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典型案例(共9篇)
(1)生理:肥胖体型
(2)情绪状态:低落、烦躁不安。
(3)认知与行为表现:主诉头晕、疲乏无力、心悸,担心预后不良,精神萎靡。(4)心理社会因素:(生活事件)父亲有高血压病史,去年去世,死于脑出血(人格特点)性格急躁,谨慎(社会支持情况)工作勤奋(其他)有烟酒嗜好。
1.心理护理诊断(1)焦虑:与预感到个体健康受到威胁有关。(2)调节障碍:与认知受损有关。(3)精神困扰:与烟酒戒断有关。2.护理目标
服务对象在一个半小时的会谈后能说出引起焦虑的原因;服务对象在三天内能认知高血压病病因、性质与注意事项,使适应病人角色。服务对象在两个月内精神恢复。
服务对象在一个月内血压稳定,能进行自我调节。3.护理措施
(1)创造舒适安全的环境,丰富病人的住院环境,减缓患者陌生感。(2)帮助张某确立应对高血压病的正确认知,从病因、性质及可能引起情绪波动的各种因素方面,帮助其走出认识误区。
(3)交给患者深呼吸放松、改善睡眠的方法,帮助患者精神放松。
(4)适当的让病人与家属、同事、亲友会面,以满足病人对爱和对社会的需要。使病人分散对自己的注意,能够尽快适应病人角色,积极配合治疗。
(5)需用药治疗时,按照心理医生的遗嘱给药,应能够判别医嘱的正确与否。(6)帮助患者制定健康的饮食生活计划,鼓励病人戒烟戒酒,适当锻炼,协调生活节奏,避免大脑神经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
4.心理护理效果评价
关键词:护理心理学,案例教学,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根据教学目标要求, 利用案例引导教学活动, 组织学生学习、研讨和探究的一种教学方法, 是一种针对性、实践性、启发性、研究性和实效性强的教学方法[1]。与以讲授法为主的传统教学法相比, 案例教学的临床情景模拟特点, 有利于护生临床心理护理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形成。课题组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开展案例教学,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 选择我校2004级护理本科1-2班77人为实验组, 其中男生6人, 平均年龄为 (21.42±0.74) 岁;选择2004级护理本科3-4班80人为对照组, 其中男生10人, 平均年龄为 (21.76±0.68) 岁。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周郁秋主编的教材《护理心理学》第二版, 教学时数均为48学时。
2 方法
对实验组部分内容采用案例教学法授课, 对照组采用以讲授法为主的传统教学法授课。案例教学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 启动教学, 强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并注重学生的沟通、倾听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主要包括准备阶段、讨论分析、概括总结这三个过程。课程结束后, 分别向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发放教学效果评价问卷157份, 回收157份, 有效率为100%;采用统一命题对两组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通过上述两种方法检验案例教学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效果。
2.1 准备阶段
主要包括案例的准备、教师的准备, 学生的准备及教学环境的准备。在案例教学中, 案例、教师、学生和环境组成了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 每一因素都影响着案例教学的成功实施。
案例的准备。案例选择直接影响到案例教学的效果。适合的案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主动性。案例通常是基于临床真实情景中的描述, 用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的能力, 所以好的教学案例应尽可能多地蕴涵教材中的概念和原理, 与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相结合, 还应包含有复杂、劣构或亟待解决的问题, 让学生在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中建构知识[2]。案例准备过程中要注意五点:①与教学目标相匹配;②与学生以往知识经验相衔接;③案例内容呈现相关学科知识, 促进知识整合;④案例应基于真实的问题情境;⑤具有启发性和科学性[3]。
教师的准备。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学生的背景和经验, 选择合适的案例, 案例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可供讨论思考的问题目录。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有合理的知识结构, 并学会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及如何对学生的反应进行指导;在案例教学中可能存在无法预料的问题, 这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 以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水平和处理突发教学事件的能力。
学生的准备。案例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因此, 在进行案例教学前, 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案例教学工作。学生要主动查阅资料, 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 列举自己发现的问题、可能的假设、解决方案及其相关依据等, 参与课堂讨论。
环境的准备。案例教学不仅要有良好的物理环境, 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环境。
2.2 实施阶段
教师介绍案例, 确定讨论思考的问题目录, 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讨论过程为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两种形式。讨论分析为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 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 此时教师要调动学生积极性, 及时启发, 适时提示, 保证讨论向预定方向有序地进行。
2.3 总结阶段
讨论结束后, 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揭示案例的理论观点, 对有争议的问题给予澄清。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对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正确观点予以表扬, 对不妥之处给予补充。除此, 教师要注重课堂的教育性和心理教育功能的激发。
3 结果
两组学生对护理心理学教学效果的评价见表1。经χ2检验,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学生在调查问卷10个项目上的应答结果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小于0.001。
两组学生期末考核成绩的比较。期末考试中, 从试题库中按比例抽取试题, 实验组平均成绩为81.47分, 对照组平均成绩为76.13分。两组成绩比较, t=12.05, P<0.00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讨论
4.1 护理心理学实施案例教学的意义
从结果中可以看出, 实验组学生对案例教学法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实验组期末考试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成绩, 说明案例教学法效果显著。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人均有求知需求, 因而在问题情景中, 来自于临床真实而形象的案例,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最终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思维能力的养成[4]。记忆理论认为, 形象记忆的效果优于抽象记忆, 由于案例融合抽象的理论于具体形象的临床案例中,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 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和储存知识到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并且通过与同学之间讨论, 使其知其然, 又知其所以然, 对抽象的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在案例教学中, 通过教师、学生间的互动, 教师更加了解学生, 可以更好地组织以后的教学活动, 并且在案例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待, 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根据各国有关专家意见的调查, 获得9种管理学教学功能的评价结果, 其中案例研究对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占第一位, 在知识传授, 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 知识保留持久性方面占第二位, 在态度转变和人际关系能力培养上占第四位, 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总体上得到教育专家的肯定[5]。本研究结果与其基本一致。
护理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 学生既要掌握理论知识, 更要学会临床心理护理技能。案例教学可使学生在教室这一安全环境中学习各种临床心理评估方法在心理护理中的应用;通过病例讨论, 分析不同病人的心理反应及其影响因素与相应的心理护理方法;学习如何解决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同进也训练了学生应对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 住院病人心理反应是不断变化的, 心理护理没有固定的程序, 需要护理人员因人而异针对性的实施心理护理, 因此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 提供给学生们的案例需要是劣构的[6]。
案例教学除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外, 也有利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案例教学中, 教师要花费比单纯讲授法多的时间和精力, 准备适合于教学的案例, 并不断更新案例, 这一过程也是教师不断自我更新, 自我学习的过程, 教师要反思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学习更好促进学生们讨论的技能。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及教学的责任心均得到加强, 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从而使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活跃进取的状态, 不断推陈出新, 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4.2 实施护理心理学案例教学的不足与建议
案例教学需要教师用更多的时间准备案例资料, 设计课堂教学;同时也需要用更多时间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因而容易影响整个教学计划的实施与完成。所以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时数量和学生情况等合理安排案例教学。
教师自己编写案例需要临床医生、护士等各方面的配合, 也存在很大困难;许多高校尽管重视案例教学的应用, 但是在案例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等方面比较滞后, 缺乏典型性、代表性。因此, 解决案例问题成为案例教学法成功实施的首要问题[7]。目前, 案例教学法的评价主要通过教师、学生对案例教学法的态度和经历来进行评价, 而案例教学法是否真正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缺乏客观的评价[8]。针对以上不足, 笔者认为在护理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应该统筹教材, 将适合案例教学的内容研发出相应的教学案例;加强教师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可以减少无效时间的浪费。
参考文献
[1]王世民.浅议案例教学法[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 23 (6) :91-92.
[2]杨瑞, 李亚洁.案例教学法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03, 17 (9) :1006-1008.
[3]Dowd S B, Davidhizar R.Using ease studies to teach eliniealproblem-solving[J].Nurse Education, 1999, 24 (5) :42-46.
[4]Eshach H, Bitterman H.From case-based reasoning to prob-lem-based learning[J].Acad Med, 2003, 78 (5) :491-496.
[5]袁萍.教育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尝试[J].常熟高专学报, 2002 (6) :43.
[6]Ramsay J, Sorrell E.Problem-based learning an adult educa-tion oriented training approach for SH&E practitioners[M].Professional safety, 2007:41-46.
[7]田桂莲, 王凤华.编写整体护理教学案例的体会[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 (2) :40-71.
小佳是一个3年级的女孩子,自从进入3年级以后,学习总是原地踏步,没有进步。经过观察,我发现她上课集中注意力时间短,经常东张西望,做小动作,有好几次,我叫她起来回答问题,她竟然连老师提了什么问题都不知道。有时看上去好像在听,可是眼神呆滞,老师讲的内容根本没有听进去。课后,我找到她,问她为什么这么做时,她说:“我也不知道,反正我听课以后不知不觉地就这么做了,我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是我也控制不住自己,总要不认真听讲。”她的父母是非常关心她学习的,来到学校与我交流,他们说:“我们很为自己的孩子担忧,不知为什么她写作业很慢,别人1个小时就能完成的作业,她要拖到3~4个小时。读书、写字时总要分心,可是她看电视时却很专注。
印象:
她很爱干净,几乎看不到她穿着脏兮兮的衣服,梳着小辫子。大大的眼睛很有神,充满了好奇。每到一个环境中总会东张西望,环顾周围。两只小手总是闲不住,一会摆弄衣服和扣子,一会又摸摸身边的东西。
背景资料:
小佳有着一个温暖的家庭,爸爸妈妈平时对她十分疼爱。在上学初没有对她的学习习惯等做任何要求,在写家庭作业的时候家长又怕孩子饿,又怕孩子渴,一会儿给东西吃,一会儿给水喝,一会儿又同孩子说几句话。课外时间,家长为她报了英语班、美术班和钢琴班,希望孩子能多方面发展。
分析与诊断:
正因为家长的溺爱,从不对她的学习习惯做任何要求,而且还有很多课外辅导班占据了孩子游戏的时间,把孩子累得精疲力尽,为了多玩一会,家庭作业总是一拖再拖。浑身困倦、头昏脑胀的她,哪有心思专心思考,认真计算,于是对于学习就马马虎虎、草草了事,这些问题的造成和家庭教育方式是分不开的。通过对小佳的观察以及资料分析、咨询可以诊断为学习习惯不良。
一、建立和谐咨询关系,进行合理建议
不可以用责备或训斥的语气跟孩子讲道理,要使小佳乐于参与教师安排的咨询活动。建议她说:“一个人一天中要做的事情,比较重要的只有20%,如果我们先做完这20%重要的事情,在心理上就会感觉已经轻松了80%,再去做别的事时,就觉得有更多的自由时间,玩得更痛快,明天不妨試一试。”
二、故事激励
给小佳讲述伟人专心致志学习和工作的生动故事,以榜样的力量感染她。
三、加强注意力训练
1.挑豆子。
将红豆和绿豆混合在一起,让她在规定的时间内,将两种豆子分开。开始规定的时间为3分钟,以后逐渐增加训练时间。
2.边读边指。
在一张有25个小方格的表中,将1~25的数字打乱顺序,填写在里面,然后以最快的速度从1数到25,要边读边指出,同时计时。
四、行为疗法,制定契约
干预方案:
策略实施:
1.循序渐进开展辅导策略。
2.每天严格检查,做记录,对孩子做的情况进行及时的评价,当孩子按契约做了,就一定要履行契约,满足契约上规定的条件,不能反悔。
3.取得家长的配合,改善家庭教育中的不足,邀请家长共同监督和辅导。并为小佳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4.邀请各科教师协助完成辅导,对小佳的任何一次进步和改变做出积极评价。
学生变化:
经过3个月的辅导干预,小佳的学习习惯有了明显的改变。各科教师都称赞小佳的进步非常大,学习成绩也明显的提高。上课能够专心听讲,并大胆举手发言,作业完成的情况也很好。以前的小佳被认为是个别生甚至有不及格的时候,而现在成绩已经为中上等学生。让老师和家长都赞叹不已。
小佳的变化和进步,已经达到咨询辅导目的。可以终结咨询。
终结时状态: 此时的小佳精力旺盛,脸上总是挂着笑容,课间和同学们一起游戏,感觉很轻松、快乐。学习态度认真,充满自信。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今后应注意的问题及建议:
尽管小佳的变化很大,但是其中也同样存在一些问题,今后教师和家长还应继续保持契约的规定,不断强化她的学习意识,直至小佳在无监管的情况下仍然可以按照要求去完成任务。经常加强制定目标,以避免她停滞不前。制定的目标应具体,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可以完成,不要制定过大的目标。
案例反思:
这个案例再一次告诉我们,学生的行为问题不是天生的,而是与社会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密切相关。“人们只有怎样思想才会怎样行动”,行为背后总有一定的动机。所以找出动机以及形成原因是辅导中至关重要的。个案辅导就是要对学生行为的动机作深入的分析。
个案辅导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解决他们成长中的烦恼和危机,这既是个案辅导的起点,也是个人辅导的终点。通过个案辅导可以使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历程,只有在此基础上,才会理解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通乡小学)
编辑∕高 伟
瓜州县腰站子学校 史晓燕
一般情况
姓名:孔某 性别:女年龄:十四岁 初中二年级学生。求助者自述
我是一名初二的学生,以前在父母的眼中我是一个乖乖女,我也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但自从我的父母离异后,我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也下降了,学会了撒谎、逃课。还出现睡眠不好,总是很难睡着,但又容易醒,早晨起床后感觉头疼,头晕脑胀,疲劳,我上课的时候无精打采,哈欠连天,虽然抬着头在听课,但脑子里却再想别的事,上自习课,虽然眼睛盯着书,但我什么也没看进去,根本控制不住,我很想让母亲送我去上技校。现在我的成绩很差,感觉做什么事都很难,也觉得做不了,烦恼不堪,精神紧张,总会为一些小事发脾气,但自己却控制不住,内心感到非常痛苦。现在老师也不喜欢我了,我觉得学习很痛苦,也觉的很压抑。母亲对我的学习很关心,要求也很严格。她会给我讲道理,但她也会揍我。母亲给我报补习班、请家教,但讲了我也听不懂。在家里我感到很压抑,虽然继父对我很好,但我仍旧不快乐。我觉得没有人理解我,大人们太自私了,根本不会考虑孩子的感受。
观察了解到的情况
该生自幼身体健康,未患过严重疾病,家中经济条件优越。母亲是公务员,父亲是教师。双方对孩子的教育都非常看重,注重对子女的培养。在寒暑假期间给孩子报辅导班,并且每天看着孩子学习两个小时,之后进行检测。就目前英语学习来说,该学生在背两小时单词,检测时却记不住十个单词。其家教严格,该生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谈,喜欢安静、很少与同伴玩耍、作游戏,小学时学习成绩很好。
升入初中后,起初学习、生活还比较适应,只是朋友少,与人交往不多。但两年前父母离异,使她幼小的心灵受到了伤害。自此,她尽量避免与别人接触。逐渐出现失眠,白天感到疲劳,头晕,没精神,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很想摆脱目前的状况,但摆脱不了,很痛苦。
一、有关资料的整理
1、精神状态:(1)注意力不集中;(2)记忆力下降;(3)自控能力差(4)心情压抑
2、生理功能改变:头疼,头晕,疲劳。
3、社会功能状况:学习效率降低;(2)社会交往很少,与外界接触不良;
二、主要症状:精神易兴奋、易疲劳、烦恼、精神紧张、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回避行为、睡眠障碍、头部不适感。
三、诊断:非精神病性障碍、神经症性障碍、神经衰弱 对该案例的鉴别诊断:
1.与抑郁症相鉴别:抑郁症虽有神经衰弱的症状,但大部分时间情绪低落,消极悲观,兴趣减退,有自杀企图和自杀行为,本案例无此典型症状,因此可以排除抑郁症。2.与精神分裂症相鉴别:精神分裂早期虽有神经衰弱的症状,但常伴有思维障碍和人格改变,如孤僻、淡漠、行为怪异、幻觉、妄想等,本案无此典型症状,因此排除。
3.与焦虑症相鉴别:焦虑症的焦虑为原发症状,本案例的焦虑为继发症状,且以精神易兴、奋、易疲劳为特征,因此可以排除焦虑症。
四、对该案例应选择EPQ、SCL-90、SDS、SAS等量表进行检查。
五、致病原因分析
1、心理原因:该生处于在青春期,其心理处于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心里断乳与精神依赖之间的矛盾;心里闭锁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同时由于认知水平低,所以形成的心理问题容易泛化而转变成心理障碍。
2、社会原因:(1)家庭因素。家庭的破裂使得孩子的心灵受到创伤,同时在家庭中缺乏沟通,父母过高的期望无形之中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家庭教育的原因,家庭教养严厉。(2)学校原因。目前学校教育注重学业成绩,教师的忽视及其环境的影响,这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3)性格内向,不喜欢与人交往,故人际交往少。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4)家庭变故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和认知。(5)未得到理解和关注,缺乏正确的指导。
六、治疗方法
1、精神治疗把疾病的知识交给病人,调动他们战胜疾病的主观能动性,为巩固疗效建立合理生活制度,加强体质锻炼,克服不健康的性格。
2、药物治疗
(1)选用利眠宁、安定、硝基安定,舒乐安定等减轻焦虑,稳定情绪,改善睡眠、松驰肌肉和紧张状态。
(2)胰岛素低血糖疗法,可调节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和增强机体代谢,适用于衰弱状态病人,每周六次,30-40次为一疗程。
3、物理治疗对头痛头晕病人选用直流电钙、溴离子透人,共鸣火花。
4、心理治疗
(1)支持性心理治疗:当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各种挫折,或是遇到精神或躯体疾病时,可能会产生剧烈的心理冲突,并出现紧张、焦虑、悲观等情绪反应和消极的观念。此时,如果我们热心地对待病人,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对他们的痛苦寄予高度的同情、理解和尊重,同时又给他们尽可能的建议。指导、劝解、疏导、鼓励、安慰,以至一定的保证,让病人知道自己不是孤立无援的,树立起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并进而从超负荷的心理压力下解脱出来,恢复心理的平衡,甚至最终治愈各种症状,这就是支持性心理治疗。适用于各种神经症。的人或事的认识和
(2)认知疗法:要了解认知疗法,首先我们应了解什么是认知。通俗地说,认知就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看法,当然也包括对自己的认识和看法。显然人的情绪和活动是受到认知影响的。如果一个人对周围或自己的看法是不正确的,比如对某人存有偏见或对自己特别的自卑,总认为不如人,那么他所表现出的情绪和行为也会相应的不正确。认知疗法就是帮助病人矫正扭曲的认知,或说改变各种不正确的看法,从而达到治疗病人,使病人改善或消除适应不良的情绪和行为。
(3)生物反馈疗法:生物反馈治疗是在行为治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常需使用一些治疗仪器,比如肌电生物反馈仪,皮肤电反馈仪等等。治疗时将病人体内生理活动的信屈、记录下来,并经过仪器放大变成我们可以看见或听见的信号,让病人根据这些信息信号,在一定范围内调节控制自己的生理活动,通过反复学习和训练,病人掌握了这一技术,就可以放松自己,减轻或消除紧张焦虑等各种症状。
(4)催眠疗法:催眠疗法是通过环境和言语的暗示或使用药物如2.5%硫喷妥钠,使病人达到一定程度的催眠状态,病人全身放松,再用言语暗示,或帮助病人把创伤的体验回忆和发泄出来,通过数次治疗之后,病人的恐惧。焦虑以及缄默、抑制、遗忘等症状即可以消失。
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这就是鸟笼逻辑。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所以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
2、破窗效应
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拋,丝毫不觉羞愧。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
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
犯罪其实就是失序的结果,纽约市在80年代的时候,真是无处不抢,无日不杀,大白天走在马路上也会害怕。地铁更不用说了,车厢脏乱,到处涂满了秽句,坐在地铁里,人人自危。我虽然没有被抢过,但是有位教授被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敲了一记闷棍,眼睛失明,从此结束他的研究生涯,使我多少年来谈虎变色,不敢只身去纽约开会。最近纽约的市容和市誉提升了不少,令我颇为吃惊,一个已经向下沉沦的城市,竟能死而复生,向上提升。
因此,当我出去开会,碰到一位犯罪学家时,立刻向他讨教,原来纽约市用的就是过去书本上讲的破窗效应的理论,先改善犯罪的环境,使人们不易犯罪,再慢慢缉凶捕盗,回归秩序。当时这个做法虽然被人骂为缓不济急,“船都要沉了还在洗甲板”,但是纽约市还是从维护地铁车厢干净着手,并将不买车票白搭车的人用手铐铐住排成一列站在月台上,公开向民众宣示政府整顿的决心,结果发现非常有效。
警察发现人们果然比较不会在干净的场合犯罪,又发现抓逃票很有收获,因为每七名逃票的人中就有一名是通缉犯,二十名中就有一名携带武器,因此警察愿意很认真地去抓逃票,这使得歹徒不敢逃票,出门不敢带武器,以免得不偿失、因小失大。这样纽约市就从最小、最容易的地方着手,打破了犯罪环结(chain),使这个恶性循环无法继续下去。
3、责任分散效应
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巴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当她又叫喊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这件事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
对于责任分散效应形成的原因,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结果发现: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如何打破这种局面,这是心理学家正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4、帕金森定律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通过长期调查研究,写出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书。他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利;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他们不会对自己的权利构成威胁。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9、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于1968年做过一个著名实验。他们到一所小学,在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儿童进行煞有介事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实验者将认为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教师。其实,这个名单并不是根据测验结果确定的,而是随机抽取的。它是以“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调动了教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某种期待心理。8个月后,再次智能测验的结果发现,名单上的学生的成绩普遍提高,教师也给了他们良好的品行评语。这个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效果,人们把这种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习惯上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他对一尊少女塑像产生爱慕之情,他的热望最终使这尊雕像变为一个真人,两人相爱结合)。
教育实践也表明:如果教师喜爱某些学生,对他们会抱有较高期望,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爱护和鼓励;常常以积极态度对待老师、对待学习以及对待自己的行为,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诱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这些学生常常会取得老师所期望的进步。相反,那些受到老师忽视、歧视的学生,久而久之会从教师的言谈、举止、表情中感受到教师的“偏心”,也会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老师、对待自己的学习,不理会或拒绝听从老师的要求;这些学生常常会一天天变坏,最后沦为社会的不良分子。尽管有些例外,但大趋势却是如此,同时这也给教师敲响了警钟。
10、虚假同感偏差(false consensus bias)
我们通常都会相信,我们的爱好与大多数人是一样的。如果你喜欢玩电脑游戏,那么就有可能高估喜欢电脑游戏的人数。你也通常会高估给自己喜欢的同学投票的人数,高估自己在群体中的威信与领导能力等等。你的这种高估与你的行为及态度有相同特点的人数的倾向性就叫做“虚假同感偏差”。有些因素会影响你的这种虚假同感偏差强度:(1)当外部的归因强于内部归因时;(2)当前的行为或事件对某人非常重要时;(3)当你对自己的观点非常确定或坚信时;
案例1:雷克的领导风格
雷克在八年前还是公司唯一的一名工程师。随着公司的发展,又雇佣了几名工程师,于是雷克就成了主管人员。由于自己并没有领导工作的经验,各种烦恼接踵而来。
雷克所在的部门规模不大,因此他虽然是主管人员,可仍同工程师们一起干活。后来他实在感到没办法处理那么多文书和日常事务,于是雇佣了莎丽担任秘书,渐渐地雷克发现,自己越来越依靠莎丽处理办公室事务,诸如订购原料、确定任命、制定项目进展计划,等等。而自己则仍然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具体业务上,如果工程项目难度大,自己索性亲自动手。
因为雷克太忙,莎丽把本来应该由雷克负责的工作都揽了过去。包括分配任务、处理工程师提出的问题,等等。事实上莎丽安排的工作进度比雷克在百忙之中费好大的劲排出的计划井井有条得多。
一天,莎丽去找雷克商量采用新方法规划工作进度并监测工程进展的问题。雷克听后说:“你这个想法很好,但你的工作是当好秘书。我是经理,监测工程是我的责任。”莎丽回答:“你怎样称呼自己与我无关,但为了把部门的工作组织的有条不紊,我干的工作比你都得多。与其说你是部门经理,倒不如说你更像个工程师。”
“你在开玩笑吧。”雷克回答:“我是这个部门的经理,你是秘书。”
“我在这里担负的责任愈来愈多,一直盼望您能提拔我当行政助理。”莎丽回答。
“工程师们是因为我的缘故才接受了你的进度安排。要是没有我在,你什么也别想干成。他们完成了任务,因为他们知道我是经理,是他们的领导!”雷克大声地说。
“我们用不着争论。如果你要我安心与秘书本职,那好,对管理工作我一概不插手。”莎丽回答说:“假如我那么做了,你将不得不放弃业务工作,全力以赴搞管理。”
雷克承担的研究与开发工作不断增加,他感到有必要再任命一个工程主管人员。他挑选了皮特——他手下最能干的工程师之一。皮特很勉强地接受了委任,因为他并不喜欢搞管理。
不过既然接受了这一职务,皮特就一心想干出点成绩来。他是一个出色的工程师,从不甘心落在别人后面。他记得一本管理学书上曾讲过,新上任的技术经理最大的弱点就是埋头继续干技术工作,而不可轻易授权给别人。皮特暗下决心,自己决不能那么做。
不久皮特就发现事情并不像书上说得那么简单。向工程师委派任务的事使他进退维谷、伤透脑筋。他们完成的工作,自己必须逐项检查,有时还得返工重干,但如果不授权给他们干,就会出现窝工现象,任务完不成。结果是拖延工期,士气低落。
皮特想,他手下的工程师个个都是过硬的,工作搞不好,也不知道自己究竟错在哪里,他考虑是不是找雷克谈一谈。
兰迪是雷克手下一个工程组织的头儿。他是个友善、健谈的人,喜欢讲故事,经常使全组的工程师们哈哈大笑。本来这也无所谓,但问题是其他的工程师在兰迪的带动下也开始讲故事,于是产生了混乱。更令雷克难以容忍的是,兰迪到其他组的工程师那里了解情况时,他总要讲几个故事,结果使那个组也乱了起来。
不过,兰迪是位刻苦而有效率的工作者,交给他们组的任务,总是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然而,雷克发现有几个问题被因此而耽搁了,不禁有些恼火。他把兰迪叫到办公室,对他说:“兰迪先生,我很清楚你每天给你们组和其他愿意听的人讲故事,浪费了很多时间。如果不是你搅乱部门的工作,你和你的小组都会得到更高的奖励。” “是的,雷克先生,你认为金钱是唯一的好东西。但是我们已经花费了我们生命的25%——35%的时间去工作,我想应该在期间找到一些乐趣,只有这样,生命才不会显得短促。”
不过,兰迪最后还是同意减少混乱,但他坚持了几天后,一切又恢复了老样子。
思考:
1.请分析雷克的领导风格。他的工作作风存在着什么问题?
2.公司需要兰迪这样的员工吗?公司应如何对待兰迪这样的员工?
3.请给雷克提一些有关领导工作的建议。
案例2:雷诺兹成为领导者的关键因素
雷诺兹今年22岁,即将获得哈佛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学位。在过去的两年里,她每年暑假都在康涅狄格互助保险公司打工,填补去度假员工的工作空缺,因此,她在这里做过许多不同类型的工作,目前她已接受该公司的邀请,毕业后加入互助保险公司,成为保险单更换部主管。
康涅狄格互助保险公司是一家大型保险公司,仅雷诺兹所在的公司总部就有5000多人。公司奉行员工的个人开发,这已成为公司的经营哲学,公司自上而下都对员工十分信任。
雷诺兹将要承担的工作要求她直接负责 25 名员工。他们的工作不需要什么培训而且具有较高的程序化,但员工的责任感十分重要,因为更换通知要先送到原保险单所在处,要列表显示保险费用与标准表格中的任何变化;如果某份保险单因无更换通知的答复而将取消,还需要通知销售部。
雷诺兹工作的群体成员全部是女性,年龄从19岁到62岁,平均年龄为25岁。其中大部分人是高中学历,以前没有过工作经验,他们的薪金水平为每月1420美元到2070美元。雷诺兹将接替梅贝尔的职位。梅贝尔为互助保险公司工作了37年,并在保险单更换部做了17年的主管工作,现在她退休了。雷诺兹去年夏天曾在梅贝尔的群体中工作过几周,因此比较熟悉她的工作风格,并认识大多数群体成员。她预计除了丽莲之外,其它将成为她下属的成员都不会有什么问题。丽莲今年 50岁,在保险单更换部工作了10多年。而且,作为一位“老太太”,她在员工中很有分量。雷诺兹断定,如果她的工作得不到丽莲的支持,将会十分困难。
雷诺兹决定以正确的步调开始她的职业生涯。因此,她一直在认真思考:一名有效的领导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问题:
(1)
郝
广的是培养学生成才, 心理教育是让学生成长为一个习正常健康的人。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 要把学校教
育与心理教育结合起来, 相辅相成才能达到教育的 (南目的。现代网络、媒体、社会现实对学生的诸多诱宫惑, 削弱了学校教育的力度, 加大了我们教育的难市度。我们的传统教育方式跟不上现代学生们意识形大态发展。
屯处理问题学生的问题, 首先要找到问题的根乡源, 即心理症结。心理教育的技巧:信任, 宽容, 接大纳, 聆听, 惩罚。任何学生的成长都是从不成熟到成屯熟的变化过程。我们允许学生有错误的尝试, 对学学生的行为应该无条件地宽容和接纳, 包括学生的不
区
足和出格行为。
, 河一个朋友的儿子上高二以前学习成绩一直不北错, 上高二后, 与同宿舍几名品行不好的学生交了
朋友。半学期内, 染上了逃课、喝酒、抽烟等陋习, 最
南
宫后通宵上网被学校留校查看, 并且产生了辍学的念
午, 侄儿出现了焦躁情绪, 来挨训的, 你老不训, 他心理没底儿呀。来来回回地在屋里走动, 边看我的表情。我只是看电视, 跟家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 就不提要说的事, 这就是惩罚, 当他知道有危险而不知何种危险何时发生, 这是一种煎熬, 像等待押赴刑场的囚犯, 其实这种煎熬带来的是思考。
一直到晚上十点多, 我把他叫到书房坐下来, 没有训斥, 开始给他分析青少年的心理特点, 首先肯定他的头脑聪明, 从上学一直都有不错的成绩, 近来的成绩下滑只是遇到了一点困难。让他找出成绩下降的原因。他最困惑的是朋友跟学习之间的关系, 朋友让出去玩, 出于义气不好意思不去, 也觉得跟他们玩很新奇, 玩了这么长时间, 也觉得没意思了, 想好好学可就是没信心。我把他的毛病归结为好奇心导致他走了歪路, 这是青春期的常见现象, 每个人都会遇到, 只要下决心改正就会赶上以前的学习水平。教他如何处理跟那些同学的关系, 我又帮他制订了学习计划, 教给他一些好的学习方法。他也吐露了他的一些想法, 一直谈到十一点多。他对我的分析十分认可, 并承诺好好学习, 找回从前的自己。最后我说我会每个月跟他的班主任联系以观其学习效果, 让他感到我时刻在监督他。
至此, 一个心理治疗结束了。经过半年的验证, 效果很好, 他学习成绩赶上来了。当然, 这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也是我多年来辛勤工作的结晶, 好多心理教育需要反复进行。我会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探索, 不断积累, 把我的成功经验记录下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关键词】 一般心理问题;认知行为疗法
【中图分类号】 R-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7-0316-02
1求助者一般情况
陈某,女,23岁,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大四学生,身高1.69米,体重52公斤,无重大躯体疾病,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独生女,联系方式:xx。
首次来访时精神行为状况:求助者自行走进咨询室,衣着整洁,对时间、地点、人物定向准确;情感活动与内心体验及周围环境相协调;面带愁容,说话时条理清晰、表达完整,意识状态良好,无幻觉、妄想,无智能障碍,自知力完整,求助欲望强烈。在谈到学习问题时,情绪明显烦恼和焦虑。
2求助者要求咨询的问题
主诉:整天都在担心自己公务员统考通不过,会让父母失望,焦虑、心慌、入睡困难,无法静下心来学习一个月,加重1周。
3咨询员对问题过程的描述
求助者一个月前在英语四级统考中没通过,父母对她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同学们也有议论,从那时起开始烦躁不安,不能静下心来学习。
4求助者背景资料
4.1个人成长的自我陈述
“我是家里的独生女,一直和父母一起生活。母亲是电业局员工,父亲是公务员,他们关系不错,对我也很关心。爸爸平时很忙,家里事情主要由妈妈承担,但是只要有空,他就会询问我的学习情况。妈妈是个很要强的人,她们单位的同事之间经常比谁家的孩子毕业后在哪里工作了,谁家的孩子又考上公务员了,所以她对我期望很高,要求也很严格。
4.2一般现状的自我陈述
“一年前,我升入了大四,感觉自己的弦绷得越来越紧,尤其在后半学期开始以后,晚自修结束后,我又给自己增加了半小时看书时间,因为毕竟离公务员统考没几天了。
一个月前,我还参加了英语四级的统考。因为平时老师、父母就反复强调英语是很重要的,四级通不过是不能毕业的,这是硬性指标,所以我非常重视,在考试前一晚仍旧复习到很晚,但是英语四级考试还是没通过。
(以上内容根据来访者口诉整理)
5心理问题的归类及诊断
5.1对是否精神障碍的基本判断
根据区别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来访者的主观感受与客观情况是相统一的,心理活动内在协调统一,人格相对稳定,求助者自知力完整,主观感到痛苦,主动求治,可排除分裂症等重性精神病。
5.2根据观察和他人反映
求助者个性内向;智力水平正常;谈话涉及到学习问题时,伴有明显的紧张、焦虑情绪;情绪低落且不稳定;表达完整、主动求助、无躯体症状,无泛化现象。通过对同学的调查反映,该同学自主意识强,学习比较努力,不太外出玩,同学关系还可以,有时情绪低落,会一个人发呆。
诊断依据:
该求助者表现出焦虑、烦躁、睡眠障碍等症状。从严重程度标准看,该求助者反应的强度不甚强烈,反应也只限于考试范围内,没有影响逻辑思维等,无回避和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6对问题的归因分析
6.1生物学层面
来访者无重大躯体疾病史,无“脑炎、脑膜炎”等中枢神经感染、高热抽搐、昏迷史;无严重头部外伤史;14岁来月经,现年23岁,正处在青春期,情绪不稳定,易波动。
6.2社会与环境层面
考试失误后,丧失了信心,对考试产生了恐惧;父母期望值较高,在她出现失误时,予以了严厉批评;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受到家长、老师、同学的呵护,一旦失败就受不了;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未得到理解,缺乏正确指导。
6.3心理层面
个性方面:从小听话,敬畏父母,不善交流;对自己要求严格,事事做得尽善尽美,害怕失败,考试失误为诱发因素,且有较持久的负性影响。
7治疗方案与知情同意
7.1治疗目标
根据以上评估与诊断,结合咨询目标的七项原则,通过与求助者和家长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调整认知方式,转变观念,构建合理的认知模式和有效的行为模式,逐步减少求助者心理压力;学会自我心理调控,树立学习信心。
2、终极目标与长远目标:完善求助者个性,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
7.2所依据的理论
本案例主要借助认知行为疗法理论。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
7.3所应用的技术(或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
7.4拟实施的步骤
第一阶段:
(1)向求助者说明咨询或治疗的情况。对于求助者所提的问题,暂不作确定答复,帮助求助者探寻心理矛盾,创造有利于自我成长的氛围;
(2)鼓励求助者情感的自由表达;
(3)布置家庭作业:思考统考通不过的原因,认知统考的目的与学习的目的之间的关系。
第二阶段:
(1)详细介绍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模型(ABC模型);
(2)与求助者一起分析统考未通过的原因和产生考试压力的个人、家庭、社会原因,以及她的思维及行为定势;
(3)引导其了解统考的意义,分析统考的目的与学习的目的之间的关系,重新调整学习期望值,不要定的太高,要正视现实,对自己的学习和统考做出合理、正确的认知和评价;
(4)疗效的产生。当求助者已能有所领悟,咨询工作就转向引导求助者将合理的认知扩展到生活的其它领域,指导求助者深刻领会“人不是被事情所困扰,而是被其对事情的看法所困扰”的含义;
第三阶段:
(1)调整制定的计划,指出努力方向;
(2)做好咨询的回顾和总结。
8总结
8.1需改进和肯定方面
咨询时主要侧重于求助者自身认知结构的重建方面,但与求助者父母,尤其是母亲的交流不够,应该在家庭教养方面给予更多的指导。
与求助者的关系建立较好,取得了求助者及其父母的信任,因此在咨询中得到了求助者及其父母很好的配合,使得交流亲切、顺利。
8.2经验总结
求助者的智力水平及领悟能力也是咨询取得成效的重要基础;仅仅是接纳和理解还是不够的,在其正性情感和自我评价呈现时,如果有及时恰当的赞许可能更好。
参考文献:
[1]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7.
[2]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二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7.
1.研究目的
作者以特质学派和五大因素模型,在理论导向、结构框架、特质定义、因素分析、预测能力、控制策略等6个方面的局限性,综述了以往运动心理学人格研究在预测运动成绩时遇到的困难。
2.研究结论
(1)特质学派及五大因素模型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缺乏理论导向,不能解释原因;人格因素的数量可能不一定是五大因素;五大因素可能非正交;缺乏对特质概念的明确界定;因素分析技术的限制;过于笼统,难于预测;未能提供控制和治疗方法。总之,特质概念究竟包括了人格的哪些层面和特质理论家们是否对此已有了一致的意见,这类问题仍有待澄清。
(2)运动心理学人格研究的思路是采用新的研究模式——利用更为具体的人格特质预测更为具体的行为。更为具体的人格特质是指将大特质降解为小特质;将一般情景转为特殊情景;更为具体的行为是指预测行为的个别方面而不是行为的综合结果。
(3)改善移植量表的预测效度主要表现在预测对象水平、一般情景和特殊情景、有关因素与无关因素、主因素和亚因素的确定。
(4)发展运动领域的人格测验应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建立综合的中国运动员人格测验。
(5)通过证实性因素分析检验理论。过去,在寻找人格结构中有多少和哪些因素的研究中,特质学派几乎完全依赖于探索性因素分析(ERA)。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利用证实性因素分析(CFA)来对五大因素模型进行检验(如Elizabeth,1996;James,1996)。
(6)反复进行信效度检验。特质学派研究者通过长期的、艰难的探索,已经对人格结构方面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论认识并积累了相当数量的实证研究结果,因此条件已经允许我们更多地利用CFA来进行不同的假设检验。主要结论为:人格研究在20世纪60、70年代曾是运动心理学的热门话题,但到了80、90年代论文数量明显减少(张力为,褚跃德,1994)。
特质研究未能满足运动心理学家的期望,主要原因可归结为3个方面: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合适的研究方法和理想的预测效度。如果我们在前两个方面尝试改进,就完全有理由期待更加令人满意的研究结果。因此,运动心理学研究者在进行特质研究之前应该注意思考的问题是:研究问题是否是科学问题?理论依据和实证依据何在?研究假设是否明确?自变量与因变量的预测关系是否具体?研究方法是否能够满足研究目的的需要?关于第一个问题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科学问题可能产生于目标和手段之间的差距之中、相互矛盾的研究结果之中以及解释某一现象的需要之中;科学问题应当是可解的,即可以得到概率意义上的实证检验(McGuigan,1997)。关于第四个问题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新方法的产生总是服务于研究问题的,如前述的证实性因素分析。另一值得注意的方法是多特质多方法的研究模式,这种研究模式综合采用语言评估、非语言评估、自我评估、他人评估来考察多个因素的结构模随着研究问题的深化,研究方法也在不断更新,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关注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的时候,自然应当联想到与其相对应的方面。我们还需要指出,不同的人格心理学学派有着各自的强点和弱点,不要期待特质学派的发展能够解决运动心理学家面临的所有人格研究问题。
但是,特质学派在人格心理学研究中仍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仍有着极强的生命力。特质学派和生物学学派在运动员的心理评定和心理选材问题上有其独特的优势,而心理分析学派、人本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学派以及认知学派在运动员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方面有其特殊的价值。特质学派帮助我们了解运动员在人格的哪些方面有多大程度的差异,而生物学学派和精神分析学派则帮助我们解释“为什么”在这些方面会有这样大的差异。我们需要根据研究和应用的不同目的,来寻求不同的理论支持并对不同的理论进行检验。
3.简要述评
本研究以特质学派和五大因素模型在理论导向、结构框架、特质定义、因素分析、预测能力、控制策略等6个方面的局限性为切人点,以特质和五大因素理论为依据,对运动心理学人格研究在预测运动成绩时所遇到的困难问题进行梳理。发现人格特征在预测运动成绩时所遇到的困难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采用过于宽泛的人格特质预测过于宽泛的行为结果所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运动心理学人格研究提高移植量表的预测效度和发展运动领域人格测验的可能途径。本研究以思辨的方式提出论点,以大量的研究成果为论据,论述思路清楚、层次分明,所得结论有助于运动心理学家在人格特质的研究中明确方向,最终更好地描述、预测、解释和控制运动活动参与者的行为。
4.文献来源
张力为,李安民.特质学派及五大因素模型的局限与运动心理学人格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3(1):28~31(三)研究案例3
个性特质与情境之间相互影响的研究
1.研究目的
Bowers K.S以个性与情境之问交互作用的理论为依据,在1973年撰写了一篇题为昏心理学中的情境论者》的文章,强调个性与情境之间交互作用的理论是最令人满意的理论。为证明这一理论的有效性,他研究了1959年以来出版的有关个性特质与情境之问相互影响的ll篇论文和19份资料。
2.研究结论
结果表明,其中占总数12.71%的文章强调个性对行为的作用,只有10.17%的文章强调情境对行为的作用,而强调个性与情境之间交互作用的文章占总数的20.77%(相当于前两类文章的总和)。
Bowers认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之一是由EndlerN.S和Hunt J.M.于1966年进行的通过S R焦虑问卷测量产生焦虑行为的原因方面的研究。这项研究要求被试分别将引起焦虑的11种不同情境中的问题与14种不同的焦虑反应相匹配。
(1)这11种情境是:①“你正要出发做一次长距离的机动车旅行”;②“你要迎接一种新的生活”;③“你将参加心理测验”;④“你正在山边沿着岩壁向前爬”;⑤“在一大群人面前你要站起来发言”;⑥“你要到咨询处去求助解决一个私人问题”;⑦“你正要坐小船出发到波涛汹涌的海面上”;⑧“你要参加一场有许多观众观看的激烈的比赛”;⑨“深夜你一个人走在森林里”;⑩“你正参加一门重要课程的最后一次考试”;⑩“你正要为接任一项非常重要的职务去接受面试”。(2)14种反应模式是:①心跳加快;②有(无)不安之感;③动作慌乱;④感到兴奋和颤抖;⑤想回避情境;⑥出汗;⑦尿频;⑧接受挑战;⑨口发干;⑩变得不灵活;⑩胃部有饱胀感;⑩体验到焦虑;⑩想大便;⑩呕吐感。
以上两部分互相组合可以提出154个题目(1l×14)。要求被试用5级量表法对每一题目作出回答。三个样组中大多数被试的反应表明,只有总分的8%是从个性特质维度(P)来分析焦虑水平高低的;6%是从情境维度(s)来分析焦虑水平高低的;大约总分的29%是通过三种交互作用【P×s,P×MR,s×MR)来分析焦虑水平高低的,即用三种交互作用来解释行为的(图1—5)。另有34%的情况是被试未作回答或者做出不正确的回答,这就是说,人对许多行为还不能做出解释。
Endler和Hunt的研究支持了人的行为是由个性(特质理论)和环境(情境理论)之间交互作用所决定的理论。他们的研究表明,如果要理解焦虑与运动成绩之间的关系,必须考虑运动员的特质焦虑和情境的约束这两方面的因素。
863423未加说明(或错误的)S与MR交互作用P与MR交互作用P与S交互作用反应习惯(MR)情境61013
图1—5引起焦虑的各种变量所占的百分比
个性
(引自EndlerN s和Hunt J M,1965)
Morgan和他的同事于1979年对世界级水平的优秀运动员(包括摔跤、长跑、划船、自行车等)的个性进行了研究。采用的是心理生理和特质一状态的方法,即在测量心理变量的同时,测量生理变量;在测量个性特质的同时,测量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状态。结果显示,成功的运动员与不成功的运动员具有不同的心理健康模式。临床运用的结果表明,用特质一状态测量手段来测量运动员和划分成功与不成功的运动员,其正确度大约可达70%。Silva等人在1981年用同样的测量手段去测查优秀的摔跤运动员团体,其正确度可达80%;采用心理生理的方法测量运动员,其正确度可达93%。Lenders和他的同事在1980年也研究发现,步枪射击运动员的心率、呼吸率等心理生理过程以及心理生理同步的度与射击成绩的相关很大。
总之,采用多变量的(即心理的、生理的、情境性的)模式来研究个性,可以更好地说明各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与运动成绩之间的关系,因为这些变量的结合,能更好地反映出运动员比赛情境中的情况。
3.简要述评
本研究以个性与情境之间交互作用的理论为指导,通过S-R焦虑问卷来测量产生焦虑行为的原因,并运用多元分析的方法,对有关个性特质和情境之间相互影响的相关论文和资料进行分析与讨论。结果表明,其中占总数12.71%的研究结果强调个性对行为的作用,只有10.17%的研究结果强调情境对行为的作用。然而,强调个性与情境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占总数的20.77%(相当于前两类文章的总和)。这一结果进一步说明,个性(特质理论)和环境(情境理论)之间交互作用所决定的理论。如果要理解焦虑与运动成绩之间的关系,必须考虑运动员的特质焦虑和情境的约束这两方面因素。
本研究理论构架明确、设计合理、方法得当、研究思路清晰、结论准确。这一结论为研究运动员个性与运动成绩的关系提供了新思路和方向。4.文献来源 体育心理学第一次作业:
【心理护理典型案例】推荐阅读:
护理心理评估案例09-21
心理护理见习报告07-24
护理人员心理健康12-20
心理健康的护理实例06-13
手术病人心理安抚护理思考09-29
直肠癌患者的心理护理05-25
ICU护理人员心理压力及干预策略探究07-09
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心理分析与护理干预07-10
心理学典型案例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