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脸》教学反思
美术课程被公认为是对创造力的培养最具成效的课程之一。“想象力既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也是科学发明的源泉。”本课的设计,是让学生对人的脸进行大胆地想象、夸张,设计表现一张“有趣的脸”。通过这样一种富有挑战与创意的学习活动,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自由,表现独特个性的空间,在活动中让学生初步感知、了解人脸部的基本特征,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本课重点是让学生用联想、夸张的手法表现人脸。难点是把人脸表现得生动、有趣。我的设计如下:
1.猜猜、看看,激趣导入。
(1)教师用暗色布包裹好装饰盘,让学生上讲台摸一摸,猜猜是什么。提高学生的关注力,激发学习兴趣。
(2)看一看、说一说花瓶(盘)上的图案,初步感受“有趣的脸”的图案。
(3)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有趣的脸》。
(这一环节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感知有趣的脸与一般的脸的不同。)
2.欣赏范作,启发想象。
(1)出示课件,欣赏名家作品。(感受不同材质、不同形式表现的“有趣的脸”,拓展学生的美术视野,开启学生的想象空间。)
(2)出示课件,欣赏同龄人作品。(感受同龄人的大胆想象与创造,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增强自我表现的信心。)
3.讨论探究,开拓思路。
(1)用小镜子看一看自己的脸,了解人脸部的基本特征。
(2)提问:怎样把脸画得有趣、好玩?
(3)引导学生做做“鬼脸”,再用小镜子看一看,启发学生想象。
(4)思考:结合人物的脸部特征、个性等,用联想、夸张的手法构思有趣的脸。
4.学生练习,创作体验。
(1)作业要求:想象、创作一张“有趣的脸”。
(2)提示:练习中要敢想敢画,画出自己独特的想法。
(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5.展示交流,学生互评。
(1)让部分学生展示、介绍自己的作品。
(2)指导学生互评作品,感受同学作品中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一、选择适合的活动内容
我们对于幼儿健康集体教学内容的选择力求遵循:一适宜性、二兴趣性、三挑战性、四整合性。
大班健康“有趣的平衡台”是本学期大班教研组“三人同课多研”的课例, 源于市教研室本学期教研重点 (健康领域的平衡主题) 以及直属片同题研讨序列 (大班年段) 。
(一) “平衡”教育点的搜索
针对“平衡”主题, 纵观日常集体健康教学活动, 我们发现促进幼儿平衡能力的内容有很多:单纯性的平衡练习、持物平衡练习、在器械上保持身体平衡、利用器械移动保持身体在运动中的平衡……
鉴于我园健康教育中对现有环境资源利用与开发的意识正逐步走向自觉行为, 如晨间锻炼中的花样跳台阶、走花坛、跨护栏、穿石榴林、爬竹竿, 赤足走鹅卵石小路、走沙池等, 由此我们思考:利用感统室幼儿普遍喜欢但不能充分玩起来的“平衡台”, 作为教学活动载体, 支撑并生成富有挑战的教学活动, 既支持幼儿平衡练习, 也打开了专用室活动与集体教学活动的融合通道。
(二) “平衡台”价值点的捕捉
选取了“平衡台”这一活动载体后, 我们根据其构造特点展开价值点的大捕捉:可以让幼儿保持身体平衡上、下平衡台, 也可以站在平衡台上保持身体平衡, 还可以在平衡台上做摇晃运动, 保持身体平衡;可以一个人, 也可以两人合作甚至多人合作一起玩。
在后来的实践操作中, 还发现因为“平衡台”的面是长方形的, 横 (长) 连接或竖 (宽) 连接会出现不同长度的两种桥, 保持身体平稳过这两种桥的难度也不同。如果将平衡台反过来横 (长) 连接, 很窄 (约1厘米) 的纵横支架上也可以练习走平衡。
感悟:一个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建立在正确的价值取向基础上的, 首先是活动内容与目标的切合度 (关注幼儿发展需求) , 其次需要综合幼儿发展与载体的价值, 进行取舍、创造。
二、创设愉悦的活动环境
(一) 精神环境的支撑
1. 教师的语言与行为塑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
用轻松愉快的语言引导幼儿参与活动。如导入环节, 教师说:“今天我们要去平衡岛玩, 准备好了一起出发吧!”让幼儿随教师在欢快的乐曲声中综合练习跳、跑、单腿站立等基本动作, 轻松自然进入活动。
在导入环节与基本环节, 教师主动融入幼儿的活动, 与他们一起快乐地跳起来, 跟他们一样“学”着在平衡台上晃起来, 以自身的热情带动了幼儿学习的热情。
2. 播放适宜的音乐渲染轻松愉悦的氛围
在教学活动中, 选择合适的音乐作为活动背景, 能烘托相应的活动氛围。如基本环节 (2) “我在平衡台上晃起来”, 播放《蓝精灵》音乐, 缓解了幼儿在平衡台上因摇晃而产生的失重恐惧感, 以及造成的心理紧张。其中对长鸣音进行了重新剪辑, 乐曲第一遍长鸣音时值为4拍, 正好可以让幼儿在运动中有定格的亮相动作, 即保持一定时间的身体平衡, 同时也得以片刻的休息。乐曲第二遍长鸣音时值为8拍, 定格亮相动作保持时间延长。乐曲第三遍长鸣音时值为12拍, 鼓励幼儿交换平衡台练习, 逐步增加难度。
(二) 运动环境的架构
1. 自然环境的有效利用
教学实施过程中, 对于各环节幼儿站位、队形变换、平衡台的摆放等, 如何有效利用自然空间都进行了细致的规划。如当教师带领幼儿进入情景中的“平衡岛”时, 呈大半圆型摆放的平衡台给人以鲜亮、开放的感觉, 一下子抓住了幼儿注意力。当教师鼓励幼儿4人合作拼接平衡桥时, 建议幼儿在大半圆内找空地方进行, 既明确了空间要求, 又保证了幼儿小组间相互启发学习的可能。
2. 幼儿自建运动环境
在教师的指导下, 积极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让他们参与到运动环境的构建中来。如基本环节 (4) “修桥”活动中, 幼儿按照标记 (横、竖、反拼接) 将“平衡台”与现有的平衡木连接, 自建了综合练习过桥的运动场景。
感悟:一个快乐的教学活动离不开平等和谐、轻松自然的活动环境。教师的语言、行为是一种隐性环境, 直接影响幼儿的学习状态。背景音乐既能缓解幼儿的紧张情绪, 也是教师掌握节奏的重要工具。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 并让幼儿与教师参与到对环境的改造中来。
三、探索有效的活动策略
(一) “分散→集合→分散”的组织形式
活动实施过程中, 采取“分散→集合→分散”教学组织形式, 保证了幼儿活动密度以及有限时间内的活动效度, 让幼儿在自由自在的“玩”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比如基本环节 (1) :幼儿自由分散尝试上平衡台、在平衡台上保持身体平衡→幼儿集合, 通过个别幼儿表演示范, 教师梳理上平衡台的动作要领 (踩中间) →幼儿第二次分散练习, 用新方法上、下平衡台。“分散→集合→分散”教学组织方式, 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也让幼儿在整个活动过程有了短暂的休息, 符合动静交替的原则。
(二) 多样化的幼儿练习形式
幼儿练习过程中采取了多样化的练习手段, 并对其进行了合理的时间分配:
1. 个人自由练习 (用时比例最大) :
基本环节 (1) “我上平衡台”、基本环节 (2) “我在平衡台上晃起来”中第一次分散尝试、第二次按动作要点进一步体验, 每人一个平衡台自主练习、充分体验。
2. 两人合作练习 (用时比例较小) :
基本环节 (3) “两人一起上平衡台”环节, 让幼儿找朋友合作上、下平衡台并在平衡台上保持一定的时间。
3. 多人合作练习 (用时比例较大) :
基本环节 (4) 4人小组拼接平衡桥, 自由练习走过不同难度的桥。
4. 分组轮流练习 (用时比例较小) :
基本环节 (4) 中的集合部分, 4组幼儿依次演示过桥方法。
5. 集体鱼贯练习 (用时比例较大) :
基本环节 (4) 中的第二部分综合练习走平衡台与平衡桥。
以上5种练习方式的依次运用, 实质是从相对静态到动态的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感悟:一节有效的健康活动, 重要标志是教师能充分而又合理地利用有限的时间, 在愉悦的活动环境中, 通过适当的活动策略, 真正推动幼儿“身体、精神、社会”三维和谐发展。
附:大班健康“有趣的平衡台”教案
一、活动目标:
1.掌握单人站平衡台的方法, 能平稳地上下平衡台并在平衡台上动起来。
2.尝试将平衡台进行组合, 探索走平衡的动作要领。
3.乐意挑战, 发展平衡能力。
二、活动准备:平衡台每人一个, 平衡桥2组, 音乐。
三、活动过程:
(一) 开始环节
(情境创设) 师:今天我们要去平衡岛玩, 准备好了一起出发吧! (幼儿随教师在欢快的乐曲声中练习跳、跑、单腿站立等基本动作, 轻松自然进入活动。)
(二) 基本环节
1.“我上平衡台”:探索单人上下平衡台的方法, 并能在平衡台上站稳
(1) 第一次探索
师:平衡岛上有许多平衡台, 你能稳稳地站上去, 保持平衡, 再稳稳地走下来吗?每人找个平衡台试试吧! (幼儿分散探索, 教师鼓励幼儿多试几次。)
(2) 集合交流
师:刚才你成功了吗?表演给大家看看! (师幼提取动作要领:上平衡台的时, 一只脚先踩在平衡台的中间, 另一只脚快快踩上去, 调节两只脚之间的距离, 保持平衡。)
(3) 第二次用新方法体验练习
师:我们用这种方法再来试一试吧! (幼儿再次练习。)
2.“我在平衡台上晃起来”:探索在平衡台上摇晃的方法
(1) 自由探索
(2) 集合交流
师:刚才你晃起来了吗?表演给大家看看! (师幼提炼:要在平衡台上晃起来, 要把两脚分开才行, 左右左右摇起来, 先慢一点, 熟练了, 还可以加上手的动作。)
(3) 第二次用新方法体验练习
播放《蓝精灵》音乐, 教师提醒幼儿摆造型、下台与上台练习;逐步熟练的基础上鼓励幼儿根据音乐中长鸣音的长短变化进行调控造型动作或换平衡台练习。
3.“我和朋友一起站平衡台”:探索两人同时站在平衡台保持平衡的方法
师:刚才我们是一个人玩平衡台, 那两个人可以站在一个平衡台上玩吗? (请两组幼儿上来尝试, 然后幼儿自由组合尝试, 教师巡回指导。)
4.“我们一起走过平衡桥”:体验鱼贯走过平衡台连接而成的平衡桥
(1) 4人小组拼接平衡台、走过平衡桥
师:4个人一起来玩平衡台, 试试吧! (关注各组平衡台横、竖或反拼接而形成的不同难度的平衡桥, 鼓励幼儿依次练习走过平衡桥, 小组轮流练习, 相互观摩学习。)
(2) 集体鱼贯走过平衡桥
引导幼儿将平衡台与场景中的平衡板连接成平衡长桥, 鱼贯练习走平衡桥, 教师巡回指导。 (幼儿根据标记将平衡台进行横、竖、反拼接, 组成长长的平衡桥;全体幼儿依次鱼贯过桥, 关注幼儿过桥的熟练度与身体平衡状况。)
(三) 结束环节
本课一开始就设置了一个体验情境,让学生用勺子来照一照自己的脸,竖着照或是横着照,看看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很多同学照的时候都笑了起来,因为通过勺子显现出来的脸是变形了的。接下去是研究脸部上的各种表情,这里设置了一个游戏情境,抽签做表情,让学生来演一演,并让其他的同学猜猜这位学生表现出来的是什么表情,这也是对其表演的一种评价和肯定。这一情境创设极大地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很多同学都举起了手,想要上来表现一番。当一位同学在上面表演的时候,其他的同学也在脑海中默默地给自己表演,这是一种无声地契合。当大家的表演都大同小异时,说明了同学们对于表情的把握还是很准确的。
在了解了一系列人物脸部的夸张造型后,让学生用手中的陶泥试着做一做夸张的脸,同时结合陶泥的制作方法,利用陶泥的特点来表现人物夸张的脸。
最后是用照片的形式把学生的作品一一展现出来,让同学们来评一评谁做的脸比较夸张,比较有特色!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从小学会观察生活中不同人物的脸部表情,初步认识脸部表情与五官变化的基本特点。
2、能大胆地运用不同的绘画工具,用夸张的手法轻松、自由地表现生活中所观察到得有趣的脸。
3、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脸部表情与五官变化特点。教学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大胆创作。
教学准备:
学具准备:画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课。
二、新授
1、播放歌曲《一半脸儿》。
2、游戏激趣:(1)、由学生进行脸部表情的表演,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提高绘画的兴趣。
(2)、让生说一说五官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3、教师总结脸部表情变化的特点。
4、欣赏学生作品图片
三、创作
作业要求:(1)、画一画最有趣的表情。
(2)、注意构图要饱满,发挥自己得想象力,大胆创作。
四、展示
五、评价
作品评价,互评、自评、师评。
六、拓展延伸:
欣赏图片
小结:
授课老师:拓艳琴
一、课时:
1课时
二、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漫画的学习、理解、体验和创作,初步掌握漫画的基本表现手法。
(2)通过感受、讨论、分析作品,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体验培养学生审美情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锻炼敏锐的观察力,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兴趣—理解—技法—结合—创造。
(2)运用启发法、演示法、讨论法,体验法学习肖像漫画的特点和基本表现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欣赏、评价、体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操,幽默的生活情趣和创新精神,学会化解生活中的烦恼。提高审美情趣,增强对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肖像漫画的基本表现方法、肖像漫画的创作。
难点:抓住人物特征进行夸张、变形的肖像漫画造型表现。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记号笔、纸等。
2、学生准备:铅笔、记号笔灰黑色水笔、纸等作画工具。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学生欣赏一段超级搞笑的视频。学生看到“表情帝”杨迪模仿《忐忑》夸张的脸部表演,课堂气氛轻松活泼。
老师:告诉我,你们为什么笑?这是一张怎样的脸?你能形容一下吗?
学生:搞怪 夸张 幽默 搞笑
揭示课题——夸张有趣的脸—肖像漫画
(二)自主学习: 游戏环节:
师:肖像漫画最大的特点是:夸张、有趣,今天我们就以游戏的方式来学画肖像漫画。
分组完成:
老师在黑板上画出脸型请4组同学根据脸型添加人物的五官及发型,师生
分析人物特点及性格,教师总结:
漫画的特点:夸张、变形
漫画的概念:漫画是卡通的一种,一种具有强烈的讽刺性和幽默感的绘画。漫画人物造型夸张,往往能够通过简略的形象反映出鲜明的个性特征。
(三)合作探究
分组讨论
1、漫画从表现内容上可以分为几大类?
2、漫画的那些表现形式? 教师总结:
漫画的表现内容有 肖像漫画、讽刺漫画、幽默漫画、科普漫画。(课件展示不同表现题材的作品,请大家分别说出它们属于哪种题材的漫画?
学生边看图片边说出它们是哪种表现题材。)我们这节课主要学习的是肖像漫画。
课件展示不同表现形式的漫画作品,有线描形式、色彩、国画形式、素描形式等。请同学们分别说出这些漫画作品的表现形式。同学们主要学习的是线描形式。(用最简洁的线条)发展阶段
学习肖像漫画的表现方法。通过多幅肖像漫画的欣赏,加深学生夸张和变形手法的运用,同时引导学生寻找并发现所描绘对象的外貌特征和表情特征。
1、老师提问:我们刚才了解了漫画的表现形式和表现题材,那么漫画人物肖像的表现方法是怎样的呢?
同学们一起来看一看几幅作品并回答问题。(课件展示几幅漫画像)
2、教师现场示范,演示肖像漫画的表现方法。(以小品大师赵本山的肖像为示范对象并画出自己渲染气氛)
请学生找出赵本山肖像的主要外貌特征和表情特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作画。(师生互动)
(四)自我检测 练习阶段
1.选择自己喜欢的同学。抓住该同学的主要特征,用夸张和变形的手法将同学在纸上表现出来。(用最简洁的线条)2.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通过教师巡视以及学生的自我展示,教师及时了解到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及时纠正,对于练习中出现的共性问题,作整体提醒。
(五)展评阶段
通过实物展示台,展示几幅有代表性的漫画作品,请学生自评或互评。
在教师讲明基本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教师采取恰当的评价激励方式,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信心得到增强,同时错误也得到纠正,更主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进步和成功的喜悦。
(六)总结和延伸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了漫画的表现形式、表现题材及创作方法,希望大家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学会幽默、学会化解生活中的烦恼。
谁是谁?世界杯折磨脸盲症
2014巴西足球世界杯,这绝对是史上球星和明星撞脸最严重的一届世界杯:厄齐尔穿越了,梅西神似达斯汀·霍夫曼,哈维变身钢铁侠,法布雷加斯乱入《星际迷航》……当世界杯球星撞脸欧美明星,着实让伪球迷傻傻分不清!不靠谱的传言说,每个地球上生活的人都会有另外3个人和自己长得一模一样。
人一生当中能够辨认出多少张人脸?在我们有限的大脑记忆中,能真正记住的面孔不会超过1万个。但是科技发展速度惊人,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我们不但能够“记住”更多的人脸,还能轻而易举地检索出他们,甚至追查凶手逃犯、帮助走失的孩子们回家……
哥瞎的不是眼睛,是脸面!
认不清人脸这个问题长期困扰着脸盲症患者。没听说过脸盲症?那要看看这篇文章,先扫扫“脸盲知识盲”。
在生活中,你是不是经常认错人呢?在大街上,经常是看到熟人不敢认,看到生人又老怀疑是不是你认识他。
对于影视明星,你是不是也常常傻傻分不清、认不准?这是巩俐还是章子怡?李小璐还是周迅?陶泽如还是李雪健?认错了没什么,更不要大惊小怪。因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大约有2%的人是脸盲症,认错人并不是什么罕见的问题。如果尔的朋友在街上碰到你时没和你打招呼,不要太在意,也许,他只是没认出你来而已。
查一下维基百科,脸盲症英文学名叫prosopagnosia,这个名词源于希腊文,意思为“认不出脸面”,它还有一个通俗的名称“Face blindness”。它的意思可套用一句流行语:哥瞎的不是眼睛,是脸面!
外国人,傻傻分不清?
汤姆、约翰、吉姆?对有些人来说,看外国电影就是一场灾难,影片播了一大半,电影里面的人物还是分不清,真是一个头两个大。
分不清外国人的长相通常被称为“异族效应”。这个现象早在1991年就被斯蒂芬·林德赛等人发现了:人们对于同种族面孔的记忆力比对不同种族的要好。之后研究人员一直想要找到“异族效应”产生的原因。2002年,奥利弗·帕斯卡里斯等人通过对6-10个月大的婴儿的“其他物种效应”研究,解释了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原来我们在知觉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知觉窄化”。
什么是“知觉窄化”?看看帕斯卡里斯等人的实验是如何做的吧。被试者是小婴儿,他们不会说话,也不能像成人一样听懂实验任务,所以研究人员采用“习惯化”范式来进行这类实验。他们给婴儿重复呈现一张面孔,直到他不主动盯着这张图片;一段时间后,再给婴儿同时呈现两张面孔,其中一张是之前出现过的,另外一张则是新的。研究人员根据婴儿对两张图片的注视时间长短来判断婴儿对面孔识别能力。如果婴儿的注视兴趣或者注视时间主要集中在新异图片上,就表明婴儿能够识别或辨别两张图片。
进化丧失分辨能力
研究人员实验发现,无论出现的是人脸还是猴脸,6个月大的婴儿对新异面孔的注视时间都显著长于熟悉的面孔,这表明6个月大的婴儿对人脸和猴脸都能进行很好的识别。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成人的实验结果:成人对人脸有很好的识别能力,但对生熟不同的猴脸的注视时间没有显著差异,这表明成人不能识别猴子这一非人类的面孔。这说明,成人对人脸的识别优于对非人脸的识别。
那么我们到底是在什么时候丧失了分辨猴脸的能力呢?9个月大的婴儿对人脸和猴子脸的识别已经类似于成人的反应,也就是说这种对异类面孔的识别能力下降大约发生在6~9个月间。
根据这一研究,戴维·凯利等人以美国白人、中国人和非洲人的面孔作为实验材料重复了这一实验,并测试了中国婴儿的识别能力。结果发现:中国婴儿在3个月大时,对美国白人、中国人以及非洲人的面孔都能进行很好的识别;6个月大时能够识别中国人和美国白人的面孔,不能识别非洲人面孔;9个月大时只能识别中国人的面孔,不能识别美国白人和非洲人的面孔。
类似研究结果表明,在我们知觉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普遍发生了“知觉窄化”,丧失了这种分辨异族面孔的能力。这符合进化的需要——我们平日接触得最多的是同族,准确地分辨出同族的面孔有利于社会交往和种族生存,因此人脑自动调试以适应需要。
众里寻脸千百度
虽然人类的面孔识别能力让人惊叹,但识别面孔早已不是人类的专利,若想在茫茫人海中找寻一个人,我们可就不占优势了。
人脸图片能作为识别人身份的依据吗?当然能!人从一出生就依次认识了父母、亲人、朋友,这都是凭借对人脸的识别和记忆。但是,人的记忆空间毕竟有限,对那些跟自己毫无关系的人,谁都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
假如某天你在大街上真的遇见追捕令上的嫌疑犯,你恐怕很难一眼认出他。不过别急,计算机可以帮忙,它只要“学习”一次,就能做到“终身难忘”。那么,运用人脸识别技术真的可以揪出嫌疑犯吗?
人脸识别,是模式识别的一种,特指利用分析、比较人脸视觉特征信息进行身份鉴别的计算机技术,属于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人脸识别技术的实现一般有五个主要步骤:人脸检测与定位、人脸图像处理、特征提取、特征闪配和人脸身份判决。
当面对一幅有山有水、有物又有人的图片时,人脸检测器开始对整个图像从不同的位置和尺度进行扫描,试图找到人脸并确定其位置。首先分类器将图片分成若干个窗口,然后由扫描器对一个一个像素进行平移,逐一判断每个窗口中是否有人脸存在。分类器和扫描器是通过机器学习的方法训练出来的,通过大量的案例学习,它们就能识别出一个个窗口中是否有人脸存在。
脸上写着你的名字
计算机找出人脸后,要按照人脸图像处理的要求对人脸进行几何归一化和光照归一化,这是为了校正人脸在尺度、光照和旋转等方面的变化。通常人的两眼距离和方向是相对固定的,几何归一化是将人脸的两个眼睛中心固定在一个方框里的固定位置,以此才能和其他图像进行比对。同理,如果图片的光照、明暗情况不同,还必须进行光照归一化,对人脸图像进行调节。
人脸识别技术最核心的部分是特征提取,随着技术的发展,提取人脸特征的方法在不断推陈出新。最早人们采用提取几何特征的方法,以人脸器官的形状和几何关系作为基础的特征矢量,但这种方法准确率较低,连人的肤色差异都无法识别。
现在流行的人脸识别方法主要是利用生物统计学的原理分析并建立数学模型。由于人脸处于三维空间,那么用于表达人脸的向量在不同像素、各种尺寸和方向的组合,大约有千万个特征数值。而特征提取的过程,就是通过复杂的算法,让计算机将特征数量从几千万维降到几千维,再对几千维进行处理,得到最能区分人脸的几百维特征。那么特征降维是如何做到的呢?其实对每个人来说,最有效的人脸特征值是不一样的。机器通过样本的学习,能够知道挑选哪些最有效的特征,来表达一个人的面部信息。
举个简单的例子,机器在学习甲乙两人的诸多图像时,要表达甲的人脸特征,就必须找到几幅甲的人脸图像中最接近、差别最小的特征值,同时要与乙的人脸图像差别最大的特征,这才是一组好的特征值。最终机器提取得到的特征并不是我们肉眼直接看到的人的面部特征,而是通过对大量样本统计学习和计算得到的特征值。此外常用的人脸识别方法还有主成分分析、线性判别分析、弹性图匹配等机器学习的方法。
人脸识别的最后步骤是进行特征匹配和人脸身份判决,这需要庞大的人脸数据库。在对样本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后,计算机程序会把这几百个特征与数据库中的人脸进行对比,特征值差异最小的将排在最前面,所有结果按差异从小到大值依次排列。最后通过特征匹配的结果对人脸的身份进行判决。
人脸识别的优势
从狭义上说,人脸识别特指的是通过人脸进行身份确认或者查找的技术和系统。但实际上,人脸识别是包括人脸图像采集、人脸定位、人脸预处理、身份确认、身份查找等众多环节技术。
人脸识别其实是生物特征识别系统中的一种。生物识别就是指用生物体本身的特征来区分生物体个体。例如脸、指纹、手掌纹(以后街头算命大师完全可以换招牌为“生物识别系统资深科学家”)、虹膜、视网膜、语音、行为等生物特征均可以用来识别生物个体。
人脸识别的最大优势是自然性,因为人类本身交往就是用面部来区别他人和确定身份的。这么说听起来让人不明觉厉,实际上就是可能有人跟你长一样的青蛙眼,也可能有人跟你长一样的鹰钩鼻,还可能有人跟你长一样的双下巴,但是能将这么多特征点无序组合在一起,那就非你莫属了。
人脸识别大多是靠从脸部提取不同的点组成的模板来进行识别。Facebook之前收购的Face.com,用的人脸识别技术就是从脸上提取80多个特征点来形成直方图,精确度可以分辨出同卵双胞胎。那些武侠小说上所说的贴胡子等易容术基本失效。
创立仅半年的芬兰公司Uniqul让很多人的梦想成为了现实,那就是“刷脸消费”。现在只是在芬兰赫尔辛基地区试运营,不过这不能阻碍我们的美好想象。你只用站在自动售货机面前,它轻轻地看了你一眼,就不假思索地吐出一盒唐师傅红烧驴肉泡面,是不是很酷?
人脸识别确定寿命
过去人脸识别技术大多用来锁定犯罪分子,或者通过模拟长大后的样子来寻找失踪的小孩。但是现在人脸识别变得越来越普遍和个人化,科学家正在研究一套利用面部衰老形态的模拟,来确定个人年龄的系统。
伊利诺斯大学的生物人口学家乔治·奥山斯对华盛顿邮报记者说,根据已有的试验数据我们了解到,有一些人老的比较快,而有一些人却老的慢一点;而且研究表明,人类衰老越慢,存活时间就越长。所以通过人脸衰老速度就可以判断出,研究对象大概会活多少年。
具体操作,科学家会利用电脑扫描研究对象的照片或者脸部特征,寻找衰老的痕迹。同时,还需要提供研究对象的种族、性别、教育背景和有无吸烟史等生活习惯资料,这些都是影响生命长度的关键因素。然后电脑就会开始分析研究对象的各个面部特征,包括脸颊、眼睛、眉毛、嘴巴还有颚骨,检测色差,比如细纹、色素斑点、下垂现象还有其他一切与年龄变化有关的细节。目前这项技术还不够成熟,处于早期试验阶段,不过,已有不少保险公司看到了它背后的商业价值,也许通过这项技术可以帮助保险公司更精确的确定保险金额。那么,这算不算作弊呢?
这项研究成果其实是将大数据与医疗结合来抗衰老的又一典型案例,之前Google曾经宣布成立医疗和保健公司Calico,主要进行人类衰老及相关疾病方面的研究。苹果主席亚瑟·莱文森也参与了这个计划,并担任CEO。
另一个机构,Human Longevity和它的著名研究员克莱格·文特尔也在今年打算建造一个人类DNA排序数据库来用于减缓人类衰老,这项技术目前得到了7 000万美元早期融资。有人知道你能活多久,也能帮助你抗衰老,亲爱的小伙伴们,你们觉得快乐吗?
最大挑战还是年龄
人脸识别技术能够比较准确快捷地识别他人的身份,这大大节省了检索的时间和人力,但是,人脸识别技术与人的肉眼识别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影响人脸识别准确度的因素主要包括光照、特殊表情、侧脸、年龄增长等。
目前,光照的问题已经基本得到了解决。对于奇特或扭曲的表情、神态(比如哭泣、做鬼脸),科学家用三维技术可以把人的长相贴在模型上进行校正,校正之后再进行匹配。至于侧脸,就是另外一个课题了。因为人的侧脸与正面脸的特征值完全不同,提取特征值的方法也需要有较大的调整。
不过,人脸识别最大的挑战是增长的年龄。一个人在15岁、25岁和35岁的面容会有什么不同吗?当然!尤其是当一个人衰老之后,辨认难度更大。针对这个问题,现行的想法是,收集人在各个年龄段的人脸图像,并将人脸的变化规律用模型描述出来,但是这需要有庞大的数据库来支持,特别是同一个人在不同年龄段的人脸图像,时间跨度很大,不易收集。如果一个人饱经沧桑后,人的肉眼都认不出他来,那么机器恐怕也很难区别。对于做较大整容手术的人也是如此,因为他的面孔特征已经全部改变了。这时就需要用其他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来鉴定他的身份,例如指纹、DNA等。
这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用泥塑的方法制作奇特的脸,不仅是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发挥,于奇特之中发现美,创造美.既然是“奇特的脸”我认为课的设计也应该体现一些奇思妙想,这样一节课的学习可堪称“珠联壁合”。
首先,击鼓激趣.击鼓传花的游戏一直是小朋友们喜爱的群体游戏,我把它作为课题导入,但是动了一个巧妙心思,把“传框”作为“传花”.得到空画框的同学在画框内做怪脸,旧游戏新玩法,本身就体现了一个“奇特”,形式新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较短时间内塑造出了许多生动奇特的脸,孩子们在玩中快乐的创造着,体验着,欣赏着不同的脸造型.接着就要“趁热打铁”,这个“热”是孩子们刚刚在游戏中焕发出的创作热情,而这种热情和创作意识还只是无形的,或者说是散随的,原始的,从艺术角度看仍然需要引导,修饰,使之成为真正的具有美感的`“艺术品”.“打铁”就是要锻造这种刚刚萌发的创作之火,使之成“钢”,成为具有美的意义的东西.于是我让古今中外的头像艺术品映入学生的眼帘.非洲的木雕,中国的京剧脸谱,古埃及的面具…….让学生体会这些艺术品奇特造型的同时欣赏其中的美。
活动目标:
1.学习将橡皮泥用搓、压、围合的方法塑造脸部的基本外形和主要特征。
2.体验泥工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橡皮泥、牙签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我们每个人都有好朋友,你们知道我的好朋友是谁吗? 现在我来说说我好朋友的特点,你们来猜猜看她是谁?“本,文来源:屈;老.师教;案网”(从面部特征上描述)请个别幼儿描述自己好朋友的面部特征,大家来猜是谁?
2.引导幼儿学习用搓、压、围合的方法塑造人物的脸 以前我们画过好朋友的脸,今天我们要用橡皮泥贴一张好朋友的脸。
教师示范:
(1)先将泥搓圆,然后放在泥工板上搓长,注意用力要均匀,然后用长条围合成一张脸。
(2)用搓、压扁的方法捏出五官。
(3)最后贴上好朋友的头发。
3.幼儿操作 提醒幼儿先捏出脸的轮廓再贴五官。
4.幼儿相互欣赏 猜猜他的好朋友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学反思:
这个选材贴近幼儿的生活,幼儿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而且孩子们喜欢玩泥,真正实现了“玩中学,学中玩”。
当学生很高的时候,也有很多问题,如:学生擦拭问题,有太多的涂抹,一类塑料干透,有不符合绘画的图画,涂抹,到拉伸变形,混叠。个别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等等。
在生产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其中一个班上班的学生可以带来各种颜色的种子,但有些学生羡慕的努力,后来我提醒所有的种子在一起,这样,生产过程很麻烦,浪费了很多时间。
二,设计草稿,有些学生设计太简单,拼贴不好看,有的学生设计太复杂,不容易拼贴。
让我在这个尝试中感到更加高兴和感动:学习中心的学生快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并反映出良好的自我学习感。看到他们的工作由老师和学生认出来,脸上同样的微笑像一朵花 美丽!
《有趣的数字》属于造型・
表现领域。本课旨在引导学生观察数字的特征,对数字进行变形,并用绘画表现方法表现数字的特点,使数字变得更加生动活泼。
首先是猜猜他们在做什么体育运动的小游戏,“有趣的汉字”教学反思。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学生认识到简练的线条在现代艺术家笔下可以表达很多内涵,感受简洁美感受现代人的聪明。再做小游戏,不过要求更高一些,学生产生的问题更多一些。猜古代的汉字,学生在游戏中疑问最多的是:为什么这几个汉字我猜错了?这些汉字为什么画成这样?这个汉字为什么和现在变化那么大? 这样很自然就有想深入了解的愿望.感受文字的魅力、古人的智慧,更是对自己创造力的检验,教学反思《“有趣的汉字”教学反思》。无论你惊叹古人还是为自己自豪,我们的目的都达到了。同时生成的问题,还可以发挥网络的优势迅速搜集信息解决。纵观本课教学,教学目标明确,由于运用瑞博平台技术,制作简单、电脑手段运用合理、朴实。相比前期我上过的那些制作精美但费时巨大、功能强大但技术要求很高的网络课是另一次有益的尝试。
有趣的测量>教学反思
《有趣的测量》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这部分知识的延伸与发展。主要的知识点是测量不规则形状的物体的体积,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等量替换的数学方法和转化的数学思想。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中获取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时,我出示一块不规则形状石块、一块橡皮泥,让学生说说怎么知道它们的体积。学生很快说出求橡皮泥的体积的方法(把橡皮泥捏成长方体和正方体)。至于石块,它既不是长方体,也不是正方体,怎么知道它的体积呢?在学生对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测量束手无策时,我又创设了让学生回顾“乌鸦喝水”这个情境,更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然后让学生讨论设计测量方案。在交流讨论结果时,有的学生说出了教材呈现的两种方案,并选择教材上呈现的两种方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明白这是把不规则石块的体积转化成了可测量的水的体积。这样既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体积的含义,又能帮助学生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趣的脸》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有趣的排序》教学反思05-24
[教学反思]《有趣的游戏》教学片段及反思11-26
有趣的字母牌教学反思11-16
有趣的汉字课程教学反思01-20
有趣的七巧板教学反思05-25
科学《有趣的磁铁》的教学反思12-15
语言优质课比赛有趣的汉字教学反思01-16
美术同研课《有趣的汉字》的教学反思06-15
有趣的呼吸器官教学设计及反思11-18
中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有趣的纸》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