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实践感想

2025-01-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美丽乡村建设实践感想(精选8篇)

美丽乡村建设实践感想 篇1

2014.03.01 08:00

来源: 《求是》

期号: 2014/05

作者: 夏宝龙

字号:【 大 中 小 】

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他还强调,要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民建设幸福家园和美丽乡村。多年来,浙江广袤的城乡大地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农业和农村工作焕发了蓬勃生机和活力。200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顺应农民群众的新期盼,作出了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重大决策。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思路政策,确定总体布局,推进工作部署。至2007年,经过5年的努力,对全省10303个建制村进行了整治,并把其中的1181个建制村建设成“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在此基础上,2010年,浙江省委、省政府进一步作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决策。10多年来,我们始终把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抓手,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一届接着一届干,坚持以人为本、城乡一体、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大力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积极构建具有浙江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格局。到2013年底,全省共有2.7万个村完成环境整治,村庄整治率达到94%,成功打造35个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去年,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在浙江桐庐县召开。总书记专门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认真总结浙江省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经验并加以推广。我们认真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的部署要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加扎实有力地推进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全省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画饼”与“做饼”相结合

总书记指出,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关键是要做到规划先行,哪些村保留、哪些村整治、哪些村缩减、哪些村做大,都要经过科学论证。在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中,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编制规划,科学把握各类规划的定位和深度,努力做到总体规划明方向、专项规划相协调、重点规划有深度、建设规划能落地,初步形成了以“美丽乡村”建设总规划为龙头,系列专项规划相互衔接的规划体系。一是坚持城乡一体编制规划,村庄布局规划分批确定200个省级中心镇、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镇、4000个中心村、971个历史文化村落和2万多个规划保留村,与城镇体系规划一起共同形成了以“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中心村”为骨架的城乡规划体系。二是坚持因地制宜编制规划,合理确定村庄的布局和每类村庄的人口规模、功能定位、发展方向,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和大拆大建,做到村庄内的生活、生产、生态等功能的合理分区和服务设施的合理布点。三是坚持衔接配套编制规划,确保县域村庄布局规划、村庄建设规划的有机统一,加强县域村庄布局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等相互衔接,实现了县域范围城乡规划全覆盖、要素全统筹、建设一盘棋。

如果说美丽乡村的科学规划是“画饼”,那么规划的精心实施就是“做饼”。我们既充分发挥规划对实践的规范指导作用,又始终坚持把规划实施作为工作推进的基本环节,做到“符合规律不折腾、统筹推进不重复、长效使用不浪费”,充分保证规划的严肃性和长效性,落实规划配套建设项目和资金要素,建立乡村规划执法队伍,发挥社会各界对规划实施的监督作用,真正做到“体现共性有标准、尊重差异有特色”,真正实现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各个环节的有机衔接。

治点与扩面相结合

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点上整治是基础,面上改观是目标。在村庄整治建设的初始阶段,我们以垃圾收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河沟清理、道路硬化、村庄绿化为重点,优先对条件基础较好的村进行整治。全面推行“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模式,彻底清理露天粪坑,全面改造简易户厕,建立农村卫生长效保洁机制,推行“村集体主导、保洁员负责、农户分区包干”的常态保洁制度,着力保持村庄洁净。在此基础上,从2011年起全面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五年行动计划,注重从根源上、区域化解决农村环境问题,联动推进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建设,联动推进区域性路网、管网、林网、河网、垃圾处理网和污水处理网等一体化建设,加快村庄整治以点为基、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我们全面开展了高速公路、国道沿线、名胜景区、城镇周边的整治建设和整乡整镇的环境整治,建立了美丽乡村县乡村户四级创建联动机制,使一个个“盆景”连成一道道“风景”,形成一片片“风光”。目前,已有65%的乡镇开展了整乡整镇环境整治,并成功打造80条景观带和300多个特色精品村落。去年,省委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明确把治理农村污水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载体和深度延伸,按照“科学治水、依法治水、铁腕治水、全民治水”的要求,让广大农村水变干净、塘归清澈,重塑江南水乡的韵味,倒逼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设方式的转型升级,力争通过3至4年努力,行政村及规划保留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全覆盖,把全省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生产与生活相结合

我们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培育农村经济新增长点的有效途径,发挥区位条件、生态资源、人文积淀等优势,强化经营村庄理念,鼓励农民创新创业,努力形成环境美化与经济发展互促、美丽乡村与农民富裕并进的良好局面。一是着力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2013年全省村均集体经济收入100万元左右。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作制度创新,不断优化畜禽养殖布局、结构、规模和方式,大幅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大力发展养生经济、运动经济、文创经济、物业经济、商贸经济以及劳务经济,把美丽乡村生态良好的潜在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的现实优势,做好农村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两篇文章”。二是着力转变农民生活方式。我们坚持一手抓各种设施和服务的完善,一手抓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和宣传引导,增强农民维护农村环境卫生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促进农民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变化。三是着力转变农村建设方式。坚决拆除农村违章建筑,大力推进美丽宜居村镇建设和农村危旧住房改造,加快推行传统建筑现代化、现代建筑本土化和居住条件人性化,促进农村风貌、乡土建筑与自然山水相协调。

打造现代农村社区与保护乡土文化血脉相结合

美丽农村建设不但要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现代文明的丰硕成果,又必须延续文化底蕴深厚的田园风貌。多年来,我们把建设美丽乡村与推进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扎实推进200个中心镇培育工程和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特别是中心镇中心村配置,促进了产业布局合理化、人口居住集中化,加快传统农村社区向现代农村社区转变。在优化县域村庄布局和农村社区布局的基础上,围绕提升农村30分钟公共服务圈,扩大中心村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内容和辐射范围,加速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前,全省行政村等级公路实现了“村村通”,广播实现“村村响”,用电实现了“户户通、城乡同价”,客运班车通村率达到93%,安全饮用水覆盖率达到97%,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1%,便捷的农技服务圈、教育服务圈、卫生服务圈、文化服务圈也逐步建成。同时,我们坚持建设与保护、培育与传承相结合,保护农村的文化血脉,不断彰显美丽乡村建设的乡土特色。在村庄整治建设中,发掘反映村落个性的耕读文化、民族风情,提炼体现地域特色的产业文化、民间技艺,建设农耕文化展览馆、特色技艺体验馆、风味食品品味馆等场所,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特色文化村,充分展示山区、丘陵、平原、水乡、海岛不同特点的地域文化。2012年,我们全面启动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整体推进古建筑与村庄生态环境的综合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传承、村落人居环境的科学整治和乡村休闲的有序发展,教育广大农民珍惜先人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村风村容建设,确保以“乡愁”的记忆凝聚流动的人群,确保将文化遗产传承给子孙后代。

政府引导与尊重群众自主选择相结合

美丽乡村建设是落实党的农村政策的具体行动,是造福千万农民的美丽事业。2003年以来,浙江几届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每年都召开工作现场会,每年都把这项工作列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之一。各级党委、政府都建立了党政负责同志为组长的工作协调小组,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牵头部门综合协调、专业部门紧密配合、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我们加大创建力量组合和创建资源整合,形成了美丽乡村建设行动纲要、发展规划、建设标准、监督检查、考核验收等一系列相对独立又有机统一的制度体系,在完善农村治理体系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我们还不断加强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要素保障。这些年,浙江投入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已经超过1200多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资金526亿元,各类社会资本投入770亿元;全省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总量的10%以上用于新农村建设,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优先满足美丽乡村建设。建设美丽乡村,最终是要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关键是要发挥包括农民在内的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为此,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基层组织始终坚持把尊重农民意愿贯穿于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把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动权交到农民自己手上,尊重民意、维护民利、依靠民资、强化民管。同时,引导广大浙商积极投身美丽乡村建设,在家乡树立情系桑梓、回报乡亲的“丰碑”。

美丽乡村建设实践感想 篇2

一、郫县美丽新村建设的主要成效

郫县地处川西平原腹心地带, 位于成都市西北近郊, 面积437.5平方公里, 辖14个镇, 人口100万。郫县是都江堰自流首灌之区, 拥有八河并流的水资源、优美的生态环境和田园风光、肥沃的土地、厚重的文化, 是川西的粮仓, 全国粮、油、肉生产基地。

近年来, 郫县以成都现代工业港为载体的工业集中发展园区崛起壮大LED、电子元器件、输配电控制设备制造等支柱产业领军现代工业, 县域综合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 跻身全国中小城市百强县前50位;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进入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50强;被列入全国乡村城市化试点县、国家软件产业化基地、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园、国家生态示范区、全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中国盆景之乡, 是中国“十大休闲小城”、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

“天育物有时, 地生财有限。”郫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0亿元, 在相对高的基数上, 经济再向前迈一步, 难度较之以前大得多。郫县面对来自资源、产业、科技和体制等诸多方面的发展制约, 综合运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措施, 加大生态田园城市示范建设。大力推进土地综合整治, 在城镇规划区和场镇附近建设了一批“人口集中居住、产业集聚发展、功能集成配套”的农村新型社区, 在其他地区因地制宜建设了一批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的新农村综合体, 形成城乡统筹综合示范效应, 保证了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保证了社会和谐稳定。

(一) 古城镇指路村———“五自模式”谋新村

指路村是“川派竹编鸟笼”发源地之一, 全村100多名手艺精湛的鸟笼匠人, 年收入10万元左右。除此之外, 成片栽种、长势旺盛的青韭菜收入也非常可观, 但房屋破旧, 基础设施落后, 村集体经济长期处于“空壳”状态一直是该村产业迅速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加的短板。突破发展的“天花板”, 解决上亿元建房资金需求是个关键。由于银行贷款难度大、利息高, 指路村经商议决定自筹资金建新村。在县、镇两级政府的支持下, 村民们以确权后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 共同出资100万元注册资本金 (户均出资2100元) , 成立了集体资产管理公司, 负责运作新村建设。新村怎么建, 指路村通过村民议事会、户代表会、院坝会等组织由群众自己确定。房屋设计方案出来后, 参与农户共同评标, 户户投票、当场唱票、当场签字, 公开透明地确定建设施工单位。拆旧、复垦、验收及“1+23”配置的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有序进行, 首批完成的1.35万平方米川西民居风格浓郁的“乡村别墅”让指路村村民幸福不已。

经过土地整理, 共节余集体的270亩建设用地指标, 流动收益在1亿元左右, 则由全体参与农户共享。集体资产管理公司利用预留的18亩集体建设用地, 打造两大特色产业———竹编鸟笼中心和青韭菜专业合作社, 引导专业大户通过适度规模经营或村民打造“家庭农场”等方式, 显著提高村民收入。指路村采取“自主筹资、自主整理、自主建设、自主发展、自主分配”的“五自模式”, 实施土地综合整治, 加快新村建设, 开启了产业与民生的双重变奏。

(二) 安德镇安龙村———“小团生态”建新村

安龙村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是市、县确定的“宜聚则聚、宜散则散”综合示范点。该村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市场运作”的思路, 遵循市场化原则, 充分运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和农村基层治理机制改革, 通过“土地换房”破解新村建设资金难题, 以农民的“小证”换“大证”, 向银行抵押贷款进行土地整理和新房建设;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 撬动社会资金;通过整理节约出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偿还贷款。

在该村1125户、3399人中, 有803户、2739人参与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项目规划建设10个聚居组团, 占地294.7亩, 预计节约集体用地指标333.65亩。根据完成的某社综合整治核算公示, 该社原登记集体用地42亩, 建新用22亩, 节约20亩, 以每亩35万元计算, 可换取资金700万元。除去拆旧、林盘保护等社区建设费用200万元, 全社206人可在入住新居的基础上再分配2万余元。

该村建成的新是村由一个或几个大小不等的院落围合而成, 呈现出“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的川西特色民居群, 集成体现田园风貌、新村风格、现代生活, 方便农民生产。同时, 加快城市水、电、气管网延伸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城乡一体化全面推进。

(三) 红光镇白云村———“现代农业”促新村

2013年, 郫县与上海多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签署有机农业示范中心项目投资协议。项目由多利 (成都) 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约10亿元人民币, 在红光镇白云村建设约2500亩的多利 (红光) 农庄世界田园有机农业示范中心项目。项目采取“品牌+农户+公司”的模式, 发展现代新型都市农业。而且, 在此集中建设三大功能区:有机农业培训示范园区;有机蔬菜的生产、包装与深加工区, 包括1700亩有机农业示范种植区 (含1200亩光伏智能温控设施) ;集体建设用地上建设会务中心、商务中心、都市农业观光区、乡村酒店、农业发展项目研发与农业产业总部经济基地。

红光镇地处成都市特大城市辐射区域, 该项目的引进加速了其城市化建设的步伐。项目定位建设的四川有机农产品的顶级示范园区极大地优化了项目所在区域的产业结构。红光镇白云村及周边村落的农民也由农民成为都市现代农业职业人。

二、经验与启示

郫县的美丽新村建设是比较成功的。郫县通过推进城乡统筹, 使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三农”问题得以成功解决, 全社会形成城乡之间协调发展的格局, 农村经济面貌焕然一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06年的2.3:1缩小到1.9:1, 统筹城乡发展总体程度达84.5%。郫县美丽新村成功建设, 以下因素值得重视。

一是要充分认识土地流转关键。美丽新村建设农民最关心的是“钱从哪里来”。农民有的只有宅基地、林盘以及土地附属物, 发展离不开土地这个要素。要进一步通过整理、集中、改善环境及产业发展和招商引资, 提高土地产出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这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是要充分确保村民自愿。郫县的新村建设很少听闻上访户、钉子户, 根本原因是群众自愿参加、自主建设, 矛盾自然也就少了。进一步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 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 保障农民的权益, 是确保新农村建设得到群众支持的根本保证。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鼓励农民自己辛勤劳动, 建设美好家园。群众的积极参与是新村建设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是要充分发挥基层机构的作用。在郫县的新村建设中, 十分注意发挥乡村社区的作用。村民议事会负责本村的发展计划和集体性工作的具体组织执行;村民代表大会负责集体决策项目的选定与组织实施办法;监事会负责监管。同时, 注重建立村资产管理公司, 将农民与社会各方面的利益结合起来。这些基层机构在新村建设和运行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农民的权益, 有力保证了新村建设顺利进行。

四是要充分强化分类指导。各地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发展差别较大, 农村发展必须实行鼓励与约束并重的方针, 以调动农村发展的积极性。郫县安龙村受到镇域经济的辐射但有一定距离, 新村采取组团式住房以方便农民生活;白云村地处现代都市发展区域边缘, 住房只能集中安置, 向高层要空间。要进一步完善新农村建设规划,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梯次推进, 科学合理布局, 集约和节约资源, 发挥后发优势, 加快发展。

五是要充分体现政府的政策支持。郫县在新村建设中对农村的投入在政府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 但政府投入的人力资源、精力和动员全社会对农村关注和支持的力量相当大, 形成各行各业支持农业的社会氛围。如县惠农公司筹集了5亿元的专项贴息资金, 采取借支的方式借给农民建房。同时, 加强政府投资的引导, 吸引社会各界的投资, 促进村社的集体投资, 起到先行性和基础性的作用。

六是要充分调动一、二、三产融合。城镇化、工业化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新村建设要和城镇化、工业化相结合, 在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同时为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创造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增加农村的可进入性, 活跃农村与外界的经济联系, 增加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往来。实施农业“接二连三、一三互动”发展, 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高端种植业, 结合打造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和观光休闲农业, 实现农村新发展。

三、结语

美丽乡村建设实践感想 篇3

根据“十八大”中提出的“美丽乡村”发展规划,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新体系,促使农村环境中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要求。根据这一发展规划的要求,美丽乡村建设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其一为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改变传统农村环境中“脏、乱、差”的现状,积极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基础设施,重点完善交通、医疗、教育等相关设施。其二为精神文明建设,改变农村文化落后、愚昧迷信等现象,促使文明、法制精神的落实;换句话说,农村整体环境在认知程度上要满足与城镇的一致性,而标识系统作为现代文明的标志,已经成为城市系统中的标配,是缩小城乡功能规划的重要设施。

标识系统设计概述

标识系统(SIGN System)是现代城市中的标配,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它的建设主体为政府部门,通过标识系统可以明确的传递城市中的功能体内容、位置、方向等内容,在表现形式上包括文字、图像和符号等视觉元素;其功能类似于城市地图,在城市交通道路体系中有大量的体现。但标识系统存在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具有鲜明的系统性,而这种系统性又形成了较强的独立特点,例如在交通系统中的标识系统设计,与写字楼内部的标识系统设计,就存在显著的区别。

事实上,标志作为一种信息传递象征具有悠久的历史,现代意义上所强调的“标识”与“标志”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不同的是,前者更强调指示的作用,而后者则强调指示物本身,前者具有一定的趋势性,后者则仅仅表明立场;相比较而言,标识不需要刻意的记忆,依靠丰富的形象化内容,可以快速的让人理解并应用。所以,标识系统设计的目的,要满足系统构成物的信息传递功能。

标识系统的发展过程与文字学、信息学、材料学等有密切的关系,早期人们并没有标识系统化的概念,但基于对环境了解的需求,会采取一定的主动认知方式。如标志性建筑、自然环境等,在一些文学作品中经常描写以树木、庙宇、山体等作为识别环境的参照物,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早期的标识系统,但是无法进行大范围的传播,也无法形成有效的共识。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城市作为一种功能集合体出现,建筑、道路、公共设施等所形成的新型空间,在满足人们生活生产需求的同时,也提出了便捷性的需求。换句话说,城市功能越多,人们对环境的了解就越困难,需要一种可以将人与环境联系起来的信息传递系统;而这正是标识系统设计出现的前提。

发展至今,标识系统设计已经广泛地在人类生活环境中发挥作用,例如在公共场所中的禁烟标志,其设计形式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广泛的识别性,其他诸如交通标识、警告标识、指示标识等,其应用范围也更加宽泛,如公共环境(机场、车站、广场)、机构内部(企业、单位、政府),通过有效的标志系统引导,可以避免人们浪费时间和资源,提高生产生活的效率。

我国乡村环境中构建标识系统的必要性

虽然国家整体经济在不断发展,但农村市场的经济形势却不容乐观,由于缺乏资金的投入和政策扶持,导致教育发展缓慢,就目前来说,我国农村基本消除了贫困人口,农村人均收入水平大幅度提升,已经为改造农村环境奠定了物质基础。

本质上说,农村与城市属于不同的社会生产力体系,农村从事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而城市则为第二、三产业为主,土地资源是主要的区分依据。城市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功能的完善,而我国农村在长期的封闭状态下,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生产经济体”,在小农思维的影响下,往往只关注自身家庭环境的完善,而不关心生存环境的改善。分析之下不难发现,这与农村缺乏组织性有很大的关系。

在城镇化建设的前提下,农村与城市的交流日渐频繁,硬件设施的缺失是最明显的差距。相对应的,硬件是实现环境功能的基础,农村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做好生态自然环境的改良、卫生防疫能力增强以及建筑整体规划设计水平的提升,还要加强公益性投入,引入标识系统,以加强乡村优势的对外传播,因此在农村环境中构建标识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美丽乡村”的另一层含义是对社会公众的开放,如各地的生态旅游、生态采摘等新型农业发展,已经构成实际的旅游产业格局。如果缺乏标识系统,人们进入乡村环境会很容易迷失方向或不能及时找到功能设施(如厕所、车站、餐馆等),减弱了对美丽乡村的认可度。

我国乡村环境中标识系统设计现状分析

构建“美丽乡村”是一项庞大的社会性计划,也是城镇化建设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对乡村环境进行改造,并引入社会共识度较高的元素,提高文明性。结合我国当前城镇化建设中乡村环境现状,在标识系统设计方面并不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缺乏统一的标识设计,这也是乡村环境中最主要的问题。例如墙体粉刷后简单的书写标语,绘制图案,相同功能的标识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方式,给人一种凌乱、临时和碍眼的感觉。

其次,标识设施年久失修,破坏严重。在一些乡村环境中的标识设施大多是随意建设的,材质多种多样,如木料、塑料、石材以及其他废弃料,长时间缺乏维护清理,字迹模糊甚至腐蚀、破坏。

再次,标识设计不够很好的体现项目的内容,与实际的内容脱节,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好多人觉得标志就是一个图形而已,只要好看就可以了,但是有时候却不能很好的体现核心的内容。

农村环境是一个广阔的天地,而乡村作为农村环境的有机构成部分,主要通过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关系实现功能连接,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和局限性。简单地说,乡村与乡村之间的陌生感,与信息传递的中断有直接关系。

在农村环境中构建标识系统,不同乡村之间可以根据文化特点、习俗信仰展开统一的规划设计,使其在区域中独树一帜,增加乡村自身的魅力。这不仅符合“美丽乡村”的建设要求,同时也是一种主动开放的姿态,标识的出现对人们的引导作用很大,尤其在城乡交流的过程中,城镇人口进入农村环境才不会有陌生感,优秀的标识系统设计也是直观的视觉吸引元素,促使游览者有更好的体验和记忆。例如近年来不断开放的生态农村项目,优美的乡村环境游览在标识的指引下更有特色和效率。

美丽乡村建设中乡村环境标识系统设计方案构建

1.突出系统化

系统化是标识设计的核心特征,严格地说,并没有一个单独的“标志”可以构成标识的作用,系统是侧重于研究对象的整体性的,无论以固定空间为对象,还是以某一动态体系为对象,整体性都是设计的最主要依据。例如,在乡村环境中往往存在较为复杂的道路,如果按照城市交通标识系统的设计形式展开,显然无法满足实际需求。但可以将整个村落看作一个整体,在道路分歧点通过服务内容、方向指示等形式,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系统化就是将标志设计科学地引入到乡村环境建设中,通过色彩、形态、字体等统一形式,提醒人们空间位置。

2.体现个性化

当下是一个重视个性发展的时代,如果仅从标识系统的功能性去考虑,很难实现被大众认可的效果。而农村环境本身就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不同的村落中散落着文化传奇和自然美景,在“美丽乡村”规划建设过程中,应该避免千篇一律的标识系统设计现象,要根据区域特色、丰富习惯、物产特点等综合思考。

首先,从色彩角度去选择。色彩是最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元素,在对感官产生刺激的同时,会形成不同的心理情感。通过正确的“色彩语言”描述,可以更加突出乡村的特点。举例说明,在古建筑较为丰富的“美丽乡村”建设中,标志设计可以采取古朴质感的色彩,并配合个性化的古建筑形状指示牌、休息厅等内容,增强人们都感受,强化认同感,仿佛置身与一个与世隔绝的古代村落;此外,还可以根据乡村文化特点、农产品、风景特色等进行个性标识设计,如主要的草莓种植区,可以将标识设计为草莓形状,选择卡通字体等。

总体而言,标识系统设计既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必要设施,也是乡村环境改良的“催化剂”,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 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美丽乡村建设 篇4

来源: 发布时间:2013-01-07 11:47:01 阅读次数:3707

一、基本情况

广德县东亭乡地处皖浙交界,与浙江省长兴县、安吉县接壤,面积 98平方公里,辖5村1社区,人口 2.1万。近年来,我乡始终坚持“生态立乡,工业兴乡”的发展战略,立足于乡域特色,认真谋划、把握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扎实有序地在全乡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今年以来,我乡在不断巩固原来13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基础上,超前谋划,提早部署,整乡推进,全面推开,着力把全乡打造成集花卉观赏、生态休闲、文化体验、旅游度假为一体的大景区。目前,共拆除危房旧房和围墙等800余处,粉刷破旧房屋5万平方米,绿化面积5千平方米,道路硬化3千米,各村(社区)整体形象正在不断改善,村庄品味正在逐渐提升。

二、主要做法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一是科学定位。在分析比较我乡区位、资源、人文优势后,先后研究制定了乡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乡域

村庄布点规划、集镇规划、村庄建设详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竹产业发展规划、一村一品块状经济布局规划和旅游经济发展规划,从而合理利用土地集约发展,保护环境资源。二是明晰思路。确定了“突出重点、彰显特色、典型示范、逐步推进”的工作思路,因地制宜,拆并空心村,整治中心村,培育特色村。三是培植特色。注重挖掘各村产业支撑、经济和文化特质,确定全乡各村(社区)美丽乡村建设特色亮点,积极打造高峰省级竹产业村、柳亭国家级生态村、阳岱山茶文化村、东亭祠山文化村、颂祥彩色苗木村、沙坝薯业村。

(二)健全机制,长效管理

一是完善考核机制。将美丽乡村建设和村庄整治工作纳入对全乡各村(社区)的目标责任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村(社区)和个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二是完善垃圾收集网络。与农户签订门前“包扫、包集、包整洁” 的三包责任书,形成 “户集、村收、集镇中转”的垃圾处理二级网络,达到村庄整齐整洁的效果。三是健全清洁卫生动态评选机制。各自然村庄成立理事会,不定期到户开展清洁卫生评比,实行动态评选,评选清洁的贴上标牌,不清洁户则要求限时整改,形成“比一比、学一学”的卫生保洁氛围。

(三)资源整合,统筹推进

一是整合宣传载体,通过印发《致农户的一封信》、编发《今日东亭》、召开会议、发送短信等方式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建设的意义和举措;二是整合项目资金,将向上级争取的项目,集中在中心村,打包管理,统筹安排,合理分配。三是整合责任主体,明确各自职责。明确政府和村级负责公共设施维护,农户负责自家庭院整治,理事会负责做好监督督促,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号召村民将自己房前屋后“搞干净、摆整齐”。

三、几点感受

(一)规划是基石,定位是根本。

没有规划就没有目标。规划要切合实际,乡与乡的情况不同,村与村的情况也不一样,因此,在制作规划时,要考虑本乡本村的历史文化、人员成份、地形特点和经济发展等因素。布局要合理。无论是新村的选点,还是村居的式样;无论是房址的选择,还是村道的设计,都要突出

一个美字,彰显一个新字,突出风格,抓住特色,打造一村一景,形成村村都有小景观、全乡如同大园林的整体格局。

(二)党员是先锋,群众是主体。

把美丽乡村建设统筹到党的建设中,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开展比学赶超促先进、争做榜样树先锋的“建设美好家园”村庄整治活动。同时充分尊重群众意见,成立理事会,集思广益,共同想办法,集体出点子,通过宣传发动,充分调动群众的建设热情,形成党员、干部、群众、企业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不等不靠,争先恐后投身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局面。

(三)项目是要素,整合是关键。

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要有项目支持。我们对于向上争取的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科技推广、塘坝河道治理、危房改造、新型墙体材料应用、沼气池推广、改水改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等项目有机整合,统筹到中心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去。借助于这些项目的整体实施,乡村公共设施逐渐得到完善,乡容村貌发生较大改变,广大群众也就从中得到更多实惠和益处。

去年我乡获得了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和中国竹制品名镇等称号,今年我们又成功的申报了阳岱山省级森林公园,高峰村的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荣誉的获得固然可喜,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但离上级党委政府的要求及群众的期盼还有一定差距。2013年,我们对美好乡村建设要再研究、再创新、再提升,实行整乡推进。我们相信,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乡紧紧围绕“创业增收生活美、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乡风文明和谐美”的方针,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一定能把东亭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之乡,东亭也必将成为皖东南璀璨夺目的美好乡镇。

思阳镇开展“美丽上思•清洁乡村”活动

典型经验材料

(2013年8月1日)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镇党委、政府迅速开展了以“清洁乡村”为主要内容的“美丽上思•清洁乡村”创建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组织领导到位。我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美丽上思•清洁乡村”工作,成立了以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和成立“美丽办”,负责组织协调工作,制定出台了思阳镇“美丽上思•清洁乡村”活动实施方案,实行领导干部分组包片包村制度,各村亦组建相应工作班子。为明确工作责任和目标任务,将创建活动与“圆梦•责任”学习教育活动结合起来,落实工作方案的各项目标任务,层层细化分解任务,层层明确落实责任。镇党委、政府与各村党支部、村委会签订《思阳镇开展“美丽上思•清洁乡村”活动目标管理责任书》,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人员专门抓的良好工作机制,全力保障“美丽上思•清洁乡村”活动的开展。

(二)宣传引导到位。我镇持续加大“美丽上思•清洁乡村”创建活动的宣传力度。一是定期召开“美丽上思•清洁乡村”工作推进会,使镇、村干部进一步明确宣传发动群众参与此项活动的意义;二是派出驻村干部、村干组成的宣传组走村入户,通过展示板报、宣传标语、悬挂横幅、分发致村民的一封信、印发宣传资料等形式宣讲此次活动精神,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使群众积极、自觉参与到整个活动中来。截止7月30日,我镇共悬挂横幅96条,固定标语59条,制定村规卫生公约35块,为活动营造了浓厚氛围。

(三)综合整治到位。在“美丽上思•清洁乡村”活动中,我镇按照县相关部署,一是重点抓住公路沿线、城中村、圩场、城乡结合部等重点,认真抓好三条进城主要公路两边的清洁工作,将镇、村干部分为若干个工作组,每组由一名镇领导带队并配备一辆专车,分段负责搞好公路沿线面上的卫生,特别是彻底清除成堆垃圾。二是安排全体后勤组成员和4050人员每天打扫镇政府大院及入镇道路两次,并划好停车线,新种植一批树,美化亮化镇政府大院。三是由各村(社区)统一搞好村(居)委会大院的清洁卫生和城中村、城乡结合部清洁工作,全面推行“门前三包”责任制。四是及时清理整治辖区内卫生死角及城乡结合部卫生死角,查处门店、居民住户乱倒垃圾的不文明行为,在整治空间上实现全覆盖,不留死角。截止7月30日,我镇先后组织3万多人次,出动皮卡、铲车、方拖等各类车辆317车次,投入50多万元,其中用于购买垃圾清运车10辆,垃圾桶、垃圾箱2000多个,铁铲等清洁工具400多把,建成垃圾池25个,清扫村(社区)屯级道路132条,清理垃圾248吨;投入650万元,新开工建设县城区小街小巷12条。

(四)典型带动到位。每个村重点建设2个示范屯,坚持示范典型带动,推动整个活动深入开展。并且将群众基础较好的广元村那布屯、荣新屯、汪斗屯、新安屯,高加村高岸屯、渠皇屯,昌墩村昌墩圩、那堂屯,江平村平钱屯等清洁活动为示范,推进清洁乡村工作。通过以点带面,我镇在深入开展“美丽上思•清洁乡村”活动的同时,将清洁工作由“突击型”向“常规型”转变,努力营造“洁、齐、美”的城乡面貌。

(五)考核督查到位。一是要求包片包村的领导干部每周一向镇主要领导汇报上周清洁活动开展情况,确保活动取得实效;二是签订责任书,将“美丽上思•清洁乡村”创建活动工作作为考核各村(社区)、镇直各单位工作实绩和领导干部工作能力的重要依据。对成效突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由镇党委、政府给予表彰奖励;对未完成工作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批评;三是建立情况通报和检查制度,由镇纪委牵头,抽调人员组成督查小组,强化“美丽上思•清洁乡村”创建活动的全程督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落实整改。对整改不到位的,进行通报批评,确保创建活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二、主要亮点

(一)宣传形式多样 1.文艺宣传形式

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宣传,5月21日和7月19日晚由镇党委、政府分别组织文艺队在易和村以及7月21日在广元村那布屯举行了 “建设美丽乡村,打造宜居思阳,共建幸福家园”文艺晚会,观看人数达4000多人次,同时晚会结合进行了“美丽家园清洁乡村” 知识问答,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普及了清洁乡村活动知识,提高了广大群众的保洁意识。

2.标语形式

我镇共悬挂横幅96条、固定标语59条、制定村民卫生公约42块、“清洁乡村”理事会职责25块,把清洁的理念、重在参与的重要性以及垃圾处理的流程等形式为“清洁乡村”活动的开展营造了浓厚氛围。

3.宣传工作组、青年志愿者走村入户宣传形式

我镇“美丽办”把工作人员分成三个组:一是日常工作组,主要负责办公室的日常工作;二是垃圾清运组,主要负责陈年垃圾的清运并逐步形成一种常态化;三是宣传组,主要抓好宣传工作,组织发动群众自发搞好“美丽家园”,动员群众成立“清洁乡村”理事会,收集垃圾清运费,把清洁工作形成常态化。同时组织一支青年志愿者积极参与“清洁乡村”的宣传工作。

4.感染形式

我镇把印有“美丽思阳监督员” 的宣传T 恤分发给屯里的保洁员以及一些理事会成员,对于清洁卫生人人参与的宣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由“突击型”部分向“常规型”逐渐转变

我镇高加村高加屯目前已建有垃圾池3个,每户收取垃圾清运费3元/月,由群众把垃圾放到垃圾池,再由保洁员统一清运。江平村平钱屯在5月11日由500多名群众自发组织美化家园,县、镇部分领导干部也积极参与。当天共清理垃圾11吨。平钱屯多方筹集到1.2万元资金,用来修建垃圾池。建立卫生公约、门前三包,各组划分保洁责任区、垃圾集中清理。每周六上午8:30开始,全屯男女老少一齐出动进行大扫除。昌墩村以集市及主干道清扫保洁工作为突破口,集中力量对昌墩圩街道进行彻底整治,并组织各屯群众对大堆垃圾及河塘漂浮物等卫生死角进行突击清理,共清理垃圾60余吨,群众参与达3500多人次;对昌墩圩街道摆摊设点进行规范,清除占道经营,乱摆摊设点行为;经过充分发动群众,群众对清洁工作的热情相当高,已经做到:1.统一收费。每家每户统一收取垃圾清理费8元/月,用于聘请保洁员;2.由保洁员每天统一清运垃圾;3.全村各屯落实垃圾收集点和处理点,各户门前统一摆放绘有“清洁家园,从我做起”字样的垃圾桶。

美丽乡村建设标准 篇5

(征求意见稿)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昌吉回族自治州美丽乡村的村庄规划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乡风文明、基层组织、长效管理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指导以村为单位的美丽乡村的建设。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规范、标准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GB/T 156 标准电压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6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5768.1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GB 5768.2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GB 7959 粪便无害化卫生要求 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 16453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GB 18596 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9379 农村户厕卫生规范

GB/T 27774 病媒生物应急监测与控制通则

GB/T 29315 中小学、幼儿园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要求 GB/T 30600 高标准农田建设 通则 GB 50039 农村防火规范 GB 50201 防洪标准

GB 50288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GB 50445 村庄整治技术规范 DL 493 农村安全用电规程 DL/T 5118 农村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 HJ 25.4 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 HJ 588 农业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技术导则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建标 109 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3.1 美丽乡村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规划科学、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宜居宜业的可持续发展乡村(包括行政村和自然村)。

3.2 行政村 村民委员会所在地的村庄。

3.3 自然村 自然居住形成(构成)的村落或村民小组所在 地。

3.4 绿色农房 指安全实用、节能减废、经济美观、健康舒适的新型农村住宅 总则

4.1 坚持政府引导、村民主体、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4.2 规划先行,统筹兼顾,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发展。4.3 村务管理民主规范,村民参与积极性高。

4.4 集体经济发展,公共服务改善,村民生活品质提升。5 村庄规划 5.1 规划原则 5.1.1 因地制宜

5.1.1.1 根据乡村资源禀赋,因地制宜编制村庄规划,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维护乡村风貌,突出地域特色。

5.1.1.2 村庄规模较大、情况较复杂时,宜编制经济可行的村庄整治、村庄设计等专项规划。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应编制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

5.1.2 村民参与

5.1.2.1规划编制单位应深入农户实地调查,充分征求意见,并宣讲规划意图和规划内容。

5.1.2.2 村庄规划应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规划总平面图及相关内容应在村庄显著位臵公示,经批准后公布、实施。5.1.3 合理布局

5.1.3.1 村庄规划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做好与镇域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项专业规划的协调衔接。科学区分生产生活区域,功能布局合理、安全、宜居、美观、和谐,配套完善

5.1.3.2 结合地形地貌、山体、水系等自然环境条件,科学布局,处理好山形、水体、道路、建筑的关系。

5.1.4 节约用地

5.1.4.1 村庄规划应科学、合理、统筹配臵土地,依法使用土地,不得占用基本农田。

5.1.4.2 公共活动场所的规划布局应充分利用闲臵土地、现有建筑及设施等。

5.2 规划编制要素

5.2.1 编制规划应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综合评价村庄的发展条件,提出村庄建设与治理、产业发展和村庄管理的总体要求。

5.2.2 统筹村民建房、村庄整治改造,以及建筑的平面改造和立面整饰。

5.2.3 确定村民活动、文体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和管理设施的用地布局和建设要求。

5.2.4 确定村域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信等各项基础设施配臵和建设要求,包括布局、管线走向、敷设方式等。

5.2.5 确定农业及其他生产经营设施用地。

5.2.6 确定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要求和措施,确定垃圾、污 水收集处理设施和公厕等环境卫生设施的配臵和建设要求。

5.2.7 确定村庄防灾减灾的要求,做好村级避灾场所建设规划;对处于地质隐患地段的农村居民点,应经相关程序确定搬迁方案。

5.2.8 加强区域及村庄内部的绿地、景观环境规划设计。将山地、农田、水系等自然载体有机融入村庄内部,与村庄内的公共绿地、道路绿地、防护绿地等结合,共同构建乡村绿色开放空间。

5.2.9 确定村庄传统民居、历史建筑物与构筑物、古树名木等人文景观的保护与利用措施,对符合历史文化名村申报条件的村庄应提出申报要求。

5.2.10 规划图文表达应简明扼要、平实直观。6 村庄布局 6.1 村庄布点原则

6.1.1 结合实际确定合理的耕作半径,有利于现代农业生产的组织、方便村民生活的需求。集中建设的村庄集聚的人口规模不宜低于500人或100户。

6.1.2 应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历史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合理布局、科学规划,确保规划的可操作性。

6.1.3 应符合上位规划,与上位规划中的三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四线(蓝线、绿线、黄线、紫线)的空间管制要求相符合。

6.2 村庄建设用地选择 6.2.1 村庄建设用地宜选择自然环境良好,符合安全、卫生要求,少占或不占耕地、草场、林地和其他农用地,应避开各类保护区,噪声源、山口、高压走廊、水库下游和易发山洪、内涝区,应避开风灾、雪灾、地震断裂等灾害影响地段,以及有开采价值的地下资源和地下采空区、文物埋藏区。工业污染后的用地禁止作为村庄建设用地。

6.2.2 村庄应与生产作业区联系方便,村民出行交通便捷,村庄对外有两个以上出口,避免被过境公路、高压线穿越。靠近铁路、公路、堤防建设的村庄,应按相关规定后退防护距离。

6.2.3由两个以上自然村合并组成的村庄,应采取集中紧凑发展的模式,选择一个区位条件相对优越、现状基础设施和建设条件较好的自然村,作为建设重点,其他自然村应控制发展。村庄建设 7.1 基本要求

7.1.1 村庄建设应按规划执行。

7.1.2 新建、改建、扩建住房与建筑整治应符合建筑卫生、安全要求,注重与环境协调;宜选择具有乡村特色和地域风格的建筑图样;倡导建设绿色农房。

7.1.3 保持和延续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完整性、真实性、延续性和原始性。

7.1.4 整治影响景观的棚舍、残破或倒塌的墙体,清除临时搭盖,美化影响村庄空间外观视觉的外墙、屋顶、窗户、栏杆等,规范太阳能热水器等设施的安装。7.1.5 逐步实施危旧房的改造、整治,继续推进安居富民、定居兴牧工程建设。

7.2 基础设施 7.2.1 道路

7.2.1.1 村主干道建设应进出畅通,道路硬化率达100%。7.2.1.2 村内道路应以现有道路为基础,顺应现有村庄格局,保留原始形态走向。

7.2.1.3 村主干道应按照GB5768.1和GB568.2的要求设臵道路交通标志,村口应设村民标识;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特色景观旅游景点应设臵指示牌。

7.2.1.4 利用道路周边、空余场地,适当规划公共停车场(泊位)。

7.2.1.5合理配臵照明路灯,主要道路亮灯率≥50%,宜使用节能灯具。

7.2.2 桥梁

7.2.2.1 安全美观,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体现地域风格,提倡使用本地天然材料,保护古桥。

7.2.2.2 维护、改造可采用加固基础、新铺桥面、增加护栏等措施,并设臵安全设施和警示标志。

7.2.3 给水

7.2.3.1 应根据村庄分布特点、生活水平和区域水资源等条件,合理确定用水量指标、供水水源和水压要求。

7.2.3.2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平原地区≥85%,丘陵地区≥ 80%,山区和人口居住分散地区≥75%。

7.2.3.3 生活饮用水的水质应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的要求。

7.2.3.4 选择地下水作为水源时,不得超量开采;选择地表水作为水源时,其枯水期的保证率不得低于90%。

7.2.3.5 生活饮用水水源地,必须建立水源保护区。7.2.3.6 供水管网应结合村庄道路及其他管线综合考虑,合理布臵。

7.2.4 排水

7.2.4.1 排水体制可采用不完全分流制,雨水、雪水顺道路边沟排入周边河道或灌渠。

7.2.4.2 排水管网应充分利用地形条件,宜采用重力流方式,统一布臵。

7.2.4.3 应根据村落和农户的分布,可采用集中处理或分散处理或集中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建设污水处理系统并定期维护,生活污水处理农户覆盖率≥70%。

7.2.5 生活垃圾处理及改厕

7.2.5.1 应建立生活垃圾收运处臵体系,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7.2.5.2 应合理配臵垃圾收集点、建筑垃圾堆放点、垃圾箱、垃圾清运工具等,生活垃圾收集点的服务半径不宜超过100m,垃圾收集容器要保持干净整洁、不破损、不外溢。

7.2.5.3 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垃圾应及时 清运,防止二次污染。

7.2.5.4 村庄不宜建设卫生填埋场。

7.2.5.5 实施农村户用厕所改造,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80%,卫生应符合GB19379的要求。

7.2.5.6 合理配臵卫生公厕,每村至少1座,按GB7959的要求进行粪便无害化处理;卫生公厕有专人管理,定期进行卫生消毒,保持干净整洁。

7.2.5.7 村内无露天粪坑和简易茅厕。

7.2.5.8 病媒生物综合防治 按照GB/T27774的要求组织进行鼠、蝇、蚊、蟑螂等病媒生物综合防治。

7.2.6 供电

7.2.6.1 农村电力网建设与改造的规划设计应符合DL/T 5118的要求,电压等级应符合GB/T156的要求,供电应能满足村民基本生产生活需要。

7.2.6.2 电线杆应排列整齐,安全美观,无私拉乱接电线、电缆现象。

7.2.7 供热

7.2.7.1 结合当地的经济和能源状况,充分考虑热能的综合利用,宜采用集中供热或分散供热的方式。

7.2.7.2 当以燃煤为热源时,要便于燃料贮运和灰渣排除,合理确定供热半径。

7.2.7.3 锅炉房宜位于冬季主导风向的下风向,降低烟尘对环境的影响。7.2.8 供气

7.2.8.1 根据当地气源条件,可采用液化石油气、天然气和沼气等。

7.2.8.2 供气方式可采用集中供气或分散供气或集中与分散供气相结合的方式

7.2.9 通信

广播、电视、电话、网络、邮政等公共通信设施齐全、信号通畅,线路架设规划、安全有序;有条件的村庄可采用管道下地敷设。

7.3 住宅建筑

7.3.1 贯彻一户农牧民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的原则。宅基地规模应尊重历史形成的现状,合理确定宅基地面积指标。

7.3.2 住宅建筑基底面积不宜大于宅基地用地面积的50%。住宅建筑面积每户原则上不少于80㎡,根据村民的意愿和经济状况做适当的增加。

7.3.3 住房建设应符合《自治区安居富民工程建设标准(试行)》(新建标001-2012)。

7.4 农业生产设施

7.4.1 结合实际开展土地整治和保护,适合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点区域,按GB/T30600的要求进行规范建设。

7.4.2 开展农田水利设施治理,防洪、排涝和灌溉保证率等达到GB50201和GB50288的要求;注重抗旱、防风等防灾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配备,确保行洪通道不被侵占,保持通畅。7.4.3 结合产业发展、配备先进、适用的现代化农业生产设施。生态环境 8.1 环境质量

8.1.1 大气、声、土壤环境质量应分别达到GB3095、GB3096、GB5618中与当地环境功能区相对应的要求。

8.1.2 村域内主要河流、湖泊、水库等地表水体水质应达到GB3097中与当地环境功能区相对应的要求。

8.2 污染防治 8.2.1 农业污染防治

8.2.1.1 推广植物病虫害统防统治,采用农业、物理、生物、化学等综合防治措施,不得使用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残留农药,按照GB4285、GB/T8321的要求合理用药。

8.2.1.2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施用有机肥、缓释肥;肥料施用符合NY/T486的要求。

8.2.1.3 农业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和资源综合利用可按HJ588的要求进行;农药瓶、废弃塑料薄膜、育秧盘等农业生产废弃物及时处理;农膜回收率≥80%;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70%。

8.2.1.4 畜禽养殖场(小区)污染物排放应符合GB18596的要求,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80%,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水产养殖废水应达标排放。8.2.2 工业污染防治 强化农村工业企业源头控制,严格落实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相关管理规定,村域内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噪声、固体废物等污染物达标排放,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率达100%。

8.3 生态保护与治理

8.3.1 对村庄山体、森林、草原、湿地、水体、植被等自然资源进行生态保育,保持原生态自然环境。

8.3.2 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综合治理技术按GB/T16453的要求执行;防止人为破坏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做好山洪灾害预警和防治工作。

8.3.3 开展荒漠化治理,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规范采砂、取水、取土、取石行为。

8.3.4 按GB50445的要求对村庄内坑塘河道进行整治,保持水质清洁和水流通畅,保护原生植被。岸边宜种植适生植物,绿化配臵合理、养护到位。

8.3.5 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农田质量,对污染土壤按HJ25.4(HJ25.4-2014)的要求进行修复。

8.3.6 外来物种引种应符合相关规定,防止外来生物入侵。8.3.7 清洁能源使用 应科学使用并逐步减少木、草、秸秆、煤炭等传统燃料的直接使用,推广使用电能、太阳能、风能、沼气、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使用清洁能源的农户数比例≥70%。

8.4 村容整治 8.4.1 村容维护

8.4.1.1 村域内不应有露天焚烧垃圾和秸秆的现象,水体清洁、无异味。

8.4.1.2 道路路面平整,不应有坑洼、积水等现象;道路及路边、河道岸坡、绿化带、花坛、公共活动场地等可视范围内无明显垃圾。

8.4.1.3 房前屋后整洁,无污水溢流,无散落垃圾;建材、柴火等生产生活用品集中有序存放。

8.4.1.4 按规划在公共通道两侧划定一定范围的公用空间红线,不得违章占道和占用红线。

8.4.1.5 宣传栏、广告牌等设臵规范,整洁有序;村庄内无乱贴乱画乱刻现象。

8.4.1.6 划定畜禽养殖区域,人畜分离;农家庭院畜禽圈养,保持圈舍卫生,不影响周 边生活环境。

8.4.1.7 规范殡葬管理,公益性公墓管理运行规范,无乱埋乱葬现象;尊重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倡导生态安葬。

8.4.2 环境绿化

8.4.2.1 村庄绿化宜采用本地果树、林木、花草品种,兼顾生态、经济和景观效果,与当地的地形地貌相协调。

8.4.2.2 村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5平方米以上。

8.4.2.3 庭院、屋顶和围墙提倡立体绿化和美化,适度发展庭院经济。8.4.2.4 古树名木采取设臵围护栏或砌石等方法进行保护,并设标志牌。经济发展 9.1 基本要求

9.1.1 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三产结构合理、融合发展,注重培育惠及面广、效益高、有特色的主导产业。

9.1.2 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培育特色村、专业村,带动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年增长5%。

9.1.3 村级集体经济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能够满足开展村务活动和自身发展的需要。

9.2 产业发展 9.2.1 农业

9.2.1.1 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

9.2.1.2 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推广适合当地农业生产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及新种养模式,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精细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培育农业特色品牌。

9.2.1.3 发展现代林业,提倡种植高效生态的特色经济林果和花卉苗木;推广先进适用的林下经济模式,促进集约化、生态化生产。

9.2.1.4 发展现代畜牧业,推广畜禽生态化、规模化养殖。9.2.1.5 水资源丰富的村庄,发展现代渔业,推广生态养殖、水产良种和渔业科技。

9.2.2 工业

9.2.2.1 结合产业发展规划,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林产品加工、手工制作等产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9.2.2.2 引导工业企业进入工业园区,防止化工、印染、电镀等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企业向农村转移。

9.2.3 服务业

9.2.3.1 依托乡村自然资源、人文禀赋、乡土风情及产业特色,发展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传统文化、餐饮、旅游休闲产业,配备适当的基础设施。

9.2.3.2 发展家政、商贸、美容美发、养老托幼等生活性服务业。

9.2.3.3 鼓励发展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资供应、农业信息化、农业机械化、农产品流通、农业金融、保险服务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业。公共服务 10.1 医疗卫生

10.1.1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有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建筑面积≥60m2的村卫生室;人口较少的村可合并设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所在地的村可不设。

10.1.2 建立统一、规范的村民健康档案,提供计划免疫、传染病防治及儿童、孕产妇、老年人保健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10.2 公共教育 10.2.1 村庄幼儿园和中小学建设应符合教育部门布点规划要求。村庄幼儿园、中小学学校建设应分别符合GB/T29315、建标109的要求,并符合国家卫生标准与安全标准。

10.2.2 普及学前教育和九年义务教育。学前一年毛入园率≥95%;九年义务教育目标人群覆盖率达100%,巩固率≥93%。

10.2.3 通过宣传栏、广播等渠道加强村民普法、科普宣传教育。

10.3 文化体育 10.3.1 基础设施

10.3.1.1 建设具有宣传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文化娱乐等功能的文化活动场所,行政村建有图书阅览室、广播室、文化室。

10.3.1.2 建设篮球场、室外健身路径、乒乓球案等体育活动设施。

10.3.1.3 少数民族村能为村民提供本民族语言文字的书刊、电子音像制品。

10.3.2 文体活动

10.3.2.1 定期组织开展民俗传承、文艺演出、电影放映、文体比赛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每年开展活动场次不少于12场。

10.3.2.2 依托农村文化能人,建设文化大院,方便农牧民群众就近就便享受文化服务。

10.3.3 文化保护与传承

10.3.3.1 加强对古村落、古建筑、古文物等乡村物质文化 的保护和整修。

10.3.3.2 搜集民间民族表演艺术、传统戏剧和曲艺、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族服饰、民俗活动、农业文化、口头语言等乡村非物质文化,进行传承和保护。

10.3.3.3 挖掘村庄历史文化遗存,打造民俗风情、典故传说、名人文化、祖训家规等乡村特色文化。

10.3.3.4 建立乡村传统文化管护制度,编制历史文化遗存资源名单,落实管护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形成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体系。

10.4 社会保障

10.4.1 村民享有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5%。鼓励建设农村养老机构、老人日托中心、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农村互助幸福院等,实现农村基本养老服务。

10.4.2 家庭经济困难且生活难以自理的失能半失能65岁及以上村民基本养老服务补贴覆盖率≥50%。农村五保供养目标人群覆盖率达100%,集中供养能力≥30%。

10.4.3 村民享有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合率≥95%,逐年提高人均筹资标准。

10.4.4 被征地村民按相关规定享有相应的社会保障。10.5 劳动就业

10.5.1 加强村民的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培养新型职业公民。

10.5.2 协助开展劳动关系协调、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维权 等权益保护活动。

10.5.3 收集并发布就业信息,提供就业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服务;为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和残疾人提供就业援助。

10.6 公共安全

10.6.1 根据不同自然灾害类型建立相应防灾和避灾场所,并按有关要求管理。

10.6.2 应制定和完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演练。

10.6.3 农村消防安全应符合GB50039的要求。10.6.4 农村用电安全应符合DL493的要求。

10.6.5推进“法治乡村”和“去极端化”宣传教育,整治农村非法宗教活动等突出问题,切实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全力维护村庄稳定。

10.6.6 健全治安管理制度,配齐村级综治管理人员,应急响应迅速有效,有条件的可在人口集中居住区和重要地段安装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

10.7 便民服务

10.7.1 建有综合服务功能的村便民服务机构,提供代办、计划生育、信访接待等服务,每一事项应编制服务指南,推行标准化服务。

10.7.2 村庄有客运站点,村民出行方便。

10.7.3 按照生产生活需求,建设商贸服务网点、供销系统农村综合服务社,鼓励有条件的行政村推行电子商务。乡风文明

11.1 组织开展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疆精神、民族团结、依法治州、时事政策等宣传教育。

11.2 深入开展文明村、星级文明户等创建活动,星级文明户参评率达100%,达标授牌率≥80%。

11.3制定并实施村规民约,倡导崇德向善、勤劳致富、邻里和睦、尊老爱幼、诚信友善的文明乡风、优良家风。

11.4 培育新乡贤文化,每村每年选树1-3名先进典型进行宣讲。

11.5 开展“风尚新美、环境秀美、生活富美”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引导村民摒弃陋习,培养健康、文明、生态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基层组织 12.1 组织建设

应依法设立村级基层建设,包括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机构、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兵连及其他民间组织。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深化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和村级组织星级化、“五好”党支部创建工作。

12.2 工作要求

12.2.1 遵循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工作机制。

12.2.2 制定村民自治章程、村民议事规则和村规民约;定期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村务、事务、政务阳光运行,接受村民监督。

12.2.3 具备协调解决纠纷和应急的能力。12.2.4 建立并规范各项工作的档案记录。13 长效管理 13.1 公众参与

13.1.1 通过健全村民自治机制等方式,保障村民参与建设和日常监督管理,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

13.1.2 村民可通过村务公开栏、网络、广播、电视、收集信息等形式,了解美丽乡村建设动态、农事、村务、旅游、商务、防控、民生等信息,参与并监督美丽乡村建设。

13.1.3 鼓励开展第三方村民满意度调查,及时公开调查结果。

13.2 保障与监督

13.2.1 建立健全村庄建设、运行管理、服务等制度,落实资金保障措施,明确责任主体、实施主体,鼓励有条件的村庄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

13.2.2 建立并实施公共卫生保洁、园林绿化养护、基础设施维护等管护机制,配备与村级人口相适应的管护人员,比例不 低于常住人口的2‰。

村美丽乡村建设方案 篇6

一、现状分析:

我村美丽乡村建设依托本地地理地貌,充分发挥本村自然环境优势,结合本村地理实况,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经济实用、惠及万家为目的,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缩小城乡差距和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为目标,以创新农村管理为动力,以城市理念建设农村,以市民观念塑造农民,努力实现居民集中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网格化,设施城镇化,服务公共化的目标,为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定位与规模:

某某村位于镇政府驻地偏东北5.5公里处,南与、村相邻,北与村接壤,西邻青垦公路,村东邻近东青高速公路,交通便利。2016年全村650户,2150口人,均为汉族,耕地面积1900亩。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种植谷、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以及梨、苹果等水果。

三、村庄建设:

我村美丽乡村建设依托本地地理地貌,充分发挥本村自然环境优势,结合本村地理实况,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经济实用、惠及万家为目的,主要完成以下工作目标。

1、建一个高标准城市化新农村,大力推进土地整理项目进程,加快乡村道路硬化速度,体现一个“美”字。目标要求:

(1)村庄建筑风格新颖,整齐一致;(2)基础设施配套;(3)绿化面积达标;

(4)文体活动场所标准,健身器材齐全。

(5)硬化村级道路1—3公里,形成两干五支大小循环的交通新格局。

(6)田园方格化、路渠网格化,大力推进观光农业进程。(7)更治一条河道,建一处村民休闲、散步、观光、赏景两用场所。

2、大力发展路旁、渠旁植树及闲散地观光片林,体现一个“绿”字。目标要求:

(1)路旁、渠旁植树5000株以上,成活率达到90%;(2)农户房前屋后植树3000株以上,成活率达到90%;(3)绿地2000—3000平方米。

3、加强环境整治力度,体现一个“净”字。目标要求:(1)清理一条主渠,全长2公里;(2)解决处理无序乱堆乱放;

(3)配置垃圾桶、池30—50个(处);(4)配齐保洁员9名,垃圾车一辆(人力);(5)建垃圾中转站1处,垃圾掩埋场1处。(6)建一处污水处理池。

4、装配路灯30—50盏,体现一个“亮”字,目标要求:(1)安装要整齐;(2)高低要适宜;(3)美观大方。

5、加速网格管理建设进程,体现一个“便”字。目标要求:(1)建设主网格信息员4外,网格管理员1名。(2)建立村民信息库;

(3)配置电脑、打印机各一台。

(4)全面掌握村民疾苦、要求、建议和意见。

(5)及时化解村民之间矛盾纠纷,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上访,杜绝治安和刑事案件的发生。

四、村容环境:

1、村容整治。结合农村环境现状,健全机制、突出重点、全面覆盖,深入推进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并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持村容村貌整洁有序。大力支持工业产业发展,鼓励创业。强化生态文明宣传,转变农民传统观念,提高农民节能环保意识现村内建有垃圾中转站1处,污水集中处理点1处。

2、绿地建设。改善村庄环境,对村内的所有街道进行绿化及围村林建设,植树4800棵,草皮3200平方米,绿化争取达到“道路林荫化、庭院花园化、广场公园化”的水平。

3、生态环境。按照“村容整洁环境美”的要求,突出重点、连线成片、健全机制,切实抓好改路、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广告清理等项目整治。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决策,合理开发,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提高环境质量、保障生态安全、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五、产业发展:按照“农民增收生活美”的要求,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提升休闲观光旅游层次,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增收致富。做精农业特色产业,以精细、节水、设施、观光、循环农业发展为抓手,发展花卉种植产业。依托某某村交通便利的优势,鼓励创业创新,一批优秀企业家诞生。我村全面完成土地集中整合工作,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快速向龙头企业规模有序流转,推动工业产业上规模、出效益。

六、公共服务:

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体现一个“全”字。目标要求:(1)建一个高规格的便民服务大厅;(2)全面完成公共服务设施;(3)完善服务制度;(4)代办各类证件;(5)全方位服务于民。

七、乡风文明:

深化精神文明创建,为弘扬社会正气,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按照孝、诚、爱、仁的分类标准,在村内进行登记评选,将道德典型的照片和事迹张贴在四德榜上;积极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成立红白理事会,统一规范婚丧礼仪标准和流程,婚事提倡新办,自觉抵制豪华车队讲究排场,力求婚礼仪式俭朴、氛围温馨;丧事提倡简办,严禁大操大办,抵制封建迷信。切实减轻群众婚丧负担,树立勤俭节约、文明理事的社会新风尚。

八、村务管理与长效机制:

做好村财务管理、村集体决策制定、民主监督等各项村务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村民的作用,以村镇建设规划为依据,密切结合现状、历史、环境、资源等条件,本着突出实效、布局合理、设施配套,鲜明、节约土地、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村民意愿的原则,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实事求是,充分调动村民自主自愿建设家园的积极性,提高美丽乡村建设水平,不断改善农民生活环境质量。

九、保障机制:

1、加强组织领导。村委会成员负责“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的指导、协调和落实。各司其责,加强联动,合力推进,为“美丽乡村”创建提供组织保障。

2、加大资金筹措。按照政府前期主导、群众自主参与、社会多方支持的共建共享原则,争取上级专项资金,通过村级集体经济的壮大、农民收入的提升,提高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多渠道筹集资金开展美丽乡村创建。

美丽乡村建设实践感想 篇7

坐在书桌前, 透过落地窗望出去, 尽是高楼大厦。虽然那高楼大厦之间也有树木、草坪, 但依然给人沉重的压抑感。于是, 人们就怀念那梯田层层、绿树炊烟的乡村。人类是从乡村走出来的, 对乡村自然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发达国家的人, 只要有了钱, 就尽可能把家搬到乡村去。中国还不发达, 乡村的人想往城里跑, 因为城里可以赚钱, 但那些先富的人却已经想方设法要在乡村建别墅了。

当人类脱离了最早的游牧的原始状态后, 开始定居, 就有了乡村。我曾去过西安半坡遗址, 那是距今6 000多年的乡村, 却已经具有现代乡村的各种功能。虽然那时的乡村还称不上“美丽”, 人们居住的还只是小小的茅草屋, 甚至还没有床、没有桌、没有家具, 更不可能有商场、剧院之类, 人们的生活也相当原始、相当艰苦, 但还是表明人类已经进步到一个新的文明阶段了。站在半坡遗址的山坡上, 想像当年半坡四周的景色, 浐河两岸水草茂盛, 鲜花盛开, 也够美丽的了。

作为居住地, 乡村与城市可能是一个对立面。城市拥挤, 乡村空阔;城市繁华, 乡村朴实;城市污染, 乡村自然。乡村居民以农牧渔业为主, 而农牧渔业都需要广阔的土地, 因而人口密度小, 对自然的依存度高。在城市呆久了, 从那钢筋水泥的逼狭空间走出, 来到乡村, 就会感到那真是一个广阔天地, 于是就会情舒意爽, 就会生出诗情画意, 就会站在那田间地头放声高歌“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抒情。不过, 这只是城里人的感受, 有点像鲁迅在小说《风波》中挪揄的一样:“河里驶过文人的酒船, 文豪见了, 大发诗兴, 说, ‘无思无虑, 这真是田家乐呵!’”

真正走进乡村, 在那儿住上一段时间, 你才知道, 乡村往往并不那么“美丽”。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 乡村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几千年的封建制度, 让中国的农业生产手段落后, 生产水平低下, 农民生活不能温饱, 无法接受最基本的教育和医疗保健, 身体病弱, 文化落后, 乡村日益凋敞。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 梁漱溟、晏阳初等先贤就提出了乡村建设的课题, 并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实验, 一时寓为大观。可惜, 在那个内外交困、经济十分落后的年代, 幻想从枝节问题上入手来改造传统的乡村, 进行所谓的乡村建设, 只能以失败告终。解放后, 又幻想通过合作化、人民公社化来建设乡村, 结果又是失败。当年, 笔者作为知青, 在一个小山村呆了将近三年, 对乡村的贫困落后有着切身体会。连饭都吃不饱, 何论“美丽”!改革开放, 首先从乡村开始, 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农业太落后、乡村太破败、农民太苦了!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发展, 农民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 一些乡村也已经“美丽”起来了。但是, 中国至今仍然是农业大国, 农村户籍人口超过人口总数的一半, “三农”问题依然困扰着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 绝大多数乡村依然不那么“美丽”, 不少乡村依然贫困、破败。在GDP主导下, 一些乡村还受到严重的工业污染, 甚至满目疮痍。

中国要现代化, 不可能只是城市的现代化。如果乡村建设跟不上, 乡村没有“美丽”, 现代化就是片面的, 就像一个人瘸了一条腿。正因为如此, 美丽乡村建设提上了党和政府的议事日程。早在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 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并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体要求。2007年10月,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12年11月, 党的十八大又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任务, 美丽乡村就是其中重点。接着, 201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农业部等部门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 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 涌现出了一批美丽乡村建设典型。

近年来, 我国的标准化建设有了新的进步, 标准化工作者不再把眼光局限于产品 (特别只是硬件产品) 上, 对社会的需要已经有了相当的敏感, 能够紧紧跟上时代的步伐, 为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事物提供标准化服务。

美丽乡村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件大事。从质量管理的角度来看, 做任何事都要有目的 (方针) , 有目标, 有资源, 有职责, 有程序, 有监视, 有测量, 有改进。而这些都需要有相应的标准来规定。GB/T 32000-2015《美丽乡村建设指南》的发布和实施, 对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具有推进作用, 肯定是一件大好事。在美丽乡村建设中, 引入标准化管理的理念和手段, 对于指导和引领美丽乡村建设, 提升美丽乡村建设质量和水平, 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任何一个概念, 都应当有相应的定义, 包括其内涵和外延。美丽乡村作为一个概念, 当然也应当有自己的定义, 有自己的内涵和外延。《美丽乡村建设指南》为美丽乡村确定了内涵, 也确定了外延。只有满足了标准规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 规划科学、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宜居、宜业地可持续发展”, 达到了标准规定的诸如道路硬化率、林草覆盖率、卫生公厕拥有率、九年义务教育目标人群覆盖率、村民享有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等21项重要量化指征指标, 才能称为美丽乡村。

我们经常在新闻媒体上看到一些地方打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旗号, 弄虚作假, 欺骗上级, 骗取国家补贴的典型案例。有的地方仅仅只修了一个牌楼, 粉刷了一下门面, 就号称已经建成“美丽乡村”。有的打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旗号, 对农舍进行强行拆迁, 让农民叫苦连天。更多的是脱离当地生产生活实际, 一味追求表面的统一, 房屋修得一模一样, 完全失去乡村的传统风貌。有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这样的标准, 特别是有了一系列量化的指标, 给形式主义增设了障碍, 为识别弄虚作假提供了武器。

但是, GB/T 32000只是推荐性标准, 并不要求强制执行。而且, 《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只是“指南”, 只能起指导和引领作用。我国国土辽阔, 各地情况大不相同。以乡村为例, 北方以村庄聚居为主, 南方以院落散居为主, 平原乡村与山区乡村的格局、建筑、道路、自然风光等大异其趣, 少数民族村寨与汉族乡村的风貌往往完全不同, 牧场牧村、渔村与农业村更是大有差异。《美丽乡村建设指南》仅仅是为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框架性、方向性的技术指导, 使美丽乡村建设有标可依, 使乡村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有章可循, 使美丽乡村建设有据可考、可查、可核、可督、可改。同时, 标准对乡村个性化发展预留了自由发挥空间, 没有“一刀切”的规定, 也没有“齐步走”的要求, 反而是鼓励各地根据乡村资源禀赋, 因地制宜、创新发展。借口贯彻执行标准, 简单划一搞美丽乡村建设, 甚至强迫农民按统一的图纸建房装修, 那肯定是某些官员在单纯追求政绩, 甚至是在弄虚作假, 与标准完全无关。

我并不反对美丽乡村建设。但是, 在中国, 一个好的设计, 一个好的方案, 从中央到地方, 一层层贯彻下来, 往往就要走样。形式主义的东西不说, 某些人单纯追求政绩也不说, 只说有人将其作为贪腐的对象或机会, 就让人为美丽乡村建设担忧。如果农民得不到实惠, 美丽乡村建设又有何用!

按我的理解, 美丽乡村建设中这个“美丽”, 并不仅仅只是好看, 只是漂亮, 不能仅仅停留在诸如形式、比例、布局、颜色之类可以给人的感官以愉悦的视觉享受上。美丽乡村的“美丽”, 就是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只有满足了这五条要求的乡村, 才可以称得上是“美丽”的。《美丽乡村建设指南》虽然明确了美丽乡村应体现生态美、生活美、生产美、行为美, 规定了村庄规划、村庄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乡风文明、基层组织、长效管理等8个方面的内容, 但其21项重要量化指征指标却难以涵盖美丽乡村的全部内涵和外延。毕竟8个方面的某些内容是不可能用量化指征指标来反映的, 例如乡风文明能用什么指征指标来反映呢?即使能用指征指标来反映, “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 某些官员也可以明目张胆地弄虚作假, 糊弄上级, 也糊弄农民, 甚至严重侵害农民权益。因此, 我们不能把希望全部寄托到一个标准上。

美丽乡村建设不是哪个人头脑发热突然想出来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的农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广大农民对民主政治、生产发展、生活水平、居住空间、自然环境等生存条件都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美丽乡村建设正是适应广大农民的这种要求提出来的。因此, 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动力来自于广大农民。《美丽乡村建设指南》的贯彻执行, 也只有依靠广大农民。

为此, 相关部门应当采取各种措施, 把《美丽乡村建设指南》这个标准送到乡村, 送到农民手上, 大力宣传, 让广大农民真正理解美丽乡村的涵义, 支持美丽乡村建设, 并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同时, 还要让广大农民掌握《美丽乡村建设指南》的相关要求, 包括相关的指征指标, 让他们能够监督各级官员, 防止官员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弄虚作假, 借口贯彻执行标准损害自己的权益。这样, 标准化工作者制定的这个标准, 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那一份热忱和奉献也才能真正得到回报。

重庆万州有个分水镇, 一条东西向的大街逶迤十多公里。那大街两侧的房屋原来都是包包坑坑的砖墙, 很是难看。几年前, 由政府出资, 将其境内高速公路两侧的房屋全部进行了粉饰, 画上立柱、横梁之类, 俨然粉墙黑瓦的传统民居。那分水镇也就“美丽”起来。

但是, 行程几百公里, 都是这样的粉墙, 都是这样的假传统, 也不免让人视觉疲惫。前不久, 笔者去欧洲旅行, 从法国到瑞士, 从奥地利到意大利, 那路侧的村庄映入眼帘, 各有各的风貌, 让人不断有美的享受。我在想, 我们为什么总要追求“美”的统一、“美”的一致呢?

问题在于, 我国的美丽乡村建设是自上而下推动的。各地之所以热心于这样的建设, 可能是因为有中央政府的补贴。网上一查, 果不其然, 2013年7月, 财政部就发布了《关于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作用, 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的通知》 (财农改[2013]3号) , 决定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主攻方向, 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

美丽乡村建设可以为城市人到乡村旅游度假提供更多机会和更多选择, 但我们必须明白, 这只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副产品。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振兴农业, 给广大农民创造一个更加富裕、更加民主、更加安全、更加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 促进农业现代化。谁不希望自己居住的环境更美丽?但对“美丽”的理解却各有不同。对什么才是“美丽”, 怎样才能“美丽”, 农民才有最终的决定权。因此, 在贯彻执行《美丽乡村建设指南》的过程中, 还需要更多地征求广大农民的意见, 要让农民作主。作为城市人, 我们也不能戴着一副有色眼镜去评价, 应当尊重农民的选择。如果有机会, 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 我们也可以为美丽乡村建设出点力或出点智什么的。如果有钱, 也可以做点投资捐款之类的好事。

学习华西经验 建设美丽乡村 篇8

一、基本特点

华西新市村,被誉为“天下第一村”,是全国著名的先进典型,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60年代初,华西新市村仅有土地面积845亩,欠债1.5万元,而现在的年销售收入512亿。老百姓的收入,从人均分配53元,到人均收入10万元。五十年来,在强烈的发展意识和科学的发展理念引导下,华西新市村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四大步:“七十年代造田”,成为农业样板村;“八十年代造厂”,实现农村工业化;“九十年代造城”,实现农村城镇化;“二十一世纪腾飞”,实现农村现代化。从昔日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发展成为了今日富裕、幸福的“天下第一村”;由本村村民的日益富裕,发展成为了现在带动周边16个村群众走向共同富裕的典范。华西新市村新农村建设成就举世瞩目,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生活宽裕:华西新市村的老百姓,家家住进了400-600平方米的别墅,拥有1-3辆小轿车。家家都是富裕户,户平存款最少的100多万,最多的不超过1000万。真正实现了“基本生活包,老残有依靠,优教不忘小,生活环境好,三守促勤劳,小康步步高”。乡风文明:该村的“精神文明开发公司”实施“富脑袋”工程,使全村村民实现了思想纯净化、知识科技化提出了“六爱”教育、“十富赞歌”、“十穷戒词”等,成为全村群众简明易懂的行为标准。管理民主:坚持了民主讨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实行了“一分五统”的村级管理新思路,既体现了共同富裕的发展理念,又开创了超大型村庄民主管理体制建设的先例。目前,华西新市村已经形成了“南有钱庄(工业经济区)、中有天堂(村民生活居住区)、北有粮仓(农林科技示范园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格局。

二、主要经验做法

根据这次学习考察情况,总结华西新市村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始终高扬率先发展、科学发展的大旗。发展是华西的最强音,是华西的主旋律。老书记吴仁宝常说:“发展最科学,不发展最不科学”、“物质精神双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在老书记的带领下,华西人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咬定目标毫不动摇,做到困难面前,迎难而上;顺境面前,顺势而上;机遇面前,大干快上。尤其是近几年来,华西新市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走出了一条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使华西新市村不但经济强,而且生活富、环境美,“美丽的华西新市村、幸福的华西人”,已成为华西独特的品牌形象。

二是始终保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锐气。多年来,华西人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将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定性与因地制宜发展华西的创造性高度统一,表现出敢为人先、敢于超越的创新胆识。学习华西经验,弘扬华西精神,就是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思想活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解放思想破解难题,以实事求是开辟道路,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创前人没有创过的业。

三是始终牢记以人为本、共同富裕的宗旨。“有福民享,有难官当”是吴仁宝老书记的一句至理名言,也是华西新市村历届领导班子的行为准则。华西新市村带头人始终把服务群众、造福百姓作为自己最大的幸福和毕生的追求,倾心尽力为群众办好事、谋利益,有效地调动了华西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启示启发和下一步工作打算

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华西从昔日人人穷得没饭吃的贫穷小村,发展到今天户户住别墅,家家有汽车,户均存款超过百万的“天下第一村”。华西的巨大变化不仅让人惊叹,也让人深思。其发展经验对新农村建设有诸多启示。

启示之一,新农村建设必须有一个好的领路人。华西新市村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吴仁宝在其中发挥的核心作用是无人能够取代的。没有吴仁宝,华西固然也能像其它农村一样能得到发展,但是要想取得今天的巨变,恐怕很难。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要有一个无私奉献、信念坚定、能领着乡亲们艰苦创业的好带头人。我们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全方位宣传新农村建设工作给农民带来的好处,真正使广大群众明白自己是新农村的建设主体、投资主体和受益主体,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实践中,要深入到各村点召开群众大会,选出能真正带领乡亲们艰苦创业的好带头人

启示之二,新农村建设必须大力扶持壮大富民产业,发展经济不动摇。吴仁宝曾说:“我是穷过来的,看到有人穷我就心疼,最大的心愿就是让穷人过好日子,这是我的原动力。”目前江苏华西集团拥有60家企业,八大上市公司,因为有这样的经济实力,华西的村民才能过上幸福的日子。我们也应该按照“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思路,立足现有产业基础,依托横江葡萄、肉鸡、生猪、肉牛、松脂五大特色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专业村,推进庭院经济、劳务经济、旅游经济。每个村点培育一个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产业,培植三名以上专业大户和能人,并积极引导他们加入党组织,建立与之相对应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使每个村点都能找到特色产业支撑,力争60%以上的新农村建设点形成或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产业,使点上农民收入增收走在全县前列。

启示之三,新农村建设必须建立健全农村社区配套设施和服务。华西新市村在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切实加大农村社区公共设施建设,美化村容村貌。过去的泥路、小道,已经全部脱胎换骨,变成平坦、宽阔的水泥路。田边绿树成荫,河塘黄石驳岸,工厂整齐清洁,地面草坪成片,鸟语花香,人人喜气洋洋。我们建设美丽乡村也要按照完善设施、加强服务、丰富生活、促进和谐的原则,科学引导村点社区建设。大村或村委会所在地要整合农村书屋、农村超市、农资供应点、信息代办点、卫生室、计生室、社会治安室、党员活动室、农民培训场所、老年人娱乐室、幼儿园等服务载体,建立涵盖党建、文化、卫生、计生、教育、商贸、治安、纠纷调处等便民服务于一体的农村社区,力争每个乡镇都有一个新农村社区示范点。每个新农村建设点要有一个文化活动室、一处休闲活动场所、一个宣传栏和一套管理制度;开展“清洁户”、“文明户”、“信用户”、“五好家庭”、“生育文明”等群众性评比活动和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促进乡风文明和管理民主。

[作者简介]

罗腾玉,江西省吉安县委农工部副部长、农办主任。

上一篇:大客户总监的具体职责范围下一篇:情况说明范本