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isiloveu的赏析

2024-07-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parisiloveu的赏析(精选12篇)

parisiloveu的赏析 篇1

喜迁莺

花不尽,柳无穷,应与我情同。觥船一棹百分空,何处不相逢。

朱弦悄,知音少,天若有情应老。劝君看取利名场,今古梦茫茫。

这是一首赠别词,作者将离情写得深挚却不凄楚,有温柔蕴藉之美。

起笔“花不尽,柳无穷”借花柳以衬离情。花、柳是常见之物,它们遍布海角天涯,其数无尽,其广无边;同时花、柳又与人一样同是生命之物,它们的生长、繁茂、衰谢同人之生死、盛衰极其相似,在离合聚散之际,也同样显露出明显的苦乐悲欢。“应与我情同”是以花柳作比,衬写自己离情的“不尽”和 “无穷”,宛转地表露了离别的.痛苦之深。“觥船一棹百分空”,一句出自杜牧的《题禅院》诗。作者这里强作旷达,故示洒脱,以一醉可以消百愁作为劝解之辞,而“何处不相逢”,则是以未来可能重聚相慰。在对友人的温言抚慰之中,也反映了作者尽量挣脱离别痛苦的复杂心态,他既无可奈何,又故示旷达。

下片自“朱弦悄,知音少,天若有情应老”起,词情一转,正面叙写离别之情。高山流水,贵有知音,朱弦声悄,是因挚友远去,一种空虚寥落之感油然而生。“天若有情应老”,用李贺句意直抒难以抑止的离别哀伤。结拍“劝君看取利名场,今古梦茫茫”二句,是作者对友人的又一次劝解。同为相劝之语,此处在内涵上却与上片不同。上片劝慰之语只就当前离别着眼,以醉饮消愁、今后可能重逢为解,是以情相劝;此处劝语却透过一层,以利名如梦为解,属以理相劝,在劝解之中包含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体验。晏殊一生富贵显达,长期跻身上层,但朝廷内派别倾轧,政治上风雨阴晴,不能不使他感到利名场中的尔虞我诈,宦海**的险恶,人世的盛衰浮沉,抚念今昔,恍然若梦。

这首词明快、自然,读来如行云流水,与作者其它词风格迥异。其思想内核,一方面是藐视名利,一方面是寄情山水歌酒。全词在抒写离情别绪中,反映了晏殊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

(1)“花不尽”“柳无穷”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比喻。用“花不尽”“柳无穷”形象表现出离别之情的“不尽”、“无穷”,折射出离别的悲苦之情。

(2)“何处不相逢”、“劝君看取利名场”两句是作者对友人的劝慰,这两次劝慰有什么不同?

parisiloveu的赏析 篇2

“《清明》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因其简明而又极具画面感的语句,凄凉又清新的文风,使其成为千古绝唱。”鉴于其在唐诗中的重要地位,近年来,不少学者都对其进行了翻译,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杨宪益夫妇的译本以及许渊冲的译本,也有不少学者从不同的理论角度对这些英译本进行了批评与赏析。而在本诗中,文化方面的特点表现得尤为明显,之前研究过的理论却没人很好的从这方面对其译本进行批评与赏析,故在本文中,作者将选取许渊冲先生三美原则中的“意美”对《清明》杨宪益夫妇的译本以及许渊冲的译本进行赏析。

二、《清明》原文简析

《清明》的文化分析:

《清明》一诗为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所著,此诗有着浓浓的中国文化气息,其中“清明”,与“牧童”二词透出的文化气息尤为显著。

“清明”是全文背景的关键词,故我们需要弄清“清明”背后的文化内涵,清明,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而寒食节在古代却是盛大的节日,这天人们会进行插柳、寒食、蹴鞠、植树、扫墓等一系列活动。又因为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一两天,人们便渐渐的把这两种节日融合在一起,在诗人杜牧所在的晚唐时期,清明节已经成了上坟扫墓的节日,译者在翻译时,要注意到清明一词的文化内涵。

“牧童”一词在此诗中也有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它与西方的“牛仔”不一样,西方的牛仔实则是指骑马牛仔,是一种热情无畏,富有冒险与吃苦耐劳精神的开拓者形象。而一提到牧童,中国读者的脑海中都会浮现一副画面:即牵着牛或骑在牛背上稚气的小孩,带着草帽,悠然自得的走在田园中的画面。故译者在翻译“牧童”一词时也需注意到其后的文化差异。

《清明》一诗表达的文化气息浓厚,译者在翻译之前,应准确把握里面的文化因素,这样才能更好理解并准确的翻译原文。

三、“意美”原则下对《清明》的译本赏析

1、“意美”原则简介

“三美”之说是鲁迅在《自文字至文章》一文中提出来的,其原文是:“诵习一字,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美,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许渊冲在翻译毛泽东诗词时,把关于汉语的三美转化为针对诗词翻译的三美之一,即‘音美,形美,意美’标准,在这三美之中,意美当居首位,它是一首诗的灵魂,译文是否成功,首先看的便是意美。许渊冲认为,意美其基础是意似,但又不同于意似。”其中基础为意似意为要准确传达出原文的内容,不能错译,漏译,多译,但其又不同于意似,也就是说在翻译诗歌时,译者还得传达出原文的文化及意境,让目标语读者有着与原语读者相同的阅读体验。

2、“意美”原则下对译本的文化赏析

《清明》一诗备受翻译者们的青睐,迄今为止已有多种英译版本,本文选取了杨宪益夫妇及许渊冲的译本,并用三美原则中的意美对其进行文化传达上的赏析。在诗中,具有文化特色的词主要有“清明”与“牧童”,以下将逐一进行分析。

对于“清明”一词,杨宪益夫妇将其译为“in the rainy season of spring”,而许渊冲将其译为“the mourning day”,在本文第二章对其原文进行文化分析时,作者提到清明节在诗人所处的年代为扫墓的节日。根据许渊冲的意美原则,译者在翻译时,需要在保证译文准确的基础上,传达出原文背后的文化,杨宪益夫妇将其译为“in the rainy season of spring”,虽然译出了清明季节多雨的特征,却并没有译出其背后文化内涵,因此不符合意美原则。外国读者读到此译文可能想到的是春天多雨的时节,却理解不到其是哀悼逝者的节日。而许渊冲将其译为“The mourning day”其中“mourning”意为“sadness that you show and feel because sb. has died”,即哀悼的日子,其很好的传达出了清明节哀悼逝者的文化内涵,符合意美原则。

而对于“牧童”一词,杨宪益夫妇将其译为“shepherd”,而许渊冲将其译为“cowherd”, 其中,“shepherd” 意为“a person whose job is to take care of sheep”,也就是看守羊群的人之意,在上文中,作者提到“牧童”一词在中国文化中的内涵为骑在牛背上或牵着牛的小孩形象,且在第四句中写道“牧童遥指杏花村”,更说明小孩是骑在牛背上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看到远处的村庄,根据许渊冲的意美原则,译文应该准确传达出原文的意思与文化内涵,此处杨宪益夫妇的译文并没有传达出其文化内涵,是不符合意美原则的。而许渊冲的译文“cowherd”意为“a person whose occupation is tending and herding cows”也即照料牛与放牛的人之意,根据许渊冲先生的意美原则,译文的基础是“意似”,而许渊冲的译文传达出了牧童背后的文化色彩,但是却没准确传达出原文的意思,原文指的是“牧童”而不是“放牧的人”,这种译法将其所指对象放大化了。所以也是不太符合意美原则。

四、结语

本文对《清明》一诗从文化上做了分析,并从意美角度对其两种译本进行对比赏析。本次对比赏析,笔者总结出如下心得体会:首先,鉴于诗歌的创作往往包含着文化因素。故译者需在译前需仔细查阅资料,准确理解原诗的文化内涵。其次,在译中要注意传达出原诗的文化,例如原诗中的“清明”一词,需在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后,了解它是哀悼逝者的日子后,再对其进行翻译。最后则是明白诗歌翻译不能进行简单的字面翻译,译者在翻译诗歌时可用许渊冲先生的意美原则来指导。

此赏析中,也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例如诗中的“牧童”一词,杨宪益夫妇与许渊冲先生的译本都未呈现出其文化特点,那么鉴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上的差异,要怎样才能克服这种差异,准确地向目标语读者传达文化信息呢?这对笔者来说存在一定的困难,在以后的学习实践中,笔者将多勤学苦练,多总结经验教训,以取得更大的进步。

摘要:《清明》为唐代诗人杜牧的经典之作,此诗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广为流传。在《清明》的翻译中,涉及到一些文化方面的问题亟待处理,而以往的研究没有很好的处理到这些,因此本文将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即许渊冲先生三美原则中的意美来分析其中文化方面的问题,并以此对比赏析其两种英译本。

关键词:意美,清明,文化

参考文献

[1]A.S.Hornby.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9.

[2]吕俊.谈诗词翻译中的意美原则[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5(5).

[3]王皓璇,王之光.对节气与清明翻译的探讨[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5).

[4]许渊冲.三谈意美,音美,形美[J].深圳大学学报,1987(2).

《初秋的清晨》赏析 篇3

一、真实。材料真实。是文章的生命所在。“早晨醒来,打开窗户”,我发现一只小瓢虫。这是生活中偶然出现的小事情。“我想。女儿还没有见过七星瓢虫呢”,于是,我叫醒了女儿。是啊,哪个妈妈不是处处为孩子着想呢?“女儿饶有兴趣地数着小瓢虫身上的斑点”,看到新鲜的事物,谁不高兴呢!“瓢虫爬着爬着,突然飞了起来”,“飞了十来厘米,又停了下来。接着爬起来”。看着小瓢虫的情景。女儿说:“让它去找妈妈吧”。儿童的视角是独特而天真烂漫的。触景生情,自然引发女儿的提议。作为妈妈的我,欣然“把手伸到窗外”,放飞了小瓢虫。把事情的发展叙述的自然而然,毫无雕凿之痕。

文章所选的事情非常细小。但因其真实。所以容易打动人心。

二、真情。真挚的情感能打动人心。增添文章的厚重;没有情感的文章是苍白无力的。妈妈对女儿充满浓浓的爱意。看见一只漂亮的七星瓢虫,立刻想到女儿不曾见过,连忙喊醒女儿来看。这,不仅仅是为了让女儿多认识一种昆虫,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妈妈无微不至地关爱着女儿的成长。妈妈的爱心,还体现在对待小瓢虫身上。当老公把小瓢虫放进纸包时,妈妈担心地问:“不会把瓢虫憋死吧?”女儿来到客厅时,妈妈“小心翼翼地打开小纸包”。这一言一行,无不显示着妈妈慈善的爱心。

女儿年纪虽小。但也充满爱心。女儿见到小瓢虫。“饶有兴趣地数着小瓢虫身上的斑点”,夸赞“小瓢虫真可爱真好看!”然而,面对小瓢虫的“飞——爬”的举动,女儿想到了小瓢虫想妈妈,并提出放了它。女儿喜欢小瓢虫,但更愿意放飞小瓢虫。女儿的爱心弥足珍贵!望着远飞的小瓢虫,女儿眼里充满“柔和的光芒”。这是真情的流露。是爱心的光芒。母女的爱心让家庭更温暖,让世界更美好。这正是本文打动读者的一个亮点。

当然,文章首尾的环境描写,也值得一提。开头“清新的空气迎面而来”,衬托出人物闲适愉悦的心情,也正是有了这种心情才会对一只小小的瓢虫倍感兴趣。结尾“又一阵凉爽的风吹入了我们的家,令人神清气爽”自然形成首尾呼应,同时饱含爱心让家庭生活更温馨的深意。环境描写着笔不多,非常简约,但又不可或缺。附:

初秋的清晨

尘烟风起

早晨醒来,打开窗户。清新的空气迎面而来,我发现窗台上有一个小东西在动!仔细看去,呀!原来是一只小瓢虫!还是一只七星瓢虫呢!我欣喜万分,这里远离农村,真不知道这个不速之客是怎么来到我家的。我想,女儿还没有见过七星瓢虫呢。于是拿了一张纸,试图把它拦起来,可这聪明的小精灵,它在行走中碰到了纸,就立刻转身向另一方向爬去。这时老公来了,他把纸折成一个包,把瓢虫放了进去。我担心地问:“不会把瓢虫憋死吧?”老公笑着说:“不会的。”

我走到女儿的卧室,小家伙睁开惺忪的双眼看了看我,又闭上了眼睛。我趴到女儿旁边,神秘地告诉她:“冉冉。妈妈送你一件清晨的礼物。”“什么?”女儿立刻兴奋地睁开了眼睛。我慢慢地说:“一只——小瓢虫!”女儿高兴地从床上一跃而起,穿着睡衣跑到了客厅里,焦急地问:“在哪儿呢?小瓢虫在哪儿呢?”我小心翼翼地打开小纸包,小瓢虫在纸包里一动也不动,呀!不会是死了吧!我刚要责怪老公,小瓢虫慢慢地伸出了小脚丫,快速爬了起来。女儿快乐地嚷道:“没有死。它爬了!”女儿饶有兴趣地数着小瓢虫身上的斑点,“一,二,……七,真的是七星瓢虫!小瓢虫真可爱真好看!”

瓢虫爬着爬着。突然飞了起来,把我和女儿吓了一跳,幸好它飞了十来厘米,又停了下来,接着爬起来。女儿说:“妈妈,我觉得小瓢虫想它妈妈了。你不是说它早晨就在咱家吗?它一夜没有回家,我们让它去找妈妈吧。”

我很高兴女儿会有这样的爱心,于是欣然把窗户打开,女儿担心地问:“小瓢虫会飞吗?”看到我肯定地点了点头,女儿小心地把小瓢虫放入了我的掌心,我把手伸到窗外,小瓢虫似乎也嗅到了自由的气息,悄然展开双翅,飞了起来。它那小小的翅膀,在清晨的阳光照耀下。几近透明,焕发着晶莹的光芒。小瓢虫很快就飞远了。成了一个小黑点,终于消失在我们的视线里。

我转过身来。清晨的一缕阳光正好照在女儿的脸上,女儿的眼睛里除了不舍,还有一种柔和的光芒。我知道那份柔和的光芒,叫心。又一阵凉爽的风吹入了我们的家,令人神清气爽。这个初秋的清晨。由一只小瓢虫开始。

影视赏析的感悟 篇4

《影视赏析》

这个学期我们选修了《影视赏析》这门课,因为我本人也是很喜欢电影的,搞笑的、科幻的、爱情的、战争的、剧情的、甚至恐怖的,我都看过很多。虽然,因为我们星期天早上也要上专业课,四节课,为了考试专业课不挂科,我们很少去上电影赏析的课,为此向老师道歉。当然,看电影如果像我这样毫无目的的看,是没有欣赏眼光的,不知道从那部电影开始,我就很习惯性地去思考这部电影想要表达的意境或者内涵,只有这样看电影,才能看到本质,才能看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有人说,看一部电影,就像经历一种人生。那么,我可以简单地认为,看得电影越多,收获的感悟就越多,同时又是一种阅历的增长。当然,要看值得看的电影。何谓值得一看,这是一个比较主观的议题。在我看来,那些值得看的电影,无非就是可以改变你的人生观,让你的思想变得更有深度,让你有所感悟的电影。或许它来得没有那么地明显,但确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

有的人看电影,纯粹是一种消遣的心态,就是打发空虚的时间。可是,我总是抱着一种学习的心态去感受一部自己挑选好的电影。毕竟,每一部电影的完成,都饱含了参与创作的人的心血。所谓学习的心态,就是在电影中,增长见识,比如未去过的地方、未曾经历的事等等;在电影中,学习人际关系的处理;在电影中,感悟人生观,提炼导演所要表达的意旨;在电影中,感受某个地方的文化,感受某一类人的生活„„

在选择一部电影之前,我会先上豆瓣网,根据分类、标签,再根据评分和评论,挑选要看的电影,往往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每每看完一部深有感触的电影,都会觉得相见恨晚,仿佛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洗礼,思想得到启迪、升华。

看电影,看好的电影。电影的欣赏需要交流,好的电影自然要分享给身边关心的人。或许就有那么一部电影给朋友带来启发。以下是有生以来,看过的一些值得欣赏的电影,附上自己凭印象而论的 “闲言碎语”,算是对自己看过的部分电影的一个小总结,也可以说是一些感悟吧。

《这个杀手不太冷》:这个看了不下三回,狙击手和小女孩之间的故事,太能感动人了,意大利风格电影。

《阿凡达》:3D题材,詹姆斯卡梅隆准备10年巨作,实属精品,记得是在3D影院看的,非同凡响,范特西!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海上钢琴师》、《天堂电影院》:时空三部曲,没看全这三部电影的话,称得上人生中一件遗憾的事。星光伴我行、声光伴我行、真爱伴我行,每一部作品,都能够让人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肖申克的救赎》:清楚记得高一时,老师推荐的电影,特地腾出上课的时间给我们看。这个,每看一遍,就有新的感悟,历久常新。

《毕业生》:60年代的老电影,却不枯燥。里面有一首歌很经典,至今被广泛传唱。还有印象中的丝袜诱惑。或许,是这部电影开始的丝袜潮流吧。

《当幸福来敲门》:威尔斯密斯的励志之作,父亲与儿子相依为命,找份工作不容易。感人。

《幸福终点站》:汤姆汉克斯在飞机场候机厅生活的那段日子的经历,后来还泡到了一个非常漂亮的空姐,实在厉害。滑稽、温馨、搞笑。据说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

《I Robot》:从这一部电影开始认识威尔斯密斯,因为很早之前看的。题材很科幻、很前卫。那机器人系统、那令人深思的命题、那酷酷的奥迪概念车。

《闻香识女人》:高中生与一个盲人中校的故事。很funny。互相影响的两个人,忘年之交。电影名似乎与电影主题没有太大的联系。

《勇敢的心》:古代英式风格战争片,亦是爱情电影,具体情节已很模糊。印象中那首同名歌曲却很深刻,苏格兰风笛,从那时开始认识。

《变脸》:这个真是两位好莱坞男巨星合作之精品。你死我活的斗争,用尽各种手段,惊心动魄,峰回路转,有意思!尼古拉斯凯奇and约翰特拉沃塔,还有,噔噔噔噔 „吴宇森导演。

《遗愿清单》:两个老头的遗愿清单,按着那清单,他们真的付诸行动。两个很funny的老头,也是好莱坞出名的影星。

《尽善尽美》:算是一个爱情电影吧,着实不错。

《变形金刚》:嘿嘿„这个不用说。男生都很来电的大片。记得那时,还下了一个4G高清版看。那场面,太震撼了。没在电影院看,也太不懂得视觉与听觉上的享受了。

《阿甘正传》:这个很有感触。开头的轻音乐就把我吸引住了。汤姆汉克斯成名作,很多“汤迷“都是看了这部电影喜欢上他的吧。阿甘坐在长条椅上,娓娓道出他的传奇人生。自然地,阿甘好像成了你的知心朋友。本世纪,励志哥奖,获奖者——阿甘!

《平凡的世界》赏析 篇5

《平凡的世界》是我进入大学后才了解的,初看《平凡的世界》对三本厚书有种望洋兴叹的感觉,但越读越投入。不知不觉,被它的吸引力带领着迅速看完了三本。

生活的真谛是什么?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我们该怎样去对待生活?在《平凡的世界》里,你可以找到你想要的答案!“在拼搏中的追求,不单单是结果,还有奋斗的历程。”——这是人本质的真正的价值和意义,让我们铭记终生。也正如史铁生所说的:“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

“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了,但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的没有到来”------《平凡的世界》一部令人心灵震撼的现实主义小说,一部小说的家族史,一部高度浓缩了中国西北农村的历史。它是作者思想与艺术的完美统一,特别是主人公面对困境艰苦奋斗的精神,对我们大学生具有鼓舞作用。留给人的是无法释怀!

作品写的是陕北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小村落—双水村,这个小村庄生活着各色各样的人,他们大多是质朴的农民。为了生活他们长年累月地劳作,仿佛他们来到这世上就是为了劳动,但在作者的笔下你却能真切地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和满足!作者以孙、田、金三家的命运为中心展开了描述,向我们重现了新中国农村生活的真切变化,这里面充满着一个爱的世界——亲情、友情和爱情!双水村的少平、晓霞、少安、润叶、金波,他们的故事让我们感动不已,让我们跟着或喜或悲,或笑或泪!

在每个人的心中,家是心灵永远的港湾!家的大门永远为我们开着,不管我们离家有多远,那个地方永远牵动着我们的灵魂,让我们在失落无奈时心不会跟着飘荡,因为有一个地方永远在那里,我们的家人永远牵挂着我们!孙少平和他哥一样有着强烈的家庭责任感,都可以为了家庭而放弃对于自己很重要的东西:少安为了弟弟妹妹可以继续读书,成绩很优秀的他,愿意辍学回家帮父亲到地里干活,没日没夜无怨无悔地忙碌着,以支持贫困的家庭;少平高中毕业后,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本可以升学的他选择回家当一名民办教师。“亲情是一条永远剪不断的线”,孙玉厚的家是贫穷的,但也是富有的,家人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就是他们最大的财富!

读《平凡的世界》后,我们通常能感到自己的微不足道,那曾经的抱怨、愤世不公是多么的幼稚。与主人公的经历比起来,我们是多么渺小,从小学一路走来,没有经历什么挫折,而我们称道的是考试失败,感情失落等等,与少安、少平相比较我们又算什么呢?主人公孙少安与孙少平兄弟俩在这个平凡的世界中不断超越自身的局限,最终获得生活上的成功,谱写了一曲充满活力的生命之歌,向人们揭示了人生的自强与自信、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并以一幕幕催人泪下的苦难所展现出的人物的顽强坚韧的信念告诉人们:苦难与挫折只是个躯壳,真正广阔的生活意义在于我们对生活理想所持的生生不息的虔诚与热情中所体现的坚强的信念—— “相信自己能飞!”

《平凡的世界》中每一个人都是平凡的,但每一个人都力求在平凡的世界中做出些使生活不平凡的改变。在生活上,他们不断尝试、改变,跌跌撞撞又重拾勇气,最终在各自的天地中闯出了一番名堂。在爱情中,他们有甜美的收获,也有痛彻心扉的死生诀别。

“只能永远把艰辛的劳动看作是生命的必要;即使没有收获的指望,也心平气静地继续耕种。”这是作者在后记中写的。是的,平凡的世界,生活是平凡的,人生是平凡的。平凡的人们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平凡的人们造就了这个不平凡的世界!生活不在于追求伟大,平凡中自然能窥见伟大,只有平凡的才是大众的,也才是最真切和伟大的。从平凡中来到平凡中去,这才是真正的生活!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时,我们应该明白:一个人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但可以努力改变自己的际遇!

冰心说:“爱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路长径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凄凉。”一份爱情,一份友情,再加上一份亲情,便一定可以使你的生命之树翠绿茂盛!情是贯穿整部作品的主题,而爱后面又是什么在支撑呢?是久久的“感恩”,感恩使情更长更深,也正因为感恩,才让心与心零距离!这故事里每个人都那么平凡,但它吸引人的地方也正在于此。伟人在一个时代中涌现不了多少,而正是这些奋斗着的小人物构成了社会的基础。如果没有了对生活的向往,那一切秩序都将不复存在,世界也将周而复始的没有进步。

《端午的鸭蛋》艺术特色赏析 篇6

《端午的鸭蛋》不从鸭蛋入笔, 偏偏从端午的风俗写起, 系百家子、吃“十二红”……一个一个端午的风俗娓娓道来, 不紧不慢。二三两节介绍家乡高邮的鸭蛋, 还是不疾不徐, 从高邮的大麻鸭说起, 说到高邮咸鸭蛋、高邮双黄鸭蛋的特点, 高邮咸蛋的食法, 甚至还扯到了袁枚《随园食单》对高邮鸭蛋的记载。

这些笔墨看似与主题无关, 实则正是作者独具匠心的高妙之处。作者写文章所追求的是如同老者在闲话往事, 漫叙沧桑, 而不需要刻意追求结构布局的造作雕饰, 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体现出一种闲适自由、随心所欲的风格。

作者在第一段大谈家乡端午的种种风俗, 营造的正是家乡端午的文化氛围, 这不仅为文章的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 更流露出对儿时端午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从而为文章确立了感情基调, 抒发了自己对家乡端午风俗的独特感受。而且, 作者还有这一层意味, 他要借鸭蛋来抒发对生活、对家乡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有了前面的两层铺垫和蓄势, 端午节孩子们“挂鸭蛋络子”“挑好看鸭蛋”“白嘴吃鸭蛋”“用鸭蛋壳装萤火虫”的情节就亲切了, 因为在高邮孩子的心中, 鸭蛋不仅只是“果腹”“解馋”的食品, 鸭蛋还是他们的玩具、饰品和伙伴, 于是, 端午的鸭蛋就成为汪曾祺特别的回忆, 以《端午的鸭蛋》为题来抒发对家乡热爱、对童真生活向往也就顺理成章, 自然而然。

最有意思的是结尾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 是废笔赘笔, 还是故意为之?汪曾祺的作品总是给人留有思考的余地。

这正是汪曾祺散文不事雕琢风格的体现, 如同旅者“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的散淡作派, 也流露出道家主张的随缘自适的悠然任化的意趣, 同时, 也让读者体会到这种灵性且充满诗意的生活状态构筑了作者思乡的情感基石。

著名评论家王干这样评价汪曾祺的语言, “先生的文章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珍稀品种, 他对汉语的运用和把握堪称典范。”《端午的鸭蛋》就体现了汪老平淡而有韵味的美的语言风范, 既深含意味, 又充满情趣。

《端午的鸭蛋》, 通篇多用短句, 多口语词, 几乎不见形容夸饰的修辞手法, 叙事多用聊天口吻, 就像一个温和的老人轻松闲适的家常叙说。但如此“平淡”语气之中, 亲切自然却力透纸背, 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读之, 胸怀皆平顺畅快。例如开篇一句“家乡的端午, 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 不做故态, 开得平淡, 开得自然。还有“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这句话, 话语真切, 拉近了读者与文章的距离, 就好像是作者正在与你促膝长谈呢!这就是“平淡”语言所包孕的神奇魅力吧。

而且, 作者还能将古汉语与口语完美地结合起来。极雅和极俗自然糅合, 堪称一绝。查阅汪曾祺先生饮食文学十几篇, 绝大多数篇目都引典籍叙述。本文中, 作者引用袁枚《随园食单》的“腌蛋”一条记载, 在内容上, 表明食咸鸭蛋之风俗由来已久;在语言上, 与作者的冲淡文风形成鲜明对照。还有作者所写“高邮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 蛋白柔嫩, 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典雅的文言词语与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 让人不由得不佩服他高超的语言艺术。因此, 文白的交错运用, 使此文的语言平淡与典雅相间, 语言摇曳多姿, 韵味丰富, 形成别具一格的闲适自由、真淳典雅的文风。

《追风筝的人》赏析 篇7

故事梗概

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一场风筝比赛后,在追回他们赢来的风筝时,阿米尔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好友哈桑被残忍地欺辱,却始终没有勇气走上去救他。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责和痛苦,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随父亲逃往了美国。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十几年过去了,阿米尔终于因为心中的愧疚,再次回到了那个动乱的地方,希望能为好友哈桑尽最后一点心力,却发现一个惊天秘密,原来哈桑和他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忠实的哈桑因保卫阿米尔的家而被打死,而哈桑的儿子也落入了塔利班的魔爪,儿时的噩梦再度在哈桑的儿子身上重演。此时的阿米尔勇敢地迈出了走向救赎的第一步,历经磨难最终救出了哈桑的儿子,灵魂得到了救赎。

精彩段落

本段落是关于小主人阿米尔少爷与仆人哈桑童年的描述,字里行间中流露出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及哈桑的憨厚、纯朴、聪明和对小主人的忠心。

After school,Hassan and I met up,grabbed1 a book,and trotted2 up a bowl-shaped hill just north of my father’s property in Wazir Akbar Khan. There was an old abandoned cemetery3 atop the hill with rows of unmarked headstones and tangles4 of brushwood clogging5 the aisles6. Seasons of rain and snow had turned the Iron Gate rusty7 and left the cemetery’s low white stone walls in decay8. There was a pomegranate9 tree near the entrance to the cemetery. One summer day,I used one of Ali’s kitchen knives to carve our names on it:“Amir and Hassan,the sultans10 of Kabul.” Those words made it formal: the tree was ours. After school,Hassan and I climbed its branches and snatched its bloodred pomegranates. After we’d eaten the fruit and wiped our hands on the grass,I would read to Hassan.

Sitting cross-legged,sunlight and shadows of pomegranate leaves dancing on his face,Hassan absently plucked11 blades of grass from the ground as I read him stories he couldn’t read for himself. That Hassan would grow up illiterate12 like Ali and most Hazaras had been decided the minute he had been born,perhaps even the moment he had been conceived13 in Sanaubar’s unwelcoming womb14—after all,what use did a servant have for the written word? But despite his illiteracy,or maybe because of it,Hassan was drawn to the mystery of words,seduced15 by a secret world forbidden to him. I read him poems and stories,sometimes riddles—though I stopped reading those when I saw he was far better at solving them than I was. So I read him unchallenging things,like the misadventures of the bumbling16 Mullah Nasruddin and his donkey. We sat for hours under that tree,sat there until the sun faded in the west,and still Hassan insisted we had enough daylight for one more story,one more chapter.

My favorite part of reading to Hassan was when we came across a big word that he didn’t know. I’d tease him,expose his ignorance17. One time,I was reading him a Mullah Nasruddin story and he stopped me. “What does that word mean?”

“Which one?”

“Imbecile.”

“You don’t know what it means?” I said,grinning18.

“Nay,Amir agha.”

“But it’s such a common word!”

“Still,I don’t know it.” If he felt the sting19 of my tease20,his smiling face didn’t show it.

“Well,everyone in my school knows what it means,” I said. “Let’s see. ‘Imbecile21.’ It means smart,intelligent. I’ll use it in a sentence for you. ‘When it comes to words,Hassan is an imbecile.’”

“Aaah,” he said,nodding.

I would always feel guilty about it later. So I’d try to make up for it by giving him one of my old shirts or a broken toy. I would tell myself that was amends22 enough for a harmless prank23.

Notes:

1. grab v. (匆匆地)取或拿

2. trot v. 小步快跑

3. cemetery n.(非教堂的)墓地,公墓

4. tangle n. 乱作一团

5. clog v. 阻塞

6. aisle n. 通道,走道

7. rusty adj. 生锈的

8. decay n. 衰退的状态

9. pomegranate n. 石榴树

10. sultan n. 苏丹(某些穆斯林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11. pluck v. 采;拔除

12. illiterate adj. 文盲的,无知的

13. conceive v. 怀孕

14. womb n. 子宫

15. seduce v. 引诱;怂恿

16. bumbling v. 说话含糊,语无伦次地说

17. ignorance n. 无知

18. grin vi. 露齿而笑

19. sting n. 刺痛;讽刺

20. tease n. 戏弄

21. imbecile adj. 愚蠢的,傻的

22. amends n. 赔偿

23. prank n.开玩笑;恶作剧;戏谑

重要短语

1. meet up 约见;会见;见面

例: We met up at the su permarket yesterday. 昨天我们在超级市场偶然相遇。

2. leave... in decay 使……处于衰败的状态;使……摇摇欲坠

例: The garden was left in decay and full of weeds. 花园衰败,长满了野草。

3. the minute一……就…… (= the moment = as soon as)

例: I want to see him the minute he arrives. 他一来到我就要见他。

4. after all 毕竟;别忘了

例: I’ll have to go to my aunt’s funeral. She was my own flesh and blood after all. 我得参加我姑姑的葬礼,毕竟她是我的亲人。

5. be far better at 比……更擅长……

例: My brother is far better at maths than me. 我的弟弟比我更擅长数学。

6. come across(偶然)遇见

例: How nice it is to have come across my old college roommate in town today. 今天能在城里见到我大学时的室友真是太棒了。

7. make up for 弥补

例: Pay increases will not always make up for poor working conditions. 工资的增长并不总能够弥补恶劣的工作环境的不足。

重点句型

1. Sitting cross-legged,sunlight and shadows of pomegranate leaves dancing on his face,Hassan absently plucked blades of grass from the ground as I read him stories he couldn’t read for himself. 哈桑盘腿坐着,阳光和石榴叶的阴影在他脸上翩翩起舞。我念那些他看不懂的故事给他听,而他则心不在焉地摘着地上杂草的叶片。

句中的sunlight and shadows of pomegranate leaves dancing on his face为独立主格结构作状语。该结构由“名词+分词/不定式/形容词/介词短语等”构成,通常在句中作状语。

例:(1) The children went home from the grammar school,their lessons finished for the day. 当天的作业完成后,孩子们从文法学校回家了。

(2) Weather permitting; we shall play the match tomorrow. 明天假设天气好,我们就进行比赛。

(3) So many people to help him,he is sure to succeed. 有如此多的人来帮他,他一定会成功。

(4) He sat in the front row,his mouth half open. 他坐在前排,嘴半开着。

(5) The soldiers dashed in,rifle in hand. 士兵们端着枪冲了进来。

2. We sat for hours under that tree,sat there until the sun faded in the west,and still Has-san insisted we had enough day-light for one more story,one more chapter. 我们在树下一坐就是几个钟头,直到太阳在西边黯淡下去,哈桑还会说,天还足够亮堂,我们还可以多念一个故事、多读一章。

通常,insist接宾语从句时要考虑两种情况。当insist为“坚持要求”时,用虚拟语气,从句动词用(should+) v 形式;当insist为“坚持认为”时,则用陈述语气。

例:(1) Mike insisted that his brother had never stolen anything. 迈克认为他的弟弟没偷任何东西。

(2) The young man insisted he was innocent,and that he should be set free at once. 这个年轻人坚持认为自己是清白的,坚持要求立即被释放。

3. When it comes to words,Hassan is an imbecile. 在读书识字方面,哈桑够昧。

when/whenever it comes to...(当涉及到……时,当谈到……时) 是固定句式,to为介词。

例:(1) Most of us know we should cut down on fat,but knowing such things isn’t much help when it comes to shopping and eating. 我们多数人都知道应减少脂肪的摄入,但当买东西或吃东西时这些常识并没有起多大作用。

(2) Doing your homework is a sure way to improve your test scores,and this is especially true when it comes to classroom tests.

诗经的名句赏析 篇8

1.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2.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周南·桃夭》

3.赳赳武夫,公侯腹心.《诗经·周南·兔罝》

4.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经·周南·汉广》

5.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诗经·召南·草虫》

6.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诗经·邶风·柏舟》

7.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8.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诗经·邶风·绿衣》

9.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10.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诗经·邶风·凯风》

11.胡为乎泥中!《诗经·邶风·式微》

12. 天实为之,谓之何哉!《诗经·邶风·北门》

13.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诗经·邶风·静女》

14.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诗经·鄘风·君子偕老》

15.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

16.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17.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

18.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19.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诗经.卫风.氓》

20.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诗经·卫风·木瓜

2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22.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23.人之多言,亦可畏也.《诗经·郑风·将仲子》

24.我姑酌彼兕觥,唯以不永伤.

25.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26.河水清且涟猗.《诗经·魏风·伐檀》

27.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28.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29.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诗经·秦风·无衣》

30.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陈风·月出》

31.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32.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诗经·豳风·七月》

33.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34.如月之恒,如日之升.《诗经·小雅·天保》

35.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36.乐只君子,万寿无疆.《诗经·小雅·南山有台》

37.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诗经·小雅·鹤鸣》

38.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39.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诗经·小雅·斯干》

40.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41.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旻》

41.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43.天步艰难,之子不犹.《诗经·小雅·白华》

44.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45.夜如何其?夜未央

46.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

47.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 《诗经.召南.江有汜》

48.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在其板屋,乱我心曲.

49..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天上的街市赏析 篇9

地上有星一样的灯,天上有灯一样的星,诗人经过两个互换本体与喻体的比喻,将天与地连成一体。“街灯”与“明星”的共同特点是“无数”和明亮,无数明亮的灯与星成为完美事物的象征。诗的第2段至第4段描绘了诗人想象中“天上的街市”的奇景。在这十二行诗句中,诗人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其肯定的语气会使读者追随着诗人的想像,模糊着现实世界与幻想世界的界限。“天上的街市”既然陈列着“世上没有的珍奇”,那里必须是比现实世界完美得多的地方。不是么诗人仿佛看到了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正在那里享受着自由而幸福的生活。

本来,传说故事中的牛郎织女到天上以后是不幸福的,他们被阻隔在天河两岸,一年只得一度相会,但在《天上的街市》一诗中,天河变得“浅浅的”,不甚宽广,它不再妨碍情侣们自由往来。因而牛郎织女能够双双游逛天街,诗人甚至看到了他们手里提着的灯笼。这虚幻的景象在作者笔下竟显示出生动的真实感,作者所描绘的美丽幸福的天街向读者供给着人间情趣。

“天上的街市”是诗人在以心灵的眼睛眺望夜空时所看到的。在诗人郭沫若的心灵视野中,天上的世界对应着地上的世界。当地上的世界给他留下“眼儿泪流”“心中作呕”的印象:“游闲的尸,淫嚣的肉”,“满目都是骷髅,满街都是灵柩”(《女神·上海印象》)。他借“天上的街市”抒写了自我对光明的向往。

诗人将明星比作街灯。点点明星散缀在天幕上,那遥远的世界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街灯则是平常的景象,离我们很近,几乎随处可见。诗人将远远的街灯比喻为天上的明星,又将天上的明星说成是人间的街灯。是诗人的幻觉,还是诗人想把我们引入“那缥缈的空中”在诗人的心中,人间天上是一体的。

那缥缈的空中有一个街市,繁华美丽的街市。那儿陈列着很多的物品,这些物品都是人间的珍宝。诗人并没有具体写出这些珍奇,留给了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我们能够将它们作为我们需要的东西,带给我们心灵宁静、舒适的东西。那不仅仅是一个街市,更是一个生活的场景。那被浅浅的天河分隔的对感情生死不渝的牛郎、织女,在过着怎样的生活还在守着银河只能远远相望吗“定然骑着牛儿来往”,诗人这样说。在那美丽的夜里,他们必须在那珍奇琳琅满目的街市上闲游。那流星,就是他们手中提着的灯笼。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颠覆了流传千年的神话,化解了那杯具和人们叹息了千年的相思和哀愁。

“导体的电阻”教学赏析 篇10

2016年4月,第十四届江西省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在美丽之城吉安成功举办。我们以这次教学比赛的课例(荣获一等奖第一名)进行赏析,从中获得教学启发和思考。

一、本课的教学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认识电阻,了解导体的电阻规律,能用电阻的计算公式进行有关计算。理解电阻率的物理意义。能根据实验要求及器材、设计实验方案,正确连接电路,会根据探究目标整理和分析数据,并得出实验结论。

2.过程与方法:经历决定导体电阻的因素的探究过程,体验运用控制变量的思维方法,体会实验探究和逻辑推理都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探究活动是研究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实验探究导体的电阻与长度、横截面积、材料等的定量关系。教学难点是电阻率的理解及探究方案的设计。教学方法方面,在学生科学猜想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究得到规律,通过对电阻率的相关图表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信息,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的实录

1.课题引入

实验:接通电路。其中一根导线的火柴点燃了。(实验引入课题)

设问:是什么原因使得这边导线上的火柴先被点燃?(学生:……)

师:这与我们要探究的课题:导体的电阻有关(课件展示课题)

(设计意图:利用奇趣的实验现象,设置悬念,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新授过程

(1)科学猜想(课件展示问题:导体电阻与长度、横截面积、材料的定量关系)

(2)实验验证猜想

①实验方法

设问:请同学们思考,要探究电阻与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时应该采用怎样的实验方法?

生:控制变量法(大屏幕展示控制变量法的具体应用)。

师:哪位同学来具体说说?

生:材料、横截面积一定,探究电阻与长度的关系

材料、长度一定,探究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

长度、横截面积一定,探究电阻与不同材料的关系

②分组实验

下面小组讨论交流,把实验电路图画在表格中。

生:小组讨论,设计出多种不同方案并展示给大家。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并设计填写实验方案。展示讨论成果。

学生分组实验报告如下,学生分组实验报告第一组:探究导体电阻R与长度L的关系;第二组:探究导体电阻R与横截面积S的关系;第三组:探究导体电阻R与材料的关系。

③实验结论总结

幻灯片展示:分别展示学生实验报告,朗读学生实验报告上的实验结论。(每展示一个做一次记录)

师:将三种探究结果进行整合,可以得到:同种材料的导体,电阻R与它的长度L成正比,与它的横截面积成反比;导体的电阻还与构成它的材料有关。R∝L,写成R∝■,等式的话可以写成R=K■,在长度、横截面积相同的情况下,比例系数K值越大,导体的电阻就越大,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就大,导电性能就越差。我们把比例系数K命名为材料的电阻率,用符号?籽表示。(课件展示)

(3) 电阻率

电阻率?籽是反映材料导电性能的物理量,单位是欧·米。不同材料其导电性能也是不同的,即电阻率?籽不同,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58页的几种导体的电阻率表格,同学们能发现哪些规律?

生:对比发现纯金属的电阻率一般比合金的电阻率小,常常用来做连接电路的导线,合金的电阻率比较大,常常用来制作电阻丝。

师:电阻率除了与材料有关,还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上的标头内容)

生:温度。

演示实验:把电源、小灯泡、钨丝、开关串联起来,闭合开关、灯泡亮。对钨丝加热,观察小灯泡的亮度。

实验现象:在导体长度、横截面积几乎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到钨丝的电阻加热后变大,即钨丝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师: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利用这一特性,常常用来制作电阻温度计,有些合金的电阻率几乎不受温度影响,常常用来制作标准电阻。

3.课堂小结

通过前面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了同种材料的导体,电阻R与它的长度L成正比,与它的横截面积成反比,导体的电阻率不但与材料有关,也与温度有关。

4.创新活动

设问:哪位同学想出办法给火箭点火发射升空?把它罩住我们设计的点火器,接通电源,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发热体的变化。火箭成功被点火升空,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祝贺我们设计的点火器成功发射火箭!

5.作业布置:很多火灾发生都与连接电路的导线有关,针对此问题进行社会调查,写成一篇小论文。

6.板书设计

一、学生猜想

二、实验探究 (1)实验方法 (2)实验结论(3)电阻率

三、创新设计

二、本课的赏析

本节课以探究决定电阻的因素为载体,提供了实验探究和理论探究两种方案,体现了两者都是重要的科学方法,两者结合,可以让学生体验实验的魅力和逻辑的力量,教科书探究方案中,通过理论探究得到导体电阻与长度、横截面积的关系后,再用实验研究导体电阻与材料的关系,本节知识不仅在物理思想方法上有教育意义,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上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导体的电阻”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内容,在初中已经定性研究过导体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这一节课是定量研究导体电阻与影响因素的关系。如果单纯从理论角度去探究这节课,可能会空洞干瘪、索然无味。但通过巧妙的设置,使这节课精彩纷呈、生动有味,令学生和听课老师回味无穷。

(一)教学设计的创新

其教学设计富有新意,教学流程如下:

(二)亮点的精彩呈现

亮点1:设计引入实验,金属丝点火柴实验。一个点燃火柴演示实验引入课题,用奇趣的物理实验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从而有利于后面探究任务的进行。

亮点2:分组实验,探究导体电阻与长度、横截面积、材料的定量关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整个探究过程都是以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学生实验探究验证为主线来进行,给予了同学们充分的思考空间;通过小组实验活动, 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體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亮点3:演示实验,导体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在探究学习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时,通过一个简单的演示实验,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来获得电阻率与温度的规律。这一设计避免了对知识强硬灌输,迎合了学生认识规律,通过直观明显的演示实验,学生由感性认识再升华到理性认识。同时实验取材于日光灯的灯丝,体现了物理“瓶瓶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的教学理念。

亮点4:创新实验,设计电热点火器。课堂结尾的“设计火箭点火装置”创新活动,与课堂导入实验前后呼应,课堂结构紧凑,既很好地解释导入实验原理,也很好地锻炼了同学们的发散思维和丰富了同学们的想象力,学生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这一环节点燃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让整个课堂达到了新的高潮。

通过这节课,学生真正体会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真谛。本节课最突出的亮点是实验教学细节设计富有创新性,按照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创新安排教学活动。

(作者单位:江西省信丰中学)

□责任编辑 黄晓标

王薇的作品笺注和赏析 篇11

一、王微的生平

王微, 字修微, 自号草衣道人, 广陵 (现江苏扬州) 人。对其的记载见众多笔记文集之中。如《列朝诗集小传载》《淮海英灵集》等均有记载。

从这些材料中可一窥王微生平之大概。七岁失估, 流落北里。成年后的王微, 姿色出众, 甚有才情。工诗词, 擅绘画, 尤擅长山水花卉。钱谦益赞其与柳如是杨宛“鼎足而三”。常以一叶扁舟、载书往来于吴会间, 所与游皆胜流名士。在十七岁左右, 她自扬州前往南京, 并在南京识得茅元仪1以及元仪之妾杨宛。后王微与杨宛结为女兄弟, 并与元仪也有较为亲密的关系。很多学者都认为王微也曾为茅元仪之妾。后王薇离开茅元仪的原因, 至今无法确知, 但未必如《露书》中所写, 是因为嫉妒茅元仪待杨宛“厚于己”。1619年, 王微约23岁, 旅居杭州, 同年秋, 于西湖结识谭元春。这一时期, 王薇进入了创作的高峰期。王微的诗词中有题为“别友夏”“怀友夏“戏留友夏”的诗词, 其他内容与友夏相关的也颇多, 可见“道人如此寄意, 殆亦情有所钟欤”21636年, 王微约40岁, 归许愈卿, 因“偶过吴门, 为俗子所嬲”3。为许氏妾后, 她的创作基本停止。“王微之诗词, 作年皆在天启五年之前, 归华亭许氏之后, 即不作诗词, 不再堕入绮语障中。”41647年王微卒。《列朝诗集中》“乱后相依兵刃间, 间关播迁, 誓死相殉。居三载而卒”。5

二、王微作品的笺注与赏析

月下闻砧戏 (1) 书所见

处处砧声 (2) 夜夜霜, 西风吹送到闲廊。

梅花自合孤山看, 移到花堂便不香。

【注释】

(1) 戏:嘲笑, 开玩笑。这个字在王微的其他诗中多次出现。如:《中秋赋戏宛叔》《戏代》《戏留谭元夏》等, 往往表现作者伤身世伤离别的感伤情怀, 也是作者的自嘲自惜。

(2) 砧声:即捣衣声。秋天, 万户捣衣送往前方, 砧声和捣衣声往往与“玉关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白居易《江楼闻砧》“江人授衣晚, 十月始闻砧”, 李白《子夜歌》第三首“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 总是玉关情”, 杜甫也有诗“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都是写秋天加紧捣衣工作的声音。

【赏析】

这首诗作于初嫁茅元仪不久之后。一二句写闺中的凄怨。又到了落霜的秋天, 万户加紧捣衣送往边塞, 秋风把那一声又一声的捣衣声送到了闲廊, 一下又一下地敲响了着作者的相思之情, 不知道远在边塞的丈夫何时才能还家。在钱谦益《列朝诗集》记茅氏“好谈兵, 通知古今用兵方略及必边阨塞要害, 口陈手画, 历历如指掌。东事急, 慕古人毁家纾难, 慨然欲以有为。”止生年年远离, 参戎军府, 经常让修微独守空闺。秋夜闻砧, 激起作者对参戎的止生无尽的思念之情, 而这思念之情又在这漫长的等待中渐渐失望。“梅花自合孤山看, 移到花堂便不香”表明她怀念往昔“扁舟载书往来吴会间, 所与游皆胜流名士”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不想被束缚在“花堂”, 一天天地在相思中煎熬, 失去自我。此时她已经萌发了离开之意。对于王薇离开茅元仪的原因, 至今无法确知, 但未必如《露书》中所写, 是因为嫉妒茅元仪待杨宛“厚于己”, 从这首诗可以窥视一二。

舟次江浒 (1)

一叶 (2) 浮空无尽头, 寒云风切水西流。

蒹葭月里村村杵, 蟋蟀霜中处处秋。

客思易通千里梦 (3) , 钟声不散五更愁 (4) 。

孤踪何地堪相托, 漠漠荒烟一钓舟。

【注释】

(1) 江浒:江边。《三国志·吴志·张温传》:“吴国勤任旅力, 清澄江滸, 愿与有道平一宇内。”南朝梁陶弘景《吴太极左仙公葛公之碑》:“西临江滸, 北旁郊邑。”明俞国贤《归来》诗:“销尽雄心卸铁衣, 扁舟江滸澹然归。”

(2) 一叶:比喻小船。唐司空图《自河西归山诗》之一:“一水悠悠一叶危, 往来长恨阻归期。”前蜀韦庄《酬吴秀才霅川相送》诗:“一叶南浮去似飞, 楚乡云水本无依。”宋苏轼《赠邵道士》诗:“相将乘一叶, 夜下苍梧滩。”明宋濂《龙眠居士画十八应真相赞》:“未入水时, 一叶已渡。”

(3) 千里梦:李清照《摊破浣溪沙》:“梅蕊重重何俗甚, 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 却无情。”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 已三更。”朱熹《清江道中见梅》:“他年千里梦, 谁与寄相思。”

(4) 五更愁:张谓《湘中有怀》“八月洞庭秋, 潇湘水北流。还家万里梦, 为客五更愁。”宋·宋庠《入谒马羸不进》“上路传呼万毂流, 羸骖踏月五更愁。”

【赏析】

这首诗运用了双声、叠韵、叠字, 摹景入神, 音调抑扬。“蒹葭”是双声词, 用以涂敷色泽, “蟋蟀”是叠韵词, 用以状其声。两者都用尖锐的齿音将深秋萧散、萧索的景色刻画得刺痛心坎。“村村”和“处处”和“茫茫”相对, 都是叠字。“村村”和“处处”用尖细的齿音表现杵声和蟋蟀声的清晰, 同时两个词都是诗经中事物, 寄托幽怨的相思之情。“茫茫”用宽泛的唇音来表现遥远绵邈的远景。

这首诗诗先将镜头落到一叶扁舟上, 集中描写这叶小舟在寒风中无力地旋转着, 被带向无尽头的远方, 这个特写的小镜头, 满载着情绪, 形成了突出的意象。随着小舟越漂越远, 镜头拉长, 展现出寒云、烈风、流水这些景象, 空间由近至远, 眼前便浮现出秋季萧条, 作者孤踪独往的景象。三四两句对仗工整。五、六两句, 梦可以无限地自由来去, 看到千里之外的故人, 可惜钟声不散, 扰人清梦, 反而使愁更深, 思念之情愈切, 夜深了, 作者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做梦的寄托也成了枉然。何地能让我在漂泊的旅途中稍作休憩, 只有那茫茫雾霭中的钓舟罢了。这一钓舟被漠漠的荒烟所衬托, 将思乡的沉痛与归途茫茫后无可奈何的心境, 表现得甚为具体, 构成了鲜明而凄美的意象。

孤舟雨夜寄嘲

蒹葭 (1) 声咽为谁痴, 夜半期潮 (2) 到枕奇。

有梦已随蝴蝶散 (3) , 无家不碍 (4) 寄莲漪 (5) 。

波翻鸂鶒 (6) 仍成对, 风飏飞花弗恋枝 (7) 。

想得莫愁 (8) 湖上雨, 孤灯犹未照相思 (9) 。

【注释】

(1) 蒹葭:《诗·秦风·蒹葭》:“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本指在水边怀念故人, 后以“蒹葭”泛指思念异地友人。胡惠生《题亚子分湖归隐图》诗:“无限蒹葭意, 殷勤对此图。”

(2) 期潮:唐李益《江南曲》:“嫁得瞿塘贾, 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 嫁与弄潮儿。”这里用“潮有期”来反衬“人归无期”。

(3) 有梦已随蝴蝶散:用庄周梦蝶之典, 《庄子·齐物论》:“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 蝴蝶之梦为周与?”及吴文英《思佳客》词:蝴蝶无踪晓梦沉。”

(4) 不碍:无妨碍;没关系。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下:“贫道铸者泥钱, 不曾用铜, 似不碍法令。”

(5) 莲漪:《武林梵志》卷十二《南湖》:“堤势绵亘, 建桥六所, 彷苏文中西湖故事, 鼋梁虹渚, 洄洑涟漪, 非徒增饰胜览, 皆用调停注泻。”此双关“怜伊”也。

(6) 鸂鶒:水鸟名。形大于鸳鸯, 而多紫色, 好并游。俗称紫鸳鸯。唐温庭筠《开成五年秋以抱疾郊野一百韵》:“溟渚藏鸂鶒, 幽屏卧鷓鴣。”杜甫《卜居》:“无数蜻蜓齐上下, 一双鸂鶒对沉浮。”李绅《追昔游集》卷中《忆西湖双鸂鶒》:“双鸂鶒, 锦毛斓斑长比翼。戏绕莲丛回锦臆, 照灼花丛两相得。渔歌惊起飞南北, 缭绕追随不迷惑。云间上下同栖息, 不作惊禽远相忆。东家少妇机中语, 剪断回文泣机杼。徒嗟孔雀衔毛羽, 一去东南别离苦。五里裴回竟何补。”

(7) 风飏飞花弗恋枝:白居易《失婢》:“宅院小墙庳, 坊门帖榜迟。旧恩惭自薄, 前事悔难追。笼鸟无常主, 风花不恋枝。今宵在何处, 唯有月明知。”

(8) 莫愁湖:在江苏省南京市水西门外。周约三公里。相传六朝时有女子莫愁居此, 故名。清时号称“金陵第一名胜”。

(9) 相思:李白《长相思》:“长相思, 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 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 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 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 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 摧心肝。”

【赏析】

这首诗从内容来看, 写在作者离开茅元仪之后, 但是对元仪的思念依然剪不断理还乱。作者独自驾着孤舟漂泊在湖上, 夜深人静, 枕畔传来潮水涌动的声音, 一声一声扣着心里的思念, 以潮有期来反衬人归无期。一二两句平铺直叙, 三四两句本应该写梦中与思念之人相见, 但是作者偏横出:有梦已随蝴蝶散, 无家不碍寄莲漪。这“散”和“不碍”故意逆出, 使得原本平顺滑下的句子, 一转而成凝重沉郁了。五六两句, 鸂鶒在翻腾的波浪中依然成对地游着, 不离不弃, 但是风一吹, 花瓣飘零, 丝毫不留恋枝头。明明是两个相反相冲突的意象, 安排在两个句子中, 读来, 一句一折, 波澜横生。作者的相思之情藉着矛盾的意象跃现出来。“莫愁湖”的“莫愁”可以是人名, 可以是以人名为湖名, 正是借用“莫愁”的歧义, 来作“愁多不寐”的反讽。

注释

11.茅元仪.字止生, 号石民, 浙江湖州人, 有《石民赏心集》《石民四卜集》《武备志》等。《茅儿仪生平、著述初探》、《明史研究论丛》, 1985年.

22.石马祖熙:《女词人王微及其<期山学词>》, 《词学》第]4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 第225页.

济南的冬天赏析 篇12

“温晴”是贯串全文的主线。下文描绘济南冬天的景色都是紧紧扣住这一天气特点来写的。

第2段用“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一句过渡,转到对济南冬天山、水的描述。

在分写山、水之前,作者先从上方俯瞰,为我们勾画了一幅阳光下济南冬天的全景图。“请闭上眼睛想”一句,引导读者进入作者所描绘的境界。“有山有水”一句起着总体结构课文第二部分的作用,本段以下部分和第3、4段都是写山的,第5段是写水的。“晒”、“睡”、“醒”这一连串相关的拟人写法,创造了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阳光”“暖和”紧扣了“温晴”。“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一句,用商量的口吻,使人感到十分亲切,好像在应对面地征求意见;口气是征求意见,实际饱含了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文章紧之后写冬天的山景。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作者仍然从上方俯瞰,描述了济南的地理环境;“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描述交代了济南冬天温晴的原因。那里的“整”和“缺”字面上好像是矛盾的,实际并不矛盾,作者意在强调前者,因为“缺”的只是“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个性可爱”一句中的“个性”直接抒发了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作者再次强调了“在冬天”.这就隐含了这一圈小山能够挡住冬天呼啸的北风,持续气温的作用。“小摇篮”的比喻和拟人的语言将一圈小山写得像慈母般温存、体贴、慈祥,“小摇篮”的“小”正照应了小山的“小”。“安静不动”是写神态,“低声”是写声调。这两个修饰语使人想起母亲在摇篮边低声哼着催眠曲的情态,赋予这一圈小山以慈母之情。

这一段到那里本来能够结束了,但作者并没有就此住笔,又写了济南人的表情、感觉、幻想和情绪。

因为冬天气候温暖晴朗,所以人们的表情“面上含笑”;因为小山像摇篮,温暖舒适,所以人们感觉“有了着落,有了依靠”;因为度冬如春,所以产生“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和“这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的幻想;因为冬天这样慈善,所以就是这点幻想―时不能实现,人们的情绪也“并不着急”。这些描述又都是紧扣住“山”来写的:写表情紧承“小摇篮”而来,写感觉是看到了“那些小山”,写两个“也许”的幻想是“由天上看到山上”,写情绪则是总结上文。“慈善”通常用来形容人的态度仁慈谦和。那里把济南的冬天当做人来写,表现了济南冬天给人的感受。这一层的描述之中洋溢着人们对济南温晴冬天的喜爱和感激之情。上文是写作者自我的感受,这一层写济南人的感受,二者互补,更使人感到真实、亲切。

第3段写薄雪覆盖下的山。这一段围绕“妙”字,突出“小”字(“小”是由“温晴”决定的),按照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间顺序层层铺写,把各个细部的色、态、光一一展现出来。

山上写矮松。山是小山,雪是小雪,松呢,是“矮”松,这就使得整个画画比例十分和谐。一个“顶”字准确地表现了树尖上一髻儿白花的位置和形状,因为是小雪,所以只有树尖上积了一小堆白雪,而“顶”字中既有“在树尖上”。又有“一小堆”的意思;“顶”字又引起下文把矮松比作“日本看护妇(护士)”的比喻,日本的护士头上总是戴着―顶别致的白色工作帽。帽子往往突出在头的顶部.好像是“顶”在头上似的,两者的相似点就在“顶”着白帽子上。这个比喻贴切地表现了小雪后矮松的秀美形态。

山尖是山的最高部位,它和蓝天相接,所以写它们的色彩。“镶”的意思是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那里的“镶”形象地写出了白色的山尖连之后蓝天,就像是一道银边围在蓝天边缘的景观。

山坡上写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和由此产生的联想。“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是“小雪”的杰作,因此山坡上就出现了“―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的色彩;白的是雪色,暗黄是草色,“暗”字十分准确地绘出了冬天枯草和秋天枯草色彩的区别。秋天刚枯萎的草色彩是金黄的。随着天气的变冷,枯草就逐步失去了光泽。由金黄变成了“暗黄”。那里的“暗”是色彩不鲜艳、没有光泽的意思。一个“穿”字既准确表现了雪、草覆盖的状态,又引起了“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的比喻。“带水纹的花衣”这个比喻描绘了雪色与草色相间的美景,给读者以动人的动态的生活实感。“看着看着”以下是联想,“更美的山的肌肤”可理解为春天来临后那满山的花草。这―联想与第2段两个“也许”的幻想照应,表现了对春天的憧憬。

山腰着重写光和色。“光”是写“快日落”时的阳光.“色”则写出了色彩的变化。“微黄”的阳光“斜射”在白雷上,就露出点粉色。那里的色彩和上文的“青黑”“白花”“蓝天”“银边”“暗黄”等的描述,更增添了诗情画意。

“忽然害了羞”用拟人的方法描绘了夕阳斜照下雪色娇美的情态。一个“羞”字,不仅仅画出了雪景的“色”,与“粉色”相贴切,而且绘出了雪景中的情和内在美。

最后一句“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用与老天商量的语气,说怕小山被大雪压垮了,实际上是赞美,赞美小雪后济南小山的秀美。一个“太”字。赞美之情全出。

第4段再写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这是远眺。在这幅画里,远山是背景。两个“卧”字用得尤为传神。“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一句,更增添了“这是张小水墨画”的真实感,“也许”表示不很肯定,却肯定了这实在是一幅画。

第2至4段写济南冬天的山景。

第5段写济南冬天的水色。作者在描述中融入了自我独特的感受。先着力渲染“绿”,一连用了五个“绿”。一个写绿萍,四个写水藻。用“绿”来衬托水的清澈、透明。“冒着点热气”的“点”字用得十分准确。“点”字扣住济南冬天的“温”写的。冒热气,但只是一“点”,这就是“温”。如果去掉“点”,变成“冒着热气”,那就不是“温”。而是“热”了。“水也不忍得冻上”拟人的方法,把水写得脉脉含情。

“看吧”从天上到水面,由河水的清亮、水藻的绿引出整个空间的清亮,蓝汪汪。用空灵的蓝水晶来比喻,字里行间透出赞美喜爱之情。

上一篇:以欣赏别人为题的作文下一篇:假如1000字作文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