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交往主题班会总结

2024-08-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同伴交往主题班会总结(共8篇)

同伴交往主题班会总结 篇1

通过对四年级一班的同伴交往主题班会教育活动的开展,发现当下的多数孩子对同伴的优点了解的太少,关注的太少,时常不能以欣赏的视角去对待同伴,往往却常以挑剔的态度和学生相处。一说缺点一大堆,优点冥思苦想也说不出几条,更有甚者找不到同伴的优点,这应是德育教育的一大缺失。

班会采用找同伴优点的方式,让学生得到尊严,得到肯定和认可,帮学生找回自信。班会是让学生自由说说同伴的优点,这样过于集中在了几个好学生身上,使班上的几名好学生的优点全部展现于师生眼前,有助于在班级树立典范。

但如果能让全班学生依次来说说某个同学的优点,这样会对优点不多的同学建立自信,这是这节班会课所欠缺的。说说、写写别人帮助自己的故事,这是对学生感恩教育的进一步深化,说者会忆起别人的帮助,在心中建立对同伴的感激之情,听者会感到帮助他们的温暖,继而建立帮助他人的愿望。

同伴交往主题班会的开展对班级互相帮助氛围的形成起到了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当贺程程同学读同伴对自己过去的种种帮助时声音中含带浓厚着感激之情,似乎眼睛已略显湿润了,看得出来这堂课深深感染和浸润了她。

同伴交往主题班会总结 篇2

1. 通过活动,帮助青春期学生能对异性交往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树立健康的异性交往观念。

2.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与异性交往的正确方法,做到与异性朋友友好地相处。

二、活动准备

1.《四季轮回》诗朗诵视频。

2. 情景剧道具。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三、活动过程

1. 气氛营造

教师播放《四季轮回》诗朗诵视频。

2. 互动讨论

师:熟透的红苹果落地是万有引力的作用,而苦涩的青苹果落地是因为什么呢?前段时间,老师在学校做了一个“早恋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50%的学生有“早恋”倾向与行为。成长中的你们,一定有许多的烦恼和困惑,你们愿意告诉老师吗?

(电子白板上呈现讨论题目:谈一谈自己在青春期遇到的烦恼与困惑。)

生1:大人们总会有很多理由反对我们的青春渴望,强迫我们接受生活教条。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活埋”我们的真实情感,向一个虚伪的成人世界投降。

生2:大人们在我们面前总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对我们讲空洞的大道理,这在我们眼里完全是一种虚伪的表现。

生3:生活中,在一些老师、家长,甚至同学眼里,只要男同学和女同学要好一点就被说成是“早恋”,于是我们之间一直保持距离,不敢接近。我们男女同学想一起交流,但我们怕被人误解,更怕自己陷入“早恋”而不能自拔。于是,我们就一直压抑着自己与异性同学交往的欲望,带着对“爱情”的疑惑,走在花季和雨季之中。

生4:在家里,父母就知道关注我们的学习成绩,对我们的其他方面却不怎么关心。

3. 换位思考,热议话题

师: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和异性交往,我们究竟该怎样与异性交往呢?下面让我们用换位思考的方法,谈一谈这一话题。

(电子白板上呈现讨论题目:如果你是女生,你想怎样同男生交往?如果你是男生,你想怎样同女生交往?)

学生自由讨论(略)。

学生小结:青春期的我们对异性有强烈的好奇心,我们渴望接近异性,又害怕受到来自异性的伤害。

师:在学习、生活中客观存在“异性效应”,我们不能回避。比如在开展活动时,男女生要相互配合,增加彼此接触和了解的机会,这有利于消除进入青春期后男女生由此产生的烦恼以及对异性的神秘感,有利于男女生之间保持正常的友谊。因为异性间的互帮互助,一旦成为一种群体氛围,就有利于个体获得良好的人际交往心理体验。我们既不能把“早恋”当成洪水猛兽,如临大敌,也不能听之任之,任其发展,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去进行积极的心理调节。

4. 心理剧表演

[心理剧一]

旁白:小欣是班级学习前三名的尖子,小提琴拉得很好,而且天生一副好嗓子,还有演讲天赋,人长得也清秀可爱,但她从来不主动与男生说话。

(情景一:小欣和一女同学走进教室,男生A拿着作业本向她们走来。)

男生A:小欣你好,请问这道数学题怎么做?

小欣:哦,你问老师吧!

男生A尴尬地耸耸肩走了。

(情景二:放学时,与小欣家住在同一个小区的男生B碰到小欣。)

男生B:小欣,放学后我们一道回家吧。

小欣:谁和你一起走!男女同学之间应规规矩矩、各不相干。

男生B一脸无奈。

[心理剧二]

旁白:一天早上下雪,大家课后都聚在操场上活动,小刘同学一不小心重重地摔倒在地上,一时爬不起来。

情景一:小曹同学看见了,急忙跑过去,问:“你怎么了?”“好痛呀!请你拉我一把,扶我起来。”小曹同学刚伸出手,又马上缩回来。面对异性同学,他有点不好意思……

情景二:小张同学见状,一个箭步跑上前,伸手扶起小刘,径直往医务室走去。

[心理剧三]

情景一:中学生校园广播操比赛马上就要进行了,但班级有几个男生的动作还不能过关。于是,女生们聚在一起商议,最后她们决定:由两名女生负责教一名男生做操,帮助男生纠正动作。经过男女生的通力合作与共同努力,最后他们班级在广播操比赛中获得第一名。

情景二:星期一该换座位了,一个女生搬不动课桌,一个男生见状后主动前去帮忙。

(电子白板上呈现讨论题目:1.你赞成小欣的做法吗?为什么?2.你是认同小曹同学的行为还是小张的行为?3.从第三个心理剧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学生自由讨论(略)。

教师总结:大家说得很对。我们要坦然大方地与异性交往。男女生之间的交往方式也很重要,集体活动更为适宜。如果在交流学习中需要单独交往,则应注意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不宜在晚上或幽静处单独相处;言语要文雅大方,举止要端庄稳重,以避免引起别人误会,招致不必要的议论。此外,无论男女同学,都要扩大自己的兴趣爱好,多参加体育锻炼,多看书,多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增进与同学的友谊。

亲爱的同学们,在与异性交往时,你们要谨记“六不”:不拘谨、不随便、不严肃、不冷淡、不亲昵、不卖弄。世界是由男女两种性别构成的,男女各顶半边天。青少年之间的异性交往,不仅可以,而且是必须的,也是健康的。

5. 活动拓展

活动后请完成下列佳言妙语填空补白:

纯洁的异性友谊,是______

纯洁的异性友谊,是______

纯洁的异性友谊,是______

异性交往主题班会教案 篇3

一、教学重点

1、打破困惑,喜欢异性并非“洪水猛兽”,关键是如何认识男女生交往的意义,如何把握男女生相处的“度”。

2、营造坦诚、信任的团体氛围,消除学生对自由沟通和交流的防卫心理。

二、教学难点

1、让学生敞开心扉积极发言

2、教师的穿插与引导。

三、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工作纸

四、教学过程

(一)热身活动(男女生有身体接触的热身——互助敲背)引入交流和分享的主题

(二)电影片段《爱情麻辣烫-声音片段》欣赏

(以电影《爱情麻辣烫》的片断之一《声音》来引入,创设一种情境,引起大家对发生在男女生之间的那种微妙的感情的思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或感觉?)学生交流讨论,分享感想。注意:教师在穿插与引导时,尽量少说话,少做点评,不下结论,以此建立信任,消除心理防卫。辅导教师要宽容对待学生发言的不积极,适时转到下个话题。

(三)有人提议,为了使中学生更加专注于学习,专门设立男子学校和女子学校,同学们认为好不好?学生交流,讨论,引出男女生交往的意义。

(四)男女生交往的意义

学生对坐沟通,小组汇总,教师可以提供参考结论,如:“异性效应”

1.有利于智力上取长补短。

2.有利于情感交流和互补。

3.有利于个性的充分发展。

4.有利于互相激励和学习。

(五)你欣赏怎样的异性?

填充句子活动 背景:欣赏《友情》学生填写(工作纸) 女生:

我所欣赏的男生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

我不欣赏的男生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

男生:

我所欣赏的女生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

我不欣赏的女生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

(六)你怎样欣赏异性?

学生讨论,交流。注意:通过前面的体验,认知,“如何做”是一个认识的内化和行为的外显过程,应该相信学生在将来高中生活中的判断和选择。这里不必强调人人会说出“如何做”,让心理辅导活动留下一些问题和回味,该环节视学生的反应而定,不宜展开。

《刺猬的故事》

森林中有十几只刺猬冻得直发抖。为了取暖,它们只好紧紧地挨在一起,却因为忍受不了彼此的长刺,很快就各自跑开了。可是天气实在太冷了,它们又想要挨在一起取暖,然而挨在一起时的刺痛使它们又不得不再度分开。就这样反反复复地分了又聚,聚了又分,不断在受冻和受刺两种痛苦之间挣扎。最后,刺猬们终于找出了一个适中的距离,既可以相互取暖而又不至于被此刺伤。

问题:这群刺猬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异性交往应把握好“度”。距离是一种美,也是一种保护。中学阶段的异性交往友情或许是一种最好的选择,让我们珍惜年轻时最宝贵的学习时光,相互关爱,取长补短、相互激励,携手共进!让友谊天长地久!

同伴交往教案 篇4

教学对象:五年级 教学时间:40分钟 教学目标

(一)认知:

认识到同伴交往的重要性;

知道同伴交往的基本技巧。

(二)情感、态度:

能够热情主动地与同伴进行交往;

能体验友谊带来的乐趣、成就感和愉悦感。

(三)技能:

学会认识并分析自己同伴交往存在的问题;

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教学内容

(一)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二)人际交往的技巧: 1,善于倾听

2,悦纳、赞美他人 3,积极沟通 4,为他人着想

教学重点:

通过各个辅导游戏和活动,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

教学难点:

通过引导学生的互动,引导其思考和发现自身与人交往时存在的问题,学会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增进适应能力。

教学方法:游戏、讨论、讲授等 教学过程

导入

观看“找朋友”的视频,引出我们从小就渴望与他人交往,希望有很多的朋友,朋友伴随我们成长,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同伴交往。

我们知道“人”字,是由一撇和一捺构成的,这么简单的“人”字,却有着深刻的含义。如果把它解释为我们与朋友之间的关系,那么,这一撇就是我们自己,这一捺就是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如果没有这一捺,这个“人”就不完整了。如果没有这一捺的支撑,没有朋友的支持、帮助,这个“人”就很难站得稳,可见朋友在人的一生中的重要性。

朋友对我们来说到底有多么的重要呢?下面我们来做个现场调查,请大家闭上眼睛,回忆一下与朋友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好,现在睁开眼睛,我想大家回忆到的与朋友的生活点滴一定有着许多的不同,现在,想到快乐片断的同学请举左手,想到了难过片断的请举右手,如果两者皆有请举双手。

小结:与朋友相处的点点滴滴多么让人难忘,朋友对我们来说多么重要,而且朋友多了路好走,我们都希望能交很多的朋友,我希望通过今天的课程,能让大家学会与朋友交往。你们有信心在这次活动中学会与朋友交往吗?

技巧学习

1善于倾听 做一个小实验,请两位班上同学做关于人际交往的即兴演讲,老师先让两位演讲者到室外去准备,然后要求全体学生在A同学演讲时都要装出一副漫不经心的模样,或看窗外,或看天花板,或与同桌聊天。老师、学生观察演讲者的情绪变化;要求在B同学演讲时:注视说话者,身子稍稍前倾,面部保持自然的微笑,表情随对方谈话内容有相应的变化,恰如其分地频频点头。

老师及时对刚才演讲的学生说清楚刚才活动的真相,及时进行心理调节,同时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同时使同学们理解到人际交往中的关键是自己的态度和行动。倾听应注意:

眼睛:自然的眼神接触,目光在对方嘴、头顶、脸颊两侧范围内; 表情: 配合内容的专注表情;

动作:身体面向说话者,稍微前倾; 语言:适度简短的语言 2悦纳、赞美他人

说话是一门艺术,一句话能把人说笑,也能把人说跳,学会赞美别人,是我们为人处事必须要知道的一个道理.1小故事:○“两只野兔”

有甲乙两个猎人,各猎得兔子两只回来,甲的妻子看见冷漠地说:“你一天只打到两只小野兔吗?真没用!”,甲猎人不太高兴,心里埋怨起来,你以为很容易打到吗?第二天他故意空手而回,让妻子知道打猎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乙猎人遇到的则恰恰相反,他的妻子看到他带回了两只兔子,欢天喜地,“你一天打了两只野兔吗?真了不起!”,乙猎人听了满心喜悦,心想两只算什么,结果第二天他打了四只野兔回来.两句不同的话,产生了完全相反的结果.人的根本天性就是喜欢自己主动地做一些事情,而不是被动的,而赞美就有这样神奇的效果.人总是喜欢被称赞的,无论是六岁的孩子还是古稀的老人都一样喜欢称赞,尤其是喜欢将自己和别人比一比,将自己说的比别人好一点.称赞是欣赏和感谢,它给人的喜悦是无法比拟的,一张冷漠的面孔和一张缺乏热情的嘴是很令人失望的.2用赞美的话语描写自己的同桌。○3 积极沟通 1小游戏:撕纸 ○为了让大家体会沟通的作用,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两张纸,希望大一点,先拿一张出来,大家按照我说的做。

“大家闭上眼睛,全过程不许问问题,不能和同桌或者前后的同学讨论,要独立完成,先把纸对折,再对折,再对折,把右上角撕下来,转180度,把左上角也撕下来,争开眼睛,把纸打开”

现在同学们可以看一看同桌的和前后左右的同学撕的纸,看一看,你们的是否相同。我想大家现在都看到了,很多同学的都不一样。

我现在要请一个同学上讲台来指导同学们再撕一次纸,指导语和老师刚才的相同,不过这次同学们可以向这位同学提问。

同学们现在再看一看同桌和前后左右的同学撕的纸,和自己的是否一样。大家应该都看到了,这一次大家撕的纸,大同小异,对吧?同样的指导语,却有不同的效果,正是说明了,沟通的重要性,如果不沟通就没有办法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也没办法让别人知道你是怎么想的。

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与朋友之间良好的沟通具有无穷的力量。要成为真心朋友,就要从沟通做起。沟通的无穷力量来自于朋友之间的真诚与关注!用真诚与关注架起沟通的桥梁,释放真心的力量,因为桥的另一端是你的伙伴!

2传话游戏: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存在信息损耗,还可能产生误会;我们一点要多沟通,减○少误会的产生。

妈妈赶马,马慢,妈妈骂马。妞妞溜牛,牛拗,妞妞拗牛。4 为他人着想

同学们,请用你们的两个食指做一个“人”字给老师看,„„,同学们,你们做的“人”字在你们看来是“人”字,可是在老师看来是一个“入”字,可是老师叫你们做一个“人”字给老师看,这反映了什么问题呢?这说明啊,同学们只考虑到了自己,而没有考虑到老师,没有想过老师看到的会是什么。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做事说话只考虑到了自己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所以,我们要为他人着想,多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多想一想如果我是他,我会怎么办。

尾语

同伴交往主题班会总结 篇5

观察对象:任飞 (化名, 中班)

观察目的:幼儿是否乐于与同伴愉快交往

一、观察过程

区域活动时, 任飞和鲁忆 (化名) 选择了“美丽工作室”, 任飞当理发师, 鲁忆当顾客。

任飞先请鲁忆坐在美发镜前, 然后问:“你想剪个什么发型?”

鲁忆说:“我也不太清楚, 你觉得什么发型好看呢?”

任飞想了想, 递给鲁忆一本发型参考书, 说:“你看看这个挑一挑。”

鲁忆选了一个发型, 任飞就开始给他剪发, 很快就剪完了。

任飞又说:“我帮你洗一下头吧!躺下!”他一边说, 一边用小手假装拧开水龙头, 嘴里还发出“嗤嗤”的放水声。

洗好后, 任飞用毛巾给鲁忆擦了擦头发, 微笑着说:“好啦!”

鲁忆一边说“谢谢”, 一边假装掏钱给任飞。

任飞高兴地说:“希望你下次再来!”

二、观察分析

任飞是一个性格开朗、活泼聪明的小男孩, 语言表达能力也很强, 平时特别喜欢到“美丽工作室”和其他小朋友玩角色扮演的游戏, 而且也喜欢和别人交流和沟通, “美丽工作室”恰好既能满足他与同伴交往的需求, 又能满足他扮演角色的需求, 因此他对“美丽工作室”非常感兴趣。

班级也会结合理发店角色区开展活动, 例如组织大家一起到理发店去体验。任飞在游戏过程中, 在扮演理发师这个角色时, 主动向“顾客”询问需求, 并且想办法解决“顾客”不知道做什么发型的困惑, 服务态度积极热情, 都说明任飞对理发师的工作内容非常清楚, 有丰富的相关角色经验, 从而使两人在整个活动中配合默契又愉快。“顾客”对任飞的工作十分满意, 对他说“谢谢”并付款, 而任飞说出“希望你下次再来”, 说明他在其中获得了愉快的情绪体验。

三、教育措施

(1) 教师积极鼓励任飞与同伴交往, 进一步强化他的这种正面行为。

(2) 教师参与到他的活动之中, 增加游戏的新鲜感, 以角色身份发起新的游戏情节, 进一步调动他交往的积极性。

大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 篇6

一、大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存在的现实问题:

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培养幼儿与同伴的和谐关系是每个家长和教师的共同责任和心愿,然而从现实问题入手,幼儿同伴交往的现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同伴交往中幼儿存在着攻击性行为,主要表现为

骂人、打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损坏别人的活动成果等。

攻击性强的孩子非但不能满足他们自身的需求,反而增添了

许多不安全的因素。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其他幼儿产生了

回避、拒绝的心理。随着道德感的发展,他们不喜欢和那些

在他们看来“干坏事儿”的“坏孩子”玩。

第二,幼儿在合作性游戏中总会因规则不统一、角色

分配不称心、玩具使用不合理等诸原因而发生矛盾、冲突

与对抗。

第三,孩子们活动时都喜欢和能力强的幼儿在一起,因

为他们能促进活动向更高层次发展。能力差的孩子在活动中

非但不能出谋划策,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有时甚至显得笨

手笨脚,故此遭到同伴的“排斥”。

第四,在幼儿时期幼儿普遍存有爱美倾向。干净、漂亮

能迅速吸引对方,使交往的对方产生亲近感。反之,如果幼

儿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穿着不够整洁,则遭到排斥。

第五,不同家庭结构存在幼儿交往经验上的差异性,家

长的抚养方式,过度包办,使幼儿的交往实践得不到锻炼,

导致幼儿间社会性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六,当前在儿童同伴交往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就是以自我为中心。

二、大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未来社会需要我们的下一代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而幼儿期是社会性萌芽时期,喜欢伙伴;但同时由于心理发展又处于“自我为中心”的阶段,由于缺乏经验不知道如何与别人正确的交往,交往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冲突,具体的原因如下:

第一、大班的幼儿已有想与人交往的意识,他们喜欢同伴和集体的游戏,但由于幼儿年龄心理特点是“自我为中心”,加之独生子女的优越地位,使得他们之间难以就某一问题达到共识,且互不相让,不愿意向对方妥协。两者互相冲突的矛盾结果,就是攻击或争吵的现象。

第二、现在的孩子都是独子,他们与成人相处的时间长,成人总是习惯顺从孩子的意愿,满足他们的欲望。当同龄人之间进行活动时,都想得到最好的。

第三、现在的家庭住宅都是单门独户的,限制了幼儿之间的交往,也限制了幼儿的活动空间。再加上电视、VCD、电脑丰富多彩的内容,更是影响了幼儿的交往机会,使幼儿不知如何与人交往合作。

第四、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和爱惜,当孩子要与同龄人交往时,往往担心自己的孩子会吃亏或委屈,就限制或减少孩子的交往。

三、对大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培养的对策:

儿童交往的需要是与生俱来的。儿童也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才能真正得到孩子式的兴趣和欢乐,他们的社会性才能得到逐步发展。要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意识和技能,幼儿园不仅是孩子活动的天堂,交往的场所,也是对幼儿进行交往、合作技能培养的最佳场所。因此, 老师只能循序渐进、分类指导、各个击破、才能达到事半功倍整体推进:

第一、利用身边的人和事,设身处地的诱导是交往能力培养的基础:

颜颜是个个性和口语表达能力比较强的孩子,但在动手能力方面比较欠缺,在操作活动时,只要看到比自己好的作品就“破坏”,常常引得同伴的埋怨,老师的批评对他的教育似乎起不到效果。有次,颜颜与陈谦在结构区建构一辆很有创意的汽车,我及时地表扬了他。颜颜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十分自豪。当他们在为自己建构的汽车做最后的工序时,培豪的汽车缺少一个轮子就趁颜颜在寻找玩具时卸他们汽车的轮子,在卸轮子时把汽车弄坏,一看到自己的汽车坏了,颜颜就与陈陈争吵起来,而且哭得特别的伤心。看到这情景,我有意说:“你很伤心哦?”颜颜说:“我是很伤心,这是我和陈谦一起拼的汽车,培豪把它弄坏了,我当然很伤心。”“真可惜,这么漂亮的汽车坏了,是会伤心的。不知道你以前把小朋友的东西弄坏了,他们会不会像你一样的伤心?”“肯定也会伤心。”……通过交谈,我让颜颜体验了别人被他“破坏”作品时的心境。这样,通过这种移情的教育方式,逐步改变了他以往“妒嫉”的心理,也使他逐步懂得珍惜和尊重别人的劳动,学会了与人和谐相处。再如,班上有二个幼儿在纠纷时,一个孩子打到另一个孩子的鼻子,流了鼻血,这时,许多的孩子就开始起哄:“该死了,叫老师不让回家。”“打110,叫公安局来抓你。”“叫老师中午不让你吃饭。”等等。看到孩子一副“幸灾乐祸”的表情和“落井下石”的心态,我组织大家讨论:“如果你做错了事,你希望得到老师和小朋友的批评还是谅解?为什么?”大家的回答都希望得到谅解,也保证下次不会在犯。老师有意的说:“不是吧,我刚才听到的好像不是这样,要不xxx小朋友做错了事,你们都要求老师对他进行惩罚,甚至要求老师不让他回家。”听老师怎么一说,大家都你看我,我看你,低下了头……。

第二、让幼儿在交往合作中感受到愉快的体验是交往能力培养的关键。

我们知道,交往、合作的动机性是个体愿意与别人接触、活动、合作并得到接纳、认可的动机,人在与别人交往合作的过程会感到愉快,否则会感到寂寞和孤独的。幼儿喜欢和同伴一起交往也是基于这种心理的需要。在幼儿的活动中,老师需要更多的注意积极的社会行为,注意通过每次活动,让幼儿充分感受与同伴交往带来的乐趣和满足,从而激发幼儿进一步合作的内在动机,使合作行为更加稳定、自觉化。例如:分组活动能使幼儿体验到同伴多样的兴趣、情感、智慧和集体协作的力量,能经常考虑到共同的需要和目标,增强集体责任感。如结构游戏“快乐的动物园”、“美丽的社区”;组画“神奇的海底世界”“我设计的汽车”等,当幼儿看到一幅幅通过交流合作完成的美丽作品时,那种美好的情感体验和自信心、自豪感悠然而起;提高幼儿在交往合作中的愉快体验。如,在科学游戏《气球吃什么?》的活动中,我给幼儿每人一只气球,要求他们想办法不但要给气球充气,还要不让气球里的空气溜走。幼儿根据经验用绳子绑。刚开始,大家想到的都是自己绑气球,结果发现气球还没有绑紧,气球里的空气都溜走了,他们请我帮忙,我让他们自己想办法。经过数次的失败后,有的孩子就商量一起合作:一个抓住气球,一个绑,结果可想而知了。当看到他们开心的在玩顶气球的游戏时,我也感受到了他们合作所带来的乐趣。通过这些具体的合作情景,不仅帮助幼儿逐渐习得交往合作的策略,也体会了合作的快乐和必要。

第三、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是培养交往能力的根本:

在实际工作中,幼儿在游戏时也经常出现交往缺失,如有的是自己玩自己的,有的虽坐在一起却很少相互合作和交谈,甚至还会有一部分孩子因为争抢玩具而出现吵闹现象。遇到这些情况,我采取了一系列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方法促进幼儿学会交往。

利用平日合作好的小朋友为大家讲一讲他们合作的方法,请大家参观他们合作后完成的作品。同时利用故事、诗歌的形式,如《人多力量大》、《我们的小手真能干》等让孩子们理解合作的重要性。在游戏活动中看到合作的好现象时,在总结时我一定会讲给大家听,同时还经常请小朋友们来讲一讲“你今天跟谁合作了,做了什么?”“你们是怎样合作的?”“为什么要合作呢?”等等,帮助幼儿树立合作意识。有了合作就会有交往,就会学习商量着解决问题,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幼儿也掌握了新的交往技能。但是许多孩子都愿意自己玩儿,不愿意等待,不愿意互相谦让。针对这些情况,我设计了象“趣味接龙”、“你拼完了我来接”等游戏放在语言区或益智区,首先请两名幼儿玩儿,这样你一个我一个就玩开了。若游戏特别好玩儿,三、五人都来玩了怎么办?我告诉孩子们:“谦让也是一种本领,小朋友们掌握了这个本领,那么你的好朋友就会越来越多。”我设计了孩子们在交往中学会谦让,又在相互的谦让中懂得了如何去交往。同时,在游戏中教师会制定一些基本规则,而孩子们也会根据当时实际情况自己制定一些新的、临时性的规则,所有这些都需要参加游戏的孩子来遵守,否则就会出现矛盾。遇到这些情况,我会提醒幼儿严格遵守规则,让他们知道遵守规则是玩这个游戏时必须做到的,从而帮助孩子们将活动继续进行下去,以便更好地完成活动内容。

第四、正确对待幼儿交往冲突,帮助幼儿克服交往障碍,是培养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孩子们发生交往冲突和障碍时,我觉得作为教师不要急着参与评价和硬性指导,要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孩子们通过争论、评价、以及七嘴八舌的讨论等都会学会交往的新技能。孩子们在交往中发生冲突是很正常的,因此我在处理幼儿交往冲突时经常采取冷静、淡化的态度,鼓励和启发幼儿自己解决问题,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交往。比如,有一天玩活动区时,建筑区的楠楠跑来告诉我说东东不让他搭房顶还拆了别人的建筑,委屈得眼泪都快出来了。而东东见楠楠来告状,也不知所措地站在那儿。我问清了情况,知道是两人意见不一造成的,当时我就故意轻描淡写地说:“这么个小问题呀,你们商量一下怎么解决吧,我想用不着我帮忙,对吗?”说完用鼓励的眼神看着他们,他俩互相看了一眼:“那好吧”。过了一会儿他俩兴奋地拉我去看,嘿,一座很漂亮的大厦建成了。试想如果我当时强制性地批评楠楠或东东,或者是主观上提出指导意见,那么我想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件好作品,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失去交往的机会。

第五、举办亲子活动,增加交往的机会是培养交往能力的平台。

愉快的交往经验可以提高幼儿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增强又会引发更强的交往主动性,两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亲子活动深受家长和孩子们的喜爱。在家长的陪同下幼儿心情愉快,情绪放松,在活动中能大胆地表现自己,大方地与人交往。因此,亲子活动也为幼儿创设了愉快的交往机会,是提高交往能力的最有益的活动之一。我们在进行“小小蛋儿把门开”的主题活动时,开展了“有关蛋的”亲子探究活动,邀请家长参加我们的活动。孩子兴奋地在展台前,向家长和小朋友介绍“各种各样的蛋”及蛋制品,和小伙伴一起学一学“蛋宝宝滚一滚”,一起探究怎样让“蛋宝宝”站起来,在家长的帮助下,煎一个鸡蛋送给好朋友吃等。在这样的活动中,他们是活动的主角,教师和家长是配角。无拘无束的他们感到特别有趣,无形中孩子们既扩大了自己的交往范围,同时又享受到快乐,并体验到交往的乐趣及同伴之间的友好相处、互相帮助的快乐,从而发展了交往能力。

第六、家园配合,强化幼儿良好的交往技能合作性行为是提高交往能力的必由之路。

苏霍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社会行为的学习,交往合作技能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连续过程,家长和教师只有一致要求,共同培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首先,我们与家长有很好的沟通,让家长了解交往合作技能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家长自觉地参与到教育中。其次,指导家长教育的方式,让家长在家庭中有意识的培养。如邀请友伴来家里做客,注意观察孩子是如何与别人交往,交往技能如何,在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由于现在的孩子都是独苗苗,家长比较少机会看到、了解到自己的孩子在群体中交往与合作等方面的能力,我们就协助家委会组织家庭春游或秋游,一方面陶冶情操,感受大自然的美;另一方面让家长观察自己的孩子在群体中交往与合作的能力表现如何。第三、指导家长当孩子表现出良好的交往技能和合作性行为时,成人要用抚摸、拥抱、奖励等形式对孩子进行肯定,使孩子的交往与合作行为得到强化,既培养了幼儿的独立性,也增进了与人交往的能力。第四利用家长开放日、上门家访等形式,与家长交流。要求家长适当地让孩子“参政议政”,不要总认为孩子小,总是摆出“长道尊严”的面孔来对待孩子,其实家庭中的大事,孩子可以知道的应该让孩子知道,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家庭的一成员。特别是涉及到孩子的问题,更应想到孩子,听听他们的想法和意见。要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如应适当地带孩子进入自己的社交圈;外出作客时,尽可能带孩子参加;如家中有客来,要让孩子参与接待,让座、倒茶、谈话……不要一味地将孩子赶走,要创造平等和谐的交往氛围。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如何在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如何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是我们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总之,要提高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既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光凭说教就能达到目的的,而是需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为孩子创设各种交往合作的环境,并进行细心的引导与指导。只有这样,才能结出累累硕果。

同伴交往主题班会总结 篇7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同伴关系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伴在儿童社会化和身心全面发展过程中起着成人无法替代的作用。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精神环境,有利于他们形成自尊、自信、活泼开朗的性格,有利于促进其社会化及心智的发展,而同伴交往困难将影响幼儿以后的社会适应。因此,形成幼儿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

一、同伴交往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致力于培养幼儿与同伴的和谐关系是家长和教师的共同责任和心愿。然而,幼儿同伴交往的现状不容乐观。

1.幼儿同伴交往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首先,当前在幼儿同伴交往中存在的—个突出问题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为人处事总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不顾及他人。他们固执己见,很少关心他人,不能与他人和睦相处。我国现阶段的幼儿大多是在家中享有特殊地位的独生子女,所以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更加以自我为中心。在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受到影响时,他们往往情绪变化过快或过激。

其次,有的幼儿在同伴交往中表现得较孤僻、任性,不愿意和同伴一起游戏,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常常闷闷不乐,甚至过分敏感。他们喜欢一个人呆在一边,不愿让别人接近自己,更不会主动与同伴玩合作游戏。这些幼儿有时还伴有小心眼、爱钻牛角尖等现象。这些不合群的心理特征严重影响着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再次,有些幼儿在同伴交往中有明显的攻击性行为,如:骂人,踢人,推人,对别人吐口水,争抢玩具,叫别人绰号,故意刁难小朋友,等等。如不及时矫正这些行为,幼儿会逐渐形成傲慢无礼、脾气暴躁、冷酷无情等不良情绪。

2.原因分析

引起幼儿同伴交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幼儿先天素质和自身心理的发展,家庭、托幼机构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影响。

①家庭因素的影响

父母错误的教养态度与方法(过分保护、溺爱、粗暴、冷漠等)会对幼儿的人际交往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引发心理问题。父母过分保护和溺爱已成普遍问题。有些家长对幼儿粗暴和过于严厉,对幼儿来说是一种不愉快的经历,容易形成自卑、胆怯、孤僻和畏缩等不良心理品质,甚至通过模仿与学习,表现出攻击性行为,使同伴不愿与其交往。

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有利于幼儿与同伴交往,而缺乏交往的家庭环境则会影响幼儿的同伴交往。父母离异或不和对幼儿的影响极大。在没有双亲或虽有双亲却没有爱的家庭中,幼儿常因缺乏爱而不能有正常的安定情绪。由丧失感、挫折感、不安全感等引发的欲求不满,使他们形成了攻击、破坏的行为习惯,这对幼儿与他人交往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②托幼机构的影响

托儿所和幼儿园是幼儿最早加入的集体生活环境,对培养幼儿社会适应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幼儿从家庭进入集体环境,对教师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因此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师未能与幼儿建立起亲密、融洽、协调的关系,就会导致幼儿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造成幼儿与同伴交往的不协调。如果教师不注意爱抚、关心、尊重和认可幼儿,甚至经常冷落或惩罚幼儿,就会使幼儿产生不安全感,容易产生心理压力,进而形成孤僻、冷漠、不合群等特征。

二、培养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对策

促进幼儿同伴交往,培养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符合当前社会改革的迫切需要,同时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良好的同伴关系具有保护和发展功能,有利于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下一代,对幼儿同伴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家长及教育工作者都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而增进同伴交往能力除了要让幼儿有较多的交往机会外,还要帮助他们掌握一些交往方法。严格地说,交往是一种技能技巧,它需要借助适宜的练习来获得,许多幼儿因为没有学会必要的交往技巧,产生了一系列心理困扰,如自卑、孤独、喜欢攻击他人等,他们往往在强烈的交往冲动和畏惧之间犹豫不决。

1.家长必须改变错误的教养态度与方法,努力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最初是通过与家长交往,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原则和方法的。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既要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还要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应改变对孩子过分保护、溺爱的态度,给孩子提供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让孩子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体验到快乐,学会分享与合作,并及时对孩子在交往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父母还应给孩子作示范,做榜样,父母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要建立和谐的关系。父母粗暴、冷漠的态度会使孩子产生许多心理问题及行为障碍。父母对于幼儿园教育应给予大力支持,尽可能做到家园教育一致。

2.幼儿园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创设与他人合作、分享的机会

幼儿园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首先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提高,教师之间和谐的入际关系对幼儿的同伴交往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注意自身群体人际关系的协调。其次,教师要为幼儿营造一种温暖、关爱、尊重和信任的心理气氛和教育环境。创设幼儿需要和能帮助别人的情景,培养幼儿乐于助人的精神,使幼儿感受到群体生活的优势。这样的群体容易使幼儿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并表现出较强的交往动机与持续交往的兴趣。第三,要为幼儿创设与他人合作的机会。研究表明,在游戏尤其是角色游戏中幼儿易产生合作行为。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能意识到自己必须承担一定角色的相应责任,这也保证了幼儿参与的热情。第四,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提供一定数量的有利于幼儿开展社会性交往的玩具。幼儿早期的同伴交往大多是围绕玩具发生的,幼儿可以通过玩具表达对同伴的邀请,在使用玩具的过程中逐渐学会等待和与他人分享、合作等。

3.重视移情训练对幼儿同伴交往的促进作用

移情又叫感情移入,即我们时常提到的情绪感染与共鸣。让幼儿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幼儿学会观察、体验、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移情可以使主体内部产生某种情感共鸣,有利于幼儿摆脱自我中心,促进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形成亲社会行为。实验表明,在接受一段时间的移情训练后,大多数幼儿的同伴关系有了较大的改善,许多幼儿由于能从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避免了同伴间因小磕碰而产生的矛盾和纠纷。

4.开设课程和全面渗透相结合

同伴交往主题班会总结 篇8

1.引言

儿童跨入小学的同时,也进入了一个更为开阔的交往世界。他们一天的时间几乎是在学校度过,与同伴交往的时间和机会都比以往有所增加,社会互动作用的形式和内容也日趋丰富多样和深刻。儿童与同伴间的交往越来越深,同伴关系对孩子的影响也越大。这种不同于儿童最早接触的家庭关系方面的交往,对儿童本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今有关同伴交往的研究中,大部分是与师生交往或亲子交往的不同侧面联系在一起,而与学生自我的联系却比较少。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其同伴交往或同伴交往与其自我意识的发展会产生相互影响。在正确的教育下,儿童主动、积极地融入与同伴的交往中,不断增强对自我的意识,可以更好地促进同伴间的交往。同时,良好的同伴交往也会影响到学生的自我意识,影响到他们对自我的概念、评价、自我效能感等等。为了让小学低年级学生更好的适应学校生活,更好的适应与同伴间的交往,我拟从促进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同伴交往的自我发展策略的角度进行研究。2.相关研究综述

2.1同伴交往与自我意识的界定 同伴是彼此地位平等的人。儿童的同伴关系是儿童在家庭外的一种重要社会关系。同伴关系(perrelationships)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张文新,1999)。同伴关系包括同伴群体关系和友谊关系。同伴群体关系反映的是在同伴群体中彼此喜欢或接纳的程度,即同伴在交往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同伴社交地位。友谊关系是指儿童与朋友间的相互的、一对一的关系。同伴关系与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相比而言,其特征是交往更为自由、平等、主动(周宗奎,1999)。它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儿童社会化中起着其他关系所无法取代的主要作用[i]。

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自己和周围人的认识[ii]。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主观的我,即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者;另一个是客观的我,即被觉察到的我。它以主体自身为意识的对象,是一个由自我感知、自我认识、自我概念、自我评价和自我监控组成的依次上升的多层次系统。

2.2同伴交往与自我意识的相关研究综述

关于低年级儿童同伴交往与自我意识的关系上,目前的研究相对比较少。

从学校因素与儿童自我意识角度上,胡美荣等人通过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问卷对武汉市4所小学的学生进行调查,探讨了学校对儿童自我意识影响因素。认为:“在校情况:老师的喜欢程度、同伴关系、学习成绩、兴趣爱好与儿童自我意识有关。老师喜欢、与同伴关系好、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自我意识水平较高, 而且焦虑水平也较高。不同的兴趣爱好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影响各不相同。结论:在校情况对儿童自我意识有重要影响, 学校应加强对儿童自我意识心理健康的教育”,同伴交往行为作为学生学校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也应该引起关注[iii]。从儿童交友状况与儿童自我意识角度上,陈会昌、谷传华、贾秀珍等人通过对136名小学儿童在3年级和5年级时的同伴交往状况和孤独感的问卷调查,探讨了小学儿童的交友状况及其孤独感的关系,认为“儿童交友越多, 他们对自身交友或同伴交往情况的评价越积极, 对学校的满意度越高, 这种积极的自我评价又进一步促进了他们的同伴交往[iv]”等,说明了同伴交往与自我意识是一个双向的相互影响过程。由此可见,通过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关注与培养,可能对学生的同伴交往产生积极的影响。

从儿童社会行为与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角度上,荆雷、梁执群、张亚宁等人曾经通过采用Piers-Harris 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和Conners 儿童行为问卷对太原市1510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了小学生自我意识与行为问题的关系,认为:“小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行为问题有明显的负相关[v]。”这说明了自我意识对个体行为倾向有比较明显的影响作用。从同伴交往地位与自我概念的角度上,李蓉蓉,韩向明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取向与自我概念的研究表明(李蓉蓉,韩向明,2002),大学生人际关系取向与自我概念维度中的语言自我概念、一般学业自我概念、问题解决自我概念、外貌自我概念、同性异性关系自我概念和自尊自我概念相关显著。有研究指出,这些可统称为人际关系自我概念。因此,他们之间的相关充分说明了人际关系取向与自我概念的关系。阳德华对初中生自我概念与其抑郁、焦虑的研究结果表明(阳德华,2002),初中生的自我概念是影响抑郁和焦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一般自我、学校表现自我、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自我是预测初中生抑郁和焦虑的重要因素。这些研究均表明,在同伴交往中自我概念对儿童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取向、应对方式、情绪及行为产生广泛的影响,从而对同伴交往产生着一定的作用[vi]。

从儿童社会技能的发展与自我概念的关系角度上,根据Lisa D.Jackson和BruceA.Bracken的研究,他们指出同伴接受在儿童自我概念和社会技能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样的认识导致了研究者从儿童的社会技能、人际关系和社会测量法等方面对儿童的同伴接受进行大量的研究。研究者通过社会测量法(对儿童的社会接受性进行测量的主要方法)对815名儿童和青少年的整体自我概念、具体领域自我概念与其社会状况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极端的社会状况组(社交明星组和被拒绝组)在自我概念上存在差异。具体的子量表,尤其是在社会性子量表上的得分,要比量表总得分在不同社会状况组中的区别更大[vii]。1984年Coie和Krehbiel进行了一项培养实验,对那些成就感低,社交活动中被拒绝的小学四年级学生进行了学习技能训练。结果表明,这种训练不但提高了儿童数学和语文的成绩,还使他们的社会地位有所改善。训练结束一年之后,这些以前是被拒绝的儿童现在变成了可接受的儿童,达到了同伴团体中的一般水平[viii]。综上,现今对同伴交往的研究大部分是与师生交往或亲子交往的不同侧面联系在一起。在同伴交往与儿童自我角度上,现今的研究多数是局限在儿童同伴交往与自我的概念、评价、社会因素等方面的调查研究上,而针对自我发展对同伴交往的影响研究较少,从这个角度提出的改善同伴交往的策略,特别是从低年级学生这一角度提出策略的比较少,基于为促进小学生良好同伴交往行为的形成与发展,我拟从自我意识的角度,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一些策略措施,促进其身心和谐、主动、积极、全面、健康地发展。3.小学低年级学生同伴交往与自我意识 参照临床心理学的研究,有关自我的研究者普遍认为,良好的自我发展意味着形成整合与分化相统一的自我。具体的表现如下:不需要依靠别人来满足自我的需要.能够在挫折和困难面前独立地安慰和支持自己;不是通过向别人发泄情绪来抚慰自己,也能够理解别人,不把他人因其他因素而表现的言行举止误以为针对自己。因此自我的分化是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行为的个性基础[ix]。

儿童在上学前时,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思考问题,如“我要……”、“我有……”等以“我”字当先。带着在家庭等环境下己成的自我,进入小学阶段,开始在新的环境中建构自我,同时指导自己的行为。自我,作为影响儿童的同伴交往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学生个体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对自身的认识和调节,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意识的核心。

“自我中心”是个体发展在婴幼儿阶段的一种自然的心理特征,随着年龄的发展,这一心理特征逐渐减弱或消失。然而,现在的儿童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家庭中众多成人关怀、照顾的唯一对象。成人对孩子的爱不求回报,形成单向的爱,这就使孩子只知道享受,不会替他人着想,从而形成了众人为我“自我中心”的心理。这种心理在行为上常常表现有“自私、霸道、骄傲等,这是低年级儿童社会化的极大绊脚石。而和同伴间的交往则恰恰相反,它需要的是尊重、谦让、分享、合作、关心等亲社会行为。这些亲社会行为正是医治低年级儿童的“自我为中心”,从而促进小学低年级良好同伴交往行为形成的灵丹妙药。高军通过文献资料法阐述同伴交往与自我意识的发展的关系,他从同伴交往促进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同伴交往对儿童的自尊的影响、同伴交往促进了儿童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发展等三个纬度进行阐述,最后认为“同伴交往是促进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方面,儿童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其作用也将越来越大[x]”。同时,孩子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对儿童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取向、应对方式、情绪及行为也产生广泛的影响,对同伴交往产生着一定的作用。

同伴交往中,正确认知并评价自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除了认知因素外,动机、需要、期望等心理因素也参与其中。如果一个人只看到自己的缺点,长期徘徊在失败的阴影中,很容易失去自信心,从而导致自卑心理的产生。相反,如果一个人一直以自我为中心、盲目乐观、刚愎自用,则会阻碍良好的同伴交往的形成,容易在社会交往中受挫。同伴交往是小学生的基本需要,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的发展。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曾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主要的就是人际关系的适应。在人际交往中,人不但依靠语言传递信息,情绪的外部表现也是很重要的人际手段。”通过积极的情绪表情,如真诚的微笑、满意欣赏的点头、富于同情的表情等,往往能给人予亲和力,使人互相接近,互相了解,架起友谊和情感的桥梁,建立起和谐而友好的同伴关系。所以儿童的各种自我情感体验的丰富和发展,对儿童个体良好同伴交往的形成具有很大的作用。同时,儿童对自身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自觉和有目的的调整和控制对他们良好同伴交往关系的形成和维系也具有突出的作用。小学生个体对同伴交往的意识、监控、感受等,对小学生同伴交往也具有影响。个体对同伴交往的意识、技能的提高,交友的范围扩大了,特别是当儿童在同伴群体中被同伴接纳并与同伴建立起友谊时,他们对自身与同伴的交往情况的满意度就会提高,从而又进一步促进个体与同伴间的交往。

总之,在儿童同伴交往中,积极的自我意识对“现实我”有比较清晰客观的认识,而且“理想我”的确立比较现实,又具有一定挑战性。积极的自我意识对自我情感体验是健康、向上的;在实际工作生活中能自觉地指导自己的行为,不断地完善自我。而消极的自我意识则恰恰相反,它对自我的意识是不准确的,是否定的或歪曲的;情感体验是消极或虚妄的;面对所发生的事情往往会不知道怎么处理。4.促进小学低年级学生同伴交往的自我策略

儿童,尤其是低年级的儿童,认知上常有自我中心的特点。他们只有在与同伴的互动过程中才会认识到别人的观点、需要与自己并不相同,学会了解别人,理解别人,约束自己,改变自己不合理的行为与想法,学会与同伴相处。

4.1提高低年级儿童对同伴交往的认识,改善同伴交往 儿童认知世界的方式决定了儿童的行为,进而影响到儿童的同伴关系(庞丽娟、田瑞清,2002)。一个人对同伴交往的认知水平如何,标志着他心理发展的水平。不同的孩子具有不同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他们在共同活动中也有不同的行为表现,这为儿童在同伴交往中提供了分享知识经验、互相模仿、学习的提供了条件。同时为低年级儿童提供了大量的同伴交流、直接教导、协商、讨论的机会。因此,增强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同伴交往的认知,可以促进其同伴交往行为。

4.1.1潜移默化,以榜样促进低年级儿童同伴交往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关研究表明, 小学生对老师的依恋人数在一、二年级占98 % ,具有“向师性”的特点[xi]。在小学生眼中,教师无所不会;教师处处都是自己模仿的榜样;教师最有权威,这种权威力量远远超过父母。因此,教师的个人行为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有重要影响,教师应该主动与小学生交朋友,用自己的榜样作用对初入学的小学生交友指导。同时,家长的行为对学生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和家长以身作则, 通过自己良好的言语行为儿童树立榜样,引导儿童向先进榜样学习。学生在集体中,由于与老师、同学共同活动,直接交往,别人的言行常常会直接引起学生的思索、对照,产生模仿心理。他们不仅模仿教师的行为,而且仿效教师的态度、价值观和情感反应、并以自己类似于教师而自豪。对于其同伴,教师可以在集体中有意识地树立“小模范”作为儿童的学习榜样,或者有意识地讲些英雄、模范人物等的小故事,作为儿童评价的依据,同时在与其他教师、朋友的交往中也树立良好的朋友关系,这为儿童自我意识及其与同伴间的交往的塑造等都具有很大的帮助。4.1.2增强对自我的认识与评价,以促进低年级儿童对同伴交往的认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而学生自我的认识与评价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过程。陈会昌、谷传华、贾秀珍等人通过对136名小学儿童在3年级和5年级时的同伴交往状况和孤独感的问卷调查,认为“儿童交友越多, 他们对自身交友或同伴交往情况的评价越积极, 对学校的满意度越高, 这种积极的自我评价又进一步促进了他们的同伴交往[xii]”等,说明了同伴交往与自我评价是一个双向的相互影响过程。通过增强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与评价,可对学生的同伴交往产生积极的影响。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6~10岁属于他律道德发展阶段,这一年龄段的小学生绝对服从权威,往往把成人的判断当作自己的判断。所以此刻教师和家长对小学儿童的评价就具有重要的作用。成人对孩子与同伴间的良好交往行为进行表扬,对其与同伴间不良的行为给予批评,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良好的同伴交往,创设满意的奋斗目标,在愉快轻松的心境下发展与同伴间的交往,增强对同伴交往的认识,从而提高同伴交往的行为。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家长经常对儿童作出适当的正确的、适当的、及时的评价,会使儿童的自我意识逐步提高到一个新的较高的水平,在与朋友的交往中也增强了信心,同伴间的关系也会处理得更好。

4.2提高低年级儿童的自我情绪体验,促进同伴交往 艾立克·费罗姆说过:“人类只有和其同胞们携手并肩、休戚与共中才能找到快乐和满足。”儿童通过与同伴的交往,满足自己交往和归属的需要,需要的满足使儿童得到快乐,快乐能感染周围的人,吸引更多的同伴,营造更多的快乐,这有益于身体健康,有助于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

4.2.1扩展生活经验与范围,丰富发展自我,以改善低年级儿童的自我情绪

刚入小学的孩子,往往还以自我为中心,心理上的幼稚性、依赖性,行为上的无意性仍然很突出,不能很快地适应小学生活。而其认知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又受着周围人的影响,因此教师应鼓励低年级的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社会生活的实践活动,拓宽他们的生活交往学习的范围,为他们多组织活动,让他们多关注现实、多接触同伴,在活动与认识的过程中不断地摄取新的生活经验以丰富自我、发展自我,学会与人交往,改善自我不良的情绪行为,从而促进与同伴间的交往。广阔的交往范围也可使小学低年级学生获得广泛的来自他人对自我的评价,有利于他们综合、全面地分析他人对自我的评价来认识自我。同时,也为低年级小学生提供更多的参照者,在与不同类型者的相处中取长补短,有利于低年级儿童学会怎样与人和谐共处,完善自我情绪行为,促进与同伴间的交往行为。4.2.2提高低年级儿童的自尊感

自尊水平对低年级儿童的身心发展有重要影响。国外的研究发现,那些与同伴关系亲密、同伴接受性高、或对同伴关系较为满意的儿童往往具有较高水平的自尊,那些没有形成亲密的同伴关系或遭到同伴拒绝的儿童其自尊水平往往较低[xiii]。自尊水平过低使人不能悦纳自己而形成自卑感,进而否定自己,对整个身心都会造成不良影响。通常,如果低年级儿童由于某一方面的过失承受过多的贬抑和指责,他们的自尊就会受到压抑和挫伤,从而忽略其他方面的优点或长处,进而影响到他们个性的顺利发展。这就需要教师要为低年级儿童营造鼓励性和奖赏性的气氛。首先,要为低年级儿童积极创设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并针对低年级儿童的特点给以具体、正确而又略带赞赏或鼓励性的评价,使他们增强自信,形成自尊感。其次,要教育低年级儿童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让他们明白挫折是每个人成长道路上不可避免的,鼓励他们要勇于面对挫折,学会从挫折中获取经验与信心。另外,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低年级儿童的人格,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即使在批评甚至处罚时,也只是针对其行为过失,无论公开或私下都不要屈辱儿童或青少年的心灵和人格。4.2.3培养提高低年级儿童的移情能力

移情又叫感情移入,即情绪感染与共鸣。让低年级儿童学会与人和谐相处, 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让他们学会观察、体验、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xiv]。移情可以使主体内部产生某种感情共鸣,有利于促进低年级儿童摆脱以自我为中心,促进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形成。有实验表明:在接受一段时间的移情训练后,大多数儿童的同伴关系有了较大的改善,许多孩子由于能从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因而避免了同伴间小磕碰而产生的矛盾和纠纷[xv]。李辽(1990)曾设计了移情训练系列法,即通过情绪追忆——情感换位——作品深化——作品评析等步骤来训练儿童,结果表明,移情训练是能够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xvi]。同时,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的提高也可以促进儿童良好的同伴交往。低年级儿童由于自我中心化倾向较强,他们往往更多地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而不是他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只根据自己的意愿而行动,而很少考虑他人。因此作为儿童本身,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移情能力,提高自己对他人情绪情感的敏感性,学着站在他人角度,感受和理解自身行为对他人所造成的影响,从而有意识地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以提高自我控制的水平。

4.3提高低年级儿童对问题的应对方式,改善同伴交往 儿童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对问题的应对方式如何,是其克服困难,排除干扰,解决问题,实现与同伴友好交往的保证。

与成人相比,儿童行为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冲动性强,儿童在行动前常常不加思索,很少考虑行为的结果,而不象成人会在具体行动前先仔细考虑,考虑到该行为的利与弊,从而相应地采取一种适宜的行为方式。因此针对儿童行为的这一特点,对于低年级儿童来说,教师应培养、教导学生在做事之前先想一想,根据自己以往的生活经验或他人的经验想一想这么做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自己个人以及周围他人会产生哪些有利的和不利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控,采取适宜的行为方式。比如两个好朋友因某事而争吵,之后就谁也不再理睬谁了,如果他们能学会换位思考,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也许两个人的关系就不会闹不和了。

再者,对于儿童自我控制行为的产生,一方面与儿童自我控制意识的发展有关,但另一方面有效的自我控制策略的获得也是自我控制行为出现的一个必要前提。比如对于争抢玩具,不少儿童都知道这样做不对,应该控制自己的行为,应该谦让,但实际上他们常常由于缺乏有效的自我控制策略,如注意力转移——先玩别的好玩玩具、延迟满足——自己过会儿也可以玩等,从而不能有效地抵制玩具的诱惑,控制自己的行为而导致矛盾、冲突的产生。又如当一个孩子伸手拿他感兴趣,但家长或成人却不允许他拿,并且用语言或其它方式给予告戒或惩罚时,慢慢地就会发现孩子再不会去拿这东西了,并且在面对他感兴趣的东西时,通过某种方式控制自己。因此有意识地注意学习一些必要自我控制的策略,掌握一些自我控制的方法,将会更好地有助于儿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从而促进与同伴间的友好相处。

上一篇:小学一年级注意卷下一篇:十佳中学生推荐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