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学课程简介(共8篇)
顺城师校 孙 锐
一、问题提出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我市已于零四年九月全面启动新课程。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力度之深、涉及面之广,是历次课程改革之首,面对这种情景,我区已进行了近一年半的新课程、新理念的学习与研究,并从新视角、新高度去审视我们的教学,喜忧参半,出现了三强三弱的现象。
现象之一:教师的理论观念基本转变,课堂教学改革意识强,理论与教学实际联系的能力弱
理论的学习使广大教师已认识到新课程的的核心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目前大多数教师有很强的改革意识,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往往力不从心,不知从何下手,常常出现:新教材走老路;教师围着教材转,学生围着教师转,教师不自觉地牵着学生走路,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明显;忽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没有树立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意识。
现象之二:教师重视实验教学的意识强,指导实验教学的能力弱
生物科学和其他自然科学一样,本质上是实验科学。实验科学是生物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有许多活动也是通过实验来进行的。基于新课程加大实验课教学的要求,我区从2001年起对生物实验课教学加以改革,生物实验教学已从 21 讲授实验走向操作实验;从演示实验走向分组实验;从验证性实验走向探究性实验;从单纯的试卷考核评价学生到将实验操作、情感、态度与试卷考核相结合来评价学生,由过去实验课完成30%上升为90%,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验能力大大增强,师生关系融洽和谐,学生愿意学,教师愿意教。尽管如此,由于实验课的难度加大,使部分实验效果不理想,主要表现在教师探究实验设计能力弱,使学生的探究性实验停留表面;教师对学生实验技能指导不到位,限制了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提高。现象之三:教师的教学手段现代化意识强,教学的设计能力弱
现代学校教育呼唤现代教育手段。“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陈旧单一教学手段已成为历史,由于生物学研究是从直观到微观、从静到动,既贴近生活,又微妙抽象。因此,教师充分认识到直观、现代的教学手段的运用是活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的主要方式。我们的课堂上录象、投影、多媒体的运用已是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物、模型、标本的展示同样发挥其特有的功效。我区有60%的教师运用了直观教学手段,比去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然而“教师是否使用了现代化辅助手段”、“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吸引人或带有新颖性”是大部分教师从“教”的角度去设计教学,而不是为了学生的“学”设计教学,主要表现为目标不明确,注重知识与技能的设计,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问题设计零碎、不系统,忽视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和能力水平;课堂上不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课堂上板书设计不精,达不到升华教材,提高能力的目的。
鉴于上述现象,为了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我们开始重视教研活动,只有将教研工作的重点下移到学校,以学校为教学研究基地,以教师为教学研究的主体,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校本教研机制,才能促进新课程发展。基于以上认识,我通过大量的实践积累和反复的考证,认为变革校本教研模式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已往的校本教 22 研模式比较单一,取得的效果甚微。校本教研工作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改革服务。由于各中学生物学科人员少,难于组织教研活动和学校教研活动流于形式的现状,通过联片教研的形式,将各自教研组的力量加以整合。这种教研形式有利于提升教师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能力,提高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能更好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理论依据:“校本”(school-based)的概念源自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等国受到广泛重视的课程开发策略——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后来,有学者提出学校的“校本管理”、“校本进修”、乃至“校本培训”。埃文斯(T.K.Evans)在研究“校本在职教育”中强调教师的在职培训必须从传统的学科中心转向教法、组织管理和教学能力研究上。国内对于校本培训的理解可以说是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校本培训是指改善学校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中心的全面的在职培训方式,包括教师的行动研究,以及校际的、与高校合作的师训活动。也有学者主张把学校自己组织的教师业务学习都作为“校本培训”。本课题所探究就是基于学校学科教学组的研训模式。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已成为影响课程改革实验成败的关键。王湛副部长说:“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将有利于创造教师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互相切磋、交流的学校文化,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同时也成为教师成就事业,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学习型组织。”许多研究表明,教师要实现专业化,除掌握必要的学科内容和教学技能之外,还必须拥有一种“发展的专业特性”。这种发展的专业特性是指教师要通过系统的自我研究、通过研究其他教师和通过课堂教学研究检验有关理论,实现在专业上的自我发展。因此校本培训的意义在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准,促进教师和谐发展。
基于这些理论,我们在开展“联片式教研”时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适用性原则
所谓“校本“,旨在三个方面: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是指校本培训中所要解决的是学校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面临的难题。“在学校中”是指教师应该而且必须在任职学校中谋求发展。“基于学校”是指校本培训的一切活动必须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出发。只有这样校本教研才能体现根植与学校的特征。联片式教研是以“研究课堂真实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宗旨,以课例为载体,课堂观察为手段,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主要活动方式的校本教研活动。
2、灵活性原则
“联片式教研模式”强调教师在实践工作中进行互相的交流与学习,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采用分工合作的方式,在课堂中、课堂外随教学流程准备相应的教研活动,使教研过程不再固定化、形式化,以解决教师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为指导,这是有别与独立教研优势之一。
3、科学性原则
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基于教学现场情景中的群众性科研活动,把教科研活动与常规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这对于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提高教研的实效性有着实际的效用。
三、基本框架
发现问题→团队学习→精心设计→行动研究→反思提高→形成特色
发现问题:通过互动对话、交流碰撞,发现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确立研究方向,思考策略,拟订措施。
团队学习:通过自主研修相关的理论,同伴交流,提升教育教学理念,用理论指导教学。在学习中教师可以发现自己差距,学到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精心设计:教学设计要以学生的“主动发展”为出发点,同时也要使教师在设计中得到成功的收获,实现自身的发展。通过一课多案的设计,经过备课、修正、完善,形成最佳设计方案。
行动研究:教师在参与真实事件的运作过程中,系统的搜集资料,分析问题,提出改革方案,加以实施后,仔细地检验对教学的影响,对课堂教学重新调整定位。
反思提高: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之间进行的自己跟自己的理论对话,对行动结果及其原因进行的再思考。
形成特色:根据教师的评议,授课教师及每位老师对自已预案进行修正,然后由授课教师再次授课或由其他教师依次授课,进行二次评课。几次反复,达到预计效果或超预计目标为止。经历了一系列动态活动过程,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实践探索的总结,形成自己的特色。
五、应用与效果
通过联片教研的形式,将各自教研组的力量加以整合。这种教研形式有利于提升教师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能力,提高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能更好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种教研模式培养了科组团队协作的精神。以往人人上课,个个辛苦,单独作战,质量不高。其它老师疲于听课,评课的时间得不到保证,常不了了之。又由于主题不鲜明,就课论课,评课时老师们东敲一下,西敲一下,不得要领。缺乏“教研之魂”。改革后的教研课,中心明确,目标一致,同心协力,献计献策,教师由个人奋斗者转换为团队合作者,形成一个良好的教研团队。克服了以往教研课的盲目性提供了一个展示研讨过程的平台培养了科组团队协作的精神。促进教师积极参与,有利于课堂设计的创新,从不同的教师教学风格中学到许多东西,促进教师更快地成长。这种模式也迫使每位老师在教研中必须去深入地观察、分析、比较,并提出个性化的意见,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与教学领悟能力。这种交流互动式平台,发挥了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提升青年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同时提高了学校和教师的合作意识与能力,促进校本教研文化的形成。
一、 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1. 举生活中的实例, 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让学生了解生物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以此激发学生的愉悦心情, 触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 学有所用。例如, 唐诗“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形象地描述了植物的顽强生命力及根的作用。“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描述了食物链的关系, 通过“树→蝉→螳螂→黄雀”这一食物链的有机联系, 引申出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的转递过程。“龙生龙, 凤生凤, 耗子生的会打洞”说明生物界遗传的普遍现象。
2. 多动手实验,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对生物感兴趣和生物实验分不开, 因为有实验, 学生就可以自己动手操作了, 也正是如此, 学生的思维不受太多的限制, 往往可以创造出许多奇迹。生物教师一定要学会如何一层一层地领着学生揭开生物世界一个又一个的“谜”。生物课的实验内容很多, 如初一生物课在学习“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时, 可以探究光照和水分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取三个玻璃杯, 在底部各放一张滤纸, 在滤纸上各放一些小麦种子。前两个杯子中加入的水仅仅淹没小麦种子的一部分, 第三个杯子中加入的水足足淹没全部小麦种子。第一个杯子放在阳台上, 第二个杯子放在黑暗的柜子中, 第三个杯子放在阳台上, 连续观察一周时间。第二次上课提问时,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 纷纷介绍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前两个杯子中的小麦种子都已经萌发长成了两寸左右的幼苗, 第一个杯子中的幼苗颜色翠绿, 第二个杯子中的幼苗颜色发黄, 而第三个杯子中的小麦种子几乎没有萌发。这说明了小麦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水分和空气, 小麦幼苗的生长需要适宜的阳光。从中我们可感受到实验对于学生有着多么大的吸引力。小麦种子的萌发, 对于我们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 可对于初一这些刚刚开始系统地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学生来说却是多么的神奇。这样, 学生参与了整个学习过程, 增强了学习兴趣, 使学生学习情绪倍增, 效果良好。
3. 多设置疑问, 增强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设疑、释疑, 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索状态,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技巧, 培养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例如:在讲授“蒸腾作用”之前, 先提问:“大家都知道, 种庄稼是要浇很多水的。有人统计过, 一棵玉米一生中要吸收200千克水分。大家想想, 植物吸收这些水分有什么好处?”如果学生能想到是用于生命活动, 那就提供另一个题材:“据统计, 植物吸收的水分只有1%真正用于各种生理活动。”这样, 必然引起学生思考:99%的水分到哪里去了?经过讨论、猜测, 只有两种可能:一是转变成了其他物质, 如形成化合物;二是被重新排放到了植物体外。问题又来了, “这些水分不是被浪费了吗?植物为什么不少吸收点水分呢?”教师只要善于把握、营造问题、鼓励质疑, 在摆出矛盾、不断激化矛盾的过程中, 学生的矛盾心理、求解心理就会非常强烈, 强烈的求知欲便随着浓厚的兴趣一起得到刺激。
二、 引入探究式教学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要真正实现探究式学习, 学生必须有一定的自主性, 而自主性的体现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的环境。初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 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 充分利用生物本身的趣味性, 将科学探究引入课堂, 能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如在“生殖和发育”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双胞胎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有的双胞胎是同一性别的, 而有的却是龙凤胎?等等。对于这些问题, 学生有能力当堂解决的, 教师就不能自己一个劲地“竹筒倒豆子”, 这样会使学生产生思维上的惰性, 而是应该鼓励他们进行讨论, 各抒己见, 集众家之所长, 从而获得问题的答案;不能当堂解决的, 则提供给他们一些相关的资料, 让他们通过阅读, 相互讨论, 从资料中找到答案。这样, 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了结论, 会备感成功的喜悦, 也自然而然地促使学生进入一个“主动学习→产生疑问→努力解疑”的良性循环中。
三、 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教学
【关键词】生物 校本课程 开发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179-0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体系。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作为一名生物学教师,《纲要》赋予了我们崇高的责任和使命。生物学科所具有的优势和特点,迫使在此学科率先开发校本课程。
一、开发生物学校本课程的指导思想
(一)以国家课程为主渠道不动摇。深入分析国家课程的通识性和通用型,是国家课程得到有效的延伸和完善,更加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深化初中课程改革。
(二)体现以人为本。国家课程必须保质保量,校本课程的内容能使学生感到更加亲切,更具备实践性,有利于学生未来发展。
(三)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生物学校本课程立足于当地自然资源,研究身边的生物,学生所处的环境,当地的自然资源开发的现状和发展,通过开设生物学校本课程,使学生认识学习生物学与日常生活、当地社会产业结构调整的密切关系,有利于提高学生学好生物学科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生物学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
(一)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要开发具有学校个性特色的、具有生命力的校本课程,就必须走出课堂,深入社会、行业,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发现生物资源。通过开展这项活动,我们了解到全县有林地面积283万亩,有森林植被314种,天然林194万亩,森林覆盖率为 45.2%,被列为全省23个林区县之一。林产品主要有桑、漆、油桐、核桃、青冈、棕榈等,是全省核桃、黑木耳、香菇的集中产区之一。还有可供药用的植物479种,国家挂牌收购的达172种,大宗的有天麻、杜仲、当归、黄连、党参等。其中地存杜仲1亿多株,数量居全国之首。 主要家畜黑河猪久负盛名,主要家禽略阳乌鸡居全国四大名鸡之冠,被列为全省唯一保护家禽。县境内有野生动物140 余种,兽类50多种、鸟类70多种,其中珍稀兽鸟20多种。水力资源蕴藏量大。县境内有一江十河,属长江流域。当地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属生物多样性表现突出的地区。生物资源开发初具规模,已经形成规模的开发项目有:黑河猪、乌鸡、蚕、黄羊、大鲵等动物养殖;粮食、蔬菜作物及天麻、杜仲、当归、黄连、党参等中药材种植;明冠系列食品、杜仲保健品系列医药等开发项目,建成了食品医药工业园区;长防长治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初见成效,环境得到综合治理。
(二)选题。科学合理的选题是生物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选题必须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触手即可实践,使学生乐学好学,才能真正体现校本特色。为此,我编写了生物学校本课程选题调查表,拟定了三十个题目供学生选择,包括选择和不选择的理由,同时还要求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需求,自选一个题目。通过广泛征求学生意见,结合国家课程基础知识,最终确定了六个题目,选题理由如下:①杜仲采收通常选树龄10年以上的大树伐倒取皮,采用环剥再生技术,克服了伐树剥皮的弊端,可使一树多收,提高经济效益,故选《杜仲环剥与再生》一题;②天麻基本都使用无性繁殖,采用有性繁殖不仅产量比无性繁殖天麻增加2-3倍,还可以克服品质逐年退化、抗病性差、产量低等问题,故选《天麻有性繁殖》一题;③通过对大鲵生活习性的教学,了解目前普遍模拟自然环境繁殖和养殖大鲵,故选《大鲵的生活习性与养殖》一题;④略阳境内盛产灵芝,灵芝是我国中医药宝库中珍贵的药用植物,人工栽培方法简单,大致与木耳香菇栽培相似,待开发潜力巨大,故选《林芝栽培与开发前景》一题;⑤鱼腥草是近年来餐桌上一道美味菜肴,略阳遍地生长鱼腥草,可是野生和常规地栽受季节影响,采摘周期短,满足不了市场,若采用大棚栽培,能提高品质,大大延长采摘周期,经济效益明显,故选《鱼腥草大棚栽培》一题;⑥略阳野生山核桃产量大,但果小,只能用于加工工艺品,价位低,基本无人问津。但是各地古玩市场收售的用于健身把玩的山核桃价格不菲,本地山核桃品种通过施肥、剪枝、疏花疏果,果实明显增大,质地好,品相上乘,小规模开发,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故选《山核桃大果的培植》。计划每个专题2课时,六个专题共需12课时,基本满足《纲要》规定。
一、教学内容分析:
生物的多样性是我们这个星球的骄傲,是人类生存的依托,人类的生存的依赖。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是人类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根本保证。本复习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生物多样性的组成、价值等知识的基础上,更加全面和深入地理解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重要性。从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着手,重点针对学生爱护生物、关爱生命的情感教育、保护意识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等方面着手。使学生们认识到: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每一件事情做起,尤为重要、无上光荣。
同时针对学业要求,有目的、有层次的选择三个类型的练习,确保通过练习的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
二、学生分析:
有关生物的多样性和保护的内容,学生们已经通过以往的学习和从许多不同的媒介和途径中,有所了解和掌握,部分学生已经具有相当丰富的知识。但是在如何应用知识来解决问题,完成期末考试和中考的结业考试,尚有不少学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或困难。因此,通过本复习课的实施,通过教师的精心准备、组织教学和引导,力争使80%以上的学生在考试中达到优秀。
三、教学设想:
1、以知识性为基本点,结合社会环保热点
2、以科学性为切入点,联系最新科学知识
3、以趣味性为衔接点,介绍生物的命名原则,拉丁文的演变等
4、以中考和期末考题型和要点内容为重点,精选习题
5、设计综合探究新题
6、德育和美育的渗透:热爱自然、热爱生物、珍惜生命,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人生观。增强爱国、爱自然、爱生物的观念。使学生感悟自然之美、生命之美。
四、教学目的、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目的、1、了解并掌握生物多样性的本质
2、了解并掌握生物多样性受到的威胁和遭到破坏的根本原因
3、了解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和分类单位(植物和动物分类的基本原则)
4、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和最为有效的的方式
5、了解生物物种命名的原则
6、初中生物学所学知识的串讲和串接
7、以期末考知识为基准,以中考知识为重点
8、开展情感教育、忧患意识教育、保护意识教育,基本素质教育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
(1)生物的多样性组成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具体内容(2)生物多样性的使用价值
2、教学难点:(1)生物多样性的保护(2)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
五、教学过程展示:
1、生物分类部分:
(1)高等植物(绿色开花植物或种子植物)与低等植物(孢子植物、孢子是生殖细胞,生殖过程离不开水)
(2)高等动物(脊椎动物、五个大类:鱼、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前三项变温动物,有冬眠习性;后两项恒温动物,极个别有冬眠习性)。
低等动物(所有无脊椎动物)
(3)其它生物的分类:真菌、细菌和病毒(地衣)(4)五界学说简介
2、分类单位与命名原则:
(1)七个基本的分类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2)顺口溜:界门纲目科属种,七个单位要搞懂,最大单位就是界,最小单位就是种。
解释一:分类单位越大,共同特征越少,可能包含生物种类越多;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越多,可能包含生物种类越少。一个生物就是一个物种,每个物种里只有一种生物。种是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分类单位。
解释二:亚门、亚纲、亚目的插入,亚种、品种和变种的简介。解释三:一个属中,至少有一个种,可能有两个以上的种;同理,一个科、一个目也可类推。3、生物命名:
林奈,瑞典著名植物学家,科学命名法的创始人 命名原则:属名+种加词+命名人名(一般省略命名人名)常见命名特点:根据生物特征: 马尾松。(马尾巴)根据地名命名: 银杏。(京果)根据发现人名命名: 观光木。(钟观光)
4、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多样性的体现(物种、基因和生态系统)基因多样性的地位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5、生物多样性的演变和现状(1)生物的进化(2)濒危生物的生存现状(3)人类与生物的灭绝关系
6、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1)P93 图解 为什么鸟类的灭绝速度慢于哺乳类动物 机动性主因:躲避敌害、寻找食物、生活地点的转移(2)珍惜物种的认识和简介(以我国珍稀物种为主)
(3)30%森林覆盖率的意义:基本风调雨顺、自然灾害较少,自动调节能力较强
摘要:校本课程开发已成为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分析生物校本课程必要性的基础上,就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原则进行探讨。为提升成效,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以生为本,立足本地实际情况;加强与其他学科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精选课外作业,巩固课程成效。
关键词: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
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校本课程开发已成热点话题。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下,一些学校已开始尝试校本课程开发,以体现自身的办学特色,提高课程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性。本文就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进行分析,以期对校本课程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一、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就课程间的联系而言,目前,包括江西、安徽、湖北等在内的省份,初中阶段的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等课程都是作为单独学科而存在的,各学科间的知识有时会被打乱,知识点较为分散;就生物课程的内部属性而言,生物学科内部的关联性不强,一些知识点会被人为地打乱,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而校本课程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加强各学科间、生物学科内部知识点的联系,将各知识点有机地融入在校本课程中,有利于学生在自己的知识构图中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校本课程能在一定程度上对生物、化学、物理等知识进行整理,让学生全面地看待问题。如针对“人体内的气体交换”相关知识内容,校本课程设计“人体呼吸时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化”实验方案,积极引导学生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去思考:从生物学科知识出发,利用人体呼吸需要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的原理进行考虑;从化学学科角度出发,就二氧化碳遇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进行解释;从物理学科中气体扩散的相关知识出发,加深对气体扩散的相关了解。这样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加深了知识间的联系。
二、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一)选取教学内容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主动喜欢校本课程,其内容就应该有趣味性。初中学生首先接触的实验就是生物实验,实验成为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生对实验仪器、药品、材料、实验过程及实验现象都感到新奇。因此,校本课程应抓住这一心理特点,多开展多样化的实验操作,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夯实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选取的教学内容不能脱离教学大纲
如果将校本教材仅仅当作学科兴趣活动延伸或学科教学的零碎补充,那其课程开展会受到很多影响。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应尝试将校本教材和中考有机结合起来,让校方、教师、家长、学生等均能接受,以实现互利共赢。新余某初中就尝试开发《初中生物的实验设计》等校本教材,围绕实验等中考的重要内容开展相关教学工作,这既能让学生有兴趣,又能紧密联系中考内容。有的校本教材则鼓励学生进行一些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这既能联系初中生物知识点,又能让学生自己亲自探究,这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建议
(一)校本课程要以生为本,立足本地的实际情况
校本课程首先要进行调研,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选择,让学生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选择,这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育理念。在开发生物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各学校要立足本地实际,发挥特色。新课程实施以来,课程价值取向已由知识为中心转移到了学生全面发展上,课程内容选择要与自然、生活、社会实践相联系,使自然、生活、社会成为课程资源。校本课程不应只是一本教材,各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内与地方资源,如当地公园、校内风景等,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本课程。
(二)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单独设立生物学科的情况下,在校本课程开设时,应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应注重学科拓展延伸类课程的开发,如,一些学校在开发生物校本课程时,生物教研组与学校的化学教研组合作,围绕环境保护、综合实验等章节内容,强化了生物与化学等学科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可以将生物校本课程与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融合为一体。这种形式的教学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较好提升。
(三)精选课外作业,巩固课程成效
根据作业主题与教学内容的相关程度,笔者把校本课程的研究性作业分为三种类型:收集类作业、延伸类作业、自主类作业。收集类作业需查阅相关生物专业书籍和教材,一般采用调查和资料收集的方法进行,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延伸类作业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需要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学习;自主类作业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研究性学习方法,从生活实践中寻找相关主题,自主开展拓展性学习。、
四、结语
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属于新兴事物,各学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应不断总结经验,以提升校本课程的开发质量,提升的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郭安源.试论生物校本课程开发[J].教学与管理,(24):36-37.
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 张新力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研究价值
21世纪伊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这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我省从2002年9月份开始有11个市、区初中进入课程改革实验区,其中大连市、沈阳市、抚顺市清原县、丹东市东港、葫芦岛连山区、龙港区、南票区、营口市跋鱼圈区,都选用了人教社新编生物实验教材。
按照新课程标准编写的人教版生物学实验教材,体现了生物课程标准的生个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新教材体现了新的学习观、学科发展观、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文化观、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社会需求,在理论创新和实践模式上,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课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强调探究性学习,既可作为学习方式转变所呈现的标志性结果,又是实现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过程与方法。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很长的一段时期,我国的生物学课堂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因袭着20世纪30年代的原苏联凯洛夫建立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即“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五环节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是对赫尔巴特提出的“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其教学理论是:教学首先在于“以知识技能和熟练技巧的体系去武装学生,并在这一过程中,有计划地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才能得到发展”。因而,采取的教学策略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而进行的。
最近几十年来,在新的教学思想的影响下,伴随着课程教材的不断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有关的研究与实践也日益受到重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主张“从做中学”的理论,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人们开始考虑如何把学生从被动听、啃书本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而成为学习的主体。要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必须把改革的着力点放在学生的“学”上,从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向着重“学”的教学模式转变。对我国生物学教学影响较大的是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教学模式,其基本教学程序是“提出问题──陈述问题──提出假设──评价、验证、得出结论”。该模式的教学思想是:学习就是依靠发现,学习的直接目标在于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同时还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其主要教学策略是围绕教学要与学生的认识发展相适应,要指导学生学会学习这一核心思想而选择的。
当前国际中学生物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把科学探究作为学习科学的中心环节。探究是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的科学方法所进行的各种活动。探究需要做观察;需要提出问题;需要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以便弄清什么是人们已知的东西;需要设计调研方案;需要用实验来检验人们已知的东西,发现人们未知的东西;需要运用各种手段来收集处理和分析数据;需要提出答案、解释和预测;需要把研究结果告诉他人。探究是能动地学习科学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探究来学习科学,可以使学生把科学知识的学习与科学方法的训练结合起来,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新问题;可以使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科学的性质等问题有切身的认识和体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因此,许多国家都在不断加大探究活动在教学内容中的比例。
探究式教学模式用于生物学课堂教学,把培养学生的发展能力、探索能力、研究能力作为主要目标,把传授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和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统一起来,在实践──讨论──总结的过程中,把知识、技能、能力融为一体,从而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研究面向21世纪初中生物新课程创新教学模式,首先,在于充分认识21世纪对人才素质、人才规格的客观需求,以适应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第二,在于总结我省生物教学改革的基本经验,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第三,在于结合我省生物教学实际,深入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构建有利于素质教育实施的多样化、现代化,有辽宁特色的生物教学模式。
近十年来,经过不断探索,我国生物学教学领域,构建了许多各具特色的生物学教学模式。我省生物学教学改革一直在扎扎实实地开展,我主持的辽宁省教委“九五”规划教育改革实验项目“构建生物学学科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探究出了几种适合我省实际的生物学课堂教学模式,如沈阳市的“边观察、边实验、边学习”的三边教学模式,辽阳市的“实验导读法研究”,阜新市的“探索──发现研究、锦州市的“激发──探索”研究,盘锦市的“探究式研究”、本溪市的“观察──释疑──反馈”三基整合模式,葫芦岛市的“启发探索式研究”教学模式,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模式。
从我省初中生物新课改的启动情况看,广大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正在转变之中,但要教师立即改变根深蒂固的教育思想,改变习惯了的教学行为,是一项艰巨而痛苦的事。按照新编实验教材的要求转变生物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长远意义。
因此,我们选择进行了“初中生物新课程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以便为新编义务教育生物教材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搭建起一个实验平台。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对19世纪的近代科学教育运动作出了积极贡献的斯宾塞提出,实现科学教育价值的关键,在于把握科学研究的本质,将探究的灵魂注人到科学教育之中。
2.20世纪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从理论上全面阐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提倡以活动教学代替课堂教学,以儿童亲身体验代替符号化的书本知识,以学生习行主动及教师的配合代替教师的绝对权威,实现了教学论发展的革命性转变:教学从课堂、书本、教师“三中心”转到以学生为中心。
3.20世纪50年代来,从提高教育质量,改进科学教育入手,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所谓知识,是过程不是结果。所谓科学知识,不是灌输作为结果的知识,而是指导学生参与形成知识的过程。”“思维过程是可教的,且思维过程的学习比结果的学习更为重要。”他提倡以培养探究性思维方法为目的,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来进行学习。
探究式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传统认知程序发生了重大改变,即从“感知──理解—一巩固──应用”突变为“探索──发现──归纳──迁移”,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4.美国的施瓦布以“科学的结构是不断变化的”为前提,揭示探究过程的本质及特征,并力图在教学中引进现代科学的成果,使学生把握学科的结构,体验作为探究的学习。1964年,他首先使用了“探究性学习”一词。
5.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6月。6.《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科学目标。通过对新义务教育生物教材的实验,探索新义务教育生物教材中科学探究活动的方法与策略。
2.工作目标。通过对新义务教育生物教材的实验,探索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3.育人目标。通过对新义务教育生物教材的实验,使学生在能力、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获得综合、均衡的发展,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探索适应初中生物新教材的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研究)。2.新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评价标准、方法、途径等的研究)。3.义务教育生物教材资源开发的研究。
4.探索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育水平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通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学习研讨、实践探索,总结并提炼出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力求使研究成果成为我国中学生物教材改革和创新的推动力。
六、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周期为3年(2002年6月至2005年6月)。
1.准备阶段(2002年6月至2002年12月)。(1)启动省级实验区骨于教师通识培训、学科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培训;(2)组建课题研究小组,明确责任分工,落实试点学校;(3)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4)召开开题报告会。
2.实施阶段(2002年9月至2004年12月)。(1)市级课题省级实验区实验开题,并形成开题报告(2002年12月);(2)开展实施新教材探究性学习教学方法和策略的研究,形成阶段性和终结性论文及研究报告(2003年1月至2004年12月)。3.课题总结验收阶段(200年12月至2005年6月)。(1)课题组认定研究成果,准备验收材料;(2)课题组专家对研究成果进行验收预审;(3)召开课题总结会,提交最终研究成果,申请课题成果最终验收。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阶段性研究成果:论文、中期研究报告。2.最终研究成果:论文、终期研究报告。
八、课题管理和保障措施
1.总课题组负责课题管理,课题主持人是第一责任人。各市子课题组负责子课题的研究和管理。2.由课题组负责对参加本课题研究的人员进行培训,使参与研究的每一个成员明确研究目标和每个阶段的具体要求。
新的课程理念坚持把“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旨。努力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探索如何转变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努力把教学过程变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自主式、探究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模式。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一生物教材把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把已获得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为此,我在教学中尝试采用了“观、思、探、读、讲、练、查、作、撰”的教学模式。
一、观察是学好生物学的最基本环节
“观”就是观察。它是指有目的地应用各种感官了解周围环境的知觉过程,是获得感性知识的主要途径。达尔文曾经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能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有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所以,在生物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1、明确观察的目的与内容
教师按观察计划指导学生明确观察对象、目的和内容。例如,可以利用每个观察与思考后的讨论问题作为对观察目的的提示和引导,使学生有目的地去观察,使观察更有效、更快捷。
2、注重科学的观察方法
教师要按程序指导学生进行观察。不论是观察切片、标本、实物、挂图或模型等都应由表及里、由整体到局部。例如,观察菜豆种子的结构程序应该是:先观察菜豆种子的外形,然后剥去种皮分开两片子叶,再用放大镜观察胚的结构,认识各部分结构特征,把结构与功能有机地联系起来。
二、思考是学好生物学的积极因素
“思”就是思考。思考是认识过程的高级形式,是人类通过思维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观察是思考的基础。学生掌握知识及思维的发展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只有把观察和思考相结合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例如,在上叶的结构课时,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思考题。观察叶的表皮装片的思考题是:叶的表皮上有哪几种细胞?这些细胞各有何特点和功能?气孔又是怎样构成的?有何功能?这样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
三、探究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探”就是探究。真正的人才不仅是单纯的具备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具有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去提出问题,去假设问题,然后设法(包括在课外)去获取事实和证据,去思维,去发现,去推理,去判断。为了正确地表达,要鼓励学生与人交流和合作。例如,在讲“种子的萌发”一课时,先让学生动手做“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探究实验,与人交流和合作,分析思考得出结论,讨论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这样学生在动手中获得感性知识,在交流和合作中得到提高。最后教师进行点拨。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发展了学生智力和多方面的能力。
四、阅读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方式
“读”就是阅读。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使学生阅读课文时抓住重点、难点或关键内容,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例如在讲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一课时,让学生阅读有关东非人化石的阅读资料,然后请他们讨论解决相关问题,教师进行点拨归纳。这样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五、讲解是教学的必要过程
“讲”就是讲解。通过“观、思、探、读”,学生的学习由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从而获得概念、原理等知识,让学生发言讨论后,再由教师总结肯定,并对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彻的内容进行讲解,这是教学的必要过程,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并突出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九年制义务教育新教材中图表很多,要使学生正确理解图表,教师的点拨讲解至关重要。例如,在学习光合作用示意图时,学生很难弄清楚光合作用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化,这就需要教师点拨。
六、练习是达到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
“练”就是练习。通过讲练结合可使知识再现,使学得的知识及时得到巩固.例如,在学习细胞结构时,先让学生做临时装片,观察几种植物细胞,并带着思考题进行“观、思、探、读、讲”,掌握了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再通过抽查提问、课堂练习等多种形式进行练习,及时反馈学习情况,同时也重现了知识,使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巩固。
七、调查研究、制作、撰写是学生能力得到提升的关键环节
“查”就是调查研究,“作”是制作生物模型,“撰”是撰写生物小论文。这三个环节都是生物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在课外完成的。例如,让学生上网或实地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圈的危害”问题,利用纸板、凡士林等制作“空气尘埃测定板”探测某地尘埃污染严重情况,然后撰写出调查报告。这样既巩固了课本知识,又加强了课外阅读及动手操作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环境的良好思想品德,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觉得“观、思、探、读、讲、练、查、作、撰”这种教学模式,既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模式”探讨与实践
九乡民族中学 保明凤 摘要:如何在生物学科课堂教学中开展活动化教学,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同时为学生创造自我实现的条件,从而激发了学生主体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快乐中学,有利于提高生物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知识、技能、情感等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我校生物科组教师对此进行了专题研究与实践。关键词:初中生物 课堂教学模式 存在问题
生物活动教学是指在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建构一些既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又具有生活性、趣味性的学生主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一、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必要性
我国的教学先后在课外活动、活动课、活动类课程、科学探究课、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等活动课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和发展。但在具体学科教学过程中,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欠缺。因此,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生动活泼地去探索,积极热情地去交往,是初中生物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国义务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倡导探究性学习,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充分调动、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成为本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的转变离不开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学方式的改革必须实现三大转变:教学内容从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的单一书本知识转变为以教材为轴线,以活动为纽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从以知识量为目标,讲授为基本方法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以能力为目标,以活动为基本方法,集中表现为“做中学”的开放式教学;教师的角色也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实现上述三个转变的核心,是能否有效地将“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因此,“活动化教学”是实施新课程学科课堂教学较为适宜的教学方式。
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也是生物学科本身教学特点的需要。生物学本身就是一们实验性科学,大量的实验、观察、操作、思考、探究,讨论意味着生物学习过程的活动性,学生要获得生物学知识,既要动手,还要动脑。活动寓生物学知识于学习,探究于游戏之中,既体现生物学知识的科学性,又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故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还是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探索,不满足。“好动与不满足是进步的第一必需品。”活动符合他们的兴趣和动机,也可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二、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的研究实施
谈到“活动”,人们普遍想到学科课堂以外,冠以“课外”前提。即使是生物课堂中活动,为了赶进度,许多学校也多是延续到课外,学生自行开展,教学质量难以控制。我们应该让生物课堂教学也“活动”起来,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化研究,让学生用“动”的方法学习,在“动”中学,解放学生头脑、双手、眼睛、思维、空间,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主体的课堂。那么如何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我校生物科组教师对此进行了专题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认为,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关键是: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一定要抓住活动中的“动点”,设计好“动法”,“激活”学生。
“科学、人文”的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动点”。“科学、人文”的学习氛围即民主、和谐、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为学生创造自我实现的条件是主体发展的前提。让学生享受到学习快乐,从而激发学生主体积极性,激发学生“动点”。如在探究《人的反应速度》时,我首先在前面表演了抛接硬币,一个、两个、三个,其中我有成功、也偶尔有失败。成功时,同学们为我鼓掌,失败为我叹息。此时,师生的关系已经拉近,在不知不觉中已激发了学生“动点”,当我刚停下,许多同学争着“试一试”。当即请两位同学上台比赛。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此时自然引出课题,再顺势启发:反应速度还与哪些因素有关?你想探究反应速度在哪方面的问题?学生:“反应速度与人的性别有没有关?”“反应速度与人的高矮有没有关?”“反应速度与人的注意力有关吗?”“反应速度与心理素质有关?”“反应速度与手指长短有没有关?”等等,全班一下提出了39个不同的问题。人文、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放飞学生心灵,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极大发展。紧接着我鼓励大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定探究课题,设计实验方案,开展探究实验。整节课大家在快乐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学习。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动点”。学生的生活与经验是接受教育、学习理解的基础,所以,要通过日常生活中具体的经验来学习,使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生活中的科学。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生物知识,学会生活。如在讲《鸟与空中飞行生活相适应特点》时,折纸飞机是大家从小就玩的游戏,但要折得好,飞得远也不容易,有一定技巧。课堂上通过折纸飞机比赛,看谁的纸飞机飞的最高最远,研究分析飞得高远的原因:纸材质轻还是重;纸大小;飞机翅膀大或小;机头折法„„最后引导得出纸飞机要飞得远,必须解决“三个力”:重力、阻力、动力。那“鸟是怎样解决空中飞行的这三个力?”引导大家分析讨论课本中资料,总结得出鸟适于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水到渠成。又如许多同学家养有宠物,如何解决宠物随地大小便?同学们根据经验,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法,促进了对条件反射的理解。此外,利用学生关注和社会正发生的热点问题,学习相关的知识,也是调动学生学习兴奋性、激发“动点”的有效方法。如2003年我国非典的流行为我们在讲初中生物传染病和免疫提供活生生的情景和材料。总之,现实生活为生物课堂教学提供了最丰富的活动内容。只要留心,你就会发现无处不有丰富的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
创设生动的教学活动情景,激发“动点”。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能在活动的起始阶段多着笔墨,多动脑筋,使创设的教学活动情景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创造性,活动中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每节课,我会更改电脑桌面背景,将生物科技成果与生物科学家作为桌面,通过猜一猜、听一听、讲一讲,动一动活动,极大吸引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发很多疑问,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也真正活起来。此外,我们还充分利用媒体资源,教师课前收集大量科技录象片:如基因、克隆人、病毒、试管婴儿、吸烟、吸毒的危害、人体奥秘等等,穿插在相关的课堂教学中,也为生物活动教学开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标,提供了条件。
初中生物课堂活动教学旨在让学生生动活泼、愉快学习,德、智、体协调发展。根据初中生物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及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主要设计以下几类活动:
1、游戏类。人们对喜欢的东西学得最快。学生对于游戏有很强烈的兴趣。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味,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游戏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其思维和情感需求得到和谐发展,在游戏中,学生快乐学习,快乐发展。教学中我们常采用拼图游戏、竞猜游戏、填字游戏、角色扮演游戏等。如我们采用人体骨骼拼图,消化系统拼图;编制食物网和“一个也不能少”,跟我做生态球,猫和老鼠、听声音比赛,神经调节系列活动等等。通过各种活动,变具体为抽象,寓知识于游戏中,极大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欲望,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人人动手、个个动脑,个个动起来。每次教师走进教室,学生就会上前追问,今天做什么活动?如在介绍《生态系统》一节时,我们设计两个学生参与活动:《编制食物链和食物网》,《一个也不能少》。如讲到生态平衡时我们设计了活动《一个也不能少》。事先编制好一个网,请10位同学出来分别代表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其中一个代表人类。让人坐在网中间,其他同学将他抬起来代表生态系统中其他成员支撑着人。当人类破坏某一环境因素如使水污染,同学分析水污染会导致其他相继污染。当说到某因素污染,代表相应的成分的同学就离开,同学一个一个离开,坐在中间的人受到的威胁越来越大,也越来越紧张,越来越害怕自己掉下来。通过学生自己体会,让他们真正感受到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员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人类如果不遵照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破坏环境,最终会遭到环境的报复影响人类自己的生存;生态系统中的成分一个也不能少,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又如:在初一《营养物质》的教学中,我们设计了《医生与病人》的游戏活动,“医生”背对黑板,“病人”面向黑板。当教师投影出某种营养物质缺乏的疾病名称,“病人”说出该病的主要症状,请“医生”诊断,并提出合理建议。课堂气氛非常好,同学们踊跃参加。通过医生与病人的扮演活动,同学们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所学知识。、制作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俗话说:心灵手巧。训练手就是训练脑,“十指连心”手巧才会促进心灵。在课堂上,我们设计许多制作活动,如:细胞模型、人体骨骼模型、耳模型、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调作用的模型制作,环境污染课件、手抄报等等,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同时也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如在学习生态系统时,我们设计《跟我做生态球》的活动,目的在使学生在制作“生态球”及观察中认识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真正含义。通过实验和观察提高学生学习生态环境知识的兴趣,培养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树立环境观念,提高环境意识。首先,老师通过展示各种各样的生态球图片和自制生态球,吸引学生兴趣,再利用FLASH 动画引导学生分析瓶中生态系统组成成分,通过讨论、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制做生态球,观察、记录,分析讨论。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直接体验与感悟,是难以充分发挥活动教学的特殊功能与价值的。3、探究实验类。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种子结构和成分的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探究、探测脉搏与运动关系,探究反应速度„„。如在探究鱼鳍作用、观察鱼呼吸时,我们没有完全照搬教材,在实验材料、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根据实际作了相应改变。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极大的自由空间,教师只适当介绍实验内容、目的,实验器材、提出纪律要求,然后让学生根据所给材料自己设计方案,自己开展实验。实验时,因为当时季节问题,鲫鱼比较少,价格较贵,所以我们选用小金鱼,实验时发现金鱼比鲫鱼灵活很多,在观察红墨水从口入从鳃出的时候,按照教材方法将红墨水滴在鱼嘴前方时,整杯水马上变红,无法观察水进出的方向。怎么办?当时教师做了适当引导:“你们可以抓住鱼直接滴在口中观察,也可以尝试在不伤害小鱼生命情况下采用其他方法”。最后每个小组都找到相应方法观察到红墨水从口入从鳃出现象。方法一:“让鱼在染了红墨水的烧杯里游一会,再放回清水。”;方法二:“将鱼放在桌上蜡盘,因为蜡盘面积大,水浅 ”;方法三:“用手挡住鱼不让游动”;方法四:“用桌上绑鱼鳍的塑料片拦住鱼”;方法五:“用手抓住鱼,直接往鱼口滴墨水”;方法六:“减少水,使鱼游速减慢”。并且对老师介绍的方法提出建议,认为直接滴墨水方法太粗鲁,容易伤害小鱼。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巨大的。开放性的活动为学生创造力培养提供自由空间。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积极观察、思考能力、合作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珍惜生命的良好品德以及不盲从,敢于向老师、权威挑战的科学探究的精神。.2.4 设计与创作类:我们开展了生物园设计、宠物条件反射建立设计,新的动物运动方式设计与制作、动物通讯方式探究方案设计、营养食谱设计„„ 此外还有调查、分析讨论等等。
以上的各种活动过程需经历亲身实践,记录数据,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等综合过程,眼、脑、手、全身并用才能完成。其中动手实践是个核心环节,体现了活动的本质特点,离开这一环节即失去了活动的特点。
一生物新课程导入的关键
第一, 生物学不仅是一门很重要的自然科学, 也十分复杂、枯燥。同学们在没有相关知识基础的情况下, 接受生物学中的观点和知识是很困难的, 生物课程的导入, 要创新性的在课程中引进新思维、新方法, 增加生物课的趣味性。放松学生紧张的心理, 减轻学生的压力, 使学生轻松的学习生物知识。
第二, 众所周知, 生物课是很开放的学科, 它鼓励学生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提出创新性的问题和想法。虽然如此, 但是生物学也并非放任同学所有的思想, 让其随心所欲。要在导入的过程中, 以教材上的知识点为基础, 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内容的导入, 使学生直达主题, 在明确中心的指引下, 达到学习目的。
第三, 生物学虽然十分抽象, 但是其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学科, 它有自身独特的规律性。生物学与其他学科之间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 对生物学的研究会涉及医学的范畴, 而且与数学等学科也联系紧密, 要充分重视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 运用发散性的思维掌握生物学。
二课程导入的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 课程导入作为教学方面的一种有效形式, 在课程导入的过程中, 要充分重视所导入的知识点与学生的个性相结合。教育工作者在课程导入时应该以教材上的知识点为基础, 与此同时发挥想象力, 用最简洁的方法, 把教材上的知识点以最高的效率传递给学生。不要把简单的课程弄得繁琐, 尽可能少的使用概括性语言, 用最简单的、最直观的方式来解释、传授知识。要从整体出发, 课堂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每一个知识点, 每一个教学过程中的细节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所谓课堂中的导入, 仅仅是教学的一个开始, 要以课堂的内容为依托, 制作精彩的导入, 并且万变不离其宗, 让导入在课堂中得到升华。
第二, 导入能够诱导学生对新学习的内容的接受, 有助于新知识在学生思想中的派生, 串联学生思想中原有的知识体系。通过较为简单的方式把需要引进的知识点带入到课堂内容中, 让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思维。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更好的接受教材上的新知识。在导入中, 学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并且随着导入的深化, 让学生参与到提问、思考、解答问题的全部过程中。导入的重点就是积极诱导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第三, 在课堂导入的过程中, 要在尊重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最大限度地保持导入的鲜活。教材上的知识点规定得比较具体全面, 但是大多数教材都缺乏趣味性。枯燥乏味的教材不利于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接受和理解。作为老师, 应该考虑学生的心理波动, 学生的思维状态对接受新知识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如果学生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到课程之中, 学习的效率将很低。
三生物课程导入的新途径
第一, 直接进行导入。以教材上的知识点为基础, 尊重知识的客观性。生物学是一门严肃的科学, 它要求知识的准确性, 不能模棱两可。应该尊重生物学的这个特点, 保证理论观点的正确。在课堂导入的过程中, 老师可以借助各种教学工具辅助教学, 营造课堂轻松的氛围。
第二, 运用实验的手段。生物学注重学生的实践,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生物课程的重要目的之一。这样的客观特点, 要求学校开展实验教育, 实验是最简单, 最基本的研究生物学的方法。在生物课程的导入问题上, 要频繁的开展自然实验,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让学生在切身的操作中, 体验到生物学的魅力。作为生物老师, 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学校组织的实验课程和活动,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对动手能力不强的同学应该积极帮助, 着重辅导。
第三, 创设合适的情境。适当的环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生物知识, 现代技术发展迅速, 在生物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生物教学中, 要注意对情境的营造最好能够使书本上所讲述的知识再现出来, 这样设身处地的学习环境, 一定会得到学生的广泛接受。
摘要:现代教育对学习方法越来越重视, 优秀的学习方法能够让学习的过程变得轻松。尤其是对生物课程这样枯燥的、缺乏趣味性的学科, 更加值得大家对生物新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探究, 本文将对生物新课程的导入进行分析。
关键词:学习方法,生物课程,导入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物教学;开放;情境;自主;合作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科学观念的转变,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并反思自己的科学教育。生物学作为新时代的热点学科,其基础教育更加需要通过改革来提高生物教学。生物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这就决定了生物的教学形式也应该是多样化的。
一、走进自然,开放生物课堂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大量的实验、操作、观察、思考、探究,意味着生物学习过程中有很强的活动性,学生要获得生物学知识,不仅要动脑,还要动手。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探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符合学生的兴趣,也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搞开放式课堂,比如:在讲到“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这一单元时,可以利用一到两节课的时间带领学生先去认识校园中的植物。学生对于校园中的植物大部分都不知道其生物学名,利用学生的求知欲,教师通过讲解与采集标本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记住植物的学名并了解其生活习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章知识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激活教学课堂
创设生动的教学活动情景,激发学生思维。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在教学活动的起始要多动脑筋、多动手,使创设的教学情境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创造性,教学活动中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每堂课,我会变更多媒体投影背景,将生物科学家和生物科技成果作为背景,通过猜、听、讲、动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发很多疑问,而且能使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真正活起来。
三、自主合作,还课堂于学生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注重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自主、合作地探究问题。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以“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共同进入教学活动中。例如:在七年级生物《鼠妇的生活环境》这一实验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了下列问题:①去什么地方能找着鼠妇?②观察鼠妇的生活环境,你认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③思考什么因素使鼠妇发生了转移?④结合观察的结果,设计探究实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愿结成学习小组,自主设计实验,得出结论。在这节课的学习中,课堂变为学生动手操作和讨论交流的场所,教师及时点评和鼓励,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初中生物学课程简介】推荐阅读:
初中生物学实验探讨09-11
初中生物病毒06-18
教案初中生物07-12
初中生物竞赛07-23
初中生物德育论文10-17
初中生物说课稿06-06
初中生物的基本特征06-16
初中生物实验技能大赛07-02
初中生物重点知识总结07-08
初中生物八下会考试题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