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市金融形势分析及政策建议

2024-09-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当前我市金融形势分析及政策建议(推荐7篇)

当前我市金融形势分析及政策建议 篇1

一、上半年全市金融运行基本情况

上半年,全市金融业务迅速扩张,存贷款超常规增长。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733亿元,较年初增

加109.8亿元,增长17.6%,同比多增46.6亿元,无论是增速还是增量均创历史新高。贷款方面,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到368.7亿元,较年初增加72.5亿元,增速达24.5%。贷款新增额在全省11个设区市中列南昌、赣州、九江、上饶之后,居第五位。其中,中小企业贷款余额87.6亿元,较年初增加24.5亿元,增长38.8%;农业贷款余额77.8亿元,较年初增加16.5亿元,增长26.9%;票据融资余额35.5亿元,比年初增加19.1亿元,翻了一番。至6月末,全市异地融资余额达到56.5亿元。

(一)围绕工业发展,大力支持中小企业。今年以来,全市金融机构按照《金融支持全市中小企业发展指导意见》的要求,围绕“两高一前移”的信贷工作目标,充分抓住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有利时机,大幅增加中小企业信贷投放。6月末,全市中小企业贷款余额达87.6亿元,较年初增加24.5亿元,增长38.8%,超出全市各项贷款平均增速14.3个百分点,超出全省中小企业贷款平均增速14个百分点。贷款主要投向医药、陶瓷、纺织等十大产业基地和工业园企业,重点支持了百神药业、新明珠、新中源、青龙高科、三龙电气、东鹏陶瓷、宝源彩纺、金源纺织等重点骨干企业的发展。为促进中小企业贷款投放,相关部门全力推进企业信贷营销大会履约进程,至6月末,履约金额达48.7亿元,履约率达到了70.9%。同时,为满足企业临时性资金需求,金融机构积极开展票据融资业务,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票据融资余额达35.5亿元,比年初增加19.1亿元。票据融资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融资对象逐步向宜春当地企业集中,6月末,当地企业(出票人或持票人在宜春的企业)票据融资余额达27亿元,较年初新增13.6亿元,增长101%。

(二)紧扣民生保障,大力支持民生工程。6月末,全市农业贷款余额达77.8亿元,较年初增加16.5亿元,同比多增8.4亿元,为历年之最。辖内农村信用社发挥了金融支农主力军的作用,紧紧抓住涉农贷款这个“牛鼻子”,积极扶持农村种养户、农产品加工户和个体工商户发展,6月末,农业贷款余额达74.5亿元,较年初新增14.4亿元,增长24%。同时,农业银行宜春市分行充分利用被确定为全省农行系统服务“三农”试点行的有利时机,积极调整经营策略,全面启动农户和涉农企业贷款,6月末,农业贷款余额达3.1亿元,较年初增加2.2亿元,同比多增2亿元。2009年来,全市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保持了较快的发放速度,1—6月,累计发放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3.2亿元,其中财政贴息贷款2.3亿元,超额完成全年1.87亿元的发放任务。金融机构在支持经济适用住房方面进展较好,1—6月,金融机构向410户中低收入家庭发放经济适用住房按揭贷款1700万元。

(三)关注发展后劲,大力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发展。6月末,全市基础设施贷款余额56.8亿元,较年初增加7.8亿元,增长15.8%。全市城市投资管理公司和国有资产营运公司得到了银行的大力支持,策应了宜春城市建设的较快发展,如丰城市城投公司就获贷2.7亿元。随着二季度房地产销量的增加、售价的回升,各金融机构加大了住房信贷的发放力度。至6月末,全市按揭贷款余额为46.7亿元,较年初增加9.8亿元,同比多增4亿元。住房开发贷款出现反弹,6月末,全市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达到10.5亿元,较年初增加1.7亿元。

(四)策应“三大战役”,大力支持中心城区。按照市委、市政府做强“心”经济,发展中心城的战略要求,全市金融机构适度将信贷资金向中心城区倾斜。6月末,中心城区各项贷款余额99.1亿元(含票据贴现),按可比口径统计,较年初增加29.9亿元,同比多增24.2亿元,增加额创历史纪录。一是全力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向明月山机场a、b线发放贷款1.2亿元,后续贷款2亿元将在三季度发放;向秀江西岸防洪堤、农副产品加工基地等项目发放贷款1.7亿元。二是大力支持经济开发区做大做强,向园区企业发放贷款2亿元。三是着力支持下岗失业人员创业。累计发放中心城区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5043万元,其中个人创业贷款1443万元,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3600万元。

二、下半年需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当前我市金融形势分析及政策建议 篇2

一、当前煤电产业运行情况分析

(一) 煤炭产量稳中有升, 各月增速波动平缓

1-5月份全区原煤产量完成22753.22万吨, 同比增加5601.59万吨, 增长32.66%, 增速较去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从各月情况来看, 原煤产量继2008年产生较大波动, 四季度出现低谷后, 于年初开始明显回升, 且各月产量稳中有升, 增长速度趋于平缓。

(二) 煤炭价格止跌回升, 继续保持稳定运行

第一季度, 受国内煤炭进口增加、出口减少以及煤炭库存高位运行影响, 我区煤炭价格尽管比上年同期有所提高, 但逐月仍然持续下降, 降幅逐月有所减小, 环比降幅分别为11.32%、4.22%、2.91%。4月以来, 随着经济逐步回暖, 加之国内主要产煤省区煤矿限产保价影响, 煤炭供给总量有所控制, 致使煤炭价格止跌趋稳。5月份, 煤炭价格稳中有涨, 全区煤炭主产地动力煤坑口平均价格为245.49元/吨, 比4月份上涨7.02%, 比去年同期上涨10.63%。近期国际煤价开始持续回升, 截至6月5日, 南非理查德港RBindex、澳大利亚纽卡斯尔港NEWCindex、丹麦ARA港DesARAindex等三大国际煤价实现3周连续上涨, 累计涨幅分别达8.6%、17.3%和12.1%, 加大我国煤炭进口压力, 从而进一步对我区煤价保持稳定提供支撑。

(三) 电力生产增势不强, 发电量增幅逐月收窄

今年以来, 电力形势有所好转, 但生产增势不强, 1-5月份, 全区累计完成发电量866.96亿千瓦时, 较去年同期增长仅5.3%, 增速回落11.8个百分点。从各月发电量情况来看, 继2008年9月全区发电量逐月下滑、增速急剧减少、后两月出现负增长以后, 2009年初发电量增长扭负为正, 但增势不强, 呈逐月小幅回升态势。其中, 2月份发电量增速最高, 较上年同期增加9.47%;3月单月发电量最高, 达180.8亿千瓦时;4月份之后, 发电量小幅波动, 增幅逐步收窄。

(四) 用电量进一步回升, 同比降幅逐月减小

当前, 我区宏观经济回暖明显, 工业生产总体呈逐月回升势头。1-5月,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453.42亿元, 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9.6%, 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3.3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回暖带动工业用电量逐月呈上升态势, 较去年同期水平降幅明显减少。1-5月份全区全社会用电量457.75亿千瓦时, 同比下降14.04%, 降幅比上年同期回落37.19个百分点, 比上月累计回升1.26个百分点;全区工业用电量399.39亿千瓦时, 同比下降17.23%, 降幅较上月累计回升1.25个百分点。其中, 重工业383.42亿千瓦时, 同比下降17.49%, 降幅较上月累计回升1.14个百分点。

(五) 工业用电价格逐月保持稳定, 较去年同期有所上涨

1-5月, 全区工业用电价格逐月保持稳定。呼和浩特市等中西部8盟市普通工业用电 (35千伏以上) 价格为0.5103元/千瓦时, 东四盟市普通工业用电 (35千伏以上) 价格为0.69元/千瓦时, 与去年同期相比, 中西部八盟市普通工业用电价格上涨7.89%, 东四盟市普通工业用电价格上涨6.98%。相对于普通工业用电, 大工业用电也保持稳定, 1-5月, 中西部8盟市大工业用电 (35-110千伏) 电度电价为0.415元/千瓦时, 东4盟市大工业用电 (35-110千伏) 电度电价为0.445元/千瓦时, 与去年同期相比, 中西部八盟市大工业用电 (35-110千伏) 电度电价上涨4.09%, 东4盟市大工业用电 (35-110千伏) 电度电价上涨3.25%。

(六) 煤电外送能力进一步提高, 外送比例逐步扩大

1-5月份, 自治区送出煤炭14562万吨, 其中铁路出区量13469.85万吨, 公路出区量1092.15万吨, 占全区销售煤炭总量高达65%, 较1-4月累计提高11个百分点。外送电量持续增长, 前5个月, 全区累计送出区外电量367.11亿千瓦时, 同比增长14.20%。其中, 送华北电网259.94亿千瓦时, 同比增长11.28%, 较1-4月累计增长30.4%;送东北电网105.15亿千瓦时, 同比增长20.31%, 较1-4月累计增长25.2%。

二、对当前我区煤电产业发展趋势预测

(一) 煤炭总量过剩压力仍然存在, 煤炭需求将有所放缓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今年以来, 我国宏观经济增速整体趋缓, 工业经济运行虽有回暖迹象但增势不强, 1-5月, 全国及内蒙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速度分别为6.3%和19.6%, 较去年同期分别回落了10个百分点和8.4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未来走势仍有诸多不确定性, 库存积压的问题没有明显改善, 工业品出厂价格继续下行, 国内及区内主要用煤行业需求回升速度缓慢, 同时考虑到煤炭在建规模大, 矿井技改、扩建、企业重组后增产潜力大, 铁路扩能改造后运能增大, 煤炭社会库存增加, 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发展迅速、国家推进节能工作力度加大等原因, 煤炭过剩压力将继续加大。全年来看, 煤炭行业长期看好, 短期受阻的总趋势不变, 第二季度受下游行业产能过剩、需求回升速度缓慢和煤炭行业产能过剩影响, 我区煤炭市场总体处于下行区间。第三季度随着国家4万亿投资项目的实施、国家新的经济刺激政策的陆续出台和自治区一系列调控政策的对接, 加上夏季用电高峰的到来, 煤炭总需求将比上半年将会明显增加, 煤炭市场或将提前回暖。预计全年我区煤炭市场走势将呈现出库存化的斜向上的"W"形态。

(二) 煤炭产量增长平缓, 年内不会大幅波动

2009年, 按照自治区控制产能、稳定产量、扩大外送、改善结构的战略部署, 我区将进一步提升煤炭产业发展水平, 建设大型煤炭基地, 稳步推进关停小煤矿工作, 同时, 煤炭企业出于对经济下滑的预期以及煤炭需求增速下降、煤炭价格回落等因素考虑, 将放慢产量扩展步伐, 煤炭产量增幅趋于平缓, 产量不会大幅波动。

(三) 煤炭价格以稳定为主, 年内将有所上涨

长期看, 我国经济仍会保持一个较快的增长速度, 能源价格将是上升的趋势, 对能源的需求在相当长的时期还会持续增加, 能源供应的硬约束不会改变, 供需矛盾在一定情况下会更加尖锐。从短期看, 煤炭库存处于高位, 而下游需求表现较弱, 市场面临较大的库存压力, 煤炭价格将在平稳中小幅波动。随着下游需求恢复, 煤矿的产能利用率将逐渐有所提高, 但供给相对宽松的态势不会改变, 这就决定了煤炭价格将以稳定为主。考虑到年内增值税、可持续发展基金开征等因素, 将使煤炭成本每吨增加50-70元, 因此预计2009年煤炭价格完全市场化后, 合同煤价格将有所上涨。

(四) 电力需求增速平缓, 电力供应能力逐步增强

从工业生产和工业用电情况来看, 工业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例超过70%, 工业用电量的波动是电力需求波动的主要原因, 考虑到我区工业对外部需求依赖性较强, 在全国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工业增速持续放缓、停产半停产业企业增多的情况下, 用电需求增速平缓, 与此同时, 自治区工业经济和主要产品产量增速也将趋于平缓, 都将影响到区内的用电需求。2009年, 全区工业用电增速将低于2008年, 电力需求增速将进一步回落。目前, 随着前几年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陆续投产, 电力供应能力将逐步增强, 电力供需形势将进一步缓和, 发电机组利用率有可能下降。

三、促进煤电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兼并联合, 规模经营, 提高煤炭企业抗风险能力

目前, 我区煤炭企业平均规模不到100万吨/年, 产业集中度不高, 生产规模明显偏小, 企业发展后劲不强。建议我区利用当前煤炭市场不很景气的时机, 加大对煤炭工业结构调整力度, 全面推进煤炭企业重组, 以多种方式组建3-4家亿吨级跨盟市、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地方煤炭企业集团, 鼓励煤电、煤钢、煤焦化工等一体化经营, 以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 进一步提升煤炭行业的整体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实力, 提高我区在全国煤炭工业市场上的影响力与话语权。

(二) 加强煤炭流通管理, 争取建立国家级煤炭交易中心

我区虽为煤炭大省, 但缺少有权威的集中交易机构, 造成煤炭交易市场分散、交易环节混乱, 建议自治区政府改革煤炭流通管理体制, 加强对煤炭流通的统一管理, 尽早建设国家级煤炭交易中心, 提高对煤炭产业的宏观调控能力。

(三) 全力开拓区外电力市场, 解决电网内大量装机盈余问题

全力开拓区外电力市场, 开辟外送通道, 解决电网内大量装机盈余问题。积极协调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电网公司等部门和单位, 大力开拓山东、华东和华中地区电力市场, 并及时启动内蒙古电网第三、第四电力外送通道建设, 增强网对网外送能力。推广应用节能技术, 逐步淘汰高耗能和陈旧设备, 提高电网安全经济运行水平, 逐步实现电网运行现代化、信息化、数字化管理。

(四) 加强和改进煤电行业管理, 有效引导煤电产业健康发展

当前我市金融形势分析及政策建议 篇3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就业形势较好,消费品市场活跃,居民收入增长加快,企业利润较高,财政增收较多。但国民经济仍在高位运行,宏观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的趋势并未得到根本缓解,主要表现在:工业增长速度持续高位运行;固定资产投资及对外贸易快速增长;财政税收高速增长;消费品价格上涨明显;房地产等资产价格高位持续攀升。

(一)工业增长速度持续高位运行

今年以来,工业增长速度持续高位运行,显著高于去年。1—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5%,比上年同期加快1.6个百分点。1—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5623亿元,同比增长37.0%。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06.56,比去年同期提高21.57点。

(二)固定资产投资及对外贸易快速增长

今年1—10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88953亿元,同比增长26.9%。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完成投资38800亿元,增长16.6%;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9192亿元,增长31.4%。从项目隶属关系看,中央项目投资8830亿元,同比增长13.8%;地方项目投资80123亿元,增长28.6%。从产业看,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1070亿元、39048亿元和4883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9.9%、29.6%和24.7%。其中10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较上年同期增长30.7%,增速较2006年10月加快13.9个百分点,10月份当月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年内最高,且远高于9月份的24.8%,显示投资反弹压力巨大。

贸易顺差过大是近两年才出现的新问题,2004年我国的贸易顺差只有320亿美元,而2005年和2006年分别达到1019亿美元和1775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了218%和453%。今年1—10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1759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5%,进出口规模接近去年全年水平;其中出口9858亿美元,增长26.5%;进口7734亿美元,增长19.8%。1—10月贸易顺差为2123亿美元,增长59%。9月末,国家外汇储备14336亿美元,同比增长45.1%。贸易顺差过大,使贸易摩擦大量增加,资源环境更趋紧张,人民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加大。

(三)财政税收高速增长

2006年,我国财政收入达到39300亿元。2007年前三季度,全国税收收入(不包括关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未扣减出口退税)累计完成37161亿元,已经接近2006年全年收入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30.8%;增收8741亿元,已接近1998年的全年收入额,增幅是1994年以来同期最高水平。其中,国内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海关代征进口税等主要税种收入增幅在20%以上。证券交易印花税完成1436亿元,增长11.7倍。财政税收持续高速增长与经济增长速度过快、物价水平较高等因素密切相关。预计今年全年财政增收将超过1万亿元,超收5000亿元以上。

(四)消费品价格上涨明显

今年以来,我国的消费品价格呈现出较快上涨的趋势,前10个月累计,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4.4%,8—10月份分别上涨了6.5%、6.2%和6.5%,其中食品类及居住类价格上涨较多。尽管当前我国的核心CPI(即CPI数据中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部分)上涨并不高,7月和8月份均为0.8%,但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恩格尔系数较高,比如2006年我国农村恩格尔系数为43%,因此,近期物价的快速上涨对低收入阶层和困难群众生活的影响较大。

(五)房地产等资产价格高位持续攀升

除了CPI之外,当前我国股市和楼市等资产市场价格也在高位上持续攀升。特别是部分城市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过高,已经严重地影响到居民住房,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今年以来,包括近几年来,全国住房价格一直在呈现上升的态势,可以说今年以来又逐渐有所加快。1—3季度,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累计平均上涨6.7%,其中一季度上涨5.6%,二季度上涨6.3%,三季度上涨8.2%。三季度中7月份同比上涨7.5%,8月份同比上涨8.2%,9月份同比上涨达8.9%。10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了9.5%,达到了新高。在流动性过剩和负利率背景下,资金推动容易引发资产泡沫风险。去年以来股市、楼市价格涨幅双双增加,表明泡沫成分在加大,值得高度重视。

二、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主要有:经济增长速度过快,投资反弹压力较大;消费品和资产价格持续上涨,不利于宏观经济稳定和社会和谐;资源要素价格偏低,节能减排形势十分严峻;收入分配及民生问题较为突出。

(一)经济增长速度过快,投资反弹压力较大

近几年我国GDP的增长速度一直比较快,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今年前三季度达到11.5%,上升趋势进一步增强。预计今年全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将超过前四年的水平。

从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看,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仍将延续投资主导型增长模式。自改革开放以来,相对经济增长和消费增长来说,除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的一段时期之外,投资增长一直存在过快的问题。除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对投资的客观需要之外,存在这一问题的根源,与我们现行的财税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和干部管理体制密切相关。此外,目前宏观经济环境中还存在着一些使投资反弹成为可能的条件,主要表现在相对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投放较多,企业利润和自有资金较多,为投资反弹提供了宽裕的资金支持条件。

2008年是政府换届年,由于造成投资冲动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从根本上解决,投资反弹的压力仍将很大。经济增长速度特别是投资增长过快,给经济结构调整、能源资源的合理开采利用和环境保护都带来了许多困难。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产生不良贷款的体制机制因素尚未根本消除,不良贷款反弹压力依然较大。

(二)消费品和资产价格持续上涨,不利于宏观经济稳定和社会和谐

今年以来,我国的消费品价格呈现出加速上涨的趋势。受投资需求较高、国内流动性偏多、资源要素改革及国际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的价格上涨还将面临着较大的压力。

第一,投资需求较高的因素。2003年全社会投资增长率是27.7%;2004—2006年分别比2003年降低了1.1、1.7和3.7个百分点,虽然增长速度逐年有所降低,但仍在20%以上。今年1—10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88953亿元,同比增长26.9%。从施工和新开工项目情况看,截止到10月底,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66704亿元,同比增长26.5%。由于造成投资冲动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投资反弹的压力仍较大,预计2008年投资增长仍然将明显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和消费增长速度。投资需求持续多年的高位运行将加大未来价格上涨的压力。

第二,国内流动性偏多的因素。在现有利率和汇率框架下,货币供应量增长偏快,央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难度在加大,流动性过多推高了消费品价格和资产价格。近几年,由于我国劳动力的相对过剩及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阻碍了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向下游产品价格上涨的传导。今年以来,一方面我国劳动力的成本开始逐步有所上升,另一方面企业依靠加强管理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潜力在下降。这两个因素将促使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向一部分下游产品价格上涨的传导,在货币供应持续偏高、流动性持续偏多的条件下,消费品及资产价格上涨的压力将加大。

第三,资源要素改革的因素。我国许多重要资源或者资源性产品价格低于市场价格,资源税税率偏低。资源价格偏低是我国经济内外失衡、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的诱因之一。理顺资源价格是扭转经济内外失衡、推进节能减排的必然要求。但资源价格改革将加大短期内价格上行的压力。

第四,国际价格上涨的输入因素。其一,全球化所带来的工业快速增长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能源和大宗商品紧张,在美元贬值的情况下,价格持续上扬。今年以来,国际油价在波动中持续走高。当前,我国原油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国际油价的大幅上涨,将带动国内消费品价格的上涨。其二,受全球气候因素等导致的产量下降和需求强劲的影响,近期国际粮食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并持续在高位运行。国际粮食市场的价格波动也会波及到我国的粮食市场。近年来,我国粮食呈现出净进口格局,尽管今年全国粮食继续丰收,但某些品种受国际粮食价格的影响仍然较为显著。国际市场粮价高企的持续,将使国内粮食价格处于相对的高价位。

除了CPI之外,当前我国股市和楼市等资产市场价格也在高位上持续攀升。自2006年初以来,我国股市持续繁荣,已经上涨了四倍多。我国目前由于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流动性过剩问题短期内难以有效解决,货币供给充沛,同时又在较长时期内维持低利率、负利率,使人们持有的货币贬值,加之民间投资渠道匮乏,民间资金进一步倾向于流入楼市和股市。这些预期,人为放大了房地产投资需求,推高了股市价格,加剧了资产价格的进一步膨胀。

消费品和资产价格的过快上涨,不利于宏观经济稳定和社会和谐。一是通货膨胀使消费者实际购买力削弱,影响了实际消费。消费者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会形成畸形的消费行为,影响宏观经济的稳定。二是通货膨胀改变了原有的收入分配的比例和原有的财富占有比例。依靠固定收入的人群在整体收入分配中所占的比例变小了。通货膨胀靠牺牲债权人的利益而使债务人获利,当实际存款利率为负时,会损害存款人的利益。存款者实质在变相补贴贷款者,会进一步扩大收入差距、也不利于控制投资增速过快的问题。三是资产价格脱离基础因素的过快上升,会给实际经济发出错误的信号,导致总供给与总需求的错位,引起宏观经济波动。

(三)资源要素价格偏低,节能减排形势十分严峻

“十一五”规划中制定了单位产值能耗减少20%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10%两个约束性指标。2006年全国没有实现年初确定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2%的目标。2007年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降低2.78%,单位GDP电耗同比上升3.64%,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降低3.87%;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1263.4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0.88%;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691.3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0.24%。

我国许多重要资源或者资源性产品价格仍然实行政府定价,远远低于市场价格,既不反映要素稀缺程度,也不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税税率偏低而且征收不合理。在资源要素及环境成本低估的条件下,我国资源利用的效率低下,国内外市场需求被扭曲和放大,促使高耗能产业过度扩张,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

(四)收入分配及民生问题较为突出

近一段时期以来,随着政府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的大幅增加,企业存款和政府存款增长较多,在总储蓄中的比例不断上升。相比而言,居民存款在总储蓄中的比例不断下降,反映出我国收入分配结构不利于刺激居民消费和解决民生问题。

近几年,虽然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对“三农”和民生问题的投入不断增加,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发展,保障了社会稳定。近几年来,为了支持农业、教育、卫生等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财政支出额不断增加且幅度很大。但是,由于财政支出增幅更高,在这些民生领域的支出比重反而持续下降。

在农业投入方面,1996年用于农业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为8.8%,2005年是7.2%。1991—2005年,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占地方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从9.6%下降到6.6%。

在教育投入方面,财政教育支出绝对量逐年增加,但占GDP的比重一直未能超过3%。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由1996年的21%下降到2005年的11.7%,不仅与世界平均水平有很大差距,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处于较低水平,政府教育投入不足导致居民教育支出增加,影响了居民的其他消费。

在公共卫生投入方面,公共卫生总费用绝对量也在逐年增加,但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1996年为5.9%,2001年为4.2%,2005年下降为3%,低于部分发展中国家。

三、政策建议

针对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2008年要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和改革的力度,采取组合性的政策,货币政策应适度从紧,财政政策应进一步加大对民生问题的支持力度。具体而言,要综合运用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防止固定资产投资反弹;严格控制消费品价格和资产价格的过快上涨;深化资源要素的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加大财政政策对民生问题的支持力度;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降低地方政府投资冲动。

(一)综合运用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防止固定资产投资反弹

根据开放经济下政策选择问题的“三元悖论”,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按照“三元悖论”理论,在半开放的资本管理体制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货币政策的效果受到一定的制约。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9月18日决定将联邦基金利率即商业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由原来的5.25%降为4.75%,以应对次贷危机,这是美联储自2003年6月以来首次降息。美联储10月31日决定将联邦基金利率再降0.25个百分点至4.50%,以应对信贷危机及可能产生的经济衰退后果。这是继9月份降息0.5个百分点后美联储再度降息。今后还可能进一步降息。美联储降息缩小了中美之间的利率差,加大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增加了我国国内宏观调控的难度。

2008年是政府换届年,为防止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针对货币供应和信贷投放过多和流动性持续扩张的形势,应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产业政策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比如,应进一步提高银行存款和贷款的利率,逐步降低存贷款利差;逐步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加强短期国际资本进出的监管等。

为了抑制某些行业过快增长,特别是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要控制新开工项目,严格执行市场准入标准,切实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建设项目的供地和贷款,严肃查处各种违法违规用地行为。

在市场准入方面,根据不同行业情况,要严格执行新建项目在土地、环保、节能、技术、安全等方面的准入标准,把好新项目的市场准入关,项目开工建设必须符合“六项必要条件”:第一,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发展规划和市场准入标准;第二,按规定完成投资项目的审批、核准或备案;第三,按规定开展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依法完成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并领取土地使用证;第四,按规定完成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第五,按规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节能评估;第六,符合信贷、安全管理、城乡规划等规定和要求。

(二)严格控制消费品价格和资产价格的过快上涨

首先,要加强利率与汇率政策的协调配合。提高银行利率,逐步缩小银行的存款和贷款利差,避免出现长期负利率的局面;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供求的作用,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使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等工具,逐步发挥国债对冲作用,进一步收缩流动性。

其次,要加大对农业等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完善支农惠农政策,稳定粮食生产,增加肉禽、食用油供应。完善农产品预报机制,加大粮食市场监测力度;充分发挥国家储备调控功能,稳定农产品价格;完善粮食收购和进出口政策,稳定国内粮食供应;合理引导粮油加工业发展,改善农产品消费结构;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方式,稳定农产品生产;加强粮食流通体系建设,提高粮食综合供给能力;丰富农产品期货品种,规避粮食价格风险。

再次,要努力加大中低价位住房的供给,研究实施物业税征管问题。各级政府应增加土地供给,保证有足够数量的新建住房投入市场;使用政府掌握的资源,切实为有需要的群众提供足够的经济适应房和廉租房,遏制房价过快上涨。

最后,应将资产价格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参考目标。对于货币政策是否应该调控资产价格,在理论界尚存在不同意见。实际上货币政策对CPI的调控,必然也会以某种方式影响到资产价格。因此,当资产价格变化主要是因为资产组合调整或实际经济中其他非货币因素变化所引起的,货币政策就应该起到保障资产价格调整能够在一个稳定的经济环境中进行;当资产价格波动主要是因为流动性和信贷膨胀所引起的,这时资产价格上涨会对通货膨胀推波助澜,货币政策就应该进行及时调整。当前抑制资产价格过高上涨是抑制通货膨胀压力的重要内容。要加强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完善市场结构和运行机制,稳步发展股票市场,加快发展债券市场;要阻止内幕交易和银行资金违规进入股市,加强人民币防火墙措施,阻止国际热钱非法流入,积极防范金融风险;同时要通过股市扩容、增加股票供给、加快发展债券市场、收缩流动性、提高利率等多项措施,防止资产价格泡沫的膨胀。

(三)深化资源要素的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针对节能减排方面面临的严峻形势,要积极推进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使其能够反映要素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反映资源能源使用的全部成本。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借助环境税、资源税等价格机制,改变企业成本结构,规范初次分配秩序,压缩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利润空间,引导企业主动进行节能减排。

一是规范地方政府的减免和税收优惠行为,避免初次分配领域中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过度倾斜。

二是增加企业能耗成本。改革现行资源、环境的税费体系,借助环境税、资源税等价格机制,将资源勘探、环境损失、安全生产等成本统一纳入到资源价格中。

三是增加企业排污成本。一方面要提高企业排污收费和罚没标准;另一方面还要加大环保执法力度。通过立法的形式明确环保部门的执法地位,同时加强对执法部门自身的监督,从制度上对执法不严情况进行防范。

四是增加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资金成本。银行监管部门可以通过窗口指导的方式,引导商业银行实施有差别的信贷政策,对高能耗、高污染类企业适当提高贷款利息,增加其资金成本。

(四)加大财政政策对民生问题的支持力度

要抓住近几年财政状况比较好、增收较多的有利时机,调整改善财政支出结构,突出公共财政职能。要严格控制和节约一般性开支,控制基本建设支出,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公共产品和部分准公共产品的支持。加大解决农业基础薄弱和农村发展相对滞后问题的力度,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大对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廉租住房等事业发展,逐步提高农村、教育、公共卫生等财政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以此扩大消费需求,调整投资结构。同时应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近几年,财政增收较多。如果财政增收的部分大都用于当年的财政开支,财政政策将显得过于宽松。财政超收部分应主要用于一次性、特殊性、欠账性的支出,比如逐步偿还历史欠账,弥补赤字和社会保障缺口,财政建设投资支出要严格控制新上项目。

近几年,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超过了GDP增长速度,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不断上升,对此应高度重视。

(五)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降低地方政府投资冲动

近几年来,中央财政收入与地方财政收入之比较高,中央政府的财权较大,配置资源的能力较强。中央与地方财权和事权不匹配,基层政府支出负担较重,但缺乏稳定的税源。特别是废除农业税以后,那些农业大省除了加快工业增长以外,难以摆脱财政困境。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县域经济还是以农业为主的经济,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扭转落后面貌,在现行税制下千方百计上项目,扩大投资,从而造成整个宏观经济上投资规模的膨胀。由于中央和地方分税比例与事权划分的不对称,土地转让收入成为了地方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从而推高了土地和房地产价格。

中央政府应该适当提高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事权,加大对地方教育、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以便适当减轻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

当前,以流转税为主的税制存在鼓励规模扩大、忽视效益的缺陷,这种税制在客观上刺激了重化工业的发展。今后,要完善增值税制度,推进增值税转型,逐步建立起以流转税与所得税并重的税收制度,减弱地方政府投资冲动的动力。

当前农村金融的现状及政策分析 篇4

一、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农村金融基本上形成了以正规金融机构为基础,正规金融机构与非正规金融组织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第一,正式金融。在我国农村的金融体系中,这样的金融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其主要特点就是除邮政储蓄受到国家邮电局的监管外,其他的金融组织都受到国家金融当局的监管。在正规的金融组织中,除了中国农业银行外,其他的三大国有商业银行涉及农业的业务很少;农业发展银行是一家政策性银行,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中为实现农村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相分离的重大措施而设立的。农村信用合作社是分支机构最多的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也是所有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唯一一个与农业农户具有直接业务往来的金融机构,是向农村和农业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核心力量;农村商业银行属于股份制银行,目前只有张家港、常熟和江阴农村商业银行三家,均由原来的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造而成;农村邮政储蓄机构只吸收储蓄,它把储蓄资金转存入中央银行,以转存利率与吸储利率差额作为其收益来源。第二,非正式金融。该体系主要泛指存在于个体、家庭、企业之间,在官方正式的金融体系外进行的金融交易活动,包括民间借贷、民间互助会、地下钱庄、地下投资公司等。其主要的运作形式有合会、私人钱庄、当铺、集资、贸易商放款和商业信用、民间票据机构等。这些金融组织通常建立在人缘、地缘和血缘关系基础上,带有互助合作的性质。它们既没有纳入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管,又没有纳入政府部门监管,所以归入非正式金融。部分以农村扶贫为中心的小额信贷活动也可归入。非正式金融的运作嵌入于社会网络和传统型制度环境中,基于社会网络中的人缘、地缘和血缘关系,即信任关系。从知识论角度看,非正式金融比任何正式金融更能发现和利用分散在各地的局部知识,而且许多局部知识不能通过正式金融机构的标准化操作所发现和利用。加上非正式金融都建立在明晰的私人产权和无限责任基础上,所以改革开放以来,非正式金融在我国的农村地区尤其是江浙一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二、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一)正规金融服务机构缺位 在农村的正规金融体系中,只有中国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农村邮政储蓄机构的业务涉及到农业。其中,只有农村信用合作社才是一家真正和农业农户有直接业务往来的金融机构,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向农村和农业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核心力量。但农村信用社由于产权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历史包袱重、资产质量差、服务手段落后等因素制约,无法发挥其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应有作用。目前,农业新增贷款85%以上都来自于农村信用社。仅仅靠农村信用社是根本无法满足所有农民、农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的。中国农业银行建设的初衷是为了支持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但实际上农行的业务基本上与农业农户无直接关系,其贷款的绝大部分都投入了国有农业经营机构(如粮食局和供销社)和乡镇工业企业。农业发展银行是一家政策性银行,它的业务也不直接涉及农户,而是承担国家规定的政策性金融业务并代理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它的支援农业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农村邮政储蓄机构在农村只吸收储蓄,而不进行放贷,其结果是更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村资金的外流。大量农村资金通过邮政储蓄转存人民银行进而从农村流向了城市,直接导致农村资金供给不能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二)非正规金融机构受到抑制 正是由于正规金融机构收缩农村阵地,农村金融市场中正规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供给越来越少,农民的信贷需求不得不转而依赖于非正规金融。根据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的研究报告,中国农民来自于非正规市场的贷款大约为来自正规信贷机构的四倍。对于农民来说,非正规金融市场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金融金融市场。据统计,仅在浙江温州市,地下金融的规模就已达到600亿元人民币之巨。(三)农业保险越来越萎缩 目前,我国虽然已建立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制度,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但是现在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就是少征营业税。相对来讲,我国农业保险起步较晚,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农民保险意识和保险承受能力差,保险公司经营能力不足,险种适用性不强,业务发展规模不大。(四)相关的政策机制不完善 一是社会信用环境问题。我国农村社会信用体系缺失严重,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也缺乏相应的法律基础和制度保障。各地农村基本上没有什么农村信用体系。农村信用观念的相对淡薄和法律意识的欠缺,使得我国农村很难建立社会信用体系。二是社会担保体系不够健全。社会担保体系的建立对于解决农民和农村贷款难的问题是十分重要的。信用担保体系可以通过大大降低信贷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引起的潜在成本,从而对农民的信贷产生激励作用;三是缺乏有效的处置抵押物的市场机制。农民要获得贷款,必须有相应的机构和物品作担保或抵押。但是,根据现行规定,农民的土地是不可抵押的,农村的房子也不可以抵押。另外,农村有大量的乡镇企业占了很多地,但没办国家征用手续,就不能抵押农民可抵押品十分有限。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贷款难的问题并未根本解决。四是抵押评估手续繁、环节多、费用高、时间长、有限期短,影响了贷款的正常发放。

形势与政策 当前经济形势分析 篇5

刘康2010-06-0

1摘 要: 目前,世界经济在政策刺激等短期因素的作用下开始走出衰退。总体而言,2010年整个世界经济整

体上要好于2009年,但是在世界范围内没有完全结束的金融危机,再加上没有完全释放出来的潜在的金融风险,将是世界经济向前发展的障碍。预计2010年的世界经济增速在3-3.5%之间,实现低水平的缓慢复苏。这种背景下,中国不能对今年世界经济增长寄予过高的期望。而是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国内市场的拓展上,积极培育新战略性新型产业。

关键词: 实体经济,经济复苏,大宗商品,贸易保护,货币政策,金融危机

2009年12 月2 日联合国发布了《2010 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第一章。报告的作者之一洪平凡博士在接受专访时表示,自去年3 月以来,实体经济和世界金融市场都显露出反弹的趋势,因此世界经济正在逐步走出金融危机,但展望今年,整个世界经济的复苏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在世界经济复苏得到巩固和加强的情况下,各个国家的经济政策能够发生一些相应的转变,那也就表明我们能够平稳的撤出一些激励的政策了。

一、2009年的经济形势与特点

如果要分析当前世界经济形势,还要先分析一下2009年的经济形势与特点。在力度空前的经济刺激措施作用下,2009年世界经济从急跌到企稳回升,开始由衰退走向复苏。其中,以中印为首的亚洲地区的步伐明显加快了,中美发达经济体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整个2009年是世界经济从“二战”以来所遇到的最困难的一年,同前年相对比,世界经济的萎缩率超过2%,为防止今后世界经济再出现危机前失衡的状况,我们今后将面临更大的政策挑战是怎样加强国际和国内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来改变世界各国的一些经济结构,从而促使经济能够更加平稳地增长。

二、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

目前,世界经济在政策刺激等短期因素的作用下开始走出衰退,缓慢复苏,但经济复苏路径和复苏前景仍面临着宽松政策调整、通胀预期、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贸易保护主义、失业率上升、美元贬值预期加深等不确定因素。

(一)政府干预政策的退出可能性及其影响

2008年9月以来,各主要经济体纷纷出台巨额经济刺激方案,大幅降息至历史最低水平,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还实施了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些大规模救助政策对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稳定金融市场起到了重要作用。2010年,经济刺激政策对世界经济持续复苏仍然具有重大意义。如何继续维持强大的政策支持,来确保经济进一步复苏;如何随着经济复苏的逐步巩固,使应对危机的政策措施平稳有序地退出,将是2010年世界各国政府所必须面对的挑战。

(二)通胀预期及货币政策进退两难的影响

目前美国、日本等国的货币供应增速均快于名义GDP增速,全球基础货币持续上升。根据货币和经济景气决定通胀高低的一般规律,经济低谷时期的过剩货币供给往往不会形成通胀压力,而在后期宏观景气回升的时候就释放为通胀压力。因此,2011年下半年全球通胀风险加剧的可能性非常大,宽松货币政策作用不确定。各国央行为缓解信贷紧缩而向市场注入的大量流动性,缺乏退出机制和有效的工具,很难通过紧缩的货币政策来回收过剩的流动性。依赖于政府的大量支出与央行的货币刺激,经济复苏将不可持续,反而会埋下通胀隐患,如果不通过结构改革来改变困境,世界经济有可能再现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

(三)美国金融生态与房地产动向及其影响

为了应对这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美国政府对于金融企业的干预程度也达到了空前规模。美国政府的干预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体系的冲击。而美国房价企稳是判断本轮金融危机见底时机的重要依据。2009年下半年以来,美国居民住房市场复苏的迹象较为明显。9月份,美国房地产建筑商信心指数攀升至19%,但此后两个月连续下滑至17%,主要原因是美国政府的购房免税和信贷优惠的政策将在11月30日结束。美国国会通过投票决定将该政策延长至2010年4月份,明年该政策退出后会怎么样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四)国际货币体系调整可能性及其影响

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救市所迅速积累的财政赤字与美联储实施的“定量宽松政策”影响到市场主体对于美元的信心。随着美元的贬值预期加深,东亚经济体尤其是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随时会面临缩水风险。而且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无法提供对美国经济政策的制衡机制,美国仍然可以按照“我的美元、你的问题”的逻辑我行我素,让全世界分摊其救市成本。同时,美元的霸权地位,使得全球流动性的松紧,基本操持在反映一个主权国利益的美联储手中,因而存在着极大的风险。

三、2010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一)我们对今年的世界经济增长前景的预测

预估今年的世界经济增速在3-3.5%之间,实现低水平的缓慢复苏。但是,估计今年世界经济恢复的速度没有人们所想象的那么高、那么快,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是高失业率的影响。我们从去年失业率预测数据分析可以看出,那些欧美国家是相当高的,像去年1月份美国有7.6%的失业率,到去年10月份的时候已经超过了10.2%。这不仅超过了10%这一重要的心里关口,而且也超过了以前专家们的预计,使人们对今后经济复苏前景更加担忧。去年10月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世界经济复苏前景做了一番预测,预计今年一些主要发达国家的失业率都要高于去年,像美国、欧元区、日本等,特别是欧元区要达到11.7%。

二是主要由政府的政策刺激等短期的因素推动了当前经济复苏的缘故,并不是由企业和市场推动的结果。去年第三季度美国的GDP大约有3%的增速,在补库存方面就贡献了2个百分点,贡献率超过了60%,这表明企业投资和企业投资居民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还是很小。另外近几个月增加失业保险福利等等政策也刺激了居民消费支出增长。因此,虽然美国的经济已见底了,但是今年出现较快增长的可能性还是很小。

三是不断积累的通胀风险是由公共债务规模和财政赤字规模扩大所导致的。从去年10月份IMF的预测数据可以看出,所有国家去年的财政赤字占世界GDP的百分比平均为6.7%,比前年增加了4.7%,其中发达国家平均为8.9%,高于前年5.4个百分点;公共债务占GDP的百分比也非常大,去年世界各国平均为68.1个百分点,其中发达国家平均高达91.9%。如此高的公共债务和财政赤字不仅使下一步的财政支出和减税等政策面临资金不足的硬性限制,而且使潜在的通胀风险不断积累。

(二)对国际贸易走势的预测

从去年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国际贸易的复苏从年中开始出现的,但是全年减少的贸易额还是很大,整年减少了11.9%。我们预估今年的贸易额会有所增加,预估的增加量将在2.5%左右。在国际贸易状况相对改善的状况下,去年一些主要发达国家连续几个月的出口降幅远远低于进口降幅,是在国际贸易状况相对好转的状况下,因此我们说贸易状况正在不断改善。

国际贸易好转主要表现为:

一是大宗商品贸易慢慢恢复。从路透社商品价格指数来看,去年7月份到去年11月份的商品价格由2000美元增加到2250美元,4个月的时间已经增加了12.5%的幅度;波罗的海的综合运价指数也是从去年年初开始一直增加,但是总不能稳定下来,起起伏伏的,到去年6月份开始回落,但是到去年10月份的时候又再次上升,从2000美元增加到4000美元,从去年10月份到去年11月底,短短的两个月的时间增加到两倍。

二是外需持续萎缩局面出现了改观,去年5-8月短短的四个月的时间美国经济持续下滑的趋势,被美国出口环比给扭转了,去年6月份和去年7月份欧元区环比的增长幅度分别是0.9%和4.1%连续增长了两个月,主要的新兴市场国家出口也从去年年初的下降趋势转而开始回升。

三是对大宗商品市场行情的预测。估计今年整个经济复苏将会促使大宗商品价格继续保持波动向上。但是在美元持续疲软的强烈预期下更为关键的原因是,国际资金追逐大宗商品,这大大地推动了本轮大宗商品价格上升。从指标数据分析来看,国际原油价格总体向上增长的趋势不变,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分析来看,去年国际原油平均价格是每桶61.5美元,今年将增加到每桶76.5美元,增加24.4个百分点。黄金价格也将不断上升,虽然前年发生了金融危机,黄金价格有所下降,但价格下降幅度不是很大,黄金价格在去年10月份就已经冲破了1000美元大关,在去年11月底又创了历史新高,达到了1165美元。

四是对国际直接投资趋势的预测。去年下降的国际直接投资是非常多的,下降率也是相当大的,由前年14%的下降率到去年又继续下降30-40%,今年将会有缓慢的增加,估计会增加16%,到明年的时候直接投资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总之,今年整个世界经济整体上要好于去年,但是在世界范围内那些没有完全结束的金融危机,再加上没有完全释放出来的潜在的金融风险,将是世界经济向前发展的障碍。因此,我们不能对今年世界经济增长

由负转正寄予过高的期望。而是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国内市场的拓展上,积极培育新战略性新型产业。

作者:刘康

出处:中国经贸导刊

经济类别:国际形势

宏观形势分析及我市走势判断 篇6

一、1-9月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一)基本特点

1-9月,我市经济呈现“低开平走”的发展态势,累计完成GDP51.3亿元,同比增长13.3%,增幅比1-3月、1-6月分别提高1.9和1.5个百分点,完成年初计划的73%。其中一产6.8亿元,增长6.6%,二产27.4亿元,增长14.6%(其中工业增加值23.4亿元,增长14.2%),三产17.1亿元,增长14.1%。

1.工业经济“平开稳走”,经济效益趋于好转。

工业经济“平开稳走”。1-9月,累计完成工业生产总值83.8亿元,同比增长17.4%,增幅较1-3月和1-6月分别提高6.4和3.2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产值46.3亿元,增长21.5%。主要原因是虽然今年以来“六六”产业(1-9月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增长36.4%)、化工(1-9月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增长23.4%)等表现良好,但由于支柱产业水泥行情持续低迷,恢复性增长缓慢,给工业经济增长造成较大下行拉力,使得工业增长较为平稳。

经济效益趋于好转。1-9月,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考核得分197.27分,比1-2月提高36.97分;亏损企业28个,比2月减少27个;产成品存户率增长5.3%,比1-2月降低22个百分点。三大水泥龙头企业销售情况较好,建材产业行业性亏损得到有效扼制。化工、电光源和机电三大行业势头强劲,销售收入分别增长29.8%、21.2%和42.1%。

(图一)

2.农业生产稳步发展,效益农业势头不减。

1-9月,累计完成农业增加值6.8亿元,同比增长6.6%。正确处理农业结构调整与保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关系,加大扶持粮食生产力度,全市粮食生产播种面积56万亩,比上年增长4%,粮食总产量预计23.2万吨,增长6%。特色效益农业势头不减,食用菌、高山蔬菜分别实现产值4.8亿元、1.2亿元,分别增长17%和12%;生猪、蜜蜂产量分别达到82.8万头和25万箱,实现产值4亿元和1.33亿元,分别增长5.3%和35%。但受市场行情及疫病等因素的影响,生猪市场价格8月份以来开始下跌,目前已降至中猪价格7―7.6元/公斤,肉猪价格6.6―6.9元/公斤,而去年同期价格分别为15元/公斤、9.8元/公斤。农业品牌建设继续加强,共有26个农产品基地被列入XX市级以上各类特色农产品基地,14个农产品被命名为XX市级以上绿色农产品。与此同时,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理、千库保安、“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等扎实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新的提高。

3.投资消费平稳增长,对外出口增势强劲。

投资完成情况良好。1-9月,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7亿元,同比增长18.1%。其中限额以上投资完成23.8亿元,增长26.2%。今年以来推动投资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列入省、XX市重点、XX市“六大百亿”工程及“-310工程”的71个在建项目,1-9月累计完成投资17.5亿元,占了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7%;二是工业投资的快速增长拉动。由于今年列入“310”重点工程的工业项目的土地、资金都已落实到位,工业投资继续保持了高增长态势,1-9月累计完成投资13.5亿元,增长34.8%。但房地产开发投资受消费者对房价下跌幅度心理预期过高、短期内商品房供应量过大、新增投资不足等因素影响,6月份开始呈下降趋势,1-6月、1-7月、1-8、1-9月比1-5月75.3%的最高增幅分别降低66.9个、61.1个、63.8个和57.9个百分点。

消费保持稳步增长。1-9月,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9亿元,同比增长13.2%。其中,批发零售业和餐饮业分别增长12.9%、16.5%。物价平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同期上升0.2%,房地产市场价格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出口增势强劲。据初步统计,1-9月,累计完成出口2914万美元,同比增长62%。其中,江化股份767万美元,增长59.5%;沃克公司496

(图二)

万美元,增长46.7%;华顿服饰497万美元,增长45.3%;美伊服饰128万美元,增长85.5%;恒亮公司由于市场原因出口比上年同期减少26万美元,为278万美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绅特公司和云盛皮件公司出口实现零的突破,分别达到202万美元和124万美元。

4.财政金融运行正常,居民增收步伐加快。

金融机构存贷款业务均较快增长,1-9月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73.2亿元、贷款余额56.3亿元,分别增长16%和12.7%。累计完成财政总收入4.5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72亿元,分别增长18.8%和23.5%,从地方财政收入的构成上看,增幅最高的是其他工商税,增长35.3%,其次是契税,增长32.5%。财政总支出4.22亿元,增长26.6%,财政收支基本平衡。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1-9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9689元,增长6.1%,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累计5489元,增长18.3%,增幅居XX市各县(市)之首,主要增长点是家庭经营性收入,达到2714.11元,增长了34.8%。

(二)存在问题

1.应对宏观调控的措施准备不足。前9个月我市经济仍保持了相对较快的增长,这是近几年来高投入积累的惯性增长,宏观调控对经济增长的滞后性影响仍在不断显现,宏观环境仍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可能给经济增长带来较大的压力,部分政府部门和企业对此估计不足,工作思路未进行及时有效调整。

2.要素配置待优化。土地、电力及资金等要素受时空因素限制,难形成合力,制约了经济提速发展:土地供应和企业意愿、空间布局出现冲突,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小水电受雨水的季节性影响,难以实现年度均衡供应;受企业规模偏小、信誉不良、担保品不足及金融机构贷款权限上收等影响,银行“惜贷”,企业“难贷”;各种政策资源很多,但落实力度有待加强,部分资金补助存在“撒胡椒面”现象,有待通过整合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3.经济金融风险增大。我市经济相对落后,产业结构偏重,企业素质不高,资产负债率较高,抗风险能力弱。特别是一些过度投资行业,随着新的产能投产,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亏损面扩大,可能会导致部分经营不好企业资金链断裂,面临被淘汰的命运。另外我市房地产销售下滑,商品房空置面积增加(1-9月全市房地产空置面积22609平方米,同比增长98.7%),房地产企业实力参差不齐,信贷比例较大,可能会使持续多年贷款高增长后出现不良贷款滞后性增长,从而带来一些金融风险。

4.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主要支柱产业建材行业效益不佳、房地产销售疲软、土地出让收益下降等给全年财政增收带来较大的压力,难以支撑日益增加的统筹城乡发展支出,财政收支矛盾日益突出。

5.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难问题更加突出。在农资产品价格持续上涨的大背景下,农产品价格开始回落,粮食价格今年三月份已转升为降,生猪价格出现较大回落,给农民增收带来了较大压力。受房地产投资下滑影响,以农民工为主的建筑行业劳动需求出现下降也制约了农民增收。

6.项目建设难度较大。项目落地难度较大。由于前期工作不到位,部分项目规划选址、征地拆迁难度大,业主投资资金落实难,项目与土地对接难,导致土地指标面临被收回的风险。部分行业、部分单位谋划项目和操作项目的能力偏弱,对前期工作存在畏难情绪,许多企业因资金和市场等原因将原定投资计划和投资规模调整缩小、或暂缓或放弃,如三友电子六亿支节能灯管项目、虎山集团和何家山水泥公司5000吨/日生产线项目。项目质量不高,目前要求供地实施的项目,绝大多数是投资不到千万元的小项目。招商引资工作难度增大,1-9月实际到位市外资金比上年同期下降9.4%。

二、20宏观形势及全年走势判断

年我市经济增长速度有望维持在13%左右的水平,这主要基于以下分析:

1.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的总体趋势仍较好。IMF在全球经济展望中预计20全球经济增长率为4.3%,略低于的5.1%。2006年受能源价格持续上扬等因素影响,预计增长4%左右。这意味我们只要积极应对市场游戏规则,着力化解各类贸易壁垒,努力开拓国际市场,2006年世界经济环境对我国经济发展应该还是有利的。

2.2006年国内经济环境将是“紧中有活”。2005年我国经济有三大看点:①GDP保持强劲增长,一季度9.4%,二季度9.5%,预计全年可达9%以上;②投资增长距国家预期尚有距离,但结构趋于优化。1-7月,全国限额以上投资增长27.2%,增幅比上年同期低3.9个百分点,离15%-20%的调控目标尚有距离。但属国家前期重点调控的钢材、建材行业1-6月投资分别增长18.6%和13%,增幅比上年同期分别回落32.9和40.8个百分点,且两者增速均大幅低于27.2%的平均水平。③房地产投资逐月下降,但走势未定。自3月份国家出台一系列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措施出台后,房地产投资增速由1-4月的27.8%下降为1-7月的24.8%。有关专家预计,目前的房地产降温只是开始,随着各项措施的逐步到位,房地产投资增速还将继续下滑,对整体投资增长将产生较大的下行拉力。

综合以上因素分析,2006年,预计国家整体经济发展仍将在高位区间运行,但受投资影响,增速将有所放缓。从政策层面上看,为了防止因调控特别是对房地产市场调控而引起的经济萧条,确保经济增长能在合理区间运行和“十一五”规划有一个良好的开局,预计国家将在坚持调控的基础上,出台一系列政策来促进经济繁荣,如高举循环经济大旗,加快构建节能型社会;高度关注“三农”问题,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出台《物权法》,扩大抵押担保品范围,为企业创造较好的融资环境;等等。但能源价格上涨、出口贸易壁垒增多、人民币汇率改革等因素也将给我国经济带来较多的`不确定性。

3.我市经济总体发展将仍呈快速上升态势。“跻身全国200强县”目标的提出,进一步强化了加快发展意识,全心全意谋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传统支柱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六六”特色产业在工业中的份额继续增加,2005年1-9月的产值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的占比已达42.3%,预计2006年还会继续提高。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预计全年可比上年增长20%,其效应将在明年得到显现。但整体经济受贸易壁垒、要素保障、主要支柱行业建材走势不明等因素影响,2006年经济增长的压力仍相对较大。

综合以上因素分析,2006年我市发展应是机遇大于挑战,须未雨绸缪,超前谋划,抓紧做好各项工作,确保政策出台伊始就能及时应对。

三、2006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2006年主要指标安排

――全市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3%,其中一产增长5%,二产增长15.3%,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长15.8%,三产增长13%;

――财政总收入增长16.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6.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6%;

――外贸出口增长2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

(二)2006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建议

1.着力加快平台建设,促进经济增量提质。

抓好经济开发区建设。借助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之机,做实区内农保田调整的准备工作,力争启动开发区四期工程,实现开放区扩容工作的突破。加大对闲置土地的处理力度,收回超过期限仍未动工建设的土地,鼓励企业出租闲置厂房、建设高层厂房、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完善基础配套设施,着力抓好双氧水公司年产20万吨钯触媒生产线和热电项目、恒昌链条有限公司年产1200万米摩托车链条和1万吨工业链条技改等项目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工作,促其早动工、早投产。建设江东区行政商住区1号楼,做好行政商住区2号楼土地拍卖有关前期准备工作,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效率。加强园区环境管理,全面掌握化工企业的生产、污水和废气的排放情况,促其整改。

推进江贺经济走廊建设。推动江贺经济走廊南拓北联,增加新的容量,落实《江贺经济走廊规划》,抓好区内相关乡镇的协调工作,保证土地征用、项目建设等顺利推进。创新开发机制,明确投资主体,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重点抓好区内企业的集中供气、供热工作,烟尘排放整治工作,做好十里牌小区的基础设施配套和土地出让工作,抓好贺村至wmxz.cn新205国道产业带和三道湾区片和wmxz.cn竹木加工分工业区的规划和开发。

加快特色制造业基地建设。突出清湖、四都、淤头、新塘边四大特色制造业基地的基础、产业、要素、服务“四配套”,着力推动四都基地布鲁克公司年产500件铝铸件、万个电热管,义乌凯杰塑胶公司新型塑料制品生产线,淤头基地上海华荣消防器材设备有限公司3条新型消防器材生产线,新塘边基地浙江森安消防科技有限公司搬迁工程等项目的基础设施配套工作,力争早动工,早投产。抓实四大基地的路网、管网、电网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启动新塘边基地引水工程的前期工作,推进平岗山小区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科学做好可用土地的规划和安排工作。

启动南部生态经济区规划建设。以旅游开发为龙头,按照“大峡口”的理念,将江郎山、峡里湖、仙霞关、廿八都及浮盖山等景区开发和区内生态产业的发展纳入统一规划。结合互通口经济布局,着手对集镇总规进行修编,完成以峡口为中心的镇区功能规划。进一步整合区内旅游资源,对以峡口为中心的串联五个景区旅游线路进行规划,发挥整体优势。实施江郎山景区主入口道路工程,建设旅游标志性建筑。按照青龙湖建设规划,分步实施建设项目;建设古镇姓氏博物馆,进一步丰富古镇文化内涵。推出廿八都古镇旅游区、峡里湖休闲度假区、月亮湖休闲娱乐区、江南毛氏祖居及三卿口古瓷文化旅游区等招商项目对外招商。将“农家乐”开发纳入旅游业发展规划,引导其健康发展。重点加强碗窑等地现有“农家乐”的整治力度,将江郎、廿八都、保安等地一批前景较好的“农家乐”纳入旅游接待网络,统一服务标准和质量,走品牌经营之路。鼓励民间资本投资休闲型“农家乐”。

2.加大工业技改投入,提高工业经济效益。

提升传统产业。落实规费减免、道路运输、信贷支持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帮助水泥企业解决行业性困难;加快淘汰落后生产线,拆除剩余11条水泥机立窑生产线,完成达河水泥厂年产100万吨“凝石”生产线建设;启动红火集团铁路专用线建设;支持水泥企业进行战略性投资,抢占资源领地,拓展市场外延。争取江化公司国内上市,积极培育上市后备资源;打响精细化工特色品牌,积极采用环保型设备和工艺,实施一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附加值高、污染少的大项目,开发主导类后续产品,拉长产业链。

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机电产业:鼓励企业联合、兼并、重组,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规范行业管理,遏制无序竞争。电光源产业:发挥三友公司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基地建设,注重产品开发,完善产业协作体系,促进集约化发展。消防器材产业:突破行业关键技术,力促产业向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筹建省级消防器材产品质量检验中心、构建消防器材产品全国销售网络。竹木加工产业:加强区域产业对接、资源流转以及科技合作,筹建“区域创新服务中心”,推动竹木产品创新结构,实现“二次提升”。轻纺服装产业:关注行业发展动向,着力实施品牌战略,促成企业与市外、境外公司合作,规避国际贸易壁垒和市场风险。绿色食品产业: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骨干作用,坚持走标准化之路,建立健全标准技术推广网络和产品质量监控体系,提升市场竞争力。

培育新兴高科技产业。围绕六大特色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目标,做大做强优势企业,鼎力支持为康制药等一批发展前景较好的成长型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壮大。以现有的研发中心、中试基地为载体,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建立以企业为主的技术开发和创新体系,提高企业自主开发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创新人才引进机制,着重引进重点行业领域的急需人才和科技创新带头人。健全人才培育机制,加快培养实用型科技人才和高级技工。引导企业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加大先进信息化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力度,努力缩短产业升级时间,降低成本。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经济发展评估机制,制定循环经济发展目标,分解年度实施计划,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充分发挥政府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通过资金补助、技改贴息等手段,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引导企业积极主动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管理制度,实行资源消耗定额管理,推动部门乡镇和企业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继续抓好一批企业的清洁生产,开展创建高标准、规范化清洁生产示范企业活动。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小水电、热电联产等环保型项目。加快生态市建设,全面实施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积极建设生态农业基地,推广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利用技术,建设以沼气为纽带的农村新能源工程。

3.统筹城乡发展,提高资源共享水平。

加快城市功能区建设。深入挖掘我市优秀历史文化,在城市广场、主题公园、标志性建筑设计中融入我市特色文化内涵,打造特色城市,增强城市吸引力。推动城北新城区规划建设,在完成城北新城发展规划修改方案、周家青广场设计方案及启动城区四山、“一江两带”文化长廊规划工作的基础上,扎实抓好落实工作。抓实迎宾大桥、西环线、凝秀路、火车站广场、双塔公园、广电中心等一批项目建设。以解放南路主污水管改造工程、景星路至江贺收费站主排污建设工程等项目为抓手,着力解决旧城区排污、基础设施配套及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等问题。推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卫生示范城市、省级示范文明城市“三城联创”活动,进一步提升“山水园林城市”品位,提升城市竞争力,努力使我市成为三省边界名市。

加快发展城市经济。制定出台《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做好三产发展规划及特色商贸、特色街区、特色餐饮等项目规划,力争付诸实施。加快城北大型超市、建材市场、精品商厦、汽车综合市场等项目的包装、招商和建设。大力发展商贸流通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以大宗物资、农产品物流为主要内容,形成辐射三省边际的高速、便捷的物流配送体系,提升城市集聚、承载和服务功能;以培育行业协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中介服务业,提升中介组织服务经济的能力;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形成以出版发行、广播影视、印刷包装、旅游观光为重点的新兴文化产业集群。通过培育新的购房群体,加快写字楼开发,激活房地产“二级市场”,引导房地产企业走向联合等措施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加快强镇建设。完善产业承载功能,打造适合发展的大平台。加快修编行政区域调整后的城镇发展规划,依托产业和区位优势,优化布局,形成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加大投入,以城镇供水、管网改造、路网建设和镇区亮化、绿化和美化、教育布局调整等为重点,不断完善城镇功能,改善人居、商贸、生态环境,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增强城镇集聚力。围绕专业市场建设、仓储物流建设、中介服务业发展等方面的内容,不断提高工业经济和城镇经济的互动能力。推进小城镇综合配套改革,消除体制性、政策性障碍,推动人口、生产要素向强镇集聚。实行社区化管理,降低外来人员准入门槛,在教育、购房建房等方面给予公平政策,不断提高强镇吸引力。

加快新农村建设。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逐步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机制。以清湖、上余2个市级下山脱贫小区建设为重点,结合7个乡镇下山脱贫小区建设,吸纳下山农民1053户3548人。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提高村干部队伍素质、完善干部报酬最低保障机制。加强农民素质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知识和致富能力,加快劳动力转移。抓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乡村康庄工程、垃圾集中处理、小流域治理和农村饮用水设施建设等一批民心工程,推进黄衢南高速公路、48省道江溪线改建、46省道江贺公路大修、110KV我市凤林输变电工程、小水电开发等一批项目建设,夯实城乡联动发展基础。做强特色效益农业。加快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努力扩大农产品的基地规模和品牌农产品的知名度,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加强特色农产品的市场流通,促进农民增收。

4.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推进投资较快增长。

做实前期工作。建立和完善项目前期联动机制,有效推进“调研-规划-项目”三大前期的联动工作,加强政企联动、部门联动,捕捉项目信息,努力发掘更多更好的项目;建立和完善项目前期推进机制,重点抓列入计划项目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初步设计方案的编制工作和土地申报、资金落实。抓好46省道我市至贺村段外移工程、城镇防洪工程、城区主干道延伸工程等项目的前期工作,落实重大探讨性项目战略性研究的责任单位。加强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的督查,掌握项目进度,及时上报;建立市重点办负责综合管理,职能部门分工负责的“统分结合,协调运作”的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机制,确保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及时顺利推进。围绕国债项目、省“五大百亿工程”和重点支持的领域,及时推出项目并包装上报,积极“跑部进厅”,争取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省、市重点工程盘子。建立和完善项目前期激励机制,制定《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考核办法》,完善重大项目前期工作领导挂联制度。充分运用重大前期项目资金,鼓励单位、个人及时了解、搜集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企业投资信息,拓宽项目源,搞好项目储备。2006年拟列入XX市重大前期计划的项目13个,总投资19.04亿元,我市市重大前期计划的项目22个,预计总投资40多亿元,预安排争取省重点建设工程项目6个,总投资15.11亿元。

推进投资工作。加大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力度。2006年政府投资项目初步安排62个,总投资23.5亿元,当年计划投资12亿元。组织学习《我市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强化各职能部门严格执行《暂行办法》的意识,做好本领域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管工作;规范政府投资项目前期程序,建立和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储备制度,确保政府投资项目计划科学编制;严格政府投资项目的审批与监督,力保政府投资项目的规范性与高效性;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的资金管理,确保政府投资项目实施按时保质进行;注重政府投资项目的信息积累,建立政府投资项目信息平台,实现政府投项目信息共享、经验共享。

推动重点工程建设。2006年预安排市以上重点工程项目共124项,总投资67亿元,当年计划投资27亿元。其中“310工程”项目初步安排62项,总投资23.5亿元,当年计划投资12.7亿元。以科技型项目、“六六产业”工程项目、城市建设项目、生态型和农业产业化项目、工业产业平台项目为重点,科学合理编制计划,确保项目质量。加大对项目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项目工作人员的操作能力,争取项目申报、建设的成功率。继续推行和完善市级领导联系项目制度,促进项目的实施。加大项目考核和督查力度,继续推行市政府与有关部门、乡镇签订“310工程”责任书制度,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加强对项目实施的检查督促,及时掌握进度情况,及时协调解决问题。完善重点工程建设的质控机制,健全“政府监督,中介机构监理、施工单位自查”的三级质保体系,确保重点工程建设质量。健全和完善项目落地机制。按照项目开工应具备的土地、资金等要素条件,对项目实行分类管理,未开工的促开工,已开工的抓进度。有重点的推进年产20万吨双氧水生产线、年产50万套汽车配件生产线、年产4000吨高纯度环氧树脂生产线、江贺公路大修工程、疾控中心、年产500吨功能性红曲生产线等一批项目实施。

加强招商引资工作。树立“选商引资”理念,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有意识的引进一批和我市资源禀赋相适应的大项目、好项目。鼓励企业招商,引导企业主动对接大专院校,和大集团、大企业合作建立生产经营基地。继续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工程和“回归工程”。

5.推进体制改革,促进机制创新。

建立促进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推进规划体制改革,推行规划编制年度计划审核、稽查汇报、听证公示等规划管理制度。以《浙江省产业指导目录》为导向,整合贴息、园区、投资等政策资源,建立良性产业发展引导机制,重点向高新科技、生态型产业倾斜,逐步淘汰高污高耗落后企业。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民间投资备案制、核准制,建立和完善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等配套制度。进一步健全涉企收费公示制度和监督检查制度,减轻企业负担。激活民间投资,按照“非禁即入”原则,鼓励民间资金进入社会公益性事业领域。推进融资体制改革,积极向上争取中小企业贷款审批权限,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企业融资担保机制。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及时收集发布人才供求信息,定期举办网上人才交流会,筑好“聚才”平台;适时组织重点领域、重点企业赴市外人才市场和高等院校招聘紧缺急需人才;培养本地籍高素质人才,与上海大学联合举办好“专职经济学硕士学位研究生班”。

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乡镇区划调整。做好宣传舆论、人员安置、资产处置、政策处理等一系列工作。完善乡镇区划调整后的县乡财政体制,重新核定财政收入基数,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妥善处理被撤乡镇的债权债务问题;做实做细分流人员的思想工作和政策处理工作,为乡镇区域调整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按照“有人干事,有章理事,有钱办事”的原则抓好村级组织建设,依托资源优势,通过盘活存量资产、优化生产服务、强化管理意识等措施,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动全市教育布局调整,建立学区统筹管理体制和学区质量评估体系,实现均衡教育。加大财政支持统筹城乡发展力度,重点支持城乡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工程、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农村中小学校“四项”工程等公共产品建设。

当前我省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建议 篇7

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 我省贯彻落实中央精神, 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着力深化改革, 加快转型升级, 不断改善民生, 经济运行稳中趋好。

1.经济运行稳中有进。2015年, 全省生产总值实现29806.1亿元, 同比增长6.8%, 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形势略好于去年。其中, 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3439.4亿元、14388亿元和11978.7亿元, 三次产业增速分别为2.5%、4.7%和11.2%。三次产业结构为:11.5∶48.3∶40.2。

2.三大需求保持基本稳定。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28905.7亿元, 比上年增长10.6%。其中, 第一产业增长35.4%;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2.3%;第三产业投资增长6.5%。消费品市场平稳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2934.7亿元, 比上年增长9.4%。其中, 限额以上企业 (单位) 消费品零售额增长5.6%。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增长9.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9.8%。进出口同比下降。全年进出口总值完成3192.4亿元人民币, 比上年下降13.4%。其中, 出口总值2042.1亿元人民币, 下降7.0%;进口总值1150.3亿元人民币, 下降22.8%。实际利用外资平稳增长。全年实际利用外资73.7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5.1%。

3.结构调整成效明显。服务业比重继续提高。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0.2%, 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投资结构持续改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快速增长, 完成投资3736.5亿元, 比上年增长17.9%, 增速快于固定资产投资7.3个百分点;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到25.5%, 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工业能耗持续下降。规模以上工业能耗2.03亿吨标准煤, 比上年下降1.88%。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6.02%。

4.物价指数温和回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9%, 涨幅同比回落0.8个百分点。其中, 城市上涨1.1%, 农村上涨0.5%。分类别看, 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六升二降”。

二、当前我省经济运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我省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发生变化, 但经济发展正在经历阶段性调整, 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逐步暴露, 下行压力依然较大, 一些领域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1.产能过剩的局面尚未明显改变。我省产能过剩呈现行业面广、持续时间长、绝对过剩程度高等特点, 导致制造业投资减慢和工业品价格下跌已近三年, 目前尚无价格止跌和市场出清迹象。同时, 大量资源固化于传统企业中, 引发融资成本上涨, 抑制了新兴产业与服务业的发展。

2.环境治理压力依然巨大。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是全国污染最严重的区域, 河北是污染治理的重点, 我省的压力大, 任务重, 在强力推进环境治理的情况下, 如何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 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3.地方性债务风险持续增加。最近几年, 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稳定经济, 我省财政收支压力增大, 政府债务负担和财政风险不断加大。2014年末我省政府债务余额5653亿元, 比2013年6月末审计数量增加1690.71亿元, 增长42.7%。政府性债务相关的金融产品违约风险开始暴露, 实体经济的问题开始向财政金融领域传导。

三、下一步工作的对策建议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要全面深化改革,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着力扩大内需, 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 强化创新驱动, 坚持绿色发展, 确保我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全面深化改革。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和宏观管理方式, 通过市场化手段, 促进资源要素等加快向新供给形成和新供给扩张的行业集聚, 降低融资成本, 破除各种生产要素的供给抑制, 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供给效率。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 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 完善市场监管, 增进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治理、环境保护职责, 推广政府购买服务。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 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产权制度, 保障农民土地流转、土地增值收益, 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2.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我省要紧抓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有利时机, 积极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和市场一体化改革, 先行开展改革试点, 进一步明确我省功能定位, 强化省级统筹协调, 以交通、产业和生态三个领域为突破口, 全面推进各领域协作, 明确功能分区、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打造发展平台和载体。

3.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加快转型重构, 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积极打造全国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 实施积极的产业政策, 加快化解过剩产能,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延伸产业链, 提高产品附加值, 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 进一步扩大规模、拓宽领域、提升档次, 创新服务业体制机制, 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 壮大服务业市场主体, 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 培育服务业新兴业态, 塑造服务业优势品牌,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4.着力扩大投资需求。优先安排高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 优先安排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 优先安排重大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项目, 保持适度投资规模和增长速度。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 促进民间投资持续健康发展, 增强投资稳定增长的内生动力。努力破解要素制约, 在资金方面, 加大筹资力度, 拓宽投资渠道, 创新投资方式;在土地方面, 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 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5.大力促进消费需求。努力深化收入分配改革, 缩小收入差, 为扩大消费打下坚实基础。大力发展电商消费, 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示范企业, 鼓励网络购物、在线交易等新的消费方式。培育养老健康消费, 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养老、康复、托养和家政护理机构, 推动医养融合发展。培育打造新型旅游消费体系, 在信息联网、信用卡支付、酒店升级、商务服务等方面, 全面提升商务旅游水平, 打造高水平商务旅游区域中心。

6.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提升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 鼓励农民进城创业, 切实保障其在城镇享有均等的公共服务和在农村的集体经济权利, 释放新的消费需求。以城带乡, 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增强城镇产业基础, 提升产业承接能力, 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 注重节能减排、低碳环保, 完善基础设施, 提高城镇品位, 提升管理水平, 使城镇更加宜居宜业。

7.加快科技创新。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在推进科技创新上取得更大进展。深度激发“双创”活力, 强化体制机制创新, 加快推进协同创新, 以创新塑造新优势、培育新动力、拓展新空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打造现代产业体系, 依靠科技创新带动产业质量提升。加大与京津合作力度, 建立科技创新协同机制, 深化产业配套、成果转化、技术转移合作, 促进重大科技项目、科技资源流动与共享。优化创新环境, 建立和完善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鼓励和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资科技创新领域, 形成社会化、多元化科技投资体系。

8.坚持绿色发展。推进节能减排,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努力降低能源消耗, 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 尽快改善空气质量。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恢复和提升生态产品生产能力, 构建生态红线体系, 打造京津冀生态涵养保护支撑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 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加强水土矿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坚持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 推进自然资源产权管理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建设, 切实加强水、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的保护与集约利用。

摘要:当前经济形势风云变幻, 准确把握形势发展变化, 对于我们审时度势、抢抓机遇、积极应对、做好各方面工作至关重要, 为确保“十三五”开好局、起好步提供动力支撑。

关键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建议

参考文献

[1]王小广.2015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2016年展望[J].企业管理, 2016 (01) .

[2]杨琳.2015年宏观经济运行回顾与展望[J].全球化, 2015 (12) .

[3]王进强.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宏观调控功能[J].北方经贸, 2015 (12) .

上一篇:公司后备干部管理规定范文下一篇:环保节能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