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抑制剂
在生产实践中时常发生鸡的生长受阻、疫苗免疫失败、多种疾病并发或继发感染的`现象,导致大批鸡只死亡或淘汰,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作 者:李春国 王桂英 作者单位:李春国(聊城经济开发区将官屯办事处,山东,聊城,252022)
王桂英(聊城大学农学院)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科2005年2月-2010年9月收治难治性ITP患者37例,据2011年新修订的ITP国内专家共识(修订版)[3],难治性ITP需同时满足3个条件:(1)脾切除后无效或者复发;(2)仍需要治疗以降低出血风险;(3)除外其它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原因,确诊为ITP。其中女25例,男12例,年龄18~56岁,中位年龄38岁;诊断ITP时间2.7~4.3年,平均3.2年;曾接受的治疗方法3~6种,平均5种。所有患者均接受过标准计量糖皮质激素及脾切除治疗,另外包括长春新碱、环孢素、环磷酰胺、硫唑嘌呤、达那唑、人免疫球蛋白、血浆置换、吗替麦考酚酯,经治疗后均无效或者复发。治疗前血小板计数(1~24)×109/L,均有不同程度的皮肤黏膜出血,鼻出血4例,月经增多6例,颅内出血1例,腹腔内出血1例,消化道出血2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7例和对照组20例,2组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第一阶段接受2~3种静脉药物治疗,以短期内获得血小板计数的升高,具体用法:甲基强的松龙每天1g静脉滴注,3d后停用;人免疫球蛋白0.4g·kg-1·d-1静脉滴注,连用5d;长春新碱2mg静脉推注1次(1例因曾经使用长春新碱并发周围型神经炎故此次未使用该药);第二阶段口服2~3种免疫抑制剂维持治疗,用量如下:达那唑每次200mg,每天2次;环孢素每次50mg,每天2次;吗替麦考酚酯每次1g,每天2次。对照组给予与治疗组相同用法的甲基强的松龙及人免疫球蛋白后,口服强的松1mg·kg-1·d-1,2周后逐渐减量至维持。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均辅以止血药、输注同型血小板止血等支持治疗。病情稳定后治疗结束出院。口服药物维持治疗3~6个月,每2周门诊随访,3个月后每月随访1次。观察随访1~3年。
1.3 观察指标
出血情况,药物相关不良反应,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骨髓象。
1.4 疗效评定标准
参考第二届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拟定的《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3版)》。显效:血小板恢复正常,无出血症状,持续3个月以上;有效:血小板升至50×109/L或较原水平上升30×109/L以上,无或基本无出血症状,持续2个月以上;进步:血小板有所上升,出血症状改善,持续2周以上;无效:血小板计数及出血症状无改善或恶化。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2%高于对照组的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2.2 血小板计数
治疗组血小板计数平均99.8×109/L,高于对照组的22.4×109/L;治疗组血小板稳定时间平均19.1个月,高于对照组的1.5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2.3 不良反应
用药期间,对照组有1例在使用甲基强的松龙时出现双下肢轻度水肿,1例血糖升高,均于停药后自行好转;治疗组中2例患者出现转氨酶轻度升高,经保肝治疗后好转,1例在服用环孢素时出现轻度腹泻,2例出现轻度恶心症状,均于对症处理后改善。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第1、2周复查骨髓象,未见1例有骨髓重度受抑现象,其中6例患者曾于治疗后2周内出现中性粒细胞轻度减少,同时骨髓象提示“粒系轻度受抑”,给予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50μg,每天2次,2周后均恢复至正常。无1例有严重不良反应(如肝衰竭、严重感染等)及严重出血事件。
3讨论
难治性ITP患者病死率为10%~30%,来自于出血甚至治疗相关并发症[4,5],因严重大出血,患者通常需要在短期内将血小板升至安全值以上,同时需要长时间维持治疗使血小板稳定于安全范围。
国外早已有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难治性ITP取得较好疗效的报道。选择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难治性ITP是基于在减少药物重叠毒性(在方案中可以适当减少药物用量)的同时达到从不同途径抑制病理性血小板自身抗体的目的[1]。近年来有研究认为,ITP的发病机制不仅是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产生自身抗体,更有T细胞亚群失衡参与其中,笔者所选上述免疫抑制剂针对ITP发病环节,有效抑制患者自身抗体产生,抑制已产生抗体与效应细胞相结合,阻断了血小板的破坏,促进巨核细胞成熟。环孢素是钙依赖磷酸酶抑制剂,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并能调节ITP患者体内失衡的T细胞亚群,其作用特点是作用于淋巴细胞增殖的早期,不抑制造血系统,不直接作用于吞噬细胞,因而不引起白血病和血小板减少;吗替麦考芬酯是嘌呤合成途径中关键酶—次黄嘌呤核苷50-单磷酸脱氢酶的非竞争性抑制剂,其靶细胞是T、B淋巴细胞,抑制血小板自身抗体的产生,其优点是耐受性较好,反应较持续;达那唑可能的机制是减少吞噬细胞Fc受体的表达,减少血小板的破坏,减少对IgG敏感的红细胞的清除。在口服治疗之前,先给予静脉甲基强的松龙联合免疫球蛋白,使患者血小板在短期内达到安全值,减少出血风险。我院联合应用这几种口服药物维持治疗,总体反应率88.2%(15/17),患者耐受好,血小板计数可以长期维持稳定,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性,无严重不良反应,提示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慢性难治性ITP是安全有效的。
目前报道的方案不限于联合环磷酰胺、硫唑嘌呤、长春新碱、足叶乙甙等,都显示了较好的疗效,也有部分患者出现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关于难治性ITP,国内外尚无明确数据说明哪种治疗方式最好。我国在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难治性ITP方面相关报道不多,仍需大样本多中心研究证实其有效性及安全性。个体化治疗以及在升高血小板至安全值的同时尽量减少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才是最好的选择。
摘要:目的 观察联合多种免疫抑制剂治疗难治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37例难治性IT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7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先予甲基强的松龙每天1g及免疫球蛋白每天0.4g.kg-1.d-1静脉滴注,3~5d血小板上升后接受强的松1mg.kg-1.d-1口服,2周后逐渐减量至维持治疗;治疗组联合2~3种静脉免疫抑制剂(免疫球蛋白每天0.4g.kg-1.d-1,长春新碱每天2mg,甲基强的松龙1g)治疗3~5d,血小板迅速上升后给予联合2~3种口服免疫抑制剂(包括达那唑200mg每天2次,环孢素50mg每天2次,吗替麦考酚酯1g每天2次)。维持治疗3~6个月。治疗结束后随访1~3年。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2%高于对照组的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血小板计数平均99.8×109/L,高于对照组的22.4×109/L;治疗组血小板稳定时间平均19.1个月,高于对照组的1.5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体耐受性良好,无1例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联合多种免疫抑制剂治疗难治性ITP安全有效,且可长期维持血小板值稳定于安全范围。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症,免疫性,难治性,免疫抑制剂
参考文献
[1] Donald M.Anold,Ishac Nazi,Aurelio Santos,et al.Combination immu-nosuppressant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chronic refracto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pura[J].Blood,2010,115(8):29-31.
[2] Boruchov DM,Gururangan S,Driscoll MC,et al.Multiagent inductionand maintenance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refracto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J].Blood,2007,110(10):3526-3531.
[3]中华医学会血液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修订版)[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1,32(3):218-219.
[4] McMillan R,Durette C.Long-term outcomes in adults with chronic ITPafter splenectomy failure[J].Blood,2004,104(4):956-960.
【关键词】免疫抑制剂;临床应用;评价
免疫抑制剂是通过作用于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影响核酸及蛋白质合成或直接抑制淋巴细胞的一种制剂,大多数免疫抑制剂缺乏选择性和特异性,主要表现为抑制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双重作用,还有除了抑制病理免疫反应外也影响正常的免疫功能[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免疫抑制剂的种类日趋增多,因其复杂的作用机制,临床上对于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缺乏统一的规范化标准,本文就相关资料分析,结合本院的部分病例探讨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具体如下:
1免疫抑制剂的种类
免疫抑制剂在药理上被划分为8类,即中短效的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甲泼尼松、甲泼松龙等,烷化剂: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抗代谢药:甲氨蝶呤、硫唑嘌呤、巯嘌呤、咪唑立宾核苷酸还原酶或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羟基脲、青霉胺、来氟米特,植物药:主要有雷公藤多苷、白芍总苷,钙神经氨基酶抑制剂:环孢菌素、霉酚酸酯(骁悉、MMF);雷帕霉素靶分子抑制剂:西罗莫司、他克莫司、胍立莫司。我院免疫抑制剂使用情况占据前四位的分别为甲泼尼松龙、骁悉、环孢菌素、他克莫司[2]。
2免疫抑制剂各类药物的作用机制
免疫抑制剂各类药物的主要作用为免疫抑制作用、抗炎作用,主要作用机制为:抑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缺乏特异性和选择性;诸如糖皮质激素类,部分免疫抑制剂能非特异性抗炎,抑制免疫炎症反应;作用于正处于增殖状态的免疫细胞效果较为显著,而非增殖状态下的细胞作用欠佳,对于初次免疫应答抑制较为有效;引起不能有效诱导抗原的免疫耐受性,不能根除仅能缓解症状;如激素、环孢素等药物不良反应较多,对机体各个重要脏器均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
3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评价
3.1糖皮质激素因其强大的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能快速缓解症状,但是存在停药复发及长期用药过程中的诸多不良反应,诸如向心性肥胖、浮肿、满月脸、消化性溃疡、骨质疏松、座疮、感染及视神经损害等。相关报道激素联合其他免疫抑制剂如细胞毒性药物环磷酰胺,能有效增加疗效,减少激素用量减轻诸多副作用。
3.2烷化劑烷化剂常联合其他药物应用,临床多于糖皮质激素合用达到较佳的疗效,亦可替代抗代谢药物,避免其对肝脏的损害。因其细胞毒性作用,在妊娠哺乳期妇女及放化疗患者中禁止应用,患者合并有肝肾功能不全、感染、骨髓抑制等情况时慎用,定期监测病情变化,注意肝肾功能及血象情况。
3.3植物药雷公藤多苷等,对于炎性变应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强而有效的作用,效果痛糖皮质激素相当,但是无激素相关副作用,适用于糖皮质激素耐药及禁忌患者应用;联合激素应用能提高疗效,并降低激素用量。其主要不良反应有生殖系统功能障碍,因此对于未婚未育患者应慎用。
3.4钙神经氨基酶抑制剂环孢素,其主要的毒性反应是肾脏毒性,表现为肾脏组织弥漫性、条纹性间质纤维化。其毒性反应与药物浓度密切相关,因此临床应用环孢素应严密监测体内血药浓度,避免其毒性反应的产生。诸多研究表明,钙拮抗剂能延降低环孢素的肾脏毒性作用,延缓肾脏病变。霉酚酸酯,能显著抑制淋巴细胞增生,有强大的免疫抑制作用,联合环孢素及糖皮质激素类应用,对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的防治效果显著。
3.5雷帕霉素靶分子抑制剂主要有西罗莫司、他克莫司、胍立莫司,联合环孢素、糖皮质激素应用,较环孢素、糖皮质激素单独应用明显降低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疗效显著。其中他克莫司,因其免疫抑制效果较高,且排斥率较低,感染率较低,不良反应较少,有可能作为器官移植术后的首选用药[3]。
免疫抑制剂在临床上作用,越来越凸显,但是因其作用机制复杂、诸多副作用、部分费用较高等相关问题,临床存在不合理、不规范应用,影响疗效。随着免疫学、循证医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对于免疫抑制剂的研发会逐渐增多,更强的免疫抑制作用、更低的不良反应的新一代免疫抑制剂会出现,临床掌握免疫抑制剂的合理应用,能充分发挥其疗效,减少甚至避免相关不良发应的发生,更好的解决临床上的难题。
参考文献
[1]张爱琴,魏国义.免疫抑制剂用于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临床应用评价[J].中国药房,2008,(02):140-142.
[2]王洋,刑春生,周星,王磊,韩宏光.免疫抑制剂用于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临床应用评价[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31):5853-5860.
绿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对蛋白质前体加工酶的抑制活性
目的:从绿豆中提纯天然的`绿豆胰蛋白酶抑制剂(MBTI) ,并测定了它对前体加工酶的抑制活性.方法:通过硫酸铵沉淀、分子筛层析、离子交换、亲和层析和反相高压液相等一系列层析方法,纯化了MBTI;通过筛选得到两种蛋白质前体加工酶Kexin和Furin的高表达酵母菌株和COS-7细胞,用硫酸铵沉淀和分子筛的方法纯化这两种前体加工酶,并测定和计算MBTI对其的抑制活性.结果:纯化的MBTI在HPLC上洗脱为单峰,在SDS-PAGE中为单一条带.MBTI对Kexin的抑制常数达到3.9×10-9mol/L,对Furin有一定的抑制活性,但是抑制活性较弱 .结论:MBTI对于Kexin和Furin两种蛋白前提加工酶都有抑制活性,尤其对Kexin抑制活性明显,如经进一步改造将有望成为理想的蛋白前体加工酶抑制剂.
作 者:曲梅 韩锦铂 孟延发 QU Mei HAN Jin-bo MENG Yan-fa 作者单位:曲梅,孟延发,QU Mei,MENG Yan-fa(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成都,610061)韩锦铂,HAN Jin-bo(同济大学蛋白质研究所,上海,31)
刊 名: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ACADEMIC JOURNAL OF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年,卷(期):2006 27(3) 分类号:Q814.9 关键词:绿豆胰蛋白酶抑制剂 前体加工酶 Kexin Furin白头蒜氧化褐变主酶(PPO)的特性及氧化抑制剂分析
以邻苯二酚为底物,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新鲜白头蒜氧化褐变主要酶--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研究了不同温度和pH值对其活性的影响,探讨了NaHSO3,L-cys,EDTA-2Na,抗坏血酸和柠檬酸等5种氧化抑制剂对白头蒜氧化主酶(PPO)的抑制效果.
作 者:张艳 韩天龙 Zhang Yan Han Tanlong 作者单位:张艳,Zhang Yan(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0)韩天龙,Han Tanlong(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刊 名:农产品加工・学刊 英文刊名:ACADEMIC PERIODICAL OF FARM PRODUCTS PROCESSING 年,卷(期): “”(2) 分类号:S633.4 关键词:白头蒜 PPO 褐变 抑制剂2、体液中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杀菌物质中的__________,能够破坏许多种病菌的__________,使病菌溶解。
4、人体的第三道防线是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组成的,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了__________,淋巴细胞就会六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__________,叫做__________,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做__________。
3、第一和第二道防线的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的,它们不是只针对某一种特定的___________,而是对___________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______________。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在出生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__________,其特点是出生以后才有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__________或__________起作用,因而叫做Video。
5.免疫对人体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三是__________。
二、选择题
()6.以下属于特异性免疫作用的是
A.唾液、眼泪和杀菌物质B.胃液中的盐酸和杀菌物质C.白细胞和吞噬细胞 D.种牛痘防天花
()7.以下可以称为“抗原”的是
A.自身的红细胞 B.侵入人体内的白喉杆菌C.寄生在人体小肠中的蛔虫D.注射到人体同的葡萄糖
()8.“抗体”是一种什么物质
A.糖类B.脂类C.蛋白质D.无机盐
()9.人体保卫自身的第三道防线产生的时期是
A.出生以后 B.先天性的C.出生前就已具备,出生后不断完善 D.偶然获得的()10.下列叙述与免疫无关的是
A.患过麻疹的人不会再患麻疹B.吃感冒药可预防感冒
C.天花病毒的抗体由淋巴细胞产生D.吞噬细胞可以吞噬侵入人体的病原体
()11.下列各项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
A.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菌感染B.新生儿从母体获得抗体
C.患过麻疹的人不再患麻疹D.淋巴细胞吞噬侵入人体的病菌
()12.人患急性炎症时,会出现白细胞数目增多,这种现象从免疫角度看,属于
A.特异性免疫B.非特异性免疫C.自然免疫D.人工免疫
()13.下列有关计划免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给刚出生的婴儿接种卡介苗B.给一周岁内婴儿口服小儿麻痹三型混合糖丸
C.通过接种百白破,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这三种疾病
D.患过某种传染病的人,有可能不再患某种传染病
()15.溶菌酶有杀菌的作用,是因为它能够
A.阻止多种病菌的呼吸 B.阻止多种病菌的消化C.破坏多种病菌的细胞壁D.吞噬多种病菌
()16.免疫细胞主要是A.淋巴细胞 B.吞噬细胞C.红细胞D.腺细胞
()17.天花病毒对人体来说是
①抗原;②抗体;③传染源;④病原体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8.被疯狗咬伤的患者,要注射狂犬病抗毒血清,注射的物质和措施分别称为
A.抗原,消灭传染源B.抗原,保护易感者C.抗体,控制传染源D.抗体,保护易感者
()19.当人体免疫功能过高时,会发生的疾病是
A.艾滋病B. 过敏反应C.肺结核D.肝癌
20.今年3月底,甲型H1N1流感在墨西哥爆发,并迅速向全球蔓延。我们应了解相关知识,积极做好防范工作。
(1)甲型H1N1流感病毒属于该传染病的__________(填“病原体”或“传染源”)。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4月至2007年10月收治可被评估的再障124例, 男69例, 女55例, 年龄11~63岁, 平均32.5岁, 疗前病程4~12个月, 平均时间5.8个月。入院时血象白细胞 (2.10±1.46) ×109/L, 血红蛋白 (40.54±9.6) g/L, 血小板 (24.60±9.92) ×109/L;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4例, 对照组6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及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无明显差异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取免疫抑制剂环孢菌素A (CsA) 4 mg/ (kg·d) 联合雄激素康力隆4~6 mg/d治疗, 对照组单用康力隆治疗, 两组均辅以维生素B6、叶酸, 同时给予肝太乐0.1~0.2 g, 3次/d, 肌苷片0.1~0.2 g, 3次/d, 保肝治疗, 利血生、氨肽素辅助治疗。Hb <60 g/L输注红细胞, PLT<10×109/L输浓缩血小板。停止输血后出院在门诊治疗, 每月查血象、肝功能、肾功能、血糖, 观察不良反应。连续用药6个月时评定疗效。
1.3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1987年全国第四届再障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1]:基本治愈;缓解;明显进步;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
2结果
注: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结果比较有明显差异性 (P<0.05)
2.1 两组血象及疗效比较见表1。
两组比较, 治疗组各等级疗效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 (P<0.05) 。
2.2 不良反应
免疫抑制剂联合雄激素在治疗的病例中, 有毛发增生、齿龈肿胀、面部痤疮等不良反应, 未发现明显肝肾功能损伤。
3 讨论
虽然再障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经过多年来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再障的免疫紊乱介导致病机制已有定论。研究表明AA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2]主要与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有关, CIL的活化与增殖主要局限于骨髓这一靶器官。CsA治疗再障的作用机制 [3] 可大致归纳为:① 调节T细胞亚群比例;②抑制T细胞表达白介素-Ⅱ受体, 生成白介素-Ⅱ及T细胞对白介素-Ⅱ的反应性;③抑制了T细胞生成γ-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和白介素-Ⅱ对造血的负调控;④间接提高CFU-GM生长。雄激素是国内传统治疗再障的药物, 具有刺激肾脏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 促进红系增生以及提升粒细胞和血小板的作用[4]。通过数据分析免疫抑制剂联合雄激素治疗再障疗效明显优于单用雄激素。
参考文献
[1]第四届全国再生障碍性贫血学术会议.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标准.中华血液学杂志, 1987, 8 (8) :封四.
[2]何广胜, 邵宗鸿.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免疫抑制治疗现状.中华血液学杂志, 2002, 23:611-613.
[3]张乃红, 邵宗鸿.环孢菌素A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和机制.中华血液学杂志, 1998, 19 (4) :218.
【关键词】生物制剂;儿童风湿免疫性疾病;应用;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124-02
近几年,针对儿童风湿性疾病免疫发病机制表现为逐渐深入,诸多生物制剂于临床获得了广泛应用。随着生物制剂的广泛应用,针对风湿疾病,靶向治疗方法最终获得了显著效果【1】。为了探讨生物制剂的应用价值,现针对选择此种药物治疗儿童风湿免疫性疾病的相关情况予以综述。
1 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介绍
1.1 依那西普介绍
依那西普属于人体重组TNF-α受体p75同人体IgGI中Fc段最终构成的一种融合蛋白。其于患者体内不但能够同TNF-α以及TNF-β进行高效结合,并且针对循环过程中的可溶性TNF,其能够可以进行有效中和,针对其与患者组织中TNF受体结合可以进行有效阻断,最终发挥双重抑制TNF的效果【2】。
针对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患者,最早应用的生物制剂为依那西普,其能够将JIA患儿表现出的关节疼痛症状以及关节肿胀症状进行有效缓解,从而针对患者关节造成的破坏可以进行有效延缓。针对JIA患者选择依那西普药物完成治疗后,患者的疾病情况可以获得显著改善,并且患者临床表现出的不良反应概率可以获得有效降低。诸多患者选择此种药物完成治疗后,临床症状可以获得长时间缓解。选择此种药物治疗后,临床表现出的不良反应主要集中于出现了局部红肿症状、出现了全血细胞减少症状以及狼疮样综合征等【3】。部分患者偶尔会表现出抗依那普利抗体的情况,但是未对临床治疗效果造成影响。针对局部红肿症状,能够有效利用抗变态反应药物将症状有效缓解,与此同时,需要对患者的血象进行观察,避免患者出现粒细胞缺乏或者防止患者出现严重血小板减少的情况。
1.2 英夫利昔介绍
英夫利昔主要由鼠类可变区以及人类恒定区组成。其能够同人体TNF-α表现为特异性结合。针对表达TNF-α的相关关节组织以及细胞可以进行有效作用,从而将细胞破坏,使细胞活性表现为一定程度的降低。此外針对患者血清IL-6、可溶性黏附分子以及髓过氧化物酶可以进行有效降低,从而将炎症反应以及对患者组织造成的破坏进行有效减轻【4】。
选择英夫利昔对RA(类风湿性关节炎)进行治疗,能够获得一定的治疗效果。除此之外,此种药物针对SLE(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也能够发挥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针对此种药物临床治疗的不良反应尚未进行详细研究。对于此种药物,含有鼠蛋白成分,如果针对患者反复静脉给药,于患者血清中会表现出抗嵌合体抗体的情况。对此临床主要按照常规选择MTX对患者进行治疗,防止患者产生过多的抗体,能够将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进行有效缓解,从而将患者患有疾病的活动度有效减少。对于选择英夫利昔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临床存在较大概率出现感染以及患有肿瘤的情况,特别临床存在较大概率出现结合感染的情况【5】。对此针对患者在准备治疗前,需要按照常规对患者实施PPD检查或者实施胸部CT检查,最终将患有结核的患者有效排除。
1.3 阿达木单抗介绍
阿达木单抗同英夫利昔单抗进行比较,其不包括鼠源性成分,所以不会表现出免疫原性的情况,几乎不会导致患者表现出自身免疫样综合征的情况。针对此种药物的作用机制为,其能够具有高亲和力的同人TNF-α进行结合,从而针对TNF-α同受体的结合进行有效破坏,针对表达TNF-α细胞进行有效溶解。
针对JIA患儿临床选择阿达木单抗进行治疗,临床能够获得一定的治疗效果。并且针对选择依那西普或者选择英夫利昔治疗无效的JIA患儿,临床选择阿达木进行治疗,能够获得一定的治疗效果。此种药物对患者用药后表现出的不良反应同英夫利昔较为相似,但是因为其属于全人源性抗体,对此患者表现出的自身免疫样反应较少。但是因为TNF拮抗剂的作用,仍会导致乙型肝炎症状表现为严重或者对患者的肝功能造成损害。
1.4 托珠单抗介绍
托珠单抗属于一种被介素-6受体阻断剂,早在2010年就已经获得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中、重度风湿免疫性疾病。在选择托珠单抗进行过程中,如果发现患者出现了严重感染的情况,则需要患者立即停药,直至感染得到控制以后才能够继续用药治疗。患者选择托珠单抗完成治疗后,患者并不会出现血细胞计数、肝功能或者胆固醇水平异常等系列的不良反应,在准备对患者开始治疗前,首先需要给予患者进行常规实验监测,观察患者有无表现出上呼吸道感染、咽喉痛以及头痛等系列症状。
1.5 利妥昔单抗介绍
利妥昔单抗除含有一定的活性成分利妥昔单抗之外,还含有聚山梨醇酯80、枸橼酸钠等系列的非活性成分。此种药物属于一种无色澄清液体,需要贮藏在无致热源、无防腐剂和无菌的单剂瓶中进行保存。利妥昔单抗可显著增强人体淋巴细胞对常规化疗药物的细胞毒性敏感度。目前广泛应用于儿童风湿免疫性疾病中。
2 CD20单克隆抗体介绍
利妥昔单抗属于较为常见的一种CD20单克隆抗体。其主要对患者B细胞上具有的跨膜抗原CD20进行作用,同其作用后最终导致患者表现出免疫反应,从而促进患者B细胞的快速溶解,最终针对B细胞于患者炎症反应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系列抗原呈递、分泌炎症介质以及信号传导等进行有效阻断,将对患者表现出的炎症反应有效减轻。
以往,此种药物主要用于复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治疗,当前于RA疾病以及SLE疾病等系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获得了广泛应用。将此种药物配合MTX对RA患者进行治疗,可以将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有效缓解,针对RA骨质破坏能够有效延缓。针对儿童风湿性疾病患儿,在进行临床治疗过程中能够获得显著的治疗效果。
对于此种药物使用后表现出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输液反应,特别表现出较高的初次输液反应。因此在对患者准备进行输液前,可以选择抗过敏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将患者的输液速度有效减缓,降低患者临床出现感染的概率。但是严重感染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对此临床需要给予高度重视。
3 IL-1Ra(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介绍
阿那白滞素主要通过同患者靶细胞表面IL-1受体进行有效结合,于受体水平中将IL-1具有的生物效应有效阻断,最终发挥显著抗炎以及对骨以及软骨进行保护的功效。阿那白滞素针对风湿免疫性疾病患儿的治疗效果显著,针对选择TNF拮抗剂对RA疾病进行治疗最终无效的患者,選择此种药物进行治疗可以获得疗效。
此种药物表现出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注射部位反应以及出现感染的情况。此外部分患者还表现出头痛症状、腹痛症状以及恶心症状等,对此在选择药物治疗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血象进行认真监测,与此同时禁止选择TNF拮抗剂进行联合治疗,有效降低患者临床出现感染的概率。
4 护理措施
针对儿童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除研究有效方法加以临床治疗之外,临床选择有效方法给予护理显得至关重要。因为患者的年龄较小,对此对护理人员提出了诸多的护理要求。要求护理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能够有效完成细节护理工作。因为风湿性免疫性疾病的疾病变化多样化,并且疾病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对此在对患儿实施临床护理的过程中需要选择精细化护理的方法,最终有效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提高。护理人员在对患儿实施临床护理过程中,需要同患儿家属进行认真交流,将患儿家属内心的疑虑有效消除,对患儿家属认真讲解疾病的有关知识。此外在护理过程中能够有效做到以患者为中心,护理过程中注意精心管理,有效避免出现临床失误的现象。除需要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外,还应给予患儿常规饮食、运动、用药干预,使其养成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根据其身体情况选择适宜的运动方法,遵照医嘱进行药物治疗。耐心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疾病的发病原因和注意事项,并以治愈成功的病例帮助患儿及其家长树立治愈的信心和勇气,以提高其治疗依从性,促使其恢复健康。
总结:
针对儿童风湿性疾病患者选择生物制剂完成治疗后,表现出显著的治疗效果。但是因为应用的时间受到限制,对此需要有效确保治疗剂量合理,用药疗程满足要求。并且因为生物制剂价格较为昂贵,从而于临床应用中受到一定的限制。对此需要有效研究选择生物制剂对特定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最终将患者的疾病状况进行有效改善。
参考文献:
[1]龚毅,鲁卓林.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的新药研究进展[J].天津药学,2014,26(1):52-56.
[2]黄慈波,徐华,赖培等.体外免疫吸附技术在风湿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C].//第二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266-267.
[3]赵征,黄烽.生物制剂治疗风湿性疾病的共识[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3,2(3):49-52.
[4]古洁若.强直性脊柱炎生物制剂治疗的进展[J].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2012,12(6):451-453.
第八单元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导学案
班级姓名组别评价
第二节 免疫与计划免疫
【学习目标】
1、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
2、了解免疫器官、区别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3、理解计划免疫的意义。
一、预习:完成《优化设计》快乐预习的题目
二.预习检查
三.小组讨论与探究
1、为什么涂在清洁皮肤上的病菌会很快死亡?这说明皮肤具有什么样的功能?
2、病菌在什么情况下能够侵入人体内?人体的哪些组织器官中分布有吞噬细胞?
3、为什么接种过水痘疫苗或出过水痘的人能够抵抗水痘病毒的侵袭?
4、为什么接种疫苗能够预防某些传染病呢?
四、课堂展示评价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9月至8月收治的82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6例,自身免疫性肝炎(AIH)38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23例及其重叠综合征(AIH-PBC)15例。
归纳其临床症状、体征及免疫学检查特点。
结果 AIH、PBC、AIH-PBC多见于中年女性,PSC多见于青年男性。
PSC的常见临床症状为黄疸和皮肤瘙痒。
AIH-PBC的临床诊断较为困难。
自身免疫性肝病组患者的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及抗线拉体抗体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人(P<0.05)。
笔者借此就某规模养猪场因免疫抑制引起猪群抗体水平低而猪群发病的情况做一分析, 因临床资料和技术水平所限有些不妥之处, 仅为一些个人看法, 以供同仁参考。
1 发病情况
某规模猪场发生育仔和肥育前期猪只突然大群发病, 临床症状:精神不振、皮肤发红、体温40℃~41.5℃、大便干、小便黄、采食量下降, 进而耳、后臀、腹部、发紫、有的拉黄色稀粪、后肢无力、呼吸困难而死, 死亡率50%以上, 没有死亡的猪只身体消瘦。解剖:肺间质增宽、充血、肠系膜有出血点、心脏外膜出血、脾肿大边缘有梗死, 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有的喉头有出血点, 有的膀胱有出血点, 肾脏有针尖状出血点。自开始发现临床症状使用了多种抗生素治疗效果不理想。
该场为种猪场, 存栏母猪328头, 据场长和技术人员反映6个月前育仔猪开始发生生长缓慢、消瘦、贫血、背毛粗乱, 有的有呼吸道症状, 眼睑发青, 有的皮肤有坏死斑块, 死亡率1~5%。最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猪瘟的抗体水平低, 原以为是疫苗质量问题和防疫人员不负责的原因, 然后更换猪瘟疫苗同时派专人注射疫苗, 但是猪瘟抗体还是保护力很低, 对猪群达不到理想保护, 后又换成淋脾苗, 抗体水平还是上不去。场长又与笔者联系, 笔者认为可能是早期感染猪圆环病毒2型 (PCV2) 破坏了机体的免疫系统, 致使免疫功能受到抑制, 应答能力下降而免疫失败, 在此时猪群感染了猪瘟野毒引起的猪瘟暴发。后来送中国农大检测结果为圆环病毒、猪瘟混合感染。
目前在我国猪群中, 猪圆环病毒2型 (PCV2) 感染率很高但大部分为隐性感染或临床表现的不太明显, 主要感染断奶后的育仔阶段仔猪, 其他阶段临床表现不明显, 尤以母猪感染后成为带毒猪。主要引起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 (PMWS) 。
猪圆环病毒2型侵入机体后, 主要在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抗原递呈细胞、肾小管、支气管的上皮细胞和淋巴细胞内增殖, 使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数量减少与萎缩, 其功能下降不能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 还能引起淋巴细胞凋亡, 使机体处于免疫抑制状态, 抗病力下降, 机体不能有效抵抗外来感染抗原, 同时也使免疫接种因不能有效应答而抗体减少导致免疫失败。
根据临床表现、病理现象、实验室诊断, 该猪场的疫情应该为由PCV2感染致使机体处于免疫抑制状态, 猪瘟疫苗免疫接种失败, 不能有效抵抗猪瘟野毒感染而引起, 是由传染性疾病引起的免疫抑制病例。
2 防控措施
PCV2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 采取综合防治,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1 提高机体的抵抗能力, 抑制圆环病毒的复制, 保护机体免疫功能。
2.1.1 生产母猪
每吨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1000克、干扰肽500克、板蓝根1000克, 每月连用7天。
2.1.2 育仔阶段仔猪
(1) 转群时肌肉注射排疫肽2毫升; (2) 每吨饲料添加黄芪多糖500克、溶菌酶400克、板蓝根800克, 边用7天。
2.2 所有新生仔猪猪瘟免疫执行“乳前免疫”2头份 (哈兽研生产的细胞苗) 。
2.3 注射疫苗保证每头猪换一个针头。
2.4 及时淘汰病猪进行无害化处理。
2.5 同时加强饲养管理。
经过采取以上措施, 两个月后随访, 猪群恢复正常, 第三个月检测猪瘟免疫抗体保护率达到了92.3%, 育仔阶段“多系统衰竭综合症”也未发现临床症状, 至今猪群已基本稳定, 生产效率有很大提高, 特别是保育猪死淘率由原来的18.2%减少到3.1%。
3 讨论
本病病变分布广泛,临床表现变异多端,患者常有低热、乏力、粒细胞增多以及多系统受累的症状,如血尿、肾功能衰竭、高血压、腹痛、腹泻、黑粪及周围神经炎等。病程快慢不一,经免疫抑制治疗,55%患者可存活。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动物实验提示,体液因素在本病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免疫荧光技术证实,人结节性多动脉炎血管壁中有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有些还有hbsag,约50%患者血清hbsag或抗hbs阳性。
6.wegener肉芽肿病 wegener肉芽肿病是一种少见病,具有以下特点:①小血管急性坏死性脉管炎,可累有各器官的血管,以呼吸道、肾、脾最常受累。表现为小动脉、小静脉管壁的纤维素样坏死,伴弥漫性中性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②呼吸道肉芽肿性坏死性病变,可累及口、鼻腔、鼻旁窦、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病变为由大量积集的单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以及少量多核巨细胞、类上皮细胞、纤维母细胞组成的肉芽肿,中央可陷于成片凝固性坏死。肉眼常形成明显的肿块,表面则因坏死溃破而有溃疡形成;③坏死性肾小球肾炎,表现为在局灶性或弥漫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基础上,有节段性毛细血管袢的纤维素样坏死,血栓形成,如未经治疗可发展为快速进行性肾炎,病程凶险,出现进行性肾功能衰竭。
本病的病因不明,由于有明显的血管炎,并于局部可检得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提示其发病与ⅲ型变态反应有关。但呼吸道出现的肉芽肿和坏死性病变,又提示可能与ⅳ型变态反应有关,临床上应用细胞毒药物大多能使本病缓解。
摘 要:摘要 :目的:临床医学免疫检验手段是当下临床诸多类型病症诊断的主要方式,对后期的治疗提供了相应的医学依据。我们发现在具体检验的过程里,对于检验准确程度很难进行有效控制,其中受到的干扰因素过多。怎样有效进行医学检验的准确程度,进行合理科学地控
关键词:免疫学论文
摘要:目的:临床医学免疫检验手段是当下临床诸多类型病症诊断的主要方式,对后期的治疗提供了相应的医学依据。我们发现在具体检验的过程里,对于检验准确程度很难进行有效控制,其中受到的干扰因素过多。怎样有效进行医学检验的准确程度,进行合理科学地控管,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的课题,本文试着分析如下。方法:将我院检验科留存的其中122例患者的血清样本分析比对,通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进行医学检验,其中对照组61例,观察组61例,对照组通过正规的医学免疫检验质管办法,而观察组通过强化医学免疫检验办法,整个过程要注意血清样本的质量管理,试验后利用统计学方法检验两组方式下的差异,进而研究差异的原因。结果:本次医学检验对两种样本进行比对研究,内容包括胰岛素、胰岛素抗体数、甲状腺功能检测、甲胎蛋白的均数,四类数值分别是46。6±3。8、39。9±5。9、39。4±1。8、28。8±3。7,各数值都低于对照组(P<0。05),对比差异产生统计学意义。同时本文认为强化医学检验的免疫方式在准确程度上面强于一般的免疫检验方法,其中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医学免疫检验的质管方式对准确性的结果可靠。具有较高的医学检验实践作用。
关键词:医学检验;准确性;治疗;检验手段;干扰因素
医学免疫检验方式作为现代医学临床诊断的重要内容,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和医学检验意义。目前,许多事实证明在医学免疫检验的过程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很难实现合理的控制和确定,因为对其干扰的因素复杂难测[1]。如何加强医学免疫检验的结果精准性,值得我们探索。本文将试着进行研究分析,通过我院的122例患者的血清样本研究检验,分析受到的干扰因素,研究解决对策,提高医学免疫检验的准确性,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下文具体检验方式和过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试验的检验对象为我院10月至4月期间,收治的122例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比检验,对照组有61例,使用常规方法;观察组有61例,使用强化免疫检验方法。其中对照组男44例,女17例;年龄范围在28至48岁之间,均龄是36。8±1。5岁。观察组男41例,女20例;年龄范围在26至52岁之间,均龄是38。8±2。4岁。这些数据内容对比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的61例患者使用常规方式进行医学免疫检验,观察组的61例患者使用强化医学免疫检验方式进行。试验对采用强化医学免疫检验法进行的样本中的胰岛素、胰岛素抗体数、甲状腺数值、甲胎蛋白的均数统计记录,对其结果的差异比对,探究准确性。首先,做好血清标本的管理准备,保证标本的新鲜度、无病毒感染,做好质量监督。对医学免疫检验的相关设备质量监控,设置好标本监控的时间节点。其次,准备好消毒的止血带,使用时严格按照规定进行。采血时摆好正确的姿势,然后进行采血。备好恒温箱、水箱等相关仪器工具,使用前检测到位,确保质量合格,性能完整[2],反复调试仪器的指数精度,保证零失误和零偏差。最后,临床免疫检验的时候,按照相关标准,对样本的胰岛素、胰岛素抗体数、甲状腺数值、甲胎蛋白进行试剂检验,进一步将结果统计分析,记录下来计算出均值,两种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
2结果
2。1两组临床医学免疫检验对结果准确性的比较本次医学检验结果显示,强化医学免疫检验方法的准确性高于常规方法的结果。试验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详情见表1.2。2两组样本的平均差异指数检验对比本次医学检验对两种样本进行比对研究,内容包括胰岛素、胰岛素抗体数、甲状腺功能检测、甲胎蛋白的均数,四类数值分别是46。6±3。8、39。9±5。9、39。4±1。8、28。8±3。7,各数值都低于对照组(P<0。05),对比差异产生统计学意义。具体分析如下表2
3讨论
强化医学免疫检验的方式对临床诊断具有可靠的结果准确性和数据客观性,对医学检验实践的效果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本次医学检验通过对比分析,认为此次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验的结果表明强化医学免疫检验的方法强于常规检验方法,效果更加科学合理,值得推广使用。综上所述,强化医学免疫检验管理方法对于检验结果给的真实准确率有所提高。医学免疫检验专业属于新兴医学检验门类,从开始的不为人知到现在备受关注,可见其重要性和临床价值,虽然它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积极的价值,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我们相信随着这种检验方法的不断完善,日后会为医学检验提供更大的帮助,毕竟从实践意义讲,具备了这种可能性。
参考文献:
[1]马洪滨,王晗,刘立明,等。质量控制在临床免疫检验中的作用[J]。医疗卫生装备,,33(4):114—115。
[2]赵海建,张传宝,汪静,等。全国肿瘤标志物不同检测系统质量水平分析[J]。检验医学,,12(5):545—548,552。
关键词:小鼠,免疫促进,复方中药
近几年来免疫学在现代医学中发展较为迅速,然而能够有效地提高免疫功能的药物却较少,在处方研究中利用扶正祛邪的治疗理念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该实验从细胞分子学水平出发,研究复方中药在免疫功能上表现出的影响效果,从而为免疫学的中药遴选奠定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支持。
根据中医中的理论与药理研究可知:西洋参的主要活性成分为皂苷类、多糖类、氨基酸等,这些成分对补体、巨噬细胞、T、B淋巴细胞具有激活的影响作用。补体C3是补体激活的三个级联的关键组成部分,故将其作为观察实验补体系统水平的指标。该研究的起止时间为2014年6月25日—9月30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复方中药制备
该实验的复方中药主要由西洋参、黄芪、枸杞、当归等中药成分组成。按照复方中药的制定比例,并将原药液浓缩成400 mL,灭菌后保存在4℃冰箱内。
1.1.2 实验动物
6 wk龄昆明系小白鼠50只,雌雄各半,体重(18±22)g。
1.1.3 实验试剂与仪器
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用生理盐水将注射用环磷酰胺(0.2 g)配成浓度为3 g/mL;AL204型电子天平;台式离心机;摇摆式高速粉碎机HK-04B/06B;光学显微镜;分选式流式细胞仪-Aira;电热恒温培养箱。
1.2 实验方法
将50只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在环磷酰胺造模后第2天分别进行小鼠复方中药应用试验,小鼠的灌量均为0.04 mL/g,其中高、中、低、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的复方中药给药剂量分别为0.04 mL/g、配置参半的0.02 m/g蒸馏水和0.02 mL/g中药、0.01 mL/g中药和0.03 mL/g的蒸馏水、蒸馏水0.04 mL/g、蒸馏水0.04 mL/g,对小鼠喂服14 d。
试验的15 d,于小鼠眼球处取血,经过离心将血清与红细胞分离,分离后的血清严格按照检测方法测量小鼠血清IgG和补体C3水平。在无污染条件下,取小鼠脾脏进行研磨,经筛网过滤后放入ACK瓶皿中,经细胞液裂解后过滤于离心管中离心。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分析软件分析数据,所有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果
对实验小组进行数据搜集与统计见表1所示:模型对照组的IgG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2<0.01),而C3呈明显降低(正态分布方差不齐t检验,P=0.011<0.05),与低剂量中药组相比而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1),这也说明了低剂量中药组可以有效地抑制小鼠抗体IgG的浓度,且显著地增加免疫抑制小鼠补体C3浓度。
注:与模型对照组比较,*P<0.05.#P<0.0I
注:与模型对照组比较,*P<0.05。
由表2所示CD3+,CD4+,CDB+,模型组的含量低于正常对照,(P<0.05),CD3+,CD4+,CDB+,CD4+/CD8+模型对照组与高、中、低3组剂量组相比也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了实验中复方中药对特异性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免疫无促进作用。由实验后的补体C3、CD3+,CD4+,CDB+,CD4+/CD8+含量均有所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也正表明了实验建立了成功的免疫抑制动物模型。
3 讨论
该实验观察复方中药各剂量组与模型组的对比过程中发现C3、CD3+,CD4+,CDB+,CD4+/CD8+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未能证实其对特异性细胞免疫具有促进作用。机体的免疫功能主要与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补体(C3、CD3+等)、免疫细胞因子等相关。由表1所知低剂量中药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中补体C3的量(P=0.001<0.01),这就表明低剂量中药组显著地提升了C3的浓度,有效地促进免疫抑制小鼠补体系统的功能。另外,组别之间的IgG浓度由高到低依次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这也充分说明了低剂量中药可以有效地降低免疫抑制小鼠的IgG浓度,结果表明:复方中药可以增加正常小鼠和免疫抑制小鼠IgM的含量和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且存在显著性差异,对免疫抑制组小鼠的增强作用更强。这与刘廷[1]的研究结果相似,说明复方中药可以提升吞噬细胞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力。
综上所述,复方中药(由西洋参、黄茂、构祀、当归等多味药组成)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虽然还未能证实对机体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有促进作用,但对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有显著促进作用。从而为进一步开展复方中药其保健作用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有关复方中药促进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作用机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廷,鞠玉林,等.中药复方连黄对小鼠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的影响[J].四川动物,2009,28(1):115-117.
[2]郭曦,王继宏,肖雪珍,等.4种中药多糖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J].中国兽医杂志,2011,47(8):56-59.
[3]刘仰斌,李启华.小鼠胸腺形态结构的增龄性变化[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31):5805-5808.
[4]于永超,张佳丽,林兵,等.西洋参多糖对钻-60辐照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1):2685-2687.
[5]韩洁,岳文鹏,何光志,等.八种中药多糖对小鼠巨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的影响[J].现代免疫学,2011,31(6):495-498.
[6]刘英姿,罗有梁,周铁忠.原花青素A-1调节ConA刺激小鼠脾细胞分泌Th1/Th2细胞因子的影响[J].免疫学杂志,2012,28(11):942-945.
[7]Schwab J,Hammerschmidl C,Richter D,et al.Borreliavalaisiana Resist Complement-Mediated Killing Independently of Lhe Recruitment of Immune Regulators and Inactivation of Complement Components[J].PLoS One,2013,8(1):e53659.
【免疫抑制剂】推荐阅读:
制剂个人总结07-14
固体制剂研发流程10-14
中药制剂研究计划07-14
中药制剂新剂型11-22
制剂车间安全操作规程12-23
制剂室实习鉴定03-09
搅拌站抑制扬尘措施07-06
药物制剂技术专业标准07-08
制剂科管理规章制度10-10
中药制剂简历表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