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的学法指导方法

2025-01-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说明文的学法指导方法(共6篇)

说明文的学法指导方法 篇1

说明文主要考点有:

1、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与把握,重要信息的筛选与概括。

2、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把握。

3、说明结构及顺序的理解与把握。

4、说明方法的辨别和作用的分析。

5、说明语言、关键词、重点句的辨析。

6、对文章中涉及的科学生活现象的感悟、评价,或能提出个人的建议。

一、如何整体把握文章?首先要弄清文章的结构特点,说明文一般是先提出所要说明的事物或事理,然后进行具体说明,最后进行简要归纳。即使节选的文字一般也是如此。整体把握离不开概括,首先要通读全篇,找出文眼(与各段落内容有密切关系的段落或句子),其次要逐段概括,从而把握文章内容。概括要注意准确全面,语言简明扼要,防止以偏概全。

二、如何找准说明对象?找准说明对象,首先应该看题目,多数说明文的题目就表示说明对象,不过有的题目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需要转换成平实的说法。其次是抓首尾段或中心句,一般的说明文都在比较显眼的位置,标明所要说明的对象。也有以设问句的形式出现,但答题时一般需要将它转换成陈述句。例如:南宁市课改实验区卷《大自然的语言(节选)》“请指出本文的说明对象” 只要把“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这一问句变换成陈述句“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即可。

三、怎样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首先看原文,尽量从原文中找,它一般在段落的首尾出现,或以设问句的形式出现。其次再考虑概括,但应注意简明。注意说明对象的构造、形态、性质、变化、功用、成因等。例如:厦门《海上花园里的生态杀手》从文中摘录表现“猫爪藤”和“加拿大一枝黄花”美丽面孔的语句各一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文为什么用“生态杀手”一词来称呼“猫爪藤”和“加拿大一枝黄花”?

四、如何明确说明顺序?必须要清楚说明顺序有哪些?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按事物发展变化的时间先后来依次说明)、空间顺序(按事物的空间位置或前后、上下、远近、内外等进行说明)和逻辑顺序(从原因到结果、从现象到本质、从主到次、从概括到具体、从整体到部分、从性能到用途等进行说明);然后辨明段落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说明的顺序。辽宁卷《人工造林有学问》“选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可据本文 “首先”“第二”……“第六”这些表次序的词语确定其说明顺序为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五、怎样辨别说明方法分析其作用?先要弄清说明的方法有哪些及每种说明方法的一般作用,在回答时将说明对象及特征具体明确出来。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下定义、列图表、引用等。

举例子是用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能增强说服力,从而突出事物的特征。例如:青岛市卷《绿色塑料》“文中划线句子(发达国家对使用后的塑料曾采用过掩埋、焚烧和回收利用等方法进行处理,但都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作用是 ”(用具体事实说明“白色污染”难以根除。)

列数字是用科学数据来说明事物,它能够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事物的特点或规模,它一般分为确数说明和约数说明两种。例如:浙江省宁波市《爱恨交加说臭氧》指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空气中臭氧水平提高到0.05ppm,入院就医人数平均上升7%~10%)(列数字 具体说明臭氧浓度过高对人体的危害)

下定义是用科学的语言对被定义概念的本质特征作周全严密的规定,它能科学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质特点,使之与其它事物区别开来。它常与解说配合使用。例如:山东省莱西市《绿

色塑料》阅读第②段文字,根据自己的理解,给“绿色塑料”下一个定义。(绿色塑料是指在一定期限内具有与普通塑料制品同样的功效,而在完成功效后,能够自行降解和再利用,不会污染环境的塑料。)

打比方是取其相似点来作比,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化抽象为具体,吸引读者,也便于读者理解。例如:黑龙江卷《漫谈地震》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地壳可以大致比作一个鸭蛋的外壳,再往里是地幔,就好像鸭蛋的蛋清;最里面是地核,好像鸭蛋的蛋黄。)运用的说明方法并说出其作用。(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地球的形状和结构,给人以清晰准确的认识。)

分类别是把事物按照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分类说明,有助于说明同类事物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它会使文章说明条理分明,特点清晰。例如: 河北省《雾》文章第⑤段画线部分(一是加热法。对小范围雾区采取一定的措施,加热空气使雾滴蒸发而消失。二是吸湿法。播散盐、尿素等吸湿物质作为催化剂,产生大量凝结核,使雾滴在凝结核上凝结成大水滴形成降雨或降雪,从而达到消除的目的。三是人工扰动混合法。用直升飞机在雾区顶部缓慢飞行,把雾顶以上干燥空气驱赶下来与雾中空气混合,促使雾滴蒸发消失。)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运用了分类说明方法。条理清晰地说明了人工消雾的三种方法。)作比较是把相关的事物进行比较,突出特征,使事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河北省《二维条形码》文章第⑤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意在说明什么?(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意在说明我国印有 “龙贝二维条形编码”的机动车驾驶证比美国目前最先进的二维条形码证件“肯塔基州汽车驾驶证”先进得多。)

引用:引用资料说明事物特征。例如: 云南省曲靖市《科学认识海啸》分析句子“九天之云下垂,四海之水皆立”在文中的作用。(用引用的方法既说明了中国对海啸的认识比校早,又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海啸发生时的状貌。)

列图表:用图表辅助文字说明,增强直观性。

六、怎样品析语言?首先表明观点,然后明确该词的本义,说明该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述作用,(所涉及的词多从程度、状态、性质或范围等方面起限制或强调作用。)最后明确去掉该词语之后,语义有何变化。(一般改换后它往往不科学、不严密、不准确,或者绝对化了,与文章原意或实际不符了。)例如:黑龙江卷《漫谈地震》“说一说文中加点字„约‟、„仅‟不能删去的原因。”(这里的“约”“仅”都起限制作用,分别表示推测,范围。删除“约”后,就确定了全球一年就有500万次地震,与真实情况不符,“约”字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删除“仅”后,就不能够突出感觉到的地震数量极少了,“仅”字体现了说明语言准确的特点。)同学们在平时阅读时应关注科技类文章,阅读要有大局意识,能从整体进行把握,还要有一定的速度,因为考试就是考学生在一定的时间里能够准确解答问题的能力。答题应读准题干,必须弄清人家问的是什么?读懂范围,有些问题需要结合课外知识,或其他学科知识来进行,只将文章中的内容进行整合是不够的。启示类、建议类的问题应该合乎情理、符合文章内容,不能信马由缰,不着边际。要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出自己的认识,能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针对问题拟写警示性的标语、或公益广告等。广告标语类要注意语言的简洁生动性,要有一定的文学色彩。例如:无锡市卷《大象报仇二十年不晚》阅读本文“如果人类长此以往摧残大象,很可能形成恶性循环”的句子,你得到什么启发?(我们应当保护动物,珍爱生命;人类如果不爱护动物,就会遭到报复。)青海省卷《“中华水塔”——三江源》由于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黄河源头多次出现断流现象,黄河入海口在1997年竟然300多天无水入海。水资源危机的魔影正一步步向我们逼近…… 请在黄河源头立起的警示牌上写出你想说的话,呼吁人们呵护“中华水塔”——三江源。(示例:但愿三江源的最后一滴水不是人类的眼泪。)

七、说明方法答题模式:

本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如何)说明的,什么事物(说明对象)的(特征)什么特征。

八、理解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说明方法题型与答题思路:例本文(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务必找全);请举一例(务必具体说明举了什么例子或将什么比作什么或列举了哪种数字);具体分析其作用。既要说清这个说明方法的一般作用,又要分析在本文中的作用。

列数字(据):用准确、具体、科学的数字说明了XX的XX特征或事理。往往要说 打比方:将XX比作XX,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明的在本说明方法之前或之后 举例子:用真实、具体、典型的例子说明了或需概括组织。

下定义:给XX

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XX的几种情况。

作比较:通过XX与XX比较,突出了XX的什么特点。

作诠释:(诠释概念或诠释原因)具体解释说明了„„

摹状貌:(描写):生动、形象、具体地说明了„„

画图表:比文字更直观,更一目了然。

引用说明:引用有关的科学道理、故事传说、诗文名句、俗语谚语等,形象生动、真实可靠地说明了„„

2. 如何将作诠释的语言转化为下定义。

作诠释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说明方法。下定义是运用简洁、准确、周密的语言,揭示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本质属性的说明方法。

下定义公式:被定义事物是 事物特征的 被定义事物的属类。

例:短期气候预测 是的 气候预测。01年中考题《短期气候预测》19题答案示例:短期气候预测是相对于长期气候预测和天气预报,以“月”“季”“半年”“一年”为概念的气候预测。

注意:1.下定义一定要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属性。2.事物特征一定找准,找全,概括出来。3.“被定义事物的属类”文中不一定出现,要自己补上。4.下定义语言一定要简洁明确,表达通顺。

例:《磁浮列车》18题 :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请试着给“磁浮列车”下一个定义。

说明文的学法指导方法 篇2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科技作品, 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结合7~9年级的阅读要求, 中考课外说明文阅读还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知识和能力的考查:理清思路, 理解主要内容;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具体考查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能力。

对于这些能力的考查, 命题时一般通过以下考点体现出来: (1) 明确说明的对象 (即说明文是针对什么进行说明的) ; (2) 弄清所说明事物的特征或阐述的理由; (3) 能指出文章所用的说明方法 (常用的有: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画图表、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等) ; (4) 弄清说明的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 (5) 把握说明的结构 (主要有总分关系、分总关系、总分总关系、并列关系、层进关系) ; (6) 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及言之有序的特点 (许多关键性的词语不能删节, 不能调换) ; (7) 能够把握文章大意,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8) 分析文章结构, 划分文章层次, 归纳段意和中心思想; (9) 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相似之处的说明段落或文章进行比较阅读, 分析各自的特点, 归纳总结各自的中心; (10) 结合语境, 解释一些词语或句子的含义。

【经典例题】

探测器“约会”小行星

(1) 在红色的火星和巨大的木星轨道之间, 有一个由几十万颗小行星组成的小行星带。这些小行星, 其实就是一群大小不等的碎石块, 最大的直径可达上千千米, 小的只有几米、几十米。同八大行星一样, 这些小行星也在日夜不停地围绕太阳公转。这些神秘的小行星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它们到底蕴含着哪些宇宙信息?这些问题一直备受科学家的关注。而造访小行星, 也成为科学家们太空探测的重要目的之一。

(2) 2001年2月12日, 美国“近地小行星约会”无人探测器在围绕小行星家族中的“爱神”小行星探测了一年之后, 成功降落在这颗星上, 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的首次探测器与小行星相会。

(3) 以古希腊爱神命名的“爱神”小行星, 是小行星大家族中极为普通的一颗。它实际上是一块大石头, 状如土豆, 长34千米, 宽13千米, 厚14千米, 距离地球约3.16亿千米。“爱神”小行星也绕太阳运转, 但它的引力只有地球引力的1‰。在这么一颗体积小、引力极小的星体上实现着陆, 其精确度要求之高是可想而知的, 以至于负责这次探测的专家们并未制订过在小行星上降落的计划。

(4) “近地小行星约会”无人探测器是美国于1996年2月发射的, 经过4年的太空飞行后, 于2000年2月14日成功地进入“爱神”小行星的轨道, 并开始对它进行探测。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 探测器已经发回约16万张小行星多岩石表面的照片。

(5) 在距离“爱神”小行星24千米的轨道上运行、探测了近一年的探测器, 逐渐耗尽了它自身的燃料。这时它终于做出惊人之举:向它“关注”了一年之久的“爱神”小行星发起最后冲刺。经过两次火箭点火之后, 探测器离开“爱神”小行星的轨道, 向它的表面缓缓坠去, 最终降落在“爱神”荒芜而崎岖不平的星面上, 整个过程持续了四个半小时。科学家更为欣喜的是, 这是一次“科学的额外收获”;此外, 着陆的地点也是科学家最感兴趣的一片区域:缺少环形山, 但有大量的岩石和沟痕。

(6) “近地小行星约会”是美国宇航局研制的首批具有机器人功能的探测器之一, 科学家对它发回的“爱神”小行星照片分析后指出, “爱神”小行星上含有太阳系里最原始的物质, 并测量了小行星的密度、化学成分和磁场。这次成功着陆没有使探测器上的装置受损, 因而使得探测器能继续在三个月内向地球发回信号, 以进一步了解小行星的奥秘。随着对小行星奥秘的揭示, 人类对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 乃至对宇宙的演化进程, 都将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选自《阅读与考点》, 有改动)

1.说出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 探测器“约会”小行星

(2) 而造访小3行3星, 也成为科学家们太空探测的重要目的之一

2.文中与第 (5) 段“科学的额外收获”相照应的一句是:33

3.探测器“约会”小行星的过程是:

4.文章第 (3) 段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分别举例并说明其作用。

5.读了上文, 请分点扼要介绍“爱神”小行星的知识。

(2007年江苏省镇江市中考语文试题)

【解析】

《探测器“约会”小行星》这篇文章的几个问题涉及到文题理解、说明文语言特点分析、语句理解、结构层次的关系分析、说明方法的分析、信息提取、语言概括等知识点的考查。三个知识点都是在紧扣文本的基础上训练能力。因此在解答的过程中, 要立足于选文。其实, 紧扣文本是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基础。

第1题, 考查说明文语言特点的理解分析。第 (1) 题侧重于说明语言形象性的分析。“约会”是预先约定相会之意, 这里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 (无人) 探测器进入小行星的轨道并对它进行科学探测。第 (2) 题侧重于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分析。“之一”说明科学家们进行太空探测的重要目的不仅仅是“造访小行星”, 还有其他目的, 这样就使语言表达更准确、更严密。

第2题, 主要考查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信息的筛选能力。对于与“科学的额外收获”相照应的一句的筛选, 要研读上下文, 根据语境找出相关语句。参考答案:“ (负责这次探测的) 专家们并未制订过在小行星上降落的计划。”

第3题, 考查的是阅读理解能力、信息筛选能力和结构层次的分析能力。答题时可以按照下面思路解题:首先通读全文, 找出文章相关段落, 通过阅读分析, 可以发现探测器“约会”小行星的过程的内容主要在文章的第 (4) 段和第 (5) 段;研读相关语段, 梳理出语段中的主要信息;最后根据题干的要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探测器“约会”小行星的具体过程。解答此题需要注意字数的要求, 题干要求将相应的文字填在方格内, 因此答题的字数要与方格数相一致, 这就要求根据相关内容对答题语言进行再加工。此题的空格内可分别填写如下内容:发射无人探测器、进入轨道探测、着陆于小行星。

第4题, 考查说明方法的辨别及其作用的分析。题干中指明分析说明方法具体语段为文章第 (3) 段, 因此答题时要研读此段内容, 并根据这一段的内容来辨别、分析。文章第 (3) 段运用的说明方法较多, 主要有: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作诠释等。如果答题时所分析的说明方法与此段无关, 则不能得分;若只写对说明方法, 没有举例并说明其作用也不符合命题的具体要求。参考示例: (1) 打比方:如把“爱神”小行星的形状比作土豆, 形象生动; (2) 列数字:列举“爱神”小行星的长、宽、厚, 准确说明了它的体积小; (3) 作比较:通过与地球引力的比较, 突出“爱神”小行星的引力极小; (4) 作诠释:第 (3) 段解释“爱神”小行星, 让我们对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第5题, 主要考查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此题为开放题, 没有统一答案, 但答题必须抓住“爱神”小行星知识的要点。下面内容在答题时必须表述出来:命名由来, 质地、形状、体积、距离, 运行轨道及引力, 含有太阳系里最原始的物质。

【备考策略】

一、明确解题步骤。

总结多年的经验, 在考场上遇到阅读理解类的考试题, 一般按以下程序进行较为快捷有效, 具体过程是:阅读理解文章题目——阅读文章——看清文章后面的试题——按试题要求回头有重点地再看原文——答题。

二、把握阅读重点。

阅读时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说明对象。阅读事物说明文, 不管是整篇还是整段, 都要首先从整体入手, 把握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 即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阅读事理说明文, 要弄清文章说明了什么事理。2.抓住被说明事理或事物的特征。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结构、形态 (大小、长短等) 、性质 (硬、软、冷、热等) 、变化 (动、静、快、慢) 、成因 (简单、复杂) 、功用 (广狭、正反) 等等。一般来说, 说明文要说明的重点, 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除说明的重点外, 还要弄清作者介绍的事物有哪些方面的特征, 又是从哪些角度介绍的。3.仔细阅读, 归纳说明方法。阅读说明文时, 边读边标出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然后总结主要使用了哪些方法, 并进而分析这些说明方法对准确说明事物特征所起的作用。4.逐段概括要点, 理清说明顺序。概括要点时, 要重视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的作用, 重视给概念下定义或解说的语句的作用。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勾画出来。概括要点时最好用完整的句子, 意思要简明扼要。在逐段概括要点的基础上, 用“同类合并”的方法, 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几部分, 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 把每部分的大意依次连缀起来, 就能比较清楚地显示出全文的说明顺序了。使用什么说明顺序, 还要看说明的对象。一般来说, 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 常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构造的, 常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 常用逻辑顺序。5.整体感知, 把握中心。在理清说明顺序的基础上, 分析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就容易看出文章的基本结构了。如是总分式的结构还要着重分析“分”的部分是按什么原则组合的, 是并列, 是递进, 还是包含有总分关系。递进式结构要着重分析各层意思是怎样逐步深入展开的, 是由现象到本质, 还是由个别到一般, 或是从结果到原因等等。把握结构后, 最好能画出结构示意图。说明中心就是归纳出一篇说明文说明了被说明事物的怎样的特征, 或阐释了怎样的事理。在理清说明顺序、把握文章结构的基础上, 再归纳说明中心也就不难了。6.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分析说明文语言, 就是看遣词造句是怎样准确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的。

三、关注难点问题。

难点之一是要求对文中陌生的科技内容进行阐释。此时要反复浏览文章, 在文中找到与此项科技内容有关的一些铺垫性的材料, 作为阐释的依据。

难点之二是要求对答题的理由进行解说。此时的解说一要利用平时的积累;二要利用文中的材料, 语言表达要准确、精练、层次分明。

说明文的学法指导方法 篇3

关键词:中职;说明文;教学模式;工作任务

一、中职说明文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各职业学校的语文教材,内容大体上是记叙文、议论文、文学作品欣赏和文言文占60%,说明、应用类的文体占40%。说明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 在中职语文课陷入“边缘化困境”的今天,说明文教学更是难上加难。学生普遍反映说明文太枯燥、太乏味,教师授课时,很多也还按照原来三段式的教学方法,结果学生只会更加厌学说明文,造成了说明文教学长期处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长此以往,大部分学生的说明文写作能力及口头说明能力得不到提高,必将对学生的求职就业带来极大的困难。

其实,说明文教学是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引起重视。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说明文作为一种最常见、最实用的文体在社会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现实生活中,说明文随处可见,只要出现一个新产品、新概念、新想法,厂家、商家就会隆重进行推介,利用电视、广播等媒体轮番轰炸,广而告之,为的是吸引大众的眼球,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这种强烈的社会需求呼唤中职语文教学必须加强说明文教学, 必须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根据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精神,在说明文教学中以“任务引领”教学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必备的说明文知识和写作技能,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

二、“任务引领”教学法在中职说明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任务引领”教学法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它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与杜威的“做中学”理论也是契合的。其构建的指导思想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为依据,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任务引领”教学法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与学习任务相结合,以完成任务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现代职业教育提出“以知识为主体,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的教学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任务引领”教学法正是符合现代中职教育的方向和宗旨。以下笔者将结合个人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进行说明文教学。

(一)按照各专业工作任务的相关性,确定说明文教学内容。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课程之一,是具有基础工具性质的课程,它既是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工具课。”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根本属性的核心内涵是职业教育,因此,掌握扎实职业技能是中职学生面向未来的选择,也是职校赖以生存的基础。中职语文教学也应定位于此,语文作为其中的一门文化基础课,应和专业相结合,才能有效地发挥其在职校中的真正作用。

和专业结合,教材要先行。目前我校语文课采用了新教材高教版《语文》基础模块,该教材明确了说明文各部分内容,便于训练学生。虽然教材中的说明文部分自成一体,但如果我们按照教材静态地展开教学实践活动,只会使说明文教学走入歧途。特别要强调的是,该教材(包括目前很多中职语文教材)并非针对某一专业而编写,不同的专业可能使用同一教材。因此,教师必须有重建教材的观念,必须结合学生的专业实际,按照工作任务灵活地使用和补充教材。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根据学校开设的不同专业,补充了各专业在职业活动中所需要的说明文写作知识。

例如广告设计专业。此专业要求学生能够利用多种软件工具实现平面设计、网页设计等不同设计项目。他们在进行艺术设计时,往往需要根据设计需求写作创意说明或设计说明等文案。所创作的文案也是提交设计正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条理清晰的文案可以帮助委托方更好地了解设计意图 ,“一个好的创意+一个精彩的创意说明”才能算是一个好的作品。因此,笔者在设计类专业开设设计说明和创意说明等教学内容,并补充一些与专业有关的说明文作为范文,例如 《奥林匹克五环标志设计说明》《世博会吉祥物设计说明》《环保火柴创意说明》等。教学中向学生提出根据自己的设计撰写创意说明的要求,使学生明白说明文知识的掌握与其专业学习的紧密联系性。

又如模具类专业。该专业的学生一般从事模具设计和制造工作,在工作过程中要对工艺流程、工件制作、技术改造等进行说明。因此,对于模具类专业,教师可多设置一些机械设备使用说明、工件制作过程、技术分析等说明文,例如《安装冲压模具的方法》《数控车车刀选择注意事项》《模具冷焊机详细说明书》等。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说明文知识的同时,更好地掌握模具类专业知识,一举两得。

语文教师要有全新的课程意识,根据必需、够用的原则筛选教材,挑选与学生的职业能力有关联的实用性说明文作为教材,根据不同的专业,确定不同的说明文教学内容,全面培养学生的说明事物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尽快适应未来的工作。

(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说明文教学活动。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把“任务引领教学法”有效地运用于说明文教学,笔者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1. 结合语文教材的教学任务,进行说明文教学。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曾经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教是为了不教”。 根据中职语文教学改革要求和当代中职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的需要,笔者在处理说明文教材内容时,往往把它作为一个引子,一个借鉴的例子。

例如语文上册中的《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科学小品,既有知识性、科学性,又有文学趣味性,文章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课文对学生的要求是:阅读时着重思考文章采用的是怎样的说明顺序,从而把握文章思路。对于这一点要求,笔者认为只是停留在初中生的认知水平上。作为语文老师,如何处理教材呢?根据学情,笔者课前下达任务,让学生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和顺序,向他人清楚流畅地介绍家乡土特产、名小吃或景区特点。学生接受任务后,以小组为单位开始行动,有的查阅课本资料,有的同学直接上网搜索资料。教师了解各学习小组的进度和学生的参与程度,并且给予鼓励和适当的指导。此次活动还建立小组竞争评价、激励制度,评出最佳推销员和导游,学习委员小结本次活动,语文老师作补充发言。这堂课教师讲解不多,更多的是学生上台,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口才。

和缺乏生气的教学相比,学生更喜欢参与、体验活动。结合语文教材的教学任务,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开展说明文教学活动,主要考虑让学生动起来,使学生通过“动”的内容自己去体验,教师的指导只是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类似这样的教学活动,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强化了语文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人文熏陶。

2. 结合专业课的实践任务,进行说明文教学。

职业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而人才观、质量观的核心是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对于中职生来说,对事物的说明能力也是一项重要的职业能力,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和学生所学的专业接轨。

程序说明文,是说明文较为重要的一个部分。讲授此类说明文时,教师可在课前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收集有关产品的资料,注意观察本专业某一个产品的制作过程、制作原理以及产品的原料、性能、特点、功用等等。在这方面,理工类专业的学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可结合他们的专业实验课布置任务,例如让精细化工专业学生写作说明文《护手霜的配制》,学生在认真做完护手霜的配制实验后,一边重温配制过程,一边根据自己对课文《景泰蓝的制作》的理解来构思写作。小组讨论时,有些同学指出:课文在6大工序安排上有详有略,详写掐丝、点蓝两道工序。老师趁势点拨:在景泰蓝的制作中,掐丝、点蓝这两道工序是最复杂、最精细的,是决定景泰蓝质量的关键工序,所以详写。 学生由此悟出写《护手霜的配制》这篇作文也需要重点抓住一、两道工序来写。经过分析,明确了恒温和快速搅拌是护手霜配制中最重要的两个环节。由于这个实验学生亲自做过,写起文章来不会无从下手。

当然,此类教学活动最好安排在学生完成某种工艺流程或操作流程之后,教师可以向专业课教师求助,事先督促学生完成。教师需要课前了解训练内容相关的工艺流程知识,确保训练指导的有效性,并能根据学生情况适时进行点拨。

又如配合广告设计专业的产品包装设计课程,利用语文课,举办“牙膏盒包装”设计大赛。每组把在电脑制作的牙膏盒包装作品打印出来,通过剪切、折叠等方式,将作品以产品实物的形式当场展示,并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将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介绍,重点介绍设计定位和创意构思。这样的任务系列设计为每位学生在有限的教学资源和环境中提供了“做中学、做学一体”的机会。这次活动,语文教师与专业教师一起点评,专业教师主要从设计定位以及创意构思方面进行分析,语文教师主要从内容、表达技巧等方面,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评价,重在表扬和鼓励。

实践证明,只有把说明文教学内容贴近专业需求,符合学生专业需要,才能学以致用,达到以专业为本的目的。生活是创作之源,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渐渐悟出,要提高学生说明事物的能力,最好先让学生动手,获取直接经验。文科类专业的学生可改为从服务操作流程或常见生活品制作流程中获取第一手资料,实践出真知,“贴近专业,注重实践”是提高说明文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3. 结合学生的实习任务,进行说明文教学。

中等职业学校担负着培养既有一定专业知识,又有多种能力的技术型、操作型人才的任务。职业教育必须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就业是民生之本。语文教学应该遵循“就业导向”,致力培养学生的就业素质。

笔者所在的学校近年推行学生分段实习教学模式,即每学期学生分批到企业进行1-2个月的生产实习。笔者所教的电子通讯班的实习单位是国光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实行6S管理模式,学校为此专门聘请了企业专家给学生讲解该管理模式。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管理文化,达到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目的,笔者要求该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写1篇关于6S管理的文章,文体为事理说明文,说明顺序为逻辑顺序,说明方法为分类别、诠释、数字引用、打比方等。

通过实际的课堂教学,教师发现学生因为学习的内容与自己即将进行的生产实习关系紧密,因而表现得格外关注。学生主动请教曾经去过国光企业实习的师兄、师姐,上网找资料,积极讨论。大家主要探讨的内容包括:什么是6S、6个S之间的关系、企业为什么采用6S管理等。

实践表明,教师能够坚持以“就业导向”指导教学,将教学目标锁定在学生对就业素质和能力的需求上,通过语文实践活动,使企业文化提前介入职业教育,是一种可贵的实践探索。从学生的实习情况来看,由于有了前期的渗透,学生对6S管理模式,从陌生到熟知,从不习惯到适应,极大地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素质,这对于学生顺利地适应面临的职业生涯无疑是十分有益的。如果教师能在此基础上开发具有实用价值的校本教材《6S管理与职业素养》,必将会促进个人专业的发展。

三、对运用于说明文教学中的“任务引领”教学法的反思

笔者通过教学实践体会到,作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说明文教学中实行“任务引领”教学法,能使教学过程任务化,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任务活动为主要途径,使学生积极地“动”起来,参与教学活动,改变了中职说明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的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分隔的状况,突出了说明文教学的价值与作用,切实提高了学生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有效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而且非常适应目前中职学生的学习方式需求,既张扬学生的个性又培养其职业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近年来,作为文字指导教师,笔者曾多次带领学生参加各级的宣传海报、宣传画设计等比赛活动,成绩喜人。亚运前夕,我校参加了市教育局团委举办的“喜迎亚运——校园宣传画”比赛,笔者带领的参赛队取得了一等奖和二等奖的好成绩。此次比赛,笔者负责宣传画创意说明的文字指导工作。

当然,目前“任务引领”教学法也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例如: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基础好的学生得到实践机会往往比较多,水平和能力提高也快,导致学习上两极分化现象更为严重;而那些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在与同学合作时,困难多,压力大,因而不喜欢该教学法。

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体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为中职说明文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模式,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责任心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教学主导者转变为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或主持人, 教师需要真正地实现角色的转换,才能有效地更新教育理念,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中职教学要求。

(作者单位:广州市信息工程职业学校)

参考文献:

[1]武马群,李川义,马必学.就业导向,工学结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2]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孙春成.中学语文课堂创新教学模式[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4]孟源北.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建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何善亮.有效教学的整体建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说明文阅读指导教案 篇4

说明文阅读指导教案

2010年11月30日星期二

佘冬妹

一、教学目标:第四单元是说明文,初一的学生让他们了解说明文和记叙文的区别,掌握一些阅读技巧。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是了解说明文文体知识,难点是弄懂两种文体的区别。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要求学生粗读以下两篇文章,并感知它们的区别。

荷情万种

(一)拙政园,撷山川之灵秀,为世人所钟情,不愧为苏州园林之冠。荷花,出淤泥而不染,为世人所敬仰,不愧为花中之君子。

你能想像在拙政园赏荷是多么高雅美妙的事吗?所以,当我听说拙政园要举办首届荷花艺术节的消息时,就迫不及待地想去一饱眼福了。

立秋过后,天还是一样的炎热。走在路上,我还猜度着荷花是否经得起骄阳的虐待,可踏进园门,才隐约听说荷花还没有到盛放的时节。

我略带失望地走在小石子铺成的曲径上,走向了那有名的荷风四面亭。

“苏州好,拙政好园林。四面荷风三面水,红裳翠盖满池心。炎夏惬幽寻。” 这是周瘦鹃在吟唱。

我站在亭边,愣愣地看着四周大片大片的荷叶。层层叠叠的绿,绿得耀眼,绿得洒脱,从四面八方把我包围融合,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要化成一抹绿。我感受到一种清爽直逼我的肺腑,仿佛要洗去心灵的陈年的灰尘。这是荷风!我已经感受到了!可荷花呢?我为何找不到它的影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这是周敦颐在吟唱。

我印象中的荷花应该是玲珑剔透的,花瓣像用淡色的红玉雕刻而成,袅袅伫立在碧波中,纤长而高傲。它不热烈如牡丹,也不忧伤如秋菊,它只是冷静地思索着、展望着。

如今,面对这么多游人的期待,荷花为何千呼万唤不出来?难道这就是它的傲气?

它是君子啊,它不会去迎合别人的喜好,它只能按照自己的原则办事。

荷花美得超然,但不孤芳自赏,它总有开放的时间。它的美不是妖媚,不容任何侵犯。它始终牢记自己的使命:不是被人欣赏,而是奉献果实。它愿放弃美丽而一心酝酿果实——用它的根用它的心。

我忽然间领悟到许多,心情豁然开朗。没赏到风姿绰约的荷花固然十分遗憾,但我的心里早已是荷情万种。

荷花

(二)盛夏,当你漫步在荷花池畔的时候,很自然地会想到宋朝诗人杨万里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你看,那碧波荡漾的水面上,亭亭玉立的荷花,散发出阵阵幽香,沁人肺腑;那托浮在水面上的荷叶,青翠欲滴,那滚动在荷叶上的水珠,犹如翠玉盘中的珍珠,明净柔润。一阵微风拂过,会使你有一种暑气全消之感。再吟诵周敦颐《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佳句,就更觉心旷神怡了。

荷花全身是宝,用途很广,既是食品,又是药物,至于供人观赏,那只不过是一种“副产物”罢了。它的地下茎——鲜藕,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各种维生素及矿物盐等,营养价值很高,是一种很好的水生蔬菜;它既可生食,又可熟食,还可加工成藕粉、蜜饯和糖藕片等,既有营养,又易消化,是妇幼老弱的良好补品。莲子,鲜可生食,也可做汤菜、甜食或蜜饯;干莲子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高达62%,蛋白质的含量高达16.5%,钙、磷、铁质及维生素B1、B2和胡萝卜素的含量也相当丰富。荷梗、荷花、莲蕊、莲须中还含有各种生物碱,荷叶还是很好的包装材料。如果说到荷花的药用价值,那就更大了。荷花的各部分都可入药。莲须,有固肾的功能;莲子,有收敛镇静之用;莲蕊,有清心、利尿、降压降烦之效;花托、花瓣,有活血祛痰之妙;花蒂(叶中央近叶柄部分)能清暑利尿……

荷花在我国的长江、珠江流域栽植较多,黄河流域也有分布。就品种而言,荷花约可分为三大类,四十余种。其中花藕和花香藕等品种是以向人们提供鲜藕著称;湘莲和向日葵莲等品种,则是以向人们提供莲子而闻名;而花中君子和水花魁等品种,则是专供人们观赏的。

莲藕,虽然一生都在水中,但对水的深度却有一定要求。一般生长初期,以三至五寸为宜,生长后期,一般可控制在一尺左右。在莲藕的枝叶长出水面以后,一旦风折叶柄,水就会从茎管灌入,使整株莲藕烂掉。因此,莲藕的生长发育还与风力大小有关。

(二)学生粗读两篇文章,并感知它们的区别,学生谈阅读的感受,只要能谈到一两点就行。

明确:两文同样写荷花。但《荷情万种》是一篇记叙文,兼有抒情、议论。记叙自己去拙政园赏荷的经过,对荷的描写和体验极有层次,先写荷风,续写荷的精神,并巧妙引用古文增添色彩。

《荷花》分别介绍了荷花的观赏价值、食用价值、药用价值及荷花的分布状况、品种,最后介绍了荷花的生长与水深、风力有关。观赏价值突出其形体美、情态美。食用价值突出强调鲜藕、莲子,略写了荷梗、荷花、莲蕊、莲须。药用价值突出荷花的各个部分,这是我们读者所不了解的。全文语言平实,知识性强,是一篇说明文。

(三)教师简介说明文的文体特征。

1、什么是说明文?

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说明事物特点和阐明事理是说明文的两种类型。

2、说明文的类型:

事物、事理说明文(内容角度);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3、说明的特征:说明文一定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所谓的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和另一事物的区别所在。问有什么特征? 解答方法:中心句或总说句或过渡句

4、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问:文中用了什么什么顺序?

考生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从上到下或从里到外的空间顺序;先结果后原因,或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时间顺序〗:即以时间的先后为说明顺序。一般用于介绍哦人物的生平、记录科学家研究历程、说明事务的发生及发展或讲解制作步骤等,有时间词

〖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的形式,以a、前后左右b、上下高低c、东西南北d、从整体到局部等为顺序,一般用来说明事物的构造或形态,有方位词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现象—本质、原因—结果、整体—部分、概括—具体、特点—用途、主—次、总—分)等。事理说明文一般以逻辑顺序为主要的说明顺序。

5、说明方法:

一般有引用、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等(一般是三个字)。

※注释※

〖引用〗: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资料说明。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相当于修辞手法中的引用是一致的。)作用:使文章更具说服力,让人更能理解,仿佛身临其境。

〖举例子〗:举出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例子,能够反映一般的情况,真切地说明事物特征。如《中国石拱桥》举出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子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作用:使事理或事物特征更具体、全面,有说服力。

〖分类别〗:说明事物特征往往从单方面不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说明。作用:使说明的层次更清晰。

〖列数字〗:有些事物为便于从数量上说明特征,往往运用一些数字来说明。如表述建筑物时,通常说明其宽度、长度、高度、体积等。作用:具体准确说明某特征、事理,使说明更具说服力,让人信服。

〖作比较〗:选择有外部或内部联系的事物进行比较,往往能增强说明事物的效果。作用:使某特征、事理更突出、更鲜明、更形象更直观,使人印象深刻。

〖下定义〗:有时为了突出事物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往往用简明扼要的话给对象一个说法,揭示事物的本质,使读者对被说明的对象有明确的概念。例如:统筹方法是什么呢?先给它一个说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作诠释〗:就是对事物的一般性的理解说明。与下定义相比,作诠释比较详尽具体,下定义比较简洁。因此有人则说,作诠释是部分定义,即对定义的某个义项加以解释说明。

〖打比方〗:适当运用比喻,能够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如说明石拱桥形式美,就用了“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比喻不但贴切而且很美,既说明了桥洞的特征,又能吸引读者。作用:生动形象说明了某特征(事理),通俗易懂。

〖画图表〗:列图表的作用,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增强了直观性,使事物特点一目了然。

〖摹状貌〗: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这种说明方法叫摹状貌。※答题技巧※

中考经典考题:文中划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答题方式:这一句(段)采用了… …的说明方法,说明了… …事物的… …特点,起到… …的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答题模式:以……(结合文章具体内容)为例,具体而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例子:《中国石拱桥》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更具体准确的说明了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优美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例子:《看云识天气》条理清楚地说明了晴天的四种云高、薄的特点和雨天的云低而厚密的特点,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例子: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

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而准确地说明太和殿雄伟壮丽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④.作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

例子:永定河发大水的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很少出事。

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两岸河堤和卢沟桥在河水泛滥时的不同表现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卢沟桥的坚固。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的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

例子: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成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物候学的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物候学的特征。

⑥.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子: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他们有的像羽毛轻轻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

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云姿态万千的特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例子: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连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连,所以这种桥叫着连拱石桥。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对石拱桥联拱的特征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生动形象地对**事物的特征加以形象化的描摹,表现了事物的**特征,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例子:这些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

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描摹了石狮子的不同形象,表现了卢沟桥形式优美的特征,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⑩.引资料: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例子:《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

用了引资料的说明方法,说明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的特征,增强说服力。

6、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说明文语言的根本要求是准确性和严密性,文艺性说明文还要求生动性和形象性。

问:句中加点的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删去,这个词在文中起着修饰或限制的作用,原来的意思是……,删去后意思变成……这样与原意不符,表达不严谨,语言不准确。

例子: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句中的“之一”能否删去?为什么?

说明文的学法指导方法 篇5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杨柳枝词》中说“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诗歌、散文等创作如此,说明文的写作亦如此。只有多写新的事物,多传播新时代的信息,文章才能呈现新的气象。这新事物,可以是改革开放过程中产生的新现象,如市场经济、股票、下岗再就业、减负等;可以是经济建设中出现的`新概念,如动迁、转轨、信息高速公路、打工等;可以是反映现代科技的新成果,如电脑、网络、克隆技术、基因、纳米技术等;可以是反映人们生活变化的新事物,如信用卡、购物券、福利彩票、红茶坊、快餐、瘦身、家教等。总之,时代在前进,新时代涌现出的一系列新气象、新事物、新变化都应成为我们关注的写作对象。

浅谈说明文说明的方法 篇6

1. 从全文内容看,《苏州园林》运用了“分要点”说明的方法

分要点说明,就是从分说的角度,对说明对象进行显性的或隐性的“一点”“两点”“三点”“四点”……式的解说,几个“要点”说完了,事物的特点也就显现了。分点说明表现在文面上,使说明文主体部分呈横式结构。由于文章的内容有一二三四等“点”组成,所以不仅能对事物的特点进行细致的说明,而且能鲜明地显现说明的层次。

《苏州园林》围绕全文的中心句所展示的要点是(四个讲究、三个注意):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绝不对称);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注意每个角落的图画美;注意门和窗的图案美;注意梁柱的色彩美。

2. 从文章的顺序看,《苏州园林》运用了“分主次”说明的方法

《苏州园林》是典型的总分结构。分说的七个方面“相互并列”。但从全文的脉络看,主与次的先后安排非常明显。第三、四、五、六段介绍苏州园林设计与建造的四个方面的主要特点,七、八、九段对苏州园林的细部的三个特点进行介绍说明。全文呈现出的脉络是:苏州园林总的特点——主要特点——次要特点。

3. 从事物的特点看,《苏州园林》运用了“分解式”说明的方法

分解说明就是有意地对说明对象进行“划分”,从而一处一处地说,一块一块地说,一个方面一个方面地说。分解说明常常用于对整体的或静态的事物进行说明。它的主要特点是:对事物分部位、按结构、依特点进行分解说明;分说的各部分内容既彼此独立又相互依存;“苏州园林”是一个集合化了的整体事物,作者既不是介绍一座建筑物,也不是介绍一群建筑物,而是“杂取”苏州各个园林的特点,将他们集合在一起,组成一个新的典型化了的整体事物。作者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进行“分解”,从布局、配合、映衬、层次等各个美点及其他局部的美加以说明。

4. 从事物的性质看,《苏州园林》运用了“分角度”说明的方法

分角度说明围绕某个说明对象,分侧面从不同角度立体地展现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它的主要特点是:每一角度的说明内容只是说明事物一个方面的特征(一般来讲,角度的内容往往有段的中心句点出),各个角度的内容相互独立而有相互依存。

《苏州园林》从全文的结构看是总分总式,从全文的逻辑顺序看是有主要特点到次要特点,从具体的说明过程看“分说”部分就是分角度说明。全文从如下角度支撑了全文的“总说”: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苏州园林布局讲究自然之趣,不讲究对称;假山的堆叠,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竹子花木;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也着眼在画意;花墙和廊子,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景致的深度;苏州园林在每一个细部都注意到图画之美。

5. 从常用的说明方法看,《苏州园林林》主要运用了“分类别”说明的方法

这一点在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清楚。作者从永乐七类事物的特征来支撑“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亭台轩榭的布局之美;假山池沼的配合之美;花草树木的映衬之美;花墙廊子的层次之美;各个角落的点缀之美;门窗图案的工艺之美;梁柱广漆色调的平淡之美。

上一篇:20xx党员七一党课讲稿下一篇:专升本化学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