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内执法监督工作计划(共8篇)
一、当前党内监督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从整体上看,党内监督仍有薄弱环节,与形势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尤其在监督实践上存在着监督制约不力、监督渠道不畅、监督制度不全等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监督制约不力。一是上级监督虚化。一些地方和部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受时空限制,致使上级监督组织对监督组织行使权力的情况不能及时掌握,因而很难对其实施有效监督。二是同级监督弱化。同级之间怕相互监督伤了和气,影响工作。表现在同级纪委对同级党委的监督很难组织实施,实际上同级监督是形同虚设。三是下级监督软化。由于上级负责人往往掌握着相当大的用人权,下级监督怕会影响自己的仕途,因而不敢监督,尤其是对“一把手”的监督显得苍白无力。
(二)监督渠道不畅。一是干部群众实行知情监督的渠道不畅。比如一些地方和部门办事公开透明度不高,权力运作,重大事项决策,干部选拔等工作公开性不强、公开范围不广,群众在行使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方面受到人为限制。二是干部群众反映真实情况的渠道不畅。目前仍然缺少一种能让干部群众畅所欲言的情况反映机制,信息失真、信息滞后、信息匮乏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导致有关部门对领导干部的一些倾向性、苗头性等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和掌握,造成监督上的被动和不力。三是干部
群众实行民主监督的渠道不畅。如实行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制度,由于评议方法、评议机制不健全以及评议结果没有很好地与领导干部的任免奖惩挂钩,民主监督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三)监督体制不顺。一是纪委同级监督难实施。在现行的双重领导体制下,地方各级纪委实际上主要对同级党委负责,形同党委的一个工作部门,很难大胆地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同时,地方各级纪委在人事任免、人员编制、办公经费、福利待遇等一系列问题上,完全依赖于同级党委、政府,甚至纪检干部与党政主要领导之间还存在着一些政治、经济、人身依附关系。这种现实状况,使地方各级纪委难以独立地行使职权,说白了就是不敢监督,也监督不了。二是垂直管理部门难监督。由于垂直管理部门的人事管理任免权在上级主管部门,地方党委政府和其他一些监督机构,对出现问题的人或单位,无法采取一些行政处理或组织处理的手段,致使监督的着力点悬空,特别是金融保险等部门地方无党内监督权,从而出现“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怪现象。三是机关部门监督主体缺乏独立性。由于市县机关部门派驻纪检组织垂直管理没到位,一些机关部门的监督主体在地位和职能上缺乏应有的独立性、权威性,存在监督不力和不监督失职,真监督又无能为力的状况。
二、实现党内有效监督的对策及措施
(一)突出监督重点,强化监督的综合效果。
一是突出重点对象。《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明确
指出,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一方面,要通过合理的分权,强化内部制约,变“集权”为“民主决策”,规范权力运作,杜绝少数人大包大揽、个人说了算;另一方面,要强化外部监督,通过建立评议评估机制和有效落实廉政报告、廉政谈话、述职述廉、经济责任审计、廉政巡视等制度,形成对领导干部用权行为的有效批评与监督,督促领导干部严以律已、廉洁用权。
二是突出重点部位。在监督部位上,要紧紧抓住易于滋生腐败的重点环节和部位,突出强化对掌握人权、财权、物权的政府管理部门,以及耗费国有资产数额大的部位的监督,适当削减这些部门的权力,实行公开透明,管办分离的运作模式。定期对这些部门进行岗位轮换,加强岗位内部的制约机制建设,强化业务和分工的制约,制定必要的权力运行程序,形成互相制约的权力格局。
三是突出重点领域。对于不能实现由市场配臵或市场竞争不充分、垄断性强等容易发生腐败问题的领域,诸如工商税务、土地批租、政府采购、水利城建、规划管理等重点领域,应当积极探索,寻求规律,加强督查,完善制度,防止因垄断引发权力滥用问题。
四是突出重点事项。紧紧围绕党委政府关心、群众关注、容易出现问题的重点事项,如政府投资项目的立项和建设、大额度资金的管理使用等,设立专门监督机构,抓住关键环节,明确监督内容,确保对重点事项的监督不留空白点。
(二)健全监督制度,构建监督的长效机制。在坚持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监督制度基础上,着手建立和完善一些具体的监督制度。
1、完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一是在推荐提名上,推行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和推荐责任制,对领导干部在用人方面失察失误的,要进行责任追究。二是在考察名额上,根据领导班子换届、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个别提拔任用等不同情况,经民主推荐,适当扩大差额考察比例。三是在考察程序上,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考察预告制,改“暗箱操作”为公示于众,将拟提拔任用的干部在任前公示,如有不良反映,经查实后不予任用。
2、健全集体议事制度。严格坚持集体领导制度,凡属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必须经过集体讨论决定,不准个人或少数人专断。严格规范决策程序,严格决策约束纪律,建立决策失误追究制和决策失误辞职制。
3、坚持重要情况通报和报告制度。凡是党内方针政策的形成、党内基本制度的制定,凡属党内重大决策、重大问题和重要干部任免,都要以通报、公示、公报、新闻发布会和座谈会等适当形式向党员干部公开,方便党员干部的监督。领导干部还应向党组织如实报告重大事项,自觉接受党组织监督。
4、完善述职述廉制度。进一步规范述职述廉的内容,每年根据上级、同级纪委廉洁自律的要求,结合群众反映的疑点问题、关心的焦点问题,确定具体的述职述廉内容。
进一步丰富述职述廉形式,扩大参与测评的人员范围,以请群众或有关方面的代表对领导干部现场提问、质询的方法,要求领导干部现场解答、对话和说明,让干部说得清楚,让群众听得明白。同时要加强述职述廉的成果运用。
5、逐步试行询问制度。吸收借鉴质询工作起步较早、成效较好省市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加以科学归纳和总结,探索询问、质询的条件和程序,形成询问和质询提出、确立、处理、反馈等一整套工作机制。
(三)整合监督资源,形成监督的整体合力。
1、发挥纪委组织协调作用。当前,应抓紧制定纪委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的具体规定,从监督对象、监督范围等方面界定纪检监察机关与有关部门的职能分工,明确纪委的组织协调责任,发挥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督作用,凸现监督的整体效应。建立部门之间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各部门的工作联系,多渠道、多方位了解掌握干部的现实表现,形成协调和监督合力。
2、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在检察、审计、信访、新闻媒体等单位设立廉政预警联系站,多渠道、全方位地收集廉政预警信息。加强对各类信息的分析研究,通过廉情分析和廉情反馈,及时发现和解决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的腐败问题。
3、发挥其他监督主体的作用。建立与社会民主政治发展相适应的党内外监督工作机制,落实各个监督主体的责任,充分发挥人大、政协、人民团体、新闻舆论、审计、财经等部门对党员干部的监督,实现党内监督和其他监督 的有机结合,使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处于多层次、多角度、网络型的党内外监督之中。
(四)完善监督体制,提高监督的内在权威。
1、积极开展巡视工作。应成立巡视机构,有关部门要尽快搞好组建工作,明确巡视任务,制定巡视方案,有计划地开展巡视工作,并重视巡视结果的运用,作为奖惩考核班子的重要依据,使巡视工作成为更有效、更具权威的党内监督手段。
2、加强上级纪检监察机关对下级纪检监察机关的领导。完善现行的反腐败领导体制,探索建立以上级纪检监察机关领导为主、同级党委领导为辅的体制,保证纪检监察机关相对独立地实施监督检查工作。
党内监督是指党的组织和其他组织以及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根据党的纲领和章程,根据国家的法律和法令,以及党的有关规章制度,对党员和党组织履行义务、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方面的监察和督促。党内监督对于党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党支部工作中,一定要健全党内监督制度,拓宽党内监督渠道,做好党内监督工作。
1 党内监督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就决定了在我们党的手中,或者更确切地说在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手中,掌握着党和国家的权力。这一方面为我们党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党员尤其是党的干部被权力所腐蚀的危险。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是腐败的权力,因此要加强党的防腐拒变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第一、加强党内监督,是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客观要求;
第二、加强党内监督,是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第三、加强对党员和党组织的监督,是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2 党内监督工作的基本原则
党内监督工作是一项十分严肃的政治工作。做好党内监督工作,不能随心所欲,而是要在科学的指导思想指导下,坚持正确的原则和方针,这样才能达到监督所应达到的基本目的。
党内监督的基本原则,是我们在党内监督工作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坚持这些原则,对于做好新形势下的党内监督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党内监督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实事求是原则。在党内监督中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从监督者来说,要尊重客观事实,如实反映情况,监督要以事实为基础,做到监督准确。不能脱离事实、违背事实,更不能以监督为名,捏造事实,进行诬陷。从被监督者来说,要有错必纠,自觉接受监督,当监督者提出的问题与事实有出入时,可以加以说明和解释,绝对不允许文过饰非。
二是人人平等原则。即任何党员,不论职位多高,功劳多大,都一律平等地享有监督权,可以对其他党员和党的组织进行监督;同时,所有党员又都一律平等地被党的组织和其他党员监督,具有被监督的义务。因此,在党内监督面前不存在任何没有监督权利或不受监督的特殊党员。
三是民主公开原则。在党内监督中,要尊重和保护党员群众的民主权利,经常对党员进行党内监督的教育,使广大党员了解党内监督的依据、内容、意义,创造党员能监督、会监督、敢监督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党员民主监督的作用。
四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原则。党内监督的目的,是使党员和党的组织检查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以增强党的组织观念、纪律观念和法制观念。因此,在监督中要施教于先、执法于后,从团结愿望出发,经过党内监督,达到团结的目的。
五是从严治党原则。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在党的监督工作中,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原则,紧紧围绕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党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切实发挥党内监督的作用,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党支部在党内监督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上基本原则,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好党内监督工作,以使每个党员都能够成为合格的共产党员,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以模范行动带领周围群众,为完成本单位的各项任务而努力奋斗。
3 党内监督的重点内容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对党内监督的重点内容做了严格规定。这对做好党内监督工作指明了方向。
党内监督应当是全方位、全时空的监督。但是任何时期都有与这一时期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的重点工作,做好了重点工作,其他工作也就会得到极大的推动。党内监督工作也是这样,当然,党内监督工作的重点内容,正如《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在总则当中所指出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遵守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维护中央权威,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决议、决定及工作部署的情况。
二是遵守宪法、法律,坚持依法执政的情况。
三是贯彻民主集中制的情况。
四是保障党员权利的情况。
五是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执行党和国家有关规定的情况。
六是密切联系群众,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情况。
七是廉洁自律和抓党风廉政建设的情况。
党支部要在监督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开辟新的途径,以提高党内监督的效果,使党员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党的领导干部成为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带领群众团结战斗的党的事业的骨干和人民公仆。
摘要:阐述了党内监督的意义和基本原则,指出党内监督的重点内容。
“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要强化党内监督,就要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既治标又治本,让党纪党规成为“带电的高压线”,让干净用权成为党员干部的自觉选择。在《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的制度框架下,强化监督意识,增强党内监督的自觉性,以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意识就是指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监督意识就是对监督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强化监督意识就是要加强对监督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新形势下,广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监督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党内监督的效果。
要强化监督意识,增强党内监督的自觉性,就要求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勤于学习、善于学习,解决不会监督的问题。长期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内监督,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管党治党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有的地方和部门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一些党员干部党的观念淡漠、组织涣散、纪律松弛,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不严格执行党章,漠视政治纪律、无视组织原则。党内出现的这些问题,与管党治党宽松软有密切关系,与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放松思想“阀门”、弱化党内监督甚至于不会监督有直接关系。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监督主体比较分散、监督责任不够明确、监督制度操作性和实效性不强、监督意识缺位、管党治党宽松软的问题,把强化党内监督作为党的建设重要基础性工程,既要充分发挥监督的制度优势,又要不断强化监督意识,增强党内监督的自觉性。通过组织全体党员领导干部学习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有关文件,让大家做到熟知党内监督、精通党内监督,从思想上重视党内监督,充分认识党内监督的重要性,增强党内监督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对党内监督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监督主体、监督内容、监督对象、监督方式等重要问题都作出了具体规定,这些内容都要求党员领导干部通过系统学习来掌握,之后才能积极参与并大胆监督。
要强化监督意识,增强党内监督的自觉性,就要求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牢固树立自我监督意识、接受监督意识以及主动监督意识,解决不愿监督和不敢监督的问题。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不受制约的权力肯定会跑偏,这是一条铁律。形形色色的贪腐行为,不过是权力滥用的寄生物。强化监督意识,首先就要有自我监督意识,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分之想,常怀律己之心。古人有“吾日三省吾身”,党员领导干部也应该时刻保持清醒认识,将党章党规等党内法规作为一条戒尺,时时刻刻规诫和鞭策自己,确保干净用权,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纪,做到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强化监督意识,还要求强化接受监督意识。通过自我监督,党员领导干部对“不该为”的事情“不想为”,而强化接受监督意识,则可促使对“不该为”的事情“不敢为”,威慑力更高一级。齐威王悬奖纳谏,唐太宗以人为镜,这些千古佳话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权力接受监督就是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牢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监督观。要有接受全社會监督的思想准备,作为公共权力的行使者,就要勇于在公众面前做透明人,把上级、同级、下级和外部监督当作检查不足、改进工作的一面镜子,查漏补缺,不断提升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做到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要善于听取来自方方面面的意见,特别是要听得进、容得下与自己的看法、主张不一致的意见和逆耳之言。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认识到,监督是对其最好的关心和爱护。就像每个人都要定期接受体检,查明身体健康状况一样,自觉接受监督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自身缺点和问题,“防患于未然”,才能增强自身“免疫力”,确保健康成长。强化监督意识,还应牢固树立主动监督意识,党员领导干部既是被监督者也是监督者。作为被监督者,要自觉接受监督;作为监督者,就要认真履行好监督职责。当前,在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中确实存在着对上级心存依附不敢监督,对同级碍于情面不愿监督,对下级怕失选票不去监督的现象,在思想上害怕、排斥监督。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多措并举、多管齐下,比如营造良好的监督环境,健全监督制度,等等。但最根本的,还是要增强领导干部主动监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坚强的党性、无私无畏的精神来抓监督工作,真正把监督作为增强班子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环节抓好落实。要通过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这两个抓手,把上上下下、条条块块都抓起来,从战略、战术两个层面编织好全面从严治党这张大网,营造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党经历过多次错误,但是我们每一次都依靠党而不是离开党纠正了自己的错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知错就改,具有超强的自我修复能力。事实证明,这种自我修复能力靠的就是党内监督。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标志着我们党在党内监督制度化方面又迈上一个新台阶。然而,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制度的生命力源自于执行。当前,要强化党内监督,首要的就是全党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强化监督意识,增强党内监督自觉性。全面落实党内监督责任,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一致,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
结
题
报
告
课题单位: 市实验高中 课题负责人:吴 课题组成员:
[摘要]基于当前“三严三实”和“两学一做”工作形势,结合学校纪律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本校教职工为研究对象,设计学校党内监督体系,推进纪律制度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以促进学校和谐健康发展。[关键词]纪律 监督 制度 [报告内容]
一、课题的提出
1、国家形势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党风好坏关系人心向背,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因素;腐败是党之大敌、国之大敌、民之大敌。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反腐倡廉建设上力度空前,并且卓有成效。十八大刚刚结束时,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做了一个庄严的承诺,“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这是对全党、全国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这个承诺在最近两年完全得以兑现。理论上,总书记对反腐倡廉做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我们把它概括在从严治党里。四个全面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其中全面从严治党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反腐败。反腐倡廉在理论上有基本的论述,在实践中力度空前。
注重加强党内监督,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重要法宝。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千锤百炼更坚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一套行之有效并不断完善的党内监督机制和制度,保证我们党不断坚持真理、纠正错误,依靠自身力量解决前进中出现的问题。当前,我国改革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对党内监督也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内监督工作,以永葆党的先进性。
2、学校形势
面对不断变化的国内国际环境,学校教育新课题新挑战接连不断。健全党内监督制度,完善党内监督体系,有利于改变对重大问题界限不清,办事程序混乱,班子内部不团结等问题,有利于领导班子成员间加强了解,减少分歧,增强团结,形成凝聚力和战斗力。
现在多数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的,而且“党政一肩挑”。书记监督校长的机制已就消失了,党组织对校长的监督也就不能有效到位,存在运作障碍。在这种状况下,党组织和教代会的监督作用发挥得如何,常常不是基于制度的保证,而是取决于学校“一把手”的个人素质。严格党内组织生活,落实学校党组织的议事和决策机制,有利于避免决策造成群众不满、处事不公等后果,防止出现违法、违纪等腐败现象。
二、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及目标
(一)课题实施的目标分析
1、对学校党内组织生活、学校党组织的议事和决策,我校先后制定过不少原则,提出过不少要求,但效果不很理想。通过探索使这方面的原则和要求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完善党内监督体系。避免“全面落实难、长期坚持难、质量保证难”的问题。
2、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积极开展学校党内组织生活,就是深入广泛地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多数人的意见,坚持民主集中的基本程序,促使“一把手”贯彻落实“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
3、健全党内监督制度,完善党内监督体系,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保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指出:“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保证权力沿着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运行,是防止以权谋私的根本举措。”权力运行不规范,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导致权力的行使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这是产生以权谋私等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重要原因。通过健全党内监督制度,完善党内监督体系,形成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使学校党组成员始终把遵守党的政治纪律作为开展一切工作的政治准则,在党内政治生活方面,严格坚持按党章办事,严格遵守党内各项政治生活准则,使党的组织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4、探究如何在学校建立职责明确、运作规范、科学高效的机制,增强党员政治性、原则性、战斗性。通过探索形成以下方面健全:一是健全党内政治生活组织制度;二是完善党组织议事和决策规则;三是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度;四是建立党内情况通报制度;五是完善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六是完善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七是完善党务校务公开制度;八是制定和完善领导干部定期考核评议制度;九是完善领导干部深入教职工群众制度。
(二)课题实施的内容
1、用教育来增强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党内监督意识。
2、用制度来落实党内监督。
3、用巡视来深化党内监督。
4、用惩处来保障党内监督。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
我校实施课题研究快三个月,结合十八大以来的情况,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成立课题研究组织机构,制定研究方案并全面启动研究。制定了实施方案,召开了课题研究开题会,对学校研究工作作了部署,提出了具体要求。
二是结合十八以来的情况,对各项制度作了整理、调整,对不合时代要求的作出删减增加。
三是认真组织课题研究的实施与管理,做到课题研究与学校实际工作相结合。为了使研究深入进行,我们制定计划、安排部署、不定期召开会议、加大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实施与管理,推动促进了学校工作。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及具体做法
1、用制度来落实党内监督。自2013年8月份以来,我们对学校的各项制度一一进行删选,对有些制度进行了增加。学校已建立的制度有《党政领导干部勤政制度》《麻城实验高中干部职工大会制度》《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麻城市党员代表大会制度》《公务用车管理办法》《招待费使用暂行办法》《麻城实验高中教职工考勤办法》《教师量化考核细则》《麻城实验高中绩效考核》《麻城实验高中高考奖励条例》《麻城实验高中教职工聘任方案》《教师住房管理制度》,待修订制度有《麻城实高新闻报道管理暂行办法》《麻城实验高中校委会例会制度》《麻城实验高中资金支出审批前会计审核制度》。落实党员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党员质量管理水平,印发《麻城实验高中2016年党建工作要点》《麻城实验高中党员教师思想政治辅导读本》《麻城实验高中关于开展党员组织关系集中排查工作方案》《麻城实验高中党员主题活动日实施方案》,这些都提高了党员的思想修养。
2、建立和健全党内监督机制,只是完成了“上篇文章”。如果党内监督有始无终,就会产生负面效益,关键是要维护这一机制的刚性原则,严格执“法”,确保党内监督机制落到实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执法执纪不严,规章制度形同虚设,这是党内监督的大忌。一定要坚持在法纪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坚持法律、制度和纪律的刚性原则,坚决克服那种失之于软、失之于宽的错误做法,既不搞“下不为例”,又不搞重罪轻罚,对任何滥用权力的,不管地位多高,权力多大,都应铁面无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该给什么纪律处分就给什么纪律处分。只有这样,才能既产生震慑作用,又让人觉得公平,加大党内监督的力度,确保其正常发挥作用,以维护纪律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确保制度规定的贯彻落实,走出一条靠法制纪律加强党内监督的路子来。
3、用教育来增强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党内监督意识。党支部书记曾桂文多次讲讲党课,加强党性教育,各支部多次分开讲党课,大力宣传党纪国法。党员们交流心得,探讨学校各种得失。这些做法增强了党员的监督意识,健全党内监督制度,完善党内监督体系
4、召开民主生活会,建立民主集中制监督机制。邓小平同志指出:“对领导人最重要的监督来自党委会本身。”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强化党委内部监督作为实施党内监督的关键环节来抓,运用党内民主生活会,经常互相征求意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思想交锋,做到面对面监督。多年来我们多次召开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有效地提高了党员的思想。
5、重大决策多次召开会议,力求决策科学合理。如我校兴建教学楼,多次召开会议选址,经建筑设计院设计好两套方案后,经党委扩大会议通过已正式付诸实施。
6、建立党内监督激励机制。营造党内监督的良好氛围。一是奖励制度。对于在决策和执行等各个环节中,依靠正常组织程序提出不同意见的同志,对领导在思想、作风、工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敢于批评的同志,都要予以表扬。对于坚持原则,积极负责的向党组织反映了高质量的不同意见,为正确决策和具体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的同志要给予表彰。二是惩戒制度。对于领导集体中不按有关组织制度办事,没有认真考虑不同意见,甚至排挤、压制不同意见的同志,致使出现决策失误,产生腐败的、为党和国家造成损失的,视情节给予有关成员以党纪、政纪处分,必要时追究有关责任人渎职罪。三是保护制度。在党组织内部,对敢于开展批评、揭露问题的同志要予以有效保护,设身处地为提不同意见的同志着想。不得空谈党性和纪律,而使持不同意见的同志左右为难,各级党组织不得片面强调班子团结,压制和遮盖不同意见,警惕和防止提不同意见同志在某些特定的不良环境中,在不正常的利益群体中被孤立,排挤甚至遭受打击迫害。本年度表扬了周元桥、徐其斌、邹丰俊、周传文、江峰、杨四朝、程定浩等多位敢说敢做的优秀党员。十七人被麻城市委、教育局授予“优秀共产党员”。
7、加强巡视,三年来,上级以及我校自己结合履职尽责进行了巡视,查到了袁老师和戴老师因小孩升学多请了客人,从而制定了婚庆丧事请客上报制度,并要求每位有小孩参加高考并被录取的老师签麻城实验高中“升学宴”、“谢师宴”廉洁自律承诺书。纪检孙书记亲自带队查到了有些老师上班坐班时看电子书,当即拍照留存,对我校党员教师有非常大的震动。
8、加强支部班子建设,建立良性有序的支部运行机制,充分发挥支部班子的带头示范作用。鼓励支部党员积极参与学校各项教学和管理改革活动,将围绕中心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作为评选先进的重要依据。文科支部获得“麻城市十佳基层支部”荣誉称号。
9、建立党内监督领导责任制。党内监督是由广大党员干部参与的,但这一机制能否正常运转,则是由主要领导干部负责。目前,一些单位党内监督工作之所以开展不起来,以致发生监督失察的严重问题,关键则在于没有领导负责,我校以前是副县级单位,书记由龙池办事处的领导兼任,缺乏必要的监督,以致人心涣散,学校每况日下。现在我校不仅有专职书记主管党务,还有专职纪委书记,更加明确两个责任即“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两班人马分工合作共同进步,学校各项事处理得井井有条,秩序井然。因此,要把搞好党内监督,必须明确党员领导干部应负的实施党内监督的责任,建立监督失察追究制度,一旦发生问题,要对负有党内监督责任的主要领导作出相应的处理。
五、实验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1、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学校健全党内监督制度,完善党内监督体系,极大地推动了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学校办学行为进一步规范,素质教育的实施进一步深化,管理及办学条件改善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地位越来越高。我校2016年高考取得全面的胜利:文化一本人数58人,居麻城普高第一;理科最高分621分,居麻城普高前列;文科最高分577,包揽麻城普高前四;体艺本科 88 人;一本、二本、三本上线率均居麻城普高第一。我校超额完成麻城教育局下达的高考任务。2016年上半年麻城实高中各项工作成绩喜人,学校红红火火。
2、提高了党员教师的党性修养,在监督制度的约束下,党员教师的觉悟大大提高。党员违反党纪国法上级制度的事为零。
3、加强反腐倡廉, 健全党内监督制度,完善党内监督体系,对于学校贯彻从严治党方针,增强党员的组织纪律观念,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六、实验课题研究存在的不足
一、集体领导制度和分工负责制度
集体领导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之一,是民主集体中制原则在党的领导制度中的体现,是实行正确领导的可靠保证。
1、凡属方针政策性的大事,凡属全局性的问题,凡属重要干部的推荐、任免和奖惩,都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由党支部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做出决定,而不能由个人或少数人擅自决定。
2、在集体做出决定后,要作好具体分工,明确任务和职责,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二、民主生活会制度
1、党支部民主生活会在每年第三季度召开一次,由书记召集并主持。会议召开前15天要将通知发到各成员,让大家充分做好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准备工作。邀请上级党委有关人员列席参加。
2、党支部民主生活会必须全体成员到会才能召开。
3、党支部召开民主生活会之前,要做好会前准备,认真听取党员干部群众对党支部及其成员的意见。
4、党支部民主生活会要按照上级党组织的要求,针对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党员、干部群众对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意见,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制定切实的整改措施,在一定范围内通报。并认真落实好整改措施,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三、谈话和诫勉制度
1、谈话对象。重点是局内领导班子全体成员。
2、谈话的主要内容。(1)贯彻落实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县委、县政府决定、决议的情况,坚持民主集中制,实施党内监督的情况。(2)本人负责分管科室的反腐败与党风廉政建设的情况。(3)领导班子集体或班子成员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4)其它需要通过谈话了解的情况和解决的问题。
3、谈话程序。(1)谈话按干部管理权限分级负责。领导班子成员由党支部书记负责。(2)谈话前,谈话负责人将谈话时间、地点和内容通知谈话对象。(3)谈话时,要将对谈话对象提出的诫勉要求和谈话对象的解释说明及表态作书面记录,经本人核实后,交由人事纪检部门存档。(4)谈话结束后,谈话负责人要将谈话情况及时向组织通报。
4、督促整改。由党支部纪检委员负责对谈话对象的督促检查,看谈话负责人代表组织所提的要求和建议是否得到落实,看谈话对象的缺点和错误是否已克服或纠正。
《条例》吸收党的以来管党治党、加强党内监督的新理念新经验,规定“党内监督必须把纪律挺在前面,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这既是党内监督工作的重要理论创新,又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开展党内监督工作的基本遵循。具体从以下3个方面把握。
准确理解“四种形态”的深刻内涵。“四种形态”是从党的历史和管党治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具体举措,根本目的是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一是体现了纪严于法、纪在法前、纪法分开的要求。党的先锋队性质和执政地位,决定了党纪必然严于国法。如果纪律都守不住,从严治党就无从谈起,依法治国就是一句空话。这就要求各级党组织把纪律挺在法律前面,以严的标准要求党员、严的措施管住干部,确保党规党纪刚性约束。二是贯彻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党员干部蜕变都有一个过程,如果一开始就受到严格监督和约束,及时认识和改正错误,就可以避免小错酿成大错、违纪走向违法。这就要求各级党组织坚持抓早抓小,发现苗头及时提醒,触犯纪律立即处理。三是深化了对“树木”和“森林”关系的认识。全面从严治党,不能只盯着极少数严重违纪的党员干部,失去对全局的判断和把握。这就要求各级党组织讲政治、顾大局,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治病树、拔烂树、正歪树、护森林,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牢牢把握党的纪律这把尺子。“四种形态”既针对苗头性问题,又覆盖了各种违纪行为,要用纪律的尺子去衡量,这在《条例》各章都有具体体现。一是始终扭住“常态”。《条例》规定,“坚持党内谈话制度,认真开展提醒谈话、诫勉谈话。发现领导干部有思想、作风、纪律等方面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有关党组织负责人应当及时对其提醒谈话;发现轻微违纪问题的,上级党组织负责人应当对其诫勉谈话”。这就要求各级党组织“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约谈函询,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使党内政治生活有战斗性和锋芒。二是合理把握“大多数”和“少数”。《条例》规定:“执纪审查应当查清违纪事实,让审查对象从学习党章人手,从理想信念宗旨、党性原则、作风纪律等方面检查剖析自己,审理报告应当事实清楚、定性准确,反映审查对象思想认识情况。”这表明监督执纪的过程,也是教育挽救违纪党员干部的过程。对不太严重或比较严重的违纪问题,要根据其性质、情节及造成的后果,恰当作出党纪处分或组织处理。同时,要把那些相信组织、迷途知返的违纪党员干部,同拒不悔改甚至对抗组织调查的区分开来,给其改过自新的机会,将“惩”与“治”结合起来。三是紧紧盯住“极少数”。《条例》规定:“依规依纪进行执纪审查,重点审查不收敛不收手,问题线索反映集中、群众反映强烈,现在重要岗位且可能还要提拔使用的领导干部,三类情况同时具备的是重中之重。”这就是说,对严重违纪问题要严厉惩处,坚决减存量、遏增量,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强化“不敢”氛围。
切实扛起监督执纪的政治责任。运用“四种形态”,党组织的责任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执纪的力度不是小了、而是更大了。《条例》围绕落实党内监督责任,对党委(党组)、纪委和党的领导干部提出了明确要求。对党委(党组)来说,要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把功夫下在平时,使党员干部时时处处受到纪律严格约束。对纪委来说,要找准在全面从严治党中的职责定位,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加强对遵守党章、执行党纪情况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反党章党规党纪的行为。对党的领导干部特别是党组织主要负责人来说,要本着对党的事业和党的干部负责的态度,敢于、善于运用“四种形态”,以担当落实责任,以行动诠释忠诚,把全面从严治党做深做细做实。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已于近日由中共中央正式颁布施行,请谈谈《条例》出台的有关背景和起草过程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是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使我们党始终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
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党内监督工作和党内监督条例的制定工作。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加强监督的重要性。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同志连续十次在中央纪委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在新形势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开展党内监督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同志代表党中央郑重表态,要以身作则,自觉接受全党和全国人民的监督,为各级领导干部作出了表率。这些年来,党的各级组织根据中央的精神并结合实际,在党内监督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形成了民主生活会、述职述廉、巡视、谈话和诫勉等一系列党内监督的好制度。从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要求制定党内监督条例开始,我们党经过十三年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初步形成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党内监督的思路。因此,在党的十六大以后出台党内监督条例的时机基本成熟。
在充分吸收1990年和1995年两次成立党内监督条例起草班子,着手起草工作取得成果的基础上,1月,成立了由中央纪委牵头,有中央办公厅、中央组织部、中央政研室、中央党校有关负责同志参加的起草工作班子,加大了工作力度。整个起草工作是在中央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起草期间,胡锦涛同志对起草中涉及的若干重大问题作了重要指示。中央政治局、中央纪委书记吴官正具体指导起草工作。中央政治局其他同志都认真审阅《条例》,分别提出重要修改意见。中央党建工作领导小组、中央政治局会多次专题审议该《条例》,这些都为《条例》明确了思路、指明了方向。《条例》稿先后广泛征求了部分省(区、市)党委的主要领导同志及有关负责人、全国党建研究会负责人和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委主要负责人以及部分市县党政主要负责人、党的十六大代表和专家学者的意见,经几上几下,集思广益,数易其稿,最后报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可以说,《条例》充分体现了全党的意志,集中了全党的智慧。
谈谈《党内监督条例》的主要内容以及对加强党的建设和加强党内监督的作用
《党内监督条例》设5章,即总则、监督职责、监督制度、监督保障、附则,共47条,6600余字。第一章规定了《条例》的立法目的和党内监督的指导思想、对象和重点内容等。第二章规定了党委、党委委员、纪委、纪委委员、党员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在党内监督中的职责和作用。第三章规定了规范党内监督工作的10项制度,每项制度列为一节。第四章规定了实施《条例》的保障措施。第五章规定了《条例》的解释机关和施行日期等。《条例》通篇贯穿了发展党内民主、维护党的团结统一这一主线,力求用发展党内民主的方式,保持党的活力和创造力;通过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维护中央权威,保证中央政令畅通,保证党组织的战斗力。
思考之一:着眼于党内监督在机关实践中存在的监督意思淡薄问题, 通过强化机关党员干部的监督意识教育, 提高监督与被监督的自觉性, 是加强机关党内监督的前提条件。
正确的、强烈的监督意识, 是实施党内监督的思想基础和前提条件。它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党内监督是否正常运作和坚强有力。但是, 目前机关党员干部对此缺乏正确的认识, 监督意识较为淡薄, 主要表现在:
首先, 作为机关党内监督的客体存在“四论”:一是“不利”论。认为监督程序繁杂, 拖延时间, 影响工作效率;束缚手脚, 有碍开拓;造成互相猜疑, 影响安定;对已不信任, 影响威信。二是“无用”论。认为监督是软招数, 是无权的监督有权的, 解决不了大问题。三是“特权”论。认为领导就是监督他人的, 怎能被人监督;自己“一贯正确”, 不需要监督。四是“抵触”论。监督跟已过不去, 产生抵触心理。
其次, 作为机关党内监督的主体存有五种错误认识:第一是“不必动真格”, 只是强调一下, 一般抓抓就行了;第二种是“不必去管”, 对己又无侵害, 何必去没事找事;第三是“无权去管”, 一般党员干部, 怎么有权去监督领导;第四是“管了也无用”, 手中无权, 管了有谁听;第五是“管了吃亏”, 监督一般党员干部要伤和气, 监督领导可能受到打击报复。
监督意识的淡薄, 导致了机关党内监督功效的软弱。究其原因主要是, 对监督的重要性和作用认识不清, 对每个党员应尽的监督义务、权力、责任和有关监督法规、制度缺乏了解。因此, 采取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道德、监督法规等内容教育, 是强化党员监督意识的重要手段。为此, 有必要针对性地抓好以下三方面教育:首先, 对机关全体党员干部进行党内监督重要性、权利、义务教育。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章》和有关党内监督的法规, 使他们认识到加强党内监督不仅是防止权利腐败的关键之所在, 而且是纯洁党的组织、增强党的战斗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机关为政清廉的需要。第二, 对机关党员领导干部加强法纪教育。从而使其自觉克服特权思想, 增强监督和被监督的意识, 主动将自己置于党组织和党员群众的监督之下, 正确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利。第三, 对机关党组织以及党内监督职能部门进行职业责任教育。使其明确肩负的重要使命, 增强加强党内监督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 积极研究探索新形势下加强机关党内监督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做到既敢于监督, 又善于监督。
思考之二:着眼于党内监督在机关实践中存在的监督法规不完备问题, 健全和完善机关党内监督制度, 实现机关党内监督的制度化、法规化, 是加强机关党内监督的重要保证。
完善的监督法规, 是搞好党内监督的制度保证, 也是规范监督行为、健全约束机制、实现监督制度化和法制化的基础性工作。近年来, 虽然有关部门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 立了不少规矩。但从机关党内监督的实践看, 现行的有关制度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一是缺乏权威性;二是缺乏配套性;三是缺乏操作性。
没有完备的监督制度, 就没有鉴别是非和严格监督的标准, 当然也无规范有效的监督, 尤其是监督力较弱的机关更是如此。因此, 加强党内监督工作, 必须要加强党内监督制度建设。当前, 应尽快制定出具有最高权威的《党内监督条例》和使之得以实施的保障制度。这包括: (1) 对权利的制约制度, 如对干部的考核任用、重大决策程序、重大工程项目的招投标、财经定期审计、施政决策程序等作出规定。 (2) 汇报制度, 如领导干部个人经济收入申报、个人生活重大事项报告、发现他人重大错误报告, 定期的思想汇报等。 (3) 组织生活制度, 如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党员领导干部过“双重”组织生活等。 (4) 民主监督制度, 上级党组织、监督职能部门、党员群众对违法违纪进行监督的职责、权利、程序, 包括管人、管钱、管物部门的人及领导身边的秘书司机与领导者互相监督的责任和权利等制度。 (5) 奖惩制度, 对监督中有功和渎职人员实施奖惩, 尤其对监督部门和领导干部没有履行监督职责的责任追究, 包括对各级干部的批评权、弹劾权。 (6) 保障制度, 如严禁对批评、检举、控告和反映情况的人进行打击报复;对那些有意搞诬告、陷害的人必须严肃处理等, 以切实维护和保障党员的民主监督权利。总之, 应有比较完备、互相配套、互相制约的党内监督法规体系。
思考之三:着眼于党内监督在机关实践中存在的组织监督软弱问题, 通过严格组织生活制度等多种手段, 提高组织监督能力, 是加强机关党内监督的主要方法。
严格的组织生活制度和民主评议制度, 是提高组织监督能力的组织保证和必要途径。但机关党组织并未严格坚持这些有效的制度, 使组织监督软弱无力, 这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突出问题, 主要表现在:一是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基本流于形式;二是民主生活会质量不高;三是民主评议走过场;四是放任纵容。对有的违纪问题该查的不查, 该处理的不处理, 姑息迁就, 甚至纵容包庇、敷衍和抵制有关部门的查处, 导致一些消极腐败现象在党内蔓延。
认真分析上述问题,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除思想认识和制度不健全外, 还有机关党支部地位低, 执行组织生活制度不严格、上级对下级的监督指导和督查不力等原因。因此, 要解决这一问题, 必须采取多种手段。首先, 要提高机关党组织的地位;其次, 要严格机关组织生活制度;第三, 上级机关要形成齐抓共管的监督合力;第四, 要增强监督透明度。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肌体上的细胞, 是党战斗力的基础, 要想加强机关党的组织建设首要的问题是解决党管党的问题。机关的特点是党员数量多、层次高、职务高、学历高, 做好党建工作任重道远, 发挥机关党组织的战斗壁垒作用, 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首要解决一把手抓两手, 只有党员主要领导干部重视党建工作并以普通党员身份积极参加党组织活动, 自觉接受党组织的监督, 机关党建才有生气。
要赋予党组织实权, 解决有名无实, 任重权轻的问题, 彻底改变机关党建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党建工作要舍得投入:一把手重视什么问题都可解决, 这就是所谓老大难老大难, 老大重视就不难。现在有的机关党组织地位、功能、作用和形势要求有较大差距组织活动除了学习上级文件, 读读报纸, 别的项目很少。组织活动固然少不了政治性, 但也应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如红色旅游, 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文化体育活动, 寓教于乐;微型党课, 演讲比赛等。
一、纠正“党内监督是监督体系中最重要的监督”的认识偏差
从当前我国监督实际状况来看,对党的监督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中国共产党的党内监督。包括党的代表大会的监督,党的专门监督机关(纪委)的监督,党的各级组织及其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党员的直接监督等四种基本方式。二是外部监督。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司法监督(主要是指检察院和法院的监督),人民政协、民主党派和社会团体的监督,社会舆论(主要是新闻媒介)的监督,人民群众的直接监督(主要是指通过信访举报、直接民意测验、民主评议和直接选举等)等五种基本形式。长期以来,我们自觉不自觉地强调党内监督的最重要地位,这也是造成目前监督效果不是非常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直面现实,往往最有效的监督来自外部监督,尤其是人民群众的直接监督以及包括新闻监督在内的舆论监督,在当前一些重大社会问题的暴露、处理上,外部监督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应该承认,在这两类监督当中,党内监督具有自己的独特优势,但是我们决不能偏颇,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的那样,要“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加强民主监督,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因为,监督具有异体性和强制性,一些问题不依靠异体的抗衡和强制性的手段,是无法解决的。因此,必须纠正“党内监督是监督体系中最重要的监督”的认识偏差,充分认识到外部监督也是必然和必不可少的监督,也是清除腐败、促进廉政的重要保证,在整个监督体系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纠正“党内监督的主体是各级纪委”的认识偏差
诚然,纪委作为党内监督的专门机关,不仅掌握着很大权力,而且在党内监督中发挥着独特的、其他监督难以替代的作用。但是把党内监督的主体归结为各级纪委会产生三种消极后果:一是会忽视党员主体的监督力量。实践证明,对权力最可靠、最有效的监督来自于监督权力的授权者,来自于最广大的党员主体监督队伍。任何掌权者都不能完全逃避广大党员的眼睛。长期以来,在党内监督体系中,党员主体的监督一直是最突出的薄弱环节,一直缺乏有效的保障和足够的权威,这也是广大党员的监督意识不强、监督积极性不高的一个深层次原因。二是容易忽视对纪委本身的监督。把党内监督的希望主要寄托于纪委,就很容易忽视对纪委的监督。在现代社会,任何机构都会产生利益;只要有权力,就有腐败产生的空间。因此,对纪委本身的监督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而近期揭露的一些纪委领导干部重大腐败案也向我们敲响了警钟。三是容易使广大党员群众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缺乏信心。因为纪委除了受上级纪委的垂直领导之外,还受同级党委的领导,而且以同级党委的领导为主。这样,同级纪委很难对同级党政“一把手”实施真正有效的全面监督。即使垂直空降纪委书记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因此,我们要纠正“党内监督的主体是各级纪委”的认识偏差,积极探索和建立党员代表大会的监督制度,党员主体对各级纪委的监督制度,党代表在任期中实行经常性监督的制度,党员代表参与纪委审理党内案件的制度,党员代表查询、质询党内立案及结案的制度,党员干部廉政档案向党员披露、接受查询的制度,党代表对纪委不作为或懈为进行弹劾、追究的制度。
三、纠正“对领导干部最重要的监督是党委会监督”的认识偏差
应该说,我们党加强了对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实行了常委会向党委会定期汇报工作并接受质询的制度,进一步提升了党委会的监督权限;而且党委会监督、党委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有着许多其他监督所不具有的便利条件。但是,目前在一些党委会中,民主集中制贯彻得并不是很好,党委成员之间彼此坦诚相交、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氛围并不浓厚,不计个人得失、直言进谏、厉行党内监督的人不是很多。另外,一些党委会的话语权、主导权往往掌握在党委“一把手”手里,因此,对党委“一把手”的监督又成了一个艰难的命题。
因此,我们要纠正“对领导干部最重要的监督是党委会监督”的认识偏差,不断健全完善常委会分工负责、集体决策的制度,积极推进党内权力的科学分解及合理制衡,贯彻落实党内询问、罢免、撤换制度,实质性推动党务公开,全面实施公推直选和差额选举,重要干部人事任免必须全面公开,积极探索党内主要领导干部任免实行票
决制的路径和形式。
四、纠正“党内监督的基础在于党员领导干部的自律”的认识偏差
从全局来看,注重党员领导干部自律,对少数人可以,对多数人不行;短时期可以,长时期不行。党员领导干部也有这样那样的弱点,更何况权力本身具有诱惑力和扩张力,权力寻租具有很大的惯性,仅仅靠自律,很难与之抗衡。我们不能寄希望于领导干部没有贪念、没有滥用权力的心理冲动,不能把党内监督的基础建立在党员领导干部严格自律上,而只能寄希望于一整套健全的权力监督机制。
因此,我们要纠正“党内监督的基础在于党员领导干部的自律”的认识偏差,尤其要全面推进对领导班子和“一把手”的监督力度:一是要制定落实常委会对“一把手”的监督办法,“一把手”的临时动议,常委会应坚决予以否决,常委会负责审查“一把手”个人重大事项报告情况真实性;二是要制定落实全委会监督常委会的办法,将重要人事任免全部改为全委会票决制和差额选举;三是要加强对升迁、调任、离任主要领导干部的全面审计、监督,杜绝带病提拔、个人说了算、突击提拔现象的发生。
五、纠正“党内监督内部化”的认识偏差
长久以来,我们一直把党内监督仅仅看作是一项党内事务,人为地给党内监督披上了一层面纱,制造了许多监督障碍。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营造党内民主的浓厚氛围,切实推进党务公开和党员领导干部财产等重大事项公开,畅通党内监督渠道,纠正党内监督内部化、神秘化的认识偏差。首先,必须规范党务公开具体内容的规定,建立多种党务公开制度,建立各级党组织定期不定期通报党内重要情况的制度,建立党员或党代表查阅党内会议记录、文件制度,完善落实党内文件、材料保密期限及解密、公开制度等。其次,确保党务公开的内容的价值,提高公开的时效性和透明度。第三,必须保证党务公开的规范性。常规性党务工作每季度或半年公开一次;为民办实事进展情况、民主生活会开展情况及时阶段性公开;干部考察预告、干部任前公示、发展党员等情况随时公开;对于重大或复杂性的问题,公开后根据反馈意见进一步完善,必要时再次公开。第四,尤其要加大对诸如“三重一大”等敏感问题的公开力度,使党员清楚这些工作决策的来龙去脉,在充分知情的基础上参与监督。第五,尽快实行县处级主要领导干部财产申报和公开制度,保证党内监督实效。另外,积极探索党员领导干部提拔任免全程纪实制度,并向党员领导干部公开,从而保证有据可查、有责可究。
六、纠正“党内监督主要采用和风细雨式”的认识偏差
一直以来,我们把工作基点都建立在“所用党员领导干部都是好人”的假定前提基础上,过于强调党内监督采用和风细雨式,突出批评和自我批评,而且这种批评和自我批评很多时候都是蜻蜓点水、无关痛痒,很少涉及深层次问题;诫勉谈话往往也是走过场,无法触及领导干部的灵魂深处,并不能产生强大的震慑作用。因此,我们一定要纠正“党内监督主要采用和风细雨式”的认识偏差,从小事抓起,从日常工作抓起,从生活作风抓起,进一步加强党内监督的深度、力度、厉度。
总之,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的党内监督建设,是时代的召唤,历史的必然。但监督机制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长期工程,因此,我们必须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纠正党内监督上的认识偏差,持之以恒地加以全面推进,从而极大限度地发挥党内监督对促进党的建设、促进中华民族早日复兴的巨大作用。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长宁区委党校培训部副主任,讲师
【党内执法监督工作计划】推荐阅读:
党内监督工作措施10-25
加强党内监督工作方案10-18
党内监督机制06-16
解读党内监督条例10-24
党内监督机制经验和做法07-24
准则和党内监督条例对照检查材料07-22
党内谈话制度06-28
党内群众意见07-05
党内激励09-21
高校党内民主建设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