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技经济一体化看网络经济的运行

2024-08-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从科技经济一体化看网络经济的运行(精选11篇)

从科技经济一体化看网络经济的运行 篇1

网络经济正处于形成和发展之中,它的运行规则也处于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之中,因此对它的探讨具有初步的性质。研究网络经济的运行规则,不能不注意网络经济的本体特点,因为正是网络经济本体状态的特殊性直接影响了网络经济的运行状态。网络经济本体状态的特殊性可以从一个特定的视角来看―――网络经济是科技经济一体化历史发展进程的结果,也是这种发展的一次飞跃形式,这种情形在特定的意义上规定了网络经济的本体状态。

科技经济一体化是科学技术与经济既高度分化又高度整合的一种社会化现象,它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在工业化开始的第一阶段,科学技术与经济之间已经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先进的思想家已经认识到“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这一阶段与经济相结合的科学技术主要是机械力学、动力科学。由于科技经济一体化在这一阶段的初始性,关于它的研究仍处于定性的阶段。20世纪以来的第二阶段,科学技术在经济领域的量的扩张改变了经济系统的宏观性状,也改变了科学技术本身的社会功能。新古典经济学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经济系统内生变量的命题,以定量的方式刻画了这种科技经济一体化的新进展。哈贝马斯说,科学技术已经作为“独立的变数”而成为第一位的生产力。与此同时,科学技术与经济的一体化在发展机制方面也臻于成熟,熊彼特提出的创新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科学技术与经济一体化的微观与宏观转化机制,动态地说明了科学技术与经济的一体化进程。到第三阶段,科学技术同时在量和质两方面扩张,形成了网络经济。从全球范围看,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2.6亿户,全球信息产业总值已达到近10000亿美元,全球信息技术产品的贸易额约为7000亿美元,全球的电子商务总额约亿美元,全球的信息技术产业以高于全球经济增长速度2―3倍的速度在发展,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4.7%。可以说,网络经济作为科技经济一体化的特定形态已经成为一种现实。

网络经济是科技经济一体化的一次质的飞跃。科学从对自然物的认识,发展到对能量的认识,再到今天对信息的探索,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信息技术对整个市场资源配置方式的改变是整体性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减少了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易成本。信息、知识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生产要素,互联网成为经济的一种载体,电子商务也成为经济运行的一种主要手段。网络经济已达到了信息技术系统与市场经济系统的合二而一,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传统的经济概念也发生了质的变化。网络经济已经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动力,经济的运行已经出现了新的特征,以致出现了“新经济”的概念。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较低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经济的信息化被认为是产生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

鉴于网络经济与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这种因缘关系,因此通过科技经济一体化来理解网络经济的运行法则就是一个重要的视角。本文认为,与科技经济一体化相对应,网络经济需要通过信息技术法则和市场货币法则的结合来理解和认识。网络经济的发展是按照双重法则结合运行的结果,仅仅用信息技术法则或者仅仅用市场货币法则都无法完全架构或说明网络经济的基本特征。

信息技术法则可以作如下的初步陈述:信息技术的价值或早或迟将转变为巨大的市场价值,在这一过程中它表现为一种预期价值,这种预期价值是网络经济发展的前导,因而既有动力机制作用又有比较高的风险性。在网络经济中,一些不同的定律表述了这种预期价值。如摩尔定律,它是确定性较强的一种预期价值,其内容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半导体的集成度每18个月翻一番,与此同时半导体的价格以6次级数在下降。半导体性能每18个月翻一番的局面已经持续30多年,估计至少还将持续10―。梅特卡夫法则对预期价值的表述是,计算机网络的价值等于其结点数目的平方。雅虎法则对预期价值的表述是,“只要雅虎继续控制着挑战所有历史先例和逻辑的价格/收入比,互联网将继续是投放金钱的巨大场所。”这一法则试图说明财富货币的转移方向是在信息资产支配物质资产中形成的名义价格对传统财务收入保持较高比率的地方。上述预期价值具有三个特点:(1)它是以信息技术价值为基础的,因此其预期内容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2)这种预期价值是网络经济发展的定盘星,人们总是通过这样的预期去重组资本市场,进而试图实现其市场价值。就这一点说,这种预期价值具有驱动网络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3)这种预期价值总是超前并可能往往高于市场货币价值,其表现是在网络企业业绩增长的作用还没有传递到股市之前,预期已经把增长趋势放大或缩小数倍、数十倍而作用于股市,这就使网络投资具有比较高的风险性。人们常常用网络泡沫来表示这种风险的存在。

所谓市场货币法则是指以下的判断:市场货币价值是信息技术价值的实现形式,网络经济最终必须使信息技术价值转化为市场货币价值,网络经济的发展归根结底将通过市场货币价值得以确立和确证。简单的说,网络经济必须具有效益,必须有自己的利润回报。这是传统经济学原理在网络经济中的反映。就这一点来说,网络经济依然不能完全离开传统,网络经济依然是经济。

总的来说,网络经济应该也将通过信息技术法则和市场货币法则之间保持的一定张力来发展,网络经济中的新现象也需要通过双重法则的某种结合来进行解释。

网络经济的双重运行法则有助于我们理解美国的新经济现象。美国国内经济的发展过去十年超过了历史上106个月持续增长的记录,达到了120个月持续增长的水平,年均增长率为3.5%,近5年4%以上。与此同时,美国近5年的年均失业率为4%,年均通货膨胀率为2%。美国高科技产业在美国经济中的比重已经占到了全国GDP的30%。这些情形一方面说明在美国信息技术价值转变为货币价值已是不争的事实,网络经济确实能够实现其市场目标,它的发展是符合市场货币法则的。另一方面也说明新经济确实得到了科学技术价值层面的强劲支持。由于网络经济的商业模式和技术处于非固化状态,出现了其收益随规模扩大而持续上升的势头。美国历史上经济的增长率超过2.5%就可能出现物价水平的持续上升,甚至低速经济增长也会带来物价攀高的“滞胀”现象,而这次高速增长由于是以信息技术革命为基础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引起的,高增长伴随着低成本,因而使增长与通胀之间的原有链接分离了。同样,也由于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和就业结构的优化,使得增长过程伴随着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同时下降,因而原来传统的菲利浦斯曲线描述的游戏规则被突破了。总之,信息技术法则在这里得到了应有的体现。

对网络泡沫也需要从双重运行法则的角度来认识。从信息技术法则看,由于信息技术价值总是表现为一定的预期价值,这种预期价值与其可能实现的市场货币价值总有一个时间差或价值差,所以如果按照股票价格脱离公司的基本面即算泡沫的话,那么网络经济的运作总是伴随一定的泡沫、一定的风险。网络经济正是通过预期价值集聚资本而

得到发展的,在这一意义上一定的网络泡沫可以视为网络经济发展机制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部分。与传统经济泡沫不同的是,网络泡沫在信息技术价值的.支撑下,一般情况下不易成为毁灭性的泡沫。根据传统的经济理论,股市涨幅15%到20%即为泡沫经济,而近一阶段的情况是,纳斯达克指数可以一年内连创60次新高,涨幅高达85.6%。从历史上看,美国股市的市盈率平均为14.5倍,而近阶段保持在30多倍。尽管20中网络股市大幅缩水,纳斯达克指数今年三月跌到1800点,但较10年前仍然超出10倍以上,目前又回升到2000点以上。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作为经济原动力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势头依然不减,经济强劲发展的基础依然存在。同时,美国经济中的实物经济部分情况仍好,金融业不断创新,通过信息技术与资本市场的结合吸引了国外的更多投资,从经济全球化中得益良多。所以,以历史上经济泡沫的情形作简单类比来预言网络泡沫的破灭,立论是不够的。比如,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莱斯特・瑟罗191月5日在《纽约时报》上著文认为今天美国网络股的兴衰很容易让人联想起17世纪20年代发生在荷兰的郁金香泡沫。这一批评忽略了网络泡沫继续拥有信息技术价值支持的事实。同样,美国经济学家格雷斯曼在《低估互联网宠儿》中所认为的股票一离开利润就难以定价的观点,也忽略了影响网络股的因素不仅仅是利润,还有信息技术预期价值的一面。这后一点恰恰是网络股的特点所在。

但是,这样说绝不是忽视网络泡沫所可能引发的问题。网络泡沫并不是仅仅具有一重性,而是具有两重性。网络泡沫既然具有高度的风险性,那就需要对这种风险保持高度的警惕。要注意那些远离科学技术价值层面的网络泡沫,注意那些无视市场货币法则而刻意制造出来的网络泡沫。网络股市的升值因素,一方面是对信息技术价值的预期,另一方面是股票代表的企业实际业绩与效益的增长,即公司的盈利状况与市场能力,这后一因素具有最终的更为基本的意义。(当然也不排除影响网络股市的还有其它的因素)必须充分考虑到网络经济还要服从市场货币的法则,网络经济的成功最终必须在市场的层面上实现。所以,全面地看,预期与效益之间需要保持某种张力,需要一个平衡度,而且这种平衡一方面要使得信息技术的价值和力量逐步释放出来,另一方面其结果还是要落脚于市场货币的价值。总之,认识网络泡沫至少需要两个基点,而不是一个基点。一味地从传统经济的观点批评网络泡沫,或者一味地从信息技术可能发展的空间赞赏网络泡沫,都是不全面的,在实践上是无益的。

从科技经济一体化看网络经济的运行 篇2

1.1 总量持续攀升,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015年, 伊金霍洛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9.9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 同比增长7.7%。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6.9亿元, 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394.9亿元, 增长8.7%;第三产业增加值258.1亿元, 增长5.8%。鄂尔多斯市可比旗区中, GDP总量高于伊金霍洛旗的有东胜区 (883.9亿元) 和准格尔旗 (1107.8亿元) , 总量分别是伊金霍洛旗的1.3倍和1.7倍。其他旗区GDP总量均低于伊金霍洛旗。

1.2 增速有所减缓, 运行质量明显改善

作为资源型地区, 伊金霍洛旗资源型产业和重化工业比重较高, 与外部经济的关联性较强。在当前全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 受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以及增长方式和增长动力转换影响, 伊金霍洛旗与全国、全区、全市一样, 面临资源市场需求下降, 产能过剩和结构性矛盾突出等外部因素制约, 经济增长逐年减缓。伊金霍洛旗GDP增速从2010年以后呈逐年下降趋势, 到2013年进入个位数增长, 2013-2015年, GDP增速分别为6.6%、7.5%和7.7%, 增速明显回落, 但波动幅度逐渐缩小, 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不断增强。

1.3 结构稳步优化, 服务业比重逐年提升

从产业发展形势看, 农业结构优化, 工业生产形势总体平稳, 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 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2∶63.6∶35.2调整为1.1∶59.8∶39.1, 第三产业比重上升3.9个百分点。

农业结构优化。2015年, 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6.9亿元, 增长3.8%,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0.5%。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 两行业产值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38.7%和46.8%。

工业主导地位突出。带动伊金霍洛旗GDP增长的三次产业中, 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2015年, 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394.9亿元, 同比增长8.7%。在第二产业中, 工业的主导地位突出, 继续发挥“火车头”和“稳定器”作用。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832.1亿元, 同比8.7%, 增速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0%, 拉动GDP增长5.4个百分点。

服务业较快增长。2015年, 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58.1亿元, 增长5.8%, 对GDP的贡献率为26.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批发和零售业, 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行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 分别实现增加值57.8亿元、145.6亿元、3.6亿元, 有力地保证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势头。金融业, 卫生和社会工作,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新兴服务业行业实现较快增长, 增速分别为14%、9.7%、12.2%, 成为第三产业发展新的亮点。

2 GDP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工业经济减速换挡, 增长后劲堪忧

受产能过剩、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等因素影响, 工业企业面临的压力较大, 总体形势并不乐观:

一是主要工业品价格普遍下跌。2015年工业品价格调查显示, 伊金霍洛旗重点监测的9种主要工业品中, 有6种产品均价同比下降。其中, 煤炭价格下降幅度达24.2%.

二是企业效益回升难度较大。从2012年6月起, 伊金霍洛旗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速一直为负值, 2015年同比下降32.2%。从目前情况来看, 产品价格持续下降, 企业效益状况短期内难以改善.

三是大中型企业生产下滑。2015年规模以上大中型工业企业产值同比增长1.5%, 增速低于规模以上工业7.2个百分点, 对工业经济支撑作用减弱。

2.2 支撑服务业增长的部分基础指标增速较低

伊金霍洛旗第三产业中, 对GDP影响最大的三个行业分别是批发和零售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以及其他服务业 (包括营利性服务业和非营利性服务业) 。2015年批发和零售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合计占第三产业比重达57%。从2015年数据看, 除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业相关指标增速较高外, 其余行业支撑指标增速普遍较低, 部分指标呈现负增长。其中, 金融业存贷款余额同比仅增长3.8%, 房地产销售面积下降1.3%, 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销售额下降20%, 财政八项支出下降5.7%。

2.3 产业结构优化难度进一步加大

受现有经济发展基础牢不可破及新兴产业增长动力不足影响, 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难度较大:

一方面伊金霍洛旗是工业大旗, 工业在伊金霍洛旗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坚如磐石, 对伊金霍洛旗经济的支撑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想继续降低工业比重, 难度较大。

另一方面伊金霍洛旗第三产业总体发展缓慢、结构不优, 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 是产业结构中的一块短板。现有对GDP进行支撑的各行业, 也发展不平衡, 行业发展失衡问题凸显, 不能从根本上增强产业的发展动力, 要切实优化产业结构, 困难重重。

2.4 GDP核算基础工作仍需加强

GDP核算所需基础数据, 有很多来源于各业务部门, 目前在搜集、上报中存在较多问题:

一是部分核算基础数据获取较为困难。尤其是一些市级直管部门, 由于这些部门的县级单位都不是独立核算单位, 业务上垂直领导、财务上统一核算, 统计部门很难及时从这些部门获得GDP核算所需资料。

二是部分基础数据上报把关不严。由于一些部门的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与统计部门协调配合不够, 上报统计数据还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造成核算所需数据不够准确, 进而影响了行业增加值核算结果。

3 促进经济平稳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3.1 优化调整经济结构, 促进产业协调发展

要加大对企业的帮扶力度, 挖掘企业生产能力, 切实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确保企业正常生产。做好月度达规升规企业入库工作, 力争达到一家纳入一家, 有效支撑和拉动伊金霍洛旗经济平稳增长。同时要采取有力措施, 用新观念、新模式去发展传统产业, 加大技改力度,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推动产业升级, 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强化政策落实和服务保障, 加大扶持和推进力度, 促进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 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要抓实各项农业发展政策, 壮大特色农业, 推进农牧业现代化、产业化发展进程, 促进农牧业与第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 引领传统农牧业转型升级。

3.2 增进部门协调配合, 夯实服务业统计基础

部门统计数据是服务业增加值核算的重要基础, 做好服务业增加值核算工作, 必须规范部门统计工作, 落实基础数据。一是加强服务业核算相关基础指标的跟踪调度。抓好基础指标上报、审核、评估工作, 确保数据科学、真实地反映行业发展状况;二是抓好企业入统工作。各行业主管部门应督促符合条件的企业及时向统计部门提供申报材料, 纳入统计范围;三是抓好服务业统计资料共享。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在认真做好本行业服务业单位统计调查工作的基础上, 及时增加、补充行业增加值核算所需的基础数据, 为统计部门开展服务业增加值核算提供便利。

3.3 理顺部门工作机制, 提高GDP核算质量

GDP是反映一个地方经济实力的综合指标, 虽然由统计部门核算, 但核算的基础数据涉及多个部门, GDP核算是政府行为, 不是统计局一个部门的事。

从科技经济一体化看网络经济的运行 篇3

关键词:福利优化;流通费用;经济运行;剩余;流通治理

一、 流通费用畸高的现实背景

在当今中国经济运行环境中,流通费用畸高对整个社会的福利产生了很大的损耗。其一方面压低了生产者的利润,另一方面推升了消费者的购买价格,从而对双方造成损害。

市场中流通成本过大或者流通环节过多,会对国民经济造成负面影响。流通过度(或者“过度流通”),市场运行的摩擦力就会增大,不利于竞争市场的顺利运行和价格机制的有效实现,降低生产者的积极性,增加消费者的生活成本。同样,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中,食品、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讯三项对CPI上涨的贡献很大。食品Engel系数和医疗Engel系数作为衡量经济体发达成度的标志,其支出成本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流通环节的发展状况。

可见,流通费用畸高已经成为了经济运行和经济的社会功能是否能够充分发挥的巨大阻力,必须在厘清生产、流通、消费、再生产的动态结构系统以及生产者、消费者、流通者的静态结构系统的基础上,在破解经济系统阻滞根源的前提下,才能获得经济社会性和经济人民性的二元统一。

二、 流通费用畸高的原因

1. 流通成本过大。流通服务范围包涵多个方面,以运输服务中的公路收费为例,截至2007年,全世界共14万公里收费公路,其中有10万公里在中国(数据来源于人民网)。全国各地高速公路收费很高,以京哈高速为例,载重15吨以上的货车每公里收费达2元,载重10吨~15吨(含)的货车每公里收费达1.8元,载重5吨~10吨(含)的货车每公里收费达1.5元(数据来源《全国高速公路收费标准》)。

由于收费公路吸金能力强,大大增加了流通中的成本,对整个经济的运行起到了不利影响。流通者形成地区差价原因主要在于流通过程中所垫付的商品运输费用,因此物流成本的加大制约了运输业的发展,降低公路使用效率,影响区域间的经济协作,最终扭曲公路作为公益品的性质。

2. 流通环节过多。流通环节过多也是当前流通问题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以药品出厂周转为例,至少要经过批发、零售(包括药房、医院等)等环节才能到达消费者,层层加价使得消费者支付的价格比出厂价格高出几倍,几十倍甚至更多。

不同于中国的“鼓腰”式利益分配格局(流通者获得较大利益),西方发达国家的“哑铃”式利益分配结构(生产者和消费者获得较大利益)既可以使得生产者有足够的利润进行R&D,又可以减轻消费者的医疗负担。其供应链管理模式和有效物流配送方式也同样值得借鉴。而除了中间治理,还需要整合医药生产企业和实行医院医药的分业经营,进行两端治理。

3. 流通网路不成熟。我国的流通领域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吸纳就业的比例、效率、市场集中度、信用体系与市场协调体系发育程度等都比较低,形成生产规模大而流通规模小且分散的不协调局面,对经济发展构成严重的制约。

流通者的困境主要在于由于存在规模经济的壁垒,所以必须拥有一定的规模,才能在采购和销售环节上获得优势,而这正是中国当前所缺乏的。规模经济性差,分工协作体系不健全,市场分割,造成了我国流通产业社会交易成本居高不下,最终损害到社会的整体福利。

三、 流通者对经济发展的双向作用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提出,社会再生产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流通)、消费构成的有机整体。田村正纪(Tamura Masanori)认为,对于一项交易来说,包括搜寻、交涉、和合同履行的过程,并通过这些过程完成流通功能,因此流通的功能可概括为信息传达、所有权转移、风险承担、物流等功能。在现代经济中,流通的范围已经大大扩大,从而在国民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斯(R.Coase)的观点是,市场的运行是有成本的,因此要通过企业内部交易对市场的机制进行替代,从而达到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Daniel F. Spulber(2002)从科斯的假定出发,认为除了纵向一体化,还可以采取专业的中间层与消费者进行交易,从而达到交易成本的节约。中间层通过选择价格,制定采购和销售决策,提供信息和协调交易,为大多数市场奠定了基本的微观结构。

现有的大部分理论集中在对流通者的肯定作用上,流通者对市场的顺利运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必须指出,这种积极作用是有限度的,一旦出现过度流通的情况时,就会对市场的运行起到负面作用。

马克思认为,流通不包含自我更新的原理。当然马克思关于流通的论述是对于纯粹流通来说的,如果把流通成本划分为纯粹流通成本和非纯粹流通成本的话,非纯粹流通可能会产生一部分的价值,如何林等(2005)的研究。但对于纯粹流通来说,夏先良(2011)指出,這种流通不增加价值,不由价值补偿,而是对剩余价值的扣除,因此社会应把它限制在必要的限度内。丁俊发(2012)指出,就工业品而言,生产与流通存在着三个1:9的关系。即一个产品生产组装的时间占10%,流通的时间占90%;产品成本中,10%是加工成本,90%是流通成本;产品总利润中,生产利润占10%,销售利润占到90%。王国刚(2011)的研究表明,仅过路费就占到农产品价格的18%左右。由此可以看出,基础消费品价格的上涨同流通成本过大不无关系,最终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福利状况。

卢中原(1990)就曾指出,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流通行业长期受到行政管制而发育不够成熟,缺乏规模效益,高额的商业利润吸引众多的纯商业组织加入流通领域,专业化分工发生退化,流通环节反而越长,更进一步造成流通的效率下降。

四、 流通者的加入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没有流通者加入的情况下,社会总福利(社会总剩余)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进行分配,并达到最大;在流通者加入后,社会总福利在生产者、消费者、流通者三者之间进行分配,流通者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剩余形成挤占,并产生社会福利净损失;流通者存在存货的情况下,社会福利的分配有所变化,但并没有形成对经济运行负效应的扭转。

流通者是否加入经济运行,对社会福利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对这些影响的具体分析却为流通治理找到了富有价值的事实根据。

1. 不存在流通者的情况下。根据新古典经济理论,完全竞争市场环境下,由于不存在市场摩擦和交易成本,信息充分完全,流通成本为零,即不存在流通者。在图1中,P表示价格,Q表示产量,S为供给曲线,D为需求曲线,P*、Q*分别表示均衡时的价格与产量。

均衡条件实现时,市场完全出清。这时,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简写为CS)和生产者剩余(Producer Surplus,简写为PS)都达到了最大化。而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之和构成了社会总剩余,就意味着社会的总福利达到了最大化。

2. 存在流通者的情况下。市场不完全环境下,由于信息的不充分或市场上存在着某种摩擦,从而使交易成本很大,这时流通者参与进来。流通者作为理性经济人,从供应商处购买商品,再出售给消费者,赚取差价,从而获得利润。流通者通过选择进价价格,降低进货成本;通过选择出价价格,满足消费者需求。这避免了分散交易可能导致的交易失败,降低了市场的搜索成本,使得交易顺利进行。

假设流通者向生产者购买时进价价格为P1,向消费者销售时出价价格为P2,并补偿自己的成本C(Q);生产者的供给函数为S(P1),消费者的需求函数为D(P2),且供给函数和需求函数二阶可微;另外,还需满足生产者成本函数为凸函数,令W(x)=S-1(x),这时W″(x)·x+2W′(x)>0,满足消费者需求函数是凹的,即P″(Q)·Q+2P′(Q)<0。市场完全出清时,考虑流通者利润最大化问题如下:

Max:?仔(P1,P2)=P2·D(P2)-P1·S(P1)-C(Q),

st.Q=D(P2)=S(P1).

考虑一阶条件,有:

■=-S(P1)-P1·S′(P1)-■·S′(P1)=0,

■=D(P2)+P2·D′(P2)-■·D′(P2)=0

那么可以推得:

P1=■-■=-■-■,

P2=■+■=■+■

这里,?着S(P1)、?着D(P2)分别表示生产者的供给弹性、消费者的需求弹性,即:

?着S(P1)=■,?着D(P2)=-■

将P1、P2进一步化简为边际成本和弹性的关系式,

P1=-■/[1+■],

P2=■/[1-■]

考虑流通者单位商品交易所获得的价格差:

m=P2-P1=■[■+■]

可以得到三个重要结论:

(1)■<0,即流通者价格差与消费者需求弹性反相关。这意味着对于粮食、蔬菜类等生活必需品,由于其缺乏弹性,需求价格弹性较小,经过流通环节之后,消费者购买时的最终价格将远大于生产者提供给流通者的收购价格。

(2)■>0,即流通者价格差与生产者供给弹性正相关。说明供给的价格弹性大,则流通后的价格差越大。以药品行业为例,2011年,工信部数据显示,中国制药企业共计6 154家,生产能力过剩,供给弹性较大,经过流通(包括医院)环节之后,价格歧高。而消费者医疗需求弹性较小,最终只能承受高价格的负担。

(3)流通者价格差与流通者的边际成本正相关。说明市场中存在的摩擦越大,如运输成本中的高速公路收费越高,则流通后的价格差越大。

因为信息不对称和菜单成本的存在,使得流通者的价格差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价格粘性,形成对生产者和消费者双方的长期掠夺。流通者站在理性经济人的角度,其目标不是通过价格信号协调买卖双方的交易,而是实现自己的长期套利。

流通者的加入会干扰原来的Walrasian均衡。实际上,通過两个一阶条件和约束条件,可以得到新的均衡时进价价格P1*、出价价格P2*,均衡产量Q*,如图2所示。与图1不存在流通者情况下的Walrasian均衡(PW,QW)相比较,则有:P1*新的均衡时的产量比完全竞争市场下的Walrasian均衡产量有所下降,导致总产出缩减。生产者被迫以更低的价格出售,造成了生产者剩余的缩小;而消费者最终承受了更高的价格,也使得消费者剩余削减;大部分社会剩余转移到流通者手中,并因此产生了社会剩余的净损失(Deadweight Loss),为■[D-1(P2)-S-1(P1)]dQ。

从科技经济一体化看网络经济的运行 篇4

★推动物联网发展

提案者: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移动总裁 王建宙

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准备了关于《发展物联网,推进信息化》的提案。

所谓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技术,加上互联网,将物与物连接起来,实现智能识别和管理。根据中国移动的规划,将借助TD-SCDMA技术尤其是无线城市的发展,加快推动物联网产业应用,并促进相关产业的商业化、规模化。王建宙认为,由于我国掌握着TD-SCDMA核心技术,不仅能够确保我国物联网的战略安全,更将孵育一个巨大的民族产业,推动我国社会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因此,将TD-SCDMA与物联网融合的呼声越来越高。“应该加速推动物联网应用规模化产业化,并且要用TD-SCDMA发展推动物联网产业化。”

★规范和发展电子支付业

提案者: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大学教授 贺强

全国政协委员贺强向全国政协会议提交了《规范和发展电子支付业》的提案,建议出台电子支付产业发展政策,加强电子支付信息安全环境建设。

在该提案中,贺强表示,“中国电子支付行业鱼龙混杂,发展很不规范,亟待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国家应该出台支持电子支付服务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包括给予高新技术企业待遇、设立电子支付发展专项基金、设立国家电子支付服务创新试点示范、在政府采购及公共事业缴费中优先使用电子支付服务、为创新型电子支付平台等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等。这些工作可以由工信部、科技部、央行、银监会和地方政府等多个部门配合落实。”

★打造国家级“网交会”

提案者: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广东公司总经理 徐龙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广东公司总经理徐龙提交两会的一份《关于打造永不落幕的“网交会”以拉动内需的建议》引起业界热议。

徐龙认为,传统线下的实体交易会受时间、场地、费用等多种因素限制,而网上交易会永远在线,不受时空限制,“尤其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加入网上交易会,得到全球客户资源,又节约了资金和时间,用最经济的手段,寻找最合适的采购商。”在此背景下,徐龙建议打造一个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国家级“网交会”平台。通过打造永不落幕的“网交会”,国内的优质供应商将和全球优质采购商建立起“永远在线”的低成本沟通和贸易渠道。“网交会”是实体交易会的必要补充,也是拉动内需的必要手段,更是中小企业“脱胎换骨”的重要契机。

★扶持网络就业

提案者: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调研部副部长 蔡玲

民建中央在《民建中央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创业政策体系的提案》中指出,当前网络创业对于个人创业者来说具有门槛低、经管方式灵活、交易有安全保障、市场前景广阔等优势,同时还能有效拉动直接就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就业。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调研部副部长蔡玲提出,目前我国的创业“瓶颈”和创业政策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尤其在网络创业方面,政策的扶持力度还远远不够,希望通过加大网络就业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来大力促进创业和就业。

该提案中指出,加大网络就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就是要通过将网络创业带来的就业纳入就业统计体系内,积极探索和创新网店营业执照制度,对网络创业平台和网络创业者给予税收优惠和适度宽松的管理政策,并为创业者提供咨询、培训方面的服务。此外,希望建立主要面向电子商务创业型企业的创业园,对入园的创业者给予租金、税收方面的优惠。

从科技经济一体化看网络经济的运行 篇5

【摘要】笔者从宏观数据看宏观经济的运行以河南省为例,就城乡居民收入方面进行分析。并依据分析得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我认为可以通过统筹城乡发展,改变二次型结构;强化收入分配功能,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积极拓宽增收渠道,促进居民收入的多元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村居民增收速度。

【关键词】居民收入,经济结构,收入分配,农业

一、城乡居民收入现状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水平进一步提高。随着全省经济的快速稳步发展,各级政府在扩大就业,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扶贫力度,切实落实各项增收措施等方面尽职尽责,为确保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的较快增长,生活质量的显著改善做出了很大贡献。

(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根据笔者收集出到河南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统计表可以看出河南省20至20城乡居民收入都有显著提高,其中,城镇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从年的4766.26元到年的20442.62元,增长幅度达到76.68%,农村居民人居纯收入从2000年的1985.82元到2012年的7524.94元,增长幅度达到73.61%。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平稳增长,但城乡收入差距依然较 图

(二)城乡居民收入构成特点(以最近5年数据为例分析)

河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构成表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城乡居民收入中,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呈稳定增长态势。其主要特点是:

1、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依然占据主体地位,农村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较低。从笔者收集出到2012年河南省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可以发现:城市中工资收入从20的9044元到2012年的13666元,所占比例从53.77%到60.22%;农村居民人居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从年的1500元,到2012年的2989元,所占比例从25.02%到30.41%,工资性收入依然不是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2、财产性收入成为增收新渠道,但所占比重仍较小。城乡居民积累的财富不断增加,理财手段日益多样化,加之房租上涨,特别是自以后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日趋活跃,土地征占用补偿水平提高,带动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提高,但提高幅度较小。

从笔者收集出2008年到2012年河南省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占总收入比重情况反映出: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334元,较2008年增长178元;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135,较2008年增长82元。城镇居民财产收入所占比重从2008年的1.12%到2012年的1.53%;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从2008年的0.88%到2012年的1.37%。增速明显较慢。

二、存在问题

根据笔者收集、汇总2000-2012年河南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与全国人均GDP水平分布情况,可以看出:从2000年至2012年人均GDP从5450元到2012年的31499元,增幅近83%,然而城乡居民的收入占GDP的比重却在逐年减少,尤其是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比人均GDP水平低的相当多,而且呈现出逐年增加趋势,说明国家在初次分配中对个人的重视程度不够,尤其是农村居民,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居民收入的增加,从而限制消费,反过来又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甚至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三、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对策建议

2000年以来,河南省委省政府,在保持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使城乡居民收入也实现了较快的增长,广大人民群众分享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为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实现“十二五”期末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6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640元的`目标,针对河南的经济增长方式,结合上述有关宏观数据,整理得出以下措施:

(一)统筹城乡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把过去集中到城市的非农产业不断扩散到农村中去,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的政策性倾斜,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走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发展手段解决城乡差距问题。

(二)强化收入分配功能,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在指导思想上应该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好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分配关系,解决好经济发展、企业效益,财政增收与个人增收的关系。把提高居民收入,改善居民生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采取有力措施适当扩大居民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使居民充分享受到经济快速发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付红研.国民经济统计学(第二版)[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

从经济学角度看银行风险控制 篇6

2011-2-11 9:25 赵达理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摘要】随着金融机构的职责和功能不断变化,而这种变化也正是获取利益,规避风险方法的不断进步。本文通过针对当前银行存在主要风险及其控制进行分析讨论。尤其针对信用风险和资本的防范。最后阐述了对监管者和商业银行的启示和方向。

【关键词】货币理论金融机构风险控制

随着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加剧,银行、以及其他类似的金融机构无力偿付存款负债的案例屡屡发生。显然,政府及社会对银行的破产的关注程度要远远超过一般的制造和服务行业,银行破产似乎更引人注目。接下来,我们从货币经济学角度分析下银行所面临的风险

一、银行业的特质

(一)银行业是一种风险性产业,银行的风险具有行业传导性

金融产业与一般性产业不同。在一般产业中,一家公司的倒闭,除了老板受损失外,最多只影响到几家相关的公司;而金融机构则不同,一家银行倒闭可能在同业内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引起其它金融机构发生危机。银行业的这种传染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银行同业支付清算系统把所有的银行联系在一起,从而造成了相互交织的债权债务网络,基于营业日结束时的多边清算差额的支付清算系统使得任何微小的支付困难都可能酿成全面的流动性危机;信息的不对称使债权人不能象对其它产业那样根据公开信息来判断某个金融机构的清偿能力,因此,债权人便会将某一个金融机构的困难视为其它所有有着表面相似业务的机构发生困难的信号,从而引发对其它金融机构的挤兑行为;金融创新和金融国际化的发展加重了金融风险的传染性,金融创新在金融机构之间创造出远比过去复杂的债权债务链条,而达到天文数字的金融规模支付清算体系的脆弱性更严重了。

(二)银行业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产业

金融企业的公共性主要表现在:(1)金融企业的生存基础——存款,来源于广大社会公众。公众进入银行存款储蓄时,与银行发生债权债务关系,直接变成银行的债权人,银行则成为债务人向广大储户负债;

(2)银行把客户的钱贷给企业和个人,这些企业和个人成为银行的债务人,银行则变成债权人,广大客户向银行负债。在这两对关系中,金融企业面对的是社会公众,金融企业的经营状况、经营行为、经营战略、经营成败都对社会公众产生影响,前者直接关系到储户的债权安全,后者直接关系到客户的债务条件(即能否得到公平合理的贷款)。对前者,银行经营的诚实性和谨慎性是保障储户利益的关键,对后者银行信贷条件的公开性和平等性是保障客户享受平等待遇的关键。

二、银行风险形成的原因

银行风险形成的原因可以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是指银行内部由于管理不善、控制缺乏等方面造成的银行风险。风险的外部原因从宏观上看是由于国家的经济形势、市场要素以及金融监 管等因素决定的,宏观经济中经济周期变化以及金融外部环境等因素是银行风险的主要外部原因;从微观上看,银行风险的外部原因包括市场价格、社会信用度、同业竞争、借款人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等各种微观经济因素;同时战争、自然环境灾害以及潜在的电子网络技术风险等因素也可能造成商业银行面临各种难以预计的风险。

三、当前我国银行业存在的主要金融风险

在世界金融自由化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快的过程中,银行的经营风险呈上升趋势。从我国银行目前的经营与发展来看,存在的金融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环境风险环境风险是指,独立于银行金融机构之外、非银行金融机构所能控制的自然、法律、国家政策、政治、人文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变化,使银行金融机构遭受损失或获得收益的可能性。如,地震、火灾等 自然灾害的袭击对银行产生的影响。另外,由于国家政策法规的改变影响到某些企业的效益也会间接对银行产生影响。

2.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风险形式。根据麦肯锡公司的研究,以银行实际的风险资本配置为参考,信用风险占银行总体风险暴露的60%,而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仅各占20%。可见,对信用风险的管理是银行风险管理的首要 目标。具体到我国,长期以来银行领域积累了大量不良贷款,信用风险极其突出,这种状况目前迫切需要得到有效缓解和控制。

3.资本风险:资本充足率的管理资本风险是指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不能抵补各项损失和支付到期负债的可能性。2003年初,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到2007年 1月 1目,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

近些年来的资本充足率(无数据显示的除外),除农业银行外,均达到了银监会的要求标准,但是,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没有成熟,各项法律法规尚未十分健全,造成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上存在严重漏缺,资产质量低下,不良资产比重较高,这带来的必然影响是抗风险能力差,银行信誉差,受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也比较大。《巴塞尔协议》把担保、承兑和备用信用证这类业务(对银行来说是或有资产,也称或有负债)的风险转换系数定为 100%,可见其风险是很大的。因此,要真实衡量我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就必须把帐外、表外及或有资产加以考虑。

4、利率风险利率的变动会对金融产品的持有者或投资者造成收益或价值的波动(包括收益和损失),这就产生了利率风险 由于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主要都是以金融产品的形式存在,所以受利率变动影响较大。就银行而言,利率风险无法完全避免,利率发生变动时,必然会影响银行的收入来源和其支出项目,即贷款和证券的利息收入,以及存款和其他银行借款的利息成本。

5.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在银行的日常业务操作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风险,主要是人员素质风险。对银行的从业人员,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高业务素质,改善其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并使知识的更新速度跟得上金融发展的速度;二是避免职业道德风险,提高职业道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杜绝金融犯罪。

四、金融业的启示

信用风险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最重要的内容。正如斯蒂格利茨等所指出的那样,“理解货币经济学的关键是可贷资金的供求……理解银行行为的关键在于了解银行化解风险能力的局限性,以及银行化解风险的能力和意愿如何随着经济环境和政府监管的变化而变化”。从货币经济学对不对称信息市场和信贷市场作用机制的强调中,中国银行业可以获得如下启示 :

1、对监管者的启示金融监管是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外部,对金融机构实行管理、监督、约束、检查和制裁的行政管理行为。基于金融业的特质,仅靠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内部约束,是不足以防止金融风险的。

由于对“不对称信息”市场的开创性研究,斯蒂格利茨等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认为,信息不对称现象在世界上普遍存在,在现代金融领域更为突出,在发展中国家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尤为严重。因此,从根本上讲,信息不对称可能是我国银行信用风险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中国目前正在着力建立信贷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例如,为了防止信贷发放过度而引起不良资产比率上升,中国全面实施了资本充足率监管;但是此举极有可能出现意外的结果:由于资本充足率监管针对的只是信用风险而不是市场风险,在逆向激励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会减少贷款发放,增加对政府债券等的持有,这将导致经济中信贷可得性的下降,从而引起信贷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加大,最后导致银行的信贷资产乃至资产组合的风险上升。

2、对商业银行的启示对于信贷风险,从技术层面上看,首先,商业银行应该建立和完善信贷管理信息系统,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信息平台;其次,应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原则,建立客户违约概率统计模型,更新客户内部评级体系;最后,在贷款五级分类的基础上,可以设计以预期损失率为基础的12级分类系统,并引进KMV、Creditmetrics、Riskmetrics等国际上 成熟的工具软件。当然,从机制上看,商业银行应当采取斯蒂格利茨等提出的资产组合方法——目前,“基于资产组合分析的风险限额管理”作为一项先进实用的风险控制技术,在西方国家银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

从科技经济一体化看网络经济的运行 篇7

一、从整个市场角度看,货币补贴政策推高了普通房市场房价,产生了“挤出效应”

正是因为一些困难群体承受不起普通商品房价格(1),因此才会有经济适用房这一市场。因此,在正常情况下,普通商品房市场与经济适用房市场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市场,两者是分离的。经济适用房货币补贴政策主要是针对符合经济适用房申购条件且购买普通商品房或二手房的家庭,即若要享受货币补贴,必须要购买普通商品房或二手房,放弃购买经济适用房。显然,这项政策在两个市场之间人为地搭建了一个连通器,直接将原准备投向经济适用房市场的家庭推向了普通房市场。这样,地方政府就会获得两方面利益:一方面分流了经济适用房申请者,减少了经济适用房土地出让及投入成本;另一方面也起到了繁荣普通住宅市场的作用。然而,这势必会增大普通商品房市场需求,其后果就是会继续推高普通商品房市场价格,并挤出部分需求,即产生“挤出效应”。对于这一点,笔者从图1分析并加以解释。

假定商品房市场均衡点在E0,市场价格为P0,成交量为Q0。假定部分符合经济适用房条件的家庭选择货币补贴,设这部分需求为Q补,这部分需求进入普通商品房市场后拉动普通住房需求增长,需求曲线由D0右移至D1,水平方向上Q补=E0E3。由于住房供给受到土地等多种因素制约,短时期内供给量不会有大的变动,因此供给曲线基本保持不变。因此,在需求增加、供给不变的情况下,价格必然上升,新的均衡点不是E3,而是E1。在E1点上可以看到:不但价格被推高至P1,而且销售量也并不是Q0+Q补=Q3,而是较小的Q1。从图1中可以看出,由于供给短期内不变,价格提高,CE3就是“挤出效应”,即相当于CE3的需求量被“挤出”。挤出的需求既可以包含原商品房市场需求者,也可能包含拟选择货币补贴的需求者。但是既然选择了货币补贴,即使价格提高,选择货币补贴的消费者也会尽最大努力购买普通住宅,即申请享受货币补贴的家庭几乎会全部转化为普通房市场现实需求。这样,从数量上看,因价格提高以及享受货币补贴家庭的挤压,原普通房需求量则会由P0E0(Q0)而缩减至P0E0-CE3,设BE0=CE3,则图1中显示原普通房需求量缩减至P0B。从大连市实际情况看,2009年市内四区共计成交商品房达4.55万套,而当年经过摇号共有8 000户申领家庭中签,取得领取每户13万元货币补贴资格,若这些家庭在当年全部进入普通商品房市场,则占普通商品房成交量的17.58%,对市场的冲击力不言而喻。

所以,从理论和现实情况看,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经济适用房货币补贴政策对普通房市场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它将进一步增大部分购房者的购房压力(因为房价提高),延缓部分购房者的购房计划(因为挤出效应)。而且,这种方式将降低地方政府建设经济适用房的动力,存在地方政府通过此种方式将本该由政府解决的问题推向市场的嫌疑。

二、从微观家庭财力与效用角度看,货币补贴政策稳定性差,不具有可持续性

首先,从微观家庭财力上分析,货币补贴政策对单个家庭带来较大压力。以大连市为例,若某家庭申请该项补贴,以2009年均价8 900元/m2、购买面积80m2计算,总房价为71.2万元(暂不考虑各项税费),扣除货币补贴13万元,该家庭需实际支付58.2万元,这对于人均收入低于1.9万元的家庭来讲(2),压力是显而易见的。即使申请贷款也会面临因收入低而遭拒的困难。因此从财力上看,货币化补贴政策只能有助于经适房申请者中一部分“高收入者”,而对于收入较低者只是“杯水车薪”。

其次,从微观家庭效用上分析,货币补贴政策未必能提高单个家庭的效用,不具有可持续性(见图2)。

在图2中,横轴表示住房需求,为方便研究笔者以住房面积表示;纵轴则表示除住房外的其他所有商品消费。AB线表示购买商品房时的预算线(3),AC表示购买经济适用房时面临的预算线,由于单价不同,因此斜率也不同,普通商品房价格高于经济适用房,因此普通商品房预算线要比经济适用房预算线显得更陡。若满足经济适用房的家庭购买经济适用房,效用最大化应是无差异性曲线与预算线相切点(当然所对应的面积不会超过经济适用房最大面积)。假定两线相切于G点,该点即为购买经济适用房条件下个体家庭最大效用点。水平对应AB线上的F点,EF则表示在其他消费不降低的情况下所能购买的最大商品房面积。假定该家庭选择经济适用房货币补贴,根据政策他必须购买普通商品房,则他需面临较高的市场价格。只有购买的商品房面积超过原有的经济适用房面积且不降低其总体效用(或不降低其他商品消费水平)的情况下,该家庭才能愿意选择货币补贴。假定这一条件能够满足,那么他所能够购买的普通商品房最大面积应该到达何点呢?令KD线为获得现金补贴之后的预算线,由于是以市价购买,所以KD线平行于AB。但是由于货币补贴不直接发放给申请者现金,而是直接转给开发商,因此符合条件者的预算线并不包括KH段,而只能选择HD,所以他面临的完整预算线应该是AGHD。该家庭最优选择应该是点H,因为在此点上,该家庭既不会使其他消费水平下降,又可获得大于经济适用房面积的普通住宅。

那么符合补贴条件的家庭是否能够达到H点呢?这就需要满足前面分析中提到的条件,即享受货币补贴政策后购买的商品房面积要超过原有的经济适用房面积,且不降低其总体效用。从图2上看,就是EH必须要大于EG,或者说FH必须大于FG,否则该家庭宁可选择购买经济适用房也不会去购买昂贵的普通住房。

令该家庭保证其他商品消费后剩余的现金财富为R,补贴额M补,经济适用房价格为P经,普通房价格为P普,则家庭选择货币补贴应该满足如下数量不等式:

从式(1)可以看出,若普通住宅价格P普持续上涨,就会破坏不等式稳定性,因为房价越高,能够购买的商品房面积就越少,一些家庭就会觉得不划算,进而放弃货币补贴而继续申请经济适用房。值得注意的是,大连市目前该项政策中对普通住房单价规定为每平方米不得高于1万元,而2009年末大连市均价已突破1万元,且房价上涨趋势依然不改,1万元以下的普通住宅不断减少,申请者即使申请到补贴也会面临无万元以下房可购的窘境。即使今后政府再次调高普通住宅标准,而随着房价提高,货币补贴政策就会面临两难选择:地方政府要么提高补贴标准以弥补房价上涨对申请补贴者效用降低的负面影响;要么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控制房价过快上涨。然而,近年来,中国房价上涨趋势并未根本改变,而且货币补贴政策本身也助推了高房价,因此就出现了房价上涨与货币补贴水涨船高的局面,从而进入一个怪圈。即:提供货币补贴,享受者进入普通住房市场,与其他因素共同推高普通住房市场价格,房价上涨到一定程度后将导致原有补贴标准不能弥补价格上涨的负面作用,申请补贴者减少,提高补贴标准压力增大,为稳定并扩大补贴人群,政府不得不提高补贴标准,新的补贴群体进入普通住房市场又会与其他因素继续推高房价……如此循环下去(见图3)。

从图3中可以看出,只要房价持续攀高,申请补贴的单个家庭效用就会不断被腐蚀,货币补贴政策就不牢固。可见货币补贴政策并不是一个有效手段,它受制于房价上涨速度,具有不可持续性。

三、从信息对称角度看,货币补贴政策未能有效规避原经济适用房政策中所固有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原有的经济适用房政策虽然设定了许多申请标准及回购条款以规避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但是实际上仍然未能明显规避这些问题。如一些高收入者入住经济适用房(逆向选择问题),一些获得经济适用房者将经济适用房出租而非自住(道德风险问题)。那么货币补贴政策是否能规避原有经济适用房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呢?答案是否定的。这可从以下几方面看出。

1. 认定标准无异。

货币补贴的对象是符合经济适用房申购条件且欲购买普通住宅的居民,因此其认定标准与购买经济适用房申请者没有本质区别,也就杜绝不了经济适用房所固有的逆向选择问题,一些收入较高的家庭就会有蒙混过关的企图。

2. 没有设立回购条款,存在套利或套取产权的机会。

货币补贴政策规定:“通过货币补贴购买住房的,如上市交易该住房或再购买其他住房,必须全额退回货币补贴,购房人全额退回货币补贴后可拥有完全产权。”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道德风险,但是规定只是强调退回“货币补贴”,然而房价持续上涨会带来额外收益,若新增值部分超过货币补贴,由于没有回购条款,难免会出现一部分家庭通过出售住房进行套利或通过归还货币补贴套取完全产权的道德风险。

四、政策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经济适用房货币补贴政策虽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解决一部分低收入家庭的购房需求,但地方政府也面临更大的调控房价的压力以及不断调高补偿标准的困境,同时也不能杜绝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存在。因此,笔者建议:

1.控制补贴数量,将其控制在较小范围内,必要时由中央政府出台硬性规定,避免其扩大化。这样既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经济适用房建设压力,又不至于对普通住宅市场产生较大冲击,减轻“挤出效应”。

2.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控制房价。地方政府要加大住宅土地供应,严厉打击囤地、捂盘行为;加大中小户型普通住宅供应力度,减少别墅等高档住宅供应。

3.为减少逆向选择,要进一步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增强对货币补贴申请者的甄别工作,对购房者购房后实行跟踪调查制度,发现骗取资格者一律收回所购房屋;为减少道德风险,应建立货币补贴所购住房的回购制度,规定获得货币补贴购买普通住宅须在一定年限后准予出售,且由政府以原价或增加少量补偿进行回购。

参考文献

[1]迈克尔·L·卡茨,哈维·S·罗森.微观经济学(英文版)[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2]鲁迪格·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英文版)[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从“吃喝”看各国经济 篇8

可乐与非洲

现在,可口可乐公司是一个非常成熟的企业。它在发达国家的增长率已经趋于停滞,1989年可口可乐在北美地区年销售额为26亿美元,而在20年后,也就是2009年,它的销售额才刚刚增长到29亿美元。所以,可口可乐需要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大展拳脚,以实现更大的增长率。2000年以来,非洲地区收入在5000美元以上的家庭达到了5900万,之后还在不断增多,这意味着,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将钱花在非食物的消费品上。对于可口可乐公司来说,非洲将是它最后的战线。

其实,早在1929年,可口可乐就已经打入了非洲市场,现在,它已然成了非洲最大的雇主,在非洲拥有160个工厂和6.5万名雇员。而且,可口可乐还在不同国家建立了将近5000个手工物流中心。这些物流中心目前拥有1万多名非洲员工,每年创造着超过5000万美元的收入。可以说,可乐销售在非洲国家中的经济地位越来越重要。这样,在可口可乐不断向非洲“进军”的同时,它也给我们提供了另外的衡量非洲国家经济的途径:可口可乐销量能够反映当地的政局和经济情况。例如,在2008年,非洲国家肯尼亚在大选后发生暴乱使当地可口可乐销量一度下跌。这种状况直到政局稳定后才慢慢有所回转。而在索马里和厄立特里亚那些连年动乱的国家,因为大型灌装厂无法建立,道路又不畅——被强盗和军阀所占据,所以,可乐销量更是随着时局剧烈变化:时局稍微稳定,销量便会上升,而时局动荡,销量便会一路暴跌。

可乐销量成功反映了非洲国家的时局情况,这在其他国家也行得通吗?实际上,这个指标在北美和欧洲就不那么灵验了,因为在这些地区的国家里,时局稳定与否不再是影响可乐销量的主要因素了,因为欧美国家的时局并没有像非洲那样动荡剧烈,影响不到可乐的销售。

“平民汉堡”和“贵族香槟”

可乐指标衡量的是非洲国家的时局状况,而汉堡指标则可以帮我们粗略测算出各国货币对美元汇率的大致情况。

1940年在美国创立的麦当劳,现已是全球最大跨国连锁餐厅,因此,用它在各国都出售的“巨无霸”汉堡为基准为各国货币做个快速比较是再合适不过的事情了。实际上1986年就有人提出了这个不十分精确但非常快捷的方法。怎么进行比较呢?拿我国的麦当劳来做个简单的例子。2011年,巨无霸汉堡在中国的售价是2.27美元,而在美国国内,同样的巨无霸汉堡则是4.07美元,那么,这就意味着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被低估了,相反,在巴西,因为巨无霸汉堡售价比美国高,所以对巴西雷亚尔对美元的汇率被高估了。

事实上,同样遍布在全球的肯德基汉堡也具有和麦当劳汉堡类似的“经济功能”。所以,无论你去的是肯德基还是麦当劳,只要你留心,下一次你就能在购买汉堡的时候顺便畅想下汇率的市场行情了。

那么,又为何说汉堡指标只是一种粗略估计呢?因为巨无霸汉堡价格还会受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工资和生活水平等,而这在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可能是左右汉堡价格的更重要因素。所以,汉堡指标仅仅是个好用的“快餐指标”而已。

那有没有又准确又快捷的估计指标呢?有,“贵族香槟”就是比“平民汉堡”更准确的估测工具。

众所周知,香槟是葡萄酒中的珍品,价钱也十分昂贵。不过,它却是许多发达国家中十分受大众欢迎的饮品。昂贵的香槟是生活富裕的象征,所以,香槟销量可以比较准确地反应发达国家中的平均家庭收入情况。而且,“香槟指标”与粗略估计的汉堡指标不同,它在估测家庭收入方面,有着90%的准确率。

研究者收集了美国1996年到2011年香槟销售和家庭收入的情况,发现两者的趋势非常相似。并且,经过通胀系数调整之后的两者曲线相当吻合:香槟消费的两个高峰期正是1999年美国互联网泡沫最高潮和2007年房地产泡沫最高潮的时期。

从科技经济一体化看网络经济的运行 篇9

从制度经济学视角看我国的会计准则的制定

会计准则研究中经常运用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主要是产权制度理论、交易费用理论等.文章试图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的会计准则的.制定.

作 者:罗雨薇 LUO Yu-wei  作者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刊 名: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OYA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5(1) 分类号:F233 关键词:会计准则   制度变迁   交易费用  

从粮食经济发展看粮食经纪人作用 篇10

xx县粮食局

近年来,xx县粮食系统不断深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特别是大力实施资产重组后,基层购销网点和人员大幅减少,粮食收购季节人员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为突破市场化背景下企业发展的这一“瓶颈”,该局高度重视发挥粮食经纪人在推动粮食购销市场有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目前,全县粮

食收购活动相当活跃,经纪人队伍发展势头强劲,已延伸到了整个粮食经济活动之中。xx县粮食系统的成功做法,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粮食经纪人的地位和作用

粮食经纪人是指从事粮食收购、储运、销售以及销售代理、信息传递、服务等中介活动而获取佣金或利润的经纪组织或个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粮食企业从事粮食收购活动时普遍采取委托收购方式,以减少收购费用。这种委托收购的形式,就是一种代理商业行为。随着粮食购销市场化的不断发展,粮食购销经纪活动也将随之发展变化,随着市场化的细分,必将越来越多,越来越灵活,粮食经纪人已经不是可有可无,而是粮食购销市场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连接粮食生产和经营、储备、消费、促进粮食商品流通的内在需要,是推动粮食购销市场有序发展的重要力量。

粮食经纪活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加快粮食商品化的速度,促进粮食的资源优势快速转化为商品优势。随着优质粮食种植基地的逐渐形成,为把粮食产品推向市场,加快转化为商品的速度,需要有良好的流通渠道,粮食经纪人在这个方面可起到很好的沟通、中介作用。粮食经纪人可以把本地的优质粮食介绍给市场,把市场需求和本地生产紧密连接起来,在本地形成强大的商品优势,使资源优势能快速转化为市场优势。二是调整粮食种植结构,加快粮食产业化经营。粮食经纪人的经纪活动可以促进粮食产业结构合理化,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一方面,作为生产和消费的纽带,一边连着农民的生产,一边连着市场上的需求,如何使农民的生产经营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粮食经纪人可以发挥他的桥梁作用,让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粮食的产业结构顺应市场发展趋势而逐渐的趋于合理。另一方面,粮食经纪人是促成农民与他人交易的关键联结点,可以把零散的粮食产品集中起来进行交易,从而加快农业产业化的经营。三是促进粮食市场的规范和发展。粮食市场放开,经营主体增加,交易秩序亟待规范。粮食经纪人的参与,可以减少粮食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使粮食市场交易行为更为公开和透明,有效地预防欺诈行为。粮食经纪活动的存在和发展,是实现粮食市场交易行为公开、公平、公正的重要方式与手段。四是提供了就业岗位、农村粮食经纪人一方面缓解了农忙期间农户人手不够的矛盾,同时也为农民和粮食企业下岗职工提供了就业机会。

二、粮食经纪人的经纪方式

粮食经纪人的经营方式比较灵活,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一是代购代销。粮食经纪人可以接受外地客户的委托,在本地或交通便利的地方设点收购粮食,再批发给客户;或者可以为客户提供相关的粮食信息、组织货源,协助外地客户与农民商谈价格,从中收取中介服务费。二是委托购销。对于本地农民生产的粮食,经纪人可以接受农民的委托在目标市场或其他地方设立销售点,然后与该地经纪人共同协作。具体做法是:由地方经纪人负责提供市场行情和销售渠道,由本地粮食经纪人负责组织货源和运输。这样双方经纪人联手经纪,把粮食推向市场。三是分购联销。这种方式由多个粮食经纪人在农村设立不同的收购点,然后统一组织外销的一种经纪形式。在农户分布比较分散或外销的粮食数量比较大的情况下,需要多个粮食经纪人共同合作,使粮食相对集中,便于外销。

三、粮食经纪人的现状及问题

粮食经纪人起步较晚,大多以个体经营户为主,组织化程度偏低,处于初始发展阶段,经营规模、经营资质、抗风险能力都比较低,粮食经纪活动呈松散型,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对粮食经纪人的作用认识不到位,称他们为“粮贩子”,没有真正认识到粮食经纪人是粮食市场有益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重视粮食经纪人程度不高,对粮食经纪人宣传力度不够。二是粮食经纪人组织化程度低,各自为战,相互之间缺乏信息联系和交流,为争夺市场相互排挤,搞无序竞争,影响了粮食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三是粮食经纪人整体素质不高,由于多数来自农村,文化水平、科技水平、法律意识和交易技巧等有待提高。四是对粮食经纪人的管理与服务不到位,经纪活动大多以无照经营、地下经营、口头协议等形式出现,同时,经纪人在获取资金、信息和技术上存在诸多具体问题。

四、发挥粮食经纪人作用的建议

(一)切实转变观念,不断壮大粮食经纪人队伍。粮食经纪人是发展粮食商品经济的能动因素,是种粮农民与粮食市场的桥梁。随着粮食市场的全面放开,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进一步认识到粮食经纪人在粮食流通中的作用,切实转变观念,增强发展意识,加大宣传力度,培育和规范粮食经纪人用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引导,积极扶持粮食经纪人,大力发展粮食经纪人队伍。

(二)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粮食经纪人队伍的整体素质。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与工商管理部门配合,加强对粮食经纪人进行粮食法律法规、粮食政策、市场营销等培训和教育,使他们牢固树立诚信经营的观念,增强粮食交易能力,建立一支懂法守法的粮食经

纪人队伍。同时,充分发挥粮食行业协会的作用,将单兵作战的粮食经纪人组织起来,建立合作组织,并在经济人队伍内部形成相互监督和自我约束机制,引导他们向经营规模化、活动组织化、手段现代化、功能综合化、市场多元化、服务信息化方面发展,提高竞争力。

(三)制定优惠政策,积极为粮食经纪人创造良好的营销环境。粮食、工商等部门要坚持把优化粮食经纪人发展环境作为促进粮食流通的重要举措,采取先准入、后培训、再规范的发展思路,实行免费咨询、免费培训、免费发证。在贯彻执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布的《经纪人管理办法》中适当放宽粮食经纪人的登记条件,简化登记手续。支持粮食经纪人利用先进、实用的交通、运输、通讯和交易手段,提高营销和服务效益,努力为粮食经纪活动创造安全、宽松的交易环境。

(四)规范经纪行为,发挥好粮食经纪人市场桥梁作用。工商、粮食等部门要积极引导粮食经纪人规范粮食经纪行为,自觉遵守《经纪人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在粮食经纪活动中为交易当事人提供客观、公正、准确、高效的服务,将定约机会和交易情况如实、及时报告当事人各方,妥善保管当事人交付的样品、保证金、预付款等财务,按约定为当事人保守商业秘密,收取委托人佣金应当开具发票并依法缴纳税收和行政管理费。同时,要严厉打击无照经营的“地下”粮食经纪人,维护正常的粮食经纪秩序,促进粮食市场的规范和发展。

从博鳌看中国经济 篇11

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年会于3月22日至25日在海南博鳌举行,主题为“亚洲新未来:新活力与新愿景”。2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年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经济希望大于困难

“十三五”开局之年,中国经济面临不少困难,但也出现很多积极变化。

这是两组对比鲜明的数据:今年头两个月,中国出口负增长,工业增速继续回落。但稳增长的关键——固定资产投资前两月增速出现了自去年以来的首次反弹,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增长四成;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高于预期目标,流动性支持较为充裕;服务业增速快于工业2.7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增速快于工业3.6个百分点,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总的看,中国经济希望大于困难。李克强总理指出,今年以来,中国经济运行开局总体平稳,并出现新的积极变化。

经济像动车运行一样,经济发展首先要保持平稳运行、安全运行。李克强表示,几年来,我们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思路,提出区间调控的新方式,把稳物价作为上限,把保就业作为下限。这一区间有效稳定了市场预期。今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定在6.5%-7%,这也是一个新的区间,这样做使增长目标富有一定弹性。因为我们在推进结构性改革,短期小幅波动是难以避免的,我们不会因小幅波动而违背经济发展的规律、市场运行的规律去操作。但是,一旦经济运行滑出合理区间,我们会果断采取综合性措施,来防止失速,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演讲回应了一些人对中国经济的忧虑,从看整体、看走势、看长远三个方面强调了对中国经济的信心,而且释放出我们还有防止经济失速的政策储备的明确信号,让市场吃了一颗‘定心丸’。”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主任王军说。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在经济转型升级、从中等收入水平迈向高收入水平的过程中,都会遭遇传统经济减量、新兴经济转换的阵痛。

在直面转型困难的同时,更要看到经济的积极力量正加快生长。消费方面,发展享受型商品消费增速明显快于整个消费增速,全国电影市场票房2月份跃居全球第一;投资方面,前两月服务业、高技术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分别同比提高了0.5和0.4个百分点。

德勤有限公司全球主席柯睿尚说,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是巨大的,特别是强劲的国内消费以及服务业的繁荣发展,将大大助力中国经济转型增长。

“中国经济能够稳住。大家有充分理由相信中国的决策者、企业家和老百姓,相信中国经济能够成为这一轮全球经济调整的‘定海神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稻葵说。

三方面看待中国经济

李克强在演讲中表示,中国经济在结构优化调整的转型期,地区之间、行业之间走势出现分化,在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各方对转型中的中国经济看法有差异是难免的。那么究竟该如何看待中国经济?李克强指出,看中国经济,一看整体,二看走势,三看长远。

一是看整体。李克强表示,去年中国增速虽然放缓,但是就一个10万亿美元的经济体而言,能达到6.9%的增速,是在高基数上的增长。而且又是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实现的。今年以来,中国经济运行开局总体平稳,而且出现一些积极变化。我们推出的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措施的政策效应所显现的成果,正在不断的累积。

二是看走势。李克强表示,据统计,去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300多万人,而且居民收入增长超过了GDP的增长,今年1-2月就业形势依然稳定,31个大城市调查失业率保持在5.1%左右,和去年基本持平。在这个过程当中,产业升级步伐加快,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长。内需持续扩大,消费仍然是两位数增长。消费和服务业已经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同时,能耗强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下降,这标志着经济增长的质量在改善。

三是要看长远。李克强认为,中国虽然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人均收入仍然在世界的中后位,它本身是差距也是潜力,尤其在中国的中西部还有巨大的回旋空间和余地。中国总体上仍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内需有空间,发展有韧性,创新有手段。所以说,中国经济长期看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李克强同时指出,中国经济已深度融入全球经济,只有在开放中发展,经济才有更广阔的创新和发展空间。李克强说,一些国际机构纷纷在下调今年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这说明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这必然会对中国经济带来影响和冲击,不可低估。同时,李克强指出,国内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凸显,经济持续下行压力较大,尤其是中国正在经历转型升级过程当中,经济必然不可避免地遇到阵痛,尤其是一些重化工行业的企业经营困难。我们不回避困难,这本身表明我们有信心,我们也知道问题症结所在,我们也有手段,为此我们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注重推动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的看,中国经济希望大于困难”,李克强说。

中国企业应避免盲目“走出去”

步入2016年,中国各大企业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奔赴全球收购,截至3月18日,中国已公告153笔外向并购,合计总额达1027亿美元,仅次于2015年全年的1075亿美元。中国华融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赖小民3月24日在博鳌论坛上表示,目前国际资本流动异常活跃,在此情况下,中国企业“走出去”、直接对外投资可以拉动经济增长,但也要防止风险聚集,避免盲目“走出去”。

在博鳌论坛“亚洲资本的全球化”分论坛上,赖小民表示,中国企业能够参与国际资本分工,无论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都非常好,这种资本流动能够带来经济增长,但在目前国际资本流动异常活跃的情况下,也需要注意风险集聚这一重要问题。赖小民指出,自2009年至今,随着改革力度加大,中国进入了大规模直接对外投资阶段,国家引导的同时,企业也有愿望“走出去”,对外投资,这其中有很成功的案例,当然也有失败的。

nlc202309090944

“资金‘走出去’也好,‘引进来’也好,量在增加,风险也越来越大,如何建立跨境资本监管、国际合作至关重要”,赖小民表示,现在很多“走出去”带有一些盲目性,特别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时往往面临很多风险,如政治、宗教、文化、价值观乃至国别风险,此外还有项目本身风险,各种风险不断显现,因此不论中国企业“走出去”还是外国企业“走进来”,都应加强监管,尤其是国际资本的跨境监管。

在他看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资金融资,而是如何实现将技术与资本结合起来,通过优化技术实现市场份额占有。以中国华融为例,赖小民表示,集团一直在推行国际化业务,希望与有较大影响力的资产管理公司合作,将这些国际公司的品牌影响力以及先进技术与中国华融在国内的市场、人脉和资金结合,共同开辟中国资产管理市场。

打造发展与合作共同体

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来自亚洲各国的参会代表普遍表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整个亚洲经济的发展也遇到不少挑战。但亚洲仍是全球最大的经济圈之一,而且发展势头还远未停止。

亚洲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发挥过中坚作用,这两年遇到一些困难,有的遭受到汇率大幅波动、资本严重外流等冲击,有的经济增速还出现负增长。但世界经济复苏,需要亚洲经济发挥更大作用。

正如李克强总理在开幕大会上所说,亚洲是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是世界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者。亚洲各国坚定信心,团结协作,就一定能克服困难,迎来光明的前景。

“如果把亚洲经济比作一辆高速列车,中国就是车头。”中国社科院国际研究学部主任张蕴岭说,中国要将自身发展好,让周边国家乘上发展的“顺风车”。其他“车厢”也要共同前进才能跑得更快,尽管每个国家的发展阶段、环境和文化习俗各不相同,但要在求同存异中寻求共同机遇。

来自东南亚的参会代表表示,“一带一路”和亚投行就是亚洲国家加强合作的好载体。通过在基础设施、工业设备等领域开展产能合作,将让亚洲各国合作共赢,共享融合发展的红利。

“筹建亚洲金融合作协会、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两大倡议值得特别关注。这是要在经济金融和文化文明两个层面,促进亚洲融合发展,将成为亚洲国家下一步开展务实合作的两个重要‘抓手’。”王军说。

当前,一些亚洲新兴国家面临债务率较高的问题,特别是油价下跌使得一些国家财政状况恶化。王军分析认为,为防范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通过搭建亚洲金融合作协会的平台进行沟通协调,以免出现金融动荡,也有利于加强亚洲作为整体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更好更有效地参与国际经济治理。

“中国市场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大的驱动器,它自身的能量可以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美国六旗集团全球总裁约翰·奥德姆说,“我们看好这个机遇,所以来到中国市场投资,这就是‘中国式共享’的体现。”

上一篇:新时代主人翁读后感下一篇:我难忘的母校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