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欢树读后感

2024-08-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合欢树读后感(精选10篇)

合欢树读后感 篇1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今天读了史铁生的《合欢树》。文章以平淡的语气陈述了昔日往事,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母亲的怀念,内心难以掩饰的愧疚。

经历了生活的洗礼,有笑但对母亲来说更多的是泪,有欢乐但对母亲来说更多的是痛苦。但她为了儿子的志向,无怨无悔的耗尽了余生。

儿子终于踏上了成功的正途,但那时母亲已经不在了,余下的除了儿子对母亲浓浓的眷恋——还有那棵顽强的合欢树。

母亲的爱,母亲的自责,母亲的愧疚,多年以后儿子才想明白,可惜已经太迟了——“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回首往昔,固然母亲没有好好的倾听儿子的心声,但儿子不也一直跟母亲怄气吗?小时候装不在意气母亲,残废后对自己毫不在乎,以致母亲加倍的担忧。母亲去世后搬家,那是因为悲伤。不敢再踏入小院子,那是儿子的歉疚。因为歉疚,儿子甚至没有勇气独自面对那棵曾经寄托了母亲希望的合欢树。更加遗憾的是,一直以来的没勇气,最终变成了不可能——“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因为遗憾,所以悲伤。有一种悲伤只属于当事人——“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有一种故事无须他人知晓——“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它在成长,他在成长。因为她的爱,不断的成长。

那棵不断成长的合欢树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我到现在也不是很明白。还有那个不哭不闹的小孩,只是目不转睛的盯着树影,他能明白那影子的主人么?只是,我不明白。

也许我所写的东西有些语无伦次,我无法深切的感受到他所想传达的东西。等到他回去的时候,那些可爱的邻居,依旧喜欢他,依旧像原来一样照顾他,却无人提及她,怕他伤心。后来有人说那棵合欢树开花了,心中也随之泛起涟漪。她为自己付出的太多,背负的太多,还没来得及补偿,还没来得及让她为自己骄傲,还没来得及看到合欢树的花。但其实,她什么也不求,什么也不求,因为一切都是自己的心意,不论是苦还是甜,是哭还是笑,不求回报,因为她是母亲。

合欢树读后感 篇2

随意翻书,始为浏览,心知读书需潜心入文。偶然间,看到史铁生三个字文章题目为《合欢树》,想起了上学期县观摩课时听了一节课《秋天的怀念》,令人触动心弦,感动的泪圈眼眶,于是读文,未出声,心已诵。

史铁生用感伤平淡的语调朴实的语言,写了一篇追忆母爱的散文。母爱于他,厚重而又深沉。史铁生一生波折,在三个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上,无一不如影般母亲深深的爱,10岁作文获奖,母亲觉得自我的文学细胞遗传给儿子的欢欣。20岁双腿瘫痪,母亲为儿振作隐瞒病情央求看花;一次次全副心思为儿治病,充满期望后的失望;为圆儿的文学梦全力支持与鼓励。30岁事业有成,母亲虽已离世,但已然成为儿子心灵的支柱,那一句“咱娘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鼓舞着史铁生在逆境中更加坚强!

史铁生在文章于平淡中多了一分的“波澜”---“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多次说小院儿说合欢树,而多次又找借口未去小院,去看看母亲亲手精心培育从弱小--长大--强壮茂盛的合欢树,闭眼,我能够想象到史铁生久久的久久的向着小院方向的凝望。小小的院落里,承载了他满满的回忆,以往欢乐,以往悲伤的回忆,在这个小院里,史铁生由健康--残疾--坚强感悟生命,这是用血的代价换来的,如果没有母亲倾心倾力的精心呵护,细心翼翼唯恐触及儿子的敏感,隐瞒病情及至临终前还依然的记挂“我那个有病的儿子,还有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也许史铁生的人生会重写,也许史铁生的文字中会充满了对复杂情绪的宣泄,对生活不公的抱怨……在黄叶满地的瑟瑟秋日,史铁生在北海公园回忆起母亲过往的一切,深深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正因为懂得,所以更愧疚,更忏悔;正因为懂得,所以更悼念更缅怀;正因为懂得,所以更不敢直面那容易让他伤痛的小院和合欢树,不如存留在记忆中……

树影婆娑的合欢树,那是母亲的芳泽和恩德造福儿女及他人,那是母亲“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无私之爱,近乡情怯的史铁生不敢去看合欢树,那是儿子“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深深遗憾,不仅仅如此,更多的是儿子彼时不能体谅理解母亲的一片爱子苦心,那种悲伤是史铁生更深深的忏悔!

当读到“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哀也成享受”时,不由思忖,也许史铁生在思念亡母的悲痛中,去感受母亲对自我那丝丝缕缕的厚重之爱,去重温昔日与母亲温馨的一幕幕,每每想起,只想把这一切深深埋于心底,独自咀嚼!虽然悲伤,但回忆中有母亲的存在!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啊!复杂、纠结、矛盾!字里行间虽平淡,但平淡中却潜藏着深远隽永的真情!

关于史铁生合欢树读后感 篇3

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但是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就应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情目前没办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废人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你怎样明白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期望。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期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样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之后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最后绝望。“我年轻的时候也最喜欢文学,”她说。“跟你此刻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她说。“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期望。

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在树林里吹过。

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去。小院儿在一个大院儿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儿小院儿,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都把我当儿孙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都不说,光扯些闲活,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们最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先住的房子里此刻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明白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着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到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小院儿里只有那棵树。

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大伙都不明白我获奖的事,也许明白,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这么说,我再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我记得当时我是在上课的时候看的,那些日由于感情的失败心理忽然失望与悲哀,觉得有太多的东西不可把握与不可信,总是那么地忧伤,那么冷淡地走在校园的路上,一边走,一边感叹人生,人生中到底有哪些真,哪些可靠?哪些珍贵,哪些就应铭记?感情的路该怎样走?人生的路又该怎样走?思绪,感触,如水流淌,如蝶飞舞。

合欢树个人读后心得 篇4

在二十岁时,史铁生的双腿瘫痪了,他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在医院都已表明,史铁生的腿在当时无法治疗的情况下,她却依旧坚持,为了他的腿日夜奔波,坚持着为史铁生找医生、打听偏方,坚持着照顾常常莫名其妙发脾气的史铁生,坚持着想要让史铁生重拾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后来,她发现史铁生在写小说,又开始为史铁生借书,带他去看电影,虽然当史铁生的第一篇文章发表获奖时,她已经不在了。但史铁生的坚持就像母亲一样,给他带来了回报,更带来了希望。或许我们也是一样,只要坚持了,总会有成功的可能,如果不坚持,那就真的没有希望了。

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就说上初中以后吧。我意识到,不可以再像小学时一样,学习总是看自己的意愿和心情了,所以我开始了坚持。每一天,我都如同在与时间在赛跑,当然我也会有累的时候:“时间啊!你等等我好么?”我内心总是无力地喊着。有时候我想停下,却发现时间在飞快地逃离。“生活如此无趣,但总还要继续。”这是上初中以后我一直告诉自己的一句话。为了学习,我不得不再坚持下去,再次迈开追赶时间的步伐。现在,我看到了《合欢树》一文,它让我终于明白了,原来坚持不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而是生活本身。精彩的生活,就是要坚持。

史铁生的母亲,带着一个残疾的儿子和一个尚未成年的女儿生活,日子过得比我苦,比我累。一个自己都还生着病的女人,面对着精神和生活的双重压力,努力坚持着,想把女儿拉扯大,想帮儿子治好腿,重拾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这一份坚持,或许也在不知不觉中感染着史铁生,当我读到这篇《合欢树》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感染着我。

史铁生的母亲压力再大,也没有喊过苦,叫过累,而我只是学习上的压力,又算得了什么?她都可以顶着压力坚强向前走去,我又有什么做不到的呢?其实压力就如同大风一样,你的坚持,就像在暴风中逆风而行。风越大,你走得越困难,走得越慢。但你始终都应相信,坚持住,风暴再大,也有平息的一天,压力再大,也有化解的一天。别害怕,今天的风暴过去了,明天就是阳光明媚的一天。

《合欢树》教案 篇5

一、教学内容:合欢树

二、教学重点: 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三、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散文“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

四、教学目标: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具体事件,体会各种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本课学习主要采用师生讨论法,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有所体会;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五、课时安排:本课共2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 入:通过预习让大家提出对文本的疑问之处,现在将提出的问题反馈如下

• 文章的笔墨并非全在描写合欢树,为什么还要以合欢树为题?

• 为什么要写“孩子瞪着眼睛看树影儿”这件事?有何意?

• 为什么说“悲伤也成享受”?

我们先不着急回答这些问题,先请大家

找出令你感动的地方?请有感情的朗读并品析。

(二)、新课内容: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清华大学附中毕业后,于1969年插队延安,1972年因病致(“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转回北京,1971-1981在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后主要从事文学创作。(1979年开始创作,1983年和1984年分别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2005年《病隙碎笔-史铁生人生笔记》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散文作品奖。代表作:知青题材短篇小说: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哲理性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

Q1:我们同学找到的最感人的基本上都是“我”和母亲的那些事,找出第一部分文中三个明显表示时间的词语。并说说看作者写了人生中这几个年龄阶段“我”和母亲的哪些事情? 年龄 “我” 母亲

十岁 作文获奖 年轻美貌 热爱生活

调皮活跃 童心未泯 争强好胜

二十岁 双腿残废 生了白发 全副心思 为我治病

心灰意冷 隐忍退让 励我写作 抱着希望

三十岁 小说发表 不在人世

思念感怀

Q2:文中第7段才写到合欢树,而且花大量笔墨写母亲悉心培育它的过程,试着分析合欢树与母亲、与我是什么样的关系?

“我” “合欢树” 母亲 两腿残废 没有发芽 叹息,不放弃 开始写作 茁壮成长 高兴,常侍弄 事业有成 花繁叶茂 去世,没看到 母亲的恩泽

Q3、为什么不用《我的母亲》为题,而用《合欢树》为题?

(艺术手法:以小见大,阅读P97)

文题解读:

合欢树,有“马缨花”、“绒花”之称,落叶乔木,伞形树冠。叶互生,为偶数。花美,形似绒球,清香袭人;叶奇,日出而开,日落而合。常象征阖家幸福、夫妻恩爱、婚姻美满。

Q4:为什么课文在第7段才提到合欢树?

作者行文过半才出现合欢树,显示了作者结构文章的技巧,前面大量的铺垫为合欢树铆足了劲,蓄足了情。并且,在前面6个段的记述中,作者很巧妙地选取了人生中的三个时间段,来说明自己成长的过程,来塑造刻画母亲的形象,可谓良苦用心,显示了作者选材的高超。

Q5:作者为什么在这里花了大量的笔墨写合欢树的来历以及母亲悉心培育它的过程?它在此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合欢树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母亲把对儿女的疼爱融入在对合欢树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中。合欢树从弱小到长大长强长壮与史铁生由残疾到对生命有所感悟,坚定地活下来有相似之处。

合欢树=作者自己,母亲悉心照顾的合欢树就是病中的自己。

合欢树是触动作者思念母亲的实物,也是母爱的具体的体现物,它是母亲曾活在人世的见证。它好像是母亲的化身。

合欢树和它晃动的树影,象征着作者对母亲的不尽思念。

师生探讨:

合欢树的象征意义

1)母爱树:合欢树仿佛是“我”的患难兄弟,又是母爱的象征和化身。母爱把“我”和合欢树的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母爱是“我们”共同的生命之源。母爱是博大的,深厚的,无私的,它不仅意味着关爱与呵护,更意味着信任与理解。在这棵树上,也寄托着母亲对我的希望

2)思念树:我对合欢树那种既渴望相见,又刻意回避的复杂情感,正是“我”对母亲无比怀念之情的深刻表现。

3)母子合欢树:生命中不能剥离之情!象征意味的转变。

4)希望树:母爱生而为一棵树,在季节轮回中固守家园,撑一树浓荫一生为子女默默付出。

5、理解树:子女生而为一棵树,在母爱的哺育下茁壮成长,蓦然回首中,承载了多少母爱的温暖。

Q6:作者在第二部分三次写到那个刚来到世上“瞪着眼睛看树影儿”的孩子,有 什么作用?

分析:那个孩子身上倾注了作者丰富的想象、深沉的情感。尽管那个孩子不知道合欢树是谁种的,但那孩子还是能记得合欢树,回想起童年和他的妈妈。尽管经历了沧桑变化,合欢树仍会被人以不同的方式记住。它是永恒的,母爱也是永恒的 Q7末段四个“会”怎么理解?一个“不会”又显示了作者如何的感情?

明确:因为对那个孩子来说,合欢树同样也是他自己和母亲一段生命历程的见证,同样具有母爱的象征意义。因此,到结文,合欢树不仅象征作者母亲的爱,而且使母爱得到更高程度的升华,恩泽四方。孩子对合欢树的遗忘,传递出人事更替的无奈,只有合欢树是母亲活在人世的见证,是母爱长留的见证。

Q8为什么说“悲伤也成享受”?

理解重点:抓住母亲的苦衷,就可以明白史铁生悲伤的根源。“悲伤也成享受”,看似有悖人情,实则体现了史铁生对母爱深深的理解,对人生独特的感悟,是最深切最纯粹的人情。

作者悲伤的方面有:①自己的残疾给母亲带来的痛苦;②自己获奖,母亲已不在;③自己当年不体谅母亲给母亲带来的痛苦;④想看合欢树也没看成。

作者享受的内容有:①自己深味了母爱的伟大;②写作成功聊以告慰母亲;③独特而深刻的人生体验;④体悟到生命的价值真谛。

补充资料:《秋天的怀念》《我与地坛》 补充名人评论

布置作业:

1.微笑着的史铁生,此刻他在想什么?„„ 要求:200字左右完成续写

2.在本文中,作者功成名就时母亲却撒手人寰,这就是所谓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你是否也体会过父母的苦心?你是否对父母有过力所能及的回报?认真思考这一问题,谈谈你的感受。(文中要加入你的真情实感,好的文章首先感动的是自己)板书设计

“我” “合欢树” 母亲

合欢树作文 篇6

至少,没人喜欢丑的东西。它长得不好看,叶子形状像是蕨,没有很秀气。一到冬天,树上长着的果实一样的东西,像虫茧一样吊在树枝上面,黄色的一片片,多下几场雨,那些茧一样的便湿透了从枝头掉下来,黏在各种地方,下面有人停车就一定会受了这树的教训。

学校里面也有一棵合欢树,它倒是不太掉下来什么东西,但也仅仅只是木木地立着——丝毫不怎么动,风来的时候它不会沙拉拉地摇动,雨下来它也不会呜咽几声。

古人讲四君子,岁寒三友。但我何必对树要求如此呢,一定要长得好看或是品行端正才行么?长得好看又艳丽,大可以说是媚俗;长得不好看又生命力强盛,便可以是顽劣……就算是四君子,岁寒三友,在某些方面来说也不太近人情吧;至于合欢树,它不好看又无什么高洁品质,至于性格也不太表现出来,木然着。

我何必如此呢,树为何要因为这生来的一切受我不平的批判?也许批判倒是温和的,不喜的人实在激进,便将树连根铲了了事。树又为何要因这受不平的审判呢?树如果真的有灵,它一定在心里恨透了这一切罢?

树亦然如此,人有美丑,有动静,有所喜所不喜,所以为什么用这些来评判一个人呢,活生生的,混杂了七情六欲的人。审判到底是在什么时候做出的,又是谁做出的,一切的起源是什么,无从知晓了。

合欢树作文 篇7

远远看去,美丽高大的合欢树像一把撑开的绿色大伞,又如同饱经风霜的保安叔叔保卫着我们的校园。棕褐色的树干十分粗壮,摸起来凹凸不平,像老人脸上的皱纹。又细又长的枝条,向上伸展着,像无数个手臂。那青翠欲滴的叶子是针形,是由一根根纤细的叶片组成,好像含羞草的叶子。合欢树的花儿有的打着朵儿;有的含苞欲放,宛如害羞的小姑娘,红着小脸蛋儿;还有的已经完全盛开,毛茸茸的,像一把迷你的小扇子。下了几场雨后,花儿就会凋谢,很快会结出豆荚般的果实。

合欢花的作用可大了,可以入药,还可以强身健体,安神美容呢。

《合欢树》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合欢树》的作者、背景与主题。

2.理解《合欢树》中的情感描写与意象。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与创作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合欢树》的情感描写与意象。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与创作能力。

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理解《合欢树》中的情感描写与意象。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与创作能力。

教学方法:

1.讲解与讨论相结合。

2.个人阅读与小组合作。

3.创作与分享。

教学过程:

一、引入(10分钟)

1.引导学生回忆上次课学习的内容,即《荷塘月色》。

2.引入新课《合欢树》。介绍作者、背景和主题。

3.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你们对《合欢树》这个名字有什么想法?

二、阅读与理解(20分钟)

1.让学生个人阅读《合欢树》。

2.分组讨论,理解文中的情感描写与意象。每组选择一段文字进行解读,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3.汇总讨论,让每组代表分享自己的解读。

三、创作与分享(30分钟)

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一个情感或意象进行创作。可以是诗歌、散文、绘画等形式。

2.分组分享,让每组选出最优秀的作品进行分享。可以让其他组进行点评。

四、总结(10分钟)

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

2.提出问题:你们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合欢树》赏析 篇9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文章标题的“合欢树”直到文章过半时才出现--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绿苗,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留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不但长出了叶子,而且还比较茂盛。母亲高兴了好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太大意。又过了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我”一开始并没有注意到“合欢树”的存在,甚至连搬家的时候都没有注意它--“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表明在“我”眼里的“合欢树”并非从一开始就与“母亲”挂钩。重要的是,“我”对“合欢树”的重新认识(或重新发明)是通过他人的询唤完成的:“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子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合欢树”被回溯性地重新命名并借此获得独特的价值--更确切地说,是经过了误认(开始以为是“含羞草”)到再认的过程;经过邻居,叙述者“我”被询唤为一个将“合欢树”与“母亲”关联起来的主体。就此而言,我们可以把“合欢树”理解为一个精神分析意义上的“征兆”:“征兆是无意义的踪迹,其意义是不能从隐藏在过去的深沟中予以发现和挖掘的,而只能回溯性地构建--分析产生真理;即为征兆提供符号位置和意义的意指框架(signifying frame)。……每一次历史断裂,每一个新的主人能指的到来,都回溯性地改变了一切传统所具有的意义,重构了对过去的叙述,使其以另外一种新方式具有可读性。”[2]人们把“合欢树”和“母亲”联系在一起,就在这一命名的瞬间,“我”开始赋予这棵曾经被遗忘的合欢树以意义。--那么,“合欢树”就是“母爱”的象征吗?不是。

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

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看母亲住过的那间房。

……

我摇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想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文章中多次出现“我”不愿意到小院子里看一看,似乎在逃避面对什么东西--是因为“我”愧疚于母亲吗?或许是,但叙述者为什么又说,自己后悔前两年没有推车进去看看?似乎始终有重重困难阻碍叙述者进到小院子里,尽管这些困难其实根本不算困难:“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那么,为什么叙述者始终没有回到母亲曾经住的地方?为什么“我”始终没有去看合欢树?

如果我们把浮在文本表面、看起来容易理解的“母爱”(请注意,文章中没有一处出现这个词,甚至题记中也不是“母爱”,而是“母亲的呼唤”)重新解读为拉康术语中的“幻象”,或许可以对上述问题进行某种理解。在齐泽克的论述中,“幻象”是与“征兆”相对立的某种话语建构:“征兆暗示、示意某些没有隔绝的、一致的大他者,大他者将回溯性地为其赋予意义;幻象暗示要删除的、阻塞的、隔绝的、非完整、不一致的大他者--这就是说,他填补大他者的空隙。”[3]与其说作者希望借“我”来表达对母亲的歌颂,不如说他早就意识到这样一种歌颂会落入大他者话语(符号秩序)的圈套--“我”想表达的恰恰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母爱”(及其一系列扮演主人能指角色的能指,如“无私”、“宽容”、“勤劳”、“伟大”等等),而如果读者把“我”不愿意进入小院子,理解为对“母爱”的愧疚心态,其实就与大他者话语相互合谋:重新缝合了文本通过征兆(“合欢树”)而打开的缝隙。关于这一点,下文还要进行论述。目前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我”拒绝回到小院子的行为,应该被理解为“拒绝向自己的欲望妥协”的行为。--对此需要进行如下解释:一般意义上的“母爱”作为大他者话语建构的“幻象”,“使我们逃避那难以忍受的僵局,在僵局中,他者需要从我们这里得到某物,但与此同时,我们无力把他者的这一欲望翻译成一个实证性质询,翻译成一个要去认同的委任”。“母亲”对于“我”而言,是一种创伤性体验,是无法被加以符号化、无法阐释和理解的事情--是作为“幻象”的“母爱”的对立面。在这个意义上,“我”拒绝回到小院子,拒绝去重访母亲曾经居住过的屋子,就是拒绝作为“幻象”的“母爱”所建构起来的欲望客体:“当我们在现实中遇到一个客体,它具有幻象化的欲望客体的全部特征,我们仍然会多多少少地感到失望;我们体验到了某种‘并非如此’;显而易见的是,最终找到的实在客体并非欲望的指涉,尽管它具有一切必不可少的特征。”[4]由于叙述者并不试图乡愁般地歌颂“母爱”,他也就清楚知道,哪怕重新访问母亲曾经居住过的地方,看到那里“物是人非”的一草一木,也只会让他“多多少少地感到失望”。

为了避免“合欢树”成为与小院子类似的“幻象化”欲望对象,叙述者不愿意直接面对这棵每年开花的树。但是,为了表明“合欢树”具有的独特地位(作为一个“征兆”),叙述者又必须以某种方式表向读者标示其作为“征兆”的存在。因此文中出现了邻居家的小孩这一角色:

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在关于“母爱”的阐释路径中,小孩这个角色显得有点多余;但是,“孩子”对合欢树的“凝视”却把后者的“征兆”地位显现出来:在这里,凝视并不对事物进行解释,但它把事物抵抗阐释的一面显现出来,“合欢树”作为征兆,是“一个抵抗沟通与阐释的惰性瑕疵,一个不能囊括在话语循环、社会粘结网络循环中却又成为其生存条件的瑕疵。”[5]换句话说,“合欢树”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既没有“合欢”的字面意义,也没有“母爱”的隐喻意义--但它作为征兆却意味着“我”对母亲的复杂感情:围绕“母亲”这一创伤性体验而建立起来的符号秩序,本身就因为这一创伤性(或不可能性)的内核(“母亲”)而存在短缺,“幻象”(“母爱”或回到小院子看看)试图填补这一短缺,而“征兆”(“合欢树”)则扎扎实实地将这一短缺表征出来。当年“悲痛弄得我们把这棵树都忘记了”,而如今,当这棵树被重新命名为“征兆”的时候,它重新带回了曾经的创伤记忆。

文章开头几段,都是叙述者对当年关于母亲的种种事迹的追述。但是,叙述者采用的相对冷静的语调,与其说体现出“母爱”的伟大,不如说“母亲”的种种事迹无法被组织到一套完整丰富的叙事安排里。因此,叙述者受到的“安慰”也是来自某种神秘而不可知的东西:

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我们前面已经说过,“母亲”占据着创伤性内核的中心,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它构成了符号秩序所无法化解的“原质(the Thing)”--符号秩序无法包容穿透的“坚硬内核”;并不是符号无法穿透的这个原质模糊了意义,而是任何试图阐释它的意义反过来令我们无法真正体验这个原质带来的震撼。叙述者对母亲的追述,与其说是做出了解释,不如说是表明了解释的不可能性。

因此,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便是:如果我们设想叙述者真的去看了合欢树,这个行为的象征意味是什么?如果“母亲”永远是不可阐释的,那么追求征兆的阐释,又有什么意义?

在《合欢树》发表之前三个月,史铁生写了著名的小说《命若琴弦》。如果假定作者在这段时间内的思想是一贯的,我们或许就可以从这篇著名的中篇小说里寻找答案。在小说最后,作为主人公之一的老瞎子,通过一辈子努力而终于弹断了一千根琴弦,最终却发现所谓的“药方”只不过是一张白纸:

他一路走,便怀恋起过去的日子,才知道以往那些奔奔忙忙兴致勃勃的翻山、赶路、弹琴,乃至心焦、忧虑都是多么欢乐!那时有个东西把心弦扯紧,虽然那东西原是虚设。老瞎子想起他师父临终时的情景。他师父把那张自己没用上的药方封进他的琴槽。

对此,我们可以模仿齐泽克的话说:无法阐释但却始终在场的“原质”,并不是康德所谓的“自在之物”或认识论意义上的无能为力--相反,它本质上什么也不是,它就是一张白纸,一个空隙,一个短缺,一种创伤经验,或本体论意义上的不可能性。当老瞎子回首过去经历过的生活,回忆自己为了弹断一千根琴弦而付出的努力时,他才意识到这些点点滴滴其实构成了真正的生活。但是,重要的并非由此得出结论认为“活着才是最重要的”;恰恰相反,重要的是看到,原先呈现为阻碍的东西(需要弹断一千根琴弦),最终证明就是问题的答案本身:“黑格尔式的从意识到自我意识的过渡,暗示出对某个严重失败的体验:主体(意识)想揭穿幕后的秘密;他的努力失败了,因为幕后一无所有,而‘一无所有’就是主体。”[6]正是通过发现“药方”上什么也没有,老瞎子最终意识到自己生活的意义(成为“主体”),而不断追求某种目的、不断想要“揭穿幕后的秘密”的小瞎子,仍然有待自己去发现“真相”、认识自我。

回到《合欢树》,我们发现,“合欢树”作为征兆表征着符号秩序的短缺,它一方面拒绝任何阐释,另一方面又把“我”询唤为一个与此有关的主体,使“我”不断产生希望追求和阐释“原质”的欲望。但是,由于作为创伤性经验的“母亲”本身就是大他者(符号秩序)的短缺,追求阐释的结果只有两种:要么用“幻象”(“母爱”)填补并缝合这一短缺和空隙,建立起一套通常意义上的、充满乡愁的歌颂“母爱”的话语;要么面对下述事实:这一符号秩序的短缺也正是作为主体的“我”的短缺,“我”不可能通过缝合这一短缺而平息“征兆”带给“我”的焦虑和欲望;穿透“征兆”的行为所揭示的真相,就只是这一“短缺”而已。追求真相,不过就是对此一永恒的“短缺”有所意识而已。叙述者把前一种可能性交给了将来长大了的“那个孩子”: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到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合欢树”或许会和孩子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成为过去生活的一部分,成为“物是人非”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成为“幻象化”的欲望对象;但是,对于那个孩子来说,这棵树不会成为一个指向创伤性经验的“征兆”,或一个拒绝阐释的客体。在这个意义上,这个孩子可以在“想起他自己的妈妈”的时候“跑去看看那棵树”,但“我”却不能够,因为--

一个普通的日常行为,一旦发现自己占据了原质的不可能的位置,并开始化身为欲望的崇高客体时,就变成了不可能实现的奢望。这一客体或行为本质上可能是极其平凡的。它只需去占据大他者中神圣/禁止的空位,而一整套难以逾越的障碍围绕着它出现;客体或行为,尽管极其平凡,还是无法达到或实现。[7]

我们或许可以把文章题记中的“母亲的呼唤”过度阐释为某种与“母爱”相对峙的因素:“母亲”声音的独特性,并不落实为某些具体的主人能指,但它吸引人聆听、动容、前往;它无法被置换为一系列普遍性的价值叠加,也不可被还原为某些固定的意象。与此相对,“母爱”的普遍性格往往包含着一套样目繁多的价值或情感,哪怕据说“母爱”总是具有“不可替代”这一“单一价值”。归根结底,确实可以说这篇文章是关于“母亲”的独一无二性,但这一独特性却无法被任何其他能指代替,甚至“伟大的母爱”也不行。这也就是为什么,叙述者再三写道,其他人似乎都无法理解他:

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

……

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都把我当儿孙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都不说,光扯些闲活,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

为什么别人无法理解“我”呢?因为只有“我”占据了那个“主体”的位置,“征兆”只向着“我”敞开其存在;也只有对“我”而言,“母亲”呈现为原质的存在。就像卡夫卡《在法的门前》里那扇面向可怜的来访者的“法的大门”--只有他能够面对这扇门,而他又永远无法进入这扇门。

浅析《合欢树》的行文构思艺术

作者:魏敏

【摘 要】史铁生的合欢树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其情感感人肺腑,许多有关于此文的鉴赏性文章也恰是从其思想情感方面入笔。其实在行文构思方面此文也堪称典范,笔者就是从其行文构思的几个突出之处进行简要的赏析。

【关键词】合欢树 选材 叙述 构思 语言

《合欢树》是史铁生一篇追忆母爱的文章,写于1984年11月。这一年,为自己付出一生辛劳的母亲已经不在人世,但小有名气的史铁生却时常怀念那位对自己不离不弃,含辛茹苦的苦难母亲,并且想与慈爱的母亲共享收获的欢乐,可是偏偏已不能够,这是怎样的悲哀啊!于是在柔肠百转之中写下这至情的怀念。正如他在《有关庙的回忆》里写道:“母亲,她的灵魂并未消散,她在幽冥之中注视我并保佑了我多年,直等到我的眺望在幽冥中与她会合,她才放了心,重新投生别处,投生在一个灵魂有所诉告的地方了。 我希望,我把这个梦写出来,我的黑夜从此也有了皈依” 1文章就是借合欢树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怀念甚至歉疚。也许只有这样作者才能在黑暗中找到皈依。

《合欢树》能够感人肺腑并且被选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系列《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中。原因是它不仅在思想上而且在艺术上也闪耀着独特的光彩。

一、以小见大的选材

在写作中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便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即选用生活中的小事来表现大的主题。合欢树的主题是表现母爱,可是作为身患残疾的史铁生的母亲做的事何止千万,但作者不是顺手拈来即入文章,而是经过精心的筛选的。文章回忆了与母亲共同生活的三十个年头,然而仅选了生活中的几个小小的片段,就把母爱表现的淋漓尽致。第一个片段是:第一个镜头是:10岁时,“我”作文获奖,母亲很高兴,说自己当年的作文写得还要好。“我”不服气,故意气她。这一片段暗含着对母亲当时那种自豪感不理解并表现出的不屑的歉疚之情。最后两句话“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2体现出“我”重新回首这件事时,内心充满对母亲的怀念敬意 。第二个片段是:20岁时,“我”两腿残废后,母亲为了让“我”重新站起来,不辞劳苦,“全副心思放在给我治病上”3。当时,医院放弃了“我”,“我”也“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4。而母亲从不肯放弃“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5这是一位母亲对儿子最深沉的爱也是在我身体与心灵遭受沉重打击时母亲给我最不懈的安慰。文中说到“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6,医院的大夫说“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7,“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总是在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8这是母亲的自责,这种责备赶越重越能表达母亲爱的深沉。第三个片段是:当母亲发现“我”想写小说时,鼓励帮助“我”。“她到处给忘我借书,顶着雨或冒着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9无论何时何地,母亲都是儿子忠实而坚定的支持者。当一个人受到如此厚重的坚持时,怎能不燃起希望之火?

终于,30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10,“母亲却已不在人世” 11。 细心读来,可以发现作者选择的三个时间段分别是10岁,20岁,30岁,这都是“我”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作者恰恰选择了这些重要时刻的一些生活片段,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也表现了的母亲在儿子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这种艺术处理以一点观全面,以小见大,从不全到全德表现手法,给写作者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和无限的表现力,同时为接受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这正是作者在选材方面的独具匠心之处。

二、详略得当的叙述

文章对“我”十岁时 、二十岁时、三十岁时和母亲的生活状况进行了概括性描述,突出重点,略去枝节。前三自然段主要叙述了 “我”的作文“得了第一” 、“两条腿残废了” 和“文章发表”并“获奖”三件事。而这三件事中又重点写了二十岁时“腿残”,概述了腿残后的生活和想法“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12却详细叙述了母亲为我治病的经历以及帮我学习写作的经历:“二十岁时” 13,“我的两条腿残废了” 14 母亲的全副心思“放在给我治病上” 15,她那时已不年轻,“头上开始有了白发” 16。母亲为我操碎了心,她“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 17,“找来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 18。当“我”说“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 19要放弃治疗时,母亲总是说“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 20 “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 21,她“昼夜守着我” 22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 23;当“我”关注生命的价值,写小说时,她又鼓励我,“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 24。这其中有细节描写、有语言描写、有行动描写。而种这有详有略的写法寄深情于冷静的叙述之中,不急不躁,不枝不蔓。为我们再现了母亲在我身患疾病时的忧虑,担心以及对我的病的永不放弃的做法,生动感人,突出了怀念母亲赞美母爱这一主题。

三、新奇精巧的构思

文题虽为“合欢树”但全文并没有直接描写输的部分,只是在后半部分若隐若现的提到合欢树。其实文章并非以篇状物类散文而是托物言志类抒情散文,即借合欢树表达了母爱就是一种荫蔽。文章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前部分写母亲生前的事以我的突然残疾为重点,突出了母亲为我治病而心力憔悴但始终没有放弃。主要表现了母亲对我的悉心呵护。后面部分写母亲逝世后的事。作者把镜头推向了若隐若现的合欢树,从另一个角度来表现母爱。合欢树是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时在路边挖的,当时以为是“含羞草”,先是种在盆里,后来又移栽窗前。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 25“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了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26正是在母亲的爱护和照料之下合欢树茁壮成长,如今“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 27可以说没有母亲的呵护,没有母爱的滋养,就没有合欢树生机勃勃的今天。而母亲这样的爱护合欢树一方面说明了母亲的善良,另一方面也说明母亲已把这棵多难的树看成了我,若不然当母亲看到合欢树“起死回生”时为何高兴了很多天并认为是好兆头呢?由此看来前面部分写母亲对我的照顾与后面写母亲对合欢树的呵护是相照应的。合欢树仿佛是我的难兄难弟,又是母爱定的象征与化身。文章写合欢树即是写母爱,但又比直接以母爱为题显得含蓄蕴藉。这便是本文构思巧妙之处。

四、质朴含蓄的语言

史铁生散文语言以质朴自然见长,本文也是如此。阅读文章,犹如听史铁生话家常,对母亲那浓烈的情感都藏在了纯厚质朴的文字里了。如写到“我的两条腿残废了” 28时是那般冷静,写“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29看似客观冷静的叙述语言,但其中饱含了对母亲为自己而日益憔悴的心酸也表达了在自己突然残疾是母亲对自己的悉心照顾的感激,更多的是母亲已不再年轻还要为自己操劳,忧虑的歉意。又如“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30同样不带任何抒情,不事任何雕琢的冷静叙述,却给了读者更多的感受空间。

文章用词具有口语化的特点,使文章语言独具平易浅近的自然、朴素、淡雅的韵味。如“非疯了不可” 31 “躲了出去”32 “她的心里太苦了” 33 “受不住” 34“召她回去”35 “光扯些闲话”36 “忙扯到别的”37 “过道窄得一个人”38等处都使用了单音节词语,使文章语言生动、传神,如日常口语。

琐碎的事情因为深沉的情感而统一,深沉的情感又凭借朴实的文字而流淌。合欢树真可谓文质兼美的好文章。

树在人亡,史铁生不可面对的悲痛

1984年11月,史铁生出自对母亲的沉痛思念,写了《合欢树》。在母亲去世多年后成名的史铁生,承受着欲报答而不能的悲痛,一棵有关母亲和他的合欢树,如今终于开花并且与屋高,他想去看却终于不敢看。

文章先以顺序手法从作者十岁那年写起。十岁时母亲还年轻,“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二十岁时“我”两腿残疾,母亲已不再年轻,为了我的病,“头上开始有了白发”;三十岁时“我”小说发表,过了几年另一篇小说获奖,母亲却没法看得见“我”的成就了。而她曾经怎样的全副心思放在我的病上,曾经怎样的“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那样,抱了希望”啊!

“我”不明白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自己摇着车躲到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迷迷糊糊的,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了’。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母亲把自己奉献给自己的儿子,儿子无以为报,内心被欲报而不能痛苦煎熬着,自此我们略见一斑?

接着作者通过插叙的手法,提到本文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合欢树。母亲还活着时,有一年,她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无意中带回一棵合欢树苗。“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了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

合欢树象征什么呢?合欢树其实就象征着史铁生,象征着母亲的儿子“我”。“我”的残疾,母亲的用心照顾;体现在合欢树虽然没有发芽,母亲叹过气,“还舍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合欢树茂盛了,母亲认为是好兆头,兴许儿子的病从此有希望呢?于是“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在母亲发现“我”在写小说,找到“寄托”时,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抱了希望。鼓励着“我”去做“我”喜欢的事情:“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只是担心着儿子,不知道儿子的前途在哪里,他什么时候才能走出一条息的路?她担心着,访问演出好像念叨着“合欢树几年才开花一样。”

合欢树虽然象征看“我”,但毕竟不是“我”;虽然都得到过母亲的喜欢,受过母亲的照顾,但既是母亲的儿子,“待遇”就不一样。“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我们离开小院儿。当年的那个小院儿,如今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小院儿里只有那棵树”。“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样种的。”作者过去总推说手摇四进出太不容易,他心里抖着,不敢去看合欢树;现在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我要是求人背我过去,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他的后悔难道真的是因为前两年没有去看吗?不是的,既然要求别人背,也不是不行的话。他其实是不敢。“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我的小说如今常获奖,我“走”出了一条路了,但母亲已不在了。最想看合欢树开花的人偏偏不在,最愿意看到“我”获奖的人偏偏不在;如果说合欢树开花是对母亲的报恩,“我”的获奖不也是对母亲的报答吗?作者期望借一个小男孩长大后,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想起他自己的妈妈,跑去看看那棵树,替自己完成未了的心愿。

但小男孩到底不是作者自己,“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子选手的”,他不知道一棵树联系过怎样的两个人的生命,他也不会知道史铁生面对树在人亡,他心里怎样的抖着。知道的人只有史铁生自己。

合欢树 篇10

合欢树的叶子与众不同,他们是由一排排小叶子组成的,像是待阅的士兵,被雨水冲刷的英姿飒爽。合欢树的树干粗壮,表面比较光滑,触摸合欢树,上面有许多凸起的小疙瘩。树枝向上延伸,像一把把撑开的大伞,为人们遮荫挡雨,合欢树的花是由一束束小绒毛簇拥而成的,颜色从里到外由绿白到粉红,它们在雨中争奇斗艳,合欢树的果实向豆角一样,颜色青绿,果实的颜色、形状和叶子都很像,它们融为一体,就像深绿色的树叶又发出了新绿,在远处,你要是不仔细看,还真分辨不出哪是果实哪是树叶呢!

合欢树就像自然界中的魔术师,它的叶片每天都会发生变化,每当太阳落山的时候,合欢树就会慢慢把叶片对合起来,当太阳升起的时候,合欢树就会将叶片尽情地伸展开来,你说合欢树是不是神奇的魔术师呢?

【合欢树读后感】推荐阅读:

合欢树10-06

合欢树作文450字06-14

合欢树史铁生10-10

《合欢树》史铁生课文解析05-31

上一篇:商标注册申请流程下一篇:张养浩文言文翻译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