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2024-08-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创新思维的重要性(精选8篇)

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篇1

爱迪生向我们传达出什么?成功不单单是汗水那么简单,那灵感究竟又是什么?

灵感,其实就是一种卓有成效的思考方法,引领人们发现新的途径的一种方式,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本质上,就是一种创新思维的化身(影子)。

回顾历史长河,从古到今,从古代四大发明,到近代工业制造,小至企业发展,大至社会行业兴衰,都离不开创新思维因子的渗透作用。勤劳并不能带来本质性的改变,汗水不能提升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创新性和创作力,却能!

时光车轮行至二十一世纪,电子计算机出现,令如今的时间网络普及、新行业不断诞生、人类工作方式、人际沟通途径等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世界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新时代,而新的多个行业,如创意产业和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石就是创新思维,人类日常的经济生活没有像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如此依赖创新思维的作用。

创新思维的作用

中国电子商务教父马云有这样一段关于懒的讲演,认为这个世界实际上是靠懒人来支撑的:

“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比尔·盖茨,他是个程序员,懒得读书,他就退学了。他又懒得记那些复杂的dos命令,于是,他就编了个图形的界面程序。于是,全世界的电脑都长着相同的脸,而他也成了世界首富。”

“世界上最厉害的餐饮企业,麦当劳。他的老板懒得出奇,懒得学习法国大餐的精美,懒得掌握中餐的复杂技巧。弄两片面包夹块牛肉就卖,结果全世界都能看到那个M的标志。必胜客的老板,懒得把馅饼的馅装进去,直接撒在发面饼上边就卖,结果大家管那叫PIZZA,比10张馅饼还贵。”

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篇2

创新思维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 是相对于常规的思维而言的一种思维方式。一般认为, 创新思维是指在创新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一切形式的思维活动的总称。创新思维, 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 除了具有一般思维所具有的特点外, 还具有自己的特点, 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归纳了创新思维的特点。笔者认为:创新思维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新颖性:创新思维实乃一种超常规的思维方法, 求新、求异是它的一大特点。二是独特性:创新思维的独特性在于它能独具卓识, 敢于对人们司空见惯或完美无缺的事物提出怀疑, 勇于向旧的传统和习惯开战, 也能够主动否定自己, 打破自我的框框。在思路的选择上, 在思考的技巧上, 或者在思维的结论上, 具有“前无古人”的独到之处, 具有一定范围内的首创性和开拓性。三是多向性:创新思维的多向性体现在它善于从不同角度想问题, 在一个问题面前能尽量提出多种设想、多种方案, 以扩大选择余地, 能灵活地变换影响事物质和量的某种因素, 从而产生新的思路。

从本质上说, 创新思维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思维方式, 它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 也是多种思维方式的互补和有机组合。

1. 创新思维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综合应用

逻辑思维一般是指符合形式逻辑要求的思维。其基本方面不外乎是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 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等逻辑方法。简而言之, 逻辑思维就是按照逻辑规律建立概念和命题之间推理关系的形式化思维。非逻辑思维则是诸如直觉、联想、幻想、猜想以及灵感等不服从逻辑规律的思维。

创新思维是非逻辑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综合应用。一般来说, 在创新过程中, 逻辑思维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因为发明创造问题的发现与提出, 主要是逻辑思维在起作用。对发明创造对象的观察、描述以及概括, 主要靠逻辑思维。即使是非逻辑思维的结果, 最后也必定要求被补充、解释、完善成符合逻辑的概念和方法。才能成为具有普遍性指导意义的科学理论。实际上, 在任何创新活动中, 创新者往往都是在前人知识所铺就的逻辑大道上继续往前探索的, 在逻辑方法还走不通的地方, 就需要用非逻辑方法开辟新的道路;而当非逻辑方法已打开通路后, 又必须及时地在从旧认识到新认识之间的“深渊”上架起“逻辑的桥梁”。

2. 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互补, 发散思维也称扩散思维、辐射思维、放射思维等

它是指围绕某一问题沿着不同方向, 不同角度进行思考, 从多方面寻求问题的多个答案的思维方法。发散思维是一种立体式的多向性的思维方法, 它具有空间上的广延性, 思路上的放射性, 层次上的多样性, 角度上的任意性等特点。一般来说, 思维延伸越远, 思路越开阔, 获得新发现的几率越高。

收敛思维是一种与发散思维相反的思维方式。又称辐合思维、聚合思维、求同思维、集中思维等。收敛思维要求将多路思维指向某个中心点, 以问题为中心, 围绕中心组织信息。从不同方面向中心收敛, 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如果说发散思维是从一点向四周辐射的话, 那么收敛思维就是从四周向某点集中, 收敛、抽象、概括是其基本内核。

二、创新思维的训练

在视觉艺术思维的领域中, 艺术的创作总是强调不断创新, 在艺术的风格、内涵、形式、表现等诸多方面强调与众不同。不安于现状, 不落于俗套, 标新立异、独辟蹊径, 这些都是艺术家们终身的追求。标新立异是视觉艺术思维中一个非常独特的方法。

标新立异法要求艺术家在艺术思维中不顺从既定的思路, 采取灵活多变的思维战术, 多方位、跳跃式地从一个思维基点跳到另一个思维基点。

标新立异的视觉艺术思维训练强调个性的表现, 任何艺术作品, 如果没有独特的个性特征, 则容易流于平淡、落入俗套。个性表现是艺术的生命力所在。清代郑板桥是一位极赋个性的书画家, 特别是他的水墨兰竹及板桥体的书法, 与众不同, 为世人所称道。他在书画创新方面有这样的诗句:“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异标新二月花”。充分的个性表现属于个体及其对象, 在于艺术创作的具体性、独特性和自由发展的意识。

标新立异的视觉艺术思维能力还可通过视错觉和矛盾空间造型的训练方法获得。在日常的艺术创作中, 人们往往习惯于接受符合常规的视觉形象而忽视变异的方法, 而艺术作品如果看上去总是一板一眼没有变化, 便容易令人生厌。在平面设计中视错觉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与众不同的创作思想。视错觉又称错视, 指在特定条件下, 由于外界刺激而引起的感觉上的错觉。如我们在停着的火车上看到另一列刚刚开动的列车时, 一时间会误认为是自己所乘的列车开动了, 这是人们感觉上的瞬间错觉现象。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是每个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直接面对并且已经直接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考察人类古今中外的创新活动就会发现, 没有创新思维, 就没有创新活动。创新思维活动是人的创新活动的核心和灵魂。换言之, 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灵魂。创新能力的培养, 从根本上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独立学院作为我国一种新的办学形式, 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了很快的发展。独立学院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问题在于人才培养质量的培养, 创新思维的培养尤为重要。本文拟从创新思维的含义和特征、创新思维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训练等方面进行粗浅的阐述。

创新思维在小学课程中的重要性 篇3

一、创新思维对小学生培养的重要性

1.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思维的广阔性指善于从多方面、多角度、不依常规地去思考问题,它反映思维的宽度与广度。发散性思维即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份,它指对同一个问题探求不同的解答方法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方法的发散,要求学生思考解答某个问题的多种方法。以学习古诗为例,学习古诗前,笔者并没有盲目地要求学生先背诵,而是将解析古诗作为学习的第一步。在学生对古诗有所了解后,让他们自己思考诗中的意境,并将自己通过诗句体会到的内容复述出来,以此让他们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角度的发散,如科学课中,为了得到某种事物的特征,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角度来进行观察。

2.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除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外,笔者还尝试其他诱发学生思考的手段,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如利用主题班会,组织各种讨论,包括“如果我是班长”、“我当一天老师”、“我们家的一件事”、“我的一次说谎经历”等话题,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展。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教师要不断努力探索各种新渠道,成为学生创新的推动者。

3.突破常规想象,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独创性是创造思维的根本特征,它指敢于超越传统习惯的束缚,摆脱原有知识范围的羁绊和思维过程的禁锢,善于把头脑中已有信息重新组合,从而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产生新成果。“突破常规”是指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大胆设想,发表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探寻具有创新意义的方法。

二、创新思维的发展与训练

1.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儿童提问表明其在对事物进探索、思考,在寻找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正是思维的表现形式,也是儿童创新思维的开端。

感知发疑,就是教师提供感知材料,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感知,激起认知和解决的矛盾冲突,点燃学生的好奇心,并从中发问生疑。主要策略有:(1)遵循教学目标设计问题,导疑启思。问题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能引发学生生疑,培养正确的、积极的求疑心态。(2)倡导自疑、质疑。对自己、对课本、对同学、对教师都要能大胆质疑,力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突破思维局限。教师多鼓励,让学生敢质疑,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

2.教会学生联想,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指善于迅速地引起联系,建立联想,善于依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迅速及时地调整原有的思维过程。联想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是指从一个问题想到另一个问题的心理活动,引导学生善于进行各种联想,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重要方面。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由一种事物或概念想到其它相近的事物或概念。如学生在观察蜗牛时,从蜗牛的外形想到螺丝、田螺等动物。此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由一事物想到在性质和形态上相似的另一事物。

引导学生学会联想,丰富了想象能力,思维就变得灵活和敏捷了。学习才能开动脑筋,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3.在语言描述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通过语言可以促进思维发展。

(1)在语言描述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联想能力。在科学课堂上,学生可以从观察物品的形状、颜色、大小,联想物品的用途是什么。可以从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联想人物的心理活动。可以从观察小动物的外形,联想小动物的运动方式。

(2)在语言描述训练中培养学生“听”、“说”的能力。每一堂课都离不开学生的观察活动,学生进行观察之后,一般都要进行一些描述。那么在描述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对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描述时重点训练学生说的能力,在一个学生进行语言描述时,让其他同学仔细地听,听一听他的描述与自己的观察一样吗?有哪些不同的地方或自己有什么不同的描述方法。想进行哪方面的补充?这样可以训练学生听的能力。

(3)在语言描述训练中丰富学生想像力。儿童时期是想像力最活跃的时期,儿童的想像力是儿童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一切创新的活动都是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的。所以,在语言描述训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但这个想象要根据事实来展开,不是凭空捏造。

(4)在语言描述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在口语描述训练中,教师要求不模仿,不重复别人的句子。从课的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对同一问题要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要求学生在对事物特征或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描述时,尽量不重复别人的语言,从不同的观察点来进行描述,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4.在动手操作中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

儿童的思维源于儿童的动作。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儿童的智慧在儿童的手指尖上,手是儿童思维的镜子。因为手的动作是和思维活动直接联系的,信息从手传导到大脑,又由大脑反馈到手,二者之间是双向联系,这种联系越多越能促进两方面发展。因此,积极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对于思维发展是极为有利的。科学课要求学生动手的活动也是很多的,这正好给学生创造了动手的好机会。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锐意开拓,冲破传统思维和教学模式的樊篱,用新异的方式处理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的。教师要选择多种结论的问题,否则思维容易缠绕在一颗树上无法散开。要开导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精确性,尤其要在变通性方面下功夫。要鼓励学生大胆运用假设,对一个问题提出的合理假设越多,这样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

三、创设有利于创新思维的新型师生关系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联系。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个性魅力的生动展现,是师生相互关爱的结果。现代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作是有独立人格的人,尊重爱护他们,使他们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这样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于发表独到见解,敢于标新立异。

1.教师要有民主的教学作风,创设情感交融的课堂气氛

教师要给学生参与表达创新的机会,不要把个人意见强加给学生,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唤起学生创新的兴趣,给每个学生评价的权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坚持“无错原则”。

对学习落后的学生的发言以表扬和纠正为主,不要简单批评。他们回答问题时,不一定一次就能回答上来,教师要有耐心,可以降低问题的难度,让他们想一想,给他们答对的机会或让成绩好的同学进行帮助,消除他们的自卑感。教师应多用信任、鼓励的语言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在班级中创设同学平等互助的氛围,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发挥。让他们学会思考,尝试创新。

2.注重课堂师生的交往

教师要多鼓励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广泛交流,放下教师的架子,与学生共同参与观察探究活动,在交往中提倡相互尊重、信任、理解、支持、合作、帮助,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要多运用鼓励性评价。

在科学课上,对事物的观察过程中,有的可能教师自己都没有想到,或是自己也从未看到过,从这种角度来说,教师也是一个初学者,与学生是完全一样的。另外,在科学世界中,无所不有,没有一个人敢说什么都懂,什么都会。所以教师应该是学生的指导者、合作者,是学生的朋友。

科学课是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目的的,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科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e]

浅论创新思维在管理中的重要性 篇4

【内容摘要】 管理是人类社会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学科。管理的本质问题就是如何在变动的环境中激发人的潜能,将组织的有限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以达成组织既定的目标与责任。人类社会的车轮总是不断的在前进,只有在管理中不断的创新,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创新也就成了管理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管理、实质、创新

管理是人类各种活动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只有通过管理人们才能正常的进行各种活动。所谓的管理就是适应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有效地配置和利用可得到的有限的资源,进行整合,以实现本组织既定目标的动态的创造性活动。正因为人类社会的资源是有限的,人们不可能无节制的取用所需要的资源,但是人类的欲望又是无限的,总是希望能够在前进的路上,永远都不愿停留在一个水平线上,所以人们必须在管理中创新,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收到最大的效益。因此,创新在管理中就尤为重要。

一、管理的实质在于创新

传统关于管理的理论认为管理就是通过计划、组织、人事、指挥、控制诸种职能的发挥,保证社会组织按预定的方向和规则运行。我们认为这样的说法有着明显的局限性,因为没有把管理的真正本质创新突显出来。

首先,创新是一个系统。创新由创新主体、创新对象、创新手段与创新环境四个基本要素构成,其中,创新主体是系统中唯一具有能动性的、活的要素,而人的意识的能动性形式是一切事物中最高级最复杂的能动性形式,可以开辟创新的深度、广度等可能性空间。在创新系统中,创新的各个要素是通过人的认识的创新和实践的创新的组织结合而形成有机整体的。认识的创新是一种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思维活动,是人们以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为前提,运用新的认识方法、手段以及特有的思维视角,开拓新的认知对象和领域,取得新的认识成果的思维活动。它是创新的先导并贯穿于整个创新活动之中,是取得新成果的关键。

其次,创新是一个过程。它是从思想到行动、从构想到现实的知行统一的发展过程。从哲学的角度看,创新是使整个世界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旧质到新质,有规律地运动变化的发展过程。因而,创新意味着发展,不仅是人的主观世界认识发展的过程,也是实践改变客观世界发展的过程,是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统一、认识与实践统一的运动发展过程。

最后,认识的创新与实践的创新彼此影响、交互作用,共同推动着创新系统的运动变化与发展。思维的创新、理论的创新的作用体现于人们的认识活动领域,发生的是客观见之于主观及客体主体化活动,最本质特征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的创新的作用体现于人们的实践活动领域,发生的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及主体客体化活动。由于认识活动具有不可直接感知性,而实践活动具有直接感知性,这就使认识活动的本质特征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得以实现,从而表现为实践活动的能动性。

二、管理创新的动因组织的管理

创新是随着人们的实践活动的展开而越来越受重视,越来越强化的过程。管理创新受内在动因及外在动因的驱使。

管理创新的内在动因包括以下各方面:第一,人的心理活动特征。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若干层次,而获得适应第一层次需要的具体满足物的欲望是无限多的。所以,由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分别产生的具体欲望都是无穷无尽的,这成为人们不断追求创造新的满足物,以满足这些无止境的欲望的永不衰竭的动力源。第二,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创新主体对成就的追求、对自我价值实现的向往、对社会责任的道义渴望,更强化了他们创新的冲动。根据需要层次理论,人的多层次的需要有一个由低到高逐级强化的过程,当生理、安全、交往、尊重等方面的需要次第获得基本满足之后,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会突显出来,成为追求创新的动力。人们希望从创新的成功中获得成就感,显示自己的价值,从而得到满足。与自我价值的实现伴生的是对社会、对组织的强烈的责任感,这会在创新主体的思想上产生强大的激励力量,促使创新主体为了这崇高的对社会、对组织的使命而付出不懈的努力去从事创新活动。

管理创新还有着多方面的外部动因,这影响、激励着创新主体的内在动因,共同发挥作用。对某个具体的组织来说,创新的外部动因有以下诸方面:第一,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人们的价值观念、兴趣、行为方式、社会群体,随着时间的延续,都在变化之中,这要求社会组织的行为必须随之作相应调整,以适应这些变化。如果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就会落伍,乃至被淘汰。第二,经济的发展变化。经济的发展最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选择,呼唤着消费者对各种新产品、新服务、新时尚、新款式、新功能的追求。这极大地促使人们发挥创新的才智,发展生产力以满足上述丰富多彩的企盼。因此,也就需要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然条件约束。人们越来越重视自然条件的挑战,自然原料日益短缺,运营成本日趋提高,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政府对自然资源的干预,对生态环境的治理不断加强,这些对企业都形成巨大压力,迫使企业进行管理创新,以适应严峻的形势。第四,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类开辟了更新更广阔的新天地。作为管理主体,有责任通过不断创新,来引导和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过程。另一方面,科技的进步对管理主体形成强有力的挑战:大部分产品的生命周期有明显缩短的趋势;技术与信息贸易的比重增大;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更大的压力,我国劳动力费用低廉的优势将逐步减弱;流通方式向更加现代化的方向演进;对社会组织的领导结构和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述种种,都要求我们重视管理创新,通过创新,迎接挑战。

三、管理创新的内容管理创新

是指创造一种新型的、有更高效率的资源整合的范式,它既可以是有效整合资源以达到组织目标的全过程管理,也可以是某个具体方面的细节管理。所以,管理创新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提出一种新的运行思路并加以有效实施。第二,创设一种新的组织机构,并使之有效运转。第三,发明或引进一项新的技术,并使之付诸实践。第四,创立或引进一项新的制度。第五,设计一种新的管理方式。所以,管理创新包括了思路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方式创新等诸方面的创新。这些相互之间又紧密联系。(一)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包括新发明、新创造的研究和取得成果的过程,又包括了新发明、新创造的应用和实施过程,还包括了这些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的扩散过程,即新技术成果从开发研究和市场推广的全过程。技术创新的过程可归结为管理问题。进一步考察技术创新,可以看出它主要表现在要素创新、要素组合方法的创新以及产品创新几个方面。

1.要素创新。企业的运营过程实质在于对资源要素进行合理配置,其资源要素包括材料、设备、人员等多类。故要素创新包括材料创新、设备创新、人力资源创新。材料创新是指:开辟新的材料来源;开发和利用成本更低的替代性材料;提高材料的质量;改进材料的性能。设备创新是指: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用于革新设备;采用全新的装备,代替原来的设备。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是指:不断从外部吸纳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对企业现有的人员进行培训提高。

2.要素组合方法的创新。要素组合方法包括了生产工艺与生产过程的组合。工艺创新主要指创造出新的加工方法和工艺条件。生产过程的组合创新是指企业研究和采用更合理的空间布局与时间组合,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生产周期。3.产品创新。产品创新主要包括品种、结构、效用诸方面的创新。品种创新要求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生产方案,开发受市场欢迎的、适销对路的产品品种。结构创新是指通过改进使产品结构更合理、性能更提高、使用更安全、操作更方便、更具有市场竞争力。效用创新则是指通过了解用户的偏好,以此为依据改进原有产品,开发新产品,使产品能给用户带来更多满足,更受用户欢迎和喜爱。

(二)组织创新

经济组织与社会组织都必须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创新。在以往的管理理论中,往往把企业视为生产函数,从而把组织创新看作是技术创新。其实,这种认识是在说明技术创新对组织活动所作的要求,而不是组织创新本身。我们把研究的目光集中到组织本身则可以这样来看待组织创新:是指组织规制交易的方式、手段或程序的变化。这种变化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不改变原有规则结构的性质前提下的组织度量式创新;再一类是根本改变规制结构的彻底性创新。

管理创新的目标,是通过改变组织中人员的行为来提高组织的绩效。在以人为中心的组织创新方式中,管理人员首先致力于改变人员的态度,导致人员行为的修正,从而提高工作绩效。在以组织自身为中心的组织创新方式中,主要是通过管理人员修正组织机构、改变技术、增强沟通、改变奖励办法、改善工作环境等来改变人员的行为。上述两种理论的基础都是传统的组织理论。

在对传统组织理论突破后产生了以组织过程为中心的组织创新,构建出“过程组织”。以这种思路来重新设计组织,虽不是直接着眼于削减层次、部门和人员,但带来了组织构形扁平化和组织机构的精减。比如,企业再造理论提出以首尾相连的完整的“一体化过程”来取代以往那种碎片式的“隔裂式过程”,这样,企业组织的构成单位就从原来的职能部门变为以任务为导向,聚集多种适用人才的“过程小组”。组织创新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所以我们在组织创新中不可能完全抛弃组织的历史,企望突变出一个全新的组织。组织创新要注意掌握适度的原则,过于频繁的大规模的组织变动会使组织经常陷于动荡状态,不利于组织功能的发挥与组织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篇5

现代教育观点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即思维活动的教学。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思维品质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培养兴趣,促进思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每个学生自觉求知的内动力。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要使每节课形象、生动,有意创造动人的情境,设置诱人的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并使同学们认识到数学在四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自己所熟悉的实际问题。拓宽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对开发学生的智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数学思维的重要性主要是体现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概括性、广阔性以及独创性等。

一、数学思维敏捷性

数学思维的敏捷性表现在一个“快”字上。这种快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 多方开辟思维点, 加快思维启动速度;其二, 力求缩短思维过程, 迅速获得思维产品。我们经常遇到很多的数学问题,解法的多元性能使学生的思维具有多起点, 使其由数见形,由形见数, 巧换方法思考与判断。这无疑简缩了加工思维产品的过程。数学思维的敏捷性给我们一个启示:当你遇到很难解决的问题是,不妨从多方面去思考问题找到问题解决的最优答案。

二、数学思维的深刻性

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就是在分析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 能探索所研究数学问题的实质及与现实之间的相互联系。而数学思维正告诉我们沟通了各种数学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及在现实的运用。如数学中形数结合思维, 透过形的外表,揭示代数问题的内在数量特征, 探讨数与形的本质联系与规律, 这是由表及里的过程。这个正告诉我们一个哲理: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有你能够真正掌握了事物的实际,你才能够说真正的了解了事物的属性等。避免里只是看现象而看而毫无收获。

三、数学思维的灵活性

灵活性表现在能从已知因素中发现新的因素, 并能够随条件的变动决定思考方向。灵活性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数学思维的起点与方向灵活, 即能从不同的角度, 不同的方面, 用多种方法来思考问题;二是思维过程灵活, 即能自觉运用多种法则和规律。在数学思维中,思考问题经常多种模式化和已知、预知、未知三方面相互联系。数学思维提供了解决数学问题的各种不同的方法。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不论思维起点还是思维过程均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

四、数学思维的批判性

批判性主要体现在数学方法的检验,通过检验可以发现推理的矛盾及运算错误, 并予以纠正。数学方法是人们根据解决数学问题的成功实践总结出的一般模式规律或方法。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维中,可用已知的数学模式规律或方法去检验类似情境的新问题的解决过程的正确性。正是数学思维的批判性使我们对未知的大胆探索,解决更多的未知的问题,推动好了社会的的不断向前发展。

五、数学思维的概括性

数学是一个很庞大的系统,只有对解决具体数学问题的过程的概括和提炼,才能学好数学,发展数学。数学思维就给我们展示很好的概括性, 而且这种概括是多层次的。

六、数学思维的广阔性

数学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决定了数学思维的广阔性,不依常规,寻求变异, 一题多解,从多角度、多方向思考问题以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数学联系着各个学科的知识,同时数学思维也服务于各个学科。数学思维的广阔性不光体现在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还有它应用广泛性。

七、数学思维的独创性

独创性与概括性并不是相互矛盾。独创性意义在于主动地、独创地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使学生在思维方式上摆脱“框题型、对套路”的僵化模式,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创造性火花。批判性正是独创性的有力保证。如能把这些良好的思维品质与思维的规律里应外合,使得学生们的思维逻辑更紧密,记忆更深刻,对学习各个学科更有信心。

现代思维、科学思维正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并存、相互渗透、紧密结合,和合二为一的高级抽象形态,即抽象形象思维。所以说,数学思维是现代科学思维的标准模式。我认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首先要让学生走进充满创造性活跃思维的境界,点燃青年学生心中的火把,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发挥出他们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真正培养出新世纪,新时代社会所需要的高新标准的人才。从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概括性、广阔性以及独创性等去发展学生的思维,去解决实际的问题。

思维的重要作用 篇6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应用题教

学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决定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关

键之一。因此,加强应用题教学,培养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一、通过应用题的结构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应用题是由条件和问题两个部分组成,这就是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应用题的结构训练,是在学生掌握了两 个条件和一个问题的基本结构的基础上,着重对学生进行补条件、提问 题及找有关的条件和问题的训练。

1.根据条件,说出可求量的名称及数量关系式

如:①有白色粉笔60盒,彩色粉笔80盒,____?

②每天做82套,做了5天,____?

③有3.8吨煤,平均每天烧去0.2吨,____?

④有3.5吨煤,用去3/5,____?

2.根据问题,说出要求问题所需的条件及数量关系式

如:①加工这批零件用了多少天?

②可以提前几天完成?

③还剩下多少页没有看?

3.根据算式补条件和问题(这是当学生学习某些应用题后的综合训练,这种训练,除了

具有结构性功能,还具有思考性功能)

如:学校买来一批科技书和故事书,其中科技书买来300本。

300×2/3____,____?

300÷2/3____,____?

300×(1+2/3)____,____?

300×(1+1+2/3)____,____?

结构训练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条件与问题间的逻辑关系,熟悉一些基本数量关系,以提 高发展学生的思维 水平。

二、通过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大纲指出:教学时,不仅要使学生获取知识,还要重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以培养学生

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心理学家认为:借助语言表达,有助于调节自己的思维活动,使之逐 步完善。

几年来,在应用题教学中,我依据教材内容,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跟着学说到独立

叙述,逐步提高。在训练中,主要采取下列两种形式: 1.说题意

说题意,就是要求学生在审题时,用自己的话复述题意,加深对题意的理解。训练时,我引导学生把题中 的一些数学术语通俗化、具体化,去掉情节性的描述。如:“一堆煤共 45吨,运走了20%,运走了多少吨?”可 以说成“45吨的20%是多少?”训练学生用简

洁的语言途述题意或数量关系,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加深 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2.说思路

说思路,就是要求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能够用一定的数学术语有理有据有层次的表达

解题的思维过程。如:在分数应用题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带有分率的一句话,让学生弄清

它的含义并说出所包含的数量关系,在 这个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讲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如:“某钢厂去年产钢64000吨,今年比去年增产1/4,今 年产钢多少吨?”,引导学生说出:

根据“今年比去年增产1/4”,说明把去年产钢量看作单位“1”,那么今 年产钢量相当于去

年的(1+1/4),求今年产钢多少吨,就是求64000吨的(1+1/4)是多少,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 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所以,算式是:64000×(1+1/4)。还可以引导学生用整数应用题的

解题思路来分析,可以这样说:根据“今年比去年增产1/4”,说明今年产钢多,去年产钢

少,求今年产钢多少吨,就是求比6 4000吨多它的1/4的数是多少,所以算式是:64000+64000 ×1/4。

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说解题思路,可以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加深学生对题意 的理解,提高学生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常这样训练学生有条理的说思路,使学

生形成了见题就想理,知道算法也懂理 的好局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通过对比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为了防止学生片面地模仿例题,死扣“关键性词语”,死套类型,逐步达到独立地分析

问题,并能根据数 量关系的分析去解决问题。在应用题教学中,我加强了对比教学,如: 在教学“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已经 行了全程的3/8,正好是42千米,甲乙两地之间的

距离是多少千米?”教这类分数除法应用题时,我先把它改编 成“甲乙两地相距112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已经行了全程的3/8,已经行了多少千米?”的分数乘法 应用题作

为准备题,导入新知识的教学。先让学生找出这两道题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相同点是:都是

把全程看 作单位“1”,并且都行了全程的3/8;不同点是:准备题中已经告诉我们全程是

112千米,但行了全程的3/8是 多少没有告诉我们,是要求的,列式为112×3/8=42(千米),而例题中告诉我们行了全程的3/8是42千米,全 程是多少千米没有告诉我们,是要求的,设全程为x千米,则x×3/8=42。通过对比教学,使学生明确,分数乘 除法应用题是同一

个数量关系的两个方面,设未知数以后,就可以把两种应用题统一起来,逆思考就转化为顺 思考。这样教学,有助于学生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认识事物的本质与特点,掌握事

物的规律。在布置 作业时,不是教什么类型就布置什么习题,对于有联系的易混淆的或者

互逆的应用题,就混在一起布置给学生,使他们通过比较和对照,认识异同,辨别其特征,掌握其解法,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根本任务。一题多解

在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如:放影队为育红小学同学放映两部科学教育影片。第一部影片长580米,放映了23.2 分钟,第二部影片长 750米,要比第一部多放影多少分钟?

此题可根据学生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解题。

①先求出每米影片需要放映多少分钟?再求出750米影片能放多少分钟?最后求出所 求问题。算式是:23.2÷580×750-23.2=6.8(分钟)

②先求出每米影片需要放多少分钟?再求出第二部影片比第一影片长多少米?最后求

出所求问题。算式是 :23.2÷580×(750-580)=6.8(分钟)

③先求出每分钟能放影片几米?再求出750米影片能放多少分钟?最后求出所求问题。

算式是750÷(580÷2 3.2)-23.2=6.8(分钟)

④先求出第二部影片比第一部影片长多少米?再求出每分钟能放影片多少米?最后求

出所求问题。算式是 :(750-580)÷(580÷23.2)=6.8(分钟)

⑤先求出第二部影片的长度是第一部影片长度的几倍?再求出第二部影片能放映多少

分钟?最后求出所求 问题,算式是:23.2×(750÷580)-23.2=6.8(分钟)

⑥还可以先求出两部影片共长少米和每分钟放映多少米?再求出两部影片共放映多少 分钟和第一部影片放 映的时间,最后求出所求的问题。算式是:(750+580)÷(580÷ 23.2)-23.2-23.2=6.8(分钟)

通过一题多解,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沟通了数量间的关系,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有 效地培养了学生的 思维能力。

五、通过编题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编应用题是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培养想象力和创造能力的练习。有计划地进行编题训练,可以加深学生对 四则运算意义的理解,帮助学生掌握各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编题训练中,除了教材中经常出现的看图编题和根据数量关系编题以外,我又根据不

同年级、不同知识、不同要求,采取以下几种训练形式:

①根据式题编题

由教师提供算式,指导学生把式题表示的数量关系,组织到一定的内容和情节中去,编 成某种结构的应用 题。

如,根据算式120-20×4编题:

引导学生编出:一本故事书共120页,小红看了4天,平均每天看20页,还剩下多少 页没有看?

……

这种编题,有助于加深理解数量关系,保进学生建立整体的知识结构,发展学生的求异 思维能力。

②根据文字题编题

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名词术语、运算法则和运算顺序的基础上,根据文字题编题。如,根

据“一个数是200,减去它的1/4,还剩多少”编一道应用题:

引导学生编出:修路队要修一段200米的公路,已经修了全程的1/4,还剩下多少米没 有修?

……

这种编题,有助于学生熟练掌握数学名词术语及其意义,培养学生概括数量关系的能力。

③根据问题编题

老师提供数学问题,让学生推导解题所需的条件,确定内容,安排情节,把数量关系编

入题中。如,根据 “科技书比故事书多百分之几?”编题:

引导学生编出:学校买来故事书120本,科技书150本,科技书比故事书多百分之几?

……

这种编题,有助于学生建立“问题—条件—解法”的联系系统,有助于发展学生分析推 理的能力。

④根据基本题编题

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或学习的需要,可以把一道基本题中的直接条件,改编成间接条件,使其成为所需要 的多步计算的应用题。

如,基本题:修路队计划修路1400米,已经修了800米,还要修多少米?

(1)改编成二步计算应用题:修路队计划修路1400米,已经修了5天,平均每天修160 米,还要修多少米?

(2)改编成三步计算应用题:修路队计划修路1400米,已经修了5天,平均每天修160 米,剩下的3天修完,平均每天还要修多少米?

(3)改编成四步计算应用题:修路队计划修路1400米,已经修了5天,平均每天修160 米,剩下的每天多修4 0米,还要几天作完?

……

这种编题,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题与多步题的联系,掌握知识的整体结构,可以发挥学 生的聪明才智,唤 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未来需要创造型人才,而培养创造型人才需要创造教育。在应用题教学中,只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创造条 件让学生积极思维、积极探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

用,那么,学生的比较、概括、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就一定能得到发展和

试论法治思维重要性的哲学依托 篇7

1 法治思维的内涵

法治是迄今为止人类能够认识到的最佳治国理政方式。简言之, 法治就是依法而治, 即管理国家、治理社会主要依靠法律这种普遍、稳定、明确的规范和规则, 那么法治思维就是将法治的各种要求运用于认识、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 是一种以法律规范为基本准则的逻辑化的理性思考方式。更简单的来说, 法治思维是将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对错的准绳, 它要求崇尚法治、尊重法律, 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和推进工作[2]。

2 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矛盾关系及哲学依据

相对于法治思维, 人治思维是指人们以信奉人之治为核心形成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也就是说, 法治思维的核心, 是以法律为准绳, 而相对的, 人治思维的核心, 是以人, 是以某些个人为标准来判断是非对错, 来处理国家事务。

那么由此可见, 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是存在着矛盾的, 甚至可以说, 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二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不可调和的, 是根本性的。那么, 我们究竟应该信奉人治思维, 还是法治思维呢?

在1958年, 伟大领袖毛主席曾经明确指出:“要人治, 不要法治。《人民日报》一篇社论, 全国执行, 何必要什么法律。”[3]主席的这句话也成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 此后的中国便陷入了规则难行的境遇, 陷入了“人大于法”, “人治”大于“法治”的境遇。由他亲自领导编撰的1954年《宪法》变成了一纸空文, 全国上下一片混乱, 国家主席刘少奇手持宪法, 却维护不了他作为国家主席的权利, 甚至维护不了他作为公民的个人权利, 文革十年, 给国家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给人民带来了不可磨灭的痛苦和伤害。这也是“人治思维”取代“法治思维”给我们上的代价惨重的一课。可见, 人治思维并不可靠。

邓小平同志在1988年《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中提出:“如果一个党、一个国家把希望寄托在一两个人的威望上, 并不很健康。那样, 只要这个人一有变动, 就会出现不稳定。”经过改革开放后30余年的艰辛探索, 我们党深刻地认识到, 只有法治才“靠得住”, 并最终把法治确定为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由此, 也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国。法治有比人治更加优越的特点, 就是它不会因为领导人个人观点和想法的改变, 而对国家造成任何不良的影响, 它比人治更具有连续性、稳定性和权威性[4]。

可见, “人治思维”与“法治思维”之间是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起源于几百年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阵营的冲突和斗争, 起源于客观存在和主观意识的辩证关系, 这也是几百年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根本矛盾。人治思维奉行个人主义, 崇拜并且依靠个别伟人的力量, 认为某些个人的意志和力量能够影响历史前进和发展的方向, 而法治思维则相反, 认为个人的力量和能力是不可靠的, 是不足以影响历史的发展和前进的,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那样, 如果把国家全部的希望寄托于一两个人的威望上, 那么这个人如果出现了变动, 后果就是不可想象的, 所以法治思维崇尚依靠客观事实, 要寻求一种更加可靠的, 更加稳定的, 更值得信任的治国理政的方法, 这种方法就是要制定法律, 靠客观事实的力量来约束、制约人和社会的发展, 所有历史前进发展的方向和轨迹, 都证明了唯物主义的观点是正确的, 个人的主观意识是起源于物质的, 它能够反作用于物质, 但却不能决定物质, 要想国家平稳发展, 人民生活安定, 要想实现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的成功转型, 就必须确立法治思维的主导地位, 就必须要依靠法治思维。

3 坚持法治思维是依法治国的根本前提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十八大提出了新的法治十六字方针, 要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分别从立法部门、执法部门、司法部门以及全体民众四个方向提出了法治要求, 这就要求我们全社会各个层面、各个部门都要懂法、守法、用法, 那么怎么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怎么才能够实现这样一种法治社会、法治国家的状态, 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前提, 就是形成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是一种以法律规范为基本准则的逻辑化的理性思考方式, 也就是将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对错的准绳, 说到底, 法治思维是一种意识, 是一种能够促进事物发展的正确的意识。只有具备了法治思维, 才会主动的运用法治方式认识和解决问题, 这种正确意识能够促进我们全社会各个层面、各个部门懂法、守法、用法, 才能彻底全面地实现依法治国, 法治社会、法治国家也才能顺理成章的形成, 这也正是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这一哲学原理的现实体现。

4 结语

坚持法治思维是依法治国的根本前提, 这是由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 错误的意识能够阻碍事物的发展这一哲学原理所决定的。能否运用法治思维来思考问题, 是关系到法治中国建成, 关系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 更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有坚持法治思维, 才能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才能够真正实现法治中国。

摘要:随着十八大法治主题的确立,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已经成为当前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 坚持法治思维是实现依法治国的根本前提, 这是由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 错误的意识能够阻碍事物的发展这一哲学原理所决定的。只有全社会各个层面、各个部门的个人和组织都能够以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对错和处理各项事务的准绳, 都能够运用理性的、逻辑化的法律规范方式来思考和处理问题, 依法治国才能够真正的实现, 法治中国才能够真正的建立。

关键词:法治思维,人治思维,物质,意识

参考文献

[1]杨永加.特别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六大思维方法[N].学习时报, 2014-9-1.

[2]万鹏, 朱书缘.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推出“理论关键词解读”[EB/OL]. (2012-10-25) [2014-12-10]http://theory.people.c o m.c n/n/2 0 1 2/1 0 2 5/c 4 0 5 3 1-19379483.html.

[3]辛向东、戴剑华.董必武与毛泽[J].党史天地, 2009 (5) .

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篇8

关键词:创新思维;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一、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是不能局限于现有的常规思路,致力于培养学生独特而全面的思维方式以及解答方法。创新思维是相对于传统思维划分出来的,它的重点在于“新”字,在于对现存事物的一种超越,高于现有事物。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指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带动学生的联想力。创新思维需要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发掘,而这个关键就在于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要摆脱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应努力创设有助于发散思维的教学情境,采取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教师需要具备这种精神,这样才能影响学生,所以教师应该探究改革教学方法,只有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才能具有创新思维,在写作时才会有行云流水之势。

二、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根据所学教材的内容,采取趣味性的教学方式,利用角色游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晏子使楚》这一课时,教师让学生通读课文,理解每一个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语言表达方式,然后再进行角色扮演,安排学生演绎课文中的每一个人物,然后将他们的神态以及语言动作表现出来。这样会对文章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和记忆,然后再去学习课文中的表达方式以及对人物的描述,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可以在原有课文的基础上加入一些夸张的手法,带入一些个人色彩,形成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又感受了学习的乐趣。从表演和对话中感受课文中的人物特点以及作者在刻画人物时所用的词汇。让课堂学习变得轻松起来,同时也能使学生感受到课文中人物的忠诚。

2.课堂环境的创设要因人而异

课堂环境的创设要在不约束但又不凌乱的情况下开展,做到在严肃中愉快地教学。(1)教师要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学观念,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并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应当处于同等地位,创设一个和谐共处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明白自己需要学习,教师也同样在学习。(2)给学生一个自由遐想的空间,学生才会大胆积极地思考,从而引发心中的灵感。这样会使学生在写作中有更多想象的空间,不会再是千篇一律的文章。当实现了这种自由的课堂环境,学生就会冒出许多独特的想法。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不能缺少教师的点拨,时刻鼓励学生不要害怕失败,大胆地说出来,即使错了也没有关系。

3.学习方法的正常使用

在学习中,学生是接受知识的主体,不能处于一个被动学习的状态,要成为课堂中的主要参与者。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方法都是不同的,有的学生反应快,善于思考,在课堂上喜欢发言;而有的同学则喜欢独自思考,不愿将自己的想法表露出来;还有些学生需要长时间的思考才能得出问题的结论,这都是因人而异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也不要强调所有学生都像某一位学生学习,要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4.用两种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思维方法中包含有求同和求异两种。而求异思维是教师需要重视的一种思维模式,培养学生内心的多样性与独特性。当提出一个问题时,想要的答案不是标准答案,而是不同的答案,这样才能见识到每一个人的不同。当提出一个问题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走直路可能会一帆风顺,走捷径可能更快,走弯路可能会有不一样的风景,这就需要每一个学生细细品味与琢磨。

三、总结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可以无限延伸的,教师应创立一个良好的氛围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作文写作时能有新颖的题材。而教师正是帮助学生上升到另一个层次的引路人,语文是我们的母语,具有博大精深的含义。如果能从小就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学生心理智慧的种子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发芽,茁壮成长,最后一定能硕果累累。

参考文献:

[1]张乃娟.营造灵动课堂 培养灵气学生[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6(2).

[2]章世娥.基于建构主义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11).

[3]李永顺.品人物语言,让语用之味尽显[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5(12).

上一篇: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下一篇:我发现读书是一种快乐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