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和小羊》的教学反思(精选5篇)
狼和小羊的教学反思范文一
今天上课,课前的感觉就有着莫名的不同,很没谱的样子。
很匆匆地上完,几位老师走过来与我分享听课后的感受。
首先,学课文不只是学习课文本身,还是通过课本学习如何其他文章,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怎么教?就靠老师平时教学时的渗透。
这节课感觉很匆忙,为什么呢?教师讲的太多。一节课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但是要注意分寸。如何把握这个分寸呢?老师完全没必要自己花那么大力气来一次一次地讲找碴儿。老师有时候就是低估了自己的孩子,总认为还小,总是要包办一切。其实根据我们班孩子的能力看,完全可以。
这节课是按照我预先想的流程走下来了,但是感觉上下来,没有亮点,为什么呢?就是全是老师在引导,在讲。课堂上,学生才是主角。不是孩子不行,是我今天根本没给他们机会,他们没时间来讨论,来自己表演。老师让孩子根据提示语来读,反复读,各种形式读,但是读来读去,都是孩子跟着老师的感觉来走。都是老师的理解。要孩子更加进入角色,必须让孩子自己来想,从自己的角度来解读角色。
其次,教师在该放开来讲的地方没有展开讲。说实话,我是很想展开的,但是课堂不允许。1、反问句。这个地方,我处理得很失败。我让学生读了47页课后练习上的两句话,一个是反问句,一个是陈述句。我只说前一句是不需要回答的,是反问句。然后我就问,这两句是一个意思吗?(太恐怖了!)学生说意思不一样。
课后老师与我交流,学生就这么一接触,当然说不一样了,因为他没有了解到这两句说的是什么。课文里的原话,老师要让孩子反复读,到底是什么意思,是会弄脏还是不会弄脏。
然后再看课后练习,就知道了。
2、生字特别匆忙,是为讲生字而讲生字。我听教研员说过一句话,上课满头大汗,就是准备不充分的表现。我到哪一天可以从容一点呢?
3、最后的延伸部分。其实这里是有现实意义的问题。遇到比自己强大的敌人到底应该如何做,如何保护自己。还有一个是关于省略号后的思考。这两个路我该选择哪一条呢?如果全部讲,是不是内容太多了?
最后,我有个新想法。整理一下教案和自己的心情,下周再找个班上一次《狼和小羊》
狼和小羊的教学反思范文二
《狼和小羊》是一个传统故事,我们的爸爸妈妈给我们讲过,爸爸妈妈的爸爸妈妈也讲过,现在我们给孩子们讲这个故事,孩子们还是非常喜欢。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的发展,观念的转变,我们对这个故事的教学采用了新的方法。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幼儿内心充满想象,他们拥有自己丰富、天真的思想。故事虚拟、夸张等特点,正好满足幼儿充满想象的心理特征。当幼儿听到故事中的人物遇到困难时,他们迫切地想知道如何解决,结果怎样?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让幼儿展开想象,思考解决的办法,也可以通过语言引导,让幼儿说出正确的答案。
在故事《小羊和狼》的教学过程中,我把故事的结尾省略了,而是让孩子来猜想后来怎么样了?就因为没有了一个完整的结尾,它留给幼儿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幼儿自由发挥。许多幼儿在听完故事后,纷纷主动的展开想象,给故事编一个完整的结尾。有的说:当狼要吃掉小羊时,猎人出现了,打死了大灰狼,救了小羊;有的说:小羊的朋友们来了,用石头打跑了大灰狼;还有的说:小羊从地上抓起沙子扬向大灰狼的眼睛,趁机逃跑了……更有趣的是班里的康宁小朋友说:大灰狼也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不能随便打死,我们应该让大灰狼和小羊做好朋友,大家团结友爱在一起。故事给幼儿无限的想象空间,只要教师把握好时机,幼儿就能在故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编出更精彩的故事来。
狼和小羊的教学反思范文三
《狼和小羊》是苏教版教材中一篇生动的寓言故事。讲的是狼为了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儿,小羊据理申辩,狼虽然理屈词穷,但是还是蛮不讲理地向小羊扑去。课文篇幅短小,通过狼和小羊的神态,对话揭示了角色的本质,故事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通过这节课和孩子们的相处,我能感受到他们的心情始终是快乐的,学习状态始终是高涨和积极地。我觉得我的上的这节课时有许多地方值得我和大家分享的:
一、挖掘成功的源泉
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头就已经成功了一半。这一节课的开始我就设置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来帮助学生尝试学习成功带来的喜悦,也就是让学生带着自信走进课堂。我准备的问题是:“你们最喜欢什么动物?”问题虽然简单,但是目的是在简单的问题当中让学生找到自信,让学生形成我是很棒的心态。而且在孩子们的这种心态下我又是利用了孩子们从未接触过的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课件,来导入新课的。当这样的新生事物展现在孩子们眼前时,无疑就是增加了孩子们的好奇心,这使我又达到了一个目的,那就是无意识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比直白地堆学生说:“我们已经开始上课了,请同学们注意听讲”相比较,那使用远程教育资源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二、利用远教资源营造学习气氛,搭建朗读平台
我认为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不但使语文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还能使学生积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挥。
课堂教学要给予学生充分自由发展的余地,而传统的教学总是很难满足学生这方面的要求的。远程教育资源的出现,则改变了一切,它拨动着学生的心弦,像磁铁一样紧紧吸引着学生。教学中所用到的声音,图片等不仅可以调节课堂的气氛,改善教室里紧张的学习环境,不同的图片会给不同的学生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引起学生不同的情绪变化,而不同的情绪变化正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基础。就像《狼和小羊》中的狼和小羊两种动物不同的表情都可以用课件展示在学生的眼前。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A-
0064-01
字理教学是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进行识字析词的一种语文教学方法,在小学低年级侧重于字理识字的教学。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狼和小羊》一文中“争辩”“温和”两个词语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其中“争”“温”是本课的生字。对此,笔者巧用“分解—组合”的字理识字基本策略,让字词教学化难为易,化繁为趣。
【片段一:争辩】
师:同学们看图,相片上这两个小朋友的手正在做什么?(出示图片略)
生:争玩具。
师:老师把这两只手和玩具分别用不同的颜色画出来,请同学们猜猜它是课文里的哪一个字。(出示图片略)
生:是“争”字。
师:同学们对比一下,说说老师用不同颜色写的“争”字分别代表什么?
生:上面的“撇刀头”像一只手,下面的“横折”“横”也像一只手,是另一个人的手。中间的“竖钩”表示这两个人争的东西。
师:你们说的太好了。同学们看,“竖钩”代表东西,这两只手在争东西。这个“争”字就是这么变出来的。让我们举起小手,把“争”字书空一遍吧!(生边读笔顺边书空,教师范写)
师:书写的时候,“争”字中间的一横要写在中线上,而且要穿出去。表示外面的一节是手臂,里面的部分是手指。“竖钩”也要写在中线上。请在作业本上写一个“争”字。
师:在我们的课文里,也有人在“争”呢,是谁和谁“争”呢?
生:狼和小羊。
师:对的。可是狼和小羊不是用手来争东西,而是用“语言”来争输赢。课文里有个词语叫“争”什么?
生:争辩。
师:对的。所以,“争辩”是跟什么有关?(语言)“争辩”的“辩”字中间是什么?(出示言字旁图片略。)用我们的话来说,“争辩”就是“吵架、争吵”的意思。一个人是“争”不起来的,两个人以上的争才能叫“争辩”。谁能说说,图上是谁和谁在“争辩”?(出示图片略)
生1:叔叔和阿姨在争辩。
生2:裁判员和运动员在争辩。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听一听狼和小羊是怎样“争辩”的。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词的音、读通句子,想想狼和小羊为什么要“争辩”?
【评析】教学片段以字理为本,用“分解—组合”的方法使学生明确“争”字的几个部件;对“辩”字析解适度,明确“讠”与语言有关;最后巧妙地导入课文,使字、词、句、篇完整结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片段二:温和】
生1:我不知道“温和”是什么意思。
师:老师给同学们看幅图(出示图片略)。这幅图就是像一个“温”字。谁来说说“温”字的各个部分分别像什么?
生2:左边的三点像个水字,右边上面是个太阳,下面是个盆子,里面装着水。
师:说得太对了,右下是个“皿”字底,表示碗、碟、杯、盘等容器。一盆水在太阳下晒了一段时间后不冷也不热,就是“温”的意思。
师:我们再来看两个字“冷”“热”。(出示图片略)
师:“冷”字给你什么感觉?
生3:结冰、冰冷。
师:“热”字给你什么感觉?
生4:被火烧。
师:这三个字中哪一个字给你的感觉是最舒服的?
生5:“温”字。
师:对,温是暖暖的,给人的感觉很舒服,很有礼貌的样子,就是“温和”的意思。
师:我们可以用比较法来理解“温和地说”的意思。同学们听老师读下面的三个句子,注意看老师的动作和表情:
“冷”——小羊冷漠地说:“亲爱的狼先生。”
“温”——小羊温和地说:“亲爱的狼先生。”(微笑)
“热”——小羊热情地说:“亲爱的狼先生。”(热情地握手)
师:同学们能读一下吗?(重点指导学生读“温”的句子)
师:同学们现在知道了“温和地说”能让人感觉舒服。想一想,你对谁温和地说过什么话?谁对你温和地说过什么话?
生6:售货员阿姨温和地对我说:“小朋友,你想买什么?”
师:“温和”可以形容人,也可以形容气候和物品,比如春天气候温和,白开水比酒温和。
【评析】此片段先从字理的角度析解“温”字的字形,到了解“温”字的字义,再到用对比的方法读出“温和”的感受,最后用“温和”一词说话,让学生真正理解和学会运用“温和”一词。
字理识字教学方法还有图示法、演示法、联想法、故事法、口诀法、猜谜法等,其在教学中的具体实施要因时、因字、因课、因生的不同而变化,但都应凸显字理,让学生真正地领悟汉字,从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切实有效地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2017年10月13日 周五上午第一节,我跟2.5班的孩子们一起学习了《狼和小羊》这一课。课堂上,1我利用《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儿歌导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2在学习“狼”这个字时,我介绍了“自创口诀”的记忆方法,并带孩子回忆了第一课的“兔”这个字,强调这两个字都是“点点不能丢”架起了前后知识的桥梁,暗含了“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 3在学习“故”这个字时,孩子们学习了新部首,我以“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的思路,跟孩子做了一个给故换部首的游戏,我用部首卡片,给孩子展示了“故乡的故”“评估的估”“胡须的胡”“姑妈的姑”“做作业的做”。游戏的名字是“看我72变”。4在讲脏这个字时,我利用了多音字折叠道具,并从构词意义这个角度给孩子们介绍了:当表示的意思是身体的器官时读四声,当表示不干净的意思时读一声。孩子们还进行了组词练习,这样一来,印象深刻,也做到了讲练结合。
5在讲解上游下游倒流这几个词的意思时,我首先表示我也不懂请孩子到黑板画画看这种方式来帮我,然后使用多媒体课件动态展示水流的方向。意在让孩子深刻理解。
6在第5条中我相机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让孩子们知道包括老师在内谁都有不懂的方面,这时要大胆说出来,在课堂上会有热心的同学帮助我们,但是如果留到考试那就来不及了。在我的课堂上,我力争让孩子在知识技能态度三个维度都有所收获。然而,现实总是很骨感的,我有很多地方是欠缺的。
1识字和读词的部分浪费了太多时间,导致分角色朗读没有进行。这点太可惜了,狼和小羊是一篇生动活泼的寓言故事,本册书目前仅剩一篇狐狸和乌鸦特别有趣,我一定备好课。对于狼和小羊,我已经拿出自习课给孩子角色扮演了,并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的话表演这个故事,并开了故事会,让孩子续编。孩子们演得比较到位,在续编上,孩子的思路是小羊借助动物朋友的力量打败了狼,我也相机向学生强调了借力这种思路和经验。哦,说得有点远了。2 学生说的有道理就算对,其实,我看他们1.5期末试卷时就有个疑惑,孩子们的答案不准确,只能说沾点边边对,怎么给了满分。其实我们现在的教育并不是像10年前我上学时那样了,素质教育是多样化教育,并不能把孩子都塑造成一个模样。具体到我的课堂,就是不应该以是否说出老师想要的答案为标准进行评价,我这个人啊,主观了,要改要改。本课孩子初识反文旁,我设计的游戏的名字不是特别好,另外一点,这个游戏玩得人数少,不能够使全班同学都参与进来,可以设计得再精心一点,比如,以击鼓传花的思路选择玩游戏的小组,这样大家都能参与进来,要不然只是5-6个人玩游戏,其它人会有种老师让人起来回答问题的感觉。
4在德育方面,我想表达的是,在课堂上应当大胆质疑,即使错了也没有关系,因为其他人会帮助我们,但是在表达上,字句的斟酌使用欠缺,没有润色好。我的初衷是在课堂上容忍孩子犯错,也利于我及时发现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是,多读书多请教。5在小组评价上,只参考到学习,需要把课堂纪律加上,从而使得小组成员互相管理,相互促进,要不然,纪律整不好,什么也学不进去。
6制作的游戏道具纸片有点薄,不易操作,下次可以用卡纸制作。7 在评价学生这一块,语言不够丰富,太单一了。课堂上有很多生成,我之前预设得少,没有充分的应对方案。9 初学课文,我就要求孩子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一点不现实,因为孩子们还不够完全理解,几乎无法做到带感情。
《狼和小羊》选自《伊索寓言》,讲的是狼为了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儿,小羊据理力争,狼虽然理屈词穷,但还是蛮不讲理地扑上去吃小羊。课文对于学生来说,一点儿都不陌生,孩子们老早就知道,也能流利地讲下这个故事,而本文作者的目的不仅仅只是让孩子会读这个故事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能通过读,明白道理:像狼一样的坏人,它的本性是凶残的,是一定要干坏事的,对狼这种坏家伙只讲道理是不行的。可是怎样让孩子明白呢?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朗读。所以整个教学环节,都是围绕朗读展开的。在揭示课题后,直奔课文的两个主要人物,“狼”和“小羊”在你的印象中,它们各是什么样子的?这一问题既激起孩子原有的感情基础,又激发孩子的爱憎之情,同时也为理解课文作了铺垫。整个教学过程,紧紧扣住“找碴儿”这个关键词。首先,理解 “找碴儿”就是“找借口,找事”的意思,那么“故意找碴儿”又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故意找借口、故意找事”的意思,”谁对谁故意找碴儿?(狼故意找碴儿),“一共找了几次碴儿?”“每次它都是怎么找碴儿的?”问题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既让二年级的孩子易于理解,又能让学生更清楚认识到狼的本来面貌,狼故意找碴儿就是想吃掉小羊。狼是凶残的,蛮横无理的,狡猾的;小羊的温和善良,与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故事中的对话最能体现两者的特点,因此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我又组织了分角色朗读课文,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倪老师的课堂条理清晰,以三次“找碴儿”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在理解“找碴儿”这个词语的时候,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直接告诉意义或者在学生回答之后直接说个对错都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倪老师则通过让学生朗读课文中狼和小羊的对话,从狼的无理中,让学生理解没有道理地去找借口,找麻烦,这就是“找碴儿”。在讲第二次“找碴儿”的时候,通过朗读巩固了这个词语的含义。在教上游、下游、倒流的时候,倪老师的一张图示很简洁明了地把这几个词语的含义表现了出来,学生一看就明白。
在课堂中,倪老师很重视学生的朗读,朗读的方式也多种多样: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读……在读的过程中也不忘对学生的`点评和指导,要学生读出相应的语气,所以学生读得都挺不错的,男生的“狼”显示出了凶狠,女生的“小羊”温和可怜。
分角色表演应该是低年级孩子非常喜欢的一种形式,但是课堂上学生没有放开,缺乏动作、表情、神态,只是把两个角色的语言读了一下,虽然老师提醒了几次要加上动作,但两组学生都没有。这个环节之前如果加上一个练习的环节,让学生讨论讨论、思考思考该如何来演,鼓励学生用上自己的语言,也许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狼和小羊》的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二年级上册《狼和小羊》的教学反思06-03
狼和小羊的故事小学作文10-30
小学作文-狼和小羊09-18
狼和小羊续写一12-12
小羊和狼教学反思09-23
狼和小羊续写二年级作文12-01
小羊的睡前故事12-21
小羊智斗大灰狼小学生作文07-11
幼儿园小班游戏优秀教案《小羊请客》07-15
[教学反思]《有趣的游戏》教学片段及反思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