盟军,农民所在广大农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战略阵地。因此,可以说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战争。16(1)据材1指出日本队国民政府的方针(2)据材2。方针有何变化?。原因(3)。。国民政府产生的影响

16、答案:① 日本采取了不承认国民政府(“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图谋另立亲日的伪政权的方针。

② 日本改变了不承认国民政府的方针,在对国民政府实行军事打击的同时.伸出诱降之手。从当时中日战争的实际看,日军占领武汉、广州后,由于战线太长、兵力不足、资源紧张.又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在敌后广泛开展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迫使日军不得不把用于进攻的兵力抽调回来保守其占领区,从而严重威胁了日军后 3 方,日本被迫改变原来的方针。

③ 日本提出所谓“普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合作”三项原则,作为对国民政府诱降的条件。在日本的诱降下,国民政府内亲日派头子汪精卫公开投敌,成立了伪国民政府。17(1)请你联系上述材料指出1940-1941前后没过对中国。重大变化(2)请从中国两战场。变化原因

17、答案:(l)以前美国制造“远东幕尼黑”阴谋,即对日本的侵华战争奉行绥靖政策;此时美国感到中国的抗战是对日本有力的牵制,这大大减轻了其他反法西斯战场的压力,因此采取了支持中国、联合中国共同抗日的政策。(2)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在战略防御阶段,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担负了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国民党军队组织了大原会战、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枣宜会战、长沙会战等一系列大战役,并取得了台儿庄大捷等;相持阶段到来后,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战场,敌后战场的扩大,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人民抗日武装力量的壮大,极大地鼓舞着全国军民的抗战热情和胜利信心。如百团大战、1941 一1942 年粉碎日军的扫荡、平型关大捷、夜袭阳明堡战斗等,沉重打击了日军,配合了国民党军队的作战。正是由于两个战场的配合、支援,使侵华日军陷于两面作战、腹背受击的被动局面,迫使它最终放弃了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停止了对中国的战略进攻,改为以保守占领区为主的方针。太平洋地区的形势:日本的南进直接威胁到英、美在亚太地区的利益,使他们再也不能袖手旁观了。正因为以上的原因,才促使美国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正式对日本宣战。18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如何进行民主政治建设的并分析其原因

18、答案:(1)在政权建设方面,实行“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即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的分配上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

(2)原因主要有:一是日本军国主义的野蛮侵略,使中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民族灾难。在面临亡国灭种威胁的危难关头,必须团结各阶层人士共同抗日;二是中国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结构,中间阶级力量强大,且有参政要求;三是国事就是国家的公事,无法为一党一派包办,应该同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这样做,可以容纳各方面的代表,团结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各阶级、阶层。(1)材1是针对什么事件?对此蒋介石的基本态度是什么(2)材料2。对日政策是什么c材(3)。实质如何?提出。理由是什么(4)对比材34说明四中。原因是什么

19、答:(1)材料一针对的是“九一八事变”,对此蒋介石的基本态度是认为“日本此举不过是寻常寻衅性质,为免除事件扩大起见,绝对抱不抵抗主义”。

(2)认为要负责任,但又没有多大关系,蒋介石对日本仍然实行妥协退让的不抵抗政策,而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用于“围剿”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即所谓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

(3)外交政策的实质是对外妥协退让以换取苟安,并借口要保持和平以集中全力剿共。其提出这项政策的理由是对外政策要认清弱国地位;进行建设要保持和平,争取和平。

(4)材料四中蒋许诺“不会背信弃义,以破坏人类相持维系的正义”。即表示要抗日。其对日要抵抗的原因是日本的疯狂进攻已经威胁到了蒋政权的利益,四大家族的利益及其后台英美的利益。(1)依据结合所学指出二战后初起美国对华的基本政策(2)材2概括当时西“观察家”。形象(3)艾奇逊。。“显见的理由”是什么 20、答:(1)二战后初期美国对华的基本政策是扶蒋反共。控制中国,是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美国当局声称“不支持中国中央政府进行内战”,但它的这种作法恰恰是对国民党统治集团内战政策的最实际的支持。

(2)政治腐败(争权夺利);***(独裁)。(3)中国的政治局势是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国民党统治已被推翻)。其显见的理由就是阻止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取得政权;尽力维护美国在华利益。21(1)材1中说“还有许多因素使蒋介石不能不有许多顾忌,“蒋介石的估计主要有哪几方面”(2)材2中“。。而且比现在还大”例举两例说明(3)内战爆发钱。。那些努力(4)综合上述。基本认识

21、答:①蒋介石的顾忌主要有这些方面:一是蒋介石内战准备尚未完成。由于国民党的军队大部分远在西南、西北后方,要把它们运往内战前线、完成内战部署需要相当的时间。二是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中国人民在经历了长期的战争之后,有和平建国的强烈要求和愿望。三是中国共产党有相当的武装力量。抗战胜利后,人民军队发展到120万人,解放区扩大到1亿人口。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的存在和发展也构成了其发动内战的 4 一个顾忌。四是由于国际上苏联、美国等都表示希望中国能够实行和平建国。

②例如:全面抗战前夕,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的方针;抗日战争爆发后,承认蒋介石国民政府领袖的地位,并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

③内战爆发前,中共为“争取和平局面的出现”主要作了以下这些努力:在对时局的宣言中明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偕周恩来、王若飞赴重庆同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为实现反对内战、和平建国的目标,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巨大让步(如让出八个解放区等),最终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接受了共产党提出的和平建国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在重庆的政治协商会议上团结民主党派共同斗争,推动政协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五项决议。

④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从全国人民的意愿出发,为反对内战独裁、争取和平民主作出了巨大努力。尽管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最终未能阻止全面内战的爆发,但是它使得各界群众增强了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懂得了什么人应当对这场战争承担责任。这在政治上是一个重大的胜利。同时,经过努力,中国人民毕竟得了将近一年的和平的暂息时期。这也为扩大和巩固解放区、做好进行自卫战争的准备,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2(1)蒋介石为什么提出与中国和平谈判?其目的是什么(2)司徒雷登为什么建议蒋介石下台?结果怎样(3)毛泽东1949年四月四日。。标志是什么?

22、答:(1)蒋介石提出与中共和平谈判,是由于国民党军队在三大战役中—败涂地以及美国和国民党内部对他的压力。其目的是以和谈作缓兵之计,以获得喘息时间,准备卷土重来。

(2)是因为国民党政治腐败和军事失败,使美国对蒋介石逐渐失去信心,欲寻求新代理人。结果蒋介石被迫下台,由李宗仁出任代总统。

中国近代史材料分析题 篇2

一、封建政治思想时期

鸦片战争爆发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加深,地主阶级掀起了一场政治思潮,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经世致用”之学兴起。而后太平天国的农民革命走上历史舞台,虽然它的主体是民众,但是太平天国最终走上的仍然是封建专制道路。到了19世纪60和7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发展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无论是地主阶级还是农民阶级,提出的社会改革思想都没有触动封建根基。地主阶级都是在封建统治出现危机的前提下提出的社会改革,关注的焦点也无非是国内的社会整治、关注时事,向西方学习局限在了解西方的思想和技术。就连对封建末世的批判都是为了解决制度当下的危机。洪仁玕虽然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但是时机尚早,无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也没有实施的可能性。因此这一时期主要是维护封建制度的继续繁衍,一系列社会改革的失败也证明了封建制度严重束缚了社会的发展,要想中国独立富强,必须废除封建制度。

二、资本主义政治思想时期

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萌芽到高潮到衰落的漫长的历史过程,资产阶级也分为不同的时期和阶层。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中国传播经历了一个小心翼翼的过程,因为旧的封建势力必然会对这种制度顽强抵抗。然而一旦封建势力失去了抵抗能力,各种类型的资本主义制度便成为了理论和实践的依据。

1、资产阶级改良派

以冯桂芬、郑观应等为代表的早期改良派,都有商务或者外交背景,都有研究西学的经历,这为资本主义制度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理论基础。为了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的关于经济、教育、政治的资本主义发展主张。受早期改良派的影响,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运动也迅速兴起。

早期改良派与维新派都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从他们开始社会改革的目标已经不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制度,而是借鉴西方的政治制度对中国进行变革。这种变革是多方妥协的产物,既要维护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又不能与封建顽固势力彻底决裂。

2、资产阶级革命派

改良的实践被顽固势力所阻挠,资产阶级革命派审时度势,开始用革命的方式推翻封建统治,试图建立一个资本主义性质的民主共和国,孙中山的辛亥革命为我们所熟知。资产阶级更为激进的则是无政府主义政治思想。无政府主义反对各种形式的政治权威,强调个人自由,推翻一切强权,推翻国家和政府,鼓吹暗杀。无政府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并没有在中国形成太大影响,以派别作为载体进行传播,没有系统的纲领,它并不可能给中国的发展提供一条可行的道路,但是无政府主义并没有与封建主义妥协。

三、社会主义政治思想时期

与资本主义相同,社会主义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由浅至深的过程。社会主义的最初发展主要是通过在日本、法国和俄国的留学生等知识分子,到了20世纪初期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开始深入,但是大多数人心态过于急躁,企图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社会主义的痕迹,乃至提出了“孔子乃一大社会党”。直到十月革命爆发,中国的社会条件具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真正意义上传播开来。先进的知识分子通过翻译著作、发表刊物以及讲学将马克思主义深入到中国社会,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之后,首要任务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期表现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制度完善,经过重重困难,最终表现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观点,“新”指的是由无产阶级领导资产阶级进行革命。毛泽东认清了中国社会的实质,指明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规律。最终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民族独立,完成了近代以来的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纵观近代政治思想,尽管阶级不同、思想的目的不同,但是这些思想都是出于爱国主义的前提。即便在今天看来是错误的、迂腐的主张,立足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在保护本阶级利益的同时,它也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因此不能盲目的否定近代的政治思想,每个思想都是同时代人们思想的结晶,只是受到了所处历史背景、阶级背景的局限。

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一部其他国家学习的发展史,其学习吸收的程度取决于外患的程度。近代第一次敞开国门就是因为外国侵略,此后随着民族危机的逐渐加深,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也在迅速加快。由学习技术,到制度、文化,到学习马克思主义。正是在向西方学习的一步步探索中,我们找到了发展中国的正确的道路。在这个学习过程中,知识分子和无产阶级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每次政治思潮几乎都是知识分子掀起的,因为他们更容易接触到西方的先进思想,无产阶级则为思潮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知识分子与无产阶级相互促进的合作关系是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保障。

在看到近代政治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吸取其中的教训。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开阔眼界,把握世界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不能盲目抵制新兴事物,要以开放的姿态看待社会发展。还要充分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做到为大多数人谋利益。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阶层的分析 篇3

[关键词]:知识分子 阶层 社会结构 对立 消解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不可否认传统知识阶层具有的创造力与种种美德。但是,时过境迁,在历史步入近代之后,知识分子突然发现自己与自己所依赖的社会环境一样,面对一系列社会剧变一时显得无能为力。

中国传统的知识阶层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独特产物,与现实政治关系非常密切,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本能与经验维持简单循环的小农经济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经济形态,从而大大缩小了知识阶层的活动领域。一直以来中国知识阶层没有形成一个具备共同利益的改造现实社会的目标和价值体系。所以知识分子要摆脱传统社会对自身的掣肘与制约,不得不谋求本阶层内部的更新和改造,以推动中国社会的良性发展。

一、科举制的废除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阶层转型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的废除对知识分子带来的危险是空前的,这使知识分子进入政权的平等机会不复存在,并且逐渐游离于政权之外。科举取士至少在形式上保持了一定的公平性,据何炳棣在《中华帝国的晋升阶梯》中统计,1371年到1904年间获取进士功名的有42%来源于平民家庭。废除科举后,“知识阶层不在像过去那样作为传统的特殊社会集团而把持着社会”。而且没有入仕的知识分子将封建思想道德文化宣传于民间乡里、连系上下,维持社会稳定的作用也随之而减弱了。

其次,废除科举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给予了知识分子转变、发展的机遇。不少知识分子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把精力放到读书做官以外的事情上。他们对社会生活的参与性增强,其社会角色也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

最后,科举制的废除导致了士绅群体的分化。中国的士绅群体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群体,他们具有人们所公认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特权以及其他权利,并有着特殊的生活方式。科举制度废除后,整个社会开始由封闭走向开放,加速了士绅阶层机构性的社会流动。一方面是士绅阶层大规模的流向其他阶层,而自身却缺乏了流入的社会力量;另一方面,由于“功名”身份的失落,士绅与其他阶层的社会对流情况也不复存在。因此,在社会变动频度较大的20世纪初年,结构性社会流动最终促使整个士绅阶层开始走向消亡。

二、社会结构分层体系下的知识分子阶层

就社会分工来说,学人与基层民众之间,所事所求不同,隔行隔山,本无所谓的可比性。然而,抽象意义上无可比,并不等于现实意义中也没有相互对照。大致的看,“五四”之后,一部分学人仍然以书斋为伍,清高自处,着重于文化历史的传承。另一部分知识分子以舆论为手段,表达意见,但是他们的意见很难被接受。

1.知识阶层内部的界限相当的模糊,阶级意识相对减弱。如果根据收入和财富的多少,工作类型以及受教育程度等的客观标准来衡量,则很难把他们的思想给予一个明确的阶层归属感,他们当中有很多人是“虚假意识”的典型代表,即所谓“是一个人对现实的主观理解与客观事实不一致的情况”。

2.知识群体排除异己群体心态明显。他们时常孤高自傲,往往与其他阶层造成众多的心理隔阂,他们将下层群体看作是不明事理的愚顽之徒,所以往往都是皆大不欢。这种“心理防卫”使他们在社会改造中面对问题显得束手无策。

3.“角色是对群体或社会中具有某一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在每一次高度结构化的社会之中,社会都为知识阶层提供了一个容纳众多角色的现成“剧本”,但有时候知识分子并不怎么投入,特别是对下层群体角色的再现会感到望而生畏。

4.中国人文知识分子过去居于社会的中心,是得益于他与政治权利的紧密关系,而其代价则是丧失自己的独立立场和人格,但在知识分子相对独立,自由度加大的同时,又相应地被边缘化。

知识分子向阶层靠拢的方向是向下,而不是看齐然后提升自己,知识阶层也将其所谓的多层次、多重标准的人格目标简化为一个层次、一种目标。如果在要将“立等可取”的实效标准的衡量下,一个文人的价值则不及一个农民或工人。

三、知识分子阶层内部的对立和消解

金耀基指出:“中国管理官僚治体具有很深的学术底性格,而此学术底性格则是以展现全副的人文性格为主,重在圆通之知识,而不再一技之专长。”实际上群体之间的变动分化可以具体表现出两种类型,即介于原有阶层之间的边缘阶层或群体和不同于原有阶层的新兴阶层或群体。

1.知识分子多重人格目标的简化是和相对落后、保守、封闭的社会结构一致的,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中,社会设置的主要构成部分,例如,政治设置、经济设置、文化设置单一却稳定,专制制度、小农经济、科举取士三位一体,呈现出一种高度同质的整合关系。

2.艺术家或具有艺术气质的知识分子,在评论社会的时候道德尺度与历史尺度的二元对立,或道德的尺度优于历史的尺度,这使他们在理性与感性,道德与历史,审美与现实之间往往错位,难于保持一种平衡与张力。

3.知识阶层要在历次的社会运动中以高昂的领导者的身份再现,他必须具备极大的文化整合力度,使其他阶层必须能够意识到他们的自觉参与,最起码在他们本阶层内部更应该如此,知识分子往往将文化整合存在于相对局限的某些文化部分,而在文化的整体水平上感到力不从心。

4.如果把知识分子加以分类,一般将其分为人文知识分子和科技知识分子。自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迈入了一个漫长的社会转型时期,这种转型对于知识与政治权利的关系,知识内部机构以及知识分子的精英机构(中心——边缘)关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家战略中心的转移使得人文知识分子丧失了原有与政治中心的紧密关系,逐步让位于科技知识分子,而中国逐步的囊括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又加速了这一趋势的转变。

四、结语

意大利杰出的政治哲学家葛兰西在《狱中札记》中写到:“因此我们可以说所有的人都是知识分子,但不是说所有的人在社会中都有知识分子的作用”。不可否认,中国传统文化从来都不是被动的吸收外来文化,而是把外来文化加以“中国化”,纳入中国固有的思维模式之中,以保持中国的固有发展格局与方向。这一思维定势严重地阻碍知识分子去认识新的、未来的事物和世界,所以成为现代化起步的沉重负担。

参考文献:

[1](美)何炳棣.中华帝国的晋升阶梯[M].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62.

[2](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3]关于留学教育問题.留学东报(创刊号),1935,7.

[4]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王先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6](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9.

[7](美)萨伊德.知识分子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中国古代史材料题专题(共) 篇4

班级:

姓名:

成绩: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一项贯穿我国封建社会始末的基本政治制度,从秦朝到清朝存在了两千多年。历朝历代统治者均采取各种措施对此加以发展与完善。据此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央,废除丞相,撤消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材料二 故宫导游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 材料三 下图明朝科举考生看榜

材料四 乾隆帝时,朝中大臣胡中藻的诗句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帝看了竟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结果,胡中藻和族人被杀,祸及师友。(1)材料一记载的是哪位皇帝统治时期的官制变化?(1分)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反映的官制变化。(1分)

(2)材料二中导游所说的“偏房”指的是哪一机构?(1分)请你对该机构的设立作简要评价。(1分)

(3)材料三、四反映的是明清统治者为加强君主专制采取的哪些措施?(1分)这些措施的共同影响是什么?(1分)

2.从古至今,我国成功的民族政策、良好的对外关系令许多国家称道,重视和认真处理民族关系仍然事关国家治安、社会进步和民族兴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北各游牧民族,出于各种原因,一批又一批地从大漠南北或河西走廊,自东向西迁徙移牧,远在张骞通西城前,已踏出了一条横贯亚欧大陆的草原通道。各游牧民族又因其自身畜牧业经济的特点,充当了早期丝绸之路上贩运买卖的主角。他们都与丝绸之路发生着各种各样的非常密切的关系,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说,中华各民族对丝绸之路的开通、维护和发展,都各自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摘自樊保良《略论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与丝绸之路》

材料二 在隋末唐初时,吐蕃先后统一了唐旄、羊同、苏毗、附国等由羌族或其它族组成的部落,逐步把现在青藏高原上分散居住着的一百几十个原始羌族部落和西域一些非羌族部落等合并在一起,这就是吐蕃。松赞干布在位的年代,正好与唐王朝第二个皇帝太宗李世民同时。唐太宗贞观八年(公元六三四年)松赞干布遣使来唐聘问,唐派使臣冯德遐前往逻安(今拉萨)通好。这是中国史上建立在中原地区的统一王朝与吐蕃建立往来关系的开始。

——摘自李文实《中国历史上唐与吐蕃的关系》

材料三 元朝时候,许多汉族人来到边疆,为那里的开发做出贡献。边疆各族包括蒙

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差别。唐朝以来,不少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汉朝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汉朝和西北少数民族的交往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1分)汉朝陆路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哪里?(1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时期对吐蕃采取了怎样的民族政策?(1分)请用一句话概述当时唐与吐蕃的关系。(1分)

(3)据材料三,分析元朝民族融合出现的新发展,其表现是什么?(1分)

(4)由上述问题的回答你得到了哪些认识?(1分)

3.阅读下列材料: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 材料一 秦新破六国。丞相绾建议置王以镇之,“始皇下其议于群臣”,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废古封国制而以郡县制去代替。以当时其具体情况来说,郡县制推行到如何程度,不可详知。但从制度本身来说,郡县制是以地缘本位的地方政权取代了以血缘关系为本位的地方政权,这是地方政权封建化的主要标志。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公元前127年时,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一一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全球通史》

材料三 《春秋》大一统,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一《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分析郡县制推行的历史作用。(2分)

(2)材料二中“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指的是什么法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行该法令的影响。(4分)

(3)材料三中董仲舒提出了什么建议?他的建议为什么被汉武帝所采纳?(4分)

(4)三则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共同作用?(2分)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历史朝代(时期)更替示意图(部分)

材料二 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从早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看秦汉大一统政治的社会基础》 材料三 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系“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秦汉以后)即使是在分裂割据的年代里,追求统一仍始终是各族统治者和民众的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大一统”之梦》 请回答:

(1)材料一示意图中的①②处应该填写的朝代(时期)分别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西周的建立者是谁?据材料二,归纳西周实行政治制度的作用。(5分)

(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秦朝统治者用以“规范,整齐”思想的措施是什么?汉武帝选择的“统治思想”是什么?举两例说明“追求统一仍始终是„„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4分)

(3)综上所述,概括指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1分)

5.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让中国与世界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代丝绸之路示意图

材料二 “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1405—1433年,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 材料三 “„„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马克思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说出汉代“丝绸之路”的起点。(1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1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前提。(1分)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郑和下西洋船队最远到达的地区。(1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与外界隔绝”采取了什么对外政策?(1分)改政策的主要含义是什么?(1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1分)

6.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国从公元前230年起,到灭齐时止,首尾10年,陆续兼并了六国,在占领的区域设置郡县,直属于秦王,从此结束了贵族王侯专政的王国时代,进入了君主专制的帝国时代。

——陕西新闻网

(1)秦国最后灭掉的是哪一诸侯国?(2分)秦统一六国后,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1分)

(2)图10所示的防御工事被称为什么?(2分)其修筑目的是什么?(2分)该工事在哪一朝代又进行过大规模修筑,达到了完善地步?(1分)

材料二 尽管秦朝仅仅延续了15年,但秦始皇确立的统治模式却一直延续下去。秦始皇是中国2000余年中央集权封建帝制的主要设计者,影响之深广,为任何其他帝王所难以相比。——风云人物

(3)“秦始皇确立的统治模式”是指我国古代的哪一制度?(2分)为巩固和完善这一制度,西汉时所采取的主要思想措施和隋朝时所创立的选官方法分别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1)①明太祖(朱元璋)(1分)

②中央:废丞相,设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都写得分)(1分)(2)①军机处(1分)②君主专制达到顶峰。(1分)

(3)①八股取士、文字狱(都写得分)(1分)

②加强思想控制,维护王朝统治。(1分)

2.(1)促进了汉与西北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长安(2)和亲政策,和同为一家(3)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4)祖国历史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巩固是各族人民长期开发、共同建设的结果,是各族之间友好交融的结果。

3.(1)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等等,答出两点即可。(2)“推恩令”;有效地削弱了各封建王国的势力,使汉代的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稳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因为这一建议对在思想文化方面的统治有利。(4)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4.(1)①东周;②战国。周武王。使周王朝紧密地联为一体;巩固了周天子的统治。(5分)

(2)焚书坑儒。儒家思想。西晋统一等;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等。(4分)(3)追求大一统。(1分)5.(1)秦朝。(1分)隋朝。(1分)(2)材料一属于第二手史料,材料二属于第一手史料。(1分)第一手史料更为可信。(1分)(3)《史记》。(1分)韩非子提倡法治,他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任意1点1分)(4)商业;手工业。(2分)6.(1)起点:长安(1分);事件:张骞通西域。(1分)(2)前提:社会安定,国力雄厚。(1分)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1分)(3)闭关锁国政策(1分);对贸易进行严格限制。(1分)(4)对外开放使国家繁荣富强,闭关锁国导致国家落后;(从张骞和郑和来看)一个人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方可取得成功,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言之有理即可给分,1分)

7.(1)齐国。(2分)郡县制度。(1分)

中国近代史材料分析题 篇5

1、材料一:现代的文明的美国史,是从一次伟大的真正解放的、真正革命的战争开始。

--------列宁:《给美国工人的信》 材料二:当前南部与北部之间的斗争不是别的,而是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之所以爆发,是因为两种制度不能在北美大陆和平共处。

--------马克思《美国内战》

材料三:美国内战,它的结局无疑的将决定美国今后几百年的命运。

------恩格斯《致魏德迈》

①材料一中的战争指的是哪次战争?为什么说它是真正革命的战争?

【美国独立战争,它使美国赢得了独立,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材料二中的两种社会制度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两种制度不能在北美大陆和平共处?

【北方资本主义和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

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双方矛盾不可调和】 ③根据材料三,说说恩格斯关于美国内战诊断的理由

【南北战争资产阶级取得胜利,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又一障碍,资本主义迅速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经济长期领先于世界各国。】

2、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议会必须定期召开;议员的选举不受国王的干涉。

①上述材料引自哪个国家的什么文件、哪一年通过?这个文件颁布的目的是什么? 【英国;《权利法案》;1689年通过;为了限制国王的权力 】 ②该文件限制了什么人的权利?又维护了哪一机构的权利? 【限制了国王的权利,维护了议会的权利。】

③该文件有什么作用? 【该文件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 ④对英国政体产生了什么影响?(确定了哪一种政治体制?)

【英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

3、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①上述材料是日本历史上哪一次改革的内容?【明治维新】

②这次改革的性质是什么? 【资产阶级性质】

③通过这次革命,日本的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日本由封建社会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

④明治维新前,日本政府的对外政策是什么? 【闭关锁国】 ⑤日本明治维新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

【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⑥从一个民族进步的角度,谈谈你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一个民族要想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应善于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⑦在改革开放,借鉴外来文明这方面,我们国家应该怎么做【要坚持对外开放,走出国门,选择西方文明为我所用,对西方文明不能生搬硬套,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有利于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4、“我们以这些殖民地的善良人民的名义和权力,谨庄严宣告: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它们解除对于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而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也应从此完全废止。”

①这段史料摘自哪一文献?这一文献是何时由何机构发布的?

【《独立宣言》、1776、7、4 大陆会议 】

②这个国家为自由独立而进行过什么样的斗争?其领导者是谁? 【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而进行独立战争;华盛顿】

③这一文献的发表有什么意义?【标志着美国独立 】

④这次斗争具有哪双重意义?【既是资产阶级革命又是民族解放运动】

5、林肯总统1858年一次演说中的部分内容:“分裂之家不能持久。”“我相信我们的政府不能永远忍受一半奴役一半自由的状况。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溃,但我的确希望它停止分裂。它或者将全部变成一种东西,或者变成另一种东西。”

①文中的“房子”是指什么?【美国联邦政府】

②“一半奴役一半自由的状况”分别是指哪两种不同的经济体制?

【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南方奴隶种植园经济制度】 ③双方矛盾的焦点是什么?结果如何?

【焦点:奴隶制度的废存。结果: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6、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时代。

—恩格斯 ①文中所提到的“变革”指的是什么? 【文艺复兴运动,即资产阶级文化兴起】 ②这场“变革”是什么时候兴起的?在哪一个首先国家兴起【14世纪;意大利】 ③在这场“变革”中被称为先驱是谁? 【但丁被称为文艺复兴的先驱。】

④试举出在绘画、诗歌巨人各一人? 【绘画——达·芬奇;诗歌——但丁】

7、“1640年的革命和1789年的革命,并不是英国的革命和法国的革命,这是欧洲范围的革命。它们不是社会中某一阶段对旧制度的胜利,它宣告了欧洲新社会的政治制度。

①材料中所指的两次革命的导火线是什么?两次革命开始的标志分别是什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导火线是苏格兰人民起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导火线是三级会议的召开。英国革命开始标志是被迫恢复多年关闭的议会;法国革命开始标志是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②“旧政治制度”指什么?“新政治制度”是指什么?

【旧制度指封建制度;新制度指资本主义制度。】 ③这种“新社会的政治制度”在英法两国最终分别表现为什么政权形式? 【英国为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法国为资产阶级共和制。】

8、简要回答有关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若干问题: ①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是谁?【马克思、恩格斯】

②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什么?【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9、简要回答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若干问题: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什么?【萨拉热窝事件】 ②列举第一次世界大战西线的三大战役。【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③一战中最残酷的战役是什么?被称为什么?【凡尔登战役、“凡尔登绞肉机”】 ④一战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热爱和平,远离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是每个人的应尽的义务;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共处;人类命运戚相关,要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

⑤有人说没有萨拉热窝事件,一战就可以避免,你认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不正确。萨拉热窝事件只是一战的导火线,没有此事件,一战也不可避免。它的爆发有其深刻的经济、政治根源和长远的历史渊源,其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就必然带来了战争。】

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俄国境内发生了哪两件产生重大影响的大事? 【二月革命、十月革命)】

10、新航路的开辟给我们今天的启示有哪些?

【欧洲航海家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勇气和团结协作精神十分值得我们学习。】 新航路开辟的目的:【为了寻找东方财富】 新航路开辟的客观条件:【地圆学说流行;造船技术改进;指南针广泛使用】 新航路开辟的主观条件:【国王支持】

11、材料一 当地居民都跑来崖边„„有人给我们送一食物。有一个老人坐船前来„„许多人都来到了,包括妇女在内,每个人都带些东西。

材料二 我在1492年发现鳊大陆以及大批岛屿„„在此之后,我回到长勒提尔,谨见王上,而王上依据我的陈述,命令我进行第二次航行以求新的发现,并在我所发现的土地上建立殖民地。主宰赐福我在那绵延600英里长的小西班牙岛得告成功,我征服该岛,并使它的居民纳贡。请回答:

①当地居民指什么人?哥伦布称他们为什么人?【美洲人、印第安人】 ②从材料中找一句话能典型反映哥伦布航海活动的本质。

【并在我所发现的土地上建立殖民地】 ③从史料中可见当地居民对哥伦布一行采取什么态度 【当地居民热情、友好地款待哥伦布一行】 ④欧洲殖民者后来又是怎样对待这些当地居民的?它揭示了什么道理

【欧洲殖民者却残酷地奴役、屠杀印第安人。揭示了殖民国家发展资本主义,积累资本是靠血腥的殖民掠夺实现的。】

12、世界近代史上出现过两次工业革命,它们相继把人类历史带入了什么时代?你能分别说出它们都有哪些成就吗?这些成就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又给人类带来了哪些负面影响?请你谈谈如何从自身做起尽量减少这些负面影响?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成果有火车、汽船、珍妮机等。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成果有汽车、飞机、电话等。②如空气污染、交通堵塞,资源过度开采等。

如: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形成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从身边小事做起,使用环保产品,进行垃圾分类处理等。工业革命的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 世界古代史知识点:

1、现代人类起源于非洲南方古猿,人类距今约三四百万年前形成;(猿人→智人)人类最先进入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父系氏族)

2、古代埃及——尼罗河、金字塔、狮身人面像

古代巴比伦——两河流域(新月沃地)、汉谟拉比法典、空中花园 古代印度——印度河、恒河流域、种姓制度

3、古代希腊——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伯利克里,发展文艺

斯巴达:崇尚武力

奥运会起源于古希腊

古代罗马:三次布匿战争称霸地中海;屋大维成为罗马帝国第一位皇帝

476年,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灭亡

东罗马帝国又叫拜占廷帝国,145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灭亡

4、古代日本: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古代阿拉伯半岛的统一:穆罕默德在麦加创立伊斯兰教,622年出走麦地那(伊斯兰教历

元年);630年征服麦加加速阿拉伯半岛统一

5、西欧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建立:查理·马特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

罗马教会拥有最多的土地,权利至高无上

6、三次希波战争:希腊获胜、马拉松长跑

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罗马帝国扩张:传播古希腊、古罗马文化

7、阿拉伯数字:古印度人发明,阿拉伯人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马可·波罗:意大利人,受元世祖忽必烈赏识,《马可·波罗行纪》

8、古代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 古巴比伦人(苏美尔人)楔形文字;

腓尼基人字母文字 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古印度,释迦牟尼 基督教:巴勒斯坦,《圣经》,圣诞节,耶稣出生之年为公元元年

伊斯兰教:阿拉伯麦加,穆罕默德,《古兰经》,穆斯林,开斋节、古尔邦节

9、阿基米德:古希腊科学家,发现杠杆定律和浮力定律

《荷马史诗》:古希腊英雄史诗

《俄狄浦斯王》:古希腊著名悲剧

中国近代史纲要25个大题答案 篇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思考题

1、试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

1840年鸦片战争和其后的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成为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起点。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1856年开始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和随后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加快了中国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演变的历史进程,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和随后的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成都进一步加深。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次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形成。

2、为什么说西方列强的侵略是中华民族贫穷落后的总根源?

原因: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使中国在政治经济上基本彻底丧失了独立性,中国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成为了西方大国的经济附庸。除了沿海,沿江少数城市经济得到畸形繁荣发展之外,中国广大地区特别是农村的经济都濒临破产。外国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的联合统治,导致了中国近代经济的落后和人民的贫困。

3、试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先进中国人探索民族民主革命的过程。农民阶级:以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为代表的农民革命运动,主要以农民战争的形式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和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规模宏大,参与人数众多,但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与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最后都遭到失败。资产阶级改良派:通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形式,开展戊戌变法运动,希望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通过他们的努力,中华民族的民主意识开始初步觉醒,许多荼毒良久的封建恶习开始改变,推动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同样,由于自身局限,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外加反动势力的强大导致了戊戌维新变法的失败。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暴力方式推翻了清政府统治,使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再也无法在中国建立起比较稳固的统治,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空前解放;在辛亥革命失败之后发起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斗争,为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积极奋斗。同样因为自身的妥协性和软弱性,外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而最终失败,没有改变近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社会的现状。资产阶级激进派:发动了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国国内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怎样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历史意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震撼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他还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还打击了外国的侵略势力。最后,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运动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它和亚洲其他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原因: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克制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这一切都大大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太平天国是以宗教来发动组织群众的,但是拜上帝教教义毕竟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他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斗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危害,也未能正确的对待儒学。他们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也缺乏理性的认识。

5、怎样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历史意义:是一次较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此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再也无法在中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从而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3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的变化,助于人们的精神解放。5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具有世界意义。原因:根本上说,是在帝国主义时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首先,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而且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没有形成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究其原因,是根源于资产阶级政党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6、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原因: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进行的抗争有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最后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也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资产阶级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都失败了,依旧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外因:十月革命胜利后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将救国救民的希望从欧洲转向俄国,不再把资产阶级共和国作为唯一理想。1开始用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世界,2同时注意到了工人阶级的力量。十月革命的胜利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同时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的内外政策感动了中国人。内因:1工人阶级队伍的强大,2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具体国情的针对性,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容性。

7、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过程中各个阶级都提出了各自的方案,太平天国、义和团、开明地主、上层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君主立宪方案)、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方案),但无不以失败告终。而无产阶级和先进知识分子的新民主主义建国方案最终胜利,正是中国革命的最终选择,即先进知识分子所提出的多种方案中马克思主义获得了通过和检验。中国的先进分子经过反复的比较、推求,才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由于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宣传使国人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早期认识,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同时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再加上五四运动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蓬勃兴起,在李大钊等的影响和当时形势的推动下,一批爱国的进步青年,尤其是那些接受了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经过各自的摸索,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开始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明确地同第二国际的社会主义民主划清界限,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想结合的思想。

8、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给人们以重要的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革命取得最终胜利,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必须有新的阶级领导和新的思想指导。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迅速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来考察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和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两者走向结合的初步实践,表明建立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已经具备,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她与以往任何政党不同,一开始便旗帜鲜明地表示自己是中国工人阶级利益的代表,也是中国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代表。她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在长期斗争的实践中找到了使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并且把被外国列强视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团结在一起,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毛泽东说:“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由此可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人民选择了共产党的领导,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9、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原因:①中国共产党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雄厚的群众基础。②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容易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③中国共产党是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中国共产党能够制定出适合中国情况的符合中国人民利益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为中国人民的斗争指明了正确的方向。④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的过程中始终英勇的站在革命斗争的最前线。⑤中国共产党是最有远见,最富有牺牲精神,最坚定而又虚心体察民情并依靠群众的坚强的革命者。

10、试述革命新道路理论的内容和历史意义。内容:以农村为工作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依靠了党和全体人民的集体奋斗,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将革命的进攻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理论:《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历史意义:实践上:1统全党认识,实现了革命中心的转移,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2反映了中国革命规律,揭示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必然性,实现夺取全国政权的战略目标;理论上,1道路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既是事实求是的典范又是事实求是的产物;2对马克思主义发展作出了贡献,为世界其它国家的革命树立了榜样;3为中国今天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有启示意义。

11、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以自己的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第一,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着。第二,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制定、实施了一套完整的抗战策略和方针,提出了持久抗战的战略思想,对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中国共产党通过游击战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牵制和消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也为抗日战争的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第四,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

12、怎样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原因:1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作用。2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4抗日战争是正义的,进步的战争必然取得最终胜利。5中国自身地大,人多,能够支持长久战争。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全所未有的高度,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13、人民解放战争能够迅速取得胜利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①中共先进的阶级性是取得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中国共产党代表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其革命目的是推翻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残余势力在中国的反动统治,为人民谋福利,为中国谋前途,由于其革命目的的进步性能够得到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加快革命胜利的步伐。②中国共产党以先进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理论指导,同时又能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做出有利于中国革命进行的调整,最终凭借先进理论与注重实践的结合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③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广泛的人民民主战线,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孤立了不得民心的国民党反动政权,将其迅速埋葬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取得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4、怎样理解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原因:国民党方面:政治孤立,失去民心,贪官横行,政治腐败,美援断绝,蒋桂分裂

共产党方面: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2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和走经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道路,3有一支革命军队,坚持武装斗争,4建立了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意义:对中国来说,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们期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对国际社会而言,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鼓舞了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最后,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同时是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15、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和伟大意义?经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是灵魂,革命道路是方向,群众支持是基础,军队是中坚,统一战线是保障。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加强共产党的自身建设。伟大意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残余势力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从此,劳动人民成为了新中国的主人,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点,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②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十月革命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他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使帝国主义殖民制度遭到了致命的打击,从而大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对国际局势的发展和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同样具有深刻而久远的影响。③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胜利,在总结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所形成的这些基本结论,已经成为了中国人民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16、过渡时期总路线为什么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原因: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强大,他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第二,资本主义经济力量相对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第三,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必要条件之一;第四,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综上所述,过渡时期总路线清晰的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17、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历史意义?意义:社会主义改造是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它对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为中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到了全面的确立。

1、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2、新民主主义国家已经转变为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3、为中国今后一切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基础 ;

4、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社会主义改造即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生产资料由私有改造为公有。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即生产资料公有制建立,也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完全确立。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8、试述社会主义建设中探索的成果。成果: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解决了工业化中从无到有的问题;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保障,文化医疗室也取得较大发展,人民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科技事业长足发展,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的科技成果。

19、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原因:首先,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先进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是历史的选择。其次,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得到了人民的认同和响应,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主义制度以国家富强与人民共同富裕为宗旨,人民拥护社会主义。(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而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素和必要条件。(2)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3)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4)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总之,这一选择是十分必要的、完全正确的。通过这一选择,中国共产党创造性的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20、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①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中国近代革命性质属于民族民主革命,为争取民族独立,实现民主,中国人经历了“走日本人道路(维新变法运动)--走欧美道路(辛亥革命)--走俄国人道路(中共初期的城市斗争)--走中国特色道路”的过程。②在革命斗争实践中,中共根据国情,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胜利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即井冈山之路),把马克思主义普通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发展马克思主义而形成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精粹的毛泽东思想。③经过艰苦卓越的武装斗争,终于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政权,在巩固政权,恢复经济后,向社会主义过渡。④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造--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完成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对农业和手工业通过互助组、合作社的形式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则以“赎买”的方式公私合营,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1、怎样评价戊戌变法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意义:①戊戌维新变法运动是一次爱过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②戊戌变法同样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它勇敢的突破了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主张改革君主专制,代之以君主立宪制,虽然未能成功建立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其颁布的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若干措施也未能生效,但是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③戊戌维新变法运动同样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变法的过程中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有利于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④维新派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提出了很多的新主张,其移风易俗开启社会新风的效用不可低估。原因:主要原因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守旧势力的反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还十分微弱,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基础还相对狭窄。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维新派的政治势力更是弱小,他们既没有严密的组织更没有掌握实权和军队。②维新派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同时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惧怕人民群众,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就决定了维新变法运动注定失败的命运。

22、怎样正确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军事家,政治家和革命家,一位坚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穷期半生,以其卓绝的政治军事智慧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他的功绩无与伦比,必将永世被人民所铭记;虽然他也是一位犯了严重错误而不自觉其为错误的马列主义者,但就毛泽东同志传奇般的一生来说,其功绩是第一位的。

23、怎样认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曲折?认识:社会主义是历史上全新的事业,中国是在经济文化水平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曲折是中国共产党独立寻找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发生的严重错误,产生这些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归根结底并不是由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所造成的,并且依靠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完全可以纠正这些错误。

24、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转折?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了长期左的思想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而且断然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做出了吧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了中共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中国近代史材料分析题 篇7

关键词:晚清政府,经济立法,近代经济制度

晚清时期的中国积贫积弱, 再加上列强入侵, 使得中华民族这个古老国度处于崩溃的边缘, 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晚清政府试图通过经济立法, 建立起我国近代经济制度体系, 努力实现巩固统治、国富民强、抵御外侵的梦想, 但由于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现实局限, 注定了这一经济立法进程变得曲折和复杂。

一、建立工商管理体制, 架构近代中国经济制度体系上层设计

我国古代是典型的农耕社会,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直延续到清代晚期。在此之前, 工商业的地位是比较低的, 工商经济的作用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 商人也经常受到社会的歧视。从国家层面来说, 清代晚期之前, 政府设置的工部负责管理官办的各种手工业, 户部主要负责收取私营工商业的税赋并对这些私营业主进行限制, 以更好地保护官办手工业的垄断地位。而在地方层面, 由于没有设置工、户部的分支机构, 统由各省督抚等地方长官全权管理, 这不利于工商业的管理和经济的发展。

1840年, 鸦片战争爆发, 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也将西方先进的工商业运作模式和经济制度输入到国内。面对内外交困的形势, 清代统治者不得不调整其统治政策, 从上层制度设计着手, 通过设立商部, 成立商会, 再辅之一系列的经济立法, 从而建立并架构起了我国近代经济制度的雏形。

1903年, 清政府基于当时形势的需要, 正式设立商部, 分设保惠、通艺、会计、平均等四个部门, 分管全国招商、路矿、工商、农务等事务。由于有了专门的商部, 其职能主要是通过调研商情、制定商法、明确商规等方式, 来促进当时工商业的发展。观察晚清时期一系列经济立法过程, 如《公司律》及金融等经济方面的法律拟制, 其中均有商部的参与和推进。

商部毕竟是官方性质的, 还需要民间的互动。为此, 清政府商部通过颁布《商会简明章程》, 在不同地域范围内设立各种不同行业的商会, 并且实行商会自治管理。新设立的商会不再设置行业壁垒进行限制管理, 而是重点通过给行业内的商家提供各种信息、法律、会计等方面的服务, 协调政府与行业、商家的利益关系, 促进本商会所辖范围内商家的共同发展。

晚清政府通过商部和商会建立起来的工商管理体制, 作为当时经济事务的上层主导机构, 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之后民国时期政府几乎照搬了晚清政府的工商管理体制, 进一步推进我国近代经济制度深入发展[1]185。

二、创新设立《公司律》, 架构近代中国的经济组织形式

近代中国的公司组织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是从洋务运动开始的。当时同样基于中国贫穷、落后的社会状况, 洋务派抱着“师夷长技”理念和“求富、求强”理想, 兴办了一批官督商办股份制公司, 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 成为中国最早的一批公司组织形式。甲午战争后, 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 被迫放弃了官办公司政策, 转而倡导私人资本主义, 力促我国民族资本的发展与繁荣。

1904年,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公司法——《公司律》正式诞生。这是清政府借助西方列强的经济模式, 在商部的主导下, 对近代中国经济组织形式的创新和发展。纵观《公司律》, 共有11章, 131条, 对公司的分类、股份、股东权利、董事、查账人、董事会议、股东大会、账目、公司章程、公司倒闭、罚例等, 均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规制, 如关于公司股份方面, 要求“必须划一, 不得参差”, 赋予了各股东平等的地位和权利;关于股份表决权方面, 要求“有一股得一议定之权, 如一人有十股者即有十议决之权, 依次类推”, 基本确立了股份在公司中的核心指导地位[2]8。

总体来说, 《公司律》通过建立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等分权机制, 奠定公司在近代中国经济组织发展形式的指导地位。《公司律》中提出了股份均一、股权平等制度, 为晚清时期公司运作和发展勾划出了法律制度框架, 并对之后民国时期乃至现代我国经济发展, 均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加强金融立法, 架构近代中国的银行和货币管控制度

在晚清时期我国出现近代银行之前, 商品的流通、资金的流转、货币的汇兑, 大都依靠钱庄和票号来运作, 这两种规模较小的金融组织形式, 一般由一人或数人出资组建, 资本积累有限, 资金管理不够规范, 无力承担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需求。与此同时, 借助鸦片战争, 外国金融势力涌入中国, 控制着中国的金融发展, 特别是这些外国列强利用其优势地位, 不断在中国金融市场掀起波澜, 如我国近代股票市场发生的“信交风潮”等金融风暴, 其中或多或少都有外资的影子。为此, 清政府痛定思痛, 通过法律移植, 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法律, 即在开办国有银行、统一货币的基础上, 鼓励私人兴办商业银行, 对旧有钱庄和票号进行排挤, 对外资银行进行限制, 从而初步建立起了近代中国的银行和货币的管控、发展制度。

在中央银行方面, 1904年, 清政府颁布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银行法规———《试办银行章程》, 组建了国有股份制性质的户部银行, 由中央财政出资一半, 另一半由私人认购, 管理层由政府委派, 但理事和监事由股东选举产生。户部银行除了行使普通银行职能外, 当时还赋予了货币铸造、发行、管理职能, 具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央行地位。1908年, 清政府将户部银行改名为大清银行, 出台了《大清银行则例》, 规定大清银行“经理国库事务, 及公家一切款项, 并代公家经理公债票, 及各种证券”。由此, 我国近代的中央银行制度基本建立。

在商业银行方面, 晚清政府于1908年颁布《银行通行则例》, 这是我国近代第一部统一的银行法, 其中明确了商业银行的法律地位, “凡欲创立银行者, 或独出资本, 或按照公司办法, 合资集股, 均须预定资本总额, 取具殷实商号保结, 呈由地方官查验, 转度支部 (由户部演变而来) 核准注册, 方可开办。”由此可以看出, 私人只要具备一定的资本, 即可创办商业银行。同时, 《银行通行则例》对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银行管理、运行、监督等事宜, 均进行了法律规制, 尽管不太详尽, 但毕竟为我国近代银行业架构出了发展蓝图, 对商业银行以及中央银行的规范运作非常有利。

在货币管理方面, 清代货币有银元、铜元、纸币等诸多形式, 管理非常混乱, 不利于政府财政和民间流通。1903年, 清政府专设财政处, 1906年改为度支部, 在统一财权的情况下, 通过先后颁布《通用银票暂行章程》、《兑换纸币则例》、《币制则例》等法律, 废除了传统落后的银两制度, 建立了相对先进的银元制度, 并尝试将大清银行发行的银元、铜元、纸币统一兑换成国币[3]11。这拉开了我国货币制度近代化的序幕, 为货币法律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颁行经济法规, 架构近代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

除了上文所述的工商管理体制的建立以及相关的公司及金融立法外, 晚清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经济法规, 尽管带有较为浓厚的资本主义色彩, 但逐渐培育出了近代中国的市场经济制度体系。

晚清经济法规主要体现在:一是通过《商人通例》, 对晚清时期公司运营和商人行为进行了明确法律规范, 初步建立起了我国近代公司法律制度;二是通过《奖给商勋章程》、《奖励华商公司章程》, 对一些优秀公司进行政府层面上的奖励, 笔者认为, 这不仅只是一种物质方面的支持, 更重要的是在全社会层面上树立起重商、亲商、护商的理念, 指引社会民众从小农经济向现代工商业发展。在这些经济法规的基础上, 再加上前文所述的《公司律》以及诸多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规, 共同构成了晚清政府时期较为系统的经济制度体系, 指引着晚清政府努力向市场经济迈进。当然, 尽管最后的实施结果不尽如人意, 实施过程也是错综复杂, 特别是政治上的内外明争暗斗和豪取强夺, 对这些经济制度的实际运作有一定的影响, 但这种市场经济的理念毕竟在中华大地落地、生根, 为后续发展积蓄了力量。

五、晚清经济立法及近代经济制度的历史地位评析

晚清经济立法及其伴随的近代经济制度, 是近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尽管统治者不得已而为之 (从晚清政府对戊戌变法的镇压可见一斑) , 尽管其中带有较为强烈的法律移植色彩, 但这毕竟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个开天辟地的创举, 其积极意义表现在:一是奠定了近代中国经济法律的基础;二是对传统的抑商政策进行了全盘否定;三是推动民族资产阶级走上了历史舞台;四是促进了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为实业报国凝聚了梦想[4]220。

当然, 基于历史局限, 晚清经济立法也难免有一些缺陷, 突出表现在:一是法律移植痕迹过于明显, 存在一定程度的脱离国情的照搬西化, 从而导致与近代中国的实际有所脱节, 实施成效有所折扣。二是应急化特征较为明显。晚清政府在较短的时间内, 并且没有前期历史积淀, 就迅速推出了如此多的经济法律, 实为当时形势所迫, 这也是维系阶级统治的实际需要。三是具有一定的法律超前化趋势。笔者认为, 晚清政府在急于求成的情势下, 借鉴西方列强数百年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最新成果, 再加上与中国实践结合不够紧密, 自然导致立法措施有所超前, 尽管在当时应用时有一些困难, 但却给中国近代乃至现代经济发展指明了一些可供借鉴的方向, 对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罗福惠.评《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J].历史研究, 1996 (6) .

[2]严亚明.十年来晚清企业制度研究综述[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 (2) .

[3]周洪銮.中华银行史[M].商务印书馆, 1919.

中国近代史材料分析题 篇8

[关键词]中国古代史 多媒体技术 教学

[作者简介]王艳(1969- ),女,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北宋漕运和中国古代科技史方面的研究。(河南洛阳471022)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5-0149-02

当前,随着高等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多媒体教学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成为高教改革的热点。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之一,它综合运用了声音、文字、图像、动画、视频影像等多种媒体。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制作更多更好的适合于课程教学的多媒体课件,是当前和今后开展多媒体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和手段,在具体实践和操作中不断对多媒体课件进行改进,并广泛汲取其他高校多媒体课件设计的经验,对“中国古代史”课件不断地进行研制和开发。本文拟通过对“中国古代史”课程特征的分析,阐明“中国古代史”课程多媒体课件在推动教学改革、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等方面的作用。

“中国古代史”是高校历史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是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基础课程,有着其他课程所不能取代的独特地位。本课程讲述了上起原始社会,下迄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前清代的历史,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社会形态。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各个社会形态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科技文化、重大事件等内容。同时还要使其掌握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而由于历史学科的理论性较强,传统的课堂教学相对枯燥无味。因此,多媒体课件更宜应用于“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一、多媒体教学技术在“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是教学手段和方式改革的必然需求

当前高教改革的指导思想,正在从旧的“三中心”——教师中心、课本中心、课堂中心,走向新的“三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主体观,以能力发展为本的教育质量观,以组织学生自主活动为本的教学观。体现在教学模式上,就是要改革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技术,探索新型的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学手段较为单一,教学内容繁杂,且时空跨度太大,势必影响部分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具有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它可以部分地再现历史场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述原始社会时,通过动画设计,可再现北京人的生活场景;通过图片设计,可展示打制石器的方法,如碰砧法、两级打法和锤击法等打击法,使学生能够熟悉不同的石器制作方法。

同时,多媒体教学方式更易于针对不同的专业,采取不同的授课方法,讲授不同的教学内容。在高校,除了历史学专业外,还有不少专业开设了“中国古代史”课程,如旅游管理专业。针对不同的专业,教师在讲授“中国古代史”课程时应采取不同的授课方法。对历史学专业,应更多地将学术动态引入课堂,让学生直接接触到学术前沿,并将学术争鸣引入教学中,向学生介绍新观点、新材料,引导学生开阔学习视野,提高认识层次,激发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如在讲述宋朝科举盛况时,可向学生介绍基本史料及最新的研究状况,基本史料可列举《宋史·选举志》《宋史选举志补正》《宋史选举志索引》《文献通考·选举考》《宋会要辑稿·选举》等。研究状况可向学生推荐张希清编的《中国科举考试制度》、何忠礼编的《科举与宋代社会》、龚延明等主编的《宋登科记考》等。另有文学界祝尚书编的《宋代科举与文学考论》、林岩编的《北宋科举考试与文学》等。港台地区有李正富编的《宋代科举制度之研究》、李弘祺编的《宋代官学教育与科举》等。在国外有日本学者荒木敏一编的《宋代科举制度研究》、高津孝编的《科举与诗艺——宋代文学与士人社会》,美国有贾志扬编的《宋代科举》等。

在中国古代史的研究领域,有关国内外的基本史料和研究成果非常多,而历史学专业的学生均需对基本史料和最新的研究状况有个大致的了解,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帮助。若单纯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将上述的内容用粉笔写在黑板上,不仅耗时,而且耗费教师的精力,同时极易使学生产生疲倦感,进而影响授课效果。借助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基础史料,补充最新的学术动态,节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历史学专业的学生还可在课堂上接触到大量的原始材料,以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传统课堂上,教师很难向学生展示大量的原始材料。而在多媒体课堂上,教师可利用网络资源,将大量的原始材料展示给学生,并且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歷史文献材料所揭示的时代内容和背景。对于同一背景材料,很可能得出不同的见解和答案,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历史文献的兴趣和能力,有利于更好地展开课堂讨论,提升学生解读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可根据其将来从事的行业,有意识地增加趣味性以及地域特色,使学生能够在实习和以后的工作中学以致用。如在讲述龙门石窟时,可将三大石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和敦煌莫高窟的对比图片展示给学生,通过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总结三大石窟雕塑群的不同特点,同时补充大量史料,分析其形成的历史原因。

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各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已大幅度增加了实践环节。与其他通史课程相比,“中国古代史”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显得更为重要。“中国古代史”课程实践教学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校内实践教学;二是对周边地区历史文化资源进行调查;三是专业实践调查,一般选择国内著名古都进行调查研究。实践教学可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史增加感性认识,提升理性认识,对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修养、增强专业兴趣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在实际的教学运行中,因各种各样的原因,如经费问题等,很多实践环节难以实现。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可利用视频影像、图像等资料,让学生在异地进行专业考察,仿佛置身于其时其景,以弥补经费不足带来的困扰。

二、丰富的教学资源,易于开拓学生视野,使学生取得更佳的学习效果

“中国古代史”是一门基础课程,它内容广泛,包含有多门学科,如史学、考古学、民俗学、美学、文学、艺术等。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多源信息。而多媒体光盘储存的大量信息及计算机网络实现的资源共享,使得多媒体课堂所呈现给学生的信息量比传统的课堂信息量要大得多。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可更好地将丰富的教学资料更加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孙立群教授曾说,多媒体课件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的运用“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和互动性,学生在课堂上可以直接观看到与中国古代史教学有关的人物、器物、地图、遗址、表格、文献资料、思考题等”。

如在讲述战国文化时,可播放发掘曾侯乙墓的相关视频。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器是历年来我国出土青铜器数量最多、种类较全的一次。曾侯乙墓青铜器采用了浑铸、分铸、等冶铸技术和平雕、浮雕、圆雕、透雕、错金、镶嵌、铸镶、铜焊、焊、铆接等多种工艺,集先秦青铜制造技术之大成,集中反映了我国当时先进的冶铸技术水平。如果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这些复杂而高超的铸造技术很难让学生产生感性认识。而利用视频影像,通过与商周时期的青铜文化进行比较,学生将会对中国古代青铜文化有更为感性和系统的认识,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再如讲述敦煌学时,将《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为纪念敦煌发现100周年发行的精美图片展现给学生,同时附上陈寅恪先生为陈垣《敦煌劫余录》所写的序言,相信会给学生带来一场心灵的震撼,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三、图文并茂的影像资料,易于学生掌握重点和难点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中国古代史”课程的重点有:中国古代历史的特点,中国古代分封制度问题,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问题,封建社会的农民战争问题,传统文化问题,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中国古代经济的产生、发展与演化问题,中国古代历史地理和疆域。课程的难点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治乱兴衰的原因,变法改革失败原因,国家统一与分裂的成因等。

在“中国古代史”课程需要掌握的重点中有相当多的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有的是因为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尤其难以掌握,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虽然也可部分地突破这些难题,但不如多媒体教学技术来得事半功倍。使用多媒体,可利用丰富的图文资料,图文并茂地呈现出中国古代史的基本概念、基本史实、基本知识,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帮助其建立起地域空间想象能力。“中国古代史”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表现形式丰富的特点,将教学难点和重点结构化、图形化和形象化,增加一些综合性的图标和知识,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如在讲述隋朝经济繁荣时,可将隋朝与唐朝和现代社会的人口增长率做成柱形图表,通过图表分析,学生可发现隋朝17年间人口平均增长率为6.88%,唐朝25年间人口平均增长率为2.08%,而1949至1982年33年间中国人口平均增长率为2.74%,跨越时空的比较,可使学生对隋朝经济的繁荣程度有更为深刻的认知。

同时,多媒体课件可利用各种实物呈现、图形、视频等教学,不仅使学生容易理解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规律,还可增强其感性认识,突破历史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如在讲述中国古代分封制度问题时,可引用大量史料记载,如《荀子·儒效》《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左传·昭公二十六年》《礼记·王制》,以及相关的文物图片。学生结合史料、地图和出土文物,能够较为深刻地理解古文献记载中“受民受疆土”的概念,进而明白分封制的真正含义。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可充分体现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但也不可过于对其依赖,不管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何等优势,它也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在具体教学中,仍需要教师的有效调配。如在多媒体教学中,随着学生自主性的增强,学生与教师的情感交流会有一定程度的减少,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专业需求。无论科技如何进步,教师只有将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结合,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才能达到教学的最优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瑞杰,孙燕清.“中国古代史”教学改革探索[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3(2).

[2]韩小林.高校历史教学的新思路——“中國古代史”课程多媒体组合教学改革的总结[J].嘉应大学学报,1996(3).

[3]聂丽华,陈华,冯辉荣.试析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互补[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6(9).

[4]张林.电子技术多媒体CAI教学软件研制及教学方法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1999,21(4).

上一篇:思念情人的暖心问候语下一篇:活动庆典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