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社团

2024-12-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创建社团

创建社团 篇1

心理社团就是将对心理学有相同兴趣的学生按照自愿原则组织起来,一同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活动的学生性组织。它是学习开展自我教育、管理的重要方式,同时它作为现代校园社团文化的重要组成,在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开展心理社团活动实践的意义

1.提高了高中生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高中心理社团活动是自愿参加的,学生们在一起可以通过讨论、互动、交流的形式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活动,这种活动的开展,拉近了同学们之间的距离,同学们通过互动、交流的方式也使大家互相的了解到了对方,彼此开始交谈并寻找到可以倾述的对象。聊天的形式创造了一种轻快欢乐的氛围,由于在校的学生都承担着很大的学习压力,在开展心理社团活动时,开导学生可以自由地畅谈,没有拘束和压力,提高了学生的自主能力。通过参加心理社团活动使学生更愿意与他人交流,并且减缓了学习的压力,这也是帮助高中生完成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式。

2.提高了高中生的学习能力

心理社团活动的实践带来了很多积极的影响,其中使学生通过参加心理社团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成绩以及学习能力。高中生在心理社团活动中,可以找到减小自己学习压力的方式,并且没有老师的管教,在这里能够自由发挥,对于学习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正是心理社团活动的这种开展方式能够使得高中生的压力有效降低,对于学习中产生的压力也有方法进行调节,从而提高了学习能力。

3.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即使教育部不断强调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疏导学生的学习压力,及时做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对于大多数学校和老师来说,这只是口号而已,并没有很好地落实。所以,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没有达到要求,学生们这种自主组织的心理社团活动,反而提醒着学校和老师应注重学生们的心理健康问题。高中生面临着即将到来的高考,心理上难免会产生变化和胆怯,学校和老师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并开导,那将直接影响着最后的考试成绩。所以,心理社团活动的开展就是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学校和老师要认真贯彻教育部的指导思想,认真完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团内成员的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学习,让他们能充分了解当代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并认识到高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的表现,掌握相应的解决对策。还应引导成员学习心理咨询原则及基本方法,强化他们的咨询技巧;有效掌握班级性心理辅导技能;积极开展人际、心理健康等测验相关的培训,同时定期组织社团骨干开展内部交流会,强化社团工作的交流。

二、高中学生心理社团的活动形式和内容 1.社团的组建与规范。(1)社员的筛选。

社员的筛选和分配由学生本人根据新学期初的各个社团招新宣传板进行选择,填写第一和第二志愿,规定时间统一交由相关部门统计后进行分配,所以在招收新社员前,一定要在招新宣传上进行图文并茂的社团精彩介绍,让学生对心理社团有所了解,吸引学生对社团内开展的各类活动有所期待,还要注明招收对象的条件,这样也为社团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铺垫。

(2)规范社团章程,强调社团活动的各类纪律要求。要组织学生学习学校以及本社团的各类章程和制度,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也可有效监督和约束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3)团队拓展游戏。认识从“心”开始的户外拓展游戏,能有效的消除新社员之间的生疏感,增强彼此了解,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在游戏中让每一个社员增加对心理社团的归属感,提高他们参与社团活动的热情。效果比较好的户外拓展游戏有:“棒打薄情郎”——促进小组成员认识,营造团体氛围游戏;“不倒翁”——小组成员相互信任游戏;“心有千千结”——社员合作游戏;“齐心协力(每人伸出食指,把一根细竹竿平稳放在地上,过程中指头不能离开竹竿)”——领导和合作能力;“人椅”——感悟团队成员彼此协调的重要性等。

(4)社团干部竞选。划分社团的各类分工和职能,让社员进行社团干部竞选,从中调动学生参与社团管理的积极性,提升学生自我管理社团的意识和能力。

2.心理知识小讲堂。为提高社员对心理学的认识和兴趣,每次社团活动一开始,可以组织一场10分钟左右的心理学知识介绍,重点对心理科学的历史、重要人物、学科分类、学生感兴趣的名词、心理学派、心理趣闻、心理图片的讲解,可以有社团指导师介绍或者交由社员轮流组织。

3.趣味心理测验。可涉及气质和性格类型测试、人际交往测试、学习能力测试、甚至是爱情观测试、图片测试等,这也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之一。

4.心理影片赏析。搜寻经典的心理影片利用两节的社团活动课播放,并且结合影片内容涉及到心理学的一些知识和问题进行点评,也可让学生写一些观后感。把一些优秀的心理影片简介用宣传栏或者展板的方式推荐给全校学生。推荐影片有:《肖恩克的救赎》、《美丽心灵》、《心灵捕手》、《蓝色大门》、《当幸福来敲门》、《小孩不笨1、2》、《心理游戏》、《雨人》等。

5.心理个案分析。学生对各类心理问题的发生及咨询过程非常感兴趣,却又对一些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名词缺乏正确认识,通过一些个案分析,让学生正确的了解和认识一些心理问题现象,提升社员的心理知识水平。指导师根据工作中的一些案例进行讲解,也可通过观看短片的形式讲解。推荐心理个案短片有:《青春偶然事件1、2》——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指南;中央十台的《心理访谈》节目;台湾的一些青少年的心理节目等。

6.创办学生心理小报和校内宣传栏。组织学生定期出版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的校内报纸,涉及趣味心理知识、心理小测验、心理信箱回信、心理美文欣赏等内容。在校园的其他报纸刊物中开辟心理专栏,由社员收集材料指导师进行审核后刊登。

7.心理讲座。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聘请校内外专家,进行学习辅导、人际交往辅导、情绪调节辅导、职业规划辅导、趣味心理知识等方面的讲座,让学生组织策划、海报宣传、会场布置和主持。

8.放飞心情——春天放风筝比赛。由社团学生策划活动方案,邀请其他社团同学参加,学校适当资金支持,购买比赛奖品,在每年春天3、4月份进行一次放风筝比赛,先进行空白风筝的创意绘画,后由各个小组进行讲解,投票评选出优胜组,再利用活动时间进行放飞比赛,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增进学生的人际交往,又释放了学生的学业压力,调整学生的不良情绪,学生很喜欢这类活动。

9.心理趣味游园活动。可以把一些趣味心理游戏,尤其是增近学生人际交往,增强学生合作意识的游戏、趣味心理测试等,在社团活动中由社员进行策划和组织,利用全校课外活动时间进行全校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有效提升社团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11.暑期退休老教师慰问活动。将心理社团活动延伸到课外,利用假期时间慰问退休老教师公寓,已经是笔者所在学校的心理社团的传统项目之一,既有作为社会实践的活动尝试,又能零距离触摸老教师的精彩人生,还能提高心理社团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等,也是新课改下学生高中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进行学分认定,提高参与者的积极性。

12.心理剧的编排演出活动。校园心理剧作为校园社团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关键在于适合学生的剧本,分成几个小组改编,全员参与的方式进行,引进竞争机制,能有效的提高社团内小组合作意识,也通过不断的采编和演练,激发参与学生的各方面潜能,最后在全校社团成果展示中公演。

13.研究性学习活动。把研究性学习活动贯穿到整个社团活动中进行,利用学生对心理学感兴趣,合理指导社团学生对相关心理学问题进行研究,将社团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整合在一起,有效避免了两者分别开展课时不足的尴尬,让指导师的指导工作更加的专业和具体,提高了学生的研究兴趣。

14.“自画像”展。多次收集社团学生绘画的描述自己最近心情和感受的“自画像”,利用宣传周在全校展示,教给学生另外一种对自己的情绪发泄和梳理的方式。

15.心理健康征文活动。面对全校师生,由学校团委主办,心理社团承办的心理健康征文活动,已经开展了几年,每个学年的主题不一样,文章的形式也不做太多要求,但是必须是学生心灵成长中的一种感悟,一种挫折,一份喜悦,一份投入,评比出优秀文章颁发奖品并在校园杂志中发表。

16.举办主题晨会活动。社团利用自身优势,每年为全校师生举办了一次心理晨会活动。校园情景剧,冥想训练,放松训练成为全体参与者最为深刻的一段记忆。

创建社团 篇2

1 树立学习型社团价值观

在创建学习型社团过程中树立学习型社团的价值观,形成统一的思想基础,培育学习型社团文化,引导社团成员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这对社团的发展至关重要。

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以往的社团发展由于缺乏核心目标,一直流于形式,社团活动内容空洞乏味;学院学生参与社团仅仅是为了完成学籍管理规定中的任务,没有归属感和认同感;社会管理委员会(下称社管会)为了完成上级任务往往忙于事务性工作而疏于对社团发展的指导和监督。基于这些问题教师院专门启动了社团专业化建设项目,一方面为了规范社团发展,提升社团品质;另一方面则是充分利用社团这一重要的大学生第二课堂,面向学生开展思想、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深化教育,使社团生活成为课堂教育的有效补充。

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开展社团专业化建设以来,首先,重新整合学院社团,最终形成了九大专业性社团,分别是:大学生书法协会、方山印社、倾城剧社、魅力口才社、合唱社、舞蹈社、戏剧社、绘画社和手工社。这九大社团主要学习和活动内容都与师范生的基本技能密切相关,真正做到了以专业为依托;其次,以学院的名义聘任指导老师负责社团活动的专业化发展,社团成员有了专业老师的指导便有了统一的思想基础,为独特社团文化、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再次,社团老师直接负责社团招新,充分做到“以人为本”、“以专业为本”,结合学生兴趣、特长以及自身条件选择最适合的学生加入到社团队伍,保证社团活动高效地开展。

2 完善学习型社团管理机制

建立机制、规范管理是大学生学习型社团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构建大学生学习型社团要有科学的管理机制,包括学生社团管理机构、社团运营发展的各项制度与管理方法,调动社团成员有效学习的学习促进机制和学习保障与控制机制等。

按照社团专业化建设的要求,教师院在原有社管会的基础上设立了社团工作委员会(下称委员会),工作委员会由分管院长和全体社团指导老师组成。区别于社管会以往简单的事务性管理,委员会重点负责社团专业化建设的发展规划,并对社团专业化建设中的各种问题给予指导。同时教师院社管会重新拟定了《教师教育学院社团章程》,修订了《社团管理工作办法》等相关文件,形成了一整套的管理制度文件。社团的发展从申请设立、指导老师聘任、发展计划拟定、招新到社团评优、社团撤销都要严格按照相关文件执行。

3 坚持五项修炼,推进学习型社团有效发展

彼得·圣吉提出,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关键是汇聚五项修炼或技能,即树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改善心智模式、自我超越和系统思考。教师院社团专业化建设既为五项修炼创造了基础,又是五项修炼最终的目标。

3.1 专业化的建设目标和发展方向使得社团本身更具生命力

教师院充分考虑到学院学生专业发展的需求,最终选择围绕师范生说、唱、读、写、画等基本技能成立九大专业社团。社团本身的活动内容与社团成员自身专业学习紧密联系,使得社团从创建伊始就有着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促进兴趣发展、提高自身技能等一系列的共同愿景自然而然在组织中树立起来。社团严格按照章程建立,并都拥有专业的指导老师和专业的活动计划,在活动过程中受到专业管理考评机制的监督。这些管理措施,使得社团活动过程形式组织紧凑、内容系统连贯、工作思路清晰。

3.2 社团活动成为团队学习最好的载体

在计划和监督下,各专业社团周期性地开展活动,这种固定时间地点的周期性活动可谓团队学习最好的载体。社团活动一般采取老师指导与成员自学相结合的形式,既有指导老师的专业指导,以把握社团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又给社团成员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鼓励社团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成长。专业化社团活动中“团队学习”的内涵和形式更加丰富,不再是简单的书、写、弹、唱、舞,更融入了团体的品、评、鉴、赏,指导老师和学生之间多了互动和交流,成员置身于一个有浓厚学习氛围的环境,相互了解、相互信任,促进知识共享、提高学习效果。

3.3 社员在改善心智模式的同时实现自我超越

教师院启动社团专业化建设以来,社团得到不断充实和发展,学生参与社团的积极性高涨,社团活动质量大幅提升,真正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主体。有了专业的发展目标和指导老师,社团活动内容丰富,理论和实践得到有效结合,学生参与活动不再是为了简单的修满学分,而是以开放求实的心态交流切磋,在自发性、开放性、多样性、动态性和宽容性的氛围中实现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

专业化发展还要求社团利用一切平台和资源实现作品创新。教师院九大社团在学校各项文娱活动的推动作用下,相继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作品。优秀的作品还被选送参加省市级比赛,取得优异成绩。这样的社团活动,在充分发展成员兴趣爱好的同时,令社团成员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和提升。

3.4 通过社团发展实现思政教育、技能提升、素质培养的有机融合

学生社团活动与大学生的思想进步和成材有着密切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社团活动的正确引导与激励将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反过来又促进社团向积极方向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反之,则会阻碍学生社团的正常发展,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在社团专业化建设过程中,积极融入思政教育,不仅可以增强社团的组织性,保持社团朝正确的政治方向发展,还可以增强社团活动的育人效果,提升社团成员的政治素质和其他综合素质,在这样的良好氛围中,社员在社团中真正受到教育、得到锻炼,为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学生社团是高校精神文化重要的倡导者、传承者和推动者,更是学校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将学习型组织理念融入社团建设和发展过程,通过社团专业化建设,将社团发展与学生专业发展结合起来,社团发展有了方向,社团活动充实而丰富,社员积极性大幅提高,社团工作整体形成了一个良性发展的氛围。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社团,专业化

参考文献

[1][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5.

[2]徐治初,韩天莹.浅谈高校学习型社团的构建[J].玉溪师范学院学,2006(7).

[3]马凌云.论大学生学习型社团及其构建.经济师,2005(12).

创建社团 篇3

关键词:

和谐校园;和谐校园文化;高校社团

收稿日期:2010-02-25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资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为:D08017。

作者简介:王源(1982-),男,海南万宁人,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政工师,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和谐校园文化与社团的概念区分

(一)谐校园文化的内涵

“和”、“谐”作为儒家思想的精髓,最早出现于《管子》一书,书中强调了遵循自然规律的“畜之于道”,提出了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养之以德”,两者相互依存,互相促进。

校园文化是以学校为载体反映和传承的所有学校文化现象的总和,是在学校育人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学生成人成才为目标,由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各个领域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成果[1]。“和谐校园文化”是在校园文化的基础上发展的一种新的校园文化理念,其是指校园文化各种发展因素之间形成的一种均衡有序,协调发展的状态,集中反应校园内人与人、人与学校、人与文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谐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延伸,是随“和谐校园”的提出而出现的,是对校园文化建设认识的一个升华[2]。这一理念即是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今“和谐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社团内涵

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认同,为了共同的目标与理想,经学校职能部门同意并经过一定的程序成立的学生自治团体[3]。其起源于西方大学学生自治:“中世纪的同乡会是大学学生社团的鼻祖,目的是维护来自同一地区学生的利益,管理各项学生事务。”[4]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学生社团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开始在各高校蓬勃发展。一般来说,学生社团具有如下特征:(1)组成结构与交流平台的开放性;(2)管理方式与发展方向的自主性;(3)组织形式与活动开展的多样性;(4)紧密联系时代特征的创新性。

二、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与社团建设的辩证统一

(一)外在表现形式上

社团是和谐校园文化的主要表现载体,和谐校园文化是社团发展的重要目标。和谐校园文化是高校各种发展因素均衡有序的综合反映,包括人与人、人与学校、人与文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这其中,人的和谐无疑是第一位的,学生作为高校数量最多的群体,体现着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重心,而社团能将这种重心集中反映出来。据2003年的不完全统计,上海、浙江高校社团成员分别占当地高校学生总数的72%和68%。[5]。由此可见,社团积聚了相当数量的学生,它的建设发展很大程度上就是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反映。这种反映的表现,体现了社团的文化承载作用。在社团自身发展上,社团追求的是有一种指导下的自治,开放型的交流平台,能反映自身特点的文化,这种追求构成了高校社團建设发展的目标,而这个目标的实现,推动着和谐校园文化的形成。

(二)内在作用效果上

和谐校园文化是社团发展的保障,社团发展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新思路。和谐校园文化的形成可以推动社团建设的发展与进步,大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融汇了多种文化,大学生在享受丰富文化的同时,也经历着不同的文化冲击: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反差、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对立。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大学生会存在“政治信仰迷茫、人生目标模糊、价值观念扭曲、诚信意识单薄”等问题[6]。良好的校园文化的形成,能为高校社团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提供一个正确的思想指引,能使社团中的成员更具凝聚力、荣誉感以及协作精神,有助于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进而推动社团建设、校园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的新途径与新方式,与以班级、年级为主体开展思想教育的传统形式不同,它的存在与发展极大的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与类型,使得一般性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社团活动贯穿于校园的各个层面,是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补充,对高校和谐校园建设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目前高校社团建设现状与问题综述

(一)校社团建设现状.

大学生社团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随着主体的变化不断丰富发展。以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社团为例,学院共有60多个学生社团,注册会员3000名,占学生总数的55%,从社团活动内容和功能来看,目前大致可以分为综合技能类(19个队)、文娱类(8个队)、语言类(12个队)、体育类(13个队)等共计53个社团组织。

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社团有如下特性:发展趋势上倾向于自主、自发、自治和开放;管理模式方面往往表现为教师管理与学生自治并存的模式;活动方式多以学习交流、讲座、文娱表演等形式进行;运作经费以会费和学校划拨资金为主。

(二)现阶段大学生社团发展有待完善的问题

1.社团管理体制缺乏特色,发展方向不明确。有的社团在部门设置上,没有充分考虑自身社团的性质和宗旨,相互照搬组织机构设置模式或套用传统组织机构设置,即不能体现自身特色,又造成管理混乱、运行效率低下。有的社团在管理上单纯依靠人际关系来维持,缺少完善的制度,造成分工不明确、责任不到位。同时,有的社团在发展理念上缺乏长远计划,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社团成员有着满腔的热情做活动,却懒于思考如何建立自身独特的社团文化。

2.社团类型平衡性不够,结构有待调整。高校社团中文艺、体育、综合类社团的数量普遍较多,实践技能类的相对较少,理论研究类的更少。这反映了高校学生社团的一个特点:娱乐功能较强,思想性较弱。高校的社团的这种特点,使得大部分的学生社团仅能成为大学生学习之余的消遣项目,在思想教育方面没有实现通过活动增强大学生学习和构建校园精神文明的目的,削弱了学生社团作为校园和谐建设载体的作用。

3.需要加强持之以恒开展活动的意识。不少学生社团、成员难以长期坚持活动。对于大学生来说,以社团活动为载体锻炼自身能力,提高自身素质、开拓自身视野往往是进入社团的初衷。因此每年期初许多社团大张棋鼓宣传招新,向往加入的新生人潮如织,结果开展了一段时间风风火火的活动后也就偃旗息鼓了,即使是能坚持活动的具有影响力的“明星”社团,也存在部分成员面对各种物欲的诱惑,出现急功近利的浮躁,放弃了当初的选择,于是就出现了所谓的“大一进、大二退、大三留几个”的尴尬局面。

4.社团成员素质有待加强,活动内容与层次尚需提升。社团的发展依靠社团成员的共同努力,有的大学生在活动中会表现出较强的个体意识、角色意识,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这对于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能起到积极作用。但在社团活动中,除了个体意识,还应具有大局意识、集体意识、协作意识,如何在保持自身个性特点的同时完善大局观念,是社团成员培训的需要加强的地方。同时,高校社团活动往往能按照预定计划扎实、严谨的开展,但在活动的内容上相对简单,以我院为例:学习交流占了主体(约46%)、讲座讲课(约30%)、娱乐(约15%)、而公益服务与参观相对较少(约9%),这反映了社团活动较多停留在满足会员兴趣爱好上,在实践认知方面相对欠缺,创新性不够。

四、构建和谐校园视角下的高校社团发展建议

(一)与时俱进提高认识,确立学生社团的地位与作用

学生社团作为新的思政教育载体,是对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补充,从学生个体成才和发展的角度看,社团活动对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品格、素质,具有课堂教学所不能替代的独特作用。高校各级行政部门要关心和扶持学生社团的发展,把加强和改进学生社团工作作为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将其视为可有可无而任其自由发展,自生自灭。

(二)完善社团管理机制,优化社团结构,促进社团文化良性发展

一要建立完善的审批体系,针对成立与活动开展严把“质量关”,可以考虑实行“五个一”:有一套规范的管理办法,有一个挂靠管理单位,有一位指导教师,有一批活动骨干,有一定的经费来源[7]。二是要完善社团管理与考核制度,应建立在院党委、团委统一领导下的院系双层管理机制,对社团分类管理与扶持,最大效应的促进社团的进步发展。同时,还要建立考核机制,定期对社团、社团干部进行考核,对合格的社团及干部要进行评优奖励,对不合格的社团要给予“降级”直至解散,对不合格的社团干部及时予以罢免。三是优化社团结构。可以合并同一管理层面下的同类社团;专业性质较强的社团可以归入相应系部,利用专业优势开展指导;积极创建、扶持研究性社团,丰富校园社团类型。

(三)加强社团干部队伍建设,追求个体与集体的和谐统一,实现活动严谨而不失新意

学生社团干部作为社团的骨干力量,往往具有较高的工作热情、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号召力,在社团成员中享有较高威信,一个社团活动开展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团干部的工作表现。如果这支队伍能够发挥积极的示范、表率作用,就会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其他社团成员。因此,应通过培训、交流、拓展等形式,加强社团干部队伍培训,提高社团干部的业务素质,增进社团成员感情,创新社团管理与活动思路。此外要以社团干部培训为基本点,以点带面影响社团其他成员,最终做到个体与集体的和谐统一,活动严谨而不失新意。

(四)完善社团发展的保障体系,更好的发挥社团在和谐校园文化中的作用

首先,高校应利用自身教育优势,建立完善社团指导老师队伍,充分发挥教师对社团的指导作用,进一步增强社团活力。其次,拓宽社团经费来源,即要增加校内投入,又应鼓励社团通过自身努力争取校外合法赞助。最后,需加强学生社团尤其是二级社团的场地支持。学生社团开展活动离不开场地,活动场地建设问题是学生社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高校应尽可能的提供学生社团开展活动所需的必要场地,创造基本的硬件设施。

(五)探索新时期下的社团发展思路,建设有特色的社团发展路线

引进社团活动学分制,社团活动属于素质教育的延伸扩展,可以考虑把社团活动有计划、有选择的纳入素質教育体系中,采取教学的方式进行管理,学生参加社团等于选修一门课程,经考核合格,可以取得相应学分。这样在使社团活动规范化、制度化的同时,还能激励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助于社团的长远发展。

高校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产物,也是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大量的事实表明,社团及其活动已成为高校思政教育与大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渠道,是大学生思政教育、兴趣培养,知识学习,能力锻炼、人生历练的平台。我们应从“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8]的高度看待大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探求发展规律,创建符合自身特点的社团发展思路,使大学生社团健康、持续发展,形成长效的社团发展机制,为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晓莉.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刍议[J].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

[2]向武.学生社团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中的作用[J].教学与管理,2009,(4).

[3]文秋林.高校社团文化建设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4).

[4]马超.西方大学学生自治的嬗变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6,(8).

[5]王占军.建设大学创新文化背景下的学生社团自治及其价值[J].高校教育管理,2007,(2).

[6]冼季夏,王运东,沈燕清,付宜玲.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文化[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7]易琳,王艳霞.高校社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4).

[8]管秀平.论高校社团活动对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作用[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8).

创建社团申请书 篇4

本人是高一(1)班张晓彤,愿能在学校创立魔方社团——“思维风暴”社。 魔方是一种变化多端的智力玩具,奥妙无穷!不仅仅是小孩子的玩具,更是一种休闲放松的方式!经我们调查,市一中已经有不少高手能在30秒内完成恢复三阶魔方的六面,距世界记录也相当接近,同时他们也曾经获得不少校内校外的奖励。为此,他们的成果,迸发出我们的激情与渴望。

魔方用她独有的魔力征服了全世界,并以惊人的销量成就了玩具界史无前例的奇迹。当年魔方不但被社会学家誉为“20 世纪最有影响的 100 项发明之一”,还获得“1980 年最佳游戏发明奖”和“最有教育意义的玩具”。

现在魔方正以益智、健身、健脑的特点被人们重新认识,并进入了我们的休闲领域。魔方不仅仅是益智玩具,也是一种教学用具、一种运动用品,玩魔方更是象征智慧和时尚的休闲活动。魔方由三阶正方体衍生出多个品种,已经形成一系列产品线;玩法也由简单的复原,向复合型手、眼、脑协调运用等多样化竞技运动发展:快速还原、单手还原、闭目还原(盲拧)、最少步还原等等。

魔方有着其它运动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她起点低,体积不大、投资相对很少,不受年龄、场地限制,随时随地,两手有空就可以拿出来转几下。转魔方能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增强空间概念,是不可多得的大脑体育活动,魔方比赛也是手部极限运动的竞技比赛,这种脑和手同时展开的运动是别的运动所无法代替。

所以魔方有八代作用,分为如下:

“1:魔方可以培养人的动手和动脑的能力,并且极大程度上训练人的记忆力,判断力以及空间想象力。(如DIY魔方,速拧,盲拧)

2:魔方这项运动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对空间和场地没有特殊的要求,更没有人数的限制,比任何运动都要方便。

3:魔方的投入较少,买一双好篮球鞋要上千,买一根普通高尔夫球杆要上万,而一个最好最好的魔方也超不过两百块钱!

4:魔方运动是最安全的运动,目前还没有听说玩魔方受伤的案例,而篮球、足球、田径、赛车这些运动稍不小心就会受伤,甚至还有生命危险。魔方,只会让你越玩越强大!

5:魔方运动没有年龄的限制,它不像一般体育运动过了黄金年龄段就意味着运动生涯的结束,上至耄耋老翁,下至懵懂孩童都可以轻松地转动魔方。

6:魔方易于上手,又不易使人感到乏味。最简单的算法两天内就可以学会,但魔方解法的很有层先、角先、棱先等初级解法,更有CFOP、CFEC、桥式等高级算法等你去挑战。

7:魔方的玩法很多,每一种玩法都是富有挑战性的,速拧、摸拧、盲拧、单拧以及脚拧还有人潜在水中还原魔方。

8:最重要的一条写在最后:魔方是一项文明绿色的运动,主要参与者是高素质人群,魔方爱好者绝无奸邪之辈,更没有国足那样的废柴!魔方运动可以让你结识很多魔友,他们活跃在社会的各个阶层,百分九十都是社会精英。他们像你一样爱思考,有耐心,爱挑战自我,你可以与他们一道,互相提升,共同进步!

我们社团活动时间以每周两天的下午开办,在同学们频繁紧张的学习中抽空,释放席位,增强空间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本社团的基本意义在于能够为广大同学建立一个思维释放地,培养高速思维及耐性。同时我希望能够团结、相互促进,共创佳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将(兴趣+思维+团结+耐心)与时间相乘,那将会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风暴”。培养师生们的兴趣,将我们三个思维粒子,轰击那一个个徘徊而暂时不能释放的高智力粒子,生成无数非凡放射般的人才,为校园添加几分光彩。

前路无限好。至此,希望校方能够同意,万分的谢意。

小学创建艺术社团实施方案 篇5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使广大小学生都能积极参加文明、健康、活泼的课外文体活动为工作目标,从而达到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目的。我们将在原有社团活动的基础上保证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力求活动的成效性,以促进每一位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推进我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发展,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发展,实现学校“务实抓教育,创新求发展”的工作目标,进一步推动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全面实施“体育、艺术2+1”。

二、总体目标:

通过活动开展,使学生提高文化艺术修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校艺术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形成特色学校。

三、项目选择与时间安排

本着以生为本、从实际出发、全员参与的原则,结合学生自身素质特点和学校特色师资优势,将我校社团项目确定为舞蹈、音乐合唱、经典诗文诵读、乒乓球、书法、美术、篮球和跳皮筋。具体活动时间为: 1.舞蹈(舞蹈教室)和音乐合唱(音乐教室)每周星期一下午课外活动。2.经典诗文诵读(音乐教室)和书法(六年级教室)每周星期二下午 课外活动。

3.美术、书法每周星期三下午课外活动。

4.乒乓球、跳皮筋、篮球(操场)每周星期四下午课外活动。

四、组织机构

1.学校领导小组成员:

组 长:魏荣平副组长:杜波、安杰 成 员:各班主任

2.特色辅导教师:

(1)舞蹈社团辅导教师:潘丽君;(2)音乐合唱社团辅导教师:何宝亮(3)乒乓球社团辅导教师:樊清秀、杨婷;(4)经典诗文诵读社团辅导教师:杨婷;(5)跳皮筋社团辅导教师:张亚萍;(6)书法社团辅导教师:刘诗琪;(7)师生篮球队辅导教师:任成均;(8)美术社团辅导教师:黄夕宴; 3.参与对象: 全校师生参与

五、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8年9月)

(1)艺术社团创建时间2018年9月下旬,开展前期调研,确定学校体、艺特色项目。

(2)建立学生体、艺术特色档案,落实参与教师。(3)制定实施方案,进行人员分工,落实研究任务。(4)开展创建宣传,学习相关理论,奠定研究基础。(5)成立社团。

2.实施阶段(2018年10月——2018年11月)

(1)制定阶段性实施计划,落实特色创建各个环节。

(2)广泛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

(3)落实、推广形成学校特色项目。

(4)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优化体育、艺术教育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外活动的整合。

(5)教师撰写心得、体会、总结。

3.总结阶段(2018年12)

(1)汇总整理各阶段的成果资料,进行体育、艺术性教育成果总结汇报活动。

(2)撰写特色学校创建的总结报告。

六、工作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学校要高度重视创建工作,切实加强领导,把创建体育、艺术特色学校活动作为推进素质教育,创建校园文化,全面建设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要将创建活动纳入学校管理之中,把活动开展情况作为评先进级的参考内容。

2.强化教师培训。

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创建实施方案以及有关教育理论,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和提高,根据工作的需要,适时聘请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积极为特色教师创设施展特长的平台;经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一支由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体育、艺术教育骨干、多名兼职体育、艺术教师组成的艺术教育师资队伍。

3.完善设施设备。

完善的设施、充足的器材是实现学校体育、艺术目标的物质基础,也是创办体育、艺术特色学校的基本保证。学校要不断改善场地和设施,添置配备必要的器材,保证创建活动的正常开展。同时,制定好艺术教育场地、器材、设备的使用管理制度,做到借还登记,精心使用,严格管理。

4.开展丰富活动,搭建展示平台。

发展校园文化,活跃校园生活,为学生施展其艺术才华提供舞台,让学生全面参与,引领学生边学边练,以练促赛,以赛促练。通过体育游戏、竞赛,发展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审美和创新能力。

七、活动考核

1.学校社团活动纳入学校教学管理范围,由教导处负责管理、考核。2.各社团活动计划、活动记载、活动时间、活动效果、目标达成是考核的主要内容,将纳入绩效考核范围。

3.对计划不执行、态度不认真、效果不明显、考核不理想的辅导老师实行重点帮扶或换岗。

4.班主任老师要与辅导老师加强配合和协调,对不支持、不重视的班主任老师按照学校考核方案中相关规定处理。

创建社团 篇6

社团简介:英语协会成立于2005年,从成立至今一直致力于历届同学英语学习兴趣,营造校园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同时举办各种英文竞赛,各种与英语相关的学习活动。英语协会举办的最大活动是在礼堂举办的英语演讲比赛,去年派出的两名获奖选手组织参加省比赛,获得省级英语演讲比赛二等奖,极大鼓舞了我校广大英语爱好者。英语协会每学期都会举办一两次英语第二课堂,会编辑并在校内免费发放英语学习报纸,这两个措施很好地帮助引导广大英语爱好者的英语学习。

英语协会在英语教研老师和历届协会前辈的努力下建立起了强大的学习工作资料库。这个资料库的建立对于历届新的协会领导层的快速成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当然协会历史悠久,资料齐全常常会使协会养成依赖和思维上的定势。所以我们协会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大举开拓创新,在社联的领导和支持下我们于上学期成功举办了圣诞晚会和协会内部的羽毛球赛。我们在举办协会特色活动的同时也提倡举办大众化的活动,目的是为校园社团文化繁荣出微博之力。

给社团的建议:社团举办活动的程序简化,场地尽量批准。创造好的条件,比如提供适合三个甚至是四个社团举办联合社庆晚会的场地。随着社员呆在社团的时间长了,积极性会越来越低,特别是到大二大三,有部分同学会认为在社团里学不到什么东西,同时会有部分同学反应在社团里没有亲切感,在社团里没认识多少人等问题建议从这学期马上抓起,改变。

自我评价:本人性格开朗,平易近人,工作认真,能吃苦耐劳,有耐心。本人曾获得学院“文明学校创建优秀个人” “优秀团员” “学生工作积极分子” “优秀青年志愿”等荣誉称号,曾获得综合素质积分一等奖奖学金。本人在学生工作和外出拉赞助过程中,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办事和处事能力。在院劳生部工作中曾建议并负责发起全校性食堂问卷调查,有力的帮助了食堂卫生,服务品质的提升。本人在亲身体会了各种工作的不同运作程序和处事方法,锻炼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并从工作中体会到乐趣。

社团荣誉:2011年我英协派出两名同学参加福建省高职技能竞赛英语口语大赛获得二等奖。

2009年我英协领导层组成的团队参加福建省大学生创业策划大赛获得省银奖。

创建社团 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社团,途径

一、高校学生社团概况

近年来, 随着扩招, 高校学生社团数量、参与人数都呈上升趋势。大学生通过学生社团, 实现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目的, 在活动中培养了大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和奉献精神, 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社团成为了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有效平台。高校学生社团利用其自身的优势, 灵活地通过大量的、多层次的、多方面的活动, 促进学校的学风、校风建设及大学生成才, 并有力地化解冲突, 保证学校的稳定, 从而增加学生对学校的情感, 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在社团活动中, 大学生们思维活跃、情感表露真实, 使学生社团活动成为高校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的重要而真实的窗口, 这有利于高校真实准确地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

学生社团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需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进行引导、管理。首先, 管理松散、指导性差。大多数高校对学生社团都有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 但由于落实不到位, 缺乏有效的监督实施, 导致学生社团管理松散, 活动缺乏新意甚至很少有活动, 有的社团甚至名存实亡。其次, 社团活动层次较低。目前在高校中学生社团名目繁多, 但活动方式大同小异或活动内容单一, 通常缺乏整体策划, 缺乏教师指导。再次, 社团文化建设及知识技能运作水平的传承不足。随着成员的新老更替, 社团的发展水平往往呈暂时倒退, 导致社团水平总体上在一个水平附近波动, 无法持续提高。

这些问题涉及面比较广泛, 需由主管学生社团工作的团组织认真分析、研究, 有计划、有步骤地系统解决, 而思想政治教育一旦以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 寓教于乐的行式进入社团, 就能够更好地使思想政治教育深入人心, 从而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和氛围, 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社团的重要意义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社团是保证社团正确政治方向的需要。近年来, 在学生社团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一些新问题, 特别是社会消极思想和错误思潮往往企图通过高校学生社团这一渠道进行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渗透。为保证社团活动正确的政治方向, 我们应牢固树立阵地意识, 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腐朽文化对大学生的侵蚀, 自觉用马克思主义占领社团, 让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进入社团。

第一, 学生社团组织及其活动反映和体现着学生思想的一种倾向, 是校园文化和学生思想动向的晴雨表, 是学校育人工作不可忽视的因素, 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共青团是青年中的先进组织, 是中国共产党的后备军, 担负着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阵地意识, 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对大学生的侵蚀。

第二, 社团是由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 对成员约束力差, 组织松散。大学生思想存在着很多不成熟的方面, 目前学生社团还普遍存在着活动肤浅, 技术不精的情况。这需要共青团组织在社团管理中起到核心作用, 集中对学生的指导。

第三, 针对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比较突出问题:如社团发展不平衡, 社团之间良莠不齐;社团规范性不够, 管理制度有待健全;社团继承和发展不够, 缺乏持久的生命力等, 这些都离不开团组织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和引导。

新形势下,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团工作, 实质上就是要加强党团组织对大学生社团的管理和引导, 政治上定向、干部上把关、工作上监督, 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社团的凝聚力、吸引力和生命力, 在社团运作中指导学生关注并正确认识社会, 实现社团的可持续发展。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团的方法和途径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不仅需要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而且更要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发挥社团优势, 促进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一, 完善机制建设和管理制度, 加强学生社团骨干力量的培养。从社团的人员构成、内部环境入手, 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建立健全并切实落实学生社团管理办法, 规范学生社团资格的审查、章程的审定、活动的考核、年终的评比, 建立学生社团会员证制度, 在全校学生社团管理中形成校和院 (系) 二级管理体制。在教育改革新形势下, 我们还应积极把学生参加社团同综合测评、评奖评优挂钩, 吸引学生们参加学生社团活动。学生社团干部是社团的骨干力量, 要定期对社团骨干进行培训, 定期考核, 考核不合格者应劝其退出社团负责人的岗位。通过思想教育和实际锻炼, 努力造就一支政治素质较好、业务能力较强的骨干队伍, 从而把思想政治工作进社团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第二, 做好社团指导教师的选配工作, 加强对社团活动的指导。选配一批政治业务素质高、责任心强的指导教师, 是思想政治工作进社团的有效途径。这样既能提高社团活动的层次, 又能对社团活动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规范, 以保证社团的健康发展和大学生们的健康成长。高校要鼓励教师特别是“两课”教师担任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 既是提高社团活动的层次, 又进行正确的引导规范。对教师的评聘可制定相关的政策, 如“优秀社团指导教师”评选活动, 对指导教师付出的劳动加以肯定, 工作应考虑计入工作量。同时, 社团也可以邀请社会知名人士和专业人士参与学生社团活动, 要在全校形成一种大家都来关心社团思想教育工作的良好氛围。

第三, 加大投入, 为思想政治工作进社团提供有力保障。要加大对学生社团的扶持力度, 多渠道筹措经费, 划出专项经费支持社团活动, 在社团活动场地和活动设施方面提供必要的保障。高校应为社团开展工作划拨一定的专项经费, 对社团组织的一些有影响力的大型活动予以支持, 并鼓励社团采取接受社会赞助等方式多渠道筹措社团活动经费。通过开展诸如社团文化节、社团成果展示、社团巡礼等活动, 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主题和内涵, 创出社团的品牌, 提升社团组织的整体形象和文化品位, 不断丰富社团活动内容, 使学生社团真正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 成为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

第四, 加强社团的党团建设工作, 扎实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进社团。学校要尝试在一些发展成熟、机制健全、团员集中、活动经常的社团中建立团组织, 将社团建设纳入共青团的组织体系和工作体系, 使学生社团真正成为共青团组织开展工作的有力延伸。在学生社团中建立临时团支部, 既是共青团组织建设的需要, 也是开展团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这样使每位团员都具备“一个身份”和“两种户籍”。即每个团员只在所在班级团支部中进行团员注册, 注册后的团员同属于学院团委领导下社团支部的共青团员。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进入学生社团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机制, 强化社团团支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第五, 发挥网络优势, 探索思想政治工作进社团的新途径。在信息社会化的今天, 学生社团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 社团与网络进一步结合势在必行。在网络上学生更容易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 这样也方便了社团管理机构及时了解社团动向和社团成员的真实想法, 从而使社团管理工作更有针对性, 取得更好的效果。一直以来社团文化、知识、经验的传承不足困扰着社团水平的提高, 社团水平往往伴随着人员的新老交替而波动, 当社团活动水平再度提高后, 又很快到了下一次的新老成员交替。这个问题可以通过网络化与信息化的手段得到有效的解决。如可以建设社团网站, 通过学校的网页将各社团联接起来, 可以方便各社团交流理解, 从而达到加强合作, 增进了解, 避免活动过度同质化的作用;可以通过社团博客及时记录社团的工作, 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总结方式, 也为下一届成员及时了解社团, 熟悉工作提供了真实可信的材料;可以通过建立学校统一“维基”百科的形式, 鼓励各社团成员广泛参与, 这种提倡人人参与、贡献知识的方式可以使社团举办过程中积累知识、经验更好地传承。社团中的很多项目需要大家协同工作, 采用网络化的在线Office就可以实现多人同时编辑同一份文档, 这样可以极大提高工作效率。

总之, 要顺应时代变化, 针对大学生特点, 让思想政治工作以大学生乐于接受的社团活动形式开展, 寓教育于活动之中。通过组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品味健康、格调高雅的社团活动, 在友好、理解、双向交流的氛围中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姜海燕.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社团的新途径[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 (3) .

[2]、赵红梅.学生社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载体作用的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 2010 (10) .

一个全新的社团观——大社团 篇8

关键词:大社团;角色转换;广义性;临时性;松散性;虚拟性

中图分类号:G6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0-008-2

我们学校的小学生社团是在2011年成立的。就在那年,我校《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培养学生“三自”能力的研究》(简称“三自课题”)成功申报为“十二五”苏州市规划课题。该课题旨在通过依托学生社团这个平台,开展学生喜欢的、丰富多彩的、多种形式的社团活动,以社团活动促学生能力的提高、素质的提升,在社团活动中切实培养学生的“三自”能力,让每一位学生的能力在原有基础上都能有所提高,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顺应课题研究的需要,依据学校实际及社团建设的要求,学校成立了不同层次的(分校级与班级)、不同类型的、数量众多的小学生社团,并在开展社团活动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小学生社团建设。在推进学生社团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我校自己对学生社团建设的理解,最终形成了大社团观的社团建设理念。本文别的且不说,单就大社团观的形成以及主要特征等来谈谈我们的理解。

一、社团建设遭遇瓶颈

“三自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在于要培养学生的“三自”能力,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养。所谓“三自”能力,是指在学习上自主、管理上自治、生活上自理。通过一定途径的培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最终成为学习的小主人、管理的小主人、生活的小主人。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三自”能力,当以“自主”为核心,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三自”培养中的重中之重,偏偏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有些裹足不前。

因为,我们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前提是“以学生社团为载体”的,而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主阵地是在课堂的,换句话说,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或者说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良好的学生社团建设的确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平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但问题是这个课堂教学如何与学生社团结合起来呢?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社团及其成员的作用呢?在课堂教学中既要进行自主能力培养,又要在学生社团的前提下,既要考虑学生社团,又要考虑课堂教学,就好像是既想要鱼,又想要熊掌,这世上哪有熊掌和鱼兼得的美事呢?我们有点左右为难了。课题研究在这里被卡住了,似乎进入了一个“山穷水复疑无路”的境地,犹如改革进入深水区一样艰难,社团建设遭遇到了瓶颈。

二、大社团观应势而生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状况的呢?如何才能“柳暗花明又一村”呢?如何找到学生社团与课堂教学之间的结合点,找到合理的突破口?这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学生社团。笔者以为,在“三自”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困局、遇到的瓶颈,完全是由于我们对学生社团的认识过于偏面和僵化导致的。

什么是学生社团呢?这在“三自课题”方案里有明确的定义——“学生社团”就是小学生在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在老师指导下)自愿组成的、拥有一定数量社员的、按照一定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根据这个定义,学生社团一般具备这样一些条件:有指导老师、有一定数量的学生、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有一定的宗旨和章程、有一定的活动等。是共同的兴趣爱好把一部分学生团聚在一起,通过一定形式的活动来着重提升某个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这样定义下的社团,对于培养自主能力来说就有些为难了。

大社团观的出现绝非偶然。我们知道,语文提倡“大语文”观,要跳出语文看语文,把有利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相关内容比如一些实践活动、外出参观等都纳入到“大语文”范畴之内。于是才有了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生活,才有了“多渠道学语文”“生活处处有语文”“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等等。大语文观的出现,拓宽了学习语文渠道,是对语文认识的提升。那么,我们完全可以“依葫芦画瓢”,来个“大社团”观,提倡跳出社团看社团,把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相关内容都纳入到这个“大社团”中来。也就是对于一个班级来说,在执教的老师看来,就是一个大的社团,是在同一时间里为完成同一个任务而形成的社团。整个班级,不管学生原先属于哪个层次或哪个学生社团的,现在都融合为一个大的、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社团。这个大社团的出现,就把班中原有的各个社团之间的藩篱给拆了,原有社团被临时取消了。

三、大社团观主要内涵

当然,这个大社团不是指社团的规模大,人数多,而是指扩大我们的视野,把原来比较狭隘的社团观念转化为比较宽泛的社团观念。这样一来,我们就能较好地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社团及其成员的作用了,因为,此时的课堂之中已经只有一个社团了。当然每一位成员所能发挥的作用是各不相同、有大有小的。一般的,核心成员的作用要相对大一些。我们知道,一支球队有它的核心队员,通常由那些技术过硬、作风顽强、能起到稳定作用的队员充当。球队的攻防往往围绕核心球员来展开。同样道理,社团之中也存在核心成员。一般的,那些知识全面、能力较强的学生往往就是本社团的核心成员。说到底就是那些比较优秀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社团及成员的作用,其实就是由那些核心成员影响、辐射、带动其他成员共同提高。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培养学生三自能力”的目标之一就是发挥优秀学生的领头羊作用。

为迎接大社团的出现,首先要有角色转换的观念。学生的社团成员身份不是固定不变的,是可以转换的,而且是时时处于变换之中,语文课时班中学生就是属于文学社团,数学课时班中学生就是属于思维社团,英语课时班中学生就是英语社团。也就是说,学生的社团成员身份会随着学习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这身份的变化是极为自然的,也许学生自己都没注意过。对于这种变化,学生大多是无意识的,但教师要有意识地认识到这种变化。学生社团身份的变化,要像切换电视频道一样干脆、迅速。不同的身份会有不同的要求,这个要求可能是来自外界的,也可能是自加的。

nlc202309011729

大社团观和角色转换观这两个观念是相辅相成的,大社团的出现需要靠角色的转换来实现,大社团的提出使角色转换成为现实。形成这两个观念就等于找到了“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突破口。在教师步入教室开始上课时,教室里的学生就只属一个社团了,那就是教师所需要的社团,而不论这些学生原先分布的情况是怎样的。当然,之前这些成员是干什么的,作为教师最好要了解清楚,这样便于确定好本社团的核心成员,好发挥他们的作用。然后通过这些核心成员的引领作用去带动影响其他成员。如果这个核心成员的作用特别大,那就可以委任为班长、中队长、课代表,至少是个班干部,其次是小组长等。教师的任务就是要研究、观察、分析发挥这些核心成员作用的方式、方法、途径、时机、效果等。

四、大社团观主要观点

1.广义社团与狭义社团。

大社团观下的学生社团,首先具有广义性。这是从社团的宽泛程度来说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不妨将它称为广义社团。相比较而言,目前学校所拥有的各种社团都可以称之为狭义社团,比如,篮球社、舞蹈社、书法社等。这些狭义社团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有比较固定的指导老师、活动场所、活动时间等。在此基础上,我们扩大其外延,把那些只要是在老师指导、帮助、影响下的、学生的各种活动都看作是社团活动,学生在这样那样的活动中获得的意志、品质、精神、能力、习惯、技能等,都可以看作是学生社团活动的成果,学生在自觉不自觉的情况下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这些成果都可以看作是社团的某些活动。这种宽泛意义下出现的社团就是广义社团。

相比狭义社团,大社团观下的广义社团,其指导老师不再固定,其社员人数不再固定,活动场所不再固定,兴趣爱好不再固定了,总之各个方面都要比狭义社团宽泛多了。如果说狭义社团着眼于共同的兴趣爱好,培养的是某个方面专门的技能、素养的话,那么,广义社团着眼于整体的进步,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整体能力。因此,可以这样说,广义社团是狭义社团的延伸与发展。

2.临时社团与固定社团。

临时性是大社团的第二个特征。这是从社团存在的时间长度来说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不妨称之为临时社团。相对来说,大社团存在的时间较短,目前在我们学校通常是一节课时间;而狭义社团的存在时间要长得多,目前在我们学校通常是一个学年,在学年内一般是不会有较大的调整,其许多项目是基本固定的,属于固定社团。而大社团是在特定时间内,比如语文课时、数学课时、英语课时等,通过角色转换,打破原有狭义社团之间界限的方式临时形成的。一旦过了这个特定的时间,大社团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前提而随之解散,一切恢复到原有的状态,每位学生也就回到原先自己所在的狭义社团之中了。或者说,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上一个临时大社团集体转换为下一个临时大社团。

3.松散社团与紧密社团。

松散性是大社团的第三个特征。这是从社团内部成员间关系的紧密程度来说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不妨可以称其为松散社团。由于大社团是在宽泛意义下构建起来的临时社团,因此,其内部成员之间一般没有明确的分工与职责,即使有,也是暂时的,是松散型的。这种成员之间的关系随大社团的诞生而出现,随大社团的解散而消失。相比之下,狭义社团内部各成员之间有着较为明确的分工与各自的职责,相互之间的联系是较紧密的、稳定的。从这个角度来看,狭义社团当属紧密型社团了。

4.虚拟社团与实体社团。

虚拟性是大社团的第四个特征。这是从社团的虚实角度来说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不妨将其称为虚拟社团。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其实大社团是并不存在的,它仅仅是为了课题研究的需要,从相对宏观的角度被临时虚构出来。课题研究需要时,它就存在,至少存在于教师的意识里;一旦没有了课题研究的需要,它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因此具有浓厚的虚拟色彩。当然,虽然是虚拟的,却在培养学生自主能力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而狭义社团就不同,它是真实的存在,是在一定章程约束下的活动实体,属于实体社团。

上一篇:冷冻站操作规程下一篇:生命的真谛初中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