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怎样开发

2024-09-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校本课程开发怎样开发(精选9篇)

校本课程开发怎样开发 篇1

“初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课程方案

1、主讲教师:

2、教学材料:初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拓展)

3、课程类型:学科拓展类授课时间:一学期

5、授课对象:初二

具体内容

(一)需求评估随着学生的长大,他们越来越需要运用数学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其中,对于小学生而言,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是异常重要的,但对于中学生而言,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但在教学过程中,这些内容容易被教师忽视,因此不便于教师和学生进行量化考核;二是教师和学生的着重点都在“重、难点”的基础知识上,而忽视了计算能力的提高,这反映了总体要求和具体实施上的矛盾。说明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课程目标

1、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自觉地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使学生学会自主分配时间,课内和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及整体素质。

3、通过课题研究,培养教师善于发现问题,勤于学习,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和解决新困惑的勇气和本领。

4、努力寻求能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有效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并逐步形成个人教学风格,形成教研组特色。

(三)课程内容

围绕课题研究的重点,我将研究内容分为三大块:

1、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在概念的深化过程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2、习题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

3、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四)课程实施建议

1、实施方法:

(1)模拟训练

(2)传授法

2、实施形式

(1)课堂集体训练。就是本班成员共同参与课堂训练。

(2)分组训练。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参加训练。这种方法在训练中比较实用,便于学生化整为零进行训练。

(3)教师设计、组织、主持。基于对课程的认识、设想、开发等原因,校本课程的设计应以教师为主。当然设计应尽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延伸、拓展。

(4)学生设计、组织、主持。校本课程是为学生发展开发的,学生对设计教学内容、步骤有较浓的兴趣,教师提供一定的目录、内容,让学生挑选擅长或感兴趣的项目设计活动、情景,给予学生充分参与课程设计的权利,调动学生积极性。

采取哪一种形式或哪几种形式,没有固定的程式,应根据具体环境、场合、学生实际而定,不可拘泥于形式,形式应服从于内容、任务,服务于学生发展。

(五)课程要求

1、依照新课程理论对课例进行剖析。

2、开展教学研究反思活动,在自己日常教学中不断研究,不断反思。

3、开展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为主题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4、做好常规教学工作,从细节做起。

5、加强计算教学,上好新授课,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透彻理解算理掌握法则。

6、平常练习严要求,养成好的计算习惯。

7、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书写工整、格式规范,认真审题、分析的良好习惯。

8、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9、加强练习,运用多种形式,使学生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

10、收集错题类型,做到对症下药。每堂新授课可以加入前一天作业中的易错处,让学生改错。几节新授课后,在练习课中安排一节专门以改错类型的课,以巩固、运用新知识为主要任务,目的是及时针对学生作业中输出的错误信息,集中分析订正,使学生准确掌握新知识,并在改错中化知识为能力。

(六)课程评价

1评价内容

(1)学生参与课堂训练的态度。

(2)学生思维能力有无变化。

(3)学生思维能力的灵活性和准确性。

2、评价形式

(1)学生自评:学生自我对照参加本课程以来思维能力的变化,自己对自己评价。内容包括:思维能力的灵活性、准确度等。

(2)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训练思维能力的态度(投入程度),运用技巧的能力,给学生适当的评价。教师可以用档案袋、成绩册、记分等方式对每位学生的表现简单记录,作为评价依据。

(3)学校评价:可以是学校了解本课程情况的方式,也可以是学生在学校某写活动中特长发挥,得到学校的认可、肯定。

(4)学生评价:学生根据被评价者思维能力的灵活性的变化,给予认为合适的评价。

校本课程开发怎样开发 篇2

一、教材编写:对教材内容进行定位, 使诗文的收集工作目的明确, 内容适用于小学生

(一) 根据难易程度分类编排, 体现系统性原则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比较明显, 低年级学生机械记忆能力强, 但理解能力较差, 所以针对低年级学生排写的内容以比较简单的绝句为主, 适当地加入内容简单的律诗, 或者抒情性较强的容易理解的散文等, 并要求学生背诵, 教师进行简单的讲解, 使学生初步从背诵、理解中体味古诗文的优美, 从而培养他们对古诗文的兴趣。中高年级的学生记忆力和理解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所以选择内容要提高难度和数量, 并且要在规定诵读内容的基础上, 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 鼓励他们自己寻找诵读内容, 同时教师要对学生诵读诗文的作者、时代背景、表达的内涵及隐含的思想感情进行适当的点拨, 指导学生体会我国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 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从而使他们自觉地诵读古诗文。

(二) 突出内容趣味设计编排, 体现教材性原则

小学生自控能力比较差, 对感兴趣的知识容易接受。针对诵读古诗文活动, 我校首先发动学生搜集自己喜欢的古诗文, 以便激发他们的兴趣, 提高他们收集整理的能力, 然后各班在班主任的指导下汇总整理, 去粗取精, 形成班级初稿, 再上交教研组, 教师集体筛选, 形成年级教材初稿。在这个过程中, 要求教师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 依据内容趣味性原则, 设计校本教材。最后学校组织部分骨干教师精心自编了《小学生古诗文诵读》校本教材。教材以唐、宋各朝代名家经典诗文为核心, 还有《弟子规》《三字经》及近代诗词等, 其内容反映着“仁、义、礼、智、信”等儒学文化的精髓, 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神韵。此外, 在编写过程中, 本校教师以《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 以爱国篇、孝悌篇、友情篇、思乡篇、哲理篇、生活篇、自然篇、礼仪篇为基本框架, 逐个剖析, 注释准确科学, 翻译通俗顺达, 有较强的实用性。如骆宾王的《鹅》内容简单明了, 适用低年级的学生诵读, 只要求教师简单描述诗中的画面:碧波荡漾的湖面上, 一只洁白的鹅弯曲着长颈在吟唱高歌, 两只红掌在水中快活地划着, 清清的湖水被绿绿的荷叶映着格外亮丽。这样学生就能边吟诗, 边领略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再如柳宗元的《江雪》感情体会比较困难, 适用于中高年级, 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诗意萧条的旷野白雪皑皑, 杳无人烟, 只有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人顶着凛冽的寒风在江面垂钓的基础上, 引导他们感受雪野的空旷寒冷, 感受到诗人凄清、孤独之情。

(三) 坚持内容多元并存编排, 体现延展性原则

我校自编的《小学生古诗文诵读》校本教材, 共分上下册, 上册供一二年级使用, 下册供三至五年级使用, 上册60首诗, 下册80首诗。教师在编排时注重内容上从易到难, 循序渐进, 形式上体裁交错, 花样多变, 从而使学生有多方位的感受和体悟。同时, 学校利用墙壁上装饰古诗文挂图, 走廊里设置古诗文报栏, 教室里张贴古诗文图画等形式, 营造古诗学习的氛围, 潜移默化地给予学生影响, 达到将古诗文诵读从教材、课堂引向校园和社会的目的。在教学安排上, 低年级每学期上16课时, 中高年级上8课时。同时利用升国旗仪式、诗歌诵读比赛等形式扩大古诗文对学生的影响, 达到培养他们学习兴趣的目的。此外, 在校本课程的讲授过程中, 我们要坚持个人经典诵读与集体诵读相结合, 培养学生记忆能力和审美能力;坚持集体经典诵读与培养兴趣相结合;坚持学校经典诵读与课外积累相结合。

二、使用教材:逐步完善内容, 建立有效机制, 使学生形成乐读、多读、精读古诗文的行为习惯

(一) 创设校园诵读氛围, 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

为搞好诵读活动, 使学生感受到古诗文的魅力, 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我校教师从校本教材中挑选童趣较浓、通俗易懂, 具有教育意义的诗文, 如《清明》《悯农诗》《游子吟》等, 并采用了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 如依诗做画、依诗演剧、依诗明理等形式, 营造古诗文诵读氛围, 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热情。

首先, 开展竞赛, 激发热情。我们利用校本课程学习的机会, 由各班级的语文教师或指导学生赏析校本教材中的古诗文, 或让会背古诗文的学生进行展示, 并在班级内开展背诵古诗文的竞赛活动, 以培养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

其次, 组建课外活动小组, 展示学生才华。在语文教师指导下, 建立学校古诗文诵读小组, 鼓励学生参与其中, 并且定期开展活动, 如每学期举行两次诵诗大赛, 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

最后, 联系家长, 让他们在家里尽量为孩子创造学习古诗文的环境, 并给孩子提供阅读和背诵的材料, 建立古诗文教育的长远机制。此外, 教师在家长会上向家长进行宣讲, 让家长了解古诗文教育的意义和方法, 组织家长参观学校古诗文校本课程, 给他们发放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手册。通过以上举措, 形成校内校外的合力, 促进诵读活动卓有成效地开展下去。

(二) 以读促学, 以背促德,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推动诵读活动长期开展

在进行古诗文诵读教育过程中, 重要的一步是指导学生读, 主要是读出感情和意境, 体会古诗文之美, 如体会“一只黄鹂鸣翠柳, 两行白鹭上青天”诗中有画的美,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中祖国山川之美, “慈母手中线, 临行密密缝”中的人性美等。通过诵读能促使学生喜欢古诗文, 使他们形成学习古诗文的主动性, 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激发起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并养成经常诵读古诗文的习惯。

农村小学怎样开发古诗文校本教材 篇3

一、教材编写:对教材内容进行定位,使诗文的收集工作目的明确,内容适用于小学生

(一)根据难易程度分类编排,体现系统性原则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比较明显,低年级学生机械记忆能力强,但理解能力较差,所以针对低年级学生排写的内容以比较简单的绝句为主,适当地加入内容简单的律诗,或者抒情性较强的容易理解的散文等,并要求学生背诵,教师进行简单的讲解,使学生初步从背诵、理解中体味古诗文的优美,从而培养他们对古诗文的兴趣。中高年级的学生记忆力和理解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所以选择内容要提高难度和数量,并且要在规定诵读内容的基础上,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鼓励他们自己寻找诵读内容,同时教师要对学生诵读诗文的作者、时代背景、表达的内涵及隐含的思想感情进行适当的点拨,指导学生体会我国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使他们自觉地诵读古诗文。

(二)突出内容趣味设计编排,体现教材性原则

小学生自控能力比较差,对感兴趣的知识容易接受。针对诵读古诗文活动,我校首先发动学生搜集自己喜欢的古诗文,以便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收集整理的能力,然后各班在班主任的指导下汇总整理,去粗取精,形成班级初稿,再上交教研组,教师集体筛选,形成年级教材初稿。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教师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依据内容趣味性原则,设计校本教材。最后学校组织部分骨干教师精心自编了《小学生古诗文诵读》校本教材。教材以唐、宋各朝代名家经典诗文为核心,还有《弟子规》《三字经》及近代诗词等,其内容反映着“仁、义、礼、智、信”等儒学文化的精髓,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神韵。此外,在编写过程中,本校教师以《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爱国篇、孝悌篇、友情篇、思乡篇、哲理篇、生活篇、自然篇、礼仪篇为基本框架,逐个剖析,注释准确科学,翻译通俗顺达,有较强的实用性。如骆宾王的《鹅》内容简单明了,适用低年级的学生诵读,只要求教师简单描述诗中的画面:碧波荡漾的湖面上,一只洁白的鹅弯曲着长颈在吟唱高歌,两只红掌在水中快活地划着,清清的湖水被绿绿的荷叶映着格外亮丽。这样学生就能边吟诗,边领略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再如柳宗元的《江雪》感情体会比较困难,适用于中高年级,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诗意萧条的旷野白雪皑皑,杳无人烟,只有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人顶着凛冽的寒风在江面垂钓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感受雪野的空旷寒冷,感受到诗人凄清、孤独之情。

(三)坚持内容多元并存编排,体现延展性原则

我校自编的《小学生古诗文诵读》校本教材,共分上下册,上册供一二年级使用,下册供三至五年级使用,上册60首诗,下册80首诗。教师在编排时注重内容上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形式上体裁交错,花样多变,从而使学生有多方位的感受和体悟。同时,学校利用墙壁上装饰古诗文挂图,走廊里设置古诗文报栏,教室里张贴古诗文图画等形式,营造古诗学习的氛围,潜移默化地给予学生影响,达到将古诗文诵读从教材、课堂引向校园和社会的目的。在教学安排上,低年级每学期上16课时,中高年级上8课时。同时利用升国旗仪式、诗歌诵读比赛等形式扩大古诗文对学生的影响,达到培养他们学习兴趣的目的。此外,在校本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个人经典诵读与集体诵读相结合,培养学生记忆能力和审美能力;坚持集体经典诵读与培养兴趣相结合;坚持学校经典诵读与课外积累相结合。

二、使用教材:逐步完善内容,建立有效机制,使学生形成乐读、多读、精读古诗文的行为习惯

(一)创设校园诵读氛围,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

为搞好诵读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古诗文的魅力,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我校教师从校本教材中挑选童趣较浓、通俗易懂,具有教育意义的诗文,如《清明》《悯农诗》《游子吟》等,并采用了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如依诗做画、依诗演剧、依诗明理等形式,营造古诗文诵读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热情。

首先,开展竞赛,激发热情。我们利用校本课程学习的机会,由各班级的语文教师或指导学生赏析校本教材中的古诗文,或让会背古诗文的学生进行展示,并在班级内开展背诵古诗文的竞赛活动,以培养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

其次,组建课外活动小组,展示学生才华。在语文教师指导下,建立学校古诗文诵读小组,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并且定期开展活动,如每学期举行两次诵诗大赛,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

最后,联系家长,让他们在家里尽量为孩子创造学习古诗文的环境,并给孩子提供阅读和背诵的材料,建立古诗文教育的长远机制。此外,教师在家长会上向家长进行宣讲,让家长了解古诗文教育的意义和方法,组织家长参观学校古诗文校本课程,给他们发放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手册。通过以上举措,形成校内校外的合力,促进诵读活动卓有成效地开展下去。

(二)以读促学,以背促德,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推动诵读活动长期开展

在进行古诗文诵读教育过程中,重要的一步是指导学生读,主要是读出感情和意境,体会古诗文之美,如体会“一只黄鹂鸣翠柳,两行白鹭上青天”诗中有画的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中祖国山川之美,“慈母手中线,临行密密缝”中的人性美等。通过诵读能促使学生喜欢古诗文,使他们形成学习古诗文的主动性,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激发起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并养成经常诵读古诗文的习惯。

校本课程开发过程 篇4

1.组建校本课程开发队伍

进行校本课程开发,首先学校必须根据自身的各种资源和办学历史,依据自己学校独特的教育宗旨或教育哲学来确定本学校课程开发的发展方向,在此之后就要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队伍以便开展各项活动。校本课程开发队伍应包括学校内部人员与学校外部人员。学校内部人员主要包括校长、主管主任、学科教师、学生代表。外部人员包括地方当局行政主管领导、课程或学科专家、家长和社区代表等。只有内外配合,群策群力,才能有效地促进校本课程开发。

我们首先组建了由学校内部人员与学校外部人员组成的校本课程开发团队。学校内部人员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牵头,专业部主任、专业部学科教师以及部分学生代表组成;同时,我们根据学校自身的合作资源条件和办学历史,筛选出旅行社、旅游景区、酒店等典型旅游合作企业代表作为学校外部人员参与到课程开发的团队中来。

2.情境和需要分析

只有对各种校内外的情境和需要进行科学、充分的了解和分析,才能开发出适合本学校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除了要考虑到校内的情境和需求外,也要考虑校外的情境与需要。校外的情境主要包括社会需求、社区状况、家庭情况等。从社会需求来看,校本课程要照顾到当代社会对人才的新需要,传统单一型人才已不符合时代要求,而需要全面发展、具备多方面才能的人才,因此校本课程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发展自己专长的机会。从社区需求来看,学校都处在一定的社区环境中,都会受到来自社区的多方面影响,因此,学校课程设计应把握社区的活动实际。从家庭的需求来看,家庭情况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包括独身子女、妇女就业、家庭受教育程度等,应考虑不同家庭结构、经济条件下儿童的需求。校内情境和需求的分析包括对校内资源现状的评估,以及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估。校内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质和财政条件等。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主体,教师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程开发的质量。对学生的评估关系到校本课程的针对性,包括学生的家庭背景、身心发展状况。

我们通过企业访谈、用人单位座谈会、企业一线专家座谈等多种形式,对旅游企业的社会需求进行了多方面调查。企业对于人才的需要方面,传统单一型人才已不符合时代要求,而需要全面发展、具备多方面才能的人才,因此我们的旅游课程设计方面应当考虑给予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发展自己专长的机会。为此,我们进行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访谈和调查。从中查找出不同岗位的不同的典型性工作任务,以此来进行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的旅游专业课程改革。在进行企业访谈的同时,我们也进行了校内情境和需求的分析。包括对校内资源现状的评估,以及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估。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主体,教师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程开发的质量。我们的专业学科教师均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全部具有旅游行业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如导游证、餐厅技师、茶艺技师等;同时多人具有企业从业经验并仍在企业兼职或利用课余、寒暑假等时间到企业进行访谈、实践等活动,对企业、行业动态均能够及时把握。多位教师是劳动部门的相关技能的考评员。

对学生的评估关系到校本课程的针对性,包括学生的家庭背景、身心发展状况。我们在企业一线专家访谈中,还加入了目前刚刚都岗位上参加实习工作的旅游专业学生,他们既对学校学习到的知识技能有最新的认识,又有到岗位上对岗位技能要求的切身体会,为我们的企业典型工作任务的寻找以及课程体系的调整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

3.拟定目标

校本课程开发实质就是依据学校所制定的学校教育目标,建构学校的总体课程,并据以实施、评估、改善的过程。所以应先明确学校的教育目标,这样才能为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指明方向和提供依据。学校教育目标是学校对所要培养的人才的基本要求,其制定要遵循国家的教育目的,考虑到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学校教育目标制定以后还需进一步细化,最终通过课程和教学来实现。所以学校的教育目标必须转化为课程的总体目标,并进一步细化为各学习领域的目标,通过教学来实现各学习领域的目标,进而最终实现教育目标。

4.设计方案

目标制定好后,就要进行课程编制。课程编制考虑许多因素,如学校教育目标的要求、社区的实际、学校的实际等。因各学校规模、教师结构等条件不同,学校课程编制的步骤很难有相同的方法,但大体包含确认学校课程编制的基本方针、决定学校课程编制的具体组织与时程、课程的设置与教学节数的配置三项。

根据学校的教育目标,将旅游专业定位为主要面向旅行社、旅游公司、旅游咨询服务机构、旅游景区(点)、旅游网站等各类旅游企业,培养具有较好的人文修养,掌握旅游服务的相关技能,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和良好的服务意识,能从事客户接待、旅游计划与调度、票务服务、导游服务、旅游景区(点)服务等岗位工作,具有公民基本素养和职业生涯发展能力的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因此,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旅游服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根据我国目前旅游服务岗位需求,必须实现课证整合,通过校企合作以工学深度耦合为抓手来进行构建。从学生入校、在校学习到实训、实习均与企业合作,实施“企业全程介入”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核心改造专业课程体系。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来确定课程性质;以岗位分析为基础,进行课程设置;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确定内在逻辑;以职业能力为主体,构建教学内容;以典型产品(服务)为线索,设计教学项目;以职业行为为导向,转变教学方式;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完成从原先的学科逻辑体系向工作任务逻辑体系的改造,形成任务引领型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5.讨论与实施

课程方案实施前需要跟教师、家长沟通与说明,听取他们对实施的意见,争取他们的支持与合作以便作必要修正,这样才能保证实施的效果。课程实施是将课程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也就是将书面的课程转化为教室情境的教学实际的教育实践。实施过程中应作好充分准备,各方面协调沟通,也需要足够的物质支持。

6.评价与修订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篇5

一、校本课程的开发

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导思想是,校本课程校与学校的其他课程是有机的一个整体,是有机的整合,而不是孤立的上一节课,搞一种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有整体发展的观念,即:开发的可持续性。必须有整体的学校课程的框架,即:综合和开放的特点。

这一主导思想的确立对我校来说是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过程,由糊涂到清楚的过程。是我们在学习有关文件,认真讨论的基础上确立的开发观。

我们将校本课程生成的过程视为素质教育在我校深化的过程,视为具体体现“三个面向”的过程;视为体现这次课改基本理念的过程,我们从时代发展的需要、师生共同发展的需要、学校特色形成的需要、对社区教育资源的调查分析对校本课程需要进行了评估。从而确立一个中心:创新精神的培养。将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定为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方向。

建立一个基础:生活。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从生活出发,引导学生理解生活的意义,生活的方式,扩展学生生活经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从思想到行动,都能贴近生活,适应生活。从而解决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并创造生活,享受生活。因此,我们的综合实践课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

明确一个原则:体验。重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

体现一个特点:开放(包括内容和形式上的开放)。开放可以给师生更广阔的天地,内容上的开放可以使教师更好的把握教改的实质,形式上的开放可以促进内容更趋科学、完整。

二、校本课程的设置

我们的校本课程从形式上分为课程拓展部分和综合实践活动部分。

(一)课程拓展部分

1、双语游戏课

课程类型:课程改编类型

立足学生生活,从日常实际出发,通过日常口语交际、游戏、歌曲演唱、情景会话等形式,教会学生礼貌待人,文明交际。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广泛兴趣,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会正确评价同学的优缺点,有自己的看法,并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会正确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够进行分组学习。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的欲望和创造品质。

(二)综合实践活动

2、探索与创造

课程类型: 课程改编类型

以我校传统教材《学创造》为基础,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改编,以科学家或科学探索故事为主线,从观察、联想、想象、发散、集中、转化、组合、定势突破等方面入手。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广域课

课程类型:课程自编类型

广域课的内容从以下五方面取材:

我和学校、我和社会、我和家庭、我和自然、我和科学。

“我”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我”。广域课更多的关注的是“我”的参与、实践、体验、感悟、创造。“生活即教育”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感觉现代的问题,并以现代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时代是不断前进的,我们必须参加在现代生活里面,与时代同进,才能做一个长久的现代的人”。生活是重要的丰富的教育资源,广域课就是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用实践去验证,在生活的课堂中增长才干,完善自我。让学生学会关注个人的未来,关注社会的未来,学会有责任感地生活。

三、校本课程的实施

我校校本课程的实施才只是开始,有收获,也有不足。从校本课程的实施来看,但是教师已经有了初步的变化。

1、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教师由传授者逐渐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

2、教师采取了一些新的工作方式。教师由单兵作战的方式向紧密地合作、共同探讨转变。例如在生活课程《认识我们的校园》一课的教学中,除了生活课程的老师外大队部、医务室、图书室的教师都给予了积极的配合。一年级还建立了教师资料档案,把教师的教科研档

案存入微机,做到资源共享。

3、教师逐步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会利用课程资源,校本课程需要寻找大量的教学资料,教研组长李小阳带领全组教师一起加班加点的学习上网、制作课件等知识。在她的影响下一年级的实验教师现在各个都是使用微机的“高手”:制作课件,整理资料,下载文件是他们的拿手好戏。

4、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相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开学以来,实验教师组织学生利用学校的仅有的一些空地,组织学生种下了小麦,每一位教师都知道,小麦是否结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种植小麦的过程中学生的感受。

5、新的评价观已经在指导教师积极探索,并在课改中落实。

学生学习的转变也发生了转变

1、合作学习,学生开始了合作学习的尝试,如在广域课中我们领着学生种植小麦,让同学们结成合作小组,一起找资料,一起记观察日记。促进同学之间团结合作的精神。

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篇6

(一)铅笔书法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语文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并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养成良好的汉字书写习惯和基本技能,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小学生写字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织部分,是小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基础工程。

二、本学期教学目标:

1、通过介绍有关中国汉字的历史,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字的热爱和写好汉字的热情。

2、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正确的写字姿势,不但跟写好字有密切关系,而且对身体健康也很有好处,所以一定要格外重视,并注意养成良好的习惯。做到“三个一”(眼睛离纸平面一尺,胸口离桌面一拳,握笔的手指离笔尖一寸),“八个字”(头正、身直、臂开、足平)。

3、掌握汉字的间架结构和一些常见基本笔画、偏旁部首。(1)汉字的基本笔画,主要有如下一些: 点、横、竖、撇、捺、等。校本课程写字计划

(2)汉字的笔顺规则,可分为基本规则和补充规则两种:

基本规则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先横后竖、先撇后捺、先外后里、先外后里再封口。

(3)汉字的间架结构:独体字、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全包围结构。

三、具体措施

1、写字教育。写字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的过程。要练好字,过程是检验毅力的手段,是磨练意志的途径,字的好坏或多或少的反映了一个人是否具有敢于战胜困难、百折不挠、力争上游的精神。

2、在写字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保护和培养学生在写字过程中的创造性,保证学生在写字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使学生乐学求美。

3、精心设计写字过程,采取灵活多样富有童趣性的活动,如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或者笑话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

4、强调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包括执笔姿势、坐姿、运笔技巧),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5、教师认真作写字方面的指导。教师的讲解不超过10分钟,学生练习不少于25分钟。

6、关注学生的作业习惯、书写习惯,各科教师取得配合,共同督促学生的写字姿势。培养学生“提笔即是写字时”的意识。

7、发动同学互相督促,互相检查写字姿势。

8、教师做好表率,自己要有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的书写习惯,教师的板书要给学生一种写规范,写漂亮的印象。

9、开展“远离橡皮”的活动,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观察再提笔写字,提笔就要写好、写对的习惯。

10、做好写字评价工作。评价防止形式单一,要体现多角度,多元化特点。

11、展开竞赛。强化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概念。也可以抽签的形式举行级的写字比赛。

12、班内开辟书法展览角,定期展览学生、教师的书法作品,给每个人展示自己的机会。

校本课程

(二)剪纸教学计划

剪纸、手工是一门综合艺术。它在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时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心灵手巧。同时,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和陶冶了他们的情操,让他们在活动中激发自信心和成就感。

剪纸、手工是一门讲究手眼协调的技能,有助于开发大脑智能,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容易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也让学生掌握了一门生活技能,符合学校“快乐生活”校本课程的要求。因此,开设这一校本课程,通过一系列手工折编活动,培养他们的耐心、细心的学习品质,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从而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用自己的双手编织美好的希望。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剪纸、绒线编织各种图案、围巾、手套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生活自理能力。

2.通过剪纸、绒线编织增强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手工劳动习惯。

4.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感受生活的美。

5、通过成果展示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活动对象:五年级学生。

二、活动准备:

1、师生课前准备绒线和编织材料、彩纸等。

2、编织材料及必备材料的展示品。活动时间安排: 第五周---十五周。

三、活动安排:

第一节:教师简述折剪纸、绒线编织艺术及用途;展示编织材料及必备材料;传授折纸、剪纸、绒线编织基本方法。

第二节:讲解、剪纸的方法;学生训练折纸、剪纸的方法。第三、四节:学生收集有关材料。

第五节:学生成果(自己手工折、剪成果)展示;学生介绍其中经验。学习习近平针编织手套的方法。第六节、学生成果(自己手工编织的手套)展示;学生介绍编织经验。第七节:学生优秀成果(编织精细、款式新颖的手工编织的围巾、手套成品)展示及评价。

第八节:学生谈感受,写体会日记。第九节:学生找资料,编手抄报。第十节:活动总结。第十一节:成果展示。

四、活动总结及评比:

1、学生们通过学习,掌握剪纸、编织技巧,从学习剪纸、编织的基本功,到会折纸、剪纸、编织围巾、手套等,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也能掌握一门生活技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并激发学生热爱美好生活。

2、评价方式:

校本课程开发怎样开发 篇7

课程论是教育领域研究和争论最激烈的课题之一。无论是教材的设计和使用还是教学方案的制定与实施都离不开课程论的指导。本文将从课程论出发, 探讨有关课程论的一些基本问题, 并着重介绍当下热议的校本课程开发问题。

二、课程论相关问题

国内外关于课程论的研究已具有相当悠久的历史, 其理论和实践价值不容小觑。西方关于课程论的研究课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当时的教育家泰勒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都对课程问题的研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国对此的研究可追溯到儒学教育时期, 之后的近现代教育家们的课程改革探索, 如蔡元培、胡适、陶行知等教育家的研究都是课程论发展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理论来源。从古至今, 从西方到我国, 课程论的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内容越来越丰富, 理论也越来越适应教育实践的需要。

课程论的主要研究问题包括课程设计 (curriculum design) 、课程目标 (curriculum objectives) 、课程内容 (curriculum content) 、课程组织 (curriculum organization) 、课程实施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课程管理 (curriculum management) 、课程开发 (curriculum development) 和课程评价 (curriculum evaluation) 等。不同的研究问题有各自不同的任务和使命, 都在课程论整体的研究体系中有重要功能和作用。缺少任何一个问题将不能构成完整的课程论研究体系, 因此, 其中任何问题的研究探讨都极具意义和价值。课程开发是课程论研究的重点问题。课程开发是指通过精心计划的活动, 开发出一项课程并将其提供给教育机构中的人们, 以此作为进行教育方案的过程, 它包括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等阶段 (施良方, 1989) 。课程开发包括国家课程开发、地方课程开发、学校课程开发三大主要类型。其经典模式包括以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为代表的目标模式、以英国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为代表的过程模式、以英国课程专家丹尼斯劳顿和斯基尔贝克为代表的环境模式和以美国学者施瓦布为代表的实践性模式。每一种模式都有各自的特色、优点和局限性, 都在后人的完善中不断发展。其中, 实践性课程开发以具体的实践情境为依托, 强调具体情境的作用, 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张, 而校本课程开发是实践性课程开发模式的具体体现。

三、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是近几年我国课程改革中的一股新鲜血液。校本课程开发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英等国, 而我们国家则是在90年代后开始关注这一问题的。尽管人们对校本课程开发 (SBCD) 有不同的理解, 但其共识都强调以学校为基地 (为本) , 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 由学校成员开发相应的课程, 供学生学习之用。简而言之, 校本开发课程就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的课程的规划、编制、实施和评价的一整套活动 (钟启泉, 2007) 。对这一定义的理解我们要注意, 认为校本课程开发仅仅就是编写新教材的想法是片面的, 不准确的。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整体的设计, 和课程一样, 要进行某种程度的系统安排和规划, 包括需求分析调研、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安排和课程评价等诸多环节。

校本课程开发的优势显而易见。它一定程度上给予教师自主的权利, 这便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国家和地方课程开发的主体大多不工作在教育一线, 对教育实际中的种种问题并不是了解得十分透彻, 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课程开发实施的方案不能满足具体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需求, 也就进而不能有效指导教学和促进师生发展。所以, 教师是课程开发的得力主体, 既工作在教学一线, 与学生互动良好, 了解学生的需求, 也了解学校的具体情况, 教师可以综合各方面的需求来制定课程方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需求分析, 编写适合其学习水平的教材, 既巩固基础又向更高水平迈进。可结合学校具体的经济条件和校园氛围制定可实施的课程活动, 丰富学生们的学习生活, 尤其在这一点上, 将校本课程开发的权利赋予教师是十分有必要的, 国家开发实施的课程受校内校外各因素的影响不一定适合在各个学校展开, 如不能如期开展便形同虚设, 也是人力物力的一大浪费。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 教师的科研水平, 探究能力也会在课程开发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提高, 专业化水平不断改进。教师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会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会使学校教育氛围得到进一步改善。

当然, 校本课程开发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科研技能会影响到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真正落实。这就对教师专业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整日披星戴月与学生一起学习, 还担任着管理、批评教导的重要任务, 能否抽出时间进行进一步的学习与提高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此外,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复杂的整体项目, 需要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大量投入与支持, 任何一环节的疏忽都会影响到落实的实效性, 所以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因校而异, 有待判断, 切忌盲目的投入。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 课程论的理论体系在不断丰富与发展, 切合教学实际的课程实施方案也在实践中不断改善。而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新颖的课题, 尽管存在一些局限性, 但其优点不可小觑, 值得我们的重视和有效开发与利用。

摘要:本文以课程论中的课程开发问题为切入点, 探讨了课程论的一些基本问题, 着重阐释了校本课程开发的优缺点, 希望校本课程开发能够引起大家的重视并在实践中有效利用。

关键词:课程论,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课程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篇8

【摘要】校本课程的开发丰富、发展和完善了课程政策、课程理论和课程实践。校本课程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发展;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发展;校本课程开发促进学校特色形成、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其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终极目标。

【摘要】素质教育 校本课程 开发 意义

一、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发展。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就是要使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而自由健康的发展,从而使每个人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独立和创造性。校本课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不同需求,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具体体现在课程的设置及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上的多样性、课程内容的可选择性和丰富性。校本课程给学生提供了比国家课程更加丰富的问题情景,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大胆想象,而且在活动中,学生会不断地接受各种新的刺激,遇到不同的问题,从而不断地变换思维方式和角度,培养和发展思维的广阔性、灵敏性、深刻性和敏捷性。

(一)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传统的课程强调学科知识,忽略了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真实体验。校本课程的开发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学习经验,课程实施中强调学生发展的主体性、主动性。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差异性。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与众不同的主体,满足每一个学生不同的发展需要。国家课程强调统一性和普适性,很难考虑到个别学校、学生的差异,难以适合不同学生的需要。而校本课程就要求开发者注意学校实际,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让学生有选择的机会,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能得到发挥,个性化教育的目的就能得以实现。

(二)校本课程以学生为中心。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生的需要出发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的。学生实际需要什么,成人不一定清楚,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之一就是学生自己,更能够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个性的发展需要一定的自由空间。学生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有课程决策的权利。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课程内容和结构都在师生互动中完成。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经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下了一个空间。

二、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发展

国家课程开发模式下,教师处于权力结构的底层,教师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进度,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这样无疑扼杀了教师的创造潜能。校本课程的开发赋予了教师的课程决策权。

(一)校本课程开发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校本课程立足于充分发挥学校内部的资源优势,将每一位教师视为具有研究潜力的创新人员,充分信任教师,实现学校自我构建。教师在不断的从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并致力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为解决问题,勤于思考,大量阅读书籍、文献、报刊杂志等,更新了知识结构,扩展了视野。问题的解决反过来又增强了教师的自信心和研究能力,促使教师为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而继续研究、学习,在这无限的循环往复的研究、学习、再研究、再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知识不断丰富,研究能力不断提高。

(二)校本课程开发增强教师们的合作意识。教师们在传统的情况下,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孤立的开展教学,校本课程主张以学校为整体,集体协作共同决策和开发,要求教师们相互学习,共同研究问题并找出解决的方案。教师们在合作过程中会增强合作意识,提升了合作能力。

(三)校本课程开发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知识可以分为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本体性质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一般可以在高校学习中可以获得。只是本体性知识增加到一定的程度后就不再是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的显著因素。条件性知识指教师具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可以通过系统的学习获得,但更多的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渐了解和习得,需要动态的去把握和领会并在实践中加以发展和加深。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面临实际的课程开发和课程事实所具有的关于客观现实的背景知识。这类知识只能在具体的实践中才能获得。而教育情景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所以要求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对教师而言,最重要的知识只能在实践中获得。

三、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学校特色的形成

著名课程论专家斯基尔贝克(M.Skilbeck)早就指出:“设计课程的最佳场所在学生和教师相处的地方。” 对学校而言,校本課程的开发把学校推到了课程改革的前沿,学校成了课程开发的主体。每一所学校都是一个独特的实体,校本课程因校而异,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点。特色化课程的建构是实现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创建学校特色。学校具有特色,也就意味着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创性。开发校本课程,其最终目的就是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促使他们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校本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学校可根据自己的校情开设课程,是可体现校际差异的课程。差异是什么?差异是学校之间的不同,也就是特色。有差异才有开设校本课程的必要。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创建学校的特色奠定了基础。

四、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篇9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上下五千年文明的载体。写字(书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它发展和传承的过程中,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鲜明的民族个性得到了超越国界的承认。写字(书法)不仅有其实用意义,而且还有独特的艺术性和多元的育人功能,是学校素质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然而当前计算机汉字输入技术的迅速发展,严重地冲击着写字(书法)这一传统的艺术,致使许多教师、家庭、学生忽视了汉字的书写能力培养,降低了对书写美的要求与追求,学生中近视、姿势不规范、作业不美观、学习不耐心细致、不会欣赏写字(书法)作品的人增多,部分学生对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代表——书法艺术,缺乏继承弘扬的责任意识。

我校把“写字”作为校本课程,以“学习写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为指导思想,以教育学生树立公民道德意识为目标,将写字作为对学生进行“规规矩矩写字,认认真真做事,堂堂正正做人”的教育的有效途径。全面提高学生的写字水平和艺术素养。

二、课程目标:

写字教学具有丰富的审美内容和很高的审美教育价值,能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思想情操。在教学中,我们把书写文字的形体同理解文字的内容有机结合。对学生进行人格修养的教育,依据不同年龄选择教学内容分层落实德育目标。通过学写字增强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学生的生活品味。培养学生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具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

知能目标:

1、帮助小学生学习和掌握写字(书法)艺术的一般知识;

2、学习并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有正确的写字姿势、执笔姿势,以及具备熟练的硬笔楷书、行书写字(书法)书写技能;

3、指导小学生逐步养成最基本的对写字(书法)作品审美兴趣;

4、指导小学生逐步提高表现写字(书法)美的能力。

发展目标:

1、引导小学生在写字(书法)过程中逐步形成对写字(书法)的兴趣爱好;

2、使每位学生都能写一手正确规范优美的汉字,逐步形成写字无差生,培养一批书法特长生;

3、在练字过程中提升学生审美能力、观察能力、意志力、分析事物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和创造、实践的能力;

4、通过写字(书法)教育,塑造学生健全完美的人格,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

5、引导小学生在学习书法过程中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文化的理解。培养继承祖国优秀文化艺术的责任情感。

三、本课程内容

根据课程目标的定位,我们开设写字校本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

1、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进行写字(书法)基本技能的训练。

2、围绕写字教育开展的一系列的活动。

(1)通过现代媒体、查阅图书资料等多种渠道了解历代书家故事、书家介绍、书家作品、书苑常识等;

(2)开展写字(书法)竞赛、书法展览;

(3)组织参观各类书法展,欣赏(写字)书法作品;

(4)建设书法教育网,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写字(书法)作品欣赏、评价;

(5)出版师生作品集等

四、课程内容:

(一)各段要求:

低年段:

1、培养正确的写字姿势、执笔、运笔方法,培养学习兴趣。

2、教育学生从点滴做起,养成做事认真的态度。

中年段:

1、比较熟练地书写汉字,做到字迹工整、美观,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2、教育学生知道做一个怎样的人。

高年段:

1、能熟练地书写汉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形成书写风格。

2、教育学生要懂得怎样做人。

(二)让学生领悟:

坐姿端正的平稳美、书写态度的庄重美、进行书写的平心静气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的修养,把每个字写得端端正正、规规矩矩、富有活力。

五、课程评价:

(一)根据各年级的课程内容进行检测。

低年级:坐姿、写姿、笔姿是否合格,基本笔法是过关。

中年级:是否能正确、熟练地书写,做到工整、美观。

高年级:是否能正确、熟练地书写,写出自己的风格。

(二)管理:

1、教导处每月进行一次校本课程的验收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每学期举办写字展览,对成绩突出的学生和教师给予奖励。

3、全校教师齐抓共管,做到“提笔即是练字时”。

六、组织机构:

组长:

副组长:

上一篇:如何对待不爱学习的学生下一篇:2024年基站代维考试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