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2024-10-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课标下教师角色的转换(精选12篇)

新课标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篇1

新课标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什邡市马井学校刘春燕

新课标的实施,对于老师来说,是一种考验,转变,作为新时代的老师,如何适应这种考验和转变呢?我觉得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的基本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韩愈的《师说》曾对教师角色是这样阐述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传统意义下教师的角色,但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角色的定位,我想应该要一系列地转变。由原先的“消费者”转变到“生产者”,从“教书匠”转变到“研究员”,从“点菜者”转变到“菜单提供者”,从“施教者”转变到“引导者”,从“独奏者”转变到“伴奏者”,从“执行者”转变到“决策者”。这一系列的转变对教师而言必定是痛苦,但唯有痛苦,才显改革的力度,才能加快前进的脚步。任何一种改革都是痛苦的,但是它的痛苦必会使人们在原地的基础上有所改变。这也许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传统意义下教师角色转变的最大促动因素了。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和引导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溶化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止是忠实地执行教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学校这围成为师生带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作为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的教师的角色应该随着需要发生变化。

新课标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篇2

一、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以互动为方式, 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利用情境、协作、讨论等学习环境要素,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 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发现,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如在学习核酸的知识时, 可结合当前市场上的核酸保健品, 让学生进行相关的市场调查, 并对核酸保健品功效做一个评价。此外, 还可以设计像“假设你是一个投资者, 你会将资金投入到核酸保健品的开发中去吗”等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分析, 并通过交流得出结论。要教会学生学习,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是核心理念之一, 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促进作用, 如可根据性别、兴趣爱好来安排小组合作学习, 使学生相互取长补短。诸如调查报告、实验设计、模型制作等活动, 都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

二、创新探究性实验

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新教材中, 先讲述叶绿体的形态及细胞质的流动, 然后安排实验加以验证。教师可先由学生实验观察, 探究发现叶绿体的形态及细胞质的动态, 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 进而得出结论, 根据内容设计探究性实验。讲授“光合作用”时, 引导学生思考“农业上采取什么措施使作物增产, 即光合作用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对光合作用影响多大, 怎么样做才能做到合理地控制”等一系列问题, 让学生进行调查, 然后选择一个方面 (一个因素) 进行实验设计, 进行探究。通过这一设计, 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精神, 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提高教学能力

教材新了, 教师的观念要更新, 对教材的认识也要更新, 与旧教材相比, 新教材在以下几个方面是新的。

新课程强调了生物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教师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才能应变自如。首先要学会利用网络资源, 结合新课程将网络资源进行合理取舍。其次, 要学会利用Power Point、Authorware甚至Flash、Front Page等来美化、优化自己的课件, 使学生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课前将有关图片资料和反馈练习等内容制成网页, 并使之形成完善的链接。此外, 要注重学科间的整合, 防止各个领域之间出现脱节隔离状态。如用原子、分子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有机化合物、用渗透原理解释水的吸收、用叶绿体色素的吸收光谱解释大多数叶片为什么是绿色等问题。

四、建立发展性评价

新课标下教师角色转换的思考 篇3

一、 教师是导演

新课程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互动过程。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仅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而且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当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教师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教师除了参与、促进学生的学习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指导。作为学生学习指导者的教师应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

新课程还强调教师应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当教师以知识传授为重点时,他们的基本做法是,分解知识、技能,将其有组织地呈现出来,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背诵,再现由教师传授的知识,回答教材中的问题。而在探究性课程中,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并能对学习过程进行自主评价。

二、教师是演员

由“教书匠”转向科研型、创新型教师。

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学课程一直是统一内容、统一考试、统一教材教参、统一标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忠实地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的“教书匠”, 这使得教师过分依赖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影响了创造力的发挥。新课程鼓励教师搞科研、搞创新,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新课程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三级管理。三级课程的实施意味着原来属于国家课程开发的权利部分下放给学校和教师,使课程开发不再仅是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的专利,教师也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这样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的实施者,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和主动的设计者。新课程还使教学内容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了。随着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给教师留有的余地加大。这些都意味着课堂不仅是课程的实施场所,而且也是进行教育教学实验的实验室。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又是课程的研究者。教师在课堂这个大舞台上与学生共同演戏,共同创新。

三、教师是一个高素质的观众

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一旦确定,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堡垒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此次课程改革,在改革现行分科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了分科为主、包含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由于课程内容和课题研究涉及多门学科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成为综合型教师。教师一边要组织好教学,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一边要参与到教学中,同时也要做一个忠实的观众,认真倾听、观看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及时发现、纠正他们出现的问题。

四、教师是教育信息化的实践者

21世纪是信息社会,信息社会需要信息化人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有赖于教育的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教学从观念、思想、理论到手段、方法、模式等的根本性变革。它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素质。随着信息网络的扩张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本领,将学生培养成“信息化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将信息网络上新的知识信息与课本上的知识信息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了解和掌握学科发展的新动向,以新的知识信息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同时教师还必须具有较强的获取信息、储存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筛选利用信息以及更新创造信息的能力。教育信息化的突出表现就是它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教师必须能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多媒体,将教学软件、网络等信息技术运用在教学中,教师还要能正确地指导学生进入信息高速公路检索信息获取知识。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学校领域日益广泛的应用,给教师的教学方式带来了新的变革。

新课标下体育教师的角色转变 篇4

摘要: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体育教师的地位与角色产生了极大的变化。而大多数体育教师由于受传统体育课和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或多或少的不能及时转变自己的角色。所以,在改革的过程中肯定遇到了不少新的问题。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呢?我们都在不断地追求和探索。在读了胡增荤、庄弼两位老师主编的《实验新课程与体育教师谈心》的文章以后,许多问题一下子得到了解决。文章中有这么一段话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体育教师们要及时地转变自己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者、学生学习内容的提供者、学生学习困难中的指导者、学生学习方法的策划者、学生学习疑难的启发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知心者。我们在认真实践的同时,还要不断地加以总结和完善。我想,只要我们认真地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去做,我们就一定能组织上好每一节体育课。

关键词:新课标体育课教师角色转变

一、前言

在新课标的要求及指引下,不少体育教师对体育课堂教学进行了积极性改革。在改革的过程当中,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可能由于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再加上在改革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的客观原因,所以,有的教师产生了困惑,觉得改来改去还没有跳出传统体育课的范畴,于是干脆放弃了。有的教师还在苦苦地探索、追寻解决问题的方法。胡增荤、庄弼两位老师主编的《实验新课程与体育教师谈心》中的一段话。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指出了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这就是: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地位与角色产生了极大的变化,教师要从绝对的主导地位转换成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者、学生学习内容的提供者、学生学习困难中的指导者、学生学习方法的策划者、学生学习疑难的启发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知心者。我在反复阅读《实验新课程与体育教师谈心》后,联系多年的工作实践对上述观点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在体育教学改革中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

二、要做好学生学习内容的提供者

新课标给了体育教师最大的自主权,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以及本校的师资、场地、器材和气候特点等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

我们在提供学生喜爱项目的同时,应充分考虑到如何根据体育教师的特长和新课程的要求设计教学内容,尽可能地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对更多项目的学习。因为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大多来自不同乡镇,其身体素质和所学项目肯定存在不少差异。也有不少学生很可能在三年内只选择一个项目进行学习,对于这些非专业运动员的中学生,这种选择既不能最大程度上提高运动水平,也使得其知识面相对比较狭窄。再加上我们体育教师本身受专业知识和能力的限制,不能满足学生只选择一个项目学习的实际需要。因此,体育教师应在充分发挥自己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学习充实自己,以不断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安排好学生三年来的学习内容。事实表明:只有课堂教学内容始终对学生具有吸引力,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完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以后,再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展开专项教学。这样安排的教学内容既方便了教师的教学,又能使学生顺利地拿到学分,并能形成各自的特长。

三、要做好学生学习方法的策划者

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习的工具,如果学生能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那就意味着他们有可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也就是说:教师设计的学习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体育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也体现了教师实际的教学水平。

我们在设计学生的学习方法时,首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新教的班级,要了解学生对不同项目的掌握程度,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能在课堂上出现“教师教学生”、“学生教学生”、甚至“学生教教师”的现象。课堂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既方便了教师的教,又方便了学生的学。但是,我们在设计学生学习方法时,也不能一味求新,教师要能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及实际情况,把传统体育课中好的教学方法灵活加以运用,再配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千方百计创造

情境,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好方法。

四、要做好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发展终身体育的前提就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可以终身从事体育运动的技能。因此,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内容、策划好的学习方法。还应该指导学生在今后的运动、生活中不断学习、掌握新的学习方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不少问题和困难。当教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时,不仅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还应指导学生在今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应如何解决。为了做好这方面工作,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年龄、性别及学习的基础等实际情况,在备课时就要充分考虑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并想好相应的解决问题的对策。个别事先没有考虑到的问题,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鼓励学生善于观察,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充分调动学生一步一步地去解决问题。建议教师要多运用鼓励的语言、眼神、肢体语言等。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动脑的状态,在课堂上努力营造学生积极讨论的氛围。对于学生实在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要能及时地想办法解决。否则时间一长,就会流于形式。

五、要做好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者

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教案的实施过程。个别教师由于受传统的体育课的影响,设计的教学过程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这样做显然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经常会因为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不能实现体育课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因为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因此,教师在设计教案前,首先要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如何才能学好体育知识和掌握运动技能,最好到学生中去做一些调查,尽量使教学过程符合教学对象的特点。

在教案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地修改,使每天的教学都有所进步。总之,设计的教案在教前、教后都要做深刻地反思和总结,遇到问题及时地和同事们讨论、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虚心地向外校的教师学习。这样,最终设计出来的学习过程就一定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

六、小 结

作为新时代的体育教师,在新的课程改革指导下,我们应该有责任、也有足够的信心把学生教好。要组织上好每一节体育课,需要我们平时化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积极动脑,善于学习,勇于改革创新。我想在广大的体育教师们的共同努力之下,我们就一定能顺利地完成课改实验,为我国培养更多跨世纪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新课标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篇5

从开始,辽宁省大连市高中教学要求按新课标进行,使用新教材。新课标的顺利实施,要求教师树立全新的课程理念,实现教师角色的根本性转变。

与以往历次课程改革相比,此次课程改革的最大区别就是不仅课程体系有了巨大调整,而且反映出教育思想的革命性变化:即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使学校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归纳起来,此次“课改”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①转变教育功能,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实到课程标准之中。新的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

②突破学科中心,加强学科整合并设置综合课程。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③强调课程目标,增大学校和教师在课程执行中的自主权。新课程标准重视对不同阶段目标的刻画,以及对实施过程的建议,对达到目标的内容与方法,特别是知识的前后顺序,不做硬性规定。这是《标准》和《大纲》的一个重要区别,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

④强调学习方式的改善。各学科课程标准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否成功,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教师。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通过继续教育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特别是对民办中学来讲,学生基础比较差,对老师来说就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不仅要体现教育改革,而且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做出相应的转变:

1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允许教师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2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4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教师不应该作学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该作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

5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为了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生生互动。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6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

我们曾经认可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的观点。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可能已经过时,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更新,需要教师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寻,以寻到知识的甘泉。

7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

新的课堂中不能仅仅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便是对教师的挑战。开放的课堂中教师随时可能接受学生的挑战,而成为应战者。

8由“统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

教师不能把课堂视为自己的课堂,而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不能作课堂的统治者,因为统治者总免不了令人“惧怕”。教师应该从统治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在新课程中教师不能再是居高临下的,而是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

9由“园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转变

浅说教师角色的转换 篇6

姓名: 黄在清

邮编:645152

电话:0831-5350040

电子邮件:he2098@163.com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这就明确向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传道者”、“解惑者”,而是要转换角色、要把以前注重知识传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身份转换为组织、引领学生自主探究科学的亲密伙伴身份。

教师身份转化后,引领学生自主探究科学的.任务更艰巨,为了使素质教育能落到实处,真正体现出学生是科学探究的主体,教师把握住自己的角色身份是非常必要的。现就如何在组织、引领学生自主探究中把握住教师的角色身份,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领悟《课标》,当好组织者

教师如何去组织好学生,组织好一堂实验探究课,使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主体意识能凸现于课堂之中,表现自我,体现出自主探究的主体地位,实际是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课标》是对《大纲》的深化,是素质教育形式下指导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纲领

新课标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篇7

一、教学设计上的转换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知识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知识的价值是本位的,而其他的如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价值都是附属的,这往往导致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只重视知识点的落实,而忽视其他的目标。新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则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为目标,认为知识、技能仍然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更为重要。爱因斯坦也曾在《论教育》中指出:“从学校走出来的不应该只是一个专家,而应该首先是一个和谐的人。”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由传统的以知识为本位向以发展为本位转移,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突出“人文化”,也就是要关注人的更本质的东西。

传统的教学还使学生成了“道德知识的容器”,而教师则被赋予一种至尊的地位:课堂上讲什么,怎样讲,讲得深、广、多、寡,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对学生有什么要求,等等,教师都了然于胸。而新的课程标准则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体验、自主活动及师生共同建构。这要求教师要淡化课程执行中的预定性和统一性,在教学设计上体现一种开放性。教师可以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对教材既定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裁剪、重组;结合学生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想象世界,开发与研究新的课程资源。如在设计“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这一内容时,我特地找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克隆人、安乐死、基因技术对伦理与法律的冲击、网络犯罪对法律的挑战等,主动建构课堂教学与社会、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使教科书与鲜活的现实同化为充满生机的统一体。

总之,以前有些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可能是在琢磨怎么讲才能讲得漂亮、讲得到位,学生能听得懂;那么现在要琢磨的应该是,学生是怎么学的,为了让学生学得更多、更好,更会学、更乐学,我该做什么?着眼点不一样了,以前立足于教,现在立足于学。一句话,我们的教学设计应初步拟定于课堂教学之前,最终完成于课堂教学之后。

二、教学过程中的转换

1. 践行互动教学模式,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意味着上课不仅是教师传播知识,而且是师生一起分享,促进学习;上课不只是单向的付出,也是教师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践的过程。所以我们要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播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克服“我讲你听”、“我问你答”的单一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就学习中的有关问题与老师争论、探讨,以“对话人”的身份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要创设氛围尊重和保护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成为“平等者中的首席”。

2. 把握课堂教学体系,造就开放课堂氛围。

教学是封闭和开放的矛盾统一体。过分强调封闭,只会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默和程式化。新的课程理念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该造就一种开放的教学运行环境,在开放中搞活。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进行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3. 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培养全新学习方式。

新的课程理念呼唤学科教学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思想政治课也不例外,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

我在讲解《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的第2方面:“已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家长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必要时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这一内容时,学生都觉得较难理解,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疑问,如: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是否都不予刑事处罚?不予刑事处罚是否意味着不承担责任?已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怎么处理呢?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有危害社会的行为又会如何?“必要时”是指怎样的一种情况?等等。围绕着这些问题,学生进行了课堂讨论。由于初二学生初学法律常识,对相关的法律知识了解甚少,一时难以得出让人信服的结论,因此最后大家商量决定,同学之间相互合作,先课外查找有关资料,再搞一个课堂“2分钟限时演讲比赛”活动。为方便起见,学生们提议前后桌同学四人,为合作学习小组,每组自由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问题;同时给小组内每位同学分工,担任不同的角色,如组织者、整理者、发言者、鼓劲者等;有的还制定组规:先分散后集中,在集中前人人都要有独立思考,等等。比赛中,学生们不仅观点简明扼要,举例典型得当,有的甚至还能对其他组同学的观点加以评析和纠正,积极性空前高涨。最后学生们自己评出了优胜者,其中比较优秀的几篇文章还被编成一份简报《让我们走近法律》。作为教师,活动初期我的身份是组织者,组织和动员全体学生(不能只是优生,也不能是少数)的参与,把学生引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之路。当然作为组织者,我切忌“君临天下”,把自己的预想作为“指令”来贯彻。活动过程中,我退居到了引导者的角色,引导者就是参谋、助手,既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又当鼓动者。最后,我以平等参与者的身份,在参与中与学生交流,在交流中,评价活动效果,反馈相关信息。这样通过师生共同研究、探讨与体验,学生们不仅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慢慢地萌芽了。

4. 合理评价课程成绩,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应试教育下,“分数”几乎是我们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新课程标准则从关注“人”的发展着眼,重视课程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因此教师在进行学生课程成绩的评价时,应把握好三条原则:第一条是情感性原则。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像法官审案那样超然于情感之外,即使答案显得幼稚甚至偏激,只要是学生经过大脑思索而形成的判断,教师也要耐心倾听并加以真诚的鼓励;第二条是发展性原则。教师要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学会欣赏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特别是暂时落后的学生,更要赏识他们,哪怕是细微的进步,都应以博大的情怀去精心发现和呵护,并以对明天的信心去构建保护其成长所必备的和谐健康的氛围。第三条是差异性原则。世界上不存在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带有一定梯度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作答;在教学形式上,集体授课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等,力争让每个学生的才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让不同的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显然,政治教师要实现新课程下角色的转换,远远不止这些环节,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始终面对挑战。相信通过不断探索、不断调整,我们定能以崭新的姿态走在新课程改革的前沿。

参考文献

[1]钟铧.教师角色转换的现代教育技术学分析.山东德州学院基础部.

[2]靳玉乐.关于新课程改革理论基础的讨论.中国教育报.

新课标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篇8

关键词 小学德育 角色 转换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0064-02

一、做学生道德成长的同行者

要做学生道德成长的同行者,首先要正确掌握德育的指导思想,我国中小学生教育的根本认识是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打好基础。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智能素质、体能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术素质和心理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居领先地位,起主导作用。教师要树立新的德育观和学生观,教师不再是一个道德先知者、道德完美者,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两者只是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相比较而言,学生是最具生命力的一代,他们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强,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平等意识,有比成人更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这是我们不能漠视的。因此,教师应树立与学生一同道德成长的观念,不仅要以身作则,更要在学习和实践中反思,在教学相长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学生一起感受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体验道德感情、发展道德行为,成为学生道德成长道路上的同路人。

二、做德育课程的开发者

德育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教育、道德教育、行为养成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遵循德育大纲的要求,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统筹安排,各有侧重。小学,主要向学生进行“五爱”为基本内容的初步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社会常识教育。教师是课程的最直接的实施者,是教学内容的决定者,教师最了解学生的兴趣、能力与家庭背景。新课标指出:“本课程的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材不是不可更改的静态文本,它不是师生课程活动的指挥棒,其本身就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空间,教师要由教材的忠实宣讲者转变为教材使用的决策者,确立起自己作为新课程教材的创造者和实施者的主体意识,摆正教材作为工具的地位,能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下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对教科书进行修正、开发和创造。在统筹安排好德育的基本内容的同时,发现和利用好身边的教育资源,更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学校和教师关注的事情。把课堂扩展到了无限丰富的大自然、生活中,以至整个人类社会,让学生不仅学会书本上的知识,也学会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我们的地球,加强对学生思想前途的教育,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深入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近代史和国情教育,树立正确的理想,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教师要走出传统被动的课程忠实执行者的误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潜在的创造能力。强化纪律观念。学校应通过严密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纪律约束,增强学生的自觉意识和纪律观念,勇于同违纪行为作斗争。

三、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

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师生的合作过程应是愉快的,应是对学生的一种启发过程。作为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对学生高高在上的距离感,要与学生平等对话、平等交流,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心理负担,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学校是育人的专门场所,是传播知识、生产知识的部门,在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还要注意吸取来自各方面的新知识,拓展文化底蕴,了解教育要求,更多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使之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教师要置身于学习活动中,通过对问题的诊断、研究和解决来指导学生,提高学生的自我觉察水平和自我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成就感。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善于与学生交流,收集学生信息,并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把感性的经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成为与学生双向互动的促进者,与学生同时得到提高。总之,教师与学生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能把学生真正纳入到一种民主、平等、理解、双向的师生关系之中。在这种关系中,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也能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信任中,全面发展自我,获得成就感与价值体验,并感到人格的自主和尊严,感受到个体存在的价值和心灵成长的愉悦。注重发挥学校团队组织、教职工的德育力量,形成合力,各司其职,学校党支部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加强对少先队员和工会的领导,并教育党员在教书育人工作中争当先锋模范。校长负责健全德育网络,制定德育计划,组织、指导、检查、评估德育活动。班主任协调德育力量,组织德育活动,创建优良班集体。德育课教师潜心改革教学,把德育课的重点由应试转到提高学生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轨道上来,各科教师和全体员工都把育人放在各自工作的首位,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语文课堂中的教师角色转换 篇9

──叶圣陶教育思想与当代教学改革浅探

山东省莱芜市牛泉镇刘仲莹中学 李心忠

摘 要:叶老的教育思想,闪烁着人文的光辉;叶老的教育思想,映照着人性的光芒,更是一种生命活力的呼唤。它打破封闭多年“中规中矩”的教育方式,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让教师的生命焕发出无限的生机。笔者结合教学实际从教师要做课堂课程的创造者,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交往者三个方面阐释了怎样转换教师角色。并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具备一定的亲和力两方面提出转换教师角色的思考。

关键词:教与学 教育思想 教师角色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什么作用?叶圣陶先生的看法是“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换句话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在这个问题上,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话,现在已经众口传诵,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么‘讲’。‘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作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教师要由课程知识的施予者而成为教育学意义上的交往者;教师不再做教材的单一阐释者和习题答案的唯一宣判者,而是成为学生生活世界的潜心关注者和学生个性成长的参谋人,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位置上,突出学生的的自主性,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精神。这正与叶老的教育思想异渠同道。在叶老教育思想指引下我充满了强烈的尝试欲望,创新意识在良好的情态中爆发,智慧的火花在新课标搭建的平台上闪烁,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句话,教育观念改变,教师的角色必然要转换。教师角色的转换,应该有如下的体现:

一、教师要做课堂课程的创造者

叶老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主张“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教师要做课堂课程的创造者。

如在诗歌教学中,我们把诵读放在第一位,这样可以把作品中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作品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从而使自己走进诗歌中,直达情境接受作品的感染熏陶。学习《天上的街市》可以侧重于朗读技巧的美读,感受诗中的蕴情,理解作者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有的诗词,可以设计成以演唱为主的鉴赏课,如学习《沁园春·雪》、?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让学生自我伴奏自我录音,学生倍感新鲜有趣,学习兴趣大增;还可以提倡和引导学生为每一首诗套曲或谱曲,先演唱再赏析。

二、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叶老认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

如在语文活动课上,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出谋划策,但却不可取代学生的设计与思考。对于学生构思的剧本、排练设计,辩论形式、演讲内容、活动安排,我都表示尊重,但我可以提出一些建议,诸如:综合性学习如何选题、演讲辩论内容的取舍、如何查找资料、表演时怎样注意感情的交流、出现问题如何解决等。教师还要注重点评,每一项活动完后,老师都要做出恰当的评价,多赞肯,多鼓励,出口的每一句话都要从关爱学生出发,不能淡漠更不能冷漠,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肯定他们微小的进步,哪怕一丁点的与众不同,这样都会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不断地创新。

三、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交往者

叶老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教师所务惟在启发导引,俾学生逐步增益其知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要以深沉的慈爱、温馨的情怀、近距离的理解,创设出民主、和谐、积极、开放、融洽的课堂氛围。教师是学生学习中的高级伙伴和学生精神的首席对话者,而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

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之后,在我设计的《理解父母,阐释亲情》的大型研讨会上,我与学生一道发言,我向学生们讲述我父亲的故事,我又朗读了我写的文章《父亲的忧愁》;在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中我们的心理距离拉近了,我们与作者产生了心理上的共鸣,我们共同讴歌和赞美父亲的恩德,深切地体会到父爱的广泛性和永恒性;学生联想到自己的父母,站在父母的立场上,仔细揣摩父母的心理,谈到自

己父母日常的点点滴滴,谈到曾经对父母的不恭与伤害,他们非常动情,也深深地理解了父母心。那一节课,很多的学生受之震撼,留下了感动的泪水。

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与学生融为一体,和学生们在一个平台上互动,参与学生的争论,与学生一起共同探索研究。开放的课堂教师随时要接受学生的挑战,背诵比赛,我也是对垒中的一员,学生会毫不客气地点我的将。有些自读课文可以由学生讲,教师从旁指导,既给学生压力又给予动力;学生自教,课前准备充分,查阅大量的资料,老师和学生坐在一起,师生无别,当老师的学生把老师当做学生一样来提问,场面很生动,效果也不错。

教师角色转换,随之带来的思考还有:

1、搜寻信息,博览群书,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叶老主张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教育是人类获得生存资料和经营生活的一种工具,教育应该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己、革新自己、成就自己。关于教育的方法,他认为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修养,身教重于言教。

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更新,继续学习是教师的终身大事。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是对教师的巨大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只有置身于知识的海洋中,才能成为一个好的应战者,才能完善教学策略,才能“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教师要能够对教学中出现的偶发情况、特殊情况做出及时、灵活、妥当的处理,就必须注重搜寻信息、博览群书,讲课时渗透信息,充实教学内容,学生在自己合作探究的同时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质疑有一个丰富完美的解答这样学生就会学得满足满意。若老师孤陋寡闻知识面窄,在教学中就会捉襟见肘,不能应付自如。

2、海纳百川,平等对待,具备一定的亲和力

教师要有宽广的胸怀,能够容纳学生的各种不同感受与兴趣;只要学生感到有趣、精彩的,就可以谈,可以探究。教师不能扼杀学生的个性,教师在课堂上不是居高临下地传授知知识,也决不可板着面孔皱着眉头,动则训斥、变相惩罚;要善待每一个学生,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同等求知的位置上,用一种娓娓道来的促膝谈心式的交流,“亲其师,信其道”这种亲和力,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胸襟,要如辽阔的大地,容得下一条条不同个性的河流,即使其流速是缓慢的,流量是细小的,质地是浑浊的;容得下一座座不同姿态的山丘,即使其形象是平凡的,山势是陡峭的,山顶是荒凉的,高低是不一的。

另外,教师角色的转换,不意味着完全放手,任其自由。鉴于学生知识储量、学习能力、生活阅历的局限,需要教师的扶植引领、参与调度,然后才可逐渐放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不是无序,不是盲从,不是形式。教师要善于研究学生、了解学生。要认真钻研分析教材,把学生和教材联系在一起考虑问题。这样,教师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让学生有所收益。不能一刀切,优生适当增“量”,困难生“吃饱”就行。这样可缩短学生之间的差距。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教导。

学习叶老的教育思想,让人眼界开阔,创新思路更加明朗。对于教学,我做了诸多的尝试,热情、智慧、魄力转换成无数的教育机智,课课改革,堂堂创新,劳累着痛苦着但又是快乐着。“以学生为本”的全新局面,使学生得到空前的锻炼,学生有了空前的收获,思维活跃,身心健康,语文能力斐然。这些,更坚定了我的信念,改革是必然的,改革才有希望,创新才有出路。

新课标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篇10

论文关键词:教师 职业道德修养 教育伦理关系

对于刚刚毕业,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或“准教师”来说,如何能尽快适应“教师角色”,顺利完成从学生向教师角色的转换,成为一名合格教师是其面临的重要问题。笔者有切身的体会。认为这个角色转换的过程要经历一段比较长的时间,要经历一个“学习一提高一再学习一再提高……”的过程。但是对于刚走出校门的“准教师”来说,首先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要有一个明确的意识

这个明确的“意识”就是“教师意识”。有教师意识,就是说要时时刻刻想到自己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捷克著名的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太阳底下再也没有比教师这个职务更高尚的了。”所以,作为教师,既要有自豪感,又要有责任感,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能给学生做出好的榜样。每当自己出现某种想法或要采取某种行动时,都要考虑到是否符合自己的身份,是否符合教师的道德规范,是否会给学生带来消极影响。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思想品德、治学态度、举止言谈等在学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古今中外历代的教育家都十分强调教师的表率作用。在我国几千年来的教育史上,尽管社会不同,教学内容不同,但是各个阶级都要求教师要“以身作责”、“为人师表”。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外国教育史上,同样强调师表的作用。前苏联教育家柯瓦列夫在《教育学概论》中写道:“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益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而如果真正的做到成为学生的“模范”、“榜样”,首先必须要有这种教师意识,而且还要经常不断强化这种意识。一般来说,教师意识越强,就越能严格地遵守教师纪律和各种道德行为规范;就能够既做到“言传”又做到“身教”,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而且这种影响可能不仅仅反映在政治思想、个人品德等心灵深处内在品质上,也可能显露在言谈举止、衣着修饰、仪容仪表等外部表现上。但是,如果教师意识淡漠,就可能会纪律松弛,责任心差,不注意自己的言行;或者言行表里不一,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却不能做到,甚至违反纪律或法规而受到惩罚,在学生中、教师中造成很坏的影响。所以强化教师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具有教师意识是成为合格教师的第一步。

2要掌握好两方面的知识

这两方面的知识包括了职业道德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

做为一名教师,不仅要给人以知识,给人以智慧,更要给人以做人之道。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还要“育人”。所以教师要不断的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首先必须加强政治思想方面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师德觉悟。一个教师只有确立了科学的世界观,才能培养出国家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只有确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才能努力克服工作中的困难,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试想一个连自己的祖国、自己的事业都不热爱的人,怎么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呢。其次,应当学习教师职业道德理论知识,明辨道德是非,提高遵守师德规范和要求的自觉性。正如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在谈到教师道德修养时说:“他选择了培养和教育的事业作为自己一生的使命。由于这一点,在一生中的自我教育的任务就具有更加崇高的意义。他希望引导别人走正确的道路,激发别人对真和善的渴求,使别人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高的发展;因此,他应当首先发展他本身的这些优秀品质。”

作为教师,具备了较高的道德修养后,还要有广博深厚的专业知识。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曾向教师提出:“应使教科书成为你知识海洋里的一滴水。”因为,教师只有知识面广,专业知识深厚扎实,教学时才能居高临下,才能正确地处理教材,合理的组织教学,才能达到教学生动,讲起课来才更有说服力,在教学过程中游忍有余,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举例来讲,例如对于我们医学院校的教师来说,除了应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要有较高的临床技能。因为医学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医学的目的是治病救人,注重实践和功效。因此,在临床医学教育中,应特别强调临床技能的训练。治病过程,从问病史、查体征到作出诊断、遣方用药甚至手术治疗,没有反复的实践锻炼是不可能完成的。而且临床实践不但能使学生提高技能,还能令学生开阔视野,帮助其融会贯通所学的理论知识。所以,只有教师具备了扎实的实践基础,才能顺利地完成临床教学任务,才能培养出“既高分,又高能”的医学生来。

3要处理好三种关系

这三种关系即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领导的关系。这三种关系也是教育劳动中比较常见、比较重要的人际关系。和谐一致的人际关系是开展教育劳动的必要条件。在教育过程中,众多的人际关系的矛盾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一个教师要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遵守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正确处理和调节好这些方面的关系。3.1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关系。其重要性并不在于关系本身,而在于它能对学生产生很大的教育“效应”。所以,处理好师生关系不仅是教育教学的需要,也是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

师生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处于不同的地位,负有不同的职责。教师的主要责任是“教”,学生的主要责任是“学”。因此,由于这种位置和职责的差异,从而使师生之间可能产生隔阂或情绪上的对立。所以,要想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方面,要正视这种可能存在的矛盾,另一方面,要积极寻求消除这种矛盾的措施或防止这种矛盾产生的方法。对于刚“出道”的教师来说,首先要做到的是取得学生的信任,让他们感受到你不仅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更是他们真正的“良师益友”。而要取得学生的信任,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理解学生则是必须中之首要。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以诚相见,以朋友相知,与他们建立真正的师生感情。另一方面,教师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先进生与后进生要一视同仁,绝不能对学习好的高看一眼,对学习差的不理不睬,这样可能会伤害一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也会使整个教育活动受到不利影响。另外,在平等的基础上,还应该尊重学生,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给他们以充分的信任。同时不要忘记去理解学生,教师对学生只有抱以深深的理解,才能产生真正的爱生之情,才能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3.2教师与教师的关系

在学校众多的人际关系中,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也是比较重要的关系。能否处理好教师之间的关系,将直接影响教育劳动的成效。因为不必要的“内耗”会严重影响教育工作的进行。而对于那些刚刚走上讲台的教师来说,因为以前的“良师”也许已变成了自己的“同事”。这种关系的转变,可能会让一部分人不太适应,不知道该怎样面对这种转变,该怎样处理这种关系?这时,首先应摆正自己的位置,以前他们是自己的教师,将来也永远是自己的教师,对于他们我们应该尊重,应抱着谦恭好学的态度,虚心学习他们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并从体力上、精力上关心和照顾一些年龄偏大的老教师。对于同自己资历、年龄相仿的教师,也应该尊重他们,向他们虚心学习,尤其要向他们学习怎样使自己尽快转变角色,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并尽快融人到教师这个新的集体当中来。另外,在和其他教师相处的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点是要始终把教师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作为集体中的一员,应当关心和维护教师集体的利益,关心集体的命运和发展,多考虑我为集体做了些什么,少张嘴和伸手向集体索取不应有的待遇和利益。要把自己的进步和发展与集体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应依靠集体的力量推动自己的进步和发展。

3.3教师与领导的关系

教师与领导的关系既是上下级的关系,也是平等的同事关系,建立两者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维系学校群体的整体性,形成学校的内聚力,提高学校共同活动的效率和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在处理与领导的关系中,教师应尊重领导,服从他们关于自己任职、任课的安排,尽心尽力地完成领导交给自己的教学任务。不要因为自己的学历高、“墨水多”,有着新思想、新观念,掌握着新技术,就认为自己是人才,对领导不尊重,从而造成与领导的关系紧张,不利于正常工作的开展。其次,还应正确对待各种监督和检查以及考评,不要把这些措施当成负担,当成领导整人的法宝,而应该把它们作为激励自己的手段,作为自己进取向上的动力,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及职业道德修养。第三,要善于对领导的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帮助领导改进工作。对领导者工作中的缺点和不正确行为,每个教师都有责任以适当的方法,诚恳地提出批评,直抒己见,帮助领导者改正,这样才能提高管理效益,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我们既反对教师对领导者的工作采取冷漠无关的态度,也反对对领导者阿谈奉承、拍马讨好的虚伪态度。

新课标下教师角色定位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新课标 教育理念 角色定位

2004年,在许多人眼里是平常的易被人忽视的,和往年一样会在不经意间匆匆过去的365个日子,而在教育界却是特殊的,让教育者不能忘记的日子。在那些天里老师们一期期地培训,一次次地听专家讲座,各学校也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迎接新课程﹙标﹚的到来,为新课程﹙标﹚的全面开展和顺利进行做好了一切。

我也不例外在期待中挤入了这个前沿,投入“新的战斗”。因为今天的教师大都会说一个崭新的新概念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而且都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都知道民主是当今教育的思想主潮。但是,坦率地说,在具体的教育行为中,我们常常会有意无意地忽略学习主体(学生)的意志,另外我自己的学习和理论也很不到位——就这样,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态,还是硬着头皮走上讲台,想“以己昏昏,使生昭昭”,我不仅要在教好自己的“学科”之余,还要在业余走近“科学”,要更多地了解它。

想看看手捧新教材的同行们是如何上课的,更想看看别人的学生们是怎样学习、怎样接受的。新课标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再一次印入我的脑海。为了学生,我应该做些什么?怎样做?新课程是开放的,开放后的课堂我们又应该如何驾驭课堂、引导学生呢?

带着各种疑问我听的第一节课是高一年级语文下册《师说》的教学过程,本课把重点放在对文本本身的品味感知、记诵积淀上。本课的设计理念是:(1)课程内容是课堂教学的“抓手”。本教案设计的“抓手”课程内容抛弃了传统的框架分析模式,定位于“文本本身的品味感知和记诵积累”。(2)“实践”性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特点,本课旨在强化一种“文言实践”意识的教学观,最终使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在“实践”魅力和“文本本身”魅力的映照下,通过精心组织大量诵读活动和师生交流焕发出新的光彩,培养学生用思维去提出问题→建立猜想和假设→收集证据→做出解释。这种设计理念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如果学生们不去动手、不去思考,探究的过程对他们来说永远都是纸上谈兵,也体会不到思维的过程,也就体会不到探究的乐趣。例如: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来揣摩第一段,探究字里行间里的情感,学生们兴趣盎然,带着各种各样的口气,如“高高在上口气读出韩愈对学生的教训;忧虑的口气读出韩愈对不从师风气的担心;用谦虚的口气读出韩愈对自己的要求;用客观冷静的口气,就像鲁迅一样的口气(众生笑),读出韩愈对‘从师问题恳切、深刻的认识”……气氛非常热烈,而老师也有的放矢,给了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他们用语言来将大家形成共识的读法,作出了较详细的表述,不仅使学生们从中体会到读法的多样性、思想的丰富性,尤其是可贵的探究过程,学生们得出了各种各样的结论。想想以前教授文言文的习惯性做法:一是古汉语知识系统;二是传统的“五段式”教学模式——“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篇章结构、写作特点、主题思想”。这种课程内容势必造成文言文教学“串讲、分析、肢解”成风,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要么昏昏欲睡,要么一问三不知,老师还愤愤“孺子不可教也”,殊不知这样的课堂教学现状已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实在是做了一件事倍功半、得不偿失的事啊。

在又一次评课《荷塘月色》时,我阅读了大量有关新课程下课堂教学评价的资料,了解到过去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都是以“教师”为主,如教师的言语表达是否流畅、教师的板书设计是否合理、教师的情感投入是否具有感染力、教师的教学思路是否清晰以及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结构合理、详略得当等等,主要关注教师的课堂表现,关注教师是怎么讲的。即使关注到学生的行为表现,也基本上被看作是教师“教”的回应,或者成为教师“教”的点缀。总的来说,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表现出“以教为主,学为教服务”的倾向。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等学生的行为表现,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即使关注教师的行为,也是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如教师如何组织并促进学生的讨论、教师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等,来评价教师课堂行为表现对学生的“学”的价值。因此,新课程提出建立“以学促教、教为了促进学”的响亮口号。于是我也试图从学生角度去审视这节课,收获颇多。其实公开课已经不再仅仅是一堂课的问题了,而是一个教师的教育理念问题,教师角色是否转化的问题,是否把自己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我们看到教师运用多种手段,我们能感受到学生的困惑与顿悟的惊喜,看到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心灵的共鸣、智慧的分享。这便可以被称作是一堂好课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唐代文学家韩愈对教师的职责作了极为精辟的概括:“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记》说:“凡师无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都强调了教师的重要作用。然而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全球进程化加快,以科学和教育为支撑的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激烈。特别是由于知识与技术、人才与科技相互促进,互为需求,承载着知识与技术为主体的人才,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各国经济发展和技术竞争中的争夺对象。作为教师的我们最应该做的事是什么呢?专家们认为教师应是学生潜质的开发者,我觉得很有道理。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发展快,教师要在短短的几年学校教育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已不可能,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传统地位正在被动。另外,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教师传授知识的职能也变得复杂化了,不再只是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开发其能力。“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苏霍姆林斯基在《给老师的建议》中写道:“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那就让我们把目光从书本上那些死的知识上面转移开来,激疑、解惑、然后传道,引领你的学生去发现、去探索更多未知领域。

听了许多优秀教师的公开课以及专家的点评,如果不亲身实践,这个中滋味是无从知晓的。因为以往总是担心课堂太放开了,学生会因此而特别兴奋,局面会无法控制……事实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也是完全没必要的。通过抓朗读来讲语言优美、音韵和谐的美文《荷塘月色》,把“以读带析,以读带品,读中理解作者感情,读中品味语言特点”作为本文的最主要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们的表现让我彻底放心了,他们对问题理解得比我预想的效果要好得多,他们不仅认真地品读、思考,还提出了许多非常有价值的问题。通过几次尝试,让我对新课程有了更深的体会,过去我们备课要备学生,主要是备学生不知道哪些知识点,然后上课时告诉学生,讲给他们听,但是现在再这样做就显得有点不可让学生信服。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立体交叉式的学生,伴随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不再孤陋寡闻,他们有了更多的独立性,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看法,更敢于表达。这样看来,我们不仅仅要做“源头之活水”,因为只要我们给了他们空间,他们就会发现或提出问题。苏霍姆林斯基在《给老师的建议》中这样写道:“学生思考的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老师的人,作起来就越容易了。”我们还要做“可纳百川的大海”。在课堂上当我们面对突如其来的提问,教师需要做的是谦虚和机智,并要与学生平等。我们不妨走下讲台,与学生共同探讨,大胆地说:“这个问题教师一时也难以回答,有哪位同学愿意帮一下教师和同学?”有谁会拒绝这样诚恳的要求呢?有谁敢下结论学生不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呢?

课程新了;教师变了;学生们也变了。

在新课程新理念指导下,老师们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洋洋洒洒四十分钟的演讲者,也要走下讲台和学生们站在一起,和同学们一起探讨、交流。例如:在小组讨论时他们把自己当成小组中的一员,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讨论,在讨论时巧妙引导,把讨论引向高潮:当学生性格内向或担心同学嘲笑,不愿开口时,给予及时鼓励,增强其信心;当问题难度大,小组成员一筹莫展、出现冷场时,给予点拨诱导,促其茅塞顿开、灵感突现;当双方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局面处于僵持状态时,给予巧妙化解;当学生讨论时浅尝辄止或出现明显破绽,及时给予提示、纠正。教师犹如辛勤的巡逻兵,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哪里遇到困难就迅速援助哪里,适时引导,促使讨论高潮迭起、精彩呈现,引导学生向着一个个全新的领域进发。

因为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师生在同一起跑线上,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每个人都有多方面的需要,只要满足其合理的需要,才会产生学习的热情,发挥非凡的才智。《课程标准》同时也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主体性增强,学生不再看学生后背,而是面对面围桌而坐,注重互助式、互动式、讨论式的学习;学生的学习任务由过去的个体化转向个体化与合作化相结合,学生之间由过去的竞争关系转向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关系;评价和奖赏也由过去主要针对个体转向针对小组为主等等。事实证明学生喜欢这种学习方式,他们从合作交流中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探究的方法,与同学的友好相处、相互尊重、团结协作、责任意识等也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指导下的学生们像一个个小精灵,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求知、灵动的目光不断地从老师,从多媒体、书本,从同学们那里探寻着未知的世界,他们是积极的、投入的。新课程让他们参与的多了,活动多了,每一位学生都不可以做旁观者,都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上既动手又动脑,也要动口,积极地思维,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我们要承认学生具有巨大的潜能,坚信人人都可以成功。天上的星星代表着每一个人,这个人越有成就,属于他的这颗星就会越亮,为了这些星星们越来越亮,我们将无怨无悔!

新课标下中职数学教师的角色转变 篇12

一、有效的课堂提问, 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中职数学是一门重要的课程,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提出正确的问题, 如何能够让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 同时达到思考的效果, 使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学到有用的知识, 这就是中职数学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因此, 中职数学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 优化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 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的问题, 是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改革. 要注重以学生为主导, 掌握有效的课堂提问方式, 这是彰显一个教师教学的水平, 也是中职数学教师教学质量的保证, 更是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

二、灵活的教学方法, 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为一名教师, 不仅要自身的知识很丰富, 还要有较好的表达能力, 要有一套好的教学方法, 要有灵活的教学技巧. 教师具备了知识和能力, 并不等于学生就具有了知识和能力, 这二者之间还有相当一段距离. 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把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这种转化过程就表现出一个教师的教学技巧和育人水平. 人们常说:“教育是一门艺术.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教师有别于学者, 教师是以发展、提高学生为目的, 必须在精通学问的基础上精通教育教学方面的艺术.

三、秉持中职数学教学为学习专业课服务的理念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 中职学校专业的增加以及招生规模的扩大, 目前中职生数学底子薄、基础差, 普遍存在学生厌学现象, 令不少中职数学教师倍感头痛, 影响数学教学效果. 因此中职数学教学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 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 中职数学的教学应该考虑职业教育的特点, 调整教学内容, 突出数学的功能, 除了应突出提高人文素质开发和智力功能外, 更应突出为专业课服务的功能, 实现“以应用为目的, 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 为此, 中职数学教学要走一条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教学之路.

人们常说“磨刀不误砍柴工”, 数学是中职学生学习专业课中一门必修课, 特别对于理工科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 由于中职专业类型繁多, 不同专业对数学知识要求差别很大, 在实际教学中, 应根据不同专业特点, 明确各自的教学内容和重难点, 对数学教材进行灵活取舍.

四、教师以深厚的专业引领学生, 激发学习动机

俗话说: “要想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要有一桶水. ”作为一名好的教师, 首先自己要有东西可教, 即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 大家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如果对某个问题自己知道比较多, 面比较广, 懂得比较深, 那么在给学生讲课时就会讲得比较精彩, 游刃有余, 得心应手. 就如同一座水库, 当库内水位比较高时, 从水渠流出的水才哗哗地流得欢畅. 就像当人们登上一座山峰, 就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吧. 人们常说只要站得高, 就能看得远;深入才能浅出, 厚积才能薄发, 只有高屋建瓴之基础, 才有势如破竹之气概!

五、中职数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必须及时更新

中职数学教师要了解数学在相关专业课中的应用, 了解数学简史、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等, 也就是说数学教师不仅要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 还要扩大知识面, 对跨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 随着社会的发展, 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复杂化,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与学, 能够以新的教育理论支撑自己的教学工作.

六、数学教师要提高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 要求掌握计算机工具.比如要熟悉PPT制作技术, 其形象直观, 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 能使用常见的数学教学软件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能评价课件的好坏, 有能力选择好的课件, 有能力在网络上获得教学中所需的信息资料等. 教师能够组织、引导数学参与教学试验.

七、数学教师要善于反思, 才能不断进步成长

教师要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学、过程方法及时反思, 既要正视自己的不足之处, 努力探索补救途径, 也要善于总结自己或同行前辈成功经验, 并提升到理论高度加以推广, 这就是教育科研能力. 在现代教育条件下, 教育科研能力无疑是一种可以直接转化的教育生产力, 教师自我完善, 积极适应新时代新角色的内在要求, 顺应新时代教育发展宏观走势的一种现代教育文明.

上一篇:教师资格证山东下半年下一篇:组织架构图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