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1(教案)

2024-10-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秋天的怀念1(教案)(共8篇)

秋天的怀念1(教案) 篇1

秋天的怀念1(导学案)

编制人:董吉平使用日期: 案序号 :4 领导签字:

一、老师寄语

山固然高,也不如母爱高;海固然深,也不如母子情深。

二、积累运用(5-10分钟)

背一段精彩片断

三、激情导入(2-3分钟)

秋天是迷人的,天高云淡,大雁南归,枫叶似火,硕果累累,秋天的美别具一格,秋天的美实实在在,秋天的许多事物都会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也会让我们产生某种怀念的情绪。著名作家史铁生就在秋天里产生了怀念之情,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课文《秋天的怀念》

四、知识导航(2—3分钟)

1、借助工具书,自己掌握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2、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行文思路,概括文章内容,归纳主题思想。

3、总结“文题的含义”,“文章的线索”,两种题型的答题技巧。

五、自学园地(5-10分钟)

1、给下列词语注音,概括拼音写汉字。

chuí dǎ(捶打)mǐn ɡǎn(敏感)zhěnɡ xiǔ(整宿)dàn yǎ(淡雅)tān huàn qiáo cuì jué bié fān lái fù qù xǐ chū wàng wài

(瘫痪)(憔悴)(诀别)(翻来覆去)(喜出望外)

2、形近字组词。

捶(捶打)豌(豌豆)诀(歌诀)憔(憔悴)瘫(瘫痪)睡(睡觉)碗(饭碗)决(决定)瞧(瞧见)滩(沙滩)3.下面是某词的意思,在本文中的找一个词填空。

(1)由于神经机能发生障碍,身体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地丧失运动能力(瘫痪)(2)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憔悴)

(3)由于没有想到的好事而非常高兴(喜出望外)(4)颜色绚丽多彩,十分美丽(烂漫

4、作家作品简介(一般了解)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1951年生于北京,1972年即他21岁的时候,因“脉管炎”病导致双腿瘫痪。也就是在那一年的秋天,他的母亲去世了。1979年他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1年,患严重的肾病,1998年开始做透析。写下了许多震撼人心的作品主要作品:《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合欢树》、《病隙碎笔》、《命若琴弦》、《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等。他说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5、在文中圈画出你不懂的词语和句子,或者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第 1 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六、发现研究(5-10分钟)

(一)问题探究:

1、读文题“秋天的怀念”。回答下列问题(1)“秋天”一词交代了记叙要素中的哪一要素?(时间)(2)“怀念”的词性是什么?(动词)(3)支配这一词的人物是谁?(作者)(4)“怀念”谁?(母亲)(5)“怀念”母亲什么?(怀念母亲对儿子博大无私的爱和母亲坚韧的性格)

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写下来。(回忆了母亲在自己瘫痪后的基建平常小事。)

3、课文围绕着“我”和母亲写了几件事?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课文写了四件事:

(1)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2)母亲为了 “我” 隐瞒病情。(3)母亲央求 “我” 去看花。(4)母亲的临终嘱托。

感受: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以及“我”对母亲的怀念。

4、文章几次写到看花?背景和结果有何不同? 三次写到看花。

第一次:春天,因为我的暴怒无常,母亲力图让我快乐起来,提出去北海公园看花。“我”不但没有响应,反而大发脾气,自暴自弃。明媚的春花也不能消解“我”的颓废,驱散“我”心中的愁云。第二次:秋天,“我”勉强同意母亲看花的提议,但未能成行,母亲即突然病逝。母亲的生命和秋天的花草一样衰萎了。

第三次: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公园看花,完成了母亲的遗愿,“我”体悟到生命的可贵,决心和妹妹坚强地活下去。

5、全文展开叙事和议论的线索是什么?(线索:看花)

6、归纳主题

本文通过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以及史铁生对“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悔恨。

(二)结论

1、文题的含义:抓住关键词问是什么?为什么?

2、文章的线索:文章是围绕什么来展开故事情节的。一般在文章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某人、某物、某事、某地、某时、某种感情„„为线索。

七、模拟训练(5-10分钟)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音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残疾(jí)憎恨(zhâng)领悟(wù)焦躁不安(zào)....B.淡雅(yǎ)瘫痪(huàn)烂漫(làn)爆怒无常(bào)....

第 2 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C.憔悴(qiáo)诀别(jüã)高洁(jiã)翻来覆去(fù)....D.沉寂(jì)侍弄(shì)敏感(gǎn)喜出望外(wàng)....2.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这里的地势比华北平原更低,下游的长江三角洲海拔在10米以下,河汊纵横交织,湖泊星罗棋布,....有“水乡”之称。

B.今年的雨水多,可结出的柑桔却异常甜美,真是让人喜出望外。....C.国庆节的迎宾广场,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栩栩如生。....D.我单位缺料,你手里有积压,做成这桩买卖,岂不两全齐美。....

(二)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内容。(4分)

4、这篇文章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什么?(3分)参考答案

1.D(A:zâng;B:暴;C:juã)

2.C(栩栩如生:形容作品、画作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多指人工制造的艺术品。)

3.一位身患重病的母亲(1分),帮助(1分)双腿瘫痪的儿子(1分)重新鼓起生活勇气(1分)的故事。

4.①“看花”是全文围绕的中心事件。②“看花”是母爱的集中体现。③“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

等级:优(满分)良(90%)一般(80%)差(70%)(“差“课后须补考)

八、归纳总结(3——5分钟)

(1)思想上:(2)知识上:(3)方法上:

山固然高,也不如母爱高;海固然深,也不如母子情深。这么伟大的母爱是我从《秋天的怀念》这文章中感受到的。假如有谁问我,这个世界你最爱谁?我一定毫不犹豫地答道:“妈妈!”

随着岁月车轮的滚动,我们渐渐从牙牙学语的幼儿进入了充满幻想的童年,再到现在充满活力的青少年,妈妈一直用爱的乳汁哺育着我。请拿起你手中的笔,以“妈妈,我拿什么报答你”为题写一篇主题日记。

九、课后活动

老师:

1、批改作业:(1)积累运用(2)模拟训练(辅导个别同学补考)

2、编写下一课导学案

学生:

1、当天“积累运用”和“模拟训练”不合格的同学补考

2、写一篇“日记”。题目:“妈妈,我拿什么报答你”。

3、完成次日的“积累运用”:背一段精彩片断

反思:今天我是【 】A全力以赴B尽力而为C得过且过

秋天的怀念1(教案) 篇2

《秋天的怀念》是语文出版社S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记叙了重病缠身的母亲精心照顾下肢瘫痪的儿子,直至生命最后一刻,表现了母亲对子女无私与伟大的爱,也表现了子女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与愧疚。

【学情分析】

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对学生来说并不难,但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并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这才是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激情导课,鼓励学生质疑。

师:在很多文人墨客笔下,秋天是一个让人怀念的季节。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一起走进他的世界,走进《秋天的怀念》。

(教师板书课题,范读;指导学生读题,读出怀念的味道)

师(引导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预设问题: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他(她)什么地方让作者深深怀念?为什么要在秋天怀念)

师(整理问题):“我”为什么要在秋天怀念母亲?

2.初读感知,梳理文章脉络。

师: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些什么?

(课件出示生字词,指导学生认读生字词,交流词语含义;课件出示表格,组织学生读文填空,梳理文路)

师(小结):这篇课文的体裁是散文,阅读时理清文章脉络有助于了解文章的叙述线索。

3.交流资料,了解史铁生作品的特点。

师:有人说,读史铁生的作品,不同的读者可以有不同的感受:富贵者读到了博爱、贫穷者读到了高贵、柔弱者读到了坚强、平庸者读到了智慧。你读到了什么?

(组织学生交流史铁生及其作品,教师补充资料, 初步了解史铁生作品的写作特色)

第二课时

1.回顾质疑,激发学习欲望。

师(质疑):“我”为什么会深深地怀念母亲?“我” 为什么要在秋天怀念母亲?

2.研读课文,引导学生释疑。

(由问题切入课文,整体感悟母子深情)

师(引导思考):“我”为什么在秋天怀念母亲?

(学生汇报后,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好好儿活”。母亲为什么要我“好好儿活”)

师(过渡):“我”怎么了,母亲要我“好好儿活”?

(指导学生带着感悟朗读句子,体会“我”的暴怒无常。教师补充资料,帮助学生体会史铁生内心的悲观和绝望)

师:假如你是史铁生的弟弟、妹妹、朋友,你会怎么安慰他?

(了解母亲病情,体会母亲的伟大和坚强)

师(过渡):儿子的痛苦在母亲那里是要加倍的。 辛辛苦苦把儿子抚养大,却突然瘫痪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这是一件多么不幸的事啊!然而祸不单行,母亲又怎么了?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从课文相关语句中了解并体会母亲的病痛。补充肝癌资料,加深学生对母亲所承受痛苦的体会)

师(过渡):一位身患绝症的母亲,面对不想活了的儿子,她是怎么做的呢?

(引导学生默读第一部分,从细节中体会母亲对儿子隐忍、伟大的爱。体会“悄悄地”这个细节中蕴含的母爱,引导学生从母亲的动作中感悟母爱)

师(过渡):母亲忍住了病痛的折磨,忍住了儿子瘫痪和暴怒无常的脾气给她带来的多重打击。为了让 “我”好好儿活,母亲要带我去做什么?

(指导学生体会并读出母亲的“央求”和“憔悴”, 引导学生体会母亲的“喜出望外”)

师:画一画、读一读、想一想,母爱流淌在哪些细节中?

(教师引读第4~6自然段,引导学生揣摩母亲没说完的话:母亲希望儿女怎样“好好儿活”)

(品味“我俩”的“好好儿活”。欣赏菊花图片,感受秋菊的绚烂)

师(过渡):这一对儿女是母亲永远的牵挂,母亲希望她的儿女能够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值得欣慰的是,这对儿女读懂了母亲的话,在史铁生的面前,这是一个何等绚丽的秋天!

(品味秋菊,在泼泼洒洒的菊花中感悟人生。指名朗读,教师板书:淡雅、高洁、热烈、深沉、烂漫)

师(质疑):此时此刻,你是否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呢?他为什么要带儿子去看菊花?

(引导全班学生带着对生活的热爱,带着一份昂扬和激情,再读第7自然段)

3.升华情感,树立精神榜样

(1)结合板书总结全文,回归主题。

(2)介绍史铁生生前情况,深刻感悟他的“好好儿活”,为学生树立精神榜样。

4.课外延伸,思考该怎样“好好儿活”

师(过渡):通过学习,同学们被感动了,老师也被感动了。一个双腿瘫痪的人尚且如此,那么对于我们身体、心智健全的人来说,又该如何“好好活儿”?

(学生交流:我们应该怎样“好好儿活”)

师:“好好儿活”这句话沉淀在你心中的思考是什么?请将自己的感悟写成一篇读后感。

师(总结):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的,不是有这样的缺憾,就是有那样的痛苦。我们改变不了现实,但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请把“好好儿活”铭记在心!

【教学反思】

1.以学生为本,关注个性体验和发展。学生只有自主地参与学习,学习兴趣才能得到培养,才能真正有所收获。所以,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特别注意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母爱流淌在哪些细节中?”为主题组织学生交流,以情入境,感悟母爱,让学生从他们的角度自由说、补充说、对比说、迁移说。学生人人有体会,人人有收获,人人有发展,改变了以往课堂教学以教为主,以学为辅,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课文重点、难点在学生说的过程中得以突破,语言表达能力也在交流过程中得到了提高。

2.教学环节层层深入,过渡自然。从初读感悟到梳理文章脉络,再到深入品味语言,最后延伸拓展,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无论哪个环节的学习,都要明确要求,先布置任务,再组织学习,让学生的学习有的放矢,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注意以点带面,点拨品味语言的方法与技巧。

3.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读中训练。在课堂上,我注重指导学生以朗读促理解,以朗读品感情。或品味前、品味中、品味后朗读,或教师引读,或学生齐读,让学生在朗读中被感动、被震撼。学生在形式多样的读中,心灵与文本撞击,在撞击中触动,真正读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4.迁移训练,悟情导行。在学生受到真情感染的基础上,我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联系实际交流。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表达自己,有的学生联系课文谈感受,有的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受 ,以情导行,把学文与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感恩情怀。

秋天的怀念 篇3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備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秋天的怀念》教案 篇4

史铁生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各种人物描写方法去刻画人物,让形象更鲜活生动。

2.品味母亲的“好好儿活”这句话,通过有感情地品读来分析“母亲”这一形象。

3.分析作者对待生活的态度,以及前后的变化,回顾作者的心路历程。4.学会坚强乐观的面对生活,热爱生活,敬畏和珍爱生命。教学重点:

品味母亲的“好好儿活”,通过有感情地品读来分析“母亲”这一形象。教学难点:

分析作者对待生活的态度,以及前后的变化,回顾作者的心路历程。教学方法:品读法、赏析法、探究法 教学时长: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她是一位将自己所有的记忆都定格在一张轮椅上的母亲,她把一切美好都给了儿子,却将所有痛苦都留给了自己。今天,让我们一起去缅怀这位伟大的母亲,走进《秋天的怀念》。

二.整体感知

师:

1、文中几次提到在秋天看菊花?

2、这几次看花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生1:三次。第一次是母亲提议去北海看花,我拒绝了 第二次还是母亲提议去北海看花,我勉强答应了

第三次是我和妹妹一起去看菊花,为了怀念母亲,告慰她的在天之灵。生2:第一次看花,从我坚决拒绝看出我对生活彻底绝望了。

第二次看花,我勉强答应母亲可以看出我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一点点希望 第三次看花,我和妹妹一起去可以看出我已经完全从瘫痪的阴影中走出来,能够重新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了。

师总结:我从绝望到乐观这种生活态度的巨大转变是谁影响了我呢?生答:母亲。师:不错,母亲不仅给了我第一次生命,还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世界,去认识她,了解她。

三.再读课文,分析母亲这一形象,细细地品读有关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描写的句子,品味母亲的“好好儿活”师:在了解母亲之前,我们先一起来谈谈“我”的身心状况

生:“我”双腿瘫痪,脾气暴怒无常,我对生活绝望了 师:面对随时可能发脾气的“我”,母亲是怎样做的呢?

生: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师:哪些词饱含着妈妈对我浓浓的爱? 生:“悄悄地”“偷偷地”

师:请你再把你的理解送进去,读一读这个句子

生:“悄悄地、偷偷地”这两个词看出她对我爱得很细心,很理解,很包容。师:这位同学理解得很准确,那再请你将这种理解送进去,读出母亲的细心、理解和包容。

师:母亲对我的爱渗透在字里行间,大家再找找表现母亲的词句,读一读,品一品。生: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师:请你说说的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我发脾气的时候母亲虽然躲出去了,但她始终都不放心我独处,担心我会做出什么傻事来,所以她总是在不远处偷偷地关注着我,看我安静下来了,她又“悄悄地”进来,我从这里读出了母亲的那份耐心。

师:这位同学很了不起,她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大家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老师想请大家再找找文中还有一处也用了“悄悄地”

生:齐读。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师:大家自己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个句子,读出自己的思考。

生:母亲怕我听到跑和踩这一类的词受刺激,所以说着说着她就戛然而止了,我读出了母亲对我爱得很小心,用个成语来形容就是小心翼翼。师:那你把你的理解送进去,再读。

师:这三个“悄悄地”看似平常,她凝聚的却是母亲对儿子的一份细心、耐心、小心。

教师板书:细心、耐心、小心

师:大家再找找,此时我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或我对生活的态度是怎样的?)生: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

师: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生: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我不想活了。

师:换句话讲就是双腿瘫痪导致他对生活彻底绝望了。教师板书:绝望

师:面对对生活绝望的儿子,母亲是怎样做的呢?

生: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活儿„„

师:这句话中有很多富有表现力的词,你关注的是哪些词呢?谈谈你的理解。生:“抓”字很有表现力,抓住的不仅仅是我的手,更是我不想活的念头。还有这个“忍”字,它的内涵很丰富,母亲要忍住我的病痛,我的坏脾气,我的病痛对她的打击,还有她自己的疼痛。

师:大家找找母亲此时的身体状况如何?

生: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师:从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母亲的病已经很严重了,她得的是肺癌。她自己明知道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在儿子面前却只字未提,殊不知,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想象着她被病痛折磨得生不如死的那些无数个日日夜夜,她是怎样顽强地、艰难地活着,我们不该为这样的母亲响起掌声吗?(掌声)师:她自己都已经被病痛折磨得整宿整宿的睡不了觉,却还想着带儿子去北海看菊花,她想让儿子看到的究竟是什么呢?

生:是生活的希望,活下去的勇气

师:当儿子勉强答应她去北海看花时,她的反应是什么样的? 生:喜出望外,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高兴得手足无措,像个孩子似的,此时的她完全忘记了自己的病痛,忘记了自己已经有很多个日日夜夜都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了,她满心欢喜的只是儿子终于改变了对生活的态度,哪怕只是那么一点点的改变,也让母亲狂喜不已。

师:我们看到一位爱儿子爱到忘我的母亲。就连她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都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师: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母亲没有说完的话究竟是什么呢?齐读这一句“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生:未说完的话是儿子,女儿,你们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师:是啊,母亲纵使有千言万语也都浓缩在了这一句“好好儿活”里面。我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所以我决定让妹妹推着我去看菊花,完成母亲的遗愿,这时的菊花就变成了妈妈,让我们和史铁生兄妹一起去看看这位伟大的妈妈吧!生齐读最后一段(有感情的朗读)

师:母亲为什么一定要让我去看菊花呢?他究竟从菊花里看到了什么? 生讨论:我从“淡雅”看到了应该像菊花那样平平凡凡地活着,朴素的活着。我从“高洁”二字看出人还可以活得超凡脱俗,活得高尚、纯洁有尊严。我从“热烈”中看出人还可以活得有朝气,轰轰烈烈 我从“深沉”二字看出人应该活得低调、不张扬 我从“泼泼洒洒”中看出人应该活得精彩

师总结:母亲一直要带我去看菊花,她是想让我从菊花的绽放中找到属于我的那条人生之路,活出自己的个性,活出精彩。透过菊花,我们看到的是人生,是自己。师:让我们带着这份理解再去赏一赏这菊花,看一看这位伟大的母亲吧!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史铁生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母亲是想告诉他要好好儿活,他究竟是怎样活的呢?我一起来走进失去了母亲陪伴的史铁生。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史铁生后来的情况吗?史铁生后来患上了尿毒症,每周都要换两到三次的血,治疗过程相当痛苦。但即便是这样,他仍然拿起笔写下了一篇篇感人至深的文字。面对死神一次次的挑衅,面对命运一次次的折磨,他还会那样暴怒无常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史铁生?史铁生用他的坚强和乐观告慰了自己的母亲,也活出了属于自己的那份淡雅、高洁、热烈而深沉。(师板书)但是,母亲那句“好好儿活”却将是铭刻在作者内心深处永远的(生读课题:秋天的怀念)

生读:《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电影剧本《多梦时节》以其新颖的视角获第九届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广电部1988年优秀影片奖,第三届儿童电影童牛奖艺术追求特别奖

1996年11月,史铁生的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浙江《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2002年,史铁生荣获华语文学传播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同年,《病隙碎笔》(之六)获首届“老舍散文奖”一等奖

师:看到这一家子的事,请你谈谈“好好儿活”这句话沉淀在你心中的思考是什么?

生1:要活出自己的价值 生2:要坚强地活着 生3:要活出自己的个性

生4:要感恩生活,以一颗感恩的心活着 生5:要快乐生活每一天,珍惜身边每个人

师总结:学完这篇《秋天的怀念》,我想带给大家的不仅仅是感动,史铁生对母亲的感情也不仅仅是怀念,千言万语都浓缩成了一句话,那就是“要好好儿活”,在被苦难囚禁的日子里,他用残缺的身体,诠释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将生命的苦难转化成明朗而快乐的存在。我们能做的就是像史铁生那样“要好好儿活”。

师示范:“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尽管母亲知道我对生活已经丧失了信心,但她仍旧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驱散我心中的阴云,重新唤起我对生活的热情和信心。哪怕那是一点很微弱的希望,她也绝不会放弃。

生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用“悄悄地”“躲”等词可以表现出母亲对我在瘫痪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并没有横加指责,而是尽可能地去理解我、包容我,给我一定的空间,因为她懂得我内心的苦楚需要宣泄。“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她显然是不放心我一个人独处,所以她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看出母亲爱得小心翼翼。“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眼边红红的”可以想象得出母亲背着我一个人流眼泪的场景,但她对我太牵挂,不放心,不想放弃我,所以又悄悄地进来。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很透彻,母亲自己都处境艰难了,却还倔强地好好活,不仅如此,她还想让儿子也能重新振作起来,和她一起好好儿活。请大家找找母亲此时的身体状况如何?

生2:“”生3: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母亲爱花,说明她是个很有生活情趣,热爱生活的人。母亲养的花都死了,说明母亲对我照顾得无微不至,无暇顾及那些她喜欢的植物了。母亲爱花,更爱她的儿子。这里也可以看出她在“好好儿活”。

生4: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挡”字,看出母亲想让儿子看到的是生命生生不息的姿态,不想让儿子触景生情,所以她挡住了绝望,留下了希望。她想把所有生的希望都传递给儿子。这就是伟大的母爱。

师:同学们找得很仔细,分析也很透彻。那我有没有像母亲那样“好好儿活”呢?

四、精读课文,找出“我”有没有“好好儿活”?比较作者前后对待生活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师:请大家用旁批的方式找出“我”对待生活的态度的语句

生1:第一段里“看着看着一直到摔向四周的墙壁。”看出我脾气暴怒无常,主要表现在我不能以欣悦或者平常的心情接受本来美好的事物。无论是春天的归雁,还是甜美的歌声,或是外出赏花,都不能唤起我对生活的热情。其本质是面对自己的不幸,缺乏理性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因而丧失了生活的信心,自然也不能理解母亲的苦衷。从这里看出他没好好儿活。

生2:“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从这里看出作者已经对生活失去了信心,甚至可以说是绝望了,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讲,他不想活了。

生3:“好吧,就明天”我同意母亲去看花,看出我对生活不再像以前那样绝望了,愿意从内心去接纳美好的事物,或者说是我对母亲的一种体谅,一种回报。

生4:最后一段,“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看菊花,这一小小的举动,其实是我内心重新燃起生活希望的象征。“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了,我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了。我终于明白了“好好儿活”的含义,并且正在努力的好好儿活下去,以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

师:这篇文章的主题已经呼之欲出了,题目为《秋天的怀念》,其主要寓意为在秋天怀念同样是在秋天去世的母亲,也表明经过人生的“秋天”,母亲牵挂的儿女都已长大,懂得了怎样去面对生活的困境。

五、当堂训练

请结合自己说说你有没有好好儿活?

六、结束语

在被苦难囚禁的日子里,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诠释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将生命的苦难转化成明朗而快乐的存在。

《秋天的怀念》教案 篇5

课文分析:

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地痛心与忍辱负重地照顾自己,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愧疚和怀念之情。史铁生笔下对亲情的回忆与感悟,让人感觉亲切而意味深长。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本文的主题并不难,但是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激发感恩情怀呢?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呢?基于以上问题的思考,在教学中,应以反复朗读为基本立足点,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读出感悟、读出体会,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唤起学生真切的情感体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反复朗读,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过程与方法

朗读讨论法 情感熏陶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重点难点:

1、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2、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深入文本,圈划、朗读、品味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语句,领悟文中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

2、难点:仔细朗读体会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了解作者是如何借景抒情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秋天是迷人的,天高云淡,大雁南归,枫叶似火,硕果累累,秋天的美别具一格,秋天的美实实在在,秋天的许多事物都会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也会让我们产生某种怀念的情绪。

著名作家史铁生就在秋天里产生了怀念之情,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课文《秋天的怀念》。(板书课题)

解题:由秋天的故事引发的对母亲的怀念。——《秋天的怀念》

二、感知课文

1、听示范朗读

2、听完朗读,你觉得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脾气的人?

——性情暴躁、脾气暴怒

3、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我的暴躁?

——(第一段)

师: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他会—— 生:把眼前的玻璃砸碎;

师: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他会—— 生:猛地把东西摔向前面的墙壁

师:还有呢,妈妈要他去北海看菊花,他喊着—— 生:不,我不去,我活着有什么劲!

4、为什么,他的脾气会这么暴躁? —— 双腿瘫痪。是啊,原来生龙活虎,现在突然坐在轮椅上,自然会脾气暴躁。

三、深入分析

1、面对这样的儿子,他的母亲又是怎样做的呢?

——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我的动静 ——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悄悄地”——对儿子的理解、体贴 “偷偷地”——对儿子的牵挂、关切 “扑过来忍住哭”——坚强、坚韧

“好好儿活”——强忍着痛苦,劝儿子要坚强 “抓住我的手”——执着

2、品读第二段,母亲又是怎样对待儿子、表达对儿子的爱?

“挡在窗前”——怕儿子触景生情

“一会坐下,一会站起”——为儿子愿意看花而产生的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

“央求般的神色”——母亲的执着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细心、体贴

3、母亲此时,自己的情况是怎样的?

——身患绝症 儿子瘫痪

【拓展阅读】:“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她自己而不是儿子,可事实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呢,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4、“深受苦楚”的母亲:有没有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有没有猛地把手边 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有没有大声呼喊我活着什么劲? ——自己做坚强的母亲 让儿子成为坚强的儿子

5生自由读文,找出令你感动的句子“以--------句让我感动,因为它刻画了-------的母亲。”的句式来表述。

情感教育:当学生找到 “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时师由此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母亲的伟大。(在她生命的最终,呼吸困难,昏迷的时候,她想到了只有我和妹妹,这一幅伟大母亲的图画就这样赫然地在我们的脑海里。试想天下哪个母亲不是这样的爱着自己的孩子呢?)

6这几段都用了哪些方法来刻画母亲的呢? 语言、神情、动作

7“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朗读描写菊花的句子,找出形容菊花的品质的词语: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淡雅 高洁—— 母亲的写照 热烈而深沉——母爱的写照 8中多次提到菊花,有何用意? • ——母亲带我看花,是对生命的热爱 • ——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 • ——菊花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 • ——母亲爱花,我看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

【归纳总结】: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9拓展阅读一“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

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合欢树》

拓展阅读二:“我一直有一个凄苦的梦……在梦中,我绝望得哭喊,心里

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听,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儿。这个梦一再地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

---------《有关庙的回忆》

拓展阅读三:“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 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我与地坛》

课文题目的内涵:

——怀念母亲对儿子博大无私的爱 ——怀念母亲坚韧的性格

——以勇敢面对人生的决心,告慰母亲在天之灵。

四、写作练习

秋天的怀念教案 篇6

一:导入

同学们热不热?(热),是不是很想快点到秋天,那样就凉快了?

我们都知道秋天是迷人的,天高云淡,大雁南归,枫叶似火,硕果累累,秋天的美别具一格,秋天的美实实在在,秋天的许多事物都会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 ,也会让我们产生某种情怀,同学们你喜欢秋天的什么景物?(试问一两个同学)

著名的作家史铁生最喜欢秋天的菊,更对秋天产生了怀念之情,那今 天让我们共同欣赏课文《秋天的怀念》。(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史铁生 双腿瘫痪 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因突发脑溢血逝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年他的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2.掌握生字词

瘫痪 暴怒 沉寂 捶打 憔悴 央求 神色 敏感

诀别 淡雅 深沉 烂漫 喜出望外 絮絮叨叨

3.诵读课文,初析文章

让学生细读一遍课文,体会文章情感。

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深沉、略带伤感、“我”:不耐烦、暴躁,母亲:央求、亲切

在理解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让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品味课文

(1)你觉得“我”是一个什 么脾气的人?(性情暴躁、脾气暴怒)

(2)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我”的暴躁?为什那么暴躁,是天生的吗?谁一 直陪伴着我?

(3)通过阅读课文我们知道母亲爱什么?那文章中提到的作者几次秋天看菊花?(3次,母亲,我)

(4)作者前后生活态度有什么改变?(用文中语句回答)是谁促进了作者生活态度有了那么大的转变,以至于直接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母亲)

4.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第二课时

三:再读课文,揣摩细节 (理解人物,把握情感)

(对文本细节的剖析这一部分,要让学生读出其中的情味。这些细节应该是渗透着愧 疚、追悔、怀念的。品析与朗读、表演相结合。)

第一次赏花(精析第一节)

首先,师边有感情的朗读第一节,边逐句分析人物性格。

其次,找出重点分析

1.一组对比性的动词:(动作)

“我”:突然砸碎 猛地摔向 狠命捶打 喊着

母亲 :躲出去 听我的动静 进来 扑过来 抓住 忍住哭

明确:母亲忍受着我暴躁的脾气,忍受着儿子瘫痪对自己的打击,把痛苦埋藏在心里,坚定的鼓励儿子。

2.一组重叠词:(动作、神态)

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我的动静;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

明确:刻画了细腻深沉的母爱,她让“我”尽情地发泄心中的苦痛,又强忍着内心的悲伤。突出母亲的谨慎小心和慈爱细心。对儿子的体谅、包容和理解,无私的关爱呵护儿子。

第二次赏花

1.母亲为什么“挡”在窗前?

明确:不想让多愁善感的“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

景象,而产生伤感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2.分角色 朗读体会“我”和母亲不同的态度和心情。

我:“什么时候?好吧,就明天。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 准备的!”

母亲:“憔悴的脸上 央求般 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 笑了 坐在我身边 絮絮叨叨 ”

我:漫不经心、马虎应付、无所谓

母亲:喜出望外、兴奋投入、高兴得不知所措

对比强烈、鲜明,要在读中反复体会,在体会中品读人物,要读出当时人物的心境、态度、情感;

对学生朗读进行评价、指导;可分角色朗读。

3.如何理解“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明确:母亲像做错事的孩子,小心翼翼,生怕刺激了我。

结合两次赏花体味情感

(1) 我对母亲情感的变化

一组否定含义的词:

“不,我不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就再也没有回来”“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明确:自己从没有考虑过母亲的感受,从未为母亲着想,对母爱 的浑然不觉,母亲的去世激起了“我”对生命的感悟,对自己少不更事的追悔,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2).母亲一组饱含深情的话语:(语言)

A、“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B、“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还未成年的女儿……”

明确:母亲本要和我相依为命,共度难关的,临别人世时母亲对孩子是多么不舍、牵挂和惦记。

第三次赏花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我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明确:盛开的菊花犹如坚强勇敢地活过来的“我”,艳丽的色彩是对“我”成功人生的描绘,我最终懂得了母亲“好好儿活”的真正含义,而菊花却成为了我怀念母亲永远的寄托。

四:领悟主题,感悟人生

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地痛心与忍辱负重地照顾自己,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愧疚和怀念之情。史铁生笔下对亲情的回忆与感悟,让人感觉亲切而意味深长。

思考:文 章题目为什么叫“秋天的怀念”,作者怀念的是什么?

明确:怀念母亲对儿子博大无私的爱;怀念母亲坚毅的性格;以勇敢面对人生的决心,以告慰母亲在天之灵。

板书设计 人物形象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双腿瘫痪 暴怒 漫不经心 重面生活

“我” 暴怒无常 发火 马虎应付 好好儿活

性格暴躁 “我可活什么劲!” 无所谓

体贴细腻 劝阻 喜出望外

母亲 执着坚毅 忍住哭声 不知所措 临终牵挂

“好好儿活” 兴奋投入

教学反思 注重提高学生对细节描写的分析能力,多让学生自己分析

备课组长审核签字

教学内容 秋天的怀念年级学科七年级语文

教学课时共 2 课时 第 1—2 课时课 型普通课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预习能力,借助工具书或课下注释识记生字词,疏通课文。

2.结 合文章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并结合上下文剖析人物形象,理清文章脉络。

3.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

4.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教学重点品味赏析细节描写;探寻作者写作意旨。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

教学准备教材、教辅资料、教案

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热不热?(热),是不是很想快点到秋天,那样就凉快了?

我们都知道秋天是迷人的,天高云淡,大雁南归,枫叶似火,硕果累累,秋天的美别具一格,秋天的美实实在在,秋天的许多事物都会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 ,也会让我们产生某种情怀,同学们你喜欢秋天的什么景物?(试问一两个同学)

著名的作家史铁生最喜欢秋天的菊,更对秋天产生了怀念之情,那今 天让我们共同欣赏课文《秋天的怀念》。(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史铁生 双腿瘫痪 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因突发脑溢血逝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年他的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2.掌握生字词

瘫痪 暴怒 沉寂 捶打 憔悴 央求 神色 敏感

诀别 淡雅 深沉 烂漫 喜出望外 絮絮叨叨

3.诵读课文,初析文章

让学生细读一遍课文,体会文章情感。

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深沉、略带伤感、“我”:不耐烦、暴躁,母亲:央求、亲切

在理解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让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品味课文

(1)你觉得“我”是一个什 么脾气的人?(性情暴躁、脾气暴怒)

(2)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我”的暴躁?为什那么暴躁,是天生的吗?谁一 直陪伴着我?

(3)通过阅读课文我们知道母亲爱什么?那文章中提到的作者几次秋天看菊花?(3次,母亲,我)

(4)作者前后生活态度有什么改变?(用文中语句回答)是谁促进了作者生活态度有了那么大的转变,以至于直接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母亲)

4.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第二课时

三:再读课文,揣摩细节 (理解人物,把握情感)

(对文本细节的剖析这一部分,要让学生读出其中的情味。这些细节应该是渗透着愧 疚、追悔、怀念的。品析与朗读、表演相结合。)

第一次赏花(精析第一节)

首先,师边有感情的朗读第一节,边逐句分析人物性格。

其次,找出重点分析

1.一组对比性的动词:(动作)

“我”:突然砸碎 猛地摔向 狠命捶打 喊着

母亲 :躲出去 听我的动静 进来 扑过来 抓住 忍住哭

明确:母亲忍受着我暴躁的脾气,忍受着儿子瘫痪对自己的打击,把痛苦埋藏在心里,坚定的鼓励儿子。

2.一组重叠词:(动作、神态)

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我的动静;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

明确:刻画了细腻深沉的母爱,她让“我”尽情地发泄心中的苦痛,又强忍着内心的悲伤。突出母亲的谨慎小心和慈爱细心。对儿子的体谅、包容和理解,无私的关爱呵护儿子。

第二次赏花

1.母亲为什么“挡”在窗前?

明确:不想让多愁善感的“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

景象,而产生伤感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2.分角色 朗读体会“我”和母亲不同的态度和心情。

我:“什么时候?好吧,就明天。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 准备的!”

母亲:“憔悴的脸上 央求般 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 笑了 坐在我身边 絮絮叨叨 ”

我:漫不经心、马虎应付、无所谓

母亲:喜出望外、兴奋投入、高兴得不知所措

对比强烈、鲜明,要在读中反复体会,在体会中品读人物,要读出当时人物的心境、态度、情感;

对学生朗读进行评价、指导;可分角色朗读。

3.如何理解“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明确:母亲像做错事的孩子,小心翼翼,生怕刺激了我。

结合两次赏花体味情感

(1) 我对母亲情感的变化

一组否定含义的词:

“不,我不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就再也没有回来”“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明确:自己从没有考虑过母亲的感受,从未为母亲着想,对母爱 的浑然不觉,母亲的去世激起了“我”对生命的感悟,对自己少不更事的追悔,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2).母亲一组饱含深情的话语:(语言)

A、“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B、“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还未成年的女儿……”

明确:母亲本要和我相依为命,共度难关的,临别人世时母亲对孩子是多么不舍、牵挂和惦记。

第三次赏花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我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明确:盛开的菊花犹如坚强勇敢地活过来的“我”,艳丽的色彩是对“我”成功人生的描绘,我最终懂得了母亲“好好儿活”的真正含义,而菊花却成为了我怀念母亲永远的寄托。

四:领悟主题,感悟人生

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地痛心与忍辱负重地照顾自己,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愧疚和怀念之情。史铁生笔下对亲情的回忆与感悟,让人感觉亲切而意味深长。

思考:文 章题目为什么叫“秋天的怀念”,作者怀念的是什么?

明确:怀念母亲对儿子博大无私的爱;怀念母亲坚毅的性格;以勇敢面对人生的决心,以告慰母亲在天之灵。

板书设计 人物形象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双腿瘫痪 暴怒 漫不经心 重面生活

“我” 暴怒无常 发火 马虎应付 好好儿活

性格暴躁 “我可活什么劲!” 无所谓

体贴细腻 劝阻 喜出望外

母亲 执着坚毅 忍住哭声 不知所措 临终牵挂

“好好儿活” 兴奋投入

秋天的怀念1(教案) 篇7

一、从语词的色彩上看

文本前半部分主要呈现了“我”因身患残疾却无法接受现实而产生的暴怒心理,以及基于此种情景之下母亲的小心翼翼。

且看关于“我”的系列文字:

第一组:突然、猛地、狠命

第二组:砸碎、摔、捶打

第三组:望着望着、听着听着

其中,作为副词的第一组词语是冷、暗色调的,带给读者的直接感受是骤然、短促、有力,作为动词的第二组词语是尖锐的。这两组词语如文中那般组合,就产生了一种瞬间爆发的情感宣泄力,即文中所提及的脾气的“暴怒无常”的具体表现,那是“我”在面对眼前的现实时愤怒、无助的直接宣泄。

再看第三组的叠词,从色彩上看,它们是中和的中间色,带给读者的感受无论是在力度还是频率上都趋于渐缓状态。但是,这种渐缓状态的呈现与前两组词语色彩的冷、暗形成了碰撞,成为之后情感爆发的短暂蓄势,更能让读者感受到“我”内心因无法面对现实而产生的复杂矛盾心理。在此刻,“我”就如一只找不到出口的满身是刺的困兽,怒得热血沸腾,也无助得胡乱挣扎。

且看关于“母亲”的系列文字:

第一组:悄悄地、偷偷地、红红的

第二组:躲、听、进、看

第三组:扑、抓、忍

其中,作为形容词的第一组词语从色彩上看,它们是克制、隐忍的。母亲极想帮助自己的孩子摆脱生命的困境却爱莫能助,无法用言语宽慰,她唯一能做的,只是眼睁睁地看着“我”挣扎,看着我暴怒,默默地陪“我”伤心,小心翼翼地伺机而动。第二组词语亦是母亲内心的小心翼翼的直接动作展现,呈现的是一股隐隐饱含着母亲对儿子的爱的暖色调。那也是母亲在极力克制着自己,将对儿子的关心放在心底,因为她清楚地明白,再多的劝解都是徒劳,反而增添儿子内心的烦躁与手足无措。她心底最为期待的是,儿子能够“好好儿活”,所以,当“我”做出伤害自己的举动并且喊出“我可活什么劲”的时候,这位默默守候在儿子身旁的母亲短暂失去克制和隐忍的心性,出现了“扑”“抓”等强烈肢体冲突和感情倾向的动作。不过,这位伟大的母亲马上又回归到了自己的本心,那是隐忍,那是隐忍克制背后的伟大的母爱。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每一个存在个体之于生命的态度。

在描述“我”的暴怒无常的举措和“母亲”的隐忍克制的言行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主要采用了偏冷色调的语词展现“我”内心的狂躁和不安,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内心的冷寂;采用了隐忍、克制之下的暖色调的语词展现“母亲”内心的隐忍和关怀,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母亲”对于儿女的质朴的爱。

二、从语词的气势上看

在母亲与儿子的对话中,我们不难发现,母子之间的情感传达时运用的语词的气势是变化的。

当母亲提议推“我”出去走走看看北海的花儿时,“我”的回答是:“不,我不去!”一个“不”字,气势强而有力,将母亲的善意拒之千里,传达的是“我”在无意中对母亲的强势回避,更是对命运的粗暴反抗。对于母亲而言,那更是儿子内心无助的反抗,它在母亲心中平添了更多的怜爱与自责。当无数次的拒绝之后,母亲仍然坚持着希望通过“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这一句平缓、温暖的话语来推动“我”走出房间,走出困境,走向那个充满阳光与花香的天地之间。如此宽和而又坚韧的母爱,就这样一点一点地敲开了“我”紧闭的心房,以至于当“我”看到母亲“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时终于心有所动,说出了几句令母亲喜出望外的话语:“什么时候?”“好吧,就明天。”这些看似没有温度却在语词气势上较为平和的答复,实质上已经打破了原先对现实世界的回避,转而开始走向一条与世界握手言和的道路。

因此,虽然后来母亲絮絮叨叨的一番回忆性话语结束之后,史铁生并没有提及自己的感受,但是,读者已经明白,史铁生已经从原来的拒绝的姿态转而开始原谅命运的不公,对母亲絮絮叨叨的无言,更是为下文母亲的猝然离世引发我对生命与生活的思索的蓄势。最后,史铁生对花儿有这样的描绘:“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颜色各异的花儿散发出生命的姿态,潇洒地尽显生存的魅力。花儿就这样在静默中等待,在岁月中升腾。花如此,人亦然。在北海盛开的花儿面前,“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懂得”二字气势平和从容,它彻底打通了“我”与母亲的情感交流的阻隔,也打通了“我”与生命的对话之路。

由此看来,语词的气势角度也是探寻文本语言背后跳动的情感脉搏的角度之一。“我”在与母亲的对话中由原先的强而有力,转而渐趋平和,最终显得平和而从容,可以说,从语词的气势上来看,“我”的内心冲突从强而有力逐渐趋于平和,从而达到内心平衡统一,继而产生对生存的考量与生命的思索。

三、从语词的节奏上看

史铁生在他的诸多散文中擅长选择缓慢而微澜式的语词节奏来传达情感,《秋天的怀念》也不例外。

且看关于母亲的文字:

第一组:悄悄地、偷偷地、红红的

第二组:“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第一组词语属于“的(地)”字短语,在一定程度上使语词的节奏趋缓。况且,每个短语的其中一部分均缀着叠词,这使得语词的节奏更加趋于缓慢。这种无意间趋缓的语词节奏实质上完全符合史铁生写作此文时对母亲那种深沉而又绵长的怀念,若换用节奏明快的语词的话就韵味尽失。这种缓慢的语词节奏在无形中牵引着整个文本的情感传达的节奏与速度。

第二组文字来自对母亲的语言描写。前两句语言的后半部分尤其相似,但是第二句结尾部分多了个“吧”。感叹词“吧”在这里表示些微询问与提议。从节奏上看,相较第一句,第二句的语词节奏拉长了。语词节奏的拉长传达出的是母亲对自己向“我”提出的这条建议能否被采纳深觉不自信,这种不确定性更增添了母亲对儿子的担忧。因此,拉长的语词节奏背后传递的是母亲对“我”内心的关注与期待,对自我禁锢的“我”的小心探寻,这就是平凡而伟大的母爱的隐形呈现。第三句的“好好儿活”反复出现两次,并且后面还有省略号,呈现出一种有如回声般从外在的躯体走进渺远的内心的表达效果,在儿子的心中久久回响,使得儿子最终领悟。那是一位仁慈而宽和的母亲对身处绝境的儿子的忠告与期许,更成为了诀别之语。

这种缓慢而微澜式的语词节奏恰到好处地传递着母与子的情谊,传递着人世间最质朴无华却又至高无上的爱。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的意象创新 篇8

通过研读课文不难看出,本文有三大题旨,即伟大的母爱、怀念母亲、活着,这三大主旨都与秋天有关。秋天是课文的背景,也是勾起“我”无限怀念的触媒。秋天是母亲身体日衰、撒手人寰的忌日,秋天是母亲要“我”去北海看菊花的季节,秋天是“我”暴怒无常的日子,秋天是“我”在母亲的鼓励下重新燃起生命之火的起点,秋天是妹妹完成母亲夙愿推“我”去北海看菊花的时节。以“秋天的怀念”为题目,更能寄托作者丰富的情感,也正是情景的交融,才营造出这带着痛感的审美境界。

一、寓情于秋,体现崇高的美感

瘫痪的“我”、病入膏肓的母亲、未成年的妹妹都不完美,都有缺陷,在这样缺陷的人生中应该不存在美感。但是,作者在结尾写到又是

晴”:“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在作者的笔下,这样的水岂止是有生命的,而且是有感情的。“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呢!”在这句中,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人格化的水藻、水和垂柳都写得楚楚可爱、脉脉含情。用“不忍得”写水,使水不仅有生命的质感,而且还多情善感,有一副和善心肠,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水仍然充满着春意,通过这样的描写表达出作者对济南冬天水的热爱、赞美之情。

就在读者品尝这绿水垂柳余意未尽的时候,作家的视线又转向一个更广阔的天地了:“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作者意犹未尽地用“蓝水晶”来比喻这清净、温暖、亮丽、水天一色的泉城,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与首段那句“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照应,抒发了作者情不自禁地对济南的赞美之情,给人以无穷回味的余地。

《济南的冬天》之所以让人读后如饮甘露、如居芝室,脑海中会联翩浮想出慈善若母亲的小山摇篮图、可爱似少女的雪霁晴峦图、清亮赛水晶的空灵碧水图,令人拍案称奇,其原因就是老舍先生将其丰富奇特的想象力和对济南无尽的痴迷之情交相融汇,通过对比拟手法出神入化地驾驭,妙笔生花般地创造出这样一篇将永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熠熠闪光、永垂青史的名篇经典!让我们感谢并永远记住一代中国的文坛巨匠、语言大师——老舍先生。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清华中学(221116)

一个秋天,“我”与妹妹去北海看到各色的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这些秋色寄托了要好好儿活着并活出五彩缤纷的日子的愿望,从中使我们感悟到这世界的一切都是美的,尤其是生命最美。

朱湘的《秋》热烈赞美秋天的壮美:“宁可死个枫叶的红,灿烂的狂舞天空,去追向南飞的鸿雁,驾着万里的长风!”(朱湘.草莽集[M].开明书店,1927.)诗歌转悲秋之忧愁为生命之豪迈,对此,史铁生在秋菊中顿悟式的发现与之相同。

二、异化意象,凸显思念之情

作者为情造文,文笔流畅,行于其所当行,止于其不得不止。在文中,秋天、菊花的意象有机地联结在一起,厚德载物的母亲、硕果累累的金秋与淡雅高洁的菊花交相映衬,这些描写使得感情基调深沉含蓄,再将之与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相交织,使人读之顿感荡气回肠,勾起读者对母亲无尽的思念之情。

在这个意义上,秋天是母亲的象征,秋天也是生命锤炼的象征,其既继承了传统悲秋主题的生命意识,与杜甫“万里悲秋常中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开拓出母爱新路,在传统悲秋的忧怨美之外生出崇高感。可以说,秋的意象在史铁生笔下创出了新意。

除秋天之外,史铁生笔下北海菊花的意义也与现代文学中的菊花意象迥乎不同。在传统的写菊花的文章中,菊花一般被当做祭祀时用的花,因此,这样的菊花之中含有一种衰败、悲哀的感情。但史铁生不同,在他的文章中,菊花被赋予了另外一种更加积极正面的感情。这种意象的创新使用,在其他一些诗人的诗歌中也可见到。例如,林莽的《秋菊》:

秋菊

林莽

那是母亲亲手种植的菊花

开放在深秋的风里

洁白的淡黄的

她隔着玻璃注视着它们

想着亲人和一件件无法忘怀的往事

天气已经凉了

大地上奔跑着一片片枯干的叶子

我想画下母亲种过的菊花

把悲伤浸入笔墨里

在洁白的纸上

在大地凄凉的风中

笔下不再寻找八大山人

也不再效仿吴昌硕齐白石

只有伤感的垂下头颅的菊花

为母亲也为所有逝去的亲人

此处菊花已不是纯粹的花卉,而是灌注了诗人生命体验的意象。在母亲眼里,菊花将亲人和一件件无法忘怀的往事联系在一起,在诗人眼里,菊花寄托了对母亲及所有逝去亲人的哀思。由此可见,在作者笔下,菊花这个意象是象外有象、虚实相生的。在传统文化中,菊是健康长寿的象征。例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营造的就是一种诗意栖居的至境。但曾几何时,受到外来文化影响,菊花成为祭祀的花卉之一。林莽在诗中异化菊的意象,便立足于菊与祭祀的关系之上。

与林莽相似,史铁生也将菊花意象进行了创新使用。例如,作者写到去看菊花,是要重新燃烧起生命的激情,看到的虽然是菊花,但激起的却是生命的希望。由此可见,史铁生的菊花意象与现代文化语境中常用到的菊意象颇不相同,这种回归原始意象的用法,亦是一种创新。

《秋天的怀念》中,秋天、菊花意象经过史铁生的创新,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将林莽诗歌与史铁生散文对读,不难见其新意。史铁生笔下的秋天、菊花意象将成为现当代文学中的经典意象,在文学史上经久传承。

上一篇:拨付项目资金的请示下一篇:党风廉政建设目标管理责任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