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效课堂”心得体会

2024-08-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历史“高效课堂”心得体会(精选8篇)

历史“高效课堂”心得体会 篇1

(2010----2011学)

宝鸡市陈仓区东关初中

俱少龙

2011年12月1日

历史“高效课堂”心得体会

宝鸡市陈仓区东关初中 俱少龙 *** 历史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是每一个老师不断追求的目标,它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完美配合的结晶。构建高效课堂两个核心因素是学生和教师。课堂是否高效,就要看学生和教师是否在课堂上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高效课堂的核心目标,而教师的发展是学生发展的有力保障。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实现高效的核心所在。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和最佳途径。教学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原则只有一个:就是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以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思想教育为目的的。

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初中阶段,尤其是十一二岁的初中生年龄尚小,注意力力不易稳定集中,意志比较薄弱,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感兴趣的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心不在焉了。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方面来激发学生兴趣。

一、教学设计体现趣味。在设计导学案时,一是大量阅读有关资料,筛选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例如:讲“明朝文化”时提到明朝卓越的医药学家李时珍,课文中介绍的较简单,为加深学生印象,我穿插了课文中未详细提到的关于李时珍“向大自然学习”、“百闻不如一见”的故事。课堂上同学们来很感兴趣,课文内容记得很牢,二是用能引发学生兴趣的手法即编顺口溜、游戏活动等表现所讲内容。例如:在讲“繁盛一时的隋朝”时,课文内容多,不好记忆,我就和学生一起编了顺口溜:“518年隋朝立,文帝灭陈南北一。开皇之治科举创,经济繁荣民欢畅。610年运河通,世界最长远名闻,炀帝暴政义军出,618年隋朝覆。”这样课文重点内容通过编顺口溜很轻松的记住了。三是精心设计练习并讲解。将课文内容重点融入到练习题当中,有时采用抢答、给各学习小组加分竞赛、让学生来动手动脑解决问题,补充答案等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二、教法中贯穿趣味。主要用讲故事、师生议论来引发学生的兴趣。课前让学生搜集相关故事,每个故事都会相应的给各组加分。如讲“唐朝的衰落与灭亡”这一课时,让学生讲出各自所知道的有关历史故事,而后,教师用谈话法讲述本课。讲完课文后引导学生讨论“唐玄宗对唐朝由盛而转衰的历史责任”,通过这样的学习、讨论,学生对本课了解的非常深刻,记忆得非常牢固。

三、学法中充满趣味。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外因,学生是内因。因此,我认为教师指导学生的学法是非常重要的,教书的目的主要是教会学生学习。对于比较难的知识点,我在课堂上除了讲到有关内容引导学生看图,加深印象外,还指导学生列表总结,教给学生可列为“时代、人物、主要特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及影响”等进行归纳,同学们经过列表填内容后,就有了一个完整的、有条有理的了解。另外,我还注重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把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感官都参加到学习中来,让学生掌握学法,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分析能力。

四、复习中运用纵横联想体现趣味。要从小处着眼,对每一历史事件探因问果,寻找内在联系。①“纵”是要找出某一历史事件的起因与后果。如唐玄宗后期统治腐败引起安史之乱的爆发,安史之乱的发生又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唐朝衰 落又导致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这种混乱政局的出现。“横”是要找出其他历史事件(现象)对某一历史事件的影响与作用。如复习“西安事变”这段历史时,引导学生联想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对事变的反应: 德意日帝国主义,企图挑起中国大规模内战,以便趁火打劫;英美帝国主义,主张和平解决;亲日派,置蒋于 死地,力主“讨伐”;亲英美派,营救蒋介石,反对“讨伐”;广大人民,要求报仇雪恨,主张杀蒋;中共,高瞻远瞩,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②“纵”是从时间上找出人类社会发展中各领域各方面的历史现象,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趋势。如由石器到青铜器再到铁器的发展,由“蒸汽时代”到“电 气时代”的发展等。“横”是从空间上找出同时代发生的历史事件。如复习清朝前期巩固统一、反对分裂和侵 略这一内容时,引导学生从方位顺序展开联想:东北,打萨克萨之战,签《尼布楚条约》,设盛京、吉林、黑 龙江将军;北方粉碎噶尔丹分裂势力,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西北笑迎土尔扈特部归国,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西南册封****,设置驻藏大臣;东南郑成功收复台湾,清设置台湾府;中央设理藩院,掌管少数民族事务。在复习时联想到某一历史阶段或时期的历史知识之间的有关联系,使知识结成有机整体。③“纵”是要理出明朗的线索。例如复习唐朝史,我们必须抓住唐朝的建立、繁荣、衰落、灭亡这一阶段性线 索。④“横”是要搭起整体框架,扩大视野。如复习秦汉时期的历史应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联想。政治方面:由分 裂到统一,开创中央集权制度,并得到巩固,出现“文景之治”、“光武中兴”;经济方面:统一度量衡、货 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恢复发展;民族关系:击匈奴,打越族,通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对外关系: 辟“丝绸之路”,与大秦友好往来,赐日本“汉委奴国王”金印;文化方面:发明造纸术,创制地动仪,首用 “麻沸散”,科技文化领先世界。通过纵横联想复习,冲破条块分割,使知识连成一片,有利于深化教材,启发思维,提高能力。

以上四方面,趣味教学设计是前提,教法、学法是手段,复习巩固是关键,学生掌握是目的。总之,创设愉悦的课堂气氛,乐教乐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所以说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参考文献

[1]李明海《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关于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问题的思考》/人民教育出版社网《高中·历史·教学论文(08-04-22)》

[2]董远骞《从情境教学看中国教学流派》/李吉林情境教育网

[3]王英姿《中学历史教学关注社会现实的几种策略》/《中小学教材教法》2005年第8期

陈仓区东关初中 俱少龙

历史“高效课堂”心得体会 篇2

在高效课堂改革中, “效”很重要。这个“效”, 一是指教师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二是指学生课堂学习的高效益, 三是指高效课堂改革带动教育改革所产生的高效能。只有在教师指导下, 高效率的学生学习, 取得了高效益的回报, 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

那么, 怎样认定某个课堂教学是高效的呢?它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如何遵循教学规律, 回归教学本质, 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二是如何落实新的课程理念, 是否真正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依据这两个出发点, 我以武汉市《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为指导, 以武汉市近几年的几例历史优质课为例来谈谈如何打造历史高效课堂。本文仅从教师教学策略部分来谈高效课堂的建设。

一、以目标预设为例:关注三维目标, 兼顾学生需求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它引领着师生的教与学。教育家布鲁姆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可见, 教学目标的预设有效与否, 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

那么, 如何使教学目标的设计有效化呢?好的目标预设应该关注两个方面:三维目标和学生实际。

如《辛亥革命》这一课, 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下面, 我们一起来看看杨老师确定教学目标的大致思路, 希望能够带给大家一些借鉴。

第一步是读课标。本课的内容标准是: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 知道武昌起义, 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根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 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武昌起义属于史实性知识, 主要通过课堂展示和创设情境加以落实;辛亥革命的意义属于结论性知识, 通过呈现过程和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二步是析教材。《辛亥革命》是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的内容。从结构上看, 本课由“孙中山创建革命党”和“武昌起义”两个子目构成。第一目介绍了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第二目介绍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经过和结果以及影响。两目之间是因果关系, 从而支撑了课程标准, 展现了近代化探索中政治制度的探索。

第三步是知学情。为了上好这节课, 教师进行了课前调查, 从这次课前问卷调查和学生提问的结果中得出三方面结论: (1) 学生希望通过实地调查走访的方式来学习这一课; (2) 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史实性知识还是知道一些, 但不完整, 而这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3) 学生对辛亥革命的一些相关的结论性知识的了解显得很肤浅, 甚至很幼稚。

第四步是定教学。首先确定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其中知识与能力目标, 是课程标准对本课要求的客观表述, 而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是教师在课标要求的基础上, 针对学情对教材内容进行的个人升华, 是突出本课特色的地方。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表述方面, 突出了课前走访调查, 以学生的课前走访作为课上进行多媒体展示的线索, 来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同时利用导学案落实知识点来辅助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表述方面, 教师强调了两点目标的达成:评价人物孙中山, 和感知辛亥革命中的首义精神。前一个目标是让学生感知重要历史人物的功绩, 从而认识历史人物对历史进程产生的影响;后一个目标是结合本土丰富的历史资源, 对教材进行的特殊处理, 它关注的是通过乡土教学来体现历史的现实意义。

以此为基础, 教师接下来确定了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计思路。设计思路上, 首先标题就极具特色:“辛亥革命———踏寻百年足迹, 体验辛亥之旅”, “踏寻”, “体验”二字就点明本课侧重学生的实地走访感知, 侧重于对乡土资源的运用, 突出了本课设计的独具匠心。整个教学设计的大致结构也清晰明了。

因为这部分主要讲述的是有关如何进行目标预设这一主题, 因此有关杨老师这节课的整个教学设计我就不再具体说明了。通过对杨老师教学思路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教学目标的预设要做到以下三点: (1) 研读课标是根本, 一节好课首先应该充分体现课标要求, 不能偏离课标这一导向; (2) 关注学情是基础, 只有对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认知水平有充分的了解, 才能知道运用怎样的教学方式达成最好的教学效果, 从而很好地完成三维目标的落实; (3) 资源取舍是关键, 什么样的资源可用, 运用资源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任务, 采取什么方式运用资源, 通过这些资源的运用要体现本课的什么特色, 这些都是在取舍资源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的问题, 也影响着三维目标的具体内容。

二、以资源利用为例:合理使用课程资源、充分体现学科特点

资源利用举例一:结合本土课程资源, 丰满教材内容

在设计教学内容时, 优秀的历史教师应该能够正确理解教材, 抓住教材特点, 思路清晰;同时还能够将教材知识与本土课程资源相结合, 大胆取舍, 重塑知识结构, 使课堂充满乡土气息。像刚才我们讲到的杨老师的《辛亥革命》一课, 就利用了武汉是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的发生地这一历史特点, 充分利用本土资源, 设计了实地走访辛亥革命纪念馆和一些相关历史遗址等活动环节, 同时还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要求部分, 强调了学生对首义精神的感悟, 这就将本土资源与教材内容进行了有机的结合。

又如《春秋战国的纷争》这一课, 由于湖北地区是历史上的荆楚之地, 师老师以湖北地区的历史资源为主线, 先通过湖北省博物馆的馆藏文物, 展现西周的礼乐文明, 再展示不同时期, 周王室与楚国实力对比的三段文字材料, 通过对比, 使学生了解当时周王室由强转衰, 诸侯相继争霸这一社会背景;而在对比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战争的不同之处时, 教师也大胆取舍, 抛弃传统做法, 不将城濮之战与长平之战拿来对比, 而是以晋楚邲之战与秦灭楚之战这两个不同时期与楚国有关的战争作为例子, 从而得出春秋战争是争霸之战, 战国战争是兼并之战, 战国时期战争的规模更大、人数更多、更惨烈这一结论。

这节课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能结合本土资源, 大胆取舍和整合教材知识点, 使它成为一堂带有极强地域色彩的历史课。

资源利用举例二:结合课内课外资源, 大胆开发教材

教师还要有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 只要适合教学的需要, 就要合理有效地开发各种资源, 并敢于对教材和资源从地域、时空等方面做必要的加工、调整、活化, 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身心愉悦地学习。

如《从奥林匹亚到万里长城》这一课, 这是教师以20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 北京8分钟表演的主题———“从奥林匹亚到万里长城”为课文标题, 结合学生已知的历史知识, 自己开发的一堂生动有趣的历史课。

这堂课主题鲜明, 结构清晰, 先以2008年奥运圣火采集的相关视频作为导入, 让学生初步感知中西文化之美, 再从服饰之美、建筑之美、神话之美三个方面具体品味中西文化之美, 并从中提炼出在这三个方面两国各自的文化特点;由此自然过渡到本课的第二部分内容“探中西文化之源”, 通过分析两国所处的地理环境上的差异, 得出环境的差异使得两国的发展模式出现不同, 进而分析不同的具体表现, 让学生为这两种文化命名 (农耕文明和商业文明或海洋文明, 黄色文明和蓝色文明, 含蓄之美和开放之美等等) , 并结合两国文化的差异概括两种文明的特色。

最后教师设计“扬中西文化之光”环节对本课内容进行拓展活动, 让学生布置展馆, 展现希腊文明和中华文明的代表性成就,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本课体现了教师极强的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 能够将奥运会这一重大事件与历史知识相联系, 将教材资源进行整理和再加工, 结合丰富的课外资源, 再造了一节风格独特又趣味横生的新课。

三、以问题设计为例:问题设计要有启发性和思辨性

问题设计举例一:把握三维要求, 层层设问, 拓展思考深度和广度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提出, 教学过程本身, 就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问题的设计要紧紧围绕三维目标的要求, 根据目标达成的难易度, 设计有坡度和层次的问题, 一步步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

如《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 教师讲授的是一节云技术条件下的信息整合课, 教师借助互联网的云空间发布任务, 用QQ中的群共享作为平台, 师生共同上传资料, 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堂资源, 课前学生下载群共享中的资源包, 课堂中学生以学习小组形式, 进行小组探究合作学习, 解读图片、文字、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历史材料, 利用互联网, 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小组之间, 师生之间信息的实时交互。

除此之外, 本课的问题设计也非常独特:教师以问题为主线, 在不违背课标要求, 不损坏知识的系统性的前提下, 对课文相关内容进行了适当整编重组, 形成三个具有一定层次的问题序列, 通过红军的“远征”———红军“远征”难———红军不怕“远征”难”, 这三个活动环节来层层设问。

第一个环节红军的“远征”, 教师展示动态地图, 学生上台利用电子白板画出长征路线, 讲述长征经过, 说出“长”体现在哪? (历时长, 路程远) , 进而利用云空间资源包中的信息, 探究长征原因以及长征的影响;第二个环节“红军远征难”, 分组讨论长征途中, 红军遇到了哪些困难, 然后归纳总结答案;第三个环节“红军不怕远征难”, 分析究竟是什么支持着红军战士克服困难走完长征的?学生通过阅读一个个长征故事, 感受红军战士不畏艰难, 坚韧不拔, 团结友爱的优秀品质, 进而总结什么是长征精神, 以及在今天长征精神仍有哪些重大意义。

本课的课标要求是“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 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从课标要求来看, 重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目标达成, 而这又是以完成课文知识的学习, 也就是以知识与能力目标为基础的。第一个环节就基本完成了课文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后两个环节则是在此基础上, 对学生进行的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提升, 三个环节环环相扣, 问题设置步步深入, 教学思路独特且流程清晰。

问题设计举例二:问题内设于生动情节之中, 创设情境跨越时空界限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可以围绕某个专题, 引入鲜活的历史资料, 创设全新的历史情境, 师生互动, 生生合作,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如《昌盛的秦汉文化 (一) 》这课, 黄老师以一位虚拟人物“阿虎”为主线, 创设东汉末年的时空情境, 学生以“帮帮团快行动”的形式来帮助阿虎解决问题, 而问题的设置正好对应本课内容的四个方面的知识点:造纸术、数学、天文、医学, 每个内容又独创一个情景故事, 分别设计学生参与解决的任务。

“书海探源”环节为本课重点, 教师以帮助阿虎列出文章提纲为任务, 让学生结合图片, 归纳纸出现之前书写材料的演变, 讲解纸的发明历史和优点, 借助动态演示图让学生讲述造纸术传播的过程, 谈谈造纸术传播对世界有什么贡献。

“巧思妙用”环节, 以学生完成数学题的形式引出对《九章算术》的学习;“地动之疑”首先通过创设情境抛出问题, 接着让学生结合动画视频, 讲解地动仪原理, 并根据这一原理来实际解决问题, 从而肯定地动仪发明的积极意义;“妙手回春”环节给出虚拟情境, 以学生为阿虎看病及康复提供建议的形式, 引出对张仲景和华佗的学习, 既生动有趣, 又能让学生快速了解和区分两位医学家的成就。

四个环节的任务完成后, 以帮帮团的形式将知识归纳总结。最后, 回归本课主题, 设计思维拓展部分, 让学生回答为什么秦汉时期有如此昌盛的文化, 通过归因分析, 将本课知识点, 与整个单元知识点相联系, 让学生了解秦汉文化的昌盛, 是以国家统一, 经济繁荣, 民族和地区交往频繁为基础和条件的, 从而把握本课在整个单元中的地位。

本课在问题设计方面的特点, 在于以虚拟人物创设历史情境, 以情景故事的方式抛出问题, 既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又体现授课知识的整体性;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 既帮阿虎顺利解决了难题, 又很好地掌握了本课知识点。

打造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一点体会 篇3

关键词:新课改;中学历史;高效课堂

新课标指出:“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高效课堂的立足点是“自主、合作、探究”,强调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突出学生学会、会学、乐学、创学,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

什么是高效的历史课堂?教育专家于友西认为,“高效课堂本质应该是立足于优化教师、学生、教科书三者之间的关系,使之构成协调、高效的课堂生态系统,在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的指引下,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发挥教科书的凭借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能,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高效课堂的‘高效不以学生一时的学业成绩为衡量标准,也不仅是指教学的实际效果和教学投入之间的比值,应该以是否真正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依据,以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标准。”就历史学科而言,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除了要注重学科价值和学科特点外,还必须关注以下几点。

一、紧扣课标,注意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课程标准是组织教学的指挥棒。因此,只有紧扣课标,明确教学目标才能达到有效的课堂教学。在教学中要真正地做到将三维目标与历史学科的体系和特点充分地结合起来,从历史学科的角度去阐释这三维目标。解决了这个问题,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有一个衡量的标准和充分的保证。

二、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高效课堂的前提。主要任务是:明确学习目标,了解课文结构,指导制订学案。预习以阅读课文为主,通过预习,第一,让学生初步明确本章节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二,课文讲了几个要点,哪些知识点是自己可以弄懂的,哪些还不能理解,要做到心中有数。第三,指导学生制订简易学案,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时使用。

三、课堂的艺术

1、精彩的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堂的导入,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充满了疑问和期待。有了兴趣,有了期待,学生才可以积极地汲取知识,提高教学的效率。

2、牢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把握教师的主导性

在上课时,教师切忌唱独角戏,留恋了高高的讲台,无论你语言多么生动、精彩、妙趣横生,分析多么深刻、精辟,旁征博引。只要不互动,课堂就不会高效。因此,教学过程中,笔者时时注意防止“注入式”教学方式,注意把自己由“演讲者”转变为“编剧”和“导演”,使学生能真正处在做“历史”,用“历史”的情境,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当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地位的下降,也不意味着教师的放任自流。

3、优美的语言是初中历史老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课堂教学任务完成大多要用语言的描述来完成。优美的语言是融洽畅达的沟通。新鲜有趣的导人,发人深思的提问,天衣无缝的衔接,动静交错的起伏,耐人寻味的结束语,是教学水平高低的试金石,是历史教学最后的落脚点。在中国古代文化部分,教师可用富有激情的语言,一步步诱导学生步人艺术化的殿堂。可选有代表性,优美的古诗词让学生合着音乐吟诵。有准备地精编一些有趣的寓言神话故事讲给学生听,讲述中不时留下悬念,让学生思考,让学生用美的语言来完善故事,看谁回答得最精彩。教师语言生动得体,就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煽起学生的表现欲望,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用优美的语言开启智慧,学生在优美的语言中倍受熏陶,激发情绪,领悟爱憎,培养能力,创造美感。

4、利用多媒体技术整合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多媒体技术提供的信息量大大超过传统课堂。多媒体课堂可以把教材与收集的图片、表格、材料、音像等资料融合成一体,如教材知识可组合成知识框架表,影视资料图片构成情境材料解析,学生会主动加工所收到的信息,派生成新的意义和获得新的技能。以《丝绸之路的开辟》为例,通过图片和资料,让学生在了解知识的同时,能切身感受到张骞出使西域的艰难,以及给我们的生活所带来的变化。通过多媒体的整合,有序地突破重点,化解难点,以达到较好的课堂效果。

5、适时引导,精心设问,优化讨论

教师适时引导课堂讨论,可以确保讨论的方向性,使讨论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进行。因而教师要适时引导讨论,有效监控、管理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行为和反应,不要让学生的讨论偏离讨论主题,课堂讨论要始终围绕实现讨论的目标来进行。当学生的讨论有偏离讨论主题的迹象时,要及时加以指导或引导,使讨论回归到讨论主题上来。

如在《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的授课中,笔者提出以下讨论议题:五代时期政权更替频繁的实质是什么?在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得出实质是唐代藩镇割据的延续结论,之后提出讨论议题如下:五代之后的北宋政权的建立者赵匡胤采取“杯酒释兵权”的方式来加强中央集权与五代的更替有什么关系?这样做给北宋造成怎样的局面?在学生对教材知识有了一些理性认识之后通过对这两个小议题的讨论能够得出如下结论: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方式的直接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财政、军事的控制;根本目的是为了削弱地方权力,避免藩镇割据局面的再次形成。但是这样做虽然避免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但是给宋朝埋下了“积贫积弱”的伏笔,出现国强但屡战屡败的奇怪现象。这样的议题可以说是对教材的深度探讨。历史兴衰有其内在联系,只有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深化与挖掘这些内在联系,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力和创造力,才能实现历史课堂教学高效性。

6、精练的总结

一节课的学习、探究活动即将结束时,教师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情况作出简要评价。评价要恰如其分,要有助于激励学生学习热情,有助于学生的准确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有助于学生养成善于探究、勇于创新的习惯。课堂小结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教学活动,在这一活动中要把学生探究过程中动态生成问题再次提出来,提醒学生对尚未得出一致认识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同时帮助学生在巩固基础、探求新知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

四、加强综合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形成性评价是教与学的双向评价,它能促使教师全面、深入和细致地总结课程、教材和教法等各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从而找出改进教学方法与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新的评价机制是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本,实现评价指标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必须打破旧有的教育观念和教学策略,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新教育形势下,作为教学一线的历史教师,唯有不断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探究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打造优质高效的历史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才是我们的最大出路。愿我们与时代的脉搏共振,为实现历史学科的有效教学探索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周勇,杨明全.新课程下的评价观与评价策略.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诸葛宏.有效教学策略探微[J].中小学教育,2002(8).

历史高效课堂教学高效路径初探 篇4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教育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素质教育的观念日益增强,教育部从去年秋开始对部分中小学课本也做了相应的调整。此次调整不仅体现在对旧有教材内容、结构体系的变动,更体现在对素质和相关能力要求的提高。研究新教材、探寻课堂教学新方法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成为每一名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课题。无论研究什么,怎样研究,提高课堂效率、上好每一节课始终是重中之重。而要上好一节课,提高课堂效率、实现课堂教学高效化是关键。一.合理组建教学框架

首先要规划好篇章结构,编排好每一环节,组建合理的教学框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把握整体,合理组建教学框架,因为教学框架合理与否与课堂教学的质量息息相关。为此,教师要注意研究和探寻课堂教学结构,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编排、梳理。

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在巧妙地利用教材传道、授业、解惑而不是以本为本,照本宣科,因此对教材有关内容的重新编排(根据授课需要),适当对原教材篇章结构作一些相应调整,会更利于教学的完整性和条理性,从而事半功倍,使课堂教学实现高效化。当然,课堂结构的问题涉及面广,因素复杂,我们应视教学的具体实际,选择组建最优化的课堂教学框架,改革教学模式,以便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课堂教学模式上,可采用课堂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展示—质疑激辩—巩固检测—学生小结等七大环节。1.导入新课 导入简洁,富有启发性。几种导入方式:①从复习(或检测)旧知识导入;②从设计情景导入;③从时事政治导入;④从设置悬念导入;⑤从倒叙导入。然后认定学习目标。2.自学环节

(1)自学内容:①阅读课本,扫清字面障碍;②依据提纲顺序,逐步解决知识性和探究性问题。

(2)自学形式:一般以个体学习为主,二人合作或小组合作学习为辅,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自学、生生合作互动、师生互动等形式,学生基本达到解决字面障碍,理解基本内涵,解决基本问题,并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目标。同时记下不明白或似是而非的问题,待后面合作学习时解决。

(3)自学成果:自学成果形式应以文字为主,可以辅以图片、表格、诗歌、小品等。3.合作环节

(1)合作前提:自主学习是基础;形成个人问题并有对问题有一定程度思考是合作学习的基本前提。

(2)合作时机:自主学习任务完成后。集中时间合作解决共性问题。(3)合作方法:小组内每个学生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鼓励争论、探究和观点碰撞。每一问题待合作交流结束后,由小组内一位同学予以归纳总结,形成正确的答案。力戒由学生讲代替教师讲。如果是这样,就会成为变相的教师讲,教师灌,就会失去合作学习的真正意义。(4)合作评价:对小组内每一同学的动脑思考情况、主动交流情况和发言质量进行评价,由小组记录员记录。4.展示环节

(1)展示内容: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成果。每小组代表根据组内合作探究情况,对组内学习任务(解决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2)展示补充和纠正:各小组代表所讲解和分析的并非完全正确,对疑难问题和不易理解的问题可能出现偏差,因此,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补充和纠正。必要时教师要及时点拨、引导和讲解,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认识问题,全面掌握知识。

(3)展示要求:对学生的成果展示,要有明确的要求。如展示要有规范的开头和结尾,展示人要姿势大方、声音宏亮,尽量脱离课本或笔记本,用自己的语言展示;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开动脑筋,注意发现与不同见解和不足;小组代表展示完毕,其他同学,如小组内或其他小组同学可以补充和纠正。

(4)展示评价:要对展示人的姿势、音量以及展示的成果质量进行评价;同时也要对学生的听讲质量和课堂纪律等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的主体可以是教师,可以是学生。这一环节教师的评价很重要,就以上评价内容,教师适时地给予学生恰如其分的评价,对学生是一个莫大的激励。5.质疑激辩

学生在解决提纲问题和合作交流展示的过程中,还会生成新的问题。因此给学生质疑的机会,训练学生质疑能力。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激发学生辩论,探究和解决新问题。6.巩固检测

(1)巩固形式:对班内交流中师生共同纠正补充的问题进行再认识、再巩固掌握,可以是个体背诵和理解,也可在小组内相互提问,相互回答。

(2)检测内容:检测内容一般以课本习题和随堂练为主;要及时反馈检测情况,做到有布置有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7.学生小结

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明白了什么、不懂的问题),交流学习体会和感受。

通过以上七个环节教学,使课堂教学发生根本性变革,使学习面貌焕然一新:即学生自学认真,组内交流积极;班内交流举手踊跃、声音宏亮;讨论热烈,辩论激烈;争问抢答,欢呼跳跃;发散思维,创新实践;笑逐颜开,身心愉悦。只有这样的局面,才能更好地达成知识、技能和情感目标。七个环节可以一课,也可以一个单元。

二.恰当使用现代教学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要有机整合

目前,随着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学校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日益普遍。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屏幕只是起到了“电子板书”的作用。其实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如何有机整合,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信息技术应该起到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发挥的作用,它的“不可替代性”,应表现在对教学内容的拓展与深化,对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上的形象化与直观化,对帮助学生理解教材起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作用。一是利用网络技术搜集和扩充课程资源,拓展课程资源的时空范围。互联网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无限延伸的资料库,可以放宽教师的教学视野。二是利用软件技术对枯燥的数字进行加工处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直观形象的展示给学生。

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印象,增大课堂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利用课件创设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情境,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同时,还有利于综合知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比如用制作的课件,可以把图片、声音、文字、录象、电影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多媒体化。课件能综合信息,可以有序地、生动地展示各个直观素材,学生可以轻松地接受有关信息,壮观、丰富的画面也深深感染了学生,学生学习兴趣很浓,在获得有关知识的同时,也受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在现代教学媒体的选择上,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有的放矢地使用,这就既要选择好教学课件,又要注意与传统媒体的互补。①叙述历史现象(事件)不妨多选用视频文件辅助教学,如讲授“五四运动”背景、经过,可调用一段“近代春秋”教学录像,使用前,还应该给学生设计好一些问题,带着问题观看,以利于开展问题的讨论,提高课堂效率。②进行单元复习或知识网络的归纳,可使用制作课件,达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的目的。③活动课上可播放内容与所学知识有关的影视录像,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的教学效果,这实际上也是为使课堂教学高效化做准备。

三、发挥图册、图片、实物、文物等在教学中的作用

历史课堂教学重在知识再现,通过再现,分析现象,探寻规律,揭示事物间内在联系,而图册、图片等在教学中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使历史现象再现,教师的讲述固然很重要,但有时在讲述的同时配以一两张图片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此外,图册、仿真文物等在课堂教学中也经常会“说话”,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挥重要的作用。总之,只要能够充分发挥辅助教学功能、增强课堂直观感、真实感,激发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作用的图册、文物等,我们都可以向学生展示,目的只有一个—-——使课堂教学高效化。

四.精心设计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努力实施情感激励,创设良好课堂氛围

精心设计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创设良好课堂情境,努力实施情感激励,有利于创设良好课堂氛围,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因为历史教学的本质在于通过教师的语言叙述帮助学生形成历史表象和历史概念,进而达到抽象概括出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历史课的这一特点就决定了它对教学语言的特殊要求。历史教学语言是一种以历史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学生为主要施教对象、以规范化的语言为传播媒介的专业性语言,实际上是一种历史学、教育学和语言学三者相结合而形成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和学生进行知识信息的传递反馈、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对学生个性的熏陶、感化,还是引导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和创造性活动,都必须借助历史教学语言。只有通过历史教学语言,引导学生多种感官、神经系统和大脑的积极活动,特别是听觉和视觉,才会为他们所接受,起到语言的交际作用,使他们获得的感性认识能够实现理性的飞跃。

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很容易就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实施了情感激励,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使课堂教学实现高效化。五.尽可能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社会实际。

历史是逝去的现实,历史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割不断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社会实际出发,让他们以当下的经验与眼光来审视历史,无疑有助于他们对历史的深刻理解。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历史的正在进行时,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对这样一个充满时代感和现实性的课题,我们更应该拉近它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的距离。

六.改变课堂的组织形式和评价标准

问题越讲越多的课才是好课。为此我们把课堂运作主模式设计为“问──探──问”式。即由教师先提出问题,师生探究,解决问题,最后产生出新的问题,由学生在课后去思考、解决新问题。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还注意体现历史学科的人文特点,发挥好它在教育人、塑造人方面的独特优势,通过丰富多彩的历史史实,培养学生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设置更具开放性、自主性的新课型,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在问──探──问这一主模式下,为弥补传统课型的不足,引进了角色体验课、资料研习课、自由创作课和活动探究课四种新课型。这四种课型有效地弥补了传统课型的不足,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有了自主发展的空间。

1.自由创作课:(1)创作体裁的自由。学生在这些课上,既可以创作历史论文、历史手抄报、编演历史课本剧、历史小说、创作历史漫画等,也可以做历史调查报告、历史探究、仿制历史文物等。(2)创作心灵的自由。在学生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灵是自由的、安全的,任何人包括老师都无权中止学生的创作活动,也无权指责和批评学生的创作活动,同学和同学之间更不准随意打扰别人的创作,更不得对别人的创作品头论足、指手划脚。在自由创作课上,教师可以通过创作技法辅导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举办优秀作品展览唤起学生的创作欲望,通过播放音乐来放松学生紧张、压抑的神经。通过这些措施,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2.资料研习课:一是平日的积累,让学生建立了班级图书角,注意收集与历史有关的文章和图书,把它们放在班级的图书橱中,做到资源共享;二是到学校图书室中去查找资料。资料研习课的运作过程设计为:确定研究课题──搜集资料──研讨资料──师生交流心得体会──书面总结、形成研究成果。

3.角色体验课: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引进这种课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建立学生历史学习档案,这对沟通师生之间的关系,了解学生的特长、爱好有很大的帮助,为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打下了基础,同时也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喜欢历史的基础上学好历史,用好历史。4.历史探究活动课:历史探究活动课是新教材新增的课型,它是历史课堂教学向课外的必要延伸,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实践性、教育性等显著特点,是学生知情意行的有机结合,也是引导学生由“个体的人”向“社会的人”转变的有效途径。

八.课堂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重视情感体验。

教学需要备课,课堂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重视情感体验。在教学设计上应有创意地对整个教学流程进行规划,采取将学生“带入情景—活动体验—感悟内化—激励践行”的基本程序。对教材的处理,应遵循紧扣课本又不拘泥于课本的原则,把教材变成“活”的,使其更丰富,更富有立体感,极大地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展和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运用丰富的多媒体,扩展教学时空,预设生动的情景,然后让学生以特定的角色走进历史进行体验,用情感轻轻拨动学生的心弦,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使其在体验的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有所获。如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假如你是一名战士,请从战士的角度来写一段话描写这次战役,还可以画一系列图片来表示这场战役;如果你最后战死,你又转化为战士的亲人,请你为战士的亲人,请你为你最爱的失去的亲人写一段话。”这种设计,使学生以主人公的身份走进历史,为他们学习创设生动的情景,加深了情感体验达到教育的目的。历史教材所涉及的事件、人物,上下五千年,纵横五大洲,这对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无疑是烟波浩渺,难寻其综。因此,在总复习开始时,教师备课就要高瞻远瞩地回顾、总览历史。在黄河岸边看黄河,可能感慨的仅是黄河的波涛汹涌,无法领略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然而站在历史长河去看黄河,你看到的就是另一番景象:她从世界屋脊涓涓发源,远远流淌,生生不息,前仆后继,孕育了世界上最古老灿烂的中华文明„„回顾、总览历史的目的,不是简单的线描、图例,而是俯瞰提升,从中去捕捉历史车轮的轨迹,去深层思索历史所包含的规律性、自然性的东酉。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从整体、全局、系统上掌握知识,把握问题的能力。

九.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营造开放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能力

营造一个开放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增长学生的参与程度,学习机会,及时、准确地反馈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做到恬静与活跃统一、热烈与凝重统一、宽松与严谨统一,造成一种和谐共振的教学环境。在教学中我们应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改变填鸭式地灌输知识点和死记硬背、题海战术为特征的传统教学方式,不断调整教学思路与重点,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提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1.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展思维能力。

首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求知欲和想象力,使其形成学习历史的内在动力,积极主动地探索无限的知识。引起学生好奇心的方法有:(1)留下悬念。(2)联系热点。

其次,教师要通过设问置疑为学生创设思维情境,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从而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2.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活动,并在活动中体现多学科的综合。

现代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教师不仅让学生掌握课堂教学内容,还要让学生获得教材上没有的知识,教师可以适当安排多种形式的历史研习活动,在所设计的活动中,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运用画图画、绘地图、写日记、绘数学图、角色表现、编故事等多种手段来了解历史,感悟历史,非常自然的体现并完成了语文、数学、戏剧、地理等多学科与历史的整合。3.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改变教育观念对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完善课堂教学机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把研究性学习引入历史课堂可以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兴趣,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同时也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推动了师生的相互合作学习和研究,良好地体现了教学民主化的思想。对于研究性学习的含义,从狭义上解释,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我国的传统教育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习,忽略了探究性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使探究性学习如观察、实践、调查、试验在教学中处于被忽略的地位。针对这一状况,当前历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是通过对教学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的调整,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的学习方式。4.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和创新意识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明显趋势是打破了学科的封闭性,促进各学科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并携手联合加快学科教育在学生身上的整合作用。这就要求历史课堂教学的模式进一步改革,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进一步冲击传统的、教师一味讲述教材的“复印机式”的教学模式。因而以师生共同讨论为主的模式越来越多地被采用,且效果很好。6.采用联想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教师在帮助学生建立相对完整的主体知识体系和弄清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就某一问题进行灵活的、开放的联想、迁移和重组,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或说明新的问题,这便是联想式的教学方式。具体方法主要表现为结合其他各学科知识和结合课外知识进行历史教学。

历史教师高效课堂培训总结 篇5

2013年12月17日我校对来自全县初中历史教师进行了集中培训,培训工作取得圆满成功,得到受培训教师赞誉和满意。参陪教师说,高效课堂是我们发展的目标,对于如何发展这一课改问题,大家一直认为:

首先,这一模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让课堂变得活泼热情起来。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对信息的处理在社会生活中变得异常重要。因而,在教育中培养学生对信息与文本的处理能力及自学能力,已是当务之急,新课改也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列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作为一门文科课程,历史课更需要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与分析能力,而此教学模式正与之相吻合。在预习课上,学生能通过对导学案、教材、练习册等文本的阅读、分析中得到相关的历史信息。而悠悠岁月与过往的故事也正为学生的课堂展示提供了许多的丰富的素材。在展示课上,他们将预习课上所学到的历史知识与信息编成情景剧、历史剧的形式,以小组为单元进行表演,许多原本枯燥的历史知识点,便在学生绘声绘色的演绎中“活”了起来。

其次,众所周知的是,对史料的分析、对史实的准确记忆都是历史课学习的重中之重。而这种教学模式中将预习、展示、反馈这三种课型与展示课中的内容展示、穿插巩固、达标测评环环相扣,让学生在轻松中达到学习、记忆和练习的有机结合,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的高效。

但是,此模式在历史课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并非尽善尽美,依旧存在着一些“硬伤”。这个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为目标的模式,严格限制教师讲解的时间,要求教师的讲解时间不得超过十分钟。这种不分课程,不分内容的一刀切,搞绝对化是不符合常理而且有悖于唯物辩证法的精神的。对于历史课中内容清晰条理、学生所掌握的资料较丰富的课,如文化史、经济史等内容,我们鼓励学生的讲解与参予,在基础较好的班上,这样的课可以放心地交给学生处理,教师甚至不需要作任何的讲解,但是,对于一些头绪较乱,史实、史料涉及过多的内容,则离不开教师的讲解。

综上所述,我们可知,这种教学模式确实是新课改中所诞生的一颗熠熠闪光的明珠,其中许多的优点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但又不得不注意,我们在推广时,不能搞绝对化,还需要在课堂上讲究效率,以便节约时间,由于加上了展示环节,原本一课时的内容,需要更多的课时才能完成,这就要求学生的展示内容精美而简练,教师的讲述更要一语中的。因此,该模式对学生和老师其实都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在学生基础与师资较差的地区推行,需要考虑到它的长期性与可行性。

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初探 篇6

来凤县旧司镇高洞中学:张斯军

电话:***

近两年来,我们学校进行了高效课堂教学的研究活动,在引导学生如何开展“自主探索学习”的课堂教学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因此,我们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阵地,改革课堂教学目标、结构、形式,改革课堂教学策略与评价标准,走“自主探索学习”之路,使课堂充满朝气,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学得积极,学得主动;教师则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指导学生策略性地学习,逐步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如何搞好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呢?笔者介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

一、设疑,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体现“趣”。

我国古代教育家张载说过:“学则须疑。”朱熹也说:“大疑则大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设疑,就是设计疑问,提出问题,即教师要结合新旧知识和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独具匠心地设计一些激疑性、探究性、迁移性、发散性问题,造成“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完而未完,意味无穷”的教学境界,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或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为“自主探索学习”作充分的心理与智能准备。创设情境。情境,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营造一种愉快、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每一个学生喜爱学习,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动学生的内驱力,点燃学生的学习兴

趣之火,让每个学生主动、积极、自主地学习,让每个学生都学会学习。…比如川教版7年级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起义》一课中我先设疑,若天不下雨,秦末农民战争还会爆发吗?”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可代历史人物发问:“假如你是商鞅,你将如何实施变法?”这样可以吸引学生参与教学,增强主体意识,渲染历史情境。总之,问题要落在关键处,要在平淡中激起波澜。

二、探索,自主学习,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体现“活”。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与自学出问题来,进行探索,或学生独立自学探索,或小组讨论交流合作探索,让学生在自学讨论上充分感受“我能做出来”,“我能讲给别人听”,“我能与别人争论”,“我自己能总结归纳”等成功的喜悦。让学生通过教材这座桥梁,走向更广阔的研究领域,探索更博大的未知世界。在教学中我尝试过以下一些形式,效果不错:①主题辩论,教材提供的辩题很多,如秦始皇过大于功还是功大于过。②组织学生搜集相关故事或进行讲故事比赛,如孙中山的故事,拿破仑的故事等。③知识接龙,如中国古代史出现的成语。④师生相互问难、单元历史知识擂台赛、学生自拟试题。⑤情景复现:指导学生创作排演历史戏剧,如一些成语故事,文成公主入藏等。⑥寻访遗址,探究身边历史:城北的琉璃关,县城中的红军遗址。⑦制作剪报,了解新的考古发现;或让学生就某一历史时期的人物事件办一份小报;模拟记者撰写历史新闻;与历史人物通信。⑧推荐学生阅读带有研究性的历史小读物,如《上下五千

年》、《中华历史名人传》、《秦汉史话》等,让学生阅读,并展示自己摘抄的读书笔记。

之后,教师与学生共同研究、一道探讨,从而,使学生从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真正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三、加强学习方法指导——体现“灵”。

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搜集教学反馈信息,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揭示规律、掌握规律,构建知识体系,提高思维与表达能力。

1、以时间为线索,梳理知识

历史是过去的事情,有时间顺序性,也有联系性。如:记住朝代建立的时间,可知道朝代顺序,就会知道秦琼为什么不能战关公。同一朝代事件的联系也可从时间推断,如:西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后又设西域都护的时间为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公元前60年,前后有顺序有联系,也有因果关系,不要孤立的去记忆。

2、图表法

根据一些历史知识特点采用画简图、列表格的方法效果也很好。如三国鼎立可画简图表示其地理方位,并标出时间、建立者、都城。中国近代列强入侵可列表填出四次侵华战争及条约名称、时间、影响等。讲唐朝全盛时期可用曲线变化表示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时经济发展情况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3、类比法

可把同一时期中国史和世界史内容对比,如明朝戏剧家汤显祖与生活的同一时期的英国大戏剧家莎士比亚进行比较。中俄《尼步楚条约》的签定的时间可同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的时间相比较。再如完成中国封建大统一的隋朝和元朝,其建立和统一的时间分别为581年、589年和1271年、1279年,尾数都是1和9,建立和统一的时间相差都是8年。相当于八年抗日战争。

4、趣味记忆法

如何构建高效历史课堂 篇7

一、利用导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对一门学科的兴趣,很大程度地取决于第一印象,而这第一印象建立在教师第一堂课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在第一堂课中有效地激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在第一堂课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 从身边谈起,让学生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

一开始我就问学生:“你们知道沛县为什么建造汉城公园、汉街、刘氏会馆吗?”学生大多不知道,或知之不详,我就把刘邦建汉的历史讲给学生听,学生们顿时兴致高昂。我趁势从长城的建造讲到秦兵马俑的发现,从《探索与发现》谈到《百家讲坛》,侃侃而谈,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2. 从引言入手,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同样充满悬念。

历史课本每一课都有一段引言,精练地概述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只要有效地利用好这一资源,自然就会悬念迭生,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引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比如我在讲《伟大的历史转折》时,就利用引言部分导入新课,问:“党的历史上伟大的转折有哪些?为什么说是伟大的历史转折?”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阅读课文,进行学习,效果非常理想。

二、巧用插图,启迪学生的思想成长

历史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图文并茂,小字部分内容及每页备注丰富。书中精选图片都是历史的真实写照,图文结合互相印证,既使学生对历史有了较直观的认识,又加深了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充分体现了“论由史出”的唯物史观。而每一课的小字部分则是对本课涉及的相关的历史人物、故事的有效补充,丰富了历史教材,使得历史“有血有肉,血肉丰满”。学生通过阅读这些内容,既能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同时又能从中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受到思想的启迪。

在讲《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时,我充分利用了课本插图《首都人民深情送别邓小平》图片,问同学们:“为什么邓小平逝世举国同悲?我们如何理解‘毛泽东让我们站起来,邓小平让我们富起来’?”学生自然而然地联想到邓小平的丰功伟绩,将图片与历史紧密地结合起来,同时,也提高了读图、识图的能力。在讲《科技巨著与史学巨著》时,我让学生阅读教材小字部分回答:“李时珍为什么能完成医学宝典《本草纲目》?”通过阅读,学生既掌握了《本草纲目》的历史事实,又从李时珍的经历中受到了思想的熏陶,对学生素质的提高无疑是非常有利的。

三、精设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堂教学就是教师通过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创造性地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但是只有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才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如在讲《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时,为了让学生理解雕版印刷术的缺点,我设计一道题问学生:“一个熟练雕刻工匠一天能刻50个字,我们的历史书共有150页,每一页大概240字,那雕刻完成这本书需要多长时间?”同学们一算:“啊!得720天,大约两年啊。”从这一问题入手,学生很快就体会到了雕版印刷术的缺点。另外,在讲火药的发明这一子目时,我设计这样几道题:“(1)火药为什么称为‘药’?(2)火药的西传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火药的发明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学生兴致很高,积极参与讨论,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在讲《朋友遍天下》时,讲中美建交,我充分利用《尼克松访华在机场受到周恩来欢迎》图,组织一次“记者招待会”:“如果你是一名当时的记者,你怎样向全世界报道这件事?”学生热情高涨、跃跃欲试,效果非常好。学生既享受了学学习的快乐,又牢牢地把握了历史知识,一举两得。

四、依靠练习,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学习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充满激情的课堂让学生兴趣盎然,掌握知识很快,但是随着热情的消退,不可避免地会快速遗忘。抑制或者减缓遗忘的有效方法就是练习巩固,此时,我们的练习册就派上了用场,这样学生既能巩固历史知识,又能完成作业,减轻负担,课堂效率自然就高了。

总之,构建高效课堂任重而道远,但是,只要我们“不畏浮云遮望眼”,勇于拨开“浮云”,不断探索课堂教学,就一定能打造完美高效的课堂。

摘要:高效课堂历来是广大教师的不懈追求, 但是,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 教师往往畏首畏尾, 不敢大胆尝试, 生怕影响到教学效果。只要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作者从利用导入,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巧用插图, 启迪学生的思想成长;精设问题, 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依靠练习, 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等几个方面论述如何构建高效历史课堂。

关注课堂细节,打造高效历史课堂 篇8

细节往往是不引人注目的,然而,也正因为如此,才更真实、更本质。细节可以营造氛围,使学生更好地进入角色,感受历史人物的酸甜苦辣,激发学生求知、求真的欲望。

一、制订明确、科学、具体的教学目标,谋求高效课堂

教师在上每一节课之前,要制订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方向,也是动力。一节课只有具备了恰当的具体的教学目标,才能在学生心中树立起继续学习的方向和动力。一方面要保证学习内容最适合本节课的学习;另一方面要细心研究每一层目标,要研究重点、难点。一节课就是解决重点、攻克难点的过程,所以重、难点的设计一定要细,并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述出来,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二、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谋求高效课堂

新课程下的师生互动,是师生基于互相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过程。它强调师生人格的平等,在对话中,教师与学生是作为有生命的、具有平等地位的人,互相尊重彼此的独特个性。

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特别注意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进行“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教师的教态自然、语言亲切,可以让学生产生安全感,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课堂成为师生的共同舞台。如果交往双方不能平等相待,而是居高临下,动辄训人,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也不会愿意与你交往,你将失去了解学生内心的机会。因此,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互动的根本保证。

三、加强生生交流,谋求高效课堂

新课程下的生生有效互动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生生互动的实现并不是脱离教师指导的乱动。对教师来说,主要有两方面的任务:一是创设生生互动的环境和平台,二是积极充当互动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在创造生生互动的环境和平台方面,师生在课堂学习中要做到“四精”:精选、精讲、精练、精批。

1.精选

学案的设计要精、要准、要实。学案是教与学的合一,所以,在设计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关注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关注课堂师生共同成长的互动性。

2.精练

练习的设计,遵循的原则是“宁精勿滥,宁少勿多”的原则,力求每个练习都能达到“精选”的标准,教师在选题的时候先要进行“下海”“试水”的过程,力求每个习题都能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

3.精批

在批阅的过程中,提倡小组成员内互相批阅,教师对有分歧的或重点的题目作适当的点拨和引导,不做客观武断的评判。

4.精评

教师能做出关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客观评价;学生亦可对同学做出相应的评价。所以应该坚持评价与学习同行,注重过程、尊重多元,让评价促进学习。

四、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谋求高效课堂

基于新课程理念的引入,许多新教学模式已被广泛应用。其中,合作学习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的方式之一。改变课堂教学中满堂灌现象,把时间还给学生,把问题交给学生自己解决,把问题交给小组讨论解决,组与组讨论解决,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再由教师点拨。让学生既充分利用好时间,又当堂理解消化所学知识,节约时间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针对当前课堂乱用合作学习模式的问题,教师应注意以下细节:(1)确定目标,注重实效。(2)教师要进行积极的监督和合理的调控,避免让合作学习流于形式。(3)给各小组提供均等的竞争机会。(4)平等互助,相互交流。

五、调控学生情绪,谋求高效课堂

在现实的学习压力下,一些学生常常会因为情绪不稳而在学习成绩上出现大幅波动,面对学生存在的许多心理问题,作为教师,应随时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和情感体验。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调控:

1.发挥历史课的情感体验功能

历史课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验素材,教师应充分发掘这些材料,为素质教育提供心理学的理论支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属于隐性知识,只能通过实践活动或具体案例分析才能感受到。教学设计上教师要给予学生相应的体验和感悟空间,应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观察和思考的机会,引导学生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

2.优化课堂教学的情绪氛围

我经常从这三个方面入手优化课题的情绪氛围:(1)讲究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教师幽默的语言、合理的速度、恰如其分的点拨、得体的举止会使学生在学习上如沐春风,形成良好的情绪感受。(2)讲究教学组织过程的艺术性。课堂上,教师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思维速度、交往方式的差异性,合理安排教学容量和课堂节奏,让学生体验到学有所成的喜悦。(3)讲究评价的科学性。教师科学地运用课堂评价,可以有效地调控学生的情绪。

上一篇:你幸福吗白岩松下一篇:安保安全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