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课堂实录(推荐6篇)
———《 桂林山水》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
一、设境激趣,再现生活,触发情感。
师:昨天晚上,陆老师进行了第二次备课,看着课件,读着课文,感觉桂林山水确实风光旖旎。越读越有味。不知你们看后、听后会有什么感受?
(放课文录音,同步演示课件——《桂林山水》风光片)师:能不能用一个字来说说你对漓江水的感受? 生:静 生:清 生:绿 生:秀 师:用一个词说。生:水平如镜 生:清澈见底 生:绿如翡翠 生:波平浪静 生:晶莹透亮 师:用一句话说。
生:漓江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生:漓江的水秀丽无比。
生: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很清,也很绿。
生:漓江的水不像大海那样波澜壮阔,也不像西湖那样水平如镜。师:那漓江的水怎么样呢?句子不完整,老师给你一个关联词“虽然~~~但是”,把句子补充完整。
生:漓江的水虽然不像大海那样波澜壮阔,也不像西湖那样水平如镜,但是给人梦幻般的柔和。
师:了不起!下面我们能不能同样也用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来说说对桂林山的印象呢?
生:奇 生:秀 生:险 生:怪 生:形态各异 生:连绵不断 生:怪石嶙峋 生:危峰兀立 生:形态万千 生:绚丽多姿 生:奇峰夹岸 生:峰峦叠嶂
生:桂林的山看上去像是神秘的仙境。生:桂林的山奇丽独特。
生:桂林的山鬼斧神工,令人称奇。生:桂林的山峰峦叠嶂,引人入胜。
生:桂林的山,一时孤峰直树,一时奇峰一片,时而山海峰林,时而平畴旷野。(评:通过听课文朗读,欣赏风光图,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诱发学生对山、水的固有体验,体味课文的节奏韵味,学生不仅获得了视觉美,领略到自然美,更感受到生活美。心通其情,意会其理,产生审美情感,有关的心理活动也随之活跃。)
二、潜心品读,品味生活,体验情感。师:同学们,作者荡舟漓江,领略了秀丽的山水,旖旎的风光后,发出了一句赞叹。打开书找一找,然后读一读。
师:谁想读就站起来读。
(三名学生读,教师与学生一同评价)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船在碧绿的江面上航行,人好象在画中游览一样。生:小船在碧绿的漓江上滑行,人就好象在画中游览。师:促使作者产生赞叹的原因是什么?找出句子说明。
生:是因为作者看到“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师:“这样的山”是指怎样的山?“这样的水”是指怎样的水?找出句子。
(学生分别找句子,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读。)
(评:紧紧抓住“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带动全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着清新活泼的文字,品味着作者的意趣,从而得到美的体验,感到课文语言如同己出,吟诵如吐心语。)师:(出示课件)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读屏幕上的这些句子,把前后意思关联的话连起来。课件:桂林的山真奇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桂林的山真秀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象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桂林的山真险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生盯着屏幕,轻声读着,想着。陆续举起了手。)师:(指定一名学生)请你来跟老师对读,我读前半句,你接上意思相连的后半句。(师生合作,顺利完成了任务。)
师:他读对了吗?(对了)看来同学们对句子的意思都领会了。请同桌同学分前后半句对读。
(同桌对读句子,兴致勃勃,还自觉地交换读,课堂气氛极为热烈。)师:老师想了解一下,刚才发现同桌搞糊涂的同学请举手。(无人举手。)看来大家把句子的意思搞清楚了。要是读这段话,能把每句话写出的特点都读出来吗?试试看。
(生自由练读。教师给了3分钟的读书时间,让学生有较充分的时间去体会、思考。)
师:谁来读第一个分句?(学生都争着举手)
生:“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读出了感情,但三个“像┅┅”还没读出变化。师:老师听出来了,你觉得“奇峰罗列、形态万千”令人感到山峰奇特,那山峰的形态奇在哪儿呢?谁把他读出来。
(生用不同的语气读了“像„„”:“像老人”声音微粗,稍稍压低音量;“像巨象”声音上扬,音量放高了些;“像骆驼”巧用轻声,读得慢些,读出了更奇特的语气。)
师:你们听了这位同学的朗读,感到山有不同的形态了吗?
生:我感觉到了,像巨象的山峰最大,像老人的山矮小,像骆驼的山有起伏。师:让我们为这位同学的精彩发言鼓掌!你的想象力真强!让我们都来读出这些奇特的山峰的不同姿态。
(生读书表情各异,都在琢磨着怎么读好。)师:第二个分句谁来读?(一生用轻快的语气读完了第二个分句)生:我觉得“翠绿”、“新生”还要突出一点,因为翠绿是很好看的颜色,新生的竹笋颜色也很鲜嫩,如果老竹笋颜色就不好看了。
师:是呀!新鲜的绿色的确是很“秀”的,请你来读读这两个词组——翠绿的屏障,新生的竹笋。
(生尝试读了,但声音不好听)
师:谁再来读读这两个词,让人感觉到秀美?
(指一女生)(该生不但感情好。而且音色纯美,如透明的一般)
师:听了她的朗读,你感觉到“秀”了吗?(同学们都佩服地点点头)那请她把这句话读完吧。(该女生把“色彩明丽,倒映水中”都读出了感情。)师:大家都用自己觉得最美的声音来读这个句子。(学生练读)
师:这最后一句请每个小组推荐一位同学来读,大家听一听,谁读的最有“险”的感觉。(生逐一轮流读)
师:请大家评评吧,谁读得好,好在哪里?
生:李红读的最好,她把“栽倒下来”读得让人有点害怕。
生:王强好,他读“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的语气让人感到危险。„„
师:大家说得都有道理。他们几个各有长处,但也有缺点。我们可以把这些同学的优点学过来啊!试试看。(学生各自投入到自己的朗读活动中,教师巡视、倾听、指导。学生们都读得晃起了脑袋,脸色表情也在变化着。待学生练读完后)师:老师知道大家都想读,让我们一起来读,老师来欣赏。(学生一起声情并茂地读起来)
师:读得真美啊!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了,我读前半句,大家读后半句,我们都不看书行吗?(生师合作,有感情地诵读这段话)
(评:一个优美生动的排比句,通过一次又一次饶有趣味的朗读,让学生读出味来,并熟读成诵。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深入体悟,不断吸收。真正体现了读中有“教”,寓“教”于读的语文教学思路。)
在课后,老师布置学生写作文“游``````”。一位到过桂林的同学写了“游桂林”。文章交上来,老师在批改时发现这位同学在描写漓江的水时写道:“漓江的水很清很静很绿”。于是,把这句话改成书上那句话,讲评时应该告诉这位同学这样改的理由是什么呢?大家帮老师说说。
生:习作中的句子不具体,没写出水静清绿的程度。
生:书上的句子写出了作者对漓江水的惊叹和愉悦的心情。
生:书上的句子是作者内心情感的流露,写得有韵味,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生:书上的句子排在一起,形成一种连珠炮似的气势。
生:我觉得书上的句子“真”字用得非常妙。既写出了漓江水让人一目三叹,又写出了作者观赏后心旷神怡的感受。
生:我也觉得“真”字写出了漓江水的举世无双的美,还写出了作者永远不会忘记漓江的水秀丽无比。
师:理解得不错。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不仅要说出景物的特点,还要作具体、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样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评:对表达句式和“真”字的一番细致咀嚼、推敲,让学生体会到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中蕴涵的形式之美。)
三、抒情表达,想象生活,丰富情感。师:你能不能用刚才学到的方法写写桂林的山或漓江的水。(屏显画面,学生观察,然后分小组讨论,各组派代表汇报)
生:桂林的山真是千姿百态啊,有的象金丝帷幔,有的象圆顶蚊帐,有的象瓜菜蘑菇,有的象人参当归。
生:桂林的山真是奇特优美,耐人寻味啊,有的平地一峰突起,有的峰顶有峰,有的山峦欲倾,触目惊心。
生:桂林的山真是鬼斧神工啊,有的浑圆,象芋头,象海螺,象馒头,有的尖挺,象玉笋,挺拔秀丽。
生:桂林的山真形象啊,象大象,长鼻深入江中吸水,“象鼻”和“象腿”之间形成的小月洞和江中倒影,恰似一轮明月,漂浮水中。
生:漓江的水真绿啊,碧水潆洄,犹如一条罗带,轻轻飘过。
师:是啊!山水相映,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点缀,江上竹筏小舟,构成了一幅立体的画,动态的景。让我们再来荡舟漓江,观赏这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桂林山水吧!(屏显动画、音乐伴奏)
师:此时此刻,面对此景,你不想抒发一下对桂林山水的赞美吗? 生:桂林山水真是风光如画 生:桂林山水是一颗灿烂的明珠 生:桂林山水山清水秀 生:桂林山水真是甲天下
生:桂林山水为中国这只雄鸡增添了一片绚丽的羽毛 生;桂林山水让我刻骨铭心 生:桂林山水真是百看不厌
生:桂林山水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真象是一幅长卷水墨画啊!生:桂林山水真让我浮想联翩,梦魂萦绕。
生:桂林山水真是百闻不如一见,让我永不忘怀。生:桂林山水山水一体,水天一色。
生:桂林山水奇峰夹岸,碧水潆洄,犹如一条彩带,轻轻地飘过。
师:除了这种抒发感受的方法外,你还有其它方法吗?小组讨论。(讨论出的方法有诗配画、写诗歌、画画、模拟旅游解说、唱宋祖英的《雨中桂林》)师:各小组进行展示。(学生纷纷上台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评:静态的语言文字,用生命、用激情去读,就会在学生心中跳动起来。加之带着生活体验去读,话于是就变成了画、诗、歌、解说词,这不仅是生活的感受,更是生命的体验。)
师:让我们再次去读课文,你又会有一番别样的感受。(生自由读课文,指名读,齐读,配乐读)
(评:把封闭的课堂教学变成开放的教学,把语言与情感的体味结合起来,让学生体验、传达、表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重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发展了学生语言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四、拓展延伸,创造生活,积淀情感。
师:我有一个朋友,创办了“阳泉新绿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现在要开辟“阳泉——桂林”的游览线路,请你写一个广告词。(学生写广告词,教师巡视指点)生:今年过节哪里游,桂林山水是首选。生:今年过节不旅游,要游就到桂林游。生:这里好,那里好,不如桂林山水好。生:桂林山水,人间仙境!
生:今年过节去哪里?桂林山水必游行,山清水秀又美丽,怪石嶙峋危峰兀,奇峰罗列拔地起。能不去桂林?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风光独特美如画。
师:同学们的广告词已经把我撩拨得心动了,我一定去桂林!
(评:让学生走进文本,又走出文本,并超越文本,使课堂充满浓浓的创新气息和多姿多彩的生活情境。把学习语言文字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融为一体,使语文学习展现生命活力。)
总评: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这一理念在本课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师自始至终把学生置入生活的情境中,诱人的山水画面中,互动的激励中,想象的放飞中,看、读、品、悟、说、创,既使学生得到了读的甜蜜,情的激荡,美的陶冶,更使学生享受到了生活化的语文给他们带来的欢乐。
通过这个教学案例,我想进一步说明的是: 1.语文教学一定要让学生感到“有趣”,要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因此,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以学生喜爱的方式进行,才能唤起学生的全部热情,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敞开,情感得到释放,个性得到张扬。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叫《桂林山水》, (板书:桂林山水) 一看到这个“林”字, 你就会想到什么多?
生:树多。
师:那么, 顾名思义, “桂林”是什么树多呢?生:桂树多。
师:是啊, 桂树成林, “桂林”这座城市, 名字里似乎都散发着一种芬芳。你们知道它位于哪个省或者是自治区吗?
生:在广西。
师:对, 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课文已经读过了, 我来检查一下同学们对于课文中的词语掌握得怎么样?
(指名读两组词语, 第一组为地名, 第二组为形容词, 读后让学生两组词搭配起来学。)
师:搭配得非常准确, 说明你课前进行了认真的预习, 对课文内容很熟悉。想一想:“波澜壮阔”是什么意思呢?
生:很有气势的样子。师:是说什么有气势啊?生:波浪。
师:你们知道“波”是“波浪”的意思, “澜”呢? (生答不出来) “澜”这个字也是三点水旁, 看来和水有关系, 它的意思是大波浪。现在谁能说说“波澜壮阔”是什么意思?
生:波浪翻滚, 一浪接着一浪, 非常壮观, 有气势。
师:说得真准确, 表达得真清楚。我们知道有的词语是极富有情意的, 你能读出这个短语背后的情意吗?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什么叫“峰峦雄伟”呢?“峰”——生:山峰。
师:“峦”呢?生:山峦。
师:那到底什么叫“峦”?你们伸出手来跟着老师一起做动作 (边做动作边说, 峦, 就是一座挨着一座, 连绵起伏的山。) 你能读出它的气势吗?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我们再来看这样一组词语 (出示:“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谁会读? (指名读, 教师指导读好“啊”字的变音。) 现在把它们放到课文中, 你试试还会读吗? (出示句子并指导学生读准确)
师:朗读是要找感觉的, 其实你不必刻意去想它怎么变音, 摸索到一点规律后自然就读好了。我们再来看这组词语, 你自己试试能不能读好。
(生练习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词语和句子)
师:接下来我想再来了解一下同学们课文读得怎么样。这篇课文有四个自然段, 我请三位同学来读, 请你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指名三位同学分别读第一自然段, 第二、三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师:为什么课文是四个自然段, 我请三位同学来读呢?
生:因为第二、三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 讲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生:这样一来就把课文分成了三大段, 第一自然段为一段, 第二、三自然段为一段, 第四自然段为一段。
师:你能给大家说说依据是什么吗?
生:第一自然段是总结。
师:上来就总结吗?
生:不是, 是总述。
生:接着是具体的叙述。
师:与总起相对的应该是什么?
生:分述。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总结。
师:说得好。也就是说, 我们通过读书把课文分成了三大部分, 分别是总起、分述、总结。这样课文的结构咱们就理清楚了。 (边引领学生小结边板书)
[点评]课上到这儿是一个板块, 主要任务是课文初读, 读好课文, 整体把握内容与结构。怎样整体把握?根据课文特点和学段教学要求, 重点落在理清课文结构上。这一点很重要, 而一般教师容易疏忽。为什么不单独安排学生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容?根据课文特点似乎没有必要, 因为一分段落, 内容自然也就明白。理清课文内容与结构几乎做到了丝丝入扣、步步为营。先是从课题入手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 再是交流预习中学到的词语。学词语有特色, 词语分了组, 一组地名, 一组是四个字的形容词。形容词重点抓“澜”“峦”, 充分估计学生的认知基础, 扣住已有词语积淀的“陌生化现象”。接着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中去读, 读准字音, 包括变调的字音。最后有意识地请三位学生读四段课文, 一箭双雕, 既理清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又发现了课文重点, 下面过渡到精读阶段也就顺理成章。
板块二:细读课文, 品味文字, 积累语言
师:文章的重点部分就是第二大段——分述这部分, 刚才有同学说它讲述了桂林山水的特点。谁能来简单地概括, 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分别有什么特点?
生:漓江水的特点是静、清、绿。
师:你真会概括, 仅用三个字就概括了漓江水的特点 (板书:静、清、绿) , 谁能概括桂林山的特点?
生:桂林山的特点是奇、秀、险。
师: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大概是有意而为之, 分别用三个字来概括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 用得那么精当, 让我们读起来清晰、明了, 甚至可以说过目不忘。
我们先来读读第二自然段, 感受一下漓江的水的特点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师:作者在讲漓江水静的时候, 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它到底是不是在流动呢?
生:是在流动, 只是感觉不到而已。
师:你能够从课文中找到依据来证明你的想法吗?
生: (读) 船桨激起的微波, 扩散出一道道水纹, 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教师指导读好这句话)
师:作者在谈到漓江水清的时候, 说“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假设是你站在这漓江的游船上, 你还可以看见什么呢?你能不能也用作者这样的表达句式来说? (出示: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
生: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可以看见小鱼在水里嬉戏、玩耍。
师:这个句子不光写出了水清, 还好有意境。
生: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可以看见水中的倒影。师:可以看见谁的倒影?
生:自己的倒影。生:山的倒影。
生:山上的树的倒影。
师:哦, 我们抬头看看天空, 再低头看看水中, 你又看到了谁的倒影?
生:蓝天白云的倒影。
师:要是天空中偶尔飞过美丽的鸟呢?生:那就可以看见美丽鸟儿的倒影。
师:这时候你再往水里仔细看, 你又有发现了——生:清得可以看见绿色的水草。
师:它们随着微波轻轻地摇着, 那是在干什么呢?生:跳舞。
生:和游人打招呼呢!
师:现在谁能把我们看到的这些事物用一个排比句表达出来? (出示:“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清得……清得”。指导学生结合刚才的想象说好这个句子。)
师:万事万物交相辉映在一起, 就显得漓江的水更清了, 更美了, 清得那么富有生机和活力。谁再来读一读? (指
602011年3月下半月版
名有感情地朗读)
师:谁再来读读表现漓江“绿”的句子?
生:漓江的水真绿啊,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谁知道“无瑕”是什么意思?生:没有斑点, 没有瑕疵。
师:请你们观察, 这个“瑕”字是王字旁, 王字旁的字通常和宝贝有关系。这漓江的水啊, 在作者的眼里就像一块宝玉一样, 绿得晶莹、绿得圆润。谁能读出这种美?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师:谁能够把漓江水三个特点连起来读?让我们随着你的朗读去感受漓江的美。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师:让我们再来走近桂林的山。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它的“奇”“秀”“险”的。 (生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师:作者说桂林的山“奇”, 奇在哪里?
生:拔地而起, 各不相连, 奇峰罗列, 形态万千。师:什么叫“拔地而起”?
生:好像是从地里长出来的似的。师:形态万千呢?
生:就是各种各样, 像什么的都有。
师:我们该怎样读这句话, 既读出山的形状, 又读出自己的感受呢? (通过和学生对比读, 引导学生要读出个性的理解。)
师:作者说桂林山“奇”, 主要说它的形状美;那么作者说桂林的山“秀”, 主要说它的什么美? (生无人举手) 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句的写法, 你会发现, 作者在说“奇”的时候, 直接说“像老人, 像巨象……”而在这里, 却在像什么前面加上了修饰词——翠绿的, 新生的……你们发现什么了?
生:这是说桂林的山很绿, 而且是嫩绿。
师:结合你说的这句话, 回过头来看刚才的问题:“秀”指什么美呢?
生:色彩美。
师:说得好!谁还能够从课文中找到依据来验证他说的是对的。
生:色彩明丽, 倒映水中。
师:桂林的山不仅“奇”“秀”, 还“险”呢, 谁来读给大家听?
(指名朗读描写“险”的句子, 学生读得入情入境;然后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体会桂林山的特点。)
师:刚才我们一起感受到了漓江水的静、清、绿以及桂林山的奇、秀、险, 你们现在能把相关的句子背诵下来了吗?
(集体背诵相关句子)
师:同学们背诵得真好, 很出乎我的意料。谁能告诉我你有什么绝招吗?
生:我是抓关键词, 一想到桂林山水的那几个特点就背下来了。
生:我觉得必须得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才能背得快, 死记硬背肯定不行。
生:我觉得背诵的时候, 仿佛我自己就站在漓江边上, 看着静、清、绿的水, 看着奇、秀、险的山。
师:说得多好啊, 使自己身临其境, 把作者的文字和情感, 都内化为了自己要表达的东西。其实, 还有一种非常朴素也非常有效的方法, 那就是多读, 熟读成诵。
生:我刚想说, 就被您说了。 (听课教师笑)
师:那说明咱俩想到一块去了, 心有灵犀啊!
师:课文学到这里, 我有个问题想问一问大家。作者既然是写桂林山水, 为什么第二、第三自然段开头分别写大海、西湖、泰山、香山, 这是否浪费笔墨呢?
生:不是。作者是为了把漓江的水和西湖、大海作对比, 把桂林的山和泰山、香山作对比。
师:你这样说我还是不明白, 为什么要作对比呢?
生:这样才更能显出桂林山水的特点。
师:哦, 原来作者这样写是有目的, 是为了突出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美啊! (板书:对比)
[点评]这个阶段是引领学生细读课文, 以致熟读成诵, 可谓精彩!最值得欣赏的是:对漓江水和桂林山的“感悟”, 直接从“怎样写”的角度切入, 并且与积累、运用语言结合, 让学生“感”的是山水景物的“独特之美”;“悟”的是语言表达和自己的体会。“悟”有重点。漓江水清, 重点落在具有想象空间的“清”字上。文中说“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老师说, 假设你站在这漓江的游船上, 还可以看见什么呢?能用作者的表达句式来说吗?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在移情体验中, 学得灵动, 想象丰富且诗情画意。接着老师进而要求把想象的事物用排比句表达: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清得……清得……领悟语言形式与熟读背诵紧紧结合, 并相机提炼记忆方法。“第二、第三两段开头分别写大海、西湖等, 这是否浪费笔墨”呢?这一问, 使之豁然开朗, 作者运用对比才能显示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笑”。
板块三:创编传说, 拓展研读, 感受文化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赏桂林山水的风光片, 验证作者的文字带给我们的独特的美。 (播放课件。配乐播放一组图片, 出示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节选。学生见到后, 自觉有感情地跟着老师朗读起来。)
师:同学们学习得真投入, 为了奖励大家, 我再讲个故事给你们听。 (出示课件, 象鼻山的图片) 这就是课文中所说的那座像“巨象”的山, 它叫象鼻山, 关于它的来历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
传说这头大象原本是天上玉皇大帝的坐骑。有一年, 玉皇大帝骑着它来到桂林这一带巡游。不巧, 这头大象生病了, 实在走不动。玉皇大帝见此就遗弃了它, 自己返回到天上去。当地的百姓积极地为这头大象寻医问药, 没过多久, 它的病被治好了。为了感谢大家对它的关心和爱护, 它决定留在这里和当地的百姓一起耕种, 一起生活。玉皇大帝听说此事, 非常生气, 派天兵天将前来捉拿大象。大象奋起抵抗, 终因寡不敌众, 被天兵天将从后背刺入了一把宝剑, 从此, 就化作一座石头山屹立在漓江边上。
师:人们为什么要创编这样的故事啊?
生:因为这样就能吸引更多的人来旅游, 增加收入。 (众人笑)
师:从商家的角度看, 可以这样认为, 如果从文学的角度看呢?
生:为了更加突出山水的神奇。
师:如果你喜欢旅游的话, 你会发现很多山水的背后都有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人们往往借助这些故事表达自己对真善美的追求, 倾诉着人性的美好!
现在, 你们再来看—— (出示课件, 骆驼山的图片)
生: (叫起来) 骆驼山。
师:是啊, 这就是骆驼山。接下来就请你想象一个故事, 讲讲它的来历。为了让你讲起来更流畅, 王老师教给你一个方法——写出这个故事的关键词。例如, 我刚才讲“象鼻山的来历”的时候, 脑海里就想着这样几个词语——玉皇大帝、大象、生病、救治、捉拿、石头山。下面给大家三四分钟的时间, 来想象关于骆驼山来历的故事。可以在纸上写下故事的几个关键词, 提示自己讲好这个故事的内容。
(生思考, 动笔写, 教师巡视。四分钟后, 指名汇报, 汇报过程略。)
师:作者乘着小船荡漾在漓江上, 欣赏着周遭的风景, 想象着它还有那么多神奇的传说, 怎么能不感慨, 怎么能不由衷地赞叹呢?让我们一起来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一段)
师:记得刚一上课的时候, 同学们就说这最后一段是对全文的总结, 那么这一段中哪一句话最能够起到总结的作用呢?
生: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
师:你们来看看这句话, 为什么用引号引起来呢?
生:这是表示引用别人的话。
师:说得对, 这是一种修辞方法, 就叫“引用”。 (板书:引用) 可是自己写文章, 为什么要引用别人的话啊?
生:因为引用别人的话能显得这个地方更美。
师:呵呵, 我明白你的意思了, 就是说如果别人说的话刚好能够表达你的感受或者能够代表你的观点, 就可以引用过来。当然, 用引号标注上, 也表示对原作者的尊重。你在课文中还能发现这样的例子吗?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没错, 这句话最早是距今800多年前的宋朝, 一个叫王正功的人说的。 (板书:王正功) 此人相当于我们今天桂林市的市长。当时, 有11个举子要进京赶考, 考取功名, 王正功作为地方官员设宴为这些举子送行。宴席中, 他作了一首七律诗, 其中就有这句“桂林山水甲天下”, 表面上
2011年3月下半月版61
意思是说桂林的风景之美是天下第一的, 其实也是希望这些举子进京考试能够考个——
生:天下第一!
师: (边说边出示课件) 你们看, 在桂林的云湖公园里还矗立着王正功的塑像。而他写的那首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句的七律诗就镌刻在阳朔的独秀峰石壁上。
课文并没有说“王正功说, 桂林山水甲天下”, 而是说“人们都说, 桂林山水甲天下”, 你们知道都有谁在这样说吗?
生:作者在说。
师:你真会思考, 他引用了王正功的话, 说明两个人想到一起去了。 (板书:作者) 还有谁在说呢?
生:我们学了课文之后。我们也会这样说。
师:那也就是说读者在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板书:读者) 。你们这些读者绝大部分都没有去过桂林, 可是你们也会这样说, 这说明——
生:没去过的人会这样说。听说过的人会这样说。去过的人就更会这样说了。我觉得当地的老百姓一定会这样说。
师: (板书:当地) 与“当地的百姓”相对应的应该是什么人呢?
生:外地的游客。
师: (板书:外地) 刚才我们欣赏桂林风景的时候, 读到了诗人贺敬之写的《桂林山水歌》, 其实歌颂桂林山水之美的还大有人在。 (出示课件, 学生朗读诗句。)
五岭皆炎热, 宜人独桂林。——杜甫 (唐)
千峰环野立, 一水抱城流。——刘克庄 (宋)
青山簇簇水中生, 船在青山顶上行。——袁枚 (清)
师:阅读了这样的诗句, 再回到刚才的问题, 你想说什么?
生:诗人也在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古人在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我在去年十月, 有幸去了一趟桂林。在那里, 我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有很多外国人, 他们似乎不是到桂林去旅游, 而是把那里当做自己的家一样, 每天骑着一辆自行车, 游走于大街小巷和山水之间, 尽情享受着桂林山水带给他们的美和幸福。
生: (恍然大悟) 外国人也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生:古今中外的人都认为“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 (冲其竖起大拇指) 是啊, 这就真是作者在开篇所说的“人们都说——”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 (出示课件) 同学们, 你们知道吗?到了晚上, 桂林的山就成为天然的幕布, 而漓江的水则成了人们展现美的舞台。当地的百姓, 用这样一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有一句话说:“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如果有一天, 你也能够走进桂林的话, 一定别忘了去感受它甲天下的风景之美, 领略它的文化之美。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点评]拓展文本内容和小练笔是最后一个环节的教学重点。从形式来说, 这样设计与一般教师的家常课并无差别。值得探讨的是它的实效性。内容拓展有多处:一是引用贺敬之《桂林山水歌》中的诗句。诗句是直接赞美桂林山水的, 与“漓江的水真静啊……”的咏叹, 赞叹之情完全一致。当然, 如果两相对照着朗读, 对作者在文句中蕴含的情感, 将会体会得更深。二是引用唐、宋、清历代诗人的诗句。“思接千载”, 丰富了课文的人文内涵。这些名句对已知者是唤醒, 对未知者是积淀。三是象鼻山的神话故事。它给桂林的山平添了神秘色彩, 使眼前的景物变得空灵, 又为下面的小练笔作了铺垫。小练笔可贵处在于展开教学过程。这是一项想象性练笔。文中比喻词“像骆驼”是想象展翅的起点 (在文中找准想象点很重要) , 怎样写的方法有“象鼻山”的故事举例在前, 写时有抓住关键性词语的提示, 写后有交流有指导和矫正。练习扎实有效, 可以说为此类练习树立了榜样。四是“桂林山水甲天下”名句的来历。这使学生懂得桂林山水除了正面描写以外, 还可以引用人们如何盛赞来侧面烘托。
[总评]
发现“陌生的秘密”
这堂语文课质朴自然, 简约高效, 教风一扫以往某些公开课的浮华与矫饰。可圈点处甚多, 这里仅就本课引人入胜、扣人心弦之处作点剖析, 谈点启示。
善教者必然从学生出发, 活用教材, 找准起点, 抓住重点。学生需求什么?需求的是知识、能力范畴中陌生的未知的东西, 而不是相反。本课正是瞄准了这个根本性的着力点, 唤醒学生潜在的本能的求知欲望。桂林山水有什么独特的美, 有什么体悟, 这种美是用怎样的词语、句式、段式等形式表达的, 这些对学生来说, 既是提高语文能力最需要、而目前的语文课有所缺失的, 也是一个“陌生的秘密”。在细读文本的路上迤逦走来, 教师根据学生需求, 取、舍、增补着学习内容, 不断创造新的思维冲击力。你看, 初读课文内容新、词语多, 需多花时间读好课文。精读只抓桂林山水两个点, 以及与之对比的句子, 深入体悟, 凸显其“独特之美”。拓展是对文本的增补, 使读写内容更为丰富。当然, 拓展须有度, 文本是本, 过多必然影响“本”的细读, 更多的可取其表达形式。正如叶老所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举一而反三。
每一篇课文都以字词句的面貌呈现, 学生似曾相识, 少有兴奋点。本课之所以扣人心弦, 是因为在貌似已知中揭示未知, 然后在求索中消解未知。这就是本课的魅力所在, 也是教师的功力所在。
1、会认会写本课的9个生字,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理解新词的含义。
2、在读中想象、感悟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情感的熏陶。
3、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来描写事物的方法。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随同作者来到了山清水秀的桂林,刚刚走入,同学们就陶醉其中,留恋不已。今天,就让我们荡舟漓江,共同领略桂林山水的美丽与神奇!师板书课题。师:浏览课文,说说课文采用了怎样的写法?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 生:先总----分------总的写法,师板书。生:先写水,再写山。师板书。
师:那谁来概括一下水有哪些特点? 生:(多人回答)静、秀、绿、清„ 师:说对了,但是顺序不对 生:静、清、绿。师板书。
师:山呢?一起来说。生:奇、秀、险。师板书。
[设计理念:教师以优美的语言导入新课,指导学生回顾旧知,整体把握全文内容,突出文章重点内容,为本节课地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导学达标
1、紧扣重点词,在读中想象、感悟漓江水的特点。
师:课文先写水,我们就先来读读写水的段落,看看哪些语句写出了水的特点? 生自由读,交流。
师:哪些句子写出了水的静?谁来读? 生读描写静的句子。(没感情)师:还有谁想读? 生再读。(较有感情)
师:看到这么静的水,你心里舒服吗? 生再读。(很有感情)师:能再静一些吗? 生再次朗读。(很有感情)师:还有哪些句子?
生读描写水“清”的句子。(较有感情)
师:水清得能看到江底的沙石,你不激动、不惊喜吗?怎样表现自己内心的感受呢?
生有感情的朗读。
师:江底的沙石都能看的一清二楚,可真够清的!展开想象,清的还可以看到什么呀?
生1:嬉戏的小鱼。生2:打闹的小虾。生3:走来走去的螃蟹。
师:用眼睛看看四周,再看看水里,你能看到什么? 生4:水中有山的倒影。
师:抬头看看天空,再看看水里,你能看到什么? 生5:天上飘动的白云。
师:看来漓江的水具有一种生机勃勃的美,谁能读出这种美? 多名学生有感情地读。师:哪些句子写出水的绿? 生读描写绿的句子。
师:这是一个什么句子呀?把什么比做什么? 生:比喻句。师:什么叫无暇? 生:没有瑕疵。
师:翡翠,玉石中的一种,十分名贵,再加上无暇两个字,你感觉怎样? 生:绿的透亮,美得高贵。师: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生读。
师:漓江的水的特点,谁能用一句话概括?生:又清又静又绿。师:谁能完整地读读这三个句子? 生读。
师:学到这里,我突然发现了一个问题,既然作者写的是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和西湖呢?我觉的是多余的,谁能帮我解答呢?
生1:它没有像大海一样波澜壮阔,但比水平如镜的西湖美。师:你说的是它没有大海美,却比西湖美,好像不是这个意思吧。生2:突出了漓江的水非常好。
师:你突出了一个“好”字,能不能换一个词? 生3:美。
师:那大海美不美? 生:美。
师:西湖美不美? 生:美。
师:漓江的水呢? 生:美。
师:大海有大海的美,西湖有西湖的美,漓江的水也有自己的美。那你在告诉大家,它们各自有各自的美,其实就是各自有各自的? 生:特点。
师:漓江水的特点就是? 生:又静又清又绿。
师:这种写法叫做作比较,拿大海、西湖同漓江的水相比,是说漓江的水既不同于大海的波澜壮阔,也不同于西湖的水平如镜,漓江的水有一种独特的美!这么美得景色,这么优美的句子,我们真该美美地读一读!谁来读?(配乐,师引读,生接读。)
[设计理念:紧扣重点词体会感情。教师紧扣 “静、清、绿”这三个重点词,指导学生读读议议,个别读、齐读、引读、议读,在读中想象,清晰地在头脑中再现漓江水的特点,并适时地指导写作方法,将听说读写有机融合,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地提高。]
2、在读中想象,在动手作画中再现桂林山的特点。
师:欣赏了静、清、绿的水,再来看看奇、秀、险的山,作者是怎样写出山的特点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画出相关句子。生默读。
师:哪些句子写出了山的特点?谁来说? 生读描写山“奇”的句子。(读出惊奇)师:桂林的山还像什么呀? 生1:像孔雀。生2:像狮子。生3:像小狗。生4:像宝塔。
师: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生:桂林的山真奇呀!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像兔子,像孔雀,像小狗,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师:除了用读来体现山的奇,你还会用什么方式?(画一画,画,也是理解文章内容的好方法)
师:奇突出的是山的形状,那秀描写的则正是山的什么? 生:颜色。
师:谁来读一读? 生有感情的朗读。
师:谁来读读描写险的句子? 生读。
师:“栽倒下来”,你不怕吗?用夸张的语气再来读读!读的让人心惊,读的让人害怕!
生再读,很有感情。师小结:这就是桂林的山,既不同于峰峦雄伟的泰山,也不似于红叶如火的香山,桂林的山是那样的别具一格!想让这别具一格的山永远留在你记忆的深处吗?(板书峰峦雄伟、红叶似火)生:想。
师:背一背,圈住这些关键词,你一定背得更快,大家来比一比。生背诵。指名背。
[设计理念:本段的教学完全采用学生自学的方式展开,除了抓住重点词体会桂林山的特点之外,注重让学生在想象中朗读并练习说话,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展开背诵,让学法得到真正迁移。]
3、在品味语言中,在欣赏画面中整体感知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
师:那迷人的水,那迷人的山组合在一起,会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一起读读最后一自然段。生齐读。
师:多美呀!“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影着这样的山”作者连用了四个“这样的”,去掉不行吗?
生1:去掉就不能体现桂林的山和水的美。生2:去掉就写不出桂林的山和水的特点。
生3:这样的山是桂林的山,这样的水是桂林的水。师:只有桂林的山配上桂林的水才怎样?桂林的山离得开桂林的水吗?桂林的水离得开桂林的山吗?这就叫做山水相依,山水相依才最美!(师板书“山水相依”)
师:山水相依的桂林才给人什么感觉?用文中的话来说。生:“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师:谁来读出心中的感受? 学生有感情地读。
师:桂林一带,群山峭拔,绿水迂回,重山复水,景色清幽,构成长达百里的美丽图画,真不愧为“桂林山水甲天下”。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师出示桂林山水的美景。
师:桂林不但风景秀丽,而且名胜古迹众多,古往今来,许多名人墨客都为桂林山水写下了赞美的词,其中陈毅元帅就题下了“愿做桂林人,不愿做神仙”的精彩之说,唐代诗人韩愈也留下了“江作青罗带,山为碧玉簪”的诗句。下面大家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赞美桂林山水。出示:赞桂林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赞美桂林山水,可是写广告词,可以吟一首小诗,可以画一幅画„„ 生交流。
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机会一定到桂林亲自去看一看。
[设计理念: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 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极 积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欣赏桂林山水的风光,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通过写话,作诗来升华情感,陶冶情操。]
4、布置作业: 想做就做:
1、收集有关桂林山水风景名胜的资料,编写一则导游词。
2、模仿文章描写桂林山水的段落,写家乡的山水,如“青天河的水”、神农山„„
3、为桂林山水画一幅宣传画。
[设计理念:开放性的作业设计为学生留下了广阔地选择空间,为下一节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作好准备。] 刘娟老师评课意见:教学流程十分清晰,紧凑。紧紧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语言,尤其在指导学生朗读漓江水“清”的特点时,教师点拨十分到位,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漓江水的清,学生朗读感情投入,十分动情。杨琳老师评课意见:这节课真正做到了以读代讲,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给足了时间,在学生朗读不到位时,教师及时点拨,语言简洁明快。如:在读漓江水的 “静”时,学生读过一遍后,感情较平淡,教师问:“谁还想读?”学生再读,较有感情。教师点拨:“ 看到这么静的水,你心里舒服吗?”学生再读,感情投入。教师认为感情还没有完全释放,此时教师适时范读,学生再读,感情充沛,而且完全是自然流露。
曹西兮老师评课意见:整节课重难点突出,从漓江的水到桂林的山,再到桂林山水整体的美,教师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想像,在读中再现美丽画面,感悟到桂林山水是整体的美,不可分割的独特的美。学法多样,学生兴趣盎然,整节课不觉疲倦。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所以到了桂林,我们行程的第一站就是阳朔的漓江,远远的就看到一排排的游轮整齐列队,我兴奋的踏上游轮进入到甲板,放眼望去水天一色,形态各异的山峰由远而近,就象一大串色彩鲜明的翠玉,清澈见底的江水悠闲欢快的流淌,曲折的倒映着多姿的山峰和岸上青翠挺立的竹林,更显的漓江美仑美奂,婀娜多姿,仿佛进入了如诗如画的仙境。
游轮行驶了大概一个多小时,来到了一座十分奇妙的大山前,这就是远近闻名的九马画山,关于这座山当地还有一首民谣是这样说:看马郎,看马郎,问你神马几多双?看出七匹中榜眼,看出九匹状元郎。原来,这山崖的侧面由裸露的岩石和各种植被组成了形态各异的马,有的在仰首长嘶,有的在飞奔向前,有的在低头饮水,有的在嬉戏玩耍展开你丰富的想象力吧!游客们都在指着数着,希望自己尽可能的多看出一匹马来,同时又惊叹大自然的神奇!
我们行程的第二站来到了著名景点银子岩。游了银子岩,一世不缺钱。原来进入了银子岩洞,银白色的钟乳石闪闪发光,酷似金银撒满了整个山洞,难怪有财源滚滚来的美好愿望。这里景观也是让人叹为观之,有的就象壮观的瀑布倾泻而下,有的象诱人的巨型冰淇淋,有的象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还有的象一只孔雀展开翎羽迎接来自四海的游客这些栩栩如生的钟乳石在五光十色的灯光照j下更显美丽动人,更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1、导入,板书课题
问: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谁能说说你曾经到过那里,看到了什么?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到我国广西的桂林走一走,欣赏那里的山和水。
2、交流资料
问: 课前,同学们都已搜集了关于桂林山水的资料,看看哪位同学能说给大家听一听,你从哪里搜集到了什么资料?
3、欣赏桂林山水图片
总结:看来,大家搜集了许多材料,养成这样一个习惯非常好,这是学习语文的一个好方法,希望大家坚持下去。这些材料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会有极大的帮助。老师也搜集到了一部分资料,和同学共同欣赏一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
问:同学们欣赏了桂林山水以后,谁来夸夸桂林山水?
同学们说的真好。
接:那我们就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的呢?请同学们认真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并且边读边想,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
2、初步交流读书收获。
(2)谈读书收获
问:大家说一下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呀?
引导梳理孩子们的读书收获,课文主要写了桂林山水的美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那桂林山水的美,用课文中那句话来形容呢?
(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
(3)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
甲:第一的意思。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是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同学们谁说一下,你们觉得桂林的山水为什么会是天下第一呢?
桂林山水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桂林一带,奇峰突起,怪石峥嵘,江流弯转,岩洞幽深,其岩溶奇观为世所罕见,故有“桂林山水甲天下”
之美誉。由于石灰岩地形发育,加上地下水的溶蚀,使桂林诸山平地拔起,奇峰罗列,犹如竹笋、翠屏、巨象、骆驼等,形象万千,景色秀丽,尤以象鼻山最为酷肖。桂林山多岩洞,洞内由石乳、石笋、石柱、石幔、石花组成各种景物,奇状异态,琳琅满目。漓江是桂林的主要河流,与西来的阳江汇合,流水清澈,游鱼可数,像玉带般旋绕城区。桂林之阳朔沿江一带,群山峭拔,绿水迂回,青山腹水,景色清幽,构成长达百里的美丽图画。桂林不但风景秀丽,而且名胜古迹众多。古往今来,许多名人都为桂林山水写下了赞美之词,留下两千多件石刻题记,使桂林的山水同时成为珍贵的文物宝库。
(回答完继续下一下)
三、入情入境,感情朗读
导:同学们,桂林山水因为它的美丽而闻名天下,课文开头第一自然段就告诉了我们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下面我们继续读书,进一步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丽。同学们自己读书吧,喜欢哪段,就大声朗读那段,做到把最吸引你、最美的地方用笔划出来,把感受到的美用有声有色的朗读表达出来。
1、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指导朗读。
读得差不多了吧?谁来朗诵你喜欢的段落,先说自己喜欢哪一段后,再读。
3、假如学生先读第二自然段,就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请同学们都来读读第二自然段,看第二自然段都描写了什么?
第二自然段写漓江的水。
问: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2)交流朗读,在读中体会水的:“静”、“清”、“绿”。
你读明白了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板书:静、清、绿)是从哪些句子中读懂的,读读好吗?随着学生的读,课件展示第二自然段的排比句。
(3)同学们从他的朗读中也体会到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了吗?谁能用用漓江“又又又”说一句话。(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
(4)认识排比句。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同学们看这三个句子,叫三个分句,因为句与句之间是并列的关系,所以用了分号,这样的句子叫排比句,修辞方法是排比。
(5)指导朗读这个排比句。
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突出漓江水的静、清、绿。(“静”这句读得轻而缓慢,让人感到水在轻轻地慢慢地流;“清”这句读出惊喜,读得让大家都看见江底的沙石;“绿”这句读出赞叹之情。
3、通过对比读,体会作者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1)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的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
这样概括地写,不是也能把特点写明白吗?
(2)和原句对比读,说说哪句话给你的印象更为深刻?
小结:是的,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不仅要说出景物的特点,还要作具体、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样写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再次播放录像,音乐伴奏,学生有感情朗读。
5、激情点拨
既然这一节写的是漓江水的静、清、绿,为什么这节开头,还写大海和西湖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说西湖说大海,不是说漓江比它们都好,是各种景物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美,各自有各自的特点。
5、理清叙述顺序,指导学生背诵。
(1)这段话共三句。先用大海、西湖引出漓江的水,再具体写漓江水的特点,最后一句是感受,也写出了水的静。这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2)播放画面,音乐伴奏,齐读,体会这种写法。
四、学法迁移,自学课文第三节。
1、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水的秀丽风光,学习了抓住事物特点细致描写的写作方法,我们是通过读读、划划、练练、说说的方法来学的,下面我们一起用这种方法来看一下作者是怎样描述漓江的山的。
同学们先读一下第三自然段划一下你觉得最美的句子。
下面请同学们把感受到的美读出来读给老师或同学听一听。
4、全班交流,并请同学为画面配画,以为同学读,另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画画
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桂林的山
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泰山和香山,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2.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特点之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3.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重点指导读好“真奇氨“真秀氨“真险氨。)
(理解句子)
②„„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这句话写出了桂林一带的山别具一格,山与山之间是各不相连,自成一峰,给人的感觉是拔地而起,正如文中以新生的竹笋为喻,好像是从地下突然冒出来的感觉。山的形状各异,像„„像„„,无法说尽,因而用“奇峰罗列,形态万千”作概括,恰到好处。
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图或投影,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1)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理解“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接连不断。“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是的,桂林的山水美得就像幅画,这幅画有83公里,所以说是连绵不断的画卷。这幅画是谁画的?(生答:大自然)大自然可真是神奇,它用手中的彩笔把桂林山水描绘得这般如诗如画、如梦如幻,让我们感到如痴如醉。(板书:画中游)
3、总结课文的结构写法(课件)
总——分——总
开头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点明桂林是闻名遐迩、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于是很自然地产生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欲望。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此句为全文的总领。下文就围绕这一名句,分别从山和水两个方面作具体描绘。
第二自然段写漓江的水。作者并不先直接写漓江的水,而是从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娓娓道来,后用一个“却”字转折,说明这些美景虽美,但都无法与漓江水相媲美,显示出漓江之水是多么的迷人!接着运用排比句式,比喻等修辞方法,准确而鲜明地渲染了漓江水的三大特点:静,清,绿。用“感觉不到流动”突现“静”;用“能看见江底的沙石”体现“清”;用“一块无瑕的翡翠”形容绿,而后以自己坐在木船上的感觉,再现漓江之水的风姿。
第三自然段以同样的手法写桂林的山,先以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来衬托桂林的山是那么别具一格。随之写其奇、秀、险的特点。其中运用了十分贴切的比喻和恰当的形容,给人以亲临其境的感觉。
文章的末段描绘了山和水交相辉映,异彩纷呈,加上空中的云雾,山间的绿树红花,江上的竹筏小舟点缀其间,交织成一幅绝妙的山水画。最后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
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桂林山水之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二是通过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2、完成练习题仿写句子。
例: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室里真静啊,静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浏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到桂林这一带的山。
我看过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电影,听过____________________的歌曲,却从没听过这样动人的故事。
*
3、读了本课,你可能被文中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深深感染,可以试着吟一首诗或者写几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业
1、背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 (第一课时) 。
二、设计思路
《桂林山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依据教材特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感受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美, 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之美,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三、教学目标
(一) 认识八个生字, 会写十一个生字。
(二) 流利朗读课文, 体会桂林山水的特点, 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三) 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激起欲望。
师:在上课之前, 老师跟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些图片吧! (放幻灯片, 配乐) 要仔细地欣赏哦, 一会儿看看你们能不能猜到这是哪里的美景。
师:知道这是哪里的美景吗?
师:那想不想细细地去欣赏一下桂林的美景呢?好, 今天, 我们就共同来学习桂林的山和水。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音乐是一种诱人想象的艺术, 能激发人的情感, 抚慰人的心灵, 创设情境, 营造氛围。在轻松的环境下, 伴着优美的乐曲欣赏美丽的风景图, 学生产生一种愉悦感, 进而激起去观赏桂林的欲望和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 教师范读, 带生入景。
师:同学们, 你们想不想去观看桂林的美景呢?那好, 老师现在就带你们去。不过在观赏之前, 我要告诉大家一个秘密, 想不想知道?好, 只要你们把你们那炯炯有神的眼睛闭上, 跟随老师的语调, 想象自己正在桂林, 那桂林的山和水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能不能在你们的脑海中浮现出来呢? (教师配乐范读)
师:桂林的美景在你们的脑海中浮现出来了吗?哦, 有的同学没观赏到, 那老师再带你们去观赏一次。
(设计意图:用有感情的范读创设情境, 步步激趣, 给学生设置悬念, 通过“秘密”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这样学生更愿意去体会。教师配乐范读, 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 师生朗读, 共同体会。
师:刚才我们共同观赏了桂林, 你们觉得桂林的山水美不美?那你们也朗读一遍吧, 这次是你们带着老师去观赏桂林了啊! (学生配乐朗读)
师:谁想给大家朗读一下第一自然段?说一说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师:哦, 介绍了桂林山水是天下第一的。 (板书:甲天下) 作者乘着木船去观赏桂林的山水了, 你们想不想跟着作者一起去观赏呢?那谁想当一个小导游, 带大家一起去观赏呢?朗读一下第二自然段吧!
师:读到这里, 我想知道这段讲的主要是什么内容呀? (板书:水) 那我们再来读一读、说一说漓江的水有哪些特点呢? (板书:静、清、绿)
师:那从哪里能看出漓江水的特点呢?我们可以同桌互相讨论一下。谁能带着自己的体会来给大家读一读漓江水的特点? (生读)
师:好, 接下来, 我们大家共同来感受一下漓江水的特点。 (放幻灯片) 我们可以看着图片读, 想象着自己正在观赏漓江的水。谁想试着读一读, (提问) 漓江的水是什么样子的? (生读)
师:刚才都是女同学朗读的, 我们班的男同学敢不敢跟女同学比试一下呢?
师:刚才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 那桂林的山是什么样子呢?我们一起学习第三自然段吧! (板书:山) 老师先给大家读一读。谁想跟老师比试一下朗读呢? (生读)
师:老师先给大家出个抢答题吧, 认真听题哦!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大家反应的真快) (板书:奇、秀、险) 谁能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一读桂林山的特点?×××, 她读得好不好?哪儿读得好? (你真会评价别人的朗读) 那你再试着读一读吧! (鼓掌)
师:×××, 在你的脑海里, 桂林的山是什么样子的? (放幻灯片) 那老师要问了, “危峰兀立”和“怪石嶙峋”的山是什么样子的? (小组讨论) 好, 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 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图片吧!这就是“危峰兀立, 怪石嶙峋”的山。 (放幻灯片)
师:咱们班的同学谁想当个朗诵家?那再给大家朗诵一下你心中的桂林吧! (鼓掌) 朗诵得太有感情了, 我们要向她学习哦!
师:最后一个自然段由谁朗读呢?好, 我们中间排的同学再朗读一遍吧!刚才老师听见有同学说他们那排读得更好, 那你们北面那边的同学试试吧! (鼓掌) 告诉老师这一段写的是什么景色呢?你想怎样总结一下呢? (板书: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
师:下面我们分段朗读, 好不好?那老师来读第一自然段, 中间排的同学读第二自然段, 北面的同学读第三自然段, 南面的同学来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吧!接下来, 同学们可以把自己最喜欢的话读给大家听, 让我们共同来分享一下!
(设计意图:朗读是感受语言、培养语感的基本方式, 以读为本是培养语感的前提。对于整篇课文, 我设计每个环节以读为主, 引领学生在读中品悟语言, 认识文本的表现形式, 感受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美, 从而实现言意兼得。在朗读时, 我让同学们看着图片, 想象着自己身临其境, 慢慢去体会桂林山水的特点。对于学生不能理解的词语, 我用图片直观演示, 满足学生的需要。当学生朗读完, 我让其他同学给予评价, 这时学生自己也会深刻感悟。)
(四) 简单总结, 布置作业。
师:最后, 让我们伴着优美的乐曲一起朗读课文吧, 再一次来感受桂林的山和水的独特之美! (配乐朗读)
师:同学们, 桂林山水我们观赏完了, 知道这篇课文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吗?说得很准确, 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叙述的。 (板书)
师:今天我们共同游览了美丽的桂林, 那回到家里, 我们可以给爸爸妈妈当个小导游, 带着你的父母去感受桂林的美吧!我们还可以当个小画家, 把你心中美丽的桂林画出来。
【桂林山水课堂实录】推荐阅读:
《桂林山水》微课07-02
桂林山水作业10-06
桂林山水优质课06-07
桂林山水(50字)作文07-21
桂林山水两课时教案09-15
桂林山水教案及反思10-17
桂林山水导游词12-10
《桂林山水》的教学案例07-17
《桂林山水》优秀教案设计10-07
桂林山水小学优秀作文700字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