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的名言(通用8篇)
2.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3. 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4.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5. 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6. 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7. 信心清净,则生实相。
8. 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9. 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10.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11. 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12. 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13. 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14. 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5. 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16. 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17.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8. 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19.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20.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21. 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22. 所作福德,不应贪著。
23.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24. 39. 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
25. 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26.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27.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宗嘉节自《金刚经》)
28.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29. 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30. 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31. 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聚晶金刚石因具有高硬度,高耐磨性以及高热传导性而被广泛应用于非铁金属和不含铁合金的加工、石油天然气及矿业勘采、木质地板加工、线材拉拔等领域[1,2]。采用高温高压合成聚晶金刚石的方式主要有两种:(1)石墨直接转化为纳米结构的聚晶金刚石,此种方法需 要很高的 压力与温 度 (约15 GPa、2300℃),目前只有日本住友可以推出商用产品[3,4,5];(2)烧结添加粘接剂的金刚石微粉或将金刚石微粉烧结在WC-Co硬质合金基底上[6,7,8,9,10],工业中一般采用此种方法合成聚晶金刚石。根据使用粘接剂的不同采用第二种方式烧结的聚晶一般又可分为两种类型:(1)采用金属触媒合成金刚石-金刚石直接成键(D-Dbonded)的聚晶金刚石[6];(2)采用Si、Ti、W等为烧结助剂合成金刚石-反应产物-金刚石(D-M-D)的聚晶金刚石[7,8,9,10]。D-D结合型聚晶金刚石存在大量D-D键合,具有更高的强度和耐磨性。但是金属触媒的存在使其容易发生金刚石到石墨的逆转化。另外,金属触媒高的热膨胀系数及高温软化的特点降低了此类聚晶金刚石在工作环境中的强度。D-M-D结合型聚晶金刚石因其D-M键结合能小于D-D键结合能,而具有相对低的强度和耐磨性,但此种聚晶金刚石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
本文主要报道金刚石-SiC、纳米结构金刚石TiC、金刚石-金刚石直接成键型三种典型金刚石聚晶材料的制备与表征,详细叙述了纳米结构金刚石TiC聚晶的制备过程,对三种金刚石聚晶 材料的硬度、热稳定性、导电性进行了分析。
2实验与分析
2.1金刚石-SiC复合材料的制备
金刚石-SiC复合材料烧结实验在6×2500吨六面顶压机上进行。实验初始材料选用商业金刚石微粉 (4~8μm,85 wt%)和Si粉末 (1~5μm,15wt%)。混合粉末用粉末混料机干混2h后,在球磨罐中添加无水乙醇球磨8h(磨球材质为WC),经真空烘干,预压成型。高压烧结实验过程为:先在室温条件下将压力升高到5.5GPa,温度升高到设定温度后保温300s,冷却到室温再卸压。烧结样品的尺寸为直径27mm的圆柱。
我们对所得实验样品进行了扫描电镜形貌分析,图1为高温高压烧结得到的金刚石 -SiC复合材料的扫描电镜图,a为背散射成像,b为二次电子成像。从扫描电镜图片可以看出,样品烧结密实均匀,金刚石颗粒均匀分布在网状的SiC基质中。由于SiC具有导电性且在复合材料内部连接成网状,所以我们合成的金刚石-SiC复合材料具有一定的导电性。
2.2纳米结构金刚石-TiC复合材料的制备
纳米结构金刚石-TiC复合材料烧结实验在6×800吨六面顶压机上进行。实验材料选用商业金刚石微粉(0~1μm,90wt%)和自制的20nmTi3SiC2粉末 (10 wt%)。混合粉末 用混料机 干混2h后,在球磨罐中添加无水乙醇球磨4h(磨球材质为WC),经真空烘 干,预压成型。高 压烧结实 验过程为:先在室温条件下将压力升高到5.5GPa,温度升高到设定温度后保温300s,冷却到室温后再卸压。烧结样品的尺寸为直径11mm的圆柱。
图1高温高压烧结得到的金刚石-SiC 复合材料的扫描电镜图,a为背散射成像,b为二次电子成像Fig.1SEMimagesofthediamond-SiCcompositeobtainedbyHTHPsintering,imageaisabackscatteredelectronimage,imagebisasecondaryelectronimage
我们对初始材料与合成的块状样品进行了X射线衍射分析。图2分别给出了5.5GPa压力、不同烧结温度条件下得到的样品(上),球磨后金刚石与Ti3SiC2的混合粉末(中),球磨前Ti3SiC2粉末的X射线衍射图谱(下),插图(1)和(2)分别为球磨后和球磨前的Ti3SiC2的最强衍射峰(104峰)。衍射谱中存在较弱的WC的衍射峰是由于球磨过程中WC磨球和球磨罐的污染[7]。从插图(1)和(2)中可以看出,球磨后Ti3SiC2的最强衍射峰 (104峰)的半峰宽发生了明显的宽化,X射线衍射谢乐公式计 算结果表明球磨后Ti3SiC2的平均粒度为20nm。通过球磨我们得到了Ti3SiC2的纳米颗粒,并使Ti3SiC2纳米颗粒均匀分布在金刚石颗粒表面,解决了制备纳米结构复合材料过程中的纳米粉末不易均匀分散的难题。由图2可知,烧结温度为600oC时,初始材料的X射线衍射峰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当温度达到700oC时,初始材料中Ti3SiC2的衍射峰的强度明显减弱,与此同时,TiC的(200)衍射峰开始出现。而当烧结 温度达到900℃时,Ti3SiC2的衍射峰完全消失,与此同时TiC的衍射峰变得更强。我们对TiC的X射线衍射谱拟合并采用谢乐公式计算得到TiC晶粒的平均尺寸为30nm,此结果与电镜观察结果一致。除了TiC的衍射峰,我们并没有 发现其它 新的衍射 峰,我们推测Ti3SiC2分解所得的其它物质以玻璃相的形态存在。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Ti3SiC2在600℃~700℃可分解为纳米 尺寸的TiC和玻璃相 的Ti-Si,Ti3SiC2在5min内完全分解需要900℃以上的温度。
图25.5GPa压力、不同烧结温度条件下得到的样品(上),球磨后金刚石与 Ti3SiC2的混合粉末(中),球磨前 Ti3SiC2粉末的X 射线衍射图谱(下),插图(1)和(2)分别为球磨后和球磨前的 Ti3SiC2的最强衍射峰(104峰)[7]Fig.2X-raydiffractionpatternsoftheproductssynthesizedat5.5GPaunderdifferentsinteringtemperatures(upper),themixedpowderofdiamondandTi3SiC2afterballmilling (middle),andtheinitialpowderofTi3SiC2 beforeballmilling(bottom).TheinsetsaretheTi3SiC2 Braggpeak(104peak)before(2)andafterball-milling(1).[7]
图3为5.5GPa、1450℃压力温度条件下烧结样品典型的SEM图,a为断面,b为抛光面。从图中可以看出,样品中的金刚石颗粒大小基本一致,约为0.5μm,金刚石与金刚石晶界间均匀分布着一些纳米颗粒。从图3(上图)可以看出,由Ti3SiC2分解得到的纳米颗粒和玻璃相连接成网状基质,亚微米的金刚石颗粒均匀地嵌入其中,样品整体烧结密实,相分布均匀。为了进一步研究样品细微的微观结构和反应机理,我们对样品进行了透射电镜和微区能谱分析(图4)。观察STEM图可知,在金刚石颗粒三角结合处均匀分布着灰白色的纳米颗粒。微区能谱(EDS)分析表明纳米颗粒的成分主要为C和Ti元素。结合前边X射线衍射的分析结果,我们可以确定纳米颗粒为TiC晶粒。EDS能谱中的Si元素为玻璃相的Ti-Si所含,文献报道,Ti和Si元素在高温高压下可与金刚石反应,我们推测本实验中金刚石与Ti-Si反应最终生成了Ti-Si-C非晶固溶体。即亚微米的金刚石颗粒均匀地嵌入纳米结构的TiC和非晶Ti-Si-C固溶体基质中。
2.3金刚石-金刚石直接成键型聚晶的制备
金刚石-金刚石直接成键型聚晶的烧结实验在6×2500吨六面顶压机上进行。实验材料选用商业金刚石微粉(8~12μm,88wt%)和Co粉末(1μm,12wt%)。混合粉末用混料机干混2h后,在球磨罐中添加无水乙醇球磨8h(磨球材质为WC),经真空烘干,我们将Φ30×10mm的金刚石/钴粉末层预压在Φ30×13mm的硬质合金基底上。高压烧结实验过程为:先在室温 条件下将 压力升高 到5.5GPa,然后将温度升高到设定温度后保温300s,冷却到室温后再卸压。烧结样品的尺寸为直径约30mm的圆柱。
(a)crosssection,(b)crystalboundaryofdiamondparticleonpolishedsurface
我们对所得实验样品进行了扫描电镜形貌分析,图5为烧结所得金刚石-硬质合金复合材料背散射扫描电镜图,a为金刚石-硬质合金复合材料金刚石层,b为金刚石-硬质合金复合材料金刚石层与硬质合金层界面结合处。从扫描电镜图中可以看出,样品烧结密实均匀。复合材料金刚石层中金刚石颗粒与金刚石颗粒之间形成了金刚石与金刚石直接键合。从图5b可以看出,硬质合金层中的少量WC和Co在高温高压烧结条件下浸润到了金刚石层,硬质合金层中少量WC和Co向金刚石层的浸润使得硬质合金层与金刚石层牢固地粘接在一起。另外,金刚石层中Co均匀地分布在金刚石颗粒之间并连接成网状,由于金属Co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且在复合材料内部连接成网,所以我们合成的金刚石-硬质合金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导电性。
a为金刚石硬质合金复合材料的金刚石层,b金刚石硬质合金复合材料金刚石层与硬质合金层界面结合处(a)isthediamondlayer,(b)isthejointofthediamondlayerandthecementedcarbidelayer
3三种聚晶材料的硬度、热稳定性与导电性测试
将烧结好的三种多晶金刚石复合材料样品用10μm和2μm的金刚石研磨膏在抛光机上分别进行粗抛和细抛至样品表面为镜面,然后对样品进行硬度及电阻率的测量,将样品砸碎通过差热分析进行热稳定性分析测试。
表1列出了我们合成的三种金刚石复合材料的差热峰温度、硬度及电阻率。分析结果表明:金刚石-金刚石直接成键型聚晶拥有最高的硬度(55GPa),导电性最好(0.009Ω.m),热稳定性最差(750℃);纳米结构金刚石-TiC聚晶具有最好的热稳定性(880℃),较高的硬度(45GPa),较好的导电性(0.377Ω.m);金刚石-SiC聚晶的硬度最低(38GPa),拥有较高的热稳定性(820℃),最差的导电性(0.982Ω.m)。
4结论
一、无所住心
菩萨行者(即修行佛道者)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谓无所住就是无差别相分别心,有差别相分别心就有我、人、寿者相之一己着见。如此,于瑜伽师地论而言便是有余(尚有不足需再修习精进),无法进入十七地(佛的境界),故菩萨于佛道应去色、相、法而降伏其心,乃至于无所去,然实有去,但因清净心故得(以空观色)去之实相。所谓无所住心就是求佛境界行佛道之法门,这是《金刚经》之实相之一。
菩萨能自行六波罗蜜,布施、忍辱、持戒尤重无色、相、法之执着,一旦于色、相、法而生差别便不能得布施、忍辱、持戒之实相功德,也就是说不能真正得到这三个波罗蜜的修行功德和境界或品位,故佛咐嘱诸菩萨特别要注意行六波罗蜜时不能执着于色、相、法,如果能够不执着于色、相、法而行六波罗蜜,其福德无量无边。故说菩萨不住法布施。
除于法无住之外,修行佛道者于见佛身与否亦不能执着,亦应该于此不住心。故《金刚经》云,“不能以身相见如来”“不能以音声求我”,不是说不能称颂佛名或不能向佛诉说心事如同向上帝祷告一样,菩萨尚且闻声救苦,更何况是佛。这里所说的不能以身色音声求我是指末法时代假借佛之身色、假借佛说来颠倒大乘(大乘者:众生苦之解脱)、曲解佛法、以所谓供养和庄严佛土来遂行私利之意,只要是从私利出发假借佛名都是人行邪道。不仅那遂行私利之人不能见如来,那些跟随只知物质供养功德者恐怕也难得见如来。无所住就是于相无所着见的意思,无所着见就是不执着的意思,不执着就是在“有”的“色相”当中放入“无”的“空相”的因素,又因所谓的菩萨知道要行六个波罗蜜修行法门,知道要得到这些法门修行的功德必须不执着于法相(我的概念、你的概念、他们的概念、生老病死寿命长短的概念、富贵荣华贫贱凄苦的概念以及通称差别相、分别心的概念),必须明了观空作义(于色、法、相中观出空相,于空相中却不着空见),必须以清净心的无为法驾驭实色法中的有为法,这就是所谓的无所住而生其心。
二、观空作义
《楞严经》中描写了诸菩萨修行之法门多式多样,这些法门于修行上而言,其实都是有为法,都是为了得到修行佛道的境界而行之法,有为法不但存在差别而且有高下。因此,有为法的修行必须提高到无为法的境界(以无为无着见之观而行有为之法)以缩小差别,所以,一切贤圣之修行或称菩萨之修行,不但因有为法(其自身修行法门)而有差别,其修行之成果和品位更因为能否将有为法提高到无为法的境界而产生境界上的差别。在这里,无为法就是无所住而行之法,也就是无我、人、众生、寿者相(这里所称之“相”即指“着见之相”)之差别所行之法,也就是得以照见色受想行识不能执着而行之法。菩萨若能以无为法内化有为法便得修行之实相。
一切有为法是实在之相,受生灭法之管控,有起有落、有生有死,常不能为人的意志所转移,同时这种有为法的起落生灭相对于整个宇宙的生命而言,各种事物的起落生灭的时程相对来说极为短促,故说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然而这是相对而言,即使如化生有近人类一日夜的生命,何况人类有近百年的生命,也就是说《金刚经》说生命的短促不等于是视生命为虚无,而是要珍惜时光,不是要我们以虚无主义的眼光来看待生命及万事万物,而是要我们懂得“观空作义”,了解生命的时程虽短促而有限,但各己法身的生命却是长远的,可以不断精进的,故说存在主义的虚无是深着空相之空见,最终是否定生命的积极性,佛所说法与之正好相反。
瑜伽师地论释云:“令诸有情知一切法。如是如是空故非有。如是如是有故非空。了达诸法非空非有。远离疑惑颠倒僻执。随其种姓。起处中行。渐次修满。随其所应。永灭诸障。得三菩提。证寂灭乐。佛涅槃后。魔事纷起。部执竞兴。多着有见。龙猛菩萨证极喜地。采集大乘无相空教。造中论等。究畅真要。除彼有见。圣提婆等诸大论师。造百论等。弘阐大义。由是众生。复着空见。”这里要说的是实相就是有(存在的事物或法则),所有的“有”就称为有为法,所谓无为法就是在有为法当中加入“空”的因素使有不至于沦为执着,但过度强调空相就容易陷入虚无主义着于空见。因此,我们在“有”中加入“空相”,以“空”丰富“有”的内涵而不陷入空见而完全否定“有”,即“以空观有”“有中观空”之实意。《金刚经》和修习《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注重空相,却反对因此陷入空见的虚无。如弥勒菩萨所说我们的修行朝着佛道出发总共有十七站(地),也就是十七个品级,这是空相中的实相,无为法中的有为法,这就是观空作义最主要的内涵。换言之,能“观有见空”和能“观空见有”都是一种方法而不是一种目的,都是一种境界,而且是一种修行佛道的实相。但是,若没有清净心则难见佛道之实相,所谓清净心就是知道诸行无常是苦是生灭法(因缘而起因缘而落,因缘而生亦因缘而灭,随因而生随果熟而灭,身生是一时地水火风之聚,身死亦地水火风一时之消散,故于身而言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此物质不灭之定律,然灵魂法身却是有所从来有所所去,故修行佛道是修法身之境界品级而非肉身之福德)。当达到明白生灭灭已(观透生与死之内涵,超脱生与死的境界,成就法身之精进)的境界时,自然就不以娑婆世界的苦为苦,便能见诸相非相,能从诸法、诸相中见其具空相,却又不陷入深着空见而抹杀一切“有”“色”“法”之存在和一定之意义和价值,如此方能得见如来。
nlc202309081516
三、无有定法:修一切善法
佛实有说法而且就是佛法,但佛所说法其境界无量无边,其功德非恒河沙数所能比拟,以有限之文字,以有限之时间说不尽,故佛说我所说的法不是全部的佛法,不是定法,但可以总摄为慈悲之法。故菩萨行者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应基于佛所说法而照见五蕴(色受想行识)皆空、照见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此般若波罗蜜多之准则修行,无所执着、无所滞碍地前进,将有所成于佛道,故说没有定法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为《金刚经》所谓修行之实相。
佛说,若有定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燃灯佛不能给“我”授记号释迦牟尼佛,这是因为佛法无量无边、法门无量无边,佛法不说哪一法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有此说必是邪见,不能见如来。真正之佛道修行法门是以无我法(不深着我、人、众生、寿者相之见的意思),故《金刚经》说要修行一切善法,一切善法者皆是佛法。然而佛法强调辩证,强调不执着不着相,才又说一切善法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六祖说人的心同时存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种念想,然皆为虚妄之心非本性之心,故佛说不可住、不可得。心之虚妄在说明人的色受想行识具有现实性、世俗性、表象性和利害性,一般而言,究竟无法身本性之考量所以说是虚妄。惟人并非皆不能一时照见五蕴皆空,不能照见虚妄是因为生灭法,并非都不能无所住而生其心,故佛说不可得也是辩证的说法,强调去妄求真而不是一切皆虚空,若一切皆虚空,如何于清净心中得佛法之实相,若一切都虚空又何必说佛法,若一切都虚空又何必说忏悔业障、消除业障,若一切都虚空又何必说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及普皆回向?故《金刚经》所谓不可得其实是可以有所得的,只是要强调不是为了有所得而去修行佛道。
一切法中皆可见佛法,故佛说一切法皆是佛法,这是“无有定法”之真意。法中无我时,则一切法可为善法,此说一切法皆因缘而生、因缘而灭,所有物质关系、生产关系、意识形态、法律规章等所有人的色受想行识都有其时代性、现实性、利害性,皆具有相对性、差别性和分别性,因此总的具有虚妄性,对于人类本性法身而言,没有佛法上所说的利益,甚至是阻碍、堕落本性的根源,是轮回恶道之原因。故说一切法于时代中、现实中、利害中而有对错是非和善恶之相对性、差别性和分别性。因说一切法中可见佛法所以是佛法,但因起差别性、分别性、相对性而说非一切法。明白此理即可见一切法即是佛法,佛不以定法说是佛法之真义。
因佛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故说诸法平等没有高下。不能以相对心、差别心、利害心以观一切法。若以相对心、差别心、利害心观一切法则一切法不能平等,不能见一切法中之佛法,所以说应以无我法观一切法方能见一切法是平等的,一切法既是平等无有高下其中皆有佛法,故佛说修一切善法(包括如仁义、兼爱非攻和广行阴骘)终将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普贤菩萨十大行愿之法门即有总摄修行一切善法之义,也就是把一切法以佛法的角度去对待时,则一切法皆为善法,能从一切法中得到有利于法身的功德,所以说一切法皆可以为善法,主要的着眼点、关键点在于我们能否用佛法的角度去看待和处理发生在我们生命过程中的一切有为法。
佛法为慈悲之法,为人说佛法,为人说《金刚经》,乃至为人说《妙法莲华经》等,都是行慈悲波罗蜜,这就是佛所说的法布施,这种法布施当然福德胜于一般物质供养的布施。所谓法布施就是行佛之事,就是行佛的慈悲,佛法即为众生救拔之法,然因人皆有佛性,故说实无众生得救拔,众生于娑婆世界五浊恶世,法身受恶法熏习难调难伏,故佛称赞菩萨行者若能自行读诵书写或为他人解说《金刚经》者此菩萨行者甚为稀有,其所得福德亦是无量无边。佛一方面称赞其智慧明了,另一方面称赞其能行佛事慈悲喜舍,还称赞其有助益于佛法之传播、流通及记存。故说法布施的慈悲喜舍胜于物质布施的供养。但不论是法布施或物质供养皆是一切善法之范围。
忏悔业障(亦是一切善法之一)是普贤菩萨十大行愿中的第四行愿,忏悔是清理业障之前提,佛说人能受持(接受、信仰、实践)读诵《金刚经》便能依仗《金刚经》之威神力故,依仗个己受持读诵《金刚经》之功德力故,于忏悔之前提下当可消除自己累劫以来的业障。也就是说,受持《金刚经》是消除业障的法门之一。
《金刚经》强调修一切善法,故说无有定法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法可以完全说明或形容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却不因此说无法可得或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法可得事实上是有法可得,佛说修一切善法可得。菩萨只要以无所住之心行一切善法当然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于法身追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来说没有断灭,世俗应身或色身虽有断灭,然而法身却不断灭,故说追求佛道不能陷入断灭相之空见,这就是修一切善法可得佛道之实相。
相或人之色身,是因缘而生(无明)其识、六入、爱、有、生来病死和烦恼统称受想行识,皆有家庭性、社会性和时代性的局限,难免眼耳鼻身意要着相,然而法身因业障福德而流转,不止一生一世,故说法身无相。再者,法身本性自在,即佛性之载体于本质无相,但因色身之贪嗔痴不能见本性清净,故落入生灭法中,轮回不息。因此,《金刚经》告诉我们法身非相,要善保法身,故说菩萨者能善保法身,修一切善法可保法身。
世间万事万物,除灵性之外皆为粒子之组合与分离,故佛说世界是一个合相,是物质粒子的聚和散(原始佛教有反对这种说法者),维摩诘居士说人的身体是地水火风的组合,这些物质粒子的合和就是所谓的相,这些相因为生灭不能长久所以是虚妄,每个人的灵性法身载有佛性或称佛性的载体,却不是物质粒子的聚合物,故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所以说法身非相,也就是说法身没有相,世界既是一合相,处于变动之中,沧海桑田、物换星移终究难以长久。换言之,色相随时都在变动当中,执着无益。因此说诸法诸相于“见”上皆虚妄实不可得,此即色与空关系之实相。
四、结论
《金刚经》中所揭示,修习佛道法门及佛境界之实相,就是要修行者了解色与空之间的关系,是辩证发展也是相互渗透的,既不能纯色也不宜纯空,所谓“纯想即飞,纯情即堕”(情想光谱),掌握这种辩证关系,一方面要无所住而生其心,另一方面要观空作义,还要修一切善法,佛境界的追求,佛道的实践可以说是一种“善求法宝”“善说法门”和“善保法身”的综合证悟过程,以无为法以不着见关照万事万物的发展,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和禅定中论证和成就智慧波罗蜜,这就是《金刚经》中修行佛道追求佛境界之途径,一切诸法诸相于菩萨行者证悟过程中之实相。
(厦门大学)
对金刚经稍熟悉的人,应该都知道,金刚经中有个核心的观念(现在称为“中心思想”“主题思想”“题旨”“主调”),这一点不难发现,不需要师父、专家特别特别指出来。因为这个核心观念以几乎重复的语句在经中出现了两次,并因此把经文分成上下两篇。故而要讲解金刚经的,一般都不会绕过这段关键的话去。但我读到的讲解都令人惊异莫名。其中一个原因,我们读的金刚经是汉译文本,而且有鸠摩罗什、玄奘、义净三位译经大师反复考订、译过,他们不通晓其义,怎么能译,怎么译得信达雅?但我读到的讲解,头头是道,却对一些影响到对经文本意的理解的概念含混过去了,对为什么“重复”这样的问题更是视若罔闻。
先看鸠摩罗什译本中这两段经文: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告须菩提: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这段经文在一种分章本的《善现启请分二》《大乘正宗分第三》。以下简称“降心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这段经文见《究竟无我分第十七》。以下简称“生心分”。
全经共三十二“分”,第十七分正是下半部分首章。
这“降心分”与“生心分”的文句是否十分相似?为什么重复,如果不是重复,这样分述有什么深刻涵义?
下面我来阐述一下多年反复琢磨的摸象之见。
“降心分”中针对须菩提言“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佛回答:“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说明这段话是对菩萨摩诃萨(八地至十地的大菩萨)说的。菩萨摩诃萨已入菩萨道,不依修得成就,而有报得成就,分身成就,就是报身与法身合一,报身(受因果报应的主体,可以理解为不灭的的灵魂)不到六道轮回中来,来的都是化身。但虽然菩萨摩诃萨是报得成就,犹如论资排辈,自然升迁,但工作出色也会破格提升。释迦牟尼佛自述,在过去世弥勒菩萨是他的师父,因为他勇猛精进,而弥勒贪名,被他反超四十劫成佛。因此,对菩萨摩诃萨来说,主要是破我执、法执,而这个我执,不是四谛(苦集灭道)十二因缘的我执(请参阅《心经摸象》),而是“我”要灭度众生尽,“我”要庄严佛土的我执——我法执,所以佛说要“降服其心”,端正认识,“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接着,佛列举所有“一切众生”,由此可见佛教的逻辑思维无比高明。
“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是以发生的方式来划分的,卵生、胎生好理解,湿生是指草履虫那样的单细胞低级动物,化生是指蛹化为蛾这样的生,还有天道众生都是化生,这样分类把六道众生都囊括进去了。
“若有色、若无色“,以是否有色身、色境(可方便理解为物质的身体与环境)为标准来划分众生。”有色“是欲界、色界众生,”无色“是无色界众生。把三界众生都囊括无余。
“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想”是以心取相,初步的抽象,形成概念(相)。“相”是主观的,译成“相”,当下的学者专家容易望文生义的理解为客观的,鸠摩罗什译成“想”本无此弊,但他怎能预见到后人的自以为是,以不知为知。“想”分两大类,“我想”与“法想”。“有想”,有我想、法想;“无想”,无我想、法想;“非有想非无想”,非有我想,非无法想,无色界天神就有无色天境界的法想。这样把三界含识众生都囊括进去了。
下面要紧的话来了:
佛说,大菩萨发愿一切众生“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现在的研究佛教的.专家学者,几乎把入无余涅槃理解为证佛果,成佛了。我见过一本佛教简明辞典,就说阿罗汉证到的是有余涅槃,佛才证得无余涅槃。我读了《瑜伽师地论》才知道这说法是错误的。阿罗汉一样证得无余涅槃,只是要隔一世,证得无余涅槃是完成解脱道,证罗汉果;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才是佛果。心经说得分明:“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但我在撰写《心经摸象》时,还不明白这一点,以后出修订本时改正。
指出这一点是要说明,佛菩萨灭度众生,只能使其成解脱道,证无余涅槃,以后行菩萨道,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佛,只有众生自己去践行,佛菩萨只能帮助你,不能代替你,所以对解脱道还有四谛八苦十二因缘法可说,要证佛果就无法可说,“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理化博士可以培养出来,得诺贝尔物理化学奖的杰出人才不是可以教出来、培养出来的。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金刚经要说的就是在简明的道理。惠能闻金刚经开悟,所以他告诫徒众,不要心外觅佛,要皈依自性佛,明心见性(明心之虚妄,见性之真实)。就像学太极拳,到处去访明师拜名家是没什么用的,还要自己去苦练去感悟,何况是学佛,了生死。
“降心分”讲认知,所以主要校量布施功德,比较法布施与身布施、财布施的功德。
“生心分”所说菩萨是广义的菩萨,主要说初发心菩萨,华严经专门有一章颂初发心的功德。初发心不论层次果位,大心凡夫也可以发心,但一发心就上了正道,无论以后的道路多么漫长、曲折。退转,但终究会达到没目标。讲的是践行。着重不是客观的功德,而是主观的破法执。方法对头,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是 “生心分”的重点。
拓展阅读:《金刚经》精华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以下经句更是其中精华,读通此经,即可开悟。
1、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一切诸相都是虚妄不实的,不要执著于任何形象和境界,一切都会随顺而变。如果能够照见各种现象的空性,便是真正的悟到了佛性。六祖惠能的“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也是契合了这个道理。
2、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一切因缘聚合的现象、事物,都不是永恒的,就像梦幻泡,露水闪电一样,随瞬即逝,无常变化的。
3、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佛法,本具自持,明心见性,一旦觉悟,法也就不不再需要了,何况那些与佛法相背的非法呢?
4、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所谓的佛法,其本性并非实有,如果你有一个佛法的观念存在,你已经著相了,佛法不一定在佛经上,世间皆是佛法……真正的佛不认为自己是佛,真正的圣人,不认为自己是圣人。
5、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应该无任何执著的升起清净心,真正的清净心,不是有个光,有个境界,而是不住色,不住声香味触法。真正的修行,应该随时随地无所住,坦坦然,物来则应,去则不留。
6、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如果菩萨在心中还有对自我的执着、对他人的执著、对众生的执著、对生死的执着,那他就不是菩萨了。
7、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一切众生的心都在变化中,像时间一样,永远不会停留,永远把握不住,永远是过去的……我们刚说一声未来,它已经变成现在了,正说现在的时候,已经变成过去了。
8、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八万四千法门,念佛也好,修密宗也好,参禅也好,修止观也好,甚至于说修外道也好,以华严境界看来,都能成就。真正的佛法是平等,无有高下的。
9、所作福德,不应贪著。
对于所做的福报功德,不应因贪求而升起执取之心。有好处,自己并不领受,而回向给世界一切众生,愿这个世界一切众生受这个好处,自己并不需要。
10、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研究《金刚经》中佛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上面我已经提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逐渐在心中占了重要地位,可是好多年来,我总觉得这个观念对人类没有好处。我的疑问是:如果大家都觉得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虚妄不真,没有永久性的存在和价值,那么人为什么要努力、要奋斗、要争取上进呢?不但生活变成了没有意义,而且人类也不会有进步。
真如本性的显现
那天,我突然发现,我的问题不在“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的问题是没有将接下去佛说的两句“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连起来一同思维或观想。因此,我一直将重心放在“虚妄”、“不真实”、空无所有的“空”上,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和我现实生活中的积极个性发生了矛盾冲突。
这次的突破,不但明白必须将此四句连在一起,不能断章取义,而且在理论上统一了“虚妄”和“真实”的矛盾。
为使各位更容易明白我的思路,我想先讲一讲我对了解“则见如来”的意义的过程,这是一个重要关键。而后谈一谈这次突破前与突破后思想上的区别。
各位,要真真得到佛法的受用,一定要您自己亲身体悟,所以闻了要思,思了要修,我今天贡献给各位的,只能说是一个引子。
我在年轻的时候,常听人讲,如来即是佛,是佛的一种名号。所以初读《金刚经》的时候,我把“则见如来”解释成“就看见佛了”。后来看大德们的注解及懂得一些梵文之后,方才晓得这种解释并不确当。
“如来”是印度梵文 tathagata 的中文译名。tatha 是清净不动的本性。中国古代的译经大德找不出一个中国字可以完全和tatha的意义相同,很善巧的选用了一个“如”字,所以这清净不动本性也叫真如。agata 是来去的来。所以,“如来”的意义是说佛从清净不动的真如本性中所显现出来的一切功德,将这名词用来代表佛的性德,所以也可以用这个名词来称呼佛。
这样一来,意义就完全不同了。“则见如来”并不是用肉眼看见佛,而是显现清净不动的真如本性。所以,这个“则见如来”的“见”字,读作“现”,其意义也是显现的现。
什么叫做清净不动呢?《心经》中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即是清净不动的描写。换句话说,在清净不动的`本性中,没有相对比较或对待的观念。
因此,“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是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感觉到的一切相对比较的物质和观念,都是虚妄的;但如果我们了悟了这一切都是虚妄,不加执着,我们的清净不动的真如本性,即时显现;这清净不动的本性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恒久长在的,如果用人的言语来表达,它是真实的。所以,这四句要一气呵成。
有了理论上的建立,各位就不难看出我在突破前和突破后的区别。
虚妄、真实都是假名
简单的讲,在突破前我心中是充满着虚妄和真实的矛盾,突破后,是虚妄与真实的统一。
在突破前,虚妄和真实是对立的。是虚妄即非真实,是真实即非虚妄。在突破后,了解“虚妄”“真实”都是人定的名词。虚妄即是真实,因为万法(虚妄)都是本性(真实)的显现;真实即是虚妄,因为自性(真实)能生万法(虚妄)。
在突破前,以“我”为中心,以“希望”为心的形态。如果我生病,我有不如意事,我不欢喜这些,我的心就希望这些都是虚妄;如果我得意,我满意,我欢喜这些,我的心就产生贪恋,而希望这些都是真实。
在突破后,仍以“我”为中心。如果我生病,我有不如意事,我不欢喜这些,我明白这些都是我清净不动的本性中显现出来的因因果果,所以都是真实的,我一切承当。在佛法的术语中,就叫忍辱。如果我得意、我满意,我欢喜这些,我明白这一切也都是我清净不动的本性中显现出来的因因果果,它们是不真实的,虚妄的,我不再贪恋。在佛法的术语中,就叫持戒。
我不再烦心这是虚妄呢?还是真实呢?我只依照佛在《金刚经》中所说的“如所教住”。住什么“所教”呢?“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应无所住”在佛法的术语中,就是智慧或般若,“行于布施”即是修福。
各位,我这第二次的突破,还只能说是在理论上的深入,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自如?还在尝试中,自知所差尚远,也不及前半篇向各位介绍的转变习气来得切实可行。总之,我和各位一样,虽都已经上了渡生死大海的船,但还在学习如何划船,还在摸索方向。几次的突破,只能说方向正确了一些,划船的技术纯熟了一些,但尚待努力精进,还希望各位多多给我指导启发。
拓展阅读:《金刚经》和戒邪淫
很久没有来戒邪淫论坛了,看到许多朋友在戒淫几天后,因生理冲动而屡次犯戒,这点我也深有体会,以前戒邪淫,屡次失败,就是每坚持几天,身体就有冲动的感觉,这种感觉一来必然邪淫,毫无一点抵挡力。 最近坚持读了几个月《金刚经》,克制这种身理冲动有一定新的认识,并且基本已经能不为这种生理冲动而生心,基本做到不邪淫。看到不少朋友在邪淫面前屡次失败,有心断却无力戒。谈谈自己体会吧,希望对大家有借鉴。
《金刚经》的体会太多了,太妙了,今天先谈谈戒邪淫方面的体会。
如果各位深读读《金刚经》,你就知道该怎么做了,经书中虽然没有讲到邪淫两个字,但经书中已经告诉我们怎么对待这种生理冲动方法。
在经文中,佛被节节支解时候,但佛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也没有一点嗔心。我们这点生理的冲动算的上什么呢?更不应该生心。
《金刚经》说,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我在读经时,每读到这句话,就意识这句话中的“触”是针对自己的,因为我就是每次生理一冲动,就因触动了心,导致邪淫。如果我们看到一个美女,感觉到漂亮,我们因色生心了,我们干一件事,感到很累很烦,我们因事生心了,依次类推。
我们读《金刚经》就是要达到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的境界,而凡人的心却是因住声香味触法生心。这就是凡人和学佛人的区别。
随着读经的持续和深入,《金刚经》能让我们达到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的境界和心态,这个时候,你会发现,戒邪淫很轻松。因为你的心是是不对声香味触法生心的心境。没有女色,没有触觉,没有事情能让你动心,你的心是无相的,是对境不起心。
所以赶快读《金刚经》吧,靠个人戒是很难的
所谓「受持」,「受」就是接受,「受」比了解要更进一步,换句话说,了解了一个道理,生起了信心,所以诚心接受,这是「受」的意义。「持」是「持久」的意思,就是懂得道理之后,在心中念念不忘,且能应用在日常生活上。所以受持《金刚经》,简单的说,就是明白了解《金刚经》的道理,有了信心,诚心接受,而且忆念不忘,能用在日常生活上,这样才可以叫「受持」。这样的受持读诵,或为他人解说,并不一定要全部的经文,经中一再地说「乃至四句偈等」,就是指,即使是一小段,几句经文,就已是功德大得难以想像了。
佛是一位非常细心、非常慈悲的老师,他担心我们的心量太小,容纳不了大法,不肯相信受持《金刚经》有这么大的功德,所以他特别在经中说:「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我若具说者」就是说,我如果将这种功德统统讲出来,或者有人听了,心里会起狂乱,狐疑不信,甚至生起毁谤,造意业、口业,这样反而害了这个人,所以佛说,我实在还没有将受持《金刚经》的功德,在《金刚经》里统统讲出来哩!
那么,佛在《金刚经》里已经讲出来的功德、福德,究竟有多少?佛用了好几种譬喻说明。首先拿布施七宝的福德来比较。「七宝」简单的说,就是金银珍宝。「布施」就是帮助他人。「七宝布施」是拿金银珍宝来帮助他人。在《金刚经》中,佛问须菩提,如果有人拿了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这个福德大不大呀?三千大千世界是很多很多的世界,好比现在的天文学家说的「银河系里有很多很多的星球」。你想若以装满了这许多世界的珍宝来帮助人,这样的`福德大不大呀?须菩提说:「很大,世尊。」佛又说:倘若另外有一个人,他受持《金刚经》,甚至只拿一小段,或几句经文,解释给别人听,这个人的福德,要比前面那个人用七宝去帮助别人的福德更大,这已是大得不可想像了,可是这还只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而已。
再看经文,佛用恒河的沙做比喻,恒河是印度的一条大河,河中的沙很细,是出名的多沙的河。佛说如果我们有像恒河沙那么多的恒河,再把这许多恒河的沙加起来,这么大的数目,如果装满了这么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用来布施,你说福德大不大呀?须菩提说:那真是大得无可比喻了。可是佛又说,倘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希望各位听到这里,不要怀疑不信,心即狂乱,因为佛是不说谎话的。各位请想一想,佛如果将福德说得小一点,又有什么关系呢?他又何必骗我们?所以受持《金刚经》的功德,实在是非常大的。
不仅如上所说,在《金刚经》的最后一段,佛用无量阿僧祇世界来比较。「阿僧祇」是印度梵文「无数」之意。换句话说,是拿无量无数的世界的金银珍宝来助人,这样的福德,还不及受持《金刚经》,乃至四句偈等为人演说的福德。
佛在《金刚经》里又说,他从前还未成佛,在然灯佛给他授记之前,他曾供养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的佛,没有漏失过一位。照理来说,他供养了这么多的佛,其功德应该是大得无法想像,可是佛说,他供养了这么多佛的功德,还不及在末法时代,能够受持《金刚经》所得的功德大。
各位听到这里,千万不要心即狂乱,狐疑不信,佛就是担心我们的心量太小,不肯相信,而错失良机,所以在《金刚经》里,非常恳切地说:「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佛以他自己亲证的经验,知道《金刚经》的功德是这么大,他殷切地希望我们这些后世凡夫,能用最小的精力,获得最大的功德,不要浪费宝贵难得的人身,不要走修行的冤枉路,所以一再的强调《金刚经》的福报功德。其实《金刚经》的福德,还不止如此哩!佛又以用身命来布施的福德和受持《金刚经》的福德做一比较。
佛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佛又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早上以恒河沙数一样的身命行布施,中午又以像恒河沙数一样的身命行布施,晚上也以像恒河沙数一样的身命行布施,如此不断地布施了无量百千万亿劫,而他所得到的功德,还不及另外一个人,他一听到《金刚经》,就生起信心,并且相信《金刚经》的道理所得的功德多,更何况他相信了后又能书写,能念,能受持,能为他人解释。所以佛做了一结论,他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
《金刚经》是佛在般若法会上讲的。般若是佛亲证的空性体验,是不著行相的教理,可是佛在《金刚经》中,这样一再强调受持解说《金刚经》的福德功德,我希望各位能细心体会其中的含义。
下面我为各位讲一个「罗汉托空钵」的故事,来结束这段「《金刚经》的功德」。
从前印度有一个罗汉,这个罗汉依印度的规矩,每天都要出去托钵,就是拿个大碗,沿街去讨东西吃。这天,他走了很多的路还未讨到东西,钵里还是空空的,他走到王宫的门口,看见一只大象,满身挂满了珍珠璎珞,显然已吃得饱饱地,站在王宫的门口。罗汉看了这只象,不禁心生感叹,他说:「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璎珞。」他说我往世只注重修智慧,研究经典,但没有去修福德,所以虽然成了阿罗汉,却因没福报,所以今天没人供养我,我的钵里还是空空的。这只大象,他往世只晓得修福,没修智慧,所以今世是只象。可是他福报大,养在王宫里,吃得饱饱的,满身都挂满了璎珞珍宝,可是终究是只呆象。由此看来「福慧双修」实在十分重要,而受持《金刚经》,不但可以开智慧,还有不可思议的福德。
拓展阅读:读《金刚经》的建议
最近在纽约大觉寺讲了两次‘如何读《金刚经》’,著重于字音及如何读断句子,好像颇得听众的欢迎。特别是初读《金刚经》的,发觉有许多地方,和他原先以为是对的并不相同。事后有人建议我应该将它写出来,也许有很多人会得到好处。其实,只要诚心诵经,念错几个字也没多大关系,各地方言就有许多不同,顶要紧的是掌握住经中的意义。又何况我所知有限,所谓对,也是主观的见解,不过能够满足几位同修的愿望,也是应该,所以就写出来,抛砖引玉,望能多得读者的指正,欢迎有新的意见。
中国的文字很美,包容性极大,古文不用标点,所以往往有各种不同的读法和解释。千余年来,因为抄写及印刷校对的不够精确,差异错误,在所难免。《金刚经》版本极多,各种版本有不同出入的地方,恐怕比任何经典都多,于是许多大德的注解,因为依据不同版本的经文,也可能颇有出入,有的地方,使读者莫知适从!譬如须菩提第一次所问的‘应云何住’,许多近代版本印成‘云何应住’,一字易位,影响极大。又如‘不’字,可有三种不同的读音及意义,也容易为人忽略。
依据我看了近二十种不同版本的结论,认为台湾大乘精舍印行的江味农居士的《金刚经校正本》为最合理,他参考了十一种版本的经文、注、疏、赞述,有敦煌石室发现的一千多年前唐朝书法家柳公权书写的《金刚经》(石刻)文,有九百多年前东传到日本再传回来中国的《金刚经注》,以及清朝乾隆时的《金刚经疏记汇编》等等,江居士的校正严谨,是值得介绍的。
这次即采用这本校正本作为蓝本,经文与目前的流通本,有多处不同。我建议读经大德参考大乘精舍所印江居士的校正本内的校勘记。另外,我依照下列二个原则,加以注音及简单的标点。
(一)一个字如有多种读音及意义的,则根据《辞海》加以注释。
“擎天柱”:高空作业车
每年春天, 树木给电力线路安全运行带来了隐患。遇上很难处理的树障, 高空作业车便派上了用场, 它可以多方位绕开各种障碍, 将人安全地送到树冠的上头, 断其妨碍线路运行的枝头, 削其旁逸斜出的枝杈, 保证了线路安全运行, 有力保障迎峰度夏期间的安全用电。不仅如此, 高空作业车还在线路抢修等各种特殊环境作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大黄蜂”:电力工程车
大街上经常能够见到黄色电力工程车。电力工程车车体偏宽偏长, 容量较大, 大车斗可装载各种物资设备。它们从不娇气, 上山下坡, 载着电力工人, 拉着电力设备物资“转战”各处, 所到之处必将带去一方电网建设的福音, 堪称传送光明的使者。
“爵士”:95598电力抢修车
它们小巧灵活, 穿梭在大街小巷。按供电企业规定, 抢修人员接到抢修排障单后须限时抵达现场, 有了这辆“千里马”, 往往很快就能赶到现场。抢修人员每年最忙的是6月至8月这段用电高峰期, 有时这边故障尚未修复, 新的抢修任务又下达了, 所以95598电力抢修车24小时都处于待命状态, 为保供电起到了重要作用。
与薄膜或机械键盘的物理开关导通技术不同,静电容键盘利用电容变化来判断按键开关。而电容的变化,则是通过电路板上的两个电极与金属弹簧间的远近来反映的。整个过程电极间无需任何物理接触,因而磨损较小。
非直接接触按键的静电容检测方式(无物理触点)最大优点在于按键寿命超长,可以说是无限次。目前市面上所有销售的日本静电容键盘采用水平两个电极,然后用弹簧的结构装在橡胶中,通过弹簧上下移动距离两个电极的远近来检测电容值的变化,其缺点是生产难固定、组装效率低下(弹簧)及成本极高,更重要的是弹簧本身的寿命也有很大限制。
富勒静电容键盘技术率先采用了垂直式结构的静电容检测和控制技术,其核心是通过检测物体间隙(纵向)中空气层厚薄变化导致电容值变化来判断键值。
独家金刚套技术增强效果
在富勒静电容键盘中,另一项“独门绝技”是自主专利的金刚套技术。
传统的火山口结构的键盘采用ABS或HIPS材料,其摩擦系数是POM料的几十倍,因此均需要打油润滑。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润滑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干涩,就会出现按键不顺滑(卡键),且当润滑油缺失后,键帽和上盖导孔就形成直接的摩擦,不用多久,键帽导柱和键孔就会因为大量的上下摩擦而导致磨损,更容易出现卡键、键帽摇晃。尤其是电子竞技玩家的键盘原本就比其他人磨损更快,如果使用质量较差的键盘,将不得不在很短时间内便更新换代。
富勒的金刚套技术,可以通过自润滑材料免去为键盘按键上油的步骤,其摩擦损耗大大小于一般键盘。根据实验室内的高强度测试,富勒静电容键盘的按键机械寿命超过5000万次,几乎相当于高质量的机械键盘。
富勒静电容键盘的所有按键都搭载了一个金刚套,同时底部还设计了放水孔,可以在恶劣条件下使用。对于网吧这种需求量大、环境复杂、使用强度大的场所,富勒静电容键盘是相当合适的选择。
此外,富勒静电容键盘通过材料和电路升级,实现了全健区无冲突,即同时按下104个按键而不会发生键位冲突。
未来产品方向
目前富勒的静电容技术依然在紧张的测试改进中,2014年春季将有新品上市。新的一年富勒静电容键盘将会继续沿着两大技术趋势发展:第一,无需弹簧结构的静电容键盘产品;第二,全彩背光高端静电容键盘产品。
众所周知,静电容键盘由于采用电路版上电极间的电容变化实现键值检测,将很难加入背光电路。但富勒经过多方设计创新,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大突破,当全彩背光高端静电容键盘在2014年来到消费者面前时,又将引起市场上怎样的变化,我们拭目以待。
【金刚经的名言】推荐阅读:
《金刚经》的启发02-26
《金刚经》的基本知识12-10
诵读金刚经的感应故事02-23
金刚经改变了我的一生02-28
金刚经原文11-15
《金刚经》简介11-17
《金刚经》读书有感06-13
学习《金刚经》方法01-16
《金刚经》随文讲义09-09
我们能给金刚经什么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