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孩子的心得

2024-11-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教育孩子的心得(通用11篇)

关于教育孩子的心得 篇1

我国传统婚姻观念正在受到冲击,离异家庭的数目上升,很多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里。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对孩子们来说,父母离异的创伤仅次于死亡。”那么如何帮助和教育单亲孩子,使他们克服家庭带来的身心障碍,让他们像完好家庭里的孩子一样健康成长,不仅是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的内容,也是摆在我们广大教师面前的新课题。我认为,我们老师可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帮助家长自觉担负起培养孩子的责任

夫妻离异,对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沉重的打击。教师应使家长明白:家庭角色的残缺对塑造孩子美好心灵和健全人格都是不利的。平时应尽力弥补这种缺陷,让孩子健康成长。单亲家长往往有更多的痛苦和烦闷,以致心理失衡。有的家长想寻找新伴侣,却认为孩子是“绊脚石”。因此,对孩子要么自由放任;要么责骂体罚。这种方式极易造成成绩下滑,表现不佳;甚至会把孩子推向绝望或犯罪的道路。本来,家庭的破裂,已给孩子的身心带来损伤,再把孩子当“出气筒”,就犹豫雪上加霜了。作为老师应主动与家长联系,帮助家长认识到单亲家庭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的不足,应采取多种办法尽量给予弥补。作为单亲家长,应有理智的生活态度,不能把不满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要给予孩子温暖,多留时间与孩子相处。沟通双方感情,作孩子的亲密朋友,减少他们的孤独感,增添他们的生活勇气和信心但如果只能和一方接触的话,也不能刻意地去抵毁另一方。尽量地给予美化,或是平淡也行,至少不能让孩子去恨。不然,将来孩子会仇视,从而引发心理障碍或疾病。二 有的放矢地进行情感疏导

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别人,可以帮助人去掉一切不利因素。面对这些心灵创伤的孩子,我是这样开展教育工作的: 1 细心捕捉孩子的心理变

离异家庭的孩子都有强烈的失落感和迷惑感,他们觉得自己是被父母遗弃了的人,对父母的离异既失望愤怒又羞愧自卑;渴望父母破镜重圆却又不得不接受父母离异这一冷酷的现实;在群体中对别人的议论与评价相当敏感。性格内向的常常会哭,不会主动向同伴或老师吐露家庭的不幸。对于这类孩子,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怀,同时,该严格要求的地方,也不能因为同情他而降低要求。性格开朗的自制力会下降,容易与别人有冲突;而有的会变得特别喜欢黏老师。总之,这些心灵受伤的孩子更需要集体的关心、同学的温暖、老师的亲近。平时应该多注意孩子的行为,有了不良的地方,应该及时处理,不能任其发展。2 区别情况进行情感疏导

离异家庭对孩子的爱是残缺不全的。尽管他们的父母想极力弥补,但也总是心有与而力不足。从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出发,有三种抚养方式应值得我们特别关注:一是由父亲抚养的女孩,“交友”问题和“早恋”问题,老师应给予正确的疏导;二是由母亲抚养的男孩,老师要特别注意其“阳刚之气”的培养。如有意识的让他当班干部,让其独立组织一些活动等;第三是由祖辈抚养的孩子,老师要全面关心,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三 讲究教育策略

由于特殊的身份离异孩子应受到老师特殊的关心与爱护。一般来说,离异孩子大多有一种自卑心理,情绪抑郁、落落寡欢。作为老师,平时要避免过分突出他们,以免造成一种特别的感觉而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有时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次倾心的谈话,都会对他们产生积极的影响。四 争取社会支持

关于教育孩子的心得 篇2

一、孩子的爱心现状及缺失问题

1. 家庭因素

如今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 在家中处于中心地位, 饭来张口, 衣来伸手, 整天都被爱包围着。而且现在的家庭经济水平有显著提高, 孩子一有要求, 家长有能力并乐意立即满足他们的需求, 对他们过于溺爱, 唯恐孩子受到半点欺负, 委屈。孩子在家长的这种庇护溺爱下, 形成了不少弱点, 使得孩子以自我为中心, 只知道一味占有, 不懂得付出, 一味被爱, 不懂得关爱他人, 不懂得分享, 任性, 乱发脾气。这种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不仅没有引导孩子正确成长, 反而造成孩子心理发展的扭曲和爱心的缺失。家长本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家庭本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家庭环境、结构、教育方式和家庭成员关系直接影响孩子的爱心成长, 家庭的教育观念和方法至关重要。家庭风气对孩子的爱心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的这种不正确的爱造成了当代孩子的种种现代病, 以致爱心丧失, 目中无人。

2. 学校因素

除了家庭以外, 孩子的其他时间大都是在学校度过的, 学校便是孩子成长的第二个大家庭。即使近年来,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 学校也开始转变课程设置, 像品德教育课, 心理健康教育课也在很多小学开展, 但是受重视程度如何呢?受传统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影响, 教师更多关注孩子的语数外主课成绩。其实, 一些学校的心理课, 品德课只是学校的一种“门面装饰而已”, 心理课、品德课老师跟其他主要课程老师相比, 课程实施效果不佳, 学校领导重视度不高。学校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没有过多关爱孩子, 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某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没有对后进生进行心理关注, 导致后进生更加厌学, 心理脆弱。教育的核心是什么?不是传授知识, 而是以人为本, 培养健康人格, 这是一切教育的最基本原则。学校培养孩子的爱心是为其他学科的教学奠基。

3. 社会因素

信息时代, 社会媒体、网络等除了使人们的生活更快捷以外, 对现代儿童的身心健康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现在孩子们在家看电视时间长, 不管呈现在面前的是好与坏, 对于孩子来说都是很直观的视觉刺激, 一些孩子还会模仿, 电视、网络的消极影响对于孩子的情感培养、个性塑造有负面作用。孩子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风气及周围人的文化生活形式, 都影响他们的爱心成长。

二、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的措施

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是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项奠基工程, 对孩子一生的健康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为孩子的成长及步入社会做好准备。对于孩子的个性发展而言, 没有什么比爱和亲情的需要更重要, 爱无处不在, 就看怎样给予孩子正确的爱, 怎样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教育, 并且怎样培养孩子发现爱, 拥有爱心, 爱他人。

1. 做正确有爱心的父母

“人之初, 性本善”, 只要在孩子心灵播下爱的种子, 就能培养出良好的品质。家庭是重要的“爱心”培育基地, 父母就是爱心播种者。

第一, 爱心培养从小抓起。营造有爱的家庭氛围, 让孩子在温暖有爱心的家庭中成长, 时刻感受到父母对自身的关爱, 从而使爱心在孩子心中萌生。第二, 爱心需要榜样示范。父母良好的示范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因为儿童有特殊的“天赋”倾向———模仿, 那么孩子行为的习得更多来自家长,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因此, 父母孝敬老人、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等, 就能感染并唤起孩子对他人的关心。第三, 时刻培养爱心精神。生活中处处都能体现爱, 家长要时刻引导孩子的情感方向, 联系生活细节, 耐心地、不失时机地激发孩子的爱心, 向孩子渗透爱的情感, 时刻传递出正能量。长期如此, 孩子心中自然会滋生爱心。

2. 教师的爱“心”教育

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体, 教师在教授学生专业学科知识的同时, 还要对学生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人格塑造、情感培养, 这是为最终实现教育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首先, 教师是教学工程的灵魂工程师,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这是对教师, 对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最高要求, 即教育者不仅必须具有学科专业知识能力, 而且必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据此两点可知, 教师自身的品德修养是进行教育的前提。只有教师的自身道德完善后, 才可以有效帮助并培养学生的道德。一个拥有“爱心”的教师, 才有可能对学生施加爱心教育与培养。一方面教师不再单单传授专业知识, 而是作为一个爱心工作者给予学生更多关注、关怀与理解, 给予学生更多重视, 这便能使他们意识到自身价值的存在和必要, 更能树立他们对生活和学习的信心。无论教师还是学生皆是尘世凡人, 不是说谁都是完美的, 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优点, 课堂教学中老师不能区别对待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 尤其是对待所谓的“差生”应该给予更多关注, 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 不能再对差生持漠不关心甚至粗暴心态, 而是要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通过不同的教育方式, 使之渐渐改变, 改变以往的那种“恨铁不成钢”的想法, 对其因材施教才是教师爱心的体现。教师的爱心教育和爱心示范能使学生获得深刻效果。并且同伴之间的榜样示范是实施爱心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 这就需要教师在班级里建立充满爱心, 相处融洽的班风, 布置充满情感的教室环境, 使得学生在积极的环境下受到老师的正面引导与环境的熏陶影响, 循循善诱, 强化爱心的存在, 培养学生的爱心意识。再者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这是爱心教育的一种体现, 爱学生的心理, 使学生有健康的心理状态, 这是爱心教育的质的体现。课堂上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的教育, 心理健康是学生进行其他学科并且做人的基础, 从青少年心理状态看, 心理问题普遍存在, 许多方面表现出向低龄化发展趋势, 这些问题的成因可以追溯到他们的小学时代, 儿童时代的教育是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阶段, 当然作为这个阶段的施教者———教师必然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主体, 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建立朋友合作关系, 抛开传统的“师道尊严”心态, 转变自身角色, 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中。及时发现学生的不健康心理或不良行为, 耐心给予输导, 让学生感受爱的体验, 从而端正他们的不良行为。爱学生,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目的的最终归宿。

3. 社会力量

社会是孩子们生活的第三环境, 国人素质的提高对孩子的身心成长算是一种旁敲侧击的教育, 同时大众媒体关于爱心的正面报道越多, 孩子们在电视面前所接受的正面教育是最直接和易接受的。社会经常组织一些献爱心活动是培养孩子爱心的一项措施。

总的来说爱心教育不是单方面的付出就能够达到的, 它不仅是一项持久的, 而且是复杂的工作, 不管是家长、教师、社会群体等都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责任, 有义务, 孩子是以后社会的主流, 他们的健康成长与否直接关系到未来社会的道德素养的高低。没有健康的心理, 就没有爱心的呈现。在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时, 一是给予孩子爱心, 二是培养孩子有爱心, 三是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这样才有利于孩子以后的成长, 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摘要:当今社会孩子的爱心缺失严重, 这跟孩子生长的环境及教育方式有极大关联。就当前社会, 家长方面对孩子的关心、重视程度不够, 少了一份真正有意义的爱的教育, 学校教师对孩子缺乏爱心, 忽视心理健康教育。文章分析了社会方面对孩子爱心教育的影响, 就孩子的心灵教育展开论述, 然后对爱心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关有效措施等。

关键词:爱心,心理健康,品德培养,教育措施

参考文献

[1]张明编, 著.林崇德, 董琦, 主编.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9.

[2]谢占杰.论爱心及爱心教育[J].许昌师专学报, 2000 (1) .

[3]中国洪泽[EB/OL].http:/www.hongze.gov.cn/art/2011/10/31/ar.

关于自己批评孩子的心得浅谈 篇3

【关键词】教学管理;批评艺术;自尊心;批评教育

作为一名在西藏教育的岗位上工作多年的班主任教师,这多年的工作经验让我认识到,批评也是一种艺术。对于教师善意的批评可以换来学生会心的一笑,而讽刺和挖苦换来的则是学生的横眉冷对。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但往往有些教师对学生的过错采取“恶性刺激”的批评方式,使学生在怨恨中“吸取教训”。然而这种刺激效果,往往会助长学生的逆反和怨恨心理,这会给学生的身心带来极大的影响,甚至会造成很坏的后果。就算是心理较为成熟的成年人,大多也都好表扬而不愿被批评,更何况是有着强烈自尊心的藏族学生。因此,要让学生能够接受教师的批评,作为教师就必须分析和了解受批评的学生心理特点,努力达到与学生情与情沟通,心与心交融的境界。所以,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我对于批评学生时会注意了以下几点:

1 以尊重和爱护学生的自尊心作为批评的核心

首先所有学生的自尊心都有这么几个共同的特点,则分别是:动力性、敏感性、情绪性、脆弱性和复燃性。每个人的自尊心,它都是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之上建立的,要求集体和社会能够承认自己的人格和能力的一种思想感情。其具体的表现为不容许别人歧视,不愿向别人侮辱和屈服等方面。一个人若具有真正的自尊心,那么这个人总会珍视自己在集体中的合理地位,注意保持自己在集体中的声誉。通常说来自尊心是一个努力克服缺点的,积极向上的内部动力。既然作为一种动力,那教师则应当去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把自尊心引导为学生的自我教育,防止其向虚荣心的方向发展,这样一来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教师的批评,才能使得其教育取得成功。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美国学者在人格理论中就有一个观点:人格的基础是自信、自尊。然而一个人的自尊和自信单凭他自己是不能建立起来的。在孩童时期的他的自我概念是靠外部的评价建立起来的。现在的教师越来越多的认识到这一点——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教师总是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学好,这一出发点是正确的,但是如果其方法不当,再加上教师不能及时地挽回学生的自尊,这就会毫无保留地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学生的自尊心如果一旦被伤害,对于其后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要讲究科学性、艺术性。教师一定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并能够善于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能够满足学生得到别人尊重的这一需要,这就为在师生之间建立融洽的关系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弄清事情的缘由是批评的首要条件

我读过美国马里杰·斯比勒·尼格写的一篇文章《多看了一眼》,作者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了一件引人深思的事。作者说自己看见一位坐在矮凳上拔草的男人,便以为那该是最懒散的典型了。当自己临离开时,又看了他一眼,才发现那男人原来只有一条腿。就这样,只因多看一眼,原先认定是好吃懒做混日子的人,忽然间成了勤劳的百折不挠的人了,由鄙厌变为尊敬。幸亏多看了这一眼,这是何等重要的一眼啊!对于孩子间的每一件事,哪怕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班主任都不能莽撞处理,那不仅会伤害了孩子,还会给自己的教育道路添障碍,这也是我一路摸索所得。

一次,我正在黑板上写板书时,听到后面有一个同学在讲小话,当我回头看时,正好看到有个同学嘴巴在动,于是我就跟认定刚才讲小话的人是他,就对其批评。然后这个同学当时就站起来说他没有讲小话。当然作为教师碍于自己的面子和教师的尊严,我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但是他也不肯承认,这个时候的课堂上开始陷入了尴尬的境界。最后,自己只好强忍怒火把这堂课上完。下课后,我刚走到教室门口外,另一个同学就追出来,在我旁边小声地说,刚才真不是那位被我批评的学生讲小话而是他说的。顿时,我就感觉到心里的矛盾,是向学生道歉,还原事情的真相?还是碍着自己的面子,此事就此作罢呢?最后,我还是把那位学生找来,并对他道歉。虽然他也对此事表示理解教师,可我心里总感觉不太舒服,认为自己此事的处理有欠稳妥。从此以后,我也时刻提醒自己:对学生不要轻易批评。对某件事或某个学生非批评不可时,一定要在批评之前,进行深入的调查、了解,掌握真实情况,对批评的原因和目的进行把握,最起码能使被批评的人口服心服 。

3 把握时机、注意分寸、对事不对人是批评的关键

没有批评的教育也是一种脆弱的、不负责任的教育,批评也是一种关心、爱护的教育表现。但过分的批评很难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更容易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敌对情绪,这样一来便失去了批评的意义和目的。批评学生时,教师要对学生当前的错误进行批评,不要轻易地把学生以往的错误联系起来。批评学生,要做到对事不对人,无论是对优秀的学生还是经常犯错误的学生,作为教师都要一视同仁。批评学生时的语言要准确,恰如其分。批评浅了,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批评重了,就会刺痛学生的自尊心。准确、真诚的批评言语,会使学生心服口服,欣然接受。教师批评学生时,首先要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为前提,然后选择适当的教育方法。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当学生把教育看成是自己的需要且乐于接受时,才能使教育取得最佳效果。”

最后,批评教育后别忘了安抚。要多关注孩子情绪变化,防止过激行为。严厉批评后一定要关注其情绪变化情况,个别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可能会做出报复、出走、逃学、破坏、轻生等过激行为。批评的目的是促其改正错误,所以认为批评结束就万事大吉,而要进行有意识的观察、辅导、有了进步要及时表扬。关注其改正错误的情况,注意安抚技巧,消除感情隔膜,防止坐失良机。批评后在必要时可以采取适当的方法向学生表明为什么要批评,为什么要这样批评,以消除感情上的隔膜。总之,我们教师要做到批评无痕。在无痕的批评中,让学生理解到什么是尊重,什么是爱护,使其体味到独立人格的尊贵和教师的拳拳之心。在心与心的碰撞中使得学生的思想升华了,灵魂也得到了净化,我们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参考文献

[1]邵夏珍.井深大早期教育法[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

[2] R·M·加涅.中国社会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田克勤.学习理论大家谈[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作者单位

关于教育孩子的心得 篇4

前,我的儿子何可可快三岁时,有一次自己穿裤子,半天穿不上,我在一旁看着,心里暗暗地笑。

何可可突然说,妈妈笨蛋!

我当时大惊,他怎么知道我心里怎么想的?!

我当时心里真的在说何可可笨蛋!

天啦,他不仅知道我所思,而且还恰当有力地回击了我!

这太神奇了!

从这天起,我开始意识到,小孩子虽小却一样可以领会大人的意思。

千万不要以为他们小就不懂,哪怕是婴孩。

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我觉得作为父母,在小孩子面前一定要慎重。

可惜不是所有的家长会意识到这些的。

他们大都觉得小孩子无意识,大人可以随意强行加入他们的意识。

比如在我们托管班,一次正做着作业,有个小妹纸的外婆来接她。

看到她背课文,好几遍了都过不了关,竟突然冲到她面前,“啪”的给了她一耳光!还边吼道:笨蛋!

当时,我们大家都惊呆了!

要知道背课文,能快速记忆的毕竟比较少,大多数小朋友要反反复复背几甚至十多遍才能背着。

背不着也是常见的,又不是多大的错,怎么能挨打呢?还当众打!?

我并不反对打孩子,有时候孩子是需要适当得到惩戒。我也偶尔给一些家长建议:回去打一下!

但是我旗帜鲜明地反对当众打孩子!

这是相当严重的事情!

不过,面对这种公然在工作室里打娃的做法,我也不会当面制止,哪怕是大人的错误。

因为这样容易给孩子造成一个不好的印象——只要被某个大人,便会有另一个大人立即过来阻止,因为会得到庇护,孩子就会觉得总有人帮他,从而受到的惩戒就起不了作用。

所以当时,小妹纸被外婆突然打了一记耳光,我并没有说什么,只是默默地给被打哭的小妹纸递去纸巾。

当然,后来我及时地告诉她妈妈,明确说这种行为是极其不当的。应该纠正外婆的粗暴教育行为。

在这几年托管工作里,我遇到不少这样的家长。

大都是外婆外公爷爷奶奶或者父母所受教育不高的家长,他们喜欢用老一代的教育方式教育当下的小孩。……那就是一个字——打!

显然这是行不通的。

最简单的例子,现在的小孩子,个个都是各类电子产品的高手,可是一些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父母连智能手机都不会用,所以你想一想,你在教育这些小孩子的时候,有说服力吗?

千万不要以为小孩子什么都不懂,不要动不动就打骂,羞辱,这种简单粗暴老套的教育方式根本不适合新时代的孩子了。

当然我也很欣慰地看到一些更为年轻的父母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他们对待孩子的缺点错误表现得非常冷静和理智。

成长中的孩子当然会犯错误,各种各样的错误,也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

可能作业老是出错,可能会上课讲话,可能不会得高分,这些都是正常的。

我觉得一部分家长总是没有意识到这点,他们总是奇怪地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的孩子就好比天才,就应该次次作业完美无缺,考试都是满分!

天啦,这不是可笑吗?

学习是永远的,长期的。

每个人的一生都需要学习。

学习也不是为了考高分。

我们掌握知识,是为了丰富我们自己的头脑,让自己的灵魂变得有趣,而不是变成考试机器。

父母也是需要学习的,不是每个父母天生就是好爸爸好妈妈。

当孩子犯错,我们大人,要学会冷静,反思。然后才是帮助。

就像我幼时的儿子面对我的暗自嘲讽能正确回应“妈妈笨蛋”一样,当你打自己的孩子,骂他“笨、傻、憨”的时候,相信我,他们一定也在心里回应你——你才笨蛋!

父母们都应该记住:永远不要指责,时常鼓励!

作者:阿秋

孩子教育心得:顺应孩子的需求 篇5

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引导与教育也应该学会运用这种智慧。

一天下午,我带孩子回到家准备写作业,小九突然问:“妈妈,《小学古诗文》在哪儿?”

我很好奇他为什么突然想起那本早就已经背完的书。

他没有回答我。不过我很快帮他找到了。

他坐下来开始认真地翻看这本书。我更加好奇,他感兴趣的书一般都是带图的,而这本古诗文全都是黑白的,以前只是翻着读啊背啊,他从来没有这么静下来翻过这本书。他这是要干什么?

突然,他又问我:“妈妈,‘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那句诗是哪首诗来着?突然忘记了?”

我晕,怎么都就馍吃了?考虑到好久没有复习,我也就没有责备他忘记诗题了。我告诉他是《小池》。

他开始翻看目录,找那首诗。

等了一会儿,我再回头看他在干什么时,突然发现他已经在一张干净的A4纸上画好了,蓝色的湖水和大片的荷叶,以及盛开的和打骨朵的荷花!水里还有红色的小鱼。

画的真好!他这是要干什么?

他告诉我:“妈妈,这是我上课的时候想画没能画,我想把它画下来并配上诗。这叫做‘诗情画意’。”

我明白了。今天他们上课的时候老师让给“危楼高百尺”那首诗配画。这激发了他的创作兴趣和灵感。

画完了《小池》,他又拿来两张纸,说让我跟他一起创作诗情画意。我勉为其难地答应了。因为我并不会画画,虽然小时候对画画感兴趣,但是并没有坚持下来。

既然孩子这么喜欢画画,又重新拾起了画画的热情,我还是陪着他画吧。

于是,我们俩就每人选了一首诗创作了诗情画意。

画完后,他让我评价他的画,说实话,画的有点儿抽象,但是对于他来说已经很好了。

我高度赞扬了他。

他也来评了我的画,然后我们一起把它们贴在了墙上。

整个过程,没有我一句催促,没有一句命令,全都是顺应孩子的内心需求在行动。

做完这一切,他又提出要求每天晚上我们一起完成一幅诗情画意。这是多好的培养孩子美育和帮助理解诗意的方式啊,更何况是孩子自己提出来的。

于是,我马上给他买了一个绘画本。可以把这个变成绘画日记。

我又特意上网找了相关的资料,发现日本的小学生暑假作业就是绘画日记,每天一幅表示情景的画,然后给画配上文字。这样不仅锻炼了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动手能力还能帮助他们组织语言,锻炼表达。

这让我想到了九爸跟我说到的顺应孩子。老二前一段时间,喜欢抓东西,喜欢把书架上的书从里面拉出来,扔在地上。

我觉得太烦了,还得一次次地捡起来。

但是九爸说,孩子发展到这一步,他喜欢做什么就应该顺应他让去做,只要不是危险的,符合道德的,就要顺应他。

确实,老二的抓握很给力,手很有劲儿,这不正是在锻炼各种小肌肉吗。

这又让我想起了,老大小时候,大概是一两岁,开始有了自我意识,每做什么事儿,他都喜欢说“我自己,我自己”——我自己来。

但是大人没有尊重他的意志,总是替他包办代替。导致他的动手能力不强,而且依赖心理比较强。在未来的老二教育中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顺应孩子的天性。当孩子强烈想要做什么的时候,一定要保护好这种欲望和好奇心。

昨天在跟孩子一起读迪士尼英语的时候,书上有一幅图,他一边跟读一边看图,我觉得这样不对,没有效果,就把图给他遮挡上让他指读单词。但现在想来,为什么当时不停下来让孩子慢慢看,看完了再继续跟读。这不就是顺应孩子的天性吗?

原则就是无为而治,顺应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充分舒展自己的想法,在这个基础上去发现更多的切入点。

关于孩子读书心得 篇6

至今依然很清楚的记得那些书名《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薛刚反唐》、《杨家将》、《玉娇龙》、《七剑下天山》这几本该是我后来爱看武侠小说的启蒙。用了一个暑假啃完《红楼梦》,书中最喜爱的人物是探春。《西游记》配合着电视看的津津有味。读《聊斋志异》使得自己晚上通常一个人不敢睡。《三国演义》因为是繁体字版本所以没能啃下来,却也因此促使我后来自学繁体字爱上甲骨文,自习篆刻。

非常喜欢那句在《聊斋志异》里读到“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自宋皇帝赵恒)当然对我来说它的寓意非美女与金钱,而是知识与快乐,在那个家教非常严厉的年代,读书无疑是我精神的粮食,快乐的源泉。

读书是现代人在社会上获得成功的基础,足见读书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自觉读书对我受益匪浅,绮绮是家里唯一的孩子,我们总希望把最好的东西给她,把最好的习惯给她。一周岁多的绮绮在语言能力方面特别的突出,记忆力也非常的强,听觉方面更是十分的敏感,一首唐诗给她念个三四次后便能一字不漏的背诵,让全家人很是兴奋。

对于不识字的孩子来说,能听能看的碟片何尝不是一种另类的读书方式,《三字经》、《弟子规》、《唐诗》、《温州童谣》、《巧虎》等便是她读的第一批书,对于小小年纪的她我们没想过让她读这些书就必须了解些什么掌握些什么,只希望用其“耳濡目染”的方式养成其读书的能力。

现在的少儿图书美观而精致,然而相对于好动、没耐性、不识几个字的三岁小儿而言“看书”与“听书”都是枯燥的,时间一长便乏了,厌了。古有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看”与“听”结合“行动”才是对孩子最好的读书方式。

最深刻的例子,是一次给绮绮读一本《认识水果蔬菜》的书,我对她讲解草莓,甚至在讲解后给她放《巧虎》里的《水果歌》,她却总很固执的回过头来又把草莓叫成葡萄让人无语。尽信书不如无书,光看平面的不如给她来一次实际体验,于是在一个晴朗的下午,带她到永嘉的草莓园切身体验了摘草莓、吃草莓接触大自然的同时感受其劳动的乐趣,从此后她不但正确认识了草莓,更是在所有水果中最喜欢的便是草莓。

关于教育孩子的心得 篇7

关键词:转化学困生,关爱谈心,树立自信,查漏补缺家校合作

从做班主任第一天起, 我就确定了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原则: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当然, 要做到这一点, 一定要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学困生的转化教育是整个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是当前教育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作为班主任, 我当然希望全班学生都能全面发展, 学有所成, 但一个班级中, 难免会有一些学习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我校的办学理念强调:“用美的教育造就美的新人。”如何在学困生的转化教育中, 贯彻这一理念, 做到“美的教育”? 如何让这些学生树立自信, 学有所得? 这需要我们本着“教书育人”的宗旨, 找寻学困生“困于学”的原因, 因材施教, 对症下药, 对学困生进行科学的、阶段性的、耐心的转化教育, 同时, 结合其他任课老师、心理辅导专家、学生家长及同学互助的力量, 让学困生走出困境, 培育出“美的新人”。

我认为, 学困生的转化教育应该从关爱谈心、树立自信、查缺补漏和家校合作四个方面着手。

一、转化学困生, 首先要关爱他们, 能真诚与之谈心。

谈心有助于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构建, 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做好转化工作的关键。教师的关心对学生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交心、谈心、做他们的知心朋友让学困生感受到老师殷切的希望, 消除师生之间的距离感和陌生感。和谐的师生关系会成为促使他们学习的助推器, 引导他们约束自己的行为, 集中精力搞好学习, 培养坚强的意志。

通常, 学困生由于成绩落后, 自尊心比较强, 怕遭受冷落, 渴望得到老师的关爱, 更渴望老师对自己“以诚相待”。我们首先应该解决自己的思想问题, 端正自己对待学困生的态度, 不能对学困生不闻不问, 对每一位学生都要平等对待。在每学期开始前, 我们需要摸清班级里学困生的名单, 日常教学中细心观察他们, 每周主动找他们谈心, 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与学习, 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 分析他们学习困难的原因。谈话期间要注意说话的语气、用词, 讲究方法和尺度, 要容得下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反复。

要注意的是, 如果在谈话过程中发现学生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 自己无法进行心理疏导和排除, 就应该及时求助于心理辅导中心的专家, 一起帮助学生尽快走出困境。

二、转化学困生, 贵在让学生树立自信心。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 ,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赏识之于人的情绪就像阳光之于草木一样, 能激发人的心理需求。学困生普遍自信心差, 要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我们必须鼓励他们, 让他们树立自信心, 帮助他们形成“我很棒”的自我意识。

班主任在谈心过程中应该多鼓励学困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亮点。在学困生的转化教育中, 应该从他们身上寻找亮点, 以亮点为突破口, 选择有利时机, 适当切入加以鼓励表扬, 循循善诱, 让他们发现自己、发展自己, 从而让他们建立起“我能行”的自我意识。在他们积习抬头难以坚持, 快要有所懈怠的时候, 教师的关注、鼓励、引导就更重要了。我们应该多给学困生一些赞许的眼神、真诚的微笑、由衷的赞语, 让学困生意识到自己被重视、被赏识, 同时帮助他们正视自己的困难, 不放弃、不气馁, 从而克服自卑, 找回自信, 进而制定符合实际的奋斗目标, 努力拼搏。

三、学困生的转化, 要帮助他们做学习上的查缺补漏。

学习上的缺陷是学困生需要重点突破的难题。帮助学困生查缺补漏, 我们首先要清楚他们现有知识缺陷的性质和程度, 了解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这一过程需要我们及时与任课老师沟通, 反映学困生问题, 做到不歧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不纵容优秀的学生, 一视同仁, 共同对学困生进行“会诊”。

通过与任课老师的沟通, 希望他们“同步教学、分类指导、适当照顾”。优化备课, 如导入新课时, 尽可能联系旧知识, 以旧引新, 便于学生复习回忆旧知识, 特别是利于弥补学困生的知识断层, 消化“夹生面”。课堂讲授时, 给学困生以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如果有需要的话, 则可以向任课老师提出为学困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外辅导的建议。课外辅导也是学困生转化教育中重要的一点。任课老师在课外辅导中给学困生疑难解答, 指导他们完成作业。这样教师手把手地教, 不仅可以让他们对知识缺漏进行弥补, 更是对他们的良好学习行为的养成, 消极学习态度的矫治。

我们还需要鼓励班级中同学互助, 建立“一帮一”或小组帮扶机制。我们鼓励学困生“不懂就问”, 除了课外向老师提问以外, 还可以向周围的同学求助。适当组织优秀学生帮助学困生, 营造融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困生的转化。这还有助于班级形成一种和谐、协调的整体合力, 营造团结友爱的班级氛围, 教导其他同学对学困生不挖苦、不讽刺, 让学困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从而树立为集体争得荣誉而努力学习的信心, 班级的学习和管理进而实现良性循环。

四、学困生的转化, 还要让家长与学校协作。

大部分学困生的形成与家庭环境有着密切关系。有些家长对孩子管理较少, 对学习过问不多, 学生养成散漫的坏习惯, 对自己要求不严格;还有些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 超出了孩子的能力, 致使孩子心理压力过大, 造成心理障碍, 从而形成学习障碍, 最终导致厌学。这就需要我们在与学困生交流的过程中, 关注他们的家庭影响因素。通过与家长个别联系、家长会的形式, 让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 将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的力量紧密结合起来, 实现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关于教育孩子的心得 篇8

从事小学教育的大多比中学的经验足,这是因为小学不是有文化就能教的。近几年来虽然家长们对小学阶段义务教育的态度有所改变,但丝毫没有影响到教师及教育者的期望值。毕竟小学这个阶段的义务教育是一切学业的基础。

但在很多家长眼里,上小学只是为了升初中和日后上高中。这种想法是一种从根本上错误的思想。正是因为家长们的这个错误想法,才导致小学生失去关注,同时也失去了想学的兴趣。小学时代是人生的初春,是儿童长身体、长知识、形成人身的一个初步的过程,明确为什么学习、怎样学习,是每个小学生必须认清和学会的问题。一个人是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学到手的,而学到的知识也可能遗忘,但获得知识的方法确不会被丢失。古人说:“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就如毛泽东同志说的:“学习是学习,学习的学习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教育学生是一个特别复杂的工作,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有文化素养,有良好的师德师风,对待学生还要有一定的耐心,尤其是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我们不能一味地批评指责,而是要找到错误的根源,然后耐心地进行教育,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然后主动改正。

学生没有自学心里,这个也是教育者的一大难题。一般的应对方法也只是严厉批评或是体罚。但真正要改正的不是学生,而是教师们本身!要以身做起:有耐心。要想学生从“学习好”改变到“好学习”这一过程,主要要从学生的心理上培养起。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自学能力, 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提高探索科学知识的能力。教师应该努力做到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研究规律,自己推导公式,自己归纳法则 ,自己探索创造。老师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在充分放手的同时,在”导”字上下功夫,讲究”导”的艺术。 “导”的好,学生的聪明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的思想远比不上教育者的渴望。他们的大脑知识境界就像一片湿润的土地,开垦起来会很不容易也会有不少麻烦,但是,一旦深刻记忆下来,便永远刻在脑子里。所以,基础性教育要耐心、深刻的教育,这种方法是重要的也是最有效的行径!

很多教育者所采取的传统教育法,却不知有很多学生都提不起听讲的興趣,更别说有记忆的心理了、老师们口中所谓的差学生就是这样来的,他们该做的不应该去惩罚那些不学习的学生,而是该想想自己是否用对了方法。学生们缺少关注,且对学习提不起兴趣。

这一点,就要抓住他们的喜爱心理:玩!小学生大部分都是喜欢玩的,所以,在各科课进行之前都要给学生们讲一个有关这一课的趣味小故事或是一个吸引人的笑话,使学生的注意力先吸引过来。每个知识的由来都有很多个故事,找到它应该不是难事。

数学,这一科,一直到大学也不缺乏的学科。有效又巧妙地记忆法就是把概念编成顺口溜,在数学课上插入片刻的音乐课,效率会不小。概念随口背以后就是运用了。这是,用重音把方法读出来,当然,数学最主要的还是要多做题,见多了题就会减少失误。作为小学数学的教学,需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还要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学习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计算仔细,书写整洁,自觉检验的学习习惯。

济南市一个学院,曾有一个心理学家拿着这所学院的第一个月的月考成绩表,指着成绩表上的倒数四个学生说:“这四个学生三年后一定可以考上重点大学!”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全校。所有人都很吃惊心理专家会点四个最差的学生说他们能考上重点大学,还一定……三年后。这四名学生果真考上了重点大学,而且还有两个是重点名牌!为什么四个人的三年后的未来会被一个心理学专家一口说中?

当再问起那四名学生时,他们曾说:“那时,我们在大家的关注的眼神里生活、”其实原因很简单。心理学专家说了那句话并不是他知道了他们的未来,而是抓住了“差生考不上大学”的这个不正确思想来想的,这样,所有听到他和说这句话的人都在关注着这四名差学生是怎么一定考上重点大学的。其实,所有人都被心理学家所“利用”,来完成他的预言!

无论是小学生还是高中生,适量给予其适当的压力也是有利于学习的被动性,从而养成自学的习惯。而这个压力名字叫:关注。

关于培养孩子的几点心得体会 篇9

关于孩子的培养,一直以来是众多家长生活的重心和重点,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希望子女成才,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但不可能所有的孩子都能够上清华、北大,各个孩子优势均有不同,我们做家长的应该清醒的认识自己孩子的闪光点,发挥孩子身上的突出闪光点,这样才叫因材施教,才叫素质教育。我的女儿出生于1998年,时至今日也已经快小学毕业,孩子正处在青春期阶段,回顾培养孩子的点点滴滴,虽然我的孩子在各方面不是最优秀的,在培养过程中也有很多困惑和盲点,今天,我想就我培养孩子的一些心得体会在这里和大家交流一下,希望能够和大家共勉。

首先是思想与品格培养。

一直以来,中国家庭注重的就是孩子的智力,考试成绩成为衡量孩子优秀与否的标准,现在,虽然素质教育一直在喊,而且喊了很多年,但是,每年的高考无疑把孩子都往一条道上赶,实践结果也证明,中国孩子的创造力在联合国调查的21个国家里是倒数第一的,这个结果在耸人听闻之外,更多的应该给我们中国教育、中国家长敲响警钟,到底什么才是最合理的教育孩子的方法?我认为首先应该是孩子的思想和品格的培养。《三字经》里谈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小孩从小的品格培养相当重要,那么到底哪些是属于思想与品格培养范畴?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来培养孩子呢?首先应该从培养孩子如何做人和处事开始。现在中国家庭基本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长辈都把家里一个苗视为皇帝公主,于是,自私、霸道、娇妻、挫折教育缺失,使得我们的独生子女综合素质地下:不会与人相处、自理能力差、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等等,这些都阻碍了我们孩子的成长,因此我们做家长的应该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培养孩子富有爱心、同情心,正确看待自身的缺点,增加对孩子的挫折教育,培养孩子独立做事的能力和信心。其次,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在我们身边,经常会有孩子因不堪学业压力轻生自杀的案例,我们在惋惜孩子年幼生命过早逝去的同时,难免会反思我们的教育方法,现在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越来越低,孩子动不动就以各种条件要挟家长,甚至以死相逼,作为家长,我们应该采取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从培养孩子快乐自信的人生态度、面对困难那应该如何正确克服、怎样帮助孩子克服因日常小事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孩子犯了错误、做家长的应该如何正确教育等方面加以培养,良好的心理是培养孩子成才的重要条件之一。第三,关于对孩子的性教育问题。现在,随着网络、多媒体等信息渠道的加速发展,孩子接收的关于性方面的信息也越来越多,而这些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中国家长历来在子女性教育上遮遮掩掩,实际上导致的结果未必是好,所以在孩子性教育上也相当重要,我们要教育孩子如何正确处理与异性间的交往,教给孩子正确的性知识,防止孩子因为好奇而影响身体、耽误学业、影响成长。

其次是智力发展与学习能力培养。

现在的家长趋于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因素考虑,从孩子呀呀学语起就让孩子学习,幼儿教育小学化已经成为现在中国幼儿教育的普遍现象,家长们纷纷以两三岁的孩子就能背多少唐诗、认多少汉字为荣,殊不知在应试教育的培养模式下,中国孩子的创造力被残忍得扼杀了,“0”在中国孩子眼里永远只是阿拉伯数字“0”,而不可以是一个苹果、一个鸡蛋、一个大饼„„因为,我认为对孩子智力发展与学习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基于上述第一点的基础上,中国的孩子在小学的时候只知道热水烧开了会在壶盖上留下水珠的结果,而国外的孩子,他们在同龄阶段却在花着大量的时间跟着老师一起做试验研究水烧开了为什么会在壶盖留下水珠的原因,因此表面上看中国孩子花更少的时间掌握了更多的知识,而实际上,正式这种教育模式的差别,导致中国孩子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越往高年级创造能力、学习能力越不如国外的孩子。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孩子的早期教育,不要盲从;培养孩子学习能力和兴趣,探索让孩子轻松愉快获得好成绩的方法;积极鼓励培养孩子阅读课外书籍的能力。教会孩子学习的方法,远比教会孩子知识来得更重要,正所谓“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当然,这个要靠家长不断地摸索。

第三,关于习惯的培养。

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老。意思就是说,小孩在三岁之前的习惯培养至关重要,再宽一点看,小孩从小的习惯养成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往往很多孩子在小时候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长大了直接影响他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在培养孩子学习习惯方面,我觉得应该养成孩子闹中求静的学习习惯、养成孩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让孩子喜欢学习,把学习看成快乐的事,运用逆向思维刺激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孩子在学习上的刻苦精神和踏实心态。在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上,我们应该帮助孩子解决丢三落四的坏习惯,正确解决孩子写作业和看电视发生的冲突矛盾;帮助孩子戒除“网瘾”,孩子不听话,家长该如何解决?在孩子生活习惯培养上培养孩子睡觉不怕吵的好习惯等等。

家长教育孩子的心得 篇10

众所周知,由于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执行,现今大部分家庭都只育有一个小孩。从小孩的出生到成长,整个过程都是在父母、爷爷奶奶的关爱和保护下成长,可以说很多小孩在家里都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这样的成长环境对孩子来说不可否认是有好处的,可以给孩子提供无后顾之忧的成长平台,可以让还在充满爱的环境下长大。但同时,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孩子的很多问题也慢慢展现出来了,其中抗挫折能力弱就是很明显的问题之一。

在没有参加此次的培训课程前,我对孩子存在抗挫折能力弱的问题还没有特别的注意,只认为孩子还小,不能承受某些措施是理所当然的。再加上家里人都把孩子当做宝,遇到挫折很多时候都是安慰孩子,什么都依照孩子的意愿去做,只期望孩子能够尽快从挫折中走出来。但参加培训课程之后,我明白了自己的做法实际上是存在错误之处的,孩子小不能承受某些挫折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一点点小的挫折都不能承受,那么就真的是家长太溺爱孩子了。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很多的挫折,而家长也不可能时时刻刻都在孩子身边,帮助孩子排除一切的困难险阻。如果真有这样的家长,那么长大后的孩子也只会是“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经过这次培训我明白:正确的做法就是要收起家庭对孩子的保护伞,让孩子经受他们那个年龄阶段应该经受的挫折;同时,作为家长还应该多关注孩子,如果一旦发现孩子在挫折中有退缩或是错误的表现,就要及时对孩子进行适当的鼓励和一些正确的指引;在关心孩子学习成绩的时候,也不能盲目为孩子制定过高的要求,如果逼急了对孩子只会适得其反;更要多关心孩子的心理成长,多些时间跟孩子沟通和交流,多了解孩子的想法,避免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没有倾诉心事的对象而渐渐走向误区;另外,作为家长,还应该勇敢正视自身的错误,并以此教育孩子,这样也能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关于孩子的起跑线 篇11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好父母决定孩子一生。克林顿能成为美国总统,就是因为他有一个伟大的妈妈。她非常重视儿子的教育,从小要求儿子做好三件事。一是每天读一本好书,二是学会写文章,三是学会演讲。正是这三件事奠定了克林顿日后做总统的重要基础。

教孩子每天读一本好书。纵观古今中外凡成大器者,没有哪个是不爱读书的。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朱熹说得好:立身以立学为本,立学以读书为本。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智慧和力量的源泉。一本好书就如同一位人生导师,能为人指帆导航;一本书,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也能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教孩子学会写文章。学生之所以要学习写文章,决不是要把他们培养成为文学家(少数人今后可能成为文学家,那是未来的事,不是学生时期培养的目标),而是出于社会生活的需要,出于继续学习和今后工作的需要。即使将来不从事社会科学类工作,从事自然科学类工作,也需要经常写论文等文字材料。没有准确的合乎逻辑的文字表达,即使你有再好的思想、再好的研究成果,也不能完美地传达给别人。

学会演讲。无论将来做什么工作都需要会演讲。与人交往需要演讲,求职或者竞争上岗需要演讲,汇报工作需要演讲,征服他人需要演讲等。无论是政界领袖毛泽东、列宁、克林顿,还是商界领袖张瑞敏、马云、牛根生等,凡深具影响力的成功人士都是演讲家,他们无不以演讲的魅力征服他人、征服社会、征服世界。可以说演讲是人一生中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

可见这三件事,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多重要的意义,可现在有多少家长像克林顿的妈妈那样,注重孩子这方面的教育呢。据我观察现在许多妈妈更加重视孩子做的三件事是:跳舞、唱歌、画画。一到周末家长带着孩子背着乐器带着道具等赶往各个学习班。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或者对确实有天赋的孩子进行因势利导的重点培养也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有人却认为孩子将来成为明星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上一篇:防火防水防盗安全管理制度下一篇:百日安全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